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2024-09-17

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精选12篇)

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篇1

在2013年省科技厅下达的省级条件建设与民生科技专项中, 一批新成员更加引人注目———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首批平台网络仅有5家, 分别是江苏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企业知识服务平台网络、江苏省优生优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建设总经费9470万元, 其中省拨款4100万元。

2013年, 为了更好地整合平台资源、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 江苏省秉承平台建设"求精不求多"的理念, 面向市场需求, 创造性地启动平台网络建设, 首批5家平台网络主要针对科技创新过程中公共服务领域的咨询、培训、知识产权、文献支撑, 以及民生领域中的优生优育民生建立。

首批平台网络公益性更强、服务性更广、支撑性更高, 是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又一创新之举。具体而言, 从资源集聚上, 跨地域跨平台地整合江苏省优质人才、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 上下联通、优势互补、经验共享, 形成统一的服务链;从功能建设上, 依托有较强服务能力和影响力的骨干龙头科技服务机构, 通过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的方式运行管理, 立足江苏省顶层设计, 合理规划, 根据市场需求与产业特色科学布局加盟单位, 协同研发服务产品, 提升平台网络的服务能力;从服务模式上, 平台网络建立统一的服务标识, 形成服务标准、服务模式、服务窗口、服务网络、服务收费、服务流程的统一, 建立规范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从政府扶持上, 创造性地采取绩效后补助的支持方式, 后补助比例大于50%, 要求每家平台网络建立简单、易操作的后补助机制, 根据服务量、服务效率等标准给予后补助, 有效考核了各家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积极性。

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篇2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2013年是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的关键之年,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之年,围绕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的总体目标,我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环境支撑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通过行政推动、示范试点等有效手段,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出台,以行政促应用 省教育厅于2012年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置了综合工作组和四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我馆作为成员单位,配合基教处开展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工作。一是协助教育厅制定出台《山西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把“三通两平台”的分任务分解细化,形成系统、科学的行动方案,确保工作推进有序;二是制定了《2014-2015年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安排意见》。总体指标与三年行动计划保持一致,分年分项制定了推进措施,明确了各市、县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与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体系完整、相互配套的工作措施;三是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参照国家《数字校园 1 示范校建设参考指标》,结合我省实际,制订了《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从互联网接入、校园网络环境、基础设施、教学应用、教师个人空间、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标准已于2013年7月印发至各市,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层次应用提供了行政依据;四是出台了《山西省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意见提出,我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将充分依托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计算、存储、资源和运营优势,建设网络学习空间软件平台,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提供载体服务。在政策出台与行政推动方面,各市也积极出台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意见与应用意见,召开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一些市还是以政府名义出台和召开的,工作推进力度很大。

二、积极开展试点实验项目,以示范引领应用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教研”是我馆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一个实验项目。“三通两平台”工程中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习空间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学习空间必须与日常教学、教研紧密结合,深层次解决教学教研实际问题。基于以上理解,我们结合我省课改实际,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目的是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如何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目前,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已经搭建完毕,功能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网络 2 教研和学习空间个性化服务。全省共有37所实验校、173个实验班、468名实验教师在11个学科上开始实验。该项目在“山西省网络教学教研寿阳县现场会”和‘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班班通”芮城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得到领导和与会者的一致认可。

三、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我省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任务的重要举措,符合我省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应用需求,对于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心从资源建设向服务提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论证和筹备建设中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用户量大,对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要求高;二是建设成本高,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后续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三是服务类型广,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开展全口径服务,以及从课件资源库向多元化的交互式互联网服务转型的客观需要,对平台的服务形式、内容和服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组织有关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权威专家召开了专项论证会,就项目的实施办法、技术标准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形成了以下共识。

1.应用技术手段满足服务需求。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紧密围绕应用需求为建设基础,以ICT(信息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依托,支持多用户大并发应用。通过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宽带网络(固网和移动互联网)、城域网和校园教育网络环境为传输载体,形成面向全省的网络教育云服务体 3 系,提供包括基础数据应用、教育资源应用、云存储、网络视讯、网络空间、远程教育与培训等多元化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2.开拓建设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广泛吸收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由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建设、参与运营的方式,减少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把选择权交给教育教学一线,通过市场行为建立需求与服务间的紧密对应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以及在生均经费中列支信息服务专项经费等政策,最大化实现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效率和发展成果。

目前,根据《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范,《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征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国内多家优质企业积极响应,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已经逐渐清晰,建设实施方案中规划的各项互联网服务项目,包括网络微视频、网络选修课、网络培训和专递课堂等,均已完成前期开发工作,进入上线测试阶段。同时,正在积极争取教育厅、财政厅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四、发现和推广市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典型 2012年,运城市就出台了《运城市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施意见》,把“班班通”教学应用、“人人通”试点应用放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引领、行政推动、活动促进”的方针,把“班班通”教学应用、“人人通”试点应用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同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同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应用力度,不断强化推动措施,有效地促进了 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一年多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一县(校)一亮点’。”9月,在全省“班班通”、“人人通”教学应用芮城现场会上集中进行了展示,13县(市、区)、5所市直学校利用电子白板一体机和精彩的解说,集中展示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研方式;展示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角色转型的新途径新方法;展示了不同学段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新方式、新路径;展示了县、乡、校三级资源库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以及我们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做出的新的努力和探索,受到了王珠珠馆长和张卓玉副厅长的高度评价。人民网、山西日报、中国教育信息化网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五、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情况

我省自2012年底启动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以来,为全省501所8人以上的教学点配备数字资源接收播放设备,通过宽带卫星网络,为地处偏远的教学点输送优质教学资源。各项目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强化组织保障,创新教学应用形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芮城县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中心校示范带动作用,借助网络优势,扩大数字资源的应用范围,实现异地同步课堂教学,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加强教师培训,利用示范课、交流课、汇报课等手段,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切实提高教学点教师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应用的能力。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装处乔玉全处长对我省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芮城县、临 5 猗县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六、即将开展全省“班班通”设备教学应用年活动 我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班班通”项目已实施三年。为有效推动“班班通”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教育厅将2014年确定为“班班通”设备教学应用年,主要开展6个方面活动:一是组织开展第二届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大赛评比活动;二是组织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示范课展示、观摩、交流活动;三是启动实施“‘班班通’教育教学资源进教室计划,开发交互式数字资源、“同步课堂”资源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数字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探索多途径实现“班班通”的新举措;四是组织开展优秀课件和微视频评选活动;五是组织开展山西省“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教学应用示范校评选活动,发现和培养“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典型;六是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一、引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要求我国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完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举措。

