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兴趣探究

2024-06-26

品德教学兴趣探究(精选9篇)

品德教学兴趣探究 篇1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用兴趣引领思想品德教学, 使学生达到以学为乐, 欲罢不能的效果是很多老师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 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教学要联系实际

初中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也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能脱离实际泛泛而谈。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不喜欢抽象的、空洞的讲解, 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大道理, 学生会感觉很乏味, 没有兴趣听, 因此, 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就要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如在讲授《感受法律的尊严》时, 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让学生思考: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由于引入了现实中的事例,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纷纷发言, 谈了自己的认识,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当今社会, 科技迅猛发展, 信息传播量也十分巨大, 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而教材由于受编写时间和篇幅的限制, 不能及时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件、典型事例、新奇的内容编入教材, 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应该灵活使用教材, 及时地将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件引入到思想品德课堂上来, 这样不仅能弥补教材的不足, 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关心社会、关心集体的习惯。

二重视榜样的教育

初中学生有崇尚英雄的心理特征, 他们很喜欢听有关英雄人物的故事。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 老师要善于利用榜样进行教育,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材上有很多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例, 有革命先辈、英雄模范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的事迹, 学习这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大有提高, 还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 老师可以利用身边典型, 开展榜样教育, 使学生深切体会到, 榜样其实近在眼前, 他们的精神实质都是一样的。通过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向灾区捐款捐物的学生异常踊跃;假日志愿者活动争先恐后;参加手拉手希望工程的学生不断增加;主动帮助同学补习功课的多了;课余时间主动为集体做好事的人多了等, 这充分显示了榜样教育的作用。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初中学生有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像传统的应试教学那样, 老师只顾自己向学生讲解大道理, 那么, 学生能在四十五分钟内规规矩矩的听下去吗?即使能听下去, 内心会产生学习兴趣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 因此, 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模拟活动, 让同学们亲自动口动手,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拥有好心情》一课时, 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而是组织学生, 并指导同学们排练小品, 安排同学们课前预习, 让课代表带领同学们自己表演;让同学们做猜成语的游戏等,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然后, 谈自己对情绪变化的理解, 以及面对情绪变化如何去调控, 然后, 老师要求学生要学会控制情绪, 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类似这样的活动由于趣味性强, 会极大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也会积极参与, 使学生既对本课的知识有较深的理解,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四结合实例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老师不能只局限在教材知识的讲授上, 更应该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使思想品德教学延伸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方方面面, 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丰富, 不再空洞。如课堂教学与时事进行结合, 从报刊、杂志上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 坚持每天组织学生看电视新闻节目, 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不朽的丰碑”专栏中, 每天都介绍一位革命烈士, 我要求学生们用简洁的语言将他们的光辉事迹记下来, 不断激励自己。又如讲有关世界政治问题时, 可以运用美国干涉他国内政这一实事, 来说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新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 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严重挑战。还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心时政的好习惯, 每天抽点时间看新闻联播, 多读报刊, 及时了解中央精神, 有不少学生还做了时政笔记。

总之, 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 不能忽略兴趣对学习的作用, 应该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兴趣来引领他们的学习。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大道理, 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学要联系实际、重视榜样的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结合实例, 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等方面来阐释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兴趣

参考文献

[1]苗培周.陶行知的学校管理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 2011 (10)

[2]王道福.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品德教学兴趣探究 篇2

一、着眼四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钻研教材,把握特点。思想品德新教材突出时代特点,把“五爱”教育作为教学基本内容。课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特点,选择教法,有效地“导学”,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提高认知,发展思维。教师“闻道在先”。教师主导的首要问题在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判别是非、善恶、美丑,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发展。

以事明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道理,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感受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3.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激发培养情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一要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以自己对党、对祖国、对他人的情和爱,移情于教,作用于学生;二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情感,以情载理,以情育人。

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思想品德课要着眼落实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贯彻知行统一原则,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表现,在行为习惯培养上,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既知道“为什么”,又知道“怎么做”。教师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在道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示范,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榜样主导作用。

二、遵循五个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2.让学生自主评价。小学生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3.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优点。如让他们多一点发言机会,多一些活动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加肯定鼓励,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加热情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5.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

