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共8篇)
宜宾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篇1
宜宾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认定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健康发展,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中小微实体经济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川府发〔2014〕54号)精神,参照《四川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宜宾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由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除融资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区域或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信誉良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平台。
第三条
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全市范围内服务平台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各县(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服务平台的初审推荐和管理。
第四条 服务平台的认定坚持自愿、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不收任何费用。
第二章 服务平台建设
第五条 服务平台具有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特征,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融资、质量、环境保护、创业、培训、管理、信息化应用、市场开拓等。服务平台可以是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平台,也可以是某一方面服务功能突出的专业性平台。服务平台应具备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服务功能:
(一)信息服务。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人才、市场、物流、管理等信息服务。
(二)技术服务。提供工业设计、解决方案、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信息化应用、设备共享、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等服务。
(三)融资服务。提供融资信息,组织开展投融资推介和对接、信用征集与评价等服务。
(四)质量服务。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产品标准;提供质量检验检测、原材料性能测试和大型加工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培养质量管理人员,帮助企业申请相关体系和产品认证,参与质量评奖活动。
(五)环境保护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及其它环境监测服务,提供项目环评、环保规划及其它环境咨询服务,改善中小企业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污染及工业废水、废物、废料处理等排污、治污相关环境保护工程服— 2 —
务。
(六)创业服务。为创业者和创办3年内的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和创业场地,开展项目策划、政务代理等服务。
(七)培训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和创业等培训服务。
(八)管理咨询服务。提供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咨询诊断,帮助企业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决策和经营管理能力。
(九)信息化应用服务。积极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和互联网商务平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提升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信息化水平。
(十)市场开拓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介、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现代物流、商务等服务,推动建立驻外服务点和营销网络,帮助企业拓宽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章 服务平台的申报认定
第六条 申报条件。服务平台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成立并运营1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服务范围为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或行业;
(三)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和必要的服务设施、仪器设备等;
(四)经营管理团队尤其是负责人具有较强的服务创新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具有较稳定的从业人员队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专业人员的比例不低于50%;
(五)服务功能健全,开展服务活动经常。用户满意度在80%以上,在专业服务领域或区域内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开展服务活动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信息服务。具有在线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功能,线下年服务企业数量50家以上;组织开展的相关服务活动6次以上。
技术服务。具有专家库和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库等,开展技术洽谈、项目推介和知识产权等服务活动4次以上,服务企业30户以上。
创业服务。具有较强的创业辅导能力,建有创业项目库、创业服务热线等,开展创业项目洽谈、推介活动6次以上,服务企业30户以上。
培训服务。具有培训资质或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备案,拥有线上、线下培训能力,有完善的培训服务评价机制,培训300人次以上。
融资服务。具有开展融资产品咨询、企业融资策划、推荐和— 4 —
融资代理等服务能力。组织银企对接活动4次以上;组织融资知识讲座2次以上,服务企业30户以上;
质量服务。具有质量检验检测、原材料性能测试、指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培养质量管理人员、帮助企业申请相关体系和产品证等服务能力,提供质量检验检测30次以上或者开展相关体系和产品认证活动2次以上。
管理咨询。具有提供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咨询诊断服务能力,开展管理咨询服务20次以上及培训活动2次以上。
市场开拓服务。具有组织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广、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能力,组织各类活动2次以上,参加企业30户以上。
信息化应用服务。具有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开展信息化应用服务活动4次以上。
环境保护服务。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服务的资质和设备。开展环境保护相关咨询、监测、工程服务6次以上,服务企业20家以上。
(六)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的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保证措施,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和品牌建设方案。经营规范,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七)积极参加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的面向中小企业
的服务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企业等相关服务资源有稳定、广泛的合作关系。
第七条 申报资料。凡参加服务平台申请的单位需提供以下资料并按顺序装订成册(一式2份,附电子文档),并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一)宜宾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申请报告(主要包括服务平台基本情况、服务产业的主要现状、主要服务开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及未来建设规划等);
(二)宜宾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情况表(附件1);
(三)申请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办公场所产权证明或长期租赁合同复印件;
(五)主要服务设施、软件或仪器设备清单(附件2);
(六)获得专业服务资质(资格)证书复印件、获得相关部门认定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文件复印件及获得各级政府支持情况相关文件复印件;
(七)主要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名单及学历、职称情况;
(八)经审计的上会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上年相关服务业务收入凭证复印件;
(九)上服务企业及企业满意度表(附件3);
(十)部分服务企业出具的满意度证明材料;
(十一)开展相关服务的证明材料(如通知、总结、图片等);
(十二)开展公益性或低于市场收费服务相关佐证材料;
(十三)可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其他材料;
(十四)对申报材料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的声明(附件4)。第八条 申报程序。符合申报条件的服务平台按照属地原则自愿申请,向所在县(区)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各县(区)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审核推荐后,正式行文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第九条 确认程序。
