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问题

2024-05-12

公共问题(精选12篇)

公共问题 篇1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享用的产品。而未特指定的“公共产品”是一个古老的名词, 其含义非常丰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公共产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其该产品的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 提供的方式和需求者也各不相同。它涵盖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不但关系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而在理论研究中不但存在于政府的管理与服务中, 也存在于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法学、自然资源等各学科领域, 是一个出现较早、研究较广的问题。

一、国外对公共产品的研究

最早的“公共产品”的思想出现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霍布斯著作的《利维坦》第二部分“论国家”, 在分析他的观点来看, 国家和政府是为个人提供诸如公共防卫类的公共产品。从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的思想来看, 政府的职责是保护社会, 使之不受侵犯, 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等。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1920年出版的第一版《福利经济学》的研究中, 庇古也将公共产品列为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公共产品这一理论作出了贡献。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中, 对于公共产品进行了分类, 第一类型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 其定义是“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 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减少”。也就是说, 增加一个消费者, 其边际成本等于零, 这种“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型的公共产品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 但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第三类型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但无法排他[1]。但也有人在研究中认为, 第二类型为俱乐部产品, 第三类型为共同资源, 并把这两种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其“准公共产品”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但一般都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因此, 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含义和范围界定为: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为“纯私人产品”。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特征的分析与判断

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首先要对产品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 才能进行准确划分。根据某一公共产品满足其特性的程度, 可以将其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 即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 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 如果公共产品按边际成本定价, 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它所期望的最大利润。而纯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 排他成本较低由私人公司生产通过市场分配和销售收入融资。在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还可分为拥挤性的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 这些被称为混合性产品也叫做非纯粹产品, 而这种混合性产品, 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某些特征的产品。根据某一产品具有这两个特征的地域范围, 还可分为不同层级的地方公共产品。

拥挤性的公共产品是指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 对某个特定的消费者来讲, 其所能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而减少和下降。而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但具有非排他性;非排他就意味着, 一个人使用公共产品, 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 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花费成本太大。

俱乐部产品是指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容量的约束范围超过之后, 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 从而减少观众的效用和收益。俱乐部产品与拥挤性的公共产品的区别是:拥挤性公共产品只要不是一个消费者, 就会相互影响对该产品的消费, 并且有减少消费者数量或质量的特点;而俱乐部产品的消费者只有达到一定的限额后才会彼此影响消费的质量。因此, 俱乐部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具有排他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这样一些性质的产品, 其所提供产品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的享有, 是可分的, 从而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 “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所享有, 是不可分的, 所以又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2], 这种现象也就是具有它的外部性。如卫生事业和教育等行业基本都具有这种特点, 但也有把混合产品统称为准公共产品,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只有具有这种利益外部性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但却有排他性。

具有公共资源性的产品。即公共资源 (也有纯自然性的资源) 也是指一些产品而言, 公共资源也具有竞争性, 在技术上也具有排他性, 排他的成本是可接受的但有些成本非常高。但由于某些原因, 其产品的权不能交换, 不能分配给任何个人, 人人都享用该财产的利益, 这也就不具有排他性了, 这种产品也就是公共资源。

按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大小也可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对于一些公共产品来说, 即使是同时被不同的消费者共同地集体消费, 但因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获得的效用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受益范围仅仅局限于地方辖区之内的公共产品, 应为地方性公共产品, 或者一些产品仅一些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使用, 也可以称为是民族性的。如公共产品的受益远远超出了区域性范围, 使一国内所有居民所共同享用它就具有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特征。当然在地方性公共产品中, 也存在范围大小之分, 因此, 地方性公共产品内部也存在层次性。

从理论上通过对公共产品的特征分析后, 也可以对产品的分类进行判断。一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 如果不存在非竞争性, 该产品就不是纯公共产品。二是看该产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排他性, 如果有非排他性则为拥挤性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三是如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性, 也不存在非排他性, 该产品肯定是私人产品。四是该产品如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其成本在经济上是可接受的, 此产品应是准公共产品或俱乐部产品。五是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和有非排他性, 则该产品必然为纯公共产品, 即使该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他, 但排他成本很高, 此产品也是纯公共产品。需要指出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其产品原来排他在技术上不可行或排他成本很高, 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但在技术上可行, 而且在经济成本上也可接受的产品。因此, 对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同一种产品究竟属于何种类型产品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此外, 按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可对公共产品的内容和形式, 还可以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实物性公共产品和服务性公共产品 (即公共服务) 。同时对产品性质的区分还应考虑市场发展的程度。

三、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认为, 依照公共产品受益区域的大小, 可区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区性公共产品, 并且地区性公共产品内部还可以继续细分, 这就为地方财政体制划分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即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 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区性公共产品由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提供, 几个地区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有关地区联合提供。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经历了一个由公共性程度最高到公共性程度逐渐降低的深化过程。后来, 学术界对于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其基本观点是, 公共品根据其性质可通过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或者志愿者组织来共同提供。

一是从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来看。由于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 以及考虑社会公平、公正等问题, 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产品是不可能或者成本高昂的。而政府具有依靠其社会管理者身份有纳税的权力, 可以将所得到的税收用以补偿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从这些传统的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最好提供者。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共产品都由政府提供, 从不同发展历史时期, 以及不同国家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范围和种类也是不一样的。纯公共产品, 一般应由政府提供。但准公共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 以及受益上的外部性, 因而有的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支付其成本。从许多产品的外部性来看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 一些纯公共产品可能没有私人部门和企业愿意提供或者没有能力提供。但现在却可以由私人提供或者私人愿意提供, 这些就有可能从特征上发生了变化, 成为准公共产品了。

二是从市场供给公共产品的理论来看。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 由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形成了政府财政的支付压力, 甚至造成了支付危机。而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纷纷开始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 从此这些经济学家从理论和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可能性。而论证从三个方面提出市场供给的理由:其一是公共产品供给的无效率和质量低劣。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直接提供者, 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动力和激励去创新, 由此造成公共产品的成本或价格居高不下和质量低劣。其二是从公共产品供给和管理中的亏损和债务引发财政支付危机。公共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会导致大量的公营事业部门出现大量的亏损和债务, 造成预算紧张, 对政府财政构成强大的支付压力甚至造成支付危机。其三是由于大量的公共产品都是通过政府以税收的形式筹集收入, 如果政府的税收形式比较复杂和隐蔽, 也会造成政府规模的增加和监督政府的困难。使腐败和政府规模上升, 造成公众的普遍不满。但如果政府将大量的私有产品, 也列入公共产品的范畴, 这也会形成一个“全能型的政府”。这也就是完全计划下的体制, 人们实际得到的和人们原本期望的会截然不同。由于这三种原因而构成了政府应推动公共产品民营化的强大动力。

三是公共产品的第三部门也称民间组织[3]。这是通过自愿的机制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从提供的理论来看;通过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供给公共产品, 并不能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这是因为在具体运行过程中, 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都会失灵。为了克服这种缺陷, 弥补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中的失灵, 那么对有些失灵中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可以通过第三部门来提供,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一部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这种组织 (如慈善机构、自愿者协会等) 主要是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机制”。其目的是通过对那些特殊人群供给他们急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 这种供给具有效率的优势, 也弥补了政府失灵的缺陷。

摘要:“公共产品”这一古老而应用最广泛的词语, 在学术界存在许多的争议, 本文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应用、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各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和各学术界学者的不同观点, 从理论概念和实际应用上进行综合分析, 给予不同的界定, 有助于在现实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P·A·samuelson, The pur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es and Statistics, 36.

[2]韩康.公共经济学概论[M].华文出版社, 2009年.

[3]迟福林.中国改革步入30年[M].中国经济出版社版, 2007.

公共问题 篇2

农药中毒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25万~37万人死亡[1]。我国是农药使用大国[2],若管理不当,出现误服或自服,会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11月30日18时30分,广东省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电话报告:化州市某村8名儿童出现目光呆滞、神志冷漠、抽搐等症状,怀疑农药中毒。接报后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医院开展调查处置,同时采集样品送检验科。现将本次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1事件经过

月30日8时―9时,化州市某村共有4名儿童在家中或幼儿园先后出现流涎、目光呆滞、嘴角抽搐等症状,被家长接回家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后被家长送往当地医院进一步治疗。医院接诊后立即给予补液、洗胃、灌肠、解毒及对症治疗。13时―18时30分,又有4名儿童出现相似症状,先后发病住院。18时30分,8名儿童上述症状加重,立即被转送至上一级医院治疗,除1名患者因症状较轻在儿科普通病房观察病情外,其余7人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救治,其中儿科重症监护室4人,重症医学监护室2人,急诊重症监护室1人。

2流行病学调查

2.1基本情况

事发该村住户约15户,户籍人口约107人,常住人口约70人,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部分儿童监护人是老年人,平时监管不严,经常自行外出玩耍。该村环境一般,与农田接壤,村民反映老鼠较多,但否认发现村中存在灭鼠药。农田以香蕉、甘蔗为主,香蕉地常年需要喷洒除虫、除草等农药。

2.2中毒途径调查

调查人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群众,了解到8名患儿曾于11月29日下午在农田拾到3个农药瓶,其中1瓶装有疑似农药液体,1瓶装有有异味的粉末,1瓶为空瓶。群众向调查人员提供了装有可疑液体的农药瓶,外表标签显示为“氯氰丙溴磷”,另2个农药瓶外表无标签。8名患儿曾携瓶至新华村中一间废弃屋,直接用手将农药瓶中的液体搅拌入泥沙进行玩耍,随后8人均未洗手就到农田偷吃甘蔗。农田具体位置患儿无法提供。11月30日8名患儿陆续出现不适症状。

