透视反思

2024-08-18

透视反思(共11篇)

透视反思 篇1

语言表达得体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 主要考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有新颖性、综合性、实用性、人文性的特点, 可谓“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月考题一个“拒绝词”的考查, 让我在改卷中多次触动, 掩卷沉思, 不禁生出多种感慨。现加以记录:

原题附录:

“拒绝词”可理解为:为一件不能接受的要求在口头上给当事人以明确而又委婉的答辩。请根据下列预设的有关情景及要求, 设计一个拒绝词。

有一位同学想在下午上课时间到新华书店买一本重要的书, 于是请他的朋友向老师请假, 说因为身体不舒服不能到校上课。假如你是他的朋友, 你打算拒绝他的请求, 请设计你的“拒绝词”。

反思一:“明哲保身”型

“我记性不好, 害怕忘了。”

“我怕我说不清楚, 你另找同学吧。”

“万一老师打电话问你家人, 我们就玩完了。”

“我刚好今天下午有事, 不能帮你这个忙。”

……

此类学生虽然表面上拒绝了同学的请求, 但并不是真正的拒绝, 因为他没有认为这种请求不对, 只是因为害怕牵连到自己, 所以找托辞来搪塞。这样的朋友并无是非观念, 不交也罢。如是物以类聚, 不知其可?“顺水推舟”吗, “舟”又漂向何方?

反思二:“底气不足”型

“我说谎技巧不行, 万一穿帮怎么办?”

“老师要求亲自请假的, 还是你给老师说吧。”

“你是知道的, 我这人胆小, 一说假话脸就红的。”

“老师早晨刚刚批评了我, 现在去说这事恐怕不好吧?”

……

此类学生明白这种请求不对, 也不打算帮这个忙, 但拒绝词读来怯懦, 摆明了心虚, 好像做错事的是自己, 闪烁其辞, 王顾左右而言他, 理由似显站不住脚跟。明明不是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理不直气不壮?

反思三:“煞有介事”型

“你觉得纣王要造酒池肉林, 我会帮他吗?”

“这种撒谎行为是有损尊严的, 有损人格的。”

“最近学校大力整顿纪律, 风头浪尖, 你别找事, 小心惹麻烦, 受处分。”

“我做人的准则不能违反, 这样做会让我有种负罪感, 我不愿与不诚实的人交朋友。”

……

此类学生拒绝的振振有辞, 一幅遵规守纪“模范学子”的模样, 忙不能帮, 而且你这人有这样的想法简直是糟糕透顶!仔细想想, 同学想法的确不妥, 但也不至于就上升到“违法乱纪”吧?!

后来和同事交流此种答卷现象, 同事都说其实学生说的是实话。但是这恰恰赤裸裸的反映出我们现今学生思想境界的低下。独生子女的惟我独尊, 自私偏狭, 冷漠世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是频频闪现吗, 三家六个成人的掌中宝, 溺爱厚望的承载, 似乎让今天的教育, 愈发变的尴尬与沉重。“学会知识”与“学会做人”没有关联吗?“学会发展”又从何谈起?

……

“对不起, 也许这本书很重要, 但是到校上课才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你愿意, 下午放学我陪你去。”

希望能更多见到类似这样健康阳光的句子。

透视反思 篇2

【内容摘要】我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都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也正是这个“最”字不断地刺激孩子日益膨胀的攀比心、虚荣欲。当然,攀比心理有它的两面性,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矫正幼儿的错误攀比心理,一是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引导孩子正确攀比,比能力,比优点,变攀比为动力,三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引导和教育幼儿正确攀比,共同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攀比;刺激;反攀比 【正 文】

一、幼儿攀比现象透视

镜头一:

家家小朋友哭闹着不上幼儿园,妈妈问她为什么?他说丽丽小朋友的衣服穿得很漂亮,而自己却是很难看的衣服,不想上学,妈妈为哄她上学只好答应买新衣服给她。几天后,家家小朋友又不愿上幼儿园,原因是平平小朋友有一双很漂亮的鞋子,而自己却没有,疼爱子女的妈妈无耐只好顺从之。

镜头二: 区域活动时,幼儿A指着地面上的积木说:“我以前搭过大卡车。”幼儿B说:“我搭过变形金刚。”幼儿C说:“我还搭过超级迪迦奥特曼呢!”幼儿D说:“我还搭过„„

镜头三:

班上有两个小朋友,什么都要比,今天谁得到老师表扬了而另一个没有就会生闷气。有一天幼儿A吃了两碗饭,幼儿B只吃了一碗,这下幼儿A不服了,硬撑了一碗下去,当时就吃吐了。幼儿为什么喜欢攀比?我们来找找原因。

(一)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异地文化的侵蚀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进而对物质的要求也出现了价值的失衡。我国现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来文化来势汹汹,如:电影、漫画之类的引进,其中的故事内容、服装以及消费观念在不断影响着幼小的一代。而且都以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来命名,像MICKEY、SNOOPY这些,惹来孩子们争相抢购,不断刺激着这种高消费。

(二)家庭教育的不当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于是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部分家长还常告诉孩子,自家用的某某东西是名牌,哪个小朋友家的东西不如咱们,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孩子之间的攀比。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担心自己的孩子让人瞧不起,受人欺负,当孩子说其他孩子有什么东西时,便迫不及待的也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毫不犹豫,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教育的失衡

现在的幼儿园越来越多,逐渐分化出了贵族的、公办的、民办的等多种幼儿园。在幼儿园,常常听到老师这样说:“果果的头发梳得真漂亮”、“悦悦的衣服真好看”„„教师的这些话语有意无意地令幼儿萌生了不良的攀比心理。

(四)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1)爱美心理

据心理学家研究,幼儿具有视觉偏好。幼儿感觉其他小朋友的东西美观,自己也想拥有;感觉自己的东西美观,就要拿出来给别人欣赏。

(2)自尊心理

幼儿从小就有表现欲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赞赏。当看到同伴被表扬而自己被忽略时,心里会感到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只有在某一方面超过同伴,才能在同伴中找回尊严、受到尊崇。

(3)从众心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幼儿只有与其他小朋友一致,才能获得团体的认可与接纳。从社会学角度看,幼儿园这一组织形式是一种小社会,小社会中的集体趋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这在社会心理学中叫作从众。

三、攀比心理的两面性 攀比的心理有其两面性,即积极性和消极性。

(一)攀比心理的积极性

攀比心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达到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看到其他小朋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受到了表扬;看到其他小朋友主动帮保育员阿姨收拾饭桌,当上了今天的小班长„„很多幼儿觉得自己也很棒,也该得到这些荣誉,所以他们会去学习答对问题、收拾饭桌,从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二)攀比心理的消极性

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盲目攀比往往会演变为模仿和盲从,直接引发幼儿不正常心理品质的产生。于是形形色色的攀比应运而生:一是穿着上的攀比,争穿名牌;二是玩具上的攀比,你有我也要;三是家境的攀比,比生日的排场、家庭汽车的品牌等。攀比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无论何种结果,过分的攀比都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矫正错误攀比心理的对策

(一)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生来好模仿,其攀比心理大半源自成人,而现代社会兴起的拜金主义热潮,使成人的审美情趣变得低下。因此,避免孩子形成不良的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我们都应明白:物质的优越在精神的优越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在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孩子,不是最富有的,不是最漂亮的,而是个性完整、有所追求、与人为善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因势利导,矫正孩子的攀比习气,发觉孩子的独特性,把爱比较这一心态,转化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动力,鼓励孩子发展与众不同的自我价值。

(二)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引导和教育幼儿正确攀比

1、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应严格把握“度”的原则,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应将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过分要求坚决说:“不!”

