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024-08-26

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精选11篇)

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1

论文关键词:现代科学 哲学 影响

论文摘 要: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大家会惊奇地发现科学和哲学有相同的历史起源,而且在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最初阶段,哲学与科学是不分彼此的一个概念,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逻辑层面、研究的具体方法领域和研究特定对象的一致性。在科学和哲学所有的互相之间的影响和具体联系当中,研究方法的联系始终是最重要的和标志性的第一位联系,还是其他联系和影响的根基,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和关键论点。

一、科学和哲学历史上的互相影响

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在牛顿所在的中世纪,主流学界认为物理学从属于自然哲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他们已经学会寻求运用物理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开始避免盲目运用繁琐而复杂难懂的经验论述和纯粹的哲学臆想和思辨方法去研究科学。在科学的鼻祖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斗争下,科学方法才能从哲学的重重束缚下自立门户,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铺垫。对于任何一门成熟具体的科学理论,一般必须具备有相对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有事实经验能够证明之;而哲学在长期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当中,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渐渐退出了诸多特殊的学科领域,这就是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关键放入转向,即转向认识论,但是这种转向不是完全把哲学的全部研究的课题放手给科学,只不过是它们各自术业专攻而已,即为拉卡托斯所说的 “研究纲领”意义上的更迭。

实证的研究主要运用与具体应用科学,剩下的逻辑、心理与认识问题现在科技仍旧不能证实,成为思辨方法所固守的领域。尽管类似的更迭和转向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在进行,但科学和哲学也慢慢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无法完全舍弃和离开对方,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亲密无间。例如优秀的哲学家总会深关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相对应的科学家在纯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约定俗成的总会不自觉运用哲学工具和方法,而且“研究纲领”的转向和更迭往往需要哲学的强力进行干预,科学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科学哲学分科的创立

创立的科学哲学分科的初衷来源于科学对哲学强大影响的结果。科学哲学的大师卡尔·波普尔清醒的认识到分析哲学的未来正在走中世纪经院化哲学的老路,这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他认为,哲学的严谨性和绝对性是必须已精简具体内容为代价的,这样就不可能构造出相对完整的形式理论系统描述和解释客观世界了;这样一来,哲学要想真正排除悖论,就必须不沾染任何想象和现实当中的实体,只可以探讨纯粹结构问题。然而完完全全排除理论悖论的哲学辨证语言会显得空洞毫无用处,繁琐而又复杂;总是埋头于词的意义等无用细节的反复斟酌,而对现实世界的重大问题和事件毫不关注;这也是逻辑实证主学派义和维也纳学派分崩离析的最主要原因。

波普尔的理解清楚而明确地指出了分析辨证哲学存在的巨大问题和困境,哲学最应该关心的问题是最能够影响人类自我的反省领域的问题,而人类终极的自我反省必定会受制于人自身特有的局限性—在体力、智力、和时间上的天然限制,这就必须使哲学深刻认识、承认和接受这种局限性和不完满,但这并不意味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而是我们必须实事求的研究我们能力可行的领域之内。而且哲学领域,我们既不会采用主观的随意想象,又不可能采用纷繁复杂的字句反复纠缠,必需借鉴和研究科学的特有方法技巧,进而构造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去描述、探讨和解释真真正正哲学问题。然而何谓科学的方法是我们必须仔细探讨的;事物是不是普遍联系的是众所周知的哲学全称式放的概括命题,而且其联系囊括万千往往不会局限于因果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们检验所有能够指称个体之前,其命题就无法完全成立。然而,波普尔认为整个世界犹如一个无限大,的黑箱,不论建立何种模型也不可能完全彻底的揭开其内部具体的结构,人类理解和认识它唯一的方式就是综合运用理论、概念和模型去描述它。如果把理论是当做捕捉无限经验世界的网,那么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运用科学自有的语言构建与自然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描述,而在于使“网眼愈来愈小”,对真理的无限逼近。

思想自由竞争的学说往往被公认为是科学哲学对于知识增长的根基,大家往往接受和理解这种假设,一种理论要想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必须经历与同时代的诸多不同理论相互竞争和淘汰的过程,而且我们不能对这种方法的公正与否做出完全准确的价值判断。波普尔的理论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从属于科学领域,但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缺有可能都是假的,他们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真,并不一定因为他们可以被证实和证伪,其真实性一定都是建立在某种程度的可错性的特定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哲学重要和关键的任务就在于阐述和研究人类目前未知的竞争的模式来确立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淘汰从属地位理论。波普尔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学派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不苛刻严格的分析非自然的科学描述,一定程度接受形而上学,认为人类科学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增加全宇宙的负熵。对于非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探讨和研究,反驳和猜想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波普尔学说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哲学特有的证伪主义,不在于提供具体方法区分新形而上学和科学,其核心在于阐述和解释特有的知识所谓增长模式—“批判理性主义”。从这方面来说,波普尔可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和保守的哲学家,回答的不是方法论的而是认识论的问题,区分的不是科学与伪科学而是区分人类传递和记录信息公共和私人属性。

科学哲学对于真理的维护,与分析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二者之间的相似点也是科学对哲学层面上的流派的直接反应。哲学家波普尔发现哲学善于吸收其他学科或是规范的精华,但不会被同化,始终保持自己独有的特点。哲学无法变成准确的学问,这也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哲学作为和人的精神支柱最接近的学科,它的概念纷繁复杂,常常混合在一起,让人准确区分开。在《无尽的探索》这本书的序言中,赫尔穆特·科尔表达出了他对哲学的期望,认为追求真理是不能停止的,同时也要谨防幻觉,不能被某些蒙着真理面纱的假象所蒙骗。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道·霍夫施塔特.GEB:一条永恒的金带[M].乐秀成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3]、卡尔·波普尔.无尽的探索[M].邱仁宗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李建华.科学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2

application of PON in the case of

近年来, 通信骨干传输网速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通信终端设备进一步智能化, 人们对通信网络的需求正朝着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融合的方向发展。然而处于“最后一公里”的用户接入网技术却成为高速局域网与大容量骨干网之间的传输瓶颈。无源光网络 (PON) 以其维护容易、故障定位简单、运营成本低廉等优势, 可以有效的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需求, 是三网融合最佳的网络模式选择。

