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议论文初中作文

2024-05-24

慈悲议论文初中作文(精选14篇)

慈悲议论文初中作文 篇1

人海茫茫,知音何在?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颗心。

每每读到这首朴实的小诗,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张爱玲,想起她与胡兰成的那段“倾城之恋”。张爱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才女,曾以她无与伦比的才华轰动整个上海,乃至全国,可算是文坛上的一座巅峰。

然而文学上有巨大成就的她却是很不幸的,她的世界缺少关爱。正因如此,她选择了以冰冷的面孔面对尘世,以尖刻犀利的语言挥斥方遒。

可是无论如何,傲世的她也掩盖不了内心的苦闷。正当她的心锁锁住之时,一把钥匙倔强地打开了这把坚实的大锁,一个男人奇迹般地走进了她的生活,那就是胡兰成。

是的,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爱玲的冷酷与清高,然而胡兰成却清楚的知道冷若冰霜的面庞后藏有一颗多么脆弱的心。他也明白老练的文字后躲者的是一个多么清纯无知的少女。因为懂得她的心,所以胡兰成轻易俘获了爱玲,赢得了爱玲的心。

记得有一次,胡兰成与爱玲同行时,郑重地对她说:“你长这么高的个子怎么可以。”虽然有些轻佻,但这话里却藏着多少爱怜。那次,爱玲哭了,她很高兴地明白这便是她想要的男人,一个真正懂得自己的男人……

在孤岛时期,胡兰成陪伴着爱玲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日子,我不敢肯定爱玲是否得到了幸福,但我清楚的知道至少她得到了快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柳范原不正是她与胡兰成爱情的翻版吗?那句“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充分显示了她对这场爱的珍视,她的快乐在字里行间里快乐地流露着、跳动着。

面对着这场知心爱,我不敢把它夸得美如神话,但我也不愿苟同于那些后来的评论家们,把这场爱贬的一文不值。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最傻的。但我想爱玲一定不会后悔有这么一个懂得自己的“知己”,不后悔有这么一场恋爱。她的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足以诠释这一切。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易水壮士荆柯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歌拼死刺杀秦王,只为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想起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离世后低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只为自己的知音逝去而心如死灰;想起宝玉对黛玉说的“你死了,我当和尚去。”的誓言,只为人生难得一知己;想起岳飞仰天长啸“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限悲凄与无奈……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知音难求,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慈悲议论文初中作文 篇2

一、素材是作文的源泉

常言道:“要泡一杯好茶, 离不开好的茶叶。”同时, 写出好的文章的前提是要平时多积累一些好的素材, 没有素材可谓“无米之炊”。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教材文章时体验作者当时的观察感觉。让学生在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使学生把观察当成乐事。

1. 多角度观察

观察时, 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比如, 观察一种树木, 不仅要注意它的外貌 (高度、枝干、叶子、花色、果实) , 还要观察这种树木一年四季的生长情况, 并进一步了解它的用途、特性等等。如茅盾笔下的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干, 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有丈把高, 像加过工似的, 一丈之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几乎没有斜生的, 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试想, 如果作者不是多方面去观察, 去了解, 又怎能把白杨写得如此传神呢?

2. 要描写好一个人或一个物, 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是不会成功的

比如, 学习去观察集市的场面, 既要看到整个集市人群的活动, 又要注意到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买卖的场景, 还要观察买卖双方的衣着打扮、表情、动作。如果观察得全面细致, 你就能准确把握买卖双方的心理、性格特征, 还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及消费观念、水平。

总之,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在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和动脑思考, 并随时做好记录, 就可以搜集和积累到许多素材。

二、提纲是作文的“蓝图”

作文时应该写好提纲, 这是保证作文成功的一项重要举措。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 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 后来可以省事。”由此可见, 学会写提纲, 是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

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 作战的计划。如何写提纲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呢?比如, 作文题目《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提纲: (1) “有心”就是有明确的目的; (2) “有心”就是有正确的方法; (3) “有心”就是有认真的态度和创造精神。认真审一下题便可知道, 这种提纲就较切题, 写出文章才意味深长。

三、兴趣是作文的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 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 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经常鼓励学生创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 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努力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到报刊上去发表, 并定期举行写作心得座谈会, 让学生谈谈创作心得, 让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写作的成功经验。

四、创新是作文的升华

对别人的文章, 好的章法语言可拿来为我所用, 让学生多看书、多积累、多笔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精髓, 取名家之长补己之短, 大胆创新, 因为创新是时代的潮流。要敢写, 要善写, 敢于走自己的路, 写出自己的风格。创新不仅角度新, 选材新颖, 而且结构要新。学生有了这种萌芽, 就可引导学生打破固定模式牢笼, 灵活机动地处理材料, 达到充分调动读者情趣的目的。

另外, 在作文教学中创新是多方面的, 要从课堂入手, 让学生深入生活, 深入自然, 大胆想象, 多写多练, 让他们用敏锐的视角、新颖的观点, 挖掘未开垦的沃土。

总之,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愿我们以大胆的尝试、不懈的探索、执著的追求, 激活作文教学, 把激趣作为落实成功教育的最好切入点, 还学生以写的热情, 让他们写的乐趣, 写得主动, 写得自在, 时时处处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琐议初中作文教学 篇3

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好作文呢?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探索,笔者在这里谈点教学中的体会:从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开始写作。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生克服困难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于集体的性质,主观上决定于是否形成了稳定的责任感。由于意志行动在发展过程中“受暗示”性较大,初中生非常崇敬和愿意模仿学习意志坚强的人物,不畏艰难、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时表现得十分惊人,但他们对意志品质的理解往往还欠全面,因而有的学生对写作文表现地极其被动,甚至置它于不顾。对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和引导,让他们懂得写作文是学好语文的又一重要任务,使他们形成稳定的写作责任感。

其实,兴趣来自对于作文的内心需要,而作文的需要又来自于对作文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来自于对作文本身的责任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了解写作的内在动力,就不能够对症下药,就不可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问题。所以,写作既要靠兴趣来支撑,更要靠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来推动。作文教学中,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认识,不但他们感兴趣的作文题目自然不在话下,而且对没兴趣的题目也能当作硬性的任务完成。

