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病虫

2024-08-04

主要病虫(精选12篇)

主要病虫 篇1

柑橘后期病虫为害是影响柑橘产量、品质、耐贮运性及第二年产量的重要因素,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是防治采前落果、冬季落叶、提高果实耐贮运性的关键,其主要病虫发生条件及防控技术如下:

一、柑橘红、黄蜘蛛及附线螨

1. 发生条件

柑橘红、黄蜘蛛及附线螨后期发生主要条件,一是在秋季雨水偏少、干旱的年份;二是盖膜留树保鲜。

2. 危害

红、黄蜘蛛主要为害叶片,危害后叶片发黄,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造成落叶、落果,影响产量;附线螨主要危害果实,使果实萼片四周、果实脐部发黄、油细胞下陷,果皮粗糙。

3. 防治方法

在平均叶片上有1~3头左右的虫或卵时开始防治,喷施24%螺螨酯(螨危)悬浮剂3 000倍+10%阿维·哒螨灵乳油1 000倍,在喷雾时做到树冠内外、叶片正反面和果实均要喷到。

二、柑橘粉虱、矢尖蚧

1. 危害

粉虱主要为害秋稍,以若虫群集于叶背吸食汁液,诱发煤烟病的发生,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柑橘外观品质下降,产量降低;矢尖蚧主要为害果实、枝杆,被害处周围呈黄绿色斑点,影响产量及品质。

2. 防治方法

(1)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创造有益真菌(粉虱座壳饱)生存条件;(2)在幼虫孵化前,叶面喷施24%螺虫乙脂(亩旺特)悬浮剂3 000倍+德宝3 000倍防治。

三、炭疽病

1. 发病条件

柑橘炭疽病多发生在管理粗放、树势弱的果园,在高温多雨时发病严重。

2. 危害

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病斑,病部下陷,上长轮状排列黑色小粒点,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在果实梗部危害,形成果梗炭疽,造成大量采前落果。

3. 防治方法

(1)加强叶面养分供应,增强树势;(2)发病前使用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300倍预防,起杀菌补锌,油胞细、色艳、果亮等作用,使用3~5次效果最佳;发病后叶面喷施45%咪鲜胺(施保克)悬浮剂1 500倍或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3 000防治。

四、树脂病类

树脂病分为流胶型和干枯型两种

1. 发生条件

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生严重。

2. 危害

流胶型造成枝、干流胶,树皮坏死,严重时整株枯死;为害叶片及果实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硬质突起小点,有时密集成片,呈沙皮状。成熟果实被害,果蒂附近先呈水渍状变软,后变深褐色并向脐部蔓延扩大。最后全果腐烂,患部果皮较坚韧。造成落叶、落果。

3.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2)剪除病枯枝,挖除病死树,收集烧毁;(3)仔细刮除枝干病皮,将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调为糊状,涂于病枝;配合叶面喷施33.5%喹啉铜悬浮剂1 000倍。

五、留树保鲜措施

1. 加强田间管理

留树保鲜树冠盖膜往往改变了果园的温湿条件,其病虫相对较重,应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树势,提高树体的越冬性能。

2. 做好病虫预防工作

套袋盖膜前使用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300倍+24%螺螨酯(螨危)悬浮剂3 000倍+10%阿维·哒螨灵乳油1 000倍防病防虫。

六、冬季清园

及时修剪枯枝、病枝,集中消毁。叶面喷施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300倍或石硫合剂清园,减少越冬病害基数。

主要病虫 篇2

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立枯病

(一)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气温偏低,而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低温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5℃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处于1~2片叶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会停止伸长,植株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5℃为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件下育苗则一般不易发病。

2、病原菌是发病条件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3、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由于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膜期,出现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植株体内水分入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量增殖侵入,使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为好。

4、弱苗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稻育秧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少播种量病情明显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温引起的徒长苗,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三)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病草。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方施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3、药剂防治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成都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建议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30%爱苗乳油15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4、防治注意事项

(1)高温高湿天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10-15天。(2)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四、水稻稻曲病

(一)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首先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人食病粒易生病。

(二)水稻稻曲病发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目前在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大部分比较抗病。如蓉稻

415、蓉稻8号、II优906等。

2、消灭初侵染源

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

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30%嘉润乳油20毫升;2.5%纹曲宁200-300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5、注意事项

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五、水稻二化螟

(一)水稻二化螟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1—5代。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期,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水稻分蘖期二化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受害出现枯鞘;幼虫到2龄末期后开始蛀食心叶,使植株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

成蛾 雌蛾体长12—15mm,翅展25—31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圆筒形。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mm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单层排成鱼鳞状,上盖透明胶质,长13—16mm,宽3mm,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趾钩约51—56个为一行三序环形。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圆筒形,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棕色纵线。

(三)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1、气候条件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其越冬代发生的早迟有关,而越冬代的发生的早迟与冬、春季气温有关,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是11℃,因此春季旬平均温度11℃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一般年份,在成都地区一代成虫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二代从6月下旬开始7月中旬。夏季高温对二化螟发育不利,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幼虫发育度。收割期间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比例大,易造成来年二化螟发生较重。

通过对双流县1982年-2007年,26年观察数据分析,二化螟发生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新规律,具体表现为越冬基数增高;冬后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蛾峰期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2、耕作制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二化螟的发生时间、高峰期、世代也有一定变化,世代变得有些混乱和交错。在成都地区原来是一年发生2代,现在有的地方发生3代。稻草还田、免耕是造成螟虫越冬基数骤增的主要因素,尤其稻草还田更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主要场所。稻草还田类型田稻桩中的越冬幼虫数量仅是稻草中越冬幼虫数量的13.93%,原因是稻草覆盖后大多数稻桩已腐烂,腐烂的稻桩中的二化螟幼虫大多爬入稻草中越冬,造成一代螟虫危害加重。而移走稻草的免耕田中大多数稻桩冬后没腐烂,这也是螟虫越冬基数增加的原因。

3、栽培品种

二化螟蛾在稻田产卵数量的多少,不但与叶片嫩绿有关,还与品种有关。籼稻比粳稻的叶片宽,而且秆粗,便于产卵。二化螟多飞到籼稻产卵,粳稻就没有籼稻受害重。

4、栽培技术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四)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防治二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防治策略“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重视二代的策略”。因为,一是一代发生在秧母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1、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及早春耕灌水,杀死越冬幼虫。有利于初始虫源量。

2、栽培治螟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和搭配,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深水灌溉,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

3、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化学防治

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在一般年份蚁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重视二代,在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ml;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丝本乳油80毫升,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可兼治稻苞虫、稻蝽蟓、稻蝗、稻飞虱等。

六、稻蓟马

(一)稻蓟马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次年育秧期间,秧苗长至2—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舔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成虫受惊就飞散。

(二)稻蓟马形态特征

稻蓟马雌成虫体长1.2—1.4mm,体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2节端部和第3至第4节色淡,触角7节,第3、4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5节外侧有1个,第6节外侧有3个,内侧有1个简单感觉锥。前翅灰色。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腹部2~7背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8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虫体长1.1~1.2mm,体色同雌。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腹端钝圆。卵肾形,长约0.26mm,宽0.1mm,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分4龄。一龄体长0.3~0.4mm,乳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二龄体长0.5~1mm,淡黄绿色,特征同1龄。三龄又称前蛹,体长0.8~1.2mm,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糊,翅芽短。四龄又称蛹,体长0.8~1.3mm,淡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3个明显,翅芽长达第6至第7腹节。

