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草害

2024-08-10

玉米病虫草害(通用12篇)

玉米病虫草害 篇1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间常遭受多种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损失和品质降低。为了保证玉米生产的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搞好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已成为提高玉米生产水平的主要措施之一。

1 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

1.1 病虫草害的发生

建国以来, 山西省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始终伴随着玉米耕作改制、栽培管理和品种更换等重大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而发生着变化。耕作和栽培措施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田生态环境, 促使玉米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也导致了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日趋加重。山西省南北纵跨6个地理纬度, 山川纵横, 地形复杂, 海拔高差2 000 m, 形成了病虫草害分布的多样性和危害的区域性特点。迄今为止, 据文献报告和各地调查资料的不完整统计, 山西省玉米病虫草害有数百种之多。

1.2 病虫草害的防治

1.2.1 玉米病害的防治

目前, 世界上报道的玉米病害有百余种, 我国报道的有30余种。山西省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玉米黑粉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粗缩病等。此外, 偶发性病害有贺圆斑病、叶斑病、裂轴病、穗腐病、黑霉病、干腐病、叶枯病、锈病和黑穗红粉病等, 以及一些缺素症和药害。其他不常见的病害也偶有发生。

(1) 玉米病害类型。山西省玉米病害按其危害特点可分为4类: (1) 系统性病害。 (2) 叶斑病害。 (3) 花序病害。 (寄生性病害) (4) 非寄生性病害, 如土壤营养丰缺、水分的变化、温度过低过高、空气污染、机械或农药, 以及其他损伤等均会引起一些非寄生性病害, 也对玉米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玉米幼苗期对磷肥较敏感, 苗期因根部受损, 养分供应不足, 导致缺磷引起的苗期红叶病时有发生, 然而此病随着玉米的生长, 症状渐渐消失;玉米幼苗出土后缺锌, 叶片上常表现有淡色条纹, 随后在中脉两侧出现一个宽带的白化组织, 而中脉和边缘仍呈绿色, 有时叶缘和叶鞘呈红色或褐色;缺钾的幼苗初期下部叶片从叶尖开始沿叶片边缘变黄而焦枯。由非寄生性病害引起的症状较多, 往往与真菌、细菌、病毒、菌原质、线虫, 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害不易区别。在生产实践中, 只要精耕细作、合理灌溉和轮作倒茬, 保持土壤肥力均衡, 这些非寄生性病害是可以避免的;若发生,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减少损失。

(2) 玉米苗期病害症状。主要症状: (1) 黄叶苗:秧苗叶色淡绿, 然后逐渐变黄, 严重时全叶枯死。 (2) 白化苗:叶片上有白色条纹, 严重的全株叶片发白, 全叶枯死。 (3) 僵叶苗:主要出现在幼苗3叶期之前, 秧苗株形细小, 叶片淡绿, 黑根多。移栽后, 除新叶呈绿色外, 其余叶发黄发僵, 抗逆性差, 易出现死叶、死苗。 (4) 红叶苗:小苗生长缓慢, 叶片小, 根系生长慢, 叶色逐渐变红, 以至于枯死。 (5) 紫叶苗:秧苗叶鞘由绿变紫, 一般在幼苗3叶期时出现, 四五叶期最明显, 严重时茎叶细小, 叶片枯死。 (6) 黄绿苗:秧苗叶片细窄, 株形矮小, 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严重时叶面呈褐色, 最后焦枯。 (7) 矮花叶病苗:在植株新叶茎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 然后逐渐沿叶脉发展成虚线, 向叶尖扩展, 叶脉仍保持绿色, 形成褪绿条纹, 严重时叶片褪绿并且干枯。 (8) 粗缩病苗:在秧苗五六片叶时, 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突起, 病叶叶色浓绿, 宽、短, 硬、脆, 手摸叶片有一种粗糙感, 病株节间明显缩短, 严重矮化, 上部叶片密集丛生, 呈对生状。

(3) 玉米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 苗期病害防重于治。在玉米出苗后的苗期三四片叶时, 立即喷施“天达2116壮苗专用+质量分数96%天达恶霉灵”, 或喷施天达2116抗旱壮苗专用型和高效氯氟氢菊脂, 间隔7 d, 连喷2遍, 以促进植株根系生长, 防治苗期病虫害, 培育壮苗, 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 有效防治玉米苗枯病、褐斑病、粗缩病。抗旱保苗, 壮苗生根, 为玉米的丰产打下基础。 (2) 在玉米病毒病和丝黑穗病严重发生区, 要全面实施地膜覆盖;大斑病、小斑病发生区, 提倡适期早播;玉米矮花叶病发生区, 春玉米提倡适期早播, 粗缩病、茎腐病发生区要适期晚播。

1.2.2 玉米虫害的防治

(1) 为害特点。玉米虫害不仅种类多, 而且分布广, 适应性强, 繁殖快, 大发生时造成玉米生产严重损失。目前, 已知虫害的种类有近百种, 在山西省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红蜘蛛、玉米蚜、玉米蓟马, 以及地下害虫和黏虫。从为害阶段来看, 玉米播种以后, 就有地下害虫 (如蛴螬、金针虫、蝼蛄等) 为害, 造成缺苗断垄。玉米出苗后又受到小地老虎、玉米蓟马的为害。玉米拔节期常遭到玉米蚜、黏虫棉铃虫、盲蝽象等多种害虫的为害, 主要为害玉米的心叶, 蚕食玉米植株幼嫩组织内的汁液, 使细胞坏死或畸形生长, 甚至造成玉米植株生长停止。黏虫大发生时, 常常给玉米生产带来毁灭性灾难。

(2) 虫害的防治方法。播种期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种子传播的病害为主, 防治方法: (1) 实行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清洁田园, 减少初侵染源;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 (2) 采用种子包衣, 或每0.067 hm2玉米田用质量分数50%辛硫磷乳油200~250 g加细土25~30 kg, 拌匀后顺垄条施, 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4 kg加细砂混合后条施来防治地下害虫。 (3) 用质量分数50%粉锈宁粉剂1 kg加水5 kg拌种60 kg, 或用25%粉锈宁按0.3%剂量拌种, 可防治黑穗病和全蚀病。

苗期以防治玉米蚜、蛀茎夜蛾、旋心虫、缺锌症为主, 方法是: (1) 结合间苗、定苗, 拔除田间杂草, 及时将杂草、病株集中烧毁, 以减少虫源。加强水肥管理, 促进幼苗早发。 (2) 用质量分数40%乐果乳油, 或40%氧化乐果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 防治玉米蚜并兼治灰飞虱。 (3) 局部发生蛀茎夜蛾、旋心虫的地块, 用质量分数40%乐果乳油500倍液, 或90%敌百虫300倍液, 或50%敌敌畏400倍液灌根。 (4) 每0.067 hm2玉米田用质量分数0.2%~0.3%硫酸锌溶液25~30 kg, 在植株四五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 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心叶期和穗期以防治玉米螟、黏虫、纹枯病、叶斑病为主, 兼治条螟、玉米蚜、蓟马。方法是: (1)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 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 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2) 大喇叭口期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或质量分数1%的1605颗粒剂、0.3%辛硫磷颗粒剂来防治玉米螟。 (3) 用质量分数90%敌百虫1 000倍液, 或50%敌敌畏2 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 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黏虫。 (4) 用质量分数70%甲基托布津,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来防治纹枯病和叶斑病, 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病部喷雾或涂茎来防治纹枯病。

