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公式论文(共4篇)
幸福的公式论文 篇1
泰勒公式是微积分学理论中最一般的情形, 它建立了函数增量、自变量增量与各阶导数的关系, 它可将一些复杂难以理解的函数近似地表示为简单易于理解的多项式函数. 掌握了泰勒公式可以对微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泰勒公式在求函数极限、证明不等式、求近似值等方面有着很广的应用, 见参考文献[2][3][4]. 本文主要讨论多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因为在后续学习和科研中多元函数泰勒公式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一元与二元函数泰勒公式
关于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泰勒公式在任意一本数学分析教科书中都能找到如[1], 此处略去证明过程.
定理1. 1设函数f (x) 在含有x0的某个邻域[a, b]内具有直到n + 1阶的导数, 则对x∈[a, b], 有
定理2. 1若二元函数f (x, y) 在点P0 (x0, y0) 的某邻域U (P0) 内有直到n + 1阶偏导数, 则对U (P0) 内任意一点 (x0+ h, y0+ k) 有
2. 多元函数泰勒公式
证明令x (t) = a + th. 构造函数f (t) = F (x (t) ) =F ( a + th) , 因为F有直到k + 1阶偏导数, 所以F ( x ( t) ) 对变量t有直到k + 1阶导数. 由定理1. 1, 对函数f (t) 在t = 0点处应用一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有
余项对应相等. 所以, 公式 (1) 成立. 证毕.
多元函数的泰勒公式比较复杂, 如何使其具有比较熟知的一元函数泰勒公式的形式而便于记忆呢?这需要引入一些特殊的记法.
定义3. 2一个由n重非负整数构成的组称为一个多重指数. 记为α = (α1, α2, …, αn) , 其中αj∈ {0, 1, 2, …}.定义|α| = α1+ α2+ … + αn为α的阶数, 定义α! =α1!α2!…αn!为α的阶乘. 对x = (x1, x2, …, xn) ∈Rn, 定义x的α次方为xα= xα11xα22…xαnn. 对多元函数F的α阶偏导数定义为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多重指数α的阶数与xα作为多项式的次数与αF偏导数的阶数都相等. 在定理1. 2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中, 用到了 (x1+ x2) k的展开式, 只不过这里次方都看成是偏导数的阶数. 下面要考虑 (x1+ x2+ …xn) k的形式.
引理3. 3对任意x = (x1, x2, …, xn) ∈Rn和任意正整数k, 则
证明归纳法. 当k = 2时, 由二项式定理展开,
结合多重指数的定义与多项之和的展开形式, 下面给出形式比较简单的多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定理3. 4假设F:Rn→R在开凸集S内有直到k + 1阶偏导数, 如果a = (a1, a2, …, an) ∈S且x = a + h = (a1, a2, …, an) + (h1, h2, …, hn) = (a1+ h1, a2+ h2, …, an+ hn) ∈S, 则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进 一步说明 多元函数 泰勒公式.
例求三元函数f (x, y, z) = 3 + 2x + x2+ y2+ 2xyz +3y2+ x3+ z4在点 (0, 0, 0) 处二阶的泰勒公式.
解由定理3. 4:
摘要:泰勒公式是微积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般理论, 数学分析教科书中只给出了一元函数和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本文作为泰勒公式的一般推广, 给出了n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关键词:微积分,泰勒公式,多元变量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34-142.
[2]邓晓燕, 陈文霞.泰勒公式的推广与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 2012 (25) :61-63.
[3]齐成辉.泰勒公式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1) :23-25.
[4]谭康.泰勒公式及泰勒级数之妙用[J].高等数学研究, 2010 (13) :11-12.
幸福的公式论文 篇2
为什么我们没有变得更幸福?
3年前,bbc拍过一套纪录片《幸福公式》,开篇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更有钱了,更健康了,iq提高了3倍,为什么没有变得更幸福?
