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4-10-10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精选12篇)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

摘要:针对宁夏灌区制种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发生规律, 着重对“三病四虫”, 即大 (小) 斑病、黑穗病以及地老虎、玉米螟、玉米粘虫、红蜘蛛等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以期为提高制种玉米种子质量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制种玉米,病虫害,发生原因,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宁夏灌区地处黄河中上游, 与前套甘肃张掖、后套内蒙古河套灌区, 形成了全国玉米种子的主要生产基地。特别是宁夏灌区, 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少、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玉米制种产量高、品质好, 已逐渐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特别是沿贺兰山东麓指针式大型喷灌节水技术的引进推广, 加上国营农场多、土地连片集中、机械化种植以及在玉米制种技术上的跟踪指导, 使制种玉米产量高、投入产出效益高, 大大激发了区内外制种企业及当地农户的积极性, 玉米制种面积不断扩大, 已成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严把制种玉米的种子质量, 笔者主要针对当地玉米常见的“三病四虫”发生规律, 进行分析, 以期从种子源头上防止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确保种子生产质量和玉米制种产量, 实现玉米制种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标。

1 制种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发生原因

制种玉米亲本自交系一般生长势较弱, 抗病虫害能力也相对较弱;制种玉米田间种植密度, 通风透光性较差;制种田多年连作, 无法倒茬, 又不能清洁田园, 使土传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 许多携带病菌的玉米组织遗留在田间或沟渠道路旁, 成为重要的初侵染源;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造成携带病菌的植株残体未经腐熟处理又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同时秸秆也为许多具有良好腐生能力的土传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基质, 使这些病菌在土壤中的群体数量增加, 形成巨大的侵染源;在亲本繁殖过程中, 一些病菌附着在自交系种子表面, 翌年制种玉米播种后, 带菌种子出苗形成发病中心, 通过昆虫传播, 引起更大范围病害的发生。

1.2 发生规律

宁夏制种玉米病虫害主要发生的3个时期, 一是苗期, 主要为地下害虫危害, 咬断幼苗基部嫩茎, 影响植株生长, 严重时生长点受破坏, 腋芽萌发呈丛簇状, 造成缺苗断垄, 幼苗密度下降, 影响制种产量;二是孕穗至抽雄期, 主要为地上害虫和病害危害, 造成植株叶片破残, 茎秆折断, 茎缩扭曲, 根尖黑腐;三是灌浆期, 病虫集中危害, 植株叶片残缺、多斑失绿, 茎秆折断, 苞叶受损, 果穗畸形, 严重影响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危害宁夏灌区制种玉米的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 害虫主要有地老虎、玉米螟、粘虫、红蜘蛛等。

2 防治技术

针对制种玉米病虫害发病规律, 农业生产上采取合理轮间作、土壤深翻、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合理施肥、控制田间积水、拔除杂草病苗、适时收获等措施, 减少田间虫卵菌源、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加强制种田病虫情调查, 结合天气准确预测预报, 采用物理、生物等技术防治并重, 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综合防治, 将病虫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确保制种玉米高产、优质、高效[1]。

2.1 播前防治

以防治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为主。坚持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 清洁田园, 消灭越冬虫源及带病残体, 将田间地头的玉米秆和穗轴作肥料、燃料、饲料, 在4月初前清理完毕, 减少初侵染源。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 采用不同种衣剂包衣亲本种子, 避免土壤中原有致病菌对亲本种子的侵染, 保证幼苗健康生长。用50%辛硫磷乳油3.00~3.75kg/hm2对细砂土375~450kg拌匀后顺垄条施, 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60kg/hm2对细砂土1 800kg充分混匀后条施, 预防地下害虫如地老虎的危害。

2.2 苗期防治

加强对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防治, 在制种玉米出苗前彻底铲除杂草, 并及时移出制种田或就地销毁, 勿乱丢乱扔。对4龄以上幼虫用毒饵诱杀效果较好。将90%敌百虫500g用热水化开, 加清水5kg左右, 喷在炒香的油渣上搅拌均匀, 用毒饵60~75kg/hm2, 于傍晚撒施, 也可用敌杀死1 000倍液或5%来福灵喷洒防治。对于主要通过蚜虫等传毒介体在田间传播的病害, 应在出苗后, 及时进行田间检查, 若发现有发病植株, 立即拔除, 结合间定苗拔除田间杂草, 及时将杂草、病株集中烧毁, 减少病虫源。加强水肥管理, 促进幼苗早发。在田间出现蚜虫时及时喷药进行防治, 用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用0.2%~0.3%硫酸锌溶液375~450kg/hm2在幼苗三至五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 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3 孕穗至抽雄期防治

以防治玉米螟、粘虫、叶斑病为主, 兼治玉米蚜。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 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 提高植株抗逆性, 一旦发现瘤黑粉病或丝黑穗病时, 应立即将病体带出生产田并深埋。当田间发生病害时, 及时鉴定, 并采用相应的药剂进行防治。大喇叭口期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1%1605颗粒剂或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 或50%敌敌畏2 000倍液, 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 或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叶斑病[2]。

2.4 灌浆成熟期防治

以防治红蜘蛛为主, 兼防青枯病。主要通过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 保证单株营养面积, 加强田间管理, 制种玉米授粉结束后及时砍除父本, 改善玉米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加强红蜘蛛预测预报工作, 发现红蜘蛛, 如伴有食螨瓢虫、食螨蓟马、草蛉等天敌存在, 暂缓药剂防治, 否则及时用40%乐果乳剂和20%三氯杀螨醇混合液 (1∶1) 1 000~1 500倍液, 叶片背面喷雾, 效果很好[3]。

2.5 采收期防治

果穗采收过程中发现霉变果穗时要及时清除, 果穗采收后及时剥皮晾晒, 拣除霉变果穗, 防止在种子晾晒、脱粒和精选过程中病菌扩散和对健康种子的污染[4]。

参考文献

[1]董广同, 苏晨光.夏玉米制种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0 (5) :19-20.

[2]王晓鸣.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与防治[J].作物杂志, 2005 (3) :38-40.

[3]李文革, 孟繁盛, 李书田.玉米制种田的后期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1) :107.

