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绘图教学

2024-11-24

透视绘图教学(共6篇)

透视绘图教学 篇1

一、透视图的意义

设计需要用图来表达构思。在广告艺术、建筑学、室内设计、雕塑设计、装饰设计和工业设计以及其他相关领域里,都是通过表现画将设计者的构思传达给使用者的,也就是通过图画来进行交流的。

对任何一位从事表现艺术设计的人来说,透视图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从事美术、建筑、室内设计,都必须掌握如何绘制透视图,因为它是一切作图的基础。透视有助于形成真实的想象。而且它是建立在完美的制图基础之上的。

透视画,是把建筑物的平面、立面或室内的展开图,根据设计图资料,画成一幅尚未成实体的画面。将三度空间的形体转换成具有立体感的二度空间画面的绘图技法,并能真实地再现设计师的预想。

透视画,不但要注意材质感,对于画面的色面构成、构图等问题,透视画技法在绘图技法上负有很大的责任,因为优秀的透视画超越表面的建筑物说明图,具有另一方面的优异绘画性格。

在建筑、室内设计的表现画中,所表现的空间必须确切,因为对空间表现的失真会给设计者和用户造成错觉,并使各相关部位出现不协调感。

常画透视画的人们,不一定完全忠实于透视画法的作图过程,大都用简便方法的为多。这种方法不但省时,并能提高视觉效果,但这需要经过绘画和透视技法的训练后,才能如愿。它需要对立体造型的建筑物、室内空间有深度的理解和把握。

透视画和绘画、雕刻不同,不能用纯粹形态单独完成,不能视透视画为专门技术,而只学其技巧就自认为大功告成了,必须和原设计方案密切配合,掌握设计意图,这样才能充分表现设计者的思想构思。

二、透视图

透视图即透视投影,在物体与观者之位置间,假想有一透明平面,观者对物体各点射出视线,与此平面相交之点相连接,所形成的图形,称为透视图。视线集中于一点即视点。

透视图是在人眼可视的范围内。在透视图上,因投影线不是互相平行集中于视点,所以显示物体的大小,并非真实的大小,有近大远小的特点。形状上,由于角度因素,长方形或正方形常绘成不规则四边形,直角绘成锐角或钝角,四边不相等。圆的形状常显示为椭圆(图1、2)。

透视术语:

P.P.画面 假设为一透明平面;

G.P.地面 建筑物所在的地平面为水平面; G.L.地平线 地面和画面的交线;

E.视点 人眼所在的点;

H.P.视平面 人眼高度所在的水平面;

H.L.视平线 视平面和画面的交线;

H.视高 视点到地面的距离;

D.视距 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距离;

C.V.视中心点 过视点作画面的垂线,该垂线和视平线的交点;

S.L.视线 视点和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C.L.中心线 在画面上过视心所作视平线的垂线。

三、透视的种类

1.一点透视:

物体的两组线,一组平行于画面,另一组水平线垂直于画面,聚集于一个消失点,也称平行透视。一点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比较呆板,与真实效果有一定距离(图3)。

2.二点透视:

物体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而每组有一个消失点,共有两个消失点,也称成角透视。二点透视图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变形(图4)。

3.三点透视:

物体的三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三组线消失于三个消失点,也称斜角透视。三点透视多用于高层建筑透视(图5)。

四、透视的基本规律

1.凡是和画面平行的直线,透视亦和原直线平行。凡和画面平行、等距的等长直线,透视也等长。如图:AA’‖aa’,BB’‖bb’;AA’=BB’,aa’=bb’(图6)。

2.凡在画面上的直线的透视长度等于实长。当画面在直线和视点之间时,等长相互平行直线的透视长度距画面远的低于距画面近的,即近高远低现象。当画面在直线和视点之间时,在同一平面上,等距,相互平行的直线透视间距,距画面近的宽于距画面远的,即近宽远窄。

如图:AA’的透视等于实长;cc’<bb’<AA’;cc’和 bb’的间距小于 bb’和AA’的间距(图7)。

3.和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透视延长后消失于一点。这一点是从视点作与该直线平行的视线和画面的交点——消失点。和画面不平行的相互平行直线透视消失到同一点。

如图:AB和A’B’延长后夹角θ3<θ2<θ1,两直线透视消失于V点,AB‖A’B’(图8)。

五、透视的角度

人类的眼睛并非以一个消失点或二个消失点看东西,有时没有消失点,有时借用很多消失点看东西。这和照相机的光镜一样,由焦点调整法有时会使前面东西模糊不清,应该看到的东西却变成盲点。绘画和电影则是进行调整,把视觉上的特征有效地表现出来。透视画也应如此作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失真现象。

如图:用两个消失点V1、V2的距离作为直径画圆形。越近于圆中心的,越看得自然,越远的越不自然,离开圆形,位于外侧的,使人看不出它是正方形和正六面体。平行透视法尽量限定对象物并设定其相近V,有角透视法,要把对象纳入V1、V2的内侧来画,若要脱离这种规则,需要做若干的调整(图9)。

1.视角:

在画透视图时,人的视野可假设为以视点E为顶点圆锥体,它和画面垂直相交,其交线是以C.V.为圆心的圆,圆锥顶角的水平,垂直角为60°,这是正常视野作的图,不会失真。在平面图上,在视角为60°范围以内的立方体,球体的透视形象真实,在此范围以外的立方体,球体失真变形(图10、11)。

2.视距:

建筑物与画面的位置不变,视高已定,在室内一点透视图中,当视距近时,画面小;当视距远时,画面大。

在立方体的两点透视中,当视距近时,消失点Vx、Vy距离较小;当视距远时,Vx’、Vy’距离大。即视距越近,立方体的两垂直面缩短越多,透视角度越陡。

建筑物与视点的位置不变,视高已定,若视距近(En和P.P.的距离),则两消失点的间距亦小,透视图形小;若视距远(En和P’.P’.的距离),则两消失点的间距大,透视图形大,两图形相似(图12、13、14)。

3.视高:

建筑物、画面、视距不变,视点的高低变化使透视图形产生仰视图、平视图和俯视图及鸟瞰图。视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透视图的表现形式与效果。如图:上为仰视图,中为平视图,下为俯视图(鸟瞰图)(图15)。

4.透视图形角度:

画面,视点的位置不变,立方体绕着它和画面相交的一垂边旋转,旋转不同角度所成的透视图形。

如图:1和5为立方体的一垂面和画面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在画面上的面的透视为实形。

