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教学

2024-09-07

三环教学(精选12篇)

三环教学 篇1

《夏》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当代作家梁衡通过描写富有夏季特征 的景物, 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对夏季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在字里行间。我在南通市语文学科基地活动中执教《夏》 这篇课文时, 抓住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 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一.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理解主要内容。教学《夏》这篇散文时, 我抓住朗读这一主线, 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在朗读中读出节奏、领悟情感。

1.听读、跟读理清思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思考题: (1) 作者笔下的夏有什么特征? (2)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一特征的? (3) 作者对夏有怎样的感情?围绕这三个问题, 同学们在听读、跟读中, 通过勾画、圈点,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很快理清了文章总—分—总的思路。

2.听读、跟读领悟情感。这篇课文篇幅不长, 但作者对这个充满活力的夏天的由衷赞美贯穿全文。同样我在听读与跟读、精读与赏读中让同学们来感受文本体现着的感 情。如读第三小节时, 同学们都认为读这一段应按照平缓—跳跃—欢快—充满激情的语气来读。于是在抑扬顿挫的集体朗读中, 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文章的音韵之美, 更是在朗读中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3.深入朗读, 理解主旨。“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章托物言志, 前文写景其实就是为了卒章显志, 于是乎同学们在深入的朗读中, 一直贯穿着这种激情奔放情感, 本文的主旨也就了然于心。

二.赏析

能学会对文章中词语和句子进行辨析、赏析, 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要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梁衡《夏》 一文, 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富有抒情性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这些词语或句子的赏析来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赏析文中富有形象化的词语或短句, 调动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文中有许多用得精当、准确的动词、短句。如在描写棉苗、高粱 、玉米、 瓜秧时 , 分别用了 “挑”、“举”、“匍匐”这些动词, 分析时我通过情绪渲染, 辅以动作表演, 让学生在观赏中理解, 在理解中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瓜秧腰肢抖动的神气。文中还有很多 的短句, 它们简洁明快, 铿锵有力, 感染力强, 会使人感觉到农活的繁忙和农民劳动的紧张。

2.赏析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提高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外, 文本所具有的表达、修辞、句式的魅力同样不可小觑。《夏》 一文正是有了许多的精彩描写, 才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节奏明快、色彩鲜明的旋律之中。如“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浪比喻成汹涌的海浪, 把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比喻成一艘艘的舰船, 非常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的面积之大、长势之盛、气势之烈, 充分展示了夏天热烈的色彩, 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火热生活的向往之情。

3.赏析文中富有抒情性的句子, 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在文中往往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夏》 这篇文章正是这些议论、抒情的句子不断地为突出文章主旨推波助澜。例如“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 这时已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 在田野上滚动, 在天地间升腾”, 生动展示了从春到夏景物的变化, 突出了夏热烈的气势。“这时她们已经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 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 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写出了夏季农作物旺盛的长势和向着收获的终点冲刺的激情。这些句子很好地为下文“她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我却要 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作了蓄势, 突出了主旨。

三.比较

比较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理解与迁移的能力。比较时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 也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进行。《夏》探究·练习三正 好可作为本节课的比较阅读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1) 课文与这首诗分别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2) 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这篇文本的内涵。

《夏》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中抓住朗读—赏析—比较这三个环节,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更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与能力。

三环教学 篇2

——学习学三环节教学点滴做法有感

课堂既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又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更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同时也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而县局提出的“课前预习——课中实施(预习交流、精讲点拨、拓展延伸、系统总结)——限时作业”三环教学模式,正是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调动,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探究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互教互学的乐园,成为学生彰显魅力的舞台,达到了轻松减负增效提质的目的。下面简单谈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实施有效教学,学案设计是前提

一个好的教案,一个好的课件,都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要件,那么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学案的顺利实施,则是为实现有效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三环节教学实践证明:好的学案的使用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条件和机会。依据学案学生能有条不紊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学案导学中归纳和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应用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学会用科学指导生活;依据学案学生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自学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且,教师指导学生将用过的学案整理装订成册成为重要的复习资料,可供学生随时查阅和备考复习用。因此,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学案,可以指导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实现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感悟之二:实施有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是重点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三环节教学实践证明:不论用任何简单或复杂的手段和方式,只要能让学生开始喜欢并能尊重学习的过程,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是成功的开始。

感悟之三:实施有效教学,教师思想认识是关键

三环节教学成功经验证明:让老师走下讲台,实现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在这里,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学习成为生命的狂欢;教与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成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的完整过程。而决定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教师的思想,观念是决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感悟之四:实施有效教学,原来还有那么多的疑问与期待

在三环节实施过程中,一个个的疑问涌出来:如何监控学生的预习?怎样设计能让学案卷发挥最大的作用?老师应该怎么准备?准备哪些是有效地?„„又一个个的疑问被解决,疑问充斥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的疑问,为我们教研教改提供了课题。有句话说:“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心中拥有教育的梦想,就会与学生在灵动的课堂上共同成长,就会与学生共同演绎精彩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学“三环节”初探 篇3

