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生活需要理智

2024-09-07

初中议论文:生活需要理智(精选2篇)

初中议论文:生活需要理智 篇1

不管你期不期待,

清晨都会如期而至,

鸟鸣清洗你的倦意,

拉帘推窗,

让昨天的污浊和谎言逃遁;

不管你愿不愿意,

梦境很美好,

生活却很实在,

在梦境里留恋,

一定不如在现实中打拼;

不管你相不相信,

谎言很轻飘,

真话很凝重,

与其成为轻飘的气球,

不如成为踏实的信任;

不管你接不接受,

你我之间若有个她(他),

你的眼中还有我吗?

与其不休不止地纠结,

不如快刀乱麻;

不管你喜不喜欢,

快乐难以忘怀,

痛苦也有记忆,

与其在句号里痛不欲生,

不如在逗号前止步折回。

教育需要理智(推荐) 篇2

——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

摘要:洛克的《教育漫话》渗透着理智教育的思想。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理智地进行。这本书中提到的“冬天穿的不易过暖”“用冷水洗脚和洗澡”等增强孩子体质的思想,和培养孩子尊重与羞辱感、保持教育一致性、培养良好习惯等精神教养的方式是今天的家长、教师和学校应该关心的问题。关键词:教育 理智 洛克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的一本教育著作。这本书细致、理性地谈论了如何教育绅士这一问题。看这本书似与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或专家型父母对话。它以平和、理智、稳重、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我们诉说着孩子成长细节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试图说服我们以发展的眼光、以理智的态度把握与构筑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力量。它向我们展现了在身体、品性与礼仪等方面理智地培养孩子节制、正直、勤奋、勇敢、自主、刚毅、谦逊、忍耐等品质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它将培养的目标定位于能够广泛、成熟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绅士。这本书渗透着一种理智地进行教育的思想。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教育孩子是一定需要理智的。教育失去了理智犹如骏马失去了缰绳,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因对孩子无限的爱而过度溺爱,可能会失去作为家长的尊严,错失孩子长远发展潜力。因孩子的大小错误,点滴失误便情绪失控,大呼小叫,可能会事倍功半。作为教育者,遇事要镇定,一定要看到孩子当先的状况与未来的成长,一定要判断孩子对错的性质与程度,理智地决定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作为教育者居高临下,放眼未来,着手当下,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从身体上看,洛克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1]。洛克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视其为首要的。他主张孩子穿的不宜过暖,用冷水洗脚与洗澡,多过露天生活等。这样是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的。我们现代家庭孩子较少,生活水平也比较高,每个孩子对于家长来说都是非常心肝的宝贝。家长寄无限的关心与期望于孩子。出门怕饿着,天冷怕冻着。总是怕孩子受点滴痛苦。然而他们忘记了有时痛苦的过 1

程也是孩子历练、变得强健的过程,孩子总是要离开保护走向独立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用厚厚的棉被保住,生怕丝毫寒风吹到孩子的肌肤。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厚厚的棉袄与其随行。近期看来孩子似乎很舒服,可长久形成的确是体弱易病。这是一种缺乏理智的身体养护方式。它降低了孩子的耐寒能力,也放弃了孩子与寒风、低温作斗争的机会。洛克所倡导的薄穿、薄铺、冷洗等,是我们的家长应该学习的方面。它是形成强健体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德行方面,“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以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挥作用,使他们走向正规”[2]。也就是说,尊重与羞辱心理是一种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孩子把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择善从之,视不善改之。这种心理是外部事物内化的产物,是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构建的心理品质。它是需要用心培养的。一旦拥有这份心理,不仅使个体自觉地走向正义的征途,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羞辱感是在经历一些列事情后产生的,他与教育者的态度、方式、方法等相关。洛克指出,鞭挞“它只是弥缝了目前,使伤口结上了一层皮膜,对于痛楚的核心,仍然没有触到;只有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意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至于父母把子女鞭挞几下之后,立刻就不表示出不高兴,则儿童对于父母的恼怒是不会恐惧的。做父母的应仔细想想,看子女的哪些过失才值得他们生气;可是一旦生了气,实施了惩罚以后,他们就不应该立刻放宽他们的声色,他们应该设法回复子女原有的美德,一直要等子女服从了,比平时更好了,补偿了所犯的错误,才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的态度。否则,惩罚用的太多之后,便变成了家常便饭,完全失去了它的效力;儿童犯了错误,你便加以惩罚,惩罚之后,又去予以原谅,结果他们便把这层次看成天经地义了”[3]。在我们的家庭与学校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与老师的怒火犹如火山爆发,对孩子直接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甚至是拳脚相加。待一系列愤怒发泄完后,又后悔莫及,尽快试图去补偿孩子。这一不理智的行为首先在于怒火冲破了理智地分析。他们没有问清孩子做错事的前因后果,没有判断错误的性质与程度。其次在于前后不一致。他们的退缩难于使孩子看清对与错。这种冲动的处理方式与不一致的对待方法,并不能是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与深刻地感悟到自己的错

