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共12篇)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1
1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政策落实的基层基础性工作。各县 (市) 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要加强领导, 认真谋划,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基层平台建设推进方案。就目前发展而言, 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难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其内容相对繁杂, 服务难度较大, 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都难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工作职责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从宏观角度来讲其工作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指乡镇事务所的工作职责, 其中主要包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针对某地开展组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的调研数据;促进就业发展、提供就业指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服务等;协调相关部门及职业技能培训对人才的需要, 充分发挥人才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的重要作用等。
另一方面指社区与村居协理员的工作职责, 其中主要包含:建立完善社区与村居劳动力平台保障体系并有效加以管理落实;针对社区及村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的搜集与审查, 建立完善的信息库;掌握社区与村居参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人员的信息, 为其提供全面的求职信息,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档案;协调有关部门完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活动的开展, 积极调解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与其他相关工作之间的矛盾;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宣传指导工作, 针对重要信息进行整理、数据分类, 提供可靠的工作意见;完成上级有关部门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布置。以上两个方面的充分发挥将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3.1 人员管理方面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大多数身兼多个岗位与职责, 很多问题的发生并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处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问题上, 还要处理部分当地政府官员所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 进而导致一人兼多个岗位任务, 这样不仅仅使其工作任务繁重, 难以专职进行处理问题, 更会导致在处理问题上不能准确地加以解决, 不利于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3.2 工作经费方面
经费问题作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的基础, 对其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展与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很多乡镇企业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上级的支持与赞同, 更需要资金来开展项目, 进行预算, 从而有效的保障社会民生事业的大力发展。但实际上, 在某些地区甚至存在着工作人员没有编制, 工资难以保障等现象, 资金的严重缺乏降低了工作人员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与开展, 打消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严重滞后。
3.3 人员素质方面
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开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创建涉及面比较广泛, 且政策性比较强, 内容复杂丰富, 并与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 工作人员素质以及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展, 经验不足、业务水平差、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 对工作不能很好的掌控与了解, 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制约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公共平台建设的发展。
4 加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4.1 把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下, 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农村就业及社会保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 从某种角度而言, 必须将农业就业及社会保障放在重中之重, 从而建立与城镇相统一的公共社会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对实现城乡统筹协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通过宣传来完善各界人士对公共服务平台的认识, 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 从而改善民生, 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可以将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的建立纳入相关政府考核系统中, 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公共平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更加可以突出重点, 集中落实, 贯彻执行, 有利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4.2 规范完善基层平台工作机构, 配置人员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人的管理与发展, 人作为主体, 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完善, 建立基层管理人员责任负责制,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 配备专业的人才对基层平台服务进行管理与维护, 此外, 还要确保人员的收入状况, 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有助于基层服务平台的持续发展。
4.3 加大对基层平台建设资金投入, 提供经费保障
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 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首先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在落实惠民政策和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 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要配备工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 逐步现代化, 确保信息安全。其次要增加工作经费, 保证工作正常运转、有效运行。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 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 落实工作经费, 保证及时到位。
4.4 加强对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的培训
建立学习和培训制度, 培育一支精湛的基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工作队伍。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政策多, 涉及范围广, 需要对基层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逐步建设成有文化、素质高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工作队伍, 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 以稳定的队伍为基层公共平台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5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的推进速度
加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建设,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实现信息共享;加大公共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力度, 拓展信息覆盖面;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 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加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 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去研究与探索。平台建设工作中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规划, 创新工作方法, 建立专业队伍, 完善管理机制, 保证各项工作正常、有效运行, 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郭凯.社会保险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4) .
[2]刘晓茜.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系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研究报告[D].郑州:郑州大学, 2012.
[3]徐昭华.浅谈我国保险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J].安全与健康, 2009 (13) .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2
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调研报告
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平台建设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的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推进当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向纵深发展,日前,我局对全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进行了调研,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我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工作对策,以更好的指导今后工作。
一、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现状
我县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平台建设始于2003年,在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目前共有劳动保障事务所18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23个;劳动保障事务所按照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和2名协理员予以配置,劳动保障工作站按照2名协理员予以配置,劳保所和工作站共计配置工作人员145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工资由同级财政负担,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劳动保障工作站协理员工资由市智信公司负担,县财政没有专项工作经费;518个行政村未设立劳动就业工作站,仅有工作联络员,无工资和工作经费。
劳动保障事务所主要职责是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劳动就业工作。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收集发布用工信息,组织劳务输出,完成就业安置任务;负责组织开展辖区内未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技能开发和就业服务工作;为自主创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办理有关手续;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开展社会保障事务代理。做好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扩面和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组织开展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负责辖区内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及劳动监察工作;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工作;指导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完成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安排的其它工作;完成乡镇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职责是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工作;社区内劳动力资源及外来劳动力的调查统计、建立台帐及动态管理工作;社区内就业、失业人员登记、证件申办等管理工作;社区自办就业实体、居民办小企业开发,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职介、培训等信息发布及组织推荐工作;零就业家庭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城镇居民医保等社会保险的宣传动员、登记扩面等工作;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社区内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核查、管理及低保金发放工作;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
二、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县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新形势下,现有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建设方面
目前,我县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存在两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全县城镇23个社区居委会都已建立了劳动就业服务工作站,按照规定配备了工作人员,基本达到了“六落实”的要求,但在全县518个行政村队既没有工作场所,也缺乏办公设施,人员也不固定,这与当前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民创业与就业等工作极不相适应,缺乏有效的抓手,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二是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不平衡,全县18个劳动保障事务所基本上都有机构,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而在23个劳动就业工作站,只配备二名协理员,没有编制、没有经费来源,工作场所变动很大,造成我县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不平衡。
(二)人员管理方面
身份尴尬、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县所有乡镇的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是双重身份。2009年乡镇机构改革,劳动保障事务所并于社会事务所,隶属所辖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工资由同级财政解决,他们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当地党委政府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不能做到专职专用,精力容易分散,对劳动就业工作任务的完成带来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基层工作人员成长进步和发展。