2、3和4为立方体的垂面和画面倾斜,透视图有两个消失点。若垂面和画面交角较小时,则透视角度平缓,交角较大时,则透视角度较陡(图16)。

七、斜形透视

通过视点的平面和画面的交线是该平面的透视消失线。凡相互平行的平面,透视消失同一消失线。和画面平行的平面的透视没有消失线。

垂直面的透视消失线为一垂线,是过该垂直面上水平线的透视消失点所作的垂线。

平行平面上的平行直线的透视消失点在该平行平面的透视消失线上。

这种斜形透视形体任何一面都倾向于基面,画法复杂费时,不实用。可用分割和增殖法描绘透视(图28、29、30)。

八、分割和增殖

用正方形ABCD上画对角线法可分割成无数的正方形。其中分割的正方形AEFG通过对角线交点的水平线及垂直线的延长上,可增殖无数的正方形。

运用这种方法,画透视的立方体,同样可分割或增殖。在建筑物的透视图中,都可起到简便作用。

斜形透视图也可用这种方法(图31、32)。

九、简略图法

简略图法是所说的各种方法,则不一定要按照图法,也能画出透视图。

有角透视要有二个消失点,易使画面过大,不方便,或细微部分受到图法约束,费力和费时。而运用简略图法,情况就不一样了,其实一般在画透视图时,都不是根据图法来画,但都必须懂得正规的图法,而后再简化。

例:一栋大厦,用有角透视画,首先看设计图,把握建筑性格和应强调的重点,选择适当的角度作图。

作法:

1)画最前面的垂直线A-B。

2)作有角度、深度的外型线A-C、A-D,此线为透视线,延长有消失点。

3)A-B按照立面上的格子,分成等分1、2、3、4、5格。

4)A-B的高度,由建筑物的高度判断,定H.L.线,AD交点做V2消失点记号,AC消失V1在纸外。

5)AB上各点连接 V2,完成右侧透视线。

6)画出接近V1(出纸外)的垂直线E-F。和A-B同法等分E-F,等分各点与V2相连。

7)E和 V2连接得G点,画垂线G-H,并记出6、7、8、9、10和V2连接在G-H上的交点,再连接A-B上1、2、3、4、5各点,即完成V1方向的透视线。

8)利用分割和增殖方法画完透视格子及细小部分。

9)熟练此方法后,可直接画窗格、柱子线条(图33、34、35)。

十、圆的透视图

用六点法或十二点法,由正方形引出圆形。圆的透视图,在和画面平行位置时,除去圆的中心在正中,均画成椭圆(图36、37)十一、三点透视

用于超高层建筑,俯瞰图或仰视图。

第三个消失点,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的主视线,必须使其和视角的二等分线保持一致。

作法一:

1)由圆的中心A距120°画三条线,在圆周交点为V1、V2、V3,并定V1-V2为H.L.。

2)在A的透视线上任取一点为B。

3)由 B到 H. L.作平行线,和 A-V1的交点为C,B-C为正六面体上对角线之一。

4)在B、C的透视线上求D、E、F完成透视图。此为左右上下均由45°角相接的正六面体透视(图38)。

作法二:

1)在H.L.上设V1-V2,二等分处设X。

2)以X为圆心画通过V1、V2的圆弧。

3)V1-V2间任设Vc点,画垂线和前圆弧交点为A。

4)取Vc-A间的任意点B,由V1、V2通过B延长的透视线和前圆弧交Y、Z点。

5)V1和 Z,V2和 Y连结线的延长在Vc-A的垂直线上相交,为第三消失点V3。

6)V1-V3,V2-V3视为H.L.,反复作图可得C、D点。

7)由A的透视线及C、D至各消失点的透视线得E、F、G完成透视(图39)。

作法三:1)在有角透视图上作正六面体,画对角线。

2)任意倾斜的一个边角交点X作为基点,求出透视(图40)。

十二、室内透视

1.一点透视求法。

1)先按室内的实际比例尺寸确定ABCD。

2)确定视高H.L.,一般设在1.5m-1.7m之间。

3)灭点

VP及

M点(量点)根据画面的构图任意定。

4)从M点引到A-D的尺寸格的连线,在A-a上的交点为进深点,作垂线。

5)利用VP连接墙壁天井的尺寸分割线。

6)根据平行法的原理求出透视方格,在此基础上求出室内透视。

图例:根据室内的平面、剖面,求室内透视。

作法:1)先按室内的比例尺寸,求出室内透视格。2)在透视方格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布置透视图。

3)在平面透视的边角点上作垂线,量出实际高度点连接完成室内透视(图41-45)。

2.二点透视求法

作法一:

1)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墙角线A-B,兼作量高线。

2)AB间选定视高H.L.,过B作水平的辅助线,作G.L.用。

3)在H.L.上确定灭点V1、V2,画出墙边线。

4)以V1、V2、为直径画半圆,在半圆上确定视点E。

5)根据E点,分别以V1、V2为圆心求出M1、M2量点。

6)在G.L.上,根据

AB的尺寸画出等分。7)M1、M2分别与等分点连接,求出地面、墙柱等分点。

8)各等分点分别与V1、V2连接,求出透视图(图46、47)。

作法二:

1)过P点作一水平线P-C,并按地板格等分之。

2)连结CD交视平线于M1点。

3)从M1点向P-C各等分连线,在PD上的交点,为V1方向的地板透视点,各点连接V1。

4)BP也用同理求出透视图。窗格的方法也如此(图48)。

作法三:

1)按室内实际比例画出ABCD边框。

2)确立视高H.L.,灭点V1,任意定出M点,V2灭点线,由V2交点b引垂线,求出第二灭点透视框。

3)用M点求出进深,找出CD中点O,连接V1,连接E-d。

4)再依次用对角线、分割增殖法求出透视图(图49、50)。

十三、轴测图

在作图时,将平面图在水平线上,扭转到一定的角度后,把平面图上的各点按同一比例尺寸,向上作设计高度的垂线,然后连接垂直线上端各点,即可求出轴测图。如图:

作法:

1)选择OX、OY、OZ轴的角度。

2)把平面图AB、CD分别与轴OX、OY重叠,在OX轴上分别量出OA、AB的长度,OY轴上分别量出OC、CD的长度,自A、B点作平行OY的水平线,自C、D点作平行OX轴的水平线,求出平面图。