中国人也有相似的疑问。十几年前,本刊做过一个关于幸福的问卷调查,其中一个至今让人印象深刻的答案是,“媳妇打的不用愁”。十几年过去了,今天再遇到那个人,问他什么是幸福,不知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应。过去的30年里;整个社会的财富、自由、机会大幅度增加了,我们不断得到我们想要的,但并不觉得比过去更幸福了,反而是压力和焦虑增加了。为什么?
其实,很多人避免用“幸福”这个词,是因为它名誉不好,经常与肤浅、自恋、寻欢作乐联系在一起。
而且,有心理学家发现,阴暗的情绪与创造力之间有某种联系,有抑郁倾向的人往往更适合做创造性的工作。灵魂中留着一点忧郁是美好的,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幸福总比受苦好。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如何获得、保持、恢复幸福,其实是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时的秘密动机,也是他们愿意忍受一切痛苦的原因。”
幸福数据库
荷兰社会学家路德?魏荷文(ruut veenhoven)从1994年开始持续搜集大量关于幸福的经验性数据,涉及120个国家,8000多份调查,总结了各种可能影响幸福的客观因素,包括性格、年龄、外表、智力、教育、婚姻、工作、子女、社会、环境、气候等等。他把这些数据汇总成一个“幸福全球数据库”,在网上免费供人查询。
他发现,预测一个人幸福或者不幸福,最重要的指标是看他的性格属于内向还是外向。外向的人通常比内向的人幸福,他们不那么自我,有较好的社交技巧,关心他人,容易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另一个确切指标是人际关系。一个讨厌的室友、工作伙伴,或者长期争吵的配偶,绝对会降低你的幸福度。相反,如果同事中有人是你的好友,则你的幸福度会大大提高。
婚姻也是一个有效的指标。结婚的人通常比单身人士幸福,尤其在婚后的最初几年,幸福指数达到峰值,但有了孩子以后,就像飞机坠机一样,幸福感不断下降,这个趋势到一个人85岁的时候才开始扭转过来。可能因为那时人生的宴席散得差不多了,你会觉得有子女还是挺幸福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伯特在大量的试验之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孩子就像海洛因,它让你感觉非常好,但要求太多关注和精力,把其他的一切乐趣都从你的生活中摒除出去了。
美貌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奇怪的是,整容的确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尤其是胸部手术。心理学家分析说,可能是因为手术让年轻女性消除了对身体的羞耻感,卸下了一个很重的负担。
这个幸福数据库里还有一些有趣的结论,比如住在寒冷国家的人比住在热带国家的人幸福,保守派比自由派幸福,护士比银行家更享受生活,老年人比年轻人幸福,高个子比矮个子幸福,看电影比看电视幸福。
这位荷兰社会学家还建议人们喝酒,“乐观就是一天两三杯小酒”。什么酒没关系,但不可超过三杯,也不可只喝一杯,否则都达不到效果。因为喝酒的关键不在酒,而在于与人交流,它帮助你放松下来。
怎么预测一个国家的幸福度呢?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分别是:财富、稳定的政治环境与公民自由,社会安全反倒不那么重要。“幸福全球数据库”每年会发布一个“全球幸福指数”排行榜,瑞士、荷兰、冰岛总在很靠前,这几个国家都很富裕,有悠久的民主传统,社会宽容,等级结构薄弱,几乎没有阶级差别,男女真正平等。去年,丹麦排名第一,丹麦人的幸福度在过去十几年里增长最快,虽然他们的外部条件都不怎么好,比如糟糕的天气、饮食、酗酒。非洲国家如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排名最后,因为贫穷和政局动荡。拉丁美洲国家虽然也穷,人民却普遍兴致高昂,可能与民族性或者文化有关。
影响幸福的客观常量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同意古代圣贤的结论,幸福应该向内心去找,而不是寄希望于外部世界。但是现在,他们发现环境中确实有一些与幸福相关的常量,比如噪声,有研究证明;人永远无法适应噪声环境,尤其是变化的、间歇性的噪声,因此,为了幸福生活,必须把噪声清除出你的日常生活。还有交通,人很容易习惯空间的大小,房子再大再舒适,你很快就没感觉了,但在交通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绝对让人痛苦,而且是持久的痛苦,所以千万别为了大房子搬到郊区去住。
有一个反复被争论的问题是:钱能买到幸福吗?
