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教学反思

2024-09-08

字理教学反思(通用8篇)

字理教学反思 篇1

四年级上册《重阳节的传说》字理教学反思

执教者

贾雪梅

《重阳节的传说》是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一篇优美的民间故事,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是会写“妻、拜、勤、瓶、侵、袭”等生字会认“睦、释、鹤、掷”等生字。执教时我主要进行了“拜”、“勤”二字的字理教学。

字理教学由图形——古体汉字——楷体汉字的演变顺序,学习第一部分,讲到主人公桓景拜师学艺,我先请一个学生说说你怎么理解“拜师”通过让学生做拜师的动作,引出“拜”字,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拜”的图片,双手合十,学生一看就知道了“拜”的本义是指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老师进行动作示范,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因为桓景要学艺,所以以这种礼节来表示对师傅的敬意。接着让学生观察“拜”的几种字体变化,告诉学生经过年代的演变,两个手字的笔画逐渐拉平变直,就是今天的“拜”字。然后借由“拜”中手的变形,延伸出很多“手”的变形,来加深学生对“手“作为偏旁部首的记忆和理解。

课文讲到桓景拜师学艺后,每天是怎样练习武艺的,我用课件提示情境“清晨,天没亮,他(),夜晚,师兄弟已经休息,他(),夏天,烈日炎炎,大家躲在树下乘凉,他()冬天,冰天雪地,人们躲在屋子里烤火,他(),从而引出一个“勤”。桓景学艺的时候花的力气比别人多,出力多就是“勤”所以这个字有一个力字旁。这个字左边最容易写成两横,所以,教师在示范书写的时候特别强调,最后让学生写一写。

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教学,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既识字析词,感

受中国汉字的无穷魅力,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经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更能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的过程,为下一部分打败瘟魔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字理教学反思 篇2

修订前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都明确提出了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大部分已有识字积累,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组词教学时,教师能明显发现他们的同音字“区别意识”很弱。这就说明,学生之前的“识字”,全是通过死记硬背或者生活中不断强化而记住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字义。换言之,原本含义丰富的汉字在他们面前仅是一堆符号。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对于简单的字理还是能消化和接受的。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文化史。低段识字教学,不应是死记硬背或活背巧记的“技能之学”,教师理应从文化的角度发掘其内涵,给学生渗透一些字理意识。

此外,从儿童本位角度考虑,作为教师,绝不能忽视他们内心的“游戏精神”。游戏之于儿童,是一种认识世界、收获知识的重要途径。具体到低段的语文识字教学中,身为教师,一定要“满怀童心”,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获得独立识字的能力,而不是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将其当作衡量一种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识字教学不是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能否独立识字才是关键。

鉴于以上认识和学习现状分析,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是通过各种有趣的字理识字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字的形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让这些字形象、生动起来,从而感受象形字的神奇与有趣。

【目标定位】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的编排体现了编者强烈的汉字文化意识。一幅小鸟图、一个甲骨文汉字“鸟”、一个现代汉字“鸟”,这中间浓缩的是汉字几千年的变迁,体现的是汉字象形造字的规律。从一年级学生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讲,通过游戏、表演、情境体验等活动,让他们眼、耳、脑、手、口等一齐“动”起来,不仅对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有帮助,而且还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通过图文对照,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实现一年级学生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效对接。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结合游戏情境,用多种方法识记“口、耳、目、羊、鸟、兔”等6个字。

2.通过字理识字,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体悟汉字的丰富魅力。

3.对“象形字”概念有初步了解。

【案例描述】

这次的识字课,我和学生将经历一次“丛林探险”,叩开一个又一个神秘部落的大门。

一、带上宝贝,出发探险

1.猜谜识字形

师:小朋友,想和孙老师一起去森林探险吗?不过探险可充满了危险和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带上这三件宝贝!(出示甲骨文“口、耳、目”)谁来猜一猜?

生:第一件应该是嘴巴,这个字是“口”,它就像我们张开的大嘴巴!

师:你可真会联想,恭喜你获得第一件法宝!

生:第二件应该是眼睛,这个画的就是一只眼睛,外面的是眼眶,里面的是圆圆的眼珠。

师:瞧,把这个甲骨文转过来,就和我们现在的“目”字很像了。不过里面的“眼珠”变成了两横,可要记住哦。

生:第三个字是“耳”吧。弯弯的这一圈就像我们耳朵的轮廓,里面的小三角特别像耳蜗。

师:真是太有想象力了!恭喜你们顺利获得这三件法宝,它们就是———口、耳、目。

2.游戏热身,熟记字形

师: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名字叫“火眼金睛谁最亮”。根据老师的提示,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它,并指出它们的位置。(师提示,生认读生字)

......

(设计说明:探险需要“智慧和观察”,因此设计了“口、耳、目”三件法宝。情境创设合理,衔接自然。这三个字比较简单、直观,能体现汉字的“形象性”。由简到难的梯度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自信,自然动力十足。后面的游戏环节,不仅是对“口、耳、目”三个字的巩固,更是一种学习热身,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二、部落探险,趣味识记

1.羊部落

(1)辨字形,识羊群。

生:我觉得它是“羊”部落。弯弯的两根线就是羊角,下面的三角形就是羊的嘴巴。

师: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这个字和羊头还真的挺像呢!弯弯的是———(生:羊角)下面的这部分就是山羊的———(生:脸和长胡子)

师:这个甲骨文“羊”,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弯弯的角变成了一点一撇,长长的胡子变成了这一竖。让我们亲切地叫叫它的名字。(师指名读,生小组读)

......

(2)巧编儿歌趣记“羊”。

师:我们和草原上这么多羊都打了招呼,可爱的山羊宝宝专门编了一首儿歌来介绍自己呢!

