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学习

2024-09-26

生物探究学习(共12篇)

生物探究学习 篇1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探究活动中,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或与学生谈话、交流以发现问题, 要寻找最为关键的教学问题, 以此为思维导向,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形成问题意识, 从而在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求知的渴望。例如:在探究草履虫的生活时, 由于条件所限, 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视频资料, 让学生仔细观看, 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草履虫, 在水里游泳、旋转前进, 引导学生思考草履虫是如何维持生命、怎样呼吸、怎样摄食等, 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另外, 教师刚开始可能会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太怪、太偏、太难, 会给自己回答和解决问题造成困难, 其实, 完全没有这种担心的必要。在传统理念中, 教师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权威, 教师回答不上学生的问题很没面子。新课程理念改变了这一观点, 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思考, 在互相激励中共同进步。通过回答学生的问题, 要让学生知道,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 科学的道路无止境, 教师只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帮助者和指导者。

二、创设自主空间, 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要使学生乐于探究, 首先要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自主的空间,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涌现出很多奇思妙想, 用科学创新的精神去学习、探索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我充分相信学生, 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 给学生表现的空间和舞台,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深深地感到:只有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时, 才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 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的愿学、乐学、会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实现探究性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 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作为生物教师, 在教学改革中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完成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深化生物课程改革、提高生物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和充实学校的实验室资源

实验、实践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更是当前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实验室里原有的资源, 还要努力创设条件, 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器具, 利用学生周围的生物资源, 使之也成为生物实验室的资源之一, 充分为教学服务, 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生物实验室的主人。几年下来, 我校的生物实验室里, 除了学校按计划购进的实验仪器外, 还摆放着学生自制的模型教具、制作的植物和昆虫标本、学生种植的各种花卉、收集的生物图片、小型生态平衡装置, 这成了我校生物实验室一道靓丽的“风景”。

2.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世纪以来, 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 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 获得动植物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生物科学教育资源, 经过自己的筛选和加工应用到生物教学中,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快捷搜集到各种有效资源。

3.广泛发掘社区和本土课程资源, 拓展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 进行调查研究, 积极利用社区和本地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生物探究学习 篇2

探究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探究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探究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2当前生物教学的困境

生物教学与探究性学习 篇3

在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的春风吹拂下,教师们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极佳途径。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我根据学校的条件及学生的素质,印校制宜设计了一个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即:收集资料(学生在课前)——展示资料(学生在课堂)——分析讨论(师生)——设计方案或实验(学生小组)——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探究的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下面我就谈一谈探究性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求知欲是一个人对新知识渴求的欲望,只有当他对这个知识充满好奇的同时才能充满渴求的欲望,这时他就会主动、积极地、执著的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我尽可能把生物种一些男理解的东西通过展示一些生动活泼的材料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讲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时,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点,特别是对“胚是幼小的生命体”更是难以从直观上来理解。我在仔细阅读了本章教材以后,决定打破本上授课的顺序,而是先指导学生回家做“种子发芽的实验”,等到发芽的种子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欣喜不已,那种迫切想知道种子结构的心情油然而生,同学们带着愉快的、成功的、好奇的心情再来完成种子结构的学习,这样比直接讲种子的结构要容易理解,真有那种水到渠成之感。

二、探究性学习能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以往教学的老框框、老套套,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对于问题不追求唯一的一个正确答案,书后许多开放性的习题能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索多种多样的答案。如《新课程》中有这样一道题: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通常会造成果树减产,分析原因是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下雨天,昆虫不出来传粉了;有的说,下雨天,雌蕊柱头上的粘液减少了……课堂讨论热烈,在这道题的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即使有的学生的答案偏题了,但我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努力,变错误为正确,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因为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的答案,即使有所偏颇,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

三、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接触了许多方面的直属,也接触到了社会的许多实际问题。例如,我们的学生在手机海洋生态系统的资料时,有这样的资料:

(一)你知道下面这些东西一旦被丢人海中,要多长时间才能被自然分解掉吗?

