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漫画

2024-09-30

丰子恺漫画(共7篇)

丰子恺漫画 篇1

丰子恺 (1898—1975) , 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是一位在诸多领域成就颇丰的文艺大师。

提起丰子恺, 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漫画作品。他是我国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 画风简易朴实, 意境隽永含蓄。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往往只寥寥几笔, 就勾画出一个意境, 笔调虽简洁, 但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编者

某父子

父亲的早期黑白漫画, 往往是“可以看看, 又可以想想”的, 而且漫画的题目很重要, 时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拿眼前这幅画来说, 一个西装笔挺的年轻人, 后面跟了一个提箱子、拿包裹的老人。两个人显然属于不同阶层。他们是什么关系呢?老人或许是年轻人叫来的雇工吧?

可是当读者一看题目, 心里马上忿忿不平起来:原来替年轻人拎行李的是他的老爸!这家伙!他平时在家是怎样对待父母的, 不说也能料想得到。如果这时年轻人碰到一位朋友, 问起这老人是谁, 他大概会回答:“这是我家的佣人。”

“我们所造的”

辛辛苦苦地添砖加瓦, 把房子造好了, 自己就被请出, 让别人来住了。每一个建筑工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这两位建筑工人倒有些闲情逸致, 房子造好以后, 还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得意地说, 这是“我们所造的”。

他们造好了这漂亮的房子, 回到自己家里, 或许只住一个阁楼、一间棚屋。他们永远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据说王孝和烈士临摹过这幅画。可能是出于对建筑工人的同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建筑工人俱欢颜!

游春

早先没有公共汽车可乘, 也没有出租车可叫, 少爷、小姐出门就坐轿子, 由两个轿夫抬着走。这里为什么画了三个轿夫?这是因为路长, 两个人抬到底吃不消, 必须由第三个人来轮换。那第三个人跟在一旁走, 再过一阵子, 由他替换轿夫乙。这样三人轮流抬轿, 才不致太累。

轿中坐的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贵人, 抬他 (她) 的是三个人, 就形成了三与一之比。题目中包含了对旧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

这幅画后来改题为《游春》。为了一个人潇洒玩乐, 就得有三个壮年人为之付出劳累的代价。

狭路相逢

在我国还有部分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 看到人们待狗如待人, 总有点不顺眼。

现在, 这个身负重物的老人与一只坐汽车的狗在街上相逢了。那老者心里是什么滋味!真是“狭路相逢”!

还有一幅《人如狗, 狗如人》, 画面与此相似, 题目则更加赤裸裸地道出了人间的不平等。

我们并非不主张待狗如待人, 众生原本是应该平等的。但是, 贫富过分悬殊, 总叫人看了心酸, 何况是一位老者!

什么时候我国人人都能温饱, 而且进入小康, 那时, 在路上看见狗坐汽车, 就不会再有异样的感觉了。

希望这一天早日来到!

(注:以上图文均选自《爸爸的画 (第一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丰子恺先生的两个女儿丰陈宝、丰一吟根据父亲诸多充满人间情味的漫画所作的趣绎。)

丰子恺漫画 篇2

这是漫画大师丰子恺老先生的又一作品。画面上一位医生正在给一青年扎针。这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画面中的医生带着一副眼镜,虽然看不到他的眼睛,但是可以感受到他的专注,他微微地低头,仔细地盯着自己扎针的地方。右手拿着针管,左手熟练地按着扎针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而画面上的青年则不那么淡定了,他嘴巴微张,眉头紧皱,轻轻地转头,不愿直视扎针的过程。透过画面我们可以感受青年心中的痛苦和无奈。

这是医院里再常见不过的镜头罢了,可是右上方却醒目地写着“教师之梦”四个大字。这和教师有什么关系呢?再次细看画面,便会发现医生和青年前面的桌子上摆着的针剂“大有学问”,这里所用的针剂,竟然是“数学”、“历史”等各门类知识。这才发现这里的医生并非身穿白大褂,而是身着长衫――古时私塾先生的制服。他似乎要将所有知识的通过这些“针剂”,一股脑儿地全部注射到学生的体内。

这幅画道出了多少一线教师的心声啊,我们恨不得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古人有云,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古代的匠人或者高手通常都会“留一手”,有的甚至等到自己临死才会把独门绝活传授给徒弟。而教师,则历来是一片痴心、一片苦心摸索的,对学生他们总是倾其所有,恨不得一下子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知识点,教师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说教,实践,寓教于乐,同一个知识点,我们掰开了,揉碎了,重复一遍又一遍,可是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理解。如果真有这样的一种针剂,可以将知识注射到孩子们的体内,该有多好啊!这可谓是教师、学生和学生们共同的福音啊!