一、概述

地铁明挖结构通常采用分段施工, 有效地释放过程中产生的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 避免结构产生温度裂缝而导致钢筋腐蚀。暴露于外环的混凝土结构组件、紧固件、连接件和其他金属部件, 采取表面可靠的防腐措施。恶劣环境作用下合理的防腐附加措施或多个保护策略, 如在具体形式的连接电阻、锈剂、防腐剂、水溶性聚合物树脂, 在混凝土构件表面涂层或覆盖防护材料, 选择环氧涂层钢筋,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阴极保护。施工应严格考虑固化系统、施工维修方法、维修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环境、组件大小和许多其他因素。无论如何, 设计师应该重视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设计思想建设, 管理人员一起来建立耐久性要求的项目质量。

我国程控化通信网和数字网络占主导地位, 接入网络建设引起了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关注。现在访问网络设施以铜电缆为主, 在接入网仍是本地交换机与用户之间的连接系统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电信网络的投资比重大, 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开发邮电部组织力量, 编写了内部标准《省邮电接入网技术需求-基于光网技术的接入网》。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无源光分配网络, 基于点对点的拓扑结构, 可以双向互动业务的光接入网 (OAN) 。无源光网络作为一种光纤接入网络, 它是在本地交换 (LE) 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之间, 使用光无撅设备 (如光连接器、光分配器) 纯粹的被动用户访问网络。无源光网络已经使用免维护组合器降低网络费用, 资源共享降低骨干光纤电缆设备成本, 使光电和业务升级方便, OAM降低了成本。

二、PON系统组成模型

PON系统由局侧的光线路终端 (OLT) 、用户侧的光网络单元 (ONU) 和光分配网络 (ODN) 组成, OLT既是一个交换机或路由器, 又是一个多业务提供平台, 它提供面向无源光纤网络的光纤接口 (PON接口) ;ODN由光纤和一个或多个无源光分路器和无源光器件等组成, 在OLT和ONU间提供光传输通道;ONU是光网络单元, 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语音、视频等接口。在PON系统中, OLT和ONU属于有源器件, 可以实现光/电和电/光转换。

三、三网融合概况

三网融合就是实现以语言通话为主的传统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数字通信为主的互联网之间的融合, 实现三大网络能够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为用户同时提供语音通信、数据传输和广播电视收看等多项服务。

传统电信网络以语音通话作为主要业务, 目前一些通信主干线均已实现光纤化, 而用户网大都为铜线, 一般只用来传输4k HZ的模拟话音信号或9.6kbit/s低速数据, 但传统电话交换网 (PSTN) 网络覆盖面很广, 连通全国的城市及乡镇。它是一个低速的、模拟的、规模巨大的网络。此网的最大资产是铜线接入网部分, 但是, 铜缆接入带宽有限、成本高、维护不方便。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采用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 (HFC) , 提供较高质量和较多频道的传统模拟广播电视节目。主要由模拟前端、数字前端、光纤传输网络、同轴电缆传输网络、光节点、网络接入单元和用户终端设备组成。其主要优点是基于现有的有些电视HFC网络, 具有带宽大、成本低等优点, 但是传统的HFC网络不具备上行回传通道, 只能单向传输。

传统的数据传输网络多采用x 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 利用现有的电话线, 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其覆盖范围有限, 且是非对称的, 只适用于一部分应用场景。

尽管目前三种网络在结构、技术、传输介质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总的技术发展趋势趋向一致, 都在朝着高带宽、低成本、长距离传输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三种网络在物理媒介选择、通信协议使用等趋于一致。

四、PON技术在三网融合网络改造中的应用

在物理网络的主干网络上, FTTX技术具有高带宽、低成本、传输距离长、多业务承载等特性, 近年来成为三网融合最佳的网络模式选择。光通信技术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传输速度、保证传输质量和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无源光网络 (PON) 是三网融合通信载体的最佳选择。

在通信协议方面, 传统的基于ATM (异步传输模式) 的APON技术由于技术复杂、成本高, 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基于以太网传输协议的EPON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IP协议是目前三大网络共同认可的通信协议, 已经成为三网融合最终选择的支撑协议。近几年, 能承载更高速率的GPON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其成本相对较高, 尚不及EPON技术普及。

三网融合要实现不同场景下的接入网改造, 可根据不同的建设场景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于新建城区场景, 用户密度大且连续分布, 道路及管网相对密集。城市客户群对语音、宽带等需求较高, 其电信消费能力高, 可在布网时直接实现FTTH (光纤到户) , 以实现用户对未来三网融合的多业务需求。

对于城区改造场景, 因现有城区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铜缆接入覆盖。在PON系统网络建设时可对现有的铜缆及HFC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 以实现宽带接入。一般可采取的技术有宽带设备下移方式和宽窄带同时下移方式, 最终以“FTTC (光纤到路边) ”或“FTTB (光纤到大楼) +DSL”的方式, 实现城区改造的三网融合接入工程。

对于农村场景, 由于农村地区住户分布稀疏, 数据需求较低导致成本较高, 对于光纤到户的三网融合接入改造难度较大。一般将光缆敷设到行政村或较大的自然村, 然户通过铜缆以DSL方式实现用户的宽、窄带接入。

综上所述, 在以无源光网络为主要传输媒介的接入网发展时代, 三网融合得以快速普及和实现。在各种PON技术中,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EPON网络技术较为成熟, 成本相对较低, 其网络覆盖得到了较快发展。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要实现三网融合接入改造, 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不同的网络改造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燕, 王宇.PON技术的电力系统应用前景浅析[J].邮电设计技术, 2011.06.

