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

2024-11-05

培养观察能力(共12篇)

培养观察能力 篇1

所谓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一种“思维的直觉”。在数学学习中, 观察力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往往缺乏细致认真的观察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观察对象进行有顺序、有方法的观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思维的加工中逐步提升思维的品质。那么,在小学数学中, 我们教师该如何对学生实施观察能力的培养呢?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观察的目的、任务还不能很好的把握,他们会习惯性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留意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缺乏对全部感知的能力,观察也比较肤浅。如果教师只提出“仔细看一下”“好好看”之类的较为笼统的要求的话,学生是无法正确地选择感知对象的, 也就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 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出示了一只蝴蝶、一片树叶以及设计精美的大楼让学生看,然后说说图片美不美,结果学生议论纷纷:“红红的枫叶很漂亮”、“蓝色的蝴蝶很漂亮,我喜欢蓝色的”、“这大楼是椭圆形的,如果设计成圆形我更喜欢”…… 课堂虽然热闹,但是学生的观察始终都是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颜色、形状,没有往 “对称”的观察目的上进行突破。随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出示了一批不对称的脸、 衣服、剪刀、飞机等,然后再出示一批相对称的图形与之对比,同学们在瞬间就发现了“对称”的这一特征,也为接下来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做好教学铺垫。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时,应做到语言准确、目标明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围绕观察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才能获得必要的感知能力,在观察中发展数学思维。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中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时往往是随心所欲的,无序的观察习惯常常会出现观察不够全面性、完整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注重感知程序,有条理性地进行观察,避免遗漏和疏忽,在全面的观察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四年级“认识平行”的教学中,我以如下三个程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深入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情境,画图感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撒小棒游戏,多撒几次,记录下每次出现的两根小棒倒下的不同情况。

2.收集作品,展示各种情况。从学生记录下的情况中挑选出5幅较有代表性的画面予以PPT展示如下:

3.仔细观察,探索特征。引导学生对上述5幅作品仔细观察,理解“相交”与 “不相交”的概念。其中,第3、4幅作品中的两条直线不断延长时的情况,并以PPT动画演示两直线延长后相交的情况,以深化学生对“相交”的认识。

4.联系生活,准确判断。联系生活中自己曾见到的平行现象,对教师列举的两条直接的平行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

5.深化理解,扩展延伸。在理解“不相交”和“相交”的两种位置关系后,抓住“无限延长永不相交”为认识平行积累感知材料,以观察和想象为依托,突破对“在同一平面内”的空间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兴趣。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通过观察,在了解事物全貌后,还要能通过不同事物的异同点,找到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有利手段,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呈现观察对象的异同,启迪学生能够抓住本质特征,发展数学思维。

以“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一课的教学为例,我首先在黑板上呈现了如下数字: 12、9、6、1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棒,每4根摆一个“口”字,仔细观察当小棒根数为12、9、6、11四种情况时,分别能摆几个“口”,分别还剩几根小棒。很快, 学生沉浸在练习摆“口”的游戏中,并列出算式。这时,我利用PPT向学生呈现:

并将余数部分用红色字体标注,除数用绿色字体标注,很是醒目,学生很自然地将余数与除数的大小相关联,在观察中得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在此基础上,我再将除数改为5、6、7…引导学生思考余数有哪几种可能,深化对结论的认识。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我们教师应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眼、脑并用,有序、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观察对象进行完整、细致地观察,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 这将让学生受益一生。

培养观察能力 篇2

看到这种情况,我停止了讲解,走到了樯樯身边,故作惊讶地问道:“樯樯,你会玩游戏啁?这是什么游戏啊?教我们玩玩可以吗?”听我这么一说,本以为会受责备的樯樯自豪地仰起了笑脸说:“我爸爸教我的,我早就会了。”在老师鼓励的眼神中樯樯得意地走向了讲台,边玩边给大家当起了解说员。老师的表扬声,小朋友的掌声,使樯樯原本那不太自信的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从此以后,老师的身前影后总能看到樯樯的笑脸。