[4]刘进忠, 李国川.玉米制种应注意的问题[J].种业导刊, 2009 (5) :30.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2

1.1 结合土地情况,合理选择玉米种子

我国地域广泛,同样的种子在不同地区的成活率和产量都有所不同,甚至在部分地区难以存活,因此,在选择玉米种子时,需要结合种植地区的地质特点和气候条件等合理选择,确保玉米的成活率和产量。各个地区的日照时间和温度不同,在选择玉米种子时需要考虑玉米成熟所需的日照和温度,避免由于日照时间和温度不足造成玉米减产等现象。同时,土质的不同对玉米的成活率和产量有直接影响,需要将土质特点作为重点考虑。例如,我国的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土质差异较大,若是种植相同品种的玉米,产量会有较大的差别,故而,需要结合不同的土质特点,采用合理的选种方式,选择适合本地区的玉米种子。同时,对玉米种子做催芽试验,观察其出芽率,以此为基础作出最有利的决定,保证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入。

1.2 科学选择播种时间

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玉米的生长时间,科学选种玉米播种时间,能够有效保證玉米种子的出芽率和成活率。播种时间过早,会由于气温过低导致玉米种子出芽率很低,影响产量,进而影响经济收入;播种时间过晚,会由于日照时间和后期生长温度不足,造成玉米减产,不利于玉米保产或增产。相较于其他农作物,玉米的生长时间较短,播种时间过早或是过晚都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降低农民的经济收入,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故而,应科学安排玉米播种时间。玉米种植一般是在当地雨水充沛且温度适应的情况下开始拌种、播种,以保证玉米种子的出芽率,且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等拌种会增强玉米种子的抗病虫能力,进一步确保玉米的成活率[1]。玉米栽培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时间播种是在玉米产量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实现玉米增产的有效措施,更是种植玉米的关键环节,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1.3 做好土地准备工作

使用机械设备或是人工对土地进行翻地等整理工作,保证土地松软适中,适合玉米发芽生长,是玉米播种之前的重要工作。翻地过程中,要保证翻地的土块不能太大,否则无法很好的覆盖玉米种子;土块也不能太硬,太硬会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效果。土块大小适中、松软程度适中,可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同时满足玉米后期的生长需求。除此之外,要将玉米秸秆运出种植区域,避免玉米秸秆的残留影响种子发芽;且在翻地整理过程中,尽量使种植区域保持在同一水平面,避免出现明显的高低不同,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从而在后期气候和降雨量出现变化时,方便灌溉玉米田地等,为玉米后期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整理之后的土地,促进玉米对水分的吸收,满足玉米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1.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的主要原则是底肥要充足,使用含有磷、钾、氮的肥料。磷肥的使用量应根据氮肥的使用量确定,一般要小于氮肥的使用量,通常磷肥使用时间要早一些。钾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地质量,且用量小于氮肥的用量,满足玉米生长中对土质的需求。结合土地面积,氮肥的使用量不宜过多,同时根据玉米的产量要求,合理控制氮肥的使用量,保证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又不会使用过量引起副作用。目前,常用的含有磷、钾、氮的肥料主要是化学肥料,其效果较好,并且合理使用肥料是保证玉米产量的主要措施,进而得到了广泛使用。

1.5 规范移植过程,控制好玉米产量

根据玉米播种的特点,玉米苗生长一段时间之后,需要采取间苗、移植等工作,使玉米苗合理均匀地分布在种植区域,保证生长过程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阳光,促使玉米健康生长。间苗、移植工作主要是由于玉米在出芽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玉米种子无法发芽,需要在长势较好且玉米苗多的地方进行移植,将其移植到没有玉米苗的地方,使玉米苗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满足生长需求,并保证玉米的产量。间苗、移植可有效避免由于玉米苗不足或过多导致玉米产量下降。玉米病虫害防治

2.1 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病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对其进行防治。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纹枯病、黑粉病以及玉米斑病。第一,纹枯病。主要表现是玉米秆腐烂,从而引起玉米死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防治纹枯病最好的方式是在前期发病时,使用药物及时消灭病菌,降低纹枯病对玉米生长的不良影响,有效控制玉米产量。第二,黑粉病。主要是黑粉病菌感染玉米,使其出现黑粉病,并产生病变。黑粉病还有传染性特点,只要有一株玉米出现黑粉病,则会导致其他玉米出现黑粉病,因此,需要对黑粉病进行有效预防,及时消灭已经出现的黑粉病菌,避免玉米减产,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玉米播种之前,使用有效药物与玉米种子充分混匀可预防黑粉病;也可以选择具有抵抗黑粉病的玉米种子,有效预防黑粉病,降低玉米被传染的可能性。第三,玉米斑病。分为大斑病和小斑病,一般发生在气温较高且雨量较大的时节,玉米叶片出现斑点,治理不及时则会扩散到较大范围。防止玉米斑病主要措施:一是保证种植区域有较好的通风和排水能力;二是使用化学肥料等控制玉米斑病;三是选择具有抵抗能力的玉米种子。选择以上方式都可有效防止玉米斑病,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2]。

2.2 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常见的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蚜虫和玉米螟,直接影响玉米长势,导致玉米产量降低。故而,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两种虫害进行重点防治,进而控制玉米产量。第一,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一种黑色的小虫,拥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一般情况下是聚集在一起为害玉米。防治玉米蚜虫,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玉米蚜虫的天敌控制其繁殖,进而降低玉米蚜虫对玉米的影响;也可以采用化学药品消灭玉米蚜虫,保证玉米的产量。第二,玉米螟。主要是通过玉米叶进入玉米植株的内部,大肆破坏玉米,影响玉米结穗,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玉米螟可以使用化学药品防治或是喷洒在玉米的中心处,药品用量要合理,避免药品过多或是过少影响防治效果和玉米生长,实现对玉米螟的有效防治,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结语

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使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并规范玉米种植操作,并且结合病虫害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保证玉米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增加玉米产量,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才能加快社会发展的脚步,并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41-1

玉米是在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营养保健物质,大量的植物纤维素可以有效的为人体排毒,天然的维生素E更是具有抗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可以说玉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占着一定位置的,尤其是在我们的饮食生活当中。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几种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玉米的常见病虫害一般包括: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煤纹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等。

1 玉米叶斑病

玉米叶斑病,从病害的名称上也可以看出该病害主要危害的是叶片。玉米患有该病害的初期症状是叶片出现针状斑点,后来变成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而成为长形或纺缍形,中央淡褐色,边缘为深褐色。玉米叶斑病在玉米生长的各个周期都有发生的可能性,气温在20℃以上时最容易发生该病害,因此种植玉米的农民朋友要尤为注意。防治方法可在该病害发生时喷施丁香油400倍液防治,预估防治率可达70%以上。

2 玉米锈病

分为普通型及南方型锈病,病斑多见于叶片,但叶鞘及苞叶也会感染。普通型锈病之夏孢子堆生在叶片表皮下,破裂后产生咖啡色粉末状之夏孢子。南方型锈病之夏孢子堆埋生在叶片表皮下,为小圆形并呈金黄色。幼苗期较易感染疾病,但田间大多发生在生长中后期。防治方法可用400倍液的丁香油喷施,防治率也在70%左右。

3 玉米煤纹病

玉米煤纹病同样以危害叶片为主,初期为针头状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水浸状纺缍形,高湿时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春作生长中期,气温在24℃左右时,高湿时最容易发生,冬季及夏季时,气温不适合,所以很少发生。防治方法同样是参照玉米叶斑病的防治方法,治愈率甚至在75%左右。