(二)学生收集的一幅画,画面为一条鱼在水中打起了保护伞,伞上面全是各种垃圾。

在展示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就及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关注环境、关注健康、关心地球、关注生物圈、关心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这时,同学们讨论热烈,有的说如果和家人出去玩时,不但自己不乱扔果皮、包装袋,而且发现别人乱扔还能主动捡起来投进垃圾箱;有的说,在学校看见自来水龙头没关紧,就主动上前拧紧……每当学生们流露出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时,我都会及时鼓励他们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少年,是一名节约能源的好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师生共同的探究学习中得到了升华。

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

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首先,科学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和撰写小论文时,他们会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搜集资料或进行探究实验,对实验结果或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所以这些过程,都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

再次,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认识到信息资料、实验数据应有真实性,对资料、数据的处理加工应具有科学性。

探究性学习过程的有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在教学过程中最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同学收集的大量资料不可能在限定的课堂内全部展示,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后要做大量的工作,定期展览学生的资料,爆炸每个人学习的积极性不受到挫伤。

总之,在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能吃苦耐劳,还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他基础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真正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知识,事先“授人以渔”。

生物探究学习 篇4

一、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

1. 初期开展活动的要领

生物兴趣小组成立之前, 一定要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挑选骨干精英来组建, 相当于第一梯队。当核心成员组队完成后, 就可以开展活动了。刚开始时, 教师一定要跟进指挥, 活动内容一定要选择比较简单, 又容易出成果的项目。如结合元旦制作贺卡、开展叶脉书签制作、蜡叶标本制作活动, 通过展示交流, 扩大兴趣小组的影响力。此阶段我们并非搞精英教育, 而是打品牌, 为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做准备。

2. 活动中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教学活动不是老师一个人的活动, 我们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 就给了同学们比较宽泛的留白。整个实验从取材、预设、自变量设定和控制、取样、对比组设置, 甚至所需的条件都可以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意见, 有的同学试着用吐出的唾液, 而不用无菌棉球提取的纯净唾液。在实验过程及其讨论总结时, 我根据实验情景引导和参与对学生探究的质疑和提升。

3. 中后期对小组的管理

学生做实验时, 要合理把握“放”的度, 进行必要的课堂组织和管理。因为面向全体学生才是新课程的首要目标。当有更多同学想参与时, 一定要健全组织机构, 即使同一个班级, 也不能只设立一个组, 分成几个小组, 让骨干学生担任小组长, 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班级、年段中营造人人搞活动, 人人有收获的良好活动氛围, 最终实现新课程的首要目标。

二、合理安排活动内容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重要目标。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为生物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搭建好平台, 才能有更丰硕的成果, 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因此, 活动的过程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因地、因人制宜

生物学课外活动应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例如我以前在山区任教, 就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一个兴趣小组开展《关于巨尾桉生长对土壤水分和肥力的影响》的调查与探究实验, 活动的小论文还获得市级二等奖。现在在城区任教, 学生的总体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城区学生对于动植物的认识程度并不比山区的孩子高。因此, 在城区学生中开展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小活动, 往往会带来一片惊讶。对此, 我开展了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 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涨, 当种子萌发后, 又充分利用资源, 用纯水与土壤浸出液来培育幼苗, 同时让学生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2. 根据季节变化, 而不是教学进度开展活动

万物的繁衍生息都有其规律。作为生物兴趣小组, 在时间、经验、设备等方面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因此必须用最有效的条件来为课外活动服务。例如关于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 人教版生物教材的教学计划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的第二节课, 下学期的开学一般都是在农历正月, 而漳州地区家蚕的孵化期一般在农历三、四月份。对于家蚕的养殖, 可以在七年级或八年级下学期的农历三、四月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养蚕活动, 然后以阶段性的成果 (四个生长发育期) 在全班学生中展示交流。

三、重视活动成果的展示

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的小小成功, 都将是极大的乐趣。

日新月异生物科技成果无时不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意无意听说很多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简单地介绍相关的生物学新成果, 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兴趣。