3)自平面上各点作垂线,量出EF、EG的高度。

4)按立面图的高度,完成各点的高度,求得轴测图(图51、52)。

十四、透视图绘制时的应注意点

1.建筑透视图: 1)透视图上主要建筑物所占面积通常约为纸面的三分之一。建筑物的设置,其地面的面积应小于天空的空间,这样才有稳重感。

2)建筑物左右应留空间,增添配景充实画面。

3)透视图上天空面积若太大,空白显得太多时,可以绘出较近的树叶填补。

4)透视图中的前景、建筑物、背景三部分,要用不同明度对比区分,才可使前后有深度感,突出建筑物。

5)建筑物本身线条应详细刻画,其它可简单绘之。

6)透视画上可绘出远近不同的树,来增加画面深度及大小比例感。

7)透视画的配景:人、物、树木、汽车,可以使画面由呆板转为活泼生动,有深度感,并能清楚识别建筑物的大小比例(图53、54)。

2.室内透视图:

1)画透视图时,要考虑室内布局的主次,重点表现对象,墙面、顶棚、家具,哪些需着重表现,这就需要不同的视高、视距、视角来调整。

2)室内空间布局处理要得当,避免有的角度拥挤,有的角度空,可用绿化、小品适当调整补充画面。

3)画面的气氛,也可用绿化、陈设、人物等穿插绘画,但要注意比例关系。

4)画面应有虚实感,突出主要部分,强调主要部分的色彩、线条(图55、56)。

十五、阴影

为了使建筑透视图更具有立体感,阴影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物体背光部分称为阴,光线被物体挡住不能前进,而在其他面上造成之阴影部分称为影。

随着日光的不同方位移动,透视的阴影图有三种:

1)光线和画面平行,为侧光(图57)。

2)阳光照向画面前面,为正光。一种情况,正方体两面都受光的正光;另一种情况,一面受光,一面背光,为正侧光(图58)。

3)阳光照向画面后面,为逆光。一种情况,正方体两面都背光;另一种情况,一面受光,一面背光(图59)。

如图:γ角为光线与画面的平面夹角(即太阳的方位角),Ln为光的平面上投影,V’Ln为光线在平面上的灭点,β是光线与视平面的夹角(即太阳的高度角),VL为光线在画面上的光灭点,VLn为光线在画面上的影灭点。A、B两点各向光灭点与影灭点连线,各自连线的交点,其落影a、b,A、C的落影a、c,b向Vy引消失线,a向Vx引消失线,求得正方体对地面落影的轮廓线(图60)。

例:假设为平行光线,其方向与画面平行,与地平面成45°角,求物体阴影。

作法:

1)自A、B作二条与光线平行的线。

2)过 D、E二点作水平线与 A、B二点的投射线相交于地面,成45°角,DA’为DA落影,EB’为EB落影。

3)连接A、B落影,A’B’为AB落影,但需注意AB与A’B’,BC均消失于两个消失点(图61)。

除了在太阳的平行光线下形成的透视阴影之外,室内灯光下所形成的阴影图是比较复杂的,不容易掌握。因为室内灯光布局比较散,对于多光源,就要进行着重分析,选择主光源,即选择对制图最有利的光源,强调一个光源,削弱其它光源。物体对光线的阻碍而产生的影仍应遵循平面图中,家具平面图的相同透视法则,即各线收敛于灭点或用以构成家具的点(图 62)。

建筑外观的阴影求法(图63):

透视绘图教学 篇2

关键词:建筑绘图,透视思维,超透视表达

荷兰建筑师维尼·玛斯以多媒体装置的方式,建立了一个虚拟的Datatown,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空间形体,探讨密度问题的同时呈现出数字化的美学

构成主义艺术家罗德琴科对不同视点的捕捉所作的蒙太奇实践,画面具有多重释意

建筑师用图纸的方式来思考、表达、呈现和解读设计,作为设计意图的载体,绘图具有权威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它拒绝产生歧义和由于误读而造成的含混不清。绘图是实现空间描绘的主体,在专业教育中,也有相当的内容是关于如何运用这种主流的媒介去表达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锻炼专业化的对空间的思考方法。自文艺复兴始,建筑师的专业地位通过绘图而得以确立,绘图成为完成脑力和体力社会分工的度量。然而,绘图同时是一个独立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它的系统化、系统的成熟化与普遍化以及对于视觉空间的遵循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束缚对空间的思考,是否在平面、立面、剖面的逻辑之侧有其他元素有益于空间的设计及其过程的表达?

1. 建筑绘图的历史脉络

古埃及的画师将他们的所见如实地再现,如果是方形的池塘,就会以方形还原在画面上,如果树木是等距离的,那么在画面上无疑也是以等距的形式出现的,人物也以最易识别、最直观的侧影形式被描绘出来。当时的绘图与其说是一种对视觉空间的模仿还不如说是一种对直觉的还原。在中世纪的欧洲,建筑的建造往往是数代人的努力积累而成的,其间,业主、设计方和施工方也历经数代,建筑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团队的设计。工匠们直接用建造和模型来沟通意图,而不是事先绘制设计,作为推敲建筑细部的图纸绘制在羊皮纸上,用完的图纸被打磨掉以供再次使用,而不是用以保留建筑设计方案。单一的设计概念和现代意义的上的建筑师都还不存在,成系统的建筑绘图方法也未诞生。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设计图”的概念被提出来,它成为采用绘图形式、区别于绘画、表达设计的特殊范畴。设计师把将要建造的建筑的特征和信息通过绘图抽象地转述出来,这已经与中世纪工匠所理解的绘图不一样了,设计图也成就了设计师这一行业,建筑绘图成为设计实践的基础。1563年,乔治·瓦萨里创立了佛罗伦萨艺术学院,他主张将雕塑和建筑都归为设计艺术,在那里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们通过绘图来得到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将设计作为一种脑力劳动从建造的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经过文艺复兴的变革,建筑师从直接的建造抽离出来,投身于概念化的图形表达。

之后的巴黎美术学院采用设计几何学的教学体系,强调对于建筑几何属性的认识,平面、立面和剖面是分析建筑几何属性的有效途径,它成为建筑教学体系的权威。直至20世纪初,这种教学思路才被包豪斯的教师们试图予以突破和更新,将抽象的绘图与实在的材料、将设计与工艺结合起来,鼓励在工作室中体验建造与材料,反对建筑的美术化倾向。而设计几何学体系的权威地位则不会因其存在的些许不足而失效。

