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能力

2024-06-13

探究性学习能力(精选12篇)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1

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 压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 对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极为不利。本文通过研究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胆地提出方法, 为地理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某一研究专题, 并能主动地获得知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 助学生成才”, 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相比较, 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更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地理学科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项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知识的活动, 而且也是学生拓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活动, 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般方法

1. 加强目标优化整合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一致, 不但要重视预设目标, 而且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一,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自主探究, 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二, 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目标和创新素质目标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因此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解或了解某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多节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统一实施教学, 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整合。

2.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 地理课堂不应当是单向的“独白式”课堂, 而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式”课堂。在地理课堂上, 应该多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性地发生一种“对话式”关系, 使师生在“对话”中发生知识与情感的碰撞, 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要摆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等旧观念的影响,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目标。换句话说, 就是教师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亲身实践, 并让学生从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情绪,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既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以新知识为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做到“现学现用”。课堂上, 教师可运用鼓励表扬、小组竞赛、讨论交流等手段, 调控地理课堂气氛, 使地理课堂的氛围“活而不乱, 稳而不死, 学而不厌”, 让每一堂地理课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4. 制定实施探究计划

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在选准某一课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时, 教师要事先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让他们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 包括探究目的、探究方法、探究时间与过程、成果形成与展示等方面, 并且要让每项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制订计划是前提, 实施计划是关键。这一阶段耗时最长, 可能是数周, 甚至几个月, 但这个阶段也是真正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最重要部分, 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 以探究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此外,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 让学生相互合作。在课堂上, 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只要在一起时能有效学习、有效合作, 就可以组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探讨, 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也好。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也是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总之, 在地理课堂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要让学生多一些体验, 少一些单调的知识传授;多一些讨论研究, 少一些枯燥练习;多一些动手实践, 少一些理论说教。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5) .

[2]陆良中.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J].试题与研究, 2010 (6) .

[3]敬小陇.变“教”为“导”, 培养地理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18) .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2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界定中数学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就是“抽象概括和形成方法理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就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对探究性学习做的初步研究和探讨。【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旧的教育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事实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及其熟练的程度,而是应该更具有探索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新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一、创建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设计问题情境要力求体现“五性”

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 趣味性:富有趣味,吸引注意力,引发积极思考; 开放性:思路灵活,鼓励多样性,刺激发散思维; 差异性:层次分明,浅入到深出,吸引全体学生; 实践性:实际操作,寻求新方法,寻找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大纲修改稿,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有时候不要把问题的结构设计的太全,条件不也不要太明显,必须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有关的经验才能解决问题,特别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上个星期,我校去春游,学校为我们五、六年级准备了380份食品,请同学们帮忙分一分,每个年级可以分多少份?”学生读完题目之后都跃跃欲试,第一位学生说:“我认为可以把380份平均分给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可以分得380÷2=190份”,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之后,很多人都这样认为。这时第二位学生站了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分发,请问:你怎么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相等呢?如果一个年级有180人,另一个年级有200人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已经有些辩论的味道了。我就顺势引导:“既然平均分不是很合理,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就应该按照班级的人数来分,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说:“实际上五年级有学生194人,六年级有学生186人。”

这样,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

二、提倡自主学习,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能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

1、超前学习

自主学习中的超前学习有别与以往的课前预习,以往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简单地看一遍书,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但这些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又要详细讲解,预习与不预习效果相同,并且预习增加了学习负担,所以,预习工作往往不能正常完成。而超前学习有这样几个方面: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做探索性或验证性小实验、达标检测。超前学习的目标,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前公布,一般在前一课结束时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该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查阅什么资料。在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课本知识。如阅读全文,先粗读,后精读。粗读了解知识的概况,了解本节要学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精读,是对全文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是超前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2、课堂问题

教学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活动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所谓课堂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获得比超前学习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能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鼓励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能揭示知识规律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发言要作分析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能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并且能突出重点。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测量几种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在测量、讨论中得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次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教师将知识的原始发现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因势利导”就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了。

四、重视评价体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验,并自觉将学习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教材的限制。以书本形式出现的数学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往往使人误以为有了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论证,不经过什么思维就能直接地获得数学知识,于是教学中“满堂灌”便应运而生了,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它完全割裂了教学过程与人类科学探索过程的联系,也无视现代数学课程所强调的科学数学知识结构不单是内容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一致。