我有一次催交作文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极大胆的话——作文是急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句话虽显偏激,却也有点道理。不也有“急中生智”、“急起直追”吗?这个学生平时做作文时拖拖拉拉或者干脆不交,而考试时却一板一眼,作文从来不缺,且水平并不比平时写些非驴非马的文章的学生差。原因何在?急,是怕作文写不好而影响了语文分数和在班组中的名次,他的急里就包含着分数和对名次的责任心。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推而广之,何愁写不出作文?因为有了责任心,学生就会主动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更好地表情达意 ,以至于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

学生害怕作文,不愿作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乏。在歹徒持刀行凶时,有人见义勇为,舍生取义;有人作壁上观,品味腥风血雨……有无社会责任感,真有天渊之别。写作也是如此,屈原赋《离骚》,以寄托忧国忧民之心;鲁迅写《呐喊》,为的是“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朱自清的《春》,歌颂了美好的大自然,激发人们的热爱之情……许多看似平常的人、事、物、景,都会在作家的笔底生花,成为美妙的文字,对人们产生激励警醒的作用。这就是因为他们较之平常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管是大的变故,还是小的变化,都会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言人所不能言。

然而,有的学生对新旧、美丑、善恶、是非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漠麻木,熟视无睹,就算扔下一块大石头,在他心里也激不起半点涟漪,像这样,当然不会有以写作文来表达看法、褒贬人生的愿望了。针对这种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具体的事例来激发学生心底的是非、美丑观,让他们在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和令人发指的血腥暴行面前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他们从微不足道的事物里面发现美的东西,让他们觉得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为人生呐喊。学生自己也应该睁开眼睛看世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会成为写作的莫大动力,使你感到话说不出来,就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果然如此,还怕写不好作文吗?

慈悲的作文 篇4

我梦见了拉萨,梦见了那晴空万里下的布达拉宫。在梦的幻影里,我看见了那座宫殿。在高原炽热的阳光下显得那么壮丽辉煌。它凝聚了古往今来沧桑的历史,收藏了在阳光下渐渐斑驳的故事。在它的身上,落满了岁月飞扬的灰尘。可它却依然清白,清白地伫立在山上,清白地净化着每一个虔心向佛的人。

我看见了那名男子。他高高地静坐于佛床之上,身上披着写满符文的僧袍,手中拿着佛珠,不停地转动着。他的脚下是颔首低眉的众僧,千千万万的信徒在他脚边潜心祈祷与朝拜着。可他的目光却望向远方,仿佛穿透了这宫殿里的辉煌,直直地射向远方。我凝望他的眼睛,看不见这宫殿里的荣耀与辉煌,却看见了草滩溪涧,老屋牛羊,还有一个邻村的女孩以及那无法抹去的红尘情怀与慈悲。他,那个在最深的红尘里走出的男子。他,便是仓央嘉措。

手执一本经书,在空旷的公园里独自徜徉,或许只有这样,我才可以真正感受到那份来自仓央嘉措的温暖与淡淡墨香。当之间轻轻地触碰到那些仍存余温的文字时,心中划过一丝电流。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那男子执笔于案前时,眉宇间的慈悲,我仿佛看见了他用“**”之力净化众生。那一刻,文字之间衍生出一种思绪,一种从未有过的思绪,也就是那一刻,我隐约看到了慈悲之心,隐约看到了他心中的慈悲,隐约听懂了他心中的悲痛与怀念,隐约感受到了他对于世间万物的慈悲与缅怀。我看到他行走于尘世之上,又流连于红尘之间。我看到他心中的欢悦与满足,亦在月光下轻轻呢喃着那些温暖得有些悲伤地诗句。

那一刻,佛光四溢,墨香萦绕。他以这天地之间最慈悲的目光照耀众生,在黄粱一梦中写下情诗寄托思念;在纷飞的落花下感悟慈悲;在月下无人时追忆着过往的一切。

放下经书,不经意地回头一望,却看见一位少年从红尘里走来,左手执笔,右手握袍,口中轻轻呢喃着诗句。他的身后是旷世绝立的布达拉宫,而他的眼中溢满了对万物的慈悲与红尘的情怀。他在向我道好后又向着远方走去,在白色的幻影里渐行渐远,消失不见。

慈悲的经典作文800字 篇5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佛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悲悯,怜人心。慈悲、善良是灵魂里最柔软的角落,就如一张纸,它可以被一点一点折叠成最微小,然后为那些人,那些事腾出一些空间来。因为懂得了这个世界的苦,所以心常怀慈悲。而心怀慈悲,后才能怀天下。

历史会记下很多人的名姓,而一个人能够被史海留住光芒,必不是他的容貌,而是他灵魂的高度。

苍颜白发,眼睛深深地凹了进去,却依然蹬着破旧的三轮车,即使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太多人选择;风雨无阻,冷风飕飕地吹着衣衫,却不停下他为贫困学子资助上学的脚步。白方礼老人,将自己的幸福置于身后,而将祖国的未来装进了心里。这个时代哪个子女不是让自己的父母坐在沙发上休息着劳苦一辈子的身体,而他拒绝了孩子们的劝,毅然坚持着自己的决定。他从小未念过书,却不愿孩子们也成为文盲。古稀之年他重新挑起当年的担子,默默干了十几年,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大学生,直至安详辞世。他给学生留下来的是好好念书的叮嘱,给老师留下来的是坚持干下去的壮词,而他给自己留下的,只是空空一片——白手离去。他是一名平凡的父亲,一位三轮车工,一位用瘦弱身躯托起希望的光辉老者。

幸福抛在了身后,种子播在了身后,追随他的脚步依然向前着。高淑珍,格桑德吉,因为懂得了这个世界的多苦,所以选择了以慈悲善良之心育人。她们都在扎根。她们把善良传递到每个孩子的心里,转身又成了一棵平凡的草。

世间广阔,包容万物自有其则,而心如一颗芥子,微小却涵蕴厚重。我们不一定悲,但一定要慈。善良,与贫穷富贵无关,真正左右你的,只是你的心而已。许多情感皆是如此。

慈悲议论文初中作文 篇6

5月2日,中国裸捐第一人余彭年离世。他做过记者,曾被诬入狱,后靠做勤杂工等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豪。余彭年“对自己生活简朴,对他人出手大方”,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十四大慈善家”。

“儿子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子弱于我,留钱做什么?与其将钱留给儿孙花天酒地,不如自己享受做好事的好。”——这是余彭年对于财富传承的理解。,他宣布将其名下的80余亿资产放入“余彭年慈善基金会”,用于资助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余彭年逝世后,其后人公开强调,将“百分之百地遵照余老的意愿”,去兑现他生前做出的“裸捐”承诺,并为有这样伟大的亲人感到自豪。

