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说-初中议论文

2024-06-25

猫说-初中议论文(精选9篇)

猫说-初中议论文 篇1

15《猫》说课稿 中卫市第五小学 蒋玉红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猫》,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这堂课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分析

《猫》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我将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动物世界的气氛,让学生觉得仿佛置身于猫的的世界里,展示不同形态的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辅以重点词句突破,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节课划分成 5 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师导入说:上一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一步的学习这一课。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思考文中写了什么时候的猫?都在哪几个自然段?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学生复习一下前节课所了解的内容。生答后,要他们自己默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介绍了猫的哪些特点?拿出笔来画出相关词句。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再深一步的理清课文思路,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那么这些特点都围绕课文开头的哪句话写的?学生发言时,进行板书。并及时给予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深入理解,感情学文

每段中都有总述,有分写,分写是围绕总述来写的,生动且具体。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拿笔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相关句子。

②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师引导。

③引导感受作者的情感。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及学生存在问题,投影思考题: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说它贪玩吧,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体会感受。引导生假设如果猫就是你,作者就是你们的爸爸或妈妈,你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什么?生答后,小结:在作者心理和笔下,家里这只猫就像个可爱又顽皮的孩子,这段文字就像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孩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喜爱之情。

3、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这部分又分为3个环节:抓住特点,重点深究。

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可分一段,自学后三段,投影思考题:

(1)说说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2)或者说你们都喜欢哪些句子?

②每组派代表答后,再分小组讨论,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根据生提的问题,再投影练习题:

比较下面句子,说说表达效果又和不同,情感有何不同?能举出一些例子体会体会吗?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我先出示习题,生答时换成彩图,让学生看着彩图更直接的说出第一句其实是把“脚印”比作了“小梅花”,“梅花”多美呀!尽管小猫踩脏了稿纸,但作者的喜爱之情仍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彩印几个脚印”,其中的厌烦之意不难领会。感情朗读后,再举些例子,出示投影彩图,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感受其中感情。③课堂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人(喜欢)。最后的这一句总结能够梳理整篇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猫的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4、说写结合

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运用本课抓住特点,真实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猫说-初中议论文 篇2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何为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生动有趣的英语情景, 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愉快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进一步培养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情景教学优于上述的传统教学之处就在于它考虑到了情感因素也是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它的目的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愉快情绪, 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教育学的研究也表明: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可分割。设定情景中进行的交际活动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间的活动可以表现两个连续的信息交换途径。一条是知识信息交换途径, 另一条是情感信息交换途径。这两条途径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两条途径都不同地影响着教学过程。情景教学使这两途径畅通无阻。通过激发学生积极而健康的情绪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 在设定了一些具体的情景后,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情景教学的运用就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把健康的因素渗透于娱乐之中, 从而使他们在轻松、兴奋、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准确地掌握知识, 进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技能。

一、创设情景的几个方面

(一) 利用视听手段、实物或其他教学辅助媒介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所编选的对话都有一定的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如实物、模型、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录音、录相以及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 向学生提供情真意切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 从而触景生情, 有话想说。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外语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汉语翻译,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单词、词组和句子, 训练学生思维。又如借助一段优美的音乐介绍课文的背景及其他相关知识, 这些先进的教学媒介把声音和图像结合在一起, 新鲜而有趣, 学生如身临其境。根据学生的反映, 这样的教学是令人愉快的, 轻松而富有效率, 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中小学生活泼好动, 模仿能力强, 这一特点有利于他们接受具体的知识, 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情景教学法就是对付这一现象的“灵丹妙药”, 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 帮助他们把生动直观的图像与抽象的事物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彻底的理解和长久的记忆。在这样的氛围中, 人人身不由主, 个个跃跃欲试, 在这样的情景中, 人人兴趣盎然, 个个争先恐后地进行“交际”活动。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要学。就像舞迷一样, 一听到舞曲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动了起来,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动作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活用了语言。此时, 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结合, 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再通过教师画龙点睛, 不失时机的点拨, 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进而熟悉语言现象, 吸收语言要素和内化语言规则。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获得语言交际能力,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 猜谜语和做游戏

