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理答行为

2024-07-21

课堂理答行为(精选12篇)

课堂理答行为 篇1

一堂生动、精彩的课离不开积极而有效的理答. 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准备了精美的课件等, 却忽视了自己的课堂理答行为, 从而导致数学课堂中存在各种随意的、不当的理答方式. 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误区与策略.

一、课堂理答的误区

在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及观察同行的一些课堂教学实际中,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 课件也准备得十分精美, 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有的数学课堂上常常只是老师问、学生答,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评价语言空洞单一, 或者简单重复学生的回答, 而没有通过多种问答手段来使对话更加深入;也有老师对学生意外生成的回答采用了粗暴敷衍的态度, 将学生的思维武断拉回自己设想的教学轨道中;甚至有的老师发问后, 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就越俎代庖自己回答了. 可见,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有的教师不能大胆放手, 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例行的回应和处理, 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这一宝贵的课堂资源, 生怕自己的教学预设被学生打断, 影响到原先的教学流程. 诸如此类, 这样不当的理答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甚至使其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 教师应当进行自我反思:在教学中是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思考问题的习惯与方法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回答是否理解? 能否作出合理、理性的评价和再组织?

二、有效的理答策略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 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 更重要的, 它还是一种评价行为. 积极、有效的课堂理答是一种思考、一种对话和一门艺术, 能让课堂更加精彩和生动. 笔者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理答行为的现状, 现小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理答的一些策略.

(一) 延迟理答, 倾听心声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适时等待, 延迟理答, 不要盲目、急切地作出判断, 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想法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的思维自由的碰撞和摩擦,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 巧用三问, 发展能力

1. 探问

探问, 就是对原问题进行延伸拓展, 继续发问. 即对原问题重新措辞后提出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 或者将原问题进行分解, 简化成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 让学生获得原问题的正确认识的一种理答形式.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一课时,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但并不了解公式的由来, 因此, 当学生直接说出V = Sh时, 笔者进行了探问:“这个公式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猜想, 这个公式到底对不对呢? 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 ”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 再带领学生用学具进行“猜想、转化和推导”. 通过这样的因势利导, 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又体现了过程性的教学目标,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追问

追问, 就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完善回答, 让学生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解. 作为前次提问的补充和深化, 追问能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 教师首先要准确、全面、深入地把握教学内容, 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估计教学过程中需要实施追问的地方, 从而为机智灵活地实施追问做好准备.

3. 反问

反问, 就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的发问. 在遇到学生的回答存在疑问的地方, 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反向思维, 问自己这样对吗, 进而明确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不足之处在哪里,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省能力.

(三) 善用评价, 促进学习

1. 评价语言针对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常见到老师的评价语言空洞单一, “答得好”“棒、棒、你真棒”“你真厉害”等占据相当的比重. 特别是在低年级中, 常常看到有的老师“一棒到底”. 这样笼统而又随意的评价语言, 虽然不会出错, 却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而会影响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 而良好的评价语言不仅对被叫答学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对其他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因此, 教师不能一味地“喊好”, 而要用具有针对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的分析, 作出必要的解释, 并赏识他们的闪光点, 激励他们主动学习, 从而帮助学生更开阔的看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 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理答中, 教师除了可以运用言语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和处理外, 还可以使用非言语理答, 如可以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比如, 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时神情专注、微笑、点头等, 对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摸摸他的脑袋, 或者和他击掌等, 诸如此类的非言语评价, 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他们更深入的进行数学思考.

3. 评价主体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数学课程要面对全体学生,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经常是学生回答完问题, 教师作出评价. 对话比较单一, 评价主体也单一,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因此, 教师可以尝试改变这种现状, 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进行评价, 自评、互评等多项沟通, 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问答环节中, 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 课堂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 也是一门艺术. 积极而有效的理答, 能够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理答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自己的理答技巧,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时调整课堂对话, 并及时作出适当合理的组织评价, 从而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有效、更加精彩!

课堂理答行为 篇2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理答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何为理答?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

理答误区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经历:将获奖课或特级老师的精美设计拿到自己课堂上去用,尽管每个环节都尽量“复制”不走样,但总觉得缺少一种韵味,好像美酒变成了白开水。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上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动态生成,尤其是课堂理答,更考虑了一位老师的语言功底与教学理念。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除了教案设计得好外,还在于他的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理答方式是他人难以模仿的。智慧的理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然而农村教师在预设时偏重于教学过程、提问的设计,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加上他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即兴互动行为,往往缺少深入思考的时间由此导致课堂上的不当理答屡屡出现,细细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重复发言。指名回答后,教师不管是不是重点都把学生原话重复一遍,不做归纳和提升,使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某一点上,耗时费力。

语言单调。教师理答时不外乎“很好”、“真聪明”、“真了不起”、“错了”、“是这样吗”几句,用如此空洞、单

一、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学生只笼统的知道对或错,并不了解对错的真正原因,思维限于“八卦阵”而找不到出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

不置可否。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缺陷,对学生的回答难以作出准确灵活的评判时,多采用“这是你的想法”、“还有别的想法吗”等进行搪塞。

不予理睬。当学生的回答或疑问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相吻合时,教师不予理睬,而是尽快转到预设的教学设计上来。

守株待兔。当学生回答不是老师期待的结果时,还是以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方式转问,却难以得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最后只能越俎代庖。

案例一:《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蝴蝶、蜻蜓、蜜蜂三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师: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1:他们都是动物。师: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2:他们都有翅膀? 师: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3:他们都会飞。师: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4:他们都很漂亮。

师:难道你们都没发现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吗?真是的!

应对策略

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把握理答技巧,演绎精彩课堂呢?

一、适时等待,延缓思考速度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还不够完善,兴奋点集中在期望老师点名上,而将思考过程暂时遗忘。并且教学本来就是为了教给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不懂的存在,才有上课的意义。此时老师如能适时等待、在等待后学生还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老师再对其疑点、难点相机点拨、指导,学生的感觉会好些。

二、改变问题指明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偏离总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此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回答及时调整预案,改变问题角度,给学生指明正确思考的方向。

比如当案例一《轴对称图形》中的学生回答“它们都有翅膀”时,教师就可以改变问题“它们左右两边翅膀的形状、大小、长短怎样呢?”或者当学生回答“他们都很漂亮时”把问题改为“如果他们的眼睛长得一大一小、翅膀长得一长一短,还会漂亮吗?这样就能顺利引导学生得出“对称”的特点。

三、及时引导拨正思路

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生活经验或原先知识基础影响较大,当新问题与旧经验产生冲突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做不出正确的判断,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及时引导,通过理答拨正学生的思路,促进有效思考。

案例二:四年级《植树问题》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20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5棵。个别学生:10棵。

有的学生(含糊、犹豫):应该是6棵吧!„„

同学们呈现出一种愤悱的状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到底需要多少棵呢?同学们再仔细默读几遍题,并借助画图重新思考,最后确定你的答案,并思考另外几个答案为什么是错的!

同学们认真的读题、画图、思考,努力为每个结论寻找正确或错误的依据。当然,那些答案错误的学生,老师的引导下,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5棵”是因为忽视了条件中“两端都种”的信息。丢了开始头上的一棵;而得到“10棵”的同学,不仅忽视了“两端都种”的信息,还把“一边植树”的条件丢掉了„„

教师通过及时引导给学生指明思路,审清题目的意思,最终有效解决问题。

四、深层引领启迪思路

有经验的老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有效理答,将学生对某些问题模糊、片面或肤浅的理解,有意识进行深度引领在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从而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准确、全面而深刻。

案例三:《万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片段

生1: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 全班学生齐刷刷地向这位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老师并没有不予理睬,也没有简单否定。而是问:谁能说一说,你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什么麻烦?

生2:从高位减起,后面遇到需要退位时不好办。师:那你是怎么做的?