2.3流行病学特征

8名患儿3男5女,最大为9岁,最小为3岁;发病时间均为11月30日(8时―18时30分);分布于4户家庭中,其中一户为3姐妹,一户为3姐弟,另外2户各1例;托幼儿童6例,小学生1例,散居儿童1例。

3临床表现

本次中毒事件中暴露人数为8人,中毒8人,罹患率100%。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其中目光呆滞8人,抽搐7人,流涎2人,呕吐1人。根据病情的轻重,8名儿童进行分科室治疗。1名儿童在儿科普通病房,其余7名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救治。入院时,医院积极采取各种排毒措施,对患儿们应用开塞露进行导泻,清除消化道内残留毒物;同时给予阿托品及碘解磷定等有机磷农药特效解毒剂,并给予护胃药奥美拉唑和保肝护肾药物。入院时在重症监护室救治的7名患儿均出现四肢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1人病情稍重,精神状态较差。所有患儿经过治疗,在发病3d后陆续转至普通儿科病房。从入院到出院的时间≤7d的患者6人,>7d的2人。10d后,所有患儿康复出院。患儿甲,女,6岁,托幼儿童。11月30日早上9时出现脚无力、舌头歪斜、抽搐、呕吐等不适。入院当日患者收治重症医学监护室,精神萎靡不振、浅昏迷,大汗淋漓。查体:体温36.7℃,血压90/55mmHg,心率120/min,呼吸21/min。血常规示白细胞11.6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1%。血生化示谷丙转氨酶16.2U/L,C反应蛋白14.76mg/L,胆碱酯酶5.49U/mL,乳酸脱氢酶293U/L,肌酸激酶195U/L,血葡萄糖4.1mmol/L。肺部X线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重。洗胃液检测提示丙溴磷检出值113mg/kg。患儿经过应用解毒剂(阿托品及碘解磷定)及对症治疗等处理后,症状消失,12月7日转入普通儿科病房。12月8日痊愈出院。

4实验室检测

将采集的标本送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开展毒鼠强、有机磷、菊酯类、氟乙酰胺等项目检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3-4],检测结果为:患者呕吐物1份(丙溴磷质量分数为637mg/kg)、洗胃液7份(丙溴磷质量分数分别为30.4、52.1、36.6、104、113、69.9、56.4mg/kg)、农药瓶内容物1份(丙溴磷质量分数为15505mg/kg,氯氰菊酯质量分数为55.1mg/kg)、空农药瓶内表涂抹标本1份(丙溴磷质量分数为1158mg/kg,氯氰菊酯质量分数为110mg/kg)和不明异味粉末1份(丙溴磷质量分数为745mg/kg,氯氰菊酯质量分数为23.6mg/kg)。毒鼠强、氟乙酰胺未检出。

5结果

采用现场调查和资料回顾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误触农药(主要为丙溴磷)引起的中毒事件,共有8名儿童中毒,其中1名病情较重。中毒途径为儿童双手接触农药后,未洗手直接抓取食物进食引起。实验室检测结果提示1名患者呕吐物中丙溴磷质量分数为637mg/kg,7名患者洗胃液中丙溴磷质量分数为30.4~113mg/kg。

6讨论

近年来,人为投毒或将农药误当食物食用引发的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5],茂名市往年报告的农药中毒也以该类型多见。而该起事件为儿童双手接触农药后,未洗手直接抓取食物进食引起的.群体性中毒,这在茂名市还是首次报告。本次中毒患者均为儿童,患者误食误服后恐惧心理较为明显,而且缺乏安全感,具有其他中毒患者类似心理特征[6],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心理疏导,也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治疗中给予中毒儿童更多的关爱[7]。丙溴磷原药为淡褐色液体,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358mg/kg,为中等毒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8]。有机磷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3个途径进入人体,通过皮肤途径吸收多见于用有机磷杀虫剂灭虱、蚤喷洒时污染了皮肤或黏膜[9]。患者呕吐物和洗胃液中均检测出丙溴磷,提示农药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同时存在通过皮肤进入的可能性。本起事件中儿童用接触农药的手直接抓取食物进食而引起中毒,较少见,提示在日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该类型中毒途径的预防。接到报告后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调查,迅速查明患儿中毒发生原因,并将调查结果及时通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当地的卫生院和村委会对农民就农药中毒防治进行宣传教育,建议农民正确处理废弃农药瓶。当地教育部门也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学生不要随意接触不明废弃瓶、罐。各部门采取多项举措后,后续无中毒患儿和类似中毒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2]高云,何芳,邢漪,等.云南省―农药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32(8):1078-10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水果和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2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

作者:易晓玲 黄友志 蔡莲花 覃玲 单位: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供給;政府主导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虽有一定的进步但却不尽人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由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性及其他原因,导致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的作用

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首先,是文化政策制定的主体。“制度的建立和培育也是政府行为最重要的结果”。[1]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政府首要的作用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公共文化供给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公共文化供给纳入法制化轨道。其次,是财力的主要提供者。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拥有相当大的财力资源,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提供了资金保障。最后,是公共文化的直接生产者。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直接生产公共文化产品,再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按需分配,从根本上保障了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二、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理念。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在短时期内便可实现,而文化建设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并且在短时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成绩和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察而只在口头上强调重视文化建设,但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同时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也没有将文化建设的政绩纳入考核中来,对干部的考核片面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

2.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的资金投入直接决定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在我国,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据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年全国文化文化事业费用为530.49亿元,比上年增加50.39亿,增长10.5%”。[2]这看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但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用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0.38%。这一比例大大地低于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用于公共文化事业费用的支出。第二,城乡区域比例失调。政府财政投入城乡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部门制定的文化政策在农村中的落实,严重制约了农村公共文化的有效供给。

3.政府成为供给的单一主体且效率不高

在政府主导型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中,政府是主要的供给者,在吸纳和动员其他社会力量方面明显的动力不足,因此导致了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一。同时其垄断地位导致供给质量低下,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农村居民多样化文化需求。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由政府垄断,政府将公共文化事业的管理权和经营权统于一身。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传统的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事业组织运行机制僵化,效率低下,不重视文化事业的产出和效果的弊端逐渐显现,已经不能有效地提供相应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三、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1.政府主体选择的偏好性

“政府行为机制本身并非不要成本,应当认识到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3]。首先,在政府主导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下,政府是公共文化供给的主要主体,政府自身存在着自利性和偏好型。同时,政府的资源有限,再加上缺乏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的政府失灵,使得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效率低下。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垄断性单一供给模式已不再适应农村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最后,政府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来分配社会资源的,政策的制定是一种价值反映的过程。由于政府自利性的作用,必将社会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项目上。

2.非政府主体介入存在障碍

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中,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其他社会主体没有充分参与并发挥其固有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我国目前对市场的产权保护政策和准入政策都不太完善,市场进入农村公共文化供给领域面临的风险很大,使市场这一供给主体很难规模化的进入该领域。其次,非政府组织自身发展不成熟,在参与方式上也并没有形成与政府良好的合作互助关系,在资金、资源、人才方面都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第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共给的社会认可度低。由于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还未能完全认可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供给。

四、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的对策

1.提高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认识

公民享有充分的文化权利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政府必须提高对公民文化权利的认识,保障这种权利得到充分的实现。在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中,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高质量的、多样化的文化服务。首先,政府应思想上重视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把农村公共文化的供给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有效的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相结合。其次,应将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纳入到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来,改变传统的以经济发展来判定地方政府的政绩和领导人的升迁,使地方政府领导人认识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于他们的升迁同样重要。

2.加大财政投入,实现多种渠道融资

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投入,首先,应以政府为主导,把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其次,还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资金问题上,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应积极开阔社会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给予政策优惠的条件鼓励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资,逐步建立国家和社会等的多渠道投资体系。

3.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建立一种由国家、集体、个体及社会实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机制。首先,引入社会化市场运作机制,由市场提供部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包办社会一切事务,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和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形成公共文化事业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其次,加强农村民办文化建设。要转变观念和思想,通过民办公助,鼓励和支出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享受到自己创造的文化。(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彦武.论世界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文化竞争[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04:98-100.