(三)工作经费方面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承担着辖区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担,除了乡镇工作人员工资由同级解决外,没有工作经费,没有收费项目,也没有预算外收入,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而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站,由于人员没有编制,更谈不上工作经费,严重影响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四)人员素质方面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由于经常变动,所从事的工作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只能满足于上级交办的工作,对于一些需要前瞻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思考不够,把握不清,主动性、积极性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信息网络建设方面
2010年,市信息中心为我县设社区的7个乡镇配备了计算机、LED显示屏、触摸式查询机等办公室设施外,其他11个乡镇都没有配备计算机,更谈不上信息联网。
三、加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按照统筹城乡就业发展的要求,把基层工作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劳动保障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城市劳动就业工作同时,把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摆上位置,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向社区村队延伸,最终实现劳动就业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识建设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省市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平台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公共就业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城乡统筹,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促使乡镇政府把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这项工作摆上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二)规范完善基层平台工作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开展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首要条件是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建议将社区、行政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工作人员纳入同级编制序列,明确基层公共服务工作机构的性质和工作职责,同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合力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障工资收入,激发工作热情。
(三)建立对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行政村劳动就业工作站等机构“垂直管理”机制。
借鉴外地等其他垂直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把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划归由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垂直管理,这既能稳定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思想,有利于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职能职责的发挥,更进一步促进我县就业与创业的深入开展。
(四)加大对基层平台建设资金投入。
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党委、政府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扩大公共就业信息的覆盖面,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功能。
(五)加强对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的培训。
建立学习和培训制度,建设一支精湛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队伍。劳动就业和劳动保障业务政策多,涉及范围广,需要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建设成有文化、素质高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6
台工作队伍,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以稳定的队伍为基层公共就业平台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六)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的推进速度。
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力度,拓展就业信息覆盖面,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3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形象;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政府的服务力度与福利措施都与国家的财政支持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显著改善。我国的大中型城市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制度,但是在广大乡镇和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制度仍然不尽完善,亟待加强。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尽快建立起优秀的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国民经济要想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精尖的领导和科技人才,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的高素质基层劳动人员。真正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还是需要基层的工作人员,所以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首先要注重基层高水平队伍的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保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就是破除城乡二元化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政府部门需要认清国内国际形势,理清社会发展矛盾所在,找到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做到听百姓言,知百姓难,解百姓忧。
二、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处理好的五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既要贯彻落实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责任,高效利用政府的有限资金,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去,又要从政府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保障满足公民生产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
(二)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政府承担着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包打天下,而是应该把握公共服务发展方向,在战略规划、制定政策、明确习作、监督评估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三)正确处理统筹制度与循序渐进的关系。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较为完善,如何做到公平对待城乡基础设施存在的差异,消弭制度接线,应该统筹规划,做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向薄弱环节、弱势群体适度倾斜。
(四)正确处理全面覆盖与重点支持的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应面向全体公民,不因户籍、身份、职业、区域有差异,在此基础上,先易后难、试点先行,是城乡公共服务有序进行完善。
(五)正确处理贴近需求与顶层设计的关系。建立自上而下的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部门出现政出多门和“碎片化”现象,有效解决制度分设和分层情况。
三、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个窗口,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可以了解基层群众对于社会福利待遇的意见,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改进建议。因此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变得势在必行。
(二)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是我国基础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如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容纳足够多的基层群众,就可以将巨大的人口优势转化为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四、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到“十二五”末,全国所有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全部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努力做到“六个统一”。统一标识和名称。各等级服务平台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符合自身情况的名称,并要求标识设计合理简洁,方便大众识别。平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统一配置信息管理设备。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直观的比较全国范围内的平台使用情况,便于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研究。
五、结语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基层的重要指示,通过加强建设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使基础群众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到国家的就业、培训、福利信息,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工作需要,能够创造高价值的劳动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伟刚.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4).
[2]张国庆,杜海涛.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网建设[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10).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4
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员管理混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基层工作人员大多数身兼数职, 岗位职责不明确。由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基层工作人员大多数身兼数职, 当工作上发生问题时, 不能及时加以有效处理与解决, 从而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工作人员身兼数职, 无形中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使得工作人员工作繁重, 无法专心处理岗位问题,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更不利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2.工作经费不足。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完成都离不开充足的工作经费的保障与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是辖区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的基础, 对于乡镇级的工作人员来说, 除了工资由同级解决外, 并没有其他工作经费、收费项目、预算项目, 导致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对于村居、社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说, 由于没有编制, 所以连工资都没有。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不仅打消了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也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3.工作人员素质不足。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发展所涉及的工作政策性强, 范围较广, 内容繁杂, 不仅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还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因此, 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事实却是,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经常变动, 从而导致工作人员业务生疏、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 由此只能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缺乏前瞻性、创新性及开拓性, 不利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建议
1.重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中央做过多次重要指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就要求人们重视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宣传, 让各级政府及领导充分认识到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了解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另一方面可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 促使乡镇政府重视这项工作, 并落实好这项工作。
2.规范基层工作平台人员配置。开展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首要条件是有机构办事, 有人办事。针对前文中提出的工作人员管理混乱问题, 建议建立基层管理人员责任负责制, 明确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性质及各岗位职责, 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基层服务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 同时还要保障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 激发其工作热情。
4.提供经费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与支持。首先, 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积极落实工作人员的工资问题,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其次,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资金, 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 以利于正常工作的有效开展。
5.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制度, 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立一支业务能力精湛的优良队伍。由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所涉及的国家政策较多, 范围面广, 必须对基层服务的工作人员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业务培训, 才能保证基层工作人员能够紧跟时代发展, 此外, 基层工作人员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争取在基层建设一支支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服务队伍, 以专职取代兼职, 稳定人才队伍。