(出示儿歌:“咩咩咩,是山羊。角儿弯,胡子长。”师生配合读)

2.鸟的王国

(1)辨字形,读儿歌。

生:我觉得它特别像一只停在树枝上的小鸟,还在回头看看有没有伙伴来找它玩呢!

师:哇,你都知道这是一只正在和同伴玩捉迷藏的小鸟啊,太厉害了!

生:那个小小的圆应该是小鸟的头,尖尖的就是小鸟的嘴巴,下面的就是它的爪子。

师:你也很会观察呢!

......

师: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鸟”字就变成现在这样了。看谁的小眼睛最亮,找一找,这个楷体的“鸟”,哪一部分是小鸟的身体?哪一部分是小鸟的头?这一点就是小鸟的———(生:眼睛)

师:小鸟们正用很好听的声音和我们打招呼呢!

(出示儿歌:“叽叽叽,是小鸟。眼睛亮,头儿小。”男女生比赛读)

(2)捡鸟蛋,积词语。

(生识记词语)

3.跳跳兔部落

(1)辨字形。

生:我觉得这个像一只老鼠。

师:你喊了开门咒语,门没打开呢。赶紧使用你的法宝,睁大眼睛再看一看。这个小动物的尾巴和老鼠的尾巴有什么不同呀?

生:它是兔子部落。它就像一只蹲在地上扭头往后看的小兔子。我从它短短的尾巴那里猜出来的。

生:我也觉得是兔子,因为它有一对长长的耳朵!

师:(指着甲骨文“兔”)你们瞧,这就是兔子的———(生:长长的耳朵)下面这部分是———(生:兔子的短尾巴。)那现在这个楷体“兔”这一点,就是小兔子的———(生:短尾巴)

(2)巧编儿歌,巩固识记。

(出示儿歌:“跳跳跳,是小兔。耳朵长,尾巴短。”)

4.象形字总结

(出示相应的甲骨文和现代汉字)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些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根据事物的样子创造出来的,我们把这些字亲切地叫作“象形字”,它们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呢!

(设计说明:三个部落的闯关,就是“羊、鸟、兔”三个生字的学习。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一关都是从学生对甲骨文门牌的推测开始,通过甲骨文和图像的对照,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感受中国汉字造字的神奇,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后面的环节,如“草原识羊群”,是通过认识羊的种类,再次识记和强调“羊”的字音与字形;“捡鸟蛋”,是对“鸟”的词语积累,词语学习由易到难;“和跳跳兔捉迷藏”,是让学生说出兔子的习性和特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短句。后面每一句儿歌,都是根据该字最突出的特点来编写的,还原象形字的图画性,加深学生对汉字象形造字规律的理解,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三个字,三个不同的侧重点,每个环节的设计,情境贯穿始终,可谓匠心独具。)

三、课中操

嘟嘟嘟,去探险。口耳目,好法宝。

咩咩咩,是山羊。角儿弯,胡子长。

跳跳跳,是小兔。耳朵长,尾巴短。

叽叽叽,是小鸟。眼睛亮,头儿小。

象形字,有奥秘,带上法宝探究竟!

......

(设计说明:课中操,首位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放松。其次,本首儿歌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缩影。第一,将每个字相应的儿歌整合重现,是再次对生字的重点进行强调和巩固;第二,完整呈现了整个“探险”过程,让学生对“探险”意犹未尽,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后面的拓展环节。有趣、有识、有过渡,这是课中操在本节课作用的体现。)

四、延伸拓展

猜一猜,说一说,连一连。

(设计说明:学以致用,趁热打铁。利用课后的练习,让学生在“探险”的热情中继续闯关。将象形文字的造字规律和汉字的表意特点相联系,使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溯源,感受汉字的魅力和特别的历史温度,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学习形式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综观上述案例,笔者认为本次识字课,在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探索欲望方面,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同时,字理识字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这两点,体现得也比较好。

第一,发现汉字文化基因,激发识字热情。

汉字是藏在我们中华民族掌心的纹路。汉字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基因。横竖撇捺的神奇组合,不再仅仅是僵硬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魅力的文明结晶,这就是汉字与英语等其他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所在———它饱含历史的温度。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汉字的特点,提高教学效率,还要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汉字文化的深厚内涵。本节课是学生进入汉字学习之后第一次接触甲骨文,第一次有机会感受汉字造字的奇妙和象形字的直观生动,因而笔者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字理识字的教学实施,让学生感受象形字“以意附形,以形写意”的特点,从而爱上汉字。汉字王国很神秘,需要有探险精神去发现它们,了解它们,所以笔者把情境设定为“丛林探险”。这一节课,从最简单、最形象直观的几个象形字入手,从非常具体有趣的探险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得出汉字造字最基本的特点,对于识字启蒙阶段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积极的开端。“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这样把枯燥的汉字变成一个个故事、一幅幅图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热情。

第二,图文并茂,文字溯源,保证科学性。

唐兰先生曾有这样的说明:“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本节课的这几个象形字教学中,学生都是通过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比较来完成学习的。一个是“图画”,一个是“文字”,这其实是一种图文“溯源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和古字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其配成对。课上,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伙伴间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津津有味地看、兴致勃勃地想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认识了生字,观察了字形,更了解了字义。直观的刺激使其在脑海中留下鲜明印象,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通过认识这几个字的“前世今生”,把枯燥无味的识字写字变得活泼、生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还让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新鲜知识和探索动力。一旦学生发现这些由横竖撇点折搭成的符号,原来就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形象经过几千年演变而成的,一旦他们饶有趣味地推测所见汉字为什么这样构形时,他们对汉字魅力的体悟就不言而喻了。

第三,花样游戏,形象识记,不丢趣味性。

运用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更高效地达成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如果把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识字能力看作我们语文教师努力要抵达的目标,那么字理识字教学法就是怎么去抵达的一种途径。但是,现在更重要的还要搞清楚目前我们和学生的出发点在哪里。只有搞清楚了出发点,才能更好地选择赶路的最佳方式,以便最快地到达目的地。

