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经济(共11篇)
刺激经济 篇1
温总理在最近欧洲之行的演讲中提到, 中国有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 我们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刺激经济。但是总理也说到, 外汇储备只能用在国外。那么外汇储备如何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呢?总理的话不是有矛盾了吗?
总理的话是对的, “只能”用在国外的外汇储备也是可以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的。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必须讨论清楚。
外汇只能用在海外的逻辑
首先, 外汇储备表现为央行的“对外资产”不表现为财政部的资产。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 从企业和个人手上, 按照当时的汇率“买”回来的, 对内是央行的负债, 对外是央行的资产, 不能像四万亿那样, 直接投放进入中国经济运行。
进入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要转身投放进入国内的经济运行, 一定要再转换成人民币。如果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再换成人民币进入经济运行, 意味着二次兑换。而二次兑换带来两个可能的结果:如果维持汇率不变, 结果就会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一样, 发生泰国的外汇储备几近告罄的货币危机;如果汇率变化, 结果则是人民币大幅贬值, 严重通货膨胀。
事实上, 多次换汇的思路等价于央行开放印钞机。在央行的外汇资产负债表上显现的是“外汇资产”, 外汇资产的购买力在国外, 这是“外汇只能用在国外”的逻辑。
直接把外汇用在国内的误区
现在有建议把外汇发给老百姓, 刺激老百姓的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这个做法是行不通的。例如, 有人建议发1万亿外汇储备给老百姓, 如果老百姓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消费, 1万亿外汇又回到央行, 相当于多发了等价于1万亿美元的人民币。如果老百姓把外汇拿到外国消费, 首先没有直接刺激中国经济的作用, 更糟糕的是, 中国的外汇储备少了1万亿美元, 但是央行已经是等价发放了两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结果与上面一样, 不是货币危机就是人民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有建议说政府到海外市场上去购买消费品, 然后免费发给老百姓。首先, 这一招与刺激国内经济无关, 如果进口一般消费品, 还可能打压国内市场。其次这样一来, 外汇储备也减少了1万亿, 与上面的各种建议就“殊途同归”了。
曾经有观点认为, 我们把外汇储备投资海外, 这些钱又通过外国机构转投中国, 为什么就不能我们自己直接投资中国?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方。我们投资在海外, 当外国人得到这1块钱的融资, 再投中国的时候, 中国的外汇储备又增加了1块钱, 这与我们自己把1块钱的外汇储备兑换两次是完全不同的。
外汇如何用在国内
温总理提到外汇储备支持经济, 是从中国经济实力的角度, 从中国存在调控空间, 表示中国政府应对危机恢复经济的信心, 说明中国的经济应该没有到要靠印钞票的境地。所以外汇储备支持中国经济应该是按照经济学常规运作的思路。
首先, 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中国近两万亿的外汇储备, 使中国具备较强的外债和其他正常外汇需求的支付能力。在当前危机时刻, 对于稳定外国直接投资, 防止资本大规模流出是非常重要的实力保证。
其次, 较大的外汇储备可以通过推动进口增长来拉动国内的投资增长。比如企业向银行贷款, 换成外汇, 购买更多的国外技术和机械设备, 形成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的拉动作用。中国增加进口, 对于出口国的经济也是有利的。
外汇储备可能还有许多途径为经济增长作贡献, 为国民谋福利, 但是都必须是海外开“花”海内“香”的方式。否则, 后果不是货币危机, 就是通货膨胀。FIC
摘要:中国有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 我们可以动用外汇储备刺激经济。尽管外汇储备只能用在国外, 但它也是可以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的。
刺激经济增长靠什么? 篇2
三驾马车 内需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总体较强,不缺乏刺激增长的动力。除了少数年份外,经济总体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的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每年要解决约1200万人的新增就业。根据测算,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大致可以带动80万—100万人的就业。
如果实际增速低于7%,就会引发就业等多种矛盾。经济增长保持在8-9%之间是必要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地把握发展规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扩大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有较大潜力。我国对美日欧的直接出口占总额的50%以上,这确实容易引发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开拓新兴市场的潜力很大,巴西、印度、俄罗斯、非洲的年均进口增幅都在增长,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金融危机之后,几大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洲、日本,都在回归加工制造业,将经济从虚做实。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很难下降,我国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要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我国的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是一个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增加投资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长期发展基础、带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多年的经验来看,投资增速保持在20%左右是必要的。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在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我国扩大内需具有广泛的空间。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低于50%,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非常大。
如果在扩大出口、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扩大消费性需求,三个方面都做足文章,我国的经济发展就能够取得主动。在投资方面,我国发展基础薄弱,大量的基础设施需要建设,投资就一直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世纪初,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业产能的吸纳非常强大,很多时候根本不用考虑增长方式,那只是一种短暂的模式,即使没有金融危机,这一模式也不可能维持。实际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内部的消费需求应当非常旺盛,增长的结构不应该过分依靠投资与外需。
理顺关系 注重结构
居民收入重于分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是一个资本短缺的国家,但是现在已经摆脱了资本短缺的状态。国民收入在资本、技术、劳动力这几个要素之间分配不合理,使得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导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受到明显限制。