人力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做出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社会保障则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从省市层面来说,各省市也有自己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机构。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基本都建立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笔者收集相关材料整理目前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在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也越来越习惯通过网络完成各项工作生活事宜。特别是手机移动设备与网络的结合,更让网络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人们习惯使用手机进行工作生活事务,用手机查阅文件、发送消息甚至是购物消费,网络无所不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也正是基于网络的不断扩大而建立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但在现实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1.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从全国范围来看,基本各省市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但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即使是同一城市,各个区之间的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市区,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只停留在“摆设”的阶段,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2.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经费保障机制。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网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同时随着网络的运行使用,也相应的需要一定的维护经费。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这也就导致很多地方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虽然已经搭起架子,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办公的优越性。因此,为了保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费的支持,关于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再好的想法也难以落地。

3.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最初从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并非是科班的计算机专业出身,对于网络建设工作一无所知。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广,已有部分计算机专业人才走进此行业。为了提高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就需要不断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让新员工带领老员工共同进步,培养一支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队伍。

4.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滞后。很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还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更多是一种消息发布和通告形式。此外,由于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经费的短板,网络维护工作不佳,运行方式比较落后,速度较慢,这也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是为了给人们提供简单便捷的服务,如果不能及时解决民众的需求,那么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则出现危机。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将结合硬件和软件提升方面、综合服务方面及规范化管理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1.秉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均等化原则,规范管理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因为各地区、各省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导致人们对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的使用难以整齐划一。因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通过实践调研,探索研究一条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新路子,建立相应规范化管理的标准,以便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均等、平衡。

2.建立完善正常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共服务网络平台的常规运行。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是保证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常规运行的重要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走在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领域。鉴于目前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滞后性和经费不足等情况,相关部门建立正常的经费保障机制势在必行。

3.提升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工作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21世纪最缺乏的就是人才,确切地说是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需要一群专业素质高、综合素质强的人,因此相关部门应广纳贤才,首先保证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人员配置。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才能为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相关部门应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学习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同时,加强新老员工之间的传帮带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老员工指导新员工,实现人员的可持续发展,保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的可持续性。

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篇4

当今世界, 国家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竞争, 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知识产权竞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产权成为各国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本国利益和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国加强了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 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保护水平和保护力度不断增强, 知识产权正成为各国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申请或注册数量快速增长, 掌握和控制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中的知识产权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较晚, 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基本建立了体系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 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 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因此, 知识产权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知识产权保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总体上看,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和拥有量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偏低, 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能力不强, 这种现象在南宁市的企业尤为突出。在南宁市众多企业中, 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能力不强、获取知识产权信息的渠道不畅、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率低等等问题相当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南宁市众多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严重制约南宁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针对南宁市现状, 《南宁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提升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专利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鼓励发明专利的研究开发, 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 “在‘十二五’期间初步建设成我国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和我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形成富有活力、条件优越的创新环境, 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把南宁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显然, 构建“南宁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 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 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大幅度提升我市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推进南宁市专利倍增计划实施, 为全面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推动南宁市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南宁, 促进南宁市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2 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和考核指标

2.1 总体目标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精神, 以建立一个为市政府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宣传报导国内外及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动态、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引导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等综合服务的平台为目标, 运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 构建“南宁市知识产权局”门户网站,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信息支撑, 推进南宁市专利倍增计划实施, 为全面推进南宁市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南宁, 促进南宁市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

2.2 建设内容

(1) 研究开发内容

建立南宁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该平台由“南宁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政服务信息”、“专利资助网上办理系统”、“中外专利数据库”构成。帮助机关、企事业单位学习、了解知识产权知识、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以及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相关规章条例, 完善南宁市知识产权现代化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应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满足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信息的需要。 (2) 平台示意图

2.3 考核指标

(1) 主要技术指标 (包括形成的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专利、技术标准、论文专著等数量、质量指标及其水平等) 。建立一个由“政务公开、资讯中心、法律法规、行政执法、机关建设、专利管理、专利资助网上办理系统”、“中外专利数据库”等15个主栏目和29个子栏目构成的“南宁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2) 主要经济指标 (包括技术及成果应用所形成的小试、中试、生产线年生产规模、经济效益、示范基地数量指标等) 。为市政府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宣传报导国内外及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动态,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 引导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 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信息支撑, 推动南宁市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南宁。

3 基础条件

3.1 承担单位基体情况

南宁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南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职责是:为南宁市的中小企业和农业长期提供信息咨询、网络技术服务、企业诊断、项目融资、企业培训、科技交流与合作、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所内设有网络信息部、企业咨询服务部、资源开发培训部、办公室等部门。现有干部职工19人, 其中技术人员16人, 占全员人数的83%。其中:高级职称1人, 中级职称9人, 初级职称5人。于2003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建立了南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网, 具备丰富的信息数据库 (科技信息系统、商务信息系统、数字化期刊系统) , 信息总量达1400万条以上。多年来, 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自治区和南宁市工农业的科研项目。拥有多年专门从事科技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的经验。迄今拥有4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员。于2001年创建了“南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07年创建了“南宁专利信息服务网”, 两网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 目前运行正常。自2001年创建了“南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算起, 至今已拥有10年的技术开发、网络管理经验, 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型人才。“南宁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运行以来, 开办了24个专栏, 已拥有1000多G的信息数据量;构建了企业上网平台, 为1000多家中小企业制作了网页或链接, 并及时宣传企业产品信息;拥有丰富的万方大型数据库, 具有健全的“科技信息子系统”、“商务信息子系统”“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三大信息化服务系统, 全面准确地为企业提供了科技信息, 产品信息, 科技成果、专利技术查新检索等多种信息查询服务。在原有网络平台为中心的基础上, “南宁市中小企业创新科技服务网”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将六县六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互联互通, 构建了一个市, 县、区三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工作的大平台。

3.2 工作基础

南宁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拥有光纤专线宽带通讯线路、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两台服务器、一台磁盘阵列、不间断电源和六台PC机等组成独立网站的网络基本设备, 并已建有万方数据镜像站点数据库系统。同时拥有课题开发所需的网络技术人员、专业业务人员。具备了课题开发的基础条件。

3.3 欠缺条件的解决措施

尚须增加2台专供本平台使用的工作服务器、一台磁盘阵列、一台交换机和8台工作PC机。

需投入经费110万元, 由单位自筹10万元, 欠缺研究开发的部分资金拟申请市科技局科技三项经费100万元。

4 组织实施

4.1 课题实施进度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分析

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服务建设, 是南宁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深入和提升能力的延伸, 以为市政府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宣传报导国内外及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动态、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引导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 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信息支撑, 推进南宁市专利倍增计划实施, 推动南宁市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南宁, 其经济效益是宏观的、间接体现的。

5.2 社会效益分析

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对于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引导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 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信息支撑, 对推进南宁市知识产权工作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的完成, 将对南宁市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章论述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平台建设提出总体目标、内容和考核指标, 并就现有基础条件及改进措施进行探析。

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 篇5

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要求,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具备权威性、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第三条

服务平台分为试验检测、信息服务两种类型。试验检测类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综合分析等基础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制定试验检测方法,建立计量标准器具,构建量传溯源体系,研制相关设备,提供相关服务。