【关键词】语文;三个环节;质量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备好课,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课后辅导,备课是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它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作为教师,要多从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备课

一堂课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备课是非常关键的,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教学和备课。如果教师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不按照学生的水平和阶段来针对性的备课,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质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教师备课时要仔细认真,比较小的知識点也不能忽略掉,学生都渴望学到知识、学好知识,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教好学生是我们的责任。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制定好短期的教学工作计划,首先教师自己要熟悉好教材的课程标准,弄清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同时,教师要对重点的章节和重点课文做好标记,将教材内容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必须独立的完成自己的教案,并且教案要详细具体,教案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课后作业布置等。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心理状况、智力等,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分层次的教学。

语文教学主要涉及到拼音、词语、句子等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集中状态认真的备好课,如果单纯的按照书本上的句型或者词汇来讲课就会使得这节课很单调,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对课堂产生厌恶感,学习效率也相应的较低。所以教师应在备课之前,多阅读与语文相关语文资料,了解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语文知识,这样就能丰富备课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全面的语文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

备课完了之后,紧接着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多的时候,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按照之前的备课的方案和内容来上课。课堂上最忌教师唱“独角戏”,如果一节课学生无法参与进来那么这节课的效率肯定是非常低的,要知道学生是一节课的主体,课堂上让学生多思考,多互动,这样变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教学与练习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练习可以是师生互动对话、提问与回答、学生之间角色扮演、课堂作业等方面来实施,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熟练知识,且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练习也是给学生实践和检验的平台,如果能够针对性练习,那么学生便能够更好的掌握这节课所教的知识。学生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对于初一学生来讲,一般问题都在词汇、语法和句型上,所以在练习中也能让老师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难点,更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从而让学生学的轻松,也能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课后辅导

虽然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知识的关键,但是如果想取的好的教学质量,课后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课后工作主要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遗漏的课堂知识进行补充,以及在课程结束后做好相关的考试工作。在考试之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设计好题型,考试结束后,教师也应该认真的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错误要及时的做好登记,对那些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避免学生下一次再出现类似的错误,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益。

课后辅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数多、两级分化较严重的班级,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然,课后辅导首先是老师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楚哪些学生基础比较好一点,哪些基础比较差一点,针对后者,找出那些基础差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时刻观察他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兴趣爱好等,找到关键原因然后因材施教,对该学生知识点不足的地方及时补充和巩固。教师课后辅导学生也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这样会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起来也更有效率。

课后辅导学生是教师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教师责任心的表现,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该具备的。

初中语文“三环节”教学方式探索 篇4

一、“三环节”教学方式的基本做法

1. 预习课。

阅读属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来进行代替和分析阅读的实践。应该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将疑难的生字和词,利用字典词典类的工具书,独立解决,将比较精彩和重点的段落画出来,与教师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作业相结合完成作为。无论是对于作者的思路,还是文章结构,都要大致地理清。预习的重点就是要读懂,教师应该要求将课文熟读,能够进行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将课后的比较容易题做一下。

2. 赏析课。

进入去和跳出来是赏析课的两部分。进入去,对于课文比较精彩重点的地方,教师将学生带进去,为了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教师设疑,评点,讲析,使学生被情所感染,无论对思想的教育,还是艺术的熏陶,都能够很好地接受。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教师就要将作者借景抒情的主要特点抓住,让学生进行点评,使学生感到好像自己登上一了小山,来到了济南冬天的水边,从而体验作者对济南山水的情感。

跳出来,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课文中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文章进行审视,让学生从读文章,学写作这个角度上来看,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在从课文中跳出来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作者对文章的选材立意和谋篇布局,还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学习的重点,文中对于比喻和拟人修辞方法的大量运用,以及生动质朴的语言特点。

3. 写作课。

在所读课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写作练习,既是对课文进行借鉴的一个过程,也是对课文教学的深入了解。通常情况下,命题、半命题以及自由命题三者互相结合,是作文经常采用的方法,每次进行写作课练习时,将一两点要求进行突出。

二、“三环节”语文教学方式的好处

1.“三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在语文自习课上,学生将字词独立寻找答案,进行解决,比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将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这样的做法,将字词教学的游离性避免了,使语言的环境自然地联系了。对于课文中字词意义的辨析进行增加的过程,不但使学生的记忆力加强了,还使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通常情况下,传统教学的方法是教师将课文讲完以后,学生对该课的学习,也结束了,而新型教学法是将写作练习课这一环节增加了,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都给学生提供了巩固提高及运用的过程。不但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2.“三环节”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的基础,就是预习课。赏和写的前提就是读,无论是对于学生思想教育,还是艺术熏陶,读都是一个接受的过程。通过实践证明,对于所学的语文课文,学生不能够熟记,教师就是讲解和分析再好,学生接受理解及运用起来也非常难,读写的水平也很难提高上去。对于语文课文,学生若能够做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赏析课上,教师稍微进行点评,学生就可以达到心领神会,对于写作的练习,学生就能够向课文进行方法借鉴,学习语言。

