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答

2024-05-22

理答(精选12篇)

理答 篇1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对话,也是一种教学行为。理答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面对课堂上不同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回答,如何追寻有效的课堂理答,打造智慧课堂,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细读文本,为有效理答提供保障

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说:“要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教师不去细读文本,自己没有感悟,用什么来与学生进行对话呢?只有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语言,课堂上才能运用自如,有效理答。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一下)的《称象》,问学生:“假如你在场,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1:我想造一杆很大的秤,用吊机来称。

师:吊机是现代化工具,古代没有那么先进哦!大家先静下心来想想,讨论讨论再说。

生2:搬石头太费力了,把猪、羊赶上去也行呀。

师:这个办法真好!朝着这个方向想,我们试试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生3:用人来代替石头,让人上船,比赶动物更方便。

师: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你们说,曹冲会不会当时也想到了这些办法,但他为什么不用呢?

生4:我曾经看过称象的动画片,曹冲为了把大象赶上船,费了好大劲……

师:同学们,我相信只要我们多想想,还会想出更好的办法。

教师在这个教学片段里进行积极的理答,凸显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机智的课堂驾驭能力。我想,她能这样处之泰然,是因为她课前对文本进行了充分的细读。只有当你充分地细读了文本,你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只有当你细读了文本,才会智慧理答,生成课堂的精彩。

二、关注问题,是实施有效理答的有效策略

1. 降低问题的难度。

理答是促进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经验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把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进行保存。并把原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进行发问。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三个儿子》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本中明明说有三个儿子,那为什么老爷爷只说看见一个儿子呢?”这也是这篇课文的主旨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此,当教师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学生立刻卡壳了。课堂上也出现了冷场的状况,课前预设的链接问题也不能正常地进行提问了,此时就需要体现教师的理答能力了。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分为几个难度较小的问题:

师:“老爷爷看见的是哪一个儿子啊?”

生:第三个儿子。

师:“老爷爷喜欢第三个儿子的什么地方啊?”

生1:喜欢他为妈妈提水。

生2:喜欢他想着妈妈。

生3:喜欢他孝敬父母……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并将其转变成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小问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适度转移问题。

如在原音回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课的教学片段之后,教师就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师:今天我们可能会有新的收获哦!现在打开课本,进行自由朗读。在读完之后要说说你们对唐僧师徒有没有新的感受。

随后学生们开始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自己读完的感受?

生1:我十分憎恨唐僧。因为他不能识破妖怪。

师:嗯,这是你的感受,然后对其他同学说:“谁对他说的话有意见?”

生2:我想不该去憎恨唐僧,因为他认不出妖怪。所以,才会错怪孙悟空的。

师:孙悟空是火眼金睛,而唐僧是凡夫俗眼,所以,他认不出妖怪的。

生3:我很同情孙悟空。他总是勇敢地打妖怪,可唐僧总是错怪他。

师:你是为孙悟空鸣不平。

生4:我和他们都不一样,我对白骨精十分敬佩。因为每次赶不走孙悟空她都不灰心,都会继续想办法。

师:有谁不同意他的想法么?

生5: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白骨精是因为要吃唐僧肉,才几次想赶走孙悟空的。

师对生4说:白骨精这样不灰心地赶走孙悟空,是为了做好事还是坏事呢?

生4:坏事?

师:干坏事时越不灰心越不气馁,干的坏事就会越多。是不是啊?

学生4点点头

这段教学对话,是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为基础来进行课堂理答的,学生们所说都是他们心中所想的,同时也是他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体会和感悟给予重要的关注和肯定。因此,在这里最有效的理答做法就是给予学生鼓励。直至学生4说“我最敬佩白骨精”之后,学生4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没有可以借鉴的价值,而且还会打破课堂上生动有效的教学氛围,此时虽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结果,但理答的过程还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不可以急于把答案完美地呈现出来,要逐渐地引导学生去找出最终的答案。

教师在听到学生4的感受之后,将问题一转,抛给其他同学:“有谁不同意他的想法?”让学生思考。学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接受了教师发出的问话,虽没有回答出问题的重点,但是他也为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埋下了伏笔。最终教师的处理能力也让人信服,他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关键“白骨精这样不灰心地赶走孙悟空,是为了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呢?”在瞬间就排除了所有的无效信息,让整个课堂立刻变得明快起来。

3. 适当重组问题。

问题重组是一种特殊的教师课堂理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课堂理答最后的阶段,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重新的组织或是概括。

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总会有很多学生提问:“燕子在电线上站着不会触电吗?”随后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自己所知道的。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若是下雨天,那燕子就会触电,晴天则不会。第二种,燕子脚没着地,不会导电,所以,不会触电。第三种,燕子只踩了一条电线,所以,不会触电。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涉及到了自然学科,因此,在课前就要同自然学科教师进行相关的交流。于是,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后得出:物体若要导电,就需要正负两极的电流相互交流,而燕子却只是站在一根电线上,所以,燕子不会触电。这样的理答目的无非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精确、清晰和完整的答案,从而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地提出更多同语文学习无关的问题,避免课时的消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理答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的智慧。有效的理答能够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知道对错,知道什么值得思考。因此,作为教师,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理答 篇2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课堂理答的的问题。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追求理答的有效性。本文从理答的内涵、意义、现象以及怎么进行有效理答出发,力求创造和谐灵动、充满智慧的课堂,让课堂理答发挥有效性,真正起到激励、促进和提高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理答;教师理答;有效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相互交流合作,必须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而在课堂实践中,常常会有学生答非所问、答者寥寥或者浅答辄止的情况,当然,我们第一要反思最初的“提问”是否有效,并且,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对学生作答后的处理行为,即理答行为也要有所研究,因为智慧的理答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一、理答的内涵与意义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通常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评价他们学习的程度,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课堂理答的现象

从在我们学校听课以及培训时和同行的交流来看,课堂上教师的理答还非常不乐观,或缺少理答意识,或缺乏理答技巧,或缺乏理答机智,从而影响课堂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

1、重复理答。即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虽然有时也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有时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但大多是教师难以作出机智灵活的判断而随口无效的重复,拖沓了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

2、指向不明模糊理答。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自己的课堂或别人的公开课中,我发现朗读能力一般的孩子都能做到“正确”和“流利”,但“有感情地读”总是欠缺一些,这时往往看到老师在这些学生朗读结束后,这样理答“我觉得你还没有把感情读出来”或者是“你读得还不够好,还有谁读得更好些”等等,具体不好在哪里和怎样才能读好,老师不作理答,长此下去,这部分孩子的朗读水平始终不见提高。

3、错误理答。有些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给了学生错误的科学知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还得加强自身修养,才不至于出现错误的理答。

4、回避理答。不作回应的情况看起来似乎是不应该的,但课堂上确实有时出现。很多时候,老师没有给学生明确、适当的理答,有时含糊其词,有时不了了之,搞得学生不置可否。

三、有效理答,提高教学效率 积极而有效的课堂理答是一种思考、对话和民主的课堂文化,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是最见功力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理答充满智慧而效力于课堂呢?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认为,语文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就是文本的细读把握能力,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就是理答的能力和机智。

1、巧设问题

现阶段,尽管有关课堂问答行为的研究较为普遍,但研究“如何问”的比较多,研究“如何理答”的较少。合理的提问是有效理答的前提,在课前应该多钻研教材,在“最近可发展区域内”提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而不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2、理答中要有合理的评价

在自己的课堂或别人的公开课中,我发现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也比较单调,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简单理答。有些老师也注意了理答,但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在判断时,仅限于表达“对”或“错”;在学生被问题难住时,仅限于说“还有呢?再想想”;在积极理答时,仅限于带着学生一起说“你真棒” “说的好”,学生并不了解原因;在引出下一个环节时,对学生的回答不作任何评价。这样的理答缺乏智慧,这样的课堂缺乏灵动。所以说,教师的课堂评价应该担负起引领点拨的责任。

1.巧妙式评价

要让我们的课堂评价有真意,含睿智。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评价中学到知识,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富有创新思维的人!

