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公共伦理问题

2024-10-16

网络中的公共伦理问题(精选8篇)

网络中的公共伦理问题 篇1

有关大学生中的网络道德伦理问题探究

刘勇周口师范学院

摘要:对大学生群体应用互联网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当代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培养的大问题,是事关我国在21世纪后半叶能否完成既定目标的大问题,是事关我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调查,结合当前社会网络世界出现的道德伦理问题,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伟大志向出发总结合适的引导学生绿色用网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伦理自律

一、伦理道德:

道德是指个体品行,是个人的主观修养和操守,是主观法;伦理是指客观的关系,更多是指客观、团体的意味,是客观法。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的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二、网络交往引发的大学生的伦理问题:

第一,网络交往的沉溺性导致大学生的性格异化。所谓网络沉溺是由于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模式和极度的趣味性,例如收发邮件、网络游戏、聊天室聊天等等,使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极强的依赖感,从而降低对其他事情的兴趣。①大学生面临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对社会的好奇与恐惧是一种正常现象。互联网作为社会现实信息的反映,极大的激发了青年学生去寻找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东西,或者是用虚拟的网络麻痹自己以此来逃避残酷的现实。

第二,网络交往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淡化和道德意识弱化。互联网浩如烟海的信息量为大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同时信息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不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充斥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家园的破坏。

第三,网络文化霸权造成的冲击。所谓网络文化霸权就是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播,从而取得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产生对他种文化继承者传统观念和信仰的强大冲击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亚太、拉美甚至非洲地区互联网用户都在飞速增加。可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心仍然以英语国家为中心,其强势地位依然不可消除。大学生在长期的网上冲浪过程中,势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在潜意识中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客观上进行了一次无形中的洗脑。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产生:

第一,色情暴力网站侵蚀大学生的灵魂。

网络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同时也给相当一部分人群带来了无法避免的道德的考验。借助于互联网监管的漏洞,一些不法分子为获取利润进行色情暴力的宣传,大学生作为接触互联网的高频人群,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这些污浊。色情暴力给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迷茫,长期接触这些东西,会导致青年学生斗志的丧失,一着不慎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可怕后果。

第二,网络的虚拟导致虚拟化人格的产生。

在互联网上,人们之间都不是以真面目见面,每个人的面前都戴着一面薄纱,接触的信息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甜美的欺骗性。在这么一个虚拟的世界,为了某一个小小的利益,大

家都在互相模仿、相互欺骗。青年学生也不例外,同时又由于作为高知识分子,他们的模仿能力并不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两个“我”,网络中的“我”是一个迷失的“我”,一个性格扭曲的虚拟的“我”。②

第三,网络空间的“一次性”人际关系。

从人际关系上来看,“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谩骂欺骗无礼等粗鲁行为。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上面,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很容易实现“见面”,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面具进行交往。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做事情容易冲动,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尽管对于某些事情心里有自己的底线和准则,但是由于在虚拟的空间,一次接触之后便又“各奔天涯”,对于自己当前的言行,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难免有放纵感情的机会。所以,对于有些问题有些言论,稍不顺心则粗鲁谩骂。此外,“一次性”的人际关系还容易产生欺骗性犯罪等违法行为。近年来网络诈骗等高技术犯罪的比例有所上升,加大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也是预防此类犯罪的一个方面。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一,建立道德监控机制,健全网络道德规范。

全社会的法制和道德素养关系互联网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网络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加大对网络行为的监管力度。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各类媒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积极推动把互联网法制和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内容。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等在提高全民网络素养中的作用,鼓励相关组织开展有利于普及互联网知识和正确使用网络的公益活动。③

第二,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⑴积极打造高质量的中文网站。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的标志。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在目前中文网络建设滞后的现状,立足于建设有影响的中文网站,例如可以尝试采取用中文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极力打破英语在我国国内的垄断地位。

⑵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其他各方面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西方一些垃圾信息和颓废观念传入了我国。在互联网这个国际化的开放平台,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我们势必要做好预防和管理工作。④建立过滤网站或过滤平台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是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必要措施,力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应有的贡献。