生2:从高位减起时,可以一次同时看两位,如果下一位需要退位,在写差时就先留下一个1。

师:请你以黑板上的题目说明一下。生2:„„

师:还别说,这个办法真能行!生2:但太麻烦。

生3:老师,的确麻烦。还容易出错。

生1:我也觉得比“退位减法”更容易出错,还是书上说的“从个位减起”简便。

很多学生点头赞成。

师:我们在计算时尽可能地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过今天,我们特别要感谢XX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他使我们对多位数的减法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提议让我们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深层引领实现了知识的动态生成。也对XX同学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五、捕捉亮点保持温度

理答也是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课堂和谐度的有效手段,每个班、每堂课总有一些慢半拍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不宜操之过急,应鼓励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在理答时有意识的肯定他们回答的合理成分,捕捉亮点,放大优点,使其感受到教师的暖意,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在课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也应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不断为课堂“加温”。等到教学渐渐进入高潮,学生的思维也趋于深入,此时理答也应臻于高温,使其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其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

案例四: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教学片断

两个学生韩XX、唐XX自主探究得出了例题的解法,并当小老师准确回答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问题。

师:谢谢韩老师、唐老师,你们这么一解释,我还真开窍了。„„

师:对这个算式,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叫什么算式呢? 生:综合算式。

师:我建议就用他们的姓名取名,可以吗?就叫韩唐算式吧!行吗? 生:行!老师真诚热情的理答使这两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此外,教师除了运用言语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理答外,还可以使用非言语理答。如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竖一下大拇指,一个微笑„„让“此时无声胜有声。”

课堂理答行为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理答行为 现状与思考

在数学课堂上,提问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方式,小学生问题多,好奇心强,表现欲强,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反馈到位,就可以使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稳步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现状问题

1.片面追求人气指数,忽视实际教学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但是这种教育理念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却遇到许多问题。如进行课堂理答的时候,教师片面追求所谓的素质教育,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于是在理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多名学生回答的情况,课堂时间都用来提问则影响教学进度。而且有些时候,教师提问的面十分宽泛,针对性差,课堂教学氛围看似十分活跃,但是学生实际学到的知识有限。

2.片面追求精准到位,忽视错误价值的挖掘。

在理答过程中,教师选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比较受教师喜欢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好,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往往能做出较精准的回答。对于班上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常常被教师忽视,有时候,教师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的做法是再点一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最后虽然课堂上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教师却忽视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原因,忽视错误价值的挖掘。

3.片面追求答案的多元性,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的回答也是不同的。教师教学时为了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当课堂上出现不同声音时,教师会过多追求学生答案的多元化,而忽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如学习分数除法的时候,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根2/3米长的铁丝平均剪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学生求解过程中给出的方法五花八门,教师对这些答案都予以肯定,却忽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行为的思考

1.鼓励学生表达。

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理答的目的虽然是检验学生的效果,但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包含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用平等的眼光看待班级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问的时候只让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视学困生,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教学时可以多将机会留给学困生,从小培养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节比较简单的知识之后,教师提问时就可以将机会多给学困生,在课堂上适当表扬他们,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关注错误,落实数学教学。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犯错是无法避免的,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因此,教师进行理答的时候,应当正视学生的这些错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切记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忽视学生的错误,应当关注学生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进行有效指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学到数学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落实。

3.把握细节,注重学生的发展。

数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一个小数点或一个单位的错误,都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课堂理答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细节,严格要求每一名学生,不论是平时的课堂理答,还是面对考试的时候,都应仔细,不能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产生不必要的错误。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细节知识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理答既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评价,课堂教学中的理答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理答与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可以及时修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案,确保课堂教学高效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林磊.教师语言性理答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02).

[2]陈雅静.有效提问——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2).

课堂理答行为 篇4

一、理答的形式

理答可以分为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两类, 其中语言理答按其功能又可以分为:诊断性理答、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和发展性理答。

1. 诊断性理答

诊断性理答是指对学生的答案做出直接、明确的判断。一般可以分为:简单肯定、简单重复、意义重复、提升肯定、简单否定、纠正式否定、引导式否定等几种形式。

2. 激励性理答

激励性的理答不是空洞的赞美, 不是简单的“回答的很好”“你真棒”, 而是教师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 在激励、引导学生进行表述的过程中, 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

3. 目标性理答

主要是指当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指向目标时, 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或总结答案。一般可分为代答式理答 (学生回答不不出, 教师直接作答) 、引答式理答 (教师先做适当引导, 再让学生接着说) 、归纳式理答 (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 教师作适当补充和提炼) 三种类型。

4. 发展性理答

发展性理答属于较高水平的理答, 是指在学生问题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再次组织问题, 再次进行理答。可以分为追问 (为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对一位学生连续发问) 、转问 (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时, 教师转向多个学生再问) 、探问 (当学生对问题理解不清时, 教师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多个问题或换一种提问方式) 、反问 (引导学生逆向思考, 让学生反着想想这样对不对) 四种类型。

二、小学数学教师理答行为观察与分析

为了使得研究更加真实有效, 我们将本校的23位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对他们进行了现场观察, 并采用录音笔、录像机等手段对课堂教学做了全程实录, 以便后续再观察, 从中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此外, 我们还通过大量课例观察, 把四类语言性理答按其类别、目标、特点细化成16个小项, 制订了观察量表 (详见表1) 。

在经过系列的跟踪研究后, 将所有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总, 获取平均值, 并和特级教师的理答行为进行对比研究 (详见表2) 。

借助量表, 结合课堂实录, 归纳总结出了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理答行为方面存在的几个普遍情况。

1. 重肯定, 缺诊断

在诊断性理答中, 简单肯定用的比例明显高于提升肯定, 目标性理答中的代答式和引导式用得比例也比较高。主要体现在对于当学生的回答比较符合标准答案时, 教师为了避免节外生枝, 就立马表示赞同, 课堂变成“一对一的问答”, 置其他学生于不顾;当学生的回答不符教师的预设或偏离文本价值取向时, 教师急于叫停纠正, 武断地否定学生一些富有新意, 极具个性的答案, 吝啬于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当学生的回答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去甚远时, 也有教师一时反应不过来, 不知从何作答, 就索性干脆不答或用其他话敷衍过去。

2. 重激励, 缺形式

激励性理答普遍用得比较多, 总数达到22%, 说明教师的观念有所改变, 充分重视了以鼓励学生为主;但形式比较单一, 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就用“好的”“很好”“非常棒”等简单的语言做出回应;在学生被问题难住时, 仅限于说“还有呢?再想想”;这样的理答缺乏智慧, 课堂缺乏灵动。

3. 重转问, 缺追问

在最见智慧理答水平的发展性理答中, 普通教师无法较好地把握四种“问”的比例, 其中转问用得次数较多, 追问与探问较少, 不能最大限度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差异性教学。

三、小学数学教师理答行为策略探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核心来展开的, 在教师提问后, 学生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回答正确, 二是回答不完整, 三是回答错误。结合我们对课堂理答的实践以及对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研究与学习, 梳理出了针对学生不同水平的回答, 运用不同理答的策略, 在此抛砖引玉, 与大家共商榷。

1. 积极肯定, 深化思维——“回答正确”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给予激励, 但却不能因为已经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就“见好就收”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个新的知识点在新授之前, 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不少相关的知识, 有部分学生则只知道该知识点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 还有部分学生可能一无所知。教师不能因为一两个学生回答正确了, 就认为全体学生都理解了。应当多利用追问、转问、探问等方式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从而让全体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

以“时间与数学二”的教学为例:

师:请你观察日历表中方框里的四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横着看过去是大了1。

师:不错。横+1。

生2:竖+7。

师:真能干, 学会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规律。

生3:斜着两数和相等。

师: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你们也发现了吗?

(再次请生3生说一说:8+16=9+15)

师:你们的发现更加有深度了, 能再找出具有这种性质的四个数吗?

生:4+12=5+11。

生:2+10=3+9。

………

课堂中, 教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明确的判断, 如果理答就此戛然而止, 那它就仅仅局限在了简单肯定的层面, 而教师一句转问“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你们也发现了吗?”把问题抛向全体学生, 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发现。又一句“你们的发现更加有深度了, 能再找出具有这种性质的四个数吗?”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提升。这样的理答, 巧妙地对知识点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和总结, 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理答。

2. 层层递进, 追问校正——“回答不完整”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在课堂理答时, 经常会遇到学生讲不清楚, 讲不完整的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 首先要肯定其中回答正确的部分, 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探问等理答方式改变问题的角度, 促进学生再次思考。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 则可转问其他学生, 通过同伴点拨、补充自主建构科学的数学知识, 经历自悟自得、自我完善的过程。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个情景题:小明过生日, 请小朋友吃蛋糕,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后, 数数人数, 发现有8个小朋友, 就从侧面横切了一刀, 正好平均分成了8份, 每人拿了其中的一份。小明正准备吃, 发现又来了隔壁一小男孩, 正盯着蛋糕看。小明急中生智, 将自己手中的蛋糕一分为二, 把一半给了刚来的这个小男孩。

师:从情景中你能想到几分之一?

师:那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 你可以想到几分之一?