有位老师曾执教了一节作文课《新概念作文》,课堂上,王老师对学生作文中两个小标点的运用作了如下点评——

师:失去亲人的体验,让我们一下子从鸟语花香的春天落到了冰冻三尺的冬天,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恐怖的深渊甚至地狱,这一幕渐渐地平复了,但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你的心头,也留在了你的笔下。让我们再去看一看、听一听那曾经让你流泪的一幕。(生读自己写的文章《天使之爱》)

生读:“我想起了他们,奶奶对我的哺育之恩,爸爸妈妈没日没夜地照顾我,叔叔从小陪我一起玩儿,老师教育我怎样做人,给与我丰富的知识„„”

师:省略号省去的是事情,省不去的是感情。

这一处理答,王老师紧紧抓住一个省略号,那“省不去的是感情”是给学生作文最高的评价,简短的赞美中饱含了老师对孩子的理解。这种赞美,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

2、幽默式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理答,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它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3、补充式评价

当面对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或是不留情面的批评,也不能采取无理答,而是要再次发问,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教师的理答无论是诙谐幽默的,还是机智风趣的;无论是言简意赅的,还是生动活泼的;无论是慷慨激昂的,还是温柔敦厚的;只要饱含着真情,闪射着个性的光华,都能够迅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滋润学生的生命之根。

总之,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理答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课堂文化,智慧理答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作为一线教师,上课前尤其要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在课堂上认真地倾听,审慎地提问,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巧妙有效地理答,一定会产生思维碰撞、精彩纷呈的课堂!

参考文献:

积极理答 和谐精彩 篇3

一、正面直击——激励创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往往会给予激励性反应,以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教学。

[教学案例]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晏子使楚》中的激励性理答。

师(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了楚王的幼稚可爱。了不起!

师(跷起大拇指):真是太精彩了。第一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读人家的文章,读人家的语言,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第二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刚才长篇大论,说晏子委婉地直指楚王的要害。后人在晏子说的这个简短的一句话里面找出了三个成语一

师(握住学生的手):我非常想和你较量一下。

窦桂梅老师给予学生的富有激情的、积极的理答,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的理答,既消除了学生紧张的心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眼里,这时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爱的、可信赖可交流的朋友,因而其思维就不会受到约束,表达方式也不会受到限制,课堂的和谐精彩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在一些名师的课堂中都能感受到宽松、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并沉醉于其中的课堂文化,为课堂中浓浓的和谐氛围拍手叫绝。这里面至关重要的一个“源头”,就是名师大家们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了正面直击——激励性理答。

二、旁敲侧击——探问求发展

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一般在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得比较多。它的主要方式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等。有时,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也可再提一个问题,就正确答案进行追问。

[教学案例]《父亲和鸟》教学片段。

指导朗读:“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师:谁愿意做那位父亲?

(生1很响亮地读父亲的话)

师轻轻地走过去,问:父亲是这样说话的吗?再读读这段话。

(生1很轻地读父亲的话)

师:真好,还有谁也愿意这样来告诉我们?

(师指名三位学生读)

师(俯下身轻轻地问生1):父亲这么小心,生怕惊动了小鸟,是因为……

生1:是因为小鸟还在睡觉,父亲怕吵醒了它们。

生2:是因为鸟宝宝还在做梦,父亲怕吵醒了它们的好梦。

师:所以,父亲轻轻地说,我们轻轻地读。轻点,再轻点,再小心点。

可以看出,教师创设了一个类似生活体验的情境,并积极运用探问,让学生对语感点有所触发,有所贯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理答,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课堂灵动而和谐。

三、顺势一抹——转问挖深度

转问也是一种常见的理答方式。简单地说,它是就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转问和探问一样,有利于学生专注于学习活动,改善思考方式。

[教学案例]于永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生:请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话音刚落,个别学生就笑起来。这笑显然带有冷嘲的味道)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位同学是想考考我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写下来。(学生开始写话)

这样的顺势一抹——转问,真是一举数得。一是站在了提问学生的立场,让他摆脱了内心被冷嘲的阴影;二是激活、唤醒和调取了学生们的感性。教师把问题抛给了全体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情感、直觉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感悟词语丰富的内涵。于是,抽象的词语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活的画面,然后又形成了一段段生动的文字。学生们将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刻画得生动而深刻。“尴尬”转出了“读写结合”的精彩,转出了滔滔不绝的和谐。

四、拨云见日——再组织究真理

再组织是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教学案例]《惊弓之鸟》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更赢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善于观察,是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

生:他能从飞得慢、叫得惨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说明他是一个打猎经验十分丰富的人。

生:我觉得更羸是一个残酷的人,因为他对这样一只受伤的鸟也不放过,硬是要把它吓下来摔死。

师:呀!你的观点真新颖,谁还想谈谈类似的看法?

生:是啊,我也觉得他是个没爱心的人,跟着魏王去打猎说明他经常猎杀小动物。

师:这个意见很有意思,老师为你的爱心而骄傲。

生:对,我也认为更赢没有环保意识,太不爱护小动物,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他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师:这个意见挺有道理,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的环保意识感到高兴。

《惊弓之鸟》这个历史故事的主旨是学习更赢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判断的本领,而非抨击古人淡薄的环保意识。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没有在学生的交流明显脱离课文主题时及时予以正确的理答,而是顺着个别学生的意见,鼓励其他学生谈谈类似的看法。这样的交流尽管很“人文”,是美其名曰的多元化感悟,但违背了文本的主旨,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教学这篇课文来说应该没有多大意义。这个教学片段启示我们:教师要以敏锐的感觉、独特的慧识、细腻的体察。发现学生的错误和欠缺,及时予以点化拨正,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再组织,给予学生一个真理。

课堂理答形式多种多样,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它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认真解读教材,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耐心倾听,慎重提问,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智慧理答;多运用积极理答,避免使用消极理答,我们的课堂定会和谐精彩。

理答的智慧 篇4

书。小组推选自己的报告员对其专题进行报告, 师生共同分享收获的果实。其他小组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报告中或者报告后对存在的疑问进行提问, 这时教师的及时点拨非常重要。

三、对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启示

(一) 研究性教学应是一种教学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提倡研究性教学。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灌输的方式教授知识、学生以死记硬背获得知识的方式, 而要运用研究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多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要重视学习过程, 尤其是思维过程, 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探究, 获取知识, 形成结论, 了解规律, 发现真理, 进而应用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验过程中, 要通过创造教育理论的学习, 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以民主、宽松、自由、质疑、探索激励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环境氛围。

(二) 在教学中应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自主权真正地交给学生。

大学生较中小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 能自主进行学习。但是当前的大学生有一部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完成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的, 并没有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地带、学科发展的最新领域, 甚至学科的未知天地中去。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科研课题的工作, 或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从事实际课题研究, 或独立承担导师课题中的某个相对完整的子课题。同时, 进行科研方法、技能的训练, 将查阅资料、课题调研、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列为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随机处置, 巧于应变, 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理答。这需要教师有应对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睿智的理答, 总能让课堂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这种理答在实践中虽然全凭着教师的课感和灵气, 但也不是不可训练、不可捉摸。从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中我们发现, 成功的理答总在一些常见的形式中闪耀着智慧的光彩。现略举数例, 以窥一斑。

一、机智的转问

转问, 就是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以求解答时, 教师不作正面回答, 而把“球”抛向他人, 转问别的学生。有一次, 魏书生老师给初二学生讲《爱莲说》, 课中, 一生举手, 说对“中通外直”一句不懂。魏老师故不作答,

和积极性, 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课堂的学习空间完全交给学生。

(三)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促进师生交流, 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性教学应是教师的“研究性”教和学生“研究性”学的有机结合体。教师的主导地位则尤为重要。研究性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而不应是依葫芦画瓢和照搬某一标准的模式。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探索发现法、延伸创造法、借题发挥法、问题教学法等。具体到课堂教学, 要广泛开展问题式、发现式、讨论式和自习辅导式等方法, 形成研究、探索问题的风气。还可举办各种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经验交流会, 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同时应着手改善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现状, 使其把教学放在首要地位, 辅以科研, 用科研来促进教学的发展。还可加大力度对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培训, 定期召开教学实验现场会, 提供优秀的教学观摩课, 交流上课的经验体会等。

参考文献:

ucation:A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http: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Z].