对读进行深化,就是赏析,赏析对写作是进行启导,对三环节教学而言,是中心的环节。在进行课文的欣赏评点时,教师作为向导,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寻找里面的内涵,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向课文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以及表达语言的过程。

3.“三环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环节”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后,学生通过赏析课,可以被文学作品的情所感染,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对于学生的收获都很大。每堂课都有新的收获,不但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还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作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学生会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写作的实践中进行运用,写作的方法可以借鉴,内容也有一定的依据,进行写作练习以后,文笔比较好的习作可以编辑成一个册子,致使学生的写作兴趣都非常高。

综上所述,“三环节”教学方式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非常有利,既可以使学生的写作内容得到丰富,又可以将学生的认识能力及思想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

摘要:预习、赏析及写作,是教学方式的三个方式,这三个环节无论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加强,还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都非常有利,同时,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及学习兴趣的提高,也非常有利,从而使语文的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三环节,赏析,写作

参考文献

[1]胡志勋.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索[J].学周刊,2012,11:21.

三环五步教学1 篇5

桃山中心小学 刘桐凤

“三环五步教学法”:“三环”:即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建构知识,五个步骤是创景导问——自学教材——讲析研讨——正固训练——评结延伸。这三个环节五个步骤,合并起来称之为“三环五步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结合语文教学工作和本班的实际情况谈几点对三环五步教学法的粗浅的认识。

一、创景导问——在设疑引题中激趣

运用正确的导入方式,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成功的教师、精彩的课堂“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引导学生迅速“入境”。

1.设疑引趣法

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狐假虎威》时,可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谁?”学生答:“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师说:“今天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这段导语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弄清缘尾,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2.释题引申法 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板书课题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奇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师,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二、自学教材——在自主学习中积累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他(她)来做好组织工作,从而保证了每一次的讨论结果。另外,我还会给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教《古诗三首》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小组读,要读准字音,读出情感。(2)我会理解。古诗的教学应避免老师逐字逐句地解释,所以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自己去理解发挥。(3)我会画图。根据课后的要求,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画出其中一些诗句的景象出来。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如教学《蟋蟀的住宅》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提出问题。有学生就问:“住宅是对人来说的,为什么蟋蟀这种昆虫也会有住宅?”在初读课文以后,学生又会问:“为什么蟋蟀可以做出那么复杂的住宅?”随着这些问题就可以层层深入地去学习课文了。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讲析研讨——在合作学习中提炼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写、辩、议,指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探究课文,展开思维,引领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由粗浅到深入、由此及彼进行合作学习,努力做好知识的挖掘、迁移和提炼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在疑问中研究,在研究中交流,在交流中释疑,在释疑中归纳,在归纳中提炼,力求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考过程。因此,导研需要弹性,有“弹”性才有“活”性,有“活”性才有“灵”性,有“灵”性才有“创造”性。弹性不仅表现在课堂提问、设计、评价上,更表现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上。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使小学语文课堂绽放出互动共进的生命之花。

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讨论、练说、理解,再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也同时认识了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

四、正固训练——在探究学习中检验

问题的研究、知识的积累、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目的,而这之后的实践与思考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才是教者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基础,因而课堂导练必不可少。

课堂导练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反馈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训练中它不仅具有帮助学生联系旧知的再现功能,还具有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导练的形式可以是讲练结合,如先讲后练、先练后讲、讲练交替等;也可以是条块结合,每块均由“讲解”、“练习”、“小结”构成;还可以是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穿插微型训练等。

如在执教《画风》这一课时巧妙地利用文中的一句话“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通过让学生现场表演吹风车,到课文中“找风”,要求学生用“是风,风把()吹得()”的句式说话,达到了课堂说话训练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

五、评结延伸——在反思评价中升华

评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及其发展变化所进行的评价。通过导评能疏通学生的思路,并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

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课堂导评的形式可以是课堂评点、练习评价、课堂小结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导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而是设计出有助于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矛盾冲突中获得知识,达到以评价促提升、以评价促成长的目的。

按文章顺序,由前而后,讲读最后一节甚至最后一句时,自然地收尾,交待人和事的最后结局。如在学《月光曲》一文的结尾时老师提问:“他们兄妹听着月光曲沉醉了,他们苏醒有什么发现,贝多芬是怎么做的呢?”然后让学生用文中最后一段作答:“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这样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头脑里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

再如教《火烧赤壁》一文时,我这样“点睛”:“打完了一仗,总得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如果你是周瑜,你怎样总结全胜的经验?如果你是曹操,你应当记取那些失败的教训?哪位愿意当周瑜?哪位愿意当曹操?”同学们一听,兴趣盎然,“周瑜”、“曹操”纷纷登台,从理性的角度总结这场战争,这样课结得生动活泼

三环教学 篇6

关键词:三环四步;课堂模式;先学后教

作为教师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设“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是我们所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学习、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我们对这种教学模式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应用到课堂上,我们心中还不是太清楚。为了能使我们每位老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为此,学校领导带领学校名师用心研究,经过多次的修改、研磨,在校反复学习、摸索、总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在创设“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学导结合”的教学模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总结如下:

一、认识“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找到它的核心

课堂模式从形式上产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老师的“传授”变成了“解惑”,从老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

二、“三环四步”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现

张静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是一节三年级的课。这节课的设计也是比较完整地使用了“三环四步”的教学模式。首先,谈话引入课题。其次,出示学习目标。张老师不是直接出示,而是用提问“你想学习分数的哪些知识?”引起学生好奇心,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a.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分数怎样来的?b.分数有什么用?c.分数用在哪里?d.分数分几部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的内容比较简明扼要,“什么样?这样出示目标就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次,学生带着要求自学。

在这个环节学生小组自学比较的有序。这说明马老师平时教学中就在使用这样的模式,值得我学习。接下来,交流探究。张老师让一个小组上台讲解,老师适时点拨。整个交流的过程无处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好引导。最后,达标检测。在这节课上我学习到了“三环四步”教学模式中的小组互动,老师该如何去操作。之所以张老师的小组互动环节完成比较好,这与张老师平时对班级小组的培养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有关。

总之,我校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摸索、总结。现在老师的课都应用了“三环四步”教学模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做到引导作用。其次,我校的“三环四步”教学模式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组织全市老师来我校观摩听课。课后评价也得到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为了更好地完善“三环四步”“先学后教,学导结合”,我要用先学后教、学导结合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尽快转变理念。严格按照“三环四步”的教学路子上好每一节课,并做好反思,还要做好“三个一”。抓住一个魂(学生的课堂是学;老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掌握一个度(在学生自学后老师的说教多了不行;说少了也不行老师什么时候说教要有度);做好这一条路(在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三环四步”的规定教学)。并把班级的小组组建起来。其次,在使用中总结经验为再次使用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余文森.让教学“回家”:以学论教,少教多学[J].基础教育课程,2009(3).

对“三环互动”教学模式再认识 篇7

关键词:模式,单元,要素,关键

“三环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是黑龙江省电大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起步阶段推出的一套实验性质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套模式禀承了我国古代开放式教育的先进思想和传统, 又与时俱进地吸纳了当代网络环境下开放式教育的成型经验, 以“三环” (“自学”、“导学”、“考核”) 为基本构造单元, 以“自学”三过程、“导学”三步骤和“考核”三环节等九个小环节 (以下改称“九要素”, 以区别“三环”) 为操作程序, “三环互动”、相辅相成,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校启动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以来, 基本是在这个模式的框架下逐步开展工作的。通过实践, 取得了一些成果, 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个模式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 “三环互动”教学模式的“三环节”中, 每一环都有一个关键, 抓住了这个关键, 实施这套模式就会比较顺利。

1“自学”环节的关键在于制订合理的自学计划

开放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 要求学生必须尽快实现由“被动吞咽型”向“主动咀嚼型”的角色转变, 能主宰自我学习的方向和速度。由于传统教育已经养成了学生“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 学员乍一迈进开放大学的门坎, 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提剑入荒原, 四顾茫然”之感, 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成了问题, 不解决这个问题, 其他问题的解决就无从谈起。因此, 帮助学生“知已知彼 (学习内容) ”地制定合理的个人学习计划 (包括选课计划和课程学习计划) , 对学生选学的课程及时间安排提出正确合理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 这是“自学”环节三个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我校每学期之初, 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并要求教师必须逐一审核和修改学生的“计划”,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在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计划”过程中, 由于学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自学能力参差不齐, 因而个人学习计划只能因人而异而不是整齐划一,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逐一地“对症下药”, 而不是按照一个模子去“批量生产”。尽管这样做势必要加大教师的工作量, 但我们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 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才能为“三环互动”开个好头, 以后的其他问题才会水到渠成, 迎刃而解, 才能真正做到“三环互动”。

2“导学”环节的关键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

通过实践我们深深的感到, 导学的重点在答疑 (包括面授答疑和网上答疑) , 答疑的关键在于传授学习方法。有过中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与其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十道题, 不如启发学生独立完成一道典型题。在开放教育的导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那就是学生们问来问去的, 表面看来似乎是理论上或技巧上的疑问, 实质上几乎都是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所暴露的都是求知方法上的困惑和低能。

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组织导学教师召开了多次教学研讨会, 围绕“如何更有效地传授学习方法”、解决“知难行易”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最终, 我校确定了“导学以答疑为重点, 答疑 (包括面授答疑和网上答疑) 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线, 面授辅导以四讲一突出为基本原则”的整体思路。所谓“四讲一突出”就是一讲知识结构;二讲课程重、难点;三讲如何使用教学资源;四讲相关知识索引;突出介绍学习方法。围绕“四讲一突出”, 我校对面授辅导、网上答疑等导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相应的工作标准及考核细则, 实行量化管理和效绩考核,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导学的质量和效果。

3“考核”环节的关键在于富有实效的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考核”环节三要素之一 (其它两要素是自检自测和终结性考试) , 而且是三要素中最难以把握的一个要素。由于“自检自测”要素主要用于学生的自我评估, 与学校和教师的关系相对不大, 所以可以认为它是“考核”环节三要素中与教学和管理关联最不密切的一个。至于终结性考试, 尽管一般而言能够代表课程的学习水平, 但由于是“一次性”的, 加之基层电大没有命题权和阅卷权, 所以与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关联”也谈不上十分密切。相形之下, 形成性考核由于是“阶段性”、“过程性”和“可调控性”的, 所以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关系最为密切。

