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操作能力

2024-09-29

加强操作能力(共11篇)

加强操作能力 篇1

自康复医学引入我国20多年来, 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专业, 有的还建立了康复治疗专业硕士点。目前, 康复治疗专业教学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康复操作技能, 很多教学内容需要演示, 因此, 实验场地成为康复治疗专业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对于完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确保教学质量, 特别是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如何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操作能力作一探讨。

1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场地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锤炼科学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和孕育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康复治疗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康复操作技能, 其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在实验室演示。良好的实验室师资队伍、设备、场地建设和管理是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力保障。在实验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 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康复治疗操作相结合, 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使教学过程“活”而“动”, 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 对康复治疗技术理论知识有了具体运用的机会。如一学生扮演一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另一名学生扮演接诊医生, 通过模拟采集和提供病史、康复评定等过程, 学生对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康复评定内容和方法有了更深刻、具体的认识, 同时通过模拟康复治疗过程, 学生对康复计划的制订、康复治疗技术的操作、康复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患者的治疗感受有所了解, 这对于学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与方法创新有重要意义。

2 加强校内外实训中心建设

实训实习基地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学生3年的学习生活中将有1/3的时间在这里度过。建立健全实训实习基地, 对于规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突出职业技术特点、培养实用型高级康复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2.1 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

实验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及独立工作等能力。实训中心是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 该中心是在原康复实验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目前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 下设康复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作业疗法实训室、理疗实训室、中医康复实训室、假肢与矫形器实训室、语言心理疗法实训室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00余万元。

2.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我专业现有29所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每个实习基地均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 要吸引和聘请基地 (医院) 的专家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的管理和指导, 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 并通过制定一系列带教教师激励政策, 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提高实习质量。

3 采用多种教学法

3.1 案例教学法

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 将采集的临床真实病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后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 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如临床康复学教学中采用了这一方法, 以模拟脑卒中左侧肢体偏瘫患者为例, “患者”为右侧脑梗死后第四天, 病情无进展, 生命体征平稳, 左侧上肢肌力Ⅱ级、下肢肌力Ⅲ级, 左侧上、下肢肌张力均偏低, 未查获感觉障碍。学生通过模拟患者及其家属, 在“治疗师”的询问下导出病史, 从而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评定, 使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均对康复评定内容进一步熟悉。通过讨论并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使学生逐渐形成康复医学特有的临床思维。“治疗师”实施康复治疗方案, 进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或使用康复训练器械, 如对该“患者”进行运动治疗、减重步态训练等, 同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后续的家庭康复治疗, 并解答其疑问。

3.2 认识学习—实践—再认识

以运动疗法技术学实践课为例, 课前先让学生观看运动疗法的教学录像, 让学生对运动疗法有一定感性认识, 然后进行具体的各项技术实践, 实践后再一次观看教学录像, 观看时教师适当讲解、提问。实践课上, 教师先示范, 学生再练习, 而后教师要求学生2人一组, 按教材上的文字描述或图, 作出动作。教师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作总结、示范, 学生再自我检验、练习。通过这种方法, 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3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 讲中练、练中学, 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如运动疗法技术学中的关节松动技术、神经生理学技术教学均可采用这种教学法。

3.4 模拟仿真教学

运用各种仿真器械设备和材料, 建立模拟工作环境, 让学生在这类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作业治疗学中模拟厨房、卫生间用具等的实践教学, 既增强了直观性,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5 虚拟实验法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 构建虚拟的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操纵、建构, 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 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一些日常的生活活动训练等。

我院康复评定实训室、运动疗法实训室、作业疗法实训室、理疗实训室、中医康复实训室、假肢与矫形器实训室、语言心理疗法实训室等, 拥有较先进、齐全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器械和大型设备。开放时间内均有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对学生开放康复医学实验室, 可满足他们课外学习, 包括预习、复习、操作技能训练等需要, 使其动手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得到较好的训练。

4 加强学生操作技能考核

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为: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实践课期末考核方式为:抽题考核。实验课上所学内容都在考核范围内, 学生随机抽题, 按照抽到的题目进行操作。这种考核方式可提高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效果。

学生操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所以,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学生刚入校时就应狠抓实验教学质量。我们今后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操作能力,实验教学

加强操作能力 篇2

(一)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论智力形成的几个基本阶段时说,“只有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形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这就是说,儿童的智力活动是在对物体(或物体的代替物,如模型、标本等)的动作中形成的。其他心理学家如瑞士皮亚杰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也不例外。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二)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逐步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摆小正方形,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加强实际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例如赞可夫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培养三种重要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欧美等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五育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与前一点有密切的联系。操作能力弱也反映了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不够。最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占优势。左脑以语言、理解、科学、计算和逻辑思维等活动占优势,而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两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如果某方面功能长期受到抑制就会衰退。例如,如果过多发展记忆,则思维判断能力就受到抑制。如果在儿童少年期只注意语言、抽象思维活动,长期下去就会使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的功能得不到发展。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就会促使左右两半球的协调发展,从而也促进智力的更好发展。

二 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的情况

(一)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的研究和推广。为了加强实际操作,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的研究和推广。例如,美国一般学校的教室里都放置大量的教具和学具。现在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专门的数学实验室,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以便于学习和研究数学时使用。此外在实验室中还提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情境。一般每个城市都设有教学手段中心或教学资料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教学材料;还准备各种工具和原材料,以便于教师自制。日本早在60年代就规定了小学需要装备的数学教具达60种,其中包括教具、仪器、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近些年也注意生产和使用操作性的材料。如特为一年级学生准备一盒操作用具,内有方木块、数字卡片、计算卡片、小棒、钉子板、几何图形、钟表模型、塑料钱币等。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实际操作。1978年亚太地区曾召开会议,研究推广使用低价的教学材料,其中包括各科的。1984年又专门召开了亚太地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研讨会,选定了9个重点课题可以使用的教学材料28种,以后又补充19种。其中很多是用于学生操作的。还提出了鼓励使用教学材料的建议20条。