[2]梁静.粗波分复用 (CWDM) 技术及其在接入网中的应用[J].通信技术, 2009.07.

[3]赵钧锋.浅谈无源光网络技术在接入网改造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9.34.

[4]冯艳.PON技术在接入网光进铜退发展中的优势与应用[J].信息通信, 2008.05.

试论电气技术的融合发展 篇3

摘 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气技术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电气技术与相关技术融合规则,电气技术与相关技术的融合现状,电气技术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探讨了电气技术的融合发展问题。

关键词:电气技术;融合;发展;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10-01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工人需要更安全的工作环境,管理人员要求控制管理系统更科学、更准确,电气技术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开发电气系统和电气设备。

一、电气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融合的规则

社会发展需求多技术的融合,电气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融合,成为电气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电气技术与相关技术的融合,要求技术上更加合理,设备和过程的一体化,也就是测量、控制、保护的一体化,尽量简化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设备的重复配置,及时上报异常数据,提供精确分析方案。设计、制造和管理部门删减中间执行环节,打破行业界线,提高系统的经济适用性和可靠性。电气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融合,对不同厂家的IEC设备提出了互操作性、共享、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电气产品的研发严格按 IEC61850国际标准执行,统一标准是技术融合的基础。

二、电气技术与相关技术的融合现状

1、电气技术与监控技术的融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在建筑中采用计算机集中监控,但

监控系统的发展速度较慢,运行可靠性不高,九十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相融合,建筑监控系统和技术装备飞速发展,开始出现了以太控制网络,建筑监控系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技术成为建筑监控系统设备发展的主要方向。

2、电气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的融合

智能化建筑是现代化建筑发展最主要的特征。通信网络的应用是智能化系统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通信网络包括有线电视传输网络、计算机网络、楼宇电话通信网络,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的应用实现建筑的信息管理。受地域气候自然条件和居住环境的制约,难以成套引进国外智能化住宅系统。我国智能住宅的各种产品,需要通过自行发展,形成独特的智能建筑产业链。二十一世纪,随着宽带网进入智能建筑小区,提出了数字化社区理念,现代化建筑向更高的层次和阶段发展。“数字化社区”的提出为网络在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契机。“数字化

社区”成为我国施行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单元,也为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创新电子物流等新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电气技术与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融合

电气技术为建筑内部的基础设施提供了便利,如空调、给排水系统、电梯、配电等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是对建筑群中的设备进行保护和检测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设备应用到建筑设备管理系统之中。例如,分支电缆广泛用于中高层建筑、大型场馆和厂房的电力配送,是一种新型的预制型建筑配电电缆,根据各个建筑的配电要求和结构特点,将主干电缆、分支线电缆、分支连接体三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制造,技术经济指标优良,比传统电缆具有更大的优点,工程更经济、安装更便利、技术更先进。

三、电气技术的发展方向

1、电气技术向节能和环保方向发展

目前世界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处于新技术创新时期,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必须用自动化设备来监控整个生产过程,在工作过程中,设备保持最佳状态,生产出质量最好的产品。电气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化生产的根基,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照明技术采用发光效率更高、寿命更长的灯具,世界上许多国家禁止生产和销售效率较低的白炽灯,采用节能的荧光灯。能源使用上,可再生能源将获得更快发展,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建设智能电网提高了电能质量,改善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节约电能,把智能电网并入可再生能源,具有显著的节电效果,同时也遏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同时,我国建筑供电系统新材料、新技术迅速发展,优质环保材料不断涌现,使得建筑的使用功能、安全性能不断提升。例如,作为建筑供电系统两大主要设施,电缆和母线槽朝着耐火、环保、安全、节能方向发展,在科研人员、施工技术人员、质量监督系统共同努力下,电缆出现交联聚烯烃、环保型、预制分支、合金电缆、柔性电缆等系列,随着机电施工技术的进步,建筑配电系统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必将引来新的发展。

2、电气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电气自动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克服了工业生产人工操作的弊端,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实施系统仿真,实现了稳态和暂态实验的结合,提高了实验的准确度,实现智能化服务,帮助解决运行中的复杂疑难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电气自动化技术提高了配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了配电网的运行难度,提升了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总之,我国电气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应用市场巨大,处在最具潜力的创新期,把握好创新的方向,勇于创新,凭借勇气和智慧,把握电气产业的发展机遇,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是创新,电气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电气技术发展的最大机遇,电气技术的创新,促使电能的高效、节能和环保,新兴电气产业提高了我国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金龙,电气传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科技传播 2012(06)

[2] 黄雪虹,简议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2011(09)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解放思想 篇4

张立新 张立君

内容提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兴起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和发展。要准确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解放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需要着重把握的主要原则之一,贯穿于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浪潮正在全国兴起。围绕新一轮解放思想,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它是在何种背景下展开的,与改革开放中历次解放思想运动是什么关系,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又有哪些特点,如何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我们更自觉更清醒地推进解放思想,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这一党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落到实处。

新一轮的解放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它的时代背景,深刻认识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国际上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更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外部环境愈现严峻,竞争压力愈加增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跟上时代的新步伐,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国内来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阶段性新特征、新情况相应而生。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并举,各项改革相互交织,纵横交错,而且需要整体推进。就经济体制改革来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体制内部的难题需要破解,而且许多矛盾已经深刻地触及到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推动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可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新一轮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基础,并对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首先,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在解放思想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抓住束缚和影响前进步伐的思想障碍和关键问题,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历了三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从工作重心转移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再到“姓公”还是“姓私”的疑惑解决,解放思想不断地从思想到实践逐次深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放思想,必须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紧密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以往历次解放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又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汲取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宝贵经验,在新的解放思想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如何认识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不能把解放思想仅仅局限在观念形态上,而应把体制机制等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问题包括在内。解放思想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真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①题。”他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②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解放思想是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三是解放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既要打破旧框框,也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还要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的论述,为我们理解解放思想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思想武器。江泽民同样高度重视解放思想问题,他在论述解放思想问题时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