还可以举办自己的成果展览会, 可展出课外活动小组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或制作的标本等成果。既能使小组成员得到提高, 又能使其他学生受到教育。如我参与的县级研究课题《生物课外探究活动》课题组在结题阶段, 把学生调查到的校园绿化树种拍成照片, 汇成两本相册, 在学生中展览, 取得了热烈的反响, 既让学生懂得了身边的植物名称, 又进行了热爱校园、美化校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 这个课题在县教育部门专家组组织的课题结题评审会上被评为了县优秀课题。

生物探究学习 篇5

(一)可接纳带着标题阅读的要领

如学习“鱼的多样”一节时,可以边瞧察、边阅读,找出相关文句,对下列各标题作应:①乌鱼的生活习是怎样的?它的外形结构有什么特 适于捕食小鱼?②比目鱼的生活习是怎样的?它的外形结构有什么特 适于底栖生活?③肺鱼的外形结构有什么特 ?这类鱼为什么喊肺鱼?④凭据以上种.种鱼的情况,想一想鱼网的主要特 是什么?

(二)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问结构

初一生物高效学习方法默认分类

有些章节,阅读课文后要考虑其学问的内正在联系是什么。有些教材内容固然联系实践但无标本可瞧察。如“海洋鱼类资源的掩护”,这就要分析教材探究其学问结构,接纳分析式的阅读要领。这样既能读进走,又能记得清。

(三)弄清观点

生物课中名词观点较多,难记易混,是学习中的难点。正在阅读课文时碰到的观点要进行分析,弄清其内涵,还要晓得同类观点有哪些,学习时要前后联系相比,务必弄清。如完整与不完整;生殖回游、索饵回游与季节回游;留鸟与候鸟等。对这些同类观点,要注重经过相比,找出异同,从而构身明确、正确的观点。

初二生物学习方法:科学方法的学习切勿形式化

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一些教师一提到科学探究,言必称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每个探究活动都要强调这六个步骤。这就是学习的形式化,表面上看起来是进行了科学探究,学习了科学方法,实际上是流于形式,注重于程序,忽视了不同对象中科学方法的具体内涵,忽视了科学探究的精神要素。

科学探究的本质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引导学生从观察活动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然后采取实验、调查、搜集资料、制作模型等方法搜集证据以解决问题。掌握了探究的本质,就不会只注重于形式,而会有针对性地学习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需要采用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中蕴含重要的求真、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善用科学方法的人,其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会趋于理性,其价值取向会追求科学和真实,这都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需要在学习科学方法时逐步进行渗透。

亲身体验是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离开了实际的科学认识活动和科学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科学方法。因此,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一种科学方法再好,再有效果,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是背诵和记忆,是掌握不了这种方法的。

“探究性学习”下的生物教学 篇6

一、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

根据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利用实验(主要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死记硬背变为活学活用,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以及在实践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如“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这样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会有所增强。再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可先让学生组成小组去调查家庭周围的植物和小动物的生存情况,在课上让学生分别汇报调查情况,再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情况的原因。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教师的头脑中,以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学计划,学生就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角,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或以问代讲,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学生的思考时间、讨论时间被挤掉。而“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将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分享他们的成功和喜悦。教师应在“导”上下工夫,“精讲”上动脑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课堂上怎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当前人们关注的事件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在提出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细菌”一节,提出问题:夏天吃剩的饭菜为什么会很快变馊,什么生物使它变馊?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进行交流,这时要给足学生时间,否则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流于形式,对于实验探究,由于活动时间较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阶段解决一个问题。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习者明确任务后,就需要寻求相关的资料来完成任务。在自主探究阶段,教师要向学习者介绍可能与任务完成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具体说来就是:呈示资料,简要说明——向学习者呈示或介绍相关资料,简单说明资料的内容概要。方法建议——向学习者提供把握资料信息的方法建议。