(二)错误的观念。这表现为受目前教育现状的限制,我往往会忽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智能性,偏重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即不注重概念、原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的教学,而注重解题的训练,这样重机械模仿,轻联系变化;注重正确方法,轻深入分析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只能得到表面形式的知识,因此只能解答死套公式的数学题,稍有变化,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了。

(三)不良的习惯。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存在着很多的不良习惯。如: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会很快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就会抢占了大部分的操作时间;而那部分思维比较慢的同学本来就不是很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由于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失去了对活动的期待!再有由于活动本身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纪律相对要松散一些,那么个别学生就会利用这样的“真空”放飞自己,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六、实施的具体方法设想

为了防止和纠正以上出现的问题,突出探索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去落实和体现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一)“主动探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把数学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进入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中,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二)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教师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讲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去选择正确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三)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这其中要发挥教师特有的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发现、改造和创新,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参与社会建设的强有力基础。【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初探》北师大附小李颖

[3] 《辩证思考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

2005年第3期

[4] 甘致远《创设情境应突出“四性”》《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向

1.创设有趣的场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

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是这样设计: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转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比大约是1∶1,脚底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里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接着导入今天的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样创设的情境既有趣又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2.创设富有探究性的场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凭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提出:“你想提什么问题?”

有学生说:“我想问前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于是我让大家列式:(4020+4050+4080)÷3,马上有同学提出太麻烦了。

我就说:“那有更简单的方法吗?”一语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有的在自言自语,有几个人一起探讨,想出了种种算法,还运用了“移多补少”、“对应”、“估算”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我当时表扬学生会动脑筋。接着问:“你从表中还发现了什么?”有学生:“我发现学校的用水量太大了,而且一个月比一个月多,应该节约用水。”我也赞扬了他:“你的观察力真强!节约用水要从每个人做起。”

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许多促进学生发展的因素,如数据感、直觉、估算和节约资源的教育,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体现了教学的多元结合,也有利于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合理引导,拓展探究空间

1.捕捉疑点,引导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是探究的“活化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思维之弦。由于疑点来自于学生,是学生急于知道的,所以学生会投入积极的热情进行研究,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我问如果教室要铺上地砖,那该买多少块地砖?既不会浪费,又不会少呢?学生思索少许,有的说:“我家铺地砖,我帮爸爸量出房间的长和宽,爸爸再算出来,就知道买多少块了。”“那你知道你爸爸是怎么算的吗?”“我不知道。”“你们呢?”“也不知道。”由于在教学中抓住了“不知道怎么样”这个有利于动态生成的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有时独立操作,有时合作探究,有时讨论交流。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

2.提供提纲,引导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提纲或提供的材料,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就完成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体验过程,提纲结构被学生内化,从而为他们将来开展探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如教完20以内数退位减法后要学习一堂整理与复习课,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①请完成下列题目

11-4 16-9 13-5 17-9 14-7

15-9 11-6 11-8 12-6 18-9

13-7 12-5 12-3 17-8 14-6

②观察上面题目,将这些算式进行合理分类,并进行整理。

③把你研究的结果告诉同伴。

④你还发现了什么?

3.设置中间问题,引导探究。当学生探究某一内容遇到障碍时,教师提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熟悉材料,使学生在新旧材料之间得到启示,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学习。

三、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探究的成果

交流是人们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相互了解,共同探究,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教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与同伴在对话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得出结论,并向他人展示和陈述。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4

一、精心设计,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小学生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 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那么, 如何在探究前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呢?

1. 要设计好新课的导入。

教师要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角度出发, 或用一段精彩的视频, 或用一个常见的科学现象, 或用学生身边的某个物体, 或者某个学生的问题等巧妙引入新课,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节课的良好开端等于为学生吹响了科学探究的号角, 将会催动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从而顺利地进入预设的探究活动环节, 扎实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 教师要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从观察事

物开始,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 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 由感性到理性, 逐步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素养。尽管有时学生的探究愿望与课堂计划有所偏离, 但只要是不违背, 我们适当地做一下调整也无不可。

3. 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准备有结构性的探究活动材料, 激发

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他们在头脑中会形成无数个为什么, 并且急于寻求答案。此时我们应提供充足的、有利于学生生发探究和发现的探究材料, 即有结构性的操作材料,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思维