③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三个解放出来”,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概括了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非常清晰地指明了解放思想包括观念、做法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9.19”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④这“三个着力”,是对“三个解放出来”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内涵和当前的主要任务,要求全党必须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新一轮的解放思想。

我们要以上述关于解放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解为指导,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传统发展到科学发展是一场发展方式的革命,既需要观念先行,突破传统发展的思维定势,又需要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真正牢固树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一套既定的以片面强调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也悄然而生。并在社会的发展特殊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这种既定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并在一定情况下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培育科学发展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解放思想的迫切任务。二是要冲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既有利益格局,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的动力。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伴而生的是一定的利益格局和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成为了发展的主要目的,民生问题、公平问题被忽视,人民群众利益遭损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挫伤。因此,把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必须突破当前利益格局的制约,重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的利益格局和动力机制。三是要突破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攻坚乏力,制度创新明显不足;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依然存在权责不分的现象;考核科学发 展观的客观标准尚不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民主法治建设滞后,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就难以完全落到实处。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以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应当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重点加以解决。要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整体的、全面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体化、统筹化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从而真正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新一轮解放思想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要明确继续解放思想是“主题、目标和路径”的统一。继续解放思想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解放思想的目标是和谐,要在深化改革中,着力打破和矫正既有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构建公正和谐的利益关系;继续解放思想的路径是创新,必须高扬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不仅善于向新的领域拓展,而且勇于向现有的模式挑战。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每一项创新目标的实现。要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允许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使创新的激情永在、创新的源泉涌流。其次,要看到解放思想是“无限性”与“指向性”的统一。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不断地破除旧思想、获得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推动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但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有鲜明的指向性。在今天,继续解放思想的鲜明指向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再次,解放思想还是“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继续解放思想,重要的是要破除各种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但既有共同要求,又有不同重点。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各部门在解放思想上面临的问题必然会有多种表现,解放思想的方法和途径也不会完全一致。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应当进行深入分析,努力搞准搞透,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就采取哪些措施。这样,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要做到“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统一。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框框,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但又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当前继续解放思想,关键的是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

如何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并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强化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真正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不放松,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其次,要紧密结合科学发展的实践,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格局,推进新一轮的解放思想。继续解放思想有广阔的空间,凡是不符合、不利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切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都应当突破,加以克服和消除。在经济建设上,要重点突破公有制不能与市场经济高效结合的传统思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上,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动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机制;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建设上,要重点突破公平与效率高低反向变动的替代思维,塑造公平与效率高低同向变动的互促思维及其政策,以此为基础继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284页; ④《人民日报》,2008年9月20日。

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杨春贵,《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光明日报》2008年5月8日。② 林雄,《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广东科学发展》,《光明日报》2008年9月2日; ③ 杨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大解放》,《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6日; ④ 郑剑,《继续解放思想三题》,《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 ⑤ 姜克俭,《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意义和取向》,《沈阳日报》2008年8月18日; ⑥ 程恩富,《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社会主义经济网。

作者简介:

张立新,男,1956年生,山东莱芜人,沈阳师范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兼组织部副部长,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篇5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同时,又注意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第一,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的社会

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人的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为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为赶超英美而举国进行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还有在改革开放中,局部地区和个别领导人心目中所形成的GDP崇拜,无一不是离开了人的现实需要,而为某种虚幻的目标服务。当人们为了实现这种目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时,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和掠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的严重破坏。这种离开人的具体需要而创造的财富,很难表现为可供社会支配的有机形态,它所耗费的大量有限资源,其产出的结果成为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毫无用处的负支出,甚至变成了制约发展的沉重包袱。这种情况在过去以增长为主要目的的发展观中,多有表现。它们往往由于决策失误或短视的选择,在不同地区出现了大量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个半拉子工程、烂尾楼工程等,使得这部分社会财富表现为无任何发展动力的无机性。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协调性既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发展的最终结果中。这种协调性使得和谐社会的和谐,不仅表现在人的关系中,同样也要在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而,与以往的时代不同,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大量有机财富的社会。

和谐社会财富的有机性有多种表现,一是社会财富构成要素的有机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和谐社会的财富不仅在构成要素之间是多元统一的,既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有机结构的协调统一,更表现为财富最终形态的协调统一,它能够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以及人的主体意识所需要的。二是表现为财富创造过程的有机性。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按照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方向,在开发利用自然中,人们能更文明、更科学、更富有远见地对待自然,而不是短视地、粗暴地、盲目地将自然视作人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人们只有自觉的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生存与价值的有机财富,才可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造财富过程中,始终把握住满足 人们需要的这一目的。因而,社会有机财富必然要体现出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把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上,在坚持加快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的同时,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三是表现为人们财富支配方式的有机性。社会有机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仅与创造财富的过程及财富最终形态相关,同时也与人们支配财富的方式有关。它体现了财富分配制度的巨大改善,正是在财富的转移过程中,财富的有机性最终得以表现出来。在和谐社会里,财富在国家合理的财政政策的支配下,能够顺利地在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谐地变换形态,这是有机财富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它除了实现自身物质形态的增殖外,它还具有制造社会祥和气氛的作用。因而,它的目的是双重的,它具有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多向转移性,而不仅仅是少数人财富的原始积累的工具。