猜谜语和做游戏有趣而令人愉快, 中小学生都非常喜爱。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谜语和游戏既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单词、句型和一些语言材料,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 模仿动作和表情

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就像进入真实的语言氛围中去练习英语。所以说, 具备表演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创设生活情景进行表演根据教材的内容,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进行生活交际的英语运用。

二、学以致用, 精讲善练

俗话说:“学以致用。”英语课堂上, 教师创设情景的目的, 是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大量的口头实践练习进而获得技能技巧作准备的, 所以必须始终突出训练这条主线, 做到精讲善练, 教师好比“导演”, 学生如同“演员”。教师讲得要精, 做到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时, 教师要审视教材, 力求做到以旧引新, 自然过渡, 再用新温旧, 强化巩固, 这样新旧对比, 前后联系, 学生方能长久记忆。如此循环往复, 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激起他们求知的火花,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 加以归纳、总结, 辅之以适度的点化, 使其升华。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愉悦。总之, 教师的点化讲解是为学生的练习作铺垫的, 讲是练的基础。教师没有精辟的讲解, 学生的练从何着手;练是讲的归宿, 学生没有适时适量的训练, 教师的讲又落在何处, 讲与练密切联系, 相辅相成, 应有机结合。

教师在所创设的情景中, “整体—逐句—整体”教学对话后, 学生即可分角色进行对话活动。学生的练习除了机械操练教材中的对话外, 教师要努力创设类似的新情景, 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触景生情, 情由景生每有话欲说。这样方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在英语课上“自编自导”“翩翩起舞”。至于对话中个别典型句型、知识点的操练, 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组, 充分运用“变式”, 做到低起点, 密台阶, 小坡度, 大容量, 进而达到熟练掌握, 脱口而出的程度。

琐议初中作文教学 篇3

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好作文呢?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探索,笔者在这里谈点教学中的体会:从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开始写作。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生克服困难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于集体的性质,主观上决定于是否形成了稳定的责任感。由于意志行动在发展过程中“受暗示”性较大,初中生非常崇敬和愿意模仿学习意志坚强的人物,不畏艰难、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时表现得十分惊人,但他们对意志品质的理解往往还欠全面,因而有的学生对写作文表现地极其被动,甚至置它于不顾。对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和引导,让他们懂得写作文是学好语文的又一重要任务,使他们形成稳定的写作责任感。

其实,兴趣来自对于作文的内心需要,而作文的需要又来自于对作文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对作文本身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了解写作的内在动力,就不能够对症下药,就不可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问题。所以,写作既要靠兴趣来支撑,更要靠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来推动。作文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认识,不但他们感兴趣的作文题目自然不在话下,而且对没兴趣的题目也能当作硬性的任务完成。

我有一次催交作文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极大胆的话——作文是急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句话虽显偏激,却也有点道理。不也有“急中生智”、“急起直追”吗?这个学生平时做作文时拖拖拉拉或者干脆不交,而考试时却一板一眼,作文从来不缺,且水平并不比平时写些非驴非马的文章的学生差。原因何在?急,是怕作文写不好而影响了语文分数和在班组中的名次,他的急里就包含着分数和对名次的责任心。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推而广之,何愁写不出作文?因为有了责任心,学生就会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更好地表情达意 ,以至于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

学生害怕作文,不愿作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乏。在歹徒持刀行凶时,有人见义勇为,舍生取义;有人作壁上观,品味腥风血雨……有无社会责任感,真有天渊之别。写作也是如此,屈原赋《离骚》,以寄托忧国忧民之心;鲁迅写《呐喊》,为的是“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朱自清的《春》,歌颂了美好的大自然,激发人们的热爱之情……许多看似平常的人、事、物、景,都会在作家的笔底生花,成为美妙的文字,对人们产生激励警醒的作用。这就是因为他们较之平常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管是大的变故,还是小的变化,都会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言人所不能言。

