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能力

2024-09-30

公共能力(通用12篇)

公共能力 篇1

一、我国住房支付能力研究概述

居民可负担房价与当期住房的价格或者租金水平决定了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其能够反映居民通过市场购买或者租赁住房的能力,也能够反映住宅的市场价格或者租金水平是否脱离市场真实需求的支撑。美国低收入住房委员会、澳大利亚住宅国家发展委员会(NHS)等对住房支付能力的定义为:在满足了食品、衣服、交通、医药和教育等必要开支后用于住房消费的能力。

目前国内的住房支付能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住房可支付性指数(HAI)判断城市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如王延龙(2006),向素一、龙奋杰(2007),吴刚(2009)等;另一类为结合当地的居民收入、消费情况,利用剩余收入法来分析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支付能力,如虞晓芬(2004)、李爱华、成思危、李自然(2006)、周永馨、季峰(2007)等。笔者认为,住房可支付性指数所暗含的住宅消费不超过收入25%的标准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而考虑本地具体消费数据的住房可支付能力研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住房支付能力分析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住宅产品、同类型不同套型的住宅产品、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以及住宅产品的获得方式(租赁或者购买)等,因此,住房支付能力研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主要以购买的新建和存量商品房为分析对象,而对租赁型保障房的可支付能力进行分析的文章至今还较少。

二、公共租赁房可负担能力指数

本文借鉴住房支付能力研究的思路,提出反映承租住宅支付能力大小的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定义如下:

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是指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的收入标准扣除必要的消费性支出所能负担房价(AP)与租金所对应的公共租赁住房内在价值(IV)的比值,其直接反映租户可负担房价与公共租赁住房寿命期内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差距。即,

式中:———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租户可负担房价;———公共租赁住房的内在价值。

判断标准:若该指数等于100%,意味着限定收入群体能够承受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也说明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的设定是合理的;若该指数小于100%,意味着限定收入群体对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是不可负担的,也说明设定的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过高或者套型面积过大;若该指数大于100%,意味着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过低,租户的住房支付能力较好甚至过剩。

1. 租户可负担房价

限定家庭年收入扣除必要的消费性支出后得到可用于住宅消费的最大额(即年住宅负担能力),再将其按现行住宅抵押贷款条件(贷款年限n年,首付30%,贷款利率为R)进行折现,结果便是租户可负担房价()。公式如下:

式中:X———年住宅负担能力(可用于住宅消费的年最大金额)占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AP、R、n意义同上。

2. 公共租赁住房的内在价值

考虑到公共租赁住房“只租不售”的特点,不宜考虑采取市场上同类房屋的价格来求取公共租赁住房的内在价值,这是因为,首先,这不利于体现保障型公共租赁住房的真实价值,其次,也不利于体现限定收入群体对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水平的负担能力。因此,本文定义公共租赁住房的内在价值为:公共租赁住房在70年寿命期内的租金本利和的最大值按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折现所得到的现值。

假设业主在每3个月的月初收取一次租金(其中月租金为R1),通过测算,把租金按以下方式存入银行,可使70年寿命期内租金的本利和最大化。

首先,将月租金采用一年期零存整取的方式存入银行,得一年期租金本利和R2,测算如下:

其中取2008年12月23日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年期零存整取年利率1.71%。

其次,将一年期租金本利和R2按照五年期整存整取的方式存入银行,得70年期租金本利和R3,测算如下:

其中i2取2008年12月23日人民银行发布的五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3.6%。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注:表中“深圳”主要指福田区金地名津项目,建筑面积35~47平方米,具备入住条件时间是2008年4月,基准租金22元/平方米·月;“北京”主要指北京西二旗公共租赁房项目,该项目附近一居室市场月租金为2000元,两居室为2500~3000元;“青岛”主要指河石马公租房项目,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40~50平方米套一户型759户,55~56平方米套二户型1986户,其租金标准为11元/平方米·月。表中X(年住宅负担能力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的确定方法为,根据表中的年收入标准对应表1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如果收入相近,则直接采用相对应的X值,如深圳的年收入标准对应较高收入一栏,X取值为28.80%;如果收入介于两个收入阶层之间,则取两收入阶层X值的均值,如北京“正在轮候的限价房申请家庭”的年收入标准29328元正好介于较高收入和高收入之间,则取X=(28.80%+35.77%)/2=32.29%,这也正是标注a的原因,再有表3中b、c以及表4中d。数据来源:四地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深国房[2008]38号《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关于保障性住房租售的通告》、京建住[2007]1129号《关于印发北京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家庭收入、住房、资产准入标准的通知》、京建住[2008]226号《关于印发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申购家庭收入、住房和资产准入标准及已购限价商品住房上市交易补交比例的通知》、《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最后,公共租赁住房的内在价值的测算如下:

三、公共租赁住房可支付能力实证研究

公共租赁住房无疑会缓解一部分住房困难群体对解决住房问题的担忧,但对于限定收入群体来说,公共租赁住房是否是可支付的,需要利用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进行合理的评价。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主要涉及到以下数据,如限定收入、年住宅负担能力(可用于住宅消费的年最大金额)占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X)、住房抵押贷款年限与利率、限定面积以及租金标准等。

限定收入:由地方相关部门出台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限定。

年住宅负担能力(可用于住宅消费的年最大金额)占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X):按理说应该查询市级统计年鉴有关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消费的数据,但限于资料获取的难度,本文采用全国分等级居民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测算全国平均的X值,然后直接用于各地年住宅负担能力(可用于住宅消费的最大金额)的求取,具体见表1。

住房抵押贷款年限:本文考虑到公共租赁住房面临的群体多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该群体的住房支付能力较差,一般会考虑通过延长贷款年限来提高其住房支付能力,因此,选定住房抵押贷款年限为30年,利率为人民银行2008年12月13日发布的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5.94%。

限定面积与租金标准: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标准大多针对具体的项目设定,如深圳和青岛等地,常州针对低收入者和新就业人员分别设定租金标准,北京目前暂无具体的租金标准,本文暂定其为市场租金的70%;限定面积由具体项目拥有的套型面积,或者配套办法中设定的套型面积确定,如深圳、青岛属于前者,北京、常州属于后者。

2. 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计算与分析

对于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的计算,本文按申请家庭为1人、2人或者3人时进行分类计算,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在没有具体文件规定的情况下,2人户、3人户家庭的年住宅负担能力分别是1人户家庭的2倍、3倍,如深圳、常州和青岛等,否则,则按有关文件规定的标准进行测算。

根据表2测算结果可知,在各地公共租赁住房的实践中,当1人家庭申请当地规定的公共租赁住房套型时,普遍表现出住房可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形。其中:常州市的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不大于2.26,结合上文的判定标准可以基本判定,常州市限定收入群体的住房支付能力过剩,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过低,同时据有关报道,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租金仅为市场租金的30%,而其他城市一般为市场租金的60%或者70%,可以说,租金低廉是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支付能力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圳市的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不大于0.63,意味着限定收入群体对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是不能负担的;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为该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包括已通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资格审核尚在轮候的家庭以及其他住房困难家庭。正在轮候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申请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分别为0.05、0.34和0.49,可以看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限价房申请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均严重不足,显而易见,处于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之间的住房困难群体(下文称“夹心层I”)、经济适用房与限价房之间的住房困难群体(下文称“夹心层II”)均不能承受目前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青岛公共租赁住房限定收入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数介于0.16到0.67之间,也存在住房支付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形。

数据来源:同表2。

表3反映的是2人家庭对公共租赁住房支付能力情况,与1人申请家庭相比,其收入基本增加了一倍,套型面积也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总的来说,住房支付能力仍严重不足,但已略有改善,其中:深圳的公共租赁住房可负担能力指不大于1.10,意味着收入线附近的部分租房群体能够承受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而大部分申请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仍然较差;常州市限定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依然过剩,北京市“夹心层I”与“夹心层II”的住房支付能力仍然不足,青岛市限定收入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仍然不能负担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

表4反映的是3人申请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情况,与1人家庭相比,收入大多增加了3倍,套型面积也有增加。除常州外,住房支付能力仍显不足,但亦有较大幅度改善,其中:深圳限定收入线所对应申请家庭的公共租赁房负担能力指数为1.4,说明能够负担公共租赁房租金的人数在增加;青岛市限定收入群体的指数介于0.35~1.46,意味着收入区间内的中高收入、高收入部分已经具备足够的住房支付能力;北京市“夹心层I”与“夹心层II”的住房支付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处于不能负担的水平;常州市限定收入线对应申请家庭的公共租赁负担能力指数高达4.51,意味着制定的租金水平过于低廉。