(一)专家评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按程序组织专家评审。对申报单位的基本条件、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社会荣誉、发展目标等情况进行审核,提出服务平台候选名单。
(二)现场考察。根据评审结果和实际情况对服务平台候选名单进行实地考察,提出考察意见。
(三)公示确认。根据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结果,确定服务平台名单,经社会公示7天,公示无异后发文确认。
第十条 服务平台的申报评定工作根据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相关通知开展办理。
第四章 服务平台扶持
第十一条 表彰奖励。对确认合格的服务平台授予“宜宾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荣誉称号。对信誉好、服务优、效果显著的服务平台,根据申报条件择优推荐申请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第十二条 服务对接。根据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全市每年举办3-5场中小企业服务推广活动,组织服务平台与中小企业服务对接。
第十三条 承接任务。支持服务平台承办各级政府举办的相关活动,省、市举办的各项服务活动优先向服务平台倾斜,为服务平台发展创造条件。
第十四条 项目支持。优先推荐服务平台申报国家、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给予资金项目倾斜。对中小企业购买服务平台或服务平台入驻机构的相关服务,根据服务补贴办法以及相关通知文件给予补助。
第十五条 宣传引导。及时总结优秀服务平台的经验,推广有效做法,培育服务品牌。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优秀服务平台的宣传,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利用服务平台加快发展。
第五章 服务平台管理
第十六条 联系机制。服务平台应积极配合市、县(区)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公益性活动、提供当地企业数据库、开展服务质量检查、了解企业需求情况等。
第十七条 信息报送。服务平台自觉接受市、县(区)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向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发展动态和企业服务情况,并按要求报送平台运营情况。
第十八条 动态管理。服务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复核一次。复核与申报同时进行,申请复核的服务平台将上工作总结、经审计的上一财务报表及《宜宾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复核申请推荐表》(附件5)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经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复核,对合格的服务平台予以确认;对不合格的发布公告予以撤消。
第十九条 撤消资质。有下列之一情形的,撤消服务平台称号:
(一)受到有关行政主管机关、行业组织处分的;
(二)被司法机关处罚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由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的中小企业服务活动的;
(四)多次被中小企业投诉;
(五)不向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信息、工作总结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宜宾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情况表
2.主要服务设施、软件或仪器设备清单
3.服务企业及企业满意度表
4.真实性声明
5.宜宾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复核申请表
宜宾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集聚服务资源的能力、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深圳经济特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我委制定了《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
附件: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推动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建设,提升我市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管理办法》(工信部企业〔2017〕156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下简称示范平台)的认定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示范平台是指在我市由法人单位建设和运营,经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贸信息委)认定,具有开放性、资源共享和公益性特征,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需求为导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技术支撑、信息化应用、创业创新帮扶、人才培训、融资等公共服务,管理规范、业绩突出、公信度高、服务面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平台。
示范平台包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基于互联网等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服务的企业。
第三条 市经贸信息委负责示范平台的规划、认定、指导和管理工作。
市经贸信息委委托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署(以下简称市中小企业服务署)开展具体事务性工作。
第四条 示范平台的认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原则,对认定的示范平台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五条 示范平台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深圳市注册(或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注册)并运营两年以上,财务状况良好,上年末资产总额不低于300万元, 上服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
(二)服务业绩突出。近两年服务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在专业服务领域或区域内有一定的声誉和品牌影响力;上年服务中小企业数量不少于150家,其中服务小型微型企业数量占比不低于60%,用户满意度85%以上。
(三)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和相应的服务设施;有组织带动社会服务资源的能力,集聚服务机构5家以上。Q2424604041;群171078453(四)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服务流程、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措施;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服务收费要有相应的优惠规定,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或低收费服务要不少于总服务量的20%;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服务目标。
(五)有健全的管理团队和人才队伍。主要负责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从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专业人员的比例占85%以上。
第六条 示范平台除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以下至少一项功能要求:(一)综合信息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财税、质量、标准、人才、市场、物流、管理、国际化交流合作等公共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形成便于中小微企业查询的、开放的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功能较为完善的信息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和开放的在线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在线服务、线上线下联动功能,线下服务企业数量500家以上;年组织开展的相关服务活动20次以上, 结合政府扶持政策,每年开展政策宣讲3次以上。
(二)技术支撑服务。围绕我市重点产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制造业升级、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提供解决方案、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技术开发、技术转移、设备共享、知识产权、品牌建设、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创新资源共享、技术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
须具备相应的技术支撑服务的人员、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年开展技术服务活动10次以上。其中,工业设计服务申报单位,近两年需至少获得过一次国际性工业设计大奖,或至少有一位高级工业设计师;检验检测服务申报单位,需具有经认证的检验检测资质或资格。
(三)信息化应用服务。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运营支撑,为中小微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咨询、系统应用、信息维护与升级等信息应用服务。
服务效果良好,在线客户累计200家以上,其中小微企业占比不低于80%;有可靠性高、高速接入的光纤线路及足够的网络带宽,网络联通率在99.9%以上;系统运行稳定、故障率低,能提供7x24小时全天候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技术支持,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有随时对客户应用的系统进行流量及性能监控的能力,保证客户应用的效果。
