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漫画教学例说

2024-10-10

历史漫画教学例说(精选9篇)

历史漫画教学例说 篇1

如何强化历史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历史概念的诸多因素

历史概念一般包括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历史事件的性质、特征、影响等诸多因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梳理历史概念的诸多因素, 为全面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奠定基础。

以必修2《罗斯福新政》为例, 对“罗斯福新政”这一历史概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厘清该概念的内涵、外延。时间, 1933年~1939年;地点, 美国;人物, 罗斯福;事件 (措施) ,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加强社会救济、保障体系、推行以工代赈、加强社会立法;性质,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加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特征,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影响, 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社会矛盾缓和, 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这样,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这些历史要素, 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这一历史概念的时间、地点、人物、措施、影响等外延就有了准确把握, 同时学生也能理解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内涵。

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 对于这些历史概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厘清历史概念。

所谓比较, 就是把同类历史概念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 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从而把握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比如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两个历史概念同属于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很多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试着从“划分标准”、“传承的方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等方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性的分析、比较。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就容易得知:分封制是以血缘为主要划分标准、以世袭方式进行传承, 对中央政权来说, 分封的诸侯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则以地域作为划分标准、以皇帝的任免作为主要的传承方式, 对中央政权来说, 地方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这样, 通过比较的方法, 学生就能够准确把握同类历史概念相同的本质和不同的特征。

三、教师引导学生分解复杂的历史概念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 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历史概念无从下手, 难以全面把握。这时,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分解。

比如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历史概念, 前后时间跨度长达两千多年, 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这时引导学生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解为强化皇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为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引导学生列举出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史实:君主专制制度,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制度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郡县制、元朝的行省制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

四、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历史概念体系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零散的, 历史事件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同样, 历史概念的存在也不是孤立、零散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概念置于历史知识网络中去, 实现历史概念的体系化、网络化。只有这样, 历史概念才能长时间的留在学生的记忆中也就不会陷入历史知识、历史概念一背就会, 过两天就忘的怪圈。

比如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 知识点复杂, 历史发展的阶段多, 学生很难入手。教师可以从构建概念体系入手, 问题就迎刃而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概念体系包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等子历史概念。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概念体系包括19世纪60、7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12年~1919年,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927年~1937年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的发展、1937年~1945年,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陷入绝境等子历史概念。构建了完整的历史概念体系, 学生也就能够准确理解同一概念体系下诸多历史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真正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历史概念教学也应注重学生的生成

由于历史课时的减少, 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走“捷径”, 直接把重要的历史概念印制成读案, 学生在课堂俨然成了一个“背书匠”, 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历史概念教学不应是灌输式、填鸭式, 而应该是启发式、生成式。只有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学生才能对历史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全面把握历史。

比如必修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上位历史概念的把握。首先, 教师可让学生先迅速浏览全文,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产业结构、经济模式等角度整体把握, 然后教师给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 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概括美国经济阶段发展的原因, 从而学生生成二战后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子概念特征。这样, 通过学生的生成, 历史概念就能牢记于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历史概念教学这一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学生学科素养、能力的提升和高效课堂的打造才能实现。

摘要:历史概念教学对于历史学科能力的提升, 高效课堂的打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清历史概念、比较历史概念、分解历史概念、构建历史概念体系、注重历史概念的生成是强化概念教学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历史概念,学科能力,生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马宁.《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历史概念教学策略谈》. (《新课程研究》2008年第六期)

历史漫画教学例说 篇2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初中 艾永明 225824 内容摘要:

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由此,我受到启发,能否可以把漫画引入历史课堂?漫画的使用能否减轻老师的上课负担呢?经过一段教学尝试,发现通过漫画教学一则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情趣性,活跃课堂气氛;二则可以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三则漫画是笑的艺术,幽默、诙谐,学生在笑中领悟到老师要告诉他们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键词:

新课程,历史漫画,健全人格,学习热情高涨,唯物观,张扬个性,想象 正文: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上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把漫画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 “第九艺术”,它用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事件,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幽默,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把客观的历史与作者的主观理解结合起来。漫画的这种特点符合了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因而将漫画引入历史课堂,不仅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广大历史教师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手段。

一、漫画是笑的艺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著名特级教师齐健认为:“历史教育应当以陶冶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历史教育=思想之旅+情感体验”。今天在校的中学生,是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以及外来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在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那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帮助现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历史课堂是一块重要的德育阵地!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所规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目标所决定的。在过去的教学中,德育工作基本靠教师的说教进行,学生能听进去多少? 因此,对学生的德育必须另辟捷径。漫画是笑的艺术,它通过夸张变形,诙谐幽默和荒诞不经等手段,表达事物的精神实质,将人生的哲学渗透在幽默诙谐的画面中,向人们传递文学和哲学理念,风趣性、幽默性是其最强烈的审美特征,符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教师只要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与教学相互融合,持之以恒,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全的人生观。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是现代进化论的创始人,他的《物种起源》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但是,一百多年以前,《物种起源》的出版发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幅漫画就揭示了达尔文创建进化论时所遇到的种种刁难与指责,画中的达尔文被丑化成猴子的摸样,可想达尔文当时的处境多尴尬。可是,达尔文坚持走自己的路,继续完善和宣传进化论,终为世人所接受。学生在欣赏漫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次教育,那就是正确对待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二﹑漫画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高涨