从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就已经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满意度。总体说,有钱人比穷人幸福,一个贫民窟的穷人突然变成中产了,他会非常幸福;但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金钱对幸福的影响程度会越来越小。因为当一个人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对于“多少收入才算幸福”的期望值也在同步增加。而且,一个人越是看重钱在个人幸福中的作用,就越不满意,因为这时相对收入比绝对收入更重要,永远有比你更有钱的人。
几十年来,不断有人试图反驳这个理论,但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在《奢侈品狂热》一书中,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开宗明义地说,钱还是能买到幸福,问题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到哪里去买。我们追求的许多目标是与幸福相悖的,这是因为人脑管理欲望的区域与管理快感的区域是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渴望某种东西,但它未必带给你快乐。人的幸福预测能力糟糕透顶。奢侈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炫耀性消费所带来的幸福感很容易被“适应原则”削弱和消除,但如果他花钱买更多的时间与家人或朋友相处,或者度个较长的假期,亲近大自然,则会带来较为持久的快乐。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同样的价格,购买体验比购买物品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因为前者具有更高的社交价值――大凡超过100美元以上的体验通常是与别人一起分享的。
事实上,在所有的环境因素中,人际关系是最重要的,爱情、友情、社区、归属感都直接指向幸福。几年前,“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组问卷中抽取了10%自认为“非常快乐”的人,看这些人与普通人到底有什么不同。结果发现他们并不有钱,相貌平平,身材一般,没有宗教信仰,也没碰到过什么特别的好运,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度社交。他们都有恋人,有很多朋友,很少一个人待着。
但是,塞利格曼认为,这样的“幸福” 远远不够。它只是最浅层次的一种幸福。事实上,大部分人在谈论“幸福”时,都是指这种“幸福”――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也相对简单,有许多的捷径,比如性、巧克力、药物。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强项力量与“流”
心理学家本来是很少谈论幸福的,因为100多年来他们都在研究痛苦,就像马丁?塞利格曼,他前30年的学术生涯都在研究“抑郁”。他最革命性的发现是“习得性无助”。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被解决不了的问题打击之后,就变得消极、反应迟钝、焦虑和悲哀,学会“无助”,就像一只被锁在高墙内的狗,经过几次逃避不了的电击之后,就放弃逃避,哪怕它已经被转移到一个很矮的低墙里,轻易就可以逃脱。这说明,无论人还是动物,都很容易成为思维和习惯的囚徒。但是,在“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塞利格曼也发现,无论鼠、狗,还是人类,总有1/3经过多少电击或者难题的困扰都不会放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1/3的人对于“习得性无助”免疫?
这个问题最终促使他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塞利格曼在美国心理学界地位尊崇,是当代认知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1998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在就职演讲上提出,心理学不应只研究人性中黑暗、脆弱、痛苦的一面,而应该转向研究和构建人的美德和强项力量。传统心理学的目标是修复创伤,把极端的痛苦转化为普通的不快乐,即从-5到0,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则是从0到5,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把浅层的快乐转化为一种深远的满足感。
当一个人的强项力量发挥到最好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流”的状态,你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那是一种比性和巧克力更让人迷醉的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的发现。人在运动中容易进入“流”的状态,比如滑雪、下棋、在乡村小路开车,或者在音乐和人群中,比如乐队、舞池或在咖啡馆与朋友进行一场激烈有趣的对话。“流”也经常发生在独自的创造性活动中,比如画画、写作、照相。
“流”的关键是,一个清晰的挑战,占据你全部的注意力,你有能力接受挑战,并且每进行一步都会得到即时的反馈。每一个乐章,每一笔素描,每一步棋,都会给你积极的感觉。“流”的状态中,大象和骑手是完美默契的。大象(本能、感性)在进行大部分的工作,顺利地进入森林,而骑手(逻辑、理性)全神贯注,寻找一切机会,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给大象以最佳的指引。
幸福公式:幸福多大程度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事实上,幸福与不幸福的人,真正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于世界的主观体验与解释不同。面对同样的遭遇,幸福的人倾向于积极地解释世界,加固自己的幸福;不幸福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倾向于消极地解释世界,不断自我怀疑,加固自己的痛苦。为什么会这样?