(四)创业创新帮扶服务。为创业者、创办3年内的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项目策划、政务代理、投融资顾问等创业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战略、人力资源、流程改造、营销与商业模式创新、创新管理等创新服务。
具有较强的创业创新辅导综合服务能力。建有创业创新项目库、创业创新指南、创业创新服务热线,或建有创业创新服务信息平台;有明确的服务宗旨和服务流程,年服务中小微企业或创业者150家(人)以上且成效显著,年开展各类创业创新帮扶活动(专项服务案例)8次以上。
(五)人才培训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投融资、风险防范、技术和创业创新等领域培训服务。
具有线上和线下培训能力,有完善的培训服务评价机制,年培训2000人次以上,在实施市中小企业产业紧缺人才培训计划过程中成效突出者优先。提供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培训的,需取得相应的办学资质。
(六)融资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融资信息、融资撮合、融资担保等服务。具备功能完善的投融资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和发布系统,具有开放的线上线下服务功能;年组织开展投融资对接、企业融资策划、推荐和融资代理等服务活动10次以上,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总额8亿元以上的服务机构,或持有有效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资产总额不低于3亿元,年新增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额30亿元以上。
第三章 认定程序
第七条 申报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报告;(二)法人证书或企业工商营业执照、组织结构代码证
复印件(营业执照印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可免交组织机构代码证);(三)上一审计报告及服务收支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或上一包含服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
(四)企业人员社保清单(社保局自助打印)及主要服务人员学历证明;(五)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证明复印件(房产证、租赁合同);(六)组织带动社会服务资源的能力证明(合作协议);(七)开展相关服务活动的证明材料(通知、照片);(八)开展相关服务的资格(资质、体系认证)、网站备案、许可证等证明(复印件);(九)获得国家、省、市有关政府部门颁发荣誉数及政府资助证明(证书、批复文件);(十)能够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其他材料;(十一)对申报材料真实性的声明(加盖申报单位公章)。
第八条 市中小企业服务署发布申报通知,对申报单位提交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申报单位的办公场所、服务设施现场核查。
第九条 市中小企业服务署可以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第十条 市中小企业服务署根据现场核查、专家评审结果,结合产业政策进行综合评定,择优确定拟认定名单。拟认定名单经市经贸信息委审定后,向社会公示10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发文公布。
第四章 认定扶持
第十一条 对审定合格的示范平台授予“深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牌匾,择优推荐申请省、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第十二条 对示范平台进行宣传,提升示范平台社会形象;组织推动示范平台服务机构与中小微企业服务对接。
第十三条 市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示范平台进行奖励(已获得市区两级财政资助的平台除外)。对获得市级示范平台称号或经市中小企业服务署推荐获得省级示范平台称号的,给予50万元奖励;对经市中小企业服务署推荐获得国家级示范平台称号的,在省市级奖励的基础上增加30万元奖励。
第十四条 支持国家级技术类示范平台申报进口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免税资格,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章 认定管理
第十五条 示范平台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组织带动社会服务资源的能力,主动为中小微企业开展公益性服务,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各项任务,及时反映发展动态和企业服务情况,并自觉接受审计、监察部门和社会的监督。示范平台每年2月底前提交上服务工作总结。第十六条 市经贸信息委负责对示范平台的管理,委托市中小企业服务署负责对示范平台做好服务和指导,对服务质量、服务收费情况以及服务满意度等进行定期检查,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不定期对示范平台的服务情况进行测评。
第三方机构在评审、测评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与参评单位串通作弊等行为并出具相关报告的,取消其评审、测评资格,列入不诚信服务机构名单。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造成资金损失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示范平台每年认定一次,认定资格有效期为三年。在有效期满当年可再次申报。
第十八条 如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对示范平台认定申报不予受理,对已获得的示范平台称号予以撤销:
(一)在申请认定中提供虚假材料的。
(二)被市财政部门列入专项资金申报使用失信提示名单,或被相关部门列入违规失信联合惩戒名单。
(三)深圳信用网上存在被财政、海关、工商、税务、安监、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年内单笔5万元、3年内单笔50万元以上罚款记录。
(四)3年内存在被处予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记录。(五)由于技术或管理原因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环境安全事故的。(六)经检查或测评不合格的。
(七)被中小微企业投诉侵犯合法权益且被认定属实,累计达到5次以上的。第十九条 被撤销示范平台称号的,三年内不得再申报示范平台认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包括本数。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经贸信息委负责解释。
宜宾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篇3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对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给予适当支持。为加强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是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系统。
第三条根据我国工业企业节能及节能新技术发展等情况,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工作。
第四条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将根据重点用能行业特点制定下发相关行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支持范围、技术要求等内容。
第五条申请享受补助资金支持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一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制定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二项目已经审批、核准或备案;(三主要建设条件基本落实;(四符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其他要求。
已享受中央财政其他资金支持的项目,补助资金不再支持。
第六条补助标准原则上根据示范项目投资规模并综合考虑节能效果、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确定。
第七条符合条件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由企业提出资金申请报告,按属地原则报项目所在地财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企业对上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八条省级财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核汇总,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九条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家对上报的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核,确定支持项目和补助资金。
第十条财政部将补助资金预算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并抄送工业和信息化部。补助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相关政策,督促示范项目实施,保证项目按时完工,并实现节能效果。
第十二条对弄虚作假、骗取补助资金的地方,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追回相关项目的补助资金,责令地方财政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整改,并视情况对相关省份给予一定处罚。第十三条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挪用。对违反规定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第十五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附: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一、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二、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包括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
三、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建设规模、采用的工艺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产品市场预测、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四、预期节能效果
