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需要社会保障论文

2024-07-13

幸福需要社会保障论文(精选7篇)

幸福需要社会保障论文 篇1

当我们为了生活, 在职场上劳心劳力、踏实奋斗;当我们背起行囊, 渴望在某个地方扎根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穿行, 追逐憧憬着或远或近的美好……

其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幸福的梦想。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作为“升斗小民”的我们憧憬着各式各样的幸福, 无论年龄、无论身份、无论学历高低。我们关心着每一天的柴米油盐和房价高低, 关心着事关生老病死的各种“风吹草动”……

如今, 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越来越“金碧辉煌”, 然而由于生活压力的日渐增大, 民众心中的那份幸福感却难以用“强烈”一词来修饰。可喜的是, 国家和政府开始把“让民众感受到每一个幸福的瞬间”当做最大的命题。

可以说, 社会保障与处于经济发展当中的我们息息相关, 更和在生活中的我们密不可分。关注社会保障, 其实更多的也是关注我们自己。

保障是民生之福, 而幸福更需要社会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幸福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然而, 当我们仍在追逐着社会保障带来的温暖, 当我们期待着“鲜艳”的社会保障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以民生福祉为出发点的国家和政府显然没有停步, 依然在兢兢业业地念着“幸福”的经。

俗话说, 有了期待才能成就美好。所以便有人问:“这条路还有多远?哪里是终点?”其实, 我们无需去关注这些“令人激动的宏大命题”, 因为, 政府所作出的一点点的努力, 已经把幸福送到你我身边。

需要提醒的幸福 篇2

同学录是我们高中同学的大本营,人数众多,在班级创建之初大家非常踊跃,同学录一时热闹非凡,虽然天各一方,但并不缺乏彼此的消息,哪个同学读博了,哪个同学出国了,哪个同学结婚了,哪个同学升迁了,这里有很多温暖的细节和回忆供大家分享。有很多同学只是到这里看一看,也会非常知足,因为曾经的高中时代是青春飞扬、苦读上进的时光,每一个人对那段时光都有深深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到这里来的越来越少了,留言也很久得不到更新,即使作为管理员的我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登录了。

这条短信真的让我很惭愧,我迅速登录上同学录,居然发现这两天的访问量特别大,很多已经久违了的同学又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一叙衷肠,很多同学将他们小宝宝的照片放到了上面,活泼可爱至真至纯,从孩子的脸上我看到了同学的影子,看到了他们幸福的家庭和顺利的事业,这让我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原来,这是我的一个同学利用同学录里的短信群发功能给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群发了一条短信。这个同学和我同在一个城市工作,而我们也已经三年多没有见面了。

我想起毕业时的赠言:我们拉开的只是空间的距离,我们之间的友谊将永远铭记。十几年已经如白驹过隙,我们也已经从纯朴憨厚的高中生成为人父人母了,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联系真的太少了,我们更多地关注着自己的小家庭、小圈子,而忽视了周围的友情大圈子,这种友情大圈子给我们带来的不只是讯息,还有感动、激励和幸福。

我感谢我的同城同学,她的提醒,让我幸福的那根神经开始苏醒。

大王摘自《济南时报》

教育需要过程中的幸福 篇3

关键词:幸福,过程,教育,德育,中学

托尔斯泰在《幸福论》中说:“人生是为了让自己幸福而存在的。”追求幸福是人一生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主体是人,当然不能离开以人的幸福为目的。

一、学生幸福的内涵

对幸福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辞海》里,幸福是指心情舒畅的境遇和多彩愉快的生活。当代伦理学则认为:“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尽管表述不一,但都共同地指向人的内心体验,都体现着人本关怀。[1]

学生的幸福,应该是健康成长的幸福,是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与未来幸福的有机统一。学生未来的幸福是学生成人后社会化的幸福;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主要是学生在受教育阶段的幸福状态,是作为学生时期个体体验到的幸福状态。幸福作为一种个体体验,可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学生时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其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如饮食、安全、合理休息等生理需要,关爱与被关爱、尊重与被尊重、积极地求知、积极与同伴交往、合作,能实现自我价值等精神需要。学生的幸福感与其身心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的教育应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营造安全、自主、探索、创造、合作、民主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实现价值、感受幸福。