1.2.3 玉米田草害的防治

(1) 玉米田杂草种类及危害。农田杂草一般是指田间、地边自生的, 并对农业有危害的植物。草害是威胁农作物生长的一大祸害, 它直接同作物争夺水分、养料, 以及土地和阳光、空间等, 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造成作物减产。杂草还是许多病虫的越冬场所和中间寄主。玉米田草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种类主要有一年生杂草 (如马唐、三棱草、绿狗尾草) 和地下芽杂草 (如车前、刺菜、小旋花和莎草) 等。不同的玉米产区, 都不同程度地受杂草的危害。在春播玉米地中生长有藜 (灰菜) 、黄蒿、狗尾草等;在套种和夏玉米田中生长有马唐、画眉草、苍耳、车前等。据估计, 山西省每年因杂草危害使玉米减产达10%左右。

(2) 玉米田草害的防治方法。玉米杂草的防治方法有人工锄草、畜力除草和化学除草等3种方式。由于玉米生育期间正值高温、高湿季节, 人工和畜力除草十分困难, 而且除草效果也不理想。采用化学除草的方法简便易行、省工省力, 所用成本比人工除草要低, 除草效果也好, 一般除草率能达到90%以上, 而且防治1次, 可保持全生育期地里很少长草。此外, 化学除草可减少田间作业伤苗现象。化学除草一般是在播后、出苗前进行, 对幼苗没有损伤, 方法是: (1) 播种前进行灭生性除草。在玉米播种前杂草萌发出土较多的地块, 可选用百草枯、草甘膦、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喷雾除草。 (2) 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推广使用质量分数90%、99%乙草胺乳油, 72%、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 90%莠去津水分散粒剂, 38%莠去津悬浮剂, 2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 87.5%的2, 4—D异辛酯乳油, 57%的2, 4—D丁酯乳油, 90%乙草胺乳或“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75%噻吩磺隆”, 67%异丙·莠去津悬浮剂, 40%乙·莠乳油, 50%嗪酮·乙草胺乳油等药剂, 于玉米播种后出苗前, 兑水均匀喷雾。 (3) 玉米苗后杂草, 采用茎叶喷雾除草。推广使用质量分数30%苯吡唑草酮悬浮剂, 10%硝磺草酮悬浮剂, 4%、6%、8%烟嘧磺隆悬浮剂, 90%莠去津水分散粒剂, 38%莠去津悬浮剂, 25%辛酰溴苯腈乳油, 硝磺·莠去津、烟嘧·莠去津混配制剂, 莠去津与苯吡唑草酮、烟嘧磺隆与辛酰溴苯腈混用, 于玉米3~5叶期, 杂草2~4叶期, 兑水均匀喷雾来防治。值得注意的是, 烟嘧磺隆不能用于甜玉米、糯玉米及爆裂玉米田, 不能与有机磷类农药混用, 用药前后7 d内不能使用有机磷类农药。 (4) 玉米生长中后期定向除草。针对各种原因造成的玉米生长中后期杂草萌发情况, 可选用质量分数20%百草枯水剂、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 在玉米行间进行定向喷洒, 施药时喷头应加装保护罩, 避免喷溅到玉米植株上而产生药害。

另外, 还需要特别注意: (1) 选用植物油型喷雾助剂。合理选用植物油型喷雾助剂, 能够提高除草效果, 减少除草剂用药量, 减少喷雾用水量, 减少雾滴漂移, 且对作物安全。 (2) 根据玉米田周边杂草特点来选择除草方法。玉米田周边杂草种类多、发生量大, 既有禾本科杂草, 又有莎草及阔叶杂草, 既有一年生、越年生杂草, 又有多年生杂草的特点, 可种植豆科作物来抑制杂草的发生;也可采取人工清除, 或使用草甘膦、百草枯、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防除。

2 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

2.1 玉米病虫草害发生趋势预测

纵观玉米病虫发生的历史和现状, 不难看出, 随着玉米生产水平的逐步提高, 玉米病虫的发生种类在不断增加, 发生面积在逐年扩大, 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重。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与猖獗受气候影响很大, 还有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也是引起病虫草害发生逐步加重的重要因素。根据山西省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和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 结合全省玉米栽培和耕作制度等因素综合分析, 山西省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从总体上看仍呈偏重发生的态势, 其主要原因: (1) 农产品商品化, 加速了病虫菌源的传播和蔓延。 (2) 种植区域化和作物种类及品种单一化, 导致作物品种抗病性丧失的速度加快。 (3) 耕作制度的变革有利于病虫的发生。 (4) 肥水条件的不断改善,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往往对病虫的发生发展也是有利的。 (5) 不合理的化学防治, 必然导致病虫的再猖獗。 (6) 温室效应将使部分病虫危害加重。

2.2 玉米病虫草害防治对策

回顾人类同病虫草害斗争的历程, 面对山西省玉米病虫草害偏重发生的现实, 为将病虫草害的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应采取以下对策: (1) 要健全和提高玉米病虫草害的监控、预警机制和预警能力。加强预测预报体系建设, 尽快完成病虫监测网的建设, 对玉米病虫进行定期调查和系统观察, 分析种群动态和年度间的病虫发生变化, 及时发布长期、中期、短期预报, 指导大面积病虫草害防治。 (2) 要加强植物检疫, 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植物检疫是制止人为传播病虫草害的行为准则和技术措施, 其目的在于及时防止危险性病虫草等新的有害生物的传入与扩散, 是一项保护农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和首要措施。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和有关法规、规章, 严格控制带菌、带病种苗不经检疫或消毒而乱调乱运, 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种子苗木繁育和调动制度。严禁生产无检疫病虫种苗, 严禁无检疫证调运, 实施产地检疫, 做好关卡检疫和入境后的检疫工作, 一旦发现检疫对象, 必须全力封锁、扑灭。 (3) 要开展病虫综合治理。近半个世纪以来, 通过实施植物检疫和相应措施, 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 进行病虫越冬寄主处理, 应用高效杀虫、杀菌和除草剂, 引进和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加大物理防治措施, 以及改进耕作栽培制度, 使植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人们一方面不断开发和研究新的防治技术, 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自己对有害生物的认识, 合理规定防治目标和探索有效的防治策略。在与病虫害长期斗争的实践中, 逐步认识到农作物病虫草害既是自然灾害, 也是人为灾害。由于有了这种认识, 人们开始把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与其农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同时也认识到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生态系统治理与管理的问题, 而治理与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治理配套措施的原则

主要是: (1) 农业措施是综合防治的基础。以作物合理布局和轮换茬、增施腐熟优质有机肥、配方施肥、适期播种, 以及选用多抗 (耐) 性优良品种等为重点, 搞好玉米壮苗栽培。 (2) 保护利用天敌, 控制病虫危害, 促进宏观生态平衡。增施有机肥, 有利于土壤拮抗微生物的繁殖, 使农业生态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的重点应是覆盖田、免耕田等采取保护措施的玉米田, 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大力推广生物制剂和生物防治方法, 达到经济、安全、有效防治的目的, 有利于保护天敌和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

玉米病虫草害 篇2

虽然玉米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它的成长可不是那么顺利的。种过玉米的人都知道玉米经常会遭受病虫害,一旦玉米遭受病虫害就会影响玉米的生长也会影响秋天玉米的收成。那么对于玉米病虫害应该如何防治今天在这说一下。

玉米小斑病:

