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通用7篇)
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篇1
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我的家乡是有名的茶叶之乡----安溪。在这个地方,应验着“靠山吃山”这句话,大部分人以茶为生。红土壤是大自然的赠予,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让山俊水美,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则是安溪人民劳动与汗水演绎的美丽。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关于茶的文章都难以结尾,因为它不曾结束。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依靠着茶产业,依靠着茶文化,依靠着茶叶链条在中国百强县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安溪产茶始于1725。安溪铁观音天下闻名,安溪县的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溪是中国古老的茶区,铁观音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茶叶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台湾乌龙茶由安溪传入,随着乌龙茶传入台湾,安溪的茶俗也传入台湾。以茶王赛、茶文化交流会等民间习俗加强与台湾同胞的交流往来,如今已成为安台加深联系和乡情的重要方式。
文化源于生活,又不断的推着生活不断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茶文化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的积累下来,慢慢的形成一种无形的意识、习惯。所有的这一切源于市场对于铁观音茶叶的需求,人们有喝茶这种习惯。在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有泡茶用的茶具。客人一到,就会请客人喝茶。喝茶,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人买,自然就会有人卖,要卖自然需要有成品的茶叶。然而一个成品的茶叶是需要很多道工序的。从种植开始,施肥,除草,防虫,到茶叶的采摘,晒青,摇茶青,再到制作,烘培等等,满园的茶香弥漫,这还不是成品的茶叶,还需要经过挑梗,包装这才算茶叶制作的完成。在整个链条中,就带动了很多的相关的产业的发展。从茶树的施肥需要化肥就带动了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量是非常大的:在除草,采摘,制作等等过程中又需要使用到机械农具,相应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在到包装阶段,茶叶的包装是一门艺术,包装是否精美,是否到位,是否有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茶叶本身的销售,居于安溪茶都的周围有大大小小的包装店有上百家之多。
整个茶产业链条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人来做,有的直接靠卖半成品茶叶为生,最辛苦,最累,人数也最多,他们甘于辛苦却也活的非常的自在,农忙时,可以不分昼夜的做茶,累也不会抱怨,就是默默的做着,农闲时,他们的业余生活显得非常的令人羡慕。打牌,喝酒,唱歌,骑着车到处玩,山清水秀在照片上衬托着他们灿烂的笑容,一切显得那么的和谐与美丽。这就是他们,敢干敢做敢玩让他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他们开始懂得去享受生活,去感受生活。
有的人靠贩茶为生,相对于前者,他们的工作会相对轻松点,收入也会高很多。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到各地去收集茶农刚做好的茶叶,以当年的茶叶市场行情去收购茶叶,统一到店里,进行简单的挑梗、包装然后转卖给别人。他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要快一些,他们需要不断的跑地方去收购,然后找客户,把收购到的茶叶以较高的价格转卖给客户,利润空间较大。当然他们的生活也会较为繁琐,酒桌上的应酬必不可少,深夜归家也在正常不过了。
有的人靠做包装,做礼盒,在茶产业的链条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都拥有一定的资金,在茶产业聚集的地方---中国茶都周围开起自己的包装店。因为靠近城乡,拥有了很多廉价的劳动力,他们不断的帮茶企业做包装工作,收入相当的客观。不断的到企业接收单子,不断的产出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老板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管理者,他们掌握着包装店的运转,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自己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
还有的是以服务业为生。他们有自己的店铺,从购买的茶叶,到精细的包装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店铺的设计,物质的排放都让你感觉一种古朴的味道,空间里充满了茶的文化。他们的服务理念都是顾客就是上帝,即使做不成生意,也依旧是好朋友。他们的主要目标客户不仅仅是本地区内的顾客,他们更多的有和台湾商家在做生意。精细的包装和优秀的服务团队让茶叶的价格一翻再翻,他们的盈利的模式真正让茶文化为其服务,为其创造利益、价值。
就是这么一个产业,让安溪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带动了安溪人民的就业,让一方富庶,让一方太平。
在整个茶叶产业链条中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茶企,他们有自己的茶叶庄园,有自己的加工工厂,有自己的包装、营销团队,规模相对较大,一定规模下就会重视企业的自身文化。其中八马茶叶、华祥苑做的是很好的茶叶企业。我们有幸于2014年4月份去参观了八马茶叶整个园区。他们的品牌理念正如著名茶业品牌专家兰晓华指出的一样:深圳八马茶叶和天福为代表的模式的精髓在于不做生产型企业,而是将企业定位于能够控制终端销售的营销型企业,通过委托加工,什么茶好就卖什么茶,通过搭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平台,充分供应能为消费者接受的产品,从而化解销售压力。他们以市场为主要导向,适时的推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各种品型的茶叶,有赛珍珠系列,铁韵系列,品韵系列等等。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实体店,公司参与管理茶园基地50000多亩,现有西坪和龙门两个加工厂,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6000吨,其中龙门加工厂是目前亚洲最具现代化的乌龙茶铁观音精制加工厂。八马茶企只是安溪茶企业的一个简单缩影,还有大大小小的像八马这样的茶叶企业在不断的为茶文化的形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由传统茶企业带动了当代的旅游发展。茶叶大观园位于铁观音之乡——安溪县城北郊的凤冠山上,1998年初兴建,1999年6月竣工,包括茶叶品种园和凤苑两部分,与东岳寺、城隍庙、凤山碑林等连成一片,构成安溪新的旅游景点——凤山风景区。从东岳寺边拾阶而上,不远便见一石砌拱门,上书“茶叶大观园”,入得门来是陆羽雕像,背后就是茶叶品种园,步入品种园,种植着国内外50多种名茶品种,有6个国家级良种,6个省级良种和30多个地方品种,一眼可以览尽全国茶树之精华。
“茶叶作坊屋”,游客可以亲眼目睹世界名茶铁观音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亦可以亲自动手制作一泡芳香的铁观音。“民俗馆”里,陈列着安溪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品,从中可以了解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国际茶艺表演厅”,游客既可以边品茗、边欣赏独具一格的安溪茶艺,也可以欣赏唐朝、清朝、日本、韩国、台湾、杭州、苏州、广东、昆明等古今中外、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和茶歌茶舞。
在“凤苑”里还设有茶餐厅,游客可以品尝50多种精美绝伦的安溪茶餐和茶糕茶点;“茶叶博物馆”里,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茶文化史,国内外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等各类茶叶、茶具、实物和有关产地、制作方法以及茶艺、茶文化的资料。园中的凤山碑林,汇集全国各地书法名家之精华,展示着中华书法艺术的精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叶大观园是安溪茶文化的缩影,集中华茶文化之大成,只要一进入茶叶大观园,所有与茶有关的东西应有尽有,使您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大饱口福,留连忘返。
就是这样一条茶产业链条让安溪人民以茶为生,以茶为乐,不断的在南国之乡打造中国第一茶叶铁观音品牌。未来茶产业发展方向会不断的向服务业方向转变。让自身塑造的茶文化不断的为安溪的经济主体服务,不断为安溪营造更好的茶文化范围。同样安溪也注重于人才的培养,其与福建省农林大学合作,在安溪创办安溪茶学院。为安溪将来的茶文化继承与传播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
总而言之,安溪人民依靠着茶,依靠着自己的辛劳付出,依靠着自己的智慧,依靠着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让茶文化走向正确的轨道,走向更好的未来。
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篇2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的安排下, 我们首先考察了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 是国内奶水牛产业经营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乳品企业, 是广西地区唯一拥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 现有奶水牛养殖基地16个, 存栏奶水牛18 000多头。
之后考察了中国农科院广西水牛研究所及种牛场。作为全国唯一的水牛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广西水牛研究所先后在水牛科学研究和开发方面获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 是广西发展奶水牛业的重要技术、人才基地。广西水牛研究所水牛种畜场是我国唯一拥有2个外来河流型水牛品种的种畜场, 现存栏摩拉、尼里/拉菲良种水牛1 000多头, 其中成年母牛500多头, 每年可生产种牛300头以上。
随后我们考察了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东园家酒公司。该公司原以投资酒店和保健酒业为主, 由于环保原因, 保健酒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后通过延伸产业链, 建成一个4 000头规模奶水牛的示范场, 形成了“酿酒产糟—酒糟喂牛—牛粪产沼气、沼气发电—酿酒、沼渣沼液制成生物肥—生物肥种草—种草喂牛养鱼”的生态循环模式,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利润非常可观。
最后一站我们考察了“中国奶水牛之乡”—广西钦州灵山县, 参观了广西灵山百强水牛奶乳业有限公司的加工厂及养殖基地。在灵山县, “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奶水牛发展模式在灵山已得到广泛推广, 奶农每天把水牛奶送到收奶站, 公司每月将奶款通过农村信用社直接拨付到养殖户帐上, 奶农从每头奶水牛养殖中获得的纯收入由2006年的3 700多元提高到2010年的5 000多元, 成为农民增收、财源建设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
2 广西发展水奶牛的主要经验
2.1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水牛奶业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来,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把奶水牛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畜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培育, 把奶水牛产业列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 列入农业结构调整重点, 并在资金、政策、贷款、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 还把发展奶水牛的任务分配到各乡镇, 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一个指标之一。