二、学生幸福的缺失及归因

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愉悦的、积极的心理感受,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幸福感都会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提高或改变,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中。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幸福感却在不断地降低甚至消失,受教育的过程甚至成了经历磨难的过程。

1.家庭教育强制,孩子被迫学习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人生目标的延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自己身上没有实现的愿望,都指望落实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成了他们的未来“替身”,成为人间攀比的“工具”,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违背孩子意愿的情况下,甚至在违背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绘画、音乐、舞蹈、武术、书法等兴趣培训班,以及心算、珠算、英语、写作、奥赛数理化等五花八门的特长辅导班。学生在小学甚至在幼儿园就被迫改变其真实的初衷,去学习他们并不喜欢、并不感兴趣的知识。他们放弃了心爱的玩具、可人的动画片和快乐的游戏,过早地告别了充满童趣的生活,开始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2]

在中学阶段,中、高考课程被家长放到了最高的位置,能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才是最重要的,先前培养出来的一点兴趣和爱好都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中、高考科目的辅导资料和各种补习班、提优班。无论是否需要,孩子的闲暇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双休日、寒暑假孩子们奔波于培训机构,晚上经常通宵达旦。孩子们在各个学科间疲于奔命、身心憔悴,何来学习的兴趣?哪有幸福感可言!

2.学校教育功利化,学生学习产品化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在实践中,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升学率,这使得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大行其道,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作为检验教育质量、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的教育,轻视了学生个性差异,漠视了学生生命价值。注重的是分数,追求的是升学率,必然导致教学的功利化,考试的目的化,考试成绩成了教育的全部。所教课程指向性明确,考什么就教什么,中、高考科目所占时间明显膨胀,非考试科目严重缩水甚至消失。特别在高中阶段,许多学校都不能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美术等基本消失,学生整天围绕那几门课,重复教,教重复,教师成了“教书匠”,师生在题海中挣扎。教辅资料上题目一年比一年新,一年比一年难,许多原来竞赛级别的题目也纷纷“下放”,这又反向误导了考试部门,他们会认为现在学生们的水平是“相当的高”,平时做的都是难题,所以考试出题时不能太简单。而学校功利化教育是以考试作为指挥棒的,高难度的考试将可能导致学校教学要求难度增加,对身心发展规律相似的新一届学生来讲,他们所面对的教学要求就可能高了几个台阶,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怎么能够在品味成功的喜悦与幸福中前行?

另外,许多学校为了高考升学率,学校要给班级定指标,班级和家长给学生定目标,学生成了教育的“产品”,由统一的“质量标准”——分数来衡量。若学生成绩没有达到预设目标,在家里会遭到家长的训斥、责备,甚至拳脚相加,在学校会遭到老师冷眼、同学耻笑,在这种高压的竞争氛围中矛盾和冲突不断发生,其必然结果是学生神经紧张、心情焦虑,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恶化。为了达到指标,师生们加班加点,许多寄宿制学校要求学生凌晨5点半左右起床早自习,直到晚上10点半左右晚自习才结束,双休日也要在校自习。时间的安排上更是精细,甚至连吃饭都要跑步才能赶得上。如此的学习强度,学生连基本的睡眠等生理需要都难满足,何谈学习?何谈幸福?更何谈身心健康发展?

3.学生个性价值缺失,幸福感觉匮乏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常常处于“中心”位置,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本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许多事情,却被父母包办、代替,他们已逐渐失去了劳动的“权利”,体会不到劳动的辛苦与幸福。这种物质上的优越和充足,生活上的舒适和安逸,往往使孩子忽视物质生活得来的过程,忽视了“艰辛”的概念,要穿名牌、吃高档,甚至与同学攀比,对物质生活总不满足,产生“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变成了容器和待加工的产品,个性被压抑,教育过程缺乏人情味,个性价值得不到实现与满足。他们多样的理想、丰富的情感、独特的个性、多彩的生活被铺天盖地的作业、频繁不断的考试垄断和掩埋,无奈地成了被教育者、被塑造者,成了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这种忽略、漠视孩子本人价值,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和对话的教育,使他们缺乏交际能力,缺乏承受能力,缺乏真正的爱与被爱,不能体会到爱的幸福,也失去了感恩的心。他们在现实生活学习中感受幸福的能力十分匮乏,难以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