三、把握三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形成训练主线

1.知情意行整体训练。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把说理训练、育情训练、导行训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内容、由浅入深、有机联系的一条训练主线。在训练主线的具体环节中,应有所侧重。如,说理型课文则侧重于说理训练,导行型课文则侧重于导行训练。只有形成整体有机的训练主线,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训练课,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教学训练中,发展道德思维能力。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2.训练“五要素”整体设计。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对确定训练内容、选择训练形式、运用训练手段、把握训练时机、控制训练“度”这五要素作整体设计,形成有机组合的训练主线。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课,其训练形式和手段应该因文因课而异。每节课的教学训练都要把握好时机,控制好“度”,讲求教育效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说理、育情、导行的训练课。

思想品德课兴趣教学的探讨 篇3

一、讲好开头和结尾, 引起学生的注意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要讲好开头, 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的把握, 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方式很多, 我较多地运用联系现实生活的方法, 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导入新课。因为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 利用这种方式开头,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诚信是金》这一框时, 我讲了一件发生在本班学生之间的事:学生小张向小林借钱买学习辅导资料, 过了半个月, 小林和几个同学讲起不知是谁向他借了10元钱, 当时小张不知如何面对这件事, 但最终小张还是告诉小林是自己借的钱。讲这件事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导入了新课。

结尾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必须精心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比较多地运用归纳式的结尾法, 结尾归纳, 提纲挈领, 便于学生记忆。如在讲授九年级《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这课结尾时, 提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应该怎样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个问题提问学生, 让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做了回答后, 我水到渠成地归纳:1.生活上, 注意节俭。2.学习上, 精益求精。3.信念上, 志存高远。这样做总结, 简单明了, 学生自然有兴趣。

二、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懂得有关的政治常识, 又提高思想认识, 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为此, 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应是“读, 讲, 议, 练, 导”的过程。读, 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在阅读前教师要给出阅读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讲, 就是让学生带着有关的问题, 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作扼要的归纳。议, 就是指导学生用政治术语议论, 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练, 就是练习和反馈, 检查教学效果, 及时查漏、补缺、纠错。导, 就是教师组织教学, 指导学生读书, 精讲重点, 疏导难点, 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由于学生在这个“读, 讲, 议, 练, 导”的过程中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探求知识的兴趣很高。

三、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技巧, 突破难点, 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现列举如下:

1. 运用幽默手段, 增强学习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 恰当地运用幽默, 使教师的讲课风趣诙谐, 有利于创造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 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课时效率。

2. 让学生动手多做练习

通过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 动手做练习, 能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课前自己预习, 课堂互相督促笔记, 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 巧设悬念, 善于诱导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 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一开始就设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 兴趣十足地学习新课。例如,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课《严也是一种爱》时, 我讲了一个发生在本班学生家庭的故事:我们班有一个女孩, 从小家里就对她严格要求, 因此, 她养成了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有独立做事的能力, 一直是班上总成绩的前三名。我接着提问, 我讲的她是谁?学生们回答是我们的班长小强。于是我说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 我接着板书课题:严也是一种爱。

4. 表扬鼓励, 多点肯定

兴趣与注意一样, 也有它的不稳定的因素。一个学生听课, 如果理解不了, 会越听越糊涂, 越听越没有兴趣。学生的点滴进步, 如果得到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他就会受到鼓舞, 学习热情、学习兴趣随之而涨。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进步, 给以恰当的表扬鼓励, 不单有助于提高一个学生的兴趣, 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 给以新知, 启发深思

一个班的学生, 听同一堂课也会有的觉得易, 有的觉得难。但是尽管难易有别, 他们都希望通过听讲而获得新知。努力给每一位学生新知, 启发他们对教学内容作深入的思考, 以求取得新的发现, 就能进一步手提高他们的兴趣, 学得更深, 收获更大。

6. 感情渲染, 形象激趣

品德教学兴趣探究 篇4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人格,促进个性化发展。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限制,《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提出该门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希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有所帮助。关键词:小学教育; 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围绕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切入点,强化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与生活习惯。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心智上不成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措施,发挥该门课程给小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意义。1 趣味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均发生了改变,教材中的新颖内容越来越多,客观反映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他们的年龄和特征较为相符。但是单纯改革教材内容,却仍然采用过去枯燥、空洞的教学方法,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鲜活力,结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创建全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破课堂教学弊端,通过多重角度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价值。根据新课改的教育要求,教师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知识。例如,“环境教育”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往往对“环境问题的根源”不能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小学生播放动画视频,通过观看直观、生动的画面,学生了解破坏环境的整个过程,受到了深刻教育,突破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当小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能乐于参与、积极动脑、全面感受,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2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奠定在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基础上,其根本教学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即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知识点,小学生可在课外进行实践活动,将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引导下,适当拓展教学范围,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品德与社会的相关知识点带入小学生的生活中。例如,在学习《平安回家》时,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了解基本的交通规则,认识并记忆道路标志,树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些小学生在平时上学和放学路上都有接触,教师可通过小组互动的方法,将小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的上学路线,分析马路上可能发生哪些不安全的因素,总结安全出行的具体做法,最终各小组汇总结果,让小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并牢记在心。可见,通过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生活的内容,能让小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强化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过去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工作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一方面是学生的个体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过程,教师应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例如,在学习《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调查问卷,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和想要解决的问题来设计问卷内容,记录中国人民受到屈辱的事件;通过这种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生能亲自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利于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客观反思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教学互动,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兴趣盎然 篇5