2.2 引进乳品龙头加工企业是水牛奶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扶持企业建设标准化栏舍、扩大养殖规模、研究开发新产品、无公害标准化产品认证、组织建立合作组织和推进养牛标准化示范创建, 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带动能力。
2.3 制定扶持政策并落实到位是水牛奶业发展的保证
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奶水牛业的发展,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各市县政府也真抓实干, 把奶水牛业列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划, 并在资金、政策、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据介绍, 全自治区累计出台扶持水牛奶业发展的文件20多个, 投入资金10亿多元, 政策的推动使广西奶水牛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快车道。
2.4 业务部门积极宣传并做好服务是水牛奶业发展的前提
各级畜牧部门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奶水牛发展的好处, 发动农户加入饲养奶水牛的行列;积极帮助养殖户引进优良奶水牛, 抓好人工授精配种工作;指导养殖户种植牧草、科学利用秸秆, 对产奶牛进行补饲精料;加强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引导发展奶农组织等等, 做好奶水牛发展系列化服务工作。
2.5 农户有积极性且有一定经济实力是水牛奶业发展的基础
奶水牛发展得快和好的市县, 农户均有养水牛的习惯, 对养殖奶水牛的积极性较高, 商品意识、市场观念强, 而且本身有经济条件, 敢投入, 愿意投入。合浦东园奶水牛场从2005年10月至2011年5月共购进了杂交母奶水牛3 700头, 计划5内达到5万头的饲养规模。
3 益阳市发展水奶牛的有利条件
益阳市水热充足, 草地草坡面积广阔, 秸秆饲料资源丰富, 基础母牛存栏多, 品改技术成熟, 发展奶水牛优势明显、前景可观。
3.1 气候条件适宜
水牛是一种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多功能家畜。广西水牛研究所专家研究证明, 在全国水牛分布最多的广西、云南、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均适合对其进行杂交改良, 发展水奶牛产业, 品改后的奶水牛其产奶性能等杂交优势遗传性状毋庸置疑。益阳市位于北纬27°58′38″至29°31′42″, 东径110°43′02″至112°55′48″。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境内气候温和, 光热丰富, 雨水充沛, 具备发展奶水牛产业的良好气候条件。
3.2 饲草资源丰富
据1983年全市草场资源普查, 境内有农林隙地类、山地草丛类、湖滨草甸类、山地草甸类等7类自然草场, 总计面积约19.2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草地17.96万公顷, 占草地总面积的93.64%。同时, 近十年来人工种草发展较快, 人工种草面积共计1.27万公顷。此外, 全市常年种植水稻30万公顷, 油料作物6万公顷, 玉米3万公顷, 甘蔗1万公顷, 紫云英和苕子10万公顷, 还有花生、黄豆、蚕豆、甘薯等作物等。据测算, 全市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量达400多万吨, 紫云英、苕子等新鲜豆科青料年产量近1 000万吨。丰厚的饲草资源为我市奶水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3 种质资源优良
益阳市饲养水牛历史悠久, 据沅江县志记载, 南北朝成立沅江县时, 就有“牛, 大牲也, 阴物, 境内所产水、黄两种”的记载。千百年来, 湖区水牛经过精心的选种选育和饲养管理, 形成了优良的地方品种——滨湖水牛, 其躯体高大, 骨骼粗壮, 各部匀称, 肌肉丰满, 具有体高力大、耐粗易肥、性温驯、能耐劳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已列入国家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进行保护。广西水牛研究所及广西畜牧总站资深专家都认为, 滨湖水牛的奶水牛杂交改良比之躯体相对矮小的广西水牛, 其产奶性能等遗传性状应该会有更大的杂种优势。
3.4 品改技术成熟
我市所辖7个县市 (区) 已建成6个中心品改站, 80个乡镇品改站, 安化县在建有17个乡镇品改站的的基础上, 同时在中心村和重点村建成品改点62个, 其他县市也建立多个村级冷配点, 基本形成了以县肉牛品改中心站为核心, 乡镇冷配站为骨干, 村级站冷配点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肉牛品改网络。一个好的品改技术员需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 我市拥有丰富肉牛品改经验的技术人员达100多人, 其中有48名乡镇品改员推荐到省局参加高级品改员培训班学习, 并取得了高级品改员培训证书, 为我市推广奶水牛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3.5 发展前景可观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水牛用于耕田的历史使命将完成, 发展奶水牛产业, 既不与人争粮, 也不与人争地。奶水牛全身是宝, 水牛奶享有“奶中之王”的美誉, 水牛肉味美、营养丰富, 乃肉中珍品, 水牛皮是鞋、包等高档奢侈品皮具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据考察, 目前水牛奶的收购价为8元/千克, 是普通黑白花牛奶收购价的两倍以上 (3.8元/千克) 。有关专家认为, 由于水牛奶资源的稀缺, 其价格差距将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此时在我市发展奶水牛产业, 既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又有利于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 同时也解决了国家滨湖水牛保种难题。
4 益阳市发展奶水牛的思路与对策
尽管益阳市拥有发展奶水牛产业的诸多有利条件, 但同时还存在一些瓶颈:一是迄今为止我市还没有奶水牛良种繁育、饲养管理、挤奶等经验, 养殖技术匮乏;二是按部就班将一头役用型滨湖水牛杂培育成一头高产三代杂交奶水牛, 投入大、周期长;三是目前我市在奶业产业链上尚是空白一片;四是资金投入匮乏。鉴于此, 特提出我市发展奶水牛的思路与对策如下:
4.1 发展思路及目标
以国家奶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为契机,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与企业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充分挖掘我市滨湖水牛资源, 大力开展引种本交、冻精冷配、胚胎移植等工作, 重点发展奶水牛养殖小区, 积极培育加工龙头, 努力开发水牛奶系列加工产品, 加大扶持力度, 使我市水牛由役用型向乳用型转变, 实现滨湖水牛价值综合利用。力争用10年时间发展良种奶水牛30 000头, 年产水牛奶6万吨, 把我市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奶水牛产业带之一。
4.2 发展措施及对策
4.2.1 政府搭建平台,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成立奶水牛产业开发项目领导小组。加强奶水牛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 负责对奶水牛产业总体规划、扶持政策制定与落实, 组织奶水牛项目申报、实施、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二是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首先, 要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市、县各级财政, 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专项用于水牛奶业发展。建议市级财政设立1 000万元水牛奶业专项, 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其次, 财政支农、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及科技兴农等资金也要向奶水牛产业倾斜, 夯实发展基础。再次, 各级政府应协调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把支持水牛奶业开发作为信贷支持重点, 降低贷款门槛, 加大对奶水牛产业投入。最后, 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发展奶水牛产业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优良资金注入奶水牛养殖和加工企业。
4.2.2 建设养殖小区, 做好示范引导。
改水牛役用为乳用, 改变千百年来的耕牛用途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奶业的高起点、高质量要求不可能再允许走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的路子。因此要做好奶水牛产业, 首先, 政府必须支持建设一批奶水牛种畜场、优质奶水牛养殖示范场, 实施奶水牛养殖奖励扶持政策, 推动周边奶水牛养殖业的发展。同时, 通过技术培训、人工种草、加强指导和资金扶持, 发展一批年存栏10~20头能繁本地母水牛或杂交母水牛的农户, 重点鼓励同一个村、同一个组发展规模养殖户, 构建区域性的养殖小区, 在小区内采用集中饲养、集中挤奶、分户管理的模式, 推行标准化生产。
4.2.3 开展品种改良, 扩大能繁水牛。
水牛品种改良应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明确杂交组合模式。品种改良应坚持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冻配杂交改良本地牛为主, 大力推广国外品种摩拉、尼里—瑞菲牛冻精与本地滨湖水牛配种进行杂交改良, 生产摩本、尼摩本杂交母牛。二是加快乡镇品改站点建设。完善已建成中心品改站、乡镇品改站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 在安化、沅江、资阳等县市的重点乡镇适当引进摩拉、尼里良种公牛配套建设品改站。力争在项目开始实施后两年内, 通过补贴支持新建或改建奶水牛乡镇品改站10个, 人工授精站30个, 强化50名镇乡级奶水牛牛人工授精技术人员培训, 大大提高我市水牛人工授胎率, 扩大基础母牛群, 夯实发展基础。
4.2.4 发展饲草生产, 探索养殖新模式。
我市秸秆资源丰富, 但是冬春青饲料匮乏, 必须扩大全市饲料或牧草种植面积。一是可利用我市冬闲田种植黑麦草等优质牧草, 一亩 (667m2) 一冬可收割1 000千克, 可满足一头牛一个冬的需要。二是可实行农田套种、间种牧草或草田轮作等方式发展优质牧草。三是大力推广饲料青贮技术, 有效解决冬春青饲料匮乏难题。四是可推广“东园模式”, 实行循环经济立体养殖。我市可因地制宜, 在此生态循环模式环节上有所增减。
4.2.5 强化技术培训, 加强宣传引导。
发展奶水牛在我市是个新生事物, 同时又是一项科技含量相当高的产业。因此, 加强技术培训至关重要。一是应以牛的人工授精和疫病防治技术为重点加强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培训。二是应以秸杆青贮和微贮、种草养牛、挤奶、疫病防治等技术培训为重点, 加强对奶农的培训。三是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市对奶水牛及水牛奶的认知度。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 广泛宣传饲养奶水牛带来的乳肉综合效益, 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水牛的杂交改良和奶业生产上来。同时, 引导广大消费者提高对水牛奶营养价值的认识, 多喝水牛奶, 从而促进消费, 拉动生产。4.2.6培植加工龙头, 确保持续发展。水牛奶具有巨大的加工潜力, 它不仅可以加工成大众化的灭菌乳、酸乳、学生奶, 还可以开发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水牛奶制品, 如奶酪。要确保我市奶水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有相应乳产品加工企业作支撑。在我市奶水牛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后, 可采取“内联外引”措施, 通过招商引资在益阳市城区新建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的水牛奶品加工厂, 开发酸奶、奶酪等系列奶产品, 辐射周边地区, 以消化利用好全市水牛奶, 增加奶产品附加值。
摘要:2011年6月, 我们组织专家考察团一行8人赴广西考察奶水牛产业发展状况, 通过座谈、现场询问、实地考察等形式, 深入调研广西奶水牛的育种、饲养管理、奶制品加工、销售等产业环节的基本情况、成功经验以及运作模式。通过考察, 我们既开阔了眼界, 又启迪了思路, 更增强了我们对奶水牛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篇3
关键词:武德镇抬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