[2] 应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新闻网,2014.5.15(2).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共性问题探索 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性,创新性,意见

公共文化服务的构想早在2006年就提了出来, 从那之后公共文化服务就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文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表现, 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图书馆服务是社会文化服务的一部分,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关乎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对公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概念与组成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公共图书馆独立的建立的图书馆服务的综合, 它主要是建立遍及社会每个公众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惠及每一个人, 它的存在能够更好的普及文化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组成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看, 纵向主要包括中央、省、市、县、乡镇、村六个级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而横向主要包括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两大组成部分。

2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特性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特性主要有下面几个。

第一, 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图书馆的第一性, 也是公共图书馆的一个要素。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在于它的公共性, 同时公共性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统一目标。公共图书馆是开展全民教育的强有力的保障, 它为个人或者是全社会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它具有使每个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受益的作用,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学习的氛围。

第二, 公益性。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最基本的特性, 所谓的公益性就是指它对公众的开放是完全免费的, 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费用。公共图书馆的免费不仅仅是公民拥有免费借阅图书的权利, 还可以免费在图书馆场地进行不限时的阅读、参考资料免费查询、公共图书馆举办的一些关于图书节的活动和讲座面向民众都是免费的, 与此同时网络图书馆也是免费的等等。公益性更好的促进了民众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了文化市场。

第三, 平等性。平等性是公共图书馆公共性的本质, 图书馆要想真正的实现为民众服务的目的, 就一定要保障平等性的服务。所谓的平等性就是指图书馆面向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没有级别之分, 没有任何人有特权, 图书的借阅等等其它一切图书馆举行的活动对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人们对图书的选择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来控制对图书的选择。

第四, 公平性。社会生活中公平正义一直以来都是维持社会正常的原则,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公平性的原则同样也是维持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原则, 公平性的原则也写入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中。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有“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的规定。公平不仅表现在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进入图书馆借阅书籍, 还包括享有公平的待遇。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应该公平的对待每一个进入图书馆看书的人, 不能因为身份、种族、年龄、宗教信仰或者语言的不同而有不公平的待遇, 不能歧视任何人, 对待所有的人都要做到一视同仁。

第五, 开放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场所, 它对每一个人都完全开放, 人们进入图书馆无需任何证件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就可以自由的出入, 自由的借阅各种书籍。所谓的开放还包括图书馆的所有书籍都是对读者开放的, 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没有任何权利拒绝读者借阅书籍。

第六, 创新性。公共图书馆坚持服务创新, 观念创新, 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中。在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是区域性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比较慢, 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的差距, 这些都影响着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不近相同, 也制约着人们的文化发展。发达地区的人相比较而言就比中西部和农村的人们文化素质和觉悟都过高一些。二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的问题, 建设规模的大小不一, 对于同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规模的大小不一, 就没有办法同一的执行决策, 一些比较小规模的公共图书馆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落后了, 而依靠小规模图书馆的人的文化发展也就受到了影响。三是农村的图书馆规范的问题, 好多的文化书籍由于受到各种复杂的因素, 无法进入到农村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四是如何借鉴外国的先进的管理公共图书馆的理念, 让其能够很好的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服务。

4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地区的问题, 政府要对农村的图书馆建设投入更多地关注与帮助, 对农村的经费投入要高于对城市的投入经费, 东部沿海发达的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因为单单靠经费的投入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要想从根部解决问题就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真正的带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尽量统一图书馆的建设规模, 如果实在不行, 要积极地帮助建设统一规模的图书馆。还有就是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 发展多元化的图书馆, 积极地学习和创新, 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所选择的进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 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进行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事关我国的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文化建设是我们中华民族长兴不衰的基础, 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是我国在世界地位的表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是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公共图书馆建设不仅有利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还有利于我国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严跃英.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为例[J].探求, 2011 (6) .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 篇5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问题被无数人探讨、研究,但是,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研究和了解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建立道德文明的和谐社会。本文列举了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表现,从分析不文明出游案例来寻找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原因,并探讨了改善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现状的措施。

关键词:公共领域 道德缺失 道德文明 和谐社会

中国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中华民族的气息蕴含着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传统美德。公共道德应该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根深蒂固,应该是永远不会缺失的品性。但是近几年来,各种公共道德缺失的事件相继报道,道德滑坡、道德沦丧、公德缺失等词语铺天盖地,近乎成了我国社会当前道德水平的代言词。如此情况面前,我们应该进行一番沉思反省,我们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现在在哪里,什么致使了我国公共领域道德的普遍缺失,而我们又该怎样挽回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一、公共领域含义及基本特征

所谓公共领域[1],指的是与私人领域相对应,公民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它明确显示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具有的权益,更是民主表达的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来源。作为现代社会中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衔接的一个良好中介,公共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德国哲学家尤而根·哈贝马斯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论文《公共领域结构转型》对公共领域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他对公共领域的定义是:“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利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利机关展开讨论。”

当前我国公共领域所呈现出的各种特征,是在特有的社会背景及时代特征中相应作用下产生的[2]。其特征可以概括为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这相互联系相互约束的三个方面共同表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领域的特征。

二、公共领域各方面道德缺失的表现

公共领域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所以公共领域方面道德缺失也表现在不同的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方面。

(一)社会公共生活方面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很多的道德缺失现象。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脏话现象,不顾他人当众抽烟现象,不注重保护环境乱扔杂物现象,破坏公共秩序插队现象,就餐时大肆铺张浪费现象等等,这些都是公共道德缺失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出现在我国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我国社会群体的整体道德缺失现状,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经济高速的发展,让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盲目、狂热的不健康状态。

(二)社会经济方面

在市场经济方面,这样的道德缺失现象同样严重。近年媒体曝光的虚假广告、伪劣产品案件数不胜数:大头娃娃,三鹿奶粉,双汇肉、地沟油等等食品安全问题,都体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日益膨胀的物欲引发了道德流失。

不仅在食品安全方面,社会上还存在着其他的虚假产品,假文凭、考试作弊、偷税、虚假广告等,还有多年来让人们一直深恶痛绝但又屡禁不止的盗版,不仅有盗版的商品甚至出现了盗版的广告明星,这些都是我国社会道德滑坡的体现。

社会经济中诚信的缺失也愈来愈严重。人们愈来愈追求物质的富有却丢失了我们最根本的品德。诚信缺失的病毒在持续地侵蚀着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三)虚拟网络方面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公共交流平台。但是,网络的发展在带给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3]。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获得与传递高速化、灵活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全的网络游戏、虚假信息、网络诈骗等问题。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带来很消极的影响。他们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缺乏一定的判断辨别能力。在繁重的学习生活压力之下,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类血腥、暴力、色情题材网络游戏,非常容易迷失其中,不可自拔,甚至毁害一生。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哗众取宠的虚假信息也给社会公共秩序带来危害,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影响。网络诈骗不仅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更危害他人的财产生命安全。这都是由于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造成的。

三、从不文明出游中分析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根源所在

不久前,国家旅游局网站发布了一条警示消息,据韩国济州道警察厅通报,近来中国游客不文明现象和违反韩国法规的行为频繁发生,如横穿马路、在禁烟区吸烟、乱扔烟头等,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6月16日发生在三亚东海的“暴力合影”更是让人们震惊引人深思,一只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受伤的海豚在三亚大东海搁浅,如此情形游客并不是忙着为海豚实施救护,而是纷纷与海豚合影,甚至为“便于拍照”而将海豚抬出水面,最终致使海豚因呛水抢救无效死亡。

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而这些不文明的出游行为不但损害了环境和中国游客的形象,也为旅游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时下,对旅游中各种不文明行为,讨伐之声不绝于耳,而想要遏制和消除此种不文明行为,就需要分析其产生根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不文明旅游的难题。

知名旅游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说:“旅游作为一种将消费者的需要、认同、情感和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将搁浅海豚抬出水面合影,无非是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体验,却在无形之中将海豚至于死亡的边缘。这里面固然有动物保护知识匮乏的因素,但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旅游消费文化的偏差。”

这种知识的匮乏,旅游消费文化的偏差体现出我国社会生活和消费文化中道德的缺失。这些不单是游客个人的因素,其根源在于社会体制、文化、教育、社会传统的因素。整体社会道德水平降低,公众对于公共领域道德的忽视,都是导致如此事件发生的原因。

民众公共意识的缺乏和道德准则的偏失,是根植在我们所处的国情和社会背景之下的,受多方面的影响[4]。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公民教育中、公共秩序维护范畴甚至反思公共空间的狭小和公民参与程度的不足,所有的探究方向都只能得到根本的结论:从根本上抓起,从本质上提高国民素质,从根本上改善公共生活秩序,根除国人社会道德理念的缺失和失范,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四、改善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现状的措施建议

从各种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社会现象分析可知,公共意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不深以及自身利益至上几方面导致了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因此应针对这几方面加以改善。道德不同于法律,他并不具备很强的约束性,因此,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还应设立法律给以约束,双管齐下,加以鼓励奖惩机制,由此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逐步提高公众的社会道德认知,改善公共道德缺失现状。

(一)教育引导:建立良好的德育体系

教育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道德的传播也应该以教育为中介,通过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实现道德理想和道德习惯的传播发展。从小进行培养熏陶,辨是非分善恶,反复强化反复矫正,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用崇拜的力量引领人们追随道德榜样的脚步,从而达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到人人提高道德水平,人人以正身为荣,让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要选择性的吸收借鉴优秀的道德文明,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同时大胆的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达到最好的道德教育效果,使得全民道德水平得到提高[5]。

(二)社会保障:建立社会赏罚机制

在我国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相分离导致了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的不公平。社会赏罚机制缺失也是使得道德逐渐下滑的原因之一。有效的社会赏罚机制能扬善抑恶,使人因德而得、因不德而失。这是一种有力的价值导向,能够有效的处理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

(三)约束机制:加强公共领域道德缺失的法律约束

当人们对社会公德教育不理解,对遵守社会公德不自觉时,强制性的法律途径来约束公民的日常社会行为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法律规范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通过立法,从具体细节执行上来要求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可以有效的约束禁止非道德行为的滋生和蔓延。例如《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条文中可以写入对诸如破坏公共设施、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不孝敬老人以及乱贴小广告等等不文明现象的处罚措施,诸如罚金、行政拘留等等。如此来约束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行为,改善社会道德水平。

(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前提。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要对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人和每个机构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并提供给信用记录的使用者,使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受到惩戒,使有良好信用记录者得到激励。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改善公共道德缺失现状、提高全民道德水平。

