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评估论文

2024-07-22

需要评估论文(精选6篇)

需要评估论文 篇1

摘要:文章参考国内外文献并结合作者项目评价实践, 对需要、卫生需要、卫生需要评估的重要性和需要评估的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需要,卫生需要,卫生项目,需要评估

项目需要评估用来确定某一群体是否存在某一或某些特定的问题, 并对为什么存在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与急迫性等进行论证, 以证明开展一个新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将对需要和卫生需要的概念、需要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需要评估在项目评价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探讨。

1需要与卫生需要

需要评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需要是什么以及如何界定和表述需要。不同需要涉及到不同价值取向。同一问题, 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 不同利益相关的价值取向不同, 产生的需要也不同。如对于医疗改革来说, 老百姓希望医疗费用能够下降到可以承担的水平, 希医院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补偿, 政府希望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等。如果只是考虑到要降低医疗费用而不管医院维持正常运作的成本或者任由医院盲目扩建而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等, 这些都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也就无法制定出高效甚至是可行的解决问题之道。因此, 医疗改革方案需要权衡各方的利益, 而不能有失偏颇。显然如何使不同利益相关者就同一问题而产生的需要达成一致意见至关重要, 这是确保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同时, 实施需要评估时要谨记需要并非绝对没有争议的, 并非毫不含糊或不可改变的[1]。

资源的稀缺性和以目标为导向的卫生项目决定了明确界定项目人群的需要及哪些人群的需要可以通过项目来改善极为重要。需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界定“需要”范围时的困难, 因此不同角度提出的有关需要的定义也就不尽相同。 “健康”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健康需要既包括个人和人群的直接医疗保健需要也包括由此而产生的交通、住宿等间接需要。需要的概念众多, 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角度对需要进行了界定及表述。

1.1 社会学观点的需要

Bradshaw (1972) [2]提出了需要的四种类型, 有助于从不同维度来认识卫生问题。①标准需要:指研究者通过调查而获得的、专业人员认可的人群需要。这一类需要人群不一定能认识到, 但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 例如疫苗接种等预防保健需要。②表述需要:指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而推断出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们所感知到, 并且表现出了利用的需要, 可以用两周就诊率、住院率、各种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率来反映。这种需要也称之为需求。③相对需要:指通过对比不同人群的需要而获得的需要, 这些人群具有相似的社会人口学特征。④感知需要:指社区人群自我感知的需要。在卫生服务调查中, 这种需要可以用人群的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等指标来反映。图1对各种需要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揭示:

Bradshaw的类型划分对卫生服务研究人员更为实用, 但并未涉及到成本控制。他近来也提到这种类型划分受到了需要这一概念本身的限制。

1.2 哲学观点的需要

Baldwin[4]提出的需要概念更侧重理论层面, 他将需要划分为紧迫性需要和目的性需要。紧迫性需要指需要是为了解决某种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紧迫性, 如口渴是因为体内水分的流失。目的性需要反映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如渴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寿命。这种分类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需要是否有效、成效如何, 并对谁有效很明确。Baldwin认为目的性需要是当人们对某一目标不是很明确但觉得有必要来实现这一目标时产生的, 这是需要的一个共同特征。

1.3 经济学观点的需要

决策者关注成本控制, 因此解决卫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将良好的服务与成本效益结合起来。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的一个定义就是:需要是指人群从医疗保健服务提供方中的受益能力。换句话说, 需要只存在是否有能力受益中。当实施干预时可假定存在这种能力。医疗保健服务的受益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包括流行病学特征 (如发病率和患病率) 和干预效果。这就使卫生干预的效果显得格外重要。

1.4 医学观点的需要

医学研究理事会认为:需要是当病人的生理机能低于或即将低于指定的最低水平, 并且可以通过干预来加以改善时而产生的。这个定义考虑到了干预的有效性, 也预示着干预至少部分是有效的。类似地, Buchan[5]等人界定卫生服务需要为干预产生的效益在可接受风险和成本范围内。这类定义没有涉及到效率和成本效益的问题。

某些卫生保健机构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定义, 即需要是指个体达到、维持或恢复可接受的社会独立性或生活质量。这一定义指出, 卫生当局及其他与健康有关的组织应在不同水平上 (当地、区域和国家级层面) 提供适宜服务, 以满足人群的健康需要, 改善人群生活质量。

我国学者从人群的层面提出卫生服务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 不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6]。