(三)稻蓟马发生规律

1、气候

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与早期繁殖,容易造成早稻大发生。入春以后4—6月雨日多,又多是小雨,为害特别重。反之,则轻。

2、耕作制度 在单季稻地区,越冬虫只能在杂草上繁殖,为害就轻。在双季稻地区,早稻播种和移栽期提早为第一代迁飞成虫提供良好产卵繁殖场所,虫量上升迅速,为害就严重。

(四)稻蓟马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像防治其他害虫一样,要施足秧田、大田的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或施用新型腐殖酸复混肥,控制秧苗和稻苗正常生长,状而不过旺,以抑制成虫产卵量,减轻为害。

2、农药防治

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及时喷洒20%吡虫啉可溶剂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胶悬剂20ml/667M2,兑水喷雾。秧苗期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7—10天各施1次药。

六、稻飞虱

(一)稻飞虱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为害水稻的稻飞虱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四川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的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情况下为害较轻,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这里重点介绍褐飞虱。

褐飞虱体小,四川省的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褐飞虱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同时排出大量含糖类有毒黏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茎杆变软而倒伏。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潮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褐飞虱一年发生的代数,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四川省一年发生4—5代。

(二)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 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成虫长翅型体长4—5mm,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显的3条凸起纵线。短翅型体长3.5—4mm,与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达腹部末端。一般头较尖小,触角第二节膨大,后足胫节末端有一粗大的矩。褐飞虱体成褐色或暗褐色,两前翅接缝处近中央有一褐色斑点,短翅型成虫翅膀,雌虫腹部特别膨大。卵初呈丝瓜形,后呈弯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略露出产卵痕。产在叶鞘和茎秆里,多呈双行排列好似香蕉。

若虫初孵时浅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体长3.2mm,腹部第3、4腹节背面各生1个白色“山”字形纹。前翅芽伸达腹部3—4节处,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三)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与温度,高湿,食料,天敌有关,在适温,高湿,食料丰富,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短翅型成虫出现多,为害就重;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则长翅型成虫出现较多,就迁飞转移,为害轻些。短翅型成虫寿命长,雌虫多,抱卵量大,繁殖力强,产卵量比长翅型平均要多200粒左右。稻飞虱的天敌有卵寄生蜂和捕食性的黑肩绿盲蜂,在天敌多时,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量。

(四)稻飞虱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高产抗虫良种。其次要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必须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

2、保护天敌和养鸭治虫 虫药要尽量避免杀伤天敌。

3、合理用药

亩用10%吡虫啉30-50克;5%锐劲特悬浮剂40ml;5%锐劲特悬浮剂40ml;10%吡虫啉30-50克+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喷雾时采取四周向中间围歼的方法进行,防止稻飞虱扩散,喷药重点部位为水稻中下部,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

八、稻苞虫

(一)稻苞虫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稻苞虫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虫,羽化后1~4天交尾,再经1~3天产卵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嫩绿稻叶背面,一般一叶1~2粒。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粒。稻苞虫在四川1年发生5-6代,稻苞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幼虫取食叶片,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1~2龄幼虫多在叶尖或叶边纵卷成单叶苞,3龄后能缀成多叶苞。1~2龄幼虫食量少,3龄后食量增大,5龄食量占80%,老熟后在苞内化蛹。一年中严重为害水稻的时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虫飞到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至幼虫

(二)稻苞虫形态特征

直纹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6~42毫米,体及翅都是黑褐色带金黄色光泽,触角棒状,末端有小钩。前翅有白色半透明斑纹7~8个,排成半环形;后翅中央有白色斑纹4个,排成一字形。卵半球形,顶端稍凹陷,表面有六角形网纹,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为紫红色。幼虫一般5龄。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绿色,2~3龄后头色渐变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6~40毫米,绿色,纺锤形,头淡褐或红褐色,头大,前胸收窄呈颈状。头正面中央有“山”字形纹,前胸背有1条黑褐色横纹。老熟时第4~7腹节两侧各有白色粉状物。蛹,体长约25毫米,表面常附有白粉,淡黄褐色,近缍形,头顶平滑,复眼红褐色,第5、6腹节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纹。

(三)稻苞虫发生规律 1.气候

稻苞虫发育育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低于20℃或高于32℃,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成虫产卵少,这样为害就轻些。6~8月三个月是稻苞虫开始上升和大发生时期,如遇降雨日多,就适宜稻苞虫的生长发育,又对天敌活动不利,是大发生的预兆。

2、天敌

稻苞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类昆虫和步甲、螳螂、蜻蜓、蚂蚁等捕食性昆虫以及蜘蛛、青蛙、燕子等有益动物。稻苞虫的发生消长与天敌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天敌旺盛时,稻苞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降低。

(四)稻苞虫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寄主

在冬季结合积肥、清除茭白残株和沟边、塘边等杂草,4月上旬割光沟边的游草,集中烧毁或作饲料,消灭越冬幼虫。

2、搞好预报测报

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獗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幼虫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

3、注意保护天敌

不要用对天敌有毒害的化学农药,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和拍板拍杀防治的方法

4、药剂防治

黄芪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3

1.黄芪根腐病

农业防治:一是轮作倒茬。应避开前茬为甘草及大豆等豆类作物的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忌连作。二是土壤消毒。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壤土或黏沙土地块,将土壤耙平整细,多雨易涝地应做高畦,修好排水沟。结合整地施肥,每公顷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45~60公斤拌入过筛细土225~450公斤,或直接混入基肥中拌匀后均匀撒施于地表,再进行深翻整地。三是选用无病种苗。种植前精选种苗,剔除有伤口、有病斑的种苗,选用大小均匀、健康的种苗。

化学防治:一是假植法。即种苗移栽前在土坑中或窖内底部先撒一层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与土按1∶20配制成的湿药土,撒药土厚2~3厘米,然后在药土上铺一层厚3~4厘米的种苗,种苗上再撒一层药土,重复多次,最上层用药土覆盖,最后用塑料布密闭盖严,闷5~7天后种植,种植时药土可撒施于种植田中。二是浸根法。种苗移栽前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多·福·溴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药液中浸泡30分钟,捞出后置于室内或阴凉处晾干,然后种植。三是沟施法。将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或40%多·福·溴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土按1∶5制成药土,种植时撒施于播种沟内,每公顷用药量15~60公斤。四是喷施法。可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40%多·福·溴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3%恶·甲水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茎基部防治,第一次喷施于5月中下旬第1次除草结束后进行,以后间隔15~20天喷一次,共喷施3~4次。

2.黄芪白粉病

农业防治:一是轮作倒茬(同黄芪根腐病)。二是清洁田园。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三是中耕除草。一般齐苗后即可除草松土。黄芪育苗田除草一般不少于4次,良种繁育和大田生产除草一般不少于3次。四是合理灌溉。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整个生长期根据土壤墒情灌水2~3次,如遇降水,应减少浇灌次数。同时注意通风,灌水或降水后及时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

化学防治:病害发生期视病情选用5%烯唑醇微乳剂1000倍液,或20%丙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3~4次。

3.豆蚜

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以天敌,如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食蚜蝇等来控制蚜虫数量,使蚜虫的种群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数量之内。

化学防治:在虫害发生期,可用10%吡虫啉乳油1000倍液,或20%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2~3次。