当探究活动的前期准备完备时, 小学生往往因年龄特征决定会急于动手。这时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避免随意性、盲目性。

1. 探究的内容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谁都可以研究它, 科学家的成就就是建立在对周围事物和现象不断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的, 我们一样可以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猜想和预测。

猜想和预测是学生对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种种思维活动加以综合后迸发出的智慧火花, 它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当然, 学生的猜想有可能停留在已有经验与认识的思维水平上, 或脱离正常理智的思维而异想天开, 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进行实际的科学探究。而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探究的必要和价值。

3. 选择好探究的问题。

学生提出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很多, 在一节课内无法进行有效的探究或指导,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 有重点地进行探究。

三、探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 我们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笔记录。同时要注意:

1.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 调动小组内各个成员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2. 在操作实验材料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规范学生对常规实验器材的使用。

3.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记录敢于推理、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同时体验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四、探究过程应进行悉心指导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科学探究活动应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亲历科学、理解科学、体验科学, 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就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在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中, 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 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

1. 选择探究问题的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 教师会运用或创设一定情境, 借助学习材料, 让学生先通过观察现象, 继而引发思考, 他们就会提出许多科学探究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探究, 教师就要指导如何选择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2. 选择探究方法的指导。

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运用的方法很多, 可以是直接感知或者分析比较, 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但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发展,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方法。在学生提出的许多方法中, 有些方法是可行的, 有些是不可行的, 还有些是可行但不容易操作的。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或论证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自己和目前情况的科学方法去进行。在《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活动中, “一杯”的量是多少?食盐的量取标准该如何?等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提问中显现出来。那么,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 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量的标准要一致, 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严肃性, 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3. 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爱”科学。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5

鹿泉市实验小学 崔军霞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基础,自觉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巧于点拨,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韵味,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入手,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过程。

教学一篇新课文可不让学生看书,从课题入手,适时引导探究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看课文,验证猜想。如教学《蜜蜂引路》一课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蜜蜂怎样引路?为谁引路?在哪引路?这些问题,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忽视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的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中紧贴课文的一些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词语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二、问题引导拓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一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善于发现问题是进行探究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勤学好问,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应大力提倡。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6

关键词:数学 探究 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的必然性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基础教育理念的一次质的转变.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带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接受式的教学方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整堂课跟着教师转,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学不会、越不爱学.这些都在有意无意中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我国的现代化与世界潮流息息相关.发达国家的教育已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对后发展国家不可避免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他们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以及反映教育共同成果的东西,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能唤回学生失落的兴趣,这是我在探究性学习的多年实践中领悟到的宝贵经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可他喜欢捉虫子,对植物和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后来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我在将探究性学习引入数学教学之前,感觉到教得很吃力.上课时,我总是想方设法地把问题讲清楚,把难点讲明白,有时是一个问题重复讲几遍,这样本以为学生该明白了,可一到做作业,发现很多同学的作业是互相抄的.我只好找一些同学来谈话,同学A说“我不懂,又不敢不交作业,只有抄.”同学B说:“我没兴趣,学习太烦了.”同学C说:“上课时你讲得太多了,我越听越没劲,老想睡觉.”后来我才明白,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展示了他们的潜能特长和聪明才智.所以,探究性学习的出现是必然的.

二、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1.精选课题,确定方向

数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每一段时间要求学生选的课题不同.如当刚学

完等比数列这一节课后,选定了商品的分期付款问题作为这次研究的课题.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加深了对等比数列的理解.

2.搜集材料,交流信息

让学生们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到社会中去收集材料,以获得真实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醒同学们,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并学会彼此合作.下面用我的一个课例说明,让学生学会自己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的好处.

课一开始,我先微笑着说:“同学们,我几天前布置的任务你们完成得怎么样?请将你们的调研成果说出来给大家分享分享.”同时屏幕上显示“分期付款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话音刚落,同学A说:“我们到了丰业•蓝天港湾,它位于西堤路19号,小区在浔江江畔,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在8号楼4层……”另一位同学插嘴:“他在卖广告.”同学们顿时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接着说:“请继续.”“在8号楼4楼有一套三房两厅,面积113平方米,每平方米2480元,房款共计280240元,首期最低可付总房款的20%,余款可分期付清,有1至30年可供选择,年利率为5.94%,如果是第一套住房的年利率可按7折即4.158%,但每月应付多少钱我不太明白,后来我们请教了售楼部经理,他很详细地向我们作了介绍.不过我们还是不太懂,但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就是购房所付的房款中还要包括分摊公共部分的面积,这点,在以前我是不清楚的.我们还拿回来了很多资料.你们看多漂亮的房间啊!”又有同学插嘴了:“漂亮又怎样,又不是你的.”课堂气氛显得很轻松、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压力.

