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初中议论文

2024-09-19

宽容-初中议论文(共11篇)

宽容-初中议论文 篇1

热议北大试行“高考+面试”:如何更加宽容

北京大学今年将在部分省份试行“高考+面试”招生机制,面试以考生高考成绩为基础,通过对考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以决定录取与否。去年11月,北大11名教授联合致信校长周其凤,提出了“高考+本校专家综合面试”的招生方案。

北大此举在中国高校中开了先河(以前一些高校只是自主招生时有面试环节),意在破除高考录取“唯分数论”,力求招到综合素质更高、更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从大方向来说,这种改革值得肯定。并且,我们相信北大会珍惜百年名校的声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排除权力和人情干扰,杜绝暗箱操作,保证面试的公平公正。但即便如此,我仍对北大此举心存两个担忧,或者说怀有两个希望。

首先是担忧面试对农村考生不利。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考生,他们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可能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连普通话都说不溜,面试时显得畏畏缩缩,这些外在因素构成的“第一印象”很可能影响面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农村学生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不如城里学生――这实在不能怪他们:他们就读的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没法给他们提供锻炼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机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学生放学后要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放假时要打零工凑学费,没时间也没钱去学唱歌、绘画、舞蹈、电脑知识。如果以这些能力、素质决定录取与否,显然对农村考生不公平。

农村学生当然也有比城里学生强的素质。比如,通过央视关于西部学生“小餐桌”的报道可知,那里的很多孩子自己动手做饭,这个素质很多城里学生就不具备。进一步说,在意志品质、吃苦精神、独立生活能力、孝敬父母等方面,很多农村学生占优势。问题是,高校对于学生素质的评价,往往拿城里学生的特长去考量农村学生,就让很多农村学生显得素质低。

在这方面,周其凤校长曾说:“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希望北大能这样做,在面试制度设计上体现这种理念,多站在农村学生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素质,给他们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评价。

第二个担忧与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会商“思想偏激”学生有关。4月16日,周其凤校长首次就此作出回应,称会商制度旨在早发现早解决问题,不明白为何被公众误解。我们的高校是要培养唯唯诺诺、老实听话的人才,还是要培养敢于说真话、有怀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才,这个问题几乎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北大拿不定主意,我倒有个建议:统计一下建校以来历届毕业生的情况,看看到底哪种学生毕业后成才、成大才的几率更高,看看有多少“思想偏激”的学生毕业后成了有益于社会的人、为母校增光添彩的人――尽管他们在校时给学校管理添了不少麻烦。因此,希望北大在面试考生时也能秉持“兼容并包”的理念,给那些有想法、有个性的考生以宽容的评价。

(

宽容-初中议论文 篇2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为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何为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生动有趣的英语情景, 以引起学生内心的愉快体验,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进一步培养学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情景教学优于上述的传统教学之处就在于它考虑到了情感因素也是学生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它的目的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愉快情绪, 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教育学的研究也表明: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可分割。设定情景中进行的交际活动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与学生间的活动可以表现两个连续的信息交换途径。一条是知识信息交换途径, 另一条是情感信息交换途径。这两条途径相互影响, 相互依存。两条途径都不同地影响着教学过程。情景教学使这两途径畅通无阻。通过激发学生积极而健康的情绪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 在设定了一些具体的情景后,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情景教学的运用就是为了激起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把健康的因素渗透于娱乐之中, 从而使他们在轻松、兴奋、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准确地掌握知识, 进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技能。

一、创设情景的几个方面

(一) 利用视听手段、实物或其他教学辅助媒介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所编选的对话都有一定的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如实物、模型、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录音、录相以及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 向学生提供情真意切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 从而触景生情, 有话想说。借助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外语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汉语翻译,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单词、词组和句子, 训练学生思维。又如借助一段优美的音乐介绍课文的背景及其他相关知识, 这些先进的教学媒介把声音和图像结合在一起, 新鲜而有趣, 学生如身临其境。根据学生的反映, 这样的教学是令人愉快的, 轻松而富有效率, 也有助于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中小学生活泼好动, 模仿能力强, 这一特点有利于他们接受具体的知识, 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情景教学法就是对付这一现象的“灵丹妙药”, 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 帮助他们把生动直观的图像与抽象的事物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彻底的理解和长久的记忆。在这样的氛围中, 人人身不由主, 个个跃跃欲试, 在这样的情景中, 人人兴趣盎然, 个个争先恐后地进行“交际”活动。变教师要学生学为学生自己主动要学。就像舞迷一样, 一听到舞曲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动了起来, 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动作用。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活用了语言。此时, 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结合, 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再通过教师画龙点睛, 不失时机的点拨, 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进而熟悉语言现象, 吸收语言要素和内化语言规则。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获得语言交际能力,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 猜谜语和做游戏

猜谜语和做游戏有趣而令人愉快, 中小学生都非常喜爱。在英语对话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谜语和游戏既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单词、句型和一些语言材料,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三) 模仿动作和表情

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就像进入真实的语言氛围中去练习英语。所以说, 具备表演能力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创设生活情景进行表演根据教材的内容,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常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进行生活交际的英语运用。