拉动内需重于出口。在出口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出口增长的难度在明显增加。如果出口打不开新的局面,简单采取扩大外向型经济规模的方式将难以为继。从世界各大经济体的状况来看,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内需带动,出口规模占GDP总额很少有超过10%的。对我国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而言,主要的带动力应当来自内需。
金融危机必须警惕。在世界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新的出口产能的增加,会被外需有效吸纳,这一模式可以暂时持续。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新的投资有多少能够真正实现效益,形势已经与过去大为不同。金融危机在不断深化,欧债危机已经到了严重的崩溃地步,不少地方政府却无动于衷,仍然只是一味招商引资、扩大投资。扩大的这些产能,打算卖到哪里去?打算卖什么价钱?很少有人考虑。
政府投资重在民生。在地方层面,促进结构调整,似乎缺乏足够的动力。经济增速下降一点,就会出现各方“叫苦”的声音,粗放的、简单的增长,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从而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阻力重重。地方政府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主体,他应该对投资行为负责。市场经济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市场主体必须自我管理、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你需要多少投资,需要扩大多少产能,面对的市场能够吸纳多少,都应该严肃认真考虑。
在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不对发展的可持续性负责,只是一味简单地通过增加投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而造成极大隐患。投资是需要资金的,在地方对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那些能快速拉动地方GDP的工程,包括盖大楼、建大广场等,资金都给予优先满足了。而改善民生所需的资金缺口,却留在那里。地方政府如此热衷于GDP增长,造成的风险会很大。
城镇道路 该怎么走
201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非常接近50%,可以说2011年超过50%已经是没有悬念的事情。这确实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里程碑。但一定要防止盲目乐观,不要陶醉在这个数字之中。如何看待城镇化率马上就超50%?
地方城镇化推进的方式,基本上还是要“地”不要“人”,把农村的地圈进来了,真正的城镇户籍人口没增加多少,把农民挡在城门之外。单纯看数字超过了50%,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农民的土地进了城,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没有变成市民,可能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进城就业的农民,本身的意愿是长期留在城市,不再回农村。在没有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的情况下,无法在城市扎根,大部分人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不得不回到农村。尽管眼前在城市就业,农村的土地、房子却不能放弃,也不能够拔掉他们在农村的根。
我国的城市化,看重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美化,没有考虑到如何有序地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城镇化不是等于叫所有不种地的人都搬到楼里去,应该更多的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思考怎么让农民在当地发展非农产业。
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例,他们的城镇化不是无止境的发展,走到75%就到头了。这些发达经济体中真正的农民,都不到5%,有20%的非农人口是生活在农村。城镇化不是一味地扩张城市的规模,把没有土地的农民都弄进城市,城市难以承载这么大的压力。
为推进城镇化所做的“铺垫”要到位。以亚洲为例,日本、韩国的城镇化进程都是较为平稳的。日本、韩国在推进城镇化之前,城乡居民都能享受无差别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人们可以自主选择留在农村还是进城,具体生活在哪里,对他们的社会保障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进入城市的农业人口,如何实现市民待遇?以泰国为例,一个农民来到曼谷打工,如果只是来赚钱,将来计划回到乡下,那么他只在劳工局登记就可以了。如果他计划“移民”曼谷,就需要去社保局登记,需要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缴纳社保费。缴费达到8年,就可以获得曼谷市民待遇。
我国需要对推进城镇化进行顶层设计。这些问题越往后拖,引发的矛盾可能就会越尖锐,矛盾也会越集中。强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要适当科学布局,让经济增长重心更多地往中西部地区、往县、县以下地区转移、下沉,这样对农民、对整个城镇化的成本都会更低一点。要更多地关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低成本的城镇化,不要把矛盾都集中到大中城市去。
刺激经济 篇3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救市计划, 美国救市计划总额达8500亿美元, 德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700亿欧元的救市方案, 法国宣布了3600亿欧元拯救银行。我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四万亿中, 保障性安居工程占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占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占1.8万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占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占1600亿;灾后恢复重建占1万亿。由此可见, 我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本质上是一个投资驱动型方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和增长的势头。然而很大程度上, 这是在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的前提下取得的, 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 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复苏和增长步伐也不一致。这其中, 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率先实现了复苏。国民经济企稳向好, 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 进出口在2009年下半年快速回升, 工业生产明显恢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比上年增长8.7%。2008年全年CPI同比降0.7%, PPI同比降5.4%;2009年12月CPI上涨1.9%, PPI上涨1.7%, 为2008年内首度转正。在经济复苏的同时, CPI的加速上行和信贷的巨额投放加剧了管理层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心。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由于市场本身的弊端造成了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市场萧条疲软, 而本次刺激计划具有坚实的短期基础, 具有及时性和必要性, 是宏观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通盘考虑的产物, 是政府这种公共职能部门为调节经济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目前欧美政府也出来拯救企业, 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讲, 我国政府投资四万亿拉动内需的做法是符合经济学原理和世界潮流的, 同时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也是值得称赞的。