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操作。有的地区或单位专门制作了学具袋或学具卡片,供学生操作用。有的出版单位还出版了如何加强操作教学的书籍供教学参考。各地教研部门也加强对操作教学的宣传和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倡取自周围环境的或低价的物品作为教具、学具。例如,美国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对数学实验室应制备的教学材料的目录中,就列有石子、豆子、木片、扣子、自制1米长的棍子等,供数数或计量长度时用。日本一位数学教师曾介绍用家用的小厨柜(上面有几排抽屉)来教学乘法的认识和运算定律。亚太地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研讨会更是针对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提倡选取周围环境的低价的物品作教学材料。

(三)注意研制一种学具多种用途。例如,在国外广泛使用的奎逊耐木条,是分别由长1至10厘米、宽高各1厘米的木条制成的,依次分别涂上白、红、浅绿、紫、黄、深绿、黑、蓝、棕、橙等颜色。这种学生操作用具可用来认识自然数、计算加、减、乘、除、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认识分数等。目前国内一些学校也开始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一种广泛用于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学具――几何板(也称钉子板),上面钉有5×5或6×6个无头钉,可以用橡皮筋在上面围学过的图形,用来认识几何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日本,有专门为学生制作的20以内加法练习转盘,乘法练习转盘,便于学生熟练加法表和乘法表。在菲律宾,教师即使制作一个式题卡片,也注意使其有多种用途。方法是在式题卡片上加一个可移动的纸套。例如:

(四)注意结合操作发展思维。无论在国外或国内都十分注意通过某种学具的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钉子板上围成像下页左面的正方形,让学生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想想有几种分法。又例如,我国传统的玩具七巧板,过去常常只用来照一些现成的图案来摆。现在国内教师则研究出让学生摆某一种图形,如梯形,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这样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日本,还注意利用学具的操作发现解问题的方法,既发展学生思维,又培养解问题的能力。例如,用4根牙签摆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要摆10×10个小正方形(如右下图),需要多少根牙签?学生要通过实际操作,寻找解题规律,列出算式,并找出解法公式。还可以找出不同的解法,比较哪种简便。

(五)注意操作的趣味性。加强操作本身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注意操作的教学材料的有趣性、游戏性。例如,德国制成一种计算盒子。上面分别写着得数1―12的卡片,另外有12道式题,每题的题号1―12分别写在正方形硬纸板上,大小与盒子里写着得数的正方形相同。学生每做一题,就把题号与得数对应地放在一起。全部做完后,把题号翻过来,如果都放得对,将组成一个规则的图案,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在国外广泛流行着各种数学游戏。例如,美国有一种游戏叫做“加法连成线”。先做1―10的点子卡片各两张,然后做20以内的数目表若干张(如右图),每张上的数目要有些变化。一个学生翻出两张点子卡片,算出它们的和,如果数目表上有这个数就用圆片把这个数盖住。第二个学生也照这样做。这样轮流做下去。最后看谁先把某一直行或斜行的3个数盖住为胜。(点子卡片还可以改做数字卡片,另外也可以把数目表中的数改成每两个数的积,来做乘法练习。)

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加强实际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改得好,需要解决好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克服思想中的障碍,大胆实践

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提高对实际操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点在前面已经分析过。还有一方面是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例如,有些教师认为,一个班学生多,怕摆弄学具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实践表明,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操作,并不费很多时间。开始学生操作,手不灵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习惯和技巧,只要组织得好,边操作、边思考、边讲述,并不多费时间。也有的教师认为制备操作的材料需要花钱,缺少经费。实践也证明,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如用工厂的下脚料,农村用石子、小棍等,可以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同样收到操作的效果。总之,关键是克服思想的障碍,大胆实践,就会想出很多解决的办法,尝到实际操作的甜头。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

操作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进行的。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地安排操作活动。一般教学新的概念、法则,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难于理解的,宜于从操作开始。遇到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者能从已学的知识中推导出来的新知识,就不一定也从操作开始。例如,开始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为了使学理解和掌握凑十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或圆片进行操作。教到6加几、5加几时,学生已经有了基础,也可不再进行操作。学生独立操作的程度也要随着内容和学生的程度而定。例如,在低年级或教学不熟悉的内容,往往先由教师做出示范,说明如何操作,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在较高年级,如计算长方形面积,教师可只说明操作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加以巡视,以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无论怎样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前都要做好细致的准备和周密的设计,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把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加强操作能力 篇3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际操作;措施

就目前来看,国内很多本科重点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除此之外一些专科技校也有会计专业,也随之增加了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压力。但是学校对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教育方面远远没有达到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标准,虽然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很多,但是学生的实践性不强,会计作为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相差甚远,很多就职者都不符合企业单位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很多单位的招聘条件都会写明“有实践经验者优先”或是“工作经验几年以上”等要求。可见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只是在学习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那么如何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来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 加强会计实务课程教育。

目前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会计理论知识,从初级会计到高级会计,管理会计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到审计学。虽然学校配备的课程都符合会计专业的具体要求,加之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差,而是光学习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脱轨了,只注重理论指导而忽略了实践指导,这样的学习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也只是空中阁楼,毫无意义,只有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学会并且学懂会计专业。所以学校要强化学生会计实务的学习,加强他们的会计实践能力。会计实务课程主要让学生来接触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会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类账薄、各类报表等资料。让学生明白最基础的会计资料,明白在单位里的会计具体是做什么的。能够根据单位在会计期间内发生所有会计业务和活动,学习具体处理会计数据的方法。例如原始凭证的填写规定和格式,做出正确的会计分录。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如何进行财务分析等。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会计的日常事务,还要监督学生认真完成这些操作,真正的会计工作是严谨的客观的,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得以胜任。在会计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为学生提供稳定正规的实习基地。

会计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专业,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国内的高校在会计教学方面都是来自书本,脱离了实际。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学校需要主动与社会单位进行沟通,建立比较固定和正规的实习基地,不仅让学生做到实帐结合,也为他们未来踏入社会走上岗位提供一个实习机会,让在读的会计专业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各个单位的实习和培训。因为就目前来说,很多单位的会计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培训才能上岗,而上岗以后都会感到对业务生疏压力较大,所以许多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原因在于实习生的出现会影响单位正常的工作,同时也怕实习生会泄密,不愿意让自己单位的会计信息透露出去。这就要求学校积极主动的联系社会单位,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地方,学生可以不直接接触会计业务。