通过图1说明,随着申请家庭人数的增加,住房支付能力也逐步增强,但除了常州市外,其他三城市的住房支付能力的增幅过小,如深圳限定收入线以下、青岛限定收入区间的大部分群体以及北京“夹心层I”的全部、“夹心层II”的绝大部分,仍然对目前的租金水平难以负担。再者,限定收入区间申请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呈现“高收入部分明显优于低收入部分”的特征,且随着申请家庭人数的增加,限定收入区间上限、下限对应申请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负担能力指数之差呈扩大之势,如青岛市1人、2人、3人申请家庭限定收入区间上限、下限对应的公共租赁住房负担能力指数之差分别为0.5、0.8、1.1,北京市1人、2人、3人申请家庭“夹心层II”收入上限、下限对应的公共租赁住房负担能力指数之差分别为0.2、0.4、0.6。

数据来源:同表3。

注:北京1、2、3各指正在轮候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限价房收入群体,青岛1、2分别指限定收入群体的上限与下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基本判定,除常州外,其他三地普遍存在租金标准过高的问题,对于1人申请家庭来说,个别地方也存在套型面积过大的问题。再者,对限定收入区间内不同收入水平的申请家庭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设定租金,导致限定收入群体住房支付能力呈现收入高者愈高、低者愈低的特征。因此,应对不同的收入群体设定分级的租金水平,同时,这样也可以起到“劫富济贫”的效果,有利于在不过多增加政府负担的情况下更好的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另外,本文1人、2人、3人申请家庭基本采取收入翻番的标准,这也导致不同人数申请家庭的限定收入区间上限、下限的公共租赁住房负担能力指数之差呈扩大之势,这不利于使各类型家庭获得均衡的住房支付能力,即会出现人数少的申请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不足或者人数多的申请家庭住房支付能力过剩的情况。因此,本文建议按家庭设定收入标准,不宜直接设定人均标准,这样也可间接导致人数多的申请家庭的收入标准有所下调,从而最大程度使住房保障政策惠及中低收入群体。

参考文献

[1].Glen Bramley.Homeownership Affordability in England[J].Housing Policy Debate

[2].John Landt&Rob Bray.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Measuring Rent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in Australia[J].National Central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Modeling

[3].王延龙.用可负担能力指数分析我国城镇居民购房负担能力.现代城市研究.2009.12

[4].向素一龙奋杰.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2

[5].吴刚.城市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研究——基于2000—2008我国10城市经验数据.城市发展研究.2009.9

[6].虞晓芬.基于居民住宅负担能力的房价合理性评价研究——以浙江杭州为例.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11

[7].李爱华成思危李自然.城镇居民住房购买力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6.5

[8].周永馨季峰.城市居民住房平均支付能力研究--以江苏盐城市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公共能力 篇2

要提高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首先是要正确认识自身岗位的工作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例如从政策的调研、制定到执行、修正,都要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确立人本意识,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民众意志为根本导向,在执行公务中做到保障民权,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开发民智。我所在的单位是地税系统,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是我们的工作宗旨,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我们要关注民生,服务发展,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要增强责任意识,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己任,以公众满意度为最高标准,以对民众负责为崇高使命,摆正自己与人民的位置。要确立正确的权力服务观,在权力运用中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税务部门要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税法宣传与税收咨询服务,要对税源进行跟踪管理与监控,确保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构建和谐社会。

二是要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不断专研学习。公务员素质的好坏,决定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善于总结。学习是公务员各方面成长的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要勤于思考,善于积累,学有所获,要遵循工作规律,大胆创新,要勇于面对挫折,在失败中看到自己的短处,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进。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从事的行业相关规章制度更要了熟于心。不仅要透彻理解各项政策,还要能正确运用政策,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我们税务系统的公务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努力学习各项税收法规政策和税收知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为纳税人提供过硬的服务。

解析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篇3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品牌文化;城乡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40-1

将文化送到基层中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发展。从城乡人民公共文化不均衡现象出发,制定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性发展的核心策略。一些城市和城乡结合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好,能够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同时在一些偏远的小乡村以及农民弱势群体,文化活动相对匮乏,电影等文艺表现形式很难接触到,对一些文艺演出更是常年看不到,所以我们要做好将文化送到基层去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偏远山区以及弱势群体中。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基层地区影响的做法

制定周密的计划将公共文化演出送到基层地区,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指导,将服務的对象重点的放在一些偏远的落后山区。

(一)保证每月每村能够完成一场电影的播放量,为偏远山区免费播放电影

(二)地方文化馆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将工作思路转变为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并将一些艺术培训专业班级免费开放在基层地区。

(三)为工作在生产一线的职工带去专场的慰问演出。

(四)结合当前的工作重点,深入到基层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多多开设文化知识讲座,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农村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基层职工的积极性。

(五)为农民子弟以及下岗职工子女开办舞蹈及相应的美术培训,这样能够使孩子受到初级的美育教育。

(六)将图书以及文体用具送到偏远地区。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一)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提升、壮大文化服务队伍,使文艺工作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细致的培养工作,加强对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方面的培养。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要不断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这也是实现文化持久性的重要发展手段,这样才能够树立相关的专业文化服务意识,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发展。

(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坚持专业文化进修培养,将在工作中的典型进行充分的宣传,这样能够提升服务质量。

(三)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这样能够提升专业人员以及艺术骨干的文化鉴赏能力。

(四)建立以专家为首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机构,定期开展文化研讨活动,改进工作方式,拓宽服务发展。

(五)对文化馆工作人员定期举办业务培训工作,为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培养一大批的文艺创作人员,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六)每年定期举办专业业务技能比赛,促进相关业务发展与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整体服务意识,实现文化全面繁荣发展,加强文化站之间的经验交流,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壮大文体干部,促进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

三、建立以文化品牌,提升总体公共机构文化服务的质量

充分的建设好将文化送到基层去的工作,我们还要注重文化品牌的建立,实现文化大繁荣的目标,提升整体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建基层文艺创作为基础的发展中心,外聘专业人才用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并且保证创作精品的数量。将创作的作品进行排练之后可以将其中的精品在社区或偏远地区进行推广播放,这样能够使群众感受到文化生活带来的乐趣,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

(二)定期在所在区域进行文艺作品的汇演工作以及征文,将汇演中的精品进行加工,发挥团队力量的实力。

(三)加强地区的品牌文化创建,对所在区域的特色民间文艺进行加工处理、创新实践,增强民间文化的艺术含量以及观赏性,这样有利于品牌文化的创新。

(四)各基层地区要建立民间艺术团体以及研究发展中心,对当地的民间文化进行创新性的改进,推动精品化的发展,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五)在发展地区文化创新的同时,还要积极吸收外地的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为群众打造更多的精品文化,为群众展示高质量的文化艺术表演,促进文化大繁荣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基层文化馆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现象,一些公共设施的面积也不达标,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公共文化的提升,并且使人民免费获取文化服务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当多的文化馆新老艺术人才交接不上,人才矛盾问题突出。业务精湛的特殊人才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才是决定事件成败的第一要素,在新时期,我们应该以崭新的姿态以及绝对的信心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与繁荣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建珍.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J].黄河之声,2012,(10).

[2]曾文兵,何俊,薛玉龙.推进文化广场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 (10).