武德镇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东北部,北依沁河,东连武陟县,南到黄河。温县盛产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是远近闻名的怀药之乡,同时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武德镇抬鼓又名吉庆鼓、吉祥鼓,据说创编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当时的天地会要敬天祭地,反清复明,召集人马时就敲鼓,声势浩大,振奋人心。鼓点子敲起来的时候,镇上13个村子都可以听到,甚至一直往南20里地的赵堡街(属赵堡镇)都可以听到。天地会瓦解后,抬鼓却在武德镇一带流传下来。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家家户户的大老爷们儿都参与抬鼓表演,光着膀子游村,还要与相邻的村子“对敲”,比的是哪个村的人多,哪个村的鼓敲得最响亮、最好听。北方的冬天很冷,但因为心里高兴,光着膀子敲都不觉得冷,人们的脸上和身上都是汗,却没有人叫累,越敲越起劲,越敲心里就越高兴。抬鼓表演中融入了一些武术套路,丰富了内容,形式更多样化。
清末民初,连连战乱,社会动荡,抬鼓陷于瘫痪,像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渐渐地被人们冷落了。尽管鼓谱完整地保留下来,其中蕴含的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的哲理却无人知晓。民国初年只有正月初一、初五、十五、十九(添仓)的时候才敲,此时的抬鼓既有敬天祭地的寓意,又有民间娱乐的功能。解放后,武德镇重新购置表演器具,开创了抬鼓的新局面。再后来的一段时间,人们忙于生产、生计,敲鼓的寓意就转变为“打鼓镇穷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地方文化部门都要组织文艺汇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好转,抬鼓的意义更多倾向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它成为当地民众参加节庆、庙会等文化活动时的一项独特的民间表演活动,带来喜庆、祥和、热闹的氛围。近年来,抬鼓多次参加省、市一级举办的节日庆典、文化展演活动,比如2006年参加河南省“春满中原文化庙会节目展演”,2007参加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7年3月武德镇抬鼓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抬鼓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
2011年2月17日(正月十五),我从家里赶到举行汇演的现场。整条街禁止车辆通行,每一个村都在排队等待入场。人很多,表演的进度快,表演完已近中午。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观看武德镇抬鼓(后来才知道,其实是表演者的应付,并没有真正的表演完全部套路)。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演出,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以及带给我的震撼,鼓声急缓有致,高潮迭起,强悍有力,扣人心弦。在那次的演出上,我有幸见到了抬鼓传承人黄占利老人。当我向队伍中的一位老人了解有关抬鼓的具体内容时,那人把我带到了黄占利那里说:“你问他,他最有发言权。”老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但是依然神采奕奕,倒像是60岁。据他讲,古时侯抬鼓表演的队伍十分庞大,少则五十多人,多则上百人,场面宏伟壮观。每次表演,必有12面鼓一起上阵,象征着每年的12个月顺顺当当,风调雨顺。再加上大镲、马锣、小云锣,还有一种俗称“叫勾”的乐器搭配敲打,气势显得更加威武雄壮,大气磅礴。艺术风格古朴典雅,深邃凝重,整个鼓曲听起来自由欢快。
队伍中位于第一排的是四个领点(节奏)的,手执小云锣。第二排有三个人:两个持马锣的站两边,手举黄、红两面三角旗的指挥站在中间,三角旗上是龙凤图案。而后是12面印有“武德镇村委会”6个字的大鼓纵向排开,每面大鼓配两人敲打,在大鼓上有红布条攀在人的肩上,抬鼓也就因此而得名。每个敲鼓人的边上配一个打镲的,打镲的旁边是手举龙凤锦旗的小孩子,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0岁以内,这也是队伍的最外围。在队伍的末尾是两个打镲的。旗帜的颜色很多样,有红、黄、橙、绿、蓝、黑、白七种颜色。12面鼓,24个敲鼓人,24个打镲人,24人举旗,4人敲马锣,4人领点,外加一个指挥,场上共计81人。
据老人讲,表演当天马锣没有上场,因为没有人会敲。在以前的表演形式中一鼓配三镲,“叫勾”领鼓、领节奏,马锣在鼓声之前,“叫勾”之后。执马锣的共计6人,纵向队伍的两边各3人。古时候是一鼓配4副马锣。马锣的声音应该护得住鼓的声音,镲和“叫勾”声音的配搭与鼓的声音很和谐,带来的视听感觉要比现在恢宏气派很多。旗帜的颜色和质地也不像现在这样随便。以前的旗帜是绸缎做的,上面的龙凤是丝线绣的,质地厚实,看起来极为气派。2006年,抬鼓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黄占利强烈建议下,村里备了四十面旗,但旗帜的质地不能跟以前的旗帜相比。现在的旗帜图的是新鲜,古时候的旗帜图的是气派。古时候旗帜的颜色有大红、粉红、土黄、柠檬黄、橙色、深蓝、浅蓝、深绿、浅绿、黑、白十色。鼓帮上过去写的是“武德镇天地会”, 1977年改为“武德镇革委会”,1997年改名为“武德镇村委会”,2006年重张了几面新鼓,此时的鼓帮上不在是墨迹,改为电脑印刷体“武德镇村委会 ”。
解放前不允许妇女参与表演。解放后,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队伍中就有了妇女的身影。妇女打镲,男子敲鼓。以前的镲有7市斤重,由于妇女参与,乐器做了调整,将7市斤重的镲改为3市斤重。参与表演的乐器各具特色,服装的颜色和样式不尽相同。队伍两列孩子们的服装为白色,类似于太极服,只是腰间多了一条金黄色的腰带,没有头饰;妇女的衣服是大红色的,头饰是百鸟朝凤,凤头也是红色的;抬鼓、打镲以及指挥者的着装是黄色,一块黄头巾包头;领点的除了黄色的服装和头巾外还有一件披风,披风上有龙的图案。我问老人这些服饰、头饰经历了哪些变化。老人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笑说,现在的服饰没什么特色,都是民族服饰店里买的,很劣质。用老人的话讲,就是“全部现代化”。古时候都是农民参与,没有服装。现在各个鼓队同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服装,完全被现代化了。
现在的鼓槌不同于传统的鼓槌。传统的鼓槌粗而短,现在的鼓槌质地是桑木,细而长,小拇指一般粗,一米左右长。鼓槌外面用花花绿绿的布条缠起来。在以前,一人一鼓叫跨鼓,鼓面直径60公分,鼓槌质地是榆木,短小,着鼓点很随意,但声音很稳很厚重。后来变为二人一鼓,鼓面直径90公分,所以叫抬鼓。如果鼓槌太短,就着不了鼓;如果太粗,人费力气,所以改进成了细长的。鼓锤的另外一点改进就是鼓锤是有一定的弧度的,一方面着鼓点小声音响亮,另一方面有弧度的鼓锤在着鼓的瞬间和手之间有一定的缓冲,不至于震手。鼓锤的外面除了缠花花绿绿的布条外,还缠有被染了各种颜色的鸡毛,一亮鼓锤,鸡毛满天飞,此时的鼓锤更像是鸡毛掸子。当鼓敲起来的时候,齐刷刷的,毛茸茸的,甚是好看。现在不愿意费事,偷工减料,没了鸡毛,改榆木为桑木。
每段鼓曲要以五声鼓开头,三声鼓结尾,它的寓意是五谷丰登、三阳开泰。鼓谱分九路,开头一小段是开鼓,每一路的结束都归结到开鼓,再由开鼓开始进行下一路。鼓谱没有一路鼓谱,从第二路开始到第十路鼓谱结束后又回到开鼓,这是一遍,寓意九九归一。武德镇抬鼓最大的特点在于有套路,表现急缓有致,时而犹如万马奔腾,时而犹如春风拂面,旋律扣人心弦。现在表演的只是二路、三路以及四路,因为这3路鼓谱大伙最熟悉。每次表演前,都要专门组织大伙学习鼓谱、练习打鼓。大多数人对鼓谱是“半盆糊涂半盆浆,打着打着就迷糊”。打鼓的看指挥,由指挥来揣摩时间。时间差不多了,不管3路鼓有没有表演完,就草草收场。个别人明了没打完,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完没完,反正是结束了。观众看的是热闹,领导看的是形式。抬鼓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粗犷,所以过去打鼓的大都是些“二蛋”,现在的鼓打起来斯斯文文,远没有表现出鼓的特点。
当我们用历时性对比的眼光来看待武德镇抬鼓,可以发现它的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表演形式多样化且具有地方特色,道具及服饰风格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一层不变的深刻的鼓谱寓意却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沉默,成了时代的见证,成了“遥远”的历史。
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篇4
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
(2011年4月)
地委、行署:
为了全力打造山南雅砻文化大观源,全面落实张庆黎书记等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借鉴内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根据2010年12月29日自治区关于雅砻文化大观源专题会议精神,经地委、行署批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山南地区行署办公室、雅砻文化大观源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乃东县和雅砻文化产业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组成的雅砻文化大观源赴内地学习考察组一行8人,于3月19日至4月1日赴陕西、云南、海南、江苏四省,对西安大唐芙蓉园、丽江市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迪庆普达措国家公园和独克宗古城、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和槟榔谷、江苏灵山梵宫等文化旅游景区进行了学习考察。
此次学习考察,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所到地(市)大力支持,特别是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给予了有力协助,确保了学习考察活动顺利、圆满完成。学习考察前,其美仁增书记、赵宪忠专员十分重视,对此次学习考察提出了明确要求;行署副专员云丹召集考察组人员对此次学习考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目的和任务、具体事项和考察要求进行了部署、强调。学习
(二)注重基础建设。各地始终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跳出旅游办旅游,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范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他们集中财力,狠抓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使得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很大改变,宾馆、饭店、旅馆、商店等满足了各层次游客的需求,景区观景台、休息亭、厕所、安全防护、排污治污等服务功能十分完善,为旅游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硬环境”。西安市不用政府资金,而采取先举债投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再卖地回收资金的办法,使城市功能和价值同步提升。丽江市十几年累计投资近20亿元,实施了改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古城处处蕴含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千古意境,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城市品位极大提升,四面八方旅客纷至沓来,呈现出人兴业旺的大好局面。三亚市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各类酒店254家,拥有家庭旅馆1000多家,共有床位近6万间,适应了游客不断增加的需要。
(三)注重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之魂。学习考察中,各地在文化旅游挖掘、传承、包装、创新方面都给人以全新的、震撼的感受,不论是景区景点、房屋建筑、人物雕塑、标志符号,还是文艺演出、民族歌舞、风土人情、衣着服饰、民间故事等,都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各少数民族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山、水、物、人、歌、舞等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被称为“民族文化和旅游对接”的“丽江印象”大型实景演出确属一绝,500多名当地少数民族组成的演员,在象征着云贵高原红土的红色沙石砌成的12米高、迂回艰险的“茶马古道”上,以玉龙雪山的神奇风光为天然背景,以纳西民族为主的当地民俗民风为主调,气势磅礴的演出构成了整个场景;《椰岛谷歌》实境演出以古乡古色的黎族村寨和秀丽挺拔的百年槟榔林为背景,以纹身纹脸阿婆织锦绣花和悠悠水车、轻淌溪水、和谐山水为衬托,200多名土生土长少数民族演员,以独特的演出演绎和再现了勇敢、勤劳、淳朴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身入其中,让人叹为观止。还有108米高的南海观音、88米高的灵山大佛、无锡的九龙灌浴,创意大胆,设计宏伟,非常震撼,令人敬畏。这种大手笔、大品牌、大文化、大旅游的做法,无不让人折服。