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现状
1、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没有增加就业
首先, 从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 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600多万高校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 两大群体叠加, 就业压力陡增。城镇新增就业增速在下降, 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在减少, 现有的工作岗位流失非常严重, 这些都是新问题。与此同时, 我国就业领域长期存在的老矛盾, 比如总量矛盾、结构矛盾还没有破解, 新问题又不断出现, 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其次, 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 它的实体经济的疲软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2009年上半年, 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 而2007年, 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这么多企业倒闭, 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2009年中国经济实现了8.7%的增长, 大约创造了900万个工作机会, 但应届毕业生就有611万人。据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估计, 611万应届毕业生中, 将有200万人无法就业。因此, 中国的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棘手的、紧迫的难题, 一个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想要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恐怕只是奢望。
再次,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来看, 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 其中出口和投资一直占有主要地位。出口的增长带动了每年大概三分之一的就业, 最近几年就业增长大概在每年八百万到一千万左右, 2007年超过一千万, 出口企业对于就业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 而当前的出口放慢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以拉动投资为主, 对提高出口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直接影响是很有限的。
最后, 目前所有的政策都不具有就业导向的性质, 同时也没有出台专门的失业应急措施。现有的刺激方案主要以加大投资刺激重工业、缓和制造业为核心, 而这些行业大部分都是资本密集型的, 不具有大规模就业吸收的功能。并且, 在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和难以在短期发挥功效的约束下, 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失业应急措施。
2、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强有力的刺激政策在顺利完成“保增长”任务的同时也顺便带来了副作用:银行信贷激增, 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 资产价格特别是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随之迅速上涨, 并且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 通货膨胀预期正在快速形成。背后推手之一即是银行争先恐后的信贷量。2009年近10万亿的信贷规模是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的近3倍 (2008年由于刺激政策而不具可比性) 。大量的信贷蜂拥而至必然有部分信贷未流入实体经济而转道进入股市, 这将带来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风险。据测算, 2009年新增贷款与GDP的比例高达40%, 而往年这一比例一直稳定在10%~20%之间, 这说明目前的实体经济增长并没有吸纳如此多的信贷资金。
此外, 受到流动性宽裕和经济回升、企业赢利改善及通胀预期的影响, 2009年以来资产价格重回高位且大部分机构预计:2010年资产价格可能大幅上扬后形成明显泡沫。这使得2010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局势将更为复杂。通过制造一个信贷泡沫来催生一个资产泡沫再打造8%的经济增长, 这种方式无法持续。可靠的办法还是要把短期政策和长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年度的GDP增长, 还要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
因此, 2010年在继续维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 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保持货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管理通胀预期;如何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如何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特别是美国加息及退出政策的时间点, 把握好货币政策的调整时间。在2010年的第一周, 央行延续了2009年10月以来的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态势, 实现净回笼1370亿元, 是央行连续13周实现资金净回笼。2010年1月7日, 央票和正回购利率更是打破持续数月的连平局面, 双双上扬。2010年1月18日起,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些信号表明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步伐, 以防范不断加大的通胀风险。
三、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建议
1、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
对各国决定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 本文认为主要有两点, 对经济回暖的信心以及对通胀压力的担心, 对两者的平衡将决定加息的时机。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刺激政策退出的两难选择, 如果刺激政策退出太迟, 政府债务还会高涨, 资产泡沫和通胀预期增加;如果退出过早, 经济将会面临衰退的风险。近期, 国内外金融市场均出现了大幅调整, 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预期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预见, 如果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掌握不好刺激政策退出的时机和步骤, 退出政策协调不好, 无法做到有序退出, 则完全有可能造成全球经济剧烈波动, 从而导致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其他国家政策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势, 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化, 避免过早加息而导致热钱流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上升。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后, 关键是要创造长久性的需求。