让孩子和自己比,变攀比为动力

当孩子攀比的时候,家长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本学期和上学期比,告诉孩子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家长也可引导孩子将攀比变为动力,如,图图刚上幼儿园害怕陌生人、哭闹着不想去。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其他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抓住幼儿的攀比心理,并让这一心理得到满足,淡化新环境带给他的焦虑感。

2、幼儿园教育方面

作为老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若注意力总是集中于个别孩子,就容易引起其他孩子的不平衡心理。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要兼顾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让他们明白好孩子的表现是分好多种的,进而转移幼儿攀比的兴奋点。教师不要夸奖与幼儿外在穿着相联系的方面,避免其获得攀比的最初动因。对幼儿的夸奖应集中体现在谁最遵守规则、谁最爱劳动、谁最爱帮助别人等方面,使幼儿在努力获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攀比”风气,以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

反攀比、改变攀比兴奋点

孩子攀比时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有,我也要。”对付这种现象,比较快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反攀比,用孩子有的东西比别人没有的东西,用孩子进步的一面比别人退步的一面。另外,及时改变孩子攀比的兴奋点也很关键,如: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吃冰棍,也要吃,但孩子最近总拉肚子,便可对孩子说:“你正在拉肚子,吃过冰棍可就要打点滴了!喝点凉白开,暖暖的,可舒服了!”让孩子明白不一定要模仿别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玉不琢难成大器,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璞玉,要想把他们雕琢成器,靠幼儿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作共育的模式,共同探讨策略,引领幼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化,用心去雕琢,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璀璨的美玉!

【参考文献】

透视反思 篇3

(湖北枣阳第一实验小学 吴立忠)

(一)情境再现

随着第三节课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我让学生有序地排好队离开了学校,然后我来到公汽候车牌前等候,准备回家。这时,有五个三年级的学生远远地见到我,便面带微笑,并且很有礼貌地大声向我问好。原来,他们是我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和我一样,准备坐公汽回家。这时,我感到些许骄傲和自豪:看,我的学生多懂礼貌呀!车来了,我本能地想让他们先上,可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蜂拥而至,捷足先登了,丝毫没有留意身边还有一个他们的吴老师。一同上车的还有一位白发苍苍、走路颤颤悠悠的老妪和一位大肚子孕妇。当我上车后发现我的五位学生一人占一座位,而后掏出包中的零食,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其中两位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另外三名学生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讨论着今天上午的品德与社会课作业。面对没有座位的老妪、孕妇和我,他们竟熟视无睹,无一人让位!我讶然、吃惊、难受、羞愧、后悔……百感交集:他们竟然是我的学生!呜呼哀哉!我快速地把脸向着窗外看去。作为他们的品德课教师,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二)焦点访谈

事后,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当事的学生进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观的调查,访谈实录如下:

师:你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三(2)陈诗雨:是一门副课,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数学,考试前三天把品德与社会有关内容背一背就可以了。

三(3)刘东冉:语文、数学是主课,我妈妈说英语也是主课,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和体育是小课。

三(5)王炜蔚:我们班主任说了,每天必须完成语文和数学作业,别把时间浪费在小课上,比如: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等。

师:平时你是怎样学习这门课程的?

三(4)陈秦川:老师讲课时,我听听就可以了,反正考试前背一背就可以了。

三(1)丁博文:我的品德与社会作业从不带来,我爸爸说他有时间帮我做,别把时间浪费在小课上。

师:你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并且能够形成习惯?

三(4)唐寅聪: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我懂,有时能够按照老师讲的去做,时间长了就忘记了,仍我行我素了。

三(2)代颜琳:我也明白老师讲的道理,但遇到具体的事情时又不能够按照老师讲的去做,比如上车让位,我妈妈说你抢到就坐,不然就会吃亏。

(三)深刻反思

透过上面的现象与访谈,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特别是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同时教师本身素质也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一所学校的专职品德与社会教师很少,大多是老、弱和需要照顾的教师或者是领导等。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它仍是学生心目中的副科,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2. 教材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大多还是照本宣科。

3.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行为仍然严重脱节。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但现实是,课堂上老师绞尽脑汁精心上的每一课,学生最关心的却是作业的答案是什么。观念是如此,我们又如何期待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导行呢?

现象二

(江苏省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云波)

(一)情境再现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三册《心中有他人》的教学片段:

师:下体育课了,大家都很渴,看着图中的两位同学,你喜欢谁?

(教师课件演示图1:想着同学,拿起水壶先给同学倒水;图2:只顾给自己抢水)

生:我喜欢图1里的小朋友,因为他想着其他的同学。

……

师:有一天,中午放学时,下雨了,一个带了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了回来,你们猜猜她想起什么了?(课件演示图3)

师:小华跑回来是怎么做的呢?

(播放录像:小华与同学合用雨具)

师:我们把这个情景演一演,好吗?

生:好。

(学生表演小品:一个学生带雨具,一个学生没带雨具。带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回来,和没带雨具的同学合用雨具。)

师:小华做事,替别人着想,说明他心中有他人。谁来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为他人做过什么事?

生:我为妈妈拖地。

生:我借钢笔给同桌。

……

师:夸奖心中有他人的同学。

(师宣布下课。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门口跑去,门口拥的人太多,以致于门都没法开。)

面对这一情景,我不禁陷入了深思:课堂上,教师选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从图片到录像,从课件到小品,从反面例子到正面引导,一节课热热闹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班的学生特别懂事、特别能说,基本不用点拨就能说到点子上。只是课后的一个小插曲,多少让大家有点尴尬。很显然,本堂课形成的是学生表面的道德情感,而非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没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靈。

(二)访谈实录

课后,执教老师和本校品德教师聚集在一起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交流和反思,笔者专门就大家的品德课程观进行了相关访谈,实录如下:

问题一:你认为品德课程的课程观是什么?对于本课的教学,你是怎样处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之间的关系的?

执教教师:品德课程的课程观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教学中我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采用多种手段激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在辨析和讨论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品表演中模拟现实的场景,期待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

问题二:从下课后产生的一幕看来,显然,“心中有他人”的思想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道德认知,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于这一问题,大家又是怎样看待的?

师1:学生道德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从这儿看来,学生已经知道了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老师还要将课堂延伸,时时督促,直至内化。

师2:我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课堂所呈现的内容看似联系生活,其实并不是这些学生的生活,就像隔靴搔痒,不能引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也就没有真正的内心触动。

问题三:针对本课,你们认为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呢?

师3:了解学生的生活和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师4:以活动的设计代替问答,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

(三)深刻反思

1. 从教师们对“问题一”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品德教学改革的现状:一线教师对品德课程的一些理念有所了解,但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实施。怎样才是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老师的课程观是模棱两可的。正如本课例,教师虽然努力以学生生活为源泉,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但却没能跳出“师授生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其量只是一种改良过了的“灌输”。表层化的教学遮蔽了品德课程的实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理解的错位影响了品德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想提高品德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强师资的培养。就目前来看,品德学科的教学老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了解不多、不深,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和互动研讨,加强骨干教师的引领是提升品德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2. 从两位教师对“问题二”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一些教师仍然将品德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割裂开来,存在着活动“虚化”的误区。也就是说,课堂中以虚拟的活动代替亲历亲为的真实活动。当然,虚拟的活动也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体验,但其体验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当与真实的活动结合起来,体验才更有效。但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部分老师的课程观已在悄然转变。从第二位老师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与独特体验的尊重。当然,教师只有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导行更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要使教育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活动便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从教师对“问题三”的回答反映出了,大部分教师的课程实施观在逐步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也能牢牢把握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但在细节处往往忽略了应该以学生为本。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方式,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活动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个灵动的童趣,使品德教育不再流于形式,真正地落到实处。

中国会展业之透视与反思 篇4

1 透视:当前中国会展业的困扰

1.1 会展场馆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近年来中国会展场馆建设遍地开花,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场馆质量良莠不齐, 引发这些现象的是缺乏周密的市场调研, 未加考虑交通、通讯、餐饮等配套设施是否成熟, 是否有相应的市场需求,