作者简介:

公共能力 篇4

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展顺利。该市加强了对市本级和县 (市、区)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汤阴县、内黄县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林州市和滑县的人力资源市场年内将竣工建成, 殷都区也在积极筹建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建设, 该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成型, 在促进就业工作方面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并被作为河南省三个试点之一。三是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硬件建设得到巩固的基础上, 该市十分注重软件建设的跟进, 将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管理有机融入就业工作中。目前, 北关区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管理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深入, 该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篇5

一、案例描述

(一)事故发生原因及伤亡情况

2014年9月26日14时30分许,昆明市北京路明通小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明通小学创建于1955年,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云南省一级示范学校”、“云南省实验学校”、“云南省优级甲等学校”。

事故发生原因:放置于学生宿舍楼过道的海绵垫倒在过道里,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学生午休后起床返回教室时,先期下楼的学生在通过海绵垫时发生跌倒,后续下楼的大量学生不清楚情况,继续向前拥挤造成相互叠加挤压,导致踩踏事故发生,事故造成6人死亡,26人受伤,伤者无生命危险,已送到医院救治。

(二)各级公共部门对此次公共危机的反应

1.教育部: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要求云南省教育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全力救治受伤学生,尽快查清事故原因,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刻汲取这次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2.省级部门:原省委书记秦光荣立即作出批示并赶往医院看望受伤学生,原省长李纪恒立即听取了事故汇报并作出

批示。秦光荣、李纪恒要求迅速组织抢救力量,全力救治受伤学生,最大限度减少伤亡;迅速组织专门工作班子,做好遇难学生善后和家长安抚工作;迅速查明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要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强全省中小学校安全检查,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云南省急救中心启动公共应急事件四级响应。

3.市、区级部门:原昆明市委书记高劲松做出指示,要求迅速成立以杨皕副市长为组长的事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查明原因,严肃查处事故责任人,同时全力做好全市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市、区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开展伤亡学生善后救治等处置工作。昆明市教育系统于事故发生当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面开展拉网式安全大检查。明通小学明通巷附近道路进行交通管制。

(三)踩踏事故处置进度

2014年9月27日下午,昆明市政府新闻办就昆明市明通小学“9•26”踩踏事故的相关细节进行新闻通报,对涉及的7名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或免职处分(市纪委监察局决定给予昆明市教育局分管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副局长王坚、盘龙区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区长陆佳停职检查。盘龙区委研究决定,给予盘龙区教育局局长李谦、盘龙区拓东街道办事处分管安全生产的副主任石玉、明通小学校长李岚停职检查;免去盘龙区教育局分管校园安全工作的李章副局长职

务、免去盘龙区明通小学分管校园安全工作的杨霖副校长职务)。待事故相关情况进一步调查清楚后,对此次事故的相关责任人,违反党政纪的,按照规定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并在全市教育系统发出安全大检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全昆明市所有学校,28日正常上课,但是第一课要进行安全教育。

2014年9月29日,公安机关对该校校长李岚、分管校园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杨霖、体育老师李鹏程三人,以涉嫌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依法刑事拘留。

2015年6月15日,昆明市盘龙区法院分别以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判处被告人李岚有期徒刑二年;判处被告人杨霖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判处被告人李鹏程有期徒刑一年。

二、案例引申

(一)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县密虹公园迎春灯展活动中,一观灯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拥挤。事故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密云县县长张文引咎辞职。

(二)2009年12月7日,由于下雨,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的52个班的学生自习下课时大部分从离宿舍比较近的一号楼梯下楼,一名学生在下楼梯的过程中跌倒,引起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市教育局长被免职。

(三)2013年2月27日,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学生上早自习时,因一楼大门未及时打开,学生之间互相拥挤发生踩踏。事故造成4人死亡,10人受伤。市教育局长等六责任人被免职

(四)2014年1月5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部分群众到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北大寺参加已故宗教人士忌日纪念活动,13时左右,在为信教群众散发油香过程中,由于群众相互拥挤,发生意外踩踏事故。事故造成14人死亡,10人受伤。西吉县县长任立新被停职检查,另有至少三人被免职,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被依法拘留。

(五)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起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查报告建议,对包括黄浦区区委书记周伟、黄浦区区长彭崧在内的11名党政干部进行处分。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公布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家属将

获80万抚慰金。

三、从公共危机角度分析踩踏事故频发的原因

(一)缺乏危机防范意识

一是不重视危机预防。忽视危机预防,重视危机应对,是当前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踩踏事件爆发之前思想松懈、麻痹,对潜在隐患重视不够。

二是公民危机意识教育组织不力。我国无论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还是技能培训,都没有设置安全教育、应急自救方面的课程,对公共危机应对的宣传力度不大,基本上停留在宣传一些简单的消防安全知识层面,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十分贫乏,社会公众在踩踏事件发生时不能正确处置。

(二)政府应急管理缺乏统筹

一是危机决策不能保证科学。目前,我国组建的应急机构基本上还是临时成立的临时性指挥机构,这样的组织机构往往规格较高,指挥有力,有权威性,但缺乏专业性,在可能迅速蔓延的公共危机面前,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

二是应急预案不细不实,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各级政府虽然都制定了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但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善,部门之间沟通机制不畅,可操作性不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三)危机信息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是危机预警信息碎片化。我国目前没有编制危机预警信息收集规划,也没有建立危机预警信息收集平台,各种危机预警信息处于一种散乱状态,没有做到互联互通。

二是危机信息发布机制不成熟。在紧急状态下,怎样进行危机信息发布,怎样与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怎样与媒体互动,都缺乏成熟的制度设计。

四、公共部门对踩踏事件的反思

(一)加强对大人流场所和活动的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

踩踏事件暴露出公共安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盲点,存在管理空白,应抓紧完成对旅游景点、商业设施、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公园、学校、地铁、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安全检查,梳理风险隐患清单,落实整改治理措施。

(二)加强监测预警,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防范能力 踩踏事件反映出,相关管理部门对监测信息研判不够、对人群高度密集产生的后果估计不足。应进一步加强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和重要时段的现场情况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充分利用应急广播、新闻媒体、网络等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和相关提示,规范引导公众采取合理避险措施。

(三)加强应急联动,进一步强化应急处置能力 踩踏事件表明,“条块分割、条线分割、各自为政”依然是城市运行管理亟需破解的难题。应进一步规范应急联动体制机制和响应程序,强化指挥协同,提升应急联动处置效能,要加强应急队伍训练和管理,组织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

(四)加强宣教培训,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和能力

加强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教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常抓不懈。要充分发挥公共安全宣传活动作用,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开展公共安全知识普及,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防灾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大中小学安全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公众安全防范知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五、提升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理念

一是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按照预防为先、教育为先、人才培养为先的思路,将危机预警作为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在危机爆发之前做好预判,作最坏的打算、最好的准备,将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

二是树立危机可防可控的理念。随着我国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公共危机事件会不断增多,政府应冷静客观地看待这种变化,没有必要

过度担心危机可能造成的混乱,只要科学预防、及时处置,任何危机都能得到控制。

三是树立科学应急的理念。预防灾害中应充分体现科学原则,处置危机中重视专家的直接参与,建立和充实专家库,请专家参与评估,并在第一时间到位,与应急队伍协同作战。

(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加快立法步伐,做到有法可依。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公共危机管理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覆盖立法盲区,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使公共危机管理有法可依。

二是堵塞行政执法漏洞,做到执法必严。针对法规滞后、标准缺失,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拉扯不清、有责就让、有利就上的实际情况,应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堵塞行政执法漏洞。

(三)完善紧急状态下信息披露工作体系

危机事件发生后,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政府应按照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的要求,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危机处理相关信息。特别是应正确处理与各类新闻媒体的关系,以正面信息引导公众。

(四)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应急联动体系

一是建立公共危机管理决策体系。按照要求,成立由各级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公共危机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对公共危

机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确保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及领导指挥安全处理全局工作。

二是推进政府部门整体联动。按照统一平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分类处置的要求,打造一个应急救助服务信息化平台,全面整合部门应急救助信息与资源,提高应急救助的能力与效率。

(五)完善政府与社会协同应对危机工作体系 一是明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危机应对是法定义务。《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每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有义务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有效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民间救援队伍的作用。除了进一步完善政府救援队伍外,还应大力加强民间救援队伍建设,以法律形式明确民间救援的性质和应当遵循的规则,推动民间救援健康发展。

村委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一、村委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

公共服务不仅是21世纪公共行政的核心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它也是行政改革的关键部分。如今,农村公共设备紧缺,农村教育落后以及科技文化水平跟不上等问题百出,村委会履行职责的现状还是不能充分体现村委会服务村民、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同时,类似的村级服务组织再不好好管理的情况下就是形同虚设,很容易造成村委会的贪污腐败,公款私用等现象,在新农村建设中脱离群众,对村委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起到负面影响。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新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快就辐射到农村地区,只有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才能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带领民众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建设小康社会。

二、村委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委会内部管理机制缺乏正规性

由于村委会5~9人组成,规模较小,在管理的过程中极为容易忽略正常的组织纪律。村委会成员一般都是由村民的民主选举组成,各个成员之间相互熟悉,在很多需要开会讨论的问题上省略必要的会议步骤私下直接进行协商,使得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村干部内部自治,有失公平正义,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村民的亲力亲为和捐助,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不再直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组织农村劳动力承担农田水利和修路建桥等公共事业,由此,村级公共服务建设投入负担问题逐渐凸显,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项目上来,无法确保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性要件,资金不足致使很多设想的公共服务建设不能实现。