然而,有的学生对新旧、美丑、善恶、是非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麻木,熟视无睹,就算扔下一块大石头,在他心里也激不起半点涟漪,像这样,当然不会有以写作文来表达看法、褒贬人生的愿望了。针对这种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具体的事例来激发学生心底的是非、美丑观,让他们在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和令人发指的血腥暴行面前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他们从微不足道的事物里面发现美的东西,让他们觉得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为人生呐喊。学生自己也应该睁开眼睛看世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会成为写作的莫大动力,使你感到话说不出来,就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果然如此,还怕写不好作文吗?

我是一只猫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为《我是一只猫》,我对本课内容进行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教材是我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标的三大领域,既:智能发展领域、社会适应领域、生活实践领域。根据中央一台播出的一部动画片《快乐星猫》的主题曲,而改编的一节培智初中一年级的唱游与律动课。《快乐星猫》是一首生动有趣,活泼动听的2/4拍歌曲。歌曲有三段歌词,每段歌词都简练通俗,生动刻画了一只快乐的小猫的形象。这堂唱游与律动课的设计分为欣赏、演唱、动作创编、律动、游戏等几个部分。通过教师在这堂课的指导使学生学会用身体来表现出猫的形象。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培智初一年级学生,现将学生情况做以下几点分析。智力水平分析:初一年级学生智力水平相对往年的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要高一些,整个班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思维比较活跃,表现力强,对唱游与律动课兴趣较高。

学习能力分析:初一年级学生基本属于中度智障,对于中度智障的学生而言,记忆、联想、理解能力是他们最弱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按健全学生的认知发展模式来进行教学是不切实际的,且教学效果未必理想,其实年龄介乎六岁至十六岁之中度智障学生,以其智商计算他们的认知能力大概是环绕在二岁至十岁间的正常儿童,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好属于这个范围,课标中感知能力这项中有一点是能肢体协调地完成活动,本堂课的律动教学是智障学生学习障碍较小的项目范畴,而且可以完成课标中的要求;接受律动教学的学生不一定要有基本的智识基础就可以很好的学习本课。

知识基础分析:本堂课的选材为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这首主题曲学生们很熟悉,这样学生们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去学习歌曲,利用动画片就能为学习本堂课打下很扎实的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设计中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堂课学习使学生们能边唱边表演出猫的基本体态和动作,并提高学生们的表演兴趣,培养学生把唱游与律动相结合。根据培智学校课标的三大领域中的智能发展领域,本堂课要涉及到的教学目标为:

1、能维持坐姿平衡,并完成上肢活动;

2、能肢体协调地完成活动;

3、能运用听觉做出正确的反应。在生活实践领域里本堂课涉及的教学目标为:

1、能遵守游戏规则;

2、能参与团体游戏;

3、能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巧妙的运用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就能很好的完成教学设计中的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了解猫的特点,通过律动表现猫的体态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2/4拍,以及2/4拍的特点(2/4拍的特点是节奏强弱交替,快速时多表现欢快的场面)。

五、教具、媒体

我在本堂课上选用的教具和是猫头饰、教学课件、电子琴,猫头饰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角色转变,能很快的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猫,让学生表演的更完美。在媒体上我制作了教学课件,这样可以使我的教学更直观,学生学习起来也很方便;电子琴是为了配合学生们学习歌曲和游戏环节的伴奏,这样能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显得枯燥乏味。

六、教法、学法

1、实物教学法:猫头饰实物作为唱游道具,让学生犹如一只可爱的小猫,增加教学趣味性。

2、多媒体教学法:视频色彩鲜明、生动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PPT的运用让学生更直观更快的接受到新知识。

3、游戏教学法:由于智障儿童的思维长期处在直观形象阶段,为了使他们能够对抽象的歌词语词替换和节奏能更加容易地理解,采用游戏教学法不但让课堂气氛活跃,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感知与体验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感受再亲身体验。在认识打击乐时,先让学生听辨乐器声音,在学习演奏乐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5、比较法:在相对抽象的音乐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教师讲课,而且便于学生接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教授三拍子时本人有效的运用了比较法。