3. 让单位优秀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兼职教师。

名师出高徒是历来中国人民认准的真理,但是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很多学校的教师理论水平非常高,有很多都是硕士博士出身,专业知识都非常扎实。但是这些教师普遍来说实践经验不足,他们基本上只参与教学过程而不参与实践活动,也很少了解单位内部的会计事务,甚至有的老师教了几十年的会计,却从未做过实账,这是目前会计教学的一大缺陷。因此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聘请一些有多年会计工作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从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为这些会计工作人员经验丰富,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各种问题,对一些复杂问题的处理方法更加合理和得当。让他们给会计专业的学生讲授一些实际中的具体操作和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实际单位中会计工作的流程和不同会计工作人员的不同职能。这些是好多学校教师做不到的,在我国有很多高校已经采用了这种方法,并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对兼职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完成备课,虽然他们有实践操作经验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可以和本校教师进行沟通,相互提高,共同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努力。

4. 在校内组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操作大赛。

大学校园充满了乐趣,同样可以通过组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操作比赛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会计知识大赛可以包括会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会计信息分析等,邀请一些专业的会计教师进行评价和参与,促使学生深钻专业,提高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财政部过去几年组织过全国性的会计知识大赛,以赛促练,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说明这种会计知识比赛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校园举办的会计知识比赛,一定要让实践操作能力占比较大的比例,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大赛也要设置登记原始凭证、填制会计凭证和制作会计报表等项目,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

5.结束语

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该不断加强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很好的锻炼平台。作为学生也应该自己不断加强自己的会计专业能力和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会计实践能力,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陈玉荣.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10,(05).

[2]王彩霞.会计实践教学小议[J].才智.2009,(20).

[3]吕玉春.会计模拟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4]赵春燕.完善会计模拟实践教学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加强操作能力 篇4

一、培养提高新会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必要性

1. 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会计是一门应用技术, 作为信息系统一直存在经济环境中, 并随着经济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成只是经济时代, 产品的只是含量也随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企业的无形资产也随着变化, 尤其是高科技技术领域中, 人力资源已开始崭露头角, 会计在运用科学和技术的企业中进行活动是一个非常打的问题。例如:对开发专利和新技术价值评估不一样, 企业购买新技术或专利时交易价格还可以, 但是自己开发专利和新技术只能确定一部分资产, 不能充分反映价值, 因此对相同类型的无形资产, 估价方式不是不一样的。在企业中, 相同类型的无形资产有的需要记录, 有的则不需要, 比如并购商誉和创建自己的声誉。在企业确定无形资产额度时, 有形资产是会严重影响到无形资产的, 这使会计的活动变得更加复杂。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下, 新的会计人员, 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分析, 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和选择, 才能更好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会计业务。

2.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 不少企业进行了改革, 许多企业宣布破产或转让或收购, 产生了非常多是会计业务, 会计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由于业务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灵活化, 会计工作也逐渐深化。例如, 资产转让, 利润和损失的计算。市场行为存在很多其他因素这往往给本就复杂的会计工作增加难度。同时, 股份制企业进行全面的改革, 国家将不再是企业的投资者, 国家也不将承担企业的全部责任, 开始将权利和责任下放给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企业经理, 并让企业经营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而这也使企业、公会和其他投资者的矛盾不可避免的增加了, 而这个体现在会计实践活动中, 迫使新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十分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新会计人员财务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措施

1. 公司应建立一个利于新会计人员发展的良好环境。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这是一个中心金融部门, 同时新会计人员是这个部门的中心, 这时需要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而财务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 新的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不仅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还要加强建设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素养, 要使企业领导重视财务管理, 加强对会计人才的培养。

2. 在公司内部组织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操作大赛。

使枯燥的会计业务知识可以更好的深入员工心中, 企业可以开展一些会计业务游戏, 这游戏啊包括了一些基础会计知识, 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 并邀请一些专业的会计人员参与, 从而促进新会计人员可以很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 因而也引导一些基础薄弱的新会计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近年来, 很多企业组织了会计技能知识竞赛, 鼓励新会计人员参加, 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许多新会计人员在这种竞赛上学习到非常多的会计知识, 这也说明企业开展会计知识竞赛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 在企业在开展会计知识竞赛时, 会计实务操作竞赛占整个竞赛相当大的比例,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 开展这种游戏应该设置一些奖励政策, 鼓励新会计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使新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更加优秀, 同时也加快了新会计人员的成长速度, 是新会计人员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3. 加强新会计人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教育。

新会计人员的时间能力不强, 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 有时会主观臆造一些东西, 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新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 与此同时, 新会计人员还必须熟练运用会计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新的会计人员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提高会计人员和会计技能的综合素质, 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扎实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提高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

4. 加强实践锻炼, 注重总结经验。

对于新会计来说, 实际操作技能不可能是天生得到的, 必须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并随之进行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 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作为一个高层次的新会计人员,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 同时还要总结自己的经验, 并进行分析。在会计实践中, 不断总结、分析、判断,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提高新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同时提高实践技能, 使会计队伍不断壮大。

总之, 企业需要发展壮大, 就需要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提高会计的实践能力, 以此来瞒住企业的发展需要。

摘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致使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开始趋于完善状态。新学习会计的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能力, 特别是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理论知识基础强大, 操作技能娴熟, 超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以此来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 让自己在实践中成长, 在理论中深化。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关于会计教学新模式的探讨[M].会计之友, 2007.

[2]杨君伟.重构新新会计人员的教育体系[J].中国财经报, 2006.