三、结语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各级部门各级领导重视起来, 持之以恒地去研究去探索, 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方法及管理机制, 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从中收益, 使人力资料与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其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宏, 刘延光, 田刚.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和建议[J].中国劳动, 2013 (7) .
[2]王伟刚.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 (4) .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5
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基层平台”)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为全面掌握全市基层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思考。
一、现状与成效
全市现有乡镇157个、街道办4个,社区129个、行政村2378个,农村劳动力150.8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70.2万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人社系统坚持把基层平台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纵向体系已具雏形。我市的基层平台建设始于2003年,当时,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意见》(陕发﹝2002﹞16号)精神,在全市各街道和工作任务重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街道所辖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由县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垂直管理,形成了(省→市→县区→街道、乡镇)四级管理和五级服务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网络,使全市各街道、乡镇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工作有了固定的工作平台。2007年10月,本着“节约成本、便于管理、注重实效”的原则,决定将县区政府所在地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站资源有效整合,实行集中办公、集中管理、集中服务,在全市10县区共建立集中办公的社会保障服务中心27个。本次乡镇机构改革后,撤销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设立乡镇直属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服务站,将原劳动保障事务所、民政所、扶贫办、农村合作医疗办等站办所的职能整合归并入社会保障服务站,在该站按照编制设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岗位,接受县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截止2011年底,全市各街道办、镇(乡)共设立社会保障服务站164个。
工作队伍初步组建。2007年5月,我市统一招聘60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230名就业与社会保险协理员(统称“劳动保障协理员”)充实到各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对推动劳动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石泉、岚皋、宁陕、镇坪等县区还在行政村设立了就业服务信息联络点,聘请村文书或当地能人担任就业服务信息员,主要负责本村人力资源登记造册,信息资料收集、统计、传递,落实帮扶措施和维权服务等工作。截止2011年12月,全市基层平台共有工作人员2184名,其中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站677人,社区258人、村级信息员(兼职)1249名。
经费保障水平提高。街道、镇社会保障服务站的人头和工作经费由所在县区财政负担,统一纳入预算;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所需经费从就业再就业资金中列支,劳动保障协理员和村级信息员工资由公益性岗位补贴予以支付。在此基础上还通过以奖代拨和工作补贴等形式解决一部分基层平台的工作运转经费。2012年,全市共为基层平台预算经费1100余万元。
服务优势越发凸显。基层平台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承担辖区就业人员的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档案托管、社保代理等具体工作职能。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制定了“五清楚”、“六送到”和建立“七本帐”的具体工作要求。“五清楚”即摸清本辖区就失业人员的家庭状况、就失业情况、技能特长、就业意向、就失业和社保政策享受情况;“六送到”即为辖内劳动者送政策、送观念、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送温暖;建好“七本帐”即建立辖区内劳动者就失业情况台帐、用人单位招用工信息台账、劳动者求职信息台帐、就业困难人员跟踪服务台帐、职业技能培训台帐、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享受情况台帐、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登记台帐。各县区及人社局也将上述职能履行情况作为对乡镇和社保站考核内容之一,积极推动基层平台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自2006年以来,全市共有45个社区获得充分就业社区称号,其中省政府命名的星级社区4个。
二、问题及成因
我市基层平台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管理体制不尽顺畅。县区人社部门缺乏对基层平台工作统筹调配的权限,基层平台工作人员专职不专责、工作效率低的现象较为普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工作力量仍然不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以后,基层平台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而本次乡镇机构改革中全市又撤并乡镇40余个,工作机构减少、工作量相应加大,且社区工作平台总量有限(建立机构或配有工作人员的仅占社区总数的60%左右),村级无正式工作人员和机构,现有工作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加之身兼数职,导致工作力量匮乏,影响了工作推进。
经费人员保障受制。各级财政财力紧张,为乡镇(街道)预算的人头经费十分有限,社区、村级基本无任何经费来源。工作人员待遇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补贴予以支付,同等条件下个人待遇差距较大,同时缺乏晋升空间,甚至还有部分聘用人员的社保待遇未完全落实到位,出现了“从事保障工作的人没保障”的尴尬局面和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的稳定性。
三、建议和思考
随着社会管理的不断加强和创新,城乡居民就近方便地享受公共服务的愿望更加强烈,基层平台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突出,健全体系、完善职能,努力实现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已成当务之急。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予以改进:
在管理机制上求变。基层平台的双重管理现状,职责不分、权限不明,成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发展的瓶颈。建议借鉴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国土资源所等其他垂直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将镇(街道)、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纳入各级人社部门垂直管理,并将社区工作人员实行专职配备,使基层平台真正做到专人专责。
在经费投入上求效。将基层平台(包括社区、村)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探索建立社会资金投入办法,提供多渠道经费保障。适当提高基层平台工作人员待遇,建立人员工资与社平工资联动调整机制,参照当地同等人员情况,提供各项福利。在资金和项目建设方面,降低基层配套比例,逐步增加并切块下达业务经费,以保障基层平台的业务支出和发展需要。
在队伍建设上求新。建立基层工作人员正常的进入退出机制,对于其中优秀的可过渡为事业编制,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避免身兼数职、频繁调换,以稳定基层工作队伍。强化人员培训,采取在职培训、上派锻炼、轮岗培训等灵活多样、因需施教的培训方法,提升基层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基础设施上求全。积极协调争取扩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试点,建立健全基层人力资源市场网络体系,尽快实现人力资源网上管理、求职登记网上办理、信息发布网上展示,实现“一点登录,全市查询”。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在服务内容上求优。要明确基层平台工作职责和岗位规范,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经办服务流程,完善考核奖励机制,推行星级评比管理,充分调动基层平台管理服务的积极性,努力形成任务在基层落实、情况在基层了解、工作在基层创新、力量在基层凝聚的工作机制。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6
关键词:社会服务 在线平台 资源库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2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社会服务培训是贯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全局的重要活动。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和融合到社会服务培训活动中,成为现代社会服务培训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1 社会服务在线平台设计
社会服务在线平台秉承“门户、集成、汇聚、学习”的设计思想,基于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云计算平台,利用空间资源无限存储和P2P视频分发技术的特性,构建适合我院社会服务在线平台开放式网络培训服务总平台、总门户,是各子培训项目的导航入口和课程资源的汇聚集中展示的场所,其建设内容包括基于空间的门户管理系统、培训项目运营管理系统、课程资源制作管理系统、网络培训系统四块。社会服务在线平台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空间门户管理系统通过空间主题机构平台的门户风格定制功能搭建在线学习云平台、掌上学习云平台等项目主题网站,对外发布最新的培训动态、新闻以及课程展示、登录入口等。
培训项目运营管理系统是构建和管理各培训子项目的运维服务系统,通过运营管理系统可以将各子门户和资源库中的课程进行关联,管理所有的培训用户以及权限控制。
课程资源制作管理系统和网络培训系统针对世界大学城空间信息发布、资源存储等功能扩展开发在线学习、课程制作、考试测评、互动讨论、课程管理等教学功能,将老师、学生的教与学行为、过程等关系型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库,视频、文件、图片等非关系型数据存储在世界大学城空间。
(1)在线学习云平台建设。
利用世界大学城无限量的空间存储,以及平台全开放式的设计体系,搭建社会服务在线平台,从而实现从思维引导,课时制定,学习效果管理,资源聚合与分享,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数据结构的全方位社会服务信息化。
(2)掌上学习APP开发。
对接移动端,无缝依托教育微博社交应用平台、掌上大学云平台、社会服务OA系统,开发掌上OA平台、学习圈、微信平台等,通过功能引导,监督,使学员学习系统化,效率化,使管理更加优化轻松。学习圈是面向学员和培训组织者,提供训前、训中、训后的集约化产品和服务。
(3)定制化服务体系建立。
建立社会服务信息化中心,根据单位用户需求定制开发个性化社会服务在线平台,并提供社会服务信息化咨询、电子教务服务、现场培训指导、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租用服务、课程购买定制、课件制作等专业化系统化服务。
2 建设开放共享的社会服务在线资源库
社会服务在线资源库建设主要从空间课程建设、推进面授精品课程MOOC化和广泛吸纳社会学习资源等方面展开。
2.1 加强空间课程建设
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建立学院空间课程评价标准,使得90%空间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标准,其中30%以上的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将“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纳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聘请优秀的空间教学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将对采用空间教学的教师的备课、讲课、作业及课后辅导作出统一要求,并作为教学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教学比赛、项目申报与评审等活动全部在空间中进行。建立空间课程,教师主题特色空间、管理主题空间、院长话题空间,创新管理模式和交流方式。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解构工作任务、重构学习内容,泛在集中互联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录播教室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现场上课的视频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快专业和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改造,逐步扩大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覆盖面,建设学院课程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墙。
2.2 推进面授精品课程MOOC化
基于空间将现有面授精品培训课程MOOC化,与相关在线优质课程/内容提供商建立双赢共享的合作机制,要将优质的课程或者内容资源MOOC化放到平台上进行远程发布,建设服务对象需要的个性化定制课程资源。
2.3 广泛吸纳社会学习资源
大学城作为一个共享式开放平台,允许用户自己独立打造自己的展示平台,可随意引用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只需要一台电脑甚至是手机就能录制自己的视频上传到空间社区,通过热点视频推荐功能,可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展示,分享,甚至是收费,形成自我学习-针对分享-参与展示-享受成果(荣誉、资金等)-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达到资源来源社会化,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功效。
3 校企联合建设满足社会服务在线平台所需的基础设施
3.1 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
联合运营商,实现无线网覆盖全院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适应多种智能终端接入,为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等服务。改善学院信息存储分散、服务器维护水平低以及存储环境重复建设的现状,实现服务器集中托管、信息统一存储等管理与服务,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率,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器运行环境。建设30T的网络存储系统,满足学院各类数据存储需要,为各部门及广大师生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性化计算、存储、空间以及共网盘等共性和个性化基础服务,配备离线备份系统,确保学院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采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对物理机、虚拟机、存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在内的各项数据中心资源实现统一、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学院信息化建设保障能力。
3.2 建设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录播直播教室
采用智能化管理录播系统对教学信号进行录制,录制的同时可在网络上做课程直播也可同时将录制文件存储于网络存储中。并对课程分类、归档,课后学员可按课程、教室、教师等信息检索相关课程课件点播学习,学习中可对课程疑问留言、对课程评价打分。领导或教师亦可登陆媒体中心对学员的疑问进行答疑、对其他教师的课程进行观看、评价、指导等,将极大丰富我院空间网络社会服务资源。
4 结语
探索社会服务在线平台建设机制和应用模式,有利于用户、社会服务信息、社会服务信息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发展,有利于教师、服务对象、管理员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管理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及移动端APP,把信息化技术融合于教学、学习、管理、服务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水平、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及学院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兴趣和学院的社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在线培训系统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9):211-213.