除了上述一些观点的需要, 还有许多的人对需要进行了界定。Green和Kreuter认为健康需要就是人们所需的健康或舒适, 包括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7]。 Doyal和Gough提倡“客观需要” (objective needs) , 认为“健康需要”和“自主”是基本人权[8]。

有人认为:用死亡率、社会经济情况、卫生服务利用率或患病率等指标体系来评估的人群健康需要属于宏观层面的需要。需要也可界定在微观层面, 例如病人需要做某种手术。宏观和微观层面需要都会对卫生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2卫生项目需要评估

卫生需要评估 (HNA) 是使用系统方法来评估人群卫生问题, 从而使各方就卫生问题优先顺序达成一致, 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旨在提升人群卫生状况和公平性[9]。

需要评估在项目设计阶段至关重要, 主要解决四方面的问题:

(1) 确定是否有必要开展相应卫生项目。例如:卫生八项目妇幼干预重点实施的地区主要是那些妇幼保健水平较低的地区[10], 如果一个地区的妇幼保健水平已经很高了, 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来实施妇幼保健方面的干预了。

(2) 合理配置资源。例如卫生部所实施的秦巴项目主要针对贫困地区, 旨在改善这些贫困地区的卫生状况, 使这些地区得到更多的卫生资源。

(3) 为确定干预/对照组服务。例如1999年~2003年在安徽某贫困县开展的中芬合作的产前保健试验项目, 对20个乡实施了需要评估, 采用配对设计把经济人口健康等主要指标相近的作为一对, 也就是尽量使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情况相同, 从而减少混杂因素[11]。

(4) 为制订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在实施项目时, 首先对项目地区实施卫生需要评估, 明确其卫生状况及哪些不良卫生状况可以通过哪些干预来得以改善。

卫生需要评估关注的核心不是范围广泛的人类需要, 而是可通过卫生项目加以改善的不良卫生状况。项目评价者一是明确谁是决策制定者及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等, 并对其所关注“问题”进行详细阐述;二是明确项目干预存在的必要性, 即项目干预是否确实可以改善或解决现有卫生问题。需要评估是评价者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评价及如果有必要进行评价, 什么样的项目干预才是最佳选择的良好工具[12]。

3卫生项目需要评估的内容与方法

进行卫生项目的需要评估, 首先需要收集相关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分析, 以确定目标人群和卫生问题, 明确可利用的资源和潜在风险, 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问题的优先顺序;进而通过可行性分析, 评估优先问题的可解决性, 最终确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最主要的目标人群。因此, 卫生项目的需要评估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确定问题的优先顺序、评估优先问题的可解决性等三个步骤。

3.1 确定目标人群

目标人群的确定是项目需要评估的第一步。选定目标人群时要考虑的问题包括:目标人群的定义是什么?目标人群亚组的定义是什么?选定该目标人群和亚组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该人群比其他人群更重要?还是该人群健康状况更差?选定的目标人群对于促进区域健康状况或缓解卫生不公平性的作用如何[12]?同时, 要对目标人群的入选和排除标准有清楚的定义。此外, 也要考虑到时间、人群可及性、数据可及性、项目实施等的限制。

卫生项目的目标人群一般是个人。目标人群也可能是一群人 (家庭、工作小组、组织) , 地理和政治一体的地区 (例如社区) 或物质单元 (住房、道路、工厂) 。

在目标人群为个人时, 目标人群经常依据社会和人口学特征、地理位置或人们的问题、困难和情况来确定。

当集体 (一群人或组织) 作为目标人群时, 经常依据个人特征来定义目标人群, 这些特征有人们非正式和正式的资产及这些人共有的问题。

目标人群也可按直接或间接接受干预而划分为直接目标人群和间接目标人群。例如, 在艾滋病干预项目中, 从干预对象中找出一些积极分子或资源者, 先对他们进行干预 (直接目标人群) , 然后通过他们对其同伴开展干预, 我们把后者称为间接目标人群。

目标人群的界定不能太宽, 也不能太窄。目标人群的定义太宽泛或外延太大可能导致项目无法在有限的资源下完成[12]。例如, 如果在贫困医疗救助项目中, 将目标人群界定为所有需要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贫困人口, 所需要的救助经费会很多, 可能会由于项目经费的不足导致项目的失败。当然, 目标人群的界定也不能太窄, 定义太局限或外延太小[12], 有时会导致根本没人可进入目标人群。例如, 贫困医疗救助项目的目标人群仅界定为住院分娩的绝对贫困产妇, 可能在一个项目地区, 项目受益人群会很少, 项目的作用有限。