浅议初中形象化作文教学的成效 篇7

一、形象化作文教学的积极意义

形象化作文教学是指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指导,主要借助于各种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参与,获得丰富的感知,积累生动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的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缓解了作文学习畏难情绪。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是因为自身积累不够丰富,作前指导不够生动。形象化作文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缓解了学习的畏难情绪。

二是增强了作文教学直观效果。形象化作文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各种活动、亲身参与其中,他们所观察到的人和事、情和景都是实实在在的,学生所获得的感知经验更加丰富,作文教学的直观效果明显提高。

三是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形象化作文教学将课堂从教室内搬到了校园中,搬到了社会中,为作文教学赋予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让更多的资源聚合起来,服务于学生写作能力水平提升,这也是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紧扣要点环节,发挥形象化作文教学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实践,充分整合资源开展了形象化作文教学的尝试,特别是结合各种活动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感悟,提高作文创作的效果。

1. 结合校内大型活动开展形象作文教学。

每学期、每学年学校都会举办各自种类型的大型活动,有校园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国庆元旦庆祝活动等。这些活动是校园内的盛典,会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结合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要求学生观察艺术节活动分为哪些板块,整个活动中有哪些精彩的节目、有哪些出彩之处、学生参与性如何、他们表现和心情怎样等等。要求学生带着敏锐的双眼去观察整个活动开展情况,形成自己的感知,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进行框架结构、主题立意、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点拨,从而形象的开展作文写作。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特别是在针对性观察的指导之后,加上技巧指点,所创作的文章质量明显提升。

2. 结合人物专访活动开展形象作文教学。

人物描写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为了摆脱那种模式化、呆板化的人物描写状况,笔者组织学生拜访了一些先进的或典型的人物。如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拜访了本校一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面对面听他讲自己的工作经历,讲教学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这一过程中,学生与这位老教师面对面观察的肖像非常清楚,听到的事例也更加真实形象,无论是对这位人物的肖像描写,还是对表现他品质的事迹描写,都有了非常形象的感知。接下来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如何抓住特点刻画肖像,抓住哪些典型的案例表现他的优秀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分析和研究问题,人物的形象在学生面前变得更加清晰和高大起来,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作文提纲撰写和独立自主创作,人物描写中的肖像千篇一律、事迹生搬硬套等弊端一扫而空,整个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结合专题调研活动开展形象作文教学。

初中生在生活中已经初步接触到各种社会因素,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充满了兴趣,给予了高度关注。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成为了初中生茶余饭后谈论的重要资讯。对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对这些话题进行专题研讨调研活动,为作文教学搜集素材、提炼主题。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专门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假冒伪劣产品现象进行了专题分析,带领学生走访超市商场等销售环节,走访消费者,了解他们对商品的使用情况,走访工商部门,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来源、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当前各主管部门采取的打击措施,以及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学生既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又在讨论中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对下一步工作建议提出了更多的建设性意见。这样的专题调研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了素材,理清了思路,确立了主题,并且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学生创作过程言之有物、生动形象,较好的体现了形象化作文的指导效果。

4. 结合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形象作文教学。

学校每年都要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学生是其中的主角,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些社会公益活动辅助形象作文教学的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卫生文明集镇创建、参与集镇环境突击整治、参与法制宣传等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呼吸新鲜的空气,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同时也要要求他们积极的观察整个活动过程,带着创作的思维去看人看事看景看物,在脑海中积累素材、构思主题。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交流探讨,自主确定主题在全班进行交流,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思路,运用自己的词汇积累将参与活动的过程描写出来,这也是提高作文教学形象程度的有效抓手。

三、结束语

初中作文形象化教学是突破作文教学困境的有力措施,广大教师应当在这一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更好的推动作文教学开展。

摘要:形象化作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初中生作文能力,教师应当结合校园各种庆典活动、人物访谈活动、实践调研活动以及公益活动,整合资源开展形象作文教学,提升学生创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形象化教学,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林.形象教学模式对作文教学成效的影响[J].语文天地,2016(08)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篇8

我丈夫在外地工作,每个周末回来住一天。我一个人很少做饭,于是,厨房里的大米开始长虫子、白面开始发潮。我留了一点点,剩下的都拿给了邻居。远亲不如近邻,他们家开着小店,爱卖就卖,爱吃就吃,总比放在我家坏掉了好。

自从给了他们一些米面后,嫂子就开始喊我过去吃饭。开始我不好意思答应,嫂子便包了饺子送过来,说我一个人弄饭也挺麻烦,端点过来也够我吃了。后来一到吃饭的时间,我就主动买些蔬菜、鱼肉,到他们家里蹭饭。我自知厨艺不佳,所以从不动锅铲,倒是把摘菜、刷锅洗碗的活儿一概承揽下来。再后来,每天早上我下楼去锻炼身体后,一并捎上3个人的早点,直接端到邻居家去。3个人在一起吃饭,倒也其乐融融。两个月后,我家新装了热水器,他们两口子因为买的是最后一套管道房,厕所里没有地漏,洗澡不方便,我就请他们过来洗澡,他们也不客气。

我庆幸有这样的邻居,可以相互照应,可以聊天唠嗑。嫂子和大哥吵了架,会跟我唠叨。而周末我丈夫回来了,假如跟我闹了情绪,我也会跟嫂子说说。可没想到,这样的和睦维持了没有多久,就出了麻烦。

半个月后,嫂子的母亲病了。她天天往医院跑,我一如既往地去她家蹭饭。开始两天,大哥还热情地做饭,乐呵呵地持续着以往的和睦。第三天午饭时,我再登门,大哥说要去医院看嫂子和岳母。我没在意,自己就买了大饼吃。可我晚上再去时,从医院回来的嫂子却说累了,不肯起身做饭,而大哥则对着案板闷头切菜。我感觉有点异样,到菜市场买了小菜和馒头,张罗一起吃饭。那顿饭吃得毫无滋味,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理我。吃完饭,我照例去刷碗,嫂子却婉言拒绝,说明天再刷,她要休息。我觉得十分奇怪,这两口子怎么好像突然间就把我当成了陌生人?次日中午,我再去问大哥吃什么时,他的神色有些躲闪,说要去医院看岳母。我笑着说自己又要吃大饼拌黄瓜了。我买回大饼,路过小店时问大哥是不是要来半张。他却递给我一个盘子,里面是刚刚拌好的黄瓜。