二、学以致用, 精讲善练

俗话说:“学以致用。”英语课堂上, 教师创设情景的目的, 是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大量的口头实践练习进而获得技能技巧作准备的, 所以必须始终突出训练这条主线, 做到精讲善练, 教师好比“导演”, 学生如同“演员”。教师讲得要精, 做到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时, 教师要审视教材, 力求做到以旧引新, 自然过渡, 再用新温旧, 强化巩固, 这样新旧对比, 前后联系, 学生方能长久记忆。如此循环往复, 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激起他们求知的火花,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规律, 加以归纳、总结, 辅之以适度的点化, 使其升华。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愉悦。总之, 教师的点化讲解是为学生的练习作铺垫的, 讲是练的基础。教师没有精辟的讲解, 学生的练从何着手;练是讲的归宿, 学生没有适时适量的训练, 教师的讲又落在何处, 讲与练密切联系, 相辅相成, 应有机结合。

教师在所创设的情景中, “整体—逐句—整体”教学对话后, 学生即可分角色进行对话活动。学生的练习除了机械操练教材中的对话外, 教师要努力创设类似的新情景, 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实际,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触景生情, 情由景生每有话欲说。这样方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在英语课上“自编自导”“翩翩起舞”。至于对话中个别典型句型、知识点的操练, 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组, 充分运用“变式”, 做到低起点, 密台阶, 小坡度, 大容量, 进而达到熟练掌握, 脱口而出的程度。

宽容-初中议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宽容型教师 五项修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217-04

众所周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负责,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也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生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因此,教师的宽容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遭遇过不宽容,包括体罚、语言的冷暴力以及一系列对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造成破坏的教育教学行为。为什么众所周知的道理在真实教学中就会被教师置若罔闻?为什么那么多教师很难做到宽容?除了外在因素及教师个人修养因素外,人们对宽容型教师的研究偏少,对教师如何才能成长为宽容型教师的认识不深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宽容型教师成长的规律,提出五项修炼的方法,帮助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成为宽容型教师。

一、呼唤:教师的宽容之心

如果说宽容是人类社会的美德,那么,教师则应当是践行这一美德的模范,教师应当拥有一颗宽容之心。教师每天面对的都是成长中的最需要给予宽容的个体。对初中学生来说,做他们的老师更要懂得宽容。

(一)新时期的教师角色需要宽容

宽容是时代精神,是一个崛起大国自信的精神风貌。中国今天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已然成为时代精神。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它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主张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走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之路。

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国家,他的未来公民必然要具备宽容的品格,而学生的品格又必然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教师的角色也要染上宽容的底色。

(二)初中生的身心成长需要宽容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又缺乏分辨能力,他们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这些由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产生的不足,有些学生思想单纯,品质也不错,就是学习成绩却总是上不去,长期处于班级的末尾;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方面却有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有的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不错,就是身体太差,稍有不小心,就会给学习带来很多不便;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績却很差,就是所谓的“双差生”,这样的学生虽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指出,在12-18岁期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对处于寻求自我同一的青少年来说,教师需要给于更多的宽容,鼓励他们尽早走出角色混乱危机。

(三)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需要宽容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明确提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中学生由于自律能力、甄别能力、是非观念还不成熟,很容易被社会上那些不良思潮,不良行为所影响,放松自己的学业学习,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导致成为学困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窘境:教师的宽容之难

宽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几乎成为教师的共识。然而,教师有时候很难坚持宽容,哪怕自己也认同宽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依然在行为中难以做到。

(一)“体罚之风”反照宽容之难

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教师体罚学生”,能搜索出31500篇相关报道。可见体罚之风仍然不绝,即便是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学校管理者再三强调,到教师这里似乎宽容二字已经不复存在。

《博兴一学生因没考过60分被体罚涉事老师通报批评》。

齐鲁网滨州10月25日讯近日,一条名为《博兴某小学老师体罚学生只因没过60分》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疯传。10月24日,记者来到博兴县乔庄镇蔡寨中心学校了解到,10月18日,因学生刘某学情检测成绩不好,学校潘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惩戒,对学生造成了伤害。

《花莲一高中生玩手机遭体罚教练持木棍暴打其臀部》。

华夏经纬网10月24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花莲某高中体育班高二男学生,平日寄宿球队教练家,学生20日晚上11时躺在床上滑手机,教练突然暴怒拿木棍朝学生大腿及臀部猛打3下,打到木棍断裂,还怒骂学生三字经及摔坏手机。

《濮阳一教师长期对学生罚款体罚22名同学被打》。

河南法制在线[微博]2016-10-2319:30濮阳市范县高码头镇宋名口村宋名口中心小学四年级全班共24名学生,其中有22名同学遭受到老师不同程度的棍棒体罚,且这种棍棒体罚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

仅仅从以上几个较新的新闻报道中就不难发现,体罚之风仍然是屡禁不止,总是有一些教师突破底线,动用体罚这个手段,以教育的名义惩罚学生。体罚可以说是对宽容的背叛和践踏。体罚现象的存在反照了教师践行宽容之难。

(二)“语言冷暴力”诉说宽容之难

2015年,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了“向暴力说不”的心理论坛活动。论坛上公布了一份有关“校园冷暴力”的社会问卷调查,900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份专门面向厦门的中学生。调查发现,300名厦门中学生中,27%的学生遇到过教师的“冷暴力”现象。

冷暴力不像体罚那样明显,但是,冷暴力不意味着对学生的伤害就更小,有的时候,冷暴力也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一位单身大龄女青年,二十多年来惧怕接触异性,婚事成了大问题,而这竟是因她在小学时的一次课间休息时与男同桌嬉笑打闹,没听到上课铃响,而被老师怒斥“不要脸”,从此埋下心理阴影,“谈男色变”。