4 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害虫,该虫危害力大,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一提到玉米螟,大多数的农民朋友都不会陌生,玉米螟为玉米最重要害虫,在3~8月间播种的玉米被害较严重。玉米螟这种害虫一般都在深夜活动,尤其是成虫。

防治方法可于株高20厘米时开始释放赤眼卵寄生蜂,每公顷施放蜂片200片,以抑制玉米螟卵粒孵化。另外分别于玉米轮生初期,轮生中期,雄花抽初前4~5天,雌花吐丝后3~4天,施用苏云金杆菌粒剂于心叶,每公顷用量5公斤,预防防治率可达75%左右。

5 玉米蚜虫

为玉米生育后期的主要害虫,尤其气候干燥时为害严重。蚜虫群集心叶或苞叶、雄花及雌花梗吸汁为害,使植株生育不良。

发生时喷施4.5%苦楝油2500倍液防治之。预估防治率可达70%~80%。也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8000倍,或70%艾美乐水分散剂20000~25000倍,0.36%绿植苦参碱水剂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

6 结语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农民朋友青睐的作物,因此做好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普及至关重要。以上分别从玉米叶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煤纹病、玉米螟、玉米蚜虫介绍了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可能还不够全面,仅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姜成军,王成,宋永恒.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

[2] 张明伟,刘树朋.辽阳地区玉米空秆的原因及防治技术措施[J].辽宁农业科学,2011,(02).

[3] 罗梅浩,吴少英,刘建兵.几种杀虫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

[4] 刘蕾,姚传军.对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7).

[5] 范军,赵晓臣.对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4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在阜新市清河门区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益, 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病虫害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因此, 一定要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 了解病虫发生的规律, 掌握关键时期的防治工作, 以有效地控制病虫的大面积危害, 提高玉米产量。

1 播种期

播种期 (4月中下旬) 以防治种子传播的病害及地下害虫为主。应清洁田园, 减少初侵染源, 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实行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防治全蚀病和黑穗病可用25%粉锈宁按0.3%剂量拌种, 或用50%粉锈宁粉剂1 kg对水5 kg拌种子60 kg[1]。采用种子包衣, 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60 kg/hm2对细沙混合后条施, 或用50%辛硫磷乳油3.00~3.75 kg/hm2加细土375~450 kg拌匀后顺垄条施防治地下害虫, 处理越冬寄主。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 或作为燃料烧完, 并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 减少虫源基数, 种植诱集田。

2 苗期

苗期 (5—6月) 主要防治缺锌症、地老虎、茎夜蛾、旋心虫、玉米蚜、灰飞虱等。可用0.2%~0.3%硫酸锌溶液375~450 kg/hm2在五叶期叶面喷雾防治缺锌症。在地老虎防治上, 苗前诱杀成虫 (可利用黑灯光和糖醋液诱杀成虫) , 铲除杂草, 对于地下害虫连年发生较重的地块, 可采用10%二氯苯醚菊酯、20%巴丹、50%二嗪农、50%辛硫磷等乳油3 000~4 500 m L/hm2直接均匀撒施或向地表喷雾, 然后立即耙入土中, 也可混拌适量的细土后撒施, 但必须及时耙地;苗期进行人工捕杀, 对幼苗进行药液灌根, 撒施毒饵于田间。局部发生蛀茎夜蛾、旋心虫的地块, 用50%敌敌畏400倍液, 或90%敌百虫300倍液, 或40%乐果乳油500倍液灌根[2]。可用40%乐果乳油, 或40%氧化乐果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 防治玉米蚜及灰飞虱。

3 心叶期和穗期

心叶期和穗期 (6—8月) 以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纹枯病、叶斑病、粘虫、玉米螟为主。应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 合理施肥, 增施磷、钾肥。茎基腐病又叫青枯病, 属于土传病害, 病原菌在种子、土壤、有机粪肥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在防治上, 应种植抗病品种, 适当晚播, 保持田间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氮磷钾合理施用, 尤其是氯化钾能减轻该病的发生, 一般施用150 kg/hm2;搞好田间卫生和轮作换茬;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可用25%粉锈宁拌种, 或用种子重量的4%或5%根保种衣剂拌种;生物防治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3]。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和叶斑病, 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病部喷雾或涂茎防治纹枯病。用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 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 或50%敌敌畏2 000倍液, 或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4]。大喇叭口期用0.3%辛硫磷颗粒剂、1%1605颗粒剂、杀螟蛉一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

4 灌浆至成熟期

灌浆至成熟期 (9月至10月上旬) 主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黑粉病、粘虫、玉米螟等。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 在防治上, 农业防治应选用抗病品种, 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进行高温堆肥, 杜绝生肥下地, 实行3年以上轮作, 及时清除病瘤和病残体;药剂防治有种子包衣, 播前按药种比1∶40进行包衣;或10%烯唑乳油20 g湿拌种子100 kg, 堆闷24 h;或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0.7%拌种。患有玉米黑粉病的玉米在抽雄期时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在防治上, 以农业防治为主, 即田间早期发现病瘤应及时刈除并深埋, 秋收后彻底清除病残体, 进行深翻[5]。播种时用种子量0.4%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 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粘虫防治上, 应抓好捕蛾 (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 、采卵 (采卵在孵化之前) 及杀灭幼虫 (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 等3个关键环节。有条件的, 应做好地区至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工作[6]。在玉米螟防治上, 处理越冬寄主, 减少虫源基数, 种植诱集田;可用1%硫磷颗粒剂、0.2%辛硫磷颗粒剂、2.5%螟蛉畏颗粒剂等药剂, 于心叶末期施入心叶丛中, 一般用量为2 g/株。

5 收割期和入冬期

收割期和入冬期 (10月下旬以后) 应消灭越冬菌源和减少发病初期菌量;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 并及时深翻, 将病株残体深埋于土中, 以减少初侵染源。

参考文献

[1]陈国平, 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 1991, 6 (3) :13-19.

[2]周苏玫, 连东军.夏玉米超高产栽培的资源特征及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0 (5) :3-4.

[3]周文芹, 王学峰, 秦寒露.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业导刊, 2010 (9) :39.

[4]乐美旺, 刘宝林.玉米良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1999, 11 (4) :1-7.

[5]郭凤银, 朱忠选, 刘先竹, 等.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9) :48-49.

滴灌玉米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篇5

目前,我团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在133公顷左右,平均667米2单产800~1000千克.为此建立起一套科学、稳定、规范的.滴水滴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实现滴灌玉米优质、高产、稳产的保证.