4.二斑叶螨

农业防治:秋后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采收后深翻、冬季灌水均可消灭大量越冬雌成螨。

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以天敌如食螨瓢虫、小花蝽、草蛉、捕食螨等来控制,使二斑叶螨的种群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数量之内。

化学防治:虫害发生期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20%三唑锡悬浮剂15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2~3次。

5.豆芫菁

农业防治:秋收后深翻土地,将正在越冬的豆芫菁幼虫翻入深土层中,打乱或破坏其生存环境,压低越冬基数。

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利用其白天多在植株顶端活动和群集为害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捉,或用网捕,减少田间虫口密度。

化学防治:可用20%氰戊·马拉乳油750倍液,或25%氰·辛乳油1000倍液,或20%灭幼脲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6.豆荚螟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豆科植物连作,采收后及时深翻、冬季灌水消灭越冬虫源。

化学防治:可选用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25%氰·辛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灭幼脲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7.金针虫

农业防治:合理安排茬口,精耕细作,深耕多耙,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粪肥着卵量;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适时浇水,见干即浇,使虫卵不能孵化,减少虫源数。

化学防治:播种前结合施基肥,每公顷将3%辛硫磷颗粒剂3600克,或3%毒死蜱颗粒剂3600克与粪肥拌匀撒施;齐苗后结合灌水,用15%阿维·毒乳油4500克灌根1~2次,每次间隔30天。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李建军 邮编:730070)

油菜主要病虫的防治 篇4

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 在我国几乎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 其中尤以长江流域发生最为严重, 发病率为10%~80%, 产量损失5%~30%。该病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广, 包括大豆、向日葵、花生、烟草和10多种主要蔬菜作物等。

1.1 症状

1.1.1 苗期:

在接近地面的根颈和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 后转为白色。病组织变软腐烂, 有白色菌丝, 重者可致苗死亡。

1.1.2 成株期:

叶、茎、花、果和种子均可感病。叶感病后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 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 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有同心轮纹, 外围暗青色, 外缘具黄晕。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 全叶腐烂;干燥时则病斑破裂穿孔。茎部病斑初呈水渍状, 浅褐色, 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状绕茎大斑。病斑略凹陷, 有同心轮纹, 中部白色, 边缘褐色, 病健交界明显。病害严重时, 病茎上长满絮状菌丝, 故称为“白秆”、“霉秆”等。此时植株干枯而死或提早枯熟, 可见皮层纵裂。角果感病形成不规则白色病斑。种子感病后表面粗糙, 灰白色, 无光泽。在发病的茎内外和角果上均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鼠粪状菌核。

1.2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核盘菌,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残株或其他寄主上越夏 (冬油菜区) 、越冬 (冬、春油菜区)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内生子囊孢子。孢子可随气流传播至数公里。孢子在寄主上发芽, 产生侵入丝侵入油菜器官组织 (通常为花瓣) , 然后发育为菌丝, 菌丝再浸染油菜其他组织。少数情况下, 菌核可直接萌发产生菌丝。油菜菌核病发病盛期一般出现两次, 一次在11月下旬到12月, 一次在次年的3~4月 (此期正值油莱易感病的花期, 也是油菜受害的主要时期) , 如果在这段期间又遇多雨、潮湿、温暖的天气, 油菜菌核病就将严重发生。

1.3 防治方法

1.3.1 选用抗病品种。

1.3.2 减少初浸染源。

(1) 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两年以上, 且应大面积实施。 (2) 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 筛去种子中的大菌核, 然后用盐水 (5 kg水加食盐500~750 g) 或硫酸铵水 (5 kg水加硫酸铵500~1000 g) 选种, 外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10~20 min或1:200福尔马林浸种3 min。 (3) 油菜收后深耕, 在油菜抽薹期培土。

1.3.3 改善油菜生态环境。

重施基肥、苗肥, 早施或控施蕾薹肥, 施足磷、钾肥, 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 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老叶。适时播种, 适当迟播。

1.3.4 药剂防治。

药剂种类与用量为:40%菌核净 (原名纹枯利) 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一二次, 50%多菌灵粉剂或40%灭病威悬浮剂500倍液喷施二三次,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施二三次, 50%速克灵粉剂2000倍液喷施二三次, 50%氯硝胺粉剂100~200倍液喷施二三次, 50%朴海因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上述药液用量为每亩每次100~125 kg, 于油菜开花期, 当叶病株率在10%以上、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开始喷药, 每次间隔7~10天。

1.3.5 生物防治。

一般将生防制剂施入土壤中, 防效较好的有盾壳霉、木霉等制剂。

2 油菜病毒病

又名花叶病, 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 重病区流行年份产量损失达20%~30%。

2.1 症状

2.1.1 不同类型油菜上的症状差异很大

甘蓝型油菜苗期症状有: (1) 黄斑和枯斑。两者常伴有叶脉坏死和叶片皱缩, 老叶先显症。前者病斑较大, 淡黄色或橙黄色, 病健分界明显。后者较小, 淡褐色, 略凹陷, 中心有一黑点, 叶背面病斑周围有一圈油渍状灰黑色小斑点。 (2) 花叶。与白菜型油菜花叶相似, 支脉和小脉半透明, 叶片成为黄绿相间的花叶, 有时出现疱斑, 叶片皱缩。

2.1.2 甘蓝型油菜

成株期茎秆上症状有: (1) 条斑。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斑, 后成长条形枯斑, 连片后常致植株半边或全株枯死。病斑后期纵裂, 裂口处有白色分泌物。 (2) 轮纹斑。在棱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心开始为针尖大的枯点, 其周围有一圈褐色油渍状环带, 整个病斑稍凸出, 病斑扩大, 中心呈淡褐色枯斑, 上有分泌物, 外围有2~5层褐色油渍状环带, 形成同心圈。病斑连片后呈花斑状。 (3) 点状枯斑。茎秆上散生黑色针尖大的小斑点, 斑周围稍呈油渍状, 病斑连片后斑点不扩大。发病株一般矮化, 畸形, 薹茎短缩, 花果丛集, 角果短小扭曲, 上有小黑斑, 有时似鸡爪状。

2.1.3 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的主要症状

苗期为花叶和皱缩, 后期植株矮化, 茎和果轴短缩。

2.2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

病原主要为芜菁花叶病毒, 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油菜花叶病毒等, 寄主范围广, 主要由蚜虫传播。初浸染源主要来自其他感病寄主, 如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杂草中的带毒蚜虫。油菜子叶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冬天病毒在植株体内越冬, 春天又显症。秋天温度15~20℃、干旱少雨、蚜虫迁飞量大有利于发病。

2.3 防治方法

关键是预防苗期感病。

2.3.1 选用抗病品种。

2.3.2 适当推迟播种期。

2.3.3 治蚜、驱蚜防病。

在油菜出苗前和苗期, 加强对油菜地附近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萝卜等寄主上蚜虫的防治, 也可在油菜地区设置黄板诱杀蚜虫, 具体防治措施见蚜虫部分。

3 油菜霜霉病

该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 流行年份或地区发病率在10%~50%, 严重的达100%, 单株产量损失10%~50%。

3.1 症状

油菜各生育期均可感病, 为害油菜地上部分各器官。叶片发病后, 初为淡黄色斑点, 后扩大成黄褐色大斑, 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 叶背面病斑上出现霜状霉层。茎、薹、分枝和花梗感病后, 初生褪绿斑点, 后扩大成黄褐色不规则形斑块, 斑上有霜霉病菌。花梗发病后有时肥肿、畸形, 花器变绿、肿大, 呈“龙头”状, 表面光滑, 上有霜状霉层。感病严重时叶枯落直至全株死亡。