由于教育结果的滞后性,多年之后的不良影响很难通过确凿的证据归因于当年老师的一番冷嘲热讽。不过,即便不考虑未来若干年后的事情,当下教师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批评,仍然会对学生心灵造成创伤。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和教学中如果态度和方法不当,不够关心爱护学生,态度冷漠甚至强硬,或者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没有及时了解和发现,使学生厌烦老师,对学科学习懈怠,就会在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使他们步入学困生的行列。

(三)“问题学生”提供宽容之难

家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依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家庭中,父母中有早逝、有离异,或者,父母关系正处于紧张阶段,孩子缺乏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得不到父爱、母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他们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和启发,在这样放任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的心理发生了扭曲,成为了学困生。

另外,个别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话,家长就只会拳脚相加、恶语批评、以打代教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产生极大的抵触心理,学习没有目的、没有信心,也没有动力,学习也没有兴趣可言,成绩下降,滑入后进生行列。

还有一些家庭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庞爱有加,过分的溺爱使孩子自我意识和逆反心理特别强烈。当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时,他们就破罐子破摔。长此以往,必然学习劲头不足,形成后进生也就必然了。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带有不同家庭的印记,问题学生来自问题家庭,教师因此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可以不宽容了,家庭于学校之间的嫌隙往往给教师的不宽容提供了借口。

三、勾勒:教师的宽容之维

宽容是一种能力,它不是人与生俱來的本能,需要后天不断修炼。要获得宽容的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宽容的维度,为宽容勾勒一副修炼地图。

(一)情理对抗之维

所谓情理对抗之维,是指情绪反应和理智反应的对抗。人有两套认知系统用于对外部世界进行反应。第一套系统是情绪反应,它能够非常迅捷的对环境的改变给出应对策略,比如看到颜色鲜艳的动物会恐惧进而躲避;听到奇怪的声音也会恐惧,从而躲避未知风险;看见肮脏的东西或者腥臭的东西,就会恶心、厌恶,选择离开等等。这些都是情绪反应。

第二套系统是理智反应,它能够全面评估外部环境给人带来的收益和损害,从而做出一个稳健的反应。比如人们进入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仔细计算,反复询问,最后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始终会在情理对抗的维度上展开。当学生需要教师以宽容之心对待的时候,多半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或者这个学生能力偏低,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

如果教师总是以第一套认知系统支配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看见学生调皮就动怒,发现学生犯错就厌恶,不去经过理性的思考直接做出反应,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多半是没有办法做到宽容的。

所以,很多外人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冷言冷语的行为很难理解。只要设身处地为教师想一想,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真实情境下,教师的第一套认知系统会发挥强大的作用,教师直接做出情绪反应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

(二)知行相左之维

宽容作为一种能力,还要在知行相左的维度上挣扎。中国哲学讲究知行合一,这恰恰说明知行合一很难做到。无论是先知后知,知道与行为之间很难实现合一。

首先,知是很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在人脑中被编码为一条规则,这条规则要发生作用,就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教师对宽容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教师的宽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样一个价值判断层面,那么教师就无从将这样的一个抽象的知识转变为行动。

其次,行都是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展开的。教师在处理一个具体情境下的问题的时候,到底宽容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在关于宽容的知识中并没有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因此,哪怕教师深刻认识到宽容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教师依然做不到宽容。

(三)言信互背之维

言信互相违背也是制约宽容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维度。所谓言即教师经常说出来的观念,而信则是深植于教师内心的信念。

能够看到非常多的文章谈论教师的宽容,这些文章很多出自教师自己的手笔,反应了他们真实的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始终停留在对宽容行为的与宽容带来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上。即文章总会讲述教师对学生宽容的一个故事,在故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错误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和做法,若干年以后,学生对教师当年的宽容感激不尽。然而,这样的叙述并没有揭示教师采取宽容行为背后的支撑性观念。到底什么样的观念支撑了教师选择了宽容的行为呢?只是因为教师觉得宽容有价值吗?

宽容的教师之所以能够宽容的对待学生,并不是他们看到学生调皮犯错不生气,也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知行合一,而是因为他们脑海深处有一套信念,这套信念为教师的宽容提供了支撑。尽管宽容的教师很少说宽容有多么重要,但是,他们的形成了支撑宽容行为的强大信念体系,这才是宽容教师真正的秘密。

四、修炼:教师的宽容之筑

要做一个宽容的教师,不能停留在认为宽容很重要这样一个认知的表层,而应当建立支撑宽容行为的一个信念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五个信念。这五个信念的建立需要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教师宽容的筑基工程。

(一)宽容就要坚信学生具足一切

通常,教师对优秀生常常宠爱有加,他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好,教师会给他们信任有加,支持和鼓励,而对学困生却是恨铁不成钢,认为他们“不可理喻”、“伤透了脑筋也无药可救”,其实,学困生的内心是非常丰富,也很脆弱的,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青睐、理解和鼓励。

上学期,我班上一男生张某,人长得很帅气也很活泼,很讨人喜欢,在课堂上也总是喜欢说笑,常常引得同学大笑,影响了课堂纪律,造成了学生注意力涣散,任课老师大为不满。得知情况后,我在课余找他谈话。我首先肯定他大胆、能说会道的特长,接着给他分析了课堂上谈笑的得失利弊。上课说笑,不仅破坏了课堂秩序,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还贬低了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你大胆发言,说明你有强烈的表达欲,只是方式不对,若把你的“大胆”和“表达欲”发挥在课堂上的积极发言,用自己流畅、风趣的发言感染和影响其他想捣乱的同学,起到维护班级纪律,提升自己形象的良好作用。后来,这位张姓同学愉快、认真地负责起班中的“纪律检查”,并且做到以身作则。在批阅周记时他这样写道:感谢老师对我的理解和鼓励,让我觉得自己原来还不是令人嫌弃的人。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少有学生真的不具备学习这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坚信学生具有能够学好这门知识的能力,也相信学生愿意学好这门课,更要相信学生内心也是渴望他人尊重,认可的。学生具足一切,要做到宽容,就要从内心坚信学生虽然有差异,但是成绩再差的学生也一样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宽容就要相信学生能做最好选择