2、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要和一些结构性改革政策的进入组合起来
因为现在巨大的经济增长是靠政府下放的投入在支撑, 一旦退出, 这个速度还会保证吗?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是,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向, 不能由于政府退出行为的存在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所以政府要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刺激, 即高额的负债和过量的货币供应。本文认为, 正确的解决办法是让经济回到能够持续增长的可靠基础上来, 最重要的是供给一方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所以退出和进入要组合。政府的负债、过量的货币供应要退出, 坚决地有步骤地退出, 但是结构性的改革要进入。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信号价值大于其实际投资启动价值。虽然该调控行为在短期内可能会促进中国经济好转, 但其规模不足以弥补经济深度下滑带来的缺口, 且在世界经济萧条的时期, 这个数字是渺小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并没有在本质上改变目前萧条产生的内置机理, 也没有解决中国本轮经济下滑的内在矛盾, 对于经济振兴也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 目前问题的解决方向就是逐步缩小刺激政策, 退出刺激政策, 同时启动结构上的改革, 让中国经济有一个更可靠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萧琛: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2]刘崇献: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原因[J].价格与市场, 2008 (4) .
刺激经济 篇4
未雨绸缪-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
摘要:全球金融爆发一年多来,不但国际金融局势斗转星移,甚至国际政治也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各国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那么,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政策的标准是什么,何时退出,怎样退出,都成为每个国家或早或晚必须面临与思考的问题.作 者:陈华 赵俊燕 作者单位:陈华(山东经济学院财税金融研究所)赵俊燕(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期 刊:产权导刊 Journal:PROPERTY RIGHTS GUIDE 年,卷(期):, ”“(1) 分类号:政府开支并不会刺激经济 篇5
大政府帮不了布什的忙,也帮不了奥巴马的忙。在布什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政府分别于2001年和2008年通过了所谓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刺激法案”。布什政府希望通过给人们提供更多的收入来刺激消费,最终给经济一个积极的刺激。凯恩斯主义的历史毫无亮点可言,但是却无法打消人们对它的热情。总统奥巴马的经济团队正在推行一套相似方案,并带来一个更大的刺激计划——价值达8000多亿美元,包括新的财政支出和临时性减税方案,如果利息费用也计算在内,这一数字将攀升到1万亿美元以上。但是这只是个开始,因为一项涉及更多开支的方案已经使国会陷入了疯狂。
一般来说,政府开支对经济是一个负担。政府开支不管是通过债务融资还是来自于税收,都是对经济生产部门资金的一种转移。而且,绝大部分的政府开支将导致劳动力和资本的错误配置,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破坏。
香港严格限制政府规模,实行小政府治理,而美国政府是中等规模的,因此香港的经济发展要比美国快得多。这一原理同样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经济比大政府统治下的法国经济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约翰·凯恩斯如果今天还活着,他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了。他当然不是大政府的支持者。在和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通信中,他同意这样一种前提:“税收占GDP的最大可容忍比例是25%。”美国现在刚刚跨过这一标准,政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会导致美国成为欧洲那样经济停滞的福利国家。
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和他的信徒认为通过政府借钱烧钱就可以刺激经济发展。根据该理论,这些新的开支将会把钱放入每一个人的口袋中,随着金钱开始在经济中循环流动,得到钱的人就会消费,并“启动经济发动机”。凯恩斯主义者还说一些税收减免政策——特别是一次性抵扣——对经济将有同样的效果,因为目的就是让政府借钱,并把钱给那些会花钱的人。
凯恩斯理论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逻辑错误。它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在现实世界中,政府首先要从经济中抽钱,然后才能再把钱注入经济中。政府就是把钱从经济的左口袋中拿出来,再放到右口袋中的。凯恩斯所说的累积总需求根本没有丝毫增加,因为政府刺激计划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政府先从私人信贷市场中借来的。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增加国民收入,它只是重新分配了一下国民收入。
在赫伯特·胡佛总统的四年任期内,他大幅增加了税率,包括把最高税率从25%提高到了63%。他实施了异常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他大幅增加了对于私人市场的行政干预。最重要的是,他四年中增加了47%的政府开支。他当然没有任何融资困难,因为他是负债消费的。当他1929年就职的时候,美国还有一些财政盈余,但是当他1933年黯然下台的时候,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了GDP的4.5%。
继任者罗斯福没有在贸易上采取更明智的措施,反而对胡佛的政策照单全收。最高税率提高到了79%,政府的干预变得更加广泛,无所不至。当然,政府的开支则暴增——在1933~1940年的8年间,增长了106%。这一大政府并没有给罗斯福带来比胡佛更多的好处。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整个20世纪30年代一直超过17%,而经济总产出一直到二战以后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国际经验也对凯恩斯主义不利。最明显的例子可能就是日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日本一直试图通过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来启动停滞的经济。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唯一上涨的就是国家债务,10年中增加了两倍多,甚至远远超过了意大利国家债务占GDP的比例。日本经济从没有恢复过,而整个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被称为“消失的十年”。
刺激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浅析 篇6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各种强农惠农补贴政策相继出台, 补贴范围越来越广, 补贴资金越来越多。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农民从中得到了不少实惠。农民购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那么接下来就是刺激农民的消费了。近一段时间“家电下乡”, “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出台就是针对如何引导农村市场消费出台的政策。