企业应编制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包括企业能源管理情况、项目实施前用能状况、节能措施、节能量测算和检测方法等。
五、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包括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七、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主要指标
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风险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八、资金申请报告附件(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项目的备案、核准或审批文件;(三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四环境保护部门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复;
新媒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篇4
校党宣字„2014‟50号
关于印发《西北工业大学
校园新媒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党政各处级单位:
根据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思政[2013]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制定了《西北工业大学校园新媒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西北工业大学委员会
2014年11月25日
— 1 — 西北工业大学校园新媒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校园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促进校园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交流、文化传播、服务师生等方面的作用,根据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思政[2013]3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校园新媒体平台,指以单位(学校或校内各单位)名义建设、认证并作为单位平台运行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和APP移动客户端。
第二章 管理机制
第三条 新媒体建设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循“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新媒体建设管理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责任体系、完善工作队伍、落实发布审核机制、细化工作流程等。
第四条 学校对校园新媒体平台实行分级管理。
学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APP移动客户端为一级平台,由党委宣传部统筹管理。
各学院和职能部处官方微博、微信和具有工作性质的微博、微信为二级平台,由各学院或职能部处负责建设及运行管理。各学院党委(总支)书记和各职能部处正职为本单位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第一责任人。
— 2 — 第五条 学校鼓励广大师生通过新媒体宣传学校发展新动态、新成果,传递校园正能量。个人新媒体账号,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管理规定,不得以“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大***”、“西工大***”名义运营,且本人对所发信息负全部法律责任。
第六条 学校对一级、二级校园新媒体平台实行审批和年审制。新媒体平台开通或账号、名称等信息变更时,需在5个工作日内提交党委宣传部审批。每年11月份,各一级、二级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管理单位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年审材料。未提交年审材料或审查不合格的,该平台不得继续运行。
第三章平台建设
第七条 新媒体各平台是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积极利用新媒体促进工作。
第八条 新媒体各平台应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注重个性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微博应侧重资讯传播、沟通服务功能,一般不得用于学校管理业务。
微信公众账号,应侧重校园资讯传播功能,除学校官方账号外,微信公众账号原则上应设为“订阅号”,一般不得用于学校管理业务。
APP移动客户端应侧重资讯交流、管理服务功能,学校信息中心负责官方APP及部分业务APP的统一开发。
第九条 新媒体各平台都要建立运维团队,做到内容丰富,更新及时。
第四章 工作机制
第十条 建立新媒体内容发布联动机制。在涉及学校重大事项或危机应对时,新媒体平台应按照学校要求,统一发布相关信息,为保障学校中心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第十一条 建立新媒体内容发布审查机制。新媒体平台建设管理单位对所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严禁发布不实、不健康等违规信息。
第十二条 建立信息纠错机制。新媒体各平台对已发布的不当信息要立即处理,并及时屏蔽或删除国家禁止传播的有害信息。
第十三条 建立保密管理责任制。严格遵守《西北工业大学新闻宣传报道保密管理规定》,严禁发布涉密信息。
第五章 信息安全
第十四条 新媒体各平台责任单位必须切实加强账号管理和内容监管,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对出现违规内容的新媒体平台,情节严重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责任。
第十五条 各单位开通的新媒体平台,涉及校内数据服务的,服务器必须设置在校内,并按学校服务器管理有关规定报信息中心审批。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党委宣传部。
宜宾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管理工作,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的通知》(桂办发〔2014〕1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107号)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特色兴市”为原则。
第三条 各县(区)可结合实际创建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凡符合建设标准并经市认定,可列入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第四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纳入本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保障示范区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
职责与分工
第五条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负责提出建立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意见,制定管理办法。负责指导本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建设,完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管理考核办法。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示范区建设任务。
第六条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负责指导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主要职责是:
(一)提出建立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意见。
(二)制定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
(三)负责组织示范区申报、评选和公示等工作。
(四)对示范区运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工作指导。
(五)研究扶持示范区的政策措施。
第七条 县(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区农业局)职责:
(一)组织开展本县(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筛选、审核、推荐和申报工作。
(二)对本县(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管。
(三)对本县(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进行指导。
(四)协调解决与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发展有关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建设要求
第八条 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主要由县(区)人民政府创建。具体要求是:
(一)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具有管委会等专门的管理部门,建设主体清晰,内部规章制度健全,组织管理、经营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比较完善,运行1年以上,各经营主体经营状况良好。
(二)特色产业突出,土地规范流转,发展规模适度,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一般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拓展区3000亩以上,辐射区8000亩以上;县(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一般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拓展区2000亩以上,辐射区5000亩以上。每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内要具有1个精品区(市级精品区要求规模连片500亩以上,县级精品区要求规模连片300亩以上),必须实现试验、示范、展示、培训、农科体验、休闲观光等6个功能。
(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支撑力量,每个示范区至少有1家龙头企业入驻,至少成立1个密切联接示范区所在地农户的合作组织,示范区经营方式科学,经营机制灵活。