三、让教育过程中的幸福回归

学生时代受教育的过程虽然只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段,但它却是学生整个人生的基础,很多人一生的不幸福源于他童年时代的不幸和受到的创伤,给他们的内心烙下了终身的阴影。所以,孩子们的未来幸福固然是我们的目标,但我们也应该要让孩子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感受到幸福。过程中的幸福能够实在化、具体化,未来幸福才能逐渐实现。

1.家庭教育:和谐民主,孕育幸福

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但同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他有自己的需求、兴趣、爱好。家长应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蹲下来看孩子”,从孩子的眼里看孩子的世界,真心地与孩子交流,理解孩子的诉求,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

在生活上,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应该包办代替,该让孩子经历、感受的还是让孩子去经历和感受,让孩子做该做的事,体会该体会的成功与失败、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在学习上,家长应该注意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孩子的学习能力持久发挥。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我们要善于将孩子的兴趣转化为志趣。平时要多跟孩子交流,细心观察,留心关注,用心思考,多了解、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会自发地变苦学为乐学,变要他学为他自己要学,他将投入全部的精力而不觉得疲惫,真情投入,倍感幸福。

在偶尔的失败和挫折中,家庭应该是孩子强大的后盾,家长要多理解、多鼓励,多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简单、粗暴地责怪、压制。要善于走进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时间去完善自我。这样的家庭才能成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幸福发源地。

2.学校教育:以人为本,享受幸福

学校是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校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智育的责任和使命,而应该将学校的教育提高到关注生命、敬畏生命的高度,要提供生命发展的优良“土壤”。[3]教育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主导,要求教育者尊重、宽容、鼓励每个受教育的个体,他们不仅仅是需要全面而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具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将他们培养成有用之人,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培养成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才能自觉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学校在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外,还要有适合地区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给学生搭建激扬青春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对自己的成功和收获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感受快乐和幸福,他们将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幸福的课堂。幸福的课堂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4,5],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元化,分数更不应该成为智育评价中的唯一指标。学校教育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实施多元评价是关注学生的现实幸福,对不同专长的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开发,综合评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切实让学生感受到,也许知识学习不行,但其他方面,如交际能力、待人接物、品德等方面优秀的也会受到表扬与肯定,从而弥补学生心灵的缺失,体会到自我被承认时的快乐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幸福。

3.自我教育:提升能力,创造幸福

幸福和美一样,都是需要发现和创造的,而幸福的发现和创造都需要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也是需要培养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创造幸福的过程。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认识不同感受可能不同。要让学生懂得,幸福不仅是看得见的物质上的享受,还应该更进一步提升到精神的层面,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持久而深刻的幸福感。例如学习,就像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表面清苦,但却十分有意义,这种清苦其实也是一种幸福。

另外,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幸福的慧眼去发现和创造幸福,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心存感激,感受能力会得到加强,就容易体验和感受到幸福:父母的关心呵护、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热心帮助、苦思冥想后的豁然开朗、秉烛夜读后的畅快淋漓等等都是幸福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吴铁坚.幸福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6):119-122.

[2]梁军.教育与学生当下的幸福感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曾茂林,柳海民.幸福教育理论样态与实践机制探析[J].教育科学,2008(3):22-25.

[4]贾晓琳.新课程背景下幸福课堂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40-41.

幸福需要温习 篇4

婚姻进入第七个年头,她和他都开始看对方不顺眼。

她看他,很失望。不懂浪漫,不会说甜言蜜语,生活习惯更是差到极点,臭袜子到处乱扔不说,连换衣服都要她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对她的照顾更是少之又少……

怎么当初就把他当成白马王子,铁了心要嫁呢?

而他看她,亦是如此。这个陪伴在身边多年的女人,不再有小女人的娇羞和妩媚,她更像是个战士,战斗于职场、厨房,奔波于小家和娘家、婆家三个家庭,好像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家庭上,对他经常忽略……

怎么当初就把她当成从天而降的天使,铁了心要娶呢?