[3]刘铁芳.试论研究性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4]袁振国.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体系[J].江苏教育,

[5]袁祖望.高校教学改革:比较、分析及推进构想[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9:80-101.

而转问全班学生:其他同学有懂的吗?见无人回答, 便采用反问的形式直“逼”有疑问的同学:“中通外直”这四个字, 你一个也不懂吗?回答依然是“不懂”。魏又进一步反问:其中的“中”和“外”这两个字也不懂吗?全班学生便都活跃起来, 一鼓作气解决了“中通外直”的问题。

我们上课时常遇到一问三不知或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 尤其是公开课, 没有比冷场更糟糕的了。每当此时, 不少教师便窘态毕现:一方面以转问的形式作缓兵之计, 一方面以激励性言语寻找救兵, 于是, 只要有人发言, 不管有无道理, 是否深刻, 哪怕是一句不着边际的话语, 教师都“感谢”不尽, 表扬有加。听了魏老师的课你就会明白, 简单机械的“转问”人人都会, 但不一定奏效;而机智的转问, 则需要有由浅入深的启发, 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知识层面的深厚积淀, 这样, 教师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既尊重学生, 又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这就是智慧, 也是一种素养。

二、扎实的追问

追问, 是教师常用的发展性理答, 扎实有效的追问如抽丝剥茧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接近文本的核心, 构建新的认知。根据钱梦龙老师的回忆, 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那一课《愚公移山》的教学, 就大量运用了追问的理答形式:紧张扣文本, 环环相生, 丝丝入扣, 一步一步地把阅读引向深入。其中有一片段尤为令人难忘。钱问:愚公到底笨不笨?生答:不笨。钱追问:何以见得?生以愚公答智叟的那段话为证, 说明愚公不愚, 钱又问:你们觉得愚公的这段话讲得好不好?生答:好!钱追问:好在哪里?生答:好在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钱引导念读后问:感到这段文章写得怎么样?生答:有力。钱追问:为什么感觉有力?生答:念起来琅琅上口。钱又追问:为什么琅琅上口?注意句子的特点。生答: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同。如“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后面一个“固”顶着前面一个“固”字。钱又追问:对, 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生答:一句顶一句, 读起来有力。钱又追问:对, 下面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生答: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生子, 子又生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钱作肯定性理答之后, 又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上追问:“对, 这段话写得特别有趣, 一句顶一句, 显得子子孙孙, 绵延不断。最后总结一句, 那一句是———”生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钱追问:什么叫“无穷匮”?生答:“没有穷尽。”钱先肯定后追问:“是呀, 愚公的志气, 愚公的决心, 愚公的行动, 父亲传给儿子, 儿子传给孙子, 代代相传, 无穷无尽,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啃这两座大山。下面还有一句话一转, 显得特别有力。哪一句?”生答:“而山不加增。”钱肯定后又追问:“对, 这一句一转特别有力, 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 哪一句?”生答:“何苦而不平。”钱作了激励性理答以后又追问:“这句是水到渠成, 很有说服力, 很有道理, 智叟能回答吗?”生答:“智叟亡以应。”钱又从语言层面加以追问:“‘亡以应’,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就叫做———”生答:“哑口无言。”又答:“无言以对。”钱作总结性理答:“都对。‘无言以对’更符合‘亡以应’的意思。为什么智叟‘亡以应’?因为愚公讲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 做了一道很简单的加减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 愚公不仅痛感迂、塞之苦, 确知移山之利, 而且深知移山之理。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 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至此, 钱老师以智慧的理答构成了教学的高潮, 一个智者的形象在对话中矗立在学生眼前。

这一段教学可谓是成功运用追问作发展性理答的范例, 教学的多项目标都在不断的追问中得到落实。首先, 追问使古文字词和修辞知识等语言因素在具体的语境中更易于内化为学生的新知, 新词语和顶真的词格都把对语义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落到了实处, 比孤立的翻译、讲解更扎实、有效。其次, 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对文句内在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因果等有了切实的理解, 或由因及果, 或由人及物, 结论皆由学生得出, 教师则以追问作引导,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再次, 追问, 同时也激活了教师的思维, 既是问学生, 也是在问自己, 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激励性、诊断性理答, 也不是简单地说赞语, 断是非, 而是比学生站得更高, 看得更准, 说得更深、更全, 更有震撼力, 这时, 站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位积极的思想者和领路人, 学生怎能不折服?

三、深入的探问

探问, 即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以后, 发现其思考肤浅、片面甚至错误时, 先不表态, 而再次发问, 促使学生就原来的问题作深入而全面的思考, 直到正确为止。一位教师讲《变色龙》, 最后问学生:“通过学习, 你从奥楚蔑洛夫身上得到什么启发?”几个学生作了精彩的发言以后, 教师都点头称是。可有一个学生却举手答道:“我认为, 奥楚蔑洛夫是个能随机应变的聪明人, 因为社会是复杂的, 要保住自己的位置, 就要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 正是文本作者所要批评的低俗思想和社会现象, 然而却得到个别学生的附和。此时教师未置可否, 而是探问道:“奥楚蔑洛夫做得对吗?”大部分学生说不对, 教师又连珠炮似地发问:“为什么不对?”“做人的准则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人?”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明确了做人的道理, 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就连唱反调的学生也心悦诚服地放弃了己见, 懂得了要高贵地、有尊严地做人, 就得讲原则, 明是非, 不畏权势, 不欺弱小, 不顾私利, 即使是舍生成仁也在所不辞。

这一教学片段告诉我们, 探问是引导学生探究真知的有效形式。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理解与时代精神、文本倾向发生矛盾时, 教师既不要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 也不要做一言定是非的审判者, 最佳的选择是以探问的形式启发争论、思辨, 促成思想的交汇、碰撞、升华, 既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 深化学生的认知, 又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理答 篇5

郭见明 麻涌镇大步小学

[摘要]近年间,全国各地都在研究高效课堂,在众多的研究中,集中地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提问与理答的研究之上。提问与理答是在对话教学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的研究分析后分现:在提问方面,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证进行研究。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数量、分类。在理答方面,目前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十来篇。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为此,笔者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课堂提问 理答 文献综述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不仅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还更注

重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一课改背景下,近几年来,整个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小学语文界都在大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话题。究竟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 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王崧舟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理答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行为的评价,实际还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引导。这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对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聚焦于课堂提问与理答。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理答,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与江苏教育学者柳夕浪的观点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提问与理答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和理答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与分析,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立足于现状,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为实现高效课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一、提问的研究情况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又要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课改以来,我们对提问的应用与研究也越趋深入,具体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问的理论研究 ⒈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在美国学者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Jackie Acree Walsh)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Beth Danker Sattes)合著的《优质提问教学法》里提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了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内外许多研 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威伦(William Wilen)、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⒉教师提问的技术与艺术

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5 大方面: 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也对课堂提问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的领域广泛到各个不同层的学科,如: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综合等。我校也在2008年也 对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了研究,我们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5种课堂提问的类型,分别是:层进式提问、悬念式提问、曲线式提问、拓展式提问和情景式提问。

(二)提问的实证研究

⒈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的时候,提问研究中最简单的,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 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4 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如: 上海静安区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每堂课的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 次以上(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初中的课堂提问数较小学来得少。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以一堂课45 分钟计算,平均每12 分钟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课在短短45 分钟内竟问了四五十个问题,最多的一堂课问了98 个问题。申继亮的调查也发现,12 节语文阅读课上,平均每节课提问34 次,其中最多一次竟达50 次,占用课时23分钟,最少也达21 次之多。

⒉提问的分类方法

对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的热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 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 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 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

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 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 类。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 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 类。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 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 类。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有将提问分为两类的,如: Keith A.Acheson 和Meredith Damien Call等。有将提问分为三类的,如David Hopkins、摩根、萨克斯通和弗雷泽等人、陈瑶、程晓樵、沈贵鹏。有将提问分为4 类的,如拉赫和阿什纳等人、阿斯纳。有将提问分为5 类的,如布罗菲— —古德、美国查尔斯·C·狄诺凡、张玉成、张孔义。有将提问分为6 类的,如张晓奇。甚至有人分为7类,如格斯雅克。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全莉娟研究高中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察后发现: 第一第二水平总起来 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上海静安区的调查报告发现:从问题的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80%左右。申继亮发现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95%以上。