(三)村委会职能转变迟滞

长期以来,国家政策更多地强调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对农村自治组织的关注相对较低。各村委会对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职能更为的关注,在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上的关注程度较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由于缺少足够的制度保障和持续性的政策扶持,村委会在职能转变过程中对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思考不深、热度不高、动力不足、舉措不多,服务职能薄弱,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需求始终得不到有效满足。

(四)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现阶段,农村委员会组成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服务技能跟不上,创新能力欠缺,服务方式低效落后,整体上有待改进。现今,相当一部分村委会成员仍摆脱不了传统的工作服务方式,大多数农村委员会没有发挥与时俱进的精神,致使对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限制。这些都是由于村委会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文化程度偏低造成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公共服务能力的认知和提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的针对性政策不足

随着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和认可,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和完善,然而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几乎没有人明确出服务性村委会的名称。这无疑对于服务型村委会的关注和认识还存在明显偏差,以至于对其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扶持和监督力度不够。政策不足在宏观上对村委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造就重大缺口,单一的管理模式和安于现状的认知使村委会内部的管理机制正规性不够,科学性欠缺,民主性不强。

(二)资金管理机制不完善

资金是农村公共服务的关键问题,而在公共服务建设上村委会的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投入体系不健全,管理农村资金的一般为村委会的会计人员,很多此类会计人员不具备作为会计的相关专业证书,资金管理过程中在很多不必要的方面浪费资金。多数村民都希望得到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但资金缺乏却成为最大的障碍,况且村级组织不善于利用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即使申请到财政的资助,也很少用于最需要的公共服务事业建设。

(三)成员缺乏系统培训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对村委会成员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成员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对自身的为民服务职责认知程度不高。况且,村委会执行公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当地村民,不能顺应农民的意愿和需求纳入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就难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大多数村委会老成员的学历大都集中在小学、初中程度,思想跟不上时代,很难提出有利于村委会公共服务的创设性建议,不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齐肩并进。

四、村委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未来发展的对策分析

村委会只有跟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深化村委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村庄各项事务的运行维护机制,破除各种藩篱,才能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将促进本村经济发展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齐肩并进,对于完善村委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制定职能转变的针对性政策

国家政策方面迫切需要对村委会公共服务职能转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建设服务性群众自治组织,合理规划扶持农村的资金配置,监督管理等问题。创新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实现村委会组织体系的系统化,运行机制及其功能的再定位。制定相关的针对性政策来增强村委会内部管理机制的正规性,加强管理模式的具体应用向以本村特定情况为基础的转变。

(二)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体制

加强资金供给模式的多元化建设实现城乡扶持资金的比例化,实现资金投入领域均衡化,激发农村各界投入公共服务建设的激励机制的建设,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学会加入市场竞争的特点,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抓住经济与服务同步发展的契机。另外,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应不偏城市,不忘农村,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合理化与公平化。

(三)加强村委班子培训机制

提高村委会整体素质,发掘农村组织和企业中的人才是提高村委会公共服务能力的一大抓点。加强村委会成员的教育和培训,将他们放入文化氛围浓厚的高校进行基地训练,令他们与专业人士相互学习和借鉴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使他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对公共服务的概念认知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他们个人的才智,进而带动村民积极献言进策,对村委会的各项决策进行社会评价,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思维转向。

(四)发掘农村改革潜在力量

2015年两会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即对农村建设的重视。文件提出,必须把农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农村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广泛,要素较多,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村委会是改革的领头羊,在公共服务领域应当学习“激活资本”的政策,激活农村各界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的村民和组织,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艳.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模式与构建路径.J]学习论.2014年第7期.

[2]孟祥林.科技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发展研究.2014年第3期.

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 篇7

图书管理人员的要求和能力

“知识像烛光, 可以照亮一个人, 也可以照亮一个民族”。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 公共图书馆既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公益部门, 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 也是公众丰富自身知识、扩大视野的最佳选择。现代科学技术的信息化, 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信息的知识能力、训究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掌握知识、扩大自身知识面, 才能促进知识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图书馆可以根据馆员所在部门所在岗位, 不定期地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的培训, 使图书管理员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图书馆流通工作现状及服务提升

传统模式下, 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都必须由馆员来完成, 其中有很多是机械性、重复性劳动, 这种工作对工作人员没有技术要求, 更无需创新, 同时又浪费掉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自助服务系统的出现, 加速了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也使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知识的提升、课题研究与信息咨询等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现在推广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流通部门的自助服务, 它包括:1.自助办证服务, 自助系统可以自动获取读者身份证上的个人信息, 通过网络与图书馆所使用的业务系统进行连接, 读者按提示就可以自助完成借书证的办理。2.自助借还服务, 读者可以将借阅证和所要借还的图书放在指定的自助设备上按提示操作, 就可以自助完成对图书的借还。3.自助续借服务, 读者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图书归还, 可根据提示自助完成续借。4.自助预约服务, 如果读者不能当时借到自己需要的图书, 可以通过自助设备提出预约申请, 图书馆工作人员收到申请后, 会通过不同方式及时与读者联系。5.自助信息查询服务, 读者可以通过系统对书目的信息进行检索, 快速准确找到所需图书。6.图书馆流动服务车, 它的优势是贴近居民, 服务便捷, 使图书馆服务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居民生活, 使人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开放时间的延长、借阅手续的简化、服务方式的发展和创新, 都是为了人们更加便利地获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扩大图书馆平等服务的对象和范围, 同时也有助于营造更为温馨和谐的文化环境, 提升当地的社会形象和文化品位, 推动社会稳步发展。

采取多种途径提升阅读服务

“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宗旨, 馆员要始终把这一宗旨贯穿到工作之中,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在不断增长, 图书馆指导人们网络阅读的任务越来越重。来到图书馆的每一位读者都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希望得到工作人员热情的服务和正确的引导, 所以, 馆员要认真听取读者的心声, 细心体会他们的需要, 真诚地为他们服务,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宣传图书馆,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的队伍中来, 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一些讲座、培训或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开辟读书论坛, 对读者进行导读和推荐, 也可以邀请一些有专业知识的专家, 在论坛中与读者进行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对读者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氛围

图书馆应该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美观、光线柔和、清雅宁静、空气新鲜的阅读环境, 让到馆的读者在享受阅读带来愉快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环境所带来的舒适感。可以在馆内摆放一些花卉、风景名胜、壁画等, 让读者缓解视觉疲劳, 提供一些供读者交流和休息的场所, 让读者时刻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

积极宣传使读者主动寻求服务

公共图书馆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来, 必须积极主动地大力宣传, 用口号、标语、展览等活动, 向读者介绍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服务。调动潜在或者不活跃的读者, 引领他们走进图书馆享受阅读, 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每年的“4.23”读书日, 图书馆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大力宣传自己, 吸引到尽可能多的读者, 使他们接受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应该利用海报、展览、广播、网络信息等手段及时有效地向读者推荐新资源新服务, 更新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

提高应对公共危机财政能力的建议 篇8

一、中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务的财政支持现状

针对突发性公共事务的财政投入, 中国预算管理中有专门针对处理这类事件的财政支出项目。在预算管理中, 政府拨款可以分为预算拨款、专项拨款和总预备费三类。总预备费是财政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或危机时最常用的手段[2]。从2003年的非典事件到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可以看出,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 政府不仅及时动用了大量中央预算中的“预备费”, 各级财政部门还安排了逾百亿元的“专项基金”和各类经费支出, 且财政拨款的力度随着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 各项税收减免措施纷纷出台。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 财政部门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提高突发事件的综合治理能力, 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务实践中, 财政部门综合采用财政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 成功地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稳定[3]。例如, 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情况下, 国家迅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财政政策大转向, 由稳健转为积极, 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即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二、中国政府应急预算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国家财政实力也不断壮大, 拿出几十或上百亿资金来应对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事件确实不成问题, 但是这种靠行政手段来安排财政资金解决问题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也影响到一国的法制程序发展, 不符合国家财政支出的法制规范化, 存在着很多弊端。

1. 预算制度中运用到突发性公共事务管理的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中国预算制度中对突发性公共事务管理的财政投入总量是不足的, 具体表现在中央“总预备费”和地方政府财政“预备费”的不足[2]。从目前的财政预算制度看, 预备费的设置相当简单, 只规定了根据《预算法》第32条提取预备费, 即“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 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可以看出, 这笔预算费的作用仅仅只是一笔机动预算而已, 并不是单独的预算管理机制。虽然近几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应急管理的投入, 但是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 应急管理经费所占比例还是比较低, 与应急管理工作经费需求的差距比较大[3]。