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先进的信息采集工 1 具,构建专题信息库和知识产权资源数据库,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等服务。

第四条

鼓励、支持服务平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建成一流的知名服务机构。

第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服务平台的建设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集团分别负责对本地区、所属单位服务平台申报进行初审、推荐及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服务平台的申报实行自愿申报、择优推荐,服务平台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应用牵引、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 服务平台申报

第七条

服务平台的申报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政策及相关规定;

(二)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集团的指导和监督;

(三)具有完善的运行机制;

(四)行业内公信度高、服务面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五)拥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

(六)具备提供试验检测、信息服务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七)具有领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服务平台申报单位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见附件1。

第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则上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服务平台的申报工作。

第九条

申报单位经所在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有关行业协会推荐申报,中央管理企业经所在企业集团推荐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报。

第十条

申报单位依据本办法第九条的申报渠道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申报书》(见附件2)。

第十一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集团应当对申报单位的申报书进行初审、择优推荐,提出审查推荐意见,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三章 审核公示

第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介机构或组建专家评审组,分类型对申报书和申报单位服务能力进行评审,提出评审意见,必要时组织答辩或实地评审。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政策 3 以及工业强基工程规划布局,听取行业意见,研究确定服务平台建议名单。

第十四条

服务平台建议名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公示15个工作日。

第十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符合条件的服务平台列入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名录,并公告。

第四章 服务平台运行

第十六条

服务平台应当遵循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

第十七条

服务平台应当主动开展公益性服务,向政府和行业提供试验检测、信息服务发展报告,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各项任务。

第十八条

服务平台应当于每年一季度末将上一的能力建设和服务运营情况上报。上报程序参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渠道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九条

服务平台负责人、地址、主要投资方或上级主管单位等重要信息发生变更应当及时备案。备案程序参照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渠道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发布服务平台名录。第二十一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列入名录的服务平台予以扶持。

第二十二条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集团应当加强对服务平台的指导、监督,支持服务平台的建设。

第二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服务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列入名录的服务平台,依据本办法每三年进行复核。对复核合格的服务平台予以确认,否则移出名录,并公告。

第二十四条

已列入名录的服务平台有下述情形之一的,从名录中移出并公告,且不再受理其申报。

(一)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

(二)发现在申报或复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三)损害服务对象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有其他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行为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于公告前30天告知拟移出名录的服务平台的申报单位,允许其陈述和申辩。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1.服务平台申报单位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

搭建网络平台 服务全民阅读 篇6

目前,随着多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兴起,网上阅读、手机阅读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既可以拿本书去读,也可以打开手机、电脑、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随时随地阅读最新最全的图书,数字化极大地改变了出版的方式和人们阅读的方式。数字阅读有望从全民阅读的“助力”变成全民阅读的“主力军”。

数字阅读助推全民阅读

在国民数字阅读率不断提升的背后,是数字出版产业的蓬勃兴起。目前,经历了十多年数字化进程之后,我国出版业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为主的、单一纸介质的出版业,成功转型为现代化的、依托数字技术的、多媒体的出版业。传统出版机构与电子阅读终端生产商的合作早已开始,而全国几乎所有的报纸如今也都已拥有自己的电子版。目前,整个数字出版市场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网络地图、网络教育、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等新业态。数字出版是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数字出版在丰富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纵观十几年来出版业在数字出版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观念的变化,大家从对数字出版的怀疑变成了现在的关注、支持和积极参与。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去出版界认为数字出版是对传统出版的威胁,现在已经变成了数字出版的拥护者,认为数字出版是新的机会。并且50%的出版商均认为2018年将是世界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年份,届时电子内容的销售额将首次超过纸质版内容。2011年这个预期又有所提前,在2011年1月举行的世界电子书大会上,人们普遍对未来电子书阅读持乐观态度,五大出版商的首席执行官都认为电子书销售还会增加,到2014年,市场上售出的书一半都将是电子书。

二是媒介的变化,新的媒介终端迅速崛起,扩充了数字出版的队伍。十年前,数字阅读媒介仅限于电脑。如今,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手持阅读器、MP4、Mid、iPad等多种数字阅读终端来阅读。比如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引领下,中国手机阅读业务迅速发展,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当代白领、学生以及其他一些手机用户的新宠,手机阅读产值超过网络游戏,在数字出版中独占鳌头。

三是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自1999年开始对我国国民阅读情况进行连续的跟踪调查,发现网络阅读正以每年40%以上的增速赶超纸质图书的阅读率。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0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我国通过数字方式进行阅读的国民比例达到24.6%,其中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的国民通过手机阅读,选择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根本性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可见,数字出版以新模式、新体系、新渠道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其互动性、及时性、大众化、通俗化等特点具备了传统出版无法复制的模式,这将推动全民阅读以全新的方式和空前的速度发展。

数字出版成果推动基础教育阅读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全民阅读需要重点普及的对象。国家一直提倡要推动教育的均衡化,而阅读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图书馆是中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拓展视野、塑造品格的重要抓手。但是,中小学图书馆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让人堪忧:一方面,全国许多中小学因财力所限导致学校图书馆图书匮乏甚至无法建立图书馆;另一方面,教育部一直在力推让中小学开设电子教室,让学生从小接触电脑,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内容,很多学校电脑闲置率很高。

中文在线从市场现状出发,积极探索出这样一个双赢的模式——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在电脑上装上数字图书馆资源,即可同时解决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不足和电脑闲置两个问题。这个模式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项目于2002年作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立项。中文在线成为该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成功实现数字出版成果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应用。目前,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产品已经覆盖全国30000余所中小学校,上亿师生,积极推动青少年数字阅读,建设现代化的数字书香校园。

数字图书馆模式在教育领域谋新篇

在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市场取得突破后,中文在线面对市场变化,前瞻性地看到一个新的机会:在线开放式阅读平台。以前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虽然得到很大普及,但是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是局域网形式,之前数字图书馆的出版方式通常是把图书馆数字化,或者称作“纸质书电子化”,这种方式方便读者查询、复制、粘贴,但与图书馆本身具备的职能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而且在以前的数字图书馆中,读者只有在学校或单位才能看到馆方购买的内容,一旦离开,将受制于版权限制而无法看到。

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公共阅读服务平台,让全民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无障碍”阅读体验。中文在线经过探索,创新模式,开辟全民数字阅读的新途径——“书香中国”。

“书香中国”是集智能化、互动性为一体的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图书馆读书活动服务平台,首先以青少年健康阅读为切入点,以正版优质的数字内容为载体,以丰富的读书活动为抓手,为上亿师生家长提供先进的数字阅读和读书活动服务。平台的核心积分体系能有效激发使用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阅读的荣誉感,通过家校互动,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它还把分散在各个机构的读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阅读社区,读者可以分享阅读的收获和快乐,让读好书、评好书变成一种群体行为和社会现象,推动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突破教育领域