6、集体教学与分组辅导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集体教学能让学生愉快的演唱《快乐星猫》,感受歌曲的音乐节奏。分组辅导的方法,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组,并进行唱游律动的个别辅导。

7、因材施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

七、教学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

一、情境导入;

二、师生互动;

三、游戏部分

(一)、导入

导入部分分为图片导入和视频导入,图片导入时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们回答这组图片里都出现了哪些猫,它们的名字都叫什么?视频导入请学生们欣赏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同学们知道视频中出现的猫叫什么名字吗?当同学们能通过图片和视频发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他们所熟悉的东西,这样在这堂课的开始就很好的带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二)、师生互动

1、分别请学生们出来表演一只猫,这个环节能很好体现学生们模仿和想象能力,根据学生们模仿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猫来总结出猫的特点

2、播放视频,让学生们观察视频里的猫有什么特点,和我们刚才模仿过的猫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环节体现学生们的观察能力

3、把学生们分组,每组学生自己创编一组猫的律动动作,看哪个小组表演的好,这个环节体现学生们的想象力

4、老师表演,学生学习,播放音乐老师分别给学生们做示范,表演出自信、自豪、骄傲、快乐的猫,让学生们跟着老师一起做律动动作。

(三)、游戏

学生们根据老师所弹奏的乐曲来表演一下各种性格的猫,看谁表演的形象,这个环节体现学生们的参与能力与应变能力,并在一个小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5

一设疑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较抽象, 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分散, 不易集中。因此,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通过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做小实验或复习有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物理概念尽管抽象, 但是物理概念都是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得出来的,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设疑、创设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行之有效的办法。

例如:在讲“压强”概念之前, 先引导学生复习压力的概念, 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为什么一块绒布或厚纸板很容易给一个针穿过, 却很难用钝头的铁钉把它穿过?在小箱的开口端蒙上报纸, 将一砖平放在报纸上, 纸未被压破, 而将砖竖放时, 纸即压破,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时学生无法回答,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引出新概念——“压强”, 使学生知道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 导出新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更能使学生有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 主动参与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如在学习“惯性”时, 因为每个学生都坐过汽车, 都知道当正在行驶前进的汽车, 突然急刹车时, 车上的人都会向前倾。当窗帘上有许多灰尘时, 拍打窗帘后, 窗帘因受力改变运动状态而振动, 而窗帘上的灰尘会落下, 达到除尘的目的。

上述两个例子中, 车上的人会向前倾, 窗帘上的灰尘会落下, 都是由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从而导出惯性的概念。

三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做好实验能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讲得有吸引力, 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

如在讲“光的折射”时, 我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课堂上, 我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 移动杯子, 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 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 慢慢向杯里倒水, 随着水面的提高, 观察者看到了硬币, 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实验中, “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 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新的物理概念在引入过程中, 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非常重要。引导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不要跳跃太快, 切不可急躁地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 把概念“灌”给学生, 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达不到真正的理解。

例如:“大气压强”概念的建立。通过演示课本实验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 什么原因使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2) 杯中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 倒置过来后, 是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 没有其他物体, 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 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这样, “大气压强”的概念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形成。

五重视概念间的比较、类比

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而概念每一次具体化, 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分析, 习题训练, 使学生巩固概念, 这是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 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虽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给人的感觉较具体、形象, 但学生往往觉得物理理论很抽象, 难以理解和接受。而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旧带新, 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提升到抽象, 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因此, 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 要重视、突出类比的方法。