3.2 确定卫生问题

如果一个地区或人群不存在要评价的卫生问题, 那么就没必要开展相应的项目。如果存在卫生问题, 那么还要明确卫生问题的性质、种类和严重程度。有效的需要评估能够提供准确的项目评价需要的信息, 从而保证制定出来的项目干预措施的适宜性, 适宜的干预措施能提高项目的效果和效率。 一个项目没有效果或效果不佳, 可能不是因为项目因果理论的假设错误, 可能因为项目没做卫生问题的评估或评估地不准确, 导致制定的项目干预不是他们所需要的, 或干预的强度太高或太低, 他们不愿意参与或不能接受。许多项目人员和项目资助者经常认为他们了解项目和干预人群的需要, 认为进一步调查需要实际上等于浪费时间, 但事实上, 他们不是很了解甚至不了解, 这就可能导致项目理论建立在错误信息之上。因此, 评价者应核查与目标问题和目标人群有关的那些假设。评价者要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一起制定项目假设, 从而保证项目假设的准确性, 以便为项目评价设计提供信息。因此, 对项目目标人群进行小规模的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3.3 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在确定和解决卫生问题时最具发言权。因为这些机构或个人会面临某一卫生问题, 遭受问题的困扰, 因此更具有解决问题的原动力。相比之下, 评价者的作用有时会显得很次要。

在卫生项目中, 所谓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对项目感兴趣、受到项目影响或能对决策或者执行项目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群体或机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不同, 对项目的目标人群、卫生问题, 甚至问题重要性的确定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 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项目的执行, 项目的结果, 甚至有可能导致项目的取消。例如:农村贫困医疗救助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作为目标人群的贫困救助对象, 医疗服务的提供者, 项目的资助者, 项目的管理者, 政府相关机构, 基层组织 (村委会等) , 一般农村居民。在这些利益相关者中, 一般农村居民可能希望目标人群的界定标准尽量放宽一些, 相对贫困者也可以被纳入, 从而使自己也有纳入救助范围的机会。而项目出资人由于经费的限制可能希望目标人群的界定及救助内容的确定都窄一些, 仅包括绝对贫困者的住院服务。政府相关机构, 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态度会影响到项目是否能开展, 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需要评估虽然不能判定哪些利益相关者对目标人群及卫生问题的看法是“正确的”, 但在需要评估中关注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通过调查重要利益相关者对目标人群及卫生问题的看法, 并保证没有一个重要利益相关者被排除在决策过程外, 将有助于消除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冲突,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并达到预期目标。

要注意的是, 项目的目标人群, 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项目的利益相关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重新界定项目的目标人群, 重新考虑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甚至考虑新的项目利益相关者。

3.4 确定卫生问题的优先顺序

目标人群会存在众多的卫生问题需要改善, 但到底哪些卫生问题才是项目需要解决的或可以解决的呢?这就涉及到问题优先顺序的确定。问题优先顺序的确定是健康需要评估的核心, 关系到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均衡。评价者一方面可从利益相关者对卫生问题顺序互相争执和妥协中寻找卫生问题的优先顺序;另一方面, 评价者还要根据评估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就各种已经发现的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来确定各种问题的重要性, 排列出卫生问题的优先次序。

参考文献

[1]Donna Petersen, Greg Alexander.Needs Assessment in PublicHealth:A practical guide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M].NewYork:Springer Publishing, 2001.

[2]Bradshaw J.The concept of social need[M].Canada:New SocietyPublishers, 1972.

[3]John Wright, Rhys Williams, John R Wilkinson.Education and de-bate:Health Need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ce ofHealth Needs Assessment[J].BMJ, 1998, 316:1310-1313.

[4]Baldwin S.Needs assessment and community care:clinical practiceand policy making[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1998.

[5]Buchan H.Needs assessment made simple[J].Health Service Jour-nal, 1990:240-241.

[6]龚幼龙, 冯学山.卫生服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7]Green W, Kreuter W.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An educational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2nd ed.) [M].California:MayfieldPublishing, 1991.

[8]Len Doyal, Ian Gough.A theory of human needs[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1991.

[9]Wright J.Assessing health nee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1.