但是,我们很清楚,这是不现实的。教育从来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一件事情。它是知识的积累,方法的传授,认知的`提升……是师生之间,家校之间多次摸索而探寻出来的荆棘之路。知识的传授多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我们长久的陪伴,耐心的引导,适时地点拨,有时还需要苦口婆心的劝导和鼓励。

丰子恺漫画之“悠悠的童趣” 篇3

做母亲的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总是盼望孩子快快长大。

父亲毕竟是漫画家,他想表达这一点,竟想出来用一根吹炉火的管子对着孩子的肚脐眼吹。

那时候,孩子往往不止生一个,做母亲的还那么急切地盼儿女长大成人。如今,提倡独生子女,做父母的盼望孩子速速长大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了。

可怜的孩子!看来他的肚脐眼被吹,滋味挺不好受。不然,他怎么会皱眉呢?

况且,长大后,出了儿童的黄金时代,就要挑起生活的重担。还是慢慢长大吧!

快回头看看

风筝,即纸鸢,又称鹞子。放鹞子,一个人不行,要有另一个人帮忙,替他“送鹞”,即双手持鹞高举,趁风顺时把鹞子往上一送,放鹞者顺势拉着鹞子奔几步,同时放线,鹞子就放飞上去了。所以放风筝必须约伴。

但这小伙子太粗心大意了,风筝的飘带被狗脚套住,他还没有发觉。让我们对小伙子提个醒:快回头看看!否则的话,一忽儿狗向前跨步,飘带就会断掉!这下子风筝就放不成了,多么煞风景!

一个哭,一个笑

小孩喜欢玩,这原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玩,有时叫大人想像不到。

画中两个男孩在玩拉黄包车(即人力车)的游戏。我想像,开始时大约是穿白衣、白裤的男孩坐在藤椅上不安分,想躺下来,没想到两腿刚一伸,就被穿条子衣的男孩接住,高兴地拉起“黄包车”来。被拉的孩子很害怕,急得哭了。两人一哭一笑,构成了有趣的画面!

一个“咎由自取”,一个顽皮透顶。

姐弟三人

宝姐姐、软软、瞻瞻,是姐弟三人。其中宝姐姐是老大,软软是老三,瞻瞻是老四。

我们小时候,曾经跟了母亲到故乡亲戚家去看结婚。回到上海的家里后,也就模仿着做起结婚的游戏来。瞻瞻是男孩,我们就派他做新官人,让他戴了父亲的呢帽,帽边几乎遮住双眼;派软软做新娘子,拿母亲的红包袱布蒙在她头上,作为新娘头上的红兜纱。新郎、新娘都很认真,乖乖地听媒人摆布。做媒人的宝姐姐拉住这对新人,教他们拜天地,拜好天地又送他们到用凳子搭成的新房里。

当时姐弟们的游戏,如今成为一幅漫画留在了人间。

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有一天,早上蒙蒙眬眬醒过来,似乎得了灵感,童年时代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就好像是昨天的事:妈妈为我洗好脚,穿好袜子,让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在凳脚边。我看到凳子光着四只脚怪难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给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双新鞋也给凳子穿了,站起身来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来:“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一叫惊动了妈妈,她边喊边跑过来:“软软的新鞋给你弄脏了!呀!你怎么没穿鞋子站在地上?龌龊了袜子!”眼看着她要来破坏我的“杰作”了,我便努力设法保护现场。忽见爸爸向她使个眼色,叫她先别过来。爸爸很快拿起纸和笔,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摄”入他的速写簿。这幅速写画后来成为父亲的代表作之一。

西装背心像长袍

透过西装背心,可以看到他里面穿的是直条子方领衫和横条子布裤,十分宽松舒适。外面这件西装背心,看来是大人(很可能是他爸爸)给他穿上去的,因为从年龄上看,他自己还不会穿衣。别看套一件背心容易,那一排小钮扣可不是那双稚拙的小手所能扣得好的!