例如:学生学习了密度:ρ=m/V后, 知道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的多少和体积V的大小没有关系, 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质量m增加或减小几倍时, 它的体积也同时增加或减小几倍,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保持不变, 这就说明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密度是反映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学习欧姆定律:R=U/I时, 可以与公式ρ=m/V进行类比, R=U/I中, 导体的电阻R也是由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决定, 决定导体的电阻大小不是电压U和电流I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材料所决定的, 同样, 电阻是反映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都是采用比值定义物理概念。又如:速度和功率的公式V=s/t和P=w/t。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它反映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 那么功率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它反映的是物体做功的快慢, 单位的确定也显而易见。

六及时练习, 进一步巩固

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知识, 同时发展认识能力。刚学习了新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牢固、不深刻的, 若不及时采用练习与复习的手段对新概念加以巩固, 就会学得不牢, 事倍功半。为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就要多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 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液化”概念以后, 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

在高三的复习课中, 繁重的任务使学生感到累, 老师也累。师生在深入复习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第一手资料——教材。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概念性强”, 这是数学考试的一个特点。“数学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逻辑系统, 而概念是基础, 是使整个体系连接成一体的纽带。”数学的每个术语、符号和习惯用语都有着明确具体的内涵。这个特点就要求考生在解题时, 首先要透彻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看书, 如何理解书中的有关概念,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下面以反函数的定义为例, 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

教材中反函数的定义:一般地, 设函数y=f (x) (x∈A) 中, 设它的值域为C。根据函数中x、y的关系, 用y把x表示出来, 得到x=φ (y) 。如果对于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 通过x=φ (y) , 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 那么, x=φ (y) 就表示y是自变量, x是自变量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φ (y) (y∈C) 叫做函数y=f (x) (x∈A) 的反函数, 记作:x=f-1 (y) , 习惯写作:y=f-1 (x)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定义中提供了哪些信息?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往往只能回答出:“它给出了求反函数的步骤”: (1) 解出x=φ (y) ; (2) 将x和y互换。这时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既然反函数是在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 它也要符合函数的定义:A、B是非空数集, 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是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 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 (x) (x∈A) 。对比两个概念能得到哪些隐含的结论?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对于函数y=f (x) (x∈A) 每一个x对应唯一的y, 反过来又要求x=f-1 (y) 每一个y对应唯一的x, 这样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是该函数必须是一一对应。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引导:“由此联想原函数和它反函数的图像的关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再进一步引导:“如果原函数是随着x的增大y在增大, 那么反函数会怎么样呢?”显然由定义可看出原函数和它的反函数单调性是一致的。最后, 师生共同对结

下问题: (1) 烧开水时会冒出“白气”, 为什么? (2) 北方的冬天, 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 为什么? (3) 让学生解释自然现象“雾”、“露”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以上练习, 可以使学生对“液化”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

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逻辑推理、思维和能力形成与发展论进行总结、整理。如下表所示:

在定义的学习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双方讨论、共同研究, 提炼函数定义的内涵, 使学生乐在其中, 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

反函数定义的实际应用:

例如, 已知f (x) =1+x1-2x, 函数y=g (x) 的图像与y=f-1 (x+1) 的图象关于y=x对称, 则g (5) = () 。

分析一:首先从解析式上来分析。

解:由题y=g (x) 与y=f-1 (x+1) 互为反函数, 可求出y=g (x) 的表达式。

分析二:y=f-1 (x+1) 的反函数是f (x+1) 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求呢?由求反函数的步骤解出x。

解:y=f-1 (x+) 1⇒x+1=f (y) ⇒x=f (y) -1, 即y=f-1 (x+1) 的反函数是y=f (x) -1, 即g (x) =f (x) -1, 则

点评: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就是把x从解析式中求出来, 这就要看是加在x上的运算有几层, 各是什么, 然后从外向里用每层运算的逆运算加在等号两边, x就可以逐步解出, 其实质上仍然是反函数的定义。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及积累;巧练多思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4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初中生要做到:“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难度很大。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现就笔者所在学校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计划必须既要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在客观上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地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

二、激发写作热情

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教师适时地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笔者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作文,第三节课上,笔者首先读了自己的作文,让学生集体批改,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文课上得生动而又有实效。