2. 透视思维的演进

透视科学提供了一个让人把眼前显现的形状画出来的手段和方法,它表达了某个形状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所导致的视觉上的变形。透视画法在艺术界、设计界取得合法的地位是一个里程碑,它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重要的空间意识的变革,它对意识形态起到深远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今的建筑及其他艺术与设计实践中。它鼓励了对三维深度空间和单一空间的稳定的表达。同时,空间和时间被分化成两个独立的概念,空间意识凸显,时间成为附属于空间的概念。20世纪,自立体主义始,新的媒介和空间意识开始萌芽,透视作为绘画和设计表达的主导媒体,开始受到些许质疑。阿恩海姆将古埃及的绘画和文艺复兴的线性透视作了比较,将图和空间意识之间的紧密关系揭示出来。他认为埃及人的绘图法和线性透视由于对空间的认识不同,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再现空间的方式。前者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再现,后者是对视觉呈现出来的状态的再现。[1]古埃及人如实表达事物的属性,而不像线性透视那样对视觉空间进行模仿。20世纪存在主义雕塑家贾科梅蒂以“瞬间叠加”的雕塑方式去“抓住并揭露一种真实”,他把一个个泥稿似地人物改来改去,旨在捕捉和表现人的一种真实存在。“所以贾科梅蒂的‘苦’首先不在技法,不在做,而在‘看’”[2],就是要捕捉到一种印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看。他所表现的真实是由无数瞬间印象的显现而叠加在一起得来的,他的雕塑从而存留着印象的“看”的过程,而不只是印象的结果。

上:利用一个篮球的定点位置和移动轨迹概念化完成一个图形結构

中:余海男同学的习作三通过运动来揭示时间向度的存在,以此诠释建筑是对运动的框景,叙事的体验由时空二者共同构成,对空间的构想有了更多可能性。

下:唐小兰同学将撕裂动作理解为一种对平面的突破,在平面内与外的关系上进行探索,围绕三个主题的系列作品体现出前后的延续性

古人和今人的视觉感受并无二至,但在认识上却不能说没有区别。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将知觉的经验构造主义理论运用到绘画的再现问题中来。他围绕这个理论对在西方传统上关于"视觉的"和"认识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分展开论述。[3]他认为"视觉"等同于对感觉和视网膜影像的意识;“认识”负责处理关于知觉和客体的假设的问题,只有用这一种方式才能给予感觉上的混乱以秩序。波兰思想家让·盖伯瑟(Jean Gebser)将人类的意识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透视之前、透视和超透视。在透视诞生之前,一种总体的、直觉的的思考方式占主导地位,自然独立的空间意识还尚未形成。透视将空间和时间分立,时间维度退隐,形成单一静止的空间感,视觉感知成为空间体验的主导方式。盖伯瑟还提出了超透视的新可能,它并不是走向透视的反面,而是一种新的态度。时间成为第四维,来补充原来主导的空间意识,由此形成时空意识的重新结合,更新原有的静态的空间意识。[4]每个单独的观察者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变化的观察,同一个空间中纳入了不同的视点,也渗透入不同的解释,这些视点与解释重组,从而形成多重阐释。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不是新老交替而是同时并存的关系,但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共存的,同时又带有各自所主导的那个时期意识形态的印迹。

3. 超透视表达的可能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看,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排除了它自身现实发生的境域,改变了传统科学对境域的依存,使自身成为绝对客观性的与直观境域无关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个知识体系的建筑思维,同样缺乏与人文的融贯性,这种线性思维缺少整体性,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容易疏忽由各种活跃元素与能量组成的自然的多样性,视自然为承载建筑的背景,将人视为生活在其中的抽象元素,忽略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盖伯瑟并没有将透视作为一种绘画方法,而更多的看作是一种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一种带有极强时代特征的空间意识和体验方式。在透视之前,运动和行进是体验空间的重要方式;之后,透视的视觉范式取得了霸权地位,生理与心理空间被转化成一种数学空间,空间与体验相脱离;当透视空间进一步发展,则诞生了一种更具现代性的空间意识:一种体现空间位移、主客体间交互的时空观。

在我们选择利用透视来再现空间时,在我们感叹透视这种方法带来逼真的再现的空间深度的同时,它已经限定了建构空间和体验的逻辑。这种逻辑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随着空间意识和体验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进化,绘图也会不断地进化。在一系列专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建筑绘图不足以触发新的设计思维;对绘图的工具性的强调和训练,忽略的是它作为体验手段的作用。绘图不仅仅是空间意识的被动表现,同时也可能是新空间意识诞生的催化剂。超透视的表达可以将绘图和空间体验重新连接起来,使绘图参与到认识、解读、构思、生发设计的过程中来。

由此看来,仅仅沿承经典的空间构成章法和传统的审美法则,对于空间的创造来说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身心的体验获取空间塑造的灵感,敏感地捕捉周边存在的特殊性。从更具现代性的空间意识出发,当生活空间被给予与抽象空间等同的重视时,建筑的地域性和特殊性等特质也会自动生成。建筑师如其他领域的设计师一样,应力求体现人类生活的本真状态,而生活的本真性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动态的生活过程。赖特对业主的委托以充分考虑业主的生活方式为原则;夏隆注重事件的本质,认为人类与变化的时空相联,自然是非静态的,坚持建筑创造必须具有文化价值,坚持由内而外的设计,以自然结构形式去对抗理性的几何思考。NL建筑师事务所的Blok K住宅通过对空间别样的分割带给人们新的居住方式,将中廊对角线状布置,所有居住单元的长度和高度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拉伸与压缩,仍保持每套单元足够的体积,住宅楼的标准模式因此而改变,这种具有弹性分的割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居住建筑。

Clare Robinson在“Browsing,Bouncing,Murdering,and Mooring”----Negotiat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abi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一文中列举了多个建筑绘图的实例,探讨了关于居住空间、生存环境及想象空间之间的关联。文中的研究和实验延伸了空间与事件的关系,传达了空间形态存在的意义,如:身体与图书馆的书架与书本,篮球与运球者,谋杀者与居住空间,停泊的船只与旧金山海岸线,两两的相互关系也呼应了真实空间与想象空间的关系。概念性建筑可以作为居住与想像之间的再现形式,隨着环境或历史事件的介入,建筑的空间结构原本的功能与活动会因此而被取代和转化,而居住与设计的关系也融入各种可能的空间、事件、移动中。随着空间里被关注的对象不同,居住模式和生活形态也随之多样化。[5]