1996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赖肯(david lykken)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基因对个人幸福的影响。他花了30年的时间,搜集和跟踪4000对从1936年到1955年间出生的双胞胎的信息。这些双胞胎都在出生之际就分隔两地,在不同的家庭抚养长大,人生际遇也大相径庭,但30年后,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幸福的体验仍然惊人的相似。在分析比较了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数据之后,他得出结论说,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至少50%取决于基因(受基因影响的人格特征包括阳光、温和的个性、处理压力的方式、较低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设定点”,无论你遭遇了什么样的好事或者坏事,都会很快回到基因设定好的水平线上。而外部条件,比如收入、婚姻状态、宗教和教育等只占到8%,剩下的42%则归结于人生的际遇。
人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但一旦“变化”成为常态,人很快就会习惯新的环境,这就是“适应”原则。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就是神经细胞对新的刺激物非常敏感,但习惯之后即逐渐降低放电频率。比如一个人中了六合彩,财富的暴涨过程会让他感到非常开心,但一旦奢华变成生活常态,幸福感也很快回落到原来的水平;或者一个人突然瘫痪,身体自由的失去在一段时间里会让他非常痛苦,但一旦伤残成为事实,他会很快恢复到命运转折之前的幸福水平。唯一的例外是丧偶和失业,丧偶的人往往要花5~8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过去的幸福水平,而失业的挫折感会伴随一个人很长时间,直到他找到新的工作为止。
幸福到底有多大程度控制在自己的手上?
在那篇论文的结尾,戴维教授说:“一个人想要变得幸福一点,就像妄图增高一样,基本属于徒劳。”但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积极心理学”总结了一个相当乐观的“幸福公式:h(幸福)=s(设定点)+c(客观环境)+v(主观行动)
客观环境c指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如种族、性别、年龄、伤残)和可以改变的事实(如财富、婚姻状况、住址)。主观行动v则是你选择做的事情,比如冥想、锻炼、度假等。
与戴维教授不同,在这个幸福公式里,基因占50%,客观环境占10%,主观行动占40%。很难说这样的比例分配有多么精确,更重要的似乎是传达一种态度:追求幸福并非捕风捉影,只要有行动、努力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长远地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
事实上,脑神经学家已经证实:大脑是可以改变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的脑细胞或神经元会生出很多分支,在彼此之间创造更多的连接和路径,与此同时,一些长期不用的连接与路径也以同样的速度遭到铲除。这意味着,你个性的不同层面可以在脑中生长、变化、消失、重建,其中有天性的原因,也有教育、环境和自身努力的原因。天性乐观者天生就在那个设定点上,天性悲观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改变大脑的运作,同样也可以到达那个起点。
一个简单的实验是阅读经过筛选后的单词流,当你阅读一些积极的单词,比如感 激、乐观、振奋、希望时,会刺激大脑的左前额叶外皮区,释放大量的血清胺,创造快乐的情绪;但当你阅读一些消极的单词,比如愤怒、悲观、无望时,右脑会产生激素压力,你会感到胸闷压抑。
“积极心理学”开发了数百种可以增加幸福感的训练方法,其中最为有效的包括做慈善,记录快乐的事情,表达感激和乐观,视觉化最好的自己,应用强项力量进入“流”的状态,追求更高的人生意义等等。这些行为是经过大脑选择和决定的,引导你对平日忽略的人和事给予更多的关注,它们直接与“适应原则”冲突,不让你将生命中的一切视作理所当然,这样获得的幸福感往往持续较长时间。
积极心理学还认同一些宗教性的实践,比如佛教的冥想可以提高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健康。他们从西藏找了一群喇嘛做脑部mri,这些喇嘛冥想的时间已经各自超过1万小时,mri扫描的结果显示,他们大脑的左前额叶部位有高水平的“积极情绪”,而处理负面思维的右脑被抑制了。
幸福来自对于人生的投入――专访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纳森?海特
乔纳森?海特是《幸福的假设:从古代智慧到现代科学》的作者,他说:从研究我们是什么样的生物出发,“《幸福的假设》写到最后,我愈发确定自己的结论,幸福必然来自对于人生的投入,而不是与之脱离”。
记者: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您的定义是什么?