无意中的一次活动,看似是孩子的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却收获了孩子的一个奇迹。在老师眼中显得有些笨的樯樯,用他出奇不意的电脑秀,给了老师一个惊喜。而老师的赞赏也给了孩子充分的自信感与成功感。尊重是什么?尊重就是赏识孩子的发展、,孩子是以不同速度发展着的个体,就好比高速公路卜介跑的汽车,有的开得快,付的外得慢,但他们都会到达终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学会赏识孩子,抛弃心中“恨铁不成钢”的激情.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用一颗赞赏的心看孩子。这样的赏识才是一种尊重,一种对孩子发展的尊重,成长的尊重。

培养观察能力,寻找习作素材 篇3

关键词:观察;习作;素材

观察是一种通过感知有意识地采集材料的知觉活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起点。小学中年级学生懂得什么是科学观察吗?懂得如何观察吗?鉴于此,对学生进行观察意识和观察方法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正确的观察观

通常,学生可能会把观察理解为“看”。这种理解不够全面,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事物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细微的、隐藏着的,因此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手摸、用心思考,需要多种感官联合活动。也就是说,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共同去感知、去体验,再加上用心去辨别、去分析、去记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倘若在观察的时候充分发挥这些感官的功能,并把观察所得的素材运用于写作,所写的事物才具有真实感,所写的事物才可能形象生动,这样的文章才可能打动人。

二、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

1.训练观察的目标意识

一觉醒来,睁开双眼后,大量的信息就进入我们的视野。一天中见的事物多了,变换的场景多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事物也就模模糊糊的。如果能带着一定的目的去看,学生从主观上就会更留意身边的事和物,就一定会有收获。比如,春天来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丽景色。很多学生不知道到哪里去看,甚至不知道什么景色是美丽的。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那嫩绿的小草是值得看的,初绽的桃花是可以欣赏的,树木新抽出的嫩叶也可以去看看……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现。

2.学习选择观察的角度

特级教师张贤平说过:“俯视、仰视、平视,远观、近瞻,正面、侧面,察言、观色,瞻景、观景,所感受到的景物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题西陵壁》中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中,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掌握。例如,在观察榆钱树、银杏树等景物时,就带领学生先远看树木,从整体上对树木的外观做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再走近观察树木的枝干、树叶等等,形成由远及近、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意识。

3.学会观察事物要捕捉特点

中年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外在的特点,因为这种表象的特点更为直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动物的外形,人物的外貌,事物的形状、颜色等等,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重点应从这个方面下手。在“吹泡泡”的作文片段教学中,泡泡的样子和颜色最引人注目,有的学生抓住样子这样描写:“五颜六色的泡泡从吹泡口里跑出来,在灯光的照耀下变成圆溜溜的‘水晶球,变成一颗颗‘钻石,满天飞舞。”“泡泡便调皮地蹦了出来,它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像葫芦,还有的像雪人。”有的学生抓住泡泡的颜色描写:“泡泡五颜六色,有黄色的,有蓝色的,有绿色的……真是漂亮极了!”这些学生捕捉住了泡泡的特点,学会了观察。

4.明白观察事物要从小处着眼

据调查了解,当问及“昨天你身边发生过什么事”或者“昨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哑口无言。其实是因为学生只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大型活动印象深刻,对身边的“小”事根本没注意,自己没有亲自做的事如同一阵风吹过头顶那般平常,不懂得在意。俗话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于中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来说,就得小处着眼,因为他们的年龄决定了生活圈子里发生的一般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是与儿童紧密相连的,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些小事就是习作的源头活水,要让学生关注小事、留心小事。

三、养成观察、记录生活的习惯

有了一定的观察意识和观察方法,就要鼓励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观察。

1.要坚持每天布置观察任务

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生活环境、季节变化、新闻事件等因素,布置观察内容。以季节变化为例,春天到了,就布置观察树木、花草的变化,秋天来了,就观察秋风秋雨。