从理论上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才 (既掌握信息又获得技能) , 而传统上成才的标志是通过终结性考试。就目前而言, 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 无论从出题水平还是从考试条件, 都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判定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 也就是说, 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还没有十分的把握来判定学生是否已经成才。由此涉及到了一个教学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一个学生的形成性考核成绩不佳, 终结性考试成绩不错, 或者其形成性考核成绩良好, 终结性考试成绩偏偏又“马失前蹄”, 两种情况又该如何区别对待?当然, 一般而言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试成绩毫无疑问是线性关系, 即只有“形考”取得好成绩的学生, 才有可能在“终考”中取得好成绩, 反之亦然。前面已经提及:正因为目前的出题水平和考试条件 (主要是后者) 还没有十分的把握去判定一个学生“成才”的含金量, 所以, 把“形考”成绩纳入“终考”成绩 (占一定比例分数) 就显得比较合理。同时, 还有三点使我们对“形考”不容忽视:其一, “形考”是我们不断改进“导学”工作的最直接的客观依据和参照物, 通过“形考”, 我们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 用以指导和改进教学。其二, “形考”是我们强化对“自学”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 通过富有成效的“形考”, 可以产生持久的“发条效应”, 督促学生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其三, “形考”在检验和评估学生技能的形成方面, 有着其他方法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于“形考”和“终考”的辨证关系及处理方法, 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也是许多业内人士和教育专家极其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在没有形成统一定论和统一的硬性规定之前, 反而给各基层学校的操作留下了较大的伸缩余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也给我们不断探索教学管理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留下了广阔的实验空间。目前, 我校根据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形成性考核实施细则》和省电大的若干规定, 结合本校的实际, 在教学计划中分别对每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作了详尽的规定。总的目标就是逐步建立起以“形考”为核心的教师———学员、教学———管理、专业———学科的三维立体式效绩考核坐标体系, 从而把“三环互动”模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姜水静.浅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1]姜水静.浅谈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2]舒峰.略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CAI教学.[2]舒峰.略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CAI教学.

[3]任晓琴.浅谈现代远程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优势.[3]任晓琴.浅谈现代远程教育在继续教育中的优势.

三环教学 篇8

1. 瞻前顾后定目标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内容环环相加、节节相连。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 是后续知识的基础。教学时如果基本知识未掌握好, 之后学起来就会处处碰壁, 漏洞百出。因此, 我们应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 这样才能把握好教材的重点, 做到不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

例如, 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前, 我先全面地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在整个小学各阶段的编排情况, 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采用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安排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两个不同的学段, 而这两个学段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特征都有展现, 只是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平行四边形, 只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辨认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而不需要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准确定义。第二学段则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本节课如何合理的设定教学目标, 防止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就是对本节课的主要思考。因为在认识四边形前刚学过测量, 而未学习“平行”, 因此, 在确定目标时我不能借助平行的概念去认识、理解平行四边形, 也没有对平行四边形下严格的定义, 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验证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 反复推敲抓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或主要的内容,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是设计教学过程的围绕点, 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所以, 准备一节有效的数学课,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 反复推敲各知识体系, 并结合本班学情抓准教学的重点。

例如, “镜面对称”这堂课我对教材的分析:镜面对称是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拓展延伸, 教材先通过两幅主题图,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 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 再通过照镜子活动, 让学生体会它的特征。整个教材安排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体验“镜面对称”的特征。“倒影”和“镜子成像”虽然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但是照镜子的活动学生更加熟悉, 更有利于学生体验镜面对称的特征, 我把学生通过照镜子活动观察、探索镜面对称现象,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而“倒影”的水平平面对称安排在课尾通过欣赏生活中的风景自然的从镜子的竖直平面对称对比转化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3. 结合学情明难点

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 教学难点则要看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者都是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教学难点一般是学生难解、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阻力大或在学习中不易形成的观念、能力或意识, 所以教师要在目标确定的同时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 分析教材并结合各种学情明确教学难点, 并设法突破难点。

例如, “秒的认识”这堂课要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 知道1分=60秒,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实际生活中, 学生或多或少对时分秒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1分、1秒的时间观念的建立还是很薄弱的, 特别对于我们这样的农村学生, 对时间的意识更淡薄, 没有经常接触钟表, 不能很好的观察钟表, 所以我把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体会秒的价值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适当的教学方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途径

当一本好的剧本所有程序准备完毕, 接下来就看导演与演员如何配合演译。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因势利导、适时调控, 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自主探索、体验交流突破重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自主探索就是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的学习基础上, 去发现新知识, 主动的掌握知识的过程。