(有效地突出以谁为单位“1”这一分数关键性问题)

(全班学生恍然大悟)

3. 巧妙引导, 延时评价——“回答错误”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学生回答错误是难以避免的, 但出错一定是有因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寻找错误出现的节点, 只要节点解决了, 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因此, 在学生回答错误时, 教师应允许他们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适时等待、延时理答, 给学生创造自主讨论、自主发现的空间, 从而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 达到对知识表征的修正。

如在“百分数”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计算“甲比乙多25%, 乙比甲少 () %”。

生1:甲比乙多25%;反过来, 乙就比甲少25%。

生4:可以用举例的方法, 假如乙是100, 甲就是125, 答案也是 (125-100) ÷125=20%。

生2:米表示的是具体的长度, 所以可以反过来说, 而25%表示的是分率, 反过来说是错了。

上述片段中, 当生1出错时, 教师没有即时评价, 而是通过延时理答, 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与摩擦的机会。正因为此, 不仅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 又出现了像生2、生3、生4这样独特又正确的想法, 并无形中区分了具体量与分率的不同, 这样的效果真是无声胜有声!

课堂理答行为 篇5

一、什么叫理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的即时评价,课程专家崔允都教授称之为“理答”,所以“理答”就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通俗地说,“理答”是教师对学生言行的理睬。

时下,人文学科对“理答”的研究开展得比较广泛。而对有些小学数学老师来说,“理答”还是个陌生的名词。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教师在预设时一般偏重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含金量”,还要适当控制数量,对于发问后的理答常常不在预设之列。不过理答也较难预设,因为学生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因为理答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即兴互动行为,往往缺少深入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感受,由此导致课堂上老师的不当理答屡屡出现,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能降低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里不当的理答形式。

1、重复发言型。这是数学课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理答方式。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把学生原话重复一遍。如一位老师教学“最大公因数”时,课始出示情景:“我家的贮藏室地面是个长方形,打算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让学生说说铺的要求。

生1:地砖要正方形的。师:嗯,正方形。还有吗? 生2:边长是整分米数。师:边长是整分米数。还有吗? 生3:要铺满。师:铺满。还有吗?„„

整个过程犹如乒乓球练习初期的一推一挡,缺少精彩的“扣”或“拉”。这种机械的重复虽然也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未作任何归纳或提升,使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某一点上。如果老师能对生l这么说:“你注意到了要铺的地砖形状是有要求的”,那么接下来学生就会关注形状以外的信息,然后会比较完整地表述其他要求。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2、不置可否型。新课改使老师们有了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课堂上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错误,也不敢断然否定,而是用一句“这是你的想法”来回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一个学生点着桌角说“这里有个角”

时,教师既没有区分日常用语中的“角”(桌角、角落等)与数学上的“角”的不同,也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指出“这个角在哪个面上?是指哪一部分”,而是用一句“哦.你找到了这个角”来理答,使学生无法建立起清晰的“角”的概念。有时由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缺陷,对学生的回答难以作出准确灵活的判断,只好将“球”抛给全体学生或“机智”地说“课外去研究”,最后不了了之。

3、环顾左右型。有些教师课堂上始终惦记着教学进程,不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达,明明学生回答的是另一个意思,教师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原意改变。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中,一位老师为让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比出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其中一位学生说:“分别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加起来算一算就知道哪个大了。”实际上学生是把周长与面积混淆了,而这位老师却说:“是呀。我们可以用一幅图形摆一摆,然后算一算分别用了几个就可以比出大小了。”接着让学生倒出信封里的各种图形去拼摆。那一刻听课的老师和班上的同学包括发言的那位学生都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根本不明白老师的“是呀”指的是什么或“是呀?”表示怀疑。自然也不清楚学生说的方法是否可行、和老师的方法有无联系,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要求拿出图形去拼摆。课后交流时该老师说他一直期待的结果总也没人回答,而如果顺着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影响教学进程,只好“灵机一动”了。

4、简单判断型。在数学课上,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当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被资优生完美地回答后,老师会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并通过追问的形式将思维引向深入。而对此问题是否全体学生都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有没有明白,教师却没有放在心上。如教学“鸡兔同笼”,在解决“鸡兔共8只头,腿26条.求鸡兔各几只”这一问题时,一学生略加思索后回答:“可用假设法来解决。假设全是兔,共32只脚,多出6只,6÷2=3(只),所以鸡3只、兔5只。”教师边听边板书算式,然后这样理答:“这位同学非常善于思考,讲得很正确!表扬他!除了像他这样假设全部是兔的,还可以怎样假设?”接着又有一位学生用假设全是鸡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只想着让学生用尽量多的假设法解决问题,对于诸如“6÷2=3(只)”中的“2”表示什么、是否所有学生都理解了这种方法等并未关注,使整节课变成了资优生展现自己课外知识的舞台。而相对较差的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听众与陪客,并在老师与资优生的精彩对话中艰难地度过了四十分钟而毫无所获。这样做会使一些学生失去了进一步思考的机会,被迫接受资优生的观点,长此以往,两极分化怎会不大?

5、语言单调型。有些数学老师将课堂语言的贫乏视为简练而不思改进,理答时不外乎“好的”、“不错”、“是这样吗”几句,用如此简单、模棱两可、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学生只笼统地知道对或错,并不了解对错的真正原因,思维陷于“八卦阵”而找不到出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

6、讽刺挖苦型。这是极不该出现的一种理答方式。但并未绝迹,尤其是教师面对心目中的差生时,“语言暴力”就产生了。

7、一味表扬型。对学生一味表扬,不正视学生的错误。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这种展性评价。但是学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孩子,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要教给他们怎么做,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发展。但是有的老师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对于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上瘾;过多的表扬也会让学生无动于衷,更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经历:将获奖课或特级教师的精美设计拿到自己课堂上去用,尽管每个环节都尽量“拷贝不走样”,但总觉得缺少一种韵味,好像美酒变成了白开水。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动态生成。尤其是课堂理答,更考验了一位老师的语言功底与教学理念。一堂好课除了需要“问题引入寓思于境,过程安排清晰合理,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外,教师妙语连珠的理答,不但会使学生印象深刻,还能为课堂增色!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还在于他的有个性的语言表达与理答方式是他人难以模仿的。的确,智慧理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不妥当的理答会使一节设计完好的课留下遗憾.还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浇灭求知的火花。

三、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理答能力呢?

1、适时等待,延缓思考速度

上文所述课例中教师的粗暴理答绝不会是个例。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当学生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点上时,往往会忽视相关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分配还不完善。由于兴奋点集中在期望老师点名上,而将思考结果暂时遗忘。此时老师如能适时等待,在等待之后学生还处于“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教师再对其疑点、难点相机点拨、指导,而不是用“七凑八凑”来评价学生的思考成果,想必学生的感受会好些。

也有的老师在学生回答时习惯性地看时间.碰到基础差的学生就有些着急,急着帮他说出答案或者干脆说“谁能帮助他”,其实这等于让该生靠边站。说到底是老师不希望被他们浪费宝贵的时间,希望课能顺畅地按计划“上”下去,而不在中途卡壳。然而,教学本来就是为了教给学生不会的东西.正是因为有不懂的存在,才有上课的意义。当学生的学习遇到

困难时,教师更需要耐心启发引导,给他思考的时间,等待他自信地抬头,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唤醒。

2、改变问题,拓展思维广度

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生活经验或原先知识基础影响较大.当新问题与旧经验产生冲突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做不出正确的判断。此时教师不可操之过急,用改变提问角度的方式来理答,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用数对表示位置”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图上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用一个数对表示,即初步图上的每个点只能用整数对表示呢?”因为之前的学习都是围绕纵轴和横轴上的整数展开的。再加上受生活中座位编排的负迁移,学生非常肯定地说:“是的,不是整数对就找不到位置了。”老师说:“是呀,如果把我们的座位画成图,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只能用一个整数对来表示(课件呈现座位图并标有纵轴、横轴)。不过,如果我将图上的数稍作改动(将横轴上的2去掉,将原来的3改为2,其余各数做相应改动),现在,是不是这组同学就没有位置了呢,或者他们的位置就不能用数对表示了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图上的标记是人为的,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者字母等.位置图上的纵横交叉点可以用数对表示,其他平面上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用唯一的一个数对去表示。通过这样巧妙的理答.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渗透了学生未来要学习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有时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或出人意料时,教师要及时调整预案.改变问题角度,通过理答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正确的方向,促进有效思考。

3、顺势延伸,挖掘思维深度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有效理答,将学生对某些问题模糊、片面或肤浅的理解,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引领,在矛盾冲突中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人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从而对概念的认识更加准确、全面而深刻。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右图,让学生判断这幅图形是否成轴对称,学生粗看后马上说“是,因为两边完全相同”。,老师不露声色地说:“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哦.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一听此言,有的动手折.有的拿尺子画。过了一会儿,一学生说:“我把对应点连起来后,量了量,发现两个点到中问直线的距离不相等.所以不成轴对称。”其他同学附和。老师说:“你讲话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真了不起!但是会不会问题出在图上,女把对称轴的位置域错了.如果这样呢?(画