我心存感激,端着黄瓜刚进屋,手机响了,是大哥发来的短信。他这样说:“昨天你生气了吧?嫂子不让我和你说话,也别说是我给你做的黄瓜。她小心眼,你别介意。”

看完这则短信,我心里豁然开朗,转而觉得又像被人在心上撒了一层盐。当晚,我没再去嫂子家,一个人跑到街上去吃烧烤,回来时已9点多。路过小店,他们已经吃过饭了,大哥对我说:“还有面条呢,吃吗?”我却看见门里的嫂子向大哥后背投去两颗卫生球。

接下来的日子,嫂子对我的态度十分冷淡,几乎不和我说话了,大哥也不敢当着她的面和我说话。我就是早晨跑步路过小店,他们也不再和我打招呼。前段时间火热的邻里关系,如同一场热闹的焰火表演,瞬间就熄灭了光芒。在走过小店的时候,我甚至不得不把目光刻意地投向别处,因为不想看见大哥歉意的眼神,也不想看见嫂子仇视的目光。这件事情让我的内心萌生出很多委屈,我不在乎送给他们的东西,却在乎自己的名誉就那样被人践踏。

就在我以为从此不再和这对邻居来往时,一天他们家传出了惊天动地的恸哭声。原来,嫂子的母亲去世了。我思前想后,终于又一次走进小店。才半个月没来往,嫂子和大哥都仿佛老了几岁。嫂子坐在床上哭作一团。他们的女儿也回来了,不谙世事的小丫头染着红色的头发,漠然地坐在母亲身边。

他们见我进门,也没有说话。嫂子依旧在念叨母亲尚未交齐的住院费,指责着临阵脱逃的弟弟。我这才听明白,原来嫂子的弟弟在这个节骨眼上惹了官司,被派出所抓走了。看着这个乱成一团的家,我能够做的,除了安慰,那就是借些钱给他们救急。从嫂子的哭诉中听得出来,他们这些年家里的钱都给女儿上学用了,没有什么积蓄。这次嫂子的母亲生病,把家里的钱全花光了。

当晚,我给丈夫打电话,跟他商量借点钱给邻居。丈夫问我:“你不是不想和他们交往了么?”我说:“我想帮帮他们。”丈夫笑我慈悲,说:“这样的小市民多了,你帮得了几个?”我没有回答,内心却泛起一股酸酸的滋味。丈夫不知道,其实,在很多年以前,一切都曾经轮回。

第二天,我给嫂子家送去了5000元。数日后,嫂子忙完母亲的丧事,对我的态度稍有好转,但依旧不许她丈夫和我说话,只是跟我说钱年底就还。

过了几天,我接到大哥的一个电话。他不胜感激,说:“不知道怎么谢你,看你嫂子还是那样,对不住你啊。”我在电话里笑着说:“她也不容易,这些日子累坏了,你就多体谅她吧。”挂了电话,我的心里百转千回,最后竟然扑倒在床上哭了一场。

我想起了当年,我的母亲被误诊为肝癌,急需15000元的住院费时,那个偷偷把钱塞给我父亲的阿姨——我父亲的同事自始至终都被母亲误解着。直到后来母亲知道了是她送来的救命钱,还狠狠地说她是对我父亲献殷勤。没想到,如今我又遇到了这样的情节,只是这个相似的故事里,我变成了当年阿姨的角色。

其实,从我见到嫂子坐在床上恸哭的那一瞬间起,我心里从未平静过,沧桑的酸楚一直缠绕着我。不是我慈悲,只是当年我家的那场事故让我懂得了人生的艰难,懂得了体谅她的多疑和误解。也许明天的明天,我们又会是故事里的女主角。所以,只愿在未来的生活,我们都能顺利平安,这就够了。

半年后,丈夫单位分了一套70平方米的宿舍。为了我们能够朝夕相处,我干脆搬到了丈夫的宿舍里住,把新房租出去了。搬家时,嫂子竟然过来帮忙。我要上车之前,她拉着我的手,塞给我一个纸包。我捏了一下,显然是钱。我没有拆包,只是冲她笑了笑,她也冲我笑了笑。我的手在她粗糙的手里被暖得热热的,她说:“常回来看看。”我说:“好,你多保重。”

栏目管理/曹雯 编辑/木非木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篇9

——题记

秋风萧瑟,片片泛黄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如此优美的场景,却抵挡不住凉意的趁虚而入:丝丝微凉从鼻孔里钻进去,伴随着血液的流动,弥漫全身!“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早已明白,季节的更替中,总难免渗透着些许的欢乐悲喜,而很多时候,作为常人,是无能为力的,正如谁都不知道所谓的“永远到底有多远?”,却要在一段感情的阴晴圆缺中,苦苦眷恋,苦苦守候!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并不是哪个人所能左右得了的,只能怀揣着平和的心态,接纳一起突如其来的打击和伤害,也许纠结和痛苦在所难免,但是,如若能够冷静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所有的心烦意乱便会慢慢释然!其实,感情里根本不存在对与错,只是谁不懂得珍惜谁。始终坚信,真爱不是狭隘的自私自利,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给予与付出,“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当一切遗憾和哀怨纠缠重叠时,回眸往事,初见时的和颜悦色;初见时的心无芥蒂;初见时的那份心动;都将缱绻成记忆深处那一抹最璀璨的红,点缀着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有时候,不得不说,爱能使人生得到成长,只因经历了,才会心生那么多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才会在舍与不舍间,做出痛苦的抉择;才会在深陷中,好好反省自己。

明知选择靠近或远离,都将会遍体鳞伤,可为何仍旧执迷不悟地选择飞蛾扑火般的壮举呢?是想证明一种勇气?一种视死如归的信念?还是一种自我逞强的愚蠢呢?反反复复地想要找寻一个明确的答案,唯有秋雨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声,响彻心底,凉气扑鼻,

资料

爱或不爱,只能自行了断!爱一个人,可以有一千一万个理直气壮的理由,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理由,都能从容地说出口;而不爱一个人,只需要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足矣!所以,即使两个人各自天涯,也不要心怀抱怨,毕竟其中有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存在。请不要说:是谁先负了谁?你可曾懂得背后潜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凄凉和悲哀。