加强实验操作 提升学生思维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验操作;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主要是针对现实中的物体、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变化等引导学生对空间进行认识和描述。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提高他们对“图形与几何”的认知,就需要通过加强他们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来加深印象,强化其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实验操作在学生思维提升中应注意的问题

“图形与几何”的数学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对空间观念形成、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训练。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运用好实验操作活动,通过实验操作将“图形与几何”中的抽象知识转变成具体而直观的内容,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及年龄特点。尽管实验操作活动的优势很多,不过并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在有的教学中,常用的操作活动尽管设计得很好,但是却在实际运用中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另外的一些教学中实验操作目标设计出来并不能在实践中看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有的时候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思维与操作不能统一,操作实践不能发展思维能力。这样来看,实验操作的设计比知识体系的规划更有难度。而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必须一直坚持下去,做到循序渐进。在实验操作教学中不断完善、总结、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规范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在长期积累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如何通过实验操作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1.在实验中进行操作

空间观念只根据观察是很难形成的,教师应该通过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剪、拼、画、折。在实验中,动手操作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思维直观性,让他们在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比较、想象,在操作中成功形成空间观念。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以分类、比较、辨析等方法对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以及各种角的相关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如果直接讲解,可能学生因为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差问题,难以很好地思考。所以,教师需要以实验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深入浅出地了解抽象数学概念。以“线段”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桌上的毛线让学生观察怎样把弯曲的毛线变直。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弯曲的毛线变直,很多学生将它拉直,并因此明白了“直”是线段的基本特征,然后让学生摸摸线段,找找并说出线段端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深深明白,线段只存在两个端点,直直的就是线段。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折长方形纸,并根据折痕看线段,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折法折出各种长度的线段,以此了解线段长短不一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动手实验,学生在操作中以拉、折、摸、找、指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认真地钻入新知识的实验操作中去,在学习活动的反复体验中对知识的了解从直观转变到抽象、从感性转变为理性,对他们今后的数学能力发展大有裨益。

2.在实验中进行探究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活动探索才能形成。所以,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探究、感悟。教师设计的实验探究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活动中,必须多让他们交流,学会在具体的探索中积极操作尝试,以自主探索来全面了解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并由此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验活动中以实践探究的方式拓展空间观念。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复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先追问学生: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最基本的是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都知道是长方形,然后让学生思考:长方形面积公式能够推导出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摆出6种图形,在白纸上贴一贴、连一连,引导他们研究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求他们小组合作,教师通过巡视进行指导。最后以集体交流的方式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要求他们说出思考过程,在反思交流和学习整理中最终明白:长方形的面積计算是基础。通过实验探究与集体交流、反思的方式,帮助一些思路不对的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了正确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学生既能在自主探究中学会运用面积计算公式,又加深了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知识的了解。学生的潜能被释放出来,这种有效的探索也反映了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能够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

3.在实验中进行估测

在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中,估测活动是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形成良好空间思维的不错方式。所以,在教学平面与几何这类知识时,尤其应该重视他们的实际估测能力。但是,学生的估测不是胡乱猜测,而是有根据地进行判断。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好,但是观察、推理、估算等方面的能力则比较弱。教师必须明白这一点,在教学中需有目的地引导,帮助他们将思维过程彻底暴露出来,对他们的思维走势应随时予以关注,让他们反思估计结果,然后根据学过的知识、已知生活经验进行合理调整。通过反复交流、讨论寻找科学而有效的估计方法,通过方法的不断完善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从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如,学生学习了厘米以后,要求学生通过对中指长度、文具盒长度、书籍封面各边长度等进行估计,然后再通过测量检验估计的结果。比如,学习了米的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高度,然后测量。利用类似的估计、测量,使学生能够形成自觉对物体长度进行估测的思维,并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了解估测的意义,渐渐积累估测经验,在提升估测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总的来说,在小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加强实验操作,多动手、多探究,不断在实践、探索、估计、反思中强化对空间图形的认识,深入了解图形特征,并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慧.小学生操作学习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苏美玲.怎样“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J].小学教学参考,2007(32).

加强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 篇6

一、精心设计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节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把表面积整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教师把三组相对的面逐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导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这些操作方法不够妥当,因为无论是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还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都必须凭借三维空间才能实现。在分析探索长方体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和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的方法时,必须凭借“体”的形象或“体”的表象进行,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求这4个面的面积是用“长×宽×2”和“宽×高×2”。但如果离开“体”的形象,把两组对面放在一个平面上考察、研究,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眩感———求这两组对面的面积似乎是“长×宽×2”。由此可见,用展开法的操作方法探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活动前,应制作活动教具(可逐次展开相对的两个面,且可马上复原),操作时,凭借“体”的形象,用功态演示,突出感知对象,把一组对面先展开,展开时这组对面仍不离开“体”,学生看清楚后,马上把这组对面复合“体”上。

这样通过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综合归纳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一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注意强化操作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教师操作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想操作过程。

案例:9加2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

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1=10),教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三、适当突出感知对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操作活动中要适当突出感知对象,一般可通过颜色、形状、动态、声音和强度等方面来实现。

例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比较的操作活动。 (1) 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各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 (2) 在圆锥中盛满蓝颜色的水; (3) 将水分三次倒进圆柱,第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二道红圈;第三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注意发挥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直观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

案例:讲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分三步进行: (1) 操作: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口述:阴影部分是正方形的1/2。问:阴影部分的1/3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1/2张纸平均分成3份,其中1份是原正方形的1/6, (2) 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2/3,涂上颜色,再折出涂色部分的1/5,口述:把2/3张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2/15,推出4份是原长方形的8/15, (3) 观察“折”的结果,1/6=1×1/2×3, 2/15=2×1/3×5, 8/15=2×4/3×15,师生共同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后,学生通过外部语言,能够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归纳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外部活动的内化。

五、充分调动多种感观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几何形体时,教师应指导学生用铁丝、编织条等材料,围成几种常见的框架形体,让学生用他们的小手去触摸、感知,加深理解,建立丰富的表象,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如用2个圆圈和3根等长的铁丝制成框架式的形体,展开后经过观察与讨论,学生思路打开,想象丰富。他们把这个框架式的形体看作有底无盖的油桶,或看作有底无盖的水桶,或看作无底无盖的烟囱,或看作是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学生的想象空间得到充分的扩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加强学具操作,提高课堂实效 篇7

一、使用学具,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 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 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 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如教学“9加几”这一内容时, 无需老师提醒摆法, 学生会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操作, 其操作策略应是这样的:其一, 先在左边方格中放9个桃, 外边4个, 两边合起来数一数一共13个;其二, 先从右边的4个桃中拿出1个放在左边的一个空格中变成一盒10个, 再和左边的3个合起来是13个.当然在这两种操作方法中, 第一种是最“原始”的, 后一种反映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 具有思维价值.在小组活动中, 这些不同操作方法会得以展示、比较, 先进的方法将会影响原始的方法, 在互动交流中, 学生探索到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妙法.在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得出正确结果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外显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步抽象、逐步内化.在交流摆小圆片过程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引领学生进行静态观察和反省抽象, 归纳呈现“凑十”的计算方法.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 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操作活动过程才是有价值的, 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使用学具, 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如果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 就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 获得感性知识, 形成知识的表象, 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 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 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 (图片) 分成两份, 通过分图片, 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 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 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 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 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 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概念具体化, 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 从而形成数学概念.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提倡接受与发现的有机结合, 互相补充, 这样, 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以保证.