成与平行四边形的斜边平行)好像对应点到直线的距离一样呀,现在成轴对称了吧!”学生稍稍迟疑后抢着说:“连线没有跟这条直线垂直.不是的,不成轴对称的。”

案例中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将概念的本质层层展开,使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认识更加清晰。

4、理而不答,提高思维效度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手段。不过“教无定法”,理答也一样。有时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行排除问题解决的无效信息,打破原有思维惯性,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维效度提高。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出示两个木框(如右图),告诉学生用同样长的木条做了两个框架,比一比哪个围成的面积大。在相同数据信息的强烈暗示下,学生答:“面积相等,因为边长分别相等。”教师笑着说:“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不太听话,它把自己变成了这个模样。”教师又拿出一个与第二个木框形状、大小相同的木框,示意同学拉得很扁。潜台词好像说“现在面积还相等吗”。学生有点为难:“好像不相等了。”教师边拿第三个木框跟前两个比划,边说:“真的好像不相等了。奇怪,木条的长度没有变,面积怎么就变了呢?”学生观察着三个木框,认真思考后回答:“虽然木条的长度没变,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变了,高变矮了,面积也小了。”教师貌似自言自语地说:“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面积呢?”整个对话过程看似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回应,其实是在引导学生不断搜寻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无关和相关的因素.学生在教师的“无为”中思维高度集中,从而顺利地展开了面积公式的探究。

5、捕捉亮点,保持课堂温度理答也是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课堂和谐度的有效手段。每节课、每个班总有一些“慢半拍”的学生,有先天因素,也有之前知识积累不够或者当堂学习不认真等原因。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不宜操之过急,应鼓励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在理答时有意识地肯定他们回答的合理成分,捕捉亮点。放大优点,使其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暖意,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在课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也应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不断地为课堂“加温”。如课始学生往往还未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此时学生的回答有可能偏离预设较远,这时往往需要教师以富有情感的语言纵情渲染。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消除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有持久参与学习的动力。等到教学逐渐进入高潮,学生的思维也趋于深入,此时理答也应臻于“高温”,使其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其被他人肯定的心理需求。

6、充分预设。虽说学生的回答经常出人意料,但是教师也要尽量想到学生可能有哪些回答,然后把理答准备好。

总之,充满魅力的课堂理答,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正确的教学观念。我们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才能让智慧理答成就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课堂理答行为 篇6

一、理答的形式

理答可以分为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两类,其中语言理答按其功能又可以分为:诊断性理答、激励性理答、目标性理答和发展性理答。

1.诊断性理答

诊断性理答是指对学生的答案做出直接、明确的判断。一般可以分为:简单肯定、简单重复、意义重复、提升肯定、简单否定、纠正式否定、引导式否定等几种形式。

2.激励性理答

激励性的理答不是空洞的赞美,不是简单的“回答的很好”“你真棒”,而是教师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在激励、引导学生进行表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

3.目标性理答

主要是指当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指向目标时,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或总结答案。一般可分为代答式理答(学生回答不不出,教师直接作答)、引答式理答(教师先做适当引导,再让学生接着说)、归纳式理答(当学生的回答不够完整,教师作适当补充和提炼)三种类型。

4.发展性理答

发展性理答属于较高水平的理答,是指在学生问题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再次组织问题,再次进行理答。可以分为追问(为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一位学生连续发问)、转问(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准确时,教师转向多个学生再问)、探问(当学生对问题理解不清时,教师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多个问题或换一种提问方式)、反问(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让学生反着想想这样对不对)四种类型。

二、小学数学教师理答行为观察与分析

为了使得研究更加真实有效,我们将本校的23位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现场观察,并采用录音笔、录像机等手段对课堂教学做了全程实录,以便后续再观察,从中获取更为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此外,我们还通过大量课例观察,把四类语言性理答按其类别、目标、特点细化成16个小项,制订了观察量表(详见表1)。

表1:在执教《_____》的理答水平观察统计表A语言性理答

B诊断性理答激励性

理答目标性理答发展性理答

在经过系列的跟踪研究后,将所有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总,获取平均值,并和特级教师的理答行为进行对比研究(详见表2)。

表2:普通教师与特级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对比表

A语言性理答

B诊断性理答激励性

理答目标性理答发展性理答

借助量表,结合课堂实录,归纳总结出了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理答行为方面存在的几个普遍情况。

1.重肯定,缺诊断

在诊断性理答中,简单肯定用的比例明显高于提升肯定,目标性理答中的代答式和引导式用得比例也比较高。主要体现在对于当学生的回答比较符合标准答案时,教师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就立马表示赞同,课堂变成“一对一的问答”,置其他学生于不顾;当学生的回答不符教师的预设或偏离文本价值取向时,教师急于叫停纠正,武断地否定学生一些富有新意,极具个性的答案,吝啬于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当学生的回答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去甚远时,也有教师一时反应不过来,不知从何作答,就索性干脆不答或用其他话敷衍过去。

2.重激励,缺形式

激励性理答普遍用得比较多,总数达到22%,说明教师的观念有所改变,充分重视了以鼓励学生为主;但形式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就用 “好的”“很好”“非常棒”等简单的语言做出回应;在学生被问题难住时,仅限于说“还有呢?再想想”;这样的理答缺乏智慧,课堂缺乏灵动。

3.重转问,缺追问

在最见智慧理答水平的发展性理答中,普通教师无法较好地把握四种“问”的比例,其中转问用得次数较多,追问与探问较少,不能最大限度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差异性教学。

三、小学数学教师理答行为策略探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核心来展开的,在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回答正确,二是回答不完整,三是回答错误。结合我们对课堂理答的实践以及对特级教师课堂实录研究与学习,梳理出了针对学生不同水平的回答,运用不同理答的策略,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商榷。

1.积极肯定,深化思维——“回答正确”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首先要给予肯定、给予激励,但却不能因为已经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就“见好就收”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是参差不齐的。一个新的知识点在新授之前,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不少相关的知识,有部分学生则只知道该知识点的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还有部分学生可能一无所知。教师不能因为一两个学生回答正确了,就认为全体学生都理解了。应当多利用追问、转问、探问等方式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让全体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

以“时间与数学二”的教学为例:

师:请你观察日历表中方框里的四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1:横着看过去是大了1 。

师:不错。横+1。

生2:竖+7。

师:真能干,学会了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规律。

生3:斜着两数和相等。

师: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你们也发现了吗?

(再次请生3生说一说:8+16=9+15)

师:你们的发现更加有深度了,能再找出具有这种性质的四个数吗?

生:4+12=5+11。endprint

生:2+10=3+9。

………

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如果理答就此戛然而止,那它就仅仅局限在了简单肯定的层面,而教师一句转问“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你们也发现了吗?”把问题抛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发现。 又一句“你们的发现更加有深度了,能再找出具有这种性质的四个数吗?”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提升。这样的理答,巧妙地对知识点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和总结,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理答。

2.层层递进,追问校正——“回答不完整”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在课堂理答时,经常会遇到学生讲不清楚,讲不完整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首先要肯定其中回答正确的部分,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探问等理答方式改变问题的角度,促进学生再次思考。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可转问其他学生,通过同伴点拨、补充自主建构科学的数学知识,经历自悟自得、自我完善的过程。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个情景题:小明过生日,请小朋友吃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后,数数人数,发现有8个小朋友,就从侧面横切了一刀,正好平均分成了8份,每人拿了其中的一份。小明正准备吃,发现又来了隔壁一小男孩,正盯着蛋糕看。小明急中生智,将自己手中的蛋糕一分为二,把一半给了刚来的这个小男孩。

师:从情景中你能想到几分之一?

生1:

生2:

(学生的思路都停留在,这两个分数上,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停滞状态。)

师:那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你可以想到几分之一?

生:

师追问:这里的是整个蛋糕的吗?

(有效地突出以谁为单位“1”这一分数关键性问题)

生1:不是,是小明手上蛋糕的。

生2:我想到了,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是整个蛋糕的。

生3:哦,我知道了,把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看作一份的话,整个蛋糕就有这样的16份,所以,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是整个蛋糕的。

(全班学生恍然大悟)

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的思路都停留在,这两个分数上时,思维遇到障碍,思考不能深入,这时教师通过及时追问“那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你可以想到几分之一?”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寻找隐蔽分数。接着又追问 “这里的是整个蛋糕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分数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较深刻认识分数表示的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巧妙引导,延时评价 ——“回答错误”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学生回答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出错一定是有因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寻找错误出现的节点,只要节点解决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因此,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允许他们有改正错误的机会,适时等待、延时理答,给学生创造自主讨论、自主发现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达到对知识表征的修正。

如在 “百分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计算“甲比乙多25%,乙比甲少( )%”。

生1:甲比乙多25%;反过来,乙就比甲少25%。

生2: 不对,多25%就是多了 ,把乙看成4份,甲就是5份,算出乙比甲少(5-4)÷5=20%。

生3:我也认为少20%。我把乙看成单位“1”,甲就是1+25%=1+=,列式为(-1)÷=20%。

生4: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假如乙是100,甲就是125,答案也是(125-100)÷125=20%。

生1反驳说:“那为什么‘甲绳比乙绳长米,乙绳比甲绳短米是对的,‘甲比乙多25%,乙比甲少25%就错了呢?”