一般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和小斑病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当病株率达70%时,病叶率才开始自下而上的发展;降雨早,病株率上升早;反之就晚。在病株率70%、病叶率20%时,若遇见中到大雨后,15天左右暴发。当病株率100%、病叶率30%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喷洒50%多菌灵或70%托布津500倍液,或代森锰锌800倍液等。

玉米大斑病:

选择当地主栽品种和长势好的玉米田,采取五点取样,检查每点的病株数、单株叶片数和严重度。一般病株率达100%、病叶率30%时,有降雨过程,即可进行防治。可喷洒12%绿乳铜等。

玉米圆斑病:

选择抗病品种,采取五点取样,每点查10株,检查病株率和单株病叶数。一般在抽果穗吐丝盛期喷药防治,用25%粉锈宁500-800倍液。

玉米黑粉病:

发现病瘤要及时割除。

玉米病毒病:

有玉米粗缩和矮花叶病(花叶条纹病),该病毒是由灰飞虱和蚜虫传播的,而田间的灰飞虱、蚜虫的多少与田间杂草的多少密切相关,而灰飞虱、蚜虫带毒的多少又与小麦丛矮病发生轻重有相关关系,所以可依据小麦丛矮病发生程度来判断玉米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在防治上主要是消灭杂草和防虫来预防玉米病毒病的严重发生。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可疑病株,应立即拔除,并喷杀毒剂控制,如5%菌毒清等。

玉米螟:

注意田间卵孵化差度和幼虫危害情况,并抓住关键时期,对第一代玉米螟进行撒颗粒剂防治。可用Bt乳剂制成颗粒剂或用白僵菌颗粒剂等撒入玉米大喇叭口内,杀死初孵幼虫。

玉米灯蛾:

危害玉米田的主要有红缘灯蛾。在7月下旬开始调查100株上的卵数和幼虫数量,当发现500株玉米有2块卵,或被咬粒的果穗达15%以上时,立即进行防治。灯蛾初孵幼虫有集中危害的习性,在玉米吐丝后幼虫较多,可组织人工捉虫,或喷药防治。

防治玉米病虫害 提高玉米亩产量 篇3

一、玉米常见病虫害:

玉米常见病虫害有30多种,主要有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等。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红蜘蛛等。

(一)玉米大斑病:防治方法有:①种植杭病品种。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二)玉米小斑病:防治方法有:①推广种植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方法有:①种植抗病品种。②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浸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③精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④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四)玉米锈病:防治方法有:①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罗感染,马齿型品种较抗病,且注意选用多抗或兼抗当地几种主要病害的杂交种。②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用0.2度石硫合剂均匀喷雾。发病严重时,间隔15天再喷1次。

二、虫害的防治:

(一)苗期:以防治玉米蚜、蛀茎夜蛾、旋心虫、缺锌症为主。①结合间定苗拔除田间杂草,及时将杂草、病株集中烧毁,减少虫源。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幼苗早发。②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蚜兼治灰飞虱。③局部发生蛀茎夜蛾、旋心虫的地块,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或90%敌百虫300倍液或50%敌敌畏400倍液灌根。④每667平方米用0.2%~0.3%硫酸锌溶液25~30千克在3~5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二)心叶期和穗期:以防治玉米螟、黏虫、纹枯病、叶斑病为主,兼治条螟、玉米蚜、蓟马。①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②大喇叭口期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或1%1605颗粒剂、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③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黏虫。④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和叶斑病,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病部喷雾或涂茎防治纹枯病。

玉米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篇4

关键词:玉米,病虫草害,无公害防治

通化县位于长白山西南麓, 是吉林省优质特色农业区和特用玉米种植区。近年来, 全县的玉米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 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显著效益。但是, 在玉米生产的过程中经常受病虫危害。为此, 笔者总结了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以减少玉米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危害。

1 病虫害发生规律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为真菌性病害, 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待翌年条件适宜时,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借风力传播。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 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 后向上扩展。病斑为长梭形, 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长5~10 cm, 宽1 cm左右, 有的病斑更大, 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 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

1.2 纹枯病

纹枯病为真菌性病害, 以菌核在土中越冬, 第2年侵入玉米叶鞘, 并向上扩发展。主要为害叶鞘, 发病初期在茎基部叶鞘上形成水渍状暗绿色病斑, 逐渐扩展成不规则或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 边缘深褐色。在高湿条件下, 发病部位形成菌丝团和菌核。

1.3 丝黑穗病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 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 以土壤传播为主, 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玉米丝黑穗病主要侵害玉米果穗, 病果穗较短, 基部粗, 不吐花丝, 整个果穗除苞叶外, 变成一个黑粉苞, 后期苞叶裂开, 散出黑粉[1,2,3]。

1.4 粘虫

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 有的年份局部可发生2代。每年5—6月粘虫从南方迁飞而来。幼虫白天躲在心叶、开裂叶鞘等部位栖息, 夜晚大量暴食叶片, 并群集向邻近作物田迁移为害。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 1~2龄仅取食叶肉, 3龄后沿叶缘取食叶片, 咬成缺刻, 5~6龄进入暴食期, 大量取食叶片或吃光叶片。

1.5 玉米螟

玉米螟1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根茬、穗轴内越冬, 越冬幼虫6月中旬开始化蛹, 6—7月为化蛹羽化为成虫, 7—9月为害玉米心叶、雄穗、茎秆、雌穗等。4龄前的幼虫为害玉米心叶, 取食尚未展开的心叶叶肉, 或将心叶蛀穿, 被害心叶展开后可见幼虫为害形成的排孔[4,5,6]。当玉米雄穗打苞时, 幼虫会集中在苞内为害, 4龄后幼虫以钻蛀茎秆、果穗、穗柄为主, 在茎秆上可见蛀孔。

1.6 地下害虫

玉米田常见的地下害虫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幼虫在根茎地表1~5 cm处潜伏, 日落后开始出土活动, 22:00—24:00进入危害高峰期, 天亮后钻入被害植株附近地表, 为典型的昼伏夜出性害虫。主要危害植株地下部分, 咬食种子、幼芽、根和茎, 造成种子不能发芽出苗、根系不能正常生长、活心叶畸形、幼苗枯死、缺苗断垄等严重危害。

2 农业防治

一是种植抗病、抗虫品种。二是精细整地, 施足基肥, 增施磷、钾肥。三是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四是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间苗及时除草, 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减少田间菌源, 注意排水排涝, 改善小气候, 提高植株抗逆性。五是实行秋翻, 降低越冬虫源, 减轻田间为害。

3 药剂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的要求。

3.1 化学除草

一是播种后或出苗前除草。用二甲戊乐灵33%乳油2 250~3 000 m L/hm2, 在播种后或出苗前5 d对水喷施在土壤表面或用40%乙阿合剂3 000~3 750 m L/hm2, 在播种后或出苗前对水喷施在土壤表面。二是苗后除草。用50%都阿合剂2 250m L/hm2, 对水750 kg, 在玉米四至六叶期喷施[1]。

3.2 病虫害防治

3.2.1 播种期防治。

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种子传播的病害为主。采用种子包衣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1 800~3 600 g/hm2混沙或细土拌种防治地下害虫, 或在出苗后用90%敌百虫晶体对水成1 500倍液淋于根部, 或400倍液拌沙、细土撒施于根部, 或用52.25%农地乐乳油1 000倍液进行全面喷雾[2]。也可用50%粉锈宁粉剂1 kg加水5 kg拌种60 kg, 或用25%粉锈宁按0.3%~0.4%剂量拌种, 防治丝黑穗病[3]。

3.2.2 苗期防治。

以防治玉米蚜、缺锌症为主。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 防治玉米蚜。用0.2%~0.3%硫酸锌溶液375~450 kg/hm2在玉米四至五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 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心叶期和穗期以防治玉米螟、粘虫、纹枯病、叶斑病为主, 兼治玉米蚜。

3.2.3大喇叭口期防治。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设15个/hm2放蜂点, 共放蜂2次或在抽雄抽丝期用5%锐劲特悬浮剂1 000倍液喷施或喷施Bt乳剂, 喷施含100亿/g以上孢子的乳剂3 000 m L/hm2或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于玉米螟成虫羽化初期开始, 每天21:00至次日4:00开灯。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50%敌敌畏2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穗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隔10 d防治1次, 连续防治2~3次[7,8,9,10]。

参考文献

[1]姚静琴.无公害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0) :16-17.

