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

2024-06-13

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精选5篇)

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 篇1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理论说教为主, 使思想政治课在教师空洞的、乏味的、纯理论的说教中慢慢地与现实脱节、与学生脱节, 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而失去了这门学科本该应有的活力。因此, 高中新教材《思想政治》的四个必修模块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节综合探究课, 其目的是使《思想政治》这门课更贴近生活, 对学生参加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更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在通过单元理论学习之后, 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 也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很好的方式。综合探究课作为单元的总结和延伸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探究中生成知识、生成能力、生成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探究性课题的选题一般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 如: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有序与无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怎样看待文化竞争力;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等。它们都是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 这些综合探究贴近生活,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同时通过学生的实际探究, 使学生走出课堂, 通过亲自去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等活动,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因而在设计活动时, 应突出探究活动的实践性特点, 使综合探究成为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课程,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由于高中生所具备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比较薄弱, 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位学生都能取得很大的探究成果, 因此, 教师在进行探究引导时, 更应关注的是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从小组的划分, 到组员的分工合作, 以及探究途径的指导, 探究方法的应用等, 教师应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探究的过程上,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民主意识及科学意识。教师不能只等待学生的探究结果, 而应主动地参与整个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这也正是新课程目标所提出的“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的能力培养要求。

综合探究是在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基础上的主动探究, 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 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探究。只有保证学生探究的主体性地位, 才能使他们的能力、觉悟得到提高。为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相信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努力营造师生平等的探究氛围, 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探究。其次在布置任务时, 要给学生以信心, 在成绩评定时, 重视过程性和参与性, 并把它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新课程《思想政治》有四个必修模块, 每个模块都设有四个单元。每一单元都设有综合探究一节, 每单元的课程内容与综合探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理论课为综合探究提供理论基础, 综合探究是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行为引导, 如:《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走进哲学问辩人生”, 它既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百舸争流的思想、时代精神的精华三课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又是对上述理论的能力提升。与旧教材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同, 新课程设置综合探究课,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 使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更为密切, 即贴近生活,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并且通过综合探究, 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应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得以有机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中提出的“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综合探究应该面对全体学生, 不能变成少数尖子生的活动, 教师在划分探究小组时,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好、中、差搭配, 并且明确每位学生的具体分工, 注意了解每位学生探究的进度, 在成果展示时, 注意给每位学生机会, 每学期尽量保证给每位学生上讲台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这也是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的体现。综合探究活动从选题到探究都是十分开放的研究活动, 它不能局限于某个固定的结论, 教师要有宽容的态度, 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不同的观点和成果。甚至应该鼓励不同的观点争论, 如在“讲求效率与维护公平”开展正反方辩论。教师要乐于分享不同的观点, 并能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总之, 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体验和实践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使知识、能力、情感不断生成、发展, 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活动中相得益彰, 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在活动中得到和谐、全面地成长, 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 也是思想政治实践探究活动开设的初衷和最终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陆金海.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山东教育科研.1997 (32)

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 篇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资料搜集;自主讨论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由教师占据主体地位的“灌输式”“注入式”教育模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能使学生充分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这对于学生深刻认知所学的知识点、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思维方式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

一、实施探究性学习离不开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充分表明了前提准备之于后续活动的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确保课堂上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序、正常地进行,就必须在具体展开知识教学之前,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如此,既能保证学生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又能促使他们以此为基础提炼、归纳出某些初步观点,而这些很显然都将为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就对这一理念进行了积极的落实与实践,教学反响异常良好。例如,在教学“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内容之前,笔者就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了一项资料搜集任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哪些规矩呢?(并举例子进行详细说明)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规则之间究竟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呢?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呢?法律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由于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的积极性格外高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时间,自主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技术、图书查询等手段搜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样,既大大增强了学生知识积累、信息归纳的学习能力,同时,又为他们在“感受法律的尊严”的课堂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探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施探究性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课堂上的积极讨论

学生是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关于特定话题与内容的积极探讨便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键与精髓所在。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全面把控学生探究节奏的基础上给予其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时间与空间,并要给予其适时、恰当的帮助、指点与引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丰富资料与信息的基础之上,笔者会充分信任学生并尽可能地引导他们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展开详尽的探讨活动。如,“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节内容涉及“联想后果抵制诱惑法”这一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超市购物时,你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美钢笔,可是,身上并没有带这么多钱,而且周围也没有其他顾客。在有效创设了情境之后,笔者还向学生设置了如下的关键问题:面对精美钢笔的诱惑,你是拿还是不拿呢?说服自己不拿的理由有哪些?可尝试联想偷拿了钢笔之后有可能诱发的严重后果。随后,便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历以及之前所整理到的相关信息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并依据关键性的问题自主得出了如下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即使周围没有其他顾客也不能拿。因为若是拿了,就构成了盗窃,而盗窃行为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不光彩的,被父母、老师、同学知道后他们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或看法;不能拿,有了第一次成功偷窃的行为,很可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长此以往,很可能会走上盗窃的违法犯罪之路……

如此一来,学生在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既受到了良好的自我教育,树立了坚定“避免偷盗诱惑”的意念;同时,凭借自身的自主探究活动,其对于“联想后果抵制诱惑法”这一内容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理解与记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此番自主探究活动还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而这将为他们终身学习态度的确立以及形成协调的社会交际关系产生积极的推动意义与影响。此案例论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良好效应。

实践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落实,也有利于高效率、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切实获得。鉴于此,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更好、更恰当地将探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廖晓红.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8.