让须依赖于个人的兴趣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中国教

初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上来能力的。培”养素质, 如果没有兴趣和主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思教学动性, 实践中我总是试如何培养能力呢?因此着让初, 中在想谈一些具体做法思想品德教学兴。趣盎然, 下面谈品一文趣、巧设导语, 引发学生兴德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前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教坤学习兴趣的源泉, 是让课堂活跃学成败起来的, 前奏教师应, 注重新课导言的艺它影响着一堂课的兴和教学内容术性和科学性, 善, 于利用情景教学要针对学生实际趣氛法, ,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创设各种教学情景, , 把学生渲染气盎趣的注, 激发求知欲意力集中起, 使来, 学生想听下引发学生兴然去调动, 学生的主观急于听下去, 能动性这样才, 使之进能充分

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 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 但如果经常采用此种方法会显得单调平常不能

吸引学生, 所以,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以用歌曲开头, 也可以用一段格言或一则寓言开头, 也可以用一个故事开头等等。我在讲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杜绝不良嗜好”这一课时, 用网络上的一首改编的《同桌的你》, 反映的是高晓松酒后驾车的事, 以此导入新课:生活中要杜绝酗酒等不良嗜好。

二、巧妙设疑, 培养思维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 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 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 联系生活, 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 做到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除了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 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 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 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比如, 我在讲“法律维护社会生活”时, 提出了以下现象, 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我校外面的电话亭不时有小孩乱报警, 让公安机关出动警车;路灯有时被打烂;路边的花园经常被践踏。这些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及社会管理带来什么影响, 这些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该怎么处罚, 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中表现得非常活跃, 甚至还向老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最后, 通过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了, 社会管理秩序, 需要法律来维护, 法律规范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处罚, 情节轻微的尚未触犯刑律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处罚。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 教师和学生都增强了法律意识, 从而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守法, 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 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 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 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 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 在教学中, 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 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在学习上帮助他们, 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 经常走到他们中间, 找他们谈心, 参加他们的活动, 为他们服务, 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 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只有这样, 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 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 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 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诸如电影、电视,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动画、图象、立体声融合起来, 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 有身临其境之感, 觉得生动有趣, 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 我在讲“伟大的基本路线”这一内容时, 播放电视vcd让学生欣赏一幅生动画面、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 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 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深圳那空前的改革举措,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感性上体会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 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品德教学兴趣探究 篇6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当然它也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中心环节,充分利用此环节上好每一节课,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营造民主气氛,使学生在参与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要上好每一节课,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心理氛围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我在上课时经常以和谐的教态、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话语,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这一气氛中受到感染并产生求知欲上的共鸣,在一种积极的求知状态下配合老师的讲解,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又反过来提高教师的情绪,使师生共同达到探求知识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讲“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这一问题时,我和学生一起列举了猴子的聪明表现,然后激励学生展开讨论一个问题——“聪明的猴子有没有意识?”同学们分成两大阵营,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有一个学生在讨论中还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刚出生的婴儿有没有意识?同学们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更激烈的争论,最后我作课堂总结,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又特别表扬了那个提出新问题的同学。同学们在这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听讲辩论,无疑会增加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会使他们对问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 讲究授课艺术,引起学生兴趣。

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氛围有了,还有辅之以讲课的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日常教学中很注重内容安排上的艺术设计,根据讲解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的需要,选择一些相应的课外内容以补充课上的知识,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高深的知识浅显化。这样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样的课就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例如,在讲“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可以不同”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了一句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积极回应,在欢快的气氛中理解了这一抽象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级中学阶段,学生情绪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他们渴望受到尊重,更渴望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一旦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出其学习的内在潜能。