除此之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还包括: 座位安排与提问关系、教师反应与学生关系、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外,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学的角度,从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沈贵鹏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教师提问纳入师生互动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提问的性别特点,学生职务地位与提问的关系,提问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提问的关系等方面,也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二、理答的研究情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很少学者对理答进行单独定义,更多的表述是教师提问后的反应或教师评价行为。这两者都与理答一脉相通。对于理答方面的理论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17篇。总体来说,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

(一)理答方式的研究

⒈国外的研究。对于理答方式的分类,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另外,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进行分类: 如胡森提出6 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 类(简单的肯定和否定理论、不清楚和 复杂的评论、思考性评论、感谢和表扬、组织教学性评论、质疑性评论、重复学生的答案),扎霍里克、米勒、休斯分为14 类,布罗菲和古德分为8 类,弗兰德斯分为3 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 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 回绝问题。第二级: 重复问题。第三级: 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 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 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 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 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

⒉国内的研究。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是最早研究理答的人之一,他认为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认为理答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我国学者张玉成将理答反应归纳为注意倾听、给予鼓励、探究和归纳答案等四类。张俊绅等学者反教学的反应分为:直接给予学生一个指导性答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反问、建议一个特别的活动、允许其他学生回答此一问题、说明教师本身并不知道答案五种方式。佘晓清将赞美、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纠正回答、澄清概念、针对答案扩展、批评学生、重复答案、重复问题、提供暗示,问进一步问题,问其他学生、没有评价等反应种类编入量生互动量表中“教师评价”这个到动行为的观察子项中。学者陈惠芳认为理答方式主要有3种:指名板演式、教师示范式、媒体展示式。山东大学的庞新和张花认为理答的具体表现形式有4种:积极反应、消极的反应,探问、追问和转问,再组织。江西武宁县教育局教研室徐红英认 为理答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理答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模糊理答,让人雾里看花;二是重复理答,拖沓了课堂;三是简单理答,肤浅寡谈。积极理答,主要分为2大类: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其中,语言性理答包含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和激励鼓励)、诊断性理答、发展性理答、再组织。近年来,江苏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太阳社”的成员正在进行《小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理答方式的现状研究

早在1970年博格(Borg et al.1970)和他的同事发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典型反应是得意的重复这个答案,小学教师在一节20分钟的课上平均重复学生答案31次。台湾学者张俊绅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反馈往往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就数量而言,表扬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接受学生在意见所占据的时间电能大值为8%,而批评占据的时间最大值为16%。杭州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何靖芳认为理答的现状有三:一是理答错误无效;二是理答机械单调;三是理答单位向表面。上海静安区调查报告表明: 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启发性提问太少。相对于问题数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则显得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其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李晓燕则认为目前教师的理答现状有三种,分别是形式单一(简单理答,重复理 8 答),指向不明(模糊理答、误导理答、错误理答、回避理答)和态度过急(代答理答)。

(三)理答策略研究

布罗菲(JereE.Brkphy.1981)认为表扬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反映,只有在特殊的有信效度的情况下才有效果,表扬对于那些感到不安全或者来自底层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较低的学生是最有效的。罗什先宁发现了另外一种对学生回答进行反应的有效技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但又有犹豫,教师要确认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并解释为什么是正确的,就会有效。国内学者卢家楣2001年刀提出“教学评价的情感处理”,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使之对学生的教育表现做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江苏学者张玲娇认为理答具有针对性、情感性、鼓励性和客观性。在策略上就共有8种,分别是肯定策略、诱导策略、亲和策略、幽默策略、表扬策略、发展策略、否定策略和整合策略。

(四)理答原则的研究

江西武宁县教育局教研室徐红英认为,理答应该遵循4个原则: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因材施教;三要体现多样性;四要以鼓励为主。

三、研究反思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并不是平均用力,对提问研究得多,对理答研究得少。

从提问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提问的理论研究。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方面,它们的研究有着各自的广度。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课堂上的提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文本、学生、教师之的对话问题,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但是,许多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来谈,缺乏与实际情景中联系起来,无疑有若纸上谈兵。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在提问技术与艺术方面,较为注重从提问技巧的角度来研究,把提问上升到一种艺术性的层面。许多研究都表明有了提问技巧就一定能产生好的提问。是不是掌握了提问技巧就能解决一切与提问有关的问题呢?提问不但需要技巧,还需要因地制宜。很明显,前面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走进了提问研究的误区。从分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布鲁姆的分类研究为蓝本,重复做着事后分析的事情。要知道,教育瞬息万变,需要有前瞻的眼光,在做各种的教学研究必须紧扣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当马后炮。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各自对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次数都进行了量化,统计教师每天、每分钟、每节课大约提问多少个问题,用来提问的时间占据多少教学时间,以及对课堂教学有着哪些影响。一方面,这样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提问意识、自觉矫正个人的提问行为有着一定的帮助。但只是研究了提问数量与教学的关系,却没有研究出提问量这个度如何去把握。除了量化研究之外,许多的研究也使用了课堂观察的方式,把教师的提问情况描述下来,而且这样描述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人关注。但比起提问的量化研究就少很多。由于描述性的研究主观性大,或由于研究者的方法不太恰当,目前,此类的研究信度不高。

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国内国外都较少,就连对单独对“理答”进行定义的都少之又少。通过总结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理答的方式、策略与现状,也偶有涉足其原则。在理答的方式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反映出他们大多数都紧扣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可是研究得不多,欠缺广度与深度。在国内,我发现大多的分类办基本上是离不开崔允漷教授的四种分类方式,这虽然对研究理答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看不见更多鲜明的观点与立场。在理答现状方面,学者们从教师的理答形式的角度作了研究,研究发现教师过于重复单一,而且批评较多。但他们的研究似乎是蜻蜓点水,因为研究教师理答的现状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理答方式,而且涉及到整个课堂,要追根塑原,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指导意义。对于理答策略的研究,研究者基本是立足于学生的情感方面来研究策略,这肯定了课堂理答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笔者认为除了从学生的情感方面来研究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发展性、启发性理答为主进行更深入的钻研。

综观上述,我们发现目前在课堂提问与理答方面的研究为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许多的参考与依据。但是,当前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不足以诠释提问与理答,对于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的空间。笔者是希望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借鉴现有的研究经验,能够见缝插针地找到研究的突破口,继续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两者的的关系,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 ⒈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⒉项阳.王崧舟.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小学语文教师.2008 ⒊徐红英.课堂理答及其类型和原则.小学教学研究.2010 ⒋(美)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⒌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2).⒍(瑞)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第八卷[M].贵州: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⒎明轩.提问: 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4).⒏(美)I·W安德森,l·a 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40 年回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⒐全莉娟等.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⒑庞新.张花.智慧理答: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的思考.西南教育论丛(季刊).2009.4 ⒒严永金.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⒓(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⒔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⒕朱文君.课堂理答ABC.小学语文教师.2008.4 ⒖陈小斌.讲究课堂理答,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教学研究.2010 ⒗李薇薇.智慧理答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师.2008.4 ⒘(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⒙(美)Robert J.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⒚王俪嘉.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2010

小学语文课堂“智慧理答”探析 篇6

目前的课堂理答实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针对性,泛泛而谈;二是缺乏情感性,淡淡以对;三是缺乏客观性,一味高歌;四是缺乏智慧性,慌了阵脚。如此的课堂理答,使得教学效率低下,甚至空耗宝贵的教学时间。

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理答。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的“智慧理答”作了一些肤浅的探析。

一、 百啭千声随意移——善于倾听是智慧理答的前提

1.要主动倾听,练就慧耳

我国的教育传统一直关注“听”。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先听,后循循善诱。毋庸置疑,倾听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在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的今天,倾听便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基础。智慧理答也必然是建立在倾听基础上的。

2.要善于等待,练就耐心

学生发言,或结结巴巴不够流畅,或表意不够明确,甚至词不达意、错误百出,如果教师能始终脸带微笑,善于等待,耐心倾听,那么这种乐观的期待定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受人尊重、受人爱护的喜悦之情。智慧理答就需要教师善于等待,练就耐心。

3.要积极回应,练就巧舌

当教师倾听学生回答时,总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和选择,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是在瞬间必须作出教育的决定。缺乏智慧的教师,面对回答,或欲言无语,或词不达意。深谙理答技巧的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可练就如簧巧舌,寥寥数语,四两拨千斤。

二、探得风雅意无穷——机智应对是智慧理答的根本

1.运用激励性理答,激发学习热情

(1)把握言语性理答的激励功能。

师: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啊!