[2]陈卓.电力企业在线培训系统建设[J]. 云南电力技术,2014,42(A0l):113-122.
[3]吴怀广,赵家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型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3,13(5):223-224.
[4]宋燕辉.新型通信技术对移动学习的影响研究[J].通信技术,2012,45(3):49-51.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7
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平台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经济发展的快慢, 企业发展的好坏, 质量问题是重要的环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而质量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 把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建设好,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是提升河南形象的重要途径,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十二五”时期, 在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系的同时, 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公共服务, 着力促进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 是质检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2.建设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是构建开放型经济、适应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十一五”以来, 质检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质检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不断增强, 质检工作对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作用日益突出, 同时质检工作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质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当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尤其近年来, 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种类日趋增加, 一些限量要求已达到仪器设备的检测极限。为了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应对国际贸易中产品质量问题对我国产业发展和国计民生带来的冲击, 使我国产品能够获取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加强质监事业的发展是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也是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3.加快公共平台建设是落实河南省重大战略部署、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 按照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和省长郭庚茂在质量兴省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努力促进质量兴省战略的实施, 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整合技术服务机构, 强力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区域化服务, 以服务城市带发展, 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的目标建设
1.2011年初河南省质监工作会议提出河南将建郑州综合质检基地。为解决河南省没有规模大、水平高、能力强、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质量技术检验检测机构和综合检测基地问题, 河南省应整合省市同类检测资源, 依托省质检院、省计量院、省标准院等骨干技术机构, 建设高水平的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 努力实现省、市、县三级技术机构人、财、物优化配置、错位发展。
2.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今后五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强调“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 必须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 “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 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等保障能力”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这就要求质监系统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 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技术机构, 建立一批技术先进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行政执法能力、信息化监管能力和突发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为维护产品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重要支撑, 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3.河南省《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提出制定并实施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名牌培育和标准化建设政策, 指导推进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这说明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已经是一项事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建设的紧迫任务。
河南省检测服务平台现状
目前, 河南省质监系统有依法设置的技术机构184个, 拥有13个国家质检中心和55个省级质检中心, 还授权质监系统外的行业部门建立了12个国家质检中心和33个省级质检中心, 初步形成了包括标准、计量、产品质量检验、纤维纺织品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在内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但是与周边省份特别是沿海发达省份相比, 河南省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还存在小而散、技术集聚效应不明显、高水平技术机构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不高和高层次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 因此对全省产业的检测覆盖面小, 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不强。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与地市共同出资共建的质检中心较具规模的有:2006年在漯河市建立的“国家肉制品质检中心”, 总投资3 500万元;2007年在上街区建设的“国家承压阀门质检中心”, 总投资3 500万元;2008年在郑州中原区建立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 总投资6 000万元;2009年在三门峡市建立的“国家铝及铝制品质检中心”, 总投资3 800万元;2009年在许昌市建立的“国家发制品及护发用品质检中心”……这些平台能够为相关行业包括整个创新体系提供最基础、最可靠的检验检测数据。但是河南省的质检平台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相比、与国际和国内的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相比, 在装备、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2011年徐济超副省长在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省自主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要突出抓好的重点工作就包括“大力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带动,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这对质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平台建设的措施建议
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的建设应注重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场所及其他配套设施、资源的建设, 在服务方向、功能单元和服务技术条件等方面予以强化, 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标准化工作。标准化、认证认可和计量等基础工作既是提高质量总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 又是保证质检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 加快食品、重要消费品、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 健全标准体系, 提高标准质量, 努力承担和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和验证工作, 并研究制定相应的检测技术规程, 帮助客户制定企业标准, 协助客户进入国际市场。
2.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质量诚信体系, 促进消费环境更加安全和谐, 提高全社会质量信用意识。从计量、标准、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信息体系建设等工作抓起, 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实现质量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对外影响力。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信用评价制度, 建立服务质量诚信档案、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平台建设完善服务质量信息的发布制度并定期发布, 从而有效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3.建设质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质量安全信息化, 实现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 提高系统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完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质量状况权威发布、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以企业电子质量档案为核心的质量监管动态数据库, 有效开展产品质量风险监测、预警分析评估, 构建全方位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同时加快建设全省基础性质量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标准文献信息库、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库、法人数据库等的建设, 为用户提供权威的可适用于国内外不同要求的检测报告。