教师有时对待犯错误的优等生和对待犯错误的学困生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完全不同。对犯错误的优等生,教师往往简单地稍许说下,象征性地批评几句就过去了,而对学困生,则往往是声色俱厉地批评,严厉处罚,使这些犯错误的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漠视和厌恶,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严重的,有些学困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情绪,认为,反正老师不待见我,我就那样了!教师缺乏对这一群体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忽视了对他们心灵的维护和宽容。

记得在2009年,我班有位姓杨的女学生,脾气直率、火爆,性格像男孩子,有假小子之称。有次,杨同学和班上另一姓王的男同学发生冲突,她居然和男同学大打出手。当时,我非常生气,女同学怎么也像男同学那样如此“粗鲁”。我怒气冲冲地把她叫到办公室,正准备严厉批评,一抬头,看到她昂着头,一脸倔强的样子,我冷静了下来,严厉批评会导致她有抵触情绪。我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后,语调平稳、语气诚恳地和她交谈起来,谈同学相处,谈她的学习情况,慢慢地她也平静下来了,跟我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时,我也知道她有自己的苦衷,她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了。过了几天后,她来到我办公室,低着头,却很诚恳地说:“老师,谢谢你没有责怪我,宽容了我,以后我会克制住自己的情绪的。”时过境迁,可这位同学还和我保持着联系,有时给我发个我短信,她说到自己已改变许多。

在老师看来学生很多不可理喻的行为,其实对学生而言都存在合理性,他们之所以那么做,一定是在特殊情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只是他们因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所以才选择了错误的行为。当学生有错误的时候,老师如果能挖掘出学生行为背后的观念性原因,就能够从更深的层次解决问题。所以,宽容的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犯错的时候也是他做的最好的选择,只是他这个选择背后理由可能错了。

(三)宽容就要相信背后有善良的动机

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成绩低迷,进步滞缓,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责怪,他们的内心需求长期受到压抑,感受不到班级集体的友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觉得周围的人和事总与自己过不去,他们内心产生“孤独无援”的无助感,于是,有些学困生产生了横竖横的破罐子破摔的负气心理,平时远离班集体,或孤僻或调皮捣蛋,对老师的批评抵触,对家长的管教更是故意逆反。

我班里有一位俞的男学生,在小学时就行为习惯较差,常常与老师发生冲突。读中学后依然如此,行为习惯没有丝毫收敛改变,还受了学校的警告处分。这个学生确实给学校和老师们带来了不少麻烦:撒谎、旷课、打架。其他教师教导几句,还会公然与老师对抗,任课老师们反映强烈,认为这孩子已不可救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进行了家访,遗憾的是,这学生的家庭状况很令人担忧。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小俞同学由于长期受家庭成长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平时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而染上了这些不良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经常有意無意地找他谈话,宽容地帮他分析原因,以换位角度去思考小俞同学的内心:也许他觉得社会遗弃了他,家庭抛弃了他,老师经常的批评使他灰心丧气,他得不到身边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内心空虚失落,表面上却孤僻、冷傲。在一次不经意间路过操场时,我发现他体育还不错!我像找到了宝藏,心里欣喜如狂,于是,我鼓励他积极参加校运动会,为班级争光,改变自己的形象!运动会上,当奖状拿他在手上时,我很高调地表扬他为班争了光,他开心地笑了,慢慢地,他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认真上好体育课开始,他也认真地上其他学科了,任课老师们对他也改变了看法,在任课老师们的配合下,小俞同学明显地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人的精神面貌也明显改变了。

任何一个学生心里都想成为好孩子,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很多时候调皮捣蛋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也并不是想要故意搞破坏,其实他们只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希望老师同学能够注意到他们,欣赏他们,发现他们身上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其实看到那些需要我们宽容的学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们内心一定有一个善良的动机等待我们去发现。

(四)宽容就要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应该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十二分的细心去关注他们,要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不能揪住“伤疤不放”,即使再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可取的东西。

我班有个男生很调皮,时不时要出状况,任课老师都有不好的反映。一天下课后,我手上东西太多,一下子不能全都拿走,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那调皮男生看到了,过来跟我说:“老师,我来帮您拿吧。”拎起录音机就走。我心里一动:真没想到调皮捣蛋的大男孩是这样的细心和热心。

还有,我班中一个女同学特别喜欢吃零食,一有钱就买零食,在课堂上还会偷着吃。但是,在一次班里献爱心捐款活动中,她竟捐了50元钱,我和班上同学们都感到很意外。为此,我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们,称他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学生。那个女生很感动,当即发言,表示以后再也不在课堂上吃零食了。

有些时候,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是那些平时看来不安分,不乖巧,不听话的学生能给班级带来不一样的元素,他们的改变能给教师带来欣喜。与其抱怨遇到这样的学生,不如坦然接受,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宽容型教师修炼的最好考验。

(五)宽容就坚信学生的进步必然发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SheriR.Levy,通过量表将一批大学生分成了两组,A组坚信人会随着环境改变,B组认为人格天生难以改变。Levy让他们对非裔、亚裔、拉丁裔等等少数种族的美国人进行评价,发现B组会用更快的速度做出评价,并且这些评价也来得更极端,爱憎分明。

请问你觉得非裔美国人体育怎么样?