2.要提供观察后交流的平台

感受成功能让学生保持对观察活动的动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人、景、物、事讲给家人听,讲给同学、朋友听,讲给教师听。教师和家长要形成合力,共同给学生观察后的讲述提供机会。在家里,搞“每日新闻会”;在学校,开设两三分钟的观察交流会,组织学生办观察小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观察的重要和乐趣,逐步养成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习作观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即时性,观察的对象有静态和 动态之分。教师应该从静态观察入手,运用观察方法进行提纲挈领式的记录。有了一定观察记录基础后,重点训练动态观察,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多问:“你看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指导学生不像作文那样文从字顺地写,而是抓住能概括事物或者事件的关键词语记录,随后整理成较为详细的记录。为了方便记录,鼓励学生随身携带小笔记本和笔,做到时时、处处动手记录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中处处都是、处处都有习作素材,通过观察、记录能力的训练养成,在语言素材的日积月累后,习作就有了“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居惠颖.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习作水平[J].甘肃教育,2012(03).

作者简介:龚利钢,男,1978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重庆市大足区西禅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物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4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 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 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 主要有这几方面: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 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另外, 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 结合观察练习, 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观察机会

正确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篇5

如果你问一下你的孩子:树叶落下的时候是叶面向上还是叶背向上?蝌蚪长腿的时候,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桃树是先开花、后长叶,还是先长叶后开花?面对这些经常见到的现象,孩子却往往回答不出。原因不是别的,是家长们没有教会孩子观察。

观察是求知的重要手段。儿童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观察获取信息。据心理学家统计,人类获取的信息,75%靠眼睛的观察。观察获得的大量感性形象和知识是概念形成的基础,对抽象思维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双目失明的人失去了观察的机会,感性形象相当贫乏,抽象思维的发展要迟缓一些,对抽象概念的掌握要困难一些。

观察也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重要手段。孩子学会了观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见到荷叶入的水珠,他们会思考水为什么变成圆圆的水珠;见到秋大鸿雁南飞,他们会思考大雁为什么要南飞;为什么些排成“人”字队形?观察会把孩子带进问题的世界。问问题是智力生长的起点,是思维发展的营养剂。因此,观察对孩子的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么教孩子学会观察呢?

第一,要鼓励、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一般说来,孩子都有观察的兴趣。从dug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发展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父母们可以在家里开辟一个生物角,让孩子自己播下种子,看看几天发芽,怎么发芽。如果有条件,帮助孩子养养小乌龟、小青蛙、小鸟、小蚕虫什么的,这些生命会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父母可有意识地教孩子观察它们怎么运动,吃什么,怎么发声等等。观察兴趣的培养使孩子们学会用探索和好奇的眼光观察世界。第二,要教孩子学会进行精细观察,让孩子注意通过观察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同类事物的不同点。例如,父母可在孩子参观动物园时让孩子区分猴子和猩猩的差别,雄孔雀和雌孔雀的差别。也可让孩子观察晚上和中午时猫的眼睛的差别,观察各种树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种类的鱼的体形特点等。通过这种精细的比较、观察,孩子们容易记住事物的特点和事物之间的差别。

第三,要培养孩子连续观察的习惯。有些事物在缓缓地变化着,观察一次并不能了解事物的变化过程,连续观察可以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比如,让孩子养一次蚕,养一次蝌蚪,让他观察蚕吃桑叶、蜕皮、结茧、成蛾的全过程,观察蝌蚪变青蛙过程中颜色如何变化、如何长腿、蜕尾。

最后,要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没有问题的观察目的性不强,收获也不大。父母要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通过观察去寻找答案。例如,你可问孩子,大白菜的白色菜心放在阳光下会变成什么颜色,放在暗处会是什么颜色,紫色的牵牛花放在清水中是什么颜色,放在醋中是什么颜色,等等。

观察也需要一些工具,例如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如果有条件,可以买一些观察用具,使孩子观察到更微妙的世界。例如,用显微镜观察羽毛和蝉的翅膀,会看到一个个新的景象,大大开阔了孩子的眼界!