[2]马志利, 郭志元.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粮食作物, 2010 (4) :127.

[3]闫虎林.玉米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技术[J].湖北植保, 2012 (2) :25.

[4]郭凤银, 朱忠选, 刘先竹, 等.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9) :48-49.

[5]刘传兵, 王黎明, 杜世凯, 等.南繁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3) :161-163.

[6]苗洪芹, 陈巽祯.河北省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与防治[J].植物保护, 1997, 23 (6) :17-18.

[7]孟庆平, 刘彦.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J].新农业, 1998 (5) :12.

[8]孙永生.浅议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19) :63.

[9]佟屏亚.中国近代玉米病虫害防治研究史略[J].中国科技史料, 2000, 21 (3) :242-250.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篇5

1.玉米施肥技术 氮肥:幼苗期占2.1%,虽然需求量较小,但作用很大,此期严重缺氮,将不形成果穗而造成空秆,轻度缺氮发生老苗现象,产量显著下降.拔节至抽雄开花的穗期占51.2%,此期如氮肥不足,影响花粉发育不能正常授粉结实,百粒重下降.后期占46.7%,缺氮会造成严重减产.

作 者:李强 刘永超 宋洪斌 作者单位:李强,刘永超(镇赉县水稻生产办公室)

宋洪斌(镇赉县土地局)

玉米病虫害技术分析 篇6

1.玉米的病害

黑龙江省常见病害有丝黑穗病、大斑病和茎腐病等。

1.1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有时也会在叶鞘和苞叶处发现病斑。发病初期,叶片染病首先会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发病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黑龙江省是玉米大斑病重发区,20世纪80年代曾经大面积流行,给玉米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进入9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玉米大斑病发病较轻,人们预防意识淡化。2005年,齐齐哈尔地区玉米大斑病爆发,面积达到39万公顷,发病率达85%以上,由于发病叶片枯死,造成直接减产30%以上。

1.2玉米丝黑穗病

该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病原物从玉米的芽鞘入侵,但症状经常在抽雄后得到体现。受害严重的植株,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它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的外观看似正常,但穗较正常穗会短一些,且基基部粗顶端尖。有时可见苞叶裂开后露出黑色的粉末,即变为黑褐色的孢子堆。黑龙江省是玉米丝黑穗病高发区,一般年份主栽品种发病率在2-5%,重发生年份在5-10%,个别地区抗病性差的品种可达50-70%。由于它主要为害的是果穗及花,所以一旦发病,往往会导致全株颗粒无收,是令种植户特别头疼的一种病。

1.3茎腐病

也叫茎基腐病,它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并导致整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茎腐病一般从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病原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病茎的地上部分第一、二节间有纵向扩展的褐色不规则病斑,剖茎检查,其内部组织腐解,维管束游离呈丝状,茎秆变软易倒。多数病株初生根及次生根坏死,变成红色,须根减少。条件适宜时,病情发展迅速,地上部得不到水分,导致整株突然干死,叶片呈灰绿色,特别是雨后突晴时,萎蔫和青枯更为明显。一般分为青枯型和黄枯型。

其他如玉米黑粉病、灰斑病、病毒病、疯顶病、弯孢菌叶斑病等在黑龙江也有发生,并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潜在威胁。

2.玉米的虫害

黑龙江省玉米虫害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其主要的虫害有地老虎、玉米螟和粘虫、红蜘蛛等。

2.1地老虎

通常又会被称作地蚕、切根虫。其中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尤为重要。均以幼虫为害。地老虎的一生大致可分为4 个阶段:卵阶段、幼虫阶段、蛹阶段和成虫阶段。就玉米而言,较常见的是大地老虎和小地老虎,大地老虎成虫体长约为20至23mm 左右,前翅为黑褐色,有一不规则的黑斑,初产时浅黄色,老熟幼虫为黄褐色。小地老虎成虫体长约为20mm 左右,前翅黑褐色,卵半球形,直径约为0.6mm,孵化前呈棕褐色,老熟幼虫体黄褐至黑褐色。

2.2玉米螟

玉米螟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又叫玉米钻心虫,发生代数较多。玉米螟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幼虫是钻蛀性害虫,玉米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叶片会有一排排整齐的小孔出现。玉米螟幼虫会钻入雄花中进行危害使得其基部折断。受到玉米螟危害的植株往往会子粒空瘪,青枯早衰,造成严重减产。

2.3玉米粘虫

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呈红褐色。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2.4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属于螨类,又称火龙、火蜘蛛、红砂等。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危害玉米,发生早的年份,在玉米6片叶时即开始危害。红蜘蛛刺吸作物叶片组织养分,使被害叶片呈现密集细小的黄白色斑点,以后逐渐退绿变黄,最后干枯死亡。被害玉米籽粒秕瘦,造成减产。玉米红蜘蛛成虫在根际土缝内潜伏越冬。早春气温上升后红蜘蛛出土,集中于一些杂草上取食、繁殖,待春玉米出苗后,再通过风吹、爬行等途径,转移到附近的玉米苗上危害。

玉米病虫草害 篇7

关键词:玉米,病虫草害,绿色控制技术,发生种类

玉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随着发展, 问题也随之出现。可以发现虽然玉米的总种植面积提高了不少, 但是总产量并未出现预期的增长, 且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不仅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玉米本身的生态结构也遭到破坏, 诱使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因此, 为有效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问题, 建议利用多项先进的绿色控制技术, 保证玉米的产量, 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

1 主要玉米病虫草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1.1 大斑病

大斑病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 当空气中湿气较重, 且温度达到18~22℃时发生的比较多, 尤其是在多雨、多雾或者持续的阴雨天气发生的比较频繁。大斑病是玉米病虫草害的主要症状之一, 对玉米的叶片、叶梢以及包叶都有严重的危害。大斑病通常从下部的叶片开始发病, 逐渐向上漫延。初期会在叶片上出现青色的小灰点, 呈水渍状, 随后顺着玉米叶脉的方向逐渐向两侧发展, 最终会形成以黄褐色为中心, 边缘呈现深褐色的大斑, 这些大斑形似梭形, 在空气中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会自动合成一片, 形成黑灰色的霉状物, 引起玉米大面积的发病。针对大斑病,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治:首先, 从源头开始预防, 比如购买专门的抗病的玉米种子, 减少大斑病发生的概率;或者从土地因素入手, 比如通过对种植土地进行倒茬的轮作、深翻, 有效减少大斑病的病菌数量, 或者直接对种植土壤进行彻底的病残体清除, 也可以减少病发概率。其次, 在病发初期阻隔病势的漫延, 例如及时清理病叶, 减少病菌传播的途径。最后, 可以采用药剂防治, 通常比较合适的药剂有瘟散乳剂、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等, 使用时必须注意使用剂量与时间。