例如,在讲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全课的知识结构图表。从作业情况看,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大部分同学完成得很好,其中更有独具匠心的佳作。有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图是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把全课的重要知识点都纳入其中,而且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据此,在上课时,我把作业完成好的十多名同学点名表扬,又宣布将那份杰出的图表贴在班级宣传栏内,供大家学习参考。这一举动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激发了学生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应注意一视同仁,不能只表扬那些成绩突出的学生,更应加大对学困生的表扬力度。学困生往往因为在学习上有一种自卑感而厌学。只有当他们的进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他们才会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由此看来,教师的尊重和表扬无疑会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将挚爱的感情投射给学生,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品德教学兴趣探究 篇7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兴趣密切相关。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心理状态, 并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变“苦学”为“乐学”,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培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现根据笔者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 从以下四方面阐述“全面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这一观点, 意在抛砖引玉。

一发挥无意注意的作用, 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多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 容易引起疲劳和注意力分散。那么, 怎样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聚精会神地参与学习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音乐是调节身心, 活跃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它既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又能创造宽松而又活泼的教学环境,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一课时, 可以让同学们先唱《春天的故事》这首歌, 通过优美的旋律使学生精神振作后再进入教学。

这样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消除疲劳, 提高听课效率,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高雅情操。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 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同时, 再增加一些趣味性, 把理论阐述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尽量运用直观教学和生动的比喻, 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形象比喻, 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比作在大海中航行的一艘名为“华夏经济号”的巨轮, 而党的基本路线就是指引它乘风破浪、不断前进的“灯塔”, 这艘巨轮有“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 两个系统工作正常, 现在正全速驶向“美好的彼岸”。请你运用教材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为什么把巨轮命名为“华夏经济号”? (2) 你认为巨轮的“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分别指什么?为什么可以作这样的比喻? (3) 所要达到的“美好彼岸”是指什么?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这一深奥、抽象的理论浅显化了, 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三恰当设疑、解疑, 增强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 思维以疑问为起点, 有疑问才有思维, 有思维才能解疑、释疑、解惑, 才能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 口悱悱”的状态, 促使他们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教师给予点拨、解惑, 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教学《同学·朋友》一课时, 我问学生:你们都有好朋友, 当你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 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设疑导思, 激发学生求知欲, 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这样设疑引导, 使学生增强了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逐步进入角色, 明白道理, 提高思想觉悟。

四设计小品、游戏、漫画, 强化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肯定的情绪色彩, 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所以, 我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游戏、小品、漫画等生动有趣的活动, 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参与欲望, 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讲到“你了解自己的情绪吗?”这一课时, 为了说明情绪可以通过人的面部表情、语言声调、身体姿势等表现出来,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预先在卡片上写上表达各种情绪的词语, 如“紧张、害羞、悲伤、愤怒、不满”等, 上课时让学生来表演。先让一个学生看卡片上的词语, 并用自己的表情、声调、姿态表演出来。然后叫全体同学回答他表演的是什么情绪。通过小品、游戏, 学生在一阵阵笑声中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我根据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特点, 充分挖掘其中的兴趣点。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在乐趣中掌握知识, 在乐趣中运用知识, 变“苦学”为“乐学”,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 大大地培养、激发、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年来, 我所授课的学生, 思想品德课成绩均居同级同科前列。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 同行的赞许。

论思想品德课教学兴趣的培养 篇8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 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重视新课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高质量的思想品德课, 其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精彩的导入就像磁铁抓住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新课的导入方式是多样化的, 可以用多媒体直观导入、歌曲导入、提问式导入、表演式导入、故事式导入、游戏式导入和辩论式导入等。如教学《朋友之间》一课时, 我以歌曲《永远是朋友》导入,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歌吗? (生:喜欢)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永远是朋友》)

师:歌曲欣赏完了, 谁说一说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 生:是说朋友的一首歌曲。生:这首歌的主题是我们要广交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平时喜欢交朋友吗?生:喜欢 (几乎全班学生同时答出) 。师追问:你们为什么喜欢交朋友? 生:有朋友挺好! 可以一起玩耍, 一起写作业。生:生活中不能没有朋友。生:有朋友是件开心的事。生:有朋友我就什么事也不怕了……

利用歌曲导入和提问式导入, 开头开得好, 能先声夺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吸引其注意力。这样的课堂导入学生听到清晰的声音, 感觉轻松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创设教学情境, 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新课程明确要求:老师的任务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之中, 真正使学生整体发展。