[10]吴擢春, 史慧静, 乔晓东, 等.卫生Ⅷ项目/卫生Ⅷ支持性项目对母婴保健与健康影响价——资料与方法[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21 (12) :1-3.

[11]励晓红, 吴擢春, Kirsi Viisainen, 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产前保健项目对妇女知信行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03, 18 (7) :400-402.

[12]Peter Rossi, Mark Lipsey, Howard Freeman.Evaluation:A system-atic approach seventh edition[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2003.

需要评估论文 篇2

抵押价值评估所需资料

一、“五证”一图

1.土地使用权证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5.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6.建设项目总平面审批图

二、目前各楼号形象进度及相应完成工作量报表

三、实际投入成本明细表(土地价款、前期报建税费、前期工程费、已支付工程款、设备款)

四、已交纳建审费用凭证(劳保统筹、城建配套等原始发票、收据

复印件等,装订成册)

五、施工单位出具的欠(或不欠)付工程款证明

六、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股权转让合同)

七、预测量建筑面积报告(或人防建筑面积审批文件)

八、已销售房屋汇总表(姓名、房号、建筑面积、合同价款等)

九、项目营销与宣传资料

十、项目概况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一、备案登记时提供董事会决议和公司章程(工商局调档盖

章)

需要评估论文 篇3

如何打造一个专业高效的秘书处工作团队,这里面有两方面要求,一是秘书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必须是能干、精干和善干,即做起事情来要做得漂亮,做得圆满,这是对秘书处工作人员能力水平的要求。二是工作开展中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工作要有执行力,没有规则和原则是不行的,但是执行过程中又不能是简单的机械式和教条式去执行。特别是商会的工作经常涉及协调企业家之间或者是企业家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很微妙,充满挑战,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应变去处理。秘书处工作中一方面必须秉承公平公正的服务原则,另一方面要努力消除企业家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努力创设团结发展的气氛和局面。

我们商会非常注重秘书处的建设工作。首先,秘书处工作人员实行公开招聘,综合素质严格把关,工作成绩严格考核,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工作人员优秀的综合素质,并力求德才兼备。我们商会秘书处目前专职工作人员四人,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专业能力水平,而且工作都十分敬业,尽职尽责。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证秘书处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商会针对办公室的日常管理,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经过五年发展,秘书处具备了很强的执行力、策划运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宣传交流能力,已经逐步建立起服务会员、联络沟通、对外宣传以及活动策划、商务服务等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流程和一系列独特有效的工作方法,确保了商会日常工作、活动组织和服务会员的效率与效能。

需要评估论文 篇4

一、“十二五”规划有望成为历史上指标完成率最高的五年规划 (或五年计划)

“十二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订的第二个五年规划, 规划实施两年多来, 全国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 坚持“五位一体”建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落实“五个统筹”, 规划实施取得可喜进展。但在“十二五”规划执行过程中, GDP优先的粗放式发展惯性在各地仍然存在, 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社会、环境尚未达致和谐。因此, 要想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还需在薄弱环节下大力气。

依据前两年的发展形势, 规划的七大目标中有六大目标 (七大目标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其中, 只有资源环境目标进展滞后。) 进展顺利, 28个主要指标主要指标3/4提前完成或完成。其中, 提前完成五年目标的有1个, 完成两年预期目标 (完成率大于40%到100%) 的有20个。两年进展略有滞后 (完成率在30%到40%) 的指标有4个, 明显滞后 (完成率低于30%) 的有3个。结合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我们认为:在下半期经过多方努力, 目前进展略有滞后的4个指标中除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之外其他3个将能够实现规划目标, 在明显滞后的3个指标中“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也有望最终赶上, 但其他2个明显滞后的指标按期完成的难度较大。

总体上, “十二五”规划时期, 经济发展方面多数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将高于规划目标, 资源环境方面的完成情况将落后于目标, 其他方面则基本实现目标。在28个指标中最终完成预期目标的指标将达到25个, 指标完成率达到89.3%, 超过“六五”计划的84.8%, 再创历史新高。

二、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是突出问题

“十二五”规划总体推进顺利, 主要有两个成因:一是各指标的目标值制定得相对“保守”, 除了经济增长指标偏低之外, 其他一些指标在借鉴“十一五”时期实践的基础上也有所下调, 比如说“十一五”规划时期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相比预定目标相差较大, “十二五”时期该指标目标值就明显调低了。二是中央政府在人民生活与科技教育领域投入力度较大, 使得这两类指标推进较快。