第三,加强涉网法律问题研究,尽快完善网络行业法规制度。

近年来,网络犯罪呈现智能化、高危化的同时,又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人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立法部门要基于此种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1997年12月11日我国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等信息,不得从事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以及其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⑤等等,要求广大网民做一个文化素质高、人生价值高的的社会主义好网民。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高频率使用群体、网络推广群体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否合理利用网络、能否严于律己、遵守网络伦理道德,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个人的健康成长。虚拟的世界不是一个理想的寄托,也不是放纵自我的理想场合,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自身本领才能更好的投身社会建设的队伍。

【1】苏醒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探析》.中国期刊资源网

【2】网络伦理的若干视点.中国报刊杂志大全

【3】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

【4】王凯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5】1997年12月11日公安部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

网络中的公共伦理问题 篇2

网络不只是一种技术, 同时也是一种以技术负载伦理并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网络文明。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 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正以极快的速度影响着社会经济与人们的生活。单就网络信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言, 也是举足轻重的。

经济学有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两大分支。前者主要研究经济活动中“是怎样”的事实、技术问题, 后者则主要研究经济活动中“应当怎样”的价值、伦理问题。厉以宁教授认为, “效率有双重基础, 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 物质基础提供的是常规效率, 道德基础不但保证常规效率的产生, 而且还能提供超常规效率。假定缺少效率的道德基础, 即使有效率的物质基础, 完全有可能出现不充分的效率、低效率、甚至负效率”。

这里且不说道德基础薄弱导致的经济低效率, 也不说经济犯罪案呈几何级数增长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 但就制假货、售假货、弄虚作假所带来的负效率而言, 已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从“假药”到“瘦肉精”再到“三鹿奶粉”, 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不仅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破坏了市场秩序, 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政府的形象。今天, 我们为“打假”而付出巨大的成本, 在世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之际, 还不得不从“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做起。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经济伦理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 即使采用世界前沿的信息技术也难以保持竞争优势。

二、建立网络经济伦理体系

网络经济作为一种虚拟化程度较高的经济, 其核心问题是信誉问题, 信誉是网络经济的生命线。信誉不足和信用危机将会使我国的企业生产和市场交换无法正常进行, 银行业务也不能正常开展, 今后更高阶段的虚拟经济更难以形成和发展。因此, 建立以信誉为基础的、适应市场经济及网络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伦理体系, 已成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

(一) 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企业伦理状况的典型调查研究。

组织高校和各类有关研究机构, 对全市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企业, 从加入WTO和参与新经济的角度, 进行一次关于企业伦理的典型调研。通过调研, 准确地把握各地区、各类企业的伦理建设状况, 并根据加入WTO和参与新经济的要求, 确定各类企业的伦理标准, 拟定几套准确衡量和评估企业伦理状况及竞争力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然后采取专门组织评估或企业自我评估的方式, 对所有企业进行一次普遍性的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企业的技术状况, 制定出企业上网及企业发展计划。

(二)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企业信誉管理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誉不只是个道德伦理问题, 也是一种企业的建制, 它与技术一样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信誉体系的建立不但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而且有利于资本的流动和积聚, 减少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

三、网络经济伦理的研究对象

国外对网络经济伦理的研究虽然时间不长, 但已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秀成果。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网络使用和网络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 如对网络经济主体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问题、如何防范和抵御网络经济风险问题; (二) 由网络经济与其他社会现象的互相联系而产生的诸多交叉性伦理问题, 如网络经济伦理问题与其他社会伦理的协调问题、信息网络范围内商业竞争的规范问题; (三) 网络经济所涉及的深层次的伦理学和哲学问题, 如网络经济伦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问题、网络经济伦理规范的哲学和元伦理学根据问题等。

同时, 由于国际互联网导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普遍伦理”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 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问题 (环境、人口、核扩散、霸权主义等) 的突出又使“普遍伦理”的建立成为迫切的需求。因而如何建立全球性的“普遍伦理”也成为各国学者研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四、网络伦理的实际应用