三、使用学具, 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动手操作, 是在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 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思维, 他们在操作中所获得的形象和表象, 又及时地推动着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为了使操作活动向纵深发展, 更有成效, 必须把实际操作与深入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正处在信息时代, 他们知识视野较宽, 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 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教学“11到20的数的认识”时, 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 捆成一捆, 建立十的概念, 发现10个一是1个十.接着提出问题:“摆15根小棒, 怎样才能摆得又快又清楚?”学生就有可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刚刚获得的对十的认识, 先摆一捆, 再放5根, 也有可能是一根一根地数15根, 最后通过交流, 学生便会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方法的优越性, 也对“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样的操作, 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对数学模型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把操作结果内化成数学认识, 把认识和推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加强学具操作优化课堂教学 篇8

一、加强学具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根据儿童喜爱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适当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能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数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既可以集中注意力,又能乐意去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也能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教学几减零时,我首先在黑板顶端贴上有3个苹果的苹果树卡片,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摘苹果,这位小朋友摘不到,跳呀跳呀还是摘不着,惹得哄堂大笑。这时,我要他回座位,然后问:“刚才这位小朋友摘到了几个苹果?”同学们异口同声:“一个也没有摘到。”我又问:“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同学们说:“用0表示。”我再问:“现在苹果树上还剩几个苹果?算式怎么列呢?”同学们回答:“树上还剩3个苹果,3-0=3。”这样,学生们从直观演示中明白了几减零仍得几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具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通过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通过思维才能实现,而思维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能逐步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理解每个数的组成,这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极其抽象的。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我让学生运用实物动手操作,以达到教学目的。

(2)通过学具操作,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学具操作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的手段,在计算教学中,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形成数量变化表象,有利于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计算的方法。

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中的36-8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36根小棒(3捆和6根),从中去掉8根,用以前学过的减法,6根减8根不够减,怎么办?我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并自己想办法。通过操作,有的学生想到:打开1捆小棒,和6根合起来,从16根里去掉8根,把剩下的8根和没有打开的2捆合并起来,是28根。还有的学生想到:打开1捆小棒是10根,减去8根还剩2根,与刚才没打开的2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28根。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灵活掌握口算的技巧,从实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既让学生掌握了退位减的口算方法,又发展了计算能力。

(3)通过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尚不丰富,对看得清的、摸得着的事物接受起来较快,但在抽象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解答中,困难就比较大了。于是,我充分利用形象化的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在观察数量关系的变化中正确地理解题意。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第一行摆了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学生动手操作以后我提问:“要知道第二行摆了几根小棒就是求几的3倍?也就是求几个2根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就清楚了。在这个基础上分析题意、画出线段图,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

三、加强学具操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方法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用梯形学具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梯形重叠旋转后,使红色梯形的上底和白色梯形的下底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操作他们很快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得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对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

加强操作能力 篇9

一、加强细节指导以明示操作思路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综合性练习, 在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第一课时中, 孩子们已经明确:通过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这节课有三个难点, 一是找准方向, 二是测对角度, 三是算对距离. 对于第一个难点, 有些孩子摸不着这8个方向, 我们教给孩子的突破点是在观测点上标十字方向标, 并依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标注在上面, 这有利于孩子审题, 找对观测点, 进而找准方向. 对于第二个难点, 突破点就是量角器的摆放, 孩子们习惯将量角器横着放量角, 这显然与“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知识相悖. 所以在教学中, 由“指南针”的来历讲起, 使学生明确这个夹角都是以南北线为基准的, 这里讲到位了, 学生自然就能测对角度了. 为了更加精确地操作, 这里还要指导孩子们两个“对准”, 即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观测点, 0刻度线对准南北基准线. 对于第三个难点, 由于需要用到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知识, 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加强指导学生换算, 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 第一课时, 是基础性知识;接着的第二课时是在此基础上后续性、综合性的操作练习, 只是又增加了一个难点, 就是画图, 操作时, 要注意强化细节:第一, 找准方向, 准确测量出角度, 标度数;第二, 算准距离, 利用比例尺正确计算出图上距离, 标长度;第三, 根据题意, 标地点. 三“标”, 才能确保完美作图. 因此, 操作题要加强细节指导, 让孩子们在综合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示操作思路.

二、加强方法指导以明晰操作步骤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练习, 在教学“比例”单元后, 练习会出现选择比例尺的练习. 较为简单的练习是新世纪农场有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1500米, 宽1200米, 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画在长是5厘米, 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内. (1) 1∶3000; (2) 1∶30000; (3) 1∶300000. 这里 , 如果按照 (1) 来画 , 则画到了给定长方形的外面了, 显然不合适;如果按照 (2) 来画, 则正好画在给定的长方形框上;但如果按照 (3) 来画, 在框内. 然而有许多孩子选择 (2) 来画, 他们认为很合适, 其实不然, 这时, 老师要强化指出———画出的平面图在给定纸张内要四周留有空白. 接着, 我们还可以刨除选项, 让孩子自己定比例尺: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坛, 长40米, 宽24米, 把它画在一张长26厘米、宽19厘米的长方形纸上, 应该怎样选择比例尺? 画在图上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这里, 可以指导孩子先定长, 有的孩子选择了20厘米, 还有的孩子选择10厘米、8厘米、4厘米, 这些选择我没有否定, 而是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出来. 当实物投影呈现出各种画法后, 孩子们一致觉得20厘米最合适, 而其他的都太小了. 接着, 算出选择的比例尺为1∶200, 继而算出图上的宽应该是12厘米. 让孩子们画一画, 比一比, 得出选择比例尺的注意点, 这比老师的说教强一百倍. 因此, 操作题要注意方法指导, 让孩子们在应用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晰操作步骤.