(四)规划编制科学合理。按照“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村庄美化”的要求,编制经当地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建设规划、建设方案,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乡村建设相融合。县(区)人民政府出台支持示范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安排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示范区及示范区内龙头企业能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或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农户范围广、数量大,利益联结关系比较紧密。示范区内龙头企业原料订单采购比例超过50%,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
(六)产业链条完整,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有与示范区相配套的高标准原料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程度比较高,仓储、包装、运输等产业配套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比重大,产品附加值高。
(七)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较好。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或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产品数量多,示范区内企业产品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各类品牌认证,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主管部门或当地科研、质检等行业主管部门自建或依托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物流信息、品牌推介等公共服务平台不少于1个,为示范区内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便捷优惠的公共服务。
(九)促进新型城镇化作用较为明显。示范区所在乡镇(针对在一个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有效带动当地形成支柱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示范区所在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完善,加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十)基础设施完善和生产服务配套。水电路网发达,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先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程度较高。
1、种植业(包括花卉和绿化苗木)示范区综合机械化率50%以上,农资贮藏库、育苗中心、采后处理中心、水肥一体化、分级包装、保鲜贮运、检验检测室和档案室等设施设备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水平。
2、畜禽养殖示范区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备,沼气及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套齐备并运转正常,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测设施齐全。畜禽排泄物处理原则上按照农牧结合要求,做到就近消化、循环利用。
3、水产养殖示范区设施设备完善,有检测室、仓库和单独配置的药械房等。生产设施具备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养殖池塘、网箱等基础设施,给排水独立,生产所需渔业机械齐全、足量;蓄水池、净化设施及废水处理系统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4、林业类示范区先进技术普及率、林地综合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处于全区同行业先进水平,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70%以上;依法取得相应生产经营许可,种源来源清楚,防疫检疫、安全等配套设施及制度齐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适用高产栽培技术,具备相应的科技力量和技术储备。林产加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产业综合利用率90%以上,精深加工率(二次以上加工)达到70%以上。
5、休闲农业示范区所需用地、排污、卫生、安全等符合有关规定,农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集旅游、观赏、休闲、体验、养生、科普等于一体,水、电、路、气、讯、排污、停车等基础设施完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和接待设施齐全。
(十一)生产要素聚集。示范区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较高,各生产要素投入符合现代农业要求。
1、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逐步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县域农业人才小高地。
2、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和工艺,建设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区。技能培训制度化,农业工人职业化。示范区科技水平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
3、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社会资本、工商企业、金融资本成为示范区投资的主要来源。
第四章
申报与认定
第九条 符合市级建设要求的,可申报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申报程序:示范区当地县(区)级人民政府组织申报,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组织专家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认定。
第十条 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一)主要包括示范区概况、经济运行现状、基地建设情况、带动农民增收情况、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情况、带动城镇化发展情况,以及具体申报理由;
(二)县(区)人民政府申报文件;
(三)示范区成立的相关文件或当地政府开具的所申报示范区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划定区域内集聚发展的证明材料;
(四)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方案等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认定程序:
(一)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对各地申报的示范区材料进行初审;
(二)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召集专家进行实地考评,召开联席会议对申报材料进行评估,提出评审意见;
(三)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提出初步名单,报市政府审定,并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市人民政府发文认定为“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并颁发证书和牌匾;
(四)初次认定为“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市人民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
第五章
管理与监督
第十二条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负责对示范区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和日常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运行一年以上,每年第一季度向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报告运行情况,包括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效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品牌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等情况。
第十四条 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适时组织专家每2年对示范区进行考评,对于考评优秀的,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表扬或奖励。加大对优秀示范区的宣传和扶持力度,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指导意见。
第十五条 每2年对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进行动态监测,对主要指标符合标准的示范区,继续拥有“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对主要指标不符合标准的示范区,取消其“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称号。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示范区,可不经考核程序,直接取消“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
(一)违法经营,受到有关部门处罚的;
(二)损害农民利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重大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自愿放弃示范区称号的;
(五)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第十七条 被取消“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称号的示范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市级示范区。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申报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有关材料必须客观真实。如果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已经认定的示范区取消其“百色市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资格,并收回奖励资金;未经认定的取消其申报资格。