人们往往将网络经济称之为“注意力经济”, 认为谁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谁就能把握更大的客户群, 入网的客户越多, 网络的增加价值就越大。而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不仅要靠技术上的成熟, 更要靠客户在伦理 (如信誉、安全、善于合作、对客户负责任等) 上的认可。如果在伦理上不被人们认可, 再高的技术也会被人们抛弃。

2000年6月, 思科公司的总裁钱伯斯、思科中国区的总裁杜家滨与著名经济学家张纬迎等一起, 对世界及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进行了一次对话。他们在谈话中认为:最好的技术不一定成功, 要成功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念、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完善的体制、制度。虽然在过去的一年中思科发展迅速, 但钱伯斯仍然担心:“如果脱离客户或者脱离员工的话, 我们就会出现问题”。怎样防止这种令人担心的问题出现呢?钱伯斯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怎样把新的文化灌输给职工”。对于这个“新的文化”是什么, 思科中国区的副总裁林正刚先生当场作了一个恰当的阐述:“新文化就是指适应新经济发生的新价值、新观念。”, “价值就是你在这个公司能做什么来帮企业、帮客户、帮你的同事来做好事情。如果你没有这个价值, 你就会被调出这个位置。”

网络经济不但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和面对面的交易方式, 而且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又在实物经济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虚拟经济, 这就使经济领域的人际伦理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网络经济的伦理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一) 在观念伦理方面, 要树立诚实、守信、顾客至上、建立在“网络平台”和水平价值关系之上的平等观念等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

(二) 在规范伦理方面, 要建立适应网络经济的、具有较强约束性的完善的伦理规范。

(三) 在制度伦理方面, 要严厉打击坑、蒙、拐、骗和网络罪犯, 整顿市场秩序, 营造安稳的法制环境, 健全的网络安全认证体系, 建立风险投资制度, 改革不适应平台式网络经济的垂直性科层制度, 为网络经济的发展铲平制度上的障碍。

五、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出现, 标志着世界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高层次的经济不但需要高精尖技术的支撑, 也需要高层次伦理的滋养。高层次的伦理是网络经济及现代市场经济良性运作的必备条件。只有在网络经济的运行中加强伦理建设, 使技术与伦理相互对称且良性互动, 网络经济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对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技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就需要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来指引, 从而带动技术和经济的下一步增长和扩张。本文阐述了在研究网络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现象时, 不仅要关注其中的技术问题, 更要重视其中所蕴涵的伦理问题。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网络,网络伦理,经济伦理

参考文献

[1]陆晓禾.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2]陈湛匀.改变世界的网络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3]王路军.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 2000.

网络中的公共伦理问题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伦理自律

一、伦理道德

道德是指个体品行,是个人的主观修养和操守, 是主观法;伦理是指客观的关系,更多是指客观、团体的意味,是客观法。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的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二、网络交往引发的大学生的伦理问题

第一,网络交往的沉溺性导致大学生的性格异化。所谓网络沉溺是由于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模式和极度的趣味性,例如收发邮件、网络游戏、聊天室聊天等等,使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极强的依赖感,从而降低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大学生面临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对社会的好奇与恐惧是一种正常现象。互联网作为社会现实信息的反映,极大的激发了青年学生去寻找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东西,或者是用虚拟的网络麻痹自己以此来逃避残酷的现实。

第二,网络交往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淡化和道德意识弱化。互联网浩如烟海的信息量为大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同时信息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不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充斥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家园的破坏。

第三,网络文化霸权造成的冲击。所谓网络文化霸权就是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播,从而取得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产生对他种文化继承者传统观念和信仰的强大冲击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亚太、拉美甚至非洲地区互联网用户都在飞速增加。可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心仍然以英语国家为中心,其强势地位依然不可消除。大学生在长期的网上冲浪过程中,势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在潜意识中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客观上进行了一次无形中的洗脑。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产生

(1)色情暴力网站侵蚀大学生的灵魂。网络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同时也给相当一部分人群带来了无法避免的道德的考验。借助于互联网监管的漏洞,一些不法分子为获取利润进行色情暴力的宣传,大学生作为接触互联网的高频人群,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这些污浊。色情暴力给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迷茫,长期接触这些东西,会导致青年学生斗志的丧失,一着不慎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可怕后果。