师:从你的读中,我听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师: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啊!

师:经你这么一读,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全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所以,有了疑问,最好的方法还是读书啊!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慈母情深》教学中的一番理答,从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教师对个体学生给予的不同激励,更感受到了他对全体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情感体验、思想认知等多方面的引导。处处充满智慧。

(2)巧用非言语性理答。

智慧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评价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摸一摸孩子的头……都是有效的理答行为,不露声色,不着痕迹,使得课堂干净利落。恰到好处的非语言理答,少了无谓的“华丽点评”,少了教师的“才情展示”,此时无声胜有声,其激励效果有时会胜过言语表扬。

2.运用发展性理答,开掘教学深度

(1)当学生的思维偏离预定轨道时,教师要通过启发式的探问或转问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合适的轨道。

师:“我的心绷得紧紧的”,写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紧张的心情。

师:对的。是一般的紧张吗?这是怎样的紧张?

生:十分紧张、极度紧张的心情,可以从“绷得紧紧的”看出。

学生仅能答出“紧张”,说明他的理解只停留在浅表层次。教师的一句反问式理答,真正实现了学生和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2)当问题的答案包含几方面内容而学生答不完整时,教师要通过追问来发展答案。

师:同学们,曹操怎么会败得这么惨呢?请把前面的有关内容讲出来。

生:前面说过,曹操把兵船一条一条连起来,火烧着后,船就没有办法散开了。

师:这是曹操的计策失败。还有呢?

生:黄盖写一封信给曹操。说他要投降曹操,曹操欢喜得不得了。

师:这说明曹操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说明了周瑜计策高明。还有呢?

生: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不熟水性,坐不惯船,火烧着后就只好跳到江里去了。

生:还有老天帮忙,这一天刚好刮东南大风。

学生的理解往往有局限性,教师用了两个“还有呢”,巧妙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缜密性大有裨益。

(3)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教师可以采用反问式理答将思维引向深入。

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

(学生齐读: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茉莉”?

生:强调。

师:爱就如茉莉?还有吗?

生:表示一种感叹,可以深入心灵。

师:充满温馨。

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

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啰唆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的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

此类理答同样是要建立在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的。此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文本“缝隙”,抓住两个“爱如茉莉”的特殊语言表达,用反问的形式进行理答,轻轻一点,顺势将学生的思维顺理成章地引入更深的境界,从而感悟到文本的人文意蕴。

(4)当学生回答时的体态语言有助于提升对文本的人文精神领悟时,教师要相机采用智慧理答进行助推。endprint

师: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时候杨万里几岁?可以猜一猜。

生:18岁。

生:不超过25岁。

师:老师告诉你们,写这首诗的时候,杨万里已经60岁了。

生(几乎全都感到震惊):啊!

师(现场采访):你嘴巴张得那么大,想说些什么?

生:他那么大的年纪怎么能写出那么活泼的诗歌来。

生:这么热烈的诗歌竟然是一位老爷爷写的,我真不敢相信。

师:是啊,文如其人啊,这就是“直不中律”的杨万里,这就是“也有性气”的杨万里,率真、自然、豁达、质朴……诗歌的意境大,诗人的情怀难道不“大”吗?

此例是费蔚老师在《晓出净慈寺》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段。教师用猜年龄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学生得知杨万里写作此诗的实际年龄时的惊讶神情(体态语言),对本文的人文意蕴的开掘明显具有助推作用。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马上进行现场采访,对学生的体态语言成因进行探究,这既是前一环节的理答,更是后一环节的蓄势。教师的智慧理答寥寥数语,便在学生和文本、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的桥梁。

事实证明,发展性理答最能有效开掘教学深度,推动教学进程。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巧妙捕捉学生回答中的有效信息,为我所用。同时,教师更应该全身心地沉入文本,沉入课堂。

三、一语天然万古新——凸显语文性是智慧理答的关键

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教师的理答始终要本着“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的宗旨,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唯有在这样的理念和目标支撑、引领下,我们才能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剔除那些泛语文或者非语文的东西,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行走在低碳高效之路上。

(1)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在理答时要给予启发,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

师:“兑换”是什么意思?

生:“兑换”就是调换的意思。

师: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咱俩的任务调换一下,能用兑换吗?

生: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

师:我拿钢笔,你拿铅笔,咱们交换一下留作纪念,能用兑换吗?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这个词用在哪个方面?

生:“兑换”的意思是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

师:好。那我现在拿一角人民币,换你一美元。你换不换?(学生摇摇头)你怎么不肯换了?你刚才不是说一种货币换一种货币吗?想一想,这句话里还缺少了什么?

生:“兑换”的意思是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但它们的价值必须是相等的。

此例中,如果教师始终就词解词,教学将陷入重复无效的境地,无法突围。教师一句“联系课文想一想,这个词(即兑换)用在哪个方面”,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本,引向语文。此处教师的理答可谓是关键处“点石成金”。

(2)当教学中发生突变时,教师要运用智慧的语言巧妙点拨,回归目标,回归语文之途。

有位教师执教《丑小鸭》行将结课,学生尽情地呼唤着美天鹅,羡慕着美天鹅,赞美着美天鹅,此时课堂发生突变。

生:我认为,丑小鸭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因为它本来就是从天鹅蛋里孵化出来的,那它长大了肯定就是天鹅喽!总不会变成鸭子呀?

(全班沉默)

师:(面带微笑地)那位同学说得没错。的确,丑小鸭长大了肯定是天鹅。但是,假如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磨难,假如丑小鸭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害怕了、退缩了,重新回到了那个充满嘲笑、充满歧视、充满侮辱的鸭窝,那么你想一想,丑小鸭长大了能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吗?

教师趁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那只在充满嘲笑、充满歧视、充满侮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天鹅画一幅像。

生:天鹅耷拉着脑袋,整天有气无力、没精打采。

生:天鹅见了谁都害怕,老早就躲得远远的,生怕被别人发现。

……

师:一只多么不幸、多么凄惨的天鹅呀。但是,在我们的故事中,这样的不幸没有发生。丑小鸭在冷风苦雨中坚强地成长起来了,它终于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

教师的理答呈现了突变状态下的精彩生成的智慧。学生从自然生理的角度解读着丑小鸭,但这不是文学的思维,不是童话的价值。教师非常理智,敏锐而巧妙地将解读童话的角度从自然生理转向人文精神。

智慧理答,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即时评价。适恰的理答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掘教学深度,协调课堂节奏。智慧的理答,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简约、高效、富有艺术性。

智慧理答,作为一种微观的教学行为,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从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入手,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训练,逐步提升。

智慧“理答”顺学而导 篇7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 充分预设,运筹帷幄呼唤精彩

1. 多种预“答”,有备无患。

要想在课堂的短短40分钟时间内收获精彩,对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做好预设,尤其要预想“学生回答不出怎么办?”“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对于这个问题,我应当怎样进行点拨引领?”……经过这样“千百次的自问自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多一份自如应答的自信,愚钝的理答就会减少,智慧的理答就会增多。

2. 厚实 底 蕴 ,应答如 流 。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理答自如,就要努力修炼“内功”。

一要见多识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知识量很可观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就会愈拉愈大;如果我们的文学素养跟不上学生,就无法再“为人师”。

二要深入研读文本,要有超越学生的敏锐与深刻。只有做到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地展开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

二、 善于倾听,听音听心捕捉精彩

1.听出偏差及时 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提问学生:“一家人在收到于勒的两封信后,每到星期日就干什么?”一位学生回答:“到海边的栈桥上等于勒回来。”应该说,这位学生回答得还可以,但是结合课文看,一个“等”字却显得不那么贴切。于是,教师请学生讨论。另一位学生说道:“‘等’字不能表现这一家人热切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应改用‘盼’字。”这个回答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的发言常有不足之处,教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答问话语的长处和短处,边听边思考,智慧地进行理答。

2. 听到 机 会 及时 抓 。

有一位教师执教《往事依依》一课时,要求学生归纳作者回忆的四件往事,但因为不善于听而出现了愚钝理答的情况:

师:你读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生:小时候看山水画。

师:(皱眉,想了想,摇了摇头)看山水画? 其他同学怎么归纳的?