和谐社会有机财富的增长,与物质文明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社会的有机财富既可以直接指向人们的眼前的消费,也可能表现为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转换的形态与社会各阶段相适应。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围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创造社会有机财富开辟道路,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第二,和谐社会是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合理分摊改革与发展成本的社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其 目的是创造更富于人性、更适合于人类居住与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总是有一定风险与代价的。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若只注重扩张财富无限增殖的本性,发展的成果就有可能被少数人拿走,而与此相伴的各种代价,比如空气、生态、水资源的恶化、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成员的精神与肉体的无限透支,就会被大多数人承担,这种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就有可能破坏社会的整体和谐。目前,我们所力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策取向,归根到底是重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发展成本的分摊机制。

坚持“五个统筹”,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合理地解决城乡发展的社会成本的分摊问题。在我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城乡政策中,作为区域的广大乡村、农村,与作为产业的农业以及作为居民身份的农民,始终扮演着为我国城市兴旺发展单向作贡献的角色,广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始终游离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轨道之外,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这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更受人们习惯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过多地分担了改革与发展的成本,这是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因而,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加快我国居民户籍制度改革,让人们更自由地选择生活工作的居住地,这是符合世界进步潮流并解决城乡差别的大政策,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其次,统筹区域发展同样是校正区域之间发展成本的整合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利益比较机制的作用,顺利地吸纳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大量廉价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有着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它通过非均衡发展的示范效应,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也为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培养了适合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类管理人才,为今天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地区发展的大崛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因而,统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通过东西互动、尤其是东部对中西部的智力、技术等等,减少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必要的代价,是保证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

再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本质上是协调社会经济不同部门之间所承担的发展成本,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人除了在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的外,他还有自身的政治诉求,有满足其精神需要的文化诉求,有进一步提升自身各种素质的要求,尤其是无论人的物质生活被提得多高,始终也无法代替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因而,在加大经济发展的投入同时,我们必须考虑民主政治、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齐头并进,加大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建构完善各种应对公共危机的应急机制,形成调节各种 利益冲突的缓冲机制,以及表达各个利益群体愿望的政治协调机制,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让人民心和气顺,生活殷实。

复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除了当代人可能面临的环境困境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大国,人均资源有限,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实质是合理地分摊社会发展的成本。我们坚持协调、持续的发展观,就必须把当代的发展可能造就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存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就必须摒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最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道路。要统筹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一方面要积极使经济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使之与中国的经济完全、发展利益相一致。目前,我国为刺激出口而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它在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同时,也利于出口所服务的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就形成了非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在分担社会发展成本方面的不公,而这种不公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出口退税实质是中国这样的中下等收入国家,间接地向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进行中央财政补贴,且它的支出已达到我国中央财政支出的20%-30%。因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理顺发展与对外开 放的关系,让创造财富的企业公平负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第三,和谐社会是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也不是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他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切公民。“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在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我们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其目的是为人创造一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协调性,我们知道,从社会结构要素的协调到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都少不了合作与信任。合作与信任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在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劳资关系发展的轨迹往往经历了从初期剧烈冲突,到通过谈判和沟通、实现和谐相处。这种从尖锐的对立到利益的协调,正是社会的不同利益群体在相对公正和公平的制度下所形成的合作与信任的结果。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认同,合作互助是不可能的。合作不仅是一个利益集团对待另一个利益集团的文明态度,更是降低社会发展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造就社会祥和、文明进步的思想基础。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中,关注困难群众的利益,对他人予以适度的关爱,更容易化解各种利益悬殊所造就的暴戾之气,形成和谐、协调的利益关系。如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接纳,不能仅仅停留在接纳的农民工所提供的廉价服务上,更应该把他们当 作一个与我们每个人具有同等的尊严与平等的人格的人来接纳,他们既有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需要,同样,也具有人的精神需求,他们是应该享受他们为之贡献的文明成果的人,而不是一个未能泽被现代文明的异类。这种接纳与认同,既依赖于我们的道德勇气与宽广的胸怀,更依赖于全社会成员保持一颗平常心,把他人看作自身发展的合作伙伴。

信任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既有待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待于社会对信任制度安排的关注。信任一般来说是个体基于对他者行为的反应。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是一项政策的效应、一个轻率的行为、或一个不负责的承诺,都可能摧毁人们多年间形成的信任关系。在当代社会,政府与个人之间,消费者与厂商之间,人与人之间,由于信任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大多数民众对发展的参与,助长了国民无责任化倾向,破坏了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危害。因而,加大对信任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契约的强制履行,对组织机构或个人信任档案的建立,让诚实信用的民法通则,落实到人们的言行举止之中,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信任不仅仅是指向他者的义务,更应该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的义务。如果没有对他人的信任,没有对他人承诺的履行,一切都听任眼前利益的驱使,人们就只会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也会因为缺少信任而腐化自己,使自己难以成为一个有良知的、正直的人,从而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相反,在一个和谐社会里,信任与合作使我们更 容易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不是每个人相互为敌的共同体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各不同群体的利益都应该受到尊重,否则,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就会受到不可预见的损害。

总之,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社会的建构,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社会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摆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局限,突出人自身发展的地位,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成果,公平合理地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社会在合作与信任、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中,实现稳定有序、和谐协调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小店街道党工委

东桥村官 赵一铮

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高万宏 张俨溥 作者单位:高万宏(穆柴乡农业服务中心,河南洛阳,471022)

张俨溥(柳泉镇农业服务中心)

试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篇7

光纤通信技术从光通信中脱颖而出, 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 在现代电信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光纤通信作为一门新兴技术, 其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应用面之广是通信史上罕见的。它也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和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主要传送工具。

1.1 复用技术

光传输系统中, 要提高光纤带宽的利用率, 必须依靠多信道系统。常用的复用方式有:时分复用 (T DM) 、波分复用 (W D M) 、频分复用 (FDM) 、空分复用 (SDM) 和码分复用 (C D M) 。目前的光通信领域中, W D M技术比较成熟, 它能几十倍上百倍地提高传输容量。