第十九条 对在申报、认定、考评工作中有徇私舞弊行为的,对相关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党纪、政纪和法律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第二十条 县(区)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县(区)具体的管理办法。县(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由县(区)人民政府认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随机抽查。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百色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业局)负责解释。
宜宾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 篇6
法》的通知
四川省中小企业局文件
川企办〔2009〕145号
━━━━━━━━━━━━━━━━━━━━━━━
四川省中小企业局
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扩权县(市)中小企业局(经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36号)精神,结合我省中小企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际情况,制定了《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36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川府发[2009]11号)文件精神,有效整合全社会各类资源,建设一批覆盖范围广、服务质量优、功能较为齐全的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行的引导、扶持、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服务瓶颈问题,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办法所称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是指面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提供共性生产环节开放式服务的中小企业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内容包括:工业设计、电镀、热处理、印染、非标零部件的制造、信息化、节能减排治污、物流、质量、培训等服务活动。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内容包括:购置必要的仪器、设备以及相应的系统软件;开展公共服务所必需的服务场所和设施的改造;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服务的工业设计以及电镀、热处理等节能减排公用设施建设。
第三条生产型服务平台按照服务对象的地域范围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省性的,能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一类是区域性的,服务对象范围主要限定在1个市(州);一类是地方性的,服务对象范围主要限定在1个县(市、区)。
第四条生产型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认定工作,由省中小企业局负责,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第五条每年开展一次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的认定工作。认定的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必须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
第二章建设原则
第六条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中小企业聚集的产业集群、区域集群和园区为重点,以骨干或龙头企业为主要依托,统筹本地区中小企业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布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七条坚持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本。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大专院所、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作用,利用他们现有的技术力量、基础设施和设备,本着“有效整合产业人才、技术资源、有利于机构自身发展”的原则,立足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和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八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加大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把承担政府政策性、公益性目标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既要讲求社会效益又要讲求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九条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各地应结合各自实际,从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克服盲目性、注重实效性,重点推进有需求、有条件、有前景的平台建设。平台自身要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公共服务需求,始终贯彻按需服务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服务功能。
第三章 申报条件
第十条 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服务平台申报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设立服务平台的行业必须是当地的优势产业,或已具备较大产业规模的产业集群、区域集群。平台服务的对象应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内的中小企业。
(二)服务平台的承担单位必须是独立法人,有固定的经营服务场所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独立核算,服务收费合理,自负盈亏,可实现收支平衡,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服务平台成立一年以上,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和相关资质,能够组织专业服务资源开展服务。具有较完备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设计、研发、试验、分析、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培训、咨询、交易、检索与查询等服务功能。有与服务内容相应的服务场所、设备及配套设施,具备某种或多种公共服务功能,技术或生产性服务收入占服务平台营业额的比例应不低于50%。
(四)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服务,拟申报生产型服务平台年服务企业不少于20家。
第四章申报和认定程序
第十一条四川省公共服务平台的申报工作由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承担服务平台的单位提出申请。全省性服务平台,由申报单位直接向省中小企业局提出申请;区域性服务平台,由申报单位向所在市(州)中小企业局(经委)提出申请,经市(州)中小企业局(经委)审核后,上报省中小企业局;地方性服务平台,由申报单位向所在县(市、区)中小企业局(经委)提出申请,经县(市、区)中小企业局(经委)审核并报市(州)中小企业局(经委)审定后,上报省中小企业局。扩权试点县(市)的地方性服务平台认定申报材料,经县(市)中小企业局(经委)审核后,上报省中小企业局。申报单位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申报表;
(二)法人证书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土地房屋使用证(租赁合同)、相关资质证明复印件;
(三)申报单位(企业)基本情况介绍(经营范围、人员、组织机构、经营场地面积、设施与设备、主要服务企业的类型);
(四)上年度财务决算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五)服务企业名单;
(六)其他需要申报的材料。
第十二条经省中小企业局审核认定的服务平台将获省中小企业局命名和授牌。
第十三条认定为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平台的承担单位要自觉接受省及地方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每年上报统计报表一次,对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开发、人员培养、经费投入和使用、工作绩效等做出说明。每年考核一次,对达不到标准的单位,取消其命名并收回牌匾。
第五章扶持措施
第十四条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生产型服务平台建设,将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纳入地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第十五条省局从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份用于支持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认定的四川省中小企业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将入选省级生产型服务平台扶持项目备选库,作为扶持候选项目。对其中以地方投资为主、设备及配套设施较为完备、服务业绩突出的,优先推荐为国家生产型公共服务平台扶持项目。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省中小企业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二OO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主题词:中小企业△生产型服务平台管理试行办法△通知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篇7