3.2 病原菌和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油菜霜霉菌, 初浸染源主要来自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上越冬、越夏的卵孢子。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随风雨及气流传播, 形成再浸染。冬油菜区, 秋季感病叶上菌丝或卵孢子在病叶中越冬, 常造成翌年再次传播流行。春季油菜开花结荚期间, 每当寒潮频繁、时冷时暖的天气时发病严重。

3.3 防治方法

3.3.1 选用抗病品种。

三大类型油菜中, 甘蓝型油菜较抗病, 芥菜型次之, 白菜型最易感病。同一类型油菜中品种间抗性差异也较大。

3.3.2 无病株留种或种子处理。

如用10%盐水处理种子, 再清洗种子;或用25%瑞毒霉浸种、拌种, 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

3.3.3 栽培防病。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二年或水旱轮作;施足基肥, 增施磷钾肥;窄畦深沟, 清沟防渍;适当晚播, 摘除黄病叶等。

3.3.4 药剂防治。

用25%瑞毒霉粉剂600~800倍液, 或80%乙磷铝500倍液, 或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 或50%退菌特粉剂1000倍液, 或65%代森锌500倍液, 于初花期叶病株率达10%以上开始喷药, 每7天一次, 连喷二三次, 每次每亩喷药液100 kg。

4 油菜蚜虫

4.1 蚜虫种类与为害

我国油菜蚜虫有三种, 即萝卜蚜、桃蚜和甘蓝蚜, 是为害油菜最严重的害虫。萝卜蚜和桃蚜在全国都有发生, 其中又以萝卜蚜数量最多;甘篮蚜主要发生在北纬40°以北, 或海拔1000 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蚜虫以剌吸口器吸取油菜体内汁液, 为害叶、茎、花、果, 造成卷叶、死苗, 植株的花序、角果萎缩, 或全株枯死。蚜虫又是油菜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介, 病毒病的发生与蚜虫密切相关。

4.2 识别特征

三种蚜虫在为害油菜期间均分为有翅和无翅两型, 每型又有若虫和成虫两种虫态。若虫为成虫胎生产生, 二者形态相似, 但若虫体型较小。

4.2.1 萝卜蚜:

成蚜体长1.6~1.9 mm, 被有稀少白粉, 头部有额疣, 但不明显。触角较短, 约为体长的1/2。腹管短, 稍长于尾片, 管端部缢缩成瓶颈状。有翅成蚜头胸部黑色, 腹部绿至黄绿色, 腹侧和尾部有黑斑。无翅成蚜全体绿或黄绿色, 各节背面有浓绿斑。

4.2.2 桃蚜:

成蚜体长1.8~2.0 mm, 体无白粉, 头部有明显内倾额疣。触角长, 与体长相同。腹管细长, 中后部稍膨大, 长于尾片长度1倍以上。有翅成蚜头胸部色, 腹部黄绿、赤褐柔色, 腹背中后部有一大黑斑。无翅成蚜全体同色, 黄绿或赤褐或橘黄色。

4.2.3 甘蓝蚜:

成蚜体长2.2~2.5 mm, 体厚, 被有白粉。头部额疣不明显。触角短, 约为体长1/2。腹管很短, 不及触角第5节尾片长度, 尾片短圆锥形。有翅成蚜头胸部黑色, 腹部黄绿色, 腹背有暗绿色横带数条。无翅成蚜全体暗绿色, 腹部各节背面有断续黑横带。

4.3 发生规律

油菜蚜虫一年发生10~40余代, 世代重叠不易区分。油菜出苗后, 有翅成蚜迁飞进入油菜田, 胎生无翅蚜建立蚜群为害, 当营养或环境不适时, 又胎生有翅蚜迁出油菜田。冬油菜区一般有两次为害期, 一次在苗期, 另一次在开花结果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以北地区主要为害在苗期, 干旱地区或开花结果期也可能大发生。云、贵高原区主要为害期在开花结果期。北方春油菜区自苗期开始发生, 至开花结果期为害达到高峰。油菜蚜虫的发生和为害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降雨, 适温为14~26℃, 在温度适宜条件下无雨或少雨, 天气干燥, 极适于蚜虫繁殖、为害。如秋季和春季天气干旱, 往往能引起蚜虫大发生;反之, 阴湿天气多, 蚜虫的繁殖则受到抑制, 发生危害则较轻。

4.4 防治方法

4.4.1 化学防治:

苗期有蚜株率达10%, 每株有蚜一二头;抽薹开花期10%的茎枝或花序有蚜虫, 每枝有蚜3~5头时, 用下述药剂防治:1.8%阿维·高氯乳油或1.1%毒功1000~2000倍液, 锐红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7%高氯·马拉硫磷l000~2000倍液, 2.5%敌杀死乳剂3000倍液。

4.4.2 种子处理:

用20%灭蚜松可湿粉1 kg拌种100 kg, 或用甲基硫环磷、杀虫磷、呋喃丹拌种, 可防苗期蚜虫。

4.4.3 栽培防治:

用银灰色、乳白色、黑色地膜覆盖地面50%左右, 有驱蚜防病毒病作用。

4.4.4 生物防治:

饲养、释放蚜茧峰、草蛉、瓢虫、食蚜蝇以及蚜霉菌等可减少蚜害。

油菜蚜防治应抓住三个时期施药:一是苗期 (3片真叶) ;二是本田的现蕾初期;三是在油菜植株有一半以上抽薹达10 cm左右。但这三个时期也要看蚜虫数量多少再决定是否施药。尤其是结荚期, 更应注意蚜虫发生, 如果数量较大, 仍要施药防治。

5 跳甲和猿叶甲

5.1 为害和发生规律

5.1.1 跳甲:

又称跳格蚤, 为害油菜的主要是黄曲条跳甲, 成虫、幼虫都可为害。幼苗期受害最重, 常常食成小孔, 造成缺苗毁种。成虫善跳跃, 高温时还能飞翔, 中午前后活动最盛。油菜移栽后, 成虫从附近十字科蔬菜转移至油菜为害, 以秋、春季为害最重。

5.1.2 猿叶甲:

别名黑壳甲、乌壳虫, 为害油菜的主要是大猿叶甲。以成虫和幼虫食害叶片, 并且有群聚为害习性, 致使叶片千疮百孔。每年4~5月和9~10月为两次为害高峰期, 油菜以10月左右受害重。

5.2 防治方法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知识 篇5

为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稻病虫灾害损失,结合近年来我县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提出以下防治技术方案。

一、指导思想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以加大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工作力度,推进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实现我县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增收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监测预警为基础,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着重抓好稻田耕沤、拔秧前、破口抽穗初期三个关键时期,大力推广秧田超级送嫁药、混合保穗药、安全用药等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和稻田耕沤治螟等绿色防控技术。

三、防治目标

通过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为害的损失,力争将水稻主要病虫为害总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其中二化螟枯稿面积控制在0.5%以下,稻纵卷叶螟白叶率控制在10%以下,稻瘟病发病田穗颈瘟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纹枯病严重田块率(即病斑达到功能叶的田块)控制在0.5%以下,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8%以下,同时,实现“绿色防控和综防示范面积增加50%以上,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增加1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的目标。