2. 预备费缺乏单独管理, 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分散。

中国预备费实行的是与年度预算一同安排的流量式管理, 而非可积累的基金式管理, 由于预备费与年度预算捆绑在一起, 没有实行单独的项目管理, 即使当年没有发生突发性支出, 当年安排的预备费只能当年花掉而不能结转到下一年度累计使用[2]。这种流量式管理的模式, 不仅不利于预备费的合理安排, 也使得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益, 削弱了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分散, 大多数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 由于资金分散, 就不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且容易出现资金重复投入的问题, 不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3]。

3. 现有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方式不适应新时期化解公共危机的需要。

为了遏制突发性事件的蔓延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需要政府大量资金的支持, 而每年的财政收入都是既定的, 预算也是事先安排好的。中国的应急财政制度基础比较薄弱,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等等, 如何分担各自的风险成本问题在中国依旧突出。现在的状况是“风险大锅饭”, 谁也不知道在公共危机状态下自己应该承担多大的风险成本。当各个行为主体在承担风险不明确的情况下, 就会出现行动迟缓、相互观望的现象[5]。这样一来, 不仅不利于危机的及时解决, 还会给危机的蔓延提供温床, 造成更大的损失。

4. 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效益评价机制。

政府的应急资金在拨付给有关单位后, 往往放松了对资金去向的管理, 由于缺少专门的财务管理办法, 经常出现资金拨付后存在浪费的现象。例如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 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 很多物资都堆积在某一个地方传送不到灾区, 造成了需要大量物资和资金的地方得不到需求, 这就造成了物资得不到合理的分配。目前, 中国治理突发性公共事务的应急措施基本是临时制定, 缺乏系统科学的协调与指导,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 再加上事态紧急,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乱花钱、错花钱”的现象[2]。由于缺乏监督机制, 那么缺乏效益评价就是必然的了。缺乏效益评价, 资金投入后究竟收到了多大的成效, 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试想, 没有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项目所造成的浪费是不可估量的。目前, 国家针对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作出了投资4万亿的决定来推动内需, 拉动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明确的, 关键是这么庞大的公共财政支出在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力监管以及进行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才是重中之重, 事后要对项目进行项目评估, 这样才能使资金的使用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提高中国应对公共危机财政能力的建议

1. 加大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投入, 建立应急预算制度。

当前中国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投入方面不足, 随着中国财力的增强, 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按照《预算法》第32条规定, “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 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开支与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而这个比例难以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为此, 有关学者建议今后年份预备费设置的比率, 其下限提升到2%, 上限应提升到5%[6]。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 允许当年没有花完的预备费可以结转到下年度使用, 这样可以将预备费进行有效的积累,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来源[4]。要真正做到保障应急资金的及时到位, 就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算制度。应急预算在性质上属于预案, 不是在公共危机到来的时候才编制, 在形式上也属于滚动预算, 每年编制, 滚动修改[4]。因此,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在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体系和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合及机构调整的基础上, 把应急管理部门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之中[1]。

2. 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 建立风险成本分摊机制。

建立风险分担的机制, 即今后要逐步打破“风险大锅饭”, 在各级财政之间、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居民之间等方面构建一个风险分担的制度框架, 明确各自的风险责任, 以减少道德风险和相互之间的依赖[4]。有专家学者指出, 按照“辖区受益论”, 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对本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协调工作和相应的经费支出, 中央财政主要负责跨区域危害性的应急管理事件的协调工作和相应的经费支出[1]。通过明确彼此的分工, 使得公共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的对造成危害的地方进行拨款, 使危机蔓延能够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3. 加强绩效管理和资金监管,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力。

根据财政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 要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经费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日常监督和再监督机制, 确保财政应急管理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建立收益———成本支出核算模型, 对应急管理预算支出既要考虑项目的短期效益, 又要兼顾项目的长期效益;既要考虑项目的成效, 又要考虑项目的成本, 科学合理地核定项目的支出预算, 分析应急保障资金的投入和成效比, 对违反规定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查处。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 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救灾资金和物资拨付、分配、管理和使用的进度, 及时跟踪审计, 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审计任务, 要确保和促进救灾物资和资金的拨付和使用, 促进救灾物资、救灾款迅速有效地使用[7]。在一项预算支出后, 要对其进行事后评估。一个完善的财政应急评估机制应包括:应急管理机制有效性的评估;预案及预案管理的有效性评估;对财政体系整体和各部门应对能力的评估;处置效果的动态评估等。评估机制是公共财政应急框架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估,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为以后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奠定基础[5]。

4. 公共财政的应急反应机制的启动必须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中国目前法律法规对财政应急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权限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因此一旦采用应急措施, 不可避免会遇到法律障碍。当然, 中国建设完善的财政应急机制, 难以一蹴而就, 正确认识其制约性, 可以使我们在开展此项工作时, 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 扬长避短, 少走弯路, 快速、高效、科学地在财政系统建立起完备的应急机制[8]。把公共财政应急机制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可以提高应急机制实施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提高约束性, 避免操作中的法律障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应急预算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 存在总量投入不足, 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效益评价机制等。因此, 如何在当今突发性事件不断发生的背景下, 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预算制度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祈敏.公共财政视角下中国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能力评价及建议[J].地方财政研究, 2008, (6) .

[2]温海莹.论中国突发性公共事务的财政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6, (7) .

[3]苏明, 刘彦博.中国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 (4) .

[4]刘尚希, 陈少强.构建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J].财政研究, 2003, (8) .

[5]赵要军, 陈安, 戎晓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探讨[J].中国管理科学专辑, 2006, (14) .

[6]王维舟.突发事件与公共财政[J].理论与现代化, 2004, (2) .

[7]刘荣, 陈华.公共危机财政应急机制构建:以汶川地震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 2008, (6) .

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探析 篇9

一、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的创新理解

1. 档案信息资源的概念阐述。

从档案到信息, 从信息到信息资源, 从档案信息到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观点有两个:一是陈永生、田炳珍在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其效益研究》中, 深刻论述了档案信息资源论的产生, 提出“认识档案信息资源需要以信息及信息资源概念为基准”, 阐述了“档案”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更是提出了档案信息成为资源的三大条件, 即有用性、规模性、系统化管理。二是潘连根在《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定义。他认为档案信息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档案信息内容本身;而广义的档案信息资源则既包括档案信息本身, 又包括有关提供档案信息的设施、设备、组织、人员、资金等其他资源。综合上述两种观点的同时借鉴档案信息论的相关知识, 认为档案信息资源也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指来源于档案的, 达到一定规模并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系统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广义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指从档案信息转变为档案信息资源这一过程中所有档案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2. 何为公共服务能力。

目前, 学术界对于公共服务能力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概念。通过百度百科的检索, 我们知道所谓公共服务能力, 简单地说, 就是公共服务主体能否意识到公共服务客体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确切地说, 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公共服务主体为生产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公共服务客体的公共服务需求而具备的技能、技术和技巧。还有一种说法是主要针对政府及公务人员来定义公共服务能力, 即公共服务能力就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以及公务人员等利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其中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 客体是公共资源, 服务对象是社会。

3. 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的创新定义。

档案信息是来源于档案的, 达到一定规模并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系统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它具备了创造性、规模性、可开发性三大条件, 其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 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结合关于公共服务能力的表述, 我们得到如下结论:档案信息资源是公共服务主体为满足客体需求而提供的服务产品, 它是公共服务能力效果的直接体现。众所周知, 档案馆既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存储机构, 同时也是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利用的主要场所。由此, 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是指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公共服务产品, 在档案馆满足利用者信息需求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服务技能、水平和效果。

二、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的必然性

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态势, 对档案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客观形势的诸多要求,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已势在必行。

1.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是档案工作转型、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档案行业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 新的档案载体不断涌现, 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技术不断更新, 档案的服务方式不断扩展, 服务内容不断升级。根据数字档案馆和网络服务发展对现代档案工作的要求, 档案馆必须及时转变观念,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全面转变与创新, 才能适应社会的环境变化要求, 使档案工作得到可持续的发展[3]。

2.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是满足公众信息需求飞速增长的重要举措。

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时代, 不论是公共服务机构还是每个普通百姓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都在不断拓展。可以说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涵盖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持续增长趋势。社会公众这种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 也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把加强档案信息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作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的重要举措, 认真加以落实。

三、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的实效性探索

现阶段, 档案信息资源正在不断突破传统保密观念和封闭半封闭服务方式的影响, 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但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信息资源质量、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方式这三个方面加以改善。