培养观察能力 激发写作兴趣 篇6

[摘 要]:对于写作者来说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才会妙笔生花;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观察能力 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常听有些学生说:“我最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的没东西写。”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胡编乱抄的、张冠李戴的、文不对题的、三言两语的,内容空乏笼统,不知所云。究其根源,学生缺少观察,缺乏写作兴趣。

一、善于观察,写真情实感

学生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思考。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扣击我们的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我们缺少的是发现。对于写作者来说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才会妙笔生花;观察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的越细致,描写的事物就越生动形象。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我们再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的确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作者为什么能把夏夜的景色写的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观察、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起外貌特征进行刻画描绘,看谁观察的细致,写得像,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再比如,在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以后,我又布置让学生描写天气特点,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于是,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做到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甘清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吧。

二、积累素材,记随笔片段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有的学生提笔作文,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素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写日记。茅盾曾经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个小本,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就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写随笔,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即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少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记叙、抒情、议论,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和风波,家庭的快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在随笔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看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一年多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不少学生谈了写随笔的体会,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有的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有的说:“由于写随笔的需要,无论在家里,在学校里,在社会上,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学生全部完成了我每周布置的二至三篇的任务,而且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不少学生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创作,推荐文章发表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学生的兴趣,推荐文章发表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张扬,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同时,把一部分好作文进行指导修改,向“语文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等刊物推荐发表,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强化语文实践培养观察能力 篇7

一、“读”文本, 学观察, 有顺序

观察是习作的源泉。古往今来, 许多科学家、作家、诗人、画家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探索一个个大自然的奥秘, 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这些都是通过他们自己的慧眼观察, 才取得了丰硕成果。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习作如果没有按照观察顺序来写, 文章就会语无伦次, 杂乱无章, 让别人看不明白。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在阅读中学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 从而掌握观察的方法。

1. 从整体到部分。

即文章先要整体写, 然后才对局部进行描写。例如《北京》一文是按照整体 (总写“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到部分 (“天安门”、“马路、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高楼”) 的顺序写的, 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突出北京的美丽迷人。

2. 从近到远, 或从远到近。

例如作家郑振铎在《燕子》一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 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他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写的。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质疑问难, 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作家写燕子是按照“近处看———远处看”的观察顺序来写的, 在学生掌握了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后, 布置学生观察鹦鹉、八哥、画眉鸟、鸽子……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 从上到下, 或从下到上。

例如《颐和园》一文写“万寿山的景色”时,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再写站在佛香阁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按照这样的观察顺序写, 把万寿山的景色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二、“悟”文本, 细观察, 重方法

语文文本的编排把每个单元内容和《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学习观察, 掌握观察的顺序, 并在习作前要注重观察。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文章, 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中提出:“近来, 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 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则》。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呢?

1. 要细心观察。

观察要细致, 不能走马看花, 要下马观花。只有认真仔细观察, 才能有新发现。例如叶圣陶先生在《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先写爬山虎叶子颜色、形状、姿态的变化;再写茎上的形状、颜色的变化;然后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细丝形状是“小圆形”, 由“直”到“弯曲”, 细丝紧贴在墙上。由于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所以写爬山虎的“叶”和“脚”就写得生动具体, 并从观察中有“新发现”:爬山虎是靠脚触着墙, 才能爬满整个墙的。

2. 要多方观察。

即对要描写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最后得出较完整的印象或较深刻的体会。例如古诗《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用的就是这种观察法。值得注意的是, 观察应以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为主, 一般是从整体到局部, 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 纵横结合, 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 发挥自己的才能,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 照实写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情, 言之有理。

3. 要连续观察。

花草树木的生长过程和变化, 周期比较长, 单纯地靠一两次, 或一两天的观察远远不够, 要静下心来连续、多次观察, 有时要十天半个月, 甚至要一年半载地观察, 才能观察成功, 才会有新的发现。例如,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他为了观察昆虫, 专门买了一块荒地, 放养了许多昆虫, 观察昆虫长达30年, 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一书, 深受人们的称赞。