字理教学反思 篇3

一、字理为本,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造字方法主要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其规律性十分明显。一个象形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指事字,图文并茂;一个会意字,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一个形声字,音像兼备。

1.根据象形字特点识字

象形字是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识字的编排都是从构字率较强的独体象形字开始的,而且常常是图字结合,篆楷比照,目的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汉字的“象形”特点。如识字第二课《口耳目》,学习“口”“耳”“目”“木”等十二个字就相应的配置了图。一般来说,初始的象形字可按如下步骤施教(以“木”为例):出示“木”的图片→古文字“木”→楷书“木”(也可以反向为之),让学生画一画,找一找象形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木”的第一笔“一”表示树的枝杈;第二笔“丨”表示树的主干、树身;下面的第三、第四笔“丿、”表示树根。然后总结提升儿童对汉字的认识:汉字中有很多字都是根据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描画出来的。通过这样对“木”的学习,就能对双“木”并排成“林”,三“木”相叠成“森”以及与树木有关的字都用木字旁的组构规律理解了。在孩子们的眼里,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使他们乐此不疲,提高了识字的有效性。

2.根据指事字特点识字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指示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字,它重在用抽象符号进行提示。那么在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带领学生明确这一抽象符号。例如教学“刃”字,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把刀的图形,问这是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刀”。那刀的哪处最锋利呢?学生上来指出了刀口,我适时告诉学生,在刀口处用“、”指示,表明此处最锋利,即刀刃所在。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本字的形和义有了深刻的印象。

3.根据会意字特点识字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如教学会意字“休”。例如,古时候,人们去办事,没有交通工具,只好背着水壶,带些干粮就徒步上路了,走啊走啊,太阳出来了,赶路的人也累了,他找了一棵树,靠在树边喝口水,吃些干粮,休息一会儿。单人就是人,木就是树。也就是“休”字。这样用一个故事将会意字的特点展现于孩子面前,有效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发展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培养了识字能力。从而提高了识字的有效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无穷意趣。

4.根据形声字特点识字

汉字中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成。在教形声字时,可以利用其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音、形、义的联系,理解字义。如现行教材园地里有一首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形象地让学生分辨了“泡、饱、跑、抱、袍、炮”这几个汉字。此时,带领学生总结出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形声字规律的认识,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形成识字技能,做到“教一个得一串”,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综上所述,生字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就不会是抽象的笔画等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较之抽象的符号识记,这样讲“理”的识字,学生兴趣倍增,抓住了汉字的特点,记忆深刻,不用再去反复机械书写,当然就提高了识字的有效性。

二、理趣相谐,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理”就是“字理”,即根据汉字自身的特点和构字规律进行科学化的识字教学。“趣”即“情趣”,指的是识字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要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以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汉字。“趣”要以“理”为基础,要以确保“科学性”为前提。强调识字教学中理与趣的结合,避免单纯追求趣味性,避免因形害义,教师就要慎重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低年级的识字课堂上,下列方法都是十分常用的识字方法。

1.编儿歌识字法

儿歌内容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日月明》里就是编儿歌: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这样就把“明、鲜、尘、尖、灭、男、休、看、林、森、从、众”都编了进去。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教师可以抓住生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提高识字的有效性。

2.猜字谜识字法

识字教学的机械化、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可以根据生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学生去猜、去读,提高识字的兴趣。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识字5有谜语:“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在前两个跟。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通过猜谜语,学生很容易记住“众”字。教师还可以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编字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识字的有效性。

3.想象识字法

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教“怕”字,怕是竖心旁,跟心情有关,让学生想象:一个人心里很害怕,脸色都白了。

此外,还有情境识字法、作比较识字法等都是激发儿童兴趣的有效方法。

根据汉字构造原理引导学生识字,要切实做到字理为本,理趣相谐,科学教识字,教师首先得掌握一定的汉字学知识,研读《说文解字》一类的汉字学著作,然后根据具体的汉字,联系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

字理教学片断 篇4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北师大版新实验教材中归类识字有关“手”的偏旁变写的一个教学片断。

在学习以“攵”为偏旁的“牧、收、攻、教、救”等字时,教者先出示“又”字,理解了“又”是手的变写后,那么,在“又”上多加一撇的反文旁“攵”表示手持何物呢?教者把这几个生字分派给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长汇报了如下的探究体会:

牧——“攵”表示手持鞭子在放牧。词语如:放牧、牧羊。

收——“攵”表示手持工具。在“丰收、收割”里表示手持镰刀。

攻——“攵”表示手持器械。在“进攻、攻打”里表示手持刀枪。

“教”字的“攵”原表示手持鞭子训斥小孩,同学们依据现字形想象为教师手持教鞭,或说手持粉笔、书本等。

“救”字的“攵”表示手持物件。在“救人”这一词语里,一些同学想象为手持竹竿递给落水者,在医生“抢救”病人这一情境里,同学们想象为医生手持手术刀等。

在同学们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同学们对“攵”这个偏旁的形义用顺口溜进行了总结概括,并用天津快板的曲调和节拍进行诵读。

这个反文旁,东西拿手上,拿个啥东西,具体看情况。【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攵”是常见的偏旁,但是,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说出其名称叫“反文旁”即可,至于它的构形和含义则不甚了了。而黄亢美老师不但让学生能说出其反文旁的名称,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形义,不难想象,学生掌握了“攵”的形义后,今后碰到以“攵”为形旁的形声字乃至会意字,就能自觉地与手持物件的含义联系起来,自能识字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

【片断二】

下面是黄亢美老师上的一节归类识字课中复习巩固阶段的教学片断,从复习的形式和要求可以看出在这节课中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而且一字一法,学生兴趣盎然,给观摩的老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1.同桌判分法