在自主探究阶段,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探索和进行知识的建构,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益广思。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总之,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只要我们破除了“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就能真真正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在新的课堂形势下,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实验操作方面教师需要熟练,正确地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对实验步骤了如指掌。有较强的绘图能力,在收集网络知识方面要熟悉有关生物学的相关网站,熟练收发电子邮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景 。在生物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与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如讲授“遗传与变异”一节课时,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较感兴趣,我们可以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播放一些近亲结婚造成危害的例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

生物探究学习 篇7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优化一直是生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过程中, 探究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 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 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 它包括引导、探究、归纳、发展四个环节, 并体现为实验探究性、情景创设性、调查研究性、社会课题性等四种教学范型。

虽然教学观念的更新为生物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命活力, 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实践尝试为课堂教学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 要真正落实探究学习、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其“原则性”的系统必须建树, 只有这样, 一切理论的探讨和实践才能更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优化中真正实施。

(一) 合作性原则

在探究学习中, 合作性原则是课堂优化的基础, 学生的分组合作与教师的合作参与不再是表层的形式上的组合。教师不再是“主宰”和“演说家”, 学生不再是“听众”和“被指使者”, 他们是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注意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协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进程、创新思维与成果等的发现和调控。合作性原则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和主观能动性、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但是在实施合作性原则的同时, 必须注意:因为分歧而造成时间与资源的徒劳消耗;因为参与合作意识差而造成效率低下;因为师生的参与合作不能始终坚持而减损或消除探究学习的价值。为此合作成功要教师提供帮助, 让学生充分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而增强自信心。

(二) 前瞻性原则

前瞻即预先的策划和设计, 探究学习中, 教师必须注意其前瞻性。在此, 教师要注意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要消除教师讲授与演示的弊端, 策划中必须体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主线, 除知识与能力指导体系外, 教师应特别注意问题的难度与挑战性、情趣性和时代性、设计和策划探究学习环境等方面, 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的渴望并一直维持。而预先设计教学过程时, 还必须注意集体教学与合作探究的时间度与开放度, 预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适时撑控其学习质量, 预先策划好近期、远期和超越性目标。以上是教师对探究学习的预见性思考, 而前瞻性还包括学生为解决问题所作的预见性思考, 所以, 教师还必须作好引导学生如何思考的预见。总之, 科学的超前的教学策划是探究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 主体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的生物课堂中, 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 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以极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理论概括力和知识技能。例如, 通过探究, 学生们提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通过哪个结构释放到空气中?光合作用各个阶段能量转化情况如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再次阅读与探讨, 学生得到了比较细致明确的结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通过气孔释放。光能转移的情况为:光反应中, 从光能———电能———ATP中活跃化学能;暗反应中, 从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正是因为主体意识的激发、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学生互动、师生合作, 探究性学习才得以实施。

(四) 实验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

探究学习必须强化和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激励、探究、分析、归纳和综合, 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 发现生物学现象和原理, 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虽然生物课是一门科学性、实验性极强的学科, 但传统教学的教师主体观念仅仅体现为表层的直观, 缺少探究、发现、创新的理念和生动的演示实验过程。而探究学习可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化和表层化, 通过设问引导、分析归纳和引伸升华来强化和深化生物课堂教学, 使学生学以致用, 能用书本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 也是实践活动的升华。如: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 先让学生审视探究课题, 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 设置对照, 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在实验前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 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通过实验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利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的探讨中学习、到实践中去探讨学习、发展学习从而提升探究学习质量, 使生物课堂教学得以优化。

(五)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知识和能力的生长,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提下, 及时发现知识和能力的新的生长点,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对知识重新认识或合理化应用, 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及思维发展创造条件, 开放宽阔的空间, 培养和激励学生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同时, 探究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合作中求发展。因此, 生物课堂教学优化必须以“探究—合作—发展”的宏观思考来建构, 而发展性原则的体现则直接关系到课堂优化质量。从根本而言, 此原则体现在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同时, 探究学习的发展性原则还应该延伸到课外, 只有实现课内外的互补和充实、探究中的协调和合作, 才能够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如进行“无机盐离子对水蚤生活的影响”实验时, 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 分组采用不同的盐离子, 如钠、钾、铜、铅离子等进行实验。在探究中, 各组提出不同问题, 交流实验现象, 讨论、展示、汇总、写出实验报告。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以及操作学会解决相关问题, 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而这一切是立足社会、发展社会的根本。