4. 要动态观察。

即观察时不仅要注意观察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 而且要注意它的变化与活动。如《翠鸟》一文的作者就是把观察和描写的重点放在了翠鸟捕鱼的过程上, 用“轻轻地停在苇秆上”写了翠鸟的静态;用“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等待”写了“动”前之“静”;用“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的一系列动作写了它的动态, 用“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的动态, 进一步衬托翠鸟捉鱼动作的迅速、敏捷。由于动静结合, 把翠鸟捉鱼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突出翠鸟的可爱,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 要感悟观察。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学习观察, 从作者的感悟中领会观察, 在习作之前做到细致观察、感悟观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习作二, 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观察, 要连续观察, 学写观察日记。如有位学生写了《种白菜日记》, 小作者善于长期观察, 认真选材。按照白菜“播种——发芽———浇水———捉虫——收获、品尝”的顺序来写, 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得生动、细腻。同时, 学生还发现白菜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三要素, 而且缺一不可, 并发现只有经常除草、浇水、施肥、捉虫, 白菜才能茁壮成长, 才能获得丰收。正因为小作者通过观察, 掌握了习作方法, 所以写出了生动、感人的日记。

三、“亲”生活, 会观察, 集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儿童之必不可少, 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由此可见, 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留心观察, 学会观察, 才能获取丰富的生活素材。

1. 全面观察。

要写好动物的外形, 就要了解动物的形状特点, 做到全面观察。如外形包括头部 (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胡须) 、身躯 (长、短、胖、瘦) 、四肢、尾巴。如观察金丝熊, 就要了解金丝熊的外形特点:“金丝熊全身淡黄色的绒毛, 头尖尖的像老鼠;身躯肥胖, 尾巴短小, 又像熊。在阳光下, 身上的绒毛闪闪发光, 所以叫金丝熊。”这样的描写就把金丝熊写得栩栩如生了。

2. 学会倾听。

要倾听响声, 准确摹声。要让学生经常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去听一听风声、雨声、雷声, 小鸟鸣叫声, 河水的流声, 汽车的响声, 这对习作大有用处。如听树叶“沙沙沙”地响, 河水“哗啦啦”地流, 公鸡“喔喔”啼鸣, 小羊“咩咩”地叫, 小鸟“叽叽喳喳”地鸣叫。听后再写摹声就会使文章更生动、逼真。

3. 准确描绘。

如观察植物的颜色, 火红色的茶花, 粉红的荷花, 金黄色的菊花, 雪白的梨花, 碧绿的翠竹, 枫叶红似火……观察细致了, 习作就能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花草树木的颜色了。

4. 查阅资料。

如观察花开时令。植物生长有一定的规律, 什么花在什么季节开, 什么树在什么时候结果, 果实成熟都是有季节性的。因此, 要引导学生从书中、网上查找资料, 到实地观察掌握花开的季节、时令, 这样, 描写花开的时节就能准确无误了。

四、“查”误区, 巧观察, 寻病症

有的学生对周围的人、事、景物等不细致观察, 导致写作文时出现不少毛病, 这就是习作误区。面对学生的习作误区, 教师要寻找病症, 对症下药, 让学生深入实地, 细心观察, 通过理性思考, 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1. 记流水账。

学生对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一活动, 如果不注意观察, 在习作中就会主次不分, 详略不当, 从头到尾地写下来, 像记流水账一样, 一点也不生动具体。如一位学生写《秋游仙楼山》时, 是按照“路上——方志敏广场——爬台阶——进仙楼山”的顺序来写, 没有重点, 没有突出秋天景物的特点, 是一篇典型的记流水账习作。当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走进仙楼山进行实地观察, 把“方志敏广场”中的“桂花开、桂花香, 游人如织”和“仙楼山”的“茂密树林、野花、落叶”作为重点来观察, 学生就写出了一篇诗情画意、栩栩如生的作文。

2. 演哑巴戏。

写文章要像放电影、电视一样, 要有声有色, 不能整篇习作没有响声和人物对话, 像演哑剧一样。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听社会上、大自然中的各种响声, 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克服习作中演哑剧的现象。

3. 画无色彩。

写文章要像画画一样, 要根据花草树木和景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着色, 浓墨重彩, 才能栩栩如生。而有的学生没有在习作中描绘颜色, 一点也不生动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下马观花, 掌握花草树木和景物的色彩, 从而描绘出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来。