1.2 小斑病

小斑病主要的发病原因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 与大斑病的病因是一致的, 区别在于小斑病的发病温度为25℃以上, 因此小斑病的防治方法与大斑病的基本一致。小斑病对玉米的影响和危害包括玉米的茎、叶、穗部位, 病斑是黄褐色或者灰褐色的椭圆形、长方形。当温度和湿度都较高时, 小斑病的病斑会变成黄褐色的坏死小点, 甚至出现一部分暗绿色的浸润区。

1.3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分为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病毒。矮花叶病在玉米的整个成长期都有可能会出现, 特别是在玉米出苗期到七叶期期间, 通过玉米的汁液摩擦进行接种, 通过蛀牙进行传播。蛀牙在蚕食玉米时会吐出一种对玉米的生长和扬花授粉产生影响的唾液, 在刺吸的过程中注入玉米, 使玉米成为空苞和秃顶, 不仅如此, 蛀牙在对玉米造成侵害的同时, 也会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玉米植株。粗缩病病毒则是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 这种病毒不会因为天气变冷而消失, 它会选择在灰飞虱体内或者已经被侵害的小玉米苗中越冬, 来年气温回升后就会苏醒过来, 造成持久性的病毒侵害。矮花叶病的病状表现为花叶上的褪绿条点, 随着扩散, 整片叶子开始变黄, 出现明显的黄绿相间的的条纹。粗缩病的病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弯曲, 叶片颜色呈现为不健康的暗绿色, 叶子背面、叶脉上会出现隆起的条纹。针对以上症状,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症状:首先, 从源头预防, 选取耐病、抗病的种子;其次, 阻断传播途径, 例如在蚜虫和飞虱随着温度的升高回迁之前使用氧化快乐果或者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药剂, 对玉米苗进行喷洒, 达到蛆虫的目的;最后, 农民可以着重提高对玉米的栽培管理能力, 用科学的方法, 有效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1.4 玉米螟的侵害

玉米螟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害虫, 通常1 a繁殖1~6代。玉米螟的幼虫是一种钻蛀性的害虫, 也是一种在玉米芯或者杂草茎秆中越冬的害虫, 不会因为天气变冷就死亡。玉米螟的出现时间一般不集中, 由于繁殖能力的强大, 通常会持续性地出现。当温度、湿度利于玉米螟的繁殖时, 玉米螟就会有集中性爆发期, 不同的玉米品种受到侵害的程度也不同。玉米螟对玉米的侵害主要通过幼虫对玉米苗心叶的钻蛀, 在玉米叶上形成一排整齐的小孔。雄穗被抽出后会出现一个洞, 玉米螟的幼虫就是通过这个洞钻入雄花, 导致雄花的基部被折断, 并且蛰伏在雄花内部, 等雌穗出现后就转到雌穗内部咬噬花丝和叶苞, 对幼嫩的玉米籽进行咬食, 导致玉米籽粒出现残破、缺失。经过玉米螟幼虫咬噬的茎秆变得脆弱, 经不起大风, 容易折断。针对这样的情况,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治玉米螟:首先, 可以选用抗虫的玉米种或者提前用药物消灭蛰伏起来准备越冬的玉米螟, 减少基数, 预防大面积的爆发;其次, 在玉米的成长期间定期对玉米螟进行药物消除, 减少玉米螟的繁殖和对玉米幼苗的伤害;最后, 可以根据自然界相生相克的原理, 利用玉米螟的克星赤眼蜂消灭玉米螟, 成本低但效果显著。

2 绿色控制关键技术

在种植玉米时需要树立绿色的植保理念, 采用先进的生态、物理与生物综合防治的措施, 坚持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科学地使用农药与化肥, 充分发挥各项绿色控制技术的综合效益。首先, 要做好玉米病虫草害的监测预报, 提前掌握病虫草害的发生期与发生量, 在病虫害之前做好综合的防治。其次, 要切实落实农业防控措施, 降低玉米各项病虫害的发生的几率。再次, 需要进行科学的物理与化学防治, 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按照合适的比例使用杀菌性药剂。

3 结语

无公害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8

1. 无公害玉米病虫草害的防治原则

无公害玉米作为一种无公害食品,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均高于普通玉米,但它在病虫草害防治上与普通玉米不同,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科学栽培。

从玉米田生态系统出发,通过选用耐抗病虫品种、轮作倒茬、培育壮苗、科学施肥灌水、精耕细作等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提高玉米抗病虫和抗逆能力,预防和减轻病虫草害发生。并把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与无公害生产规程结合起来,提高玉米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2 安全控害。

利用间、混、套种等生物多样性生态措施,利用颜色或灯光诱杀害虫、机械人工捕捉害虫等物理措施,选用低毒生物农药、释放天敌等生物措施,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和自身补偿能力,有限度地施用部分化学合成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1.3 绿色植保。

在科学栽培和安全控害基础上,综合利用合理的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时优先选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将有害物质在农田环境及玉米产品中的残留控制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使其对环境、人畜、天敌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2. 无公害玉米病虫草害的综防技术

2.1 杂草防治

①农业防治。严格执行杂草检疫制度,控制杂草传播;清选玉米种子、使用腐熟有机肥、过滤灌溉用水,防止杂草种子入田。②人工除草。通过苗期浅中耕、拔节期深中耕等结合人工、机械铲趟除草。③化学防治。田间杂草基数大时,每hm2用50%乙草胺1500~1800ml,在播后苗前对水喷施。或40%阿特拉津3.0~3.75kg,或70%赛克津0.5~0.6kg,在玉米4~6叶期对水喷雾。

2.2 虫害防治

2.2.1 地下害虫。

主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金针虫等。①农业防治。通过耕翻、耙耢、机械损伤等清除虫卵和幼虫进行防治。②化学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750ml,对水7.5kg拌40~50kg种子,堆放3~4小时后播种。或每hm2用50%辛硫磷乳油1500ml,对水7.5kg拌入300kg细干土,施入垄沟中。

2.2.2 粘虫。

①人工捕杀。于6月中下旬,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粘虫时达到防治指标,进行人工手捏捕杀。②诱蛾采卵。于成虫产卵盛期,用谷草、稻草或其它禾本科杂草,每5~10支为一束扎在木棍上,每hm2均匀地插300~450把,诱蛾产卵。每3天换草把1次,集中烧毁。也可将草把浸于50%辛硫磷50倍液中,6小时后再插入田间,可灭卵和杀灭初孵幼虫。③药剂防治。每hm2用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g,或25%灭幼脲悬浮剂525ml,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0ml,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ml,对水喷雾。

2.2.3 玉米螟。

①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处理越冬寄主,在4月份玉米螟醒蛰前,每m3秸秆、根茬用100g白僵菌粉进行封垛处理。②物理防治。玉米螟趋光性强,可用高压汞灯(或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于成虫羽化初期在村屯每隔50m设一盏400瓦的汞灯,大的村屯应设双排,每晚9时至次日早4时开灯。③生物防治。一是施用白僵菌。用菌粉1份,拌颗粒10~20份,于心叶期每hm2用22.5~30kg施在顶叶内侧。二是应用BT乳剂。于心叶末期每hm2用1.5~3kg的BT乳剂制成颗粒剂撒放,或对水450kg喷雾。三是释放赤眼蜂。每hm2放蜂22.5万头,共放两次。第一次在玉米螟产卵20~30%时放蜂10.5万头,第二次在其后10天放蜂12万头。