可变组犹豫了一会:他们体育不错。

不变组果断作答:黑人都是运动健将啊!

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进步必然发生,那么就会像B组的人一样,对学生很快做了定论。定论则会成为自我实现预言,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作用下,教师断言学不好的学生,也许就真的没有再进步的可能了。

断言是宽容最大的敌人,宽容型教师从来不下断言,不会相信“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谚语,更不会通过几节课的观察,几次考试的成绩就给学生下了定论。学生的进步必然发生,只是需要一个能干的老师促进学生的进步。(下转200頁)

(上接209页)总之,宽容型教师并不是一种先天决定的人格特质,而是教师后天努力修炼而成一种素质。教师要成为宽容型教师,也不是只要内心下了一个决定就可以做到,哪怕下了再大的决心缺少方法,也一样很难真正成为宽容型教师。宽容型教师的修炼是以五个信念为核心,当这五个信念真正确立的时候,就能够突破言信之间的违背现象,并且能够从知到行实现同一。

在情绪反应来袭的时候,能够及时克制情绪,运用理性的方法,从五个理念着手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避免了粗暴的情绪反应,真正远离了冷热暴力,以一颗宽容的育人之心对待成长中的孩子,跨越教师宽容之难的窘境。

参考文献:

[1]何毅亭.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精神[J]北京:人民日报,2016年09月23日,14版

[2]校园冷暴力十句话最伤人[J]北京:厦门晚报,2015年05月11日

宽容初中作文 篇4

“包容是被践踏的花朵的芬芳。”

突然,我就忍不住想,包容这么简单,这么美好!以为一朵在风中摇曳的小花,被马蹄铁踩过,被车轮碾过,但只要不死,它还是会张开笑脸,把芬芳贴在车轮上,泡进马蹄铁,融入人心。这样宽广的胸怀,藏在一朵娇嫩的花里,既不担心也不生气,无意无言,却是我一直刻意追求的?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无非就是容忍。但是包容和包容不是一个层次的。宽容重在“忍”。虽然表面上被原谅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心里还是记着,心里也苦,只是隐忍,不发。包容是完全放下的。风来了就不拍照了。事情过去了,就不会错过任何痕迹。即使你在梦中偶然醒来,也不会经过你的脑海。宽容的重要任务在于“宽大”,这需要宽广的胸怀和一颗慈悲的心。宽容让你的心不至于陷入痛苦,宽容让你的心不至于陷入空虚。

宽容不是软弱。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深究人,不怕他,但又不想和他计较,不想激化矛盾,不想搞两边。包容就是面对问题要有冷静的头脑,以最好的方式避免最坏的结果。宽容不是被动的投降,而是主动的放弃。当你放弃了那些激烈的言语,冲动的行为和复仇的欲望,你就是那个宽容的人。

有人说宽容会变成对坏人坏事的纵容。其实不是。放纵是放任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宽容是人的一种智慧,根植于善良。它伴随着不经意的劝人向善的引导,就像是催人灵魂的香花。

突然想起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正直的冉阿让被不公正地判处监禁。入狱后,他变得义愤填膺,对世界充满仇恨。他决定出狱后报复社会。出狱后,他找不到住的地方。卞福汝主收留他,热情款待他吃饭住宿。但是冉阿让半夜从主教家偷了银器。被警察抓住后,他被送到主教那里。主教没有把他送进监狱,而是送给他两个银烛台,并对他说:“答应我。你拿了钱做老实人。”冉阿让的心已经种下了仇恨,被主教唤回善良的本性。直到他去世,他一直保留着银烛台,并保持着内心对主教教诲的服从。

宽容是人生最大的恩惠。主教送给冉阿让的礼物比银器还贵。主教不仅用银器赎回了冉阿让的自由,还把他的灵魂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中拯救出来。如果主教的宽容没有拯救冉阿让,这个“悲惨的世界”会更加悲惨。

宽容不仅待人接物,还能自我修复。《菜根谭》有一句话:“不要因为小错误而责怪别人,不要把人变成私人,不要去想人的老毛病。三者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另云:“量宽而厚,器薄。”善良宽容的人,因为豁达而长寿,因为不在乎而避灾,因为吸引人善良而受人尊重。

宽容初中作文 篇5

亭子外面的花已经变黄了。死,死,死;空中的大雁已经流浪,南飞,南飞,再南飞。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转眼间,你会如此大胆地离开,再也不会回来,就像你的诗“黄河的水是如何离开天堂,进入海洋,再也不会回来的。”

几片花瓣悄然落下,在平静的生活之后,它们默默地离开了这个灰暗的世界,就像你一样。

可能是因为你那种“我爬到顶了”的野性精神吧。我调查整个世界,浩瀚的河流永远不会回来”。大家都说你清高从容。其实你不是想报效国家,“而是用东山谢安石为你说话,为你欢笑”。也许只有你有这样的气魄。只是,很不幸.

月亮在天上。四周一片黑暗和寂静。亭子外的花好像睡着了,亭子里只剩下你和我。我对你说,我要流浪,离开迂回的走廊,拥抱天空的澄明,抛弃身后所有的烦恼。但你对我说,你看亭外的花,虽然开在这个没人欣赏的地方,但还是显示出自己的美。人,就像这朵花,为什么不向世界展示他的生命?就算没人欣赏,又怎么了?