4. 写错时令。

什么季节开什么花, 什么季节结什么果, 大自然都有一定的规律, 不能随心所欲, 异想天开。如有的学生在习作中, 往往把春天开的迎春花、桃花、梨花、茶花误认为是夏天开, 或是秋天开的;而把夏天开的荷花又误认为春天开;把秋天开的芙蓉花、菊花又认为是春天开的, 出现时令颠倒的现象。这时, 教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在生活中去体验,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的习作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发挥主动功能,培养观察能力 篇8

一、有效创设问题, 激发观察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意识, 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 也是学生猜想或创新的源泉。新时期赋予化学老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使命, 我们应义不容辞。为此,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利用一切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尽量突出探究性、过程性、趣味性等, 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等, 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感受和体验、探究和发现, 使学生能从多层面仔细深入地探索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有力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 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训练他们的创新技能, 为培育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探索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原理教学中,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 笔者创设了问题情境:首先, 让学生观察, 在盛有不同稀硫酸的烧杯中, 分别插入Zn片与Cu片, 并用导线相连, 接到电流计上, 电流计指针 (偏转、不偏转)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其次, 若将两块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再用导线相连, 接到电流计上, 电流计指针 (偏转、不偏转)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去回答) 再次, 把碳棒与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再用导线相连, 接到电流计上。电流计指针 (偏转、不偏转)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去回答) 最后, 将Zn片、Cu片分别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再用导线相连, 接到电流计上。电流计指针 (偏转、不偏转)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笔者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 首要目的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逐步将学生推向前台, 探索研究问题, 并将学生置身探索研究中。其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开发学生的观察潜能。

二、运用有效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灵活地渗透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有步骤地观察问题, 注重高效观察问题。教师要巧妙地教给各层次学生一些观察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事半功倍地学好化学知识。另外, 善于把这些现象纳入意识。在微型化学实验时, 要指导学生对有的现象不像常规实验那样明显, 可能现象一闪而过, 要求学生特别留心观察, 有效开发学生的观察潜能。

教师要采用多元方法, 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余地和空间, 有选择性, 使观察更具有辨别性, 整合各方面信息, 将观察到的现象正确地描述出来。同时, 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这样长此以往, 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探索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笔者注重渗透各种方法, 先结合有关氯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 让学生观察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 使他们具有初步认识。笔者进行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氯气的过程 (启发学生观察我的演示实验过程) , 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生在观察实验变化情况, 验证刚刚从挂图所观察到的事实, 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 提升观察层次

要优化教学方法, 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扩大学生的观察实验视野, 使学生乐于观察发现问题, 努力形成观察风格。我们要启发学生逐步观察, 日积月累, 有计划地、多层次训练学生观察, 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开发他们敏锐洞察自然的观察潜能。另外, 要重视指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 多层次探究化学反应实质并做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探究其规律, 尽力解释化学现象, 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创新学习, 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角度, 有效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有效提升学生观察层次, 将一些探究实验逐步在教学中渗透。

例如:在探索盐类的水解教学时, 为了提升观察层次, 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 设计提问:“碳酸钠溶液显什么性 (酸性、碱性、中性) ?”学生很快回答:“显中性。”此时, 笔者进行演示了碳酸钠溶液与酚酞实验, 学生观察到酚酞变红色, 在兴奋之余, 笔者再用pH试纸检验NaCl、CH3COONa与NH4Cl三种溶液的酸碱性, 引导他们观察思考, 进行探索、讨论。通过分析, 他们运用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 仔细分析了水解的原理, 写出了离子反应方程式。另外, 笔者引导他们与中和反应对比, 这样就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从而通过观察、阅读、概括、总结, 得出“盐类水解”相关知识。

学生自己观察, 由感性到理性,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了他们掌握总结知识的能力, 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效果显著。