生产规模小, 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低, 小农意识较浓, 缺乏长远目光、市场意识、品牌意识, 农业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品牌质量参差不齐, 不利于农产品品牌建设[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核心是品牌质量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创名牌的重要途径。但是, 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 农业标准的实施工作滞后。许多地方只注重标准制定, 而不注重标准实施, 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仍是常规生产。往往只注重农产品品牌数量, 而忽视做强品牌。因此, 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1) 充分认识农产品名牌建设的重要性, 扶持品牌; (2) 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 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3) 鼓励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 扩大市场竞争力; (4) 整合农产品品牌管理市场, 依法保护知名品牌农产品。

6大力发展绿色产品, 严格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当今世界,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绿色农产品也越来越青睐。据此, 农产品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需调整自己的经营活动, 努力做到: (1) 培育绿色意识。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应树立绿色经营观念, 营造绿色消费氛围, 利用各种广告媒体和有关组织对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知识的宣传, 呼唤消费者树立绿色价值结果造成了大量投资严重浪费。不计成本搞建设, 这是对会展经济的曲解, 据统计, 2008年底, 我国可供展览的总面积接近600万平方米, 展览总面积居世界前列, 但是展馆的利用率才达到25%左右, 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金的浪费, 而且必然导致了展馆经营市场的恶性竞争。

1.2 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低

一个市场机制完善、运行规范的产业应该具有独立的市场主体。中国会展的主办机构大体分为五类:政府、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呈现出了以政府为主体、主办机构多元化的特征, 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展会数量居世界第一。政府的角色定位模糊影响了会展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无论是政府办展还是委托企业办展都造成了市场的不规范, 干扰了企业的公平竞争, 难以真正实现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身份, 尤其对于民营企业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从而影响了中国会展业走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道路。

1.3 缺乏自有品牌

无疑, 品牌化必将是会展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2008北京举办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 中国将掀起会展品牌的浪潮, 但是展会品牌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发达国家的会展业相比, 虽然中国展馆个数多, 会展次数多, 但这绝非代表着会展经济的繁荣, 相反, 中国的会展缺乏能够反映最新行业发展态势的、主题鲜明的、拥有广泛参展商、稳定周期的品牌展会。目前除观, 创造绿色消费模式。此外, 农产品流通企业还应及时把握绿色信息, 并结合自身的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 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为实施绿色经营提供依据。 (2) 严格遵守农产品绿色标准, 不断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流通企业应依法进行绿色经营, 实施绿色认证, 严格遵守绿色标准体系, 并针对自身实际, 制定农产品生产过程、加工、包装、运输及流通过程的具体标准, 自觉接受绿色食品认证机构及有关部门的审查、抽检和监控。 (3) 积极开发绿色农产品。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分级分类及包装标准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制度。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将不合格产品清除出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

[2]杨英法, 王全福, 宋惠玲.邯郸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7, (2) :42~45.

[3]张立波, 杨英法.河北商业文化的建设构想[J].中国商

贸, 2009, (9) :187~188.广交会具有较大影响力外, 其他的展会无法与德国、法国名牌展览会相比, 如果中国的展会无法做到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无法代表商品发展趋势, 无法拥有一种文化导向作用, 那么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势必缺乏后劲。

1.4 会展专业人才匮乏

一次成功的会展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有一支专业素质高, 服务水平领先的从业人员进行精心策划, 与会展业快速发展相比, 会展专业人才缺口非常之大。以上海为例, 目前每周举办大型展览5个, 一般举办一个大型国际会展需要80~90名专业人才, 而现有的人才资源会展项目经理不足50人, 复合型的会展人才不到100人。而且, 当前的会展从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 没有受过专业培训, 缺乏理论指导, 从业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经验积累, 办展的理念也仅仅停留在商品展销上, 真正懂参展、招展、经营、运输、外语和布展的跨行业、多学科的人才寥寥无几。在人才培养上, 目前仅个别发达城市的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 并未形成规模。另外, 从业人员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的缺失, 也必然会使会展秩序紊乱, 从而影响参展商对中国展览业的信心, 最终妨碍中国展览业健康持续成长。会展人才培养欠缺专业性、长期性和系统性, 成为制约中国展览业发展提高的瓶颈。

2 反思:建立中国会展业的腾飞之路

2.1 深化中国会展业市场化改革

会展业的市场化应限制政府对展会的直接参与行为, 包括政府应逐步取消行政审批制度, 从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角色错位中分离出来, 真正起到制定总体发展战略、监督管理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同时应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则制度, 建立起一套会展服务标准体系, 使会展环境和竞争秩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此外, 应鼓励包括海外资本和民间资本等具有多种产权属性的企业参与展览行业,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使展览市场的微观主体充满活力和生机, 使展会企业效率得以提高。

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需要尽快建立起全国性会展行业协会, 我们在借鉴国外的行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应尽早成立我国的会展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协调管理, 旨在以服务会员企业为出发点, 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构筑企业与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 规范招展、办展等经营行为, 建立良好有序的竞争秩序。

2.2 完善会展设施, 提升服务质量

(1) 展馆建设应因地制宜。在会展场馆规划建设之前应对所在地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办展环境深入调研, 进行项目可行性的评估及论证, 尽量保证场馆建设的科学性。 (2) 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会展业要实现行业“质”的飞跃, 必须加强与会展场馆相配套的相关服务商、法律咨询机构、转移观众检录系统, 同时改善硬件设施建设, 如邮局、银行、餐饮、商店等服务设施。 (3) 建立虚拟展馆, 开通网上展览会。毋庸置疑,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会展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巨大的挑战, 网上展览会是信息化时代会展业与高新科技的有机结合, 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展示产品、交流沟通、线上销售, 大大提高了展览会的信息量、透明度, 经营成本下降、效率大幅度提高。中国展览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应用无疑将会实现中国展览业跨越式发展。

2.3 打造自有品牌

展会本身就代表一种价值和品牌, 会展业不仅是一种“规模经济”, 还是一种“品牌经济”, 培育品牌化的展会已成为会展经济发展的一项目重要内容。中国会展品牌应关注打造品牌的知名度, 扩张品牌的无形价值, 即培育品牌展会、建设会展名城和扶持主导企业, 培育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专业特色展, 同时在行业内部形成竞争机制, 整合现有的展会资源, 推动展会走品牌化道路。

2.4 培养和引进会展专业人才。

会展业界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 没有一支优秀的会展团队, 就无法参与国际竞争。当前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办展难度的增加, 缓解会展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从实践中看, 首先应构建以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的专业人才教育体系, 加强会展核心人才的定向培养, 即具备一定的理论含量、组织运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次以职业培训为主, 包括展位设计、施工管理、会场宣传接待等辅助性会展人员, 重在强化展会的具体操作性技能;最后注重引进和送出的有机结合, 既要选派人员到国外学习, 提高会展人员的策划、营销及管理的水平与理念, 还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的专业会展管理人才, 新鲜血液的注入必定会进一步提升会展管理的理念与水平, 完善会展业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应立君, 张西振.浅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战略重点[J].经济师, 2004.

[2]程宏.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趋势及借鉴[J].经济纵横, 2001.

[3]周春跃.中国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王维晓.当前会展业发展现状[J].现代商业, 2009.

[5]郑四渭, 郑秀娟.国内外会展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6.