作 者:张卫斌 马建新  作者单位:张卫斌(石河子一四三团农业科)

马建新(石河子一四三团四连)

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篇6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58

玉米是一種重要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很大,产量也很高,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植种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限制因素。其中,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种植的发展,科学防治玉米病虫害对于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非常关键。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螟、玉米旋心虫等,根据病虫害的具体症状、危害情况采用有效的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促进玉米的正常生长。本文对相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1 玉米丝黑穗病

1.1 发病症状

在玉米病害中,玉米丝黑穗病是比较严重的一种,也是常见病害之一。玉米发生此病害后,具体症状有:玉米果穗发生变化,呈现出黑色粉末状,一般农民将其称之为“乌米”。这样的玉米果穗无法正常结果,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通过技术人员的研究,找出了导致玉米出现这种病害的原因。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有一些玉米的雄性花会发生变形,雄性花蕊不能正常产生,致使雄花不会膨大、果穗变短等情况出现,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果穗不能正常发育,逐渐呈现出一包黑粉状或者散乱丝状,最终无法长出果穗颗粒,玉米产量因此降低。

1.2 防治技术

1.2.1 科学选种

科学选种是防治此种玉米病害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选购玉米种子时,要全面了解其抗病指标,结合种植地区的具体条件,选择具有玉米丝黑穗病抗病性能的玉米种,这也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根本性措施。此外还要注意玉米的抗大斑病性能,因为玉米丝黑穗病与大斑病的发病区域基本一致,因此,要选择能够抵抗这两种病害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1.2.2 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

近年来,种子包衣是防止病害比较常用的措施之一。在种子包衣处理上,要合理选用药剂,一般会使用多菌灵、戊唑醇、克百威药剂;或者采用某种高效包衣剂进行玉米种子的包衣处理[1]。在种子包衣时,配制的药剂剂量要合理,符合玉米抗病的实际需要,才能保证玉米种健康生长。

1.2.3 合理调整玉米播种时间

合理调整玉米播种时间也是有效防止此病害的方式。在玉米播种时,正确掌握播种的温度,根据温度调整播种时间。对于玉米早播,可以采取覆盖地膜的方式达到玉米早播的温度需要。早播也不可盲目进行,要做好整地工作,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提高玉米种子的播种质量,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这也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1.2.4 拔除发病秧苗

在玉米秧苗生长期,需要对秧苗进行处理,拔除多余秧苗、田间野草等。如果在此期间,某些玉米秧苗发生病害,要及时拔除发病秧苗,提高育苗及秧苗的整体质量,这对于减少玉米丝黑穗病害具有一定作用。

1.2.5 加强轮作制

在玉米丝黑穗病防治过程中,适当采取一些农业措施也是有效的。可以人为采取一定的办法,如适当晚播,抢墒播种等,使玉米在生长中,错过发病的高峰期;还可以精心挑选玉米种子,强化玉米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另外,玉米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的方式,也是防止病害发生的良好措施。根据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土壤的特性,采取合理的轮番耕作制度,对玉米丝黑穗病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2 玉米螟虫害

2.1 发病症状

玉米螟是玉米虫害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发生概率较高的虫害。一般玉米发生玉米螟虫害,主要虫害部位为玉米叶片、花叶、茎秆,呈现出蛀空状态;果穗的穗粒也会缺失,玉米无法正常生长;由于茎秆部分被蛀空,抗倒伏能力非常薄弱,易发生倒伏,被蛀食的穗粒会发生霉变质,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2]。

2.2 防治技术

2.2.1 消灭越冬虫源

一般在冬季来临之前,玉米螟虫会发生羽化。因此,在入冬之初,就要彻底处理玉米螟虫的幼虫。采取焚烧玉米秸秆的方式,既能够促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又能够有效消灭玉米螟虫源,防止玉米螟虫害。

2.2.2 合理采用化学药剂

合理采用药剂防治玉米螟,也是有效措施之一。一般使用药剂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时期,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或1.5%的辛硫磷颗粒剂混合配比,对玉米进行灌心处理,能够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2.2.3 生物防治办法

采用生物方式对玉米螟进行防治,是常用的措施之一。主要是利用赤眼蜂、白僵菌、性诱剂等来防治玉米螟,有利于降低玉米螟的危害,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此种防治方式应用范围广,防治效果好,受到了农户的认可。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在玉米螟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合理设置赤眼蜂放置点,根据防治面积放置一定数量的赤眼蜂;在玉米心叶中期,播撒一定剂量的白僵菌颗粒剂,在使用时要与一定量的煤渣混合,播撒在玉米心叶中。除上述生物技术外,还可以采用白僵菌封垛技术,来防治玉米螟虫害。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2.2.3.1 合理选择封垛时间

一般选择在玉米螟化蛹之前的15~20 d封垛,东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一般是5月的后半月时间或者提前一些。西部地区是5月的前半月时间。

2.2.3.2 合理选择封垛方式

首先,计算玉米秆的体积,按照每m3喷的白僵菌粉剂量为2.5 g计算,在喷粉器药箱内适当加入白僵菌粉剂,然后在玉米秸秆垛的茬口侧面位置,用木棍向垛内捣洞,20 cm/m3,然后进行喷粉处理,保证喷完全部的玉米秸秆垛[3]。

2.2.3.3 注意事项

监测封垛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时间,对赤眼蜂、生物菌种的质量进行检查。在喷粉过程中,对秸秆垛的喷粉要全面、透彻,避免丢落。在养蚕区,不可使用白僵菌。在喷洒白僵菌粉时,工作人员要做好防护措施,戴上口罩、手套等,避免发生过敏反应保证人员安全。

3 玉米旋心虫病

3.1 发病症状

玉米旋心虫也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通常也被叫做“君子兰苗”“老头苗”等,玉米一旦发生此种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调查分析发现,近几年,这种玉米病害发生的概率有所上升,因此防治玉米旋心虫病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保证玉米正常生长,促进其高效高产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玉米发生玉米旋心虫病,具体症状为:玉米叶片出现条斑,玉米根部变成黑色,会生长出“老头苗”“君子兰苗”等畸形苗。这种病一般由地下虫害引起。

3.2 防治技术

玉米一旦发生旋心虫病,治理非常困难,大部分玉米无法正常生长和结实,如果是病发初期,可以合理喷施农用链霉素等进行防治,但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要积极做好此病的预防工作。首先,做好种子包衣处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地下虫害,尽量减少病菌。其次,在玉米苗间,合理喷施辛硫磷等杀虫剂,用于预防旋心虫病。再次,科学选择抗旋心虫病玉米品种,适当施农家肥,提高整地质量,做好轮作工作。最后,注重秋翻工作,充分利用鸟类等天敌消灭虫体,冷冻措施也可以消灭一部分虫害。

4 结语

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玉米种植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深对常见玉米病虫害的了解,综合利用新技术消灭病虫害,从而实现稳产、优质、高经济效益目的。

参考文献

[1]文仁杰.浅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6):115.

[2]邱秀丽.浅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3):85-86.

[3]合丽米热·木塔力浦.浅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3):182.