2.3 病害防治

2.3.1 丝黑穗病、瘤黑粉病。

①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在苗期可结合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等剔除病苗、可疑苗,在肿瘤未成熟破裂前,尽早拔除病株进行深埋或烧毁。②化学防治。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或用2%立克秀按0.4%拌种,晾干后干籽直播。

2.3.2 茎基腐病。

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湿度大时注意排水,合理施肥,增强长势,提高抗病力。②化学防治。播种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0.2%拌种,发病时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

2.3.3 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病虫草害 篇9

1 对玉米病害的影响

近2 年随着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 群众认识在不断提高, 使得临泉县秸秆还田面积显著增加, 同时也有利于玉米田间病菌孢子数量的累积, 加大了玉米病害感染蔓延的风险。秸秆还田对田间以下主要病害有增加作用, 如苗枯病、粗缩病、褐斑病和纹枯病等。苗枯病常造成叶尖或整叶干枯, 种子变黑, 严重地块造成死苗, 重病田块可缺苗30%~50%, 形成矮化不育株甚至毁种而减产。粗缩病在五至六叶期开始出现症状, 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宽、短, 病株节间明显缩短, 严重矮化, 叶片密集丛生, 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1/2, 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发病早的病株玉米无产量, 发病晚的玉米产量也极低, 2012 年, 临泉县个别田块出现重病地和毁种地, 病株率达80%以上。褐斑病在玉米田虽普遍发生, 但危害率不高, 感病时全株叶片迅速产生大量黄色小斑点, 叶片快速干枯。纹枯病在玉米的中后期发生, 玉米进入抽雄至灌浆期遇到持续的秋绵雨达到高峰, 严重时可使穗3 叶以下叶片全部枯死, 破坏了叶的光合作用, 使籽粒不饱满, 千粒重下降, 甚至完全绝收。

玉米粗缩病以带毒灰飞虱传播病毒, 该虫先牺息在地边杂草和麦地里, 在玉米出苗后迁移到玉米田危害, 因此该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 近2 年临泉县大力提倡的秸秆还田有利于灰飞虱田间数量的增加, 但是随着全县小麦一喷三防工作的全面开展, 对灰飞虱的田间数量有很大的兼治作用, 导致在地边杂草田灰飞虱数量增加的同时, 小麦田数量却持续下降, 据县病虫测报站调查, 2013 年杂草田和麦田灰飞虱数量分别为45 300、28 350头/hm2;2014 年分别为45 900 、22 800 头/hm2;2015 年分别为51 750、20 100 头/hm2。 由于2015 年田间灰飞虱数量减少, 加之玉米播期较晚, 所以该病在临泉县的发生较轻。对于苗枯病、褐斑病和纹枯病, 田间菌源较为充沛, 虽然较前2 年有所增加, 只是目前总体仍处于发病率较低水平, 尚未对玉米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2 对玉米虫害的影响

玉米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多、危害大, 是玉米保全苗、壮苗, 争高产保稳产的关键。除常发性虫害如玉米螟、蚜虫外, 还有地下害虫 (蟋蟀、小地老虎、沟金针虫、蛴螬、蝼蛄) 、黏虫、蓟马和蛀茎害虫 (二点委夜蛾、棉铃虫、甜菜夜蛾等) 。这些虫害的发生与危害使玉米幼苗心叶扭卷曲、叶片破损、植株畸形, 不仅制约苗全苗壮, 还加剧中后期病虫的复合侵染。临泉县从2014 年开始提倡秸秆焚烧, 但当年秸秆还田面积只占全县小麦面积的50%左右, 2013 年及以前均为群众自发进行焚烧和还田, 2015 年临泉县全面实施秸秆还田工作, 全县总面积接近100%, 县病虫测报站通过连续3 年调查发现秸秆还田使得玉米苗期害虫如粘虫、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 (如蟋蟀和小地老虎) 等有明显增加, 对其他虫害影响较小。

2.1 粘虫

粘虫又名剃枝虫、五彩虫、行军虫、夜盗虫。是一种具有迁飞性、暴食性、杂食性害虫, 同时也是临泉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对象之一。该虫喜食禾本科作物 (如玉米、小麦等) 和杂草, 食量逐龄增长, 5~6 龄为暴食阶段, 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 幼虫常群集迁移危害, 故又名“行军虫”。1~2 龄幼虫仅啃食叶肉成天窗, 3 龄以后沿叶缘蚕食成缺刻, 危害严重时吃光大部叶片, 只残留很短的中脉, 造成大幅度减产。县病虫测报站2013 年、2014 年、2015 年连续3年7 月初玉米在苗期田间调查, 粘虫危害率和百株幼虫分别为0.3%、0.1 头, 0.9%、0.4 头, 3.4%、3.1 头, 2015 年虫量增加比较明显, 其中7 月6 日调查最高危害率和最高百株幼虫分别为11.3%和7.2 头, 玉米心叶被粘虫取食的支离破碎, 损失较大。

2.2 二点委夜蛾

二点委夜蛾喜欢栖息和生存在阴暗潮湿环境, 适宜在小麦秸秆还田和机械化收割后残留的高麦茬以及其上覆盖麦秸且未腐熟的地块, 该虫钻蛀玉米茎秆形成空洞, 玉米幼苗很快枯死, 有的甚至将玉米根部咬断, 如不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当出现4 龄以上幼虫时, 幼虫体长达1 cm以上, 具暴食且有转株危害的习性, 大量害虫钻蛀玉米茎基部, 咬食玉米次生根, 田间死苗率和倒伏率快速增长。该虫于2011 年在河北、山东、河南玉米区域突然暴发, 造成较大的损失。县病虫测报站2012—2013 年调查未发现该虫危害, 2014 年调查有零星发生, 2015 年调查发现个别麦秸麦糠堆积较多, 田块危害率达3.5%, 百株虫量2.6 头。

2.3 地下害虫

蟋蟀是临泉县常见地下害虫, 在临泉县1 年发生1代, 在玉米田以啃食玉米苗期茎、叶为主, 白天避光, 群居于土缝或植株下隐蔽, 晚间活动。临泉县6 月初小麦收割后秸秆直接还田, 为该虫提供了隐蔽的生活场所, 大量的蟋蟀从草丛及其他场所迁入;7 月初在玉米苗期正值蟋蟀5~6 龄若虫和成虫食量最大, 大量蟋蟀从小麦秸秆下面钻出危害, 造成玉米缺苗、断垄、倒伏, 严重影响玉米生产。2013 年、2014 年、2015 年连续3 年7 月初期大田调查, 蟋蟀平均数量分别为6.8、13.5、16.4 头/m2, 其中2015 年较前3 年同期均值增加了54.8% 。小地老虎, 其危害主要在芝麻上, 玉米苗期虽有所发生但危害性没有其他虫害重, 县病虫测报站连续3 年6 月底至7 月初田间调查芝麻平均被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为1.5%、0.6 头 (2013) ;2.3%、1 头 (2014) ;2.8% 、1.2 头 (2015) , 其中2015 年田间数量分别较近3 年增加27.3%和39.6%。