(六) 研究性原则

研究性原则是探究学习的又一关键支撑, 就具体过程而言, 它表现为一种研究、探讨的行为, 体现为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独立设计及思维能力提升的层递性, 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建构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 在传授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时,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阳台上的花弯向阳台外生长?既然植物具有向光性, 为什么空旷草地上的花草不向光弯曲?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学生以强烈的兴趣积极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并了解科学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态度和思维方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 如果有效体现探究学习的系列原则, 生物课堂教学优化的实现不再是一种憧憬, 生物素质教育不再是空谈。

但是, 探究学习的各项原则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常常复杂呈现并体现典型的综合性。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例以《骨》的为课题生物公开课, 便是探究学习原则结合效应综合体现的成功课例———

第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利用任何方法把一根的肌骨鱼的肋骨折断, 让学生感知得出骨无有硬变度又有弹性———发现问题:骨为什么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

第二环节探究怀疑:是否是与骨的成分有关?教师适时提供背景资料:以前的学习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 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于是学生大胆推出假设成为: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

不难看出, 为自主性、实践性、研究性和思维的活跃, 探究学习上逐步深入, 学生的享受自信、创造和自主的愉悦, 而教育者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潜力正在探究合作中闪光!

第三环节: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 将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醉酸的试管内, 钙盐溶解于盐酸液中, 同时产生出气泡。学生立刻受到启发:骨中无机物不但可以用燃烧的方法, 还可以用稀盐酸浸泡鱼来鉴定。

第四环节实验与证明:有的小组先把稀盐酸脱钙后放在火为燃烧;有的小组先燃烧后再把它放放稀盐酸中, 结果有的小组的脱钙骨、煅烧骨都消失了;有的小组还剩有一部分。于是新一轮的分析探究由此开始展开。

在这两个环节, 学生思维分外活跃和开阔, 设计出的多种鉴定骨成分的实验方案, 学生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操作证实检验方案成立, 会表现出强烈的成就感。

因此,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就是探究学习系列原则综合效力在这堂课中的成功驱动!

总之, 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探究学习是生物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而实施的根本和保证就是原则的系统呈现, 因此原则的体现和落实尤为重要。

摘要:本文从生物教学实际出发, 从课堂教学优化的角度切入, 综述了探究学习的系列原则及其对在课堂教学的优化效应和重要地位。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探究学习,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盖乃诚, 《关于“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中国教育报》, 2002年9月21日第4版

[2]刘淑梅,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中国教育报》, 2002年7月26日第4版

[3]曾琦, 《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3期

生物探究学习 篇8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需要、兴趣、理想和信念等都是构成动机的心理因素。在初中生的动机系统中, 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构成其行动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 会对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实验等去积极主动地认识、探究。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生物学习的过程中。

一、创设“角色扮演”情境

角色的扮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宽松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增强学生的探究动机。如在教学“种子的结构”一课时, 教师可以采用表演小品的方式导入教学:首先请五位学生按其扮演的植物类群的进化顺序上场, 并诉说各自“家族”的特征, 讨论哪个“家族”的种类最多?哪个“家族”的贡献较大?这样, 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与教师一起探究相关的知识内容。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的方式, 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压力,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也会在一种宽松、和谐、动态的环境中自然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