他穿了这件大人的西装背心,有点儿像穿长袍。看上去他很得意,脸上笑嘻嘻的,多潇洒!

当心!

他骑在小马车上开“特别快车”兜风,快了风才大。兜风真有劲!他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只知道一个劲儿往前踏,可没有想到这条路已经到了尽头,接下来便是石级。只要再踩一脚,便是人仰马翻!等待他的将是一场“车祸”和医院里的急诊。正如家乡一句俗话所说的:“小人快活有灾难。”意思是说:每当小孩玩得快乐的时候,等待他的将是一场灾难。

艺术的劳动

何谓“艺术的劳动”?我想,这大概是指劳动不为钱,不图报偿,仅为有趣,为开心,为艺术。只有儿童们的劳动才是如此。

父亲在1927年写的《剪网》一文中说,白相(江南地区方言,即玩)很开心,“但是一想起钱就不开心”,一想起钱的交换条件,“就减杀了一大半的趣味”。

孩子们劳动时非常快活,他们一不为钱,二没有交换条件,只有这样的劳动,才配称为“艺术的劳动”吧!

丰子恺漫画对教育的启示 篇4

一、丰子恺先生认为孩子眼中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美好世界,他们真诚、直率、洒脱,因而成人不要以世故的姿态来对待儿童,那只会抹杀儿童的本性。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喜欢模仿、嬉戏,喜欢直白、坦诚。在孩子的眼中,大人是一个奇怪的生物,凡事都喜欢遮遮掩掩,不喜欢的事物可以说喜欢,久而久之孩子们眼中的困惑都成了理所当然。但在成人看来孩子是长大了、懂事了,殊不知孩子已失去了原有的纯真。对照现今我们的教育,我们又何曾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去欣赏一个孩子的认真和执着,我们经常视他们为胡闹、口无遮拦等。比如,孩子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墙面上完成了自己的大作;花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去完成一副拼图或是玩具模型;牺牲了自己的新衣服、裤子堆砌了自己的城堡;当面询问父母大人们一些羞耻的行为等。这些在孩子眼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却换来了师长的怒吼、训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他们的认真和执着在我们的一点一滴中渐渐被抹杀。

二、丰子恺先生把观察儿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认为生活中充满了童趣,因而他理解儿童。甚至于在他的漫画中充满了欣赏和崇拜儿童的色彩。他经常以自己的孩子为素材,描绘出一幅幅天真浪漫的画面。比如,他的孩子们看到别人结婚的场面,就在家里玩起家家酒。女孩把妈妈珍藏的衣服搜罗出来披在身上,把妈妈常用的胭脂涂的满脸都是,用红红的纱巾盖在头上。男孩把爸爸新做的大褂拖出来,再摆上桌子、椅子等。一切准备就绪,两个孩子也停止了嬉闹,认认真真地拜堂、叩首。作为父亲,他没有训斥孩子的胡作非为,反而用自己的画笔绘下了这一幅有趣的画面。非但如此,他还经常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去,因为在游戏中,他理解了孩子简单的快乐。这对丰子恺先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豁观、乐达、淡然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无不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试问我们是否真正地观察过、理解过孩子。大人们太忙了,因为我们只是想创设一个稳定的环境给孩子学习、生活。但我们却忽视了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久而久之,我们与孩子无话可谈。其实,我们不妨放下自己所谓的忙碌,与孩子嬉戏游戏,你会发现在孩子的世界里存在着许多奇幻、新奇的事物。

三、学会仰视儿童。丰子恺先生在他的漫画中处处体现了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必要时我们要俯下身去和儿童进行平等对话,甚至在某些时候,我们要采取仰视姿态。比如丰子恺先生的儿子看到别人骑自行车,他就回家,抓起两把蒲扇当车轮,用椅子当车把,开心地吆喝着前进。丰子恺先生见了,满脸佩服之情,并把这副情景画了下来。又比如他的另一幅作品画的是他儿子的赤子之心,白白嫩嫩的婴儿,红彤彤的心,多么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了孩子的赤诚之心。其实孩子也是大人的老师,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常常使我们佩服不已。孩子的坦诚、无畏、纯真常常使我们倍感惭愧。试问,为什么我们不敢说真话?为什么我们会畏手畏脚呢?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不乏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父母、老师等,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长,把孩子当成自己追随的影子,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的每一阶段。孩子就像花儿成长一样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我们要给予他们阳光、雨露和风雨。如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就要观察孩子、理解孩子、走进孩子、仰视孩子,让其成为我们的朋友甚至是老师。