(2)网络的虚拟导致虚拟化人格的产生。在互联网上,人们之间都不是以真面目见面,每个人的面前都戴着一面薄纱,接触的信息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甜美的欺骗性。在这么一个虚拟的世界,为了某一个小小的利益,大家都在互相模仿、相互欺骗。青年学生也不例外,同时又由于作为高知识分子,他们的模仿能力并不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两个“我”,网络中的“我”是一个迷失的“我”,一个性格扭曲的虚拟的“我”。

(3)第三,网络空间的“一次性”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上来看,“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谩骂欺骗无礼等粗鲁行为。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上面,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很容易实现“见面”,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面具进行交往。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做事情容易冲动,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尽管对于某些事情心里有自己的底线和准则,但是由于在虚拟的空间,一次接触之后便又“各奔天涯”,对于自己当前的言行,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难免有放纵感情的机会。所以,对于有些问题有些言论,稍不顺心则粗鲁谩骂。此外,“一次性”的人际关系还容易产生欺骗性犯罪等违法行为。近年来网络诈骗等高技术犯罪的比例有所上升,加大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也是预防此类犯罪的一个方面。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办法:

建立道德监控机制,健全网络道德规范。

全社会的法制和道德素养关系互联网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网络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加大对网络行为的监管力度。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各类媒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积极推动把互联网法制和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内容。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等在提高全民网络素养中的作用,鼓励相关组织开展有利于普及互联网知识和正确使用网络的公益活动。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1)积极打造高质量的中文网站。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的标志。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在目前中文网络建设滞后的现状,立足于建设有影响的中文网站,例如可以尝试采取用中文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极力打破英语在我国国内的垄断地位。

(2)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其他各方面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西方一些垃圾信息和颓废观念传入了我国。在互联网这个国际化的开放平台,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我们势必要做好预防和管理工作。建立过滤网站或过滤平台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是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必要措施,力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应有的贡献。

第三,加强涉网法律问题研究,尽快完善网络行业法规制度。

近年来,网络犯罪呈现智能化、高危化的同时,又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人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立法部门要基于此种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1997年12月11日我国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等信息,不得从事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以及其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等等,要求广大网民做一个文化素质高、人生价值高的的社会主义好网民。

论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篇4

【内容提要】网络是现代进步的一个坐标,它给人类带来美妙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网络技术及其运行的不完善有关,也与网络中人性的异化有关;既有网络伦理自身的理论根源,也有网络运行的外部根源。本文旨在揭示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便为问题的解决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摘要题】专题探讨

【关键词】网络/网络伦……

【正文】

网络(Network),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个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它蕴藏了巨大的潜能,但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建设的发展,也带来了道德冷漠、人际情感疏远、网民隐私受到侵犯、安全受到威胁等网络伦理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应该”如何使用网络;怎样发挥其正面效能而避免其负面作用;怎样使人“合理”、“善意”地使用网络技术而不是利用其发生危害,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以避免和制约网络技术被盗用和加入恶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而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无疑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网络伦理问题的实质,并为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思路。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技术内部根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愈发广泛地承认:现代技术是现代文明得以建立的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文明的未来将被技术控制和决定。网络虚拟社会伦理问题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支撑虚拟社会繁荣的网络技术层面上的根源。

(一)网络技术及网络建设“先天不足”

1.从网络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的建立始于军事需要。

1957年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并组建了互联网(Internet)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

在互联网建立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更谈不上对网络辅以必要的人文关怀,这种缺乏论证的表现是:“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层往往有意无意把伦理因素视为无关宏旨的因素而略去,由此引发了诸多伦理、法律等社会问题。”(注:宋建国:《生命哲学》,《世界科技与发展》(成都),,5:P79~83.)事实上,“技术决不仅仅意味着由所谓科学真理决定的正确无误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使风险内在于现代技术的构成要素。”(注: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出版社,1987,P30.)自然,这种风险也包括对伦理道德所造成的解构与重构。