四、防治措施

(一)主推技术

1、咪鲜胺浸种防病技术。用25%咪鲜胺2000-4000倍液浸种,能有效防治秧田稻瘟病、恶苗病等病害。

2、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厘米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2-3天,可杀死大量幼虫。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水深淹没稻桩。

3、秧田超级送嫁药预防分蘖期病虫技术。即在秧田拔秧前2-3天,倍量喷施防治螟虫、稻瘟病的对路农药,三天后秧苗带药移载,以避免、推迟或减轻上述病虫在大田的发生为害。螟虫重发区:要求早中晚稻所有秧田普施一次螟施净或锐劲特超级送嫁药。稻瘟病常发区:要求早中稻的易感病品种秧田,普遍喷施一次瘟失顿超级送嫁药。

4、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技术。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稻瘟病或螟虫的农药,与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农药混合一次喷施,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混合保穗药,早稻以预防穗瘟和稻飞虱为重点,中稻以预防穗瘟和稻飞虱为重点,晚稻以稻飞虱或螟虫为重点。

5、绿色防控技术

(1)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技术。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安全。

(二)防治流程

1、水稻播种前,认真做好三项工作:①选用抗病虫品种,坚决淘汰感病品种;②稻田耕沤治螟。冬闲田、冬作物田应在4月10日前耕沤完毕。早、中稻收割后及时耕沤;③搞好种子处理,减少稻瘟病、恶苗病等病虫发生。

2、秧苗移栽前2-3天,喷施超级送嫁药。①早稻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预防和减轻稻叶瘟和螟虫的发生。②一季稻、晚稻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加10%高兴龙大功臣40克,预防和减轻大田螟虫、飞虱、蓟马、叶瘟等病虫发生。

3、分蘖至孕穗期。早稻以防治螟虫、叶瘟为重点,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5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一代二化螟,5月下旬重点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和挑治枯心团,同时发现叶瘟发病中心和急性病斑,应及时用药防治。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注意监测和防治稻瘟。中、晚以防治螟虫和稻飞虱为重点,兼治纹枯病、稻瘟、细条病等病虫。8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二化螟,加强监测和防治稻飞虱。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密切注意监测和防治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

4、破口抽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早稻重点防治穗瘟,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中稻重点防治螟虫、穗瘟和稻曲病,兼治纹枯病、稻飞虱等;晚稻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稻曲病、穗瘟等。早、中、晚稻要求在破口抽穗初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早稻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重点监测和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晚稻9月份防治好四代三化螟。

5、生长后期。①中、晚稻,尤其是晚稻生产后期要严防稻飞虱大暴发。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要加强监测和防治以褐稻飞虱为主的危害,以避免大面积穿顶倒稿。②早、中稻推行齐泥割稻,收割后及时耕沤治虫。

五、水稻主要病虫防治方法

1、二化螟: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或水稻枯鞘达8-10%时用药防治.一般亩用三唑磷乳油80-100毫升或5%氟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50-60毫升兑水30-45公斤粗水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水层.2、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每百丛禾有新虫苞20个时进行防治.一般亩用40%丙溴磷乳油80-100毫升或2%阿维菌素乳油50-80毫升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3、稻飞虱: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每百丛禾有虫1500-2000只时进行防治。一般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25%吡蚜酮16-20克或10%乙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兑水30-45公斤粗水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水层.4、稻瘟病:防治苗瘟、叶瘟在发病初期;防穗瘟分别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一般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000亿单位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12克或2%春雷霉素80-100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

酥梨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篇6

1.1 梨木虱 在梨树发芽前(3月中旬左右),梨木虱发生严重的果园,喷施5%的柴油乳剂,防治越冬成虫。注意此药要与石硫合剂相隔15d左右。落花后1周(4月下旬第1代若虫盛发期)为重点防治期,以后视其为害情况酌情处理。适用的药剂有:20%吡虫啉乳油4000倍液,50%辛氰乳油1500倍液(1,30,第一个数字“1”表明只能用一次药,第二个数字“30”表明最后一次用药距采收的时间天数为30d,以下同);0.3%苦参素植物杀虫剂水剂1500倍液等。另外,梨木虱的天敌有寡节小蜂、瓢虫类、草蛉类、小花蝽等,要注意保护。

1.2 梨黄粉蚜 梨树发芽前的防治同梨木虱。梨树落花后黄粉蚜尚未向果实转移前为重点防治时期,其后要视虫情发展而定。适用的药剂有:20%的吡虫啉乳油4000倍液,2%的阿维菌素高粘液6000倍液。黄粉蚜的天敌有中华草蛉、多异瓢虫、小花蝽、寄生菌等,应保护利用。

1.3 梨圆介壳虫 梨树发芽前防治同梨木虱。生长季若虫分散转移期到分泌蜡粉介壳之前是关键防治期(5月初)。可喷药防治,适用的药剂有:0.3°Be石硫合剂,或20%的吡虫啉乳油4000倍液+40%的毒死蜱2000倍液。红点唇瓢虫、肾斑唇瓢虫、红圆蚧金蚜小蜂、短喙毛蚧小蜂等天敌。

2 主要病害防治

2.1 梨黑星病 主要防治期为临近开花和落花后,以后根据降雨情况,每隔15~20d喷药1次。用药注意波尔多液(倍量式)同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适用的药剂有30%绿得保硫胶悬剂400~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30),环保甲托1500~2000倍液,在喷施杀菌剂时要加适量展着剂。

2.2 梨锈病 在梨发芽后至幼果期,间隔15~20d喷布杀菌剂共2~3次。适用的药剂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30)。

2.3 梨干腐病 生长季可使用如下杀菌剂保护树干和果实,1∶2∶200倍波尔多液,80%的纯白多菌灵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30)。

山西省祁县峪口乡政府(030900)

赵文辉

夏季杂粮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篇7

俗称腻虫、蜜虫, 是危害高粱的主要害虫。

1. 危害特点

高粱蚜群集在叶背和叶鞘, 刺吸汁液, 排出蜜露, 使叶片发亮“冒油”, 严重时植株叶片变红枯萎, 甚至拉弓, 不能成熟或绝产。高粱蚜虫一年繁殖10余代, 以卵在草上越冬, 来年6月份迁飞到高粱田, 先点片发生, 以后逐渐扩散, 7月—8月高温、干旱, 有利大发生, 是危害盛期。秋天冷凉, 蚜虫迁回草丛, 产卵越冬。

2. 防治技术

(1) 早期消灭中心蚜株即窝子蜜, 方法可轻剪有蚜底叶, 带出田外销毁。

(2) 化学防治点片发生可每0.067 hm2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20 g或50%避蚜雾可湿性粉剂20~25 g, 兑水50~75 kg喷雾, 或30%氧乐氰乳油2 000倍液, 或2.5%铁沙掌2 000倍液喷雾。在蚜虫扩大危害期, 每0.067 hm2用3%甲拌磷颗粒剂1.5~2 kg, 或60%甲拌磷乳油150~200 m L, 拌细沙20~30 kg, 拌成毒沙, 顺垄扬撒, 撒时注意左右各3垄, 力求使毒沙均匀落于6垄的每株高粱上。

注意药液要喷施均匀, 植株上、下部叶片, 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到。避免炎热高温天气施药, 防治时间应掌握在上午10时前, 下午5时后进行, 谨防中毒事故发生。