(四)注重经营管理。这些城市文化旅游之所以发展很快,得益于有好的运作模式。其共同之处,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各主要景区以成立管委会为龙头,以管委会下设公司为经营主体、下设处室为管理单位,管委会主要行使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项目立项、土地开发与用地管理、协调服务、劳动用工、监督管理等职权,公司在资金筹措、景点开发、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西安市坚持“把城市当景区打造”的理念,走“文化—
6项公用信息图形符号、标识标牌设立醒目、安全措施保障有力,绿化、净化、美化到位,酒店、旅行社、旅游车船、旅游定点购物商店、文化旅游经营单位齐全,为游客消费提供了平台。丽江市实行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文艺演职人员全部买断工龄,其身份由事业单位人员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职工,完全走向自我经营、自负赢亏、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公司,迅速形成产业规模化,其人员工资远远高于以前。特别是各地投入巨资打造的文化旅游精品节目,成为当地旅游中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大餐,西安的《大明宫传奇》、丽江的《印象丽江》和《丽水金沙》、海南的《椰岛谷歌》等等,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是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商品价值体现,形成了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加工、生产、销售与旅游线路一条龙,少数民族字画、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政府“有形之手”抓管理和市场“无形之手”抓整合的旅游行业协会新体系十分完善,当地群众增收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推进、和谐发展。
二、学习考察文化旅游产业的启示
此次学习考察,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为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提供了如下有益启动:
(一)领导重视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靠保证。学习考察地把文化旅游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从战略定位、规划设计、资金投入、政策措施、领导力量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并动员各方面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大办旅游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委、行署全力以赴,社会各界热切期盼,山南旅游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二)创新体制机制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大动力。从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经验看,实行景区(点)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政府主导、名家打造、市场运作”模式是成功之举,基本规律是起步阶段政府主导的多、发展阶段政府推动的多、兴盛阶段政府放开的多。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完全可以借鉴和推广这一模式,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吸收、完善,开创符合山南实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以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园区大发展。
(三)依靠资本运作是破解文化旅游产业资金难题的基本手段。办旅游,靠社会。在学习考察地,到处可以感受到市场化运作发展文化旅游的活力:景点经营是企业的、车是个体的、酒店是股份的,就连极负盛名的大唐芙蓉园、南山文化园和玉龙雪山等景区,政府只提供政策和土地,市场化运作相当成功、富有活力。打造雅砻文化大观源,既有中央、自治区和对口援藏省市的支持,又有社会广泛参与,加之园区建成有其很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采取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既有利于政府掌握主导权,也有利于社会力量办旅游。
10观源项目的定位是:公益性兼具经营性,坚持以文化为脉络、以景点串珍珠、以水系增灵气、以生态为衣冠,突出文化体验、民俗观光、休闲度假的文化旅游园区创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兼顾公益、权责明确”的运作模式,立足西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着力打造藏民族文化传承基地、西藏历史展示基地、藏汉民族团结象征基地、特色文化旅游重要基地、西藏影视文化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其成为独具魅力、气势恢宏、历史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西藏文化窗口、山南旅游品牌,最终实现最佳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要高起点、大手笔规划。规划是纲,纲举目张,规划的标准还要提高。对现有规划方案和详细规划,要按照“做绝世精品、做旷世之作”的理念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和单个项目设计边施工边完善”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再次反复论证、反复修订,使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雅砻文化独具特色魅力,切实把规划做特、做精、做亮。目前,我们的规划还处于中、低层次,还不够大气、不够震撼。下一步,一是要提高顾问和专家层次。邀请更高层次的领导和专家作为项目顾问,指导和参与规划,全力提高规划标准和档次。二是要优化规划方案。树立“大气势、大气魄”的理念,面向全国甚至国际,以更高的标准,聘请藏文化、旅游、建筑、声光电、绘画、节目打造等方面顶尖的专家名人,对整体规划和每一个规划项目进行再优化设计,确保园区建筑既与文化相协调、又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三是规划要体现超前性。充分考虑今后节目打造、游客参与等项目,以特殊的标志性建筑和雕塑、有特色品位的节目吸引游客,使之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四是区域布局要合理。按照旅游、城镇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思路,把昌珠历史文化名镇作为一个景区进行规划,雅砻文化大观源要在区域布局、功能互补、设施共用、文化特色上与之相协调、相呼应。按照特色互补、风味兼顾、合理搭配的原则,根据功能和产品特色,突出园区各区域的主打品牌,形成既互为补充、又独具个性的旅游产品。五是旅游要素要齐全。做好交通、昌珠镇、文化娱乐场所、宾馆饭店等配套功能的规划,形成十分完善的规划体系。六是政策界限要把准。特别是园区内的建筑、标志性符号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使藏民族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展现。具体上,历史博物馆建设可借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示方法;歌舞博览馆可借鉴丽江《丽水金沙》剧场和海南《椰岛谷歌》舞台;功德园可借鉴无锡灵山婪宫建设理念;情歌长廊可借鉴西安大唐芙蓉园;商业文化街可借鉴海南槟榔谷和丽江古城;所有建筑可借鉴香格里拉的藏民族建筑风格。
(三)要高水平、多元化融资。综合各地在融资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起步、发展、兴盛期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融资模式。起步阶段,要采取政府、企业和社会、投资公司和群众多元并举的办法,政府投资以争取中央、自治区文化旅游项
314设计、包装打造。二是要立即着手精品打造。这是园区活力的引爆点,必须在项目建设前谋划,通过邀请著名导演打造一部有影响力的影片、策划一部有特色的舞台剧、创造一部唱遍全国的主题歌,制造亮点,形成看点。三是要同步开展运营后相关工作。成立雅砻文化研究委员会,下设园区经营课题组、文化节目打造组、旅游商品开发组、建筑风格审查组、非物质文化保护开发组、景点队伍建设组等研究组织,明确职责、任务和时间,重点就园区如何运营进行研究,确保项目建成后,立即投入运营、发挥效益。四是要科学编制旅游线路。以雅砻文化大观源为中心,以昌珠寺、雍布拉康为支点,形成“三点一线”旅游精品线路。五是要充分挖掘藏民族文化特色,结合特色农副产品优势,通过本地企业自主研发和借助外地企业加工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推出质优、款新、价廉、富有创意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游客放心的消费品,对不符合藏民族特色的商品要引导退出市场,对假冒伪劣商品要坚决予以打击。六是要开发适应现代旅游消费者需求的互动性、参与性、刺激性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藏家访等农家旅游,以改以往“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现状,真正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精、做活。
(六)要高规格、大声势营销。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唱、集中优势、整体出击”的营销策略,确保雅砻文化大观源一炮打响,产生巨大社会效应。营销经费上,起步阶段,政府占主导,而后逐渐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营销方式上,一是借助名人搞促销。重点在项目规划、项目建设、节目打造等方面,邀请中央、自治区有关领导和知名专家、导演,以名人效应扩大雅砻文化大观源对外知晓度、知名度。二是借助名媒搞促销。通过邀请中央、自治区电视台和对口援藏省市电视新闻媒体,大势宣传,大力促销,特别要做好开园仪式的策划、包装和宣传,以强烈的宣传效应轰动全国,感召和吸引四面八方游客。三是借助名社搞促销。重点是加强与区内外旅行社的联系,制定促销策划方案,把雅砻文化大观源作为游客的重要旅游线路之一,以旅行社和游客的增加形成良好的宣传链。四是借助名刊搞促销。与旅游知名刊物和知名发行社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反映雅砻文化旅游特色的高质量的宣传品,如书籍、光盘、旅游导示牌等,并在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处设立宣传栏,在一些宾馆和饭店无偿提供《雅砻文化大观源旅游宣传手册》,切实扩大宣传面。五要利用名导搞促销。组织编写能充分体现景区内涵、适应游客需求的讲解词,并对所有上岗导游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导游各方面综合素质,通过导游的衣着外冠、言谈举止和温馨讲解,实现旅游者的口碑效应。
(七)要高质量、人性化管理。管理出精品、出效益,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要强化旅游部门的职能。旅游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心转到抓政策、制规划、定标准、提思路和普查资源、建项目库、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策划宣传上来,对旅行社和导游履行执法权和
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篇5
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近日市发改委会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县区发改委、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有关人员一行30余人赴市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较为全面了解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考察报告从现状和特点、经验和做法、借鉴和启示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和探讨,以期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市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十多年来不断创新模式,丰富内涵,依靠农业