生2:看《水浒传》的插图。

师:(又皱眉,很着急,又摇头)看《水浒传》的插图? 到底怎么回答?

(学生被教师不当的否定搞懵了 , 一时沉默,不知道该说什么。 )

师:(一脸无奈而硬生生地给出答案) 应该是“我”小时候观图。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只想听到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而忘了倾听学生的回答,于是也就没有捕捉到第一个答案所带来的点拨机会。

如果教师能通过下面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效果就会更好:

师:你读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生:小时候看山水画。

师:这段文字中除了讲看山水画,还讲了什么?

生:看《水浒传》的插图。

师:谁小时候看这些图?

生:“我”。

师:谁能完整地表述一下?

生:“我”小时候看山水画和《水浒传》的插图。

师:能把“看山水画和《水浒传》的插图”合并一下,概括得再简洁点吗?

生:“我”小时候看画(看图、观图)。

三、智用“三问”,顺学而导等待精彩

1.巧用探问式等待。

探问是一种将问题分解的策略。

例如,笔者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起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运用了层层铺垫的手法,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沉默,难以回答。笔者意识到这个问题问得太大,于是把这个问题进行了分解:“每一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各段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一变通,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2. 善用转问式等待。

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引发更多学生的讨论而出现的。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春》的片段:

师:你朗读《春》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感觉心情很放松。

师:(板书“放松”,转向其他学生)还有吗?

生:感觉心情很舒坦。

师:(板书“舒坦”,转向另一学生)你呢?

生:感觉心情很清爽。

师:(板书“清爽”,继续转向别的学生)还有没有?

生:我的感觉是非常地宁静与平和。

师:你读出的意境太妙了。

这样的教学就既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让他们能够对比思考自己和他人的答案,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3. 妙用追问式等待。

追问,即当学生回答了某一问题后,为了引发他们继续思考而创设的一些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孔乙己》一课,他提问学生:“孔乙己被丁举人吊起来打到大半夜,直至打折了腿。鲁迅先生这样沉痛地写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有学生回答:“这是用秋风烘托一种感情、一种气氛。”教师追问:“烘托一种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秋风一天凉比一天,代表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萧瑟的秋风代表了人情的冷漠。”教师继续追问:“那用秋风又烘托了怎样的一种气氛?”学生回答:“萧瑟的秋风烘托了社会环境的冷漠。”

经过教师这样的层层追问,文本的主旨不待教师讲,就已经显而易见了。

智慧的理答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力。如果我们广大教师都能智慧理答、顺学而导,就一定能成就精彩课堂。

摘要:“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对教师理答的意义、现状做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提升理答智慧,能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成就精彩课堂。

追求理答的智慧 篇8

一、肯定式理答

肯定式理答就是对学生正确回答作出肯定、表扬的一种理答方式。

第一层次:简单式肯定。即简单的表扬肯定。老师常用的语言是“很好”“太棒了”“你真是太聪明了”, 体态语言有赞许的目光、握手、鼓掌等。这种简单的肯定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激励性, 但由于表扬肯定的太空洞、太笼统, 没有针对性, 有时显得有些夸张, 因此, 学生积极的情感持续不长。为此, 寻找智慧的理答, 就要在此基础上, 加强表扬肯定的针对性, 让学生真正受到激励, 这就进入到肯定式理答的第二个层次。

第二层次:指明式肯定。即指明原因的表扬肯定。老师进行理答时, 把学生受到肯定、表扬之处点明出来, 让学生知道自己受到肯定表扬的原因。这种有针对性的表扬肯定使学生受到更大的激励, 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理答“答”的是一个学生, 可“理”的却是全体学生, 把学生得到表扬肯定之处指明出来, 受益的不仅仅是一个, 而是全体学生。比如:于永正老师上《翠鸟》 (人教版三下) 时, 问:谁还敢读?学生读后, 他进行评价:“你读得太好了, 表情比声音更好!你把对翠鸟的喜爱都放在脸上了, 真好!现在让我们都把对翠鸟的喜爱放在脸上, 读!”于老师有针对性的表扬肯定, 让全体学生明白“, 表情”朗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接下来的朗读, 学生都尽力用表情来表达对文章的感悟。如果让学生自个儿说明受表扬原因, 学生收获将更大。据此, 我们就有了第三层次的智慧理答了。

第三层次:反思式肯定。即老师通过理答, 让学生反思自个儿的“答”所受表扬的肯定之处。老师通常的理答语言是:“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原因吗?”等追问, 让学生自己把思考问题的过程梳理出来, 明确思维的方法, 收获更大。

肯定式理答的三个层次本质上都是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表扬, 也都能让整个课堂充满一定的生机与活力, 前两个层次的理答更关注的是教者本身, 第三层次的理答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对学生长远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价值, 因而也更具智慧。

二、否定式理答

否定式理答就是对学生回答不正确进行否定的一种理答方式, 通常有直接否定、间接否定和引导否定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彰显出不同的理答智慧。

第一层次:简单式否定。所谓的简单就是教师在理答时, 直接否定学生的“答”。常用语言“错了, 坐下再想想”“不对, 听别人怎么说”;有时甚至会用“真笨”“真是死脑筋”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伴随着这种简单式的否定理答, 老师的体态语言也常出现冷漠的眼神等。不可否认, 直接给出“对错”的理答, 有时显得简洁明了, 让学生明白自个儿回答是错误的, 但大部分的简单式否定对学生还是会造成伤害, 因此, 应尽可能地采用委婉式否定的理答。

第二层次:委婉式否定。也就是不直接简单地对学生的“答”进行否定, 而是采用间接的办法去否定, 这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在直接否定的理答中, 学生有时虽然认识到老师的理答完全正确, 但却因碍于情感而觉得难以接受。因此, 老师采用委婉式否定理答时, 能让学生感到自己仍是被尊重的, 就能在情理上接受, 并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归谬理答, 让学生在合乎逻辑中, 推理出荒唐可笑的结论而意识到错误, 愉快地接受老师的理答。类似的还有, 幽默、反语、模糊、含蓄等, 课堂上老师们可以灵活应用。

第三层次:引导式否定。也就是在委婉式否定的基础上, 通过转问、探问等方式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否定方式。转问, 就是当某位学生的“答”被否定后, 教师把问题转向其他学生, 再问, 以便通过同学的协助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理答方式。采用探问, 就是教师把刚才的问题化解成相关的多个小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 获得对原问题的正确认识的一种理答方式。这种方式, 让学生亲历解决难题的思维过程, 学会了如何正确解题的思维和方法, 同时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启发, 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乐于学习的理答方式。比如:窦桂梅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苏教版六下) 时问:“在这个故事里有三变, 有三打, 还有三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文章反复叙事的特点。但由于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而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窦老师及时采用探问, 把原来的大问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这个故事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 (不重复) ?”“内容一样吗?”最后联系歌曲的反复, 让学生自然得出“反复叙事”的写作特点, 从而解决了问题。

三、修饰式理答

修饰式理答是指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进行修正、归纳、提炼、提升, 给学生更为清晰、完整答案的一种理答方式。

第一层次:直接修正式。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的答案及时捕捉回答的合理之处, 用更为妥帖的语言进行修正, 使学生获得更为准确的答案。比如于永正老师上《翠鸟》 (人教版三下) 一课, 对于“为什么不叫‘绿鸟’, 而要叫‘翠鸟’”这个问题, 学生有认为声音的, 有认为外形的, 有认为亮的, 回答得不完整, 于老师采用了修正式理答。先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之处“不仅表示绿色, 颜色亮一点, 而且还表示很可爱、好听”。再进行了修正, “它不光表明一种意思, 还是一种心情的表达。叫翠鸟多可爱啊”。 使学生获得为什么用“翠”的完整信息。