摘要:丰子恺先生作为一个文艺大师,他以一颗赤子之心、细腻的画笔绘出了孩子单纯、可爱的心,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启发。他倡导俯下身子、倾听孩子,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

《子恺漫画选》自序 篇5

我家孩子产得密,家里帮手少,因此我须得在教课之外帮助照管孩子,就像我那时一幅漫画中的《兼母之父》一样。

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

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成人们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真地作这些画。

进一步说,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常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我记得曾经作过这样的一幅画:房间里有异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铺。一个成人正在想爬上椅子去坐,但椅子的座位比他的胸膊更高,他努力攀跻,显然不容易爬上椅子;如果他要爬到床上去睡,也显然不容易爬上,因为床同椅子一样高;如果他想拿桌上的茶杯来喝茶,也显然不可能,因为桌子面同他的头差不多高,茶杯放在桌子中央,而且比他的手大得多。这幅画的题目叫做《设身处地做了儿童》。这是我当时的感想的表现:我看见成人们大都认为儿童是准备做成人的,就一心希望他们变为成人,而忽视了他们这准备期的生活。因此家具器杂都以成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以成人的生活便利为目的,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同样,在精神生活上也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过去我曾经看见: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涂口红,教她学母亲交际。我也曾替他们作一幅画,题目叫做《小大人》。现在想象那两个孩子的模样,还觉得可怕,这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我当时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上述的成人们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它同蝴蝶一同飞翔,而我是蝴蝶敛住翅膀而同青虫一起爬行。因此我能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而兴奋地认真地描写这些画。

以上是我三十年前作这些画时的琐事和偶感,也可说是我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经验。然而这都不外乎“舐犊情深”的表现,对读者有什么益处呢?哪里有供读者参考的价值呢?怎么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画材呢?

无疑,这些画的本身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只是有一句话可以告诉读者: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画家倘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些画总算具有间接帮助读者的功能,就让它们出版吧。

(选自《小品文选刊》,2007年5期)

阅读点拨

丰子恺漫画中的儿童美育观 篇6

丰子恺先生曾把漫画定义为“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 他早年师从李叔同、夏尊, 并与佛学结缘, 漫画注重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通过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 表达了对贫苦大众的同情。1921 年, 他留学日本, 其间接触到竹久梦二并学习西洋画。因此,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风格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又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 绘画与文学相结合, 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他的漫画虽然只有寥寥几笔、简笔勾勒、画幅短小, 但是却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 丰子恺先生是儿童的崇拜者, 1948 年丰子恺先生在香港 《星岛日报》 上, 发表了62 幅 (以4 幅为一组) 连环漫画, 这些作品善于从儿童的视角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画面充满着童心、童真、童趣, 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如 《白鹅坟》 (见图1) 、 《西瓜艺术》 (见图2) 等, 均从儿童游戏生活出发, 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讴歌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让欣赏者明白在人生“黄金时代”的率真与创造。

美育这个概念, 最初是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在 《美育书简》 中提出来的。在20 世纪初, 我国学者王国维先生将美育概念丰富发展, 提出了美育的超功利价值, 随后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 并提出“美育代宗教”的学说。如今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美育具有集美感教育和心理感受于一体, 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 起到启迪人们心灵、丰富思想情感的作用。陈鹰在 《儿童美育概论》 中, 认为儿童美育是依据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阶段特征, 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促进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培育幼儿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霍力岩将幼儿时期的美育教学内容概括为培育幼儿审美感知、发展幼儿审美艺术创造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认识艺术的价值四个方面。幼儿美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审美情感, 增进儿童对事物的审美理解, 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丰子恺漫画美育观的基本内涵