1.2 宽带放大器技术

掺饵光纤放大器 (E D F A) 是W D M技术实用化的关键, 它具有对偏振不敏感、无串扰、噪声接近量子噪声极限等优点。但是普通的E D F A放大带宽较窄, 约有3 5 n m (1530nm~1565nm) , 这就限制了能容纳的波长信道数。进一步提高传输容量、增大光放大器带宽的方法有: (1) 掺饵氟化物光纤放大器 (E D F F A) , 它可实现7 5 n m的放大带宽; (2) 碲化物光纤放大器, 它可实现76nm的放大带宽; (3) 控制掺饵光纤放大器与普通的E D F A组合起来, 可放大带宽约80nm; (4) 拉曼光纤放大器 (RFA) , 它可在任何波长处提供增益, 将拉曼放大器与E D F A结合起来, 可放大带宽大于1 0 0 n m。

1.3 色散补偿技术

对高速信道来说, 在1 5 5 0 n m波段约1 8 p s (m m o k m) 的色散将导致脉冲展宽而引起误码, 限制高速信号长距离传输。对采用常规光纤的10Gbit/s系统来说, 色散限制仅仅为5 0 k m。因此, 长距离传输中必须采用色散补偿技术。

1.4 孤子W D M传输技术

超大容量传输系统中, 色散是限制传输距离和容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 使用孤子传输技术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光纤本身的非线性来平衡光纤的色散, 因而可以显著增加无中继传输距离。孤子还有抗干扰能力强、能抑制极化模色散等优点。色散管理和孤子技术的结合, 凸出了以往孤子只在长距离传输上具有的优势, 继而向高速、宽带、长距离方向发展。

1.5 光纤接入技术

随着通信业务量的增加, 业务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不仅需要语音业务, 而且高速数据、高保真音乐、互动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也已得到用户青睐。这些业务不仅要有宽带的主干传输网络, 用户接入部分更是关键。传统的接入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 只有带宽能力强的光纤接入才能将瓶颈打开, 核心网和城域网的容量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光纤接入中极有优势的P O N技术早就出现了, 它可与多种技术相结合, 例如A T M、S D H、以太网等, 分别产生A P O N、G P O N和E P O N。由于A T M技术受到I P技术的挑战等问题, A P O N发展基本上停滞不前, 甚至走下坡路。但有报道指出由于A T M交换在美国广泛应用, A P O N将用于实现F I T H方案。G P O N对电路交换性的业务支持最有优势, 又可充分利用现有的S D H, 但是技术比较复杂, 成本偏高。E P O N继承了以太网的优势, 成本相对较低, 但对T D M类业务的支持难度相对较大。所谓E P O N就是把全部数据装在以太网帧内传送的网络技术。现今9 5%的局域网都使用以太网, 所以选择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对I P数据最佳的接入网是很合乎逻辑的, 并且原有的以太网只限于局域网, 而且M A C技术是点对点的连接, 在和光传输技术相结合后的E P O N不再只限于局域网, 还可扩展到城域网, 甚至广域网, E P O N众多的M A C技术是点对多点的连接。另外光纤到户也采用E P O N技术。

2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2.1 高速长距离光传输

高速长距离光传输是光通信的一项核心技术。通过研究高速长距离光传输技术, 可以解决未来互联网高速和宽带传输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研究大容量超长距离光传输的传输模型和系统技术、宽带R F A的优化结构与实现技术、多波长泵浦光源的优化配置方案与实现技术、R F A与E D F A的级联技术、光纤P M D自适应补偿与测试技术、长距离光传输的性能指标与测试技术等, 最终掌握W D M长距离光传输的核心技术。

2.2 光交换

光交换是全光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可分为3种类型:空分光交换、时分光交换和波分光交换。传统的电交换中是对电信号进行交换处理, 主要靠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 由于电子器件的工作速度、时延和载流子转换速率的限制, 其极限处理速率为20Gbit/s, 因此, 电交换已不能满足高速率、大容量的光通信发展的需要。光交换特点是光交换机交换容量大、速度快 (光电器件、光器件的开关速率和处理速度要比电子器件要高得多) , 对光信息直接进行交换, 处理速度快, 便于业务的扩展。光交换近几年已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商用,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许多新技术的采用, 存在的难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它在未来光通信中将会占有重要位置。

2.3 全光网

全光网通信是未来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所谓全光网是指光信息在网络进行传输与交换时, 始终以光的形式存在, 信息从源节点到目的点的传输过程全部在光域内完成。全光网络由光传输线路和光交换系统、选路的光节点组成, 容量和光节点交换的处理能力非常强。不同类型的光信号可以直接接入光交换进行快速处理, 边缘网络中的节点或节点系统中通过光通道与网络直接连接。光节点不进行按信元或按数据包的电子处理, 因而具有很大的吞吐量和快速处理能力, 可大大降低传输延迟。光网络具有光通道的保护能力, 以保证网络传输的可靠性。

2.4 智能光联网技术

以A S O N为代表的智能化光网络是新一代光网络, 它代表了光通信的发展方向。通过研究智能光联网技术, 可以解决未来互联网在光层上的动态、灵活、高效的组网问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将重点研究A S O N, 掌握核心技术, 研制节点设备, 提出相关规范, 完成系统及组网实验。尤其是对A S O N的控制平面、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攻克多粒度光交换、动态波长选路与连接类型、接口单元 (NNI、UNI) 、业务适配与接入、自动资源发现、控制协议、接口与信令、链路监控与管理、组网与生存性核心功能软件与网络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 同时在测试技术方面, 研究A S O N的总体技术要求、性能评估方法和相应的测试方法, 完成包括光接口、光节点、光网络等不同层面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协议测试和联网测试等。

试论光纤陀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篇8

关键词:光纤陀螺技术;角速度;传感器;光学元件;调节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N24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7-005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7.024