自从1988年莫立斯蠕虫在Internet上蔓延、造成经济损失不少于1000万美元的事件发生以来,网络伦理问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日见突出。

在托夫勒看来,当我们目睹工业文明的机构一个接一个地在无效和腐败的泥潭中崩溃时,我们已经闻到了这种衰亡着的文明“道德”腐烂的气息,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新的文明”和道德。

我们这里不去研究托夫勒对文明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是否正确和合理,也不去论证究竟新旧文明之间的冲突强度和表现在什么方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通过对信息时代众多现象的观察,较敏感地发现了人类道德问题上的新情况,正确地指出了随着人类信息交往方式的变化,人类将出现新的,并且也需要新的道德观念和规范。

2.网络技术的特点易于诱发伦理问题。

首先,网络的快捷、便利和虚拟的特点易于导致大量的不道德、反道德的信息侵犯人们的道德心理,抑制健全道德人格的形成,致使群体道德水平下降。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友以及充分放

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 篇5

摘要:以前,我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生命是脆弱的,更要尊重生命。但是事情永远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并不是所有想安乐死的人都能如自己所愿,没有痛苦的离开这个世界,从此彻底解脱。安乐死意味着一个生命以不正常的方式消失,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及社会的利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如今的“安乐死”采取不同的态度。

关键字:安乐死,生命,价值,权利,法律;

一,安乐死的定义。

“安乐死”这一概念在学界和法律上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统一,中国学者经过认真的讨论为“安乐死”下了如下定义:安乐死是指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的过程。除此之外,不同的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还有许多,不过综其所述,这些概念中都包含着一些必要的因素,例如安乐死的实施对象、安乐死的前提、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的实施手段等。

二,安乐死的分类。

安乐死按照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安乐死(间接安乐死)和主动安乐死(直接安乐死)两大类。被动安乐死是指在认定治疗不再有效的情况下,停止使用延续生命的器械或维持生命的治疗措施,仅是采取止痛的办法听任病人自然死亡;主动安乐死是指对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受极端痛苦的人实施一种直接的、旨在仁慈的结束生命的行为。

三,安乐死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个人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特别是没有选择安乐死的规定,因此在未立法的情况下,实施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仍属于违法行为。但在国外部分国家已经立法表示安乐死的合法性,但有明确的条件。四,安乐死中的伦理问题。1.支持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1)人类最大的愿望是生活得好,追求生命的质量。当一个病人已濒临死亡,而且不可逆转、极端痛苦,没有必要以人性或人道为理由并付出高昂代价去换取低质量的生命。安乐死帮助病人结束生命,免除临终的痛苦,符合病人的利益,也是人道之举。

(2)主动结束必然要死亡的生命不仅可以免除病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而且减轻了家属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又可以避免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将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能挽救的病人和人们的卫生保健上。以上体现了对病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

(3)人有生存的权利,也应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人的生命权不是单纯的生存权,还应包含死亡方式的选择权。安乐死是对人死亡方式选择权的尊重,也是人类对生命权认识的升华,体现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反对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1)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而实施安乐死与此职责相冲突,并且还可能被出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所利用而将安乐死作为变相杀人的手段。

(2)人有生存的权利,只有法律部门才能量罪结束人的生命,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利,而安乐死与此相悖。

(3)如果实施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放弃探索“不治之症”的责任,而不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同时,安乐死也有可能错过三个机会:病人病情自然改善的机会;继续救治可望恢复的机会;有可能发现某种新技术新方法使该病得到治愈的机会。五,我对安乐死的看法。