“十二五”规划推进较慢的是资源环境领域, 7个滞后指标 (略有滞后与明显滞后指标) 中就有5个属于该类指标。目前, 节能环保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中央政府难以直接介入, 而正是由于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力不足, 才导致出现这一薄弱环节。

一是缺乏对地方完成真实情况的有效核查手段。国家发改委一份报告指出“河北、山西、辽宁、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甘肃等十个地区, 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左右。但这些地方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均下降且降幅较大, 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减缓、能耗消费量上升的情况不吻合”。地方的节能减排数据与国家不衔接, 导致了“地方形势大好、国家压力很大”这样一个奇特现象。

二是基层政府考核指标与国家“十二五”规划不挂钩。尽管中央将节能环保列入了对各省市的政绩考核范畴, 但在许多地方节能环保目标却没有进一步分解下去, 这就使得节能压力难以有效传递到地方政府和企业, 节能工作力度和重视程度普遍下降, 必然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是淘汰过剩产能的精神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指出:“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但实际情况却是, 中央每年都强调产能过剩治理工作, 并出台许多相关调控政策, 不少地方却“少报、瞒报、漏报”的方式来应对, 而且在几乎所有过剩行业中新增产能的速度远大于落后产能淘汰的速度, 导致“越治理越过剩”的尴尬局面。

四是高耗能产业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开头第一句就是“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从过去经验看, 在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工业比重下降, 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会相对明显。然而, 进入“十二五”以来, 尽管GDP增长与工业比重已经跌至10几年来的低位, 但GDP能耗强度降幅却依然处于极低水平。这固然与节能减排边际成本在逐步增大有一定的关系, 但更大程度上还是与高能耗产业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时有反弹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 化学原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31.6%, 比上年同期提高11.1个百分点。水泥、平板玻璃、粗钢、钢材和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品数量同比增速分别加快3.3-13.9个百分点。

同时, 我们还需注意到“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成为明显滞后的3个指标之一, 实际上也是因为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力不足所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五年规划的实施将带来严重危害, 任其发展下去, 未来很有可能出现一种状况:各个省市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 但国家的总体目标却完成不了。

三、多管齐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中期评估结果显示, “十二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规划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 加速改变地方政府发展观念和政绩考核体系势在必行。这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也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推进后半期规划实施工作, 有效地缓解对地方政府约束不力带来的问题, 必须多管齐下, 加速建立健全我国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节能减排指标目标在地区间的分配体系

地方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抱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 与目前节能减排指标目标在地区间的分配方法缺乏科学性与权威性具有很大关系。不论是“十一五”时期, 还是“十二五”时期, 各省市的分配目标都是基于“一刀切”基础上结合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协商而形成。

然而, 我国区域差距之大世界之少有。东部一些发达省市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甚至后工业化阶段, 单位GDP的能耗强度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应地进入了下降轨道。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市则还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发展阶段, 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经济结构升级的历史契机, 能耗强度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 我国在节能减排目标分解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仅缺乏科学合理性, 而且会带来极大的不公平结果。东部发达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升级会自动导致能耗与排放强度的缓慢下降, “一刀切”分配的指标对他们而言可以相对轻松地完成。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中西部地区则因为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导致能耗与排放强度的快速上升, “一刀切”分配的指标对他们来说就成为几乎难以完成的目标。在中西部, 一些省市为了完成“一刀切”分配降耗目标,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中断对东部迁移产业的承接和放缓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 “一刀切”分配方式实际上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 不利于中西部落后地区, 起到了一种固化地区差距的作用, 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方向背道而驰。因而, 我们要在借鉴“十一五”降耗目标分解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基于效率、公平兼顾原则, 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总体成本相对较低的节能减排目标分解方法。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面向各级规划的评估体系

没有评估, 就没有执行。一个完善的规划评估体系应包括三个环节, 即前期评估、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前期评估主要是对规划和政策科学性进行评估, 以确定它们是否应该实施。中期评估主要了解规划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 并为下一步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后期评估一方面可以评估规划和政策实施带来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为今后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借鉴。这三种评估发生的时间不同, 作用也不同, 相促互补, 缺乏其中任何一个都会使得其他的评估工作意义大打折扣。