产业化探索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增长%,农产品出口创汇亿美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市按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明显、产品质量更加优良”的原则,重抓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围绕培植品牌产业促调整。做大做强瓜菜、畜禽两大支柱产业,不断扩大果品、水产、苗木、花卉等产业规模。全市年产瓜菜1300多万吨、果品100多万吨、水产60万吨,年出栏肉鸡3亿只、肉鸭1亿只、生猪650头,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是培植特色产业促调整。突出地方特色,促进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每个县市区确立2—3个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寿光为中心的100多万亩保护地蔬菜生产区,以
昌乐为中心的40多万亩优质西瓜生产区,以安丘为中心的30多万亩优质姜蒜葱生产区,以临朐为中心的7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区等,全市万亩以上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100多处。三是提高产品档次促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实现了初级农产品由普通产品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转变,加工制品由生向熟、由粗向精的转变。
以龙头企业为重点,龙头企业大型化外向化发展势头强劲。一是做大。,该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141家,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从业人员42万人。二是做强。市、县安排两级财政贴息资金7000多万元,扶持1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先后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贷款55亿元、山东省农发行100亿元的政府信用贷款。全市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44家,市
级龙头企业18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过10亿元和过30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21家、12家和3家,诸城外贸突破了70亿元大关。三是做精。目前已建成肉类熟食加工、粮食精深加工及fd生产线120多条,精深加工产品1000多种。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2家,500多种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蔬菜出口占全国五分之一。
以生产标准为关键,农业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是抓基础。基本建立了农业标准、检验检测、执法监督三大体系,承担的国家重要技术标准试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市发布实施质量标准171项,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个县级检测站、105处乡镇检测点、730处企业检测室,其中6家市级和县级检测中心通过了省级以上计量认证,成立了3100人的市县两级执法队伍。二是抓基地。以奖代补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每认定一处无公害农产
品或绿色食品基地奖励3000元,每认定一处有机食品基地奖励8000元。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达463万亩。三是抓创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开展了向伪劣产品宣战、诚信单位评选以及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三大活动,全市有4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农产品品牌总数达到531个,优质农产品合格率达96%以上。
以市场多元化为途径,努力把最好的农产品打入最好的市场,卖出最好的价钱。一是主动走出去。每年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地,到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产销对接会,广泛宣传推介农产品;参加国内知名农产品交易会、贸易洽谈会,开通绿色通道,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去年参加“东盟·中国农业展”,取得巨大成功。二是诚意请进来。先后成功举办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三大国家级节会,并利用国际风筝会和鲁台经贸洽谈会
等,广泛邀请国内外客商到考察。首次成功举办了“中国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签定农产品销售合同额280亿元。三是搞活大流通。全市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城乡集贸市场为辅助,遍布全市、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国最大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买全国、卖全国”,年成交蔬菜15亿公斤,交易额28亿元。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2104个,辐射和带动农户50万户。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产业化组织方式不断完善创新。在多年实践中探索出形式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是对产业化程度较低或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加强合同管理和产销衔接,强化法律约束,提高合同履约率。二是对产业化程度较高或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基础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企业实行建立风险基金、返
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对基地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实行生产物质、质量标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检测收购的“五统一”。三是对产业化程度高或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好的,采取“公司+基地+农场工人”的方式,由企业长期租赁农民土地,企业对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为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了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四是有的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方式,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签订原料生产收购合同,中介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全市70%以上农户在产业化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二、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市始终把产
业化发展摆在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是市县两级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
保障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和一套办法,加强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是牵头成立了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横向交流、引导有序竞争;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做到布局合理,统筹协调;三是转变工作方式。由直接抓生产向政策促动、法律规范、经验总结、搞好服务转变。近几年陆续出台了《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农产品出口质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机制创新。自1993年开始,该市按照“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确立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又提出并实施了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以及“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市委、市政府又把农业作为全市打造的“三大亮点”之一,提出了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三大基地”建设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机制创新,该市探索建立了一体化型、合同型、股份合作型等三种主要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
把握关键环节,坚持扩大开放。狠抓产业化经营的各个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
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立足城乡统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些关键环节的把握,大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主要途径,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兴办了一批高水平、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大型龙头企业,全市农业利用外资118亿元。形成了有主导产业就有大企业带动、大企业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出口创汇带动外向农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高远目标定位,持续有效推进。模式值得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高远定位、锲而不舍、持续推进。特别是多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来参观、学习农业产业化,他们对此没有盲目乐观,而是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至今日,农业产业化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实力全国首屈一指,主要农产品出口创汇
在全国处于重要位置,建成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各类农产品检测机构数量之多,政府扶持引导力度之大,开拓市场渠道之广,直至今日提出的“建设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他们的目标定位都着眼于全国,致力于一流,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推动大发展、大跨越。
三、产业化模式的借鉴和启示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但是和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集中存在六个方面较大的差距:
差距之一:表现在政府层面扶持没有实现大进展。市直各单位在发挥履行职能、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资源整合不到位,整体推进力度不够,面上指导示范不深入,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亟待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全省13个市中,迄
今只有我市和宿迁市未设立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