我个人观点赞同主动安乐死。从道德上,主动安乐死是尊重他人对自己生命的选择。从法律上,它从犯罪的实质上说,并未构成犯罪。从犯罪的本质特征来讲,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构成犯罪的基本条件。而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安乐死,不仅没有什么社会危害性,相反,从客观上讲可能还有利于社会。首先,从医疗工作上讲,对那些身患绝症,久治不愈,濒临死亡的病人施以安乐死,可以使医护人员从繁杂而无益的工作中脱开身来,把精力用于其他病患者。尤其是目前医疗任务繁重,病人看病难的情况下,这更富有意义。其次,安乐死也有利于死者的家属和亲友及早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投身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产中去。同时,由于家属对病患者负有照料的义务,为了一个即将死亡的无意义的生命去消耗有意义的生命,是对社会不利的。最后,对患有绝症的病人施以安乐死,还可以减轻社会的负担。1992年,在加拿大的一个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传出颤抖却又有力的声音:“各位先生,我想问问你们,若我不能批准自己去死,那我这个躯壳的主人是谁呢?究竟我的生命是谁拥有呢?”我们既有生存的权利,也就应该拥有选择安逸死亡的权利。对于一个救治无望又遭受病痛严重折磨的人来说,也许生不如死;他们能做的仅仅是忍受病痛的煎熬,增加亲人的负担,这样的生命质量是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用安乐死给以解脱,是最人道和最慈善的选择,所以应该赋予其选择“安乐死”以维持生命尊严的权利。

网络中的公共伦理问题 篇6

当下文化思潮中的伦理问题笔谈之四悬空后,情感伦理丧失底线

情感,曾经在最高的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人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曾经在最基本的意义上作为中国人现代生命的`自我确证.然而,这一切都不可回返.在当下中国人心中,最沉重也最轻飘、被追寻也被放逐的就是情感.

作 者:徐妍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刊 名:文艺评论 PKU英文刊名: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年,卷(期):“”(1)分类号:B82关键词:

网络中的公共伦理问题 篇7

1 公共服务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失范, 也叫违规、越轨, 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负面作用的破坏性越轨行为。分析失范之前, 必须先明了公共服务伦理。

1.1 公共服务伦理的内涵

公共服务伦理指的是公共服务主体 (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非政府公共部门) 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中, 所应确立和遵守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伦理规范等。公共服务伦理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内的道德规范和总则。其内容由公共服务伦理观、公共服务伦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伦理规范组成。

(1) 公共服务伦理观。

公共服务伦理观是公共服务主体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关于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 是公共服务部门伦理实践与伦理观念的凝结与升华。

(2) 公共服务伦理制度。

公共服务伦理制度主要指公共服务伦理是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伦理或伦理的组织化、制度化。

(3) 公共服务伦理规范。

公共服务伦理规范是社会对公共服务人员提出的从事职业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 包括对公共服务人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一般要求, 也包括对公共服务人员具体行为应遵循的活动原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言行标准和工作纪律等。

1.2 公共服务伦理失范定义与类型

公共服务伦理失范是指公共服务部门及人员在从事公共服务活动过程中, 置公共服务伦理的规范与原则于不顾, 把公共权力用来满足私利的情况或现实, 从而导致公共利益受损。本质上是公共权力的异化,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学理分析, 公共服务伦理失范大致可分为八种类型:经商型, 权力寻租型, 公款公贿型, 贪污腐化型, 卖官鬻爵型, 渎职型, 泄密型, 隐匿财产型。按照各个领域来划分, 则包括:经济类失范, 贪污挪用、行政人员经商和隐匿财产。

2 公共服务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公共服务伦理失范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并不是我国现阶段的“特产”, 只是原因各不相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伦理失范现象频频发生, 给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危害:巨额的经济损失, 政府信用缺失,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挑战等。原因分析归类如下:

2.1 主观原因

公共行政主体道德素质低下、道德责任感淡漠、官僚主义尤其是官本位思想严重, 是公共行政伦理与道德行为失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2 客观原因

①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文化价值方面的复杂局面:利益、地位分化会产生价值观念与生活观念的分化, 各种来自异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会随着国家的开放纷至沓来。旧的道德规范被冲破后, 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确立, 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被严重扭曲。②行政体制的弊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极易出现公共服务伦理失范。③监督机制不健全。④公共服务人员是追求个人利益 (效用) 最大化的“经济人”。⑤公共服务伦理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⑥公共服务人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这种身份的双重性来源于其进入公职系统之前的“原身”是公民。即私利人和公共人的角色冲突。

3 公共服务伦理失范的治理对策

鉴于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伦理行为失范的表现及其危害, 我们必须对它进行积极治理, 加强公共服务伦理与道德的建设。