建筑绘图不仅可以是对现实建筑的描绘,也是对未来建筑建成以后情况的一种预测,建筑师通过绘图描绘概念,将概念视觉化。作为一种比较专门的图像,建筑绘图也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符号化了的现实。作为概念和建成空间之间的媒介,它主动地对其所传达的建筑概念进行过滤,采用不同的具体方式以使一些信息得以识别和传达,而另一些信息得以阻断和删除,藉此激发新的建筑空间概念。因此,对超透视表达的探讨有益于补充和完善建筑绘图的工具性与有效性,也有益于设计思维的生发。

4. 中法联合教学对于超透视表达的探索

2010年度的中法联合教学为即将升入大三的学生在如何观看如何思考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葛汉老师对西方艺术特别是对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意识进行了介绍,以具有过程性教学特点的“空间中的一个点”、“没有什么比一个表面更有深度”、“所有建筑都是对运动的一个框景”的先后的三个主题对“观看”进行了梳理,以此作为学生思考的出发点,试图引导学生从一个起初与实体空间并非具有直接关联的想法完成向作品的转化,并鼓励学生将实践成果与未来的专业设计课题相结合。学生也由此有机会从透视绘画实践中片刻抽离出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找出各自与此相契合的点,并培养起对作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精神。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133-137.

[2]黄琪.贾科梅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160

[3]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Jean Gebser,Noel Barstad,Algis Mickunas.The everPresent Origin[M].Athens:Ohio University Press.1985.p105

透视绘图教学 篇3

关键词:设计表达;表现形式;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效果图

设计表达是设计者来传达作品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设计师传达设计思路的介质,是表现艺术家情感及体现作品设计思路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设计表达在设计学领域内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其目的体现在于其采用的表现方式能完整的传达和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

环境设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二维画面上用各类手绘的方式或者通过电脑软件来制作具有三维成像效果的建筑或室内表现图,也可以是立体的建筑或室内模型沙盘,或是电脑的三维动画以及虚拟现实的模拟演示,从设计表达的广义层面上讲语言表达其实也属于其中的一种方式。它们的形式不同,但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

环境艺术设计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因而它的表现形式是将多维空间上考虑到的时空架构体系囊括在二维的空间画面之中,是由极具逻辑性的透视学和高度概括的手绘技法结合而成的艺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设计师与工具之间的技巧配合,把对作品的设计思想转变为一幅清晰有力的图画。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其强大的实时运算仿真功能为设计方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客户对环境设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所展示的平面效果图,而是要求能够包括时空因素在内的多维空间中对环境设计进行体验。

早期的透视图主要应用于欧洲的建筑设计中。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设计师将透视学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形成了“设计绘图”这种建筑设计的表现方式。世界上最早的环艺效果图应用出现在德国,当时越来越多的建筑物和环境规划不再受旧体制的约束,而转为由城市管理委员会来制定,大批的公共建筑采用了招标这种较为规范的形式,体制的转变就使得设计的表现方式变得极为重要。当时不仅有建筑设计师之间的商业竞争,还有各种设计理念的竞争,每一种风格流派都试图通过更加重视建筑绘图的细节局部表现来赢得招标,并最终导致了“设计绘图”这种表现形式对建筑细节的追求和完善。

19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扩展,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当时的美国为例,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张,建筑设计行业的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从事建筑透视绘画的专业设计师开始出现,建筑师开始雇用专业设计师在其工作室工作或与之建立透视制图代工服务关系。在美国,专业表现图画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每年都要颁发“比尔希·布尔迪特·朗奖”以表彰年度最佳的表现图画家。如果没有这些优秀的效果图画家对建筑师设计理念的完美诠释,20世纪许多优秀的建筑物就不会得以建设,赫尔莫特·雅科比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为20世纪下半叶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记载。格罗皮乌斯、科布西耶、约翰逊、贝律名、福斯特等这些20世纪最负盛名的建筑大师的作品,都是通过雅科比完美的表现图征服客户而成为现实的人类杰出优秀建筑。

透视表现图在我国的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北宋时期的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示意图我们不难看出早在900年前的宋代,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表现手法已经运用得相当纯熟,而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对当代手绘表现图大师雅科比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崛起,为我国的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起飞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展开,我国的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这也为作为艺术设计语言的专业表现技法提供了展示其自身魅力的广阔舞台,各种表观技法层出不穷,也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绚丽景象。

手绘透视效果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是随时代的推移而不断地发生改变,任何一种制图画法都受到其颜料和工具性能的限制而不可能完美,各种画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绘制的局限性。

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建筑效果图画家,在此之前的透视效果图主要以表现建筑为主,表现形式多为线条和淡彩。这种画法的特点是突出线条的表现力,比较能够突出建筑物特有的几何形空间结构。80年代以后,水粉画法由于其具有易于深入刻画、着色覆盖效果好等优点,受到设计师们的欢迎。

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与西方教育及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大量国外先进设计技法和理念引入我国,其中尤以水性彩铅和自动喷笔以及马克笔等画法受到国内设计师的青睐。喷绘技法画面层次丰富、色彩对比强烈,具有较强的表现

力,这种画面效果受到客户的欢迎。

人们看惯了较为传统的水粉、喷绘等厚重感较强的效果图技法,而水色画法的出现带来了一种阳春白雪般的视觉感受。这种技法的特点是上色透明、空间结构关系明确、色彩层次过渡自然,这种画法易于表现结构复杂的建筑环境。由于这种技法使用较为简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

从90年代中期开始CG技术在建筑及室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显示了自身强大的功能优势,对传统的手绘表现图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90年代初期,在我国的建筑设计领域CAD软件设计开始应用,当时局限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条件,主要还是依靠计算机CAD软件设计应用在施工图设计方面,在制作整体效果图方面主要以手绘为主。但随着计算计软、硬件的迅速进步,其自身的优势逐步体现,在效率和表现效果方面相对于传统手绘效果图的优势越来越明显,2000年后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和功能完善,在建筑设计行业计算计辅助设计已经取代传统手绘。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计算计辅助(CAD)设计具有传统手绘技法所不具备的重要的功能。它能实时生成光影效果,建模的材质纹理丰富,非常接近于真实的环境状况,同时它可以制作成动画效果,更整体、真实地表现设计构想,强化了效果图的反映真实环境的能力。其次,可以依靠当今发达的信息化技术,将客户需要的资料实时地传递给对方并得到意见回馈,设计师与客户之间只需要网络便即可实现信息沟通。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画类技法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实时修改,可以与客户边沟通边修改,能够根据客户的意见实时的对作品进行建模、灯光、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快速而高效的修改。使设计师的作品最大程度的反应客户的要求,同时计算机设计的高效率也能将多种方案同时呈现给客户,能够实现方案选择的最优化。endprint