二、创设“猜想”情境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而忽视了对学生非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设猜想情境,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合理猜想,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预见能力和洞察能力日趋重要起来。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缘于疑”, 但值得注意的是, 猜想并不是凭空乱猜, 而是指学生在某个具体探究活动中合理运用自己的直觉思维。如在教学“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 学生们有这样的猜想:鼠妇吃泥土, 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所以每只鼠妇都能繁殖后代。学生们开始主动地观察、探究, 证明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 进行合理地猜想, 既能够使生物问题变得丰富、有趣, 又能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三、创设自由的讨论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活动的自由。从本质上讲, 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 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常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赞许是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 他就会表现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也无需处于防御的心理状态, 从而保持心理上的自由奔放状态, 以利于进行猜测和探究。因此,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自由组合, 给学生在心理上提供一个安全的讨论环境, 让他们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学习。这样, 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加, 讨论起来也比较融洽, 发现问题也多了, 解决疑难问题的速度也快了, 学习效率自然就有了很大提高。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状态下, 自由地讨论、理解以及接受知识, 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生物新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解读 篇9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任务, 按照以往的课程理念和习惯, 采用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因此,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1. 探究性学习的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传授文化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知识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 著名教育学家施瓦布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1]。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综合和对研究过程的理解, 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 并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国。

2.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2.1 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有多种, 具有代表性的是: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2.2 虽然探究性学习的定义没有定论, 但它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2]。

2.2.1 探究。仔细地考察某一事物, 获得有关的知识。

2.2.2 探究活动。

做观察, 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答案、解释和预测;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传达给别人。

2.2.3 探究任务。

研究型探究、观察、调查 (访谈、问卷调查、测试) , 文献研究, 实验, 模拟, 等等。

3. 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生物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

3.1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

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要教学生“学问”, 必须首先从教学生学会“发问”开始。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以及探究的欲望, 因此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 是主动学习的基础, 是学习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把知识放在问题中, 放到一定的情境中, 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 主动参与探究。如讲“基因的分离定律”时以提问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 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 而他却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 而他们的姐妹却是单眼皮呢?”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2 通过生物科学史进行探究性学习

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而且是人类探知未知世界的过程。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科学发展史的介绍, 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等。生物科学发展史生动地反映了生命科学起源和发展的历程, 以及生物科学成就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历史性的、开创性的影响。科学发现史的教学不应只是让学生记住科学发展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史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假设、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分析推理的, 以此培养学生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面临疑难情境时, 如何搜集和加工资料, 了解科学家创新的思路, 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并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3 通过生物实验实施探究性学习

实验是一种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探索活动, 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性质和规律, 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载体。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积极探究的条件,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通过生物实验, 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 学会如何设计对照、预期和分析实验结果, 还要学会怎样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改进实验的方法、改进实验的器具, 等等, 来实现“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主动去学习与探索, 会更好地理解知识, 认识到学习科学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而且通过实验探索, 会获得利用科学研究方法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 实验内容和类型较多, 这就为在实验中落实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4 通过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编一些探究题目, 鼓励学生对知识点提出质疑,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的探究性实验, 如植物去除顶端优势后, 植物的侧芽如何生长?CO2、光照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如何?哪些影响因素到植物细胞质流动?探究酶的化学成分,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以及泡菜的制作条件, 等等。通过研究性课题, 学生经过提出主题、收集信息、写出报告到报告的交流和评价, 在调查中能获得了解与掌握学科新知识, 加深对新问题的认识, 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 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 而且培养了探索精神, 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更充分激发了学习生物学习的兴趣,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进一步深化生物课程改革,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无疑是时代对教育要求的体现。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 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同时, 组织、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迎接教育的新革命。

参考文献

[1]丁远毅, 崔鸿.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37-40.

生物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探微 篇10

关键词:生物,探究性学习,学习小组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重在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使课程目标得以落实,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对学生今后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为学生以 后有序开 展探究性 学习奠定 基础。

例如,在“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 动中,教师可通过对这个活动的设计,向学生展示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教师 让学生自 主寻找鼠 妇,学生几乎都是在阴暗的地方找到鼠妇,在明亮的地方很少看到鼠妇。教师就此设疑: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中容易找到鼠妇?这些环境有什么特点?是哪些非生 物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呢?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光照条件是否影响鼠妇的分布?