3.1 规范公共服务伦理的价值取向

社会转型期公共行政过程中产生的伦理失范现象已具相当的普遍性, 建设服务型政府, 重塑公共服务伦理的价值体系迫在眉睫。

(1) 勤政为民。

公共服务伦理的价值核心是勤政, 即在廉政价值基础上做到“勤勉于政务, 敬业为民”, 是对公共服务人员的伦理道德要求, 是公共服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 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在行政伦理上的集中体现。

(2) 公平公正。

公共服务活动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 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3) 务实高效。

效率是经济学概念, 也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概念。

3.2 规范公共服务伦理的措施

公共服务伦理与道德建设是一项由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结合作用的系统工程, 只有从实际出发各种措施协调配合, 才能取得实效。

(1) 加强公共服务伦理与道德教育。

良好的公共服务伦理与道德是为政之本。其形成有赖于正确的行政价值观的确立, 行政意识、行政理论、行政认知、行政情感、行政态度等行政文化的诸多要素构成了行政模式趋向, 直接决定公共服务伦理的状况。

(2) 加强公共服务伦理与道德立法。

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单纯依靠自律这种道德体系是不完善的也是脆弱的, 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制约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负效应和被滥用的现象。

(3) 公共服务伦理与道德内化为考核奖惩、激励公务员的制度之一。

在公务员的任免、升降等行为中引入道德奖罚机制, 在用人机制上奖善罚恶, 即对道德模范者给予重用和提拔, 品行不端、道德不良者, 则绝不提拔重用, 形成用人机制的奖罚导向。如此倡导和禁止并用, 内引与外压结合, 形成了行政行为趋善避恶的强大动力。

(4) 推进政务公开, 发展公民及社会对行政活动的监督。

现实中, 权力是最容易被人们用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因此, 推进政务公开, 发展公民及社会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就显得格外重要。

摘要:在市场经济中活动的个人和团体, 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作为市场机制辅助者、合作者、维护者的政府, 通过公共服务来弥补市场的不足和缺陷时, 更应该遵循公共服务伦理, 树立公共服务精神。

网络中的公共伦理问题 篇8

【关键词】网络伦理 高职生 网络失仪 对策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LX731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科研立项项目桂工业院科研201401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27-0

1.引言

近年来,广西高职院校屡屡发生90后高职生因为在网络上大放阙词或者在网络QQ群里发布一些不良信息造成违法的事件,大多数高职生或许只是一个随手的转发操作,或许只是某个好心的提供所谓“种子”的操作,就把自己拖到了违法的边缘。而当被网络警察追踪的时候,这些制造麻烦的90后高职生们还一脸茫然的认为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或者认为那只不过就是件无伤大雅的小事。

另外就是每個高职院校任课老师或多或少都会面对的问题,那就是一些90后高职生在课堂上成了“低头党”,要么用手机刷微信刷QQ,要么用手机听音乐玩游戏;更有甚者,直接旷课呆在宿舍没天没夜的玩着网络游戏。90后高职生如何在这场互联网大潮中学会自控和自律?这些网络伦理方面相关的问题研究已经成为了摆在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2.高职生网络伦理现状分析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网络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等方面[1]。从某种方面来说,网络伦理问题一方面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是指群体在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规范和集群意识。

目前,广西各高职院校90后高职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呈现如下的特点:

(1)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电脑和手机已经是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每天都需要使用电脑和手机与外界做各种各样的联系。但也因此导致了自控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在电脑和手机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么是长时间坐在电脑吃喝拉撒,要么就是屡现在校园里和课堂上不停玩手机的低头族或拇指党。

长时间的玩电脑游戏,造成一些高职生视力严重下降,更严重者还出现面瘫;或者因为熬夜玩游戏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一到上课就趴桌子睡觉。要么就是长时间玩手机造成指键劳损或颈椎酸痛。 因为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自律和自控,已经对一些90后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2)模糊的价值观导致网络失仪行为屡屡发生;不论是在网络上随手转发不良信息的种子还是链接;还是在考试中用手机传送答案共同作弊;亦或是在微信或QQ空间中大骂任课老师极尽诋毁……部分违反了网络道德的高职生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错误,甚至还认为有些小题大做。模糊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这些高职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发生。