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性较强的图片比语言文字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心理学通过具体的实验也证明了,就一般情况而言,人类要清楚地表达一个信息,通过语言描述需要28秒种,通过线条描绘需要15秒钟,通过图片描述需要9~12秒钟,通过实物表达需要7秒钟。由此可见,图片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弥补文字表述的不足,叙述更简洁、鲜明、生动和真实。用漫画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及时收敛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唤醒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情和追求,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我用多媒体演示了这幅漫画,学生看了漫画之后,一下子就炸了窝,“这幅漫画中的萝卜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大棚里的萝卜最重才不过一斤多重,50年前的人们怎么会培育出这种超级萝卜”,“共产党人一直提倡实事求是,怎么能宣传这样的弥天大谎!”,教者抓住这个良好契机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副漫画与事实有很大出入,难道当时人们就看不出其中的谎言吗?不是的,只不过那时的人们不敢说真话。那么,50年前又是一个怎样 的年代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环节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为学习和讲授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失误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漫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 观察是信息的输入通道,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点,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思维的探索大门。可观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眼睛看这种单一的活动,它是集视、听、嗅等感官综合的活动,并且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漫画是视觉艺术,与其它绘画有着同样的共性,它囊括了一切绘画表现手段,通过对漫画作品的描绘,对漫画主题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作用,使漫画主题思想深化。很显然,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言,历史漫画有其独特的优势。

例如上面的漫画中,帝国主义、资本家、高利贷者、反动官僚、地主像吸血鬼一样把吸管伸向农民,农民被他们剥削地骨瘦如柴,表现出了旧中国的农民处在三座大山下的深重灾难,所以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这样,变抽象空洞的内容为形象具体,学生也会把这个形象的材料印入海中,历史知识也随之掌握了。

四、漫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唯物观

历史思维的根本点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思维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漫画历史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大到政治题材的讽刺漫画或小到生活题材幽默漫画,它们都具有令人发笑、深思和启智的功能。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就是漫画的基本特征。漫画常常用简洁的线条,幽默夸张的表现方式,来展示重大历史现象,或讽刺,或抨击,常常让人在忍俊不禁中感悟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更重要的是,漫画不光让人发笑,更能让人深思。它用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事件,揭示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可帮助学生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促进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从而使复杂问题浅显化,看清问题的本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重点知识传授时,适度引用历史漫画,不仅可使抽象的 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唯物辨证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疯狂的战车》一课时,学生对绥靖政策的实质与危害的理解比较吃力,左面的漫画形象地说明了绥靖政策的危害。由于英法的纵容,坐视德国吞并了波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当希特勒把战火烧到英伦三岛时,才发现自己势单力薄,孤军奋战,正应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老话。当希特勒召唤最后一名病人时,学生肯定会想:作为希特勒的最后一位“病人”英国会不会也被“牙医”希特勒“拔掉”呢?学生在笑中比较清晰地认识了绥靖政策的严重后果。

五、漫画让学生在想象中张扬个性

我国著名历史学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教师如能对漫画进行精心指导和启发,就找到了一把打开想象大门的金钥匙。许多优秀的历史漫画就是画家根据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艺术手法加工制作而成的。它题材广泛,寓意深刻,让学生在可信的历史信息资源基础上,发挥合理的历史想象,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使遥远而陌生的历史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枯燥的语言符号,这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01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在讲授《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用幻灯机放出这幅漫画,学生联系当时的形势,很容易联想到图中桌上的大饼指的是中国,做在桌旁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皇威廉二世、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法国女郎、日本武士,正在用刀切大饼,喻指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教师利用漫画把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的严重危机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在观察漫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在丰富,学生个性化理解的精彩也犹如汩汩的泉水,不断涌上来,冒出来。

六、漫画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生理健康的人来说,在所有的感官中,视觉感官的感受能力最强,人们的学习有83%左右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的。历史博大精深,纵贯古今,横揽中外,丰富多彩而有趣,但头绪纷繁,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上的困难。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意义记忆比无意义记忆效果更加持久。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漫画是历史课本重要内容的再现,它用幽默和夸张再现历史现象或事件,引起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充分调动视觉功能,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掠夺是空前绝后的,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这幅漫画展示了清政府在欧洲列强前的奴才嘴脸,图中的洋人把清朝官员摁在地上抽打,而清朝官员却不敢还手,预示着《辛丑条约》已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总之,社会在进步,进步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课程资源,将历史漫画适时适度地引入历史课堂,使学生乐学、会学,展示出历史的魅力,让学生与历史变得“相亲相爱”。参考书目:

历史漫画教学例说 篇3

一、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教师备课要实现“四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精心设计富有吸引力、贴近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备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备教法,采取先进教学技术手段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备学法,通过讨论、发言等手段,让学生展现自我,学到知识。

二、导入新课要有吸引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导入新课至关重要。新颖别致、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导言、吸引学生的精彩问题等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兴趣上好本节课。为了给学生一个既熟悉又可以调动兴趣的情景,我首先想到了历史味很浓的《走向共和》主题曲。在制作教学软件的时候,根据《走向共和》主题曲和本课的内容制作了一个“导语powerpoint”:以《走向共和》的主题曲为背景音乐,配上从《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图片。课堂上,学生在歌声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专注,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小声的议论。在音乐声结束的时候,我开始引用歌词中的一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再一次被“铁蹄践踏”,学生开始融入本课悲壮的历史气氛中。