二、粟叶甲

又名粟负泥虫, 俗称白焦虫。属鞘翅目, 叶甲科。主要危害谷子、糜、黍、高粱、玉米、大麦及多种禾本科作物, 特别危害谷子幼苗。

1. 危害特点

粟叶甲以成虫和幼虫在谷子苗期至心叶期危害叶片。成虫沿叶脉啃食叶肉成白色条纹。幼虫钻入心叶内舐食叶肉, 残留叶脉及表皮, 致使叶面呈现白焦枯纵行条斑。受害严重时, 造成枯心、烂叶或整株枯死。幼虫危害盛期多在6月下旬—7月上旬。一般干旱少雨年份发生严重, 早播田较晚播田、重茬地较轮作地受害重。

2. 防治方法

杏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篇8

杏褐斑病的症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危害近熟果, 病初果面形成暗褐色、稍凹陷的圆形病斑, 然后病斑迅速扩大, 病部变软腐烂, 被害果多早落、腐烂, 少数挂树成僵果;另一种是危害花和叶片, 花染病后发生花腐, 叶染病后形成大型暗绿色水渍状病斑, 多雨时发生叶腐。

防治措施: (1) 及时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果和僵果, 并集中销毁。 (2) 及时防治病虫害, 以免果实形成伤口。 (3) 在果实近熟期, 喷施36%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或65%抗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防病。

2. 疫腐病。

密度大的果园及设施栽培中近地面的下部枝易感此病, 染病期为果实近熟期。染病后, 果面出现淡褐色、日灼状、边界不明显的病斑, 不久蔓延全果, 病斑上有白霉, 而后果实软化腐烂脱落。

防治措施: (1) 树盘覆盖地膜或盖草, 以免土壤中的病菌借风雨溅到果实上。 (2) 对于下垂到近地面的果枝, 可用支拉法抬高。 (3) 在采果前20~30天, 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病, 共喷2~3 次。 (4) 及时摘除病果, 并集中销毁。

3. 细菌性穿孔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侵染果实和枝梢。染病初期, 叶片背面产生淡褐色水渍状斑点, 病斑渐变为紫褐色或黑褐色, 病部有黄绿晕圈, 后期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病叶早期脱落。

防治措施: (1) 加强综合管理, 提高树体抗病性。 (2) 结合冬剪清除病枝, 并集中烧毁。 (3) 发芽前, 喷施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30%绿得保胶悬剂400倍液防病;发芽后, 喷施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防病。

4. 杏疔病。

杏疔病主要危害新梢叶片, 也危害花、果。病梢生长缓慢, 节间短粗, 叶呈簇生状;病叶从叶柄开始变黄增厚, 革质化, 比正常叶厚4~5倍, 病叶挂枝越冬, 不易脱落;果染病后生长停滞, 果面出现淡黄色病斑, 后期干缩脱落或挂树。

防治措施: (1) 结合秋冬季修剪, 清除病梢、病叶, 并集中烧毁。 (2) 在展叶期, 喷施2∶3∶400的波尔多液, 共喷1~2次。

5. 流胶病。

染病后, 枝干皮层内流出柔软的玻璃质树胶, 树胶开始呈透明状, 干燥时变为黑褐色且表面凝固;大量流胶时, 树体衰弱, 叶色变黄。

水稻中期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9

一、稻瘟病

1. 发生特点

一般在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 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时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 病斑边缘呈褐色, 中央淡褐色到灰白色。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 以后病斑逐渐增多, 互相连成一片不规则的云纹状 (典型症状) , 并向稻株上部发展。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从四川稻区历年发病情况看, 一般是5月开始发生, 6~8月为发病盛期, 特别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穗颈瘟发生最严重。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肥水管理等有密切关系。如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 水稻抗病力减低, 长期淹水, 稻根发育不良, 同时在孕穗、抽穗期又遇干旱缺水等, 都会加剧稻瘟病的发生。

2. 药剂防治

稻瘟病的防治策略以防治苗叶稻瘟和穗颈稻瘟为重点。若前期防治苗叶稻瘟的时期已过, 则防治关键是在孕穗、抽穗期注意穗颈稻瘟的预防。药剂防治穗颈稻瘟应在水稻孕穗末期 (破肚时) 至初穗期, 齐穗期各施1次药, 如果出穗不整齐, 雨水多, 在齐穗至灌桨期再施1次药。防治稻瘟病的药剂为永艳 (75%三环唑) 水分散粒剂, 12.5g对水15kg喷雾。该药剂具有极强的内吸作用, 持效期长, 亩用成本低, 残留低, 效果显著。

二、水稻纹枯病

1. 危害症状

一般在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 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 严重时也危害茎秆和稻穗。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 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 病斑边缘呈褐色, 中央淡褐色到灰白色, 潮湿时病斑呈灰绿色, 以后病斑逐渐增多, 互相连成一片不规则的云纹状 (典型症状) , 并向稻株上部发展。叶片病斑与叶鞘相似。

2. 药剂防治

在水稻分蘖期和破口期各喷1次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25%越库30~50ml/亩对水30kg均匀喷雾。注意:稻株喷雾时重点喷在水稻基部。

三.、稻曲病

1.症状

近年在四川部分稻区发生较重。谷粒受害后, 内外颖先裂开, 在间隙中露出淡黄色的小块状物, 后逐渐长大, 最后全裸全颖, 俗称火焰包或者灰包。病菌在稻田地面和谷粒上越冬, 到7~8月病菌孢子借气流传播, 侵入花器和幼颖, 使谷粒受害。水稻开花期遇高温有利于此病发生和为害。

2.药剂防治

稻曲病的适期应掌握在水稻破口前5~7天施第1次药。可用25%越库30~50ml/亩对水30kg均匀喷雾。重病田于齐穗期再补施1次。

四、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1. 危害症状

危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 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 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 咬断穗颈, 造成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初孵幼虫还会在叶鞘取食造成枯鞘。二化螟还有群集危害的习性, 每株可多达数十头。

2. 药剂防治

治枯心苗和枯鞘一般在卵孵化前1~2天防治1次。大发生年份, 在孵化高峰前3天用药1次, 7~10天后再用药1次。治白穗可在孵化盛期内于水稻破口期 (5%~10%的水稻破口露穗时) 用药防治。水稻抽穗后, 三化螟一般不易侵入危害, 但如稻穗尚未抽齐, 又遇上盛孵期, 要防治1次。防治二化螟危害的虫伤株, 即使在水稻灌浆后, 仍要在盛孵期施药。可选用的药剂有: (1) 秧田:丛芜影 (20%阿维·三唑磷) 每亩80~100ml对水30kg喷雾;或利科灵 (30%唑磷·毒死蜱) 乳油, 每亩80~100ml对水30kg喷雾。 (2) 水稻大田:丛芜影 (20%阿维·三唑磷) 每亩100ml对水30kg喷雾, 或利科灵 (30%唑磷·毒死蜱) 乳油, 每亩100ml对水30kg喷雾。

五、稻纵卷叶螟

1. 危害症状

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特点是幼虫吐丝纵卷稻叶结苞, 在虫苞里取食, 啃食叶片上表皮和叶肉, 只留下下表皮, 使被害叶片看上去是长短不一的条状白斑。随虫体长大, 幼虫不断将虫苞向前延长。虫苞一般是叶片向正面纵卷成筒状, 也有少数将叶尖折向正面或只卷一叶缘的。