例如, 在“镜面对称”的教学中,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体验交流的教学方式突破重难点的。“镜面对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探索镜面对称的特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镜面对称的现象生活经常遇到, 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 而应是一种以生活经验出发而进行的体验性活动。整节课的数学活动主要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来观察、思考和亲身体验, 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对于本课教材最难的镜子里的钟面也是让学生自己拿着一个钟面去照照镜子, 探索其中的奥妙之处, 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值得注意的是, 教学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作为引导者的角色,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 我没有放任学生去胡乱活动, 而是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行有序活动, 在思考中探索。

2. 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突破重难点

美国华盛顿国家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 可能会忘掉。我看见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 便可能记住。”学生对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所得到的知识往往印象最深, 而且亲自动手操作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认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特点, 难点是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亲自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感受不同的感觉, 从而轻松的得出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 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再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的操作活动验证, 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也为下面突破画平行四边形这个难点做了铺垫;在这堂课无法用平行的概念画平行四边形, 所以我结合它的特点, 先让学生在钉子板上拉一拉, 经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出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整节课都是通过拉一拉、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突破重难点,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3. 合理运用、强化感知突破重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也普遍出现在课堂上。多媒体软件具有色彩亮丽、动态感强的特点, 集声、光、色、动等特点于一体, 但利用不好也会画蛇添足。只有合理的利用多媒体, 并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那些不易被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 促使学生思考, 强化感知, 才能有效的突破重难点。

例如, “秒的认识”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并加强学生的时间意识, 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我充分的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一是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与肢体同时参与, 感知秒针是如何走的, 并感觉1秒有多长, 建立学生对1秒的时间观念;二是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体验1分钟, 经过静坐1分钟与看动画片1分钟产生感官冲突, 从而建立正确的时间观;三是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奥运会、地铁救人、消防员救人瞬间的视频, 让学生体会秒的应用与价值。

三、有效的练习安排是突破重难点的抓手

杜威教育理论有一个重要命题, 就是“做中学”, 很多教育专家也提意课堂练习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有层次、有坡度、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课堂上有效的练习设计如同银行的验钞机, 能清楚的检验学生对教学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 是教学是否突破重难点的一种抓手。

1. 循序渐进、抓住重点、关注难点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因为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备课时, 教师在确定目标, 把握重难点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在练习安排时同样也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安排有层次, 有坡度的练习, 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中, 我精心安排了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 基础练习———每位学生应掌握的课本知识

(1) 计算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 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3)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 这根2014年06月铁丝长多少厘米?

第二, 提高练习———把基础知识变式, 拓宽解题思路

(1) 计算下图的周长。 (单位:厘米)

(2) 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6米, 宽4米, 如果一面靠墙, 至少要用多少米篱笆?

第三, 发展练习———思维拓展练习, 体现综合运用能力

(1)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分米, 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2)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 长是7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3) 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8厘米, 宽6厘米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这节课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前两个层次的练习, 第三层次的练习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与指导下, 也能掌握解题方法, 顺利完成练习, 重难点也就基本突破了。

2. 实验操作、围绕重点、解析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 如果是仅靠听和看, 最多能吸收30%的知识, 如果是动手做的话, 可以达到90%以上, 儿童在孩提时自己亲手制作的玩具, 可以终生不忘。因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可以操作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的材料及工具, 并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实验活动。

例如, 在验证“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难点时, 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全班分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 (其中一、三小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二、四小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 让学生用圆锥装沙, 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 验证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很快就有了实验结果;一、三小组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而另外两个小组都得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这时, 我顺势点拨, 让他们比较圆锥和圆柱的底和高, 并继续进行小组讨论, 找出问题的原因, 通过再一次实验, 比较、分析得出是由于“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 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 提高了认识能力, 又通过解破难点, 明确了“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道理, 有类似一个小小“实验家”的体验与喜悦。

3. 预设错题、针对重点、巧破难点

“预设”是数学备课时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孩子, 会生成多种不同的情况。教学时我们常遇到例题之后的对应练习学生做得很好, 但在单元结束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反映了学生对解题方法一知半解, 知识掌握不扎实。所以, 在设计练习题时要结合经验, 针对以往学生常错或预测学生容易混淆的题, 针对性的练习, 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质, 才能真正突破重难点。

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上, 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已经能很好的判断图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能正确的完成“平行四边形也是四边形, 但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的判断题, 但学生是否真正清楚了呢?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综合选择题。

() 是四边形, () 是平行四边形。

三环教学 篇9

一、自主的学前预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质量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新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预习不再局限于阅读教科书。在“互联网”上概念性的知识变成了可选择性的微课,微课以其短小的优势,能够把课程精华部分集中在这短短的几分钟之内,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也可以对新知识、疑问搜索,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和同学一起讨论进行自主预习。事实证明,这种预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通过“互联网”发布预习作业,同时系统自动批阅和分析系统统计共享功能又能指引老师有针对性地去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教学是知识呈现的重要环节。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后,小组合作成为课堂互动交流最有效的方式。课堂随机发起做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协助互作,各自的讨论结果汇成解题过程发送至老师文档,老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部分情况公布,全班学生一同参与讨论、评析、反思,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自己成了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知识的有效吸收效率。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利用多媒体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解决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体积单位表象”的建立和“体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理”运用。一般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但是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单位小的可以利用教具帮助理解,但是单位大的就比较难了,如果要把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进行比较教学就更难了。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讲解演示就容易了许多,电脑可以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而且可以出示不同情景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多媒体可以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自如地诱导、启发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兴趣。