我国规划评估工作刚起步, 还只是开展了中期评估工作,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地方上, 由于干部的短期任命制, 不同的规划往往对应的是不同的领导班子, 一个新班子上台之后一般不会对上一届班子制定的前一个规划做一个认真的评估。正因为缺乏严谨的前期评估和后期评估, 这就使得地方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 进而缺乏可持续性。在现实中, 新一届班子为了突出自己的能力, 树立自己的威信, 往往不愿意延续上届制定的发展规划, 从而导致地方规划总是随着领导班子的换届而更换, 上一个规划的项目可能还多半没有完成, 新制定的规划就将其推倒重做。这不仅造成了地方财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降低了当地GDP的质量, 而且也使得人们对国家要求开展的中期评估缺乏热情, 使得后者变成了一个走过场的工作。

由此可知, 由于缺乏前期评估与后期评估, 使得规划的中期评估意义和作用也明显降低。尽管在地方上这一问题显得更为严重, 但由于国家层面对地方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在总结中期评估工作的经验基础上, 应加速推进前期评估与后期评估工作, 建立规范完善规划评估体系。

◆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全国性节能环保监测网络, 强化各级人大对规划评估工作的监督作用

科学的评估需要建立在科学规范的核查手段之上。目前, 地方与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数据脱节现象明显, 原因在于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的核查手段。为此, 必须在目前我国具有的一定基础的相关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加大投入, 打造一个由气象、环保、国土、城建等诸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 快速形成由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构成的国家监测网络, 从而及时获得各地真实数据, 进而为各地指标分解、进程评估、目标调整、行政问责奠定良好基础。

编制节能评估报告需要提供的材料 篇5

一、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委托协议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或提供以下内容)

1、项目建设单位的详细介绍;

2、项目的详细介绍;

(1)项目名称

(2)项目承办单位(3)项目负责人、联系人

(4)项目建设地址;(5)、企业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图

厂区平面图)

6、设备现状简述

7、工艺流程

(附工艺流程图)

8、节能设备仪器的配置及检测

9、环境影响处理工程:

(1)、废水处理现状

(2)、废气处理现状(包括锅炉消烟除尘脱硫等)

(3)、废渣处理现状

(4)、执行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

10、经济概况:

(1)预计项目总投资及建设周期

(2)、外购原料数量及费用情况

(3)、外购燃料、动力费用情况

三、该项目有关批文、规定

四、能源综合利用情况

1、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以进厂的原始能源为准(如煤

产生蒸汽进场煤数量);

2、项目能源的供应方案及相关协议

3、主要耗能设备相关参数

4、关键工序的耗能参数分析

5、行业单位能耗标准及当地能源管理部门为本企业制定的综合能耗指标。

6、项目用水、气或用能介质数量及温度、压力等参数

7、项目所耗资源总量对供应现状的分析影响

8、生产工艺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

9、主要生产设备所采取的主要节能措施

10、在管理方面采取的节能措施,制定节能管理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四、项目方需提供的资料清单

1、项目建设单位的详细介绍;

2、项目的详细介绍;

3、项目工程设计方案(包括总平图、建筑方案、工艺流程、设备清单等);

4、项目所在地市政设施情况,包括水(上水、排水、雨水、中水)、暖、电、气、电信等方面的实情;

5、用能设备清单,设备能耗说明等资料;

6、使用方案:包括暖通、给排水、建筑、电气等;

需要评估论文 篇6

本期嘉宾:邓国胜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出版《非营利组织评估》《公益项目评估》等著作

慈善行业负面新闻

倒逼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发展

《中国慈善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募捐丑闻发生后,美国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始出现,目前已成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在中国,“郭美美”等事件使慈善行业公信力骤降,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的发展却仍然滞后。你怎么看?

邓国胜:在美国,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才有今天的规模。最开始也是只有数量不多的几家,规模比较小,良莠不齐。经过市场的竞争,后来才有了一些做得比较有影响力、有公信力的机构,比如商业促进局下属的明智捐赠联盟(BBB Wise Giving Alliance)、福音教会财务责任委员会(Evangelical Council for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慈善导航(Charity Navigator)等。

中国原来基本没有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无论是官办的还是草根的公益慈善组织都时不时出现负面新闻,如早年的丽江妈妈联谊会事件等,使得公众对整个公益行业产生了普遍的不信任。这逼着我们去寻找解决办法,在研究国外的做法后,我们找到了独立第三方评估这样一条路径。