三、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

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手段来拓宽学生的选材范围。首先阅读与写作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

再有写作与生活要紧密结合。要想拓宽学生的选材面,就要组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生动的具体事例。在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写创造型作文。

四、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形式灵活多样

作文批改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的批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重视和改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求学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批改者的角度,作文批改可分为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三种形式;从批改的方式来看,教师批改可以分成精批细改、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三种形式;学生批改可以分成自己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组批改三种形式。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精批细改,允许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批语应避免呆板,要生动形象、新颖,使学生便于接受。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教师认真进行作文讲评,选佳作当范文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评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较优劣,鼓励找出差距,寻找提高的途径。

五、感悟生活,获取素材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学生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

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这样说来,从有所积蓄而打算发表,从打算发表而研求技术,都不妨待学生自己去理会好了。”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感悟生活是使写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感悟生活就要时时在意,处处留心,逐渐磨砺出能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要把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倘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往往能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使事物蕴含的思想和哲理渐渐显露。例如下列问题:这是什么事情?为什么会产生这事情?这事情能表现人物什么思想感情?这事情的性质是什么?这事情将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注意把握事物的象征意义。社会现象、自然生态,大都蕴含着一种哲理、一种思想。看到流水,想到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看到飘落的花瓣,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蚂蚁运食,想到“人多力量大”。看到孩童嬉闹,就想到“天真”“可爱”……;要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写日记、周记,作札记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将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7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实验;练习

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又表达了物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理解规律及其公式的物理意义,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关键在于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一知半解。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由于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并且不能持久,学习的知识往往是片断的,难于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在讲比热容概念之前,先引导学生复习热量的概念,水吸热多少和哪些因素有关,1千克水温度升高1℃要吸热多少,以此引出比热容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使新概念从旧知识中自然引伸出来,使学生了解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又掌握新旧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

二、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在讲解“分子间作用力”这一知识点时,如果通过将演示方法转换一下,把微观的事物宏观化,这样产生的效果就明显不同了: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后,老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如在讲授比热容概念的形成时,学生从演示实验中已经获得“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要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否相同?再进一步提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温度升高1℃吸热是否相同?单位质量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热是否相同?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反映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学性质,然后再引导学生概括比热容的定义,用语言和数学公式来反映这个概念。

要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形成概念的过程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教师启发和引导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跳跃太快,学生会想不到;原地反复绕圈,学生又会感到烦琐,教师切不可急躁地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

2.要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定义。

3.引导学生自己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物理概念,让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概念进行全面的理解。

四、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概念

学生在概念形成的初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巩固、不深刻的,一个概念的建立总是要经过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两个认识过程。在概念建立之后作些简单的概念练习题,对学生正确地建立概念是有益的,初中学生学完一个概念,很容易背下来,但对与概念有关的物理现象和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却不大重视。因此学习物理概念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理解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实验等,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是十分必要的。

五、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浅议初中英语入门教学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入门教学,教学方法

对于英语启蒙教学, 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加上新课程的词汇量比较多, 很多七年级新生的英语基础仅限于会读26个字母, 但不能正确地读出、写出26个字母, 少数兴趣浓的学生能认读英文单词及日常用语。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而言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针对英语教学现状, 我们必须抓好初中英语入门教学。那么, 如何搞好英语入门教学呢?