以上所述的是计算机设计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但计算机设计它也不是万能的,其自身也存在一些无法弥补的弱点。例如,与传统的手绘相比,电脑效果图就显得过于真实化、照片化,相对于手绘所表达出来虚实变化效果,无法给人以灵感拓展地想象空间。最为重要的一点,概念设计阶段的设计语言主要是以手绘草图的形式完成的,设计师与制图员、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中,通过徒手绘制建筑草图表达设计思路是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因此,电脑和软件代替不了设计师的灵感,它只是一种高效的设计工具。

在商品社会的今天,计算机辅助设计最大的优势是便于保存和修改,同时这种便捷带来的高效率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种现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显得尤为突出,如一张已完成的设计作品经过复制后通过软件稍作处理就可以出现在另一项设计作品中,因而如何保护设计者的原创作品是当前计算机绘图时代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它不同于我们所认知艺术学科,其目的性及技术性更强,因而人们在探讨它的优劣和发展方向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现在大家普遍采用的3DSMAX软件能够为我们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和逼真的艺术效果,似乎这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技术层次。多媒体应用可以说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设计形式,它能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同时视频、音频合成及后期剪辑技术的应用,将环境设计效果展示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多时空多感观的表现领域。但是从发展的角度讲,多媒体表现应当是一个综合体,作品应力求通过视频与音频的完美结合,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表达设计创意,在展示作品的同时带给观赏者与众不同的感官冲击。

如今对于正在专业学习的人们来说,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学习也许会感觉到有些迷茫困惑,面对当前众多的专业技法,不知应该将主要精力运用到哪一方面。虽然当前专业技法的种类繁多,即便对于非常专业的环艺设计师来说也不是每种技法都需要掌握。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平时大量的实践练习和学习来索,从中摸索出最适合于自己学习的技法,从而走出自己的艺术表现风格。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对于传统手绘而言拥有功能上的巨大优势,它能够十分全面的展示作品的设计理念和每个局部细节,易于被客户认可和接受。因此,可以说在未来几年它将代表专业表现技法的主要发展趋势。当然,传统的手绘效果图也不会在它的巨大优势下彻底此销声匿迹,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摄影与绘画的关系一样,并没有因为一方的出现而使另一方受到削弱,相反摄影的出现反而刺激了绘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进行手绘表现图的练习时,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需要数量的积累,没有数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由于当前计算机软件升级更新的速度相当快,我们在学习计算机设计软件时,对学的知识应当有所超前,所学习的技法应当是最前沿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掌握的。其次,设计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艺术修养,艺术作品的整体面貌以及风格取向能够直接体现设计师艺术修养,设计师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民族和地方文化的感悟能力,都是其整体修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 王福阳.绘画透视学基础教程[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4] 白璎.艺术与设计透视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透视绘图教学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交流、沟通与合作过程中,使学生参与制作用绘制的图形来制作逐帧动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幅主题鲜明、具有动画效果的作品。

2、使学生学会通过改变帧频控制动画的播放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问题的能力,将兴趣变为动力,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创作的乐趣。

3、通过主题学习,培养学生从小树立遵守交通规则,关爱自己、他人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绘图工具制作逐帧动画的方法。难点:通过改变帧频控制动画的播放时间。

三、教法与学法

1.演示教学法:运用相关的教学管理软件,在播放逐帧动画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实际操作演示用Flash MX制作逐帧动画的过程。

2.问题探究法:将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分成相关的主要环节,使学生参与制作用绘制的图形来制作逐帧动画中来,在每完成一个小环节后,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学习方法后来解决下一个教学环节,在每遇到一个环节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突破。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同学们,我们大家见过红绿灯吗?是的,大家每天都上学回家,在上学回家的十字路口上,往往都有交通指示信号灯,它是维护我们安全的工具,只有遵守交通规则,懂得指示灯的重要性,才能使我们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老师希望我们大家都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大家说好不好呀!

在这里,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位小朋友制作的一个交通信号指示灯动画,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打开作品一(在flash中用绘图工具画好的“交通安全宣传画—《红绿灯》)。

2、打开作品二:用flash制作逐帧动画作品—《红绿灯动画》。

3、问:看了这两幅作品后,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4、出示课题: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flash软件中的绘图工具制作逐帧动画。

5、板书课题——用绘图工具制作逐帧动画

二、探究新知

1、问题探究一: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完成过 “交通安全宣传画”了,现在就让我们把这幅画中的“红绿黄”灯亮起来。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去探究,可以看书34-36页的步骤,看完后告诉大家,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能够说出制作的简单步骤)

3、学生动手制作。

师:一部分同学已经做出来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动手能力真强。我们请他们来演示一下好不好?(教师请做的最好的学生进行制作演示)

师:这位同学做的很好,但是其中还有一些需要我们进行帮助的地方,请同学们说说他制作的哪点好,哪点不好?

师:下面就请看老师怎么制作逐帧动画。(演示)(教师用多媒体一边演示制作“红绿灯动画”的步骤,一边讲解。)

第1步:打开D盘自己文件夹中的 “交通安全宣传画.flash”文件;第2步:打开“修改”菜单,单击“文档”命令,在弹出的“文档属性”对话框中将帧频改为1;

师:当做到这一步时,“小博士”是怎么给我们说的,请同学阅读教材P34相关文字。(学生默读“小博士”找出修改文档属性的原因。)

第3步:单击帧窗格的第2帧,按F6键将第2帧变成关键帧。flash会自动把第1帧中的画面复制到第2帧中。用同样的方法在第3帧、第4帧中插入关键帧;第4步:单击帧窗格中的第1帧,选择箭头工具,单击黄灯,在工具箱的颜色设置区中将填充色改成灰色,使黄灯变成灰色;用同样的方法将绿灯的颜色也改成灰色。删除“红灯停”下面的两行宣传标语,这样第1帧的画面中只有红灯“点亮”;第5步:参照第4步的做法,将第2帧中的红灯和绿灯变成灰色,第3帧中的红灯和黄灯变成灰色,第4帧中的红灯和绿灯变成灰色。删除不对应的宣传标语;第6步:打开“控制”菜单,单击“测试影片”命令,播放这段动画。

第7步:打开“文件”菜单,单击“另存为”命令,将这段动画以“红绿灯”为文件名保存起来。

三、完成作品:

1、学生制作

师:请同学按照老师刚才给大家的演示方法,将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进行修正。师:好多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完善的非常美。

(教师指名学生进行演示,先把所有的学生机控制后,请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

师:请同学们看书36页“说说看”:

(教师放开让学生回答逐帧动中的每帧分别代表什么)

2、问题探究二:

完成教材P37页中的“知识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红绿灯”动画,可以发现红灯、黄灯与绿灯亮的时间是相同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红灯与绿灯亮的时间一样吗? 请在flash窗口中打开“红绿灯”文件,利用过渡帧控制动画的播放时间。使红灯与绿灯亮的时间是黄灯的2倍。并将文件另存为“红绿灯1”。

完成以上任务,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评价

3、问题探究三:

完成教材P36页中的“试试看”

同学们,2008年是我们国家最为成功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我们国家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充分展示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向世界各国宣传了我们国家的美好形象。请同学们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自己来动手制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的逐帧动画,让时间由8天逐渐变为1天。做完后,左右桌同学可以相互比一比,看谁做的最棒,然后将文件以“2008”为名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学生动手去做,做的过程中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还可以向老师请教)

四、巩固练习

从下面的2个问题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完成

1、P46页第7题制作一个‘模拟打字’的逐帧动画。

2、完成P46页第8题。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新的收获?(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

《用绘图工具制作逐帧动画》教学设计

姓 名:工作单位: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马 兴 业 青铜峡市沈闸中心小学

青铜峡市峡口镇团结新村

透视与解剖教学大纲 篇5

适用专业: 美术教育 总学时:3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透视与解剖》是美术基础教学中技法理论之一,是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每一位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他们能很快地判断所画对象线与面应该产生的透视变化及物体在不同空间位置所表现出来的透视特点。另一方面,了解认识人体的基本形体结构及表层肌肉的形状特点等。结合这些理论基础知识自觉地进行相关的写生、美术创作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与水平。从而达到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为以后专业良性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从视觉近距远阔的观察转换辨证关系中,从广义上将东西方有关绘画透视观念、理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比较、研究。

(二)掌握透视学近大远小与消失的绘画理论,学会把握基本形体变化的造型能力,培养灵活运用透视规律,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的构图能力。

(三)了解人体的基本形体结构,认识体内骨骼和主要表层肌肉,掌握影响外形的骨点和一些结构,熟悉他们的构造、形状及作用。

(四)感受透视理论和解剖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掌握基本理论,加强对绘画的认识,提高技能技巧及指导中小学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透 视 编

(一)透视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透视图的形成:绘画与透视的概念及关系;有关画面、视平线、距点等概念;两种观察方法与两种投影方法。

2、视域、画面:视域的概念;视点与实际画面的距离;视点与物体的观察距离。

3、近大远小与消失:景物的深度变化与近大远小;直线的视觉分类(原线、变

线)与透视变化;视点与灭点的关系。

4、视点位置与构图:视位上下、左右前后的变化;视位与物体的方位关系。教学要求:

1、掌握绘画与透视的概念及关系,理解画面、视平线、距点、视域圈等概念,了解两种观察方法与两种投影方法。

2、理解视域的概念,记住60度视域圈的作用。了解视点与实际画面的距离,掌握视点与物体的观察距离。

3、认识景物的深度变化与近大远小,掌握原线与变线的概念,记住三类七种直线的名称、状态、消失方向。掌握灭点形成的原理。

4、了解视位上下、左右、前后的变化。

(二)视觉运动中的几种单视域空间 教学内容:

1、平视一点消失单视域空间:平行透视的概念、状态及特点,平行透视图作法、图例分析。

2、平视二点消失单视域空间:成角透视的概念、状态及特点,成角透视图作法、图例分析。

3、平视单视域空间的倾斜消失:倾斜透视的形成及消失特点。

4、倾视二、三点消失单视域空间:倾视视域的形成、分类及特点;俯仰透视图作法及应用分析。教学要求:

1、掌握平行透视的概念、特点、立方体透视图作法及画法运用,了解平行透视图例分析。

2、掌握成角透视的概念、特点及测点作法,了解成角透视图例分析。

3、了解平视倾斜透视的形成,掌握平视倾斜的消失特点及运用。

4、了解俯仰视域的特征与灭点,掌握俯仰透视分类、特点及透视图作法,并能应用于写生绘画中。

(三)曲线透视 教学内容:

1、曲线透视画法:曲线的概念,圆形透视图作法及特点。

2、曲线透视运用:圆形透视及任意曲线透视的运用。

教学要求:

1、了解曲线的概念,掌握圆形透视图作法及圆形透视变化特点。

2、掌握圆形透视的运用,了解任意曲线透视的运用。

解 剖 编

(一)概论 教学内容:

1、人体的比例、体型及部位:人体的比例、体型及解剖的部位区分。

2、人体概况:人体的骨骼、主要关节及肌肉。教学要求:

1、掌握人体的比例、体型及解剖的部位区分;

2、掌握人体的骨骼、主要关节,了解表层主要肌肉。

(二)头部和躯干 教学内容:

1、头部的结构:头部的骨骼、形体结构、肌肉与五官的结构、比例、特征及画法。

2、头部的运动和形状:头部的运动、面部表情及形状类别。

3、躯干:躯干的骨骼、肌肉、形体结构、比例和运动。教学要求:

1、掌握头部的骨骼名称及形体结构,认识头部的肌肉,掌握五官的结构、比例、特征及画法。

2、了解头部的运动、面部表情及形状类别。

3、掌握躯干的骨骼、主要肌肉、形体结构,认识躯干的比例、性别、年龄差别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上肢部 教学内容:

1、上肢的结构:骨骼、关节、主要肌肉及形体结构。

2、手部的结构:手部骨骼、肌肉及动态。

3、上肢的比例和运动:比例及运动规律。教学要求:

1、掌握上肢骨骼、关节、主要肌肉及形体结构。

2、掌握手部骨骼及手的动态,了解其肌肉。

3、了解上肢的比例及运动规律。

(四)下肢部 教学内容:

1、下肢的结构:骨骼、关节、主要肌肉及形体结构。

2、足部结构:足的骨骼、肌肉及动态。

3、下肢的比例和运动:比例及运动规律。教学要求:

1、掌握下肢骨骼、关节、形体结构,了解其主要肌肉。

2、掌握足的骨骼,了解其肌肉及动态。

3、了解下肢的比例及运动规律。

(五)人体动态 教学内容

1、人体动态的结构关系: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及人体重心。

2、人体动态分析:人体的动态特征及韵律。教学要求

1、了解人体的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及重心关系。

2、了解人体的动态特征及韵律。

四、教学实施 A、学时安排:

本课程共36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内容分为两学期完成。《透视》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9个周完成;《解剖》安排在第三学期,每周2学时,9周完成。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数分配如下:

透 视 编

(一)透视的基本概念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 2课时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2课时

3、近大远小与消失 1课时

4、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 1课时

(二)视觉运动中的几种单视域空间

1、平视一点消失单视域空间的形成与特点 3课时

2、平视二点消失单视域空间的形成与特点 3课时

3、平视单视域空间的倾斜消失 2课时

4、倾视二、三点消失单视域空间的形成与特点 2课时

(三)曲线透视

1、曲线透视画法 1课时

2、曲线透视运用 1

(一)概论

1、人体比例、体型及部位区分

12、人体概况

1(二)头部和躯干

1、头部的结构

22、头部的运动和形状类别

23、躯干的结构

4、躯干的比例和运动

(三)上肢部

1、上肢的结构

22、手部结构

3、上肢的比例和运动

(四)下肢部

1、下肢的结构

22、足部结构

3、下肢的比例和运动

(五)人体动态

1、人体动态的结构关系

22、人体动态的分析 B、练习、作业:

解 剖 篇

(以下内容)(以下内容)(以下内容)结合实践)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5

1 1(2

根据各章节的教学要求,需要掌握、记住的内容,确定课内练习和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有关习题。C、考核标准

1、平时作业:上课不迟到、无缺席,认真学习,按质按时完成作业,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有关习题。平时作业成绩计入学期成绩。

2、期末考核:课程结束后,根据本教学大纲的要求,《透视》内容对学生进行笔试闭卷考核;《解剖》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查:

(1)、在造型艺术中,运用人体比例、结构、形体、运动等规律进行艺术创造。(2)、掌握人体解剖的基本知识,并对解剖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3)、具体可让学生按要求默画一张头像或半身像速写等。要求:构图大小适当,结构准确,形体感强,动态生动,画面整体。

3、学期成绩:实行百分制。对考试科目平时作业占学科成绩的30%,期末考核占70%;对考查科目平时作业占学科成绩的40%,期末考核占60%。D、学分

学生修完透视篇、解剖篇分别各得到1学分,共计2学分。

五、参考用书

从评价透视优质课堂教学的特点 篇6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徐乃赛

基础课程改革以来,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出现,由于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等方面改革力度较大,使得任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很难适应。经过这几年实践和探索,一线教师对于历史与社会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才是一节优秀的课?还是感到比较困惑。下面就从课堂评价的角度与大家共同交流——优质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内容标准:深入研读、准确把握

我们常说,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内容标准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需要研究的。研究内容标准最主要是研究内容目标,因为内容目标是规定学生“学什么”和“做什么”,显而易见,了解内容目标是开展教学最基本要求。(从评价角度讲-----)

然而,通过平时的听课、调研,发现不少老师往往忽视了研究内容标准这项重要的工作,而且这种现象还比较严重。从今年开始,凡是比较关注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动态的老师都清楚,省教研室正在开展《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题研究。就是为了有效解决一线教师对课标不熟悉,尤其是内容目标把握不准的普遍性问题。因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内容目标把握不准,就难以真正落实教学目标,那“依标施教”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结合案例说明,略)

二、教学目标:全面意识、三维兼顾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的总目标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分别阐述。这就要求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也要做到全面意识、三维兼顾。

所以评价一堂课,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衡量一节课。“一堂优质的课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上不应该有某方面的严重不足或失误”。如果说内容目标更侧重于强调学生学什么、做什么的话,那么课程三维目标意识就是强调,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还要关注“学与做”的过程中能力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结合两个案例分析,略)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如达到教学目的,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王策三《教学论稿》。对于一堂课来讲,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方法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学方法最受关注。那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呢?

1、结合实际、灵活选择 教学方法的确定,是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等因素来考虑的。应该说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①教学目的(结合案例说明,略)②教学内容(结合案例说明,略)

③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结合案例说明,略)④教师的教学特点。

2、综合考量、讲究多样

教学方法运用的大忌就是单一化、模式化。过去以讲授为主、单一化,新课程实施以来,方法改变了,但是不少老师又走向另一种单一化。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或者是“小组合作”一种形式活动到底等等。这样做有两点不足:一没有体现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的特点;二是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结合案例说明,略)

3、继承传统、局部出新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课程,而且是体验课程。而要让学生体验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但是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方法,并不等于全盘否定和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每种方法都具有自身的优越性。新课程强调的是能对传统方法的改进,或者说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四、教学流程

在一些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中,大家都能看到教学结构或教学过程的量化标准,而且占分比重还是比较大的。这就说明课堂教学中,结构安排或过程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组成的,传统结构主要由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巩固提问,课堂小结,作业布置五个部分组成。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改革和创新,教学形式多样化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五个五环节,不再界限分明了,而更注重的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设计的合理性。所以在此姑且把它称之为教学流程。一堂优质的课,在教学流程上应该做到:

1、思路清晰,线索明了(解释和案例,略)

2、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解释和案例,略)

3、时间分法,分布合理(解释和案例,略)

五、教师素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也提倡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所以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舞台,既不是教师的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的群体自由舞。其实在很多时候,评价一堂课,虽然是评课,其实也是评教师,评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尤其是评比课。所以课堂上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平时学习积累和临场表现有着很大的关系。优秀的课堂,教师的必须做到:

1、厚积簿发,游刃有余(案例分析,略)

2、善于引导,灵活调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意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发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辩明方向,寻找正确的答案。(举例:略)

灵活调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智慧,因为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总是按部就搬地、预设地进行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上容易出现很多想不到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灵活的调控。调控能力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意外表现时,二是未能按时完成某个教学环节时。(举例,略)

3、发挥特长,展示个性(举例,略)

六、学习状态与效果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不仅要关注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即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因为一切的教学活动,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良好的效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反思一个问题: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活动,一些老师就片面地理解成为只要课堂热闹,学生活动多,就是一堂好课。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学生高兴,东拉西扯,下课之后却一无所获,那决定不是好的课堂教学。所以,课堂不仅要关注学习状态,还要关注学习效果。

1、学习状态——动静结合,有效参与(解释+案例,略)

上一篇:教师产假下一篇:《惊弓之鸟》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