我一直以为你讨厌世界,讨厌国家,讨厌黑暗。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错了。原来你已经包容了这个不属于你的世界。

宽容初中作文 篇6

做人要善于学习包容,不要斤斤计较别人的错误,要给别人改正的机会,也要忘记过去,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那什么是包容?

有人说,宽容就像水,因为它能让人静下心来,让自己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看清自己;有人说,宽容如火,因为更多的宽容,不仅仅是无视个人得失,更是用自己的爱和真诚温暖别人的心;还有人说,宽容是一首诗,因为宽容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件事的处理上,而且升华到宇宙的心灵中,对人有一种诗意的气度。

我承认,“水”是一种温暖的方式,“火”是一种温暖的内涵,“诗”是一种宽广的包容,像水一样的包容是难得的;雪中包容是极其可贵的;宽容的最高境界甚至更动人,但我认为宽容是理解的表现。理解别人才能包容别人。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想要活得更轻松,就要学会包容。首先要了解。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包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原则地盲目容忍,纵容一下,原来是好人。如果宽容变成了绥靖,那么世界就不乱了。所以,包容要有原则,要有度。

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这可以让无助的朋友在尴尬中得到一些温暖,在错误被笼罩时看到一点光亮。

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7

一设疑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较抽象, 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分散, 不易集中。因此,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通过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做小实验或复习有关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物理概念尽管抽象, 但是物理概念都是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得出来的,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设疑、创设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行之有效的办法。

例如:在讲“压强”概念之前, 先引导学生复习压力的概念, 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你们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为什么一块绒布或厚纸板很容易给一个针穿过, 却很难用钝头的铁钉把它穿过?在小箱的开口端蒙上报纸, 将一砖平放在报纸上, 纸未被压破, 而将砖竖放时, 纸即压破, 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时学生无法回答, 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引出新概念——“压强”, 使学生知道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 导出新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更能使学生有学好物理的强烈愿望, 主动参与学习,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

如在学习“惯性”时, 因为每个学生都坐过汽车, 都知道当正在行驶前进的汽车, 突然急刹车时, 车上的人都会向前倾。当窗帘上有许多灰尘时, 拍打窗帘后, 窗帘因受力改变运动状态而振动, 而窗帘上的灰尘会落下, 达到除尘的目的。

上述两个例子中, 车上的人会向前倾, 窗帘上的灰尘会落下, 都是由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从而导出惯性的概念。

三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 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做好实验能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讲得有吸引力, 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

如在讲“光的折射”时, 我做了这样的演示实验:课堂上, 我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 移动杯子, 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 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 慢慢向杯里倒水, 随着水面的提高, 观察者看到了硬币, 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实验中, “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 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新的物理概念在引入过程中, 老师的启发和引导非常重要。引导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 不要跳跃太快, 切不可急躁地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 把概念“灌”给学生, 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达不到真正的理解。

例如:“大气压强”概念的建立。通过演示课本实验后, 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 什么原因使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2) 杯中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 倒置过来后, 是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 没有其他物体, 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 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这样, “大气压强”的概念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形成。

五重视概念间的比较、类比

概念的运用是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而概念每一次具体化, 都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入。通过对概念的变式分析, 习题训练, 使学生巩固概念, 这是必要的。但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 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虽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给人的感觉较具体、形象, 但学生往往觉得物理理论很抽象, 难以理解和接受。而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以旧带新, 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提升到抽象, 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因此, 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 要重视、突出类比的方法。

例如:学生学习了密度:ρ=m/V后, 知道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的多少和体积V的大小没有关系, 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质量m增加或减小几倍时, 它的体积也同时增加或减小几倍,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保持不变, 这就说明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变的。密度是反映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学习欧姆定律:R=U/I时, 可以与公式ρ=m/V进行类比, R=U/I中, 导体的电阻R也是由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决定, 决定导体的电阻大小不是电压U和电流I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材料所决定的, 同样, 电阻是反映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都是采用比值定义物理概念。又如:速度和功率的公式V=s/t和P=w/t。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它反映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 那么功率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它反映的是物体做功的快慢, 单位的确定也显而易见。

六及时练习, 进一步巩固

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大量的知识, 同时发展认识能力。刚学习了新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不牢固、不深刻的, 若不及时采用练习与复习的手段对新概念加以巩固, 就会学得不牢, 事倍功半。为了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就要多引导学生应用概念去解释现象, 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液化”概念以后, 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

在高三的复习课中, 繁重的任务使学生感到累, 老师也累。师生在深入复习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第一手资料——教材。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概念性强”, 这是数学考试的一个特点。“数学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逻辑系统, 而概念是基础, 是使整个体系连接成一体的纽带。”数学的每个术语、符号和习惯用语都有着明确具体的内涵。这个特点就要求考生在解题时, 首先要透彻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看书, 如何理解书中的有关概念,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下面以反函数的定义为例, 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

教材中反函数的定义:一般地, 设函数y=f (x) (x∈A) 中, 设它的值域为C。根据函数中x、y的关系, 用y把x表示出来, 得到x=φ (y) 。如果对于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 通过x=φ (y) , 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 那么, x=φ (y) 就表示y是自变量, x是自变量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φ (y) (y∈C) 叫做函数y=f (x) (x∈A) 的反函数, 记作:x=f-1 (y) , 习惯写作:y=f-1 (x)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定义中提供了哪些信息?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往往只能回答出:“它给出了求反函数的步骤”: (1) 解出x=φ (y) ; (2) 将x和y互换。这时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既然反函数是在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 它也要符合函数的定义:A、B是非空数集, 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是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 那么就称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 (x) (x∈A) 。对比两个概念能得到哪些隐含的结论?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对于函数y=f (x) (x∈A) 每一个x对应唯一的y, 反过来又要求x=f-1 (y) 每一个y对应唯一的x, 这样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的条件是该函数必须是一一对应。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引导:“由此联想原函数和它反函数的图像的关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再进一步引导:“如果原函数是随着x的增大y在增大, 那么反函数会怎么样呢?”显然由定义可看出原函数和它的反函数单调性是一致的。最后, 师生共同对结