“书香中国”首先突破教育领域,目前已经开通了“书香江苏”“书香上海”“书香八闽”,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自2009年4月以来,该平台为全国超过30000所“书香校园”及数千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通了自己的个性化读书网站,上千个精彩纷呈的读书活动在平台上同时展开,参与人次达到2亿多,成为构建“学习型政府”“书香城市”“书香校园”的新途径。

其中,“书香江苏”是“书香中国”上线一年以来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书香江苏”的运作模式是:中文在线搭建数字阅读平台,并与江苏省电教馆合作。省电教馆为全省中小学每校购买200本的数字图书,师生可在任何有互联网的环境下阅读这些电子书,并在线上开展读书活动等。截至目前,“书香江苏”已有 1.25亿人次访问,开通了44万余个书房,有5528个单位,举办了221次活动,江苏各级政府及学校累计购买数字图书117万册。“书香江苏”已成为江苏省教育公共阅读服务平台。

基于“书香江苏”发起的读书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由江苏省宣传部、教育厅、电教馆、中粮集团联合组织“走进世博,幸福中国”为主题的网上读书征文活动。此项活动历时3个月,共有5500多所学校参加,网上点击率高达1.248亿人次,收到有效作品4.7万篇(其中社会群众4100余篇),评选出一等奖1400多篇、二等奖2500篇、三等奖2100篇,共计6000多篇获奖征文。还评选出了10大书香县(区)、20所书香学校、百名读书之星。

本次网上读书活动参与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在江苏读书活动史上尚属首次,在全省中小学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掀起了全省校园读书的热潮,为营造“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风尚,打造“书香江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书香中国”将多领域进军

当“书香中国”在教育领域先行试点,取得巨大突破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模式推广应用到全民阅读的其他领域,真正为推动全民阅读开展、提升全民素质而服务。除了教育领域,在个人阅读领域、企事业单位职工阅读领域、社区阅读和农村阅读、农民工阅读领域都有很大的空白和发展空间。

而在这些领域中如何真正做到推动全民阅读,如何真正做到知识惠民呢?我们认为内容很关键、模式很关键,我们要打造一种全新的阅读“三尚”生活。

古人提到阅读“三上”,指的是马上、厕上、枕上,这是从阅读环境上入手的。而我们今天提倡的一种阅读“三尚”生活是从内容、模式、精神塑造上入手的。所谓“三尚”是指:时尚、风尚、高尚。

时尚:中文在线搭建了“书香中国”这样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性数字图书馆,构建了一种阅读的全新方式,是一种新时尚。风尚:中文在线建设的“书香中国”为读者带来极大便利,这种模式有利于提升读者的兴趣,让阅读成为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高尚:数字阅读本身应具有文化导向功能,要满足政府、社会、民族在传播主流文化方面的需求,唱响主旋律,抵制三俗,让阅读真正培养人们高尚的文化情操。这样,才能对我国全民阅读的普及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充分体现数字出版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价值。

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篇7

我国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经历了政府兴办、民营中介机构和外资力量的兴起, 以及后来的由于人才市场定位不明确导致的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互混杂的局面。直至后来的人才服务机构调整改革, 国家人社部提出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 “市场经营与公共服务分开”的改革方向。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伴随着人才资源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化配置的变革, 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政府人事部门对社会开展公共服务的窗口开始, 到国家和省、市、县四级政府人才服务四级网络的形成, 以及民营中介机构和外资机构的兴起, 再到以政府出资、企业改建、行业协会主办、机构连办为主要模式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 我国人才服务业务从传统的档案和代理服务, 延伸到人才引进、人才招聘、人才网站、平面媒体、人才派遣、人才培训, 职称评定、甚至猎头等。人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人才服务平台的构建可以充分整合地区各方的服务资源, 加强区域人才服务队伍, 缓解企业人才需求问题。同时, 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既方便了公众和广大服务单位, 也是对机关繁重事务的一次解放, 使人事宏观调控的空间更大, 公共人事管理的效率更高。

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模式

(一) 建设思路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推进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改革①。根据“管办分离”原则, 要把公共服务业务与市场化服务业务分开运行。市场经营性业务有人才招聘、人才评价、人才职业介绍和推荐、经营性人才信息网络查询、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有人事档案管理、人才职称评定、人才信息库及发布、毕业生就业指导、合同鉴证、流动党团员组织管理等②。

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加快引进、培养、集聚各类人才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的融合现有资源, 提高人才服务效率。现今国内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把人才服务部分业务从政府部门分离出去, 采用企业的形式来运营,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模式, 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的参与, 以人才服务为业务,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 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队伍。积极推进人才公共服务规范化、科学化、创新化和法制化建设。同时通过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辐射带动各企业人才引进与开发工作, 进一步提升地区招商引资的效率, 壮大人才队伍的实力, 增强地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 建设主体及作用机制

由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可以看出, 在平台的过程中主要的参与主体有政府、运营企业、服务企业、人才四类。

政府是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 也是人才服务建设的监督者, 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对于一些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 需要在政府的资源和财力保证下, 才能持续的提供给社会各方;而对于营利性的人才服务, 只有在政府的监督保障下, 市场才能有序的进行。运营企业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主体, 它直接影响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效率。而服务企业与人才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 满足他们的需求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出发点。 (见图1)

三、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

根据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职能作用、服务活动以及服务内容, 以人才服务的提供及人才公共服务的展开为切入点, 可以将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可以由以下几个

子系统构成:就业服务系统、人才引进系统、培训教育系统、专业咨询与服务系统。 (见图2)

1、就业服务系统

就业服务系统主要是面向毕业生以及社会上的未就业人员。主要提供的服务有:一是开通就业通道, 为毕业生实时提供就业信息, 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比如, 开通“绿色通道”, 设立毕业生就业专用窗口, 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推荐服务、档案管理服务、法规咨询服务等③。二是可以建立求职信息库。将毕业生的信息分类入库, 吸收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 并定期将各类需求信息发布出去, 积极促进双相匹配,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

2、人才引进系统

人才的引进是各人才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人才引进系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引才工作:一开展专场招聘活动;通过吸收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 在企业的委托下, 前往人才聚集地代理企业开展招聘活动;或者是定期组织企业到高效聚集地参加大型招聘会。二高级人才的猎聘;对在重点项目和产品研发上急需高级专家帮助的, 定期去行业人才聚集地看展推介会, 推介本地区的人才优惠政策、发展环境等优势, 从各方面满足高端人才的需求。对于无法满足需求的企业, 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 积极为其提供智力支持。

3、培训教育系统

针对地区人才需求问题, 企业可以走内部培养的道路。平台可以定期为企业人员开展专业教育, 包含专业技术培训教育、管理知识培训教育等方面。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 从企业的需求出发,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 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 努力打造精英式的培训教育平台。

4、管理咨询系统

该系统主要包含几方面的服务, 一政策咨询与解读服务;针对国家与地区新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以及企业引进政策, 开展咨询与解读服务, 以在人才市场设置滚动电子屏幕或短信通知等方式进行宣传, 必要时可开展相关讲座。二针对专利申请、人才优惠、公司注册开展的手续办理与疑问解答服务。三针对人才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的测评诊断服务。

摘要: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伴随着人力资源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化配置的变革中, 适应社会大众的公共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了总结了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运行机制和服务内容, 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引进,人才培训

参考文献

[1]廖文剑, 徐晓林.政府转型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 2010 (5)

[2]伍梅.构建广两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探W[J].广两社会科学, 2009 (9) .