中国以前对公益慈善组织的管理是“重登记、轻年检”,效果不是很好。政府也试图找更好的办法,后来才有了民政部一系列关于社会组织评估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各地推开评估工作。应该说,中国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还是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比如北京市对辖内的社团、民非、基金会分别委托不同的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目前,北京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至少不下十家,一些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慈善家》:中国目前做得比较好、有发展潜力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有哪些?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邓国胜:现在特别有影响力或者说有潜力的还不多,北京的倍能算其中一家。它的前身是美国能力建设领域的专业性非营利组织PACT,有一套成熟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也就是组织能力评估工具OCA,这是其一。第二个标准是要有一批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人。倍能的负责人张菊芳原来是老牌NGO农家女学校的工作人员,也是中国最早一批从美国学NGO管理回来的人。

还有像上海的恩派、映绿在评估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有一定潜力,但是它们的主业并不是做评估。深圳、广州等地也有一些评估机构,但大都刚刚起步。另外就是有不少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在兼职做。

《中国慈善家》:大学老师带领学生兼职做第三方评估这种方式,在时间、专业性等方面都受限很多。对此,你认为出路在哪里?

邓国胜:除非能培养一些人专门去做评估,这个行业才有可能做大。我认为,评估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你看美国,评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兴起,到八十年代蓬勃发展,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非常巨大,所以美国有很多大学设有专门的评估专业,有硕士,有博士。我们基本上还没有评估专业,没有形成一个学科体系。如果教育部能够设立评估学科,那发展肯定就很快。

专业人才缺乏

是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发展的大瓶颈

《中国慈善家》:你认为,当前中国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邓国胜:专业人才的缺乏,这是一个很大的瓶颈。现在,政府很重视评估,包括政府绩效评估、政策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社会组织评估等。在这一背景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评估领域,但是,大多数评估机构、评估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其实并不高。评估不是谁说去做就能够做的,因为它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得有丰富的经验,而经验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从来没做过评估而只学过理论,也是不行。当然,你不可能指望中国独立第三方评估事业的发展一蹴而就。从学者的角度出发,我认为,从长远来看,评估领域的学科建设肯定是很重要的。

《中国慈善家》:判断一个独立第三方评估的从业者专业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邓国胜:评估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是达到监督和问责的目的,另外一个是学习和改进的目的。也就是说,开展评估不但要对信息做出判断,告诉人们你做得好还是不好,更重要的是还得告诉被评估对象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和改进。这就要求评估者不仅具有丰富的评估理论与实践经验,还要对所评估的领域非常熟悉。例如,你去给一个养老机构做评估,而你对养老行业不懂,你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和运营不懂,怎么能真正发现问题?

评估不是目的,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如果评估者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不能判断这个事究竟做得好还是不好、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不能给被评估者指明方向和解决问题之道,评估的价值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国外的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发展这么迅速?就是因为它的专业化程度很高,通过评估能够帮助被评估机构诊断、设计与发展。

《中国慈善家》:这就是说在进行独立第三方评估时,专业背景多元的评估团队更能实现这样的价值。

邓国胜:对,多学科的评估团队组成是比较理想的。最理想的评估团队应该由懂评估、懂管理、懂会计、懂行业的人组成。评估分多个层面,一个是组织评估,一个是项目评估,还有一个层面是人力资源评估,不同的评估层面需要不同的评估团队。评估的目的也有多种,目的不一样,需要的团队构成也不一样。另外,针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估,也需要相应的对不同行业熟悉的团队成员,例如,评估养老机构和评估扶贫项目就不一样。

这些年国际上也流行一种新的、参与式的评估方式,就是让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到评估中去,特别是受益人的参与,而不是完全依托外部的独立第三方机构。有时候除了邀请外部的专家,也需要让组织内部的人参与,因为如果只是一个独立第三方机构来评估,其评估结果、评估报告可能会束之高阁,但是如果有多元的主体参与,就既能达到监督和问责的目的,又能起到自我学习和改进的目的。这是国外评估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nlc202309021626

要有一个行业协会来对独立第三方

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定或规范

《中国慈善家》:一些比较成熟的慈善组织往往会出资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自己的机构或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但是,评估结果往往受到公众质疑。你怎么看?

邓国胜:这种情况比较多,但其实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不是最主流的发展方向,因为花钱请人来评估自己,公信力本身会打一个折扣。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还是基金会资助一个草根的、基层的服务组织做项目,然后委托一个独立第三方机构来对项目进行评估。

《中国慈善家》: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本身的资质和公信力如何确认呢?在这方面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有哪些机制可供国内参考?