透视反思 篇5

《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 第3期 | 屠锦红 李如密

(1.南京师范大学生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省 南京剧210097;2.宿迁学院教育系,江苏省 宿迁出 223800)

摘要:“先学后教”是一种带有原创性的、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解析“先学后教”,可以洞悉这一模式内在的独特意蕴。这种土生土长的教学模式对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颇大。它在当下课程改革中几乎呈现出一种“风行”的态势,但“风行”与“风险”往往同在。对这一教学模式在实践动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它、更有效地驾驭它,从而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关键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13)03-0024-06

“先学后教”,一个带有草根性质的中国本土教学模式的创生,并非始于新课程改革之后。据考证,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先学后教”在20世纪70年代末邱学华倡导的“尝试教学法”中已经提出。“尝试教学法”的特点表征为“先学后教”与“先练后讲”,即教师不先教,而让学生先去尝试学习与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授。但“先学后教”作为一个在教学论语境中引起强烈反响的“话语”,并于教学实践中被迅速广泛传播而呈现出争相效仿的风行态势,则主要集中于近十年。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

“先学后教”的基本意蕴在于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转变为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学顺序改变为学生“先学”而教师“后教”,以保证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先学后教”理念息提出后,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经由江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以及山东杜郎口中学等一线“实验基地”的大规模实践,如今业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学理分析,可以基于教学模式自身的结构要素来展开。教学模式一般都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支持系统和评价体系。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进行学理分析,可依此展开。

(一)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总需有一定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每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换言之,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可以来自教育教学理论的内部,也可以源自教育教学理论的外围;可能处于业已确证的显层面,也可能处于未经梳理的潜层面。对“先学后教”中的“先学”是引导学生先去实践,从而形成初步认识;“后教”则让学生在已有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符合认识论基本规律的。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显然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最后,从教育教学理论来看,“先学后教”则内蕴着“主体性教学”、“分层教学”、“差异教学”、“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等思想理念。

(二)目标取向

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指向,它要对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将产生保种影响及效果作出预先估计。“目标取向”这一结构要素从根本上反映了教学模式的价值旨趣。不同内在价值旨趣的教学模式,其功能定位自然有异,即以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不同侧重点为核心目标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不同的实质性影响。如“传授——接受”模式特别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境—

—陶冶”模式特别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养成。对于“先教后学”教学模式而言,因为是“先学”,所以学生必须先“动”起来,自己要先思考,去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而“后教”主要是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即兵教兵),教师则更多扮演的是组织、点拨、引导、促进等角色。由上述可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其核心功能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一维度,即“智能取向”可看作此模式的基本的价值旨趣。

(三)操作程序

每种教学模式的现实运行,必须表征、依据一定的操作程序。操作程序“外化”了教学模式,它具体地规定了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线性逻辑步骤及其主要做法。几乎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有其独特的操作程序,这是教学模式的“外在规定性”。如赫尔巴特的“四阶段”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对于“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而言,其典型的操作程序但是洋思中学的“五环节”,即出示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学困生优先)——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当堂训练,完成作业。当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只是基本的、相对的,在特定的时空中可能会有变式。如同样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操作程序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四)支持系统

教学模式的有效动作,离不开一定的实施条件。多方面的实施条件构成了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能促使教学模式最大化地发挥其动作效力。不同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条件支持系统往往也不尽相同。特定的教学模式,往往需提供特定的支持条件。对于“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而言,也需要多方面特殊条件的支撑,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空的设置等方面。譬如,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了“先学”的有效动作,往往要对教学内容事先进行“学化”处理,要给学生提供所谓的各种“学案”。再如,在教学时空方面,“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要求大幅度削减教师讲授的时间。洋思中学明确提出了教师每节课讲授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而在空间方面,为了“先学”中的互助合作,“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常常会打破传统“秧田式”的座位设置。杜郎口中学就把教室三面墙都安装上黑板,学生可以自由走动交流。

(五)评价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少不了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因为每个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和支持系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体系自然有异。不同的教学模式都备有适合自身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评价标准个性化。对于“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而言,其评价方法主要倾向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先学”的机制不仅为诊断性评价提供了坚实的平台,而且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存在,所以在评价原则与标准上,它更多体现评价的主体性与多元化。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它理倾向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些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价值透视

对于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风行于当下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而言,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价值确已是一种毋庸置疑的存在。这种价值的表征是多元的。

(一)对中国本土教学理论的积极贡献

教学论的学科建设,永远离不开理论。但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当审视我国既存的老汉理论的格局——本土的、域外的、域外被本土化的,我们得承认,我国本土的教学理论长久以来一直被边缘化着。但我们同样得承认,要想创生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我国本土的教学理论必然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要问中国本土的教学理论从哪里来,回答是只能基于中国本土的教学实践。“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土生土长的,它来源于中国本土鲜活的教学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教学理论适切与否的根本标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盛行,正是因为它就是源自“中国土地”,而那些域外的教学理论之所以难以“本土化”,其原因正是由于它并非来自中国本土的实践。“实践生成的教学思想,是我国本土教学思想生命力的流。„„我国本土教学思想,因为浸润于鲜活的教学实践,才得以滋养无穷的生命活力,才得以以如此的生命活力滋养中国教学思想的发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我国教学理论的贡献,是朴素的,但却是深刻的。说它“朴素”,是因为它是源自教学田野中的草根化实践;说它“深刻”,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课堂里的本土化实践,深深烙上了“中国印”。

(二)对课堂学习观与教学观的深刻变革

长久以来,我们对教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以为学生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教”出来的。基于这样的假设,便会得出“先教后学”的学习观和教学观。事实上,教学实践证明,除部分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外,包括程序性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教”不出来的。程序性知识与技能必须经由学生的体验内化方能形成。鉴于此,“先学后教”认定教学首先是学生的事,要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那种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生、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中是那么地天然契合。与此学习观相呼应,教师的“教”则主要定位在教师如何引发、维持、辅助、促进学生的“学”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讲,“先学后教”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所彰显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

(三)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扬弃

近代以降,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点在于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时间,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尽管班级授课制有诸多优点,但它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即“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班级授课制有一个基本的逻辑前提,即假设所有学生都具有同样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并达到同样的要求。正是由于这样的逻辑假设,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策略统一,教学评价也是统一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虽然也是借助“班级”的外衣,但其课堂图景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它变革了班级授课制的空间与时间格局、教学结构流程,并把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兼容于集体教学中。譬如,在时间管理方面,洋思中学就提出“三个十五”,即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学生自学的时间不低于15分钟,课堂作业的时间不低于15分钟。杜郎口中学则提出了“10+35”模式,即教师讲解时间要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时间要大于35分钟。在课堂教学结构方面,洋思中学针对具体的课堂训练方式创造了三种课堂形态,即“引领式”、“互助式”、“自由式”。杜郎口中学则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创造了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上述这些均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扬弃。

(四)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学论的主要议题,但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却从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在师生关系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这种呼吁与倡导,是对长久以来认定教学是一种“上施下效”式活动的纠偏。“上施下效”隐含着“先教后学”的逻辑,它反映的是处于上位的教师对处于下位的学生进行灌输与教化。新课程竭力推崇的“对话教学”,实现了将师尊生的师生关系扭转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而“先学后教”模式与“对

话教学”范式相比,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弘扬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学生主体性的变迁、升格,表面上看是师生关系的展露,但实质上深刻地折射出人们对教学本质的探索历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教学”诠释之基本逻辑是:“学”是起点,亦是终点,“学”是动因,亦是目的;“教”始终指向于“学”,永远服务于“学”。

(五)对课堂教学效能的有力提升

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一直是教学活动的迫切的现实诉求。如何做到?陶行知先生早就提醒我们,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曾一言以蔽之地道出有效教学的前提,即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契合了上述的理念。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曾反复提醒与告诫教师:先学后教不是简单的先学后讲,教师的教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先学之上,利用先学的成果,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教。从上述可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一个重要的内在运行机制就在于“以学定教”。基于学的教,就不会出现“教师讲的学生早已知道,教师没讲的学生很想知道”的尴尬局面;课堂也将不会是教师“独角戏”式的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暴露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舞台,是促进学生真实成长的舞台,更是挑战教师实践智慧的舞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于是师生共同进步,课堂焕发出教学相长的活力。