第二步,作出假设。依据上述原因,作出假设: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第三步,制订计划。先拟 定实验思 路,列出所需 的实验用具、选出控制变量,最后设计对照实验组。

第四步,设计实验。根据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活动变化。

实验设计:用一个黑色的塑料盘作 为实验装 置,放入湿润的土壤,在上面盖一块玻璃板,玻璃板的一半用黑墨水抹黑,这样就设计了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使鼠妇可以自由地在明、暗两种环境中走动)。两种环境都放入10个鼠妇,每两分钟统计一次,看看哪种环境中的鼠妇数量多,共计五次。

第五步,得出结论。分析 实验现象 和数据,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根据实验中观察 到的现象 和记录的 数据,得出结论:光照影响鼠妇的分布。

第六步,表达与交流。各个探究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实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讨论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交流探究性学习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得失,最后分组撰写实验报告。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小组

建立科学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关系着探究活动的效果和成败。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科学分组。分组前,教师应充分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分多少组,每个小组多少人。然后让学生依据这个要求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最后教师还要审核各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比如每个组应有擅长组织又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生来当组长,有善于表达的学生来当小组汇报员,有逻辑思维强的学生来整理实验数据,有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实验操作,有做事仔细稳重的学生负责记录实验现象,等等。对于成员组合不够合理的小组,教师要跟学生说明原因并作调整。

确定各小组的成员仅仅是建立探究性学习小组 的第一步,接下来教 师还要对 各组的组 长进行“业 务”培训,让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了如指掌,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 和权利,懂得如何 合理安排 组员的任务,协调组员的配合,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以身作则。教师还应要求各组组员服从组长的安排,支持组长的工作。

有了工作能力强的组长和配合默契的组员后,才算建立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小组。这样的团队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 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因此,教师应深 入每个探究性学习小组中,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询问各组员负责的学习任务。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当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新颖,设计活动的思路很有创意,实施计划的方案特别有效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点拨;当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参与分析、调解,帮助学生排忧解难;等等。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好探究性学习。

基于实验探究理念的生物概念学习 篇11

关健词:探究型教学 实验探究理念 光合作用

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对于一些生物概念性知识点的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不知道该如何更有效、更到位。而在生物高考中以及接下来要实行的选考考试中,实验探究精神无疑是重中之重,学生的实验探究理念的匮乏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至关重要的现状。

本人觉得能否在生物概念教学中贯穿实验探究理念呢?所谓探究型教学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老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下面以一堂《光合作用》的教学的一些片段为例来谈谈我对基于实验探究理念的生物概念学习的理解。

一、课堂导入

首先展示一则新闻链接:印度一男子靠水和阳光存活, 人类也会光合作用? 据《悉尼晨锋报》6月30日报道,一名印度男子在过去的8年中,从未吃过一粒粮食,仅靠喝水和接受太阳光照射就能活命,目前,这名印度男子已被NASA邀请到美国进行实验,科学家想解开发生在这名印度男子身上的神奇之谜。

提问:大家觉得可信吗?如果想要确定这个新闻的真实性,需要做哪些研究?

学生已经有初中的基础知识的基础,所以通过讨论基本上会讨论出:必须知道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这个印度男子是不是具备这些条件是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

设计意图:让学生迅速进入该课的教学,这样的一个新闻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激发学生的探知欲,这样,学生潜在探究精神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二、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及条件

实验探究一:经过提问和必要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了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然后展示一些菠菜叶,问学生:这里中有一些菠菜叶,大家有办法知道菠菜叶里的有哪些色素吗?

就这样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一开始必然会显得茫然无措,但是经过思考、谈论、看书,再加上已有化学知识,很快会想到离心等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给学生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和提示,这样慢慢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本实验: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在学生对实验过程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后,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到实验室选取需要的器材进行探究。在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同学会做不出一条色素带?为什么有些同学只有两条色素带?为什么要迅速研磨?或者学生自己提出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以及由此引申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春夏两季植物的叶子翠绿醉人,而深秋树叶则金黄斑斓呢?