三、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营造民主教学、民主管理的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以激励的话语来鼓舞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来打动学生们的心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老师以参与者的姿态进行点评和表扬。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关键人物,分析的原因也都合情合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掌握了知识。

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死气沉沉的课堂根本谈不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们动起来,特别是思维动起来。一般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课堂上设计出特别的问题,先让小组内部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然后再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这样就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活动的死板,使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地参与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然后让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最后老师根据学生归纳的要点进行点评。

在这里,我注意利用“戊戌变法六君子”开展情感教育。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讨论。教师投影显示———戊戌喋血:戊戌变法六君子。在戊戌六君子中,最值得大家称道的是谭嗣同。想一想,谭嗣同为什么要选择为变法而死?

学生的讨论很精彩,有的说:谭嗣同是为捍卫自己的信仰而死。有的说:谭嗣同是因为变法失败悔恨而死。有的说:谭嗣同的死体现中国人舍生取义的思想。这时,我趁机提问:谭嗣同为变法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而维新派的先驱康梁却逃往国外。大家怎样看待?利用课件(投影显示)讨论:针对谭嗣同和康梁的不同选择上,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发诱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机会,课后给学生留一些比较有趣的课题,让学生们课后带着兴趣去阅览图书、搜集信息来完成课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说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根据学情, 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了解纷争的影响;通过分析教材和辅助资料, 初步培养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个人发言, 培养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对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有个清晰的了解,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确定为:以茗茶话春秋、煮酒论七雄、纷争归一统为明线, 探寻秦楚之变, 感受霸雄之争;中间贯穿暗线:秦弱楚强、秦强楚弱、秦灭六国。本课的教学环境是微格教室, 配备有电子白板和Aischool云课堂, 学生人手一个PAD, 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索本课的内容。

一、网络导入, 激发兴趣

本节教学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 定向开启:让学生通过手中的PAD自己点击进入网上世博会, 进入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演奏厅, 模拟导游, 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编钟与礼乐文明的关系, 从而导出课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培养爱国情感。

第二环节, 示疑互动。在解析课题的春秋战国时, 请学生结合课本自己设计年代尺并填写、了解名称的来历, 再解读课题的“纷争”内涵。接下来进入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悟理明发, 入脑融合。

二、研讨跟帖, 提升情趣

通过PAD用主题研讨发布材料, 引导学生探究, 并在PAD上作答, 提升趣味。它类似于网络跟帖的形式。教师有选择地把学生的跟帖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点评,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周王室渐衰, 楚国“不服周” (“不服周”沿用到现在, 成为湖北的口头方言) 的结论。从而引出第一卷“茗茶话春秋, 争霸烽烟四起”。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先楚人建立家园的劳苦, 教师播放了大型舞台剧《荆山楚源》。楚人建立家园后, 借着诸多有利因素, 一鸣惊人地成为五霸之一。教师要提示:还有哪些霸主, 请同学在PAD上结合地图找出。教师伺机讲述“秦晋之好”的来历, 并根据PAD中提供的材料分析取得霸业的共同原因。争霸必然会有战争, 结果如何呢?播放视频《战国七雄》, 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带来的双重影响:带来灾难, 但是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入第二卷“煮酒论七雄, 兼并战火连天”。战国同时出现了七雄, 在PAD上将七个诸侯国的国名进行拖拽, 看是否准确找出其地理位置, 并观察秦国疆域的变化, 引出成语故事“朝秦暮楚”, 感受秦国的实力的逐步增强。

第四环节:入脑、融合。如何检验教学效果呢?教师可发布主题研讨活动:“用一个字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即时发表意见, 从而直观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展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供合理的答案, 突出春秋战国纷争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变化, 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三、生生互动, 体味乐趣

在第三环节, 教师要结合动画地图讲述围魏救赵的故事, 增强趣味性。这时, 教师可模仿中央电视台, 请2位学生做客“百家小讲坛”, 然后由学生通过手中的PAD进行实时投票, 评选出百家小讲师, 以激励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己, 改变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当堂检验, 回味无穷

战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通过战争比较表格, 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不同特征。如此大规模作战, 结果如何呢?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四幅地图, 组织学生排序。此时用PAD发布练习, 学生即时提交, 就可以看出对错, 教师能够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来发现问题。历史继续发展, 疆域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进入第三卷“纷争归一统, 秦王横扫六合”。展示秦国横扫六合的过程, 学生感叹楚国的结局出人意料, 但是通过材料认识到秦国的强大源于商鞅变法, 楚国的衰败则因为极盛而衰。

历史漫画教学例说 篇5

1. 现行教材历史地图的分析

根据2011年版《历史与社会》新课标而编写的新教材,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呈现,除正文外,还设置了图片、地图、史料、表格和阅读卡等。以2013年版八年级上册新教材为例,细数历史地图共有25幅,按国别和单元可划分为:

新旧教材对比,虽然新教材内容有所减少,因为把旧教材中史前时代的内容放到了七年级下册,但是地图一样多,而且同样的历史地图有20幅。可见教材历史地图的地位非常重要。

2. 历史地图在教材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八年级上新教材是关于古代中外历史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比如教材文本内容的增加,还有大量的阅读卡,学生阅读兴趣骤减。又如,教材的史料增加了文言文,学生难以理解。而历史地图在教材中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如《战国形势图》,从中可以了解战国七雄的位置、范围和都城,还有重要战役地点桂陵和长平的位置,以及长城的位置等。可见,历史地图形象直观;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功能;体现史地学科的综合性;易于被初中生接受;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形象记忆,形成历史方位的空间概念等。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从中获得知识的感悟、能力的增加和情感的提升。

3. 目前教材历史地图的使用现状

对于教材历史地图的教学,教师有很多不同意见。一些教师认为,这是教材知识的补充,所以在教学中只是进行简单的识读;有些老师考虑教材内容的增加,课时教学内容较多,因而甚至弃之不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八年级上新教材共计36课时,直接用到的历史地图共22课时(有3课时各有两幅地图),有些课时虽没有地图,但为达到教学目标亦可穿插使用,那么将近80%的课时都需要用到教材历史地图。而且,这些历史地图是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有效补充,应成为体现学科综合性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促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二、灵活运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

灵活运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和学情出发,利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学就必然会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运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

1. 运用历史地图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011年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直观性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教材历史地图为直观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初中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通过历史地图创设直观情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决定了直观情境创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1:教材历史地图之《秦朝疆域图》

如在《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有关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重要措施时,可以从《秦朝疆域图》展开教学:

教师提问:请仔细观察地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读图思考一分钟后,基本能从图中找出一些重要的信息:

学生1:秦朝的都城是咸阳;

学生2: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达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

学生3:秦朝设置了九原郡、南海郡、象郡等;

学生4:秦修筑了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学生5:秦的北方有一个少数民族匈奴;

学生6:秦在南方修筑了灵渠;

……

学生回答之后,可以初步了解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重要措施:郡县制、民族关系、重大工程等。

教师接着引导:秦朝疆域为什么如此辽阔呢?通过这一直观情境,可以顺利进入到秦始皇巩固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重点知识的教学,又为如何评价秦始皇作了有效的铺垫。可见,有效、直观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因此,越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越能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越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认知潜能。运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直观情境,可将课堂重要知识进行直观的形象演示,或作为教学重难点知识前的铺垫。它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渲染教学气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 运用历史地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加强教师引导的同时,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有机会阐释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要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这里的材料也包括历史地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材历史地图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案例2:教材历史地图之《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在《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的教学中,在讲述“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繁荣的原因时,可用《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图》与前面学过的《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进行对比,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一:两个帝国靠什么建立起这么强大的疆域?

学生看书回答:军事征服。

问题二:两个帝国版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回答: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问题三:两个帝国在世界文化融合方面有什么作用?

学生看书回答: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问题四:两个帝国文化繁荣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学生继续看图,结合前三问,他们就能得出结论:两个帝国文化繁荣的共同原因是优越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欧洲,把欧洲的文化到到唐朝。地理位置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上四问层层深入,利用地图把学生带入有效的问题情境,学会史地综合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突出教学重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见,利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除教师的精心设计外,还可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教材历史地图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同时采用比较、综合等学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沉浸在问题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去理解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运用历史地图创设现实情境,关注社会现实

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之一是实践性。它指出: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割断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学习历史就是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人类社会和现实世界,从中体会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因此,通过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使历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这样的教学才会有生命力。

案例3:教材历史地图之《元朝疆域图》

在《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元朝疆域图》,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探究:首先,教师出示《元朝疆域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图》。提问:元朝行省的划分和我国现在的省区划分有什么区别?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就能从省的名称、数目和管辖范围等进行比较和归纳。然后,教师又问:元朝疆域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现在中国的统一大业完成了吗?学生通过地图和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能说出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中国,但因为台湾问题两岸还未统一。最后,教师追问:中国政府强调,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你能从教材地图中找到一些证据吗?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很短时间内从教材的14幅中国历史地图中,寻找到台湾在古代属于中国的三处证据:《三国鼎立形势图》上称夷洲;《隋朝疆域图》上称流求;《元朝疆域图》上称琉球。

以上都是与现实背景密切联系的,又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大都兴趣浓厚,参与课堂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现实问题与教材历史地图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入现实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习惯;提高运用发展观点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解决以后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4. 运用历史地图创设辩论情境,提高学生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新课标在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指出:能否较为理性、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解释。而通过历史地图创设辩论情境,由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主动陈述、主动题问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案例4:教材历史地图之《北宋与辽、西夏分立形势图》

在教学《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课时,“如何评价北宋与辽签订的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可作如下设计:

教师首先出示《北宋与辽、西夏分立形势图》,请学生指出三国都城和今天所在地。

学生1:上京,辽都城,今天内蒙古巴林左旗;

学生2:兴庆,西夏都城,今宁夏银川;

学生3:东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

教师追问:还能找出什么城市?

学生4:南京(幽州),今北京。

学生5:澶州,今河南濮阳。

教师继续引导:在澶州,有两个国家打了一次仗,是哪两个国家?

学生:宋和辽。

教师又问:结果怎么样?

学生: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教师制造思维冲突:有人认为,对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盟约,你们认为呢?