丰子恺先生十分关注儿童的生活与成长, 其作品大多以儿童为中心, 从儿童的审美理解出发, 具有写实性与故事性。他曾评价自己的漫画具有形式美与意义美, “漫”即漫笔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 以简洁明了的画风, 普天下儿童之心, 绘画与传统诗文相结合, 创作出一个如诗如画的审美艺术境界。丰子恺先生漫画美育观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遵循儿童自然本性, 培育“同情心”

丰子恺先生认为儿童美育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自由的审美环境。滕守尧将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概括为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 这四种审美心理结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因此, 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培育幼儿美育观的过程中, 要顺应儿童的天性, 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给儿童审美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发展空间。

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世界中, 儿童是天真、可爱、率真的。他的漫画作品最突出的就是童心与童趣。在他看来, 以儿童所见所想, 来理解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含义。儿童的世界一个是充满“同情心”的浪漫自由世界。丰子恺认为儿童的“同情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儿童的同情心情感不仅表现在对人类的理解上, 而且也体现在对自然界的树木、花草、虫鱼、玩具等一切事物。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类的高级需要, 它包含对美的事物的理解与创造, 追求真、善、美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基本要求, 儿童可以把真、善、美统一为一个整体。认知发展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 儿童具有“泛灵论”, 在他们的思维模式中, 这些自然事物同样具有生命, 他们与这些可爱的生灵沟通交流, 在他们看来, 世界是美妙的, 正如20 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所说的那样:“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艺术是富有同情的, 从一定程度上讲, 培育儿童的同情心也有利于儿童艺术审美心理的发展。第二, 丰子恺先生对“同情心”的理解还体现在德国美学家里普斯的移情论上, 他认为实现“同情”, 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对象中, 并在其中获得审美情感。儿童具有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本质, 当我们把“艺术同情”移入到自然界中时, 山川、树木、河流、鸟兽虫鱼皆具有生命, 万物化无情为有情, 这种情感移入的万物一体思想, 将艺术同情升华到一种独特的审美艺术境界。

丰子恺先生漫画中渗透的美育观在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培育儿童的“同情心”有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价值观, 促进儿童身心协调发展, 培育儿童健全的人格。

(二) 坚持儿童主体性原则, 涵养“童心”

丰子恺先生对儿童极力称赞, 他强调艺术创作要时刻有一颗“童心”。所谓“童心”就是最无邪、还原事物本质的真心。丰子恺先生称“童心”为世间最有价值、最高贵的心。同时, 他愿意以一颗老儿童之心进行创作。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童心会被世间的诱惑和功利之心所取代, 儿童渐渐开始以成人的想法来思考问题, 家长们会对此感到欣慰, 而丰子恺先生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他曾提倡, 儿童最原本的心灵, 父母不必去教化, 只需坚持其主体性发展就可以了。因此, 他的漫画作品中经常以一颗童心来看待世间万事万物, 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儿童的想法中去, 绘画风格充满童真童趣。

涵养“童心”的另一层含义是体味漫画作品中的趣味。丰子恺先生认为儿童的美育观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艺术本质是来源于生活的, 在丰子恺先生看来, 事事皆为艺术。因此在漫画创作中, 坚持以儿童为中心, 强调儿童的主体性, 实则是在保护人们与生俱来的“童心”。丰子恺先生曾说过:“人生最具有价值的心, 应该保护和培养, 不该让其泯灭。”纵观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 《人生漫画》 《儿童乐园》 等, 都在呼吁成人回归“童心”, 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长, 体味漫画所带来的审美艺术魅力。

(三) 激发创造性潜力, 培养“艺术心”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充分利用了艺术这个独一无二的创作平台, 将其美育理论付诸于实践。他的漫画作品通过塑造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 丰富了艺术美育的精神内涵, 陶冶了人们的艺术情操, 使艺术美与形象美得到了高度统一。

丰子恺先生把“艺术心”称为心灵的事业。首先, 他认为在漫画创作上, 要用眼睛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并从中积累艺术素材。其次, 在漫画创作的表现方式上, 他强调灵感的重要性, 认为灵感是漫画活动的中心, 要求漫画创作者们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立即通过画笔记录下来。同时, 艺术美育的创造性和“艺术心”是相辅相成的。创造性潜力是指通过变化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艺术审美活动中, 创造性潜力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艺术作品, 而是在欣赏艺术美育作品时,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励自己在艺术创作中不断丰富艺术美育的能力。丰子恺先生强调儿童本身具有艺术的潜能, 美育不仅要让儿童懂得欣赏发现事物中美的方面, 而且也要激发儿童的创作灵感, 培育儿童纯净的艺术心灵。