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健全信用法规、制度和标准化体系为基础,以实现政务信用信息共享和完善征信系统为目标,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地方信用建设和征信市场发展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构建“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使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全面改善,逐步提高全民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邹晓莉.公共领域与生活方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张翀.公共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3]刘佳炜,王雅博,吕荣慧.关于网络道德缺失的调查[J].青年记

湖州广播电视大学专科毕业论文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外包

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的诸多变革,各国政府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国家政府为了提高治理效率、提振经济发展,纷纷开始了政府再造运动。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以及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深化,政府逐渐放弃了公共产品直接提供的方式,而采取了将公共服务外包的方式。公共服务外包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鲜的事物,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放宽和政府职能转变进程的推进,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的政府公共服務外包正蓬勃兴起。

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内涵

1、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概念

广义而言政府服务外包是指政府把其后勤服务,与行政相关的技术服务,为公民、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提供的公共性服务等,通过外包给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主体,实现公共服务的提供。其中政府机关为发包方,市场主体或社会组织主体为承包方。

狭义上政府服务外包主要指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是指政府将一部分为公民、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提供的公共服务通过合同的方式让政府之外的主体来承担,并根据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一定的评估手段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的,不同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

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特殊类型,公共服务包括国防、安全、司法、行政、经济调控等非政府不能生产提供的服务,也包括医疗、教育、环境、广电、文化等政府和私人都能生产提供的服务。本文探讨的主要是狭义层面的政府服务外包即政府公共服务外包。

2、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利弊分析

实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有利于创新政府服务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服务的品质,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符合政府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与市场接轨,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和公共产品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政府节省开支用于其他民生建设;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为政府调控经济提供了另一把抓手。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公共服务外包在为政府创造变革机会,创造一定价值的同时伴随着风险,并带来一定的损害。犹如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一样,公共服务外包中也存在代理问题。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和道德风险;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承包商很可能存在机会主义的动机,在服务质量上偷工减料,或在定价上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润;监管的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在不确定环境中偶发事件的发生,对外包价值产生重大影响。[1]

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呼声很大,改革的现实条件也业已形成。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经济行为,发现服务外包中的问题,发挥其利而规避其害,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 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1、 合同招标问题

政府在采购和服务外包中经常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其本来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的竞标者最终选择出定价较为公允低廉,较有实力的竞标者来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公开招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后续合同定价、服务提供的质量、政府公信力等问题,所以整个招标过程应当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但有些参与公共服务外包的部门官员却利用手中职权以权谋私,为自己的权力寻租,通过收受贿赂帮助某些竞标者击败其他竞标者,有些则直接与竞标者达成秘密协定,整个合同招标过程只是走过场而已。合同招标过程中的漏洞会引入目的不良的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势必会影响服务质量,由于公共服务的领域往往涉及国计民生,不具备条件的组织提供的服务可能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险,何谈社会福利的增长同时如果大量类似事件发生,国家财富的流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2、合同定价问题

公共服务成本的衡量是公共服务外包的重要内容,而合同定价的确定是公共服务外包合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应包括在承包方提供多少数量和质量的情况下,政府支付多少服务费用等内容。这就要求政府在签订合同前应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成本信息,包括政府独自承揽项目应产生的成本,承包方内部的经营成本,同时要确定该项服务的成本底线,即政府部门可接受的最低成本报价等。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很多隐性成本容易被政府部门在核算时所忽略,例如政府的常规预算中没有包括设备设施,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支出,更没有招标成本和监督成本。[2]而且企业组织的会计制度与政府组织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成本的精确性。

3、监管缺失问题

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经常会不一致。政府作为委托人,自然希望其代理人能提供优质而经济的服务,而其他组织作为代理人,其目标往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时在监管缺位时代理人很可能会降低服务质量或提高服务价格。这是与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所追求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实践中,在与承包者签订合同之后,政府对于服务提供全过程往往没有相关的监管机制,尤其是政府往往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服务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监督,承包者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表面上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实则为自己谋求私利。

4、争端与诉讼问题

争端与诉讼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惹上不必要“麻烦”,也会直接影响到接受公共服务的群体。其中,外包业务绩效的衡量问题就是引起法律争议与诉讼的一大因素,它与衡量标准的不明确,以及外包业务与政府自身业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有关;由于没有可靠证据证明承包商的责任,往往只有借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争议;外包中法律制度与政策的变更也通常带来双方的争议;双方对外包活动经验与专长的缺乏会导致合约很大程度上不完善,也容易增加政府的争议与诉讼可能。[3]

三、有效实施公共服务外包的策略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正蓬勃发展,但总的来说,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公共服务外包质量和水平都还不高,公共服务的旧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改革,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具体地说,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外包化、社会化实施应着手在下列方面进行: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化

我们应建立新的政府管理体系,实现服务外包基础上的政府功能,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推向市场、推向社会。着重建立一种政策制定与服务提供相对分离的体制,即公共服务决策层与执行层各司其职的体制,使其各有各的使命和目标,各有各的行动范围和自主权限,从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数量,并在供给主体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4]引入市场机制,就是要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使政府将部分公共服务功能交给社会和企业,做到公私并举,政府和市场两种制度并存。

2、建立公共服务承包者一视同仁的准入制度和公开择优的采购招标制度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一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公开采购招标,形成充分竞争打破内幕交易和独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要真正做到不搞条条或块块保护主义,地不分南北,单位不分公私或事业企业,隶属关系不分市内市外,一视同仁,实行公平待遇。要以公开求公平,公开求公正,公开求择优,公开保廉洁,公开求公众满意。对于招标过程中搞权力寻租收受贿赂的官员一定要严惩不贷,对承包商非法转包的行为要加以取缔。

3、建立标准科学的公共服务外包评价考核制度和动态激励机制

这是公共服务外包顺利实施和提升公众满意度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将公共服务外包纳入政府采购范围。我国已于2003年实施了《政府采购法》,但时至今日,作为政府采购重要内容之一的公共服务外包仍然没有被正式纳入《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采购范围。而在国际上,公共服务早已成为政府采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范围、政府与其他组织的合作程度上均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5]其次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主持,专业社会统计评价机构负责评价,服务对象民意问卷调查补充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最后要建立与公开综合评价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包括承包合同内的激励和承包合同外的激励两部分。

参考文献

[1] 徐姝.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6):54

[2] 张秦、崔晓岗.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及完善[J],现代营销,2010:149

[3] 徐姝.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6):55

[4] 齐舒展.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研究-基于14省市的调研数据分析[J],企业导报,2011(9):3

[5] 祝建兵.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行政与法,2011: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网络空间“公共领域”问题探析 篇7

在古希腊的城邦, 自由民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分明, 在广场上举行的公共活动必须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公与私对立但并没有约束, 在现代法律关系中,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完全对立。公共领域, 在政治哲学中主要是指那些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内容, 是围绕着公共部门的核心而展开的公共生活形态。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力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 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 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 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 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 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通常我们看到的“公域”, 并不是“公共领域”的简称, 公域 (the publics phereor public space) 与私域 (the privates phereor private space) 是西方法哲学的两个对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追求的重要概念, 公域与私域的划分为法治的合理性构建提供一种界分的框架。“己域要自由, 群域要民主”, 这是大多数学者持有的观点, 私权利领域实行自由, 而公权力领域实行民主, 也是私域和公域问题最简洁的界分。区分公域与私域很有必要, 如果没有公域与私域划分的理论, 将导致私人的独立性和利益得不到论证, 任何公共权力也都将失去其合法性, 本文公共领域主要指“公共舆论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 “公共领域”是一种不受官方干预, 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社会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哈贝马斯同时认为, 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领域, “一般的阅读公众主要由学者群以及城市居民和市民阶级构成, 他们的阅读范围已超出了为数不多的经典著作, 他们的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最新出版物上。随着这样一个阅读公众的产生, 一个相对密切的公共交往网络从私人领域内部形成了”。

公众舆论和“准公众”舆论, 是言论自由的边界区别的问题, 这两种舆论都带有公共性, 话语民主通过平等公民的公共辩论和批判决定, 在讨论公众事务中, 公民凭借公共批判, 实际上, 承担了一定的责任, 这些自由建构的公共讨论框架, 所有公民认为这些都是合法的。在私人领域, 这种私人的自律的社会基础相当薄弱, 难以形成规范的道德判断, 但公共领域的结构以及公众的组成和行为相对比较稳定, 容易引导公众。公共舆论具有对抗性, 它直接对抗政府的公权力。处理私人领域里的事务, 主要遵循意思自治原则, 可以通过民间法来调整, 但主要还是道德自律。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 即公共领域, 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 有时候,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 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 很多个体间互相不认识, 而是个体受到某一共同事物的吸引而形成的临时群体, 这个群体内没有组织性, 也不具备理性传播, 他们之间只是情绪的相互感染, 在吸引他们的临时性事物消失后, 这个被称之为“聚众”的群体就解散了。这也就是在新媒体的时代, 网络聚集的群体, 由于分化而类聚, 会产生群体认同的现象。

二、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

从一个私人领域的实践, 转化为公共领域问题, 媒体似乎扮演了一个放大镜的角色, 记者的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个人倾向, 或者说是媒体集体的意志倾向, 一个私人领域的问题往往诱导, 变为一个公共领域的问题。一起事件单个的道德判断印象上升到对整个群体的印象, 在进入公众视野后继续扩大, 成为一起公众事件, 最终演变为一个“公共领域”问题。