误带来的影响,从而为自己的过失忏悔并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孩子刚刚懵懂的时候,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坚定地、平和地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敬的,什么是可耻的。对孩子,说教也好,训斥也好,我们的目的不是打骂,而是让孩子在内心深处,在各种对与错中去把持正确的方向,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较少走向知之较多,从外部约束走向自觉自主。

洛克还指出,名誉“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它是大家根据理智,对于有德行、良好的行为的一种不约而同的证实和赞扬,当儿童没有长大,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去辨别是非以前,它是一种指导儿童和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 “儿童的过误有时不能不加以斥责,因而斥责不独应当出之以严肃的、不任情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至于儿童应受到赞扬的时候,则他们应当当着别人的面前去得到。儿童受到赞扬之后,经过大家一番传播,则鼓励的意义就更大;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了,他们越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愈加

[4]淡薄”。洛克的说法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当孩子不真正懂得“骂人是不对的”、“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是不对的”、“抢小朋友的东西是不对的”、“只玩不去适当学习是不求上进的”等问题时,我们应该通过鼓励、表扬、说教、训导方式并有心地保护着孩子的尊严,使孩子有一点名誉感,使孩子感受到他是一个大家喜爱,有错能改,不断进步的孩子。以争取好的名誉为导线,拉着孩子在生活、德行、作风、习惯上不断前进,最终实现外部规则的内化,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将各个方面做得游刃有余,令人舒服。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随时理智的尊重孩子,给孩子留有发展、改变的空间,让孩子在充满信任和耐心指导的环境中往前走,由他为到自为。在我们的教育中,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尚小对许多事情无动于衷,在家人与外人面前因孩子的一点错误就任意指责,不顾孩子的颜面。表面看似批评孩子,实乃是为自己推脱责任。还有一些老师,不能容忍学生的犯错。经常当着全班的面指责个别孩子,甚至拉到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打骂孩子。尤其是经济较贫乏的农村较为严重。他们轻视了,尊重孩子,让孩子享受名誉感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在此书中,洛克还提到教育要保持各方的一致性,这也是我们必须关心的教育问题。洛克几次提到父母亲和其他环绕在孩子身边的人都应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和老师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有些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里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当孩子在学校时尊敬老师,热心劳动,干什么都很积极。可是到了家中却是“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父母阻止他做一些不利于健康、进步的事情时,会和家长发脾气,甚至用“讨厌”“烦人”这类的词骂家长。还有些孩子是爷爷奶奶在身边时一个样,爸爸妈妈在身边又是另一种态度。孩子表现的不统一性是与教育者们教育方式、方法的不统一性密切联系。这样是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人格的建构的。这是我们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书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他的学校在孩子未入学的一两前,就开始和孩子们的家长沟通,给家长们上一些有关孩子的课程。当孩子入学后,学校还是如此与家长沟通[5]。这是一个好办法,学校不仅是培养下一代的基地,也应成为教育下一代家长的阵地。学生、家长都应是学校的受教育者。