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篇8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符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的高度融合的要求, 同时为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智慧经济运行分析体系和公安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绿色引擎”作用。建设“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要以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 以需求为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进一步完善平台系统, 优化应用环境, 拓展服务内容, 努力将“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成推进天津智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窗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阳光政府,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过程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 是以网站政务公开、互动交流、网上服务、网上办事的程度和效率所决定的。随着社会民主气氛的浓厚和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及网络具有低成本、及时互动和方便快捷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高涨, 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从针砭时弊、舆论监督到爱国热情的表达, 网民们越来越走向成熟, 成为一支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的一个窗口, 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平台如何发挥出自身的特点, 如何吸引更多的市民, 如何引入更多的接入方式, 让更多的电话、短信、网民、3G等市民用户满意, 关键是要不断创新, 以先进的技术、创新和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意识, 真正做到“急人所急, 帮人所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适应中国政府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平台。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 将为和平区内的居民提供证照办理、管理服务、文化娱乐、婚姻登记、房屋买卖、户籍办理、各类保险、法律咨询、水电气申办及故障报修等一条龙服务。

1.1 集中受理

由公共服务平台前台承接政府对外的全部服务, 对可以通过知识库解决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对于无法及时解答的问题按照公共服务平台运作规程, 认真按程序处理。

1.2 对口分发

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对咨询类问题, 且能判定处理单位的, 按照该单位建设方案提供方式, 直接进行转办;无法判断的服务事件转接至指挥中心, 再由指挥中心协调判断派发至相关部门办理。除上述两种办理方式外其他情况呼叫前台必须通过服务单进行流转。

1.3 归属办理

归属单位及时查看本单位“办件签收”并签收服务单, 并要求在24小时内给与相关问题有效答复。签收后应按照本单位运行方案立即进入办理程序, 严格按照办理要求和办理期限定期办理。对于不属于本单位或需要其他单位协同解决的问题, 可自行发送相关单位或接转指挥中心, 但需填写详细的办件说明。

1.4 跟踪督办

指挥中心对全部案件进行跟踪督办, 并提出督办意见, 指挥中心需对公共服务平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监督管理办法严格处理;各公共服务平台成员单位要指定分管领导并对本单位全部服务事项督办。

1.5 办结回访

主办单位对于办理完毕的服务事项需及时对服务单进行说明, 对于无法按期办结的事项, 主办单位要及时填写逾期原因。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及时查看办结案件, 按照主办单位办理情况对相关事项进行回访。

1.6 统计发布

公共服务平台指挥中心会将所有受理信息分类统计, 并发布于平台的对外网站及内部系统中。

1.7 审结归档

对于回访满意的事项, 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对该服务单进行审结并归档。对于回访不满意的事项, 重新制作服务事件, 并写明详细情况转至相关单位。

1.8 通报考核

指挥中心定期通报平台运行情况, 并以办理受理事项及时率、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等指标为主, 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定期将考核结果上报区委、区政府、智慧城市领导小组, 并通过平台网站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2 政府工作的监督管理途径

2.1 平台提供强大的现场监管和数据监管平台

通过实时的现场数据实现强大的现场监管, 实时掌握百姓呼叫情况、各个媒体 (电话、网络、3G、短信、邮件等) 分类情况、座席现场处理情况、民生问题分类情况等实时的现场数据, 根据现场反应数据及时应对作出反应, 如:根据不同媒体接入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加强处理速度;根据民生反应情况安排相关部门直接现场处理;对于突发猛增的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等。通过数据分类库实现强大的数据监管, 实时查看各类数据分类信息库, 各个部门转办督办情况、各个部门工作效率、市民信息的集中数量、市民关注焦点、问题反映焦点等重点的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发现政府各个部门问题, 立即进行工作部署和调整, 及时解决百姓问题。

平台是政府监督各个部门工作的重要渠道;通过现场监管和数据监管, 提供明确数据信息, 切实改进政府机关工作效率, 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从而大力加强政府部门建设, 通过监管不断深化政府部门考评机制。

2.2 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政府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民生反应数据上, 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数据分类是在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基础库中对各个方面的信息直接分类, 包括民生问题分类、处理转办分类、百姓选择媒体 (电话、网络、邮件、3G、短信等) 分类、部门工作情况分类、焦点重点分类等多种数据分类方式, 通过基础数据即可实现快速、方便的数据查看。

平台提供开放的报表查看系统, 所有数据可在报表系统内实现全面整合, 可查询明细报表、图形报表等各个样式, 可查询民生、政府部门工作等各个方面数据, 政府可根据政策调整、焦点问题改变、环境因素等不同外部影响, 及时调整数据整合, 及时查看现阶段关注数据焦点, 通过数据了解百姓心声, 了解政府各个部门工作情况。

平台提供大量的政府工作相关模板:《区长热线工作汇报模板》、《民生问题汇报模板》、《政府部门工作模板》等与政府工作相关的大量模板, 为政府工作节省大量的时间, 建立高效的工作方式。模板的使用主要关注根据情况文字方面的调整, 汇报所需的各个数据选择即可, 详细的数据模板会自动从基础库中读取, 保证数据的精确度。

应用强大的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为政府建设提供精准详细的百姓民生数据和政府部门数据。

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平台融合原则

在满足系统整体性能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 并与已运行的热线系统全面对接, 做到数据与业务平滑过度。

3.1 标准化原则

规范性、标准化是一个大型系统建设的基础, 也是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和进一步扩充的根本保证。因此, 对于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而言, 系统设计和数据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是系统开放性和数据共享的要求, 在系统建设之前应有明确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和质量标准, 整个系统的规范标准的制定完全遵循国家规范标准和有关行业规范标准。

3.2 规范制度原则

通过整合流程, 明确区、乡 (街道) 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 完善相关制度, 以规范化方式减少多头管理、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使市民服务新机制在制度化、规范化基础上运行。

3.3 全民参与原则

坚持开放性, 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以及居民的监督作用,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为民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热线电话、门户网站等方面的功能, 达到全民参与的为民服务。

3.4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经验, 结合本区实际,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功能区的差异, 确定不同的重点管理对象, 注重实效, 侧重解决本区突出问题, 力求创新。