生2:米表示的是具体的长度,所以可以反过来说,而25%表示的是分率,反过来说是错了。

上述片段中,当生1出错时,教师没有即时评价,而是通过延时理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与摩擦的机会。正因为此,不仅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又出现了像生2、生3、生4这样独特又正确的想法,并无形中区分了具体量与分率的不同,这样的效果真是无声胜有声!

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课堂理答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沉淀,才能让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 322200)endprint

生:2+10=3+9。

………

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如果理答就此戛然而止,那它就仅仅局限在了简单肯定的层面,而教师一句转问“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你们也发现了吗?”把问题抛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发现。 又一句“你们的发现更加有深度了,能再找出具有这种性质的四个数吗?”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提升。这样的理答,巧妙地对知识点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和总结,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理答。

2.层层递进,追问校正——“回答不完整”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在课堂理答时,经常会遇到学生讲不清楚,讲不完整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首先要肯定其中回答正确的部分,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探问等理答方式改变问题的角度,促进学生再次思考。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可转问其他学生,通过同伴点拨、补充自主建构科学的数学知识,经历自悟自得、自我完善的过程。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个情景题:小明过生日,请小朋友吃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后,数数人数,发现有8个小朋友,就从侧面横切了一刀,正好平均分成了8份,每人拿了其中的一份。小明正准备吃,发现又来了隔壁一小男孩,正盯着蛋糕看。小明急中生智,将自己手中的蛋糕一分为二,把一半给了刚来的这个小男孩。

师:从情景中你能想到几分之一?

生1:

生2:

(学生的思路都停留在,这两个分数上,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停滞状态。)

师:那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你可以想到几分之一?

生:

师追问:这里的是整个蛋糕的吗?

(有效地突出以谁为单位“1”这一分数关键性问题)

生1:不是,是小明手上蛋糕的。

生2:我想到了,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是整个蛋糕的。

生3:哦,我知道了,把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看作一份的话,整个蛋糕就有这样的16份,所以,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是整个蛋糕的。

(全班学生恍然大悟)

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的思路都停留在,这两个分数上时,思维遇到障碍,思考不能深入,这时教师通过及时追问“那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你可以想到几分之一?”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寻找隐蔽分数。接着又追问 “这里的是整个蛋糕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分数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较深刻认识分数表示的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巧妙引导,延时评价 ——“回答错误”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学生回答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出错一定是有因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寻找错误出现的节点,只要节点解决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因此,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允许他们有改正错误的机会,适时等待、延时理答,给学生创造自主讨论、自主发现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达到对知识表征的修正。

如在 “百分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计算“甲比乙多25%,乙比甲少( )%”。

生1:甲比乙多25%;反过来,乙就比甲少25%。

生2: 不对,多25%就是多了 ,把乙看成4份,甲就是5份,算出乙比甲少(5-4)÷5=20%。

生3:我也认为少20%。我把乙看成单位“1”,甲就是1+25%=1+=,列式为(-1)÷=20%。

生4: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假如乙是100,甲就是125,答案也是(125-100)÷125=20%。

生1反驳说:“那为什么‘甲绳比乙绳长米,乙绳比甲绳短米是对的,‘甲比乙多25%,乙比甲少25%就错了呢?”

生2:米表示的是具体的长度,所以可以反过来说,而25%表示的是分率,反过来说是错了。

上述片段中,当生1出错时,教师没有即时评价,而是通过延时理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与摩擦的机会。正因为此,不仅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又出现了像生2、生3、生4这样独特又正确的想法,并无形中区分了具体量与分率的不同,这样的效果真是无声胜有声!

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课堂理答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沉淀,才能让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二小学 322200)endprint

生:2+10=3+9。

………

课堂中,教师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如果理答就此戛然而止,那它就仅仅局限在了简单肯定的层面,而教师一句转问“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你们也发现了吗?”把问题抛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发现。 又一句“你们的发现更加有深度了,能再找出具有这种性质的四个数吗?”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提升。这样的理答,巧妙地对知识点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和总结,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理答。

2.层层递进,追问校正——“回答不完整”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在课堂理答时,经常会遇到学生讲不清楚,讲不完整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首先要肯定其中回答正确的部分,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探问等理答方式改变问题的角度,促进学生再次思考。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可转问其他学生,通过同伴点拨、补充自主建构科学的数学知识,经历自悟自得、自我完善的过程。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个情景题:小明过生日,请小朋友吃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后,数数人数,发现有8个小朋友,就从侧面横切了一刀,正好平均分成了8份,每人拿了其中的一份。小明正准备吃,发现又来了隔壁一小男孩,正盯着蛋糕看。小明急中生智,将自己手中的蛋糕一分为二,把一半给了刚来的这个小男孩。

师:从情景中你能想到几分之一?

生1:

生2:

(学生的思路都停留在,这两个分数上,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停滞状态。)

师:那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你可以想到几分之一?

生:

师追问:这里的是整个蛋糕的吗?

(有效地突出以谁为单位“1”这一分数关键性问题)

生1:不是,是小明手上蛋糕的。

生2:我想到了,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是整个蛋糕的。

生3:哦,我知道了,把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看作一份的话,整个蛋糕就有这样的16份,所以,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是整个蛋糕的。

(全班学生恍然大悟)

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的思路都停留在,这两个分数上时,思维遇到障碍,思考不能深入,这时教师通过及时追问“那第九个小朋友分到的蛋糕,你可以想到几分之一?”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寻找隐蔽分数。接着又追问 “这里的是整个蛋糕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分数意义的关键性问题的讨论,从而帮助学生较深刻认识分数表示的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巧妙引导,延时评价 ——“回答错误”时采取的理答策略

学生回答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出错一定是有因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寻找错误出现的节点,只要节点解决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因此,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允许他们有改正错误的机会,适时等待、延时理答,给学生创造自主讨论、自主发现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达到对知识表征的修正。

如在 “百分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计算“甲比乙多25%,乙比甲少( )%”。

生1:甲比乙多25%;反过来,乙就比甲少25%。

生2: 不对,多25%就是多了 ,把乙看成4份,甲就是5份,算出乙比甲少(5-4)÷5=20%。

生3:我也认为少20%。我把乙看成单位“1”,甲就是1+25%=1+=,列式为(-1)÷=20%。

生4: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假如乙是100,甲就是125,答案也是(125-100)÷125=20%。

生1反驳说:“那为什么‘甲绳比乙绳长米,乙绳比甲绳短米是对的,‘甲比乙多25%,乙比甲少25%就错了呢?”

生2:米表示的是具体的长度,所以可以反过来说,而25%表示的是分率,反过来说是错了。

上述片段中,当生1出错时,教师没有即时评价,而是通过延时理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与摩擦的机会。正因为此,不仅保护了生1的自尊心,又出现了像生2、生3、生4这样独特又正确的想法,并无形中区分了具体量与分率的不同,这样的效果真是无声胜有声!

通过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课堂理答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沉淀,才能让智慧理答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理答行为 篇7

一、细读文本,为有效理答提供保障

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说:“要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教师不去细读文本,自己没有感悟,用什么来与学生进行对话呢?只有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语言,课堂上才能运用自如,有效理答。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一下)的《称象》,问学生:“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1:我想造一杆很大的秤,用吊机来称。

师:吊机是现代化工具,古代没有那么先进哦!大家先静下心来想想,讨论讨论再说。

生2:搬石头太费力了,把猪、羊赶上去也行呀。

师:这个办法真好!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3: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4: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上船,费了好大劲……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多想想,还会想出更好的办法。

教师在这个教学片段里进行积极的理答,凸显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机智的课堂驾驭能力。我想,她能这样处之泰然,是因为她课前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细读。只有当你充分地细读了文本,你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只有当你细读了文本,才会智慧理答,生成课堂的精彩。

二、关注问题,是实施有效理答的有效策略

1. 降低问题的难度。

理答是促进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经验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把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行保存。并把原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进行发问。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三个儿子》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本中明明说有三个儿子,那为什么老爷爷只说看见一个儿子呢?”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主旨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此,当教师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学生立刻卡壳了。课堂上也出现了冷场的状况,课前预设的链接问题也不能正常地进行提问了,此时就需要体现教师的理答能力了。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分为几个难度较小的问题:

师:“老爷爷看见的是哪一个儿子啊?”