一、搞好中小学英语衔接的教学

1.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初中英语直接服务中考, 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 小学英语侧重于学生的听和说。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开始七年级新生的英语教学前, 应该先与小学老师交换教学信息, 了解七年级英语与小学英语在词汇、语法、日常交际用语等方面的异同, 分析中小学教材的内容, 找准衔接点。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英语侧重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课堂上几乎是边玩边学; 而初中英语侧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以单一的输出为主, 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的趣味性, 尽量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 他们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教学进程。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中生而言, 哪位教师对他好, 他们就会对该教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因此, 教师要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2. 采用多种 多样的英 语教学形式 , 培养学生学习 英语的兴趣。我们可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 录音机等手段创造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句型的意思, 掌握其结构和用法”平时可动手作画, 如简笔画等, 补充教学挂图, 选用实物, 用直观的形式, 尽量把要教的课文或句型用谈论实物或图画的形式进行说听训练, 直到学生既说得出, 又写得准;既听得懂, 又答得出。还可以轮流onduty, 或者freetalk, 让学生每节课轮流做报告, 自编自说, 就学过的知识选一题目自由交谈, 既创造外语学习气氛, 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3.用英语上 课能增加 学生听说 的机会。 尤其对于初一学生, 其刚开始面对有一定的困难, 但我们要有一定的信心, 先用英语并借助手势, 汉语可以适当地使用, 以后逐渐减少汉语的使用, 多用英语教学, 学生就会慢慢习惯。老师在课堂上坚持用英语教学, 有助于学生模仿、使用英语, 这样课堂上师生会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中, 学生会很有激情。

三、抓好英语起步教学, 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

1.重视英语字母教学。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 灵活处理教材, 重点帮学生学好26个字母的读音和写法, 使学生掌握英语的“第一节课”。在英语字母的教学中, 教师可先出示字母卡片, 让学生了解大小写字母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听老师的发音, 观察老师的嘴型, 听录音, 大声地跟读。26个字母学得怎样, 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单词记忆。我在教26个字母时,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字母的拼读上, 如果接到的初一新生已经在小学学英语, 也会重新教学26个字母的拼读, 归纳26个字母中的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 讲解一些最简单的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2.音标教学和字母教学同步。音标教学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学生会不会拼读单词, 会不会拼读单词又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单词认不得, 记忆单词就困难。单词记不牢, 句子、短文及文章就无法朗读和理解。我在教学26个字母的同时, 把字母音标写出来, 教学生拼读, 让学生掌握音标的拼读。在这个过程中, 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巧妙地利用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受益于汉语拼音, 降低学生学英语的难度。如我在教学5个元音字母a, e, i, o, u的时候, 对比小学拼音a, o, e, i, u;在教学an, en, in, on和ang, eng, ing, ong的发音时, 和汉语进行适当的比较。在学生掌握音标的拼读方法后, 写出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 让学生进行训练。在以后的单词教学中, 不断地强化和巩固学生对于音标的认读。

3.单词教学。教学单词时, 要尽量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重点学习单词, 课后多花时间教学生认读单词, 把单词的音标写出来, 让学生课后自学。鼓励学生大声、清晰、快速地朗读单词, 背诵单词和简短的对话、短文。在教学单词的过程中, 尽量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把单词放在短语、句子中, 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来学习,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根据规律, 拼读单词和联想记忆;利用同类词、缩略词, 合成词等, 让学生学会总结, 归纳单词, 有助于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单词, 如Pencil加box就变成了pencil-box。

4.听说领先, 交际同步。有人认为, 中国人要习得一种外语, 必须做到:一是听说习惯的养成, 二是终身不断地泛读。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最终目的就是交际。英语学习入门阶段, 听说领先不但可行, 而且符合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咿呀学语的婴儿学说话, 就是从听到说开始的, 到了一定的年龄, 才进行系统的读写训练, 同时也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 入门阶段, 应侧重培养听说能力。否则, 我们培养的学生, 不会听也不会说, 成了英语哑巴和聋子。听说教学不等于交际教学, 听说法的根据是结构语言学, 它局限于语言的结构, 即句型模式之内, 而不顾及交际行为的需要。交际法的根据是社会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 简单地说, 它不但要让学生懂得一定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形式。单纯的听说犹如套公式练习, 而交际练习要有一定的情景。英语入门阶段, 要听说领先, 交际同步。语言训练的早期, 不可能进行大量的交际练习, 但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交际渗透到听说活动中, 切不可把听说与交际分割开来。听说活动是为交际做准备的。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练习情景对话, 把单纯的听说活动搞活,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95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四会能力。例如, 我们在教学What color ...句型时, 如果机械地单纯地进行这样的练习:What color is it? It’s red/blue/yellow/grey ...这就是听说法练习。我们提供了实物, 创设了情境练习, 如一个同学捡到一只书包, 寻找失主而进行的对话:———Hello, Li Ming.Isit your bag? ———No, it isn’t.———What color is your bag? ———It’s red.May be it’s LiPing’s.———Thank you.Good bye.———Byebye.这就是交际性的练习, 效果大不一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更使知识的掌握变得容易。