三、加强思路指导以明断操作条件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灵活性练习, 孩子们在操作中, 有时会遇到多余条件或者是抓着条件无从下手的情况, 这时候, 老师应该加强孩子思维的拓展, 使其透过数据就能明断条件. 例如, 如图1所示, 做一个圆柱, 求圆柱的表面积. 有的孩子从8分米入手, 很快得出8分米是圆柱的高, 也是两条直径的和, 顺着这个思路走, 孩子们很快就求出了答案. 也有的孩子从20.56分米入手, 他们认为20.56即是一条直径和底面周长的和, 通过计算, 求出直径约为4.97分米. 细心的孩子发现这与两条直径的和8分米相违背, 有条长是8分米, 宽是4分米的废边, 于是改从8分米这个条件入手. 也有粗心的孩子认为题目出错, 弃之一边. 因此, 操作题要注意思路指导, 让孩子在灵活性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断操作条件.

四、加强思维指导以明辨操作方向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提升性练习, 已知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厘米, 请在图2中作出一个体积为18立方厘米的圆锥.有些孩子拿到题后, 不知道怎样画. 也有些孩子在我的启发下, 沿着“等底面积”或“等高”的思路, 列表求出圆锥高是圆柱高的2倍或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2倍, 由于底面积很难能画出2倍关系, 所以这条路行不通. 而作高很容易, 这里, 要提醒孩子们先作准圆柱的高, 再作出2倍关系即可. 因此, 操作题要注意思维指导, 让孩子们在提升性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辨操作方向.

五、加强规范指导以明确操作要求

操作题是基础知识的规范性练习, 它要求孩子细致、用心地巩固知识, 应用知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孩子没有用铅笔、尺子的习惯, 直线、虚线、点划线等线不按章法乱用, 尽管画图但没有列出数据的由来, 不标注数据或单位名称等众多问题, 层出不穷. 因此, 操作题要注意规范指导, 让孩子们在规范性练习中不断强化以明确操作要求.

加强直观体验 丰富操作经验 篇10

一、唤醒表象,观察感悟——培养观察经验

例如,教学“感知旋转的特征”片段。

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

生1:都是转动的。

生2:都是绕着圈转的。

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出示一个大的螺旋桨,用手轻轻拨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在动?哪些没有动?

生3:三根塑料片在动,中间的红点没有动。

师:风车、摩天轮、螺旋桨都围绕一个中心点转动,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叫做“旋转”。请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旋转,并用手势表示出来。

很多数学概念都具有明显的现实原形,但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包含理想化的过程,而后才是思维创造。这类活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明确的数学目标,并能体现数学本质,由此类活动获得的经验称为“直接数学活动经验”。而“直接数学活动经验”中,观察经验又是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观察经验的培养除了需要上述案例中说的把活动设计在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上,还要有一定的活动量。比如:对主题图的观察,可以积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采集数学信息的经验;对图形的观察,可以积累抽象图形本质属性的经验;对有规律事物的观察,可以积累有序观察寻找规律的经验。只要我们有心让孩子们“观察”,留时间让孩子们“交流”,相信有一双慧眼的孩子都能得到自己的观察经验。

二、巧妙设计,动手操作——积累操作经验

布鲁纳提出,概念的发展要经过三种模式,即动作性模式,映象性模式,符号性模式,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儿童的智力发展层次进行。数学学习心理学也指出,儿童的认知规律一般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数学概念的学习通过表象操作,最后发展到符号运算水平。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动手“做”数学,在“做”中不断积累操作经验。

1.注重日常操作,积淀操作经验

行为操作是进行抽象的直接素材,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可以获得来自感官的经验。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有真的做过,才会有操作经验的积淀;只有多做,才能有操作经验的不断累加。

例如,一年级的分类与整理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给气球分类的活动。

师:课件上出示了三组气球,数量不一,颜色不一,形状不一。请小朋友们来分分类,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

(学生有的用手中的卡片摆出了自己的分类,有的按自己的想法画出了结果)

生1:我按颜色分类:

生2:我按形状分类:

(学生在分类活动中,初步积累分类的经验)

师: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不用数怎么一下就知道了?

生4:圆形的最多有5个,糖葫芦形的有3个。

生5:把他们一一排出来就知道谁多谁少了。长的就多,短的就少。

在学生排一排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边数边画的方法。(如右图)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行为操作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自我行为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在行为操作的过程中获得行为操作经验。

2.细化活动步骤,催生操作经验

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困难,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数学知识抽象、生涩,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相矛盾。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细化操作活动的设计,以催生学生感性的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1)寻找度量角的方法和标准。

游戏 “命中海盗”(让学生操作鼠标调整“炮”的角度,然后发射“炮弹”命中海盗)。

课件出示一个与命中海盗时同样大的角(∠1),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直尺和铅笔),说明这个角的大小。

生1:测量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6cm,6+6=12(cm),这个角的大小是12cm。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吗?

生2:可以。因为手中只有这两样工具,只能这样量了。

生3:不可以。因为角的两边可以延长,无法量出边的长度。

生4:把两条边连起来,连成一个三角形,量连起来线段的长度是7cm,这个角的大小是7cm。

师:这个方法可以吗?

生5:两边是连不上的,因为两边可以无限延长。

师:是啊,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有点问题。

生6:可以把这个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角。

师:这个想法很独特!不过要分成多少个小角才合适?

生7:平均分成9份,这个角占其中7份。

师:也就是找一个小角,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小角,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师(出示1°的角):你们看了有什么感觉?

师(出示角∠2):猜猜这个∠是由多少个1°角拼成的?

先让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数一数。

(2)引入并运用90°量角器。

师:这样一度一度地数,方便吗?

生8:很麻烦,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

师:有没有简便的数法?endprint

生9: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

师:为了好读,可以加点东西吗?(由此引入了90°量角器)

师:用刚才创造的量角器,分别量下面三个角的大小。

(学生独立量∠3的大小,然后演示)

师:量角的时候,谁和谁对齐?为什么要对齐?

(量∠4时,学生用刚才的方法量)

师:为什么拿起来反着看?

生10:反着才是从1°开始。

师:如果这个角不可以移动,怎么来读这个角的度数?

生11:可以先从0刻度数,然后用90°再减去刚才的度数。

(3)探索并完善180°量角器。

(量∠5时,一部分学生量出90°后做了个记号,然后接着量,把两次量得的结果加起来)

师:为什么要把两个自制的量角器合起来用?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怎样完善这个量角器?