2. 药剂防治

一般在水稻孕穗期或抽穗期只需施药1次, 即可达到防治的目的。可选用的药剂有: (1) 巨雷 (40%毒死蜱) 每亩75~150ml对水30kg喷雾; (2) 喜龙 (40%丙溴磷) 80~120ml/每亩对水30kg喷雾; (3) 凯将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5g对水15kg喷雾。

六、稻飞虱

1. 危害症状

稻飞虱以白背飞虱和稻褐飞虱危害较重, 危害时群集在稻株的下部取食, 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 虫量大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 瘫痪倒伏, 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褐飞虱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有远距离迁飞习性。

2. 药剂防治

在分蘖期到圆秆拔节期, 平均每丛稻有虫1头, 或孕穗、抽穗期, 每丛有虫10头左右, 或灌浆乳熟期, 每丛有虫10~15头, 或蜡熟期, 每丛有虫15~20头时进行防治。可选用的药剂种类有: (1) 低龄若虫盛期用70%刺可 (吡虫啉) 1.2g/包/15kg水; (2) 巨雷 (40%毒死蜱) 75~150ml/亩。

七、稻蓟马

1. 危害症状

受害叶产生黄白色微细色斑, 叶尖两翼向内卷曲, 叶片发黄, 分蘖初期受害早的苗朽住不长, 发根缓慢, 分蘖少或无, 严重的成团枯死, 受害重的晚稻秧田常成片枯死, 似火烧状。穗期受害主要为害穗苞, 扬花期进入颖壳里为害子房, 破坏花器, 形成瘪粒或空壳.

2. 药剂防治

杨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0

2002年以来黑龙江省双鸭山农场栽植杨树700hm2, 2008年天幕毛虫发生面积近470hm2, 此外杨干象、白杨透翅蛾等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给杨树的正常生长造成了影响。全场发生杨树食叶害虫约370hm2, 其中以分月扇舟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为主, 有虫株率达98%, 株虫口密度严重的达千头以上。杨树病害在全场普遍发生, 主要有杨树溃疡病、杨树烂皮病, 严重制约了杨树的成林、成材。

2 杨树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导致杨树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场地处东部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 气候异常, 暖冬和持续干旱, 造成树势衰弱, 病虫基数增加, 给病虫的危害和蔓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是不科学的造林方式形成不合理的林分结构, 使人工林过度纯化, 尤其是杨树纯林面积占70%以上, 林龄偏小, 树木生长势弱, 抵御森林病虫害的能力低, 造成病虫害的暴发;三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危险性病虫害随着木材、包装材料、木制品、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进入农场并造成危害;四是森林病虫害管理方式粗放, 防治技术落后, 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或手段, 防治器械达不到预期效果。

3 防治技术

3.1 疫情监测

健全杨树病虫害的监测体系, 以县为主体的病虫情监测网络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测报点作用, 定期开展监测预报工作, 及时准确掌握虫情动态。

3.2 检疫措施

a.产地检疫主要对杨干象、白杨透翅蛾和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等病虫害进行检疫, 对新造林苗木严格把关, 可实施跟踪检疫, 禁止未经检疫的带虫、病苗木造林。

b.调运检疫对杨树枝干害虫, 主要指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白杨透翅蛾和对调运的原木或木材加强检疫, 严格检疫执法, 杜绝带虫木材人为传播。

3.3 营林措施

a.加强苗木管理用塑料薄膜覆盖, 增加地温, 防止冻害。苗木生长时要合理施肥, 适时浇灌, 确保成活, 苗木生长良好, 能增强苗木的抗病虫能力。对幼林加强抚育管理, 减少机械损伤, 进行中耕、松土、除草并在适宜季节修枝抚育等使苗木生长健壮, 减少发病的机会。及时清除病死株和有虫瘿的苗木。

b.科学造林杨树是喜水喜肥树种, 故以选择熟地造林为好, 在轻度盐碱地选小×黑;在土壤条件好, 地势平坦处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丘陵地区杨树要栽平地, 不能栽沟塘和岗脊。适当营造混交林, 重点实行针叶混交、针叶阔交、乔灌混交, 具有较强抗御病虫能力。在杨干象易发生区栽植高感树种中东杨作为铒树, 在白杨透翅蛾发生区栽植银中杨作为铒树。

c.更新采伐对枯死树、濒死树、受害严重的虫害木、病腐木及时进行清理, 清理下来的林木严格进行熏蒸等除害处理。

d.选用抗病虫树种在农场对杨干象抗性较强的树种有:小叶杨、小青杨、大青杨、小青黑杨、银中杨中黑防号等

3.4 生物防治

保护啄木鸟取食幼虫, 防治青杨虎天牛、杨干象、白杨透翅蛾等。利用线虫防治杨干象3龄幼虫, 对于分月扇舟蛾等食叶害虫在幼虫3龄期前喷施Bt、病毒等生物农药防治。集中连片的用材林和保存完好的防护林, 在害虫卵期释放赤眼蜂等天敌防治。白杨透翅蛾采取性诱剂防治, 性诱剂防治是利用人工合成雌性信息素, 释放到林间, 招引雄蛾, 使雄蛾死亡, 导致雄蛾数量的减少, 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数量的一种方法。

3.5 除治技术

a.青杨虎天牛集中连片危害的林木, 视当地具体情况可采用地面常量或超低量喷洒绿色威雷杀灭成虫。树木高大喷雾防治困难且有保留价值的林分, 可采用树干打孔注射康福多、氧化乐果原液等药剂防治成虫。

b.白杨透翅蛾可采取涂抹、注射虫瘿、堵塞虫孔防治。

c.杨干象选用呋喃丹、辛硫磷、巴沙、菊酯类药剂和氧化乐果微胶囊缓释剂等药剂用毛笔、扁刷点涂3龄幼虫坑道表面排粪孔处。磷化铝粒剂熏杀幼虫, 在6月中旬施药, 方法是先做好标记, 再用镊子对准虫粪孔旋转一周, 消除虫孔粪便等杂物, 将磷化铝放入虫孔内, 每虫孔0.05g。成虫防治, 可用25%灭幼脲胶悬剂于8月初喷雾防治, 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利用绿色威雷于成虫期喷干防治。

d.杨树食叶害虫准确把握虫龄小的有利时机, 利用灭幼脲、烟参碱等仿生药剂防治。也可人工防治, 人工收集地下落叶或翻耕土壤, 以减少越冬幼虫的基数;成虫羽化盛期应用杀虫灯诱杀等措施, 降低下一代的虫口密度;组织人力摘除虫苞和卵块, 可杀死大量幼虫;蛹期可组织人力摘除树上的蛹和收集落到地表的蛹。

试析林业主要病虫害与防治 篇11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林木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1.1春尺蠖

春尺蠖(春尺蛾)属鳞翅目,尺蠖蛾科。以危害榆树为主,又因危害枣树、国槐、水果等,又称枣尺蠖、槐尺蠖。

防治措施:成虫期:采取涂胶阻杀的办法。即在树干下部涂一胶粘环,可粘捕上树雌蛾;或在树干上绑以5-7c宽塑料薄膜带,阻止无翅雌蛾上树产卵,并及时杀死。2、4月上、中旬幼虫孵化时期,采取药剂防治,第一次喷药时对低龄幼虫和成虫可应用常规喷雾:即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75%辛硫磷800-1000倍液,也可喷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等。喷药时间应抓紧在早春芽期。5月中、下旬仍需喷药或人工捉拿残留的老龄幼虫以减少下年虫源。