有几位学生马上反驳:这是一个有远见的盟约。

此时,教师让学生根据两种不同意见分组辩论。双方通过掌握的史实,结合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充分发表观点,尽力表达全面。教师及时对各方观点进行点评,并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最后双方的集合点是:盟约的签定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

可见,辩论会创设的宽松和谐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也有助于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辩论赛前,教师会提前公布辩题。学生课前通过网络、书籍等搜寻相关资料,筛选资料时要写一些为辩题服务的内容。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选择资料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各种素质不知不觉中得到明显提高。

5. 运用历史地图创设成功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要公正、公平,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和歧视,应以鼓励、肯定和表扬等正面强化为主,杜绝一切轻视、为难、伤害学生的评价。这为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成果、创设成功情境提供了众多机会。教师应及时课堂中在各个环节表扬学生,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只要他的发言有一丝闪光点,教师应予以充分肯定;针对其不足点,则应诚恳地执导。这样既维护了学生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体会成功、增强自信。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本质中最殷切的是渴望被肯定、被赏识。”

针对本学科特点,教师创设成功情境应因人而异,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题目。如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回答,使学生人人都觉得“我能行”、“我愿意尝试”。

案例5:教材历史地图之《秦朝、隋朝、唐朝和元朝的疆域图》

教学完《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一课后,可出示教材中四朝疆域图,提出问题一:你从图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问题一比较简单,学生读图后,他们基本能从四朝的行政区划、民族分布、附近临国、重大工程等作答。

接着教师出示问题二:你从四幅图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问题二有一定难度,学生的答案:中国的疆域不断发展壮大,古代中国就是世界上的大国;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等结论。可见这两个问题,难易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作答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及时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通过创设这种成功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主动接受知识,而且能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进而增强学习本学科的自信心。

三、运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实践表明,运用教材和历史地图创设情境,如果在一定原则下展开,教学就会更有效。原则是情境教学能否成功开展、课堂教学能否产生实效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认为运用历史地图展开情境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 自主性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具有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体,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所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题。运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更强调学生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2. 目标性

我们认为应根据新课标、教学的三维目标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来准确选择使用图片的时机。在备课时,教师应根据学情与新课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整合在这些情境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从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 发展性

新课标指出:《历史与社会》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可见,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因此运用历史地图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需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这有助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解决以后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运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教学的成效及反思

1. 成效

对学生来说,在阅读历史地图进行情境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日益浓厚,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了,各项能力也获得了有效提升,而且情感方面也获得了升华。总之,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对教师来说,为有效利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首先必须以学定教,认真备课;在上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突发情况,教师必须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课前和课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以求改进教法使以后的课堂更有效。教师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

因此,本研究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2. 反思

在运用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的教学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棘手的、只得反思的问题:如历史地图使用度的把握,因为八年级上新教材正文内容多,如大量使用,会导致教学时间不足;还有使用历史地图的过程中,如果课堂上不布置好任务,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天马行空,导致效率低下;还有课前的预习,由于学生对本科不够重视,预习不到位,历史地图的教学效率也会打折扣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完善,以发挥教材历史地图的最大功能。

总之,《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教学,要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结合教材正文和历史地图内容,运用“史地综合”的思路正确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用图设境,以境促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更具活力。

摘要:《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新教材图文并茂,其中有25幅历史地图,它是教材文本内容的有益补充,应成为体现学科综合性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综合性的同时,努力用图设境,以境促学: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创设现实情境,关注社会现实;创设辩论情境,提高学生素质;创设成功情境,增强学习信心。同时,要以自主性、目标性、发展性三原则指导教学,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妙用教材历史地图,使课堂更精彩、更具活力。

关键词:教材,历史地图,创设情境,新课标,原则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继平.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M].长春出版社,2012

[3]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试论高中历史漫画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漫画教学,教学方法

近几年, 四川高考试题中, 均出现了以历史漫画为题材的试题:11年的题目是一幅名为《政府与百姓》的漫画, 反映的是1911年, 驳斥清末 “民智未开”的观点, 提倡政治民主的观念;12年的题目则是一幅名为 《公司的力量 》的漫画, 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 现代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还有一则是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书中出现的泰坦尼克号游轮遇险的事件的漫画, 反映的是1912年时期所发生的变化, 教材编撰者更专注国际时事和人性;13年的题目则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的漫画。 反映的是1938年,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军队对日本的有力牵制;14年的题目则是一幅关于美国电影《摩登时代》主题的漫画, 反映的是1936年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15年的题目是关于旧世界, 新世界主题的漫画, 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相关内容———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相关影响。 而且在近几年的四川中考题中也出现了漫画题材的题目。 据统计漫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是每年都会出现, 这意味着什么? 这将给历史教学带来怎样的冲击? 本文从漫画的定义, 历史漫画教学的意义, 以及所面临的困难, 如何实现有效的历史漫画教学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漫画的定义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画家从政治事件或生活现象中取材, 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 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 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1]。 纵观漫画的发展史, 都彰显出共同特点:揭露讽刺, 贴近生活、紧跟时代, 或从不同层面、侧面反映当时的生活时事状况。 而本文中所提到的漫画则是作者通过使用漫画表达自己对当时的时事的看法及感悟。