抓事物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篇9

要写好文章, 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材料。文章的材料从何而来呢?现实生活是材料的唯一来源。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思索、分析而得出自己的看法, 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小学生来说,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观察。观察, 是占有材料的基础。下面试以小学语文教材《爬山虎的脚》为例, 谈谈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实生活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为了不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该如何来观察呢?《爬山虎的脚》一文重点写爬山虎的脚, 作者从写爬山虎的叶子开始, 接下来写了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 最后还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用脚来爬行的, 即爬山虎脚的生长特点。可见, 作者在观察方面是下了真工夫的。由此看出, 要学会观察, 首先要选择一个具体实在的对象, 围绕这个对象, 观察其变化的各个过程, 弄清其现象的诸多方面, 并重点进行针对性的细致观察。切不可东鳞西爪、浅尝辄止, 更不能管窥蠡测, 浮光掠影。这可以说是观察的一项基本功, 也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爬山虎的脚》从叶子写到脚, 写颜色的变化, 从嫩叶到嫩绿, 脚也从嫩红到嫩绿, 再从嫩红到灰色。随着过程的演变和时间的推移, 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注意到了叶子的特点。从形状看, 叶子由小到大, 从颜色看, 是由“嫩红”到“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着非常舒服”。还写了叶子的排列:“一顺儿朝下”, “没有重叠”, 也没有“空隙”, 都“铺”在墙上, 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感。以下作者即转入重点对爬山虎的脚的描述。作者从三个方面入手: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由此我们方明白小作者写叶子的用意, 原来是为写脚作铺垫。形状——枝状的细丝, 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嫩红, 触着墙后, “逐渐变成灰色”。

这就把脚和叶子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对比, 使我们将其特征掌握得准确。之后,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最后还写了爬山虎的脚和“墙”的依赖关系。触着墙的脚的颜色发生变化, 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没有触着墙的, “不几天就萎了”,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里写出了爬山虎这种植物同其他攀缘植物的区别。可以看出, 不同的对象, 观察的方法和侧重点均有所不同。这就说明, 观察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这是观察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篇10

一、培养兴趣, 启发幼儿积极观察

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它的向往, 从而自觉地去观察它、研究它, 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兴趣在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要从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入手。

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在教学中, 我抓住这个特点, 启发他们积极自觉地去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如《保护牙齿》一课中, 谈到用醋能把硬蛋壳泡软, 为了让幼儿亲眼看到这个现象, 我除了让幼儿回家做这个实验外, 还在教室里亲自做这个实验, 让幼儿天天观察蛋壳的变化。四、五天后, 幼儿惊奇地发现硬蛋壳果然变软了。

二、循循善诱, 引导幼儿正确观察

幼儿的观察兴趣浓了, 我又注意引导他们正确观察。

首先, 让幼儿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或由上到下, 或由左到右, 或由人到物, 或由近到远。这样的指导经常坚持, 日积月累, 幼儿的观察就不至于杂乱无章了。

其次, 幼儿观察事物比较粗略、笼统, 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常常容易把相似的数字、图形等混淆起来。我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所要分辨的对象, 通过认真比较, 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差别, 自己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 幼儿记忆自己发现的知识, 比记忆老师灌输的知识牢固得多。

三、多方配合, 促进幼儿深入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 我还注意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 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增强观察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 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 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学《乌鸦喝水》这一故事时, 我引导幼儿分别观察水瓶高、瓶口小, 乌鸦喝不到水的情景;观察聪明的乌鸦往水瓶里放石子, 使水面升高的情景;观察乌鸦喝到水的情景。这样, 幼儿通过观察、思考, 动手又动脑, 既提高了观察能力, 也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所要学的内容。

四、奖赏鼓励, 教育幼儿经常观察

在教学中, 我注意通过奖赏鼓励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书上的图画、观察自然景物、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生活, 养成经常观察的良好习惯。鼓励幼儿做有心人, 利用一切条件, 抓住一切机会, 从一人一事中看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总之, 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以百倍的耐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呵护孩子们创造的火花, 并伴随着他们一块成长!