三、丰子恺儿童美育观的教学策略

(一) 丰富童年生活, 重视家庭教育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每个儿童都是“天才的艺术家”。在儿童的童年期, 家庭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代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表明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具有不同的个性, 这是遗传、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家庭教育中,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与他人攀比的心理、急功近利的思想, 这些使得幼儿的童年生活变得枯燥无味。父母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 以为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能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从而忽视了幼儿童年的需要。丰子恺先生认为, 童年生活应该是充实的, 值得回忆的。同时, 童年也是充满趣味、天真无邪的。他的漫画经常从童年的视角来分析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让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影响力深远。因此, 童年的生活需要幸福美好的家庭教育才得以丰富, 高超的艺术家能够把不同的材料塑造成各种各样的艺术珍品, 良好的家庭教育也需要根据孩子天生潜力的不同找到每个孩子的才能生长点, 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出发, 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家庭教育的艺术, 也是童年生活丰富多彩性的体现。

(二) 尊重个别差异, 提高教师教育能力

儿童美育具有感染和陶冶孩子的思想情感, 培养真、善、美高尚的道德情操, 开阔儿童的眼界, 扩大知识面, 加深认识, 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寓教于乐, 增进儿童身体健康, 让儿童在艺术与美的享受中, 心情愉快, 增强运动节奏, 使自身动作协调、优美, 体态健康匀称地发展。由于人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生活事件中不断积累而产生的, 而每个儿童的社会生长环境、家庭生活环境不同, 他们在审美能力方面表现了诸多差异。教师在儿童艺术美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对于儿童创造性的肯定和表扬会使儿童对于新鲜事物更加敏感, 更加易于接受艺术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因此,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儿童美育方面应从多角度入手, 重视独创性, 鼓励儿童发展个性, 让儿童在自信的基础上, 逐渐摆脱旧的模式的束缚, 自由地投入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中,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他们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和各种绘画技巧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及教学环境, 为儿童学习、交流以及表达提供合适的舞台。

(三) 体验自然乐趣, 增强社会教育

美丽丰富的大自然是儿童游戏材料取之不尽的源泉, 蔚蓝的天空、壮丽的山川河流、千姿百态的花草、神奇变化的大自然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儿童在大自然中, 不仅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而且可以认识到自然美, 理解到感受美, 发现美的乐趣。儿童在大自然中体验快乐是需要社会环境去教育、鼓励的。这些美的镜头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记录下来, 儿童学会用艺术语言去描述自然景色, 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审美情感, 是艺术语言和眼前所见所想联系在一起, 进一步启发儿童的灵感和创造力, 加深对自然美的领会, 这就是艺术美育教育的目的所在。

摘要:丰子恺是我国著名漫画家、美学家。他的漫画作品美育观体现着培育同情心、体味童心、理解艺术心的基本内涵, 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丰子恺漫画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实践活动, 提出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策略。

丰子恺漫画 篇7

一、“意到笔不到”的漫画艺术观点与动画造型的夸张艺术特质

1. 丰子恺的“意到笔不到”漫画艺术观点

“意到笔不到”在中国古代文人画中就有提出。北宋苏轼的“常理说”提出两个对立:常理与常形, 文人与画工。苏轼说:“物一理也, 通其意而无适而不可。”[1]他更认为, 文人的独特禀赋就在于能得此理。文人超出画工、常理高于形似的地方,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形似只涉及物之表象, 而理是物之本质。还认为文人画能得物之神气, 画工注意表面的细节, 毫无生气。二是形似只看一物, 常理却能看出万物贯通处, 从一见多。苏轼有首著名的非形似之诗:“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 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 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 。”尽管后世间或批评它完全否定形似, 但从全诗主旨来看, 苏轼特地强调绘画必须超越眼前的物象, 如同诗歌要超出字面之意, 文人画强调“意在笔先”。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专设“画意”一章, 搜罗晋唐古今诗篇, 以“写物貌情, 捋发人之思哉。”画中有诗意, 有寄托, 才能让文人之作高出工人。强调“无意为上”, 则要将有意识的、自觉的心智控制, 化为自然而然;将作者之用心转化为不用心, 实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从创作而言, 动笔之前的酝酿凝思可谓“有意”, 而过程中的灵感勃发, 妙趣横生, 又可谓“意外”“无意”。