同学B说:“我们这个组到的是新兴二路置地广场(梦之岛对面)的广宇豪庭,它地处梧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是最具投资价值地段.他们那里的商铺升值潜力巨大,首期交30%,余款可分期付清,至于分几期付就要按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了.我还知道,以万元贷款为例:月利率为0.48%,等额本息还款法,时间为一年,分12期还款,每月需还款额……”

3.分析信息,发现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指导学生分析、整合信息(包括信息的归类、比较、对现实中的有用价值等),让学生在积累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学会反思.

例如,通过上面同学们的信息交流之后,同学D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了解,我发现分期付款的利息计算与银行的月利率、年利率有关,另外,贷款的时间越长利息就越高,但每月还款额就越低.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选择贷款期限.”同学E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楼房卖的价值是否合理,与楼房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同学B又说:“商铺是否卖得好价钱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有关,如果环境不好,市民的购买力下降,从事商业的人员会减少,铺位就卖不出好价钱……”

同学们提出来讨论的问题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同学们言谈中,我意外地发现他们有意无意地将政治知识、地理知识与数学结合起来.这就证明了学会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多么的必要.所以,必须要向学生强调,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4.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学会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深知,上面大家提出的问题,有些

是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无法解决的,但分期付款的计算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我抓住重点,切入正题,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分期付款的计算方法.

例:顾客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时,如采用分期付款,那么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的前提下,商店提出了下列付款方案:分12期付清,即购买后1个月第一次付款,过一个月第2次.规定月利率为0.4425%,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那么,每期所付款额是多少元?付款总额是多少元?

同学F看了问题后就问:“什么叫利息按复利计算?”我接上话题问全班同学:“谁知道?”同学G很自信地站起来说:“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是指本月利息计入下月本金.”我问:“为什么你知道得这么清楚?”他说:“就是为了这个问题,我特意到了银行去了解.”“是啊,同学们,你们今后遇到的问题一定会很多,你们是等着别人来帮你解决,还是像这位同学一样,主动地想办法自己解决呢?路还得由你们自己走.”

三、探究性学习的收获及启迪

多年来我将探究性学习引入数学教学,感受很深.

1.关于学生的收获与启迪

(1)搜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解读、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研究和分享研究成果,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新的理解,开始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2)共同的探讨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形成许多新的见解.

(3)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得到较大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的精神、独立思考的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4)当学生的探究成果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时,他们都感到被尊重的快乐,体验到了创造知识的成功与愉悦.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5)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教师重新认识了学生每个人,发现了他们都有潜能,都有特长,有闪光点.

(6)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再高高在上,是学生的朋友.

2.关于教师的收获与启迪

(1)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是主导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协助、监控和指导作用.教师要统筹全局,注意调控课堂进程和节奏,不搞听之任之的放羊式的活动;当学生产生认知方面的差异时,要引导他们学会彼此尊重.

(2)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

(3)教师应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和勇敢地创新.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思路与指导方式,培养和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师生的合作中教学相长.

(4)在探究性学习这一全新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程度明显减弱.在探究性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的聪明才智,有许多方面是教师所不及的.所以,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做通才,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二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有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三是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5)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固有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获得转变.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展性学习提供了一片希望的田野,同时又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了一个多彩的舞台.让我们共同走进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7

一、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要掌握好教材中各个探究性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

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的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 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组织好探究活动, 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 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 其结论是早有的, 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因此, 其过程富于教育意义。