浅谈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7

自玉米保护性耕作以来, 沈阳市苏家屯玉米种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每亩节约耕种成本近百元。但是, 近些年, 频受台风过境影响, 又遭遇粘虫侵袭, 新作玉米生长受到极大考验, 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使得新作玉米产量不容乐观。在此情境下, 掌握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自此展开论述。

2 玉米病害防治

2.1 大斑病

2.1.1 发病规律及症状。

致病菌原残留病株, 以菌丝和孢子形式越冬。次年回春, 温度20~28℃, 随病菌繁殖增生感染。此病流行与品种相关, 同时, 由雨水、温湿度所决定。

此病危害叶片较重, 叶鞘和苞叶处最明显。多数情况下, 自下而上扩张, 病斑为灰褐色或黄褐色。病情更严重时, 将导致叶片枯黄。多雨潮湿季节, 有黑色霉层附着。而且, 夏玉米的发病更重些。

2.1.2 防治技术。

早期, 遴选抗病品种, 田间合理密植, 合理增施磷肥、钾肥。

早期, 用50%可湿性多菌灵, 500倍液;或50%退菌特, 1000~1 500倍液;或80%甲基托布津, 1 000~1 500倍液, 用每次60~80kg/667m2, 每间隔1周, 喷施1次, 防病效果更好些。

2.2 小斑病

2.2.1 发病规律及症状。

致病菌源菌丝体, 残留株体越冬。但是, 存活率不高。此病本地流行, 关键期集中在7—8月份, 降水多, 连茬栽种、肥力差、播种迟等等, 都加重此病的发生。

此病自苗期发生, 症状有褐色半透明状小斑, 逐渐向上蔓延。而且, 玉米抽穗时, 症状最明显。病斑周边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叶片枯死, 周边有黑色绒毛状物。

2.2.2 防治技术。

遴选抗病品种, 郑单958、丹玉405等等, 皆为不错的选择。

合理轮作, 不要连作。早期深耕土壤, 清除添加病株, 消灭菌源。

改善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 合理追施氮肥, 加强田间管理, 增强株体抗病能力。

尝试药物防治, 5 0%多菌灵、7 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等等, 任选其一, 500~800倍液, 用60~80kg/667m2, 每间隔1周, 喷施1次, 连续用2~3次, 防病效果不错。

2.3 玉米圆斑病

2.3.1 发病规律及症状。

玉米穗部危害大, 尤其带菌种子。土壤中的带菌种子, 不能发芽腐烂。菌丝体残留株体, 能安全过冬, 为第二年传染创造条件。被分化的孢子, 借助风力传播, 将形成二次传染源。

2.3.2 防治办法。

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 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药剂防治。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 重点喷洒果穗。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667m2兑水50~75kg喷雾, 一般连喷2次, 间隔7~10天。

2.4 玉米褐斑病

2.4.1 发病规律及症状。

病菌孢子囊残留株体, 随气流侵染玉米株体。气候适宜的条件下, 能分化为游离孢子, 借助叶片水体游动, 侵入株体表面。通常情况下, 温湿度高时, 正值发病高峰期。

2.4.2 防治技术。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 并深翻土壤, 注意排除田间积水, 降低湿度。施足底肥, 适时追肥, 及时中耕除草, 促使植株健康生长, 以提高抗病力。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药剂防治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 用药100g/667m2加水50kg叶面喷雾。

2.5 玉米茎腐病

2.5.1 发病规律及症状。

初染病源为病株残体、带菌种子等等, 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 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 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 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 内部空松, 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 髓部空松, 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2.5.2 防治技术。

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病自交系, 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 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实行轮作。深翻土地, 清除病株残体, 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 以减少土壤茵源。

2.6 玉米黑粉病

2.6.1 发病规律及症状。

病菌残留株体越冬, 春季条件适宜时, 将萌发形成担孢子, 随气流传播蔓延, 陆续引起苗期和株期发病。此外, 种植密度大, 氮肥用量多, 同样可诱发此病的发生。

2.6.2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 结合栽种实际, 选择杂交抗病品种。

注意清灭菌源, 玉米秸秆收获后, 远离田间集中堆积, 清除田间病秧, 避免受病菌感染。

改善田间管理, 尝试轮作倒茬, 增强株体抗病能力。形成的病瘤, 及早摘除销毁, 避免田间危害秧苗。

3 玉米虫害防控

3.1 玉米螟虫

为主要虫害, 幼嫩茎叶侵入, 破坏茎叶组织, 影响养分输送, 导致长势减缓。

防治措施:抖克1 000倍、金世纪1 000倍、莫比朗2 000倍或千虫克1 000~1 500倍灌心或者喷雾。

3.2 蝼蛄

能在地面咬断幼苗, 抑或钻地坑咬主根, 导致幼苗枯死。

防治措施:用千虫克、抖克、敌百虫等, 任取其一, 用800~1 000倍液, 根部灌根, 防病效果理想。

3.3 蚜虫

危害叶背、嫩茎, 吸取汁液, 导致瓜苗萎缩, 甚至枯死。蚜虫的危害, 缩短结果期, 导致减产。

防治措施:用阿克泰、吡虫啉、千虫克、金世纪、优乐得等, 任取其一, 喷施, 防控效果更好些。

3.4 小地老虎

食性较杂, 幼虫日夜潜伏心叶或叶片背部, 啃咬形成缺口或孔洞。3龄后暴食, 白天潜伏地下, 天亮露水多时活动, 高出地表3~4cm处咬断后, 拖入洞中啃食。

堆草诱杀, 用米糠+花生麸或豆饼粉碎炒香拌5%敌百虫, 于傍晚分散放10堆/667m2, 每堆半斤, 上面盖新鲜嫩草, 引诱小地老虎幼虫来取食。

3.5 蝗虫

成虫和若虫, 吭食叶片, 危害作物。

防治措施:用抖克、金世纪、莫比朗、千虫克等, 喷雾喷施, 防虫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殷宏元.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包衣玉米防病增产试验[J].江西农业, 2016, (17) :128.

[2]赵兴彬.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3) :99.