晚清秦祖永《桐荫画诀》提出“有意无意间”确是中肯之言, “用笔须要活泼泼地, 随形取象, 在有意无意间, 画自然, 机趣天真, 脱尽笔墨痕迹, 方是工夫到境。”

唐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里, 也提出过“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的艺术观点。张彦远在谈“画体”时, 把画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他把“自然”列于第一, 而将“历历具足、甚谨甚细, 而外露巧密”, 把什么都画出来的画列为下品。这实际上就已经体现了意到笔不到的审美思想。“笔不周而意周”“画尽意在”, 这正是中国画讲求含蓄美在用笔上的体现。

由此看来, 丰子恺作画的观念深受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影响。丰子恺自己也说过:“作画意在笔先, 只要意到, 笔不妨不到, 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2]他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经常画脸不写细部, 仅瞄轮廓, 外加一张嘴。作者在作画时不施色彩, 寥寥数笔, 人物的形态跃然纸上。东晋的顾恺之早就说过:“四体妍媸, 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 丰子恺对人物的面部处理虽是反向而行, 但在他的漫画中却实质上达到了传神的目的, 在此图中, 作者着力在绘画的立意方面, 出人意表, 又合乎情理, 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他在《漫画创作二十年》一文中说自己曾用简洁的几笔描绘了一个有兴味的幻象, 有一次偶尔再提笔详细描画, “结果变成和那幻象全异的一种现象, 竟糟蹋了那张画。恍忆古人而言:‘意到笔不到’, 真非欺人之谈。”[3]

2. 动画造型的夸张艺术特质

动画不同于传统艺术, 传统艺术的受众历来属于社会的少数人群。而动画则是面对社会最广大的人群, 可以最大限度的侵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 所以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它天生的“幽默禀性”, 使得生活乃至人生如获得神奇香料一般, 苦涩会有醇香, 苦难因为笑容而冰释。所以, 动画这门艺术的宗旨就是让人学会获得快乐。

动画造型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简化、拆解与重构的过程。简化是动画角色造型的先天特性, 拆解是由动画制作工艺带来的特性, 所以动画角色不能复杂不加以简化, 如何让角色形象生动富有戏剧性从而在表演中产生强烈的映像并能形成独立的符号语言, 那么自由的添加元素加以重构这就是动画造型设计的必要性。所以动画的世界必定是彻底“创造”出来的, 而动画角色必定是集最大化的社会信息为形象特征, 进而使得一个“角色形象”获得人类情感的特征, 简化来说就是“传神”。也就是惟妙惟肖的“表演”。这个过程中观众享受到视觉快乐, 产生了有趣、感动等更多细腻的情感共鸣, 成功的与“角色”发生某种关联, 进而对“角色”产生深刻印象, 甚至于结合自己的所感所想赋予“角色”更深层次的情感, 产生拥有欲望, 而“角色”就此成为了隐藏安放某种私密情感与思维果实的最佳土壤。所以, 动画艺术在制作过程中本身就是创作者的一次抽象艺术行为, 通过观影, 观众进而将其更进一步深层挖掘再次“抽象化”。

而动画造型的审美特征与丰子恺的“意在笔先”的艺术观点是共通的。正因为一个对象的“存在感”中包罗的信息太大了, 单不说对象的内在禀性, 就“外形”的信息量就十分庞杂巨大, 因为他的存在不光是美学理论中的那几个元素, 还有更加具体的, 与其他人有差别的细节, 形状, 体态, 服饰, 头发丝, 汗毛孔, 甚至是与外在空间交融的“视觉感”更是个人各样。所以在快速闭眼的一瞬间, 还有光影间留在眼中的那一刻, 将那一瞬间捕捉到的视觉印象快速的, 用最顺手, 最自然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一个印象就是捕捉到的“全真”的“神”。而动画角色的造型正是要过滤掉这些外形信息保留住最能代表角色的“神采”与“气韵”的元素内容, 要做到“传神”势必需要夸张造型的比例结构以及某个局部。