今天, 我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信息不能触怒公众的每一个神经。互联网, 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公众人物, 我们私人生活一旦被曝光就变成公众事件, 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进入公众的视野。无论是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等方面的正面报道的消息, 还是轰动性的小道消息, 都具有爆炸的能量, 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上被广泛转载。人们的猎奇心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 一些不经意的小消息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 最后演变为公众对个人的诽谤。

网络空间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个人的“私人领域”空间, 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私人大众的共同聚集地, 他们由于有共同的偶像崇拜, 具有共同意识, 并形成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个群落里, 一个人原本是一个单独的个体, 但在这个聚集地, 变成了政治理论中的“群众”中的一分子, 发言时, 聚集地的“群众”想当然地代替“群众”发言, 演变为一个网络虚拟空间的广场战士并代表这一群体的利益。从网络的这个广场群落里, 围绕“大V”形成一个广场政治圈, 在广场空间里个人言论自由得到最充分尊重和表达。

网络信息稍纵即变, 越来越多的私人领域的问题演变为公共领域的道德冲突问题, 当私人领域的问题继续发酵的时候, 就会出现沃尔特·李普曼笔下的“幻象公众”。《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署名秋风的文章, 秋风认为, 网络的自由幻象, 扩展为表达自由和表达的不负责任。作者认为, 无视他人的尊严与权力, 似乎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基本心态。这种过分膨胀的网络精神对于文化、对于社会、对于政治生态究竟具有何种意义, 值得深切关注。

在网络空间, 当“隐私”在私人领域失去不可见性就不再成其为“隐私”, 隐私原本具有不可见性, 但当它进入媒体后就获得了一个公共性, 或许有人质疑隐私公开化被定义为公共领域的不科学性, 但这个私人领域问题被公共化, 在侵犯私人利益的同时, 确实成为一个公共领域的问题。从南京彭宇案、佛山小悦悦事件到近期达州老人“讹诈”小学生案, 原本属于一个私人领域的一般的纠纷, 但它进入公共领域后, 这些事件间接性侵犯了私权利, 它挑战了公众的道德底线, 这种败德私人领域的问题, 进入公共领域, “侵犯”的是人们“善良”的道德本性。公民的切身利益在公共领域不能得到保护, 在媒体的关注下, 发展为全民性的公共事件。实际上, 这些事件已经改变了“隐私”的性质, 以公众视觉的形式, 以“公共”的形式进入公共领域。

实际上, 从这些新闻事件我们发现,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遭遇到双重危机, 这就是公共领域的私人化或私人领域的公共化的结果。

三、网络空间“公共领域”危机

一些私人领域的事件引发公共危机, 转化为公共领域内的问题, 并对秩序、安全构成威胁, 同时也对公众的道德进行批判, 这时往往需要公权力的介入, 大量的事实证明, 在社会自律组织不健全的国家, 公力救济无疑是事后维持社会公正最低的要求。无论是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 当一方以绝对的人数表达利益时, 就足以影响到政府效能, 这时候公共利益其实就进入了公共领域, 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 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抗衡。

在互联网时代, 质疑, 已经成为社会的病态心理, 也是民众的一种惯性思维, “积极”隐瞒和消极放任, 都会形成两种力量的博弈。罗马史学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 他曾出任过执政官——古罗马最高领导人, 他是一位雄辩家, 在基层做过保民官和行政长官, 在说起执政感受时说:“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 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 做好事还是坏事, 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当私人领域的问题演变为公共领域的问题, 由此引发公众危机, 政府被动跌入“塔西佗陷阱”。

政府如何从“塔西佗陷阱”的泥沼中走出来, 这需要政府重树公信力, 也就是说政府需要重新取得社会公众信任, 政府部门要与社会大众建立信任关系, 因为政府公共形象的德望度和美誉度, 需要在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建立。政府公信力最直接影响到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科技发展到今天, 传媒将政府的权力暴露在阳光之下, 利益的多元诉求, 这些都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一些不当的言论往往会损坏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去解决以谣传谣、以讹传讹, 这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发布有效信息, 以正视听。现实中, 政府部门由于庞大的机构设置, 层层审批, 逐级汇报, 谣言不断发酵, 已超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第一级汇报的预计, 所以, 我们看到的一些地方政府出面澄清的事实, 已经远远被谣言覆盖了。对谣言的两种认识值得警惕, 一种是“谣言止于智者”, 这对大多数人构成了伤害, 还有一种是“在缺乏真相的地方才有谣言诞生的土壤”, 这同样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拷问。

在公共领域出现公共危机后, 政府应该重塑思路, 让整个事件的包装在透明的手提袋中, 这需要政府部门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赋予公民足够的知情权, 疏导公民积极参与, 监督社会有影响力的事件, 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积极依靠民众, 发动民间的力量。

处理公共领域的危机问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 公共领域的问题的处置主要依靠法治, 私人领域的问题主要依靠道德自律。处理私人领域里的事务, 主要遵循意思自治原则, 可以通过民间法来调整, 但主要还是道德自律。一些私人领域的事件, 往往引发公共危机, 转化为公共领域内的问题, 并对秩序、安全构成威胁, 同时对公众的道德进行批判, 这个时候, 往往需要公权力的介入, 大量的事实证明, 在社会自律组织不健全的国家, 公力救济无疑是事后维持社会公正最低的要求。

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社会状态, 各种谣言还可能引发社会混乱, 问责政府, 指责政府, 并要政府承担社会责任。这个时候, 开诚布公是公共政策的最优选择, 诚实的政府才可能是勇于负责任的政府, 才能获得社会信任。

参考文献

[1] (德) 哈贝马斯.言论自由的边界[M].曹卫东, 等 (译) .学林出版社, 1999.

[2] (德)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 等 (译) .学林出版社, 1999.

[3]郑燕.网民的自由与边界——关于微博公共领域中的言论自由的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 2012 (1) .

公共建筑的消防问题浅析 篇8

1 关于公共建筑的火灾特点

1.1 具有火势蔓延快的特点, 如果不能处理好公共建筑的管道

井、风道、电梯井以及电缆井之间的防火分隔问题, 就容易导致意外火灾的迅速蔓延, 特别是在一些图书馆、综合楼、办公楼等这样的高层建筑中, 非常容易导致火灾的蔓延。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以解决。

1.2 人员疏散难。

由于公共建筑垂直疏散距离远, 需要疏散的时间长, 同时建筑内往往人员较多且较为分散, 而疏散设施及通道较少, 疏散通道往往又与烟火蔓延的方向一致, 不得不在烟熏和热气流的烘烤中进行疏散, 进一步增加了疏散的艰巨性和危险性, 所以人们往往来不及疏散而被烟火熏死、烧死, 而且在慌乱中, 还难免发生挤伤、摔死等惨剧, 甚至出现人员跳楼事故。

1.3 扑救难度大。

有的高层公共建筑高达几十米, 甚至达数百米, 一般又都位于城市闹市区和繁华地段, 灾情发生后极易造成现场拥堵, 妨碍消防车通行, 影响消防员战斗行动。

2 公共建筑消防应注意的问题

2.1 做好公共建筑的早期预警

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设施, 其防灾计划最大的目的是在灾害发生时, 尽可能快地知会在场的人员并确保其安全快捷地疏散。此外, 预防在先是防止出现火源最重要的一环, 我们在设计中要非常注重火源管理, 所有的电房、机房洞口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相隔, 所有的装修材料均采用不燃材料,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2.2 自动报警与喷水装置

自动报警系统, 就是在消防安全保护区域内, 根据火灾发生时所产生的光、烟、温度等环境因素变化, 使系统中的某些敏感原件发生作用, 通过电子、机械等方式, 自动的给出火灾警示。除此以外, 公共建筑中除变配电用房级不易用水扑救的场所外, 均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以此为基础, 要布置自动喷水设施。火灾发生时, 火灾探测器发出信号并通过电器控制部分开启预作用雨淋阀上的电磁阀放水, 空压机关闭;同时开启管网末端快速排气阀前的电动阀, 迅速放气充水, 着火处喷头破裂, 报警阀处的压力开关动作自动启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加压泵向系统供水灭火。

2.3 注重不同功能的公共建筑的共用疏散楼梯问题

2.3.1 住宅建筑。

商住楼一般上部是住宅, 下部是商业场所, 由于商业场所火灾危险性较大, 如果住宅和商店共用楼梯, 一旦下部商店发生火灾, 就会直接影响住宅内人员的安全疏散。因此, 住宅不应与商店、酒店、办公、酒店式公寓、公寓式酒店等共用疏散楼梯。

2.3.2 商业建筑。

综合性建筑的商店部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非燃烧体楼板与其它建筑部分隔开, 商店部分的安全出口必须与其他建筑部分隔开。因此, 商店不应与住宅、酒店、办公、酒店式公寓、公寓式酒店等非商店功能区共用疏散楼梯。

2.3.3 酒店与办公。

在综合性建筑中, 旅馆部分应有单独分区, 并有独立的出入口;综合楼内办公部分的疏散出入口不应与同一楼内对外的商场、营业厅、娱乐、餐饮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出入口共用。

2.4 公共建筑设置防火带 (缓冲带)