在复习巩固阶段,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地加深对“镜”字形义的识记,黄老师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镜”字为什么用“金”做偏旁?(古人曾以铜为镜)镜子为什么说“一面”而不说“一只”“一条”?要求同桌的同学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并互相判分,回答正确的出示十个手指亮10分,回答不够正确就适当地递减手指。

每个同学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人人都动脑、动口又动手,个个都兴趣盎然地参与。

2.举手示意法

同学们在理解了“幅”(原指布帛的宽度,故从巾)和“副”(用刀剖物,使物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这两字为什么是布巾旁和立刀旁后,为了让同学们很好地区分这两个字,黄老师说了一段这样的话: 张爷爷六十多岁了,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待人很热情,见人总是一副笑脸。他很爱好书画,给我画了一幅国画,写了一副对联和一张条幅。天气太冷了,我把一副手套送给张爷爷。

——黄老师在说这段话时,左右手分别拿着“副”和“幅”的生字卡片,讲到该用“副”字的词语时,同学们举左手表示,当说到该用“幅”字的词语时,则举右手表示。这种采用左右手示辨词语的形式新颖有趣。

3.手指示数法

学了“杯”字后,同学们懂得了古人曾“以木为杯”的字义,这时黄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组词,每组成一个词语组长就举一个手指,组成两个词语就举两个手指,以此类推,然后请举手指最多的一个小组回答。这种把竞争引入小组讨论的方法非常奏效,合作讨论非常热烈。

4.随意作画法

同学们理解了“串”字是一根线段穿过两个钱贝的字理和引申义后,除按课本中组的“一串葡萄”外还可组成什么词语呢?这时,教者让每位同学都拿出纸笔,想组什么词就把它画出来,以此形象地感知“串”字的形义。

于是人人动手画画,“一串珍珠”“一串鞭炮”“一串羊肉串”等很快便画出来了。如果让同学们口头组词,再怎么说也是几个同学说,而用画的方式“组词”,则不但人人能参与,而且个个都乐于参与。

最后,黄老师还组织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画的苹果树上贴有纸形的“苹果”,每个“苹果”后面附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十分地突出汉字的形义。如:“副”字为什么是立刀旁?你能用“副”作量词说两种以上的物件吗?“轮”字为什么是车字旁?为什么“明月”说“一轮”?“束”字“木”中的“口”表示什么?等等,谁上来摘并且回答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语)。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而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汉字最主要的是“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上述的教学片断可见,教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汉字无比美妙的构形情境里,由“一轮明月”的“轮”想到了车子之轮,进而想到月圆如轮;由“一面镜子”的“镜”懂得了古人曾磨铜为镜,镜子是平面的,而且又是用以照人的脸面的,所以称谓它的量词用“面”;由“副”字的立刀旁进而了解了古人“债券”之“券”刀字底的来龙去脉以及“副”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含义;由“束”从木从口想到了古代先民们正用绳索捆绑(口)草“木”的劳作情景„„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佟乐泉先生指出,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而黄亢美老师就是执著地依据此法施教的一位教师。】 【片断一】

这是黄亢美老师上《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片断。在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时,教者引导同学们作了如下的词句比较: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他乐悠悠地走回家去。

师:“乐滋滋”与“乐悠悠”在字形上有什么区别?

生:“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师:从这两个ABB式的形容词不同的形旁你能推断出他们不同的词义吗?

生:“乐悠悠”的“悠”是心字底,说明心里高兴,很悠闲自得的样子;而“乐滋滋”的“滋”是三点水旁,与水有关系。

师:这里的“水”会是什么水呢?想想,种田人白捡得这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乐得有滋有味的,看着看着,这时什么流出来了? 生:口水流出来了。

师:“滋”是指滋味,有滋味了就会流口水,“滋滋”连用说明—— 生:说明口水流得很长。

师:说得好。那么,是用“乐滋滋”好还是用“乐悠悠”好呢?同桌的同学讨论一下,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来理解。

生1:因为前面写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个野兔不但是“白捡”的,而且是“又肥又大”的,想到马上就可以煮着吃了,所以口水就流了出来,因此,课文里用“乐滋滋”这个词好。

(先后有三位学生发言,大意相同,而且都能联系“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这一句子来品味“乐滋滋”这个词。)

师:说得真好!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是因为他—— 生:“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师:因为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所以他才—— 生“乐滋滋地走回家去。”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灯片中有关读写例话的语词: 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

师:词语理解了,能够读出他馋涎欲滴的情态吗?

生1:(读)“他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于是,就乐滋滋地走回家去。”(读得较平淡)

师:他读得怎样?(生:平淡)要读好这句话,关键是要读好“又肥又大”和“乐滋滋”这个词。特别是读“乐滋滋”这个词,要使人仿佛看到他的口水流出来一样。谁再来读读?

生2:(读得稍好,前一“滋”重读略拉长,后一“滋”比较轻短。)

师:读得怎样?是不是流出一点口水了?(众生笑,认可。)还有哪位同学读,看看能不能让人听起来口水流得比这位同学的还要长。生3:(读得更好,前一“滋”重读拉得更长。)师:(打趣地)哟——口水流出有一尺长啦。(众大笑)„„

师:这个种田人捡得一只兔子吃就想天天捡得兔子吃,于是,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上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这个种田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男的。

师:“男”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上田下力。

师:为什么“男”字用“田”和“力”组合而成?(多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最后依据“男”字的字理和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用顺口溜概括了“男”字的形义: 田加力,组成男,田间出力好儿男; 男字读音又通难,男子汉就不怕难。)