(学生对刚才的量角器进行完善,并把完整的量角器呈现出来)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用量角器怎样量角的大小,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实践和反思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催生属于学生自己的操作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能体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必要性,而且对后续要学的知识也能轻松地接受和掌握。

三、直观操作,衔接“操作——思维”链环

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操作——思维”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链环。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材料,以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积累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使用学具,这种操作行为所产生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形成“操作——思维”链环。操作的内化是思维,思维的外化可以通过操作来反映。

例如,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教学片断

出示学生记录、搜集、整理后的统计表(如图1)

师:以前我们学过用涂格子的方法画统计图,现在你也能用这种方法把上面的结果画出来吗?请你试一试第3题(如图2)。

最后在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投影展示):

①往上添格子继续画(如图3)

师:他是怎么画的?

生1:格子不够,往上继续添格子。

②每种画2列(如图4)

师:这个同学的画法你们看得懂吗?

生2:格子不够画,用旁边一列补上。

师:也就说现在这两列合起来代表…?

生2:12条红鱼。

③一格代表2条鱼(如图5)

师:请你自己来介绍一下。

生3:我用1格表示2条鱼,那么4格就是8条鱼。

师:原来他是用一大格直接代表2条鱼。那么这里的4格就代表8条鱼,6格就代表12条鱼。

教师在设计直观操作活动时,应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力求做到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相结合,使操作活动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考虑周全,精心设计活动过程,营造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在活动中对学生要提出活动要求,抓住并把握好操作的时机,适时地引导、答疑。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以理念结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心”感受和分享,方能实现积累活动经验的目标。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生9: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

师:为了好读,可以加点东西吗?(由此引入了90°量角器)

师:用刚才创造的量角器,分别量下面三个角的大小。

(学生独立量∠3的大小,然后演示)

师:量角的时候,谁和谁对齐?为什么要对齐?

(量∠4时,学生用刚才的方法量)

师:为什么拿起来反着看?

生10:反着才是从1°开始。

师:如果这个角不可以移动,怎么来读这个角的度数?

生11:可以先从0刻度数,然后用90°再减去刚才的度数。

(3)探索并完善180°量角器。

(量∠5时,一部分学生量出90°后做了个记号,然后接着量,把两次量得的结果加起来)

师:为什么要把两个自制的量角器合起来用?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怎样完善这个量角器?

(学生对刚才的量角器进行完善,并把完整的量角器呈现出来)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用量角器怎样量角的大小,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实践和反思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催生属于学生自己的操作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能体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必要性,而且对后续要学的知识也能轻松地接受和掌握。

三、直观操作,衔接“操作——思维”链环

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操作——思维”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链环。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材料,以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积累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使用学具,这种操作行为所产生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形成“操作——思维”链环。操作的内化是思维,思维的外化可以通过操作来反映。

例如,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教学片断

出示学生记录、搜集、整理后的统计表(如图1)

师:以前我们学过用涂格子的方法画统计图,现在你也能用这种方法把上面的结果画出来吗?请你试一试第3题(如图2)。

最后在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投影展示):

①往上添格子继续画(如图3)

师:他是怎么画的?

生1:格子不够,往上继续添格子。

②每种画2列(如图4)

师:这个同学的画法你们看得懂吗?

生2:格子不够画,用旁边一列补上。

师:也就说现在这两列合起来代表…?

生2:12条红鱼。

③一格代表2条鱼(如图5)

师:请你自己来介绍一下。

生3:我用1格表示2条鱼,那么4格就是8条鱼。

师:原来他是用一大格直接代表2条鱼。那么这里的4格就代表8条鱼,6格就代表12条鱼。

教师在设计直观操作活动时,应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力求做到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相结合,使操作活动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考虑周全,精心设计活动过程,营造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在活动中对学生要提出活动要求,抓住并把握好操作的时机,适时地引导、答疑。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以理念结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心”感受和分享,方能实现积累活动经验的目标。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生9: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

师:为了好读,可以加点东西吗?(由此引入了90°量角器)

师:用刚才创造的量角器,分别量下面三个角的大小。

(学生独立量∠3的大小,然后演示)

师:量角的时候,谁和谁对齐?为什么要对齐?

(量∠4时,学生用刚才的方法量)

师:为什么拿起来反着看?

生10:反着才是从1°开始。

师:如果这个角不可以移动,怎么来读这个角的度数?

生11:可以先从0刻度数,然后用90°再减去刚才的度数。

(3)探索并完善180°量角器。

(量∠5时,一部分学生量出90°后做了个记号,然后接着量,把两次量得的结果加起来)

师:为什么要把两个自制的量角器合起来用?那你们觉得还可以怎样完善这个量角器?

(学生对刚才的量角器进行完善,并把完整的量角器呈现出来)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用量角器怎样量角的大小,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实践和反思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催生属于学生自己的操作经验。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能体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必要性,而且对后续要学的知识也能轻松地接受和掌握。

三、直观操作,衔接“操作——思维”链环

操作是前导,思维是关键。“操作——思维”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链环。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直观材料,以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积累经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使用学具,这种操作行为所产生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学生,形成“操作——思维”链环。操作的内化是思维,思维的外化可以通过操作来反映。

例如,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教学片断

出示学生记录、搜集、整理后的统计表(如图1)

师:以前我们学过用涂格子的方法画统计图,现在你也能用这种方法把上面的结果画出来吗?请你试一试第3题(如图2)。

最后在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以下四种情况(投影展示):

①往上添格子继续画(如图3)

师:他是怎么画的?

生1:格子不够,往上继续添格子。

②每种画2列(如图4)

师:这个同学的画法你们看得懂吗?

生2:格子不够画,用旁边一列补上。

师:也就说现在这两列合起来代表…?