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无奈;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是一种悲哀!相遇本是一种巧合,无法事先预定时间和对象,但不管是哪一种邂逅,都是美丽的,只是红尘中,源于太多太多的责任和错过,才使一些内心的渴望不得不搁浅!凡尘俗世中的人们,都需要一些温暖来抚慰孤寂的灵魂!那些离心灵最近的.亲人或者朋友,就成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己!而一切无法抵达心灵深处的行为的主人,就被拒之门外,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爱散了,心伤了,人已走远!而若即若离的思绪却依然时常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反复地上演。于是,懂得了放爱一条生路,带着深深的祝福,祝已消失在视线中的他(她)幸福安康!至少,人生的足迹中,曾有过他(她)相伴走过的旅程。

有人问我:“爱情没有了,是否还可以做朋友?”我莞尔一笑,答道:“这就要看双方是否能够做到足够的宽容,拿得起,放得下!”有时候,每个人真得没必要作茧自缚般地为难自己,给心开一扇窗,让阳光射进来,岂不更好?

宽容和慈悲 篇10

一时的感动,代替不了一生的完美和谐;一刻的激情,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个性;最贴切的关怀,也代替不了一辈子的宽容;于是,多少家庭为性格不和而离异,多少情侣因个性差异而分道扬镳,多少激情之爱在燃烧中化为灰烬,多少人为了所谓的称心如意,完美的结合,而付出了一生努力和代价。

如果你爱一个人,准备爱她(他)一辈子,那你就要准备好宽容她(他)一辈子中的不足。你得首先准备好改变自己以适应她(他),宽容她(他),而不是想到要去改变他(她),不然,那样会很累,并且没多少成功的例子可寻,请记住,一生的幸福来自于无限的宽容与互相尊重。

如果有一天,当你跟你爱的人发生争执,你就让他(她)赢,这时他(她)又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掉了什么?失去什么?这个赢跟输,只是文字上的观念罢了。其实,争执在很多时候,没有留下任何输赢,却失去了很多本应珍惜的感情,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和感情不和的纠葛中。

慈悲与宽容 篇11

简单地说,好比一份XXL尺码的感情,显然不适合幼小的心灵。说到这有点伤感,那种“我想有你在身边,与你一起分享”的许巍式伤感。所以,亲爱的,还请你让我把话说完。

在接着说下去之前,引用一下鲁迅的《立论》缓和一下气氛:“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最后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痛打。”

我就是最后那个讲实话的客人,迎接砖头和大棒是我与生俱来的使命,我愿意说点实话,哪怕每一句话都被拿来作为呈堂证供。当然,我还可以选择一条诚实又中庸的路,比如,可以对主人家说:“嘿嘿,这个小孩,呵呵,哈哈,哦哦!……”对谎言的宽容常被认为是智慧,有理性、有弹性,人们过分地高估宽容这种美德。“心变硬了,脸皮厚了”,在妥协或谎言中祭悼心中隐隐的情爱之殇,好比再高贵的头颅也不能跟人民币抗衡。

有话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不会因为成为亿万富翁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不去买彩票。2011年有惊无险,回味留存。2012年,我依然为我的愿望欢欣鼓舞,就是所谓的经验主义因势利导,理性主义与时俱进。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就要在有限的认知中作出无限地发挥,在油荒的天空下省钱,在FB的队伍里满足,在酒精浓度超标的夜晚睡去……

佛教慈悲观与南朝志怪小说 篇12

关键词:佛教,慈悲观,南朝,志怪小说,影响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 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 尤其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逐渐地中国本土化。 南朝时统治者为巩固统治, 大力扶持和弘扬, 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 佛教思想和信仰不断深入人心, 同时也在精神文化领域展现出较强的影响力。 尤其是一些信徒在研佛修道的同时撰写与佛法佛经相关的作品来宣扬佛教。如《高僧传》、《宣验记》等。南朝志怪小说中出现各种故事, 如作恶果报、死后魂游地府、渡脱得救等无不是受佛教的六道轮回、 因果报应等思想的影响。 其中有一类故事受到佛教慈悲观的影响或直接宣扬此种理念。

“慈悲”一词正是来自佛教用语, 是梵语Maitri-Karunā的意译, 据《佛教大词典》解释, “慈”是慈爱众生, 给予快乐; “悲” 是悲悯众生, 拔除痛苦。 《大智度论·初品种大慈大悲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 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 ”[1]佛教所谓慈悲为怀, 是作为佛陀, 要以众生之苦作为自己之苦同感同受, 并把慈爱之心广施于大众, 给予他们快乐和幸福。 “……佛亦如是, 世世为一切众生故, 以头目脑髓布施, 尽为一切众论;一切众生闻见是事, 即共名之为大慈、大悲。如尸鞞王, 为救鸽故, 尽以肉身代之, 犹不与鸽等, 复以手攀秤, 欲以身代之, 是时地位六种震动, 海水波荡, 诸天香华供养于王。 众生称言:为一小鸟所感乃尔, 真是大慈、大悲。 ”[2]佛陀为救鸽子而割肉喂鹰的故事是佛教经典故事之一。 此故事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佛教慈悲观的内涵, 佛与众生平等, 救苦救难, 普渡一切众生。大乘佛教又把慈悲分为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 慈悲理念是建立在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之上, 缘起论认为世上的一切都由因缘和合而成, 也由因缘而寂灭。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结, 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有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 众生缘是以众生为对象的慈悲, 是凡夫之慈悲;法缘指觉悟无我之道理而生出的慈悲, 是声闻、辟支佛和菩萨的慈悲;无缘则是心无所缘, 超越对立, 是佛的慈悲。[3]