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 篇3

一、从依赖性教学转变为自主探究性学习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 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才能达到学习目的, 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对活动的强烈欲望。只能当学生有了这种欲望时, 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这种学习欲望主要来源于对活动的兴趣。

在活动中, 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低年级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可在教师的指导下, 调查、观察、探究、讨论等, 充分体验从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以活动中师生交互, 共同学习, 共同发展。第一, 尊重、保护、发掘学生的巨大学习潜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第二,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学习, 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把教与学的方法有机统一。在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儿童自由发现问题。“自由发现”是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去观察事物, 探求真理并与同伴互相交流的过程, 它可以满足儿童对外部世界强烈的好奇心, 使他们自由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不再害怕得到“错误的答案”。在活动中, 由于儿童是自己行为的主导者, 他们往往可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氛围下, 孩子们有能力以他们自己的方式, 解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时候”等问题, 以满足他们天生的求知欲望。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 他们有亲身参与和体会的过程, 他们用在调查研究上的时间与最有成效、最积极主动的学习时间。

二、从单一性教学转变为多样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获取成功时, 心情愉快、精神振奋, 创新意识增强,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在活动中我们要面向全体, 注意个体, 实现有差异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统一, 以单一的标准、内容、方法去统一多样的学生, 使他们成为同一模式的标准件。创新教学就是要把单一性的教学转变为多样性的教学, 以教学的丰富多样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创造科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 而的手段, 是认识科学本质, 训练思维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我们在活动中, 强调的应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结果。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放手大胆地让学生探索新知识。总之, 创新教学是以多样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焕发出独特的自我色彩, 都具有独特精神、独特思维的个性。

三、从封闭性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

所谓开放性教学, 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发生广泛、即时的信息联动。在时间上表现为教师为未来而教, 即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广泛结合, 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育学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社会和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在内容上表现为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 增加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即时信息, 以及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有关知识。如在《纸和环保》活动中, 教育学生爱护资源, 节约用纸, 培养学生关心周围环境, 初步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树立环保意识。学生通过调查、咨询、查阅书刊、上网等腰三角形活动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将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入催化剂、构建生长点。

四、从模仿性教学转变为体验创新性教学

人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体验学习, 二是接受学习, 三是发现学习, 即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三种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 也只有探究性学习才具有“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意识与创造精神的土壤”。

儿童都有好奇心, 生活课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他们产生自行探究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主题活动《有趣的小动物》中, 我首先告诉学生自然界里许多生物的本领令人惊叹羡慕, 鱼能在水里自由地游泳, 鸟能在天空自由地翱翔, 绿叶靠阳光、水和空气就能制造食物。人类的新技术、新工具的发明就是得到了生物的启示。你想了解人类是怎样在生物的启示下创造发明的吗?这时,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我高度评价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 并告诉大家每个设想都可能是一个创造发明的开始, 要把自己的设想变为现实还须经过反复地研究、实验和艰苦的劳动才能成功, 只要努力, 将来每一个同学都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发明家。

小学“品德与生活”科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利用有益因素,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材料, 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活动过程中, 引导观察、实验、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和实验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显著特点。我在进行《声音的秘密》的活动中, 通过观察和试验使学生了解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学生在空气中互击两只汤匙, 孩子们发现一条科学规律:声音能穿过空气, 被我们听见。并把这句话写在小组的发现图表上。学生讨论:“声音能从水中传出来吗?”“这种声音和我们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试验:学生在一个较大的玻璃罐中倒入3/4的水, 放在桌子上。孩子们把两汤匙放在水中, 这时, 另一名学生把一只耳朵贴在玻璃罐的一侧, 而第一名学生在水中互击两只汤匙。并在发现图表上, 写下另一条科学规律:声音能够穿过液体, 被我们听到。声音从水中传来的声音和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不同。一个孩子把一只耳朵贴在空的玻璃罐的一侧, 要另一个孩子用一只汤匙轻轻地敲击玻璃罐;还有的孩子拿着一只汤匙站在大厅里。一个孩子用汤匙敲击墙壁, 而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墙壁上, 听从固体中传来的声音。并在发现图表上写下:声音可以穿过固体被我们听见。这种声音比在空气中敲击汤匙发出的声音更大。

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若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教师就必须对习惯化的传统教学进行深刻审视和反思, 并在转变中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才能达到学习目的, 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对活动的强烈欲望。只能当学生有了这种欲望时, 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过程。