3 对玉米田间杂草的影响

3.1 对杂草数量的影响

临泉县玉米田杂草以马唐、狗尾草、马齿览、铁苋、反枝苋、牛筋草、藜、小蓟等为主。通过近2 年调查发现秸秆还田对马唐和狗尾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的出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14 年、2015 年分别较上一年减少65%和37%。而田间麦苗数量则随着秸秆还田力度加大而显著上升, 2013年、2014 年、2015 年田间调查全县麦苗平均数量分别为165、242、290 株/m2, 2014 年和2015 年分别比上一年增加46.7%和19.8%。而对于马齿览、铁苋、反枝苋和小蓟等阔叶类杂草则没有太大的影响, 田间数量基本持平。

3.2 对除草剂效果及药剂选择的影响

当前随着秸秆禁烧和秸秆还田工作的大力开展, 玉米播种时田间秸秆数量较多, 以前在临泉县群众大量使用的乙草胺等播后苗前封闭型除草剂由于效果差使用量已大大降低。当前群众使用量较大的是玉米苗后茎叶喷雾除草剂如烟嘧磺隆、莠去津或甲基磺草酮等, 但由于使用技术限制较强, 施药时间较短, 很容易错过最佳适期而产生药害。生产上农民施药出现了2 个极端:一是盲目、多次、滥用农药;二是弃置不治, 导致严重减产。同时因天气原因近2 年临泉县杂草二次出土现象严重, 许多地块出现了杂草控制不住的现象, 因杂草的危害可造成减产1~2 成, 严重的减产3~5 成。

4 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种种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应对措施。

4.1 病害防治

在玉米粗缩病防治上, 对于早播田和周边环境杂草较多的地块, 应在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大面积清除杂草, 以减少毒源和虫源;并对玉米田及四周杂草喷施杀虫剂, 以减少传毒介体, 防治灰飞虱可用吡蚜酮或啶虫脒或氟啶虫胺腈等进行喷雾防治;田间发现有病株要及时拔出带到田外销毁。对于玉米褐斑病和纹枯病, 建议提早预防, 即在玉米4~5 片叶、防治苗期虫害的同时, 加入杀菌剂, 如多菌灵、粉锈宁、禾果利等。发现有病地块, 要及时进行防治, 不要在叶片受害较重时再治[1]。对于玉米苗枯病可用药剂拌种进行预防 (目前市场所售正规玉米种子均经过药剂拌种, 如无特别需要不要进行二次拌种) 。

4.2 虫害防治

防治策略是“早发现早防治, 治早治小, 灭虫保苗”。对于粘虫和小地老虎可用高效氯氰菊酯或高效氯氟氰菊酯喷雾防治。对于二点委夜蛾和蟋蟀等可撒毒饵或毒土, 用炒香的麦麸或粉碎后炒香的棉籽饼60~75 kg/hm2, 与对少量水的90%晶体敌百虫或48%毒死蜱乳油500 g拌成毒饵, 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4 500~7 500 m L/hm2拌375 kg/hm2细土, 于傍晚顺垄撒在玉米苗边。对二点委夜蛾也可用甲维盐或氯虫苯甲酰胺喷灌玉米根部。将喷雾器喷头拧下, 逐株顺茎滴药液, 或用喷头喷根茎部[2]。

4.3 杂草防除

玉米田苗后除草剂有两大类, 即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近年来, 玉米苗后选择性除草剂渐受农民欢迎, 使用面积不断扩大。这类除草剂主要有硝磺草酮·莠去津或甲基磺草酮或烟嘧磺隆, 使用时多在玉米3~5 片叶、杂草2~4 片叶时, 除草效果较好。但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要在玉米五叶期以前喷药;玉米五叶期以后至七叶期以前应戴防护罩喷雾, 尽量不使药液溅到喇叭口内, 以免产生药害。有机磷药剂处理过的玉米对该类除草剂敏感, 2 类药剂的安全间隔期为7 d, 若田间虫害发生时可与菊酯类农药混用。当玉米7 叶以后植株高度超过1 m以上时, 可选择百草枯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行间定向喷雾。使用灭生性除草剂要特别注意药剂的飘移、药液滴漏等, 以防产生药害[3,4]。

摘要:秸秆还田增加了玉米病虫草害的发生几率, 分别阐述了秸秆还田对玉米病虫草害的影响,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以期为防治玉米病虫草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草害,秸秆还田,影响,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景松.沧州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5) :136.

[2]王海利.玉米生育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5 (12) :30-31.

[3]朱德慧, 李芳芹, 李猛, 等.皖北地区夏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5, 21 (3) :73-75.

玉米病虫草害 篇10

通过玉米病虫草害综合解决方案示范, 评价展示玉米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益,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示范地点选择

示范点要求选择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能代表当地栽培条件、肥力均匀, 前茬一致, 排灌方便的地块;周围无树木、房屋、高大建筑物等遮挡, 避免小环境、禽畜为害等对示范造成的影响。

三、田间设计

3个处理:先正达处理;农户常规处理;空白对照。

要求3个处理要安排在同一农户的同一个地块, 要求前茬一致, 肥力均匀;先正达处理面积不少于5亩, 不少于20行;常规方案不少2亩, 不少于10行。

四、不同时期调查项目

1. 种衣剂效果调查

播种时各处理定量播种200粒, 调查出苗时间, 出苗率, 平均株高, 根色, 平均根条数。做好影像记录。

2.防虫效果调查

施药后25天调查田间防虫效果。随机取5点, 每点取20株, 统计受害率, 计算防效, 并拍摄比较图片。

3. 防病效果及CE效果调查

收获前调查田间发病情况及CE效果, 记载, 拍照比较同节位叶片保绿情况。

4. 测产

五、示范总结

先正达处理:1.艾克顿种子包衣;2.播后苗前除草剂 (因公司卢迈克斯没货, 打电话经先正达公司业务员允许用乙草胺代替) ;3.在大喇叭口期用福戈、扬彩药剂喷雾防治粘虫、玉米螟和病害。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篇11

【关键词】玉米;农业;蓟马;草地螟;玉米茎腐病

想要获得高产量的玉米,就必须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病虫也开始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异与进化,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难度。随着形势日趋严重,众多的农业科学家与技术家开始对病虫害的防治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索。一系列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药物和科学手段开始被投入应用,这大大的帮助提高了玉米的产值。

1.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1)蓟马注意防治早播和带茬播种的田块。玉米苗期被害株率达2%~3%时,马上进行药剂防治,使用药剂:10%吡虫啉亩20~30克,20%克杀特1500~2000倍均匀喷雾。

(2)玉米蚜虫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基地;在玉米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可用25%北农蚜力克1000~1500倍,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

(3)草地螟在卵已产下,而大部分未孵化时结合除草灭卵,同时要除净田边地埂的杂草,以免加快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挖沟、打药带隔离,阻止幼虫迁移危害;药剂防治应在幼虫3龄之前,选用低毒、击倒力强,且较经济的农药进行防治。药剂选择:5%来福灵、2.5%工夫2000~3000倍液,30%桃小灵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高粱上禁用)。防治应在卵孵化始盛期后10天左右进行为宜,尽可能的保护天敌。还要特别注意对田边、地头草地螟幼虫喜食杂草的防治。这样既可减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效,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2.玉米苗期病害类型与防治