1. 注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建设。

现有的关于“档案信息资源评估”的研究中, 关注更多的是档案信息资源的“量态”。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质态”涉足甚少。而决定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往往并不是量, 而是质。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是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的前提保障, 不容忽视, 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最终效果。 (1) 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市场经济社会, 对于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取决于用户, 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用户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档案信息资源的性质是服务产品, 存在的价值就是被用户所利用。那么对档案资源信息质量的评估, 也应该从用户的角度来进行。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用户来说, 获取及消化所取得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全过程都会影响其对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判定和最终的利用效果。因此, 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的第一步就是站在利用者的角度, 充分考虑档案信息自身的质量、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档案信息资源的生产机构、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服务的技术手段、利用者的主观评价等众多影响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因素。 (2)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指标。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评价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 评价指标必须要围绕“效用”来设定,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动态性。常规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如下几点。 (1) 可信赖性是指档案信息资源所收录的信息是否满足档案信息的质量要求。 (2) 匹配性是指用户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与获取的档案信息资源有多大的匹配度。 (3) 有用性是指用户所获取的档案信息资源对实现其利用目的有多大的帮助。 (4) 及时性, 是指用户获取所需档案信息资源的速度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 能让用户了解掌握最新、最及时的信息的档案信息资源系统。 (5) 便利性, 主要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技术手段、检索途径等方面的评价。 (3) 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方法。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作出准确评价, 必须以评价指标为基本参照, 可以定性方法为主, 根据不同的指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可信赖性, 就可以从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信息加工层次、相关性等方面作出评价;匹配性, 可以从档案信息资源的覆盖率和收录量作出评价;有用性、及时性、便利性、服务质量等指标可用设计问卷调查法、用户评价或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

2. 改变服务意识树立人本理念。

服务意识的转变与创新是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的思想保证。如果不在观念上解决问题, 就难以在行动上有所作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必须加强公共服务意识, 在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深刻认识档案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 突出人在档案信息公共服务中的地位。一方面, 要真正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 把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第一需求,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变单一、被动的服务为超前、主动、全方位的服务, 把档案馆建立成真正的档案信息资源“集散地”和社会公众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地”。另一方面,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轮训机制, 把档案工作人员队伍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更好地满足档案信息资源利用者的服务需求。

3. 建立集中服务机构拓展服务内容与方式。

(1) 建立集中型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机构。档案信息资源的馆藏容量、利用环境、利用方式和内容是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目前, 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的因素之一是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贫乏、门类不全, 无法满足社会各界的查询需求。可尝试按照方便有效的原则, 坚持以集聚档案资源为目的, 创新档案接收体制, 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专业档案在档案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归类和优化, 建设档案信息资源集中保管中心, 真正实现“进一家门查阅”、“盖一个章证明”、“上一个网浏览”的现代化、一体化服务。 (2) 搭建档案公开信息和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在服务的内容与方式上, 要紧跟网络通讯技术和数字档案馆发展的步伐, 积极尝试档案信息服务与先进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结合。搭建公开信息和开放档案远程利用公共服务平台, 让利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所需的档案信息服务, 逐步实现横跨地域与档案馆际的多样化、便民化档案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江静梅.档案信息资源概念分析[J].兰台世界, 2009 (7) .

[2]孙艳秋.提升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能力的基本措施[J].兰台世界, 2009 (12) .

[3]吕真真.档案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J].兰台世界, 2009 (8) .

如何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篇10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图书文化建设

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要从自身条件出发, 结合所在地方具体情况进行, 要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 使图书馆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图书文化建设。

(一) 营造品牌效应。

扩大图书馆影响已经成为图书馆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而塑造品牌文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微观方面讲, 图书馆品牌建设要求全员参与、全面投入、全新改造, 坚持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 科学的管理看建设, 并有针对性地对图书馆存在的弊端进行修正。最终使图书馆达到功能全面、设施齐全、馆藏丰富、特色鲜明的目的, 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品味与社会价值。

(二) 加强员工职业教育。

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 并且要使员工认识到, 图书馆工作是神圣而光荣的, 可以为社会提供知识与力量, 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这样就能够使图书馆组织内部形成一股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鼓舞人的力量。并且对员工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树立良好的团队形象。此外, 要培养员工爱书、爱岗、爱馆的情节, 使其价值观与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 并有助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 增强创新意识。

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与服务能力的提升要体现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就要求图书馆的管理手段、服务方式、经营观念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际工作中, 鼓励员工多思考、勤创新。对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职工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且在图书馆显著位置设置读者意见箱, 定期对读者提出的问题与建议进行分析总结, 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制度改革与创新, 进而推动图书馆工作有序、平稳地进行。

(四) 树立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属于服务性行业, 对公众提供图书、报刊的阅读以及专业资料的查询服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社会服务工作, 图书馆职工需要摆正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品牌。城市公共图书馆隶属于文化主管部门, 体制不同于其他商业服务性行业, 但服务水平要向商业服务行业看齐。将服务质量与奖金挂钩, 并要求员工微笑服务、细心服务, 使职工明确自身的地位以及所承担的责任。

二、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

公共图书馆制度层面的管理是与图书馆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也是图书馆实现文化建设的最基础环节。目前国家对图书馆建设采取的普遍做法是以文化为中心开展图书馆工作, 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的管理与图书馆的管理相结合, 形成目标的“一元化”推进, 这样既可以节约管理成本, 又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一)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环节。

制度建设是图书馆管理的最根本环节, 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才可以使图书馆的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图书馆才能够规范化地发展。图书馆的各项细节与各项日常工作都需要制定标准要求, 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考评, 对考评优秀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 对考评较差的个人或团队进行处罚, 一定要做到奖惩分明、科学合理、尊重规律、符合要求, 以此提高图书馆的制度建设水平。

(二) 以部室建设为具体方案。

合理的部室建设能够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并且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部室建设的重点是规范管理, 制定相关规范制度, 将读者的满意度与部室考评直接挂钩;从年龄、学历、知识水平、服务技能以及培训安排几个方面, 对部室进行优化组合, 充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增强部室的服务能力、执行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 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保障。

对于图书馆员工队伍, 要进行强化队伍、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创新教育。首先, 对员工队伍进行定期考评。由于图书馆工作比较轻松, 员工多为具有事业编制人员, 对工作热情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图书馆发展的最大问题。为杜绝这一现象, 要对员工队伍严格考评, 不合格者给予相应处罚, 使其对工作具有一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 要加强对馆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当地高校联合的方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一些大学的图书馆专业可在毕业后定向进入指定图书馆实习工作, 一方面为图书馆输送了高端人才, 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的图书馆专业明确了培养人才的方向。同时在图书馆内部要定期组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最后, 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创新。通过对图书馆员工创新思维的培养, 使图书馆员工在工作中具备创新工作方法的能力, 同时使图书馆工作脱离固化、程式化的“怪圈”, 为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积蓄能量。

(四) 以效能建设为重要目标。

效能建设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具体工作中,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做到认真接待读者、耐心解疑答难, 并且在工作程序上化繁为简, 方便读者与办事群众。裁减冗余部室, 将工作重心从行政化管理转移到社会性服务。此外, 要加强图书馆自身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认真处理读者投诉, 架设与读者之间交流的有效渠道, 既可以使读者感到满意, 也可以使图书馆建设更加具方向性。

三、重视图书资源管理

图书馆既是知识的集散地, 又是文化资源的集散地。通过馆藏图书, 使图书馆、社会与读者三者融为一体。在馆藏图书方面, 不同倾向性的图书馆有着不同的馆藏偏好。比如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其城市公共图书馆可以提供原版外文图书, 并且偏向于文学以及经济管理类书目;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城市, 馆藏一般以大众化报纸、杂志等读物为主;而在一些乡镇等类似图书馆的“农家书屋”, 则是以农技等方面的书目为主。可以理解为, 馆藏书目的确定是与当地读者的取向密不可分的, 因此, 在提升图书馆服务建设的过程中, 要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进行与时俱进的管理。

(一) 规范馆藏书目。

在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要以馆藏质量为立馆根本, 将收集与整理文献作为图书馆工作的长期任务去抓。同时, 在图书馆组织机构中, 调配相关人员从事古籍保护工作、图书上新工作以及地方文献工作, 并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办法基础上, 完善馆藏书目的体系建设, 使其具有规范性、实用性, 杜绝随意性, 形成科学治馆的发展模式。