摘要:观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人们思维、想象、理解、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培养兴趣, 启发幼儿积极观察;循循善诱, 引导幼儿正确观察;多方配合, 促进幼儿深入观察;奖赏鼓励,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 多方位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 积累作文素材 篇11

一、开展课内外活动,充实学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命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从而才能够学会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我常常给学生提示一些具体的观察范围,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如:观察日出、日落,风、云、雨、雪等景象;观察鸡、狗、猫、鸭、鱼、虫等讨人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和不同的生活习性;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不同特征,及一年四季的变化等。通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激起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对生活的关注、热爱之情,为孩子们的作文提供了素材。

二、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就能自觉地留意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扩大了眼界;反过来,他们观察的兴趣会更浓,从而形成观察活动的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就能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提高他们观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此,课堂上我经常创设观察情境,上作文课时,我常常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有时带他们观察一个地方,有时让他们观察一件物品,有时带他们搞一些游戏活动,有时做做实验,有时进行随机的观察。比如说,又一次我们正在上课,教室里飞进一只蜜蜂,嗡嗡的在教室里盘旋,而且还叮了王华同学一下。我马上停下阅读课的教学,指导学生观察这只蜜蜂,并让孩子们想办法让这只小蜜蜂飞回本应属于它的世界,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件事情进行说话写话练习,学生兴致盎然。在活动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他们先观察,再说话写话,这样,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而且一旦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就不是做为难事儿了。

三、激励学生留心观察,记录自己生活

创新总是通过最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线索而取得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去留心观察事物。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我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设了三个栏目——“我看到的”、“我听到的”和“一周大事回顾”,专门用来登载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觉得新奇、有意思的事物。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分成8个竞赛小组,先在组内交流,交流自己在当日所观察到的人、事或物,再每组选出2至3篇登载在黑板报上,每周来一次大的评比,看哪组同学所观察到的可以载入“一周大事回顾”里的数量多,比比哪组同学最会观察。

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很多平时不够引人注目的事物都成了他们观察的对象。我们还在教室的窗台上种花,分组进行照料观察;我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成生活笔记,一句话几句话都行,不强调有头有尾,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孩子们将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实地写出来。孩子们的生活日记中,只要有闪光点我就会及时向全班介绍、组织讲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他们的课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也越来越爱观察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生活。

四、传授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水平

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篇12

一、唤起观察兴趣, 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1. 创设情境, 激发观察兴趣。

教师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情境, 让学生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内容, 面对观察对象描述, 身临其境, 愿意表达真实的感受, 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既增强了观察的兴趣, 又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有话可写, 学生不感到作文难了, 观察能力和作文兴趣同时得到了提高。

2. 抓住恰当的时机, 激发观察兴趣。

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特点, 要注意抓住恰当时机,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来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比如, 有的老师还抓住课下、课外活动时同学们一些有趣的活动, 如踢毽子、贴鼻子、拔河等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并不失时机地展开不同的观察比赛活动, 看谁观察仔细, 发“观察小记者之花”等来鼓励学生随时随地主动、自觉观察周围的事物, 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学生有了观察兴趣, 还需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总的来说是: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要抓住重点和特点;观察要认真仔细;观察要积极思索, 展开联想;观察时要作简要记录;观察后要进行讨论、分析、比较。

1. 观察要有顺序。

告诉学生观察顺序一般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基本方法是: (1) 从远及近 (或由近及远) ; (2) 从里到外 (或由外到里) ; (3) 从上到下 (或从下到上) ; (4) 从前到后 (或从后到前) ; (5) 从整体到部分 (或从部分到整体) 进行观察。

2. 观察要抓重点和特点。

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找出主要的人物和事物, 有重点地去观察, 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如, 第五册基础训练4中习作要求观察一处景物, 按顺序, 抓景物特点进行观察, 把主要景物写具体。

3. 指导学生观察时要积极思考, 展开联想。

儿童的想象能力是十分活跃的、丰富的。儿童的作文是儿童形象思维的产物, 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 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景物或事物的时候, 要同时启发学生开展丰富的联想。

三、让观察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于是在平时, 老师首先要注意给他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 然后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实践中,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人物。

总之, 凡是和生活实践有联系的作文, 一般都应事先安排学生先去实践观察, 做到心中有数后再下笔。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后, 在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善观察、乐观察的习惯。

上一篇:农业机械性能下一篇:化工贸易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