二、高中历史漫画教学的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的学业压力大, 学习任务繁重。又因为在高考的指挥棒的驱使下学习知识, 已经疲惫不堪。 在历史课上的表现则是兴趣缺乏, 记知识记考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漫画教学, 无疑是打开了新的大门。 运用漫画教学,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正处于成熟发展阶段, 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明显增强, 乐于开拓, 漫画教学可以让学生投入漫画中挖掘漫画所蕴含的深意, 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更好地达到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漫画贴近生活, 紧跟时代, 风格鲜明, 作者往往会通过漫画表达自己对所处时代时事的看法和感悟。 通过历史漫画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漫画, 分析漫画中所呈现的人、物或者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进而得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 在讲授美苏争锋一课时, 美苏争锋对于高中生来讲是比较熟悉的, 如果教师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则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采用漫画的导入, 以漫画《杜鲁门的良药》导入, 学生通过分析观察这幅漫画, 就会产生疑惑, 为什么美国公民会觉得这药“苦”, 然后又进一步分析杜鲁门为什么要 “喂药”, “喂药”的目的又是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 得出自己的见解, 再通过仔细观察, 结合教师讲解, 学生了解到了杜鲁门主义, 而且进一步分析概括出杜鲁门强调苏联的威胁, 要求全体美国公民和他一起加入全球性的反苏反共的事业中, 这也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漫画的导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跃学生思维, 会使学生试着观察或者分析所呈现的漫画, 揭示深层含义。 通过历史漫画教学,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近几年来, 历史漫画都出现在了高考历史试题中。 以漫画入题, 巧妙地将枯燥而繁杂的历史知识变为富有色彩的图文形式, 使试题意境更加活泼生动, 既可缩减文字阅读量与试卷长度, 又可为学生提供大量感知材料及直观形象, 极具新鲜感, 可增强学生对试题的亲切感, 从而产生看图读题的乐趣, 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与思维空间[2]。 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选取高考中出现过的漫画素材,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高中历史漫画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 师生缺乏对漫画教学的重视

漫画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被忽视的方面, 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漫画学习不重要, 只注重对于历史知识本身的思考和讲解, 漫画教学会耗费时间, 等等。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漫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生活时事。 漫画与历史知识的深度融合, 漫画教学中漫画与教师讲解的有机结合, 不仅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白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与探究能力,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此外, 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及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二) 选取漫画材料是否得当

什么样的漫画材料可以作为素材进行教学? 漫画材料的选择的确是高中历史老师进行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使得一些教师不太愿意用漫画教学, 而选择运用文字材料或者其他素材进行教学。 其实不然, 漫画材料要选择与本课教学中的历史知识有关联性的, 学生通过漫画可以得出相应结论或者找出关键点, 把学生发散的思维集中到对这个事件讽刺上, 确保选材的准确性。 再者就是, 选材要具有实效性。 选择的漫画材料, 要具有实际效用。 可以通过漫画让同学们得出什么, 而不是随便找一个漫画材料, 同学们分析得云里雾里的, 老师解释也似是而非, 这就没有发挥漫画的实际效用。 漫画要风格鲜明, 在讽刺中读懂它所传递出的历史信息, 间接还原历史事件, 这样才能使历史漫画教学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

四、如何实现有效的历史漫画教学

(一) 适当加大漫画在教材或者试卷中的比重

对于高中生来说, 学习知识和测试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适当加大漫画在教材或者试卷中的比重, 可以更好地促进历史漫画教学。 连续五年的高考试题中均出现了漫画, 这意味着漫画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多采用的传统灌输型教学方式是越来越行不通的, 学生需要思考, 需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需要培养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而选取典型性、实效性、准确性的漫画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历史水平, 满足他们对思考的需要。

(二) 注重历史漫画的收集与欣赏

在学习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欣赏怎样收集漫画。 细节决定成败, 引导学生注意漫画的细节观察, 提取重要信息, 把漫画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等等。 历史漫画的收集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至关重要, 比如历年高考的漫画试题, 教材中出现的漫画素材, 网上资源中典型性的漫画。 诸如《傅义:我现在怎么办呢?》《台独分子:我要飞车下海! 》《尼克松:乐观点吧! 》《Bush:下台真难受啊! 》《美国国会》等[3], 多搜集这些图片还能够让学生从漫画收集中体会漫画的乐趣及学会整合资料,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漫画学习能力。

(三) 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漫画素材, 或者学生通过收集漫画素材, 可以创作漫画素材, 启发学生历史思维, 激发学生创造力。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理解后, 教师还可以借助漫画对学生进行考查, 夯实基础, 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问题能力。

五、结语

高中历史漫画教学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解题的能力。 在目前的教学中, 还存在师生对漫画教学的忽视及漫画材料选取是否得当等问题。 所以,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重历史漫画的收集与欣赏, 适当加大漫画在考试中的比重, 等等, 更好地促进历史漫画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

[2]魏静.历史漫画教学的有效应用[J].华夏教师, 2013 (06) :51.

[3]左榴荣.论初中历史漫画教学[J].时代教育, 2014 (10) :173.

[4]徐玉萍.论漫画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1 (08) :26-28.

[5]刘卫萍.关于“门罗主义”的一幅漫画[J].中学历史教学, 2007 (06) :53-54.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7]张旻.浅谈漫画在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10 (05) :88-92.

[8]董萍.巧用历史漫画, 激活历史课堂[J].新课程导学, 2014 (01) :75.

[9]陈志刚.历史课程论 (历史教育硕士丛书) [M].长春出版社, 2012.