第二层次:归纳提升式。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的答案, 通常是对多个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提升, 使正确的答案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王崧舟老师上《草船借箭》 (人教版五下) 围绕“笑”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诸葛亮在笑谁?学生回答笑曹操、笑自己、笑鲁肃、笑周瑜等, 原因解答得比较零散, 也不够准确。王老师对每个答案作了归纳、提升, 比如笑曹操, 归纳提升为:这叫讽刺的笑, 这叫轻蔑的笑。让学生感受到“笑”的丰富内涵和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第三层次:启发引导式。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的答案, 通过探问、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拾级而上探寻到正确的答案。这种引导方式与引导式否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延迟式理答

延迟式理答就是对学生的回答不立即作出判断, 而是有意延迟判断、思考对策, 进行点拨引导的一种理答方式。课堂上学生不回答老师的问题, 比较常见的是老师提的问题偏难, 学生无法回答, 因此, 老师的理答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忽略式。当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 老师采用忽略的方式, 不予理答。

第二层次:留白式。当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时, 老师采用留白的方式, 待到时机成熟后, 再进行理答。

智慧理答演绎精彩 篇9

一、修正式理答

修正式理答是学生在回答中由于思维或表达上存在局限时,教师给予的纠正和引导,将零乱、不完整的感性认识逐渐抽象到理性的层面上来。

1. 指导性修正

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及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表达时往往喜欢用儿童语言,其回答或许思路不够清晰、没有条理,或许是片面的、不够规范。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回答适时指导修正,给予明确的指向,把学生的语言或思维引入更规范准确的轨道上来。如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出示了5个图形,叫学生大胆猜测、验证哪个是轴对称图形。其中一个学生指着圆回答:“这个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我先把这个圆形对折,看到它两边是一样的,所以我确定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张老师不失时机地说:“不仅仅一样,而且完全(以手示意)怎么样?”学生恍然大悟,回答道:“重合。”“两边是一样的”这是学生对圆对折后形象的描述,张老师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指导学生及时将“两边是一样的”这一儿童化语言修正到“完全重合”这一数学术语上,学生在教师“无痕”的指导下自主建构,经历自悟自得的过程。

2. 归纳性修正

针对教师的提问,可能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够全面,都是点上的、零散的东西时,这时教师应将这些“点”归纳概括成精简的知识和结论,及时地总结,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楚,答案更加明晰。归纳性修正在探究性教学中运用得最为广泛,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小组在发表探究结果后,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中,引导学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新情况?”并请学生自编小数加减法类型的题,先独立探究,再展示交流。学生反馈:(1)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3)计算结果小数末位有0的;(4)整数和小数相加减的。对于各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对小数加减法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针对第(1)种情况,学生认为只要将小数的“末位对齐”就可进行相加减,这时教师在先让学生充分表达思维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最后引导学生综合各种观点加以归纳修正,得出:无论是“末位对齐”还是“小数点对齐”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保证相同计算单位上的数对齐,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有了理性的认识。

二、强化式理答

强化式理答是指当学生的回答富有价值和意义或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决定性作用时,教师采取重复或突出的方式加以强化,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强化,教师可以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的秩序,塑造或矫正学生的行为,即形成教师所期望的行为,同时使与教师期望相反的行为得以消退。

1. 语言强化

即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赋予丰富的语音语调进行重复等方式进行强化,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很多教师常常有随意地重复学生的回答习惯,即学生回答一句教师跟一句,这种过于简单、低效的强化方式急需改变。而优秀教师在语言强化上就显得灵活多变,值得大家学习。我们继续来看张齐华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一段对话:

生:因为它任意地对折都不可以折出轴对称图形。

师:都不可以完全——

生:重合。

师:张老师特别欣赏他刚才提到的一个词,猜猜是什么?

生:任意。

师:认真听的同学都捕捉到了,“任意”对折,也就是说这个同学刚才在研究的时候折了多少次?

在这个案例中,张老师先是对学生儿童化语言进行了再一次的引导修正,当学生说出“任意对折”时,教师不是自己简单地重复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猜猜,在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捕捉知识的重点,既使知识得到强化落实,又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2. 体态强化

即借助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回答的强化,这种强化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中,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观看游乐园里的6种游乐项目,并问学生们:“你们经历了这样一次又一次游玩的过程,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一些感受。你能不能把刚才所做的这样一些游乐活动分分类?给它起个名字?”吴老师根据学生所说,边说边通过手势做旋转、平移运动,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受、体验。这样,学生在教师的调动下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提升式理答

提升式理答是在学生回答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情况下再次组织问题,再次进行理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答,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而采用的教学行为,属于较高水平的理答。

1. 探问

在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正确或无从回答的情况下,教师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或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用连乘解决问题”时,在出示两盒酥饼后的一段对话:

师:把这些酥饼分给我们在座的同学,一人一个,你觉得够吗?

生:不知道。

生:要知道一盒有几个酥饼。

师:那老师拆开其中的一盒,请大家仔细看(师每盒里取出了4袋酥饼)。现在知道有多少个酥饼了吗?

生:还不能知道。

师:但可以知道什么?

生:能知道两盒有多少袋酥饼,4×2=8(袋)。

师:要想知道两盒有多少个酥饼该怎么办?

生:把其中的一袋拆开。

(师拆开一袋,呈现5只酥饼)

师:把你看到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有2盒酥饼,每盒有4袋,每袋有5个。

师:补上一个问题就很完整了。

生:有2盒酥饼,每盒有4袋,每袋有5个。一共有多少个酥饼?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将一个大问题,逐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这样化大为小、化难为易,让学生一步一步接近原问题的答案,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 转问

当一个学生的回答不准确或不完整时,转向其他学生再问,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课堂上教师一般会用“谁会回答这个问题”“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有时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知如何理答时也可通过转问将“绣球”抛还给学生,既可引起全班学生的共同讨论,教师也可借此时间组织思考。

3. 追问

就是对一个学生的回答刨根究底地问,即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而创设一些问题。追问一般倾向于同一个学生,是纵向深入式的,这样可以保持学生思维不被打断,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深处。教师通常会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做,请说说你的理由”等方式引领学生深入问题深处。我们来看特级教师陈汝耐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与学生的对话:

师:我们来说一下画高的方法,你的高是怎么画的?

生:从顶点下来。

师:你就凭空画下来吗?

生:用尺。

师:这尺怎么用呀?

生:用尺的直角去画。

师:为什么用尺的直角去画?

生:不用直角会画弯的。

师:尺怎么会弯呢?

生:不用直角就不垂直了。

师:与谁垂直?

生:与顶点的对边垂直。

整个过程,学生在教师不停地追问中思维得到不断修复与完善,学生在学会画高的同时,又培养了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式理答

评价式理答即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如其分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真诚的评价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更源于教师对学生内心感受的体验。

1. 肯定性评价

大部分教师喜欢用“好”“精彩”“你真棒”“你真聪明”等一些通用的奖励词语来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回答。这样的评价不仅语言单调,而且学生也很难从中获得具体的信息,不知道自己好在哪儿,也就不去进一步思考问题了。因此,在对学生作肯定性评价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指出学生好在哪里。我们来看一位教师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中的一段精彩对话: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能说得更详细些吗?

生:我是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出来的。

师:哟!你不但懂得多,方法也特别多,你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小老师了。谁再来说说,什么角是锐角、钝角?(指名学生说)

师:在检查之后,你发现哪个角最容易出错?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吧!

生:我发现8号角最容易错,它是钝角。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能说得更详细些吗?

生:我是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的,它比直角要大,所以是钝角。

师:你说得真完整。你不仅会分角,就连比角都说得那么完整,老师为你感到骄傲。我们可以用小于号来连接它们。

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明确到位。通过表扬学生懂得多、方法多、说得完整,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会激励学生更自觉地去预习或看课外书、更多地去思考,让自己懂得更多、方法想得更多。

2. 否定性评价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明显的错误倾向时,我们要及时地给予否定,让错误消失于萌芽状态。当然,在否定性理答时,我们的态度要诚恳,语气要委婉,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否定学生的回答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修正式理答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也可通过转问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然后再转问第一位同学“你能听懂他的意思吗”“现在再请你回答一次”等方式,让学生在否定中得到肯定。

课堂理答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它渗透于教学流程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长此以往,教师必将在不断丰富自己理答经验的同时,也发展了应对课堂的教学机智和实践智慧,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次难忘的经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

参考文献

[1]朱文君.课堂理答ABC———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8(4):7-8.