乔纳森?海特:很多人,至少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幸福是一种愉悦、欢快的感觉,越多越好。但这种对幸福的理解过于空虚和甜腻,如果有一种药,能让你一辈子都处在这种感觉里,大部分人恐怕会拒绝吃。我更愿意采用古希腊哲人对“幸福”的定义,eudaemonia――因理性而积极的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他们认为,你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直到他死去,你才可以纵观他的整个人生。幸福是一个好的人生,你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力量,追求高尚目标,在喜爱和尊敬的人陪伴下,并为之感到自豪和满足。
记者:“幸福”可以测量和比较吗?
乔纳森-海特:社会学家采用一种主观的评测方法――“自我汇报”,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幸福,最好的裁判是他自己。他们让你根据自己的幸福程度打分,1~7分,你给自己打几分?这种测量方法并不精确,但还算有效。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柴科金特米哈伊(mihalyicsikszentmihalyi)的“体验取样方法”更精确一点。在他的实验里,实验对象每人佩戴一个呼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提醒他在本子上记录自己正在做什么,处在什么样的心情。通过大量取样,他知道人们真正喜欢什么,而不是“记得”他们喜欢什么。
我相信,大脑是随着文化进化的。我们获得快感的方式,同时是一种文化的建构。我们今天感觉到的快乐,与祖先们感觉到的快乐已经很不一样。我们获得了很多新的快感,但同时也遗失了许多过去的快感,因为那些生活方式不再属于我们。
记者:永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我们永远不会幸福?
乔纳森?海特:人性的确不会恒久地满足于现状,但也不会永不满足,所以,幸福往往是一种中间状态。
人之所以不满足,是因为我们总是根据别人来定义自己的成功,成功只能给我们带来非常短暂的满足感,几个小时,几天,但不会是几个月。尤其在社会剧变期间,物质生活条件迅速提高,周围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比较系统会异常强大,个人很难与之对抗。因为天生的“偏见”和“虚伪”,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在竞争中获胜。当旧的价值观崩溃,人往往难以控制和引导自己往一个高尚的方向走。现在经济危机来了,世界消费力急剧下降,我想中国的财富增长速度也会回落,这或许是一个反省的好机会,思考这些不满、焦虑、无安全感、无意义感的社会源头在哪里?
记者:如果只有一个药方,您会推荐什么来增加一个人的幸福?
乔纳森?海特:从人际关系中去寻找。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有人陪伴比一个人快乐,一个人无所事事的感觉则是最糟糕的。我觉得人跟蜂群里的蜜蜂一样,只有在作为群体的一部分时才能找到意义。如果你参加过合唱团或乐队,或者与人一起打过篮球赛,你会知道那种喜悦,在人群中失去自己的快感。人类三四个世纪前开始从蜂群中脱离出来,现在我们以独立的个体形式生存,但我们在天性里仍然是蜂巢里的蜜蜂,我相信,这是我们许多不快乐的源头。
记者:佛教认为,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获得幸福的方法是隔断一切欲望,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您认为呢?