日子就这样走着走着,微澜不起,只是彼此的心里都有些微的失望,这才多久的时间,怎么就把爱情消磨殆尽了呢?才30岁啊,幸福已经远远地避开了,当初情投意合的一对璧人儿,居然闹到现在这样貌合神离的地步。

那天,因为要找一份证件,她在壁橱里翻来覆去地找,结果证件没找到,倒发现了一本日记。应该是十年前的日记吧,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她和他联系只能用传呼机。打到总台留言,说一些甜蜜的话,让总台小姐代为传达,然后出现在他的呼机上。

他记下了她每次寻呼他的内容,仔细地标注了时间,其实那些话,无非是一些“我很好,你也要保重自己”、“我想你了,方便的话请回电话”、“我今天加班,晚上再打电话给你”……很简单甚至有些无趣。那时候,他们是多么相爱啊,分开一天也会有想念,没有手机,也要用传呼机表达爱意,而他当初也是珍惜这点点滴滴的记忆的吧,要不然不会仔细地记下了每一条……

看着看着,她看出了眼泪。唤他过来,两个人一起看,看着当初幼稚的笔迹,回忆着当初美好的场景,留恋着从恋爱到婚姻的点点滴滴,他和她相视一笑,继而又相拥大哭。

那些闪光的記忆啊,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呢?那些闪光的片断,连起来就是长长的一生,只是生活琐碎,压力很大,他们没有时间温习而已。当初铁了心要和对方走到一起,就是因为对方诸多美妙的好,只是时光逝去,那些闪光点都蒙上了尘土而已,重温幸福,其实是个擦亮它的过程,更是重新与幸福拥抱的过程。

其实,幸福需要温习,只有备份美好,忘记烦恼,才能和幸福重新相遇,和爱情欣然重逢。

杨澜:幸福是一种需要提升的能力 篇5

虽然时常做“空中飞人”, 工作十分紧凑繁忙, 杨澜的脸上却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 她依旧保持着一个良好形象, 她是如何做到的?

健康饮食, 保证睡眠, 适当运动

杨澜说, 很多人都惊讶于我的胃口很大, 我能量的付出也很大, 所以我需要通过膳食来把这个能量补充回来。杨澜的体会是:好的睡眠, 健康营养丰富的膳食, 加上体育运动, 就可以使自己身体保持在良性循环上, 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不可支撑的。以她自己的经验, 如果不能支撑不可持续也不可能做这么多年, 要让身体调整到比较好的能量级别, 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杨澜表示, 现代女性应该多用一些科学知识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做更聪明的选择, 而不是听到什么时髦就吃什么。她特别注重一日三餐, 平衡搭配, 她认为, 没有一种食物是万能的, 所以偏食是不好的, 她家的餐桌上有果蔬, 也有鱼肉、鸡肉这样脂肪含量不高的荤菜, 也吃红肉类的食物。

保证睡眠是非常重要的, 杨澜养成一个习惯———只要在车上或者在飞机上, 哪怕只有半个小时都可以熟睡, 可以睡得非常好;即使在一个陌生城市, 也可以睡得非常香。平时她每周做一次瑜伽, 打一次网球, 她说:“我觉得城市里很多女性缺少出汗的机会, 其实出汗是最好的排毒方式。”

热爱是最好的能量补充剂, 女人要学会适当示弱

“我还是非常幸运的, 有机会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情。”杨澜曾这样说。有记者问杨澜, 现在流行吃草本的东西, 是否您的包包里会有秘密小盒子, 里面装有很多神奇的补充剂?杨澜的回答是:“我的秘密就是我热爱我做的事情, 我做事情不仅是付出能量, 也是我获得能量的过程, 我认识我感兴趣的人, 做一期我爱的节目, 这个有助于我心灵的能量平衡。”好心态是她常葆青春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作是她快乐的源泉。她说:“其实一个女人只要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做, 哪怕是家庭主妇也好, 都会让她们快乐、年轻。”

杨澜还说:“我觉得没有一个人是一个孤岛, 也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做顶天立地的树, 我们都是树林里的一棵树, 所以很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支持系统。比如你穿什么, 吃什么, 更重要的是你和周围, 特别是你爱的人的关系, 这一定是相互支撑的关系, 形成一个支持系统, 我们才有可能更健康, 或者走得更远。”杨澜表示,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 不是什么都一定要自己扛着, 要知道什么时候喊“救命”, 不要担心这种示弱会让人觉得你不能干。这一代中国的职场女性, 处在一个面临机遇同时又面临巨大压力的时代, 因此一定要学会适当示弱, 给自己减压。