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8

—、播种期

1.选择抗 (耐) 病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发生的病虫害, 选择具有较高抗 (耐) 性的品种。

2.选择适当播期, 适时播种

适时早播可以有效降低矮花叶病和大斑病的发病率;适当调整播期, 可促使玉米苗期避开第一代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 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3.改善栽培技术, 清洁病残体和杂草, 压低菌源虫源

(1) 实行轮作倒茬制度

避免玉米连作, 可以明显减轻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病害的发生率。

(2) 实行玉米与大豆间作

或与小麦、马铃薯等间作套种, 宽、窄行种植, 可以减轻大斑病等病害的发生。

(3) 清洁田园

秋季深翻土壤, 深埋病残株, 或待充分腐熟之后再做堆肥。在玉米螟重发区, 每年早春越冬幼虫羽化之前, 利用白僵菌封垛处理秸秆, 可以有效降低越冬虫源基数。其具体做法是:1m3秸秆用1g含50~100亿个孢子的白僵菌菌粉500g, 加水50kg, 用机动喷雾器喷雾, 喷雾深度以0.3m为宜。

(4) 进行药剂拌种。

采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 按种子重量的0.3%~0.5%用药量拌种, 对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有特效。用50%辛硫磷乳油0.5kg, 加水15~20kg, 拌种200kg, 对蛴螬、蝼蛄和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有效。

二、苗期 (出苗~拔节)

1. 加强壮苗栽培

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 避免偏施氮肥, 适当增施锌肥等微肥, 重施喇叭口肥。及时灌水, 合理灌溉, 低洼地注意田间排水。这些措施可以促进玉米齐苗壮苗, 增加对病虫的抗耐性。

2. 注意清洁田园, 及时拔除病苗、虫苗

大面积及时摘除患小斑病的下部病叶, 可以明显推迟病害流行, 减轻为害。在瘤黑粉病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早找出销毁, 可以减轻田间传播为害。早期及时拔除病苗、虫苗, 还可以有效减轻丝黑穗病、矮花叶病、粗缩病和玉米蚜虫的为害。要做到早拔、连续拔、拔彻底, 拔除的病苗、虫苗要带出田外, 集中深埋或烧毁, 不可随意丢放。

3. 及时治虫防病

蚜虫和灰飞虱是矮花叶病和粗缩病的传毒昆虫, 及时防治这两种昆虫, 对于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很有帮助。具体做法是:在蚜虫迁飞高峰, 优先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进行防治, 或用40%乐果乳油2 000~3 000倍, 或80%敌敌畏乳油3 000倍, 或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在玉米5叶期, 灰飞虱向玉米田迁飞之前, 用50%敌敌畏乳油1亩100g, 或40%氧化乐果乳油1亩50~75g, 或25%扑虱灵可湿粉剂1亩25~30g, 加水50~60kg喷雾或加水10~15kg低容量喷雾进行防治, 对灰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穗期 (拔节~抽穗)

1. 生物防治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产卵始盛期至盛末期, 人工释放赤眼蜂1~2次, 通常一次1亩放蜂量为8000~10000头, 如田间虫量大, 需隔5~7天再放1次, 两次总量为20000头左右。此项防治措施可降低化学农药的残留污染, 提高玉米作为食品和饲料的品质和价格。

2. 化学药剂防治

(1) 玉米大斑病

于玉米抽雄前后施药。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防治, 每亩用药液50~75kg, 隔7~10天喷药1次, 共防治2~3次。

(2) 玉米小斑病

在玉米抽穗前后喷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防治, 每亩用药液50~75kg, 7~10天施药1次, 共防2~3次。

(3) 玉米螟虫

用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按1∶50混细土配成毒土, 每株用2g撒入玉米心叶丛中。用1%辛硫磷颗粒剂、1%1605颗粒剂、1%呋喃丹颗粒剂、0.5%林丹顶粒剂等, 每亩施药4~5kg, 效果好, 残效可维持10天以上。

(4) 玉米蚜虫

玉米心叶期, 用10%氯氰菊酯或2.5%辉丰菊酯, 每亩30ml对水20kg进行喷雾, 既防治玉米螟也防治玉米蚜虫。在玉米抽雄初期, 用3%啶虫咪或10%吡虫啉, 每亩15~20g, 对水50kg喷雾。用40%乐果50ml, 对水0.5kg, , 拌15kg沙土, 每株撒施1g, 还可用3%呋喃颗粒剂, 每亩0.5~1kg, 在药内加入3~3.5kg细沙土, 拌匀后撒在心叶内, 效果更佳。

(5) 玉米红蜘蛛

5月下旬至6月下旬防治距草埂近的玉米, 防止红蜘蛛向田间蔓延。注意使用选择性药剂, 以保护和利用天敌。可用40%乐果乳油加20%三氯杀螨醇乳油和水, 按1:1:1500比例混合喷雾。或20%三氯杀螨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0%双甲脒乳油1000~1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

15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6)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浅析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9

玉米病虫害问题一旦出现,势必会影响玉米产量,如会导致玉米矮小、质量降低等,且在处理此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以及资金,如药械费、药剂费。影响玉米生长的害虫多种多样,且各自的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使得病虫害防治变得更加困难,如玉米螟、大地老虎、双斑萤叶甲、粘虫以及红蜘蛛等。以大地老虎为例,其繁殖速度飞快,由大地老虎繁殖出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共7代,熟幼虫、蛹的数量尤为惊人;玉米螟几乎是所有害虫中危害性最大的,其可以危害到玉米植株的任何部位,相关调查表明其造成的损失高达600-900万t[1]。

2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选用优质品种

在防治工作中,保证玉米品种的优质是十分重要的,优质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抗虫能力,且生命力顽强,当然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不应只考虑抗虫能力,最重要的是根据实际的田间情况来进行选择。选择好品种后,要做好包衣工作,对玉米进行包衣能够防治害虫啃咬玉米幼苗,也可以保证出苗率,甚至在防治病虫害传播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

2.2 做好田间诊断

田间诊断是保证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效果的重要前提,只有明确问题所在才能够寻找出更合适的防治技术,这就农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巡视田地,且要对此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根据植株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叶片方面,若发现叶片存在病斑,且面积在持续扩大,发展趋势由下至上,则可以得出大斑病的结论,在防治大斑病方面有多种措施,具体选择何种措施要根据种植人员的经济能力、大斑病实际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考量。

2.3 化学防治技术

在众多防治方式中,化学防治技术依然是最为有效的,也是最为普遍的,使用农药,其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杀虫剂;二,杀菌剂,应用的方式也较为灵活,如将农药放置在喷壶中进行喷洒,也可以喷粉,亦或是喷种、浸种等。此类方式的优势在于,其并没有很大的技术含量,且购买较为方便,只要到农资店铺即可购买,如今的农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在提升药效的基础上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2.4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恰恰相反,生物防治相对而言会更加复杂一些,但基本上不会带来成本投入,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破坏。具体如下:前期做好准备工作,将木材、杂物以及枯枝等利于害虫生长的东西清理掉,白蚁是害虫中的重要群体,且繁殖力、生存力较强,在对此进行处理时可以利用能够诱集白蚁的垃圾废品,只有将所有的废品集中处理,如火烧,另外,也可以利用白蚁的天敌,如蜘蛛、螳螂等,此类生物主要以白蚁为食,利用生物链原理也可以有效解决白蚁问题。

2.5 玉米粘虫的防治

玉米粘虫并不少见,其一年内可以孵化出三代幼虫,危害最大的是二、三代幼虫,此种虫往往夜间出没,因为其喜爱阴湿环境,另外,对于黑光灯、糖醋酒等均没有抵抗力,因此今后可以在田间放置稻草,并在上面放上黑光灯和糖醋酒,短期内即可以收集大量幼虫,之后进行集中焚烧即可。