农村经济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超常规增长和90年代的稳步发展之后, 已经步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商品市场已由过去短缺经济下的卖方市场演变为当前的买方市场, 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 同时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如何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从而带动农村经济乃至全县国民经济的增长, 是当前一个重大的问题。
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意义
1.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于刺激消费需求, 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流通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 当前, 受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影响, 市场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农村市场发展相对缓慢, 而最大的市场在农村, 最大的需求群体是农民, 打开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加速消费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2.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于繁荣农村经济, 农民实现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不仅仅为适应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求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更重要的是为满足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的一项长期举措。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改善生活, 提高生活水平, 迫使农村居民破除小农意识, 转变消费观念, 追求一种文明、健康、高雅的生活, 才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农村。
3.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 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较大差距且有扩张的趋势, 差距拉大十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从两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中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 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消费市场这个最具有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资源, 必然催生一批持久而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就离不开信息传输、科技推广、资金信贷、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交通能源、教育文化、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壮大, 由此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三、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因素
1. 收入因素是制约农村市场启动主要因素。
农村市场启而不动, 与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快、消费环境和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最主要的是居民收入因素, 据调查资料表明,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29万元, 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42万元, 2000年以来5年间平均增速分别为12%、10.6%, 农村大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 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有效支付能力需求的增长。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完善.
使农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相当薄弱, 农村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现实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 使其不敢放心大胆地去消费。对未来的支出预期上升, 农民不得不增加收入中储蓄比重, 导致储蓄倾向上升, 从而影响了居民购买力提高和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即期需求。
3. 商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销售服务不完善。
农民因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的影响, 在商品的需求结构、档次上与城市居民差异明显, 农民在消费时间上具有相对的滞后性, 实际生活中农民难以买到价格适中、功能实用、操作方便的产品, 这样便导致适销商品供应不足, 而品种单调、功能过剩、价格偏高超出农民实际承受力的商品无人问津, 最终影响农民的正常消费需求。同时, 工商企业服务意识不够, 农民买回一样耐用消费品存在诸多的隐性麻烦, 这又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发展。
四、对策建议
最终消费需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 而增加农民需求是保证最终消费需求的重点, 因此, 搞活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 各级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长远规划, 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步伐。通过以市场为导向, 逐步调整农业结构, 将种植、养殖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工业和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产销对路的产品, 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其次, 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发展手工艺生产、食品及饲料加工业、建材、能源工业及农业生产资料产业, 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最后, 还要精简农民基层政府机构, 压缩各种经费开支, 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实行财务公开, 切实减少不合理的收费和摊派, 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
2. 大力发展农村消费品市场。
一是必须注重对农村消费需求的研究, 现时的农民消费者, 普遍讲求的还是“质优、价廉、经久、实用”这八个字, 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的不同消费水平和不同消费习惯, 以及同一地区农民的不同消费层次研究不同的消费需求, 这样才能使供应的商品适销对路。二是在销售方式上要讲求灵活性, 如何以允许农民先提货, 到农作物收获后再付款, 进行适度的赊销;或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 搞一些日用品的拆零、散装等特种销售方式;另外, 针对农民居住分散的特点, 推行一系列的下乡推销活动。三是搞好商品销售服务工作, 服务项目要全, 产前、售前、售后服务都要搞, 真正作到让农民消费者放心。
3. 根本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国家应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改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 如道路、电网、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只有把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才能将农村地区消费的需求潜力释放出来。