[10]张向阳.历史教学论 (历史教育硕士丛书) [M].长春出版社, 2011.

漫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如在讲“暴虐与抗争”一课时, 笔者出示了丰子恺先生所画的一幅漫画 (见图1) , 并介绍这幅漫画的创作背景:七七事变后, 丰子恺先生避难于广西桂林。他将自己逃难途中的所见所闻, 创作成这幅漫画赠送给友人。然后提醒学生这幅漫画不是作者凭空想象的东西, 而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的产物, 并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什么人和物?这些人物在干什么?图上有什么文字?由这幅图你会想到什么?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几个问题之后, 笔者深刻地挖掘了这幅漫画的内涵:“在日寇飞机的轰炸下, 一位母亲被炸去了头颅, 可她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却浑然不知。画的右方是丰子恺先生的填词‘梦江南’———‘空袭也, 炸弹向谁投, 怀里娇儿犹索乳, 眼前慈母已无头, 血乳相和流。’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累累血债!在近乎疯狂的屠杀当中, 我们仿佛听见了刺刀声、哭叫声、呻吟声和怒吼声……这一触目惊心和灭绝人性的镜头让人几乎不敢久视, 它却是中华民族屈辱史中的一个真实片段。我们不能忘记, 因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日军的暴虐让学生群情激昂、义愤填膺。于是, 笔者趁热打铁, 又出示了第二幅漫画 (见图2) 。先请学生注意观察这幅图中的人物表情有什么不同?漫画以什么为背景?图中有什么文字?看到这幅漫画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然后师生一起总结:画面上画着高举刺刀、手榴弹和拳头愤怒呐喊的中国抗日军民和跌入洪水正在垂死挣扎的日军;闪电划过夜空, 象征着中国军民对日军的愤怒和战胜侵略者的坚强信心;丑陋无比、惊慌失措的日军跌入洪水, 反映了侵略者已是穷途末日。而漫画中的“全民抗战”四个字反映了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共同抗战的史实。漫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抗日热情和信心, 指出了侵略者必败、抗日军民必胜的必然结果。笔者的问题设计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意识。

为了让学生对教材中中国军民的抗战有个大致的认识, 笔者设计了一分阅读提纲 (划线处要求学生填写) :

1. _______, 日军进攻上海, _____开始。12月日军攻下了南京制造了残绝人寰的_____, 整个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

2.抗战爆发后, 八路军在华北、华东相继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 开创了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军民从实际出发, 创造发明了_____、_____、等机动灵活的战术, 沉重打击了野蛮凶狠的日本侵略军, 有力地配合了____的作战。

在“人民战争”一目教学中, 笔者出示了以下材料:“没有战场的战场”———1943年10月, 日军进入晋察冀根据地某地, 不断碰到地雷的爆炸。走路, 地下埋的地雷响了;推门, 门框上吊的地雷响了;抓鸡, 鸡窝里拴的地雷炸了;到菜地里拔萝卜, 萝卜下面埋的地雷也爆炸了。地雷, 炸得日本兵魂飞魄散, 他们行不敢走路, 住不敢进屋, 随时都有丧生的危险。在民兵的地雷阵面前, 他们夹着尾巴溜走了。学生看了这段极具幽默色彩的材料, 自然对敌后战场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笔者再出示了一幅漫画 (见图3) , 提出问题:“有人说共产党的游击战是游而不战, 你怎么看?人民战争的作用有哪些?”笔调简单却又幽默的漫画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 使他们在忍俊不禁之后, 很容易地理解了敌后战场对整个抗战的作用。这之后, 笔者作了总结:“毛泽东说‘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战争正是体现我国人民的智慧, 沉重打击日军、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的有效形式, 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抗战必然得到世界人民的援助。笔者原先设计的问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帮助有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拟请学生各抒己见, 并在学生简短思考后再出示以下材料:

1.苏联提供大量经济与军事援助, 并派国际航空志愿队到中国参战。

2.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出以白求恩为首的医疗队, 到前线救护伤员。

3.印度的柯棣华医疗队也给了不少援助。

4.美国陈纳德志愿军“飞虎队”来华作战。美国陆军空运队将大批援华物资运入中国。

后来思考, 笔者意识到这样的设计缺少悬念, 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更无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于是, 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时, 笔者对设计作了调整:先出示漫画 (见图4) , 提问学生:这幅漫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左上角的人比右下角的人大得多?这幅图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 笔者再适时补充如下材料:

材料一:

“我不是为生活享受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 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 我都抛弃了!需要特别照顾的是伤员, 而不是我。”———诺尔曼·白求恩

“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 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诺尔曼·白求恩

材料二:

1937年初夏, 一位又高又瘦的美国人, 拎着一个单薄的小皮箱走下了舷梯。他就是陈纳德, 当年47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来到中国了, 希望能为这个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自由的国家效劳。”

以上材料让学生感受了国际友人无私、高尚、朴实的国际主义精神;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暴虐, 体现了全世界人民拒绝战争、向往和平、互相援助的热爱和平的一致意愿。这是一幅展现了一个人类向善的生动画面。

整节课笔者运用四幅漫画展示了三种意义的历史画面:日军的暴虐;中国人民的抗争;国际和平力量的援助。日军的暴虐虽然血腥, 但它反映了历史事实;中国人民的抗争虽然惨烈, 但它是那样的壮美;国际援助虽然是外部力量, 但它是那样的友善和感人。