设计意图:深度挖掘课本实验,引导学生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使学生初步形成探究意识,学生在尝到一次成功的体验后,便会兴致勃勃地期待接下来的思考与探索。

实验探究二: 3月8日晚6时寒潮来袭,浙江舟山定海区“蔬菜大王”任善军的30只蔬菜大棚里都点上了蜡烛,为蔬菜举行别开生面的“烛光”晚会。 请问:点上蜡烛,对大棚蔬菜有什么好处?

学生经过讨论,有可能会想到各种方面的: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把学生谈论的所有可能都写上,因为这些都是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然后问学生:各种条件看似都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有什么办法证明呢?首先请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可用图示)学生经过不断思考,基本上能够得出应有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要想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彻底超越教材,要体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课改理念。教学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也就秉承“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本阶段教学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进一步被调动起来了。

实验探究三:光合作用释放的O2究竟是來自CO2还是H2O或两者兼而有之?

学生已经有同位素标记法的基础,所以能够很快说出同位素示踪法,但是如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就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功了。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生物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生物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增长生物实验探究能力,获取生物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学习态度。该阶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去探究。通过这样的探究历程,学生对如此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加透彻,掌握得更加牢固。

综合以上的教学,然后适时提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当然经过这样的探究经历,完全可以由学生自行得出该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三、课堂反思

经过以上教学过程,深刻体会到,这个教学过程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1.导入新颖,学习是一个以细节取胜的过程,本堂课的优点就在于让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的一开始就集中在教师和知识上,让学生自主地带着兴趣去和老师一起探索未知的领域。

2、因材施教

依据学生特点来安排自己的教学相当重要。我们也要留给学生更大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有自己的思维空间,这样将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活跃有序

学生的经验是生物教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可是有些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的脑海中渐渐淡忘,那么对学生经验的开发和利用除了课前的经验准备以外,教师应该能敏锐地抓住学生生活中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和事,调整或补充适量的教材,可以说,学生的经验千差万别,它可以成为我们积极开发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选实验材料这一环节使课堂氛围高潮迭起,且学生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知识,受到了启发,巩固了知识点。

总而言之,在生物教学过程,实验探究的路程还是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情况,而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中渗透实验探究理念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我坚信:通过我们“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必将迎来我们生物教学的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 胡文斌. 深圳市南山区同乐学校 . 《从探究型教学理念看探究实验室的建设》

[2] 刘存簪 西安市阎良区关山初级中学,《用探究性实验理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3] 吴能军,宁波鄞州区雅戈尔中学,《基于探究性教学理念的初中化学实验设计策略》

生物探究学习 篇12

一、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要掌握好教材中各个探究性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侧重点。

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的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 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组织好探究活动, 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 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 其结论是早有的, 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同时获取知识。因此, 其过程富于教育意义。

二、探究性学习要循序渐进, 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 我们的教学是逐渐深入的。最初的实验课、探究课, 学生往往浅尝辄止。因此, 在教学的最初阶段, 我们采取先由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药品、推荐实验用具, 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收集数据的方法。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 学生对实验、探究程序的逐渐掌握, 教师开始实行只给出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自选、实验方案自己设计, 教师帮助分析实验方案中的科学性, 严谨性, 由此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实验方案的方法。不管表达流畅与否, 尽量提供让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直至学生能够自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并能自行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数据分析, 并最终得出结论。如:关于“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的探究实验, 对银边天竺葵是否需要暗处理, 一半学生认为不需要暗处理, 认为银边部分不含叶绿体,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不产生淀粉。有一半学生认为应该进行暗处理, 理由是银边部分是否有淀粉不清楚, 并举例如甘薯的根部、马铃薯的茎部等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但含有淀粉, 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运输去的。对此, 老师允许学生设计两套方案, 进行实验, 而实验结果证明银边部分无淀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的理解及知识间的联系。

三、利用探究课中的非预期结果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上一篇:脱水处理工艺下一篇:音乐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