对于大空间建筑, 由于其使用功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员密度及火灾荷载都较大等特点, 所以合理进行防火分隔十分必要。在大空间建筑中, 常规的防火分隔物在一般情况下虽然也能适用, 但是在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大空间建筑中, 这些防火分隔物在使用上将会出现一些弊端。因此, 在实际工程中, 应根据建筑空间的特点灵活地进行防火分区的划分。为使大空间建筑追求空间和视觉上的通透性, 可采用防火带 (缓冲带) 的方法划分防火分区。所谓防火带 (缓冲带) 就是在有可燃物品的建筑物中划分出一段区域, 这个区域内的建筑构件及装修全部为非燃材料 (且该区域内不存放可燃物) 并采取有效的防烟措施, 阻挡防火带一侧的烟火向另一侧蔓延, 从而在空间上形成一个无形的防火分隔区域。在防火带 (缓冲带) 上设置区别于其他地面的明显标志及疏散指示等设施同时, 在其垂直上方的屋面上加强设置机械排烟设施, 及时排出上升到顶棚的烟气, 防止高温烟气的水平扩散和对建筑构件的影响。与此同时, 防火带 (缓冲带) 平时作为人员疏散特别是车辆往来的主要通道, 并直通主要出入口, 人员疏散到该处可直接看到出口, 避免了迷宫式疏散所造成的人员恐慌。防火带 (缓冲带) 所占的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不宜大于5%, 这个比例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所以, 设置防火带 (缓冲带) 一方面不会破坏空间效果, 另一方面也不会浪费很大的面积, 从而起到防火分隔的作用。

2.5 加强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教育

针对有的公共建筑管理单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消防安全员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定期组织各单位消防负责人进行消防法律、法规的宣传, 经常性地对其进行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教育, 使其明确忽视消防安全的危害及一旦发生消防安全事故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单位消防安全负责人的教育可以和常规消防安全培训相结合, 使消防安全负责人既能够了解本单位及其个人的消防安全责任和义务, 又能了解忽视消防安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一旦发生火灾作为负责人应如何及时有效地组织报警和自救, 从而提高整体消防安全意识, 落实各种消防安全制度。

2.6 加强公共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

要保障公共建筑消防设施保持良好状态, 必须建立系统化维护保养模式。系统化维护保养模式主要具备以下功能:

2.6.1 保证消防设施得到系统的、规范的维护。

维护模式必须保证消防系统在确定的时间内得到系统的、规范的维护, 所有设备功能正常, 稳定运行。任何时候发生火情, 消防系统都能实现早期探测、有效报警和及时扑救, 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火灾损失降至最低。

2.6.2 必须保证及时排除系统故障。

由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所决定, 绝不允许拖延故障。维修人员必须做到, 一旦出现故障, 应及时抵达现场, 立即排除故障。

2.6.3 保证用户能够实时掌握消防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状况。

消防设施不仅肩负着建筑防火灭火的重任, 而且在火情发生时可与其它公共设施联动, 可以说是整个建筑安全系统控制中枢。消防专业维护公司, 要主动向用户通报消防设施运行状态, 使用户全面掌控消防设施的现状, 有利于用户对建筑的消防设施及相关设备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公共财政问题的完善研究 篇9

按效用管理财政资金,是过去的做法,由于每个部门的预算具有多效用,所以就引发了管理混乱的问题,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有着严重的影响。市场经济公共预算,主要有报酬论和费用论两种,费用论是过去的一种预算观点,认为公共预算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而存在的一项财政资金,至于服务质量怎么样不在财政的范畴。报酬论是当下较为新兴的观点,认为公共预算是支护给事业单位的服务价格,由服务质量来确定预算拨款。根据费用论编制公共预算,以单位或部门作为编制的对象,按照业务、人员来进行核算,制定预算。除了这两种理论之外,还有一种投入预算,介于两者之间,不考虑服务质量也不考虑业务和部门,按照“事件”来编制预算,如果在某一阶段政府需要做80件事情,那么编制出80种预算,如果某个部门分到了5件事情,则这个部门的预算编制则将5件事情的预算相加,如果某部门没有事件,则就是所谓的“零基预算”,顾名思义,就是以零为基础的预算。面对这种有缺陷的预算,要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为推行零基预算提供条件,达成绩效预算。

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创建公共支出预算体系提供条件

(一)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将分散支付改为集中支付,其主要关键点在于执行单一的国库账户,取消多头开立的单位预算账户,实施“零户统管”,才能达成单位与国库财政对口。主要有集中收入和集中支付两种,其中,集中收入就是将单位的财务直接纳入国库,预算外的收入直接纳入财政专户,集中支付指的是由国库直接拨款给单位,委托银行支付单位的人员经费,以及其他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等等,有政府统一采购分配。在预算编制中,统一集中收入的要求,严格执行集中支付制度。因此,由财政来统一发放单位所需要的资金,有助于全面监控资金流的方向,进而完善和规范化管理财政支出,促进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采购机制

政府采购分散的方式不利于支出效力,也无法发挥出财政支出提升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而且还导致采购成本增加,为吃回扣、金钱交易提供了条件。所以,实行预算中,要着重强调由政府来统一采购办公设备,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来购买单位所需要的办公设备,然后由国库直接支付采购费用,达成拨款、预算管理两分离的管理局面。

推行政府采购机制,有利于分配利益,磨合采购中心、供应商、预算单位这方面,揭露预算实行的薄弱阶段,控制资金流的方向,消除金钱交易以及腐败等根源,避免国有资金和资产流失和浪费。这几年,政府采购工作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一政府采购制度,对支出起到了有效管理,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整个资金支出的透明度也得到了增强,有效杜绝了腐败根源,另外,营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交易环境,为国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条件。但是我国政府采购的实施时间不长,还需要慢慢的逐步摸索。

三、创建有效监督制度,督促财政改革

(一)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

随着国家公共财政的不断实现,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工作占据着越来越重的比例,因此要不断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随着财政支出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进预算细化,集中支付收入、政府统一采购等发展,理所应当的要加强财政监督。同时,加强财政监督的同时还要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从宪法立场而言,宪法授予了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责,在任何的情况之下就必须要站好审计自己的立场,绝不动摇,改革财政的同时就需要强化审计监督来提供保障,促进规范化、有序的进行监督。将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两者相结合,有关实践表明,不断强化审计监督就会实现更加规范化的财政监督,如果强化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就能将繁琐复杂的财务监督中解脱出来,在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方面才会得到更多的审计监督,真正达成审计监督财政的目的。

(二)完善预算执行部门的财权制度

如果预算实行部门的财权没有了,那么就不会犯错了,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因为预算实行部门的预算资金分配权力,是属于财政的。所以在这一问题上,容易出现“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情况,利用尚不成熟的新财政支出制度来钻空子,操作财政预算,明目张胆的骗取预算资金。其次,执行统一集中预算支付制度之后,为逃避监督,将本单位的违法违纪转移给其他以为的单位。因此,有没有财权,也都会犯错,关键还是在于财权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健全,监督是否有效。

四、总结

对公共财政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健全财政资金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统一采购制度等,以及将预算实施的情况作为监督的重点工作,有效改革财政,将会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清泉.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探究[D].西南大学,2013.

[2]赵大全.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公共问题 篇10

关键词:环境建设,氛围,绿色

1 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知识的宝库,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有大量的华富藏书, 更重要的是, 它为读者们提供一个汲取知识的学习环境。而拥有一个优美安静的环境, 是一个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做到的。优美的环境在视觉上会给读者一个非常大的帮助, 而这一点对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1 公共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公共图书馆被称为是一所没有高墙的大学, 也是现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基石, 它将人类发展中总结出来的信息集中起来, 是知识密集的场所, 也是公认的人类知识的宝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要认真审视其现在的状况, 及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 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势, 从而做出一个远景规划。公共图书馆这项事业, 是一个不能萎缩, 只能向前发展的事业, 因为公共图书馆具有以上所述的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功能。

1.2 公共图书馆应具备更多的功能

现代社会的发展, 要求现代的图书馆要拥有更多的功能, 不能仅仅局限于“藏、借、阅”的空间组合。因为公共图书馆的正外组织性结构, 要求现代的公共图书馆要配置更多的活动空间, 以此来满足图书馆博识众多的功能发挥。而就从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来看, 其最基本的环境条件, 是无法将这些功能发挥的;就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而言, 是明显滞后的, 这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所以我国现在的公共图书馆想要发展, 从自身的发展也好, 从外部的要求也好, 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务之急, 便是要大力加强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

1.3 公共图书馆形象的塑造

作为视觉形象、行为形象、精神形象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体,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形象, 便延伸成了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组织形态。作为一种信誉的标志, 一种无形的资产, 良好的公共图书馆形象将会是其事业兴旺发达的支撑要素。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 其最大的宗旨便是, 在最大限度上呈现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文献信息交流”, 使其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最佳效果。

2 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的原则

公共图书馆能否与时俱进, 能否在新的发展时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能否将其本身的所有功用发挥充分, 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 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只有将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系统的设计和塑造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才能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更好的将图书馆事业发展。

2.1 实用性原则

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 必须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 这便是一定要实用, 在其美观的同时, 一定要满足图书馆各种功能的发挥, 要以实现图书馆各项功能发挥的最佳程度为目标来做环境建设。无论从选址、造型及内部设施, 都要以这个前提条件来做考虑。比如, 可以选择有一定的读者群体, 交通又很便利, 造型美观并且实用, 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 还有使用价值并且其空间使用率要高。