以前, 杨澜以为事业上的成功才是自己最大的追求, 但现在她觉得个人内心世界的安详和宁静、轻松与愉悦才是最重要的。明白了工作不是自己的全部, 杨澜开始注意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过去朋友向她推荐活动, 碍于面子, 她很难说出“不”, 于是身不由己一次次周旋于各种社交场所, 家庭和孩子往往被排除在日程之外。而现在日程表上的时间被严格地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留给家庭、孩子以及运动锻炼, 一部分留给工作与社交。她说:“两部分时间要有明确的划分, 给家庭、运动锻炼的时间必须预留, 这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幸福等于正面情绪减去负面情绪

什么是幸福?杨澜在《幸福要回答》里说:“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从自己心里长出来的。幸福是一种能力, 你必须主动去寻找它。幸福力包括梦想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

杨澜曾经多次用“四大幸福公式”诠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即:幸福=当下的快乐+未来的快乐;幸福=正面情绪-负面情绪;幸福=个人快乐×分享人群;幸福=个人能力÷参考预期。她认为, 在人们抱怨人生不公、工作不顺、感情不畅的时候, 试着用这个公式来一番加减乘除, 也许你会更容易快乐和幸福, 并能分享自己的幸福。

那女性该怎样排解负面情绪呢?杨澜说:“感觉有负面情绪也别压抑自己, 找人倾诉或者摔个盘子。感到压力大时去运动, 让压力随着汗水排泄出来;或者去做个SPA (水疗) 什么的。负面情绪会让肌肉紧张, 而通过肌肉的放松也可以让我们的情绪更正面。我们知道如何原谅别人, 劝解别人, 却对自己很严苛, 甚至把偶然失误归结为自己的无能。其实没什么比自我贬损更具破坏力了。所谓对自己好一点, 不只是美个容、喝杯奶茶什么的, 更是应在心理上对自己多宽容、多肯定。”

幸福需要社会保障论文 篇6

关键词:人的需要,人的幸福,消费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 幸福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核心展开的实践活动和结果。本文立足于需要理论, 对人的幸福进行全方位的阐释, 进而分析消费社会中人的需要与人的幸福之间的背离现象, 以便正确引导人幸福的合理走向。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界定幸福的逻辑起点

人的需要表示人与外部世界的依赖和依存关系。马克思主义从人的需要出发, 克服了纵欲主义幸福论和禁欲主义幸福论的缺陷, 科学界定了幸福的内涵。

1.从需要的内容来看, 幸福是物质需要满足与精神需要满足的统一。人除意识到生理或物质需要之外, 还认识到心理需要或精神需要并设法满足来感受幸福。西方禁欲主义主张幸福是抛弃一切物质需要而单纯追求的一种精神满足。“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 而是对物的意见和幻想” (1) 。纵欲主义则把幸福看作是人对尘世物质需要满足的快乐体验。“有着一颗灵魂, 就得求助于肉体上的舒适。” (2) 马克思主义批判使幸福成为纯粹的精神虚幻的禁欲主义幸福论, 同时也反对使幸福成为低级的动物本能的纵欲主义幸福论, 只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满足才称得上幸福。

2.从需要的实现形式来看, 幸福是创造性劳动活动与享受性劳动成果的统一。与动物被动的本能的得到需要不同, 人能积极主动地通过创造性劳动来满足需要且享有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强调幸福本身就包括人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废除作为人民的幻想幸福的宗教, 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 (3) 同时否定纵欲主义所主张的享受就是幸福的全部内容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不只把人看作是“感性的对象”, 而且进一步看作是“感性的活动”, 使人的幸福在创造性劳动活动与享受性劳动成果的统一中得以实现。

3.从需要的主体来看, 幸福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人的需要以一定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就是人的利益, 利益是人类持续追求幸福的现实动力。禁欲主义幸福论贬低和限制广大劳动人民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 而纵欲主义幸福论把个人利益置于最高地位, 蔑视个人的社会责任。马克思说:“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 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 (4) 。综上所述, 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一定程度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愉悦感和快乐感。多样的、超越的、持续的需要推动着幸福的内容、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成为每一代人不懈努力的追求目标。

消费社会中人的需要背离了人的幸福

现代社会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已经基本摆脱了物质匮乏年代, 人类进入到“消费社会”。可惜的是, 人的需要越来越丰富, 而幸福却越来越远离人们。