生:第三个儿子。

师:“老爷爷喜欢第三个儿子的什么地方啊?”

生1:喜欢他为妈妈提水。

生2:喜欢他想着妈妈。

生3:喜欢他孝敬父母……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并将其转变成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小问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适度转移问题。

如在原音回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课的教学片段之后,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师:今天我们可能会有新的收获哦!现在打开课本,进行自由朗读。在读完之后要说说你们对唐僧师徒有没有新的感受。

随后学生们开始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

生1:我十分憎恨唐僧。因为他不能识破妖怪。

师:嗯,这是你的感受,然后对其他同学说:“谁对他说的话有意见?”

生2:我想不该去憎恨唐僧,因为他认不出妖怪。所以,才会错怪孙悟空的。

师:孙悟空是火眼金睛,而唐僧是凡夫俗眼,所以,他认不出妖怪的。

生3:我很同情孙悟空。他总是勇敢地打妖怪,可唐僧总是错怪他。

师:你是为孙悟空鸣不平。

生4: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我对白骨精十分敬佩。因为每次赶不走孙悟空她都不灰心,都会继续想办法。

师:有谁不同意他的想法么?

生5: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白骨精是因为要吃唐僧肉,才几次想赶走孙悟空的。

师对生4说:白骨精这样不灰心地赶走孙悟空,是为了做好事还是坏事呢?

生4:坏事?

师:干坏事时越不灰心越不气馁,干的坏事就会越多。是不是啊?

学生4点点头

这段教学对话,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基础来进行课堂理答的,学生们所说都是他们心中所想的,同时也是他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体会和感悟给予重要的关注和肯定。因此,在这里最有效的理答做法就是给予学生鼓励。直至学生4说“我最敬佩白骨精”之后,学生4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没有可以借鉴的价值,而且还会打破课堂上生动有效的教学氛围,此时虽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结果,但理答的过程还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不可以急于把答案完美地呈现出来,要逐渐地引导学生去找出最终的答案。

教师在听到学生4的感受之后,将问题一转,抛给其他同学:“有谁不同意他的想法?”让学生思考。学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接受了教师发出的问话,虽没有回答出问题的重点,但是他也为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埋下了伏笔。最终教师的处理能力也让人信服,他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白骨精这样不灰心地赶走孙悟空,是为了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呢?”在瞬间就排除了所有的无效信息,让整个课堂立刻变得明快起来。

3. 适当重组问题。

问题重组是一种特殊的教师课堂理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课堂理答最后的阶段,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重新的组织或是概括。

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总会有很多学生提问:“燕子在电线上站着不会触电吗?”随后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自己所知道的。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若是下雨天,那燕子就会触电,晴天则不会。第二种,燕子脚没着地,不会导电,所以,不会触电。第三种,燕子只踩了一条电线,所以,不会触电。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涉及到了自然学科,因此,在课前就要同自然学科教师进行相关的交流。于是,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后得出:物体若要导电,就需要正负两极的电流相互交流,而燕子却只是站在一根电线上,所以,燕子不会触电。这样的理答目的无非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精确、清晰和完整的答案,从而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地提出更多同语文学习无关的问题,避免课时的消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智慧理答, 亮出课堂精彩 篇8

一、尊重个性, 积极理答

理答是一种教学对话。对话应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和包容心, 这样师生之间才能相互信赖, 平等对话。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记住“我们曾经是孩子”, 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理解和帮助, 而绝不是粗暴地批评和惩罚;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表达自己的赏识, 千万不要漠视。在民主的天空下, 每一个学生都愿意高举小手, 这应该是智慧理答的一道独特风景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密码。课堂上, 教师恰当地使用鼓励性理答, 教师给予的口头表扬、鼓励的眼神、爱抚的动作, 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激情, 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内驱力。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的一次鼓励性理答很有可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产生一次质的飞跃。不仅如此, 积极的评价还体现了教师的期待, 这会让学生产生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二、精心预设, 有备理答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精心预设”指的是教师在课前研读教材、课程标准、教参, 了解学情, 预先估计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提出的问题, 然后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虽然不可能对所有的可能都预想到, 理答必然有很多是课堂上生成的。但我想“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灵感来自长时间的思考”, 有了课前精心的准备, 课上一定能灵感突现, 妙语连珠。

三、点拨启迪, 有效理答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如果说, 好的提问活动可以架构一堂课的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 点燃其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那么, 教师推波助澜的引导点拨必然在其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有人说答案就像隐藏在曲折迂回的暗巷中的一件宝物, 那么老师的点拨引导就是每个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的标志, 就是探寻过程中一直在前方引领的火把。所以课堂提问中, 教师必须审时度势, 多方引导, 在学生跃跃欲试或愤悱之时, 助其一臂之力。

四、理性总结, 升华理答

“再组织”作为理答的一种方式, 一般出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最后, 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概括, 力求给学生一个更为客观完整的答案。但再组织并不是对学生答案简单的重复和堆砌, 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的理性总结。在物理教学中, “再组织”应该是方法优化, 规律完善, 思路明晰, 学法指引,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策略。

五、勤于反思, 规范理答

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情况是不可预设的, 教师也会出现理答不畅甚至一时语塞的情况。为提高理答质量, 教师课后应及时反思, 从个别学生的回答、全体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学任务的进展多角度深刻剖析问题所在, 预设恰当的理答, 改善教学。长此以往, 教师在不断丰富自己理答经验的同时, 也发展了应对课堂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

六、博览群书, 灵动理答

有些教师也注意了理答, 但形式单一, 方法简单, 在判断时, 仅限于表达“对”或“错”, 在积极理答时, 仅限于带着学生一起说“你真棒”;在学生被一些问题难住时, 仅限于说“还有呢?再想想”, 学生答不出, 就直接揭示答案了事。这样的理答缺乏智慧, 这样的课堂缺乏灵动。导致这种情况, 是因为教师读书太少, 知识面窄, 语言修养不高。试想, 没有理论的支撑, 没有文学的支撑, 没有最新时事信息的支撑, 教师的理答怎么会充满哲理、诗意和新颖?怎能深刻幽默呢?

苏东坡主张:“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就是说, 读书要广博而善于取其精要, 要有丰富的积累而谨慎地运用知识。学习需要厚积薄发,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要厚积薄发。“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也强调了教师自身知识积累的问题。现在是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 “博”不仅是必要的, 更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有了深厚的积淀,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五彩纷呈的回答, 才会有信手拈来的潇洒和闲庭信步的悠闲。

透析低效理答,走向美丽课堂 篇9

[案例1]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面积大小的比较》教学片段

在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后, 教师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请学生们各自用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比较。

生1:可以把透明方格纸放在这两个图形上, 正方形有9个格子, 长方形有8个格子,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 (过程演示) 用这个方法比, 我们可以看出的确是正方形面积大。

生2: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合在一起, 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来, 放在一起比就知道了。师: (教师把两个图形重合在一起) 现在你看得出谁大谁小吗?

师: (演示比较的过程) 这样的方法也很好!

生3:老师, 我用尺量也能比出大小。

师: (眉头一皱, 大声地) 同学们想想用尺测量的是长方形、正方形的什么呀?现在老师要求比较的是面积, 这个方法行得通吗?

学生齐答:行不通!

生3: (欲言又止, 轻轻地和同桌说) 用尺子量周长, 周长大面积也大的喽。

感悟:由于教师武断的理答, 扼杀了这位学生的大胆猜想, 而且也肯定把伤心和失望带给了孩子。诚然, 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必须要向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努力, 但这并不否认课堂中孩子的奇思妙想,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就不加分析而草率地加以否定。这种只关注结果, 不从学生的答案中, 分析了解他们如何思考及如何组织资料而得出答案的理答方式, 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应该站在学生角度,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用宽容的态度, 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

现状二:理答机械、单调

[案例2]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片段

教学伊始, 教师出示图例:

要求:选择其中的两个部分, 你编出哪些分数的加法或减法的算式呢?

板书学生所编的算式:

……

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可以直接算出答案?

生2:从图中也可以看出这两部分和1/4的涂色部分是相等的。

师:真棒!生2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齐声回答:对。

师:剩下这些我们还没有学过的算式, 你能想办法计算吗?

学生独立尝试后, 交流发布学生的各种算法:

生3:我用通分, 把分数1/2转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来算, 。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办法吗?