二、探究性学习要循序渐进, 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 我们的教学是逐渐深入的。最初的实验课、探究课, 学生往往浅尝辄止。因此,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我们采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药品、推荐实验用具, 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收集数据的方法。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 学生对实验、探究程序的逐渐掌握, 教师开始实行只给出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自选、实验方案自己设计, 教师帮助分析实验方案中的科学性, 严谨性, 由此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实验方案的方法。不管表达流畅与否, 尽量提供让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直至学生能够自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并能自行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数据分析, 并最终得出结论。如:关于“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的探究实验, 对银边天竺葵是否需要暗处理, 一半学生认为不需要暗处理, 认为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不产生淀粉。有一半学生认为应该进行暗处理, 理由是银边部分是否有淀粉不清楚, 并举例如甘薯的根部、马铃薯的茎部等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含有淀粉, 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运输去的。对此, 老师允许学生设计两套方案, 进行实验, 而实验结果证明银边部分无淀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的理解及知识间的联系。

三、利用探究课中的非预期结果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8

一、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内在分析

我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思维的培养, 真正实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能力,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然而新课改中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则是让学生回归社会和生活, 养成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勤于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并审视社会现实问题, 利用科学的数学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加以创造性的解决.由此可见, 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改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过程;而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学生的探究学习.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共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共同致力于为将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人才的培养所需求的.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教学策略

怎样让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有机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呢?

1.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由于创新思维与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相互统一的, 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创新始于问题,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与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增长,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产生新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再阐述”, 改变问题的属性提出问题, 根据引导的问题提出类似的新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类比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后的回顾反思中提出问题, 等等.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尝试列举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函数, 逐步形成函数的概念, 并领会一个具体的函数实际上是一个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应该是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避免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时出现繁杂的技巧和运算, 求函数的值域只做最低限度的要求.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中的列表法、图像法两种方法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与就业岗位群中大量使用的方法, 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多次感知, 反复体会.

从学习求函数值开始, 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逐步加强使用计算器的教学,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提出问题之后, 按照探究的程序, 先让学生猜想答案.这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训练, 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这也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 他们充分地想象和畅所欲言, 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激励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每当“猜想”之后再通过探究得到结论时, 学生极富有成就感, 喜出望外.久而久之, 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加强, 进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即使当猜想与事实不符时,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究, 进而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

3.在探究验证过程中进行能力培养

有了学生的猜想, 要通过设计实验验证或理论推导证明自己猜想是否正确.如在讲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 引进三角函数概念 (y=sinx, y=cosx, y=tanx) , 利用描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 并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画出它们的图像, 借助函数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 2π]上, 正切函数在undefined内的性质 (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图像与x轴的交点、周期等) .在这个验证过程中,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 感受到了学习过程的乐趣,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4.在交流与评价中进行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果后, 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 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甚至有些问题可以进行辩论, 通过讨论使个体想法相互补充, 相互启发, 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在交流和探讨中, 既能达到资源共享, 又会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 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都得到同等的参与, 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得到教师公平的评价, 其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有价值问题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教师可在掌握学生的问题能力, 尤其所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基础上,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引用这样的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教学.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9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探究性情景并进行相关的高中体育探究性教学,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探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应用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存在问题进行详细探讨,最后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希望对于当前体育教学中这类问题能有所帮助。

二、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思考

(1)探究形式缺乏科学思考。教师通过访谈发现,目前开展探究学习之所以出现了问题,主要是因为一些探究学习活动缺乏理性思考,不少所谓的“探究学习”只是“徒具其形,不得其神”。如在“足球竞赛规则探究学习”和“篮球战术探究学习”中,课程设置往往可行性和操作性不强,脱离学生实际水平;有的项目则较为特殊,存在着保护要求较高的条件;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不存在探究思考的价值等。

(2)形式主义的“圈羊”与“放羊”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开放、自主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这是高中探究性体育教学的活动本质,要想让教师完全理解这一点,就应该具备相关的开放式管理的经验和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以及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分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形式主义思想严重,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圈羊”与“放羊”现象。

“圈羊”现象,是指探究性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都是由教师设计完成,学生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范围完全限定在规定区域内,这样也许是由于教师害怕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管理松散的现象,或者是担心安全的问题等。这样程序化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调度下进行探究活动则是具有严重的形式主义,学生肯定存在表演成分大于探究成分。

“放羊”现象,则是相反的教学做法,是指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背景下进行无所约束的自由活动和学习,这样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对学校教育育人的功能有所影响。