三、“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风行”与“风险”往往同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当下课程改革中被日趋推崇与效仿,其背后藏有一定的风险。当然,这种“风险”并不是一种必然性的存在,而是一种或然性的潜在,即这种风险在现实中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审视与反思“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潜在的风险,旨在提醒我们努力去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乃至阻止风险的发生,从而更好地让这土生土长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一)模式运行中的“僵化”与“异化”

“模式”的东西,具有潜在的被僵化的倾向性,教学模式亦如此。“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作为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它有自己最擅长的“用武之地”。换言之,它的最大功能的发挥受制于特定的“域”,一旦越出这个“域”,它的优势可能即刻变成劣势。公允地讲,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完全适合所有的课堂、所有的课型,适合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学生。“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更适用于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是更适用于语文课、综合性学习课?提出这些问题,只是想强调一点,即我们须认清“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限度,不能把“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绝对化、万能化国。而当试图借助行政干预的力量来全面地、盲目地推广这一教学模式时,此时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仅存在僵化的可能,而且潜有异化的风险。

(二)“教”的游离与“学”的低效

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动作的是“先学”。这“先学”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学,也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学。由于整堂课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活动,教师如何有效地“融进”课堂,将考量、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机智。如果处理失当,教师就很容易不同程度地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存在着”的局外人。这里所说的“游离”并非指身体方面的“离场”,而是指精神层面的“缺席”,即教师在引导、组织、支持、促进学生自学与互学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质性的介入。蜻蜓点水式的介入,只是形式主义;而越俎代疱式的介入,则完全丧失“先学”的意义。“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挑战性同样是很大的。可以想象,一个连听教师讲解都备感吃力的学生,要他“自学”,其效率会有多高?一群本来自学香就相差无几的学生,现在要他们“互学”,其效果会有多好?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必须正视的。

(三)“智能”的窄化与“情意”的剥落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彻底推翻了。这是洋思中学豪迈的教育宣言。这种教学模式向人们证明:知识是可教的,技能则是练出来的。由于“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始终把“训练”当作其必备的核心环节,所以在技能的历练与习得上,它的优势将发挥到极致。但问题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他们追逐的更多的是学到某种知识去解决某种问题,他们面对的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中学的经验)的课堂推进方式,常常需要紧张高速地忙于各种操练,于是“只要将新概念化、新原理‘背’下来,新技能的程序会‘背’、会用就可以了„„学生经历这些过程而获得的活动经验、所形成的情感态度等内容,都是可以省略的”。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智能”可能并非真正的“智慧”,因为它的深层动因可能终究是迫于应试教育。而这种教学模式内隐的弱化“情意”的潜在倾向,又可能致使教学丢却“求善”、“求美”之心。这些均需要慎思与防范。

(四)“先学”与“后教”的断裂与错位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的“先”与“后”,只是一种在语词形式上对其含蕴的提炼式表达。如果被误读的话,很可能于教学实践中出现“学”与“教”的断裂与错位的现象。所谓“断裂”,指的是“先学”与“后教”被机械地分割为两个完全各自独立的部分,使得“学”与“教”真正成为“先”与“后”各自为政的两个程序。所谓“错位”,指的是由于“先学”与“后教”的断裂,致使“后教”并未基于“先学”,“后教”的可能是学生已经在自学中解决了的,也可能是脱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出现“教”低于“学”或“教”高于“学”的现象。“教”低于“学”,则是无效教学。而对于“教”高于“学”而言,如果是切合主题的自然生成,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是无效教学。事实上,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的交互与整合,“先学后教”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不可以违背教学的本性。这是此模式在实践中须提防的。

(五)教学文本的“衍生”与教科书的“弃用”

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中,为了有助于“先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常常要为学生事先准备“学案”。“学案”的具体样态五花八门,如“助学稿”、“导学案”、“活动单”等。现在的的问题是,这些“衍生”出的各式“学案”对教师而言,会不会增加其工作负荷?毕竟教师除了研制“学案”对学生而言,是否也存在着增加学业负担的可能?譬如,“许多学校把‘导学案’以预习作业的形式发下去,为完成各学科多篇幅的‘导学案’,学生只顾‘昏天黑地’地填写”。然而更为严峻的是,当这些由教科书这一核心教学文本衍生出的各式“学案”充斥课堂之际,学生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学案”做题,而那个本源的确、基础的教科书却常常被搁置、消解。比照学案的“衍生”与教科书的“弃用”,这是不是本末倒置?对于那些充盈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因子的学科,如语文、历史等,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相当严重的。

参考文献:

[1]张荣伟.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50-56.[2]刘家访.先学后教运行机制的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40-44.[3]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5.[4]杨启亮.释放本土教学思想的生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1(2):29-35.[5]余文森.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构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J].基础教育课程,2009(3):29-32.[6]屠锦红,潘洪建.大班额“有效教学”的困境也、与出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30-35.[7]刘次林.以学定教的实质[J].教育发展研究,2011(4):28-32.[8]赖配根.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J].人民教育,2009

(21):39-46.[9]孔凡哲“.导学案”与“先学后教”异化现象及其问题诊断[J].教育科学研究,2012(9):27-30.[10]黄勤雁,许芬.“导学案”问题面面观[J].基础教育课程,2012(4):42-43.(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泛化理解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 篇6

这首《春》便仿佛是李可染的画意。再恬淡不过的乡间渲染,远山近水,都是着了淡淡的墨色的。只给你一个写意的轮廓,这轮廓间环环相扣,是天道的循环,也是自然的携手。意境便越来越广阔。中国画讲究留白,以是“虚”代“实”,空泛里是无限的大。西洋画却是散点透视,讲究的是由此及彼的立体感。如是观,《春》的意境便是中西结合。(103页)

其中“西洋画却是散点透视”的说法不对。因为西洋画讲究的是“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焦点透视法”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它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

“散点透视法”符合人的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它不拘泥于一个视点,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的场面充分详尽地表现在一个画面上。

作者在这里赞扬李少君的诗《春》既有“李可染的画意”,也有西洋画的“由此及彼的立体感”,十分精当。

白鹭站在牛背上

牛站在水田里

水田横卧在四面草坡中

草坡的背后

是簇拥的杂草,低低的蓝天

和远处此起彼伏的一大群青山

透视反思 篇7

一、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的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发展到今天, 实现了电气技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有效结合, 解决了生产中的诸多难题, 迸发出技术发展的勃勃生机。

(一) 信息集成化的广泛实现

在信息化时代, 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的发展离不开信息集成化发展的脉络, 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发展相关数据的及时获取、存储和监督控制。比如, 企业中的财务核算数据, 提供将管理层信息网络与财务部门信息系统的连接, 管理层就可以实时掌握企业财务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同样, 对于企业发展中其他方面的管理, 一样可以通过电气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联合, 确保管理层即时监控、管理生产过程。此外, 随着微电子处理器技术的快速发展, 原本信息技术与电气自动化之间的界限慢慢缩小, 取而代之的是电气自动化设备、结构软件、通讯设备、信息系统等相结合而成的组态环境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 Windows N T和IE标准语言的广泛采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已经广泛采用PC系统。究其原因, 在于PC系统所独有的灵活性和数据集成性, 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 应用PC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即时挖掘、整合, 以发挥数据信息的最大价值。应该看到, 在信息化社会, 采用Windows NT和IE标准语言使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维护时变得更加便捷。由此, 人机界面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实已成为用户使用的最优选择。

(三) 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广泛应用

长久以来, DCS系统是电气自动化工程应用较为广泛的系统之一, 但是, 此种采用控制功能分散、显示操作集中、兼顾分而自治和综合协调设计原则的集散控制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主要在于传统DCS的结构是封闭式的, 不同制造商的DCS之间难以兼容, 导致其所使用的仪表装置可靠性较低、各生产产家的标准不一, 维修仪器的互换性低, 价格昂贵。但是,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 在DCS关联领域有许多新进展, 主要体现为系统功能向开放式方向发展, 实现了DCS与PLC、FCS及各种控制设备和软件资源的广义集成;仪表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数字”、“全分散”控制;系统架构向FCS方向发展, 实现了现场总线于DCS系统I/O总线上的集成、于DCS系统网络层的集成和通过网关与DCS系统并行集成, 大大增强了通讯功能, 实现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革新。