下问题: (1) 烧开水时会冒出“白气”, 为什么? (2) 北方的冬天, 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 为什么? (3) 让学生解释自然现象“雾”、“露”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以上练习, 可以使学生对“液化”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

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逻辑推理、思维和能力形成与发展论进行总结、整理。如下表所示:

在定义的学习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双方讨论、共同研究, 提炼函数定义的内涵, 使学生乐在其中, 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

反函数定义的实际应用:

例如, 已知f (x) =1+x1-2x, 函数y=g (x) 的图像与y=f-1 (x+1) 的图象关于y=x对称, 则g (5) = () 。

分析一:首先从解析式上来分析。

解:由题y=g (x) 与y=f-1 (x+1) 互为反函数, 可求出y=g (x) 的表达式。

分析二:y=f-1 (x+1) 的反函数是f (x+1) 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求呢?由求反函数的步骤解出x。

解:y=f-1 (x+) 1⇒x+1=f (y) ⇒x=f (y) -1, 即y=f-1 (x+1) 的反函数是y=f (x) -1, 即g (x) =f (x) -1, 则

点评: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就是把x从解析式中求出来, 这就要看是加在x上的运算有几层, 各是什么, 然后从外向里用每层运算的逆运算加在等号两边, x就可以逐步解出, 其实质上仍然是反函数的定义。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 篇8

通过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观察和记录,笔者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对作文缺乏兴趣,严重者甚至恐惧作文。在平时,一提到写作文,大部分学生哀声叹气、冥思苦想一番后方有习作面世,而且有极少数学生更是消极怠工,不动笔。学生鲜有视写作为乐趣的。

2.写作素材稀少,习作中多出现雷同现象。如写表现母爱的文章,必定会写母亲在下雨天冒雨前来送伞,让自己淋雨而感冒的“故事”;或是“我”深夜高烧不止,母亲背着“我”走上数十里路就诊的“故事”。炒冷饭,少新意。

3.基本功太差:书写不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让人不忍细看。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学生,写作很有“返祖现象”,从开头到结尾,全文无标点。通过指导之后,这名学生有了较大进步,知道一句话完了应该是句号,但是其他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仍然分不清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4.语言干瘪无味,不生动,少文采。初中写作,关键是要学会写记叙文。但是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往往是记账式的写作:将一天中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不处理,少加工,“原生态”地呈现出来,“不知记叙的重点所在,无论详略安排了”。即使有能清楚地、有侧重地记叙事情的文章,大多也只是平铺直叙,缺乏波澜起伏,语言更是淡乎寡味了。

5.动笔成文,离题很远。有些习作文章,不能紧扣文章题目和中心,漫笔而谈,离题万里。

针对上述问题,本人经过详细分析,找到了学生写作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1.学生之所以对写作文兴趣不大甚至恐惧作文,最关键的不在学生,而是教师。教师教导学生作文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对作文兴趣缺缺,而当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时,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返回到正轨上去,以致学生在作文路上越行越远。

2.学生写作素材的缺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阅历不丰有很大的关系。十四岁的少年不可能写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文字和味道,即使能写出,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是不可取的。何况,直接经验固然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素材的多寡,但是间接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间接经验来自书本,来自他人的生活经验感悟。学生课外阅读的稀少浅薄,也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重要原因。

3.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太差,是学生的语文基础没有夯实好的缘故。正视历史,吸取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4.学生作文不生动,缺少文采,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缺少细致深入的观察,缺乏真实的个人感悟;二是语言积累不够,更谈不上语言创新。如此,学生在写作时就不可避免犯了淡乎寡味的毛病。

宽容(初中议论文) 篇9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讨厌”这个概念极为模糊,认为做人就应该乐于帮助。而长大以后,经历的多了,总会遇到不太合群的人,脑袋中不喜欢的成分越来越多,一些复杂的思想会促使你拒绝帮助你讨厌的,不管你有没有能力。

孩童时,心里满是单纯,哪里会有仇?从不去计较太多,不去计较得与失。年龄的增长,心中的真善美也逐渐淡化。我想,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生气,愤怒,只不过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罢了。当你因为别人一件小事耿耿于怀,闷闷不乐时,一天都不会快乐,但若你用宽容的心来取代厌恶时,给别人一个微笑,那不仅消化了你的矛盾,也赠予了自己满手玫瑰花香。

古时候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立功受封,大将军廉颇武功高,不服气,便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并没有生气,而是以和为贵。后来廉颇听闻后感到十分惭愧,便负荆请罪,蔺相如宽容原谅,两人从此和好。

我想,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每个人都该有被原谅的机会。宽容讨厌的人,不是懦弱,是海阔天空。伸出援手,相视一笑,将嘲笑化为最美的掌声,这总是好的。因为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而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

我们应该向“讨厌”的人微笑,让被宽容的人因感动而从善。因为,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初中作文:成长需要宽容 篇10

宽容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凉的柴把;

宽容是和谐社会的润滑油,没有它,就只有一个停滞不前的世界。

今天,随手翻开《中华成语典故》,一则故事“一匡天下”赫然跃进眼帘。读完之后,也着实令我印象深刻,深有感悟。故事大体是这样的——公元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他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急忙从外地赶回来

争夺王位。公子小白在公子纠的师傅管仲的层层阻挠和迫害下,还是抢先一步赶回齐国,成了齐桓公。事后,齐桓公非但没有杀管仲,反而不计前嫌,宽宏大度地委以重任。而管仲为报不杀之恩尽心尽力,使得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是啊,宽容他人就是方便自己,何乐而不为呢?相反,小肚鸡肠,急于报仇,只会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麻烦和坏心情,而我就有一次这样的经历!