师:同学们,这个种田的“男”人,他不在“田”间出“力”了,而是整天去守野兔了,他还像个“男”子汉吗? 生:不像男子汉,像个懒汉了。

师:他不劳动又想有收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什么? 生:不劳而获。

师:大家仔细看看“获”字怎么写,为什么由这几个部件组成。

(教师提示“收获”的“获”原写作“穫”,特指收获稻禾;“捕获”的“获”原写作“獲”,特指带犬打猎而捕获兽类,现已简化统写为“获”。如何识记这个简化字的形义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词义和自己的想象灵活识记为:要想收“获”粮食,就必须去种庄稼,所以“获”字有个“艹”,要想有兽肉吃,就必须带“犬”去打野兽,所以“获”又由“犬”和“犭”组成。)

师:这个种田人既不去种庄稼,也不带猎犬去打猎,最后的结果如何呢? 生:野兔再也没有得到,田里也渐渐地长满了野草。

(教师课件中的“获”字先后擦除掉了“犬“犭”以及“艹”。)师:一样都没有收获,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 生:一无所获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了黄亢美老师依据字理析解和品味词语的特色。其基本方式为:

(1)抓住词语中的重点语素进行字理分析,然后再联系整个词语进行理解。如“乐滋滋”一词,依据字理析解了“滋”的含义,然后再整个理解“乐滋滋”的词义,概言之,即是先分解,再组合。

(2)字理析词之词,不一定个个非是课本中的词语不可,也可以根据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而适当地旁延扩展。如上例中对“男”和“获”的析解,虽不是课文中出现的字词,但能很好的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寓意服务。

(3)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的形义变化较大,对这些字可以不拘泥于原来的字源义,允许学生依据现代生活的感受说出自己的“理”,如“获”等字的析解。

(4)运用字理析词,这是第一步,尔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和品味它的文中义,这就使得词语的理解更深刻和更到位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对这种文法和学法进行了概括和提升,强化了大家对“阅读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联系,写作时要选择有联系的词语”的理解。

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教者很注意让同学们进行品读,这又充分地凸显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特征。引导同学们从“不劳动又想有收获”提炼出“不劳而获”,从最后“一样都没有收获”提炼出“一无所获”,对语词如此的抽象和概括,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主要的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上,学生的主要学习时段是进行品词、品句、品读以及对语词的抽象概括训练上。

这样的教学,不但很好地进行了语言的学习和训练,而且又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寓意,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片断二】

这是黄亢美老师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文言文《矛与盾》的教学片断,教者在起始的解题时,先让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矛”与“盾”两物,然后教师写出这两物的古文字形。象形字的古文字“矛”和现代楷书体的“矛”还依稀可辨其形,教师板书小篆体的“盾”字让同学们形象地感知到古代将士手()持盾牌(厂)遮“目”掩体的形态,很明显,矛是进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教者要求学生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先对照课文的注释理解它的含义,然后尽可能地从字形上探求它的词义。以下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生1:在“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鬻”字比较难理解。课文的注释是“卖”的意思。从字形上看它是个上下结构的,上面有个“粥”字,会不会原来的意思是卖粥?

(教师提示,下面的“鬲”古文字的字形像三条腿的鼎锅形,学生由此联想到锅里有粥,正在舀着锅里的粥在卖。在形象理解了“鬻”是卖的意思后,教师为了加深理解,又适当地进行了旁延扩展:旧社会劳动人民食不果腹,被迫卖儿卖女;在过去的政府衙门里,一些当大官的卖官卖爵,谁给钱多就给谁当官。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分别把“卖儿卖女”和“卖官卖爵”变说为“卖儿鬻女”和“卖官鬻爵”)

生2:这个楚人“誉其盾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是夸耀的意思,从“誉”字的“言”字旁可以看出,夸耀有言过其实的意思。

生3:“曰”在课文中的注释是“说”的意思。它的字形比“日”平扁,就像人的嘴巴,中间一横像舌头,好像正在讲话,所以“曰”是说的意思。

生4:“其人弗能应也”中“弗”是不能的意思,在字形上比较难理解„„

(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理解了“弗”中的“丿”和“丨”似两支箭,“弓”似捆绑的绳索,古人用新砍伐的竹子做成箭杆后,分别晒干;由于极易翘起弯曲,于是整把地把它们用绳索捆绑起来晾干,这样箭杆就比较挺直。正用绳索捆绑的箭杆当然是还不能用的,所以,“弗”有不能的意思。)(有几个学生还分别谈了对“吾”“陷”“莫”等几个字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般的教师在教学中多为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即可,而在上述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黄亢美老师非同一般的教法,就是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仅通过注释知道了有关字词的意思,还要通过该字形透视出它的字义。这样的学习要求和训练,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汉字美妙的构字情境里,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不言而喻,黄亢美老师这样的教学是能够较好地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的。】

由上可见,特级教师黄亢美的语文教学的确是极富特色的,这些特色除体现了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这些课改的新理念外,最主要的就是能依据汉语言文字的规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让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运用字理进行析词,让学生形象地识记词形和感知词义,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品词、品句和品读等方式的语言训练。因而,他的课总是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要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味,教者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要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字的底蕴,教者首先就要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而黄亢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对汉语言文字无比热爱且具有较深造诣的一位学者、专家和教师。

下面节选他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①品读“飞过花丛”:

师:看这个飞字给你什么感觉? 生: 像鸟儿张开翅膀在飞。师:你从哪感觉到的? 生:飞字上的那两点。师:奥,你发现的还真像啊!把“飞过花丛”换成“穿过花丛”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生略思考)

生1:如果用“穿过花丛”,“穿”会把蝴蝶的翅膀弄烂的。生2:“穿过花丛”的话,花刺会把蝴蝶的翅膀挂烂的 师:哦,玫瑰花有刺啊!(师唱)“小蝴蝶呀,你慢慢飞,小心千年带刺的玫瑰······”(掌声起)

【品析】

学生通过观察“飞”字的字形,发现了“飞”字的造字来源。在替换这个“飞”字的过程中发现了“飞过花丛”的“飞”字最终是不能换的,“换只是为了证明最终的不能换”,黄老师如是说。学生在品读出了蝴蝶“飞过花丛”,“飞”字的准确性和想象到了蝴蝶翩翩飞过花丛的优美意境时,教师紧扣时机的唱起了歌曲《两只蝴蝶》,透过歌声,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飞过花丛”这个“飞”字的准确性,更是在品析这个“飞”字过程中所生发出来的浓浓的语文的情感!