二、促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各行各业在建设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时, 必须着力于将先进技术嵌入到系统建设的全过程, 才能实现技术的匹配、成本的降低和应用的便捷化。

(一) 电气自动化与地球数字化的相互嵌合

纵观电气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趋势, 其最为创新的典型是实现了地球数字化。何谓地球数字化?具体来说, 就是把大量的、高分辨率的、动态表现的、多维空间的和地球相关的数据信息整合成为坐标, 最终生成一个电气自动化数字地球。尤其是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配合下, 数字地球已经不是梦想, 而是具备技术的更多可能性。要求我们在建设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时, 要具有数字地球的概念, 做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工作, 采用精度高、重复性好、可靠性高, 并具备双向通信和自诊断功能的智能仪表, 实现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过程优化、信息集成、系统集成, 使系统信息数据能够在地球任何地方获取。

(二) 创新使用现场总线技术, 节约生产成本。

现场总线技术是在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而随着网络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进一步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此, 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建设中, 必须要瞄准现场总线发展的新方向, 采用更优化的系统集成方案, 比如Fisher-Rosemount公司推出的Delta V系统方案、SUPCON的现场总线系统、Smar公司的302系列现场总线产品等, 可以大大地增强通讯功能和节约建设成本。

(三) 做好人才培训工作, 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人员的“增值”

企业和高校要着眼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着力于技术人员和高校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尤其是高校系统方面, 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将来的工作程序, 掌握技术创新的要领, 实现自我的增值。

三、结语

总之, 在信息化、数据化、智慧化的今天, 无论是电力领域亦或是其他领域, 实现自动化工程控制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但是, 在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实践中, 必须要夯实集成化、安全性、可靠性、便捷性、节能性等等目标, 才能对接时代发展的趋势, 占领科技高地。对此, 要将创新发展理念嵌入到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发展的全过程, 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进行产业化分析, 实施统一化管理, 采用标准化接口, 注重专业化人才培训, 才能厚实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建设的基础, 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和市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是现代工业体系发展的“标志”, 在技术领域处于核心地位, 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技术层面而言, 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输电故障检测、信息传输的信度和效度、安全事故的降低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 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以期对行业发展有益。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黄新东.浅析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5) :55.

透视反思 篇8

一、慕课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

由于慕课所具体的课程的广泛性、资源的海量性、授课模式的创新性和技术服务的先在性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能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选择性、多人在线学习的规模性以及E - Learning的全程性, 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构成挑战。

( 一) 泛在学习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 大数据、云终端等等通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 慕课就是借助大数据媒介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主要表现为可以实现泛在性学习, 确保学习者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都能够学习到名校的课程。此种学习方式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 在于高校图书馆只能对特定人群, 也只能在特定时空场域展开服务。慕课资源则是开放的、共享的, 甚至是免费的, 保证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 二) 大规模学习的挑战

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是, 慕课平台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学习者在线学习。总所周知, 虽然高校图书馆存储着诸多文献资源, 但是, 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是相对有限的, 只能一次性容纳几千人进行学习, 由此引发了大学生早早排队占座的问题, 凸显了高校图书馆提供学习的场地不足。慕课平台则不然, 可以一次性容纳十几万人进行在线学习, 规避了高校图书馆场地不足的缺陷。

( 三) 在线学习的挑战

高校大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为了借助文献资源消化课程学习中的内容, 当然, 也存在拓展知识面或展开科研的情形。慕课平台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 都是在线的, 且不需要教科书和文献参考资料, 即使需要到相关文献资源, 平台也会积极提供, 以满足学习者的文献需求。同时, 慕课资源都是以视频、电子文献、参考书、电子数据库等形式来呈现, 为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服务。由此可见,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功能实已被大大消解。

二、慕课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优化的策略

针对慕课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泛在学习、大规模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挑战,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其“服务育人”的基本任务, 必须要主动求变, 转变服务观念; 因势而谋, 转变服务角色; 因时而动, 大胆创新。才能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优化和革新。

( 一) 转变观念, 构建知识服务的新理念

针对慕课平台泛在性、大规模、在线学习的特点, 反观高校图书馆在服务高校师生学习、科研中的缺陷, 必须要主动求变, 创新服务内容、模式和理念, 转变服务师生的具体路径, 建构起“开放性、创新性、融入性”的服务新理念, 将馆藏资源以电子文献的形式, 存储到高校电子图书馆当中, 方便师生的查阅, 积极融入到慕课时代所带来的知识革命当中来, 开发属于本校的慕课资源, 并通过校内课程云终端让师生可以在校内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实现对慕课资源的学习, 真正实现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

( 二) 转变角色, 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服务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 要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服务能力, 必须要增强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才能破解慕课时代带来的知识服务弱化的挑战。对此, 需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展开常规性的信息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 确保图书馆员能够对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整合, 形成新的信息产品, 推动其由“被动接受者”向信息产品提供者、生产者和创造者的新角色转变。同时, 熟悉慕课资源制作的整个流程, 为高校慕课资源的制作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 三) 主动创新, 打造现代复合型图书馆

英国国家图书馆馆长林恩·布林德利曾经指出: “图书馆应该成为致力于创新、提升和文化启迪的社交与智力空间, 鼓励竞争与合作, 就算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如此泛在的时代, 也应该是一个人人都想身在其中的场所”。在慕课时代带来的“学习革命”背景下, 高校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担负文献信息检索的功能, 其服务功能和价值必须要向数字信息服务的视角转变, 建构一个传统图书馆与电子图书馆相结合的现代复合型图书馆, 不断优化知识服务的模式, 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让学习者有收获、有提高。

三、结论

总之, 慕课的存在和发展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是其资源的海量性和泛在学习的全面性, 引发了学习者的“学习革命”, 促使学习者转变知识资源获取的方式, 不是通过翻阅书籍, 而是通过在线学习。对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必须积极应对慕课带来的深刻变革, 构建起与大规模、在线的、开放的学习相匹配的服务模式, 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优化, 推动高校图书馆价值和功能的深度延伸。

摘要:慕课作为一种超越时空场域限制, 将资源发布、学习管理和多人在线学习融合于一身的课程开发模式。深刻变革了学习者接受知识资源的方式, 推动了学习者远程、多人同时在线学习的实现, 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在线的、开放的课程学习平台。基于此,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习者获取知识资源的“殿堂”, 必须对接慕课带来的学习机遇和挑战, 不断优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为彰显其价值和功能厚实根基。

关键词:慕课,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优化

参考文献

[1]叶艳鸣.幕课:撬动图书馆新变革的支点[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4 (2) :3-9.

[2]刘丽萍.慕课时代大学图书馆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 2015 (2) :19-23.