南朝志怪小说关于慈悲观的故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心怀怜悯, 不忍残杀, 放生救难, 最后得到善报;一类是主人公虔诚信仰观世音菩萨, 遇难时菩萨显灵, 脱厄得救。第一类放生的故事, 《搜神后记》里有载录, “放伯裘”条写酒泉太守陈斐遇千岁狐伯裘, 守卫欲杀之, 伯裘哀求并许诺遇急难定当相救, 被陈斐放归, 后来伯裘果然每有大事发生便前来告知。 “放龟”条, 写一军人见有人卖白龟子, 怜而买之, 养七天后放生。 后来其所守邾城被攻陷, 军士溃散至江边, 放龟之人被先前的白龟驼载渡江, 得以生还。 《齐谐记》 “蚁王”条, 写董昭之乘船渡钱塘江时, 看见飘荡的芦苇上有一蚂蚁, 便施以援手助其到岸。 夜中梦一乌衣人率众人来拜谢, 说其是蚁王, 日后定当报答此恩德。 后来董昭之在余杭遇盗贼。 夜又梦乌衣人告诉他逃往余杭山, 皇帝不久会大赦天下, 于是得救。 此类放生故事有着浓厚的佛教色彩, 同时也有儒家“仁”的影子。 《列子·说符篇》载:“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 简子大悦, 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 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 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 不若禁民勿捕。 捕而放之, 恩过不相补矣。 ’”佛教传入中土, 依附玄学传教, 同时也在吸收儒、道思想为其宗教思想披上中土色彩。 慈悲观与儒家的“仁”有着相当的契合度, 两者都以把人民大众从困苦当中救济出来作为出发点。 但佛教慈悲的对象更为宽泛, 含天地间一切生命, 草木虫鱼鸟兽以及人类都是佛陀救渡的对象。 佛教的慈悲观在社会实践中多侧重于“布施”和“不杀生”两个方面。其中“不杀生”是中国大乘佛教“五戒”中第一戒, 不杀人, 不残害动物, 同时也不损折花草等植物。 戒律本身鲜明地体现了慈悲观。 南北时期由于皇室贵族的佛教信仰和大力提倡, 积极实践慈悲观念, 在饮食上提倡素食, 并且梁武帝还亲自撰写了《断绝酒肉文》, 因此放生成为佛教活动的一种仪式。 朝廷通过颁布诏书, 明令禁止捕虾、蟹、蛤、蚬;打猎时禁止用鹰、鹞帮助狩猎。 以后历代沿袭, 逐渐发展为一项宗教习俗, 并多与寺庙周边建造放生池以供信徒放生。 在小说当中作者虽然没有交代主人公有佛教信仰, 但他们的行动却很明显地告诉读者, 心存慈悲, 放生生命, 很可能在日后遇到危难是能得到福报。 此类故事中还有一部分主角不是人类而是动物。《搜神后记》“乌龙”条和“杨生狗”条描写了义犬救主的故事, 动物对主人的报恩之情, 真挚感人。《宣验记》记载了鹦鹉救火的故事, “有鹦鹉飞集他山, 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 虽乐, 不可久也, 便去。后数月, 山中大火。鹦鹉遥见, 便入水沾羽, 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 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 然尝侨居是山, 禽兽行善, 皆为兄弟, 不忍见耳。’天神嘉感, 即为灭火。”这个故事中鹦鹉的行为可以说充满了佛陀的慈悲情怀, 悲悯众生, 只为曾“侨居是山”, 与众禽兽相爱重。 尽管鹦鹉自身的力量十分弱小但却还是不忍见弃, 以一己微弱之躯沾水扑火。 体现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 这正是佛教所要宣讲的慈悲思想之要义。

第二类故事, 是以宣扬观世音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为宗旨的故事。 作为救济众之慈悲观的化身, 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和地藏菩萨在传入中国时都曾流行一时。 但影响最大的是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又称为“观世音”、“观自在”。 据学者考证, 观音的原型是古印度吠陀时期的双马童神, 后来被婆罗门教吸收衍, 进而又被佛教借鉴, 成为佛教救济菩萨的典型代表。[4]也有学者称观音信仰起源于印度的古代传说中印度南端海上解救 “黑风海难”和 “罗刹鬼难”的信仰。[5]无论观音信仰源自何处, 有一点是肯定的, 观音必是救济危难, 渡厄解困的慈悲形象。 中国的观音信仰, 一般认为始于后秦弘始八年 (公元406年) 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 。 后来观音菩萨随 《法华经 》、《华严经 》、《楞严经 》 等的传播而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观音信仰的隆盛时期是在南朝梁代。 由于梁代君王贵族接受并信仰佛教, 大力弘扬佛法, 崇佛诵经一时成为风尚。 又由于南朝时期时局混乱, 战争不断, 各种权力集团之间的血腥斗争不断。 士大夫与普通老百姓常常有命悬一线、朝不保夕的忧嗟之感。 观音的大慈大悲情怀以及现身解救众生的形象, 十分深入人心。 《法华经》载, “尔时, 无尽意菩萨,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世尊! 观世音菩萨, 以何因缘, 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 即是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 ’”在佛教的神佛体系中观音菩萨是佛祖的护法弟子之一。 相比于佛祖的法力无边、高高在上, 菩萨更能接近人间的普通大众, 更能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法华经·普门品》中具体列出了观音菩萨能解救:风、水、火、罗刹、刀杖、恶鬼、枷锁、 怨贼等危难。