②品读“穿过树林”: 师:穿字上面是什么偏旁? 生:穴。

师:穴与什么有关? 生:洞穴。

师:也就是说“穿”一般和洞、洞穴有关。我们说穿衣服,披衣服,穿衣服的时候必须要钻个洞。(生想象“穿”的感觉。)这里“穿过树林”的洞在哪里?

生:(生看多媒体画面)就是树枝与树枝之间的空隙。师:所以,只能是“穿过树林”啊!【品析】

一个“穿”字,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发现偏旁,不但理解了“穿”字的字义,对“穿”字的动作感知的也更加形象,学生对“穿”字的用法,相信以后也会很难用错!

③品读“越过小溪”: 师:“越”与什么有关? 生:走路。

师:那“越”是怎么走的? 生:大步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从哪发现的?(师指着“越”字)生:(生观察越的字形)越的左边走字旁的那一捺特别长。师:同学们发现的真仔细,有道理!

师:“走”字的本义不是走路的走,古人有走马观花之说,难道是人牵着马一边走路一边赏花吗?(生摇头)当然不是了,应该是骑着马,骑着马那还叫走吗?那不叫“走”了,而是跑,走马观花的意思应该是跑马观花。“走”的本义是跑。那越是与跑有关,是一种怎么走法呢?

生:跨大步走。

师:(甩胳膊伸腿做越的样子)是这样吗?(生点头。)“越过小溪”能换成“飞过小溪”吗?

(生思考,有的觉得能,有的觉得不能。)

师:“越”表示跨过一大步的意思,“飞”能表示跨过一大步吗?

(生感觉可以,面面相觑)

师:(出示句子,生读)“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飞过小溪,感到山谷里来聚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飞”字重复了。

师:这里用“飞”字也行,可是用词重复了,我们作文用词要有变化,不要重复。所以这里不用“飞过小溪”,而是“越过小溪”。

【品析】

学生再一次在品字析词的过程中,既仔细观察了汉字的字形笔画,还知道了字义的演变,体会到了作文用词的巧妙。这不正是语文课的本质,这不正是语文课教学的本色吗?

品读“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书写“聚”的字形。学生举起手指,一比一画跟着老师书写“聚”字的下半部分,之后,学生起立,用头部来书写“聚”这个字—做“汉字操”。之后教师讲解了聚的字义演变过程:其实“聚”的下半部分,仔细观察,它是由“众”演变而来的。在指导学生书写了“聚”的笔画,讲解了“聚”的字义演变由来之后,教师才引导学生品读“赶到山谷里来聚会”)

师:它们(蝴蝶)赶到山谷里来干嘛? 生:聚会。

师:蝴蝶通常是几只聚一块的? 生:两只。

师:两只蝴蝶它们会是什么关系? 生:(想象)好朋友。

师:比好朋友关系再好一点? 生:亲密朋友,男女朋友。

师:男女朋友关系再好些它们会发展成什么? 生:会结婚。

师:结婚之后就会怎样? 生:生宝宝。

师:那你们知道蝴蝶的一生有多长吗?(生猜测蝴蝶的寿命)

师:(明确蝴蝶的一生只有二十多天)蝴蝶的一生很短暂,它要找朋友,找到朋友后成为好朋友,再到发展为亲密朋友,还要结婚生宝宝,它这么多的事都要在这二十多天完成,你说它们能不急吗!它们能不“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吗!【品析】

在这一处的品字析词过程中,首先,黄老师通过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书写难写字的笔画,还教学生做汉字操来掌握字形笔顺笔画,避免了单一乏味的识字教学,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之后,黄老师通过启发学生想象蝴蝶与人一样的的生命历程,再与蝴蝶一生短暂的寿命做对比,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蝴蝶“赶到山谷里来聚会”的那种“赶”的心境!

多么质朴的汉字教学!多么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不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吗?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在识字析词教学的基础上,体验汉字底下蕴藏的浓浓的语文情感——这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了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

在近十年来的语文课改中,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教学也被改的层出不穷,但有一点是我们要反省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放在了课文的情感体验上,注重了开放性的“大语文情感教学”,而忽视了严谨的“小语文字词教学”。试想:语文课的情感它是寄予在文字之上的,对汉字的认识理解都不准确透彻,怎能更好地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呢?这不是舍本逐末吗?

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篇5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就得提高学生学生汉字的兴趣。

一年级教学的生字大多数是基本字(象形字),字理识字教学中大多采用“朔源-----对照”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例如,我在教“女”字时,我首先用投影片打出一个像跪坐的古代的女人形,引得学生观察图中女人的形状,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用粗线勾勒出“女”字的大概形状,引导学生与“女”字的形状发生联想,接着,出示“女”字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女”字就是根据古代女人跪坐的形象演变过来的,最后就是书写“女”字。这样,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型。在整个“女”字的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再加上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解说,学生就如在看动画片一般,不仅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女”字的字理,提高识字效率,更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汉字,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更注重的是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全程参与。在教学“大,十,七,土,从”等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字型,用他们自己所能想到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即被激活,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通过自己地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很轻松地愉快地记下了这些字。