邓国胜: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首先还是要有市场、要有竞争。另外一个就是有行业协会。像在美国,就有专门的评估业协会,它会对评估机构作出一些行业性的自律准则与规范标准。我觉得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质认定不应该由政府去做,而应该由行业来做。最近正在征求意见的《慈善法(草案)》,鼓励发展慈善领域的行业组织,包括发展评估机构,这对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行业组织不仅有助于行业自律,也有助于行业里的机构在一起交流、相互促进学习。

《中国慈善家》: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慈善组织不愿意主动接受独立第三方机构的评估,甚至采取抵制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邓国胜:一个原因是慈善组织对独立第三方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的需求动力不大或没有,因为不做评估似乎也没有什么影响。这和目前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发挥的作用还很弱有关系。在美国,像慈善导航这样的机构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通过评估,告诉公众哪些机构是值得信赖的,以此来引导公众的捐赠。在美国,你想要去募捐,想要有公信力,就得接受评估,它已经形成了一种评估的文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评估带有监督和问责的功能,而一些慈善组织会担心评估机构是来挑刺的。这跟一些评估机构本身的专业性有关,好的评估机构善于在评估的过程中和被评估者交流、沟通,而不是引起对抗和冲突。另外,这也和一些慈善组织本身管理工作做得比较粗放有关,反而是一些真正做得比较规范的慈善组织会更欢迎独立第三方机构去评估。

期待更多基金会资助

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中国慈善家》:推动独立第三方评估的发展,有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政府采购评估服务,但这会否出现政府介入太过,第三方评估独立性削弱甚至成为地方政府扩充部门权力的手段这样的情况?

邓国胜:现在中国的第三方评估主要还是靠政府购买服务。这肯定是不够的,它的力度还是相对比较小,不足以支撑整个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的发展壮大。比较理想的情况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金来源多元化,比如说,除了政府购买的资金,还有社会捐赠、服务收费等。

政府的重视当然很重要,尤其是在中国,但是这又要避免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政府太重视了,导致行政色彩太重,这样一来,不但会影响到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政府本身也会不堪重负,而且容易出现“寻租”。

《中国慈善家》:运作和评估经费是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面临的大问题。在国外,它们获得资金的来源一般有哪些?

邓国胜:在美国,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通常是非营利性的。有一些机构的钱来自社会捐赠,有基金会捐赠,也有企业捐赠,像BBB明智捐赠联盟,查尔斯·斯图尔特·莫特基金会(Charles Steward Mott Foundation)、施德那基金会(Surdna Foundation)和索尼美国公司对它都有资助。慈善导航也是一个通过捐赠资金维持运作的例子。它是一个免费网站,创办人是美国一家医药广告公司的两位退休总裁,他们一直为它注资。2007年,它成立了慈善导航基金会,为慈善导航的评估工作进行筹款,从而使得评估工作得以持续。但是,为了保持独立性,它不接受任何受评估的慈善机构及其捐助者的捐款。

在美国,还有一些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是通过收费服务来获得资金,比如福音教会财务责任委员会。但是,这种收费的模式在中国值得探讨,因为营利的机构可能为了追逐利润而牺牲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我更期待的还是这个行业往非营利性方向发展,有更多的基金会,尤其是家族基金会、企业基金会愿意来资助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现在大家的捐赠还主要是救急性的,对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真正重要的支持性机构,例如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则很少人愿意捐钱。

《中国慈善家》:整体而言,对于推动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你的建议是什么?

邓国胜: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的发展相当于构建一个生态系统。

首先,我认为要解决认识问题,也就是说社会各界要认识到独立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和价值。解决了认识问题,经费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例如,就会有人、企业或基金会愿意专门去资助一些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关于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慈善组织要有专项的评估预算。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很多慈善组织一开始没想到要评估,项目做完了才想到要做。但是,这时再去做就很难了,一是评估的成本没有预算去覆盖,二是缺失了项目基线调查的数据,使得很难通过评估看出项目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另外,就是要有一批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出现,不管是营利的还是非营利的,要形成市场竞争。有了一批评估机构出现,就要有行业协会,由它对独立第三方评估行业进行规制和管理。还有,就是要有专业评估人才队伍的建设。如果没有评估人才,这个行业也就难以专业化、难以发展。

上一篇:刺激经济下一篇:柴油发动机防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