那是五年级的一件事了。一次下课,同桌小艾不小心把我的文具盒碰掉在地上,我心中一惊:完了,里面有爸爸送我作为生日礼物的钢笔,这一摔,怕是坏了。我连忙捡起来在纸上试着划起来,可却只有一道道白色的印迹——完了,真的坏了!我转过头恶狠狠地对小艾吼道“你赔!”“我…我…不是故意的!”小艾的眼睛里闪着泪光,说话都哽咽了。“我不管,反正你赔!”我当时也是气昏了,完全没有考虑到小艾的家境是多么的贫穷。

事情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的一个下课,我的怒气还没有消,并且想到了“有仇不报非君子”这句俗

话。于是,我“不小心”地扯下了他的书包,瞬间,他的书撒落一地,我“哎呀”一声赶忙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顺便踩了一下他的书本。我以为小艾会发火,可是我错了,他竟然微笑着说“没关系,我收拾一下就行了!”我的内心就像被什么东西撞到了。不过很快我又平静了下来:“装什么镇定,虚伪!”我鄙夷地走开了。

没想到第二天,小艾却递来一支钢笔,并诚恳地对我道歉,希望我能原谅他。我的内心再一次震撼了。我为自己的小气感到无地自容,同时又对小艾的宽容大度而感到敬佩。那支笔,我终究没要,可它却成了我和小艾友谊的见证。就从那一天,在成长的道路上我学会了宽容,并永远陪伴着我。

宽容是一笔精神财富。

浅议初中化学教学艺术 篇11

一、“问”是指教师在导学、导思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

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在教学环节中讲授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最好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中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习回答别人已解决的问题。”这段话发人深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善于提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把课堂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不着边际的,不能理解的,但是我们也要大胆地鼓励他们,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性,教师可以从方法、内容、手段等多方面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就得到较大地提高。

二、“讲”是教学的重点,指讲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回答不了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

(一)讲一定要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书中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从正反两方,讲清概念,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如果书中有答案的,或没有答案但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等等在教学中可不讲或一句带而过。

三、“练”是对前面“学”的检验,是后面“创”的基础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做练习时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现有两个没有标签、外观相同的试剂瓶,内盛500ML无色澄清的液体,一瓶是饱和食盐水,一瓶是蒸馏水。请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把它们鉴别开来。(物理、化学、生物方法都要有。)写出至少五种鉴别方法。学生一开始认为很简单只要加硝酸银溶液就可以了,没想到后面还有这么多的要求,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通过大胆自由的想象,就会得到很多中答案。如:测导电性、取相同的体积称质量、浸泡新鲜的蔬菜、滴加硝酸银溶液、加热蒸干液体等等7-8种之多。通过开放性、多元化习题的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将有大力的帮助。

四、“创”是前面四环节教学的升华

我们在课堂上的“创”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能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哪怕是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算是“创造性”的。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一节课都有创造性的课题或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般是放在课后来实现的。例如:通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通过学生对科学原理概念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验、通过学生对有创新意识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等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所化的时间较多必须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兴趣小组来完成。(开放性的习题、简单的实验等除外,教师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就蜡烛燃烧即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①取一支蜡烛点燃。②预测蜡烛燃烧发生物理变化及发生化学变化可能观察到的结果。③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⑴刚燃烧时的现象;⑵点燃1min时的现象;⑶在火焰上罩一个干燥的冷的小烧杯;⑷将烧杯迅速倒转,加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的现象;⑸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⑹熄灭1min时的现象。根据上述现象,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让学生本人去动手、去思考、去观察、得出结论。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又如:在讨论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后,给学生这样一个思考题:现提供一支底部有米粒大小的洞的试管、烧杯、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以及锌粒和稀硫酸,设计一个制氢气的实验装置(要求:能随时使反应发生,随时使反应停止,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为了使整个实验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最好再添加一个什么仪器?通过实验的设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但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对学生认识本身评价过高,疑难题目教学处理欠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2)对学生认识本身评价过低,教学历程引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头脑陷入“钝化”状态。(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阔别主题,或有头无尾,天南海北。 (4)对实验探索不够或配置条件不具备,导致课堂演示实验失败。(5)学生求异头脑生动,提出许多逾越知识体系领域或教学进度的题目。

五、“批”是信息反馈重要渠道

化学教学与其它任何教学一样,只有实现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划定的时间内到达肯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到达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相识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到达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重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做到有用控制,保证教学历程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历程中,西席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实习以及学生的脸部心情厘革等)转变和调解教学,对教学举行有用控制。因此,西席必须接纳多种要领要领,引导学生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用地调解教学,保证课堂教学历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得到最优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历程中出现的偶发事故,使原来计划方案中信息的传输步伐受到打击、滋扰以致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西席要凭据当时的反馈信息坚定地接纳随机控制的措施,转变、调解信息的传输步伐或信息传输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上一篇: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实训课小结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