(二)字理教学与培养能力

经过一,二年级的字理教学,学生对各种偏旁部首形义有了比较系统的深刻的解,这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辨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如,在《静夜思》中,教学“霜”字时,打出投影,就告诉学生“雨”就象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后下雨形,与云气或雨状的自然现象有关,“相”表示的是这个字的读音。那么,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再碰到有雨字头的字,如“雾,雹”等字时,学生就能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雾,雹”是一中自然现象,“务,包”表读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总多的汉字,复杂的结构,给学生的记忆也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月月不分离,好似亲兄弟(朋);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暗);等这些字谜通俗,形象,简短,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的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三)字理识字在纠正错别字的作用

字理教学心得体会 篇6

古人习字学书的故事。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练字的生动教材。

激发民族自豪感。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书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的结晶与瑰宝。在写字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把国际友人对中国书法的赞美,把知名人士对中国书法的论述讲给孩子们听,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孩子们明白书法是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责无旁贷的。

儿歌和猜谜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笔画造型等编成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儿歌。如在教学“坐”这个字时,我让学生猜谜语“二人土上坐”,学生们异口同声喊出了“坐”这个字,书写时学生们发现“土”中一竖写在竖中线上,教学“春”这个字时,我问学生“三人一日去春游”打一字是什么?他们猜来猜去都没有猜到,直到我在田字格中写下这个字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同时注意到“春”字中的三横间距同,人字的撇、捺是在竖中线上起笔的。

“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在教学基本笔画“点”和“提”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有雨声的音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听了这段音乐,你好像看到了中国汉字里的哪些笔画?然后出示范例讲解:今天,我们要练写的基本笔画“点”就好像是落在水里的雨声,而“提”就似被弹起的水珠……

最后,学生在有雨声的音乐中很有兴致地练写。“横”像小扁担,“竖”像小棒棒,“钩”像人踢脚。在教学基本笔画“卧钩”时,我很形象地把它比喻成“一个可爱的孩子平躺在床上,他的头轻轻地(突出此笔画起笔要轻)枕在稍高的枕头上,两只脚一起顽皮地向左上钩着。”而且,一边说一边做出动作,孩子们便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个大家认为难写的基本笔画的要点。

这样就让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基本笔画的形状。如:“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撇捺在上像把伞,在中像鸟飞,在下像支架”等等。生动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书写汉字也就化难为易了。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电教教学把一些复合字制成抽拉片、覆盖片,分解组合字的结构。这种新颖有趣的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又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笔画笔顺及间架结构,做到了省时高效。还可以把汉字书写编成口诀,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记住了口诀,也就掌握了书写的要领,易记易学。或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

字理教学反思 篇7

一、探源:追溯汉字的本源

有人说: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指纹。汉字中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和精神。虽然汉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在小学课本中, 我们看到的简化后的汉字已经与汉字本身的面貌相距甚远, 但大多数的汉字依然具有它特殊的结构和构字理据。汉字的发展历史以及所承载的中国文明, 让我们引以为豪。但现在的识字教学只教“识”, 却不使学生知“字”的来龙去脉, 显然是识字教学的遗憾。教师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 热爱祖国文字, 就应该从汉字本身入手, 对汉字的发展渊源进行分析和探究。如对基本的汉字“男”的发展演变的分析———

1. 教师自己应该对“男”字的基本释义进行掌握。

“男”字在我国主要是指阳性的人, 即男性、男孩或者男人;一个家族中的儿子;封建社会中的爵位等级等三种含义。

2. 教师应该对“男”字源的演变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

小学低年级学生当看到“男”时, 可能会觉得它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图形。即使学习了笔画和笔顺, 学生也不能理解其间笔画的搭配规律。如果我们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男”字的构字理据, 识记的效果会更好。“男”字从田, 从力。其主要指的是用力在田间进行耕作。由于在封建社会男耕女织劳作方式的影响, 我国在外进行劳作的人都是以男性为主。因此, 在和平时期, “男”字主要指的是劳动力。如果遇上了战乱时期, “男”字主要指的是士兵。

3. 教师应该把“男”字具体的字形对比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认识构件的相对位置, 在字形比较中把握“男”字的偏旁和部首, 便于学生对“男”的书写。

既然每一个汉字都有自身的历史渊源, 那么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就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不断地挖掘生字和生词的渊源, 以提高自身对生字和生词的把握能力。当然, 有些字的构字理据不必过深进行呈现, 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思维负担。要把握好解释字理的度, 如果字的构字理据简单明了, 易于为儿童所理解, 就应该充分利用字源知识, 帮助学生识记汉字, 从而提高识字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象形:明晰汉字的构造

中国的汉字大多数都是象形文字。我们常见的“日、月、山、川”等字都是以象形的形式来对事物的初始含义进行描述。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象形字的形体变化及意义的延伸都要进行认真的讲解, 这样学生就能在头脑中建立起文字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相似联系, 形成栩栩如生的表象。有这种感知做基础, 学生的思维就被调动起来了, 既促进了理解, 丰富了感知内容, 又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 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

象形文字在最初的阶段主要是以图画的形式来进行意图的表达, 因此许多象形文字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性。但是, 象形字体中许多文字因为时代的关系而被肢解, 现在的很多文字都已经很难看出其原来的样子。如“年”字的象形为“”, 最开始的时候是以会意字的形式出现, 表示的是一个人的背上背有许多的麦子, 犹如急着赶回家一样。因此, 像我国传统的过年一样, 在每一年的最后一天来到祖先的坟墓上进行祭奠。同时, “年”字表示的是庄稼的丰收, 人们都在背着庄稼运回家。因此, 教师在对“年”字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年”字的象形意义进行分析和讲解,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年”字的发展历史。还可以利用我国流传已久的一个有关“年”字的传说。我国古代的时候将“年”视为一种怪兽, 每当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放鞭炮驱赶年兽, 以象征着全家人一年平安。结合民间的一些风俗习惯, 就能更好地了解“年”字所代表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汉字是由一些符号组成的。识记符号又是抽象思维活动。如果我们赋予这些符号以形象化的联系, 则可以揭示汉字的字义, 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