(二) 突出特色馆藏。

近百余年来, 公共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及整理工作,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其专业性与固定性, 使很多传统文献以及地方志保留下来, 对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做出了极大贡献, 这也是公共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一大职能。在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 要发挥这一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比如在新疆以及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公共图书馆可以收集关于边疆史实这一类文献, 对于边疆的文化建设以及文化研究有现实意义。

(三) 利用数字存储。

传统的纸质印刷书籍, 由于其占地面积较大, 为图书馆收集与整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如今更多的图书馆采用数字存储技术对文献进行保存, 大大节约了存储空间, 在书目的核对与管理上也提升了效率。同时图书馆可以引入数据库, 如万方、知网等, 提供在线查询, 这样既能够使图书馆馆藏得到丰富, 还可以使数据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为我国搭建网络知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加强图书馆环境建设

图书馆的阅读环境与办公管理环境是构成图书馆整体环境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环境要体现出典雅、整洁、安静、舒适的特征, 并且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氛围, 比如桌椅的设置等;办公环境要以简洁、大方为主, 突出图书馆管理高效实用的特征。下面针对两方面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一) 营造优雅阅读环境。

首先, 在图书馆的读者分流处, 如大厅入口、楼层入口、阅览室入口等, 放置一些绿色植被, 这样可以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并能够使读者联想到读书人的清淡无欲;其次, 根据图书馆具体情况设置休闲区, 若规模较小的图书馆, 可以设置一个休闲区, 若规模较大的图书馆, 可以在每层设置休闲区, 免费提供饮用水、手机充电等服务;再次, 利用阅览室的墙壁以及各个立柱, 进行一些名人名言的张贴, 可以起到激励读者奋发的作用;第四, 通过电子显示屏, 对热门书籍、新上架书籍以及即将上架书籍进行介绍, 并引入自助系统进行相关收费、书目存量的查询服务;最后,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做到WIFI覆盖, 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或是自带电脑在图书馆的局域网内下载资料, 并可以与读友进行资料共享, 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二) 构建高效办公体系。

首先, 要加强图书馆形象建设, 可以通过征集的方式, 创作并确定图书馆的标志、图书馆馆歌, 甚至可以进行民间的读书形象大使选拔活动,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并在日常工作中规定工作人员必须穿着正装或图书馆发放的统一制服;其次, 可以通过编撰图书馆馆志等方式, 提升工作人员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 有助于其在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再次, 定期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围绕图书馆工作的活动, 使图书馆工作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 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 开放面向员工的内部图书借阅室, 并在工作之余, 为员工提供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场地, 使员工劳逸结合;最后, 对图书馆员工的办公区域进行合理规划, 不搞等级与部门差异, 有效提升员工的忠诚度。

五、积极拓展延伸, 主动服务社会

坐等读者上门查阅图书资料在当前新形势下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与满足读者需求、实现图书馆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差距。为此, 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 积极开展活动, 把图书资料送到周边的社区、学校、部队、农村, 在更为广阔的空间, 采取多样化的服务举措, 增强服务辐射能力, 扩大服务覆盖面, 丰富服务内容与方式, 使图书馆服务向广度与深度延伸, 让整个社会人人有机会享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一) “请进来”。

如, 邀请毕节市消防教官到图书馆进行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防火的重要性, 掌握消防知识, 创建平安幸福家园;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读书日”等活动, 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为各族干部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举办“再现两会”图片展。集中展览“两会”期间重要图片, 使各族群众了解“两会”, 学习“两会”精神, 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走出去”。

首先, 服务进社区。开展“全民读书”进社区活动, 提供多种图书到社区供广大市民现场阅读, 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把社区敬老院作为图书馆流动服务点, 长期为老人们提供优质服务, 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毕节市和谐社区建设。其次, 服务进校园。图书馆在未成年人教育与引导方面有着良好优势, 开展图书馆走进校园活动, 为老师和学生现场办理图书借阅证, 推荐红色经典图书,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最后, 服务进农村。如毕节市广大农村经济落后, 群众的文化生活贫乏, 为此我们开展图书进农村, 读书促致富活动。毕节市图书馆给对口帮扶的乡镇免费赠送科普书籍和报刊杂志, 这样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 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燕.图书馆功能的时代特征刍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10.1

公共能力 篇1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语言教学交际法 交际能力

【中途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学校或非英语专业都要开设公共英语课程。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大部分英语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培养学生的要求,语言教学交际法广受推崇。人类创造语言的目的首先是交流交际,因而英语教学也应回归英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一语言工具进行交流,同时提高交际能力。同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面对毕业时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除专业知识以外的一项素质必修课,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往往在应聘时或真正投入工作后表现出胜人一筹的优势,为职业发展添翼。

笔者提及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是因为英语课堂的教学比起其它大部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更能兼顾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以语言为工具,以课堂活动为任务,营造交流的环境和气氛,语言学习和交际活动二者并举,相互促进。

1 语言教学交际法的内容

语言教学交际法起源于一种语言用于交际的理论,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就是发展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 这一术语由美国语言学家Dell Hymes创造,它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认为光有语言知识不行,还必须具有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交际法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H.G. Widowson在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72)《语言教学交际法》一书中对于交际法教学的定义是一种既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又培养其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他提出了一种语言系统与其在篇章和话语中的交际价值的关系的观点。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使用语言达到不同交际目的的能力背后的交际行为上。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法是比较有实际意义的。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自控能力较弱,如果继续进行大量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比较差的。但是他们普遍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给他们设定一些交际活动和目标任务就比较容易调动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积极配合教师,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正如富兰克林所说:Tell me, I'll forget; teach me,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 I'll learn.

2 高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必要的综合素质提升对于未来的工作实践非常重要,其中交际能力就是非常关键的素质。在交际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道置身于语言交际的环境之中,教师是交际的一方,也是交际活动的促成者,通过各种实际生活或工作领域当中的任务,让学生用语言做事或处理矛盾,从中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人在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交际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2.1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1.1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开口用英语说出答案或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很必要的。

有许多学生口语不太好而羞于启齿,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建立说英语的信心。设定出对双方有意义的交流任务或情境,注意减少学生的communicative stress(交际紧张感)。比如每次在上新生的第一次课时都会要求学生用英语做一个自我介绍,许多学生不论觉得自己的英语基础有多薄弱,但站起来都会完整地说出一句:“My English is very poor.”我经常鼓励他们说:“This is a very good beginning. I see what you mean, so I think your English is quite OK.” 有一次,一位学生站起来犹豫了5秒钟后鼓足勇气开口说:“Hello, My name is X.Y. . Thank you.”三句不能再简单的话,但完全达到了自我介绍的目的。我鼓励他说:“第一,你很有礼貌,向大家问好。第二,你说清楚了你是谁。第三,很有风度地以感谢结束你的表达。非常好!”

2.1.2 公众面前大胆表达的能力

大多数中国学生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但其实许多学生有非常好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思想,因此在英语课上,可以给学生提供舞台,比如让他们轮流来讲新闻,背诵诗文,当教师来讲课等,让他们展示自己,发掘潜力,与他人分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打断他而纠正用词或语法的错误。美国语言学家H.D. Brown提出语言教学有4条标准,其中第一条是:课堂学习的目的,完全集中在交际能力的所有组成部分而不限制于语法与语言能力。第三条是:准确性(acuracy)在传递讯息的作用中是第二位的;流畅性(fluency)比之准确性更重要。交际法成功的终极标准是实际上传达与接受了所表达的意思。教师应亲切鼓励,而不是试图严格控制。(3)如,许多学生会犯常见的错误:“I very like football.” “I meet her yesterday.” 在他陈述的时候不必要马上打断他来纠正这些语法错误,这样会让他更紧张,不敢说后面的话。可以在他完全结束之后,点出其中的一到两处主要错误,提醒他以后练习时多留意即可。另外,可以允许学生少量借助母语表达清楚他实在无法用英语表达的意思,教师可以帮助他完成陈述,教会他词汇或习语。

2.1.3 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两项能力是现代职场工作人员必备的素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英语交际法教学会给学生设置许多任务,如Team Show(团队展示),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Role-Play(角色扮演)和Competition(竞赛)等,从接受任务、明确任务,到讨论办法、完成任务,再到最终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要进行沟通、讨论、协商、分工等,这其中会有共识、鼓励,赞扬,宽容,也会有分岐、冲突、责备,结果可能是成功或获得好成绩,也可能是失败或表现不佳。实践中,团队内部会产生领导者、协调者、凝聚者、推进者、创新者、实干者等角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除点评其英语应用能力以外,还须借机点评他们在沟通与团队合作方面的表现,使学生强化团队合作意识,重视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学习,为今后工作做好准备。