3.5 先进性原则

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 借鉴各类系统的成功经验, 同时注重同类系统的建设教训, 在技术上, 充分考虑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和特点, 在注重系统的实用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且成熟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软件的开发思想上, 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 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3.6 安全性原则

由于整个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大多属于内部资料, 这些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 系统应遵循安全性的原则, 本系统在设计时将安全性问题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防止外部非法用户访问网络; (2) 防止内部合法用户的越权访问; (3) 意外的数据损害。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在设计时就考虑系统安全性: (1) 网络基于现有网络资源, 并增加部署一定的安全措施和系统冗余策略; (2) 系统内部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部门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等; (3) 建立完善的数据损害恢复策略和机制并具备良好的容错能力。

3.7 可扩充性原则

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系统业务功能的扩展, 所涉及的软、硬件系统都应具有非常好的扩充性。

3.8 稳定性原则

一般稳定性是指系统的正确性、健壮性, 由于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 并且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大, 数据的使用并发性强等, 这些特点对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一方面系统在提交之前应该反复测试, 并进行系统正式运行前的试运行, 把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 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健壮性, 在发生意外和灾难性破坏的情况下, 能够给出错误提示并很好地处理, 并且能够得到及时回复,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9 开放性原则

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可以说是系统生命力的表现, 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够兼容和不断发展, 才能保证前期投资持续有效, 保证系统可分期逐步发展和整个系统的越来越完善, 系统在运行环境的软、硬件平台的选择上要符合开放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标准, 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以适应后续工程和适应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谢芸.浅谈公共服务平台的双向获益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5) .

[2]戴业炼, 李锋.信息工程监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05) .

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篇9

由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资金短缺和检测设备不够先进, 影响了产品研发和生产。因此, 在孵化器中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构建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对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提升孵化器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以“投入、整合、共享、服务”为指导思想,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建设共享机制为核心, 以重组科技资源为主线, 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并适当补充投入, 是尽快建立高水平高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一、合理布局, 凸显产业特色

每个孵化器内都有许多企业, 这些企业涉及到多种技术领域。因此, 在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时, 孵化器应根据企业整体情况和产业结构, 综合分析, 合理布局, 选择重点发展领域, 在该领域建立技术服务平台。

1. 产业特色明显。

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领域, 应具有企业数量多、产业特色明显、产品科技含量高、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和元素。平台建立后, 企业对平台要有较大的需用量。通过孵化, 可在该领域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

2. 拥有先进技术。要建立公共技

术服务平台的产业, 要拥有该领域先进技术, 其技术水平在地区或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如果拥有占绝对优势的技术则更好。孵化器内要有龙头企业, 具有较强的实力, 具有带动其他企业的能力。

3. 培育前景广阔。

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领域, 要在国家支持发展产业范围内, 符合国家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产品市场需求量要比较大, 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有可依托单位。

依托单位应是该领域中规模大、设备先进、技术实力雄厚、能够承载服务功能、有为其他企业服务愿望的企业或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领域, 应具有可依托的单位作为平台的支撑条件。

二、精心设计, 构建平台载体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需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 需要孵化器和相关单位密切配合, 需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建设。平台建成后, 要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特点, 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 增强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

1.明确建设目标。建成后的平台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是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使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多种产品检测服务, 应用该平台, 可大大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平台技术和设备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落后;三是技术和设备在企业中应用广泛, 具有实用性;四是节约资金, 使有限资金发挥应有作用;五是平台总体水平先进, 在地区或国内同行业处于先进水平。

2.落实项目责任。从实践看, 多数平台由孵化器与依托单位共同建设。所以, 建设平台由双方共同负责, 项目承担单位负总责, 项目依托单位做好配合。一是要成立组织机构, 由两个单位的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组成,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作用;二是要落实工作责任, 人员各负其责。

3.搞好可行性研究。一是安排人员到该领域平台建设比较好的单位学习考察, 掌握平台建设总体情况, 包括场所面积、设备种类与价格、检测与分析种类、所需检测人员、所需资金等情况;二是参考外单位情况, 结合自己孵化器实际, 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4.确定实施方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 要组织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研究、论证, 最后确定建设方案。一般是在依托单位原有试验场所基础上, 由项目承担单位再投入一部分资金, 扩大场所面积, 增加先进设备, 建成标准比较高、能够满足企业需要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三、政企联合, 优化资源配置

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用, 实行多元化投资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政府科技主管部门通过支持孵化器, 为平台建设投入资金, 补充一些设备, 以少量的政策性资金将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场地、仪器、设备、技术人员等社会科技资源激活, 引导处于封闭状态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 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资源共享, 从而避免资源分散和浪费, 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利用率。

1. 利用企业资源。

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拥有宽敞的实验场地、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一批技术人员。孵化器在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时, 可将其作为依托单位, 使其成为平台的主体。孵化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使其由原来的只服务于本企业变为向外界开放, 同时服务于其他企业, 使其更好发挥效能, 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2. 整合院所资源。

一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建有具有相当规模的科技实验中心, 仪器设备比较先进, 检测功能比较齐全, 有些设备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大批高学历、高水平科技人员, 具有丰富科研经验, 技术实力比较雄厚, 具有明显的设备和人才优势。孵化器在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时, 可将其作为依托单位, 纳入资源范围加以利用, 与其签订合作协议, 使其服务于孵化器内企业。

3. 政府投入资金。

依托单位设施已经为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是, 为更好满足服务企业的需要, 还需投入一些资金, 补充部分设备, 以完善平台的功能。我国各级科技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支持孵化器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在平台项目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孵化器把科技部门支持的资金投入到平台建设中, 起到很好引导和补充作用, 这对于建设好平台意义重大。

4. 开发其他资源。

为使平台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 需要平台具有比较齐全的检测功能。所以, 在建设平台时, 可不拘一格, 只要是对提高平台检测能力有利、对孵化器服务企业有利的, 都可以研究、实践。所以, 可把平台内尚没有, 但一些企业、大学、科研单位拥有单一的先进设备纳入平台范围。

四、强化管理, 实现良性运营

平台建成以后, 要全方位加强管理, 规范科技资源的投入、管理和使用等行为, 营造科技资源高效利用的环境, 促进资源功能的发挥, 提高资源共享效率, 使更多企业受益, 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并形成良好的平台自我发展机制。平台建成后, 还应逐步扩展服务范围, 变以产品检测为主, 为含盖产品检测、技术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培训和代理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服务。

1. 健全规章制度。

为保证平台良性运营, 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关于检测室管理的规定、关于各种检测管理的规定、关于仪器设备维护清洁管理的规定、关于技术管理的规定、关于费用管理规定等。做到有章可循, 实现规范管理。

2. 抓好技术培训。

平台配备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 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要组织人员到国内该领域比较好的单位和设备生产厂家进行学习培训, 要在平台内部开展技术讲课和互帮互学等活动, 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 以满足工作需要。