四、入门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1.不要设立过高的目标。目标是必需的, 但目标过高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特别要保护七年级新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握好教材的要求尺度, 尤其“听、说、读、写”功能不能盲目追求全会, 不能给学生造成压力。

2. 切忌以讲代 练。英语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等交际活动进行语言演练, 达到使学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我们在课堂上以讲解重点、难点而取代学生的演练, 会错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3.不要挫伤学生 的积极性。 七年级新生学英语 , 难免出错, 这是正常的。我们要积极引导, 纠错要讲究方法, 不能挫伤学生交谈的积极性, 以免造成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活动, 使教学陷入困境。

总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中英语教学如果能抓好入门教学, 让学生迈好英语学习的第一步, 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就能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学好英语, 为将来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9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甚至感激, 相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 影响课堂教学。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 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或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 或聊天、或活动 (打球、游戏、下棋、讲故事、讲笑话等) , 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建议和引导, 使学生“亲其师”, 从而能“信其道”。

二、备课要以本为本, 以人为本

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 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 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所抄的这些“教案”都是由一些教育名师, 甚至是教育名家编写的, 有什么不行?其实我认为这些“教案”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 是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 不能以人为本, 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 备教材 (要教什么内容, 教学重点是什么) , 而且还要以人为本, 重点是要备学生 (教到什么程度, 教学难点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教) , 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 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 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 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 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 (开小差) , 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 可学生却不原意吃, 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可见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就要转变传统观念, 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 有人甚至是专家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的精练, 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 我却不认同, 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 再加上正统的教师, 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 我们那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0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 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 一些重要的话语往往在语言的波峰或低谷时说出。一个好的课堂, 就好像一个厨师做一道色香味俱全可口的菜。我们知道, 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 还必须添加适量的作料, 作料放多了, 菜不好吃, 不放作料也不行, 虽然有营养, 但难以下咽。数学课堂也是如此, 总得让学生感觉味道好, 爱听, 所以就得放点作料 (笑话幽默) , 但不能太多, 因为笑话幽默多了, 课堂冲淡了, 喧宾夺主, 课堂没内容, 学生学不到知识。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 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 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

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 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内容的不同特点,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1) 如教学“打折销售”, 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 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 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 商家一定会亏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利润=卖价-成本价。

(2) 列函数式:如在广州坐出租车。

2. 利用实物教学

这样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 深奥的东西浅显化, 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蚂蚁怎样走最近”时, 我就拿出一个事先做好的可以活动的圆柱体教具, 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然后再变动教具, 让他们对比自己的猜测与实际的区别, 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直观设计, 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 运用电教手段教学

(1) 一堂课只有40分钟, 有些课涉及概念、定理、注意事项多, 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和抽象。若凭老师边讲边写, 一堂课很难按时完成任务, 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 结果事倍功半。充分运用电教手段, 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烦琐的叙述讲清楚, 屏幕上的图像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如讲“垂直于弦的直径”时, 由于这节课的难度较大, 我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组强化理解“垂径定理”的判断正误题、选择题、填空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对于要由一个运动的图形得出规律和结论并证明这样的题目, 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学教学软件制作的课件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函数的教学:要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 也可以利用“z+z”制作一个运动着的课件, 通过课件的演示, 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3) 网络教学。如初一第一章:走进数学中的幻方、七巧板, 搜索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等。

4. 学生动手实践教学

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上一篇:英文会议总结范文下一篇:事业单位进人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