乔纳森?海特:我不同意。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一直在思考,人的本性是什么,我们是什么样的生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就像鱼必须在水中生存,人需要目标,需要计划,需要设置生活的情境,需要应用你的能力,来激活生命的能量。只有在成功的狂喜、失败的悲伤中,才能感觉到自己活着。佛祖可以无欲无求,在极致的善中达到圆满,但凡人极少能做到。《幸福的假设》写到最后,我愈发确定自己的结论,幸福必然来自对于人生的投入,而不是与之脱离,包括对自己的投入,对工作的投入,对人际关系的投入,成为比你更大的事业的一部分。
记者:积极心理学有一个“幸福公式”,h(幸福)=s(设定点)+c(客观环境)+v(主观行动),有没有“命运”的位置?
乔纳森?海特:我不相信谁的命运是注定的。好的事情,坏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但从长远说,它并不对你的幸福程度产生多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你的天性,你有一个由基因和大脑注定的情绪起点,这是高度遗传的,决定你的幸福程度,引导你的人生往某个方向发展。但你仍是有选择的,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提高或者降低那个起点。
“没有好和坏,只是思想使然。”这是莎士比亚说的,但释迦牟尼、《薄伽梵歌》、古希腊的斯多葛派都有相似的观点。这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世界往往并不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不同的“滤镜”看世界的。积极心理学的很多研究,其实都是试图改变滤镜。也许这是我不相信命运的原因,滤镜是可以改变的。
记者:也是因为您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挫折吧?
乔纳森?海特:西方有一句谚语,“那些没有杀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这话不全对,那些没有杀死你的,也可能给你“创伤综合征”,伤害你一辈子。其中的区别,一方面是因为天性,坏事情发生的时候,乐观的个性会帮助你在挫折中找到意义,但如果你天性属于抑郁和焦虑型的,则容易在困难面前崩溃、受伤,甚至毁灭。但如果你懂得一些心理学,可以提前采取行动,应付打击。比如一个心理学家发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只要把它们记录下来,15分钟/天,4天/周,几个月后,你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变得更健康。这不是说你必须把心理的毒素排解出来,而是说你要给自己一个解释,整理思维的过程是具有疗伤性质的。
另一方面,年纪很重要。在15到40岁之间,创伤性的遭遇会让你成长,改变你看待生活的“滤镜”。但如果一个人在40岁以前一直顺利,突然遭遇大的创伤,就有可能一蹶不振。
记者:如果弗洛伊德还活着,他会怎么看“积极心理学”?
用公式计算出你的幸福 篇3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当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幸福也是有指数的,总幸福指数是指你的较为稳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暂时的快乐和幸福。看了一部喜剧电影,或者吃了一顿美食,这是暂时的快感,而幸福感是指让你感到持续幸福的、稳定的感觉,它包括你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对自己生命质量的评价,是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 先天遗传影响幸福感
科学家对一对双生子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心情可能受到父母的遗传影响,如天生具有抑郁倾向,整日闷闷不乐,其实没有什么坏事情来烦他们,可他们就是不快乐,对生活中消极性和阴暗面十分敏感,易被不好的事情所感染,甚至遇到好事也不能使他们快乐。
赛利格曼的研究表明,10%最幸福的人虽然形形色色,但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区别于一般人和不幸福的人的一个标志是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而不是一个人独处。这一点与婚姻有点关联,一个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的人,愿意结婚,而一个愿意独处的人不倾向于结婚,可以说一个幸福的人是一个爱交往的人,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
◆ 环境怎样影响幸福?