1.2榆毒蛾

榆毒蛾又名榆黄足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危害榆树,该害虫一年发生两代,4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6月中旬老熟幼虫于树叶背面或树下灌木、杂草上吐丝连缀毒毛结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6月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有趋光性。卵产于叶片背面或幼嫩枝条上,成串排列。卵期12-16天。7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孵化。初龄幼虫只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以后则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8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第一代成虫羽化产卵,9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孵化以幼虫越冬。防治措施:(1)成虫期,利用其趋光性进行诱杀。(2)幼虫期喷洒90%敌百虫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800-1000倍液。

1.3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又名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该害虫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猖獗,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等阔叶树以及农作物等。该害虫一年发生三代,4月下旬开始羽化,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7月上旬至7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9月上旬至11下旬。成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拉丝结网,3-4龄时网幕直径可达1米以上。

防治及预防措施:(1)开展虫情普查,对公路、铁路、河道、田间防护林、城镇、村庄、庭院、工厂、企业绿化树木及果园、大田、园田树木、植物等多种美国白蛾善食植物进行全面普查,及时发现疫情及时除治。(2)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检疫检查从发生区运出的林产品及应实施检疫产品和货物包装物、铺、垫材料等,预防美国白蛾的传入和传出。(3)加强对发生区除治灭疫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蛹期:发动群众人工挖蛹。模拟化蛹场所,诱杀虫蛹。释放天敌灭蛹。成虫期:利用黑光灯或性幼剂诱杀成虫。人工捕杀成虫。卵期:人工摘除卵块。

幼虫期:四龄前幼虫除治办法:剪除卵块和网幕,集中烧毁。喷洒灭幼脲、杀螨、卡死克等防生农药,或生物农药Bt乳剂。树干注药或树根埋药。四龄后幼虫除治办法。树冠喷洒速效类药物。截杀下树幼虫。释放小蜂类天敌。

2.林木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2.1泡桐丛枝病

泡桐丛枝病,分布于我国泡桐栽培地区,以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等地区最为常见。此病在枝、干、根、花、果等各个部位上均可表现症状,但常见的则为丛枝型,即幼树多大树发病,多从局部枝条开始,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生出许多细嫩小枝,节尖变短,叶序紊乱,叶片黄而小。病枝上的小枝又可抽出小枝,如此重复数次,导致枝叶丛生,状似鸟巢。由于小枝多直立,因而在冬季落叶后呈扫帚状。一年生苗木发病,表现为全株叶片皱缩,边缘下卷,叶片发黄,叶腋处丛生小枝,发病苗木当年枯死。

防治措施:(1)从无病树上采根繁殖,或用种子及实生苗根繁殖培育优质壮苗。(2)及时修除病枝,抹除病芽,挖除重病苗木和幼树。(3)在泡桐展叶前,在病枝基部进行环状剥皮,宽度为所剥部分枝直径的1/3左右,以组织类菌质体在树体内运行。(4)用1万ppm的四环素或土霉素5%硼酸钠溶液,于树干基部髓心注射和断根吸收方法治疗。(5)加强苗木检疫,杜绝带病苗木造林。

2.2杨树腐烂病、溃疡病

杨树腐烂病、溃疡病为杨树的主要病害。发病以农田防护林、行道树等大片林地,大树为重,以干部危害为主,造成树皮破裂、下陷,严重的树皮脱落、树木死亡,新植幼树发生危害较少,多以带病苗木栽植传染而发病较多,易造成幼树死亡。腐烂病病菌上弱寄生后,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病皮上过冬,次年借风雨传播,由断枝、冻皮、伤口周围的死皮或半死的树皮侵入,渐深入活皮内使其发病,当年有多次重复侵染。树木生长衰弱和伤口是病菌的侵染途径。旱涝、冻害、虫害、机械损伤都是造成树势衰弱的因素。

水稻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篇12

一、病害

1. 稻瘟病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1) 苗瘟。病苗基部灰黑, 上部变褐, 卷缩而死, 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2) 叶瘟。先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 渐扩大为梭菜斑。病斑中央灰白色, 边缘褐色, 外有淡黄色晕圈, 叶背有灰色霉层, 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3)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 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 后渐绕节扩展, 使病部变黑, 易折断。 (4)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 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发病晚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5)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 可使稻谷变黑。

(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减少菌源, 清除田间病稻草, 进行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浸种, 10~15℃浸6天, 20~25℃浸1~2天, 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厘米, 静置, 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合理排灌:插秧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 肥田、粘重田可重晒, 沙性田、瘦田可轻晒或不晒, 分蘖期要浅灌。 (2)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稻瘟灵乳油1000倍液或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 水稻白叶枯病

(1) 症状

(1) 叶缘型。属慢性症状, 先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发病, 发现暗缘色水渍状短线病斑, 最后粳稻上的病斑变灰白色, 籼稻上为橙黄色或黄褐色。 (2) 青枯型。属急性症状, 植株病感后, 尤其是茎基部或根部受伤而感病, 叶片呈现失水青枯, 没有明显的病斑边缘, 往往是全叶青枯;病部青灰色或绿色, 叶片边缘略有皱缩或卷曲。

(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减少菌源, 清理病田稻草残渣, 尽可能防止病稻草上的病原菌传入秧田和本田。培育无病壮秧。合理排灌:防止串灌、漫灌和长期深水灌溉。合理施肥:防止过多偏施氮肥, 还要配施磷、钾肥。 (2) 化学防治。每亩用70%叶枯净胶悬剂100~150克, 或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50升喷雾, 每隔7~10天喷1次, 连喷2次。

3. 水稻纹枯病

(1) 症状

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 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 呈不规则状云纹斑, 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 边缘褪黄, 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 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的症状似叶片, 后期呈黄褐色, 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 后变灰褐, 常不能抽穗, 抽穗的秕谷较多。

(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减少菌源:打捞菌核并深埋。合理施肥:施足基肥, 追肥早施, 不可偏施氮肥, 增施磷钾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使水稻前期不披叶, 中期不徒长, 后期不贪青。合理排灌: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2) 化学防治。首选广灭灵水剂500~1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100毫升对水50升喷雾。药液要喷施到稻株中下部, 用药时田间必须建立浅水层3~5天, 以确保防效。

二、水稻虫害

1. 水稻螟虫 (二化螟和三化螟)

(1) 为害特征

三化螟以幼虫蛀食水稻, 在苗期和分蘖期蛀茎形成枯心苗或蛀入叶鞘、使被害处出现黄褐色条斑, 形成“枯鞘”。如在孕穗期蛀茎, 形成枯穗;抽穗后蛀茎, 穗茎节受害时形成“白穗”, 使产量下降。

(2)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减少虫源、合理灌水, 铲除田边杂草, 在螟虫盛孵和化蛹前, 田间只留遮泥水, 使蚁螟危害或化蛹部位降低, 盛孵或化蛹高峰后, 猛灌深水13~16厘米, 可消灭大量螟虫。合理施肥:避免过量使用氮肥。 (2) 生物防治。合理用药, 尽量使用微生物农药, 保护天敌, 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3) 化学防治。在稻苗枯鞘高峰期, 每亩用杀虫双36~45克, 或三唑磷20克对水50千克喷雾。

2. 稻飞虱

(1) 为害特征

稻飞虱直接刺吸水稻汁液, 使其生长受阻, 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 甚至全田死秆倒伏。

(2) 防治措施

上一篇:通用自动阅卷下一篇:招生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