2.1.4 与他人交往的意识

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和能力,因此利用交际法教学,把英语课堂社会化,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其中,感受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乐趣,体会到与他人分享、向他人学习的益处。师生间也可以通过课堂、课间的互动交谈增进了解,还可以通过E-mail、网络等形式以英语通讯,尽力营造英语交流情境。

2.2 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在入学前,基本是在“应试教育”的气氛中学习的,学习负担过重而且被动,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造和谐宽松的气氛,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使学生放弃心理压力,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敢于表现自我。学生在感受到被尊重、被倾听、被赏识的同时,就会激活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他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和尊重的。比如在新生入学之初,我会问学生:“Do you like English?” 当我站在一位学生的身旁,直视着他的目光问他时,他很不情愿地回答:“Yes.”但当我说:“I wont blame you or fail you if you say No. Now tell me frankly, YES or NO?” 他干脆地回答了我:“No.”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Albert Einstein) 英语教学时,可以给学生一些材料或主题,鼓励他们利用Brainstorm(头脑风暴)的方法充分发散思维,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力,进行讨论。比如有一次课堂上我给学生每组发一幅图,给他们15分钟讨论,对讨论内容不做任何限制,然后听取每组的汇报。学生的陈述有关于色彩、构图、内容等,由于受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大部分陈述还不够充实,联想不够丰富,但其中有一组学生从一幅比较抽象的图片联想到了生活的哲学,主题深刻,逻辑清晰,表达准确,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思考,其他同学听了也颇受启发。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英语教材里或生活中有趣的主题进行辩论,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查找资料主动学习、思考和讨论,产生许多新奇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

2.3 掌握信息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课外活动也是英语学习和交际的重要场合。学生组织英语角,各类晚会、比赛等活动,自发地搜集英语资料和信息,撰写脚本,制作PPT, 这种自主学习可以收到在课堂教学中达不到的效果。

总之,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英语这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也应服务于这一目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加上实践活动的锻炼,提升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关系的日益密切,希望高职学生将来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工作和交流,有更多机会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2] 夏纪梅,冯芃芃编著.《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公共卫生应急检测能力储备的思考 篇12

1 应急工作要求

根据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的要求, 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 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应急处置、恢复评估和公众卫生防护工作。主要工作职责有:①建立健全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风险评估, 提出预警建议。②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预防控制和效果评估, 尤其要做好事件早期核实、报告、现场调查与样本采集等工作。③组织制订辖区内的卫生应急相关技术指南, 指导乡镇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应急技术准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④参与制定辖区内卫生应急预案、方案和规划、计划、承担应急技术培训和演练。⑤制定辖区内的卫生应急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开发健康教育材料, 组织和指导开展公众、社区以及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卫生应急宣传教育活动。⑥加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做好应急技术准备。

对照以上要求, 就区疾控中心实验室现状来看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检测人员主要从事常规检验工作, 无专门或者长期从事应急检测研究的技术人员, 因此在突发事件资料收集整理、判定、处置上存在不足。②缺乏仪器设备, 可以检测的项目范围较少。③快速检测方法能力储备较低, 范围较局限。④检测试剂品种储备不够。⑤无有效的应急处置体系。虽然大都制定了应急预案, 但普遍缺乏系统性、操作性, 平时演练机会极少, 缺乏实战经验, 应急检测系统有效运行状态不稳定。

2 应急检测能力的储备

基于目前现状, 区疾控中心在世博保障准备中, 在应急检测能力的储备上从以下8个方面重点进行了分析。

2.1 工作规范的储备

①收集卫生部、中疾控、市卫生局等上级机构的相关文件, 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规范、预案。②制定本中心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 预案及各种操作规程[5]。

2.2 信息储备

①从媒体上收集国内外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报道[6], 了解事件发生的动态, 导致事件发生的危害因子以及产生的危害性。用合适的方式分类保存。②收集本管辖区域内常见毒害物质的相关信息、毒害剂量、防范措施、中毒后的临床表现等。例如, 社会上常用的鼠药、农药, 本地工业上常用的化学品如氨、液氯等, 做好摸底调查, 分类保存。③收集科技文献、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新检测技术, 分类保存。

2.3 人员储备

检验人员的储备, 从人员数量和人员素质上进行储备。

2.3.1 人员数量储备

在检验人员中, 挑选基础好、责任心强的人员, 减少日常的检验工作量, 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的研究。疾控中心检验人员的数量, 在满足日常工作基础上, 还应当有部分剩余人力开展验证新项目、新技术。同时, 人员结构方面, 应当有年龄的梯队, 这样才不会因为老同志的退休, 造成检验人员的断层。

2.3.2 人员素质的提高

通过学习培训, 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通过日常工作的开展, 使检验人员熟练操作技能。同时, 检验人员应该有技术的梯队, 在应对突发性的事件中, 有技术骨干, 才能临危不乱, 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2.4 仪器设备储备

疾控中心应当按照《省, 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装备检验仪器设备。同时, 做好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 使用管理, 维护鉴定管理, 确保仪器能随时正常使用。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 购置相应的先进仪器设备, 开展新的检验项目。通过世博保障, 本中心的仪器设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已配备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热解吸仪、自动顶空进样器、自动液-液萃取仪、固相萃取系统、凝胶渗透色谱系统、全自动微波消解仪、数显高速分散仪、全自动DNA/RNA分析系统、全自动细菌快速鉴定及药敏鉴定分析系统、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 系统、自动凝胶成像仪、全自动蛋白印迹仪、双筒倒置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实验室温湿度监控系统、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 (LIMS) 等60余台套。

2.5 试剂及标准品的储备

根据开展的项目, 配备好相应的试剂和标准品。所用的标准品, 尽可能采用国家标准物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对一些缺少的标准品, 也可以用普通的同类试剂暂行代替。因为在处理该类事件时, 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该危险因子的定性检测, 其次才是定量检测。对于有效期短、不常用的试剂, 我们列出目录同供应商签订协议, 一旦有需求就能及时提供。

2.6 检测方法的储备

根据中心的检测能力, 建立各种毒害物质检测的作业指导书, 这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项具有延续性的工程。做好该工作需要检验人员不断地累积、不断地更新补充。在突发性应急事件的检测分析中, 首先要确定待分析样品的检测范围,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排除检测。检测方法首先考虑国家标准方法。其次, 可以采用文献、杂志、资料汇编上的检测方法。对一种危害因子的检测, 应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定性定量, 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所有的方法统一编入作业指导书, 非国家标准方法, 需检验人员组织验证后方可采用编入。目前已完成理化、微生物、现场等快速检测方法共计30余项。

2.7 建立实验室网络

参与上级检验部门组织的实验室网络, 与其他各级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行业检验部门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 了解各部门检验技术的能力及专长, 做到技术能力共享、仪器设备共享、试剂物品共享。重大事件有害因子的最终鉴定, 应当由多个实验室共同确认。总之, 疾控中心应急检测能力的储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必须有领导的重视, 检验人员的努力才能逐渐建立。同时, 随着新的生物因子和化学毒物的出现, 检测能力的储备也必须跟着更新。因此, 这又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工程。做好了这项工程, 疾控中心的应急检测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提高。中心已制定了中长期的发展计划, 不断提高应急检测能力及日常对公共卫生技术支撑能力。

2.8 加强人员培训演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不可预测性, 对于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就必须通过平时不断的演练和经常的检查, 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我们在仪器、试剂、通讯等各方面都建立制度并制定预案, 经常进行抽查和演习, 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3 讨论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能力的体现, 而快速检测能力只是整个能力的冰山一角, 要使它更好发挥作用, 需要有强大的基础来支撑, 它包括人才、仪器、试剂、方法、环境及信息的收集、通讯的畅通、检测质量的控制、结果的传递、准确的判断、有效的处置等等, 因此该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不断提高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检测能力,思考

参考文献

[1]朱容, 刘清芳, 陈新峰, 等.张家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22) :2479-2481.

[2]李贤相, 王学明, 程鸿飞.安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4) :358-359.

[3]张亚平.突发性化学危害事件现场应急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 (3) :370-375.

[4]张彩虹, 谭爱军, 陈剑刚.多种检测技术构建突发化学中毒事故应急检测平台的应用[J].中国职业医学, 2009, 36 (2) :154-155.

[5]聂京申.地市级突发职业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J].职业与健康, 2007, 23 (2) :143.

上一篇:功能建设下一篇:丰子恺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