4.大力实施科技兴检。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完善科技体制和机制,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资源共享的原则, 以较高标准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等, 进一步完善质检技术保障体系。
5.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 正确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全面把握质量管理的目标任务, 强化质量体系管理和内部管理。建立职责明确、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工作机制, 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不断提高检测、质检等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为河南省质监系统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加大投入机制。质量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 需要大量的投入。企业创品牌、提高竞争能力, 需要企业的投入, 政府加强质量标准建设、质量监测、质量管理, 需要政府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投入机制,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针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给予土地、资金、政策、设备配备上的支持, 整合优势资源, 多方联动, 加强技术检测机构建设, 提升检测能力, 为平台建设注入活力。
7.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质量检验检测能力。转变服务理念, 强化公共服务, 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 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 强化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围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高成长型产业发展的需要, 重点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加强省级质检中心的建设, 着力把公共检测技术平台打造成为自主创新服务平台, 加强区域合作, 实现“服务大格局、实现大跨越”。
总之, “质量兴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质量是关系到经济快速崛起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长远大计。依托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实现多措并举, 围绕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 共同打造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帮助企业实现涵盖“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市场准入、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检测技术服务, 提升企业质量竞争力, 向市场最大化迈进, 最终实现“量和质的飞跃”。
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成为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的政治、经济和外交问题。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中央领导的认可和重视。媒体工作者也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媒体行业面临着多渠道、高时效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媒体行业的转型与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拥抱互联网”已经成为媒体的主流姿态与转型方向。
TRS一直以来是媒体行业的主力技术提供商,走在媒体行业的技术前沿,为包括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盘古搜索等主流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在互联网大发展的当下,TRS推出了网络舆情和社会媒体挖掘服务平台,为媒体行业在自媒体盛行时代的转型与发展献计献策。
TRS网络舆情和社会媒体挖掘服务平台提供了以下几种服务。
1、网络新闻转载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网站在进行实时新闻报道,互联网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从其它互联网新闻网站转载新闻已成为日常性操作,TRS网络新闻转载服务便是为此设计的一套工具,旨在提高互联网新闻转载的效率。
在现有的网络新闻转载模式下,编辑对所需稿件进行网摘非常耗时、对事件的报道收集非常繁琐、将突发事件报道转载到采编系统中非常困难。需要查询到稿件,选中并复制,再粘贴到采编系统中,有时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收集资料。TRS提供的网络新闻转载服务的价值在于可以将上述操作简化到“一键转载”,它改变了编辑的传统网摘工作模式,提高了编辑的新闻转载效率和实时性,相当于提供一个网络版的待编稿库。
一键转载有3种模式可以选择:
1)资源中心模式
TRS为提供网络新闻转载服务,专门整理了一个资源中心。该资源中心通过爬虫技术预先将其它新闻网站发布的新闻报道抓取到资源中心内,并进行加工整理,解析原报道的时间、网站、作者、标题、正文等信息。整理后该报道成为资源中心内的一条“待编稿”。用户在使用网络新闻转载服务前需要预安装一个客户端工具,使用该工具即可“一键转载”,直接将该稿件从资源中心转载至采编后台。如图1所示
资源中心的工作模式无需用户进行任何硬件投入和系统维护,通过SaaS的模式向用户提供账号租赁,用户购买账号,通过客户端登录即可。资源中心将事先与用户的采编平台对接,实现技术上的一键转发。
2)自定义监控模式
资源中心内提供了国内大部分主流新闻网站的新闻稿件,用户可使用默认的这些稿件源进行转载,为方便用户使用,资源中心提供新闻搜索引擎辅助用户定位稿件。同时对于用户特殊要求的网站在资源中心内未监测的,资源中心提供个性化网站监控功能,用户可设定自己的监测网站,也即输入要监测网站的URL即可,一旦该网站有新稿件,系统将通过右下角的弹出窗口予以提示。
3)即看即转模式
即看即转模式是TRS新闻转载服务与传统新闻转载工作模式的融合。与资源中心改变了编辑发现稿件的工作模式不同,即看即转模式沿用了传统的新闻转载工作的稿件发现模式,编辑可自行浏览各新闻网站,当发现需要转载的稿件后,即看即转模式将编辑的后续操作整合成“一键转载”。在安装客户端时,客户端会在浏览器中安装一个插件,当用户点击该插件时,该插件将自动抓取当前网页上的信息并尽可能的进行解析,同时,系统将预先与采编系统进行对接,解析完成后信息将自动转入采编系统。该模式大大简化了新闻转载的步骤,提高了新闻转载的时效性。
上述3种模式为编辑们进行新闻转载时提供了诸多新的选择,大大提高新闻转载效率。该平台正在为包括北京日报、乌鲁木齐晚报、中国经济网在内的几十家媒体提供不间断新闻转载服务,具有良好的效益。
2、微博挖掘服务
目前,各家媒体已开始了“拥抱互联网”的脚步,在各媒体的网站上也逐渐出现了“分享至微博”的链接,方便用户将内容发表到微博上。据TRS统计,仅在新浪微博上开设官方微博的媒体已达3894家。此次TRS推出的微博挖掘服务便是定位于将微博营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摆脱传统的对接模式,以全新的“俯瞰”模式开展微博营销服务。
TRS微博挖掘服务是网络舆情和社会媒体挖掘的重要工具,微博与其它web2.0互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以“粉丝”和“关注”为特征的人物关系属性。TRS微博挖掘服务作为一个社会媒体挖掘工具,可辅助用户俯瞰整个微博平台,观察舆论热点,发现人物关系,揭示微博舆论高地下的暗潮涌动。
微博挖掘服务是TRS通过智能文本挖掘技术对海量的微博数据进行挖掘处理,通过对账户之间的转发、评论行为进行分析基础上形成的,效果如图2所示。
在该图中,系统以“京华时报”官方微博为目标进行分析,当中:
☆红色代表转发了“京华时报”文章的相关账户;
☆蓝色代表被“京华时报”转发了的相关账户;
☆其它颜色代表有互为转发关系的用户。
从该图可以看出:
☆“京华时报”最密切的博友是“吴海民”账户(互相转发96次);
☆“京华时报”最忠实的粉丝:走在长安街上(转发“京华时报”文章161次);
☆“京华时报”最关注的博友:头条新闻、头条博客、京华系列官方微博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博表面的庞大信息背后隐藏着极具价值的潜在信息与规律,通过这些规律的发现与分析,可以辅助媒体行业对微博进行深度关注,同时可计算微博的营销状况、影响情况以及粉丝质量,推进微博营销体系建设,另外基于文章转发数、转发路径、转发者的粉丝数等模型计算文章的实际影响力和传播情况,可量化的对稿件传播分析情况进行评价。总而言之,微博关系挖掘服务的价值在于在微博互动基础上可视化了微博特有的社会关系,实现了量化分析。
3、网络舆论观察服务
我们知道,随着自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媒体工作者需要迫切解决对自媒体的观测问题,现有工作模式只能随机或片面的观测极少部分的自媒体信息,TRS网络舆情观察服务便是提供一个观察媒体与自媒体的基础信息平台。
TRS网络舆论观察服务的原理非常简单,它通过采集网民议论和媒体报道、并进行数据加工和深度挖掘,最后分门别类的进行信息梳理和展示,将用户最需要的和网上最热的信息展示给用户,以辅助用户了解网民关注、把握媒体动向。
它的监测方式有很多,包括通过文章点击量、视频点播数、微博转发数等判断当前热帖,通过用户设定的关注事件按事件进行归纳等。通过上述整理,网络舆论观察服务可以按类别、按主题、按热度的进行内容的呈现,辅助用户在此基础上进行媒体和自媒体的信息观察 (见图3) 。
在该基础平台上用户可开展增值服务,如对网络舆论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形成监测报告,或开展行业性的专项舆情监测等等。总之,TRS网络舆论观察服务能够发现网民关注热点、媒体报道焦点,揭示事件的隐藏发展规律、辅助建设高效的网络信息获取机制,进而为传统的媒体盈利方式增添新的商业模式。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9
1.1 组织逐步健全
1.1.1 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2009年山西省寿阳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有力地指导了全县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14个乡镇和丹凤管委会机构改革同步, 都挂牌成立了农技推广站, 实行由乡镇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 并以乡镇管理为主的模式, 实现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0%全覆盖, 乡镇均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检测仪器和交通工具等基本设施, 还建立了800亩相对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 县、乡共有责任农技员82名, 农技指导员100名, 围绕全县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生态产业化六大主导产业工程目标, 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1.1.2 经营性组织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 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基地“三位一体”相互关联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目前, 全县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家 (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户、县级2户) , 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2.778亿元。全县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09个, 带动农户3.1万户, 专业技术协会34个, 农民经纪人1 456人。
1.1.3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得到加强