1.一定的物质需要满足只是实现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消费在本质上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一旦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 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物质消费可以换取很多物质需要的满足, 但对于幸福目的来讲, 它只是一个条件。除此之外, 它还包括许多情感领域、精神方面的必要因素。消费主义将无度的物质需要满足视为生活的意义和幸福, 颠倒消费的工具性和幸福的合目的性关系, 失去对幸福本真意义的追求。

2.一定的创造性劳动只是实现幸福的主要途径, 而不是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着重强调创造性劳动使人们感受到个人的生命本质和无穷的乐趣。但这并不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 因为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 特别是享受亲情、爱情、友情、亲情, 更是一种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 消费主义迫使人们沉浸在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之中, 成为物和金钱的奴隶。人们倘若一味追求财富的极大化, 疲于奔命而牺牲了应有的闲暇, 也背离了幸福的初衷。

3.一定的个人利益获得只是实现幸福的一个目标, 而不是最终目标。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幸福在个人层面的表现, 但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则是幸福的最终目标。消费主义将消费功能由“个人需要”已经升级为“个人欲望”, 消费成了满足商品符号的一种手段。一旦把消费看作是身份、财富和幸福的标志时, 就使人们投入日益升级的炫耀和攀比之中。在攀比之风越吹越烈的消费主义影响下,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人们对社会的不公平感不断增强, 使得整个社会幸福感降低。

实现人的幸福的新路径

1.以物质需要为基础提升精神需要。人的幸福来自于人的需要满足。满足一定物质需要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满足精神需要是实现人的幸福更为重要的内容。消费社会使人一味沉溺于低级的物质需要而不能适时迈向更高一层的精神需要, 所以, 必须开辟具有广泛发展空间的精神活动。近年来, 我国居民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物质性消费远大于文化性消费。对此, 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同时,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主导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使人们自觉地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以创造性劳动为基础拓展享受性活动。人的幸福是创造性劳动和享受性活动的统一。创造性劳动是享受性活动的前提, 享受性活动是创造性活动的结果。现代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人益于身心健康的享受性活动。休闲作为一种享受性活动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之中, 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和收入用于旅游、娱乐、运动等。为此, 我国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休闲活动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积极探索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休闲生活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以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

3.以个人利益为基础延伸社会整体利益。人的幸福是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中得以实现。个人利益不能离开社会支持, 社会也不能远离个人利益。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的需要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是满足某个主体需要的绝对数量而是相对数量。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 (0.40) 警戒线, 对此, 我们必须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加注重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尤其优先考虑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消费权利, 鼓励富裕阶层参与抚弱济贫的慈善活动, 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国民整体幸福水平的提高。

注释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 1963:34.

2世界文库 (第10册) [M].上海:上海生活书店, 1936:45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53.

幸福需要用心体会 篇7

读过宋丹丹的《幸福深处》,感觉她生活得特别幸福,不是因为她的地位与财富,而是因为她的心灵与心境。婚姻的失败以及生活中点滴的不公,她从未抱怨过,她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去面对人生的是是非非,她感激上苍给予她的一切,感恩自己的幸运与命运,所以她从不埋怨那失去的与未得到的。知足常乐,不懈的追求固然是好,但太多的追求只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人生沒有绝对公平的事情,有得必有失,就像宋丹丹说的那样“人太顺的时候就必定会遭一劫”。所以她总是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与不公,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很幸福,而且是发自心底的那种。

就像回忆一样,过去的事肯定有好有坏,如果你记住的是那些美丽的故事,我想不管何时想起,你的心里都是在笑的;相反,如果你记住的全是那些不开心的事,全是别人哪得罪你、哪做得不好的事情,那你的心里也肯定不会是坦然的。过去的已不可改变,而你还在耿耿于怀,这样的你会开心、生活的幸福吗?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逝去的是是非非,去正视那曾经的伤害与不快,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心底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记得看过一部韩剧叫《爱的阶梯》,有个场景里有句话:你一定要幸福哦!这句话说得貌似很空洞,却很有内涵,能给人一种遐想的空间。没有人能给幸福一个定义,却总会有人希望你能幸福。其实,有个人希望你能幸福,对你而言不就是幸福吗?幸福有时候很简单,就看你愿不愿意用心去发现而已。

幸福终究是要自己去体会的,那是一种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受。用心去感恩,感恩这个世界,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人生的每一件事,哪怕有挫折,哪怕有不公,永远不要忘记上苍为你打开的“那些门”,谁都有权利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上一篇:仿真软件教学下一篇:综合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