结束语

研究关于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玉米的生长情况,也关系到整个农业行业的发展,甚至与国民经济、粮食质量与产量方面息息相关。如今人们对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生活质量方面,民以食为天,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种类之一,其质量如何一直备受关注。病虫害是影响玉米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在此方面应用了多项技术,且小有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更大的提升。为了能够提升粮食产量与质量,农业相关部门一直在研发新型农业技术与设备,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然而即使如此也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依然会暴露出许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玉米病虫害情况,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期能够为改善在种植玉米中,发生病虫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浅析玉米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0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历不同发展水平的阶段, 主要可包括苗期阶段、穗期阶段、花粒期阶段[2]。在苗期阶段, 玉米处于亟需丰富的营养元素进行生长补充的时期, 因而又称为营养生长阶段;该阶段的玉米主要生长部位集中于根、茎、叶, 长根以及分化茎叶是该时期玉米生长的主要任务;其中, 玉米的根系生长比茎叶生长要快, 一般以1:1.5的比例展开发育。在穗期阶段, 玉米生长进入茎叶以及叶片的发育旺盛期, 该时期内, 玉米的雌雄穗发生分化, 营养与生殖生长具有相较于其他阶段更快速、丰富的生长特征;可见, 穗期作为玉米发育的关键时期, 对其后期成熟水平以及质量产量均产生重要作用。当玉米进入花粒期阶段后, 已经处于营养生长发育的停滞期;该时期的玉米主要活动为生殖生长, 通过开花、花粉的散布以及受精等活动完成成熟生长任务。一般情况下, 玉米在花粒期阶段的开花时间为雄穗抽出后, 且具体分布在其后的5d内;而花粉的散布活动处于其抽穗后5d后以及10d, 且均于上午进行散粉;待玉米的花丝完成受精活动, 则玉米进入米籽粒生长期, 并进一步进行成熟生长。了解玉米生长的各阶段特征, 有利于为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2 玉米栽培技术分析

栽培是保证以及促进玉米产量与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 贯穿了玉米培育与生长过程的始终。可以说, 栽培技术的水平指导着玉米种植实践的成效。通常情况下, 玉米的栽培技术可包括精细整地、晒种拌种、玉米播种时间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以及施肥等部分。从精细整地出发, 对上季的种植土地进行科学翻整, 可以为玉米的播种与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条件;在整地过程中, 应注意将大块的整土翻为碎土, 为玉米生长提供精细土壤, 以便营养成分吸收以及根系生长;完成翻整后, 应对种植区域的土地进行清洁, 秸秆、垃圾等应及时处理, 避免腐烂物影响玉米生长质量。在玉米的晒种、拌种阶段, 保证玉米种的优质性水平是保证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关键一步;在该阶段中, 通常采取种衣剂、沼液等进行辅助, 做好拌种工作, 有助于减少玉米遭受病虫害的风险;晒种应注意晒时的温度与光度, 避免暴晒损坏玉米种的固有结构。

在玉米的播种时间安排工作中, 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选择雨量、温度、光度、土壤肥度等相协调、平衡的时间进行播种;此外还应注意在播种过程中做好防寒御暑的应急工作。完成播种以后, 可进入种植模式的选择阶段, 科技的进步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目前玉米的种植多以机械种植为主;在种植过程中, 一般采用等行距种植模式, 尽可能使玉米间距处于0.3m以上, 间距过密将影响玉米养分吸收, 过疏则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在玉米施肥阶段, 一般使用氮磷钾肥;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施肥量、施肥时间以及施肥条件等因素;其中, 氮肥应控制10kg/667m2左右的量, 磷肥则适当减少, 约控制在7kg/667m2左右的量;另外, 磷肥应选择在玉米种植的早期阶段进行淋施。适当地施肥有助于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 可为其生长过程中的营养成分需求提供保障。

3 防治玉米病虫害的策略探讨

对玉米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是栽培过程中的必要工作, 也是保证玉米产量以及质量的重中之重。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的病虫害包括黑粉病、小斑病、纹枯病、玉米螟虫害以及蚜虫害等。对于包括玉米螟以及蚜虫在内的虫害, 可分别采用辛硫磷颗粒、新硫酸乳剂与敌敌畏、马拉硫磷乳;其中辛硫磷颗粒与新硫酸乳剂主要用于玉米螟虫害的防治, 防治方法为置于玉米植株中心、喷洒;敌敌畏与马拉硫磷乳主要用于蚜虫虫害的防治;防治黑粉病常使用粉锈宁进行播种前的拌种, 小斑病则多使用郑单958进行适量喷洒, 纹枯病多使用井冈霉素、多菌灵进行植株本身的喷洒。在预防病虫害的同时, 也应注意保证玉米植株的合理灌溉与排水、环境的清洁等方面。

4 结束语

玉米栽培在生长过程中包含不同的阶段特征, 提高玉米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要适应其本身的生长规律, 也应注意从栽培方式上进行优化, 并充分关注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遭受的病害与虫害。只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种植生产, 才能真正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证。

摘要:玉米是我国粮食储备的重要作物之一, 也是农业生产的重点研究对象。在玉米的栽培实践过程中, 除了关注栽培技术的改进外, 也应对自然病虫害进行必要的防治。本文主要从玉米生长的阶段性特征出发, 探讨其栽培技术以及防治病虫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玉米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参考文献

[1]徐海云.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06) :83.

浅谈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11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

玉米(学名:Zea mays),亦称玉蜀黍、包谷、苞米、棒子;粤语称为粟米,闽南语称作番麦,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玉米除了食用外还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玉米的病虫害对玉米的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对提高玉米的产量至关重要。由于本人长期从事玉米优良品种的推广工作,对玉米的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有着较全面的了解,在玉米的病虫害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玉米的主要病虫害

1.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煤纹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后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玉米大斑病是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我国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山区。发生严重的年份,染病品种减产60%左右。

1.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产区。此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全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

1.3 玉米螟

玉米螟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玉米螟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6d~10d,喜欢在离地60cm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00粒~700粒,卵期2d~5d。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植株。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苞葉、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夏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

1.4 粘虫

粘虫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玉米叶片全部食光,仅留叶脉,造成严重损失。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玉米大斑病

2.1.1 选种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避免品种的单一化。

2.1.2 农业防治

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片~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2.1.3 药剂防治

可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7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700倍~1000倍液、农抗120水剂300倍液,隔7d~10d防一次,连续防治3次~4次。

2.2 玉米丝黑穗病

用20%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0.2%剂量拌种,防治效果不错;或用96%天达恶霉灵进行拌种,每千克种子用种1.5kg~2.0kg。对种子发芽和出苗没有不良的影响。