县、乡两级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机构, 制定了种植业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严格按照有标准、有检测、有标识、有组织的“四有”要求来组织生产, 每年填写生产记录档案5 000份, 同时对蔬菜生产基地及样品进行抽检, 合格率均达100%, 使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56.7万亩, 占到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 认证产品26个 (其中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面积20.5万亩, 产品认证16个;粮食产地认证面积36.2万亩, 产品认证10个) 。
1.1.4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目前全县14个乡镇有信息站, 206个行政村有农村信息服务点, 同时在100个自然村安装了农村大喇叭直播系统, 全县共建成农村大喇叭直播系统321套、电子显示屏44块, 及时将信息传播到广大群众。
1.1.5 农业执法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每年都开展“农业执法专项整治”活动, 积极开展农资打假, 对全县82户农资经营户进行全面检查, 每户全年最少检查12次, 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减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延伸
由以往的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不断拓展, 服务模式也进一步增多。
1.2.1 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
如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老大晋荞米业有限公司, 在壮大公司的同时, 成立了“天田香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 先后建成无公害杂粮基地50 000亩, 涉及西洛镇、羊头崖乡、景尚乡、松塔镇、尹灵芝等8个乡镇的105个村, 社员发展达到13 000人。基地集新品种引进、小区试验、示范、大面积推广订单、种植、收购于一体, 于2005年顺利通过省农业厅产地认定和农业部产品认证, 拥有有机食品基地8 000亩, 于2010年通过农业部认证, 同时合作社也入选为山西省级示范社, 真正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标准化+市场”的多元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1.2.2 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进一步强大
如寿阳县荞麦协会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 协会提供种子、肥料、技术, 农户按要求种植, 目前共发展基地5万亩, 其中荞麦基地1万亩, 谷子基地3.5万亩, 杂豆基地5千亩, 辐射全县杂粮种植面积20万亩, 并对农户提供无偿的科技服务。
1.2.3 以农资连锁经营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进一步强大
农超对接经营:景尚乡禹家寨的惠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与太原山姆士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经营, 超市在禹家寨村承包经营了45个日光温室大棚, 作为该超市的精细菜种植基地, 年产量可达50多万kg, 2013年计划再发展50多个日光温室, 使蔬菜年产量达到150万kg。这种贸农结合、以商促农的机制促进了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
积极招商引资:注重坚持引进主体、联合发展的思路, 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 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联合大型工业企业、引进能人、培育大户, 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合作社补充的发展机制。目前全县农业领域已引进企业5个 (段王、博大、恒特、山西路桥集团、山西景康农业技术推广有限公司) , 确立农业产业相关的投资意向6个, 总投资达到6亿元, 新发展和培育种养大户55户, 工业企业和社会能人的加入为农业发展增强了活力。如山西景康农业技术推广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景康高科技设施农业园区是目前全县最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占地600亩, 总投资1.6亿元, 现已完成投资7 000余万元, 建设了日光节能温室46栋, 钢架结构拱棚40座, 4 000m2的综合大楼主体工程, 2.46km的入园区主道路硬化, 4km园区环路和田间路硬化, 以及供电/供暖系统和2栋9 500m2的智能温室, 进一步提升了全县设施产业发展水平。
1.3 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丰富多样
1.3.1 创新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方法 每年开展百村千户万人科技大培训, 送政策、送信息、送科技、送农资、送订单下乡入户, 并结合实施的“绿色证书工程”、“农科教培训工程”、“青年产业化带头人工程”, 选派骨干担任讲师, 并从县外聘请专家进行授课, 把新技术、新信息送到农民手中, 每年累计进行各种技术培训和指导达到1 000期以上, 培训农民10万人 (次) 以上。
1.3.2 充分发挥县域潜能, 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采取组织化引导、市场化运作、特色化培训、一体化转移的方法, 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份额达到38.4%, 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阳光产业。再次是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效果, 五年累计引进新品种527个、新技术37项、新模式15种, 为产业提供了典型和样板, 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7.2%。
1.3.3 注重品牌宣传、品牌效应 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寿阳蔬菜节”, 为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肥料、新信息的宣传咨询提供了平台, 被广大农民誉为增收致富的“加油站”和产业提升的“及时雨”。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 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与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渐凸显, 亟待解决。
2.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够健全
一是人员配置不合理, 文化、年龄结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不高、新进人员没有专业知识, 影响了为农服务效果。二是部分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偏少, 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三是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 在指导农民开展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时显得力不从心。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 将是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
2.2 社会化服务主体规模层次较低
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总体偏小, 组织带动能力不强, 服务层次较低。虽然有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但在利益分配方面, 却很难让农民分享到一体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
2.3 社会化服务环节有待进一步拓宽
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求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 而目前全县大部分服务机构还是主要以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服务为主,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 找不到真正的平台、路径, 农民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 导致农产品产销关系长期波动不定, 农民丰产不丰收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3.1 政府职能要有新定位
实践表明,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是加强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政府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有四种方式, 即政策推动、协调服务、资金支持、信贷支持。对此,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对自发的职责要有明确的定位, 重点在做好规划、创新制度、示范引导、营造环境、协调指导方面尽责尽职, 力求做到既不越位, 也不错位, 更不虚位。
3.2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新突破
农业产业化就是引导农民走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 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 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因此, 要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寿阳县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基地县的机遇, 大力发展无公害旱垣露地蔬菜, 力争每年保持在40万亩左右, 重点发展设施蔬菜4 000亩, 切实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3.3 经营组织建设要上新档次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性服务主体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依托各类经营组织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 实行一体化经营, 不仅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提高了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农民收入, 而且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 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龙头企业, 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农户, 它可以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送给农民, 促进产业发展, 因此, 今后要拓展经营性组织的服务范围, 加大扶持力度, 营造宽松环境, 增强其带动辐射作用。
3.4 对农业服务体系的投资要有新力度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10
关键词:高校档案,社会化,服务平台,数字化
高等学校是人类文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输入”和“输出”单位,肩负着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承担着国家的各项科研任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档案服务已经不限于学校行政、教学和科研管理,不限于为校内利用者提供服务,社会利用需求越来越多并呈现个性化的态势。特别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档案行业被广泛应用,为高校档案行业的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让社会公众成为高校档案服务的受益者,满足社会利用档案信息资源需求责无旁贷。为此,高校档案机构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成为摆在高校档案工作者面前的十分迫切而有意义的课题。