上海创意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6
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培训班第三学习小组
月 28 日至 7 月 8 日,新津县“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专题培训班在上海黄浦区委党校举行,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期间,上海市委党校的教授给我们讲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涉外礼仪、国际化都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等知识。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浙江奉化滕头村新农村建设,上海田子坊文化产业创意园、8 号桥、外滩、宝钢等在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到一处,大家在认真聆听介绍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就自己的工作与先进地区进行比对,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想法进一步深入了解的相关情况,与授课指导专家进行探讨交流,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真正达到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特别深的感受是上海作为全国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城市,在创意产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运作等方面有许多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的首发地。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自发地形成了四行仓库、田子坊等一批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到 90年代后期八号桥、张江高科技园等一批新型都市产业园兴起,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4 年 11 月,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成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具体指导下,专门从事全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推
动工作。同年 12 月,首届创意产业论坛举行,标志着上海开始着力发展创意产业。
2005 年,上海首批 18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之后,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启动,《上海市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打造“创意上海”,建设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中心的目标。随后发布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中,将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明确定为五大类,即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创意,既体现了扬长避短的原则,又注重了与上海城市转型的需求及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相适应。
2009 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 3900 亿元,增加值 1148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的 7.7%,从业人员 95 万人。目前,上海已建成并挂牌80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超过 250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6000 家,吸引了来自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 12 万人,累计吸收了近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2010 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琳娜•博科娃女士向上海颁授了“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铭牌,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
二、考察园区及企业情况 (一)
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
田子坊文化产业集聚区起始于 1998 年,位于黄浦区西部。它是一片保留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文化创意者的乐园,其核心区“三巷一街”占地 2 公顷,建筑面积约 3 万平方米。
园区具有五大文化特色。
一是建筑文化。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不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建筑,还有 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记录了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二是文化艺术。这里既是艺术家的生态社区,也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艺术消费区,入驻了众多有较强参与性、体验性、观赏性的文化项目。
三是里坊风貌,至今仍保存着率真的里弄生活,是展现上海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湿地”,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
四是时尚文化。拥有众多个性化商铺,出售的多是设计师的最新原创作品,基本形成了以旗袍、围巾、高级成衣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
五是休闲文化。在这里云集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食。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 426 家(工厂区域 209 家,石库门区域217 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 297 家,占总量的 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入驻企业包括:美术业(画廊)、出版业(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影视业(电影后期制作)、会展文化业(展览服务)、创意设计业(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文化相关产业(琉璃艺术品制作、老相机制作、摄影作品制作、陶瓷艺术品制作)。代表企业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妩”围巾、金枝玉叶、金粉世
家服饰等。创意设计类外籍人士、海归派投资企业占较大比例,据统计,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 72 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 36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 19.6%。
(二)8 号桥创意产业园区。号桥位于建国中路 8~10 号,占地面积 7000 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2000平方米。这里曾是旧属法租界的一片旧厂房,解放后,这里成为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所在地。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原企业重组,留下了这七栋旧厂房。
2003 年下半年,在市经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华轻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对“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旧厂房实施开发、改建、招商、管理,历时一年,把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老厂房变成了吸引创意人才、激发创意灵感、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目前,8 号桥已有境内外近百家著名设计公司和著名品牌落户,成为顶级品牌展示和信息发布的平台,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不但保护了老工业建筑、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风貌,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在 8 号桥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新地标、上海七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上海三家信息化示范园区之一。
(三)
世博会中国馆+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其气势之恢弘、造型之雄浑自然不必多说,有镇馆之宝之称的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令每位亲临现场的游客为之
惊叹。而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影像就是由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意、制作的。
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5 年,目前人员规模达到2200 余人,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等地设有 10 余家分支机构和办事处。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视觉技术及服务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致力以数字化三维技术为核心,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全方位数字视觉服务。水晶石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三维可视化的开发和应用服务。同时,由水晶石策划开发的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更是本届上海世博会一大亮点。网上世博会是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将实体世博会的精彩内容,特别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和展馆的精彩场景呈现在网上,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营造一个访问者和实体世博会进行互动的网络平台,是信息化时代世博会展览方式的重要创新,实现了实体世博会和网上世博会的联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世博会理念,被国际展览局评价为“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三、体会与启示 (一)高度重视,长远考虑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 2002 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节能、低碳、环保等一系列行业特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最初面对产业结构升级、老旧厂区改造等工作时,市政府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单纯性的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衡