2.3 玉米螟

2.3.1 农业防治

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杀灭越冬幼虫,把越冬的幼虫降到最低。

2.3.2 药剂防治

在玉米穗期,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的敌百虫0.5kg、水150kg、黏土250kg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效果良好。

2.3.3 生物防治

可人工摘除卵块、在田间放置杀虫灯和田间释放天敌赤眼蜂,均也可减轻危害。

2.4 粘虫

(1)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

(2)丁硫克百威与辛硫磷以1:4混配,增效作用显著。双甲脒与丁硫克百威及双甲脒与辛硫磷1:1混配有增效作用。

3 小结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所含的营养丰富,是中国的主要口粮之一;玉米还广泛用于饲料和工业上,玉米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培育出优良的玉米品种,同时也要发展相应的栽培技术,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技术,使良种配良法,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任景荣.玉米的几种主要病害与防治方法[J].北京农业,2013(33):25

[2]庞喜定.玉米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05):06

[3]陈红.玉米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10):28

[4]李晓莉,罗红敏,齐彩会等.玉米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11):10

[5]熊永刚.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56

浅析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12

1 玉米选种播种和田地护理期

选用抗病杂交种。在培育自交系和单交种时, 要选育推广抗病高产品种。在杂交种制种时, 引用本国自交系多的杂交种比较抗病。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要进行抗病性鉴定。在生产实际中, 还要注意病原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引起的抗病性丧失问题。玉米播种期应该重视减少菌源并尽量选用抗病品种预防病虫害。这样才能提高播种质量, 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在播种前应该重视田间护理, 将以前的植物残体在田外销毁, 减少病虫害初源, 播种前田间不但要整平整细还应该考虑便于喷施除草剂。还可以采取与其他农作物轮作播种的方式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以此减少玉米遭受病虫害威胁。具体做法应清除田间地头杂草, 破坏害虫的栖息场所, 清除杂草可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可在播后出苗前用50%乙草胺乳油混加72%2, 4-D丁酯乳油, 防治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2 玉米生长过程期间

2.1 玉米苗期

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 是根系发育、茎叶分化的营养生长阶段。该阶段玉米抗病虫害的能力弱, 如发生病虫害, 植株死亡常造成田间断垄。苗期是地下害虫猖獗危害的高峰期和粗缩病侵染发病的关键时期, 只能采用农业防治措施结合化学防治的方法来控制苗期病虫害。注意保苗及培育壮苗的同时合理清除杂草、喷药除虫。玉米在生长过程中, 发生病害必须及时摘除产生病变的叶片甚至铲除整棵病株, 杜绝病菌继续扩散。要注意合理施肥, 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抵抗性, 采用科学合理的诱杀害虫、药剂防治手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玉米出苗后可选用烟嘧磺隆等对杂草茎叶进行喷雾。轮作倒茬, 避免连作。采用轮作和间作, 切断病虫寄生供应, 恶化病虫发生环境, 减少田间病虫的积累。合理加大播种量, 结合间、定苗拔出病虫株, 集中销毁, 减少病害处侵染源和虫源。合理密植、灌溉和施肥, 促进幼苗根系早发和健壮生长。用吡虫啉、抗蚜威、啶虫脒等及时防治蚜虫、灰飞虱等刺吸式害虫, 减轻病毒病的危害。防治地老虎、粘虫, 可用氰戊菊酯或辛硫磷在地老虎卵化盛期或幼虫3龄前喷药;苗期害虫危害猖獗时, 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 每株灌药300~400 m L, 还可兼治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利用黑光灯、频振灯、高压汞灯、糖醋液等诱杀地老虎、粘虫、蝼蛄等害虫的成虫。

2.2 穗期

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 是玉米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分化与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玉米一生中营养生长最旺盛的阶段, 该阶段植株抗病虫害能力最强。此时期病害发生种类较少, 且呈明显的点片状分布。危害玉米穗期的病害主要有纹枯病、褐斑病、茎腐病等。进入穗期, 种衣剂基本上不再起作用, 纹枯病和褐斑病是土传病害, 防治困难, 应尽量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茎腐病菌属于弱寄生菌, 随风雨传播到玉米心叶或叶鞘中引起发病, 害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穗期发生的害虫种类主要有玉米螟、蚜虫、蓟马等。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清除细菌性茎腐病病株, 减少再侵染源;药剂防治, 采用辛硫磷、丁硫克百威等杀虫颗粒剂撒施心叶里, 穗期采用氰戊菊酯进行药液灌穗防治玉米螟, 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喷雾防治蚜虫、蓟马等。纹枯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在茎基部喷施井冈霉素等, 褐斑病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或多菌灵进行防治;心叶期田间始见玉米螟卵时, 人工释放赤眼蜂2~3次, 每次释放15万~30万头/hm2, 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也可用利用黑光灯、频振灯、高压汞灯等诱杀成虫。

2.3 花粒期

是指玉米从抽雄至成熟这一段时间, 该阶段植株已经长成, 营养生长基本停止, 进入生殖生长旺盛时期, 是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花粒期根系吸收的营养及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 甚至蜘蛛本身的营养成分都向果穗输送, 植株对病虫害的抗性降低。此时期各种叶部病害反复侵染发病时期和丝黑穗病、瘤黑粉病、茎腐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病时期, 也是果穗上害虫危害的高峰期, 因此该时期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利用抗病品种, 辅以其他农业措施。

2.3.1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灌溉,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撒施花粒肥, 合理密植,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病株抗病虫害的能力, 及时清理田间病株病叶, 带出田外集中销毁, 减少再侵染源, 收获时虫害发生重的田块要将秸秆粉碎还田, 减少越冬虫源基数;病害重的田块要及时清除病残体, 避免秸秆还田, 提倡秸秆腐熟还田和牛羊过腹还田。

2.3.2 药剂防治

玉米螟虫达10%时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 先剪去穗顶花丝再用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 对水喷灌玉米穗顶和花丝上, 可兼治棉铃虫等。

2.3.3 其他措施

在玉米抽雄吐丝期, 始见玉米螟卵时, 人工释放赤眼蜂2~3次, 每次释放15万~30万头/hm2, 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为害。

3 玉米收获期间

玉米在收获期或者结束收获期以后, 也应该重视田间护理, 特别是在玉米生长期发生过病虫害的田地更需要加强田间清理工作, 杜绝病菌病体的残留。收获期后面临越冬, 可以施行深耕灭茬, 降低下个季节玉米种植时的病虫害威胁。

4 结语

要实现玉米的高产丰收, 还必须有先进的种植技术来支撑, 从而使重大病虫害危害最低化, 保证玉米生产高效、稳定, 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大、范围广。因此研究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对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玉米病虫害防治问题的研究分析, 才能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才能让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上一篇:历史漫画教学例说下一篇:中国画的革新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