(3)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为了防止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更好地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引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和组合,这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的指导可以进行分步设计教学活动。但是,在调查中了解到,“指定学习内容下的体育课外活动”使部分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在高中体育课上,学生则按照规定好的体育内容进行自由活动,这种做法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淡化,同时也是“放羊”式体育教学的表现,对于这样的做法应该特别注意。

三、结论与建议

(1)重新认识教师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体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通过以下几种角色而得以加强。第一,合作者,为了促进和维持学生研究小组的自主活动,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姿态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引导者,理性思考下的主动探究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理解探究学习活动的引导;第三,指导者,探究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这样学生就能够具备自我构建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2)正确认识开展探究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是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方法的核心问题。在实际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否定让学生跟着感觉走的做法,重点针对学生的某一学习内容,就学习目标进行积极和科学引导,使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

(3)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可供探究性教学研究的空间需要仔细思考,课题的确立到解决应该提供充分的素材;第二,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应该充分掌握;第三,体育教学的特点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充分体现;第四,安全问题是否在高中体育探究性教学中存在。

(4)适当尝试探究学习,重点关注学生体能发展。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及如何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通过高中体育课程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探究学习的重点。为了更好地进行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适当尝试探究学习,使学生的体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丽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新发展[J].网络导报,2012 (13).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10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 这说明了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现在, 不少学生对一些神秘的化学现象非常好奇, 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而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 缺乏探究性。因此, 教师要在肯定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化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设探究性实验, 或开展实践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 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 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 笔者在讲”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性质”时, 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性实验:

【实验探究一】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生:向一瓶盛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倒水, 然后振荡, 观察现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软饮料瓶变瘪。

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CO2易溶于水。

师:实际上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因此我们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师:饮料瓶为什么变瘪了呢?

生: (自由回答)

师: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使瓶内气体减少, 压强变小, 在大气压的作用下, 瓶变瘪了。

师:同学们再考虑瓶子变瘪一定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吗?还有其他可能吗?

【实验探究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师:向变瘪的饮料瓶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变红。

师: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同学们讨论。

生: (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作了3个猜想。

猜想1:干燥的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2: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猜想3: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师: (友情提示) 紫色石蕊试液中含有水。因此, 猜想2可以排除, 那么猜想1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一朵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干燥小花。

生:将干燥小花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没变化。

师: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猜想1是错误的。

师:如何设计猜想3的实验方案呢?组内讨论。

生: (讨论)

师:请组内推举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如何设计的实验方案?

生:向瓶内倒水再振荡。

师:同学们同意吗?找同学到前面做实验, 注意观察现象。

生:小花变红。

师: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猜想3正确。

师: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最后, 为了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笔者设计实践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与鸡蛋的游戏。

游戏一:会跳舞的鸡蛋。

在一只大杯子中加入大半杯食醋, 再把一只鲜鸡蛋放入杯中, 只见鸡蛋慢慢沉入杯底部, 不一会儿, 鸡蛋又慢慢向上浮, 一直浮到液面上, 摇一摇杯子, 鸡蛋又沉下去, 就这样鸡蛋在杯中“跳起舞”来了, 虽然舞姿不算优美, 只会上下“跳”, 但毕竟是“舞”起来了啦。问:你知道吗?鸡蛋能在杯中跳舞, 是谁帮的忙啊?请你解释其中的道理。

游戏二:瓶吞鸡蛋。

把游戏一中在食醋中浸泡过的鸡蛋取出 (一定要等到蛋壳变软) , 备用。取一个瓶口比软壳蛋稍小一点的玻璃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把蛋壳变软的鸡蛋迅速放在瓶口, 轻轻摇动, 软壳鸡蛋会落进瓶中。这也是二氧化碳的杰作。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 课下交流。

这样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的性质, 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如, 同学们在进行“碱的性质”探究实验过程中,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向相同体积的澄清石灰水和烧碱溶液中, 同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前者变浑浊, 后者未见明显现象。对此, 甲组同学认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结论不完全正确。教师提问:“烧碱溶液能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吗?”教师请学生选择仪器组装实验装置: (除需要烧碱溶液外) 还应选择下列装置中的。 (填字母)