(3)异化了高职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网络世界的良莠不齐,加上高职学生自身追求刺激的性格特征影响,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追求极端变味的感官刺激;一些学生喜欢观赏血腥的暴力影片,一些学生习惯收集各种另类图片,并将这一切行为冠以个性、时尚的名义。异化了的审美情趣对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

(4)疏远的人际关系和冷漠的看客。如同那句著名的广告语“移动改变生活”,虚拟社会的未知性和私密性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心醉神迷;沉迷在网络和手机中的部分高职学生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手谈”越来越成为这些高职生的交流方式。人际关系的疏远使得这部分高职生越来越融不进集体的生活中,与人相处上存在着障碍,性格也越来越孤僻。最终发展成对集体对周遭的事物变得越来越冷漠,似乎只有网络世界才能给他们带来激情和温暖。这种网络伦理问题也容易导致高职学生的情感缺失和人格障碍。

3.高职生网络伦理问题的成因

面对越来越多的90后高职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现象,本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以本学院为例总结研究出来以下高职生网络伦理问题的成因:

(1)高职生的自身特点原因。本学院的高职学生有部分来自中专和技校,这部分高职生没有经历过三年高中的学习,基础较差,在面对高职课程时难免感觉到吃力,一旦学习上遇到瓶颈,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各种聊天软件和手机游戏的盛行,这小部分高职生就容易把学习上的困难转换到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求成就感,往往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也进而导致了旷课或课堂玩手机现象的产生。

(2)教师的教导分离。目前的高职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于是授课教师便成为了可以与学生直接接触的第一人。但部分授课教师总是与学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或者奉行上完课就走的理念,不怎么去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觉得那是班主任或铺导员的事情。于是部分任课教师对学生上课玩手机听音乐玩游戏等现象熟视无睹,也不加以提醒和劝告,只教不导在本学院的教师群体中并不是个别现象。

(3)高职生缺乏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引导。现在的90后高职生基本上是人手一只手机,QQ和微信等成为了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大多数时候,班级群和微信群,仅仅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发布各类通知和文件的一个中转站,并没有真正利用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教导和引导。加上刚刚成年的高职生在面对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容易因为新奇而受到各种诱惑,但他们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又无法真正地从铺天盖地的网络咨询中辨别出真正良性有利的东西。因此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就尤为重要。如果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多一份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微信群或QQ群中的一些思想动态,很多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就更容易得到改善和控制。

4.解决高职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对策

(1)积极开展网络伦理教育。高职学院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高职院校的网络伦理教育,不仅仅是让90后高职生健康地使用网络,还在于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网络观[2]。高职院校可以在德育课程或团组织活动中适当的加入网络伦理教育的相关知识,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切实地做好对高职生的良性引导。

(2)建立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通过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和校园图书馆系统,使得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查询到相关课程微课, 通过视频观赏,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一方面提高了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将学生上课玩手机玩游戏逐渐的引入到通过手机来进行辅助教学的良性循环中。

(3)加强高职生网络平台监控。高职生的微信和QQ已经成为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班主任或辅导员,或者包括任课老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微信群和QQ群,以及个别学生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关注,及时发现和跟踪高职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一切高职生可能潜在的违法违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并通过相关的聊天通讯平台,切实的对高职学生加强网络伦理和群体舆情的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培养良好网络伦理道德。高职院校可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切实的与高职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沟通,及时传达给家长高职学生在校的相关表现,从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双角度,对高职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共同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高职学生的网络伦理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和改善提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90后高职生的网络伦理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和面对的迫切问题。互联网的越快速发展,高职生所面临的网络伦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也越容易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更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热情,对高职生加以引导和教育,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切实的加强高职生的网络伦理教育,促进高职生的健康发展,为创造中国梦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苗伟伦.网络伦理的初步建构[J],浙江海洋學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

上一篇:煤矿职工安全培训管理制度下一篇:药品保管员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