除此之外,培养习惯也是洛克在书中不断重复的一个方面。洛克认为,习惯的养成是个关系重大的事情,无论是在身体教育上,还是在精神的培养上。“因为年龄增长,自由便应跟着来到。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托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你给他的良好原则与牢固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与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实行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6]。他主张在节制、坚毅、慷慨、勇敢、谦逊等方面及早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种培养需要不断地练习、巩固,从而使各种所期望的良好品质与行为方式由生到熟成为习惯,在走入社会后自然地流露与表现出来。并且在练习中,孩子的天性是怎样的,孩子是否有练习某种品性与行为的可能及在达到良好的过程中还需何种努力等问题是教育者需要不断观察与思考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一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者没有足够注意到其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随着孩子成长,孩子所表现出的毛病逐渐引起教育者的反感与抱怨。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他们习惯于呼声唤雨,习惯于被人娇宠和极度关注,家长总是百般谦顺。待孩子成大到了应该懂事体谅父母时,可是孩子依旧如小时候一样,以自我为中心。这时家长会抱怨孩子的不懂事。而

没有反省自己曾给予孩子什么。孩子成为一个独立、坚强、关心他人的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与他从小的教育环境相联系的。你给予他们的习惯是什么,他们收获的就是什么。还有些家长为让孩子学习或者干某件有意义的事情,总是喜欢用孩子喜欢的物品作为诱惑,待孩子完成他们规定的任务后,及时给予。虽然表面看,孩子学习了。但是更多地交给了孩子追逐欲望。除了家庭以外,学校也在习惯培养上有其不负责的一面。不管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那个阶段,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孩子上了几年学,不断地更换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接下别人的班的老师,特别是离孩子毕业不远的老师,它们总是抱怨这个班的孩子不好教育。为什么呢?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培养孩子习惯的侧重点而不相同。不断更换老师意味着孩子要不断地适应新要求,这一习惯还未养成,下一种习惯的要求有接踵而至。没有一个恒长地培养孩子习惯的系统。这也就是孩子不好管理的根源之一。老师放弃自己班级并未做好班级交接的行为是不负责的行为。另一种极端则是,要求形成的习惯太多,孩子目不暇接。一些家长或者教师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并严格执行,使得孩子生活在紧张的执行规定之中,胆战心惊地不违规。在规则执行中,很少考虑孩子的天性、感受等。这种方式可能更多地带来的是行为的强化,对于内在心灵塑造关注的不够,当无人看管时,可能暴露出教育者所不希望的行为。还有些教育者是雷声大、雨点小,制定了规则,声明了培养良好习惯的愿望,却没有很好的监督执行。最后,对于孩子而言,一无所获。理智地培养孩子习惯,深解社会,观其天性,知其潜能,少而精地确立规定,一如既往执行,在执行中改进,在改进中促进习惯的养成。这是教育者应该注重并实践的方面。

我觉得此书里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比较具有指导意义的是体育与德育方面。关于智育,许多学习科目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我们有自己具体的内容,但是他讲的“实用”一点倒是可以稍加关注的,我们能不能使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实用,更加基本,让他们减轻一些知识负担,在更多的活动中体验生活。这是教育部门应该理智、长远地考虑的一个问题。

听到“教育漫话”这个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一定是诙谐、幽默、富有讽刺意味的一个小说。但看了之后,他的内容告诉我,它更是一个教育漫谈。它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谈论了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洛克的教育思想渗透着

“理智”,指向培养资产阶级事业。虽然他的教育观点是针对有钱与地位的资产阶级贵族。但是他理智的态度、方式、方法中不乏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所借鉴之处。我们应理智地对待孩子的身体,理智的对待孩子的精神,使其健康、稳重地成长。

参考文献:

[1][2][3][4][6]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

上一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教学设计下一篇:安全教育三进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