透视反思 篇9

关键词:西部农村地区,参与式教学,教师因素,有效教学

一、参与式课堂教学实践透视

(一)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 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可测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但从教师的教案来看, 教学目标制定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严重脱离的生活实践。

2. 学习活动设计不科学, 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践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 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 就不可能保证持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从我们观察的课堂来看, 有75%的课堂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访谈中, 教师们均认为参与式教学是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的主要原因。

但是,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 课堂教学中之所以出现时间不够以及学生无法配合的原因在于,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我们观察的一个课堂中, 教师在分组上就花了近5分钟;在布置学生活动时教师没有向学生交代关于活动的时间、规则、活动成果的呈现形式以及评价活动成果的标准。由于学生在活动中缺少一定的标准, 导致活动过程效率很低, 一些小组到教师宣布活动停止的时候, 学生们还在为活动的分工而争执不休。

另一方面, 教师们根据教学参考书设计学生的活动任务,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一位教师就曾告诉我们, “备课其实也不是太难, 因为参考的就是参考书, 就直接去看参考书, 抓住重点后, 就备下来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们设计活动的依据是参考书而不是学生, 是针对“书本上的学生”的情况提出的问题, 从而导致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不配合 (实际上是学生无法配合) 。

(二) 教学实施

1. 主要教学行为形式单一, 将参与式教学的方法窄化

教学的实施主要是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正确, 是影响实际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按照一定的科学依据, 综合考虑教学的各种要素, 合理地加以组合, 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素养、教学方法本身和教学时间。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 所有的教师, 不管是教什么科目的、讲授什么内容的, 全部都是使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们讨论, 很少使用讲授的方法。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 教师们将参与式教学与合作学习的方法等同起来了。其实, 正如陈向明教授指出的那样, “无论何种方法, 只要能使学习者积极思考, 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就可以被认为是‘参与式方法’”。

2. 辅助教学行为能力欠缺,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辅助教学行为是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 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 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做好准备, 是生成性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它是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体现。

辅助教学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生课堂行为的强化以及课堂氛围的营造等。它主要是为主要教学行为服务的, 它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教学达成的一个重要的保证。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小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还很欠缺。他们只顾着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 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致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在观察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气氛很活跃, 尤其是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很好的设计好教学活动以及对缺少对活动过程的指导, 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并选择正确的强化物, 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环境, 增强情感的感染性, 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堂中, 教师都能及时的给予学生反馈, 但大部分都是对那些回答正确的学生。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 教师通常采取的是不理睬或者简单地说一句“再想想”等。教师们给予回答正确的学生的强化物通常是“回答很好”或者是让全班的同学鼓掌。但是教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很平淡, 学生们的鼓掌也是稀稀拉拉, 没有感情的投入, 不能真正地达到激励的作用。

(三) 教学资源的开发

课堂教学资源是支持课堂教学开展并为课堂教学利用的各种条件。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支持因素, 如果课堂教学资源贫乏, 那么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凭借和依托, 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将无从谈起。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研究、改进教材内容时, 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进行二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设计。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二度开发能力欠缺, 尤其是对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 很多学校没有网络可利用;有些学校只有一、两台电脑可以上网, 而这些可以上网的电脑在校长室或主任的办公室以及其他一些专门的房间里, 教师们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所以他们就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方面的资源。

二、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误区

误解1参与式教学就是分组讨论

在访谈中一提到参与式教学, 教师们总是和“分组”、“讨论”、“大白纸”、“彩笔”等词联系起来。参与式教学就是分组讨论, 这已经成为西部农村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刻板印象。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 教室里都是将6-7张课桌围在一起, 6-7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中间放上大白纸若干张, 彩笔若干支;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全部是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在访谈中, 教师们也认为班级人数太多而无法分组是实施参与式教学最主要的困难。

其实, 参与式教学的是十分丰富多样的, 除了分组讨论之外, 还可以有其他很多不同的方式, 如案例分析、看录像带、角色扮演、模拟、戏剧、歌舞、填表、画图、做实物模型以及其他各种游戏、练习和活动等。无论何种方法, 只要能使学习者积极思考, 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 就可以被认为是参与式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的目的和内容, 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 以及当地的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了解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 将会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

误解2参与式教学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更严重

“学生素质比较差, 参与进来了并没有什么收获”;“用了参与式教学后, 好的学生学得更好, 差学生变得更差”。这是我们在访谈中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在实际课堂中我们也发现, 在小组中积极发言的是“固定的”一些人, 其他的同学是小组的“局外人”, 他们始终没有参与讨论。教师在组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时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我们观察的一节课语文课中, 该教师在组织学生们活动时, 只走下讲台1次, 仅仅是到各小组巡视了一圈, 没有任何的指导行为。由于分组大多数是“固定的好生和差生搭配”, 所以, 在缺少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一些学生始终没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久而久之导致了这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导致测试成绩下降, 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误解3参与式教学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

“参与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因而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用, 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不够。在我们观察的一节课堂上, 仅一个活动分组就花去了近5分钟。在组织活动时, 教师没有讲明活动的规则、时间、活动成果汇报的形式等, 导致学生在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教师对小组讨论形式的滥用。由于教师对参与式教学形式的误解, 导致教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都会让学生讨论, 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被一些不值得讨论的问题浪费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学时间不够用不是参与式教学引起的, 而是由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欠缺导致的。所以, 如何科学的设计教学活动, 是教师目前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误解4学生的基础限制了参与式教学的使用

根据参与式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的观点, 知识是建构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建构知识的方式。教师应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而形成系统的知识。在参与式学习中, 教师的职责是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宽松的、资源丰富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知识, 在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合作中对知识进行社会性建构。

参与式教学活动必须具有真实情境,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 选择真实性的任务, 提供学生身边的资源。应该是教师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 不存在学生的基础限制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 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他们没有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开发、利用网络的或本地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参所呈示的教学资源或问题远远超出学生的生活实践, 导致学生无法配合教学活动, 从而也降低了参与式教学原来的价值。

三、对教师有效开展参与式教学的反思

(一) 促进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理解

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教师对于参与式教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层面, 开展的参与式教学也是流于形式, 没有这正理解参与式教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都是分组、讨论、大白纸、彩笔;在找困难时都是班额大、人数多、学生基础差、学生参与不积极等。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学习具体的教学行为更为重要。因此, 为提高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要关注教师对参与式教学观念的正确理解, 适当增加教师参与式教学的培训次数, 并对培训后效进行监督。

(二) 提高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

教师对参与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设计与组织。参与式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通过合理的组织活动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感受获取知识与增长能力的快乐。

目前教学中出现的时间不够、学生不配合等问题都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有关。因此, 要提高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加强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 提高网络资源和本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 要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 考虑以下的一些因素, 包括对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活动内容、活动任务、活动流程、活动规则、活动对应的教学行为等。

(三) 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的作用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低估的。它一方面直接影响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 直接制约着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 起着陶冶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心理的作用。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参与式教学重视积极倡导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 营造积极而宽松的思维状态, 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平等的发现和创造的机会。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 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能平等地交流, 教师尊重学生的认识和感觉, 鼓励学生按照不同的思路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太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感情投入, 课堂教学中看似活跃, 但却没有真正触动到学生的心灵, 无法为参与式教学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

(四) 加强参与式教学的支持系统的建设

目前, 参与式教学无法贯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教学支持系统。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领域内形成以成绩、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严重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制约着参与式教学的开展。另外, 教师在教学资源的获取上也受到了时间、经费的限制。因此, 我们要改革我国教学的评价制度, 加强学校的教学支持系统, 在时间、经费上给予支持, 并在学校营造参与式教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透视反思 篇10

一、长沙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长沙市是湖南省首府所在地,居于中国中部地区。近年来,在国家“中部崛起”、“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喜人,较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015年,长沙市房地产均价为6192元/㎡,同比下跌3.17%。房价的下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经济发展因素,在我国经济深刻转型而引发的GDP下滑的背景下,房价向下回落在所难免。对此,要探索城乡一体化视角下长沙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首先要分析长沙市房地产发展的现状。

1.市场观望情绪有所缓解,库存消化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前几年长沙市房地产的非理性增长,推动了房价的虚高,房价的增长率明显与长沙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对称。长沙市市委市政府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实施了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经历了连番的调控之后,房价实现了理性回归,广大刚需购房者也变得越发理性。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开始采取适当的销售措施,实现了房地产价格的平稳。由于工作的得当,促使市场观望情绪有所缓解,房地产库存有望加快消化。