3. 精心管理设备。

要明确设备使用人员, 落实责任, 各种设备由使用人员负责操作。使用人员要很好地掌握设备性能和检测技术, 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规程操作设备, 避免设备损坏。要建立设备使用登记制度, 掌握设备使用情况。要搞好设备保养, 保持清洁卫生。

4. 适当收取费用。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公共设施, 主要功能是为在孵企业提供服务。但为保持平台的正常持续运行, 在为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时, 可按低于市场收费标准收取一定费用, 以作为平台运行所需费用的补充。

五、补充投入, 持续提升能力

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一次性全面完成。平台建成后, 尚需不断完善。科技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孵化器和依托单位, 应做好后续工作。经过考核评价, 对健康运行的平台, 应继续投入必要的资金, 持续提升检测能力, 实现与时俱进。

1. 增加先进设备。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刚建成的平台, 所拥有的设备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企业所有检测需要;二是随着孵化器内企业的增加及产品研发项目的扩展, 企业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所以, 平台要不断增添设备, 增加新功能, 提升服务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改善平台环境。

随着平台设备的不断增加, 平台的面积可能需要扩大。由于平台使用时间的增长, 平台的环境将逐渐老旧, 环境可能需要装饰装修。所以, 需要投入一些资金, 改善平台环境, 以适应新时期企业科研和生产需要。

3. 提高技术素质。

由于新设备的引进和国内、国际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提高, 需要平台的检测人员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检测技术。所以, 需要投入资金, 用于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通过“充电”, 使知识和技术水平能够跟上工作和形势的需要。

4. 补充检测费用。

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是政府行为, 平台是公益性服务设施, 不以赢利为目的。平台的服务对象是初创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在检测过程中所收的少许费用难以维持平台的良好运行。所以, 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 以保证平台持续、良性、强势运行。

摘要:孵化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之一,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孵化器中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构建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对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提升孵化器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 多角度、多层次浅析了构建好服务平台着重要做的工作。

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篇10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现状

近些年来,借助政策的东风,在协会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之下,全国各地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省市都建立了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当前不少物流公共信息就平台功能设置上,还是局限在为车主找货,为货主找车的传统模式上。在传统的物流行业中存在着不少的配货站,这些配货站的主要功能就是撮合交易,为货主找车主,为车主找货主,多数的货运司机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要想将这部分客户群体和需求转移到平台上来需要时间。

我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多数是企业自建平台和政府主导区域性平台。由于各个地方和每个企业自身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当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设计上花样百出,彼此在数据接口设计上各有不同,因此很难实现物流信息的真正共享。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2013年的调查样本显示,被调查的企业中,超过97%的企业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信息平台;其中,大多门户网站 /信息平台的用途仍是单纯定位在信息发布上,只有15.3%的企业将电子交易纳入其中并逐步推行应用。

与此同时,出于满足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一些上规模的物流企业也将触角伸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上来,这类平台多数以企业名称冠名。就功能来说,这类平台可以初步实现车源、货源、配载等信息的发布、查询、人才招聘、集成GPRS系统功能,有的还有物流手机短信功能、网络通话功能等。但是由于业态类似,这类平台形式相对单一,受众面多重合且竞争激烈。

如今的物流市场,依赖传统模式的客户群体占到整个物流企业的大部分,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易量使得大部分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之后就被放在那里。尽管这样,物流市场这块蛋糕太大了,至今仍在吸引有关部门打造自己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徒增资源的浪费。

有形之手博弈无形之手

据了解,政府投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很少考虑经济效益,所以在平台的设置上脱离市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政府投资的平台,定位在公共服务上面,但却不允许客户自由选择,必须按照政府规定选择,于是我们看到千辛万苦打造出来的平台,其所提供的服务与客户的需求脱节,致使平台最终沦为摆设品。

与此同时,在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客户对平台望而却步。对于不少物流企业和车主而言,宁可付一笔中介费也要找配货站来完成交易,原因就是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诚信环境的不信任。

对不少企业而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找货难和降低物流成本,可是由于对网络环境的不信任和现实交易中丢货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许多真正有物流需求的客户难以通过平台来实现。“不是不想要,只是不敢接触”,这就是当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遭遇信任危机的写照。

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中,表面上都在打着集约化的大旗,可实则却在走“垄断”之路。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平台’,特别是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平台’,都希望以行政的背景在一个地区内实现垄断服务。”

许多平台借政府之力进入了商业领域,同时又借助政府之力进行不公平的竞争,许多企业打造的平台不是资源共享而是争抢客户。在戴会长看来,这都是企业非常反感的事情,也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很多地方政府打着监管的旗号要求车辆必须要加装GPS,而且必须在指定商家购买,否则不能通过安检等。此举在戴会长看来,权力、责任、利益不能对等,政府的职能只能以监管为主,不能随意而定。

有形之手博弈无形之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此,戴会长说,“政府如何去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主渠道作用,而不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这是当前改革的大方向问题,也是当前一件困难的事。”

发挥政府与企业两个优势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构建,还是作为企业行为根据市场需求而构建?从商务部的例子来说,建立全国性的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体系,自上而下地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然后汇总形成合力,一番大兴土木之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戴定一认为,“政府的很多投资‘砸’在了信息平台,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即使是再往里‘砸钱’,仍然面临的可能还是失败。”

政府有政策和资金,企业有敏锐的市场嗅觉,那么,怎样发挥两者优势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呢?

对此,戴会长提议:“对公共平台体系的基础信息服务,包括商品的统一编码,车辆的统一排号,甚至电子车牌、电子驾驶员执照,集装箱、托盘等这些信息采集和监管等,政府做得还不到位。这些信息化服务,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就是基础建设,将来任何一个商业平台用起来都非常顺畅。这是政府应该做,甚至必须做的事情。”

为了实现安全的网上交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提高准入的门槛,对入驻平台的物流企业、车主进行相关的认证,排除一部分信用差的企业,为平台营造一个诚信的交易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信用的实时更新机制,建立平台物流企业的红黑榜,实时为客户进行预警,降低交易风险。除此之外,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而言,要想真的实现交易低风险,必须建立交易保障金制度,对参与交易的企业进行有效地约束。

“把政府错装的手还给市场”,那么企业该如何做呢?唐山有些企业发起了“物流唐山项目”的“物流城市联盟”,这种企业自发组织的长处在于实现各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各地城市为节点,形成全国性的网络。用信息技术整合全国物流资源,构筑集成城市物流、城际物流多层服务的平台。不过,其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我们拭目以待吧。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研究 篇11

关键词:地理信息;服务平台;Web GIS;信息分布维护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需要对计算机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的地理信息公告服务平台当中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不断完善服务平台的重要技术支持,测绘技术已经大规模的开始利用 “3S”技术做支撑,例如航空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还凭借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数字栅格地图等“4D”数字产品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表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测绘数据获取方式和表现形式,使测绘服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高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水平。