生4:我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计

算1/2+1/4=0.5+0.25=0.75

师:大家看看, 可不可以这样算?说得也不错。

生5:我是把图形分割后, 根据图形观察出来的。

师:真聪明!还有别的方法吗?

感悟: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案例3中, “真棒”“说得也很好”“说得也不错”“真聪明”“有没有道理”“还有别的发现吗”等等机械、单调的理答充斥着课堂, 不注重实效, 也不能使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受到表扬和肯定。教师们用同一种语言, 对学生进行缺乏实质性的说教, 用单调的表达方式向学生们机械诱导, 这种理答, 并不能加深学生对教育活动内容的印象。会深入学生的内心吗?

现状三:理答单向、表面

[案例3]北师大版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片段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27+5等于多少?先自己动脑算一算。 (生算, 师巡视)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说?生1:我是数小棒的。

师:你是怎么数的?请你在实物投影上操作给同学们看一下。

(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操作数的过程)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算法?

师: (板书) 哦, 他是这样算的。还有吗?

生3:用计数器算。 (生用计数器数了一遍, 其间在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这个关键点, 老师也就任凭发言的孩子一句带过。)

师: (看生4还举着手, 问生4) 你的方法不一样吗?

生4:不一样的, 我是先算27+3=30, 再算30+2=32的。

师: (教师板书)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算法了?

生5: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然后, 教师又根据生5的回答, 重点介绍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感悟:本节课中, 教师让学生独立地尝试和探索“27+5等于多少”, 使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又让学生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自己的方法, 想达到全体学生共享智慧的作用。有效的交流过程的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让学生在思维成果的共享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然而, 这位教师的理答由于缺乏互动性, 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交流, 只停留在表面, 不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算法, 无法帮助学生合理建构知识体系, 理答的提升作用有限。

小学语文课堂“智慧理答”探析 篇10

目前的课堂理答实在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针对性, 泛泛而谈;二是缺乏情感性, 淡淡以对;三是缺乏客观性, 一味高歌;四是缺乏智慧性, 慌了阵脚。如此的课堂理答, 使得教学效率低下, 甚至空耗宝贵的教学时间。

因此, 教师应重视课堂理答。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的“智慧理答”作了一些肤浅的探析。

一、 百啭千声随意移——善于倾听是智慧理答的前提

1.要主动倾听, 练就慧耳

我国的教育传统一直关注“听”。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先听, 后循循善诱。毋庸置疑, 倾听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 在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的今天, 倾听便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智慧理答也必然是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

2.要善于等待, 练就耐心

学生发言, 或结结巴巴不够流畅, 或表意不够明确, 甚至词不达意、错误百出, 如果教师能始终脸带微笑, 善于等待, 耐心倾听, 那么这种乐观的期待定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受人尊重、受人爱护的喜悦之情。智慧理答就需要教师善于等待, 练就耐心。

3.要积极回应, 练就巧舌

当教师倾听学生回答时, 总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和选择, 在最短的时间内, 甚至是在瞬间必须作出教育的决定。缺乏智慧的教师, 面对回答, 或欲言无语, 或词不达意。深谙理答技巧的教师,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可练就如簧巧舌, 寥寥数语, 四两拨千斤。

二、探得风雅意无穷——机智应对是智慧理答的根本

1. 运用激励性理答, 激发学习热情

(1) 把握言语性理答的激励功能。

师:这个词, 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 我知道, 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师:从你的读中, 我听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你真的读懂了。

师:你把自己放进去了, 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你不是在读文字, 你是在替作者, 不, 你就是作者, 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

师:经你这么一读, 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全明白了, 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所以, 有了疑问, 最好的方法还是读书啊!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慈母情深》教学中的一番理答, 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教师对个体学生给予的不同激励, 更感受到了他对全体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情感体验、思想认知等多方面的引导。处处充满智慧。

(2) 巧用非言语性理答。

智慧理答, 既是一种教学评价行为,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时, 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一个大拇指, 摸一摸孩子的头……都是有效的理答行为, 不露声色, 不着痕迹, 使得课堂干净利落。恰到好处的非语言理答, 少了无谓的“华丽点评”, 少了教师的“才情展示”, 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激励效果有时会胜过言语表扬。

2.运用发展性理答, 开掘教学深度

(1) 当学生的思维偏离预定轨道时, 教师要通过启发式的探问或转问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合适的轨道。

师:“我的心绷得紧紧的”, 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紧张的心情。

师:对的。是一般的紧张吗?这是怎样的紧张?

生:十分紧张、极度紧张的心情, 可以从“绷得紧紧的”看出。

学生仅能答出“紧张”, 说明他的理解只停留在浅表层次。教师的一句反问式理答, 真正实现了学生和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2) 当问题的答案包含几方面内容而学生答不完整时, 教师要通过追问来发展答案。

师:同学们, 曹操怎么会败得这么惨呢?请把前面的有关内容讲出来。

生:前面说过, 曹操把兵船一条一条连起来, 火烧着后, 船就没有办法散开了。

师:这是曹操的计策失败。还有呢?

生:黄盖写一封信给曹操。说他要投降曹操, 曹操欢喜得不得了。

师:这说明曹操放松了警惕, 另一方面说明了周瑜计策高明。还有呢?

生: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 不熟水性, 坐不惯船, 火烧着后就只好跳到江里去了。

生:还有老天帮忙, 这一天刚好刮东南大风。

学生的理解往往有局限性, 教师用了两个“还有呢”, 巧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缜密性大有裨益。

(3) 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 教师可以采用反问式理答将思维引向深入。

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

(学生齐读 : 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茉莉”?

生:强调。

师:爱就如茉莉?还有吗?

生:表示一种感叹, 可以深入心灵。

师:充满温馨。

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 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

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啰唆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的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

此类理答同样是要建立在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的。此例中, 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文本“缝隙”, 抓住两个“爱如茉莉”的特殊语言表达, 用反问的形式进行理答, 轻轻一点, 顺势将学生的思维顺理成章地引入更深的境界, 从而感悟到文本的人文意蕴。

(4) 当学生回答时的体态语言有助于提升对文本的人文精神领悟时, 教师要相机采用智慧理答进行助推。

师:你们知道, 写这首诗的时候杨万里几岁?可以猜一猜。

生:18岁。

生:不超过25岁。

师:老师告诉你们, 写这首诗的时候, 杨万里已经60岁了。

生 (几乎全都感到震惊) :啊!

师 (现场采访) :你嘴巴张得那么大, 想说些什么?

生:他那么大的年纪怎么能写出那么活泼的诗歌来。

生:这么热烈的诗歌竟然是一位老爷爷写的, 我真不敢相信。

师:是啊, 文如其人啊, 这就是“直不中律”的杨万里, 这就是“也有性气”的杨万里, 率真、自然、豁达、质朴……诗歌的意境大, 诗人的情怀难道不“大”吗?

此例是费蔚老师在《晓出净慈寺》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段。教师用猜年龄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学生得知杨万里写作此诗的实际年龄时的惊讶神情 (体态语言) , 对本文的人文意蕴的开掘明显具有助推作用。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 马上进行现场采访, 对学生的体态语言成因进行探究, 这既是前一环节的理答, 更是后一环节的蓄势。教师的智慧理答寥寥数语, 便在学生和文本、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的桥梁。

事实证明, 发展性理答最能有效开掘教学深度, 推动教学进程。课堂中, 教师要学会巧妙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有效信息, 为我所用。同时, 教师更应该全身心地沉入文本, 沉入课堂。

三、一语天然万古新——凸显语文性是智慧理答的关键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 教师的理答始终要本着“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的宗旨, 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唯有在这样的理念和目标支撑、引领下, 我们才能回归到语文的本质, 剔除那些泛语文或者非语文的东西, 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行走在低碳高效之路上。

(1) 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 教师在理答时要给予启发, 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我是老师, 你是学生, 咱俩的任务调换一下, 能用兑换吗?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我拿钢笔, 你拿铅笔, 咱们交换一下留作纪念, 能用兑换吗?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 这个词用在哪个方面?

生:“兑换”的意思是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师:好。那我现在拿一角人民币, 换你一美元。你换不换? (学生摇摇头) 你怎么不肯换了?你刚才不是说一种货币换一种货币吗?想一想, 这句话里还缺少了什么?

生:“兑换”的意思是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但它们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

此例中, 如果教师始终就词解词, 教学将陷入重复无效的境地, 无法突围。教师一句“联系课文想一想, 这个词 (即兑换) 用在哪个方面”, 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本, 引向语文。此处教师的理答可谓是关键处“点石成金”。

(2) 当教学中发生突变时, 教师要运用智慧的语言巧妙点拨, 回归目标, 回归语文之途。

有位教师执教《丑小鸭》行将结课, 学生尽情地呼唤着美天鹅, 羡慕着美天鹅, 赞美着美天鹅, 此时课堂发生突变。

生:我认为, 丑小鸭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它本来就是从天鹅蛋里孵化出来的, 那它长大了肯定就是天鹅喽!总不会变成鸭子呀?