2.2 人文性原则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场, 其面对的群体便是大量的读者, 所以在其环境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到其人文关怀的因素。典雅、幽静、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一个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读者不仅有书可看, 提供地方看, 还要做到让读者在看的过程中, 要舒服要舒心, 其核心便是要为读者打造一个幽雅、清新、恬静的学习环境。

2.3 特色性原则

要想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地方, 都能吸引大批的读者, 那么特色的馆藏和特色服务, 便是在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里, 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是公共图书馆特色建设的基本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 不同的地区便要有不同的类型, 不同的地方便要有不同的特色, 要注重多样化创造。在建设过程中, 公共图书馆建筑的外观内外及大小, 还有相应的配置条件, 都要因地制宜的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底蕴及文化气息。最后达到其建筑风格与当地的文化相统一, 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文化意境。

3 公共图书馆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馆藏结构

公共图书馆顾名思义是, 藏书的地方。藏书的建设就关系到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中, 有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 便藏书的质量好坏与优劣, 做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项基本工作, 藏书建设是要必须重视的。技需藏书是在图书馆藏书建设中, 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藏书的过程中, 一定要及时的更新除旧,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更要注重电子出版物与纸质文献的相互补充, 在藏书的文献中, 要充考虑到文献内容的实用性和健康性。在藏书建设中, 还要考虑到应当多渠道, 多方面的了解读者的需求, 从而能更全面的收录各种书刊。

3.2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公共图书馆要具备其服务职能, 而这种职能的体现便在图书馆藏书质量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如何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则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一个新的挑战。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责任心及身体因素, 还要能其管理业务精通, 并且知识底子要厚, 乐于服务的同时, 还要关于沟通。因此,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之一, 服务是首当其冲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质便是要一心一意服务于读者, 并不断的的提升自我的价值, 这就要求其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认真敬业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 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要求, 全心全意的服务于读者。

3.3 绿化装饰

在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中, 一定不可缺少的是室内会有一些植物作为装饰, 并且保持空气的清新。为了利于读者的读书要求, 能让读者在安静的环境里收获知识, 那么图书馆的阅览环境, 要做到, 安静优雅、通畅明亮、赏心悦目、富于文化气息的效果。所以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 所使用的所有材料, 必须要符合生态要求, 要对身体有利。而在装饰的过程中, 对装饰材料的色彩也要有一定的讲究, 进行科学的颜色搭配, 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身心愉悦。将色彩与设备家具的放置进行合理的搭配, 体现生态化, 进而延伸为一种人文底蕴。

4 结语

21世纪的今天, 绿色已经不只是单纯地表示一种颜色, 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成为—个广义的概念。绿色公共图书馆是指以绿色理念为指导, 以传播绿色信息为途径, 以绿色服务为宗旨的追求自然、健康、和谐的低耗能、无污染的公共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廖金维.新世纪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要素解读[J].重庆图情研究, 2006 (1) .

[2]黄华.高校图书馆环境建设会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5) .

[3]贾萍.创建绿色图书馆的途径[J].当代公共图书馆, 2008 (1) .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问题探究 篇11

[关键词]绩效评估;现状;原因分析;对策;趋势走向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7-0036-03

绩效是一个内涵了多维要素的系统结构,通常包括经济,即要求组织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效率。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通常是指公共部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为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绩效评估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是绩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绩效评估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成效。公平、反应性、责任成为绩效评估的主流要素。

一、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的条件已经使绩效评估具有可行性。主要是:第一,我国民主化进程取得重大进步,公共部门改革的深入进行为绩效评估的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政治环境;第二,我们有西方各国逐渐成熟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可借鉴;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技术、预测技术的发展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第四,开展绩效评估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二、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现状

(一)存在问题

1.绩效评估工作基本上处于地方政府自发状态,没有统一规划

没有建立起战略规划、绩效计划和绩效报告等制度框架,绩效评估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绩效标准,部门各自为政,无法进行部门或地区间的比较评估。缺乏相应法律和制度作保障,缺乏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实践中存在盲目性。

2.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都照搬西方,效果不好

照搬西方管理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有很多问题。因为在西方,与绩效管理相关的政治制度和体制在已经非常健全和完善,而我国显然还不够。而我国历来“人治”的色彩浓厚,人情关系、主观臆断往往取代科学、客观的绩效管理,而现代绩效管理理念难以深人人心。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不合理、体系不健全

绩效指标体系不全面,偏重于经济指标;绩效评价主体单一,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低;评估程序不规范,评估技术相对落后。

4.理论引导力度不够,对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缺乏深入研究,目标界定不清,评估标准比较单一,评估结果缺乏实质性应用。有的领导干部对绩效评估认识不到位,对绩效评估重视不够,甚至有抵触情绪,致使绩效评估工作停滞不前。

(二)原因分析

1.政治体制不健全导致绩效评估不到位

在我国传统政治体制模式中,是领导偏好来决定绩效目标。领导关注什么,就考核什么,领导不关注就不考核或少考核。领导变,绩效考核也变。

以“各个击破”方式来设定绩效目标。即不同时期设定不同的中心任务,集中所有的力量来保障中心任务的完成。反映在绩效管理中,为完成一个绩效管理的指标,而淡化其他指标。其优点在于解决了突出问题,缺点在于不突出的问题被淡化,一些处于苗头阶段的轻度问题可能演化为严重的问题,成为下一个“各个击破”型绩效管理中心任务,形成恶性循环。

以政绩工程为核心来设定绩效指标。这表现为绩效管理中注重短期的、可显现工作成绩的内容,忽视有利于长期发展。组织的短期业绩得到彰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削弱。

2.绩效评价的公民导向不够

政府绩效管理同企业的绩效管理一样,是一项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活动。目前,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公民导向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与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一是绩效管理指标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公民这一维度。二是在政府不对社会公布自己的信息和对绩效考核关注的民意调查。三是行政部门自己花钱请一个第三方对公民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一般都很理想,但不真实。

3.我国绩效管理与评估理论研究不发达,技术应用不成熟。

绩效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深层次的分析。随意地、想当然地设置指标因素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指标设定过程缺乏环境变量的思考。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简单地用同一指标来同其他地区进行一样的评价,就明显有失公平,影响这些地区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指标设定过程忽略指标内在本质的探究。绩效指标选择过程中,不能单看指标的表象,还要分析指标的内在信息与内在本质。如群众通过上访反映自己的情况,要求问题得到解决,这本身是对党和政府信任的表现。因此,将群众上访作为负面差错率考核指标本身就是不对的,这就忽略了指标内在本质的探究。

(3)缺乏定量的绩效评估方法。这是由于绩效评估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和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的定量化难把握着两个因素构成的。

4.绩效管理被用为政治手段,绩效管理中存在利益博弈

现实实践中,管理者常常使绩效管理沦落为控制下级的手段,成为使下级难受和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从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践来看,一是绩效目标设计缺乏广泛参与,二是绩效管理过程缺乏预警,三是绩效结果缺乏沟通,四是绩效管理缺乏配套激励。

另外,评估各方对评估的目的、评估的导向性问题在认识上有偏差,评者大多居高临下,被评者多处予被动局面。而且评估结果是否公布、公布范围及是否与奖惩挂钩等等这些问题与评估目的没有很好地结合。评估固信息不对称导致参与评估者之间存在利益博弈。自评和他评之间也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三、对策及建议

1.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实现绩效评估的长效化

绩效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绩效评估形成长效机制,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配套、操作易行的评估体系。这一体系既要关注政府绩效的总体部署、战略目标和规划,又要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估模式。体现分部门、分地区的特点。绩效评估体系具体应包括: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式体系、评估程序体系、评估组织体系、评估制度体系、评估信息系统等。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从长远看应致力于建立一套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有效的绩效信息的提供,引导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从预算的高度约束和提高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推动公共管理型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2.树立良好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

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选择,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前提。在中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制度建设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公共部门中推行绩效管理就必须考虑将”3E+2”(分别是经济(Economy)、效率(Efficency)、效益(Effect)、公平性和回应性)作为持续、长久的目标。在当前特别要强调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的公平性和适合公众需求的回应性。同时,要把这些目标进一步地落实到构建和谐社会中来。

3.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绩效评估的试点建设

我国政府开展绩效评估必须立足国情,深人研究,渐进推行。要根据我国政府管理的历史传统、实际能力和制度环境等实际情况,提出政府绩效评估稳妥可行的实施方案,选择恰当的评估范同,在充分论证和试点的基础上,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在制定绩效指标体系时,要按照政府的职能进行分类设计,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并重,管制职能与服务职能兼顾,近期要突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远期侧重服务职能;坚持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并注重定量指标,做到切实可行。

4.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立法保障,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配套设施,培育高素质的绩效测评人员,考核情况公开,减少内部博弈损耗,创造良好的绩效考核环境。

四、绩效评估未来趋势走向

1.评估的维度和指标趋向科学。绩效标准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应该包括经济、效率和效益和质量四个维度

2.绩效评估趋于法制化、规范化和综合化。现代社会的规范化发展要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考核应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当代公共管理综合性的发展趋势也要求,只有汇集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相关领域知识,集中攻关,才能保证绩效评估体系的科学、完整、规范,才能确保绩效评估取得圆满成功。

3.绩效评估中外部吸纳公众参与,内部建立一种员工与组织共同发展的评估模式。以后会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信息管理系统,扩大绩效评估的主体,让广大的人民加入到绩效管理当中,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绩效评估不仅是对个人的评估,也是对组织的评估,因此,会建立一种员工与组织共同发展的评估模式,在个人成长、组织发展、人民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契台点,在科学进行绩效评估的同时,促进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4.趋向个性化,即评估依据不同工作的特征来设置考核指标。不同的工作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即个性化的考核体系建将会出现。在评估考核指标选择上一般应把握好以下关系:①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相结合;②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③肯定性指标与否定性指标相结合;④技术性指标与民主性指标相结合;⑤支出指标与回收指标相结合;⑥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⑦工作指标与业绩指标相结合;⑧行政成本指标与业务成本指标相结合;⑨个体指标与团体指标相结合。

5.趋向结果和质量导向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追求服务质量的运动。这里所说的质量,主要是通过调动所有人员的潜力,以最低的成本满足顾客的要求。这不仅表现为绩效评估考核中质量标准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在公共部门倍受青睐。

五、小结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作为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公共部门再造措施,要对公共部门公共管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渗透进行重新思考。正确认识这一点,对我国营造有效推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并发挥其作用的社会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作为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它的实施效果和发展前景,无疑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公众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以后肯定会越来越科学和客观。

参考文献:

[1]蔡立辉,政府缋效评估: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山大学学报,2007,(5).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5).