民政部
工商总局关于印发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财综〔2014〕96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民政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民政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部署,为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我们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财 政 部 民 政 部 工商总局
2014年12月15日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广和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等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购买服务,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承担,并由政府根据合同约定向其支付费用。
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应当根据政府职能性质确定,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属于事务性管理服务的,应当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
第三条 政府购买服务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积极稳妥,有序实施。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加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增强社会组织平等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
(二)科学安排,注重实效。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重点考虑、优先安排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的领域和项目,明确权利义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公开择优,以事定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坚持费随事转,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方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坚持与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衔接,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放宽市场准入,凡是社会能办好的,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第二章 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
第四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购买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
第五条 党的机关、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履职服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购买服务。
第六条 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以下简称承接主体),包括在登记管理部门登记或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划入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依法在工商管理或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机构等社会力量。
第七条 承接主体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完善;
(三)具有独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制度;
(四)具备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设施、人员和专业技术能力;
(五)具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六)前3年内无重大违法记录,通过年检或按要求履行报告公示义务,信用状况良好,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七)符合国家有关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的要求;
(八)法律、法规规定以及购买服务项目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承接主体的资质及具体条件,由购买主体根据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结合购买服务内容具体需求确定。
第九条 政府购买服务应当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应按照“费随事转”原则,相应调整财政预算保障方式,防止出现既通过财政拨款养人办事,同时又花钱购买服务的行为。
第十条 购买主体应当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承担公共服务能力,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
第十一条 购买主体应当保障各类承接主体平等竞争,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对承接主体实行差别化歧视。
第三章 购买内容及指导目录
第十二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服务事项。政府新增或临时性、阶段性的服务事项,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应当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不属于政府职能范围,以及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确定政府购买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
财政部门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应当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政府职能转变及公众需求等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第十四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下列服务应当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一)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教育、劳动就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服务、残疾人服务、优抚安置、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公共交通运输、三农服务、环境治理、城市维护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二)社会管理性服务。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社会工作服务、法律援助、扶贫济困、防灾救灾、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公共公益宣传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三)行业管理与协调性服务。行业职业资格和水平测试管理、行业规范、行业投诉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四)技术性服务。科研和技术推广、行业规划、行业调查、行业统计分析、检验检疫检测、监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等领域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五)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法律服务、课题研究、政策(立法)调研草拟论证、战略和政策研究、综合性规划编制、标准评价指标制定、社会调查、会议经贸活动和展览服务、监督检查、评估、绩效评价、工程服务、项目评审、财务审计、咨询、技术业务培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后勤管理等领域中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六)其他适宜由社会力量承担的服务事项。
第十五条 纳入指导性目录的服务事项,应当实施购买服务。
第四章 购买方式及程序
第十六条 购买主体应当根据购买内容的供求特点、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按照方式灵活、程序简便、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结果评价的原则组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
第十七条 购买主体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
与政府购买服务相关的采购限额标准、公开招标数额标准、采购方式审核、信息公开、质疑投诉等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购买主体应当在购买预算下达后,根据政府采购管理要求编制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备案后开展采购活动。
购买主体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购买内容、规模、对承接主体的资质要求和应提交的相关材料等相关信息。
第十九条 按规定程序确定承接主体后,购买主体应当与承接主体签订合同,并可根据服务项目的需求特点,采取购买、委托、租赁、特许经营、战略合作等形式。
合同应当明确购买服务的内容、期限、数量、质量、价格等要求,以及资金结算方式、双方的权利义务事项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二十条 购买主体应当加强购买合同管理,督促承接主体严格履行合同,及时了解掌握购买项目实施进度,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规定和合同执行进度支付款项,并根据实际需求和合同规定积极帮助承接主体做好与相关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的沟通、协调。
第二十一条 承接主体应当按合同履行提供服务的义务,认真组织实施服务项目,按时完成服务项目任务,保证服务数量、质量和效果,主动接受有关部门、服务对象及社会监督,严禁转包行为。