材料一: 有个记者到西部地区采访时遇到一个十来岁放养的穷孩子。记者就问他:“放羊干什么? ”他说:“娶媳妇。”记者又问:“娶媳妇干吗? ”“生孩子。”“生孩子干吗? ”“放羊。”听了这样的话我的心里不仅是同情, 还有深深的悲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同样是贫穷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人物。

材料二: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洪战辉, 在家庭屡遭变故、生活艰辛的情况下, 始终不放弃自己心中的目标, 十二年来克服种种困难, 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艰难困苦没有压弯他稚嫩的脊梁, 反而砥砺他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考上大学。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赚来的钱供捡来的妹妹读书。

通过这两个正反对比的例子, 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听得非常入神, 都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认识到要自强, 就要树立远大而坚定的理想,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列举典型教学案例, 发人深省

教科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让学生理解, 尽可能保证适当的前提下, “有趣”和发人深省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 并积极思考。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积极力量。

例如,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课, 为了说明“维护人格最重要”, 我选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商人准备开店做买卖, 请唐伯虎为他写对联, 唐伯虎提笔写下“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岂知商人很不满意地说:“这两句太抽象, 最好写看得见、摸得着, 一堆一堆的。”于是唐伯虎想了想, 又写道:门前生意, 好似夏夜蚊虫, 堆出堆进;柜里铜钱, 要像冬天虱子, 越捉越多。商人一看, 连连拍手称赞, 这好, 这好, 这两句太合我意了。这个故事既幽默又带有讽刺意味, 还发人深省:每个人都应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在教学中, 我总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哪怕一节课讲的很少, 甚至没有完成任务, 只要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学生愿意学了, 我就感到莫大的满足, 就有一种成就感, 教学乐趣油然而生。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 因为培养兴趣是教学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9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使用了激情导学。事实上, 假如学生对待学习态度冷漠, 毫无兴趣, 又何来创新?只有津津有味地学习, 才能学得既快又好;只有重视情感因素, 才能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要做到以情育人, 寓教于情。所以, 我在课堂上使用“请同学们思考”、“请你回答”、“欢迎你提出不同的看法”等语言, 对于他们的正确看法, 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赞赏和肯定, 让他们看到点滴的成功;对于他们的不正确看法, 我都请他们再想一想, 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让他们自己纠正错误, 谈出正确的看法。这样做激起了同学们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导入注重趣味, 激活学生兴趣

诗曰:“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 导入好与否, 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 特别要注重导入的不同方式, 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乐曲欣赏”“超级模仿”等形式往往会先声夺人,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热情。如我在讲友情的重要性内容时, 首先播放了歌曲《永远是朋友》, 然后是快板短书表演:“竹板这么一打呀, 我要说话啦, 说什么?说一说友情的好处多……”学生听得哈哈大笑, 这样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在轻快明了的歌声与快板词中, 感受到学习氛围的轻松, 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诱导作用, 使新课在较好的氛围中进行。

三、巧妙激趣, 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

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 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 在学习动机中, 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 也叫求知欲。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对他们有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 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 就会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事实。

在课堂教学中, 我根据教学内容, 引用一些资料、轶闻趣事来进行教学, 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

四、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 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以“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能调动广大 (下转第113页) (上接第112页)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情境。课前, 我让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 中间空出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 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 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 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境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 并说明比赛规则。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 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 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 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比教师声嘶力竭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五、教学联系时政, 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好某事是做好这事的前提。儒经礼记《学记》对此也有论述:“不兴其艺, 不能乐学。”课堂上教学也是如此, 学生喜欢的事情自然会让他们聚精会神, 兴致勃勃, 学习收效也就自然较好。针对当前众多学生的知识面仍较狭窄, 想对“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求知晓但又受条件限制无法知晓或者知之甚少这一现状, 若在授课中巧妙运用时政材料投其所好, 定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更好。

高三语文教学刍议

张小娜

如何搞好高三语文教学, 是我们广大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通过总结, 我总结一些经验如下, 和各位同仁商榷。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实际, 突出重点, 既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补缺补差工作, 又要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在教学工作中, 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 设计教学

围绕着如何搞好教学, 我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首先, 调查了解, 掌握学生情况。我对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了解, 掌握他们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 针对他们学习积极性较差、语文知识基础也较差的实际, 初步明确了教学工作的立足点, 就是要从“双差”的前提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目标,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进而形成运用知识的能力素质。我的整个教学工作都围绕这一立足点, 持续不断地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

上一篇:针刺功能训练下一篇: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