有效理答建构智慧课堂 篇10

一.尊重学生, 多用激励性理答

离开了尊重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关心和赏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通过师生平等、真诚的交流与对话, 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才能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教师要尊重学生, 就要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多用激励性理答, 爱护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比如鼓励学生:“是不是没有想好?请你坐下来想一想, 我相信待会儿你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教师的有效理答, 很可能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比如学习北师大三年级《田忌赛马》课文学习时, 故事的生动与比赛的曲折吸 引到了学 生。有学 生问 :“什么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呢?双方同样的马匹, 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 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学生学习最忌就是囫囵吞枣、迷信书本, 理所当然地接受课本所表达的一切, 教师并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对揭示整篇文章中心意蕴的意义, 而是充分抓住这个问题显现时机。“这位同学阅读很认真, 想得很细, 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第一层疑问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是凭借什么标准来区分的?第二层疑问按照常规的比赛方法田忌方自认不能赢, 但是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后就转败为胜, 这其中有什么门道呢?”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回应了这名学生的疑问,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故事背后的竞赛规则与主要人物田忌的突出智慧, 通过体验和感悟, 挖掘了课文文本的内涵, 拓宽了学生看待事务的视野。

二.否定回应, 妙用发展性理答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明显的错误时, 我们要及时地给予否定, 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否定理答时, 我们的态度要诚恳, 语气要委婉, 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

当学生的回答明确偏题或者出现还没理清头绪的无序回答时, 教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把学生的对话纳入正确的轨道。可以对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 如果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然后教师可以降低要求, 放手研究, 让学生在教师亲和的态度, 宽容的胸怀, 细心的理答中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我们当然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但该否定时一定要提出, 否则会影响小学生学习的质量, 但在纠错时, 要用发展性语言进行理答, 比如:“同学们都认真思考了问题, 教师感到很高兴。”“没有答对的同学不要灰心, 只要保持像今天这样的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总有答对的时候。”这种激励性的理答语言, 学生怎么能不受到鼓舞, 不产生学下去的愿望呢?

三.提高技能, 彰显理答智慧

教师理答的语言要多样化。教师正确、恰当的理答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但长期使用一种方法, 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的理答就这么几种:“不错!”“很好!”“你说的对!”“你说得真好!”学生听多了就会毫无感觉, 就失去了理答的作用。就像我们与人日常交流一样, 我们总会有新的感触与对白, 教师开展与学生之间人性化的、真挚的对话就不会固化于单一的语言与思维, 教师理答的语言会经常多样, 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攻心”为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 无论什么样的理答都必须动情, 教师的理答要富有感情。教师的理答要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能够真正触动到学生, 才能通过对话实现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真正转变。

智慧理答成就高效课堂 篇11

关键词:智慧理答;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智慧的教师理答不但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还能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习惯,提高能力。下面我将以多种案例的形式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理答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言性理答

语言性理答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问答作出的语言评价和引导,它包含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和激励鼓励)、诊断性理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发展性理答(主要包括探问、追问、转问、反问)、再组织理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概括)。

在《燕子》这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多次运用激励性理答,使整个课堂展现出更多的精彩。如:

师:请学生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体现小燕子好漂亮、好可爱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大部分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小部分同学纯粹地朗读。

师:真喜欢你们读书的样子,边读还会边做记号。三年级就学会了读书做记号,真是好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看似一句很简单的评价,却在潜意识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林老师的激励性理答后,那些边读书边做记号的小朋友因得到赞美而学得更加认真,而那些没有边读边做记号的小朋友在林老师这别出心裁的提醒下也会拿起笔圈圈画画了。这就是激励性理答的魅力。

二、非语言性理答

非语言性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答做出的除了语言之外的理答。它可分为有反应理答和无反应理答。有反应理答是指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予以评价,包括动作理答、神情理答,是教师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对学生回答。例如,微笑着点头、鼓励的眼神、鼓掌等。无反应理答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而是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以林莘老师执教《燕子》一课为例,林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环节: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还不够亮。(老师边看着学生边用手做着向上扬的动作。)

生再次朗读,林老师对其进行手势暗示。

学生在老师非语言性理答的帮助下,朗读更具情感了。此时此刻形象的动作更胜过无力的话语,非语言性理答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林莘老师这一巧妙的理答带着学生走进了语言的世界。教师智慧巧妙地运用理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三、理答现状及策略

纵观现在的课堂,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理答缺乏针对性、客观性、情感性以及多变性,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提升没有任何作用。现在的课堂不缺乏理答,但是缺乏客观性、多变性的理答。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呢?

1.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1)洗耳恭听。课堂上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无论是说对了还是说错了,无论是说得清楚明白,还是语无伦次,教师都要专注地倾听,不能有半点不耐烦,更不能打断他们的话,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力的偏差、观点的创新、批评的价值;(2)察言观色。教师只有具备敏锐的分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具开发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3)真诚赏识。教师带着赏识的目光看待学生,倾听学生的回答,这无疑是对学生莫大的信任和鼓励。

2.理答也要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发展。针对不同成绩、不同性格甚至是不同性别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方式的理答。有的学生可能由于基础的原因学习成绩很不理想,但他很想进步,针对这一类的学生我们在教学时对他们就要以激励性理答为主;对于逻辑思维比较混乱,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再组织理答为主;而对于那些只求一知半解,没有耐心细读文本的学生,我们更适合采用发展性理答。因材施教让教师理答事半功倍。

3.教师要关注智慧理答,提高自身的理答能力

(1)增强理答意识。(2)重视理答预设。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底蕴,发展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3)锤炼课堂理答技巧。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为了更好地做到高效课堂,在精心设计教案之余,更应该好好学习如何使教师理答更加智慧,从而使课堂焕发更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徐红英.课堂理答及其类型和原则[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3).

理答:语文教师的思维体操 篇12

一、等一等———合理候答

综观我们的课堂,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急着想让学生回答。很多教师给学生的思考候答时间平均不到3秒钟, 甚至在提问后1秒钟就要求学生回答。人的思考有时间过程, 如果教师适当延长候答的时间, 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就会提高, 回答的复杂性和认知水平也会提高。当学生的作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普遍的认识水平及时调整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思考, 必要时教师要作简单的背景资料补充、关键词语的提示、相似情景的比较, 让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次作答, 以达到切实、优质地解决问题。所以, 课堂中留有充足的时间给予学生思考、操作、体验、表达的机会。

二、问一问——机智“三问”

探问所谓探问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提出问题。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后, 发现其思考仍是模糊、片面的, 就紧追不舍再次发问, 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 或由表及里, 或由此及彼, 直到准确、全面、深刻为止。

追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有效追问, 让他们迈向更高的目标。富有智慧的追问易于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 然后抛砖引玉, 画龙点睛, 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 豁然开朗。

转问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 或为了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而出现的。它就同一个问题向另一个学生发问。课堂上我们教师一般会用“谁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 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 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理一理———共同组织

再组织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 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通俗地说也就是帮他理一理。有时学生的回答比较凌乱, 好像什么都说了, 就是不太清楚, 这时教师应及时地帮助他, 可以由同学、教师或本人进行二次组织, 让回答的思路逐渐清晰、明朗。在语言的二次, 甚至三次、四次组织下, 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全面、深入。有时教师的再组织起了升华和点睛的作用, 使孩子们的认识再上一个新的高度。

四、夸一夸———真诚鼓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对于“学困生”的回答, 无论质量高低, 都要取其所长, 对其积极鼓励。对于“学优生”, 让更具挑战性的追问与诘问, 刺激其努力应答,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鼓励。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此以往, 学生就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伴间也会经常产生脑力激荡。

五、导一导———恰当纠错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 教师在鼓励赞赏的同时还要注意理答的客观性, 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 又要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 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 进而主动完善自我, 促进自身发展。

【理答】推荐阅读:

理答教学08-12

课堂理答行为07-21

上一篇:语文课程下一篇:农村地区初中生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