第二十二条 承接主体完成合同约定的服务事项后,购买主体应当及时组织对履约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依据现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第五章 预算及财务管理
第二十三条 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应当在既有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购买主体应当在现有财政资金安排的基础上,按规定逐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比例。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且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按相关规定执行;对预算已安排资金但尚未明确通过购买方式提供的服务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
第二十四条 购买主体应当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专业咨询评估机构、专家等专业优势,结合项目特点和相关经费预算,综合物价、工资、税费等因素,合理测算安排政府购买服务所需支出。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在布置预算编制工作时,应当对购买服务相关预算安排提出明确要求,在预算报表中制定专门的购买服务项目表。
购买主体应当按要求填报购买服务项目表,并将列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同时反映在政府采购预算中,与部门预算一并报送财政部门审核。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负责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的机构对购买主体填报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表进行审核。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审核后的购买服务项目表,随部门预算批复一并下达给相关购买主体。购买主体应当按照财政部门下达的购买服务项目表,组织实施购买服务工作。
第二十八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台账,记录相关文件、工作计划方案、项目和资金批复、项目进展和资金支付、工作汇报总结、重大活动和其他有关资料信息,接受和配合相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价。
第二十九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遵守相关财政财务规定,对购买服务的项目资金进行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加强自身监督,确保资金规范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条 承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按要求向购买主体提供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总结等材料。
第六章 绩效和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工作。
财政部门应当推动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专业机构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机制,推进第三方评价,按照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短期效果评价与长远效果评价、社会效益评价与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十二条 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审计,确保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对截留、挪用和滞留资金以及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三条 民政、工商管理及行业主管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将承接主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信用记录纳入年检(报)、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三十四条 购买主体应当加强服务项目标准体系建设,科学设定服务需求和目标要求,建立服务项目定价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合理编制规范性服务标准文本。
第三十五条 购买主体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全过程监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将承接主体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纳入年检(报)、评估、执法等监管体系。
第三十六条 财政部门和购买主体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以及预算公开的相关规定,公开财政预算及部门和单位的政府购买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
第三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购买主体建立承接主体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行为信用记录,对弄虚作假、冒领财政资金以及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承接主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列入政府购买服务黑名单。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管理办法 篇8
第一条 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倡社会公德,减少吸烟造成的危害,根据国家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内蒙古自治区爱国卫生条例》,结合本旗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下列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并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一)医疗卫生机构室内区域;
(二)托儿所、幼儿园室内区域;
(三)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室内;
(四)高等学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室内;
(五)会议室;
(六)影剧院、音乐厅、体育馆、健身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室)、科技馆、档案馆、纪念馆等科教、文化、体育、艺术场所;
(七)商业、金融业、邮电业和电信业的营业厅;
(八)公共交通工具内及其售票厅、室内站台;
(九)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
(十)其他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第三条 宾馆、旅店、招待所、培训中心、度假村等提供住宿休息的经营场所,按照规定吸烟区(室)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
第四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办公、会议等工作场所和食堂、通道、电梯、卫生间等内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单位内部的禁止吸烟场所,并做好相关管理工作。鼓励创建无吸烟单位。
第五条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管理责任制度;
(二)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设置明显统一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不得摆放烟具;
(三)做好公共场所吸烟有害健康、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工作;
(四)负责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日常管理工作,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对吸烟者进行劝阻。
第六条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
第七条 公共场所不得设置自动售烟机。
第八条全社会都应支持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宣传等部门应当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九条旗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旗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公民有权要求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吸烟者停止吸烟。公民有权要求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履行本规定的职责,并有权向旗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举报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十一条对违反第二条规定的,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爱国卫生条例》第二十五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本管理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旗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解释。
【宜宾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宜宾市经济承载力研究10-02
宜宾市两级人民法院通06-15
宜宾市地面气象测报测试题(五月)答案09-01
宜宾学院11-01
宜宾市第七届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圆满落幕08-11
宜宾饮食文化06-24
创新型宜宾10-06
游宜宾石海作文06-21
宜宾技师技术总结10-28
酒与宜宾节日风俗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