在志怪小说里, 观音拯救危难的故事比比皆是, 特别是被鲁迅称为“释氏辅教之书的”《宣验记》和《冥祥记》。这类故事虽然数量可观, 但基本上所有故事都是一种特定的模式: 遭遇危难———信仰观音———化解危难。 若细分, 可归为五类。 第一类是主人公得病, 通过设观音斋、诵念观音经等, 观音为病人解除病痛。如《宣验记》“安荀”条, 安荀得了重病, 在宅内设观世音斋, 诚心诵经, 经七天七夜, 忽见金像, 重病立即痊愈。 “史隽”条, 史隽对佛轻慢讥诮, 后来脚患痉挛病, 造观音像, 梦见观音, 病情立刻好转。 《冥祥记》“竺法义”条, 和尚竺法义得重病, 诚心诵观世音, 白天梦见另外一个和尚为他剖肠洗脏, 病很快就痊愈。 第二类是遭遇自然灾害得以解救。如《宣验记》“俞文”条, “俞文载盐于南海, 值黑风, 默念观音, 风停浪静, 于是获安。”《冥祥记》“竺长舒”条, 竺长舒奉法精至, 特别喜欢诵读观世音经。 邻居家失火, 竺家都是草屋, 并且处在下风, 眼看要烧着了。 竺长舒至心诵观音经, 风突然转了方向, 竺家屋子毫毛未损。 第三类是遭遇兵戎或下狱待杀得观音庇佑。 如《宣验记》“沈甲、陆晖”条, “高荀”条, “郭宣”条都是因为诵观音、造观音像而免死于刑场。 《冥祥记》 “栾苟”条、“南宫子敖”条、“秦徐义”条等都描写了遭遇兵乱, 被追杀残害时, 心念观音, 或诵经不断, 得到观音菩萨的庇护而从困境中解脱。 第四类是迷途得到观音的指引。 如《宣验记》“车母者”条, 车母者被俘虏, 他的母亲在佛前点燃七盏灯, 精心念观音。 于是车母者从敌营叛逃归来, 迷途中远远看见七段火光, 顺着火光安全到家。 这才发现是佛前七灯指引。 《冥祥记》“吕竦”条, 吕竦父亲乘船溪中, 天黑又忽逢风雨, 吕父心中诵念观世音, 隔岸有火照明行路, 安全归家。“潘道秀”条, 潘道秀俘虏异域, 后南奔迷失道中, 心中恒念观世音, 忽然于穷山之中看到观音显身, 拜礼后又突然消失不见, 然后他就找到路, 回到家乡。 “徐荣”条、“秦毕览”条等与此类同。第五类是多年无子, 向观音虔诚祈祷, 遂得子嗣。《冥祥记》“孙道德”条, “宋孙道德, 益州人也。 奉道祭酒, 年过五十, 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 沙门谓德:‘必愿有儿, 当至心礼诵《观世音经》, 此可冀也。’德遂罢不事道, 单心投诚, 归观世音;少日之中而有梦应, 妇即有孕, 遂以产男也。 ”“卞悦之”条, “宋居士卞悦之, 济阴人也。作朝请, 居在潮沟。行年五十, 未有子息, 妇为娶妾, 复积载不孕。 将祈求继嗣, 千遍转 《观世音经》;其数垂竟, 妾便有娠, 遂生一男。 元嘉二十八年己丑岁也云云。 ”两则故事中的主人公年纪都已经在五十以上, 没有孩子, 求过观音菩萨后老婆小妾立马就怀孕, 而且还生的是男孩。 足见其宣扬观音菩萨的法力无边。

中国是一个重视实用主义的国度, 在大乘佛教的传播过程中, 普通大众的信仰更加侧重于为现实生活祈福禳灾。 从这一角度, 民间的观音信仰不断地本土化, 也使得原本的宗教信仰逐渐民俗化。 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 只要是信仰观音菩萨, 在遇到危难时, 心中念观音菩萨或观音经, 观音菩萨便会显圣搭救。 充分显示出广大信徒对观世音信仰的福佑避灾心理。 特别是向观世音求子的故事, 更能显示出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功利心态。 观音形象除了前期的救苦观音、 净土观音形象外, 到隋唐以后还发展为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6]后来还因信徒多向观音求子, 形成了送子观音这一中国特有的观音形象。 这些志怪小说当中的种种情节处处无不显示出观音菩萨的慈悲情怀、无限悲悯。 基于这种慈悲观, 人们信仰、诵念, 才得以在困厄危急的关头得到观音的保护。

佛教慈悲观念在佛教传播的过程当中, 比较深入人心, 放生等佛教仪式活动以及观音信仰都体现了慈悲观。 正是这种思想, 影响了当时的小说创作, 无论这些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宣扬佛教弘扬佛法也好, 野史趣谈也罢。 都是当时的人留给后世的一笔文化精神财富。 这些志怪小说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后世的小说诸如唐传奇、历代笔记小说等都能见到一些不忍残杀而放生的故事,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鬼, 许多故事还能看出南朝志怪小说的影子。 而观音菩萨的形象, 更是通过这些志怪小说塑造并丰富了自身形象, 直接影响后世神佛小说中的观音形象, 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中观音, 一直是唐僧师徒西行路上的护航使者。 足证其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弘学校勘.大智度论·卷二十七·释初品中大慈大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51.

[2]同上:352.

[3]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J].文史哲, 2004 (4) .

[4]郑筱筠.观音信仰原因考[J].学术探索, 2001年增刊:124.

[5]李利安.印度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J].世界宗教研究, 2006 (3) :24.