量,更没有将闲置厂房拆除,重新规划、开发房地产等“短、平、快”产业项目,而是高瞻远瞩地选择了发展在当时看似属鸡肋地位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几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步的发展壮大,每年的增加值能够占全市 GDP 的 8%左右,稳定的财政贡献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个个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当地文化的新名片,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社会效益的丰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早谋划,科学推动 2005 年,上海市就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依托工业设计等方面在国内的固有优势,将“十一五”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五大类: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做好发展方向定位。其次是根据市场和自身特点进行中后期开发利用。在入驻企业的选择上,各园区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特点,不惜以降低租金的方式,有的放矢的进行招商引资。最后是做好后续宣传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支持下,上海市相继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创意产业研究所等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由这些机构与各创意产业园区管理者相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论坛、会议、沙龙、笔会等各类活动,并利用各类节日,开展庆祝活动,打造一批形象工程以进一步扩大园区影响,提升知名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首先,政府在闲置厂房和土地的开发上,大胆采用了 BOT(建设-
运营-移交)投资模式,有的甚至采用了 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其定义为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上海通常合约为 15 年),许可其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 投资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缓解财政负担,规避政府各种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刺激私营企业加强管理,控制造价,有效地减低项目建设费用,缩短建造期。
其次,现阶段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采用完全民间资本投入,整体包装、改造、招商,以企业招引企业、以企业服务企业、以企业管理企业的模式,标志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从传统的政府派出管委会管理运作的“政府主导型”转化过渡到“市场主导型”模式。
(四)依托高端,辐射发展 纵观上海市各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技术、知识、人才和企业为依托,从而带动整个园区发展,并向周边产生辐射效应,例如田子坊就聚集有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等代表企业。这些企业在业界和全世界都有较高的影响力。据统计,田子坊吸引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 72 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
港等 36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 19.6%。此外,在水晶石公司的影响下,在其周边也逐渐开始集聚一些广告公司、数字制作公司、外包服务公司等。由此可见,优秀的人才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吸附影响效应是十分巨大的。
四、关于我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与录像、电视与广播、软件设计、互动休闲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与古玩、工艺、时尚设计等 13个行业(英国分类法)。目前,这一分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禀赋独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好条件。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地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巨大,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浪潮中的主打产业。我县已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目前成都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一个郊县真正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及早谋划将占据先发优势。具体建议如下(一)
实现文化创意与现有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现有产业基础,以利于推动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设计、研发、管理经营等营运方式,不仅卖产品和设备,更卖理念、卖创意、卖设计、卖增值服务。以国际名校赛艇赛为例,作为新津在西部乃至全国
知名的活动,一年一届中仅两三天热闹一下,非常可惜。如果以赛艇赛为基础,依托水上运动项目的规划建设,注入水文化创意元素,建设水上运动乐园、特色水产园、河鲜美食城、水文化博物馆,举办国际赛艇小姐大赛、国际赛艇摄影大赛、国际钓鱼大赛等水文化创意会展系列活动等,可以大大提升水上运动产业的附加值,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态。
(二)
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规划。
在旧城改造和场镇改造中,全县要注意对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特色的居民区、老场镇等建筑或建筑群,通过“功能”置换等方法,因势利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减少建筑物破坏度,降低建设成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速度。如针对新津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遗存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借助林盘古镇民风古朴、历史厚重和环境优美等特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以及文化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完美融合。
(三)
突出重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突破
按照“集中资源、选择重点、优先发展、实现突破”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新津优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是:
一是文化休闲娱乐业。新津作为成都的南大门,独具特色的山水资源、文化底蕴、区位优势,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已建成的花舞人间、在建的亚特兰蒂斯、即将开建的宝资山文旅、在谈的新平古镇宽窄水巷、规划中的宝墩遗址保护利用开发等文旅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和闻名全国的河鲜美食,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是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创意产业。新津在成都乃至西部率先提出了建设幸福新津的目标,获得全国绿化县,已通过全国生态县的技术核查,在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中注重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建设,涌现了诸如袁山社区、月花社区、水乡兴义等在有一定影响新农村示范社区(镇),在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方面,新津应该做出独具特色的创意文章来。
二是会展服务产业。近年来,新津已先后举办国际新材料论坛、国际有机峰会等高层次会议,近几年一批星级酒店和大型文旅项目将建成,如果我们能利用新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影响力,争取一些国际国内的大型高层次会议和会展在新津举行,将极大地推进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 篇7
1 台湾园艺产业概况
台湾种植的园艺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花卉、特种作物。2009年台湾水果面积23万公顷, 产量260万吨, 主要水果种类有芒果、荔枝、菠萝、番石榴等, 特产有槟榔、莲雾、咖啡等。蔬菜种植面积17万公顷, 产量300万吨, 主要种类超过90种。花卉种植面积约1.4万公顷, 年产值128亿元新台币 (约合27.8亿元人民币) 。虽然花卉种植面积在台湾仅占总体农业生产面积的1.78%, 但是花卉亩产值高达1.4万元人民币, 高居各类农作物之首。台湾花卉种植地区相对集中, 主要分布在彰化、南投、台中、台南及屏东等县, 包括切花、兰花、盆花、苗木、球根和种子等6大类, 品种多达200多种, 其中切花类和苗木类栽培约占总面积的90%。目前, 台湾的蝴蝶兰、文心兰与大花蕙兰等种植面积约600公顷, 年产值约27.7亿元新台币 (折合人民币约6亿元) 。其中蝴蝶兰出口额达5 200多万美元, 占花卉出口总额的48.5%, 每年出口到香港、新加坡及欧洲等地的成株种苗3 000万株。
2 台湾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1 区域特色明显
从20世纪70年代起, 台湾积极推出农业综合调整方案, 以县、乡为单位, 按不同区域条件, 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 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区域化生产格局。我们考察的云林县共辖19个乡镇, 每个乡都有1至2个最具代表性的产品。
2.2 农会组织功能齐全运行规范
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农会分为乡镇 (市) 农会、县 (市) 农会、省农会三级, 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
农会的主要功能有:一是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 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 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政府委托的业务经营, 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兴办农业金融业务, 乡级农会信用机构遍及台湾农村各个角落, 实行“广存专贷”, 存款可来自农会会员、选助会员和其他团体、机关, 放款则仅限于农会会员。近10年来金融业务盈利均占农会总盈余98%以上。四是提供家畜保险、农民健康保险。除了农会提供的金融服务外, 台湾还设立了政府性质的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 在农会的领导下配合政策为农渔民提供融资保证服务, 截至2009年底, 基金成立26年来累计协助34.2万户农渔民取得农业融资3006亿元新台币。我们此次拜访的云林县农会, 其供销经营所获收益中, 62%用于农民培训、肥料和农药等补助, 38%则用于农会行政开支。
2.3 科技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
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园艺产业的特征, 而这无不得益于台湾农业的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在园艺作物品种改良方面, 台湾从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品种和种源资源,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及其分所, 均有相当规模的种质库;在高新技术方面, 台湾积极发展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台湾农委会采用航空遥测技术, 迅速有效收集第一手资料, 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而准确的信息。用在园艺生产上的自动化技术还有作物受灾预测及遥测、地理资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等;在生物技术方面, 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培育出抗虫白菜、甘蔗、花椰菜、抗病木瓜, 以组培方式培育出果树、花卉的种苗。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健全且管理严格