学生选择装置并设计实验方案, 只要能看到明显现象即可, 可选BE或ADE (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现象要对应着回答:B气球胀大 (或D中水倒流入烧瓶中) , 则说明烧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教师又问:上述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吗?学生回答不能!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要证明假设成立, 还要证明产物碳酸钠的存在, 应补充的实验是: (学生各抒己见) 向实验所得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为Na2 CO3+2HCl=2NaCl+H2 O+CO2↑, (或向实验所得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 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 化学方程式为Na2 CO 3+Ca Cl2=2Na Cl+Ca CO3↓) (答案合理即可) 。一个简单的探究情境, 在学生好奇心理的驱使下, 从已知浅显的内容, 不断探究, 悟出了未知而深层的知识。这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于做出的。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11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

疑问是引发学生探究心向的关键,只有教师善于设疑,才会使探究性学习真正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

1.设疑导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疑问式的导入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砥砺学生的探究素养。例如,在讲授《映射》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的相关知识,大家来看这两个集合:A={l,2,3,4,5,6,7,8},B={2,4,6,8},大家说这两个集合哪个元素多?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说A比B多。那么大家再看,我把这两个集合做些变化,A’={l,2,3,4,5,6,7,

8,…,n,…},B’={2,4,6,8,…,2n,…l。这次A’与B’谁的元素多呢?学生肯定的说,还是集合A’元素多。此时,我指出,集合A的元素比B多是正确的,但是集合A’的元素比B’多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他们的元素个数是一样多的。学生议论纷纷,说为什么呢,还有同学发言说:“自然数应该比偶数多啊。”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都在思考为什么。这时我指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是一样多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映射。这种正误的碰撞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悬念导入。问题作为教学、认知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启动探求欲,激发兴趣,从而使学习和认知得以开始。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人新课或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的任务。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时,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方式:首先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把一张足够长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折叠20次,会有多厚?让学生事先估算,很多学生认为,这么薄的一张纸,再怎么折叠,又能有多厚,无非几十厘米而已。最后老师告诉学生:连续折叠20次大概有35层楼高,连续折叠27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而折叠30次就有12个珠穆朗玛峰了。这一惊人的答案令学生非常惊叹和兴奋,并集中精神,进入思维活跃的最佳状态,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具备一定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探究性学习。

1.指导学生学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操作只是一种手段,决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教师还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手动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

2.指导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4点要求着手,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进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教学“三棱锥的体积公式”时,笔者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出棱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积极验证,结果出现平移合拼、割补和添减等多种方法。笔者及时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创造性活动的信心。

3.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一切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存存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要教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和以前的知识进行类比,思考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运用迁移和类推的方法把已学知识进行系统、完善和延仲。

4.指导学生学会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学数学首先是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应用题的分量越来越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强。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如在讲解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模型,让他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

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通俗地讲,迁移就是能够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己学的东西:在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概念、技能,做过一些基本习题,并与合作伙伴进行了交流讨论,加深了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本环节主要通过练习、变式训练等形式,巩固强化或拓展引申己学习的内容,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归纳出新知识、新思路方面的一般结论,并整理成数学知识体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力 篇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其含义有两方面:其一, 认为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二, 认为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 教师应通过转变教学行为方式, 指导学生改变学习的方式, 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 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呢?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教学,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地观察.

二、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 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 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 像类比、归纳等.

三、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 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 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是由于长期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违反常规的解答, 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 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注意结合课堂内外

数学教学改革要求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 (1) 在课前就要先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 让学生先行探究.通过自己收集资料, 甚至进行数学实验, 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进行想象和猜测, 然后再去进行检验和证实, 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去表达所发现的数学事实.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建构”. (2) 善用课本.新教材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很多章节附有相对应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学习, 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互相交流等方法继续深入学习. (3) 拓展课本.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 它将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应用结合起来, 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起着指导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例题的教学中, 可以留下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多角度探讨, 总结多种解法, 这就使得课本内容具有拓展的可能.一道比较简单的例题, 通过自主的探索、讨论, 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等式的证明实质就是由异化同的过程, 在变形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 逐步凑出目标.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展示一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误区, 模仿课本例题编一些习题、应用题等, 从而融会贯通拓展思维.

“探究性学习”理念是新教材中比较重视的教学理念, 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学习方式的革命.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方式比较, “探究性学习”由于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 从而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了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真正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从此,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摘要:近年来, 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 而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 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 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是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糅合, 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成为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新课标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 探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力图为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探索一条实践之路.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数学教学,学习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课程下一篇:汽车与服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