1 光纤陀螺的优点

和以往的光纤陀螺相比,光纤陀螺仪构成的部件较少,而且没有可以发生相对运动的原件,故没有磨损发生。再加上光纤陀螺体积较小,重量非常轻,能够感知微小的差别,其分辨率非常高,可以长时间进行稳定的工作,能够承受环境的变化而保持稳定运行。光纤陀螺的主要组成原件有传感器、宽带光源以及调节器等。根据光纤陀螺的精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工作所需的精度不同,应用的光纤陀螺也不同。比如在商业中往往应用较低精度的光纤陀螺仪,而在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一般使用精度较高的光纤陀螺仪。

2 光纤陀螺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光纤陀螺技术受到各个领域的普遍关注。按照组成光纤陀螺仪元器的不同,逐渐形成了集成型与全光纤型两种光纤陀螺仪。其中集成型的光纤陀螺仪稳定性较高,其把内部主要的光学元件例如调节器等都安装到同一块电子芯片上,这样一来可以在工业流水线上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因此造价比较便宜。和集成型光纤陀螺仪不同的是,全光纤型把几乎全部的光学元件都安装到同一条光纤上,几乎陀螺仪全部都使用光纤材料。现阶段,全光纤型的光纤陀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造价也相对低廉,但是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很难突破精密度的瓶颈,因此全光型光纤陀螺仪在商业中应用较多。在国家国防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光纤陀螺仪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世界各国对光纤陀螺仪的研发非常重视,但也各有侧重点。以欧美国家和日本为例,欧美在应用于军事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中高精度光纤陀螺仪上取得了较高的水平,而日本研究的中心在于应用在商业上低精度光纤陀螺仪。我国光纤陀螺仪技术及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精度不断提高,达到了精密级,还提高了惯导系统对温度、力学、磁场等环境的适应性,实现了较高的长期稳定性;解决了光电子器件、关键工艺设备等基础技术问题,并实现了国产化;满足了卫星、飞船、空间飞行器、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型号的需求,应用推广到了海陆空天领域,不仅如此,相关技术还推广到民用领域。光纤电流传感器技术和产品成果显著。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分辨率较高而且稳定性高的数字输出光纤陀螺仪将会成为各个国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3 光纤陀螺技术的应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经将陀螺仪应用于航天技术上,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就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还有两弹一星中的导弹,其试射成功同样离不开陀螺仪。目前光纤陀螺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中,用于各种商业用途,例如在环保和建筑领域,就发挥了其出色的

性能。

3.1 在空间中的应用

首先是在飞船中的应用,现阶段大部分飞船等空间应用都会使用精度较高的光纤陀螺仪,GPS系统与光纤陀螺仪结合起来能够对飞船进行导航和定姿,还可以备份航天资料;其次是在飞机中的应用,采用光纤陀螺仪为主要的惯性元件的飞机能够保证飞机的稳定飞行。光纤陀螺仪可以控制战斗机的武器系统,保证直升机空中打击的精确。现阶段美国精度为0.2°~5°每小时的光纤陀螺仪已经运用到飞机飞行的姿态控制中。例如PU210的光纤陀螺仪在Hark直升机以及PVT-17、M-6、KE-47、运输机等中广泛应用;最后是在火箭中的应用,火箭发射的过程中,光纤陀螺仪可以进行火箭升空的发射跟踪以及距离的确定。

在卫星飞行的过程中,姿态控制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卫星才能确保准确无误的飞行和稳定的完成工作。将光纤陀螺仪配合GPS使用,可应用于卫星定姿系统,因为光纤陀螺仪的构建简单,体积较小,对环境变化的耐受力较强,功耗非常低,因此可以大幅度提升卫星的工作载荷。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卫星都会应用光纤陀螺仪作为姿态控制系统。精度较高的惯导系统光纤陀螺仪一般偏差是0.0005°~0.005°每小时之间,其标度因子的偏差在2~6PPm之间。美国的NK396型光纤陀螺仪已用于Discover、Night、The harks、Might start、Cost、Mses-C等卫星当中。法国的MUC、NC以及TC等多个系列光纤陀螺仪都广泛地应用于信号卫星中。

3.2 在航海中的应用

目前商用或者是军用的各功能舰船已经普遍使用光纤陀螺仪。以日本的某光纤陀螺仪公司为例,其将偏差只有0.0026°每小时的光前陀螺仪应用到航海罗盘中。美国的CNC公司已经将型号为DNT-600的光纤陀螺仪应用到军用船舶的雷达中去。除此之外,光纤陀螺仪在潜艇中也有着广泛应用,能够精确地确定潜艇的位置。

3.3 在军事中的应用

导弹一直以来就是空中的利器,其最大优势就在于机动性和灵活性。现在的导弹只要知道目标在哪里,导弹就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实现精确打击,这就是惯性制导。在西方发达国家,光纤陀螺仪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在军事上运用的事例有美国的“战斧”式导弹。更重要的是,光纤陀螺仪生产周期短、易于制造,我国的中程反导和反卫星就已经用了光纤陀螺技术。

3.4 在工程中的应用

精度不高的光纤陀螺仪可以在工程中发挥出色的性能。例如在地下工程的维护过程中,确定损坏电缆或者是管道的位置是一大难题,但是利用光纤陀螺仪可以非常简单快捷准确地找到故障源,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更换、排除故障。除此之外,光纤陀螺仪还可以用于油气探索以及地形测量中。可借助光纤陀螺仪承有较强环境耐受力的特性,将其应用于钻井设备中,还可将光纤陀螺仪应用于隧道挖掘中,指引挖掘机器的方向,保证工程质量。在光纤陀螺仪普遍应用于大坝的检测中,根据其角速度的变化数据,可以准确判断大坝的形态。以下是光纤陀螺仪在某水电站应用的实例。图1为2015某水电站测得的板挠度数据。