“作画时意在笔先, 只要意到, 笔不妨不到, 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漫画之道, 是用省笔法来迅速地描写灵感, 仿佛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捉住对象的要点, 描出对象的轮廓, 或仅示对象底一部分而任读者悟得其他部分。这概略而迅速的省笔法, 能使创作时的灵感直接地自然地表现, 而产生“神来”妙笔……凭观者的想象其未画的部分, 故含蓄丰富, 而画意更觉深邃。”所以, 在这么多铺天盖地的漫画书册中, 真正能被世人留传珍爱的经典漫画作品恰恰都具备丰子恺提到的漫画品质.而作为学生的我, 也学会在每次练习中, 从繁到简, 不断推敲, 尽量保住角色的“神”。

二、丰子恺漫画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与本土小成本创意产业的成长状态

近几年, 中国的动画产业的低靡与小成本动漫作品的悄然生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成本动漫作品包括小型独立工作室、自由设计师制作的插画、绘本以及小成本动画作品。

创意的挖掘中, 可以看到成功吸引到关注的一个最表面因素就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与构思很好的摆脱了固有模式, 然后在材质、空间状态, 产品形式上进行尽可能的延伸与拓展, 表现出一片生机盎然。反过来, 在动画设计专业的学习课程中, 这样的“简化”与“夸张”的造型训练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典型案例有:互象动画公司的动画产品;如:

《哐哐哐》是北京互象动画有限公司制作的的一个动画片系列的名字, 该系列以真实而夸张的故事情节和在八十年代广为流传的儿童歌曲组成。其中的人物形象就是漫画绘本中常用到的气泡式对话框的造型, 单线与黑白色块作为角色五官, 唯一的亮色就是角色胸前的红领巾锐角色块。内容多反映八十年代学生的学校生活。内容夸张幽默, 情节有趣搞笑, 人物简练夸张。画面富于怀旧感, 并且充斥着大量黑色幽默。但因强烈的反应八零后的心声而在青少年、青壮年人群中广为流传。

《泡芙小姐》是北京互象动画有限公司制作的另一部一个网络动画系列片, 是中国新锐动画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 题材不再围绕儿童, 而是现实都市生活题材, 成人动画的代表。每集将围绕一个特定身份女孩的日常生活展开, 这个特定身份女孩就是泡芙小姐, 她的造型是理想时尚女性身材比例, 唯一不同的是她的头部造型参照了法国经典电影《天使爱美丽》中的女主角的特点, 复古简单的微翘短发加大眼小嘴, 混合了成熟与童真的美感, 使泡芙小姐可以见证中国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又保持着一种鲜活、独立边缘的角色气质。泡芙小姐这个虚拟形象在网络中拥有极高的人气与互动效应, 由此她的每一集的故事情节是在一种互动讨论中衍生出的成果, 所以非常有活力。

这样的小成本动画、插画、绘本等创意作品在我国现在是个普遍现象。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具体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打破陈旧观念与模式, 遵从人性化设计, 触及人性问题的思考, 由浅入深的挖掘人文精神范畴的内容, 才能让动画以及其他创意产业成长健康, 正常。因为最终面对的是最普遍人群, 也就是文化的传承与演化的有意义行为, 这是最终导向。从丰子恺这样的经典作品与生平中, 我们汲取的是文化养分, 是我们能彻底理解这些艺术行为的意义与目的, 有这个源头才能使我们从“工匠意识”中摆脱出来, 真正做到创造与传承。而这才是一切行为的最终意义。

摘要:此文章主要整理和阐述丰子恺的“意到笔不到”的漫画艺术观点对笔者本人关于动画造型艺术研究的理解与实践产生的具体影响。笔者将从三个角度来阐述观点。通过丰子恺漫画艺术, 探讨漫画作品中文化内涵与动画造型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分析。另外, “大道至简”, 是我阅读大师的作品与文章之后的最大感悟, 关于这个感悟, 我将从篇章开始逐一进行阐述, 进行自我整理。

关键词:漫画艺术,动画造型,传神

参考文献

[1]引自苏轼:《滟滪堆赋》.

[2]引自丰子恺《我的漫画》载《缘缘堂随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1月版.

上一篇:公共能力下一篇:目标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