(1)玉米纹枯病症状: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和果穗。叶鞘发病后,先产生淡褐色或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成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淡褐色,发病严重时叶鞘及叶片枯死。全株症状由下而上发展,当发展到果穗时,穗苞叶上也产生云纹状病斑,以后果穗干缩,穗轴腐败。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病部位均可产生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体进一步聚集成菌丝团,产生萝卜籽状褐色菌核。發生特点病菌以菌核和菌丝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玉米,导致发病。也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再侵染。玉米上部通风良好,不利于病害发生,因此,主要以基部发病为主,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农具携带传播,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迅速发展,吐穗灌浆期受害重。种植密度过大,长期连作,偏施氮肥,多雨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都易导致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叶片过于宽大,生育期长的杂交种发病较重,因此应选用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堆肥,尽量减少侵染来源。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消灭田间杂草。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以控制病害发生。发病初期,用5%井岗霉素水剂0.1公斤,对水200公斤,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注意保护叶鞘。

(2)紫叶苗症状:秧苗叶鞘由绿变红,最后变紫,一般在玉米3叶期出现,在4~5叶时表现最明显,严重时茎叶细小,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一秧苗出现紫苗时,可以用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1~2次,一般隔7~10天喷1次即可。

(3)黄绿苗症状:秧苗叶片细窄,株形矮小,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时叶面呈褐色,最后焦枯。防治方法:①增施钾肥,如果没钾肥可补施草木灰。②对缺钾严重地块,可在苗3叶期用磷酸二氢钾、氯化钾、钾宝、草木灰浸出液进行幼苗喷雾。

(4)玉米矮花叶病苗症状:在植株心叶茎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然后逐渐沿叶脉发展成虚线,向叶尖扩展,叶脉叶肉逐渐失绿变黄,而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褪绿条纹,严重时叶片褪绿并且干枯。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的优良杂交种;调整播期,使幼苗期避开蚜虫迁飞高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拔除病株销毁;注意防治蚜虫,减少发病。

(5)玉米茎腐病症状:发病初期,在玉米茎基部的叶鞘上,出现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侵入内部组织,使茎组织呈深褐色至红褐色腐烂,病部软化发粘,散发出臭味,严重时病部凹陷,植株倒折。有时植株上部也受害,导致心叶失绿萎蔫,叶鞘与茎秆腐烂,病部有黄褐色腐臭菌液溢出。发生特点病原细菌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在田间随风雨和气流传播蔓延,病菌可以从伤口,气孔和叶鞘间侵入。玉米螟等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如害虫发生量大则发病重。气温在28℃~30℃,相对湿度70%以上时开始发病;温度在34℃~35℃,相对湿度80%时,病害扩展迅速,发病后3~4天病部倒折;当气温降至26℃以下时,病害即停止发展。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叶鞘积水,最有利于病菌侵染。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虫害或农事操作造成大量伤口,都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尽量避免连作;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以减少菌源数量。合理密植,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氮肥用量过大。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带出田外烧毁或高温积肥。发病初期,剥去茎基部叶鞘,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危害。在玉米喇叭口期,用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或先剥去叶鞘,然后用5~10倍的石灰水(即熟石灰1公斤,对水5~10公斤)涂茎。也可用硫磺150克,骨胶30克,水0.3公斤,制成硫磺浆涂茎防治。

3.结语

尽管玉米的病虫害有很多的种类,害虫的危害阶段大不相同,防治病虫害的难度很大,但为了玉米能够提高产值产量,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一定要加强。在各个阶段保护好玉米苗,不让其受到害虫的残害。结合以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将发生虫害的几率降到最低。 [科]

【参考文献】

[1]马林广.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7).

谈玉米病虫害虫及其防治 篇12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1 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1.1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为害叶片, 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 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 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二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1.1.1 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 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 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 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 很快变为青灰色, 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 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 一般长不超过1厘米, 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 近椭圆形, 病斑边缘色泽较深, 为赤褐色。

1.1.2 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 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 其中温湿度是主要的。

1.1.3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小斑病的根本途径。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具有明显的差异, 目前生长上常用的抗病品种中有中单2号、中单14号、四单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烟单14号、豫玉11号等。二是消灭越冬菌源和减少发病初期菌量。

1.2 玉米丝黑穗病

本病主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 一旦发病, 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 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 为害相当严重。

1.2.1 症状识别:

本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 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 基部大而端部尖, 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 露出黑色粉末, 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 孢子不易飞散, 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1.2.2 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菌以落入土中, 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 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 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 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 随植株生长, 蔓延至果穗和天花, 形成孢子堆, 成熟后又散出孢子, 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 无再侵染产生。土壤和粪肥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1.2.3 防治方法:

是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对本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中单2号、中单14号、中单12号、辽单18号、丹玉13号、陕单9号、豫玉2号、豫玉11号等。

是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 发病重。实行3年以上轮作, 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的为害。另外, 深翻土壤, 将病菌孢子压倒播种层以下, 再减少菌源, 减轻发病。

是早期拔出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之前拔除病株, 并把病株拿出地外深埋或烧毁, 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1.2.4 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 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 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

症状识别: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 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退色;果穗下垂, 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 后逐渐变为淡褐色, 手捏有空心感, 常导致倒伏。

影响发病的因素:青枯病的病因尚有争论, 因内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其一, 是镰刀菌引起的;其二, 是腐霉菌引起的;其三, 是腐霉菌和镰刀菌的复合侵染引起的。但是, 灌浆至乳熟期的大雨, 对病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含水量高是青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 但品种间抗性差异极为显著, 可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豫玉4号、辽单18号、陕单9号、豫玉11号、豫玉18号等。在栽培措施上应促进全苗, 注意排水。

2 玉米虫害的种类与防治

2.1 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 但经常发生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2.1.1 生活习性:

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成虫体翅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有两道暗色双线夹一白线的波状线, 翅上有两个暗褐色的肾状纹与环状纹, 肾状纹外侧有1条尖三角形的黑色纵线;黄地老虎前翅仅有肾状纹和环状纹。卵均为半圆球形, 初产时黄色, 以后变暗。小地老虎幼虫身体表面布满黑色圆形小颗粒;而黄地老虎幼虫体表则没有显著颗粒。

2.1.2 影响地老虎发生的因素:

秋季多雨是两种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因秋季多雨, 土壤湿润, 杂草滋生, 地老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 又有充足的食物, 适于越冬前的末代繁殖, 所以越冬基数大, 成为第二年大发生的基础。

2.1.3 防治方法:

地老虎的防治, 必须采取诱蛾、除草、药剂、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才能有效地控制为害。

2.2 玉米螟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 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 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 但主要为害的作物是玉米、高梁、粟等。

2.2.1 症状识别: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 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 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 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 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此穗出现以后, 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 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 取食髓部, 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 青枯早衰, 有些穗甚至无子粒, 造成严重减产。

2.2.2 防治方法:

一是越冬期防治: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 翌春在其中华蛹。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 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并应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 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

二是心叶期防治:在心叶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 或夏秋玉米的叶丝期, 虫穗率达5%时应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可用颗粒剂和药液灌注。

2.3 粘虫

粘虫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害虫, 俗称螳蝗、行军虫、夜盗虫、剃枝虫。

2.3.1 症状识别:

粘虫的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为害。一二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 但食量很小, 啃食叶肉残留表皮, 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 蚕食叶片, 啃食穗轴。

2.3.2 防治方法:

上一篇:立足有效魅力教学下一篇:财务管理下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