历史漫画教学例说 篇8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虽然漫画没有占据多大的篇幅,但是这些漫画可以与教材的内容进行配合,对于学生有效地了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者, 老师进行授课时可以先进行文字的整体讲解,然后向学生展示漫画,比如对于我国各个朝代变迁的历史进程,可以用流线型的图例展现给学生,以诱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观察力,提高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能力。

历史漫画不仅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重要的、形象的来源。历史漫画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并且可以把复杂的文字形象、简单、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是文字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法。漫画的使用可以改变上课模式枯燥呆板的现象,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因此历史漫画对于老师的历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历史漫画是对历史知识的某些片段或某一个侧面或状态进行图像式的展现,它以非常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现,对于历史教学有以下作用:

一、有效弥补学生经验的空缺

实际上中国在没有发明文字之前, 一直是使用图像来传达信息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需要通过很多历史图片予以记载,人们通过图画来进行表情达意并衍生出后来的象形文字。

我们在咿呀学语时期,也是最先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心理学家指出,初高中阶段是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历史漫画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发散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看图思考的能力。图片可以对历史文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更加形象、简单地对历史文字进行说明。

同时,在一些历史故事中也会经常性地使用到漫画,因为许多历史故事没有原型,它们大多是根据古典和史记中记载的内容而被人们用现代白话文的形式编纂出来,所以将故事以漫画的形式配在讲解文字旁,不仅可以使画面产生美感,同时还能让学生很清楚地了解故事的大概,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量,弥补经验上的空白。

二、有效配合文字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的讲授内容比初中时前进一步深化,需要学生掌握总体的历史发展脉络,巨大的篇幅描写有时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学生往往读了整篇的文字,也没记住具体的历史信息。 但是如果配以漫画则可以对整篇的文字进行总体的概括,能够简洁明了地将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者历史图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美化版面,不论是在教材中还是在老师讲课的课件里,将历史漫画与文字进行结合,可以使整个版面显得不那么枯燥呆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历史漫画能够直观地把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在进行讲课时, 可以通过历史漫画以及一些图片一一展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发生的事情,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强大的共鸣。例如,在讲授“大跃进”时期时, 有一个漫画形象是两个孩子骑着一头比大象还大的猪,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当时的场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大跃进”时期人们“高涨”的生产积极性。 正如漫画中所解释的那样:“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另外,在历史教材中运用漫画,可以使受到学生对创作者创作的意义和艺术表达的熏陶,会被图画中的意境所感染,同时也会激发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其美育的功能。

例谈漫画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9

一、 运用漫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 引导学生观察漫画要注意方法, 教师要抓特点、抓重点,向学生提出适宜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结果”, 使其形成观察、审视、思考、总结的习惯。例如,在讲授“美苏争霸”一课时, 笔者展示了漫画《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并思考:1. 漫画反映了二战后形成的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2.漫画中的两人是谁? 他们坐在什么东西上?在干什么?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的导弹按钮,这又反映了什么? 3.从漫画中你能判断出两人的角力情况吗? 4.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5.这幅漫画是否正确反映了当时的苏美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 漫画中, 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正起劲地掰手腕, 说明当时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综合实力的较量, 是美苏争霸的表现。两人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的导弹按钮,反映了当时美苏关系极度紧张,战争一触即发,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通过对漫画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对美苏争霸的实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 运用漫画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漫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概念。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笔者选取了著名画家丰子恺的漫画《东洋与西洋》。首先,在给学生讲明这幅漫画创作的时间及背景后, 启发他们观察漫画:“画面上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对于这幅漫画, 你有哪些不理解或认为不合理的地方?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外国巡捕(红头阿三)? 为什么清朝官员要给洋人的小汽车让路?”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适时引导:“当时中国上海等城市内有很多租界,这些租界属于‘国中之国’,完全由外国人管理,‘红头阿三’正是这种殖民政策的产物。象征封建势力的清朝官员的轿子在‘红头阿三’的指挥下给洋人的小汽车让路, 说明当时中国受西方殖民势力的控制。”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深入地理解了“半殖民地”的含义。最后,向学生说明,清朝官员出行时前呼后拥、耀武扬威,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封建、落后的一面,帮助他们理解了“半封建”的含义。这样,通过对《东洋与西洋》这幅漫画的解析,学生理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复杂的历史概念。

三、 运用漫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漫画不仅表现手法形象生动,而且蕴含了许多知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漫画,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 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授“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首先,笔者出示漫画《时局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接着,我问道:该图下端那些摇旗呐喊的怪兽表明了其他侵略者也在觊觎着中华大地。请同学们思考:“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然后,我追问道:“图中昏昏欲睡的官吏侧身安卧时, 手却紧紧地拽着网绳, 戴眼镜的文人专心读着写有‘之乎者也’的书,还有一人在马旁练武。作者要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 纷纷表示:“昏庸的考官掌握着选拔文武官吏的大权, 清政府仍在利用科举考试控制人心,愚弄百姓。这说明当时的封建统治已经极其腐朽。”最后,让学生思考:“这幅历史漫画反映出在民族危机面前, 中国社会还有一批什么样的人? 他们对时局持什么态度?”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学会了在把握显性信息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分析隐含的信息。

上一篇:强村大户工程下一篇: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