2.城镇化提速提供新机遇,小城镇房地产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发展目标,是扩大我国内需的重要战略。当前,长沙市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在房屋建设的时候向城市郊区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地铁2号线的开通运营,1号线、3号线和4号线地铁项目建设的全面推进。增强了房地产的辐射能力,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长沙市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产业结构转型稳步推进,绿色建筑应用扩大。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向,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实根基。近年来,随着产业机构转型的稳步推进,长沙市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业也呼应国家发展理念的要求,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建设,将发展重心放到多元化发展、高品质建设、精细化管理等维度上,确保了购房者对于绿色、低碳、环保住房质量的要求。正是基于此,激活了刚需购房者对于绿色建设的内在需求。

二、长沙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俗话说:“居者有其屋”。在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中,房子是家庭发展的重要衡量,只有安居了才能乐业。对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下,必须从长沙市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从合理房价标准的制定、合理住房制定的构建、房价调控的总体思路等方面入手,以期实现长沙市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

1.以居民收入为衡量,合理确定房价标准。房价收入比是评价房价高低和涨速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确定房价必须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为衡量,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家庭的收入,才能实现房价的合理性,并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应该看到,过低的房价不利于房地产的发展,而房价的虚高则不利于房屋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长沙市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居民的实际收入为衡量,实现政府控制价格,充分考虑住房的民生性和公益性,房地产也非疯狂追逐利润的“领地”。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居民收入,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2.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理顺房价调控的思路。当前,长沙市房价调控最有效的策略是政府干预房价,适当限价。避免房价的非理性增长,当然,在库存压力不断凸显的情况下,房价的非理性增长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合理调控房价仍然是政府推动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向。对此,可以实施立体化结合的政策,即是将增加供应量,降低土地和住房成本实现联合应用。同时,政府加大力度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居民的住房权,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

3.以住房建设为抓手,构建合理住房制度。房地产作为一种垄断性竞争的行业,前期的房价飙涨正是由于其垄断性使然。推动住房制度建设,打破垄断,抵制房价的高利润,是实现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此,必须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力度,确保经济房供应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经济房的市场充足供应量来降低商品房的利益空间,从而用经济的手段来实现房价的调控,确保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

三、结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通过房地产业的有序发展来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对长沙市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长沙市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对于规避房地产发展中的非理性行为,实现房地产业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透视反思 篇11

Virtools是法国达索公司推出的一款三维虚拟现实开发软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游戏开发、工业仿真和虚拟教学培训等领域。目前市场上进行虚拟现实开发的软件平台有许多种,如Unity3D等,这些软件平台需要开发者有很好的软件编程语言基础,如C#、Java等,而Virtools与其他开发软件平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Virtools不需要使用者编写代码,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一些具有特性功能的Building Blocks (简称BB),采用拖放的方式,放置到特定对象(Object)或者角色(Character)的脚本(Script)编辑区域,并用连线将这些BB按照一定的动作逻辑关系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虚拟交互功能。当开发的项目需要更加复杂的功能,而BB实现过于繁杂时,Virtools提供了VSL脚本语言和SDK开发包。通过结合BB,VSL脚本语言和SDK开发包,可以更方便和出色地完成项目的工作。基于以上的优点,Virtools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Virtools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Virtools虚拟现实平台因其开发的便利性而在高校的虚拟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钱琨等[1]基于Virtools构建了虚拟的数字设备与装备,用于完成技能鉴定、考核和联系的需要;岳青松等[2]基于Virtools开发了水电机组的虚拟拆装操作系统用于培训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王盼盼[3]基于Virtools开发了虚拟测绘系统用于教学实践中。戚晓利等[4]基于V irtools开发了辊式破碎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陈浩[5]等基于Virtools开发了机械装备的虚拟拆卸平台用于生产培训。在类似这些项目中,常常需要通过电脑的鼠标来操控虚拟现实作品中的物体,鼠标光标在二维屏幕平面上移动,而物体处在三维坐标系表示的虚拟空间中,要实现二维的鼠标移动来拖拽三维空间物体运动。而在Virtools平台中,没有现成BB可用,要实现鼠标点选操作虚拟三维空间物体移动的功能,要采用Virtools的编程语言VSL写程序代码,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运用透视变换和逆透视变换技术。

3 透视变换和逆透视变换

透视变换的原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转换,将虚拟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形成一个二维的画面显示在屏幕上。通过人从窗口看屋外风景的例子来描述其透视变换过程为:假设处在房间内的某人通过窗户上的玻璃来观察外面的风景如图1所示。如果将玻璃作为计算机屏幕,来临摹窗外所看到的景物,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窗户上的临摹图和窗外实际风景图的对比,通过图2可知,窗户外边是现实的三维世界,而窗户玻璃上是平面图形。三维世界的物体就这样被映射到了二维的画面上。通过程序来实现这样的功能,称为透视变换。

在虚拟现实中实现透视变换,窗外的风景相当于虚拟现实场景中的3D模型,观察人的位置相当于虚拟三维世界中摄像机的位置,而窗户相当于屏幕。通过三点共线原理(如图3所示),使得虚拟三维世界中的物体与摄像机之间的连线与屏幕之间的交点,就可以得出三维空间的物体在二维屏幕上的位置。

逆透视变换是透视变换的逆过程,就是将屏幕上二维鼠标的运动转换到虚拟三维世界中物体的运动。在程序中实现的基本过程是,先得到鼠标单击点出的屏幕坐标,通过摄像机和鼠标点击处形成一条射入虚拟场景中的射线,如果该射线与虚拟场景中的3D物体相交,则获取该物体的信息,包括物体的名称、交点的位置、方向及交点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这样就实现了通过屏幕上二维鼠标确定虚拟现实场景中三维物体的方法。

4 Virtools中的实现

在Virtools中有两种透视变换方法,分别是“透视投影”和“平行投影”。透视投影中离摄像机越远的物体投影到屏幕上后越小,距离摄像机越近的物体投影到屏幕后就越大,这很符合人类眼睛看世界的规律;而平行投影是把三维场景投影成一张平面地图,没有远近大小之分。绝大多数虚拟现实项目采用的是透视投影。

在Virtools中,实现透视变换和逆透视变换,并能够通过鼠标控制零件移动所涉及的程序指令为:GetInputManagerGuid (),它的作用是得到输入设备的全局唯一标识符,将该标示符作为输入参数传给函数bc.GetMangerByGuid ()就可以得到输入设备iM标示的输入设备。函数iM.GetMousePosition (pos2D,FALSE)中的第一个参数可以得到鼠标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的值由第二个参数设置,如果为true,则鼠标的(0,0)是显示器的左上角的(0,0)位置;如果为false则鼠标的(0,0)位置是当前程序窗口的(0,0)位置。ScreenToViewpoint这个函数的功能是根据2D的屏幕坐标求一个3D的坐标,这种用法一般用在一些3D物体固定在摄影机前的位置,跟随摄影机一起移动,该算法是以摄影机为起点,以鼠标制定的场景中某一点求一条射线。

rcx.ScreenToViewpoint (pos2D,pos3D,FALSE)就是把屏幕的2D位置转换成3D位置的函数,第一参数使输入一个要转换的2D位置,比如鼠标的位置;第二个参数使一个Vector变量,当函数调用成功后,转换的结果存储在这个变量中;第三个变量为bool型,当其为true时,表示第一个参数的鼠标位置是以桌面左上角的(0,0)为原点的坐标位置;当其为false时,表示第一个参数的鼠标位置是以应用程序窗口左上角的(0,0)为原点的鼠标位置。

根据屏幕的2D位置得到3D位置,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场景中的3D位置得到屏幕坐标,方法就是调用函数Transform即可。

参考文献

[1]钱琨,谭耀洲,陈文红.基于Virtools软件构建的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考试与训练系统[J].科技创业月刊,2016(3).

[2]岳青松,叶建波,谢红彪,等.水电机组虚拟检修培训系统软件平台开发[J].水电与新能源,2016(1):7-11.

[3]王盼盼.基于Virtools的虚拟测绘系统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3):148-151.

[4]戚晓利,许健,潘紫微.基于Virtools的虚拟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8):72-75.

上一篇:视觉艺术中意象思维下一篇:种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