[3]唐铁汉,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6,(3).

[4]祁光华,张定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8).

浅析武汉公共厕所存在的问题 篇12

关键词:武汉,公共厕所,问题,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公厕, 根据《武汉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可知, 是指设置于公共场所、公共建筑和商业、民用建筑的, 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厕所。城市的基础设施从宏观层面来看, 它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张力;从微观方面来看, 它刻画着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城市公共厕所作为城市的必须基础设施之一, 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但由于它的特殊性, 经常不被人所重视, 因此面临着许多问题。因而对城市公共厕所的研究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厕所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 为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厕所的建设和改造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使其能通过合理布局、整洁卫生和服务功能, 来体现一座城市对公众细微的体贴和人文关怀, 折射城市文明水准, 体现城市文化品位。

二、研究区选择与介绍

武汉为湖北省省会, 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 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 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 拥有人口数978.53万 (2010年末六普数据) 。

因此, 公共厕所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 对于拥有广大面积和众多人口的武汉来说具有十分突出的实用意义;此外, 作为中部地区的典范城市, 武汉的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也体现着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 本文选择武汉作为研究区域。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1) 武汉公共厕所数量探究

1. 公厕数量理论值预测

本文用人口分布分析法来对武汉市的公厕总体数量情况进行分析。人口分布分析法是指按建设部颁布的《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05》中规定:城镇公厕一般按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1座。依据此规定, 我们可以得到:

公厕数量最大预测值=常住人口数/2500;公厕数量最小预测值=常住人口数/3000

根据上述方法, 本文将武汉根据行政区划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地区进行研究, 三镇下又分为13个小区。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可知各区常住人口数;实际公共厕所数量则为武汉市地图资料统计所得。经计算, 可以得到预测公厕数量范围。通过图1, 可直观比较武汉市各区域公厕数量实际值与预测值。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资管理力度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城区与郊区之间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存在差异, 所以我们将1、城区与郊区;2、武汉三镇进行比较研究。此处我们引入相对偏差值来表示各区域公共厕所不足的程度。其中:

最小相对偏差值= (最小预测值-实际值) /实际值;

最大相对偏差值= (最大预测值-实际值) /实际值。相关计算结果见表1、表2.

2. 公厕数量分析

武汉市公厕问题首先表现在总体数量不足上。

由图1所知, 武汉市实际公厕数量比人口分析法规划的公厕数量明显偏小, 即各区域公厕数量都存在明显的数量不足水平差异。而且, 公共厕所的有效数量比真实数量要少, 更加加剧了其数量上的紧缺程度。

由表2可知, 郊区的相对偏差值明显大于城区的相对偏差值, 说明郊区的公共厕所紧缺程度比城区的紧缺程度要大。这与郊区经济发展次于城区有关。

由表3可知, 汉口区相对偏差最大, 其次为汉阳区, 再其次为武昌区。这与武昌区郊区面积相对较大有关。

(2) 武汉男女厕位比例探究

1.男女厕位比理论值预测

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亚历山大·基拉的计算结果, 男性和女性小便时的平均消耗时间依次为:39秒 (±6秒) , 89秒 (±7秒) ;根据武汉市2010年统计年鉴, 武汉市男性人口比重为51.4%, 女性人口比重为48.6%, 本文认为理论上较为合适的男女厕位比应服从如下计算:

经计算, 武汉市男女厕位比的理论合理值为1:2.2。值得提出的是, 考虑到通常无论什么性别的儿童都会跟着母亲进入女厕所如厕, 本文虽未对此进行精确地定量计算, 但女厕位的比例应在上述计算值的基础上相应提高。

相关研究对我们的这一结论做出了佐证。胡杨洋等基于简单的排队模型对武昌市火车站公厕进行研究表明为了体现男女厕位数量在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男女厕位的叫理想比例为1:3.5。

2.男女厕位比分析

新的规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3.1.8条规定:根据女性上厕时间长、占用空间大的特点, 增加了女厕的建筑面积和蹲 (坐) 位数。厕所男蹲 (坐、站) 位与女厕蹲 (坐) 位的比例以1:1~2:3为宜。据悉, 2010年上海世博园内男女厕位比达到了1:2.5, 这样的比例基本保证了游客不需要花很长时间排队上厕所。而爱知世博会上1:1.5的男女厕位比则造成了女性如厕难的大问题。

然而, 目前武汉男女厕位比大部分为1:1, 有的甚至大于1:1。以前, 江城公厕男女蹲位往往是男多女少, 比例约为3:1。在一些人流集中的商业区、景区内, 一到节假日, 如厕矛盾就显现出来, 有的公厕甚至会出现女士“借用”男厕的现象。2007年江城新建公厕男女蹲位比例达到1:1, 但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女性如厕需求。

(3) 公共厕所标志牌设计不当

武汉市公共厕所标志牌五花八门, 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比比皆是, 武汉市公共厕所标志牌问题主要如下:

厕所标识牌不统一, 标识牌难于识别:武汉公厕在过去是用男、女汉字标牌, 而近年来, 在武汉市一些经营场所内, 厕所的标识则变得五花八门:烟斗、高跟鞋;长发、短发等, 虽然标牌很有创意, 但加大了如厕者的辨识难度。

指示牌没有夜间照明功能:武汉市内除了建筑内的公厕, 街道附近的公共厕所几乎都是简单的铁质指示牌, 没有夜间照明的设施, 这样一来对于冬季昼短夜长的情况下, 市民找厕所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单面指示牌:武汉市现在大部分的公厕还是沿用单面指示牌, 这会导致有些市民从反方向看不到或注意不到指示牌, 使该公共厕所的功能覆盖的范围大大降低, 很多人可能会因未注意到标识而舍近求远。

四、武汉公共厕所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武汉公共厕所存在的几个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下几点解决方案。

(1) 增加公共厕所数量

针对武汉公共厕所总体数量过少的问题, 武汉市政相关部门应该按照人口数量分布,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增设公共厕所个数;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厕所的管理, 增加其有效数量, 保证公共厕所这一基础设施的实际可用性。

(2) 结合实际情况, 增加女性厕位

针对男女侧位比例适当问题, 武汉市政府应当结合武汉本地人口构成, 旅游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因素, 调整全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比例, 主要是适当增加女厕厕位, 切实解决女性如厕难的问题。

(3) 公共厕所指示牌合理设计

根据武汉公共厕所的标志牌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将公厕指示牌设计的更加醒目:可以从指示牌的尺寸、文字和图案等方面入手, 寻求解决方法。如扩大尺寸, 使用更醒目的字体字号。另外可在指示牌上添加简明的地图, 标明公厕详细方向和距离, 根据地图, 行人就能很方便找到最近的公厕。

对公厕配夜光指示牌:公厕的指示牌加以夜光的效果, 可以使晚上出行的人们更加快捷的找到厕所。如武汉市城管局环卫处有关负责人透露, 某一新制的标牌, 其表面就覆有一层进口反光膜, 在夜间昏暗的灯光下, 也可在50米以外的方位看清。

采用双面的公厕标识牌:双面公厕标识牌可以满足不同方向的视线, 减少附近就有厕所却没有看到的情况发生的概率, 如汉口区中山公园的指示牌就采用这一理念, 是比较人性化的设计, 值得借鉴。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 不难看出武汉公共厕所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上述问题只是武汉市公共厕所诸多问题中的几个方面, 武汉市乃至整个中国公共厕所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还包括诸如的视线干扰问题、乱收费问题、内部设施问题 (内部装潢、照明设施、通风设施、专为残疾人准备的配套设施) 、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管理不当问题等等。

公共厕所所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的, 系统的, 这既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时代问题。公共厕所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任务, 它与城市的建设密不可分, 每一个环节都得以实施是保证公共厕所系统完善的前提。公共厕所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也是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公共厕所的建设工作, 长期综合考虑公共事业的发展, 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 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赵晖, 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角色[J].人民论坛, 2010, 308:14—15

[2]邱志成, 城市公厕人性化设计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 2009.

[3]谢金宁, 谭勇, 刘怡妃, 城市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性分析——以湘潭市雨湖区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11, 19 (6) :4—6.

[4]李婧婕, 中国城市公厕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上一篇:电视新闻的采编技巧下一篇:双外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