三、轻松的课后复习

几乎没有人只学一次就能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识点,特别是核心知识。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后复习,能使学生不再为遗忘所困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方式保存知识。例如,通过拍照或截图方式,一键就能轻松地将老师板书、重要知识点、错题、好题等分学科保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保存,可以反复看笔记,而且永不丢失,帮助学生更完整、深入地再次理解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完新课复习时,利用多媒体将复杂、枯燥的复习题设计为学生爱玩的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由易到难设计成游戏,分为不同关卡,比如,青蛙过桥、一起游童乐园、小猴分苹果、喜洋洋羊村比赛等,设置了不同的闯关,过了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不爱做作业的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也变得积极主动了。有较难的题目有许多学生都不愿意动脑筋,通过游戏也变得积极主动爱动脑筋了,不断地克服困难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很大时,学生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和成功。有的学生这样说:“这样的练习很有意思,我喜欢这种方式,一点都不觉得课后练习是一种负担。教师通过反馈不但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数学课后复习,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可以创设生动、有趣、形象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摘要:<正>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样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创新。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因其直观、多变、省时的优势,加大了课堂容量,非常利于教师控制授课进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很适合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提高教学质

参考文献

[1]刘晨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3.

三环教学 篇10

关键词:情境,媒体,评价,自主参与,体验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与价值”内容中有这样一段阐述: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 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 而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 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段话阐述了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 用科学、准确的语言为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建构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应该成为音乐教师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音乐骨干教师, 我做了一些尝试, 初步探索出“三环节参与”模式。

一、情境导入, 激起参与欲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 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来。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 是一种有效方法。例如, 教学歌曲《小青蛙找家》时, 教师先讲述一段故事:有一天, 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 我们都长大了, 该自己去劳动了。”于是小青蛙们高兴地到田里捉虫去了。他们跳着、捉着、捉着、跳着, 不知不觉地离家越来越远了。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它们急坏了, 不停地叫着, 好像在说:“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此时教师问:“小朋友们, 你们能不能帮小青蛙找到家呢?”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纷纷表示能帮助小青蛙找到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观看图形谱, 各自踩着荷叶, 听着歌曲, 学习歌词。学生们就在一个故事、一幅画、一段录音的激发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了。

二、媒体辅助, 鼓动参与情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他们还不能以抽象思维的方式进行思维。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电化教学等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教学三年级音乐教材《小白船》, 在学习歌词的环节中, 为了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歌词的美感, 教师配以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的精彩画面, 为学生动情地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小朋友, 天真可爱、聪明无比。有一天他坐在窗前, 双手托腮, 望着很远很远的地方……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神奇的画面。一条精致的小船带着他飘呀、飘呀。他来到了神奇奥秘的天空, 看到了充满生机活力的宇宙, 那里有小河、白云、白兔和桂花树, 这里的景色可真美呀!”学生们被美妙的故事感染了, 教师借机引导他们讨论思考:“歌词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当你来到这里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问题一出, 他们积极地讨论, 并试唱, 课堂气氛活跃而又和谐, 获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此外, 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便是体会歌曲的意境, 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在学完整首歌曲后, 教师启迪学生展开想象, 把想到的画出来, 并通过实物展台展示给大家。学生们兴致勃勃, 在《小白船》歌曲的伴奏下, 他们展示了一幅幅很具创意的想象画, 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 从而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三、搭台展示, 体验参与乐

审美体验是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新课标》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 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 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 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伺机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使他们真情体验参与的快乐。

一年一度的期末复习开始了, 往日里, 学生们紧张的情绪溢于言表, 可现如今育花路小学的孩子们却欢心雀跃, 没有丝毫的紧张。从音乐活动室里传来了孩子们爽朗的笑声, 走进教室, 在老师的琴声伴奏下, 和着美妙的音乐, 有的学生载歌载舞, 有的学生手拿话筒尽情放歌, 有的学生拿来自己心爱的乐器自弹自唱, 有的学生拉起心爱的小提琴......在悠扬的乐曲声中, 学生们如痴如醉。这里记载的是音乐教师正在进行的音乐学科综合能力测试中音乐技能展示部分的实况。这种测试在尊重平等自由的状态下进行, 展示的内容、器械、形式等均由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能够参与, 乐于参与。因此, 音乐技能测试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了自主展示的平台, 不但张扬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也使处于紧张复习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在愉快的学科测试中得到了完全的放松。