一、丰富馆藏为平台创建提供内容资源
高等学校,作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的联合体,犹如一个小而全的小社会。因而,反映其活动的档案材料种类多样,特别是随着近年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教学档案、学生档案和学籍档案利用需求越来越多,招生计划、新生录取名单和登记表、在校生名册、学生成绩册、学籍变更材料、奖励和处分材料、毕业生派遣等等档案材料,都是近年来走入社会的毕业生利用的重点内容。为此,高校档案机构做了很多努力和工作,力图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收集文书档案为主的片面做法和认识,改变馆藏内容贫乏和单一的状况,把收集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材料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扩大档案收集范围,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层面,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资源体系,为数字时代档案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优质的内容[1]86。
二、运用先进技术创建多层次服务平台
1. 建立档案信息网络系统。
高校档案内容是社会化服务的先决条件,馆藏资源的齐全与合理为社会利用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进入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的快捷检索需求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为此,高校档案机构越来越能够在档案基础业务工作已经运转良好的基础上,精益求精,适应时代要求,在档案现代化管理上花心思、下功夫,实现由传统管理方式变为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由传统的手工检索变为快捷方便的计算机检索,由人工调卷变为网上全文查阅,并专门设立数字化加工中心,以逆向推进方式和外包方式对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随着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的推进日趋完善,实现档案利用服务的新突破,积极搭建档案管理与服务网上交互平台,形成快捷方便的网上服务系统,通过目录信息在线查询、信息网上发布、电子邮件服务、视频在线播放等最大限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提高档案的社会利用率和认知度[2]15。
2. 实现全校数据资源整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日常校内的通知、新闻、公示等多种数据都会第一时间呈现给全校师生。高校档案资源作为高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机构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在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应当起到重要作用。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办公系统与档案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将学校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分门别类导入档案信息系统,对电子档案做到及时收集和归档,并与多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如教务处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科技处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处的新生入学系统和毕业生离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成和交换,实现全校数据资源的整合,实现信息服务的校内联合与协作,因此在致力于为在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广大走入社会的毕业生提供咨询服务、证书公证、利用翻译、科研成果推广等应用服务,在广大毕业生和社会利用者面前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3. 实现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
高校档案机构在政策、体制和馆藏内容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特别是同一地域的高校档案机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档案管理系统的选择具有普遍的相同性,基本具备共享和兼容的条件。高校档案机构在做好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的基础上,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大型数据库,在正确处理好档案的安全和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在协调好机构之间知识产权问题的前提下,加强合作,破除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困境,整合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局域共建。
三、利用平台资源提供多样化服务
1. 继续加强传统时代的档案信息服务。
(1)学历认证服务。学历认证服务是高校档案机构面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外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传统时代的各高校档案机构的学历认证服务方式大体一致,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通过电话咨询、传真或邮寄需要认证的材料到学校档案部门,学校档案部门根据馆藏纸质档案的相关内容进行查询,如有记载则证明该学历是真实的,档案馆出具书面证明材料予以证明。进入数字时代,高校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加快,毕业生档案信息实现数据化和电子化,大大加快了查档流程,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档案证明服务。高校档案馆出具档案证明具有专门性和有效性,可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2008年9月,由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校档案机构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因此,高校档案馆提供档案信息证明服务是有法可依的,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以已经走向社会的毕业生为主。在高校档案馆出具最多的是学历证明、学位证明、成绩单、新生录取、在校证明英文翻译件等,是发挥档案凭证作用的重要体现。
(3)毕业生就业服务。毕业生就业时与招聘单位之间进行的是双向选择。招聘单位必然希望高校能够提供相关的学生档案信息以及所需人才学历水平的真实情况,以便他们能够招聘到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人才,为用人单位提供法律凭证,同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档案所记载的内容越充分、越真实、越全面,对用人单位提供越充实的考察材料,得到的保障就越多。数字时代,亦是如此。
2. 开拓数字时代的档案信息服务。
(1)分层次推进档案数字化。数字时代,档案行业最本质的变化是实现数字化。对于高校档案机构来说,无论是数字化、基础数据库或网络系统平台建设,都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受学校的经济状况制约。所以,数字化实践中要考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如何切合本馆实际,选择哪些档案数字化,还有大规模的数字化是否有跟得上的、适合长远管理与维护的设备与技术等等。从高校档案利用需求出发,可以先将学籍档案、教学档案、学生档案和科研档案等中利用率较高的部分进行数字化,例如学生成绩、毕业论文、录取名册、学位档案、科研结题报告等,优先进行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些内容将分散的、孤立的信息集合成系统的专题档案信息,主动向社会提供利用,满足社会需求。
(2)实现技术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以档案利用翻译为例,随着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越来越多,为毕业生翻译和制作成绩及学历、学位证明成为高校档案机构的日常工作之一。一些高校传统的翻译技术相对原始和落后,一份完整英文成绩档案编译的实现过程,需要通过EXCEL中英文课程名称库查找,复制英文课程名称到英文成绩档案模板上,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选修课比例的增大,对新增课程要实时翻译,同时英文课程名称库的更新相对滞后,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并且由于编辑排版缺乏统一格式,技术水平不高,无法保质保量地满足利用需要。高校档案机构完全可以利用学校计算机人才优势,开发中英文成绩自动转换软件,实现程序控制文档,并与教务处教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共享,使学生通过输入身份证号、学号、姓名或毕业证书号等信息实现在线查询和输出,拓宽利用渠道,切实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3)实现数字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高等学校的各类档案材料记录了各个教学、科研单位和个人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活动,是各种科学文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贮存形式,特别是学校的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学位档案、出版物档案等,记录了一系列的科学文化成果。以科研档案来说,课题申请、研究方案、实验数据和成果鉴定对社会成果的推广运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和科技处的科研管理系统,使社会能更多地了解学校的科研状况,在注重知识版权和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档案目录公开和部分档案内容开放。还可以在网站展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档案内容,使高校档案机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突破档案利用的狭窄范围,延伸和拓展社会利用[3]30。
参考文献
[1]武红.谈高校档案服务的社会化[J].山西档案,2007(S1).
[2]庄黎丽.高校档案社会化服务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11
6月7日,“服务企业互联网化,打造社会化商业平台”暨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发布会在北京环球贸易中心举行。互联网时代, 创新与变革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常态,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深度融合软件、云服务与互联网金融,将帮助企业构建全新的互联网生态模式,支持企业快速创新与变革,实现社会化商业。
服务企业互联网化
用友发展进入3.0时代
用友集团董事长兼CEO王文京发表致辞,他表示,全球和中国企业发展,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从制造时代、营销时代,到今天的创新时代。在创新时代,企业的技术、产品创新尤其重要,好的创新能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用友自身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用友的发展历程来看,每次成功的创新,都为客户增添了新的价值,也推动了用友自身的增长和发展。
用友的发展经历了财务软件的1.0时代,以ERP企业管理软件为代表的2.0时代,今天用友已经进入到了服务企业互联网化为战略方向的社会化商业平台的3.0时代。
王文京认为,用友的3.0时代有几大特征:用友的核心业务,从企业软件向软件、云服务和金融服务扩展;用友的服务领域,从以服务企业内部为主向服务企业间、企业和最终客户间以及企业的全体员工方向扩展;用友的服务层次,也从企业的管理服务扩展到企业的运营服务。