好的消息会令人更加愉快和幸福,而坏消息则令人不高兴。美国学者威尔逊是研究幸福的专家,他在40年前曾经指出幸福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收入高;已婚;年轻;身体健康;受过良好教育;任何性别;任何智力水平;宗教信仰。40年后赛利格曼重新审视了这些构成幸福人生的条件,发现有近一半是不正确的。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你需要:
1、 生活富有一些;2、拥有美满婚姻;3、丰富你的社交生活,多与朋友在一起;4、具有信仰。
关于幸福公式中最后一个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你能掌握的力量,即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理力量。
(摘自《羊城晚报》)
婚姻幸福持久必遵的七大公式 篇4
凯瑟琳会见了100对这样的夫妇,他们结婚时间最短的是7年,最长的是55年。下面就是这些夫妇持久爱情所具有的共同的公式。
亲密公式
凯瑟琳所会见的100对夫妇,绝大多数都是相识后立即就变得亲密无间。他们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情感,希望结合在一块和共享生活。
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包括一种协调与周到的友谊,它基于一致性的热情,也基于相互间的不同。一位妻子提出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观点,她说:“快乐的婚姻来自于两个在个性上相对而在基本情况上一致的人。”她的丈夫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她却是一个内向悲观的人。但是,他俩共同的籍贯和宗教信仰,使她迷上了他的气概,而他迷上了她的娇弱。
共事公式
一个配偶在做早餐,另一个去遛狗,早餐后夫妻俩一起阅读晨报,所有关系稳定的夫妇几乎都是这样的。这些琐事本身虽然不能产生快乐,但它为婚姻关系注入了信任和责任感。
幸福的夫妇都努力想让自己的家得到改观。他们共同努力。以使他们能够购买一个农场,或者一家店铺。不管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理想而共同的努力能使婚姻关系焕发出光彩。
谅解公式
爱情持久的夫妇很少争吵,即使他们之间因产生矛盾而生气,也会得到正确的处理。当然,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有不同。有些夫妇有矛盾总是当天就解决,有的让它过夜,冷静以后再处理。有的喊叫,有的沉默。有一对夫妇为了避免争吵而想出一种方法,如果一方说了气人的话,另一方就会叫道:“火车出轨了!”
伴侣挖苦对方,这是常见的,但是。这有不利的影响。多作鼓励,效果会好得多。
有时候,虽然他们尽了努力,但还是大吵起来时,一方或另一方就会离开房间。有一位妻子说:“如果我走出去,那么5分钟我就会回来的。我们甚至不必说‘对不起’,因为我们非常高兴,两人又走到一起了。”这对夫妇就用这种方法避免进一步的争吵。一方的中途退出使另一方想起了他们的协议,想起了他们对婚姻的美好愿望。
滋养公式
当配偶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优点上时,他们的婚姻就会得到滋养,这不是说双方都得是乐观主义者,他们也可能是悲观、急躁、忧郁性格的人。
乐观的现实主义是美满婚姻的特征之一《成熟的婚姻意味着,我们要接受我们都有缺点的现实。做个现实主义者,意味着婚姻有苦有乐,有顺利的时候有困难的时候,与其唠叨,不如面对。
积极的期望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些最善于寻找配偶优点的人,关系发展得最好,对配偶的期待也最好。当我们喜欢上某个人时,我们在他或她的眼睛里就会看到最好的自我。
改变公式
很多幸福的夫妇懂得改变自己,他们说,他们结婚后变多了,他们全感到自己变得更好了,而他们的配偶也都同意这一点。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幸福的夫妇都经历过婚姻危机,但他们的婚姻幸存了,而且日益美满。
为了爱情的发展需放弃一些东西。但是,没有人要求放弃个火的发展,关键是估计变化的余地。一方的改变可能暂时动摇关系的现状,事实上,这对另一方有鼓励的作用。
平等公式
一般夫妇到了四五十岁时,他们就不会再为谁当家而争执,虽然他们曾争执过。他们也会有矛盾,但他们不是为了权力和地位,而在他们心目中,不管他们做什么,他们的努力都被看作是重要的。当你们开始较多考虑和关心你们的关系时,你们将互相得到较多的回报。
幸福的夫妇所具有的平等关系最清楚地表现在对财务管理上。每一对幸福的夫妇毫无例外地说,家庭收入是他们共同的,既不是他的也不是她的,他们从不为财政的支配而争执。
朋友公式
幸福的婚姻都是双方把配偶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但是,如果他们的关系有时不够互相信任,不够温和时,那么就应当把要做的事安排正式些。积极的安排才有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