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三种模式

1.1信息集中存放和维护的模式。信息集中维护的模式是当前最为普遍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模式。这种模式出现最早,我国比较早出现的有搜狗地图,也就是原来的图行天下,它是我国第一家提供信息查询功能的在线地图服务网站,这一类的平台提供了完整的地图浏览功能,浏览的时候可以平移、缩放、全图等,还有信息查询功能,比如搜索框内输入某地和所需要的其他信息,或者点击图上要素查属性。另外还提供了一些空间分析功能,通常是在路径分析方面,其可以查看换乘车的途径地点或线路,自驾车线路等。后来,国内还相继推出了百度地图搜索、灵图等专业性的在线地图服务,逐步完善信息服务。近几年,3维地图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的Web GIS网站应用了3维数据和视图,例如E都市www.edushi. com,是全球首个三维城市地图,除了提供公交线路、旅游线路、交通路线、地铁线路、道路景点等查询服务,还可以在家欣赏各大城市的风光。但其只能从一个固定的视点方向看立体模型,制约了3维的表现力。该模式的缺点在于信息更新成本太高,导致信息更新滞后,不能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1.2 信息集中存放分布维护的模式。一些Web GIS网站为了摆脱信息集中维护成本高、周期长的情况,推出了让用户维护数据的功能,以便于及时更新城市信息点。比如百度地图在网页上设置了标注和纠错功能,用户找到某地区所在的百度地图,点击进入地图的详细界面找到纠错的按钮,点击进入纠错的界面,填写相关正确的信息并提交就可以了。

属性的分布式维护是分布式数据库在GIS中的应用,厦门鹰图公司是专门公用事业而设计的,其应用领域广泛,可以具体运用在电网规划、电网设计及工程、电网运营及维护、网络分析、客户服务及抢修、安全及应急。该模式可以在当前技术条件下设计兼顾公众、企業和政府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比如旅游资源发布系统;教育资源发布系统;医药信息发布系统等,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1.3 信息分布存放和维护的模式。信息的分布存放也是信息的存放方式要改变以往的集中放置方式,而是要更加有效地使用相应的数据库对信息进行存放,这种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使信息整理有效,也可以促使信息的搜集更为方便和迅速。在以往的信息维护当中,由于信息的存放方式过于集中也就导致了对信息模式的维护存在着困难,为此,需要对信息的分布有单独的数据库,为各行各业提供支持。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安全和不泄露。对信息的维护则是让数据库得以正常的运行不会影响到其他数据库的正常运行。2 关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2.1 数据保密机制的建立。计算机技术网络在不断维持计算机服务的时候,还需要对数据进行保密,让数据更为安全,不会受到恶意攻击而出现瘫痪的问题,因此在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时候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数据保密机制,这不仅仅是为了数据得到有效的保护,也是为了建立起相应的数据联系机制,加强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保证地理信息数据在共享的时候不会受到干扰,保证数据可以完整地传输。

2.2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更新机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需要面对广大的用户的,因此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一定要及时和准确,这些要求在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当中所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后台的服务器当中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更改,对数据的更新要建立起相应的更新机制,首先这就需要与其他地理信息平台保持及时的联系。信息的传递以及分析需要及时有效,其中所存在的阻碍就会导致信息的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时候就需要对所出现的问题预设解决方案。才能够未雨绸缪地解决问题,让数据更新更为稳定及时和有效。

对数据的更新不仅仅只是让数据体现出有效性,在出现事故的时候提供准确的数据才能够方便地理援救的开展,在特殊时刻准确的数据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因此数据的更新不能够过于轻视,这需要政府和其他部门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大力建设与投入,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方便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可以有更为有效的参考方法。因此对数据及时更新是十分重要的。

结束语:地理信息资源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和相关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中等政策性文件中,就指出当前国际基础测绘的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要把握好机遇深入研究对地理信息的研究,是为了不断完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人民服务,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军,蒋捷,周旭,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技术设计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2,7(3):7-11.

创建服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 篇12

1 优质服务提升

(1) 创新:创建飞信移动平台, 对重点高压客户改定期走访为实时在线交流, 及时了解客户需求。

(2) 优质:在辖区13所大中院校设置供电信息栏, 将各类计划停电信息和安全用电知识传递给广大师生, 并辐射到学校周边的各类工商业客户群体, 有效降低了95598话务量;每月坚持上门走访, 了解客户用电需求情况, 征求客户对供电服务的意见, 实地解答客户提出的用电问题。

(3) 便捷:辖区9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设点收费, 建成了“10 min缴费圈”, 客户电费社会化代收率达到100%。

2 线损管理提升

(1) 改造标准化:2013年1月实现了高、低压线路绝缘化率100%, 对供电半径长、变压器负荷较重、线径过细的台区全部进行了改造。

(2) 手段自动化:利用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实时监测, 实施远程自动抄表。

(3) 管理流程化:加强营业普查和分类电价专项检查力度, 对高损台区进行联合整治;建立健全线损定期分析机制, 对线损进行月度分析, 低压线损率由原来的7.26%降到了目前的6.82%。

3 技术与装备提升

(1) 全:智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实现全覆盖, 终端在线率和采集成功率稳定在99%以上。

(2) 实:将抢修服务车改造成为“小型流动抢修应急库”, 抢修物料齐全、工具完备, 抢修时间平均缩短了10 min。

(3) 新:采用3G无线网络技术, 搭建“单兵巡视后台监控指挥平台”, 安全员、技术员在视频监控室里实时对现场工作人员巡视、抢修提供技术支持。

4 管理手段提升

(1) 精:开展客户服务精细化管理“六个一” (每月进行一次分析、强化对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管理、跟踪规范每一个服务行为、对每一个社区用电需求进行调查、不放过每一次调查结果、每一周实行“说清楚”) 活动, 实现了零投诉、零举报。

(2) 严:严格管理业扩报装和临时用电流程, 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制作临时用电便民接电箱, 明确规定“客户提供表后材料, 供电所无偿提供服务”。

(3) 明:为确保抄表及时、准确, 将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与农电工绩效考核挂钩。

5 班组文化提升

(1) 和谐凝聚:组织青年员工与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文体比赛促进了员工的争先意识;“全家福”树立了员工“爱家护所我是主人, 家事所事都在我心”的主人翁责任感。

(2) 倡导廉洁高效:建设“廉洁高效阵地”, 查找岗位风险点, 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提炼出供电所“廉洁高效十要十不要”。

6 安全管理提升

一是查线路隐患, 测量线路对地、对建筑物、对树木、交叉跨越的距离;二是查设备隐患, 对客户的配电设备进行专项检查, 发现问题督促协助客户整改;三是加大一、二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管理, 分组互查, 确保保护器正常可靠动作;四是针对线路下树木, 积极与村、街道办协调, 及时高效清理路障, 打造出了线路绿色走廊。

上一篇:城市的废水处理方法下一篇:基站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