由表1中不难看出得出,光纤陀螺仪2015年面板挠度整体呈一个增加的趋势,但是增加的幅度不是太大,各点面板相对挠度年增加量在10mm以内,绝对挠度年增加量在20mm以内。2015年两个峰值变化不大,第一峰值在离坝底管口的138m处,也就是▽247m处,第二个峰值位于离大坝底管的327m处,也就是▽368m的地方。因为两个峰值挠度相对都大,所以要保持持续的关注。

除上述内容之外,光纤陀螺仪还可以配合其他机械设备应用于建筑以及环保等行业,能够出色地完成

任务。

4 结语

现阶段,光纤陀螺仪在航空航天、军事以及工程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全球每年生产光纤陀螺仪的数量也突破了十万大关,随着科学水平的迅速发展,生产光纤陀螺仪的工艺也在不断地改善,其造价成本也不断下降,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光纤陀螺仪将会逐步占据陀螺仪市场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 金杰,王玉琴.光纤陀螺研究综述[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3,(6).

[2] 陈塞崎,袁冬莉,闫建国,贾伟,周健.光纤陀螺综述[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4,(6).

[3] 王威.基于DSP、FPGA闭环光纤陀螺仪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4] 薛强.光纤陀螺实验仪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5] 牟琼.光纤陀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半导体光电,2014,(2).

[6] 王立新.光纤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展望[J].自动化与仪表,2013,(6).

作者简介:邱洪亮(1981-),男,吉林通榆人,91515部队工程师,研究方向:陀螺技术。

试论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同步建设 篇9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主流和长远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再加上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有效社会控制,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责任感,科学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一定会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和道德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

作 者:韩树军 贾巨才  作者单位:韩树军(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石家庄,050091)

贾巨才(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公共课教学部,张家口,075028)

刊 名:张家口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GJIAK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0 16(2) 分类号:N05 关键词:科学技术   道德   同步建设  

★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论文

★ 小学科学技术教学论文

★ 道德论文

★ 科学技术课件

★ 科学小论文

★ 法律与道德论文

★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 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论文

★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学习心得

试论社会发展中人的维度 篇10

试论社会发展中人的维度

社会发展问题离不开对人自身问题的思考.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方式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模式.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人自身思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力求总结出科学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向.

作 者:王军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硕士研究生 刊 名:岭南学刊 英文刊名:LINGNAN JOURNAL 年,卷(期): “”(2) 分类号:B01 关键词:社会发展   人的维度  

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1

关键词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发展历程 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土木工程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门普通的建筑类学科,已成为一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艺术。在现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中,土木工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信息时代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代名词,同样,现代的土木工程技术,也逐渐融合着信息技术,改变着整个建筑行业。

1概述土木工程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给传统行业正在带来不同的惊喜与体验,对于土木工程技术而言,也不例外,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实现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飞跃。土木工程包括建造各种各样的工程设施,其根本的目的即是有效的解决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和安全性问题,保证建筑设施若遇到外界环境和人为的破坏时,可以保证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抵抗力,而这一点的实现,则需要通过土木工程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施工建设即是土木工程的信息化。其中包括卫星定位技术,例如:GPRS、RS、GIS等;绘图技术,例如:CAD、CAE、PDM、ERP等;电子商务技术,例如:OA、ERP等。

合理的将土木工程信息技术运用于土木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1)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实地勘测和设计绘图时,可以利用上述的卫星定位技术,进行施工现场的精确勘测;(2)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时,通过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模拟的分析,优化建筑结构,同时还可以进行强度的评估等;(3)土木工程信息技术不仅仅可以指导于具体的施工操作,也可以进行施工管理,例如施工安排、物流监控等等。

2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土木工程整体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古代土木工程阶段、近代土木工程阶段和现代化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中,土木工程技术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发展。

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土木工程信息属于科学计算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主流的计算工具即是大型机,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绘图和有限元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的效率,快速加工、完成手算无法解决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左右,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属于专业软件阶段,主流的计算工具为电脑,人工智能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人机交护界面和仿真等方向的研究开始成为主流研究。一定程度的实现了模拟现实世界,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可以实现优化方案,同时,可以实现对智能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等;在21世纪之后,属于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此时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和发展,这一阶段主流的计算工具是与网络相联的瘦客户机和嵌入式系统,主要研究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和网络等方面。可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施用,以完成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全套解决方案。

3试析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综合了各类学科,包括计算机技术、现代工程学、商业管理等等。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信息化的时代,土木工程也逐渐面向互联网的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研发,这些平台抽象数据模型的定义和模拟环境下,在可以很好的支持多用户并发I/O状态的数据管理,也可以很好地支持异构数据库的有效性检验和更高级的存储和查询等等。

(2) 计算机辅助工程,即CAE,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复杂工程和产品的力学性能进行辅助性的求解,同时优化其结构性能。该项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其功能和计算的精确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工程贯穿于整个土木工程设计建设的过程中,包括材料的分析、对建筑结构进行仿真、设计整个结构布局等等,同时,也要具备集成化特点和专业特点。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大容量存储、数据的压缩和图像的处理都会在土木工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 通过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中创建目标产品的三维模型,在交互设计软件设定对应的交互程序,用户通过鼠标等设备,可以进行人机的交互,这即是新兴的三维交互技术。通过三维交互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现目标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尤其是在细节方面,可以进行更好地优化与改进。把物理资源转变为逻辑上可以管理的资源,即实现了虚拟化,可以打破物理结构之间的壁垒。在进行土木工程的图形分析时,使用虚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形处理的效率。

4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飞跃,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土木工程信息技术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可以确信,我国的土木工程信息技术也将向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完善与创新。通过本文对土木工程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的简要分析,希望可以对该方向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敏,肖珂.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346-1351.

[2] 吴建明,于玲.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J].森林工程,2012,01:23-24+27.

上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下一篇:扫黑除恶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