生2:12条红鱼。

③一格代表2条鱼(如图5)

师:请你自己来介绍一下。

生3:我用1格表示2条鱼,那么4格就是8条鱼。

师:原来他是用一大格直接代表2条鱼。那么这里的4格就代表8条鱼,6格就代表12条鱼。

教师在设计直观操作活动时,应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力求做到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相结合,使操作活动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是空想;只有将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思维之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前考虑周全,精心设计活动过程,营造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在活动中对学生要提出活动要求,抓住并把握好操作的时机,适时地引导、答疑。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以理念结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心”感受和分享,方能实现积累活动经验的目标。

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篇11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偏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实际措施不够、系统性不强。随着商业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宽,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研究和管理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操作风险的性质、管理特点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操作风险的性质

(一)操作风险的普遍性。

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前台、中台和后台,总行、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交易业务、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等等。操作风险不仅存在于业务流程之中,也存在于风险管理本身的实施过程中。

(二)操作风险的不对称性。

操作风险从发生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相对较小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错误;二是发生频率低但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大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这使得操作风险在分布上呈现出非对称特征。

(三)操作风险的异质性。

这是操作风险区别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一种特性。后两者尽管在各产品和业务中的表现会各有差异,但同一类风险的影响因素具有共同的规律。操作风险由于覆盖范围广,诱发因素多,不同操作风险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性质差异。这种性质差异导致了操作风险的管理从量化到管理控制、监测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四)操作风险的可转化性。

在实践中,操作风险通常可以转化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银行体系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不少人由此认为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缺陷,而实际上大量不良贷款中相当一部分反映了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水平欠缺。

(五)操作风险的非盈利性。

这是操作风险区别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另一个重要的特性。由于操作风险不具备盈利性,商业银行的基本策略就是尽可能降低这种风险,然而这必须受到成本支出的约束,因而银行必须在降低操作风险和增加管理成本之间进行平衡。

二、操作风险的管理特点

(一)难以进行量化管理。

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中,操作风险则是当前最难计量的风险。其原因主要是:构成复杂,性质各异,各风险因子之间的可比性差;损失数据,尤其是大额损失数据稀少且缺乏积累;大多数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与人的作用有关,难以客观量化;风险量化模型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等。操作风险量化难已经成为制约操作风险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与业务线路的管理过程相融合。

由于操作风险源自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人员、系统和流程等因素,而对这些因素的管理与业务线路本身的管理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具体的业务部门应该首先对自身的操作风险负首要责任,董事会则应承担最终的责任。

(三)事前合规管理和事后稽核审查是主要管理手段。

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各项外部法规和内部制度是管理的主要依据,而对这些法规和制度的违反是导致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保持对相关内外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是成功地管理操作风险的关键。近年来金融界出现了强调合规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审计相比,合规管理偏于事前,更加符合风险管理事前性的要求。

(四)操作风险不易通过市场转嫁。

转嫁风险是现代风险管理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策略和技术之一,也是金融体系实现风险配置(即将风险由没有承担能力或意愿的参与者转移给有承担能力和意愿的参与者)的重要途径。在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中,包括信用衍生产品在内的各种市场转嫁产品构成了被称之为金融工程和信用工程的现代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然而,市场转嫁策略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相对而言就困难得多。

(五)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公司治理是关于利益相关者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基本制衡结构,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从事业务和管理各项活动的人的相应激励机制;内部控制是覆盖商业银行所有人员在内的为达到预定业绩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管理的基本环境和文化。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下,才能确保商业银行整体上将其操作风险有效地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策略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产生既有制度管理不科学的原因,也有制度执行不落实或检查监督不到位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对策:

(一)风险规避。

规避策略适用于操作风险很大和风险难以衡量、缺乏管理手段的新业务,也适用于操作风险水平和业务的盈利水平不匹配、不对称的业务。操作风险规避策略尽管简单,但其关键是如何科学地确定规避的风险对象。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主观判断来确定风险规避的对象。近年来,随着经济资本配置技术和操作风险量化方法的发展,主要用于市场和信用风险的基本经济资本配置的风险和业务限额管理技术也逐渐开始应用于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规避策略应用的技术基础得以加强。

(二)以内部控制降低风险。

内部控制降低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一是通过实施IT技术或项目管理方案等来改善业务部门本身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审计稽核、合规检查和操作风险管理等业务部门以外的管理部门的管理来降低业务的操作风险;三是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作用,在商业银行建立起管理操作风险的良好环境和文化,制定合适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流程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和降低。

(三)风险转移。

商业银行对所有承担下来的操作风险有些应该采取风险转嫁的策略。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操作风险性质过于复杂或者操作风险所涉入的知识领域并不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所在的领域,可以通过业务外包的形式将商业银行并不擅长或在战略上不是重点拓展的业务或管理环节委托给相应的外部专业机构。另一方面,转嫁风险是因为业务中的某些操作风险具有发生概率很小后果很严重的性质,商业银行本身缺乏管理的手段和承担能力,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将操作风险转移。随着保险产品的不断创新,保险在商业银行风险转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风险吸收。

同样,在商业银行不能或不适合降低的操作风险中,也有一部分需要采取自我吸收的策略。具体说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发生频率较高后果并不严重的风险可以通过提取操作风险准备金的方法,将预期损失计入产品成本,最后通过产品定价获得补偿。二是对发生频率比较低但一旦发生损失严重的风险通过提取资本金的方式吸收,而商业银行为吸收这种风险所付出的资本成本同样通过产品的风险定价得到补偿。

(五)建立系统透明文件体系。

以体系文件形式取代公文模式发布规章制度是一种比较理想也比较现实的改革选择。与公文模式相比,体系文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二是易于编写修改;三是有利于风险控制,体系文件中规定了职责与权限以及不相容岗位,标识了风险点并制定了风险控制要求,有利于操作风险的识别并进行有的放矢地防范;四是更加透明。体系文件总是以最新版本的状态挂在企业网上发布,员工通过口令密码浏览本职工作所依据的体系文件。这些特点,对防范“不到位”、“不知晓”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提高检查监督的管理效能。

一是制定统一的检查操作规范。二是确定检查归口管理部门,多进行常规性、有计划的重点部位的检查,尽量避免重复交叉检查,力求检查活动少而精。三是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改革审计管理模式,变块块管理为垂直管理,加强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并实施审计回避制度,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四是加大检查发现问题的责任追究力度,把经济处罚、警告、记过、降职乃至开除列为处罚手段;对造成损失的违规行为,要追究问题发生单位领导的责任,还要追究上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对违章和案件发生较多的单位,要及时调整上收权限,直至取消授权。五是加强对员工特别是基层负责人的行为管理,推行民主集中制、民主评议制、政务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切实防范“不道德”风险的发生。

(七)培育稳健严谨的风险管理文化。

上一篇:探究策略下一篇:高模量沥青混凝土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