爱和慈悲的美文 篇13

爱是紫色晨曦中你的笑靥

是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

是魂牵梦萦的思念

爱是无法回去的过往

是曾经不顾一切的追随

是电光火石的刹那短暂

爱是纠缠不清的情愫

是蒙蔽智慧的.雾霭

是彼此伤害的利刃

爱是苦多乐少的游戏

是占有和自私

它让心小到只能容纳一个人

慈悲是温柔的接纳

是没有分别的包容

是无所希求的付出

慈悲是放下爱和执著

宽广沉静的内心

是爱所有人

慈悲让心充满温暖

远离俗世情感的疲累

纠缠不休的痛苦执著

慈悲是超越凡尘的大爱

它洁净,一尘不染

它高贵,清净自在

慈悲让人心胸广阔

沉静如大海

慈悲的眼睛越过爱人的双眸

停留在远方

在爱中迷失

在慈悲中觉醒

在爱中沉伦

在慈悲中升华

爱是想拥有却最终失去

慈悲是放下却收获圆满

爱很脆弱容易枯萎

慈悲是不离不弃的陪伴

是温柔长久的彼此守护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读书笔记 篇14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生在了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这个家庭缺少了爱、温暖,剩下来的只是痛苦和无奈。但张爱玲并没有逆来顺受,他有反抗,并且是那么的强烈。她是那么的迫切地想要自由,当她自由的同时另一个魔鬼又找上了她,可张爱玲并没有后悔,他宁愿这样的活着,也不要幸福的苦着。张爱玲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这名字是她母亲取的,真是人如其名。在那个**的年代,张爱玲考上了大学,可还没有等到毕业他就辍学了,因为没有学费,一个连生计都成问题的人怎可能去奢求上学,即便他是多么的渴望,从此她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因为他找不到母亲同时被父亲的抛弃。贫穷没错,可贫穷却在无形中成了耻辱。他找了一份翻译的工作,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像她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张爱玲开始了写作,当第一部小说得到大家的追捧时,张爱玲成了作家,一个名副其实的女作家。她喜欢写小说,她觉得里面每一个人都很像她亦或不像她。张爱玲说过这样一句话:“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正是这样,张爱玲开始了她的惨伤——情伤。她的成名让一些人开始关注她并追捧她和追求她,那么胡兰成就是最明显的那一个,在胡兰成给她送去了一张纸条后,张爱玲便对胡兰成有了一点想要见上一面的想法。当在一次长谈过后,张爱玲此时已经对胡兰成有了些许想法,但是在那次长谈后胡兰成却对张爱玲失去了追求的愿望,也许胡兰成爱着的不是那人而是爱玲的才华。也许胡兰成自己都不清楚,亦或他清楚了也要留她在身边。张爱玲爱上了那句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这样张爱玲的爱情,来的不动声色。张爱玲是这样一个理性和聪明的人,却偏偏地爱上了胡兰成这样一个多情的、且只爱自己的汉奸,也许是胡兰成懂得她,也许是她糊涂了。胡兰成一开始就没有爱上张爱玲,她只是被他这样欣赏着,然后就淡了,他们之间的话开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着,有时又是都说,说不完。他们沉浸于此,但胡兰成从来没有说过爱她,胡兰成只说过她是他的腻友,只是腻友而已。要不是妻子全慧文提出与他离婚,他是不会与张爱玲结婚的。她是开心的,他是无奈的。后来的婚姻生活他们还是那样只是说话,而因时间的漫长,让胡兰成感觉到了烦恼,他觉得这样的生活让他很乏味,确实是这样,与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乏了、累了就开始怨起来了。对于一个平凡的人来说一定会的,更何况是一个花心的男人,胡兰成有发妻玉凤,妻子全慧文,情人英娣,后妻张爱玲,又有武汉小周和秀美,张爱玲只是其中的一个。此时只觉得胡兰成是如此的混蛋,张爱玲以为可以挽救这段她看重的爱情,所以她从上海去了温州,当她到温州看到的一切和听到胡兰成说的一切时,他就知道自己来错了,可她不死心,还是后着脸皮问了胡兰成是否爱自己,可张爱玲再一次错了。爱上了一个不爱她的人,张爱玲只好离开了温州,此次来她足足呆了20天,可她还是走得那么不情愿,她还是不舍胡兰成,即便胡兰成不爱他。张爱玲不是自愿走的,而是被胡兰成赶走的,胡兰成容不下她,秀美也容不下她,所以她走了。胡兰成说;“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之不仁!”可张爱玲还是不舍得,数日后她从上海来信说‘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旋边,对着滔滔黄浪,伫啼泣久之’。张爱玲结束了一段婚姻,是那么的令她痛心,她真不该,不该遇上胡兰成,也许这就是宿命虽然她不信这些迷信,但是她却说,有一只乌鸦站在她的窗户上,她不在乎,但当乌鸦飞走时,她又是那么的开心。原来她也那么普通和平凡,对于爱情也只是凡夫俗子一个。

张爱玲说过,像这一类(甜言蜜语)的假话,在一个女人听来是很容易相信的,恐怕没一个女人能例外。既然没有一个女人能例外,那么张爱玲也不是例外。这就解释了张爱玲为什么爱上胡兰成这类男人的必然性——女人的轻信和多情,张爱玲也是一个轻信和多情的女人。张爱玲离开了胡兰成,可之后胡兰成却还是给她写了信。当张爱玲写了一封决绝信给胡兰成之后,大意为不要再给我写信了,即便写了我也不会看一眼的。而后胡兰成也就当真没有再写过信给她,而是给她的好友炎樱写过一封信,也正如他预想的那样没有得到回复,慢慢也就断了联系。张爱玲离开了胡兰成,那么像她这样有原则的人也会离开那个伤心地,即便他说过任何一个地方她都不想去,她就爱上海,她懂得中国。张爱玲先离开上海,然后又出境去了香港,当胡兰成回到上海准备去找张爱玲的时候已是人去楼空了。胡兰成说过,“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了。”

胡兰成绝情的抛弃了张爱玲,可之后还是去找了她,胡兰成是出于怎样的心里,我不得而知,或许他不习惯找不着人说话,少了一个腻友。张爱玲去了香港后又移民到了美国,他在美国只有两个认识的人,一个还说不上认识,因为他们都还没有见过面,那就是胡适。还有一个朋友就是炎樱,离开香港上船的时候她又哭了,不知为何哭得那么悲惨,就像上一次离开温州那样,现在张爱玲十分缺乏安全感,他不再像1943-1945年那样的自信和坚强,她变得焦虑不安起来。她说过,“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从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单调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她依然那么才华横溢,以至影响中外,初到美国的张爱玲住在简陋的贫房里,大家都觉得住在这里是可耻的,可张爱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那只是一个过度,熬过去就好了。后来她搬进了文化营,终于来到了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并遇到了一个爱她的人——赖雅。并且她也爱着他,可是张爱玲并没有感到安定,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既寂寞又像这片无根之萍,尽管已搬到彼得堡来了,但这种居无定处,事无定职的漂泊感却依旧如故,她为自己朦胧的未来心中无数而感到焦虑,像她这样知道连父母都无法依靠的人,又怎会去依靠一个外国男人。张爱玲再一次漂泊。可后来他们还是相爱了并结婚,可是好景不长,赖雅中风生病,并且是接二连三,而家中的一切花销全都是爱玲在支撑着,虽然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张爱玲却还是觉得很幸福。但张爱玲终究是不幸的,她还是走了她妈妈的路,像她妈妈那样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我突然想问一句这个也可以遗传吗?开始不懂了。但这并不是遗传,只是影响,上代的影响而已,更或者只是一个巧合,仅此而已,没有其它。而在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这对张爱玲是一种解脱,她丢掉了一个包袱可更多的是失去了心爱的人的痛心,在后面的几年里,张爱玲劳累于各种疾痛。他开始烦了,可她又是那种不赞成自杀的人,她朋友对她说三毛自杀了,她是那么的不以为然,可在后来,张爱玲安静的死去了,没有什么痛苦的表情,在她那不大的房间了。死之前他把一些证件都放进了他的包里,可见她已经明显的知道自己将离开人世,把后事都准备好了。张爱玲写过这样的警句: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真如她所说她赶上了,真与虱子相遭遇。而且也是摆脱不掉的烦恼。最后张爱玲死于心血管病,张爱玲的遗嘱写到:死后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遗体,不举行任何葬仪式,骨灰洒向空无人处。遗物全部寄给宋淇先生,最后,张爱玲的骨灰撒向空旷的太平洋。这是一个空旷无垠的地方。张爱玲就这样陨落了,在那个月圆之夜,消失在人群中。

上一篇:烘焙店副店长岗位职责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后进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