音乐技能测试是教师进行的一项尝试, 我试图应用多元的评价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全面检测、采集准确数据, 科学分析成果, 音乐技能测试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 (音乐技能部分) , 采用学生展演、教师点评的形式, 旨在提高学生在音乐表演方面的整体水平。学生需根据平时音乐课学习情况、展演实况填写这部分 (在对本学期所学歌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结合期末展演实况, 对自己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另一部分 (音乐知识与创新技能部分) , 从知识、创新两方面入手, 考查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分为“我喜欢听音乐、难不倒我、我乐于创作”三大板块, 灵活创新板块“用人声、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分组进行音乐剧的创作表演”更是学生们喜欢的。教师巧用、善用多元评价手段, 搭台唱戏, 营造“自娱自乐, 自得其乐”的艺术氛围, 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参与的快乐。

总之, 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小主人。

三环教学 篇11

一、预习的意义

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课前预习不是一个新名词,我们以前经常对学生说:“下课后大家要充分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往往在新的知识面前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预习动力大大缺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事情想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也是如此。西方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唯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所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必须做好课前预习。

二、预习的措施

新时期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成为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如前所述,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布置预习,只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读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效果不够理想;而有些教师有关新课的预习却又布置得太繁杂,有时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实践证明,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预习愈充分,愈有利于上课时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和既定任务的完成。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对新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会动脑去发现、思考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接受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从下面几点去尝试:

1.指导预习的方法。要达到预习的目的,就要教给一般的预习方法。如教学 《散步》一文时,我首先明确了预习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我设计了预习任务:任务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得多。任务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任务三: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一是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散步人有哪些?散步的地点是哪儿?在什么季节散步?散步中发生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二是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分析自己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给这个家庭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预习内容明确具体,难易适中,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并能按课文内容自己解答,有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通过预习,学生在上课时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知道疑难所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检查预习的结果。检查分口头检查和书面检查两种方式。口头检查主要是让学生说说预习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书面检查主要是检查学生做的情况,并给一定的评价。

3.培养预习的习惯。一是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进行评比,适当鼓励,开展“课前先锋评比”,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4.提高预习的效率。除了一般的预习方法,学生还要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预习中去,不断地提高预习效果。学贵有疑,读书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于不会读书。例如,一个学生预习在预习《散步》的时候,提出了疑问:“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怎样理解?”可见,学生的预习不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真正起到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的作用。

三、预习后的检查

三环教学 篇12

2011年3月, 学校领导组织我校教师赴延安市宜川中学观摩学习“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和观看宣传片等形式深入了解宜川中学新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 通过听课活动, 我们进一步增强了课改意识, 深化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法”是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检测小结”为基本结构框架, 以学案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载体, 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和帮助, 使学生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质疑、选择、分析、综合和概括, 采取讨论、交流、展示等形式激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 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经过近一年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显示出很多优点, 优点如下:

1、学生通过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 知道自己在每一节课堂上的任务, 该学些什么。

学生运用学案,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采取不同的方式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学案为载体的导学式教学模式, 使课堂从以往“以教代学”、“以教导学”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讲课中心, 走向“以学定教、以学导教、以学评教”的学生中心、学习中心, 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通过做学案, 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较好的预习, 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 课前学生就清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班内展示交流、对反馈问题的矫正

以及拓展训练等学习活动,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嘴、讨论和交流, 要经过质疑、比较、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巩固更为彻底。讲堂变成了学堂, 教师由“演员”变成“导演”和“主持人”, 学生由被动式听讲转变成主动式探究;课堂还给了学生, 学生尝试着成功的快乐, 体验着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参与者甚至组织者, 成为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真正的主人。从深层次上看, 学生不但学会学习, 而且学会做人, 他们在互相帮助中体验做人, 在交流展示中凸现个性, 在对比分析中掌握方法, 学习越来越成为他们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生作业的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主要以学案中的课堂检测形式出现, 由学生课前独自或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分别展示后, 再由师生共同评析的形式予以评价。教师的批阅起到了查漏补缺的效果, 真正起到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的作用。

通过改革,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 教案变学案, 讲堂变学堂, 客体变主体, 传授变促进, 作业变检测, 辅导变自习。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应该得到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应该有明显提高。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根本问题。

大部分学生初中英语基础太差, 学习高中课程感觉非常吃力, 听不懂就不听了, 不学了, 考试完全靠手气做选择题, 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教授高中教材没有意义。所以要改变现状做好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 从初中的知识学起, 可能学生还能有一些收获。如果老师讲的, 学生学得他能学懂, 他才会有兴趣;只有他对学习感兴趣了, 学生才会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2、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

学改革中的关键, 当学生想学了, 老师就要指导他们怎样去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学案怎么用, 合作交流如何进行等等,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是保障。

没有相应的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 导致学生现在感觉学和不学一个样, 学好学差一个样, 那我为啥还要花时间去学, 在学校里把时间混完就行了, 各门课科考十几分也无所谓。现在普通班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 反正我不学学校也不会拿我怎么样。所以一个班学英语的人只有不到十个。

总之, 任何新的事物都像一把双刃剑, 有它值得利用的诸多优点, 也会随之产生很多问题。但是, 只要我们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再逐步加以补充完善, 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摸索出适合自己, 适合学生的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新需要, 本文主要结合作者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尝试的新型教学模式——“三环节导学式”, 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与困惑作出了相关说明。

上一篇:拥有者心态下一篇:校园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