三、研法:探索汉字教学方法

识字教学中, 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

一是根据所要学习的汉字的特点进行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通过对汉字进行分类来寻找汉字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对含有“木”字偏旁的字体进行集中的识字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 以联想到“棒、材、杠、杭、栋、槛、棚”等, 从而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识字量, 又可以通过联想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有些汉字因为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因而适合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分散识字。如对“麋、饕餮、鹘、鲧”等可以进行分散识别, 以减少学生的识别压力, 同时还可以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看图识字”的优势来对汉字进行分类整理, 以方便学生对其进行识别。如对一些常见的水果:“香蕉”、“苹果”、“石榴”、“橘子”、“梨子”等, 可以附上相关的图片, 利用图片的视觉效果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理解。

三是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游戏来进行识字教学, 以游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对有关学习用品的汉字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 如小刀、铅笔及橡皮擦和圆珠笔。教师可以将所有的学生围成一个圈, 以“丢手绢”的形式来展开游戏, 对游戏的最终胜利者奖励一种学习用品。同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用品的用处进行口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能力。

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 教师可以定期地对学生进行识字测试, 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汉字的字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使学生在遇到相关的汉字时可以进行联想。

四、析理:赋予汉字意义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不是孤立的存在, 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是呈直线形式。在实际的识字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进行汉字的学习, 导致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奥斯贝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的概念, 他认为, 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 (非任意的) 和实质性的 (非字面的) 联系的过程。我比较认同他的这一观点, 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 对汉字的结构和基本含义进行分析之后再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汉字所蕴含的道理, 整个汉字的识别学习或许会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结合学生经验, 析理分析在具体情境中对识字教学过程非常重要, 这样, 学生对汉字会进一步理解, 同时构建了自己的知识, 也获得了对汉字的应用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各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独特的含义来进行课堂教学, 以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

运用字理教学 提高识字效率 篇8

[摘 要]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的方法。字理识字教学,以字理为本,挖掘汉字文化,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把握识字的规律,了解掌握汉字本义,从而提高识字量。

[关键词]字理教学 效率 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85

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据进行识字教学的。它依托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抓住汉字的本质特点,将汉字归类学习。字理识字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运用字理识字还可以大大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效率。由此,运用字理教学势在必行。那如何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字理为本,挖掘汉字文化,激发识字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的形与音、义的关系入手,注重实践与思考,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把汉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将汉字的构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在教学“口、耳、目”时,我先出示图片,然后将图片与汉字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想象古人造字时每一笔画的意义,如这课中的“鸟”字,撇代表什么,最后一横是什么意思,点代表什么,横折钩、竖折折钩各表示什么。学生积极性很高,分别赋予每个笔画各自的意义。

执教“初”字时,我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有的说用换偏旁法,有的说用猜字谜的办法。学生有自己的识字办法固然很好,但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字的认识,我告诉学生这个字左边之所以是“衤”,而不是“礻”的原因。“初”字从衣,从刀,表示用刀裁布做衣服,裁剪布料是做衣服的开始,本义是开始,引申为当初。学生只要了解这一个字的字理,就不会将“初”字的偏旁“衤”部写成“礻”部了。

这样教学,汉字在学生的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也极大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和掌握汉字的规律,从而使学生爱上语言文字。

二、通过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教学“蹲”字时,鼓励学生做蹲的动作。蹲的动作与什么部位有关?学生很快答出与身体的腿、足有关,故认识了“足字旁”。然后启发学生想想带“足字旁”的字,学生很容易想到“跑、跳、跃、踢、蹦、跪”等字。接着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用到“足”的字,学生想到“走、舞、武、迈、行、登”等字。最后向学生总结,“足字旁(跑)、止字旁(武)、走字旁(越)、走之旁(追)、双人旁(行)、舛字旁(舞)、折文旁(各)”都与“足”有关。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的规律,适时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

我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猜字谜识字法:利用字形特点设计谜面。学生爱猜谜语,通过动脑筋想的答案总是记得特别牢。教“马”字时,我这样编成谜语:“好像乌字没戴帽,爱吃青草善赛跑;战士骑它追穷寇,赛场追赶夺锦标”。

动作演示识字法:通过动作将汉字的形义、演示出来。教学“大”字时,我做一个“两脚站着张开,两手张开与肩同平”的动作,学生一看就懂得是“大”字。在运用这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时,可以结合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做动作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讲故事识字法: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

三、通过字形的演变,掌握汉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字理教学的过程,就是展示汉字演变的过程。我把字的演变过程制作成课件,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形思考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充分发挥图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对照、比较、分析等方法,把握字形特征和基本字义。

我在教学“山”字时,通过课件展示群山图、群山抽象图、古体“山”和楷体“山”,表现出“山”字的大体演变过程。教学“日”字,我先出示太阳图形,接着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然后出示“日”的金文,再出示篆体,继而分析字形,揭示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教“月”时,我先出示月亮的图片,再出示月的甲骨文、隶书、小篆,最后出示楷体“月”,展示出了“月”的演变过程。“月”是象形字,古文字像月亮的形状,“月”做偏旁时表示月光或时间。教“石”时,先出示石头的图片,接着出示甲骨文,然后出示金文,再出示篆书和隶书,最后演变成楷书“石”。“石”,从厂,像山崖;从口,像石块,表示山崖脱落掉下的石头。这样由图到字,学生清楚地知道“山、日、月、石”的演变过程,起到学而不忘的作用。

总之,字理识字是学习汉字的一种好方法,只要教师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学生对识字就会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着眼于效率,从字、学生、教材的角度来统筹考虑,据字而定,依生而定,因文而定,把握好字理识字的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上一篇:四川重点项目-17万亩猕猴桃标准化基地建设及精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下一篇:中华医学会河南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