他表示,这同时也是优普发展的3.0时代,超客与优普合并而成的全新优普,将继续坚持面向为中型企业客户服务,结合U8+的软件业务基础和超客的云服务业务基础,同时对接集团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打造了面向中型企业客户的社会化商业平台。
社会化商业平台亮相
支持企业构建互联网生态模式
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在企业管理、交易和运营三个层面为企业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软件、云服务、互联网金融方案。用友优普总裁向奇汉在发布会现场进行了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的全面介绍与演示。
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包含由用友优普自身提供的软件U8+、超客云服务、优普PaaS平台及Open API产业链生态平台、优普DaaS数据服务平台及用友集团旗下畅捷支付、友金所、电子发票事业部等提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企业互联网经营管理平台U8+,已经升级到了V12.5版本。U8+V12.5与包含企业空间、超客营销、电子商务3U产品(U订货、U商城、U易联)在内的超客云服务深度融合应用,成为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的核心,为企业实现管理、交易、运营一体化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用友优普PaaS平台、Open API产业链生态平台和DaaS数据服务平台将帮助企业解决第三方数据互联互通问题,实现人、数据、服务深度融合。
场景化与生态化是社会化商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场景重构商业,不同场景组合形成生态,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化商业图谱。用友优普认为,目前成功的企业互联网生态模式中,包含社会化商业的六大关键场景:即社交化营销、社交化客户经营服务、社交化经销商服务、社交化制造协同、社交化全员移动办公、社会化商业大数据服务。
而融合了软件、云服务、互联网金融的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完全能够支撑六大关键场景的实现:
以超客营销为主的社交化CRM支撑企业的社交化营销场景,帮助企业实现从客户沟通到客户服务的闭环;
以U8+、企业空间、3U为主的应用整合支撑企业的社交化经营服务场景,帮助企业实现全产业链客户经营一体化;
以企业空间、U订货为主的整合应用构成了社交化经销商服务场景,帮助企业实现全渠道经营服务协作模式;
以U8+智能制造、企业空间为主的应用整合构成了社交化制造协同场景,帮助企业实现项目协同、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智能制造;
以企业空间、U8+为主的应用整合支撑企业的社交化全员工作协同场景,帮助企业实现了社交化移动办公,无边界的实时协同;
以U8+商业分析结合Open API平台技术及优普DaaS数据服务平台支撑的社会化商业大数据服务场景,帮助企业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成就数据驱动的企业。
此外,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还可支撑包含产业园区服务在内的更广泛的企业生态服务,帮助园区提供开放性社会化服务,最大化利用园区企业技术能力、经营渠道、制造能力形成互补,构建园区新生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据悉,对于社会化商业平台,用友优普将全面支持云部署,提供在线服务支持。
全新优普助力企业迈向社会化商业时代
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不仅能够支持一个企业构建全新的互联网生态模式,帮助企业紧密连接、聚合客户、经销商、供应商和伙伴;也支持企业间实现更加快捷、高效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与社会化商业,并通过用友的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交易过程,使所有服务都基于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实现。
目前,河南中车、管家帮、海贝集团、南孚电池、顾家家居、上海亭林松隐经济园区等企业及公共组织正在借助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实现互联网化,向社会化商业迈进。
王文京希望,通过优普公司3.0时代的社会化商业平台,能够为中型企业的互联网化提供强劲动力,帮助企业客户在社会化商业时代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 篇12
目前部队的装备保障现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保障技术越来越先进, 保障效率越来越高。但是, 部队保障还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部队保障力量还未能够很好的联合, 各种保障资源没有通过网络充分的被利用。为了充分发挥各级的保障力量和资源, 提高保障效率, 文章探讨了如何构建基于web服务的通指装备信息化保障平台, 该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部队保障资源合理高效的发挥, 促进了一体化保障的进程, 为“精确化保障”提供了理论支持。
2 we b服务基本概念及特点
Web服务描述了一种基于Internet的标准技术, 它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的模块化组件, 遵守具体的技术规范, 能与其他兼容的组件进行互操作, 可以在Web中描述、发布、查找和调用。Web服务的标准技术包括描述软件组件的接口、通过互操作协议防卫组件的方法、以及发现和识别相关服务提供者的方法。Web服务是和编程语言无关, 编程模型无关, 系统软件无关的。
Web服务采用XML作为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的基础, 用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对交换数据进行封装, 用WSDL (Web-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将服务在广域网上公布, 使得跨平台、跨区域的交互成为可能。Web服务是一种松耦合的体系结构, 在重用性与互操作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点, 另外它对安全问题也已经在各层次上具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Web服务使用面向服务架构SOA (services oriented architecture) 。Web体系结构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角色, 分别是服务请求者、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注册中心, 它们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交互。服务提供者将他的服务发布到服务注册中心的一个目录。当服务请求者需要调用该服务时, 它首先到服务注册中心的目录上搜索该服务, 得到如何调用该服务的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去调用服务提供者发布的服务。在Web服务体系中, 使用WSDL来描述服务, UDDI发布查找服务, 用SOAP来执行服务的调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
3 信息化通指装备保障平台设计
3.1 需求分析
目前, 部队通指装备保障各种保障资源和工具分割存在, 未能够充分的联合, 不能很好的实现联合保障, 急需一种能够整合各种保障资源的网络化的装备保障平台。通指装备信息化保障平台主要为军队通指装备保障提供一个可以在线查询的网络化信息平台, 该平台可以利用Web服务技术为整个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保障资源。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各种装备保障信息的发布、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上等。
3.2 结构设计
3.2.1 总体结构
此平台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web服务器为网络用户提供各种保障信息和资源, 保障资源主要包括:人力和人员、专业及技术等级;备件及消耗品;保障设备;技术资料;训练和训练保障;保障设施;计算机资源保障;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的保障等。平台的总体结构组成主要有用户、网络服务器和网络硬件平台。
3.2.2 信息流程
根据总体结构可以描述如下的信息流程, 用户登录网络, 通过用户身份验证进入保障平台。显示界面后, 用户输入查询信息, 然后由服务器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给用户。如输入某型装备, 则平台将根据服务器提供的信息显示装备型号、操作指南、保养方法、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厂家及联系方式等, 并且可以提供在线服务, 保证用户和保障单位的沟通和交流。
3.3 平台开发
该平台的关键技术是数据库的开发和网络平台的构建。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通指装备平台的效果, 网络的平台构建保障了整个平台能够高效发挥作用。
3.3.1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连接数据库、数据库的安全性等。
根据平台的需求分析可以确定数据库需求分析, 数据库主要是为整个平台提高信息资源, 信息主要包括装备信息、维修保障信息和维修厂家信息。
根据功能和数据库需求分析以下设计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a.装备信息包括装备型号、名称、操作和生产厂家、名称、地址、电话等数据项。b.保障信息包括装备型号、保养方法、问题现象、可能原因和解决方案等数据项。c.厂家信息包括装备型号、维修厂家名称、地址、维修员、维修员联系电话等数据项。
依据以上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 设计满足需求的各种实体及相互关系, 再用实体关系图, 即E/R图将这些内容表示出来, 在该数据库中, 具体实体有三个:装备信息实体、维修保障信息实体和维修厂家信息实体。
基于以上的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进行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 首先建立通指装备维修保障的数据库, 然后在数据库中建立表和字段。同时, 根据需要, 还可以建立视图, 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3.3.2 网络平台的构建
通指装备保障平台的建立主要涉及到web服务技术、网络构建、前台开发语言、数据库设计和访问技术。web服务技术、网络构建都采用通用的方法和技术, 前台开发语言选择微软的新一代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NET, 数据库访问技术ADO.Net, 后台数据库我们选择SQL SERVER 2000。
4 结论
文章主要讨论了如何构建基于基于web服务的通指装备信息化保障平台, 该平台的基础设施是现有的综合信息网络, 所涉及的主要技术比较成熟, 因此, 该平台的实现在技术上不存在障碍。同时, 由于该平台可以满足军队通指装备在保障方面信息的需求, 方便部队对保障信息的使用, 并且能够解决部队装备保障的许多现实问题, 不难看出, 建立这样一个平台, 在部队装备保障建设中具有较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着力于探讨利用web服务构建通指装备信息化保障平台, 分析了平台的体系结构、功能实现及关键技术, 该平台的开发实现了保障资源的高效利用, 促进了保障资源向以网络为中心的组织模式的扩展, 为部队战斗力提升提供了保障, 为“精确化保障”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web服务,通指装备,保障,数据库
参考文献
[1]王洪光.世界装备保障发展新趋势[N].解放军报, 2004.12.8.
[2]栗琳, 王绪智.美军装备保障新理论新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表明工程, 2007, 1 (20) .
[3]徐宗昌.装备保障性工程与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论文】推荐阅读:
社会保障服务06-09
服务社会保障事业05-13
老年管理服务社会保障09-13
常州社会保障服务中心07-11
社会保障毕业论文06-29
幸福需要社会保障论文07-13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论文10-30
社会保障学相关论文05-24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