品德课上的探究性学习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探究性学习,尝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在获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 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始终保持敏锐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让学生融入生活, 了解社会, 探索真理, 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的体会, 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一、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 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 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 我们要寓思想品德知识教学于生活情景中,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教学《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一课时, 我通过制作了一组视频和图片, 通过多媒体将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对课文知识探究热情。首先围绕“了解当前的国际竞争”这个主题, 通过视频说明目前中国需要适应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要求, 认识国际竞争的实质并积极参与, 由此才有可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然后围绕“认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个主题, 通过视频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发展机遇, 从而说明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是实现祖国腾飞的两个侧面。最后通过视频告诉学生, 在面临机遇的时候, 也要增加“忧患意识”, 引出“增强忧患意识”这个主题, 引导学生要树立爱国责任, 明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理, 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预。先设置的教学目标, 要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的模式, 把学生置于提问的主体, 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 以“问”定教学目标, 以“问”来组织教学, 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达成。

2.善待学生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学习需要的问题, 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 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 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 让他们也品尝成功的快乐。

3.遵循渐进原则。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遵循渐进原则, 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经历“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发展阶段。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 恰当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好奇好问的潜质, 让学生想问;尊重学生, 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平等对话的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敢问;有意识地创造条件,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乐问;激活学生的认知, 促进课内外沟通, 引导学生思辨问题的价值, 使学生善问。只有遵循“想问、敢问、乐问、善问”的渐进原则, 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

4.持之以恒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 不要急功近利, 而要整体规划, 从细处入手, 长期系统训练, 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持续发展, 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探索发现,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1.激发探究的情趣。初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 这正是乐于探究的动力。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激活学生探究的潜质, 帮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进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活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学习重过程而非结果, 故探究学习中无“好生”、“差生”之分。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 灵活运用探究学习的形式, 把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学习内容宜个体探究, 就让学生自主地探究, 勿强求一致。如教学《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时, 我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选择“科学认识、评价自己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去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 让他们自信、从容地面对自我和同学。

3.讲究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 教师应该就方法问题进行斟酌。针对不同的课题应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的探究方法, 如:偏向于感性的课题可以采用体验法、观察法、实践法、类比法;偏向于理性的课题可采用分析法、综合法、演绎法、归纳法, 并根据具体情景采用相关的方法组合。

4.拓宽探究的范围。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沟通课内外, 融合学科间, 让探究学习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化有限的教材资源为无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到课外探究, 允许学生把课外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 教师给予恰当的指导, 为其提供解决的策略, 促使他们深入探究。

思想品德课探究性提问浅谈 篇5

笔者在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中“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就尝试运用探究性提问。以下是笔者的部分教学过程。

下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照片的风波”, 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制作、使用肖像时, 都产生了哪些烦恼。

[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一]小琳今年18岁, 一天, 她看到一家杂志社在征集封面人物, 便产生了试一试的想法。小琳来到好友刘方开的影楼, 让刘方给自己拍一张生活照。可刘方认为拍一张写真照, 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再说, 既然是在影楼拍照, 怎么拍就该听摄影师的。这下, 小琳可苦恼了, 拍生活照, 怕影响朋友间的友情;拍艺术照, 自己又不愿意。

师:请大家帮小琳想一想, 她该怎么办。

生:刘方没有权利干涉小琳的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给自己拍照、怎样拍照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小琳应该坚持自己的主张, 并给刘方讲明道理, 以免伤了和气。

……

板书: (一) 我有肖像权

师:同学们帮小琳想了不少好的方法。事实上, 小琳做了怎样的选择呢?

[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二]小琳想起法律课上老师讲过, “公民有权决定是否允许他人给自己画像、照相或录像;制作他人的肖像, 应当征得本人同意”。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肖像制作权。于是她坚持让刘方帮自己拍了一张生活照, 并给刘方讲了有关法律知识。

板书:1.肖像制作权

[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三]小琳拿到照片后, 准备寄往杂志社。谁知, 妈妈坚决不同意她把照片放在杂志封面上, 成为大家“浏览、谈论”的对象。对此, 母女俩意见产生了分歧, 最后妈妈说:“我是你的妈妈, 我有权处理你的相片, 相片只能摆在家里。”

师:小琳又一次陷入烦恼之中。请大家再帮她出出主意。你同意她妈妈的说法吗?

生1:她妈妈的说法不对。小琳已经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想法和做事的原则。妈妈不用像照顾小孩子那样, 事事为小琳做主。

生2:小琳应该听妈妈的劝告。毕竟她年纪小, 阅历浅, 多听听家长的意见, 可以使自己少受伤害。

……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达到此目的, 运用探究性提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设计好课堂提问, 或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 教师就要深入教材、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提问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与回答, 尤其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提问学生时, 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多点鼓励, 少点责备,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问在有疑之处。教师的问题必须设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 这样的提问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一旦得到解决, 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4.问题难易适度, 适时点拨。问题难易适度, 这是引起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适当, 才能激发学生思考, 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当学生不明白时教师可适当点拨, 诱导问题研究的方向。

5.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以引发学生兴趣。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并打开思路,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设计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师提出的问题, 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要使他们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 激发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上一篇:铁路移动通信下一篇:老年人便秘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