一是法律法规完善, 农产品安全标准齐全。已制订颁布了《食品卫生管理法》《农药使用管理办法》《农药残留检测要点》《蔬果安全管理办法》。在有关农产品市场和畜牧等法律法规中,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也都予以明确, 根据农业生产、流通和检验工作的需要, 针对20种不同作物、289种农药, 制定了1 149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二是管理部门职责明确, 检测体系健全。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别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负责, 严格把好农产品的生产和入场质量安全关, 台湾各市县设有18个农药检测中心、14个农药检测站, 并在各乡农会、合作社、合作农场、果菜市场、超市设置80多个农药残留生化检验站。三是推行农产品质量论证。在果蔬方面推行GAP (吉园圃) 、CAS (优质农产品) 认证和有机蔬菜的认证。四是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台湾的所有蔬果批发市场均设有农药残留超标快速检验室, 对进场交易的果菜进行抽样快速检测。我们此次参观的西螺农产品市场, 凡是要进场交易的产品, 一周前就要求申报品种、面积和产地, 并对要交易的产品由农会到产地进行检测, 合格者方可允许进场交易。进入市场的产品均依据标准进行分级包装, 注明农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 (编号) 、产品等级、供应市场。五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农业从业人员都知道不注重产品质量就会失去市场, 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因而大多能自觉主动地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和规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2.5 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且运行高效
台湾农产品销售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 (设在农会、合作社等之下的产销组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台湾各农会下设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销班, 专职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分级、包装、运销等各类产后业务, 他们都是以区域内的骨干农户牵头, 以合伙或股份制形式组建而成, 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经营完全实现产业化运作, 支撑和推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台湾对农产品的运销组织体系十分支持, 从规划、建设、运行、资金、税费等各方面都予以大力鼓励和扶持。
此次我们考察参观的台北市花木批发市场, 其完善的交易制度和市场设施、合理的市场布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市场建筑面积共有41 384㎡, 有汽车567辆, 机车383辆, 并配备有停车场、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境噪音监测系统等。市场分三层:一层是零售批场和庭院景观示范区, 提供零售买卖业务。二楼是拍卖场和分货场, 供举行花木拍卖;三楼是盆花展售室, 专门供盆花批发。花农提供给市场待售的盆花, 委托市场摆放在移动货架上进行展售批发。批发的盆花均由花农自己定价, 市场负责销售。成交后, 市场按照销售额的4.9%向花农收取服务费。
2.6 休闲农业方兴未艾
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 能提供休闲服务、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农技培训和农耕农艺体验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 台湾休闲农业, 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等几种类型。为了鼓励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 并配套相应的政策。
我们此次参观的位于南投县的台一休闲教育农场, 拥有各类蔬菜、花卉种苗的培育、蝶舞馆及户外教学园区等, 农场不但利用区内的多种蜜源植物, 培养各种蝴蝶, 并用香茹废弃物营造出甲虫的生态空间, 是一座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观光景点。另一个参观考察点台北县农会文山农场, 是一个以茶园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场, 以茶园生态观光、采茶体验、制茶参观、茶艺讲座、体验教学等为内容, 使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体验农场注重维护生态平衡、有机生态经营的理念。
2.7 有完善的农业保护扶持政策和农民保障体系
台湾对园艺产品有价格干预和产销调控机制。台湾园艺产品的价格效益弹性为0.2%, 产品一般增产10%, 价格会下降50%。当园艺产品市价低于生产成本的95%, 政府机制会启动, 即由政府出成本95%的价格回购产品, 保障农民基本收入, 同时调减来年种植面积。以农会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策略联盟”在调节市场、保障农民利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01年, 台湾的芒果大丰收, 农业“策略联盟”积极配合政府, 将芒果的三级品采购30% (政府补贴一点) , 不许直接上市 (做果汁后再上市) , 市场上的新鲜芒果价格不仅没有下降, 还有上升 (因为上市的主要是品质好的芒果) 。
台湾对农民固定资产 (生产设施) 投入方面也有相应补助。如建温室和购买大型农机具补助全部费用的三分之一, 农民购买农机具需要贷款, 可到政府委托农会的乡信用社办理贷款。政府补贴农户的生产设施都有“政府”部门援建的标识。
台湾实行农业生产保护政策。这些保护政策包括:⑴农产品价格支持。在加入WTO前除了保证以高于成本20%的价格向农民购买稻谷以外, 还设立了高梁、玉米、大豆等产品的保证价格。从1983年开始, 玉米的保证价格是每公斤15元新台币元, 大豆是25元新台币元, 高梁是14元新台币元。这些价格比同类产品进口价格高一倍。⑵农业生产投入补助。政府在降低农业税收的同时, 还补助农业燃料和动力, 提供低息贷款。另外, 政府拨款改善农业、水利、农村交通设施,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⑶直接收入补助, 为了解决价格支持的稻米生产过剩问题, 政府后来干脆采取直接收入补助的做法。农民如果将稻田改种玉米、高梁和大豆, 即可得到每公顷1 000千克的稻米补贴, 即使什么也不种, 亦可得1 500千克稻米。农产品生产保护政策的结果, 使得农民收入与非农收入的差距逐渐减少, 从1985年起, 农家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一直高于非农收入的一个百分点以上。
2.8 基础设施完善, 机械化水平较高
台湾的农业水利、农村交通设施均由政府拨款修建。全台湾农村的基础设施都很完善, 从平原到丘陵山地均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在文山农场看到, 整理茶园、栽植茶苗、起垄开沟均使用小型耕整机。阿里山的茶园全部安装有喷灌设施, 且山地茶园道路完善, 利于机械化操作。
3 启示和建议
通过这次考察和交流, 我们认为台湾农业和园艺产业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3.1 应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园艺产区的交流合作
四川物产丰富, 有许多台湾不产的产品, 如苹果、甜樱桃、荞麦等;台湾园艺产品的产销形式和食品加工技术较先进, 作为蝴蝶兰的王国, 台湾蝴蝶兰的品种尤为丰富。今后加强交流与合作, 不仅有利于学习借鉴台湾的先进经验, 而且可以吸引台湾客商到四川进行投资开发农产品加工, 提升我们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水平。建议四川省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工作, 通过多种方式与台湾农业方面进行广泛的接触联系, 力争在对台农业经济合作中有所作为。
3.2 应加大农产品的质量体系建设
台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曾面临与大陆相似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其不合格产品的比例一度高达30%以上。此后台湾采取的一系列质量安全和管理办法, 对我们很有启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首先要完善相关质量标准体系。特别是必须加快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进度, 满足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需要。其次, 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因产品制宜, 提高检验检测工作水平。第三, 逐步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从生产基地和市场入手, 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制度、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第四, 加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和标识管理, 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 扩大其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
3.3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一般具有提供休闲场所、教育市民、认识农村、体验乡村生活, 维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提高农家收益等功能, 目前正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四川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应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景观资源、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 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特色产品、农村空间出让等与旅游融为一体, 拓展旅游空间, 力争使四川休闲农业向体验型、休憩健身、回归自然和农业深层次开发发展。
3.4 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完善, 目前四川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但总的来讲, 四川各类农民合作组织仍然存在着组织网络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等系列问题, 尤其缺少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组织机构。借鉴台湾的做法, 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型的过程中, 我们应将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大议题来研究, 着力引导扶持、组织网络、服务功能等方面完善提高, 推动农业经济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
3.5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家乡文化产业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井冈山、韶山、横店影视基地、宋城文化旅游产业考察报告08-21
家乡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10-28
用家乡文化守住孩子们的心灵净土07-05
2024马家乡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08-29
企业文化建设考察报告07-27
校园文化建设考察报告09-05
地方文化考察报告范文09-24
跨文化交际实地考察报告07-27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10-17
文化产业园区调研报告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