(全班沉默)

师: (面带微笑地) 那位同学说得没错。的确, 丑小鸭长大了肯定是天鹅。但是, 假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磨难, 假如丑小鸭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害怕了、退缩了, 重新回到了那个充满嘲笑、充满歧视、充满侮辱的鸭窝, 那么你想一想, 丑小鸭长大了能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吗?

教师趁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那只在充满嘲笑、充满歧视、充满侮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天鹅画一幅像。

生:天鹅耷拉着脑袋, 整天有气无力、没精打采。

生:天鹅见了谁都害怕, 老早就躲得远远的, 生怕被别人发现。

……

师:一只多么不幸、多么凄惨的天鹅呀。但是, 在我们的故事中, 这样的不幸没有发生。丑小鸭在冷风苦雨中坚强地成长起来了, 它终于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

教师的理答呈现了突变状态下的精彩生成的智慧。学生从自然生理的角度解读着丑小鸭, 但这不是文学的思维, 不是童话的价值。教师非常理智, 敏锐而巧妙地将解读童话的角度从自然生理转向人文精神。

智慧理答, 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即时评价。适恰的理答行为,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掘教学深度, 协调课堂节奏。智慧的理答, 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约、高效、富有艺术性。

让课堂理答更有效 篇11

一、理答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对提问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例:有位老师在教学《望月》这课时让五年级的一位学生说《静夜思》这首诗的意思。他愣愣地站了约有半分钟,最后说了一句话:李白坐在床上望着天空中的月亮,想家了。老师说:“非常棒,真的非常棒!”同学们窃窃地笑。看不出他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课后我试探着问这位同学:“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表扬?”此时的他言辞犀利,毫无上课时的“愣”劲,说:“言过其实!其实我也知道自己说得不好,我好像觉得老师在嘲笑我!”天哪!学生竟会有如此反应!这恐怕是老师始料不及的。

这位老师的理答语言真的有点言过其实了,在学生看来就是讽刺、挖苦、奚落。这样的评价往往让学生有失落感,甚至有怨恨。从此之后,他不愿意发言,更不愿让老师去夸他。无怪乎有学生说:“他对我赞美,我觉得那是对我的嘲笑!”

试想,老师在学生心中失去了“信任感”,甚至有了“憎恶感”,教学能不土崩瓦解吗?所以理答要巧妙,要实在,要适度!这位老师完全可以这样说:你的说法让我在脑中形成了李白的望月思乡图。

二、理答要以肯定为主,多用鼓励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我们的孩子大多期望赞美,结果忽略“发展自我”,对赞美有了依赖,成为赞美下的傀儡。诸如“非常好”“不错”“你很棒”这类的赞美,就容易使学生形成要得到别人认可的一种心态,长期下去,就形成了学生对赞美的依赖。如果不赞美,就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评价或赞美害了他。而这种描述成就式的赞美,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激发自己继续努力。就不会使学生对赞美造成依赖,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做对或做好一件事的时候,能针对事实本身给予肯定,用描述成就式的赞美,而非对学生个人做出“品格”或“价值”性的评判,才不会让学生对“赞美”造成依赖。这样的赞美,就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使学生发展自己,并不断地追求完美。

三、理答方式要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教师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就会失去其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一位老师在《广玉兰》一课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一位学生说:“我闻到了玉兰花淡淡的幽香。以及玉兰花叶片的香,还有它洁净、高雅的品格香,甚至说,我还闻到了他们这个生生不息的团结的大家庭的香!”

老师相机搬过一凳子,顺势把她抱上去:“请你居高临下,再说一遍,如果还想说什么请接着说。我将仔细聆听!”

这一遍,学生更加激情满怀:“我闻到了玉兰花淡淡的幽香,以及玉兰花叶片的香,还有它洁净、高雅的品格香,甚至说他们这个生生不息的团结的大家庭的香!我要做为人们散发香气的广玉兰,如果我做不了广玉兰的花,那么就让我做衬托广玉兰的经久不败的绿叶吧,我要支撑着它,让那花更浓、更纯!”

老师的亲自搬凳子,亲自把她抱上去,也是一种理答,用动作来表示对他的赞赏。教师用自己的行为,激发了她的情感,激起了她的再思考,使其在原先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感悟。如此亲切、明朗、热情洋溢的评价,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感染、不受鼓舞呢!试想,如果老师在学生的发言后这样说:你的语言很简洁,感受很独特。学生就可能不会有后面的两句话了。

教师的评价语也应富于变化,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行”,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

读过这个教学片断,我想大部分老师在赞叹执教者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之巧妙的同时,一定还会注意到这位执教者课堂理答的精彩。借助评价语,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这位老师在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在学生思维肓点处予以点拨,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升华了情感。

智慧理答, 让课堂活力四射 篇12

一、提升式理答, 扬起学习的风帆

在语文教学中, 提升式理答一般用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了简单评价以后, 通过智慧理答, 为学生语文能力或者知识水平的提升指明方向, 使学生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 明确。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学会查“无字字典”》一课时, 我问学生, 爸爸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语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烈日当空, 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问学生, 爸爸对“骄阳似火”的解释是从哪里得来的, 这个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很快得出爸爸对“骄阳似火”的解释是从生活中得来的, 在学生掌握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以后, 我又问学生, 文中还有哪些相似的例子, 也是作者对某个词语在生活中的理解?请找出来读一读。在教师的智慧理答下, 学生很快找出了文中对“惊涛拍岸”这个词语的具体解释。在这里, 教师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确评价, 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提升, 这种理答方式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扬起了学习的风帆, 学生学习显得更加简单, 轻松, 课堂教学也更具活力。

二、激励性理答, 激发学习的潜能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有了很大改变, 但是还不能完全走出像“你真棒, 你读得真好”这种缺乏针对性评价的怪圈, 一开始, 学生或许还会对这样的理答显得很激动, 很高兴, 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教学理答感到乏味, 缺乏学习的兴趣, 这时, 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激励性的理答, 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珍珠鸟》一课时, 我是这样教学的: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读书的情况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一下?有学生站起来读了第4自然段, 在这时, 我询问该生, 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个自然段呢?请说一下理由。学生说:“因为这一段写出了珍珠鸟的调皮, 机灵, 可爱等特点。”针对学生的回答, 我说:“真好, 你不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了大家听, 还告诉了同学们你喜欢的原因, 那么, 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向他一样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这时, 在教师激励性语言的理答下, 学生一个个兴趣高涨, 纷纷举起小手, 在朗读的时候也尽量地用最高的朗读水平展示给同学们听, 教师在理答时既要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又要为学生指名努力的方向,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最大化语文教学效果。

三、探究式理答, 提升思维的高度

探究式理答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是对激发学生思维最有效的理答, 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理答下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同时, 它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智慧和教学功底的理答, 在教师探究式的理答下,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 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母爱, 懂得珍惜, 学会感恩, 以及体会母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我是这样教学的:“我”第一次抱母亲以后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读课文, 找出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心理好难过”和“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学生找得很准确, 但是课堂教学中的理答如果仅仅停留在这儿, 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层面上,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提升理答的品质, 我继续追问“竟然”是什么意思, 从这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回答:“出乎意料, 非常惊讶, 说明平时我对母亲的了解太少了, 我很愧疚”。在这段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主要采取了从整体入手, 层层追问,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通过这样的理答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 并且使学生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从而深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

四、归纳式理答, 明确学习的指向

在语文教学中, 当学生的课堂回答过于零散或者不够完整时, 教师如果能够通过一系列完整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 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而且在这种归纳式的理答里, 学生对学习、思考探究中问题的结果指向也更明确, 能起到“拨开迷雾见日月”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课, 在学习课文时, 多数同学对文中的故事情节记得比较清楚, 但让学生说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时, 有的说:“我知道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有的说:“如果只顾眼前的利益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 我们不能贪小便宜。”有的说:“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好再做。”此时,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 如果教师不能给予准确的理答,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处在模棱两可阶段, 自己到底从文中学会了什么, 学生却说不上来, 这时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智慧理答进行总结, 让学生明白, 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并且要从文中懂得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富有感情的归纳性理答, 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语文教学中的智慧理答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理答方式, 确保理答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 思维的发展, 使语文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摘要:理答是近几年来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一个新兴词汇, 教师准确而又充满智慧的理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智慧理答”呢?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探析。

上一篇:君子动口不动手下一篇:甘肃省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