4. 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 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消费在农民消费中的比重持续增长, 农户为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储蓄动机的强烈严重制约了其消费支出。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政府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证体系, 向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和社会保障服务, 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5. 大力推广农村消费信贷工作。
农民的消费需求潜力是巨大的, 而农民暂时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低, 潜在需求还不能转化为现实需求。消费信贷可以缩短农民收入的积累时间, 使远期消费支出变为既期消费支出, 使需求提前实现。做好这项工作, 一方面应保证以较低的利息把贷款发放到农民手里, 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新, 开发出适宜农村特点的信贷品种。
6. 农户消费观引导。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疲软, 除了农户收入增幅趋缓、预期支出增加和消费环境欠佳等原因外, 消费观念落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 在微观上引发了居民保守型与积累型的消费行为, 在宏观上则弱化了国家刺激需求和鼓励消费等政策的积极效果。事实上, 我国目前许多农户具备扩大消费的经济条件, 但因长期受陈旧消费观念的影响, 生活仍旧过度节俭, 由此造成相当一部分购买力的闲置。因此, 引导农户尽快转变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消费观念, 让农民学会理性消费成为有效扩大我国内需的当务之急。
农民的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与转移性和财产收入构成。农民己经属于“半工半农”型农民, 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作为农民收入中最稳定最直接的收入来源一一农业收入比重在下降。要保障农民最稳定的农业收入, 一方面按照城乡一体化目标加快建立起与城镇相同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危机虽然暂时过去了, 但是其影响却远未停止。经济危机使得我国对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很大打击, 同时使得我国政府和经济学界更加认识到拉动本国内需是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 国内消费才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必然要加强的“短板”, 破除阻碍消费的“藩篱”势在必行。而且应当看到,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 而农村消费总量却只占国内消费的40%, 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因此广阔的农村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 应当是进一步挖掘的重点。本文简单分析了刺激农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提出了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强刺激”对中国经济有害无益 篇7
“强刺激”对经济发展弊大于利
李克强强调, 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 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 我们坚持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 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 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颇耐人寻味的是, 在央行一系列金融数据即将公布的前夕, 李克强总理意外地提前披露了8月融资数据——今年8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这一增速比7月的13.5%还要低, 也是5个月以来的最低值。这其实印证了此前的消息:有数据显示, 截至8月28日的8月份, 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贷款仅为1250亿元, 存款减少4500亿元。从李克强总理披露的信息和四大行的数据来看, 8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可能依然不容乐观。
针对8月份的金融数据及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可能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 李克强说, 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一直是渐进式、探索式的前进, 我们也因此使中国经济包括中国的金融能够稳健地、又是具有相当速度地向前发展。首先我们将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我们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 这只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当中的一步, 还会继续往前走。我们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其次, 我们还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因为中国整体来讲间接融资比重较高, 融资的渠道还不够丰富。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推进改革。前不久我们推出了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措施, 这也会继续推进。第三, 我们还要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比如, 我们正在推进村镇银行的试点。同时, 我们也会继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目前, 我们已经发展了人民币的离岸业务, 还会有更多的选择。当然, 改革的进程要与中国经济的实力、金融体系成熟的程度和我们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李克强说:“前不久我访问过瑞士, 瑞士的金融界向我发出了一个比较动听的声音, 就是希望在瑞士发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 乃至成为人民币离岸业务的中心。这个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 当然这也要一步一步地进行。”李克强强调说, 改革当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防范金融风险。我们在不断推进监管体系的完善, 使它更加科学、有效。而且我们也在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把防范风险的工作做到位了, 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就会进一步加快。正如接近高层的政府官员所言, 总理的表态透露出政府更关注长远发展, 不会为短期阶段性情况所扰, 主要精力将放在把经济控制在合理空间方面。现在的政策思路可以概括为:激活力、补短板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强实体。
“强改革”是经济固本培元的发展方向
改革, 无疑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要想获取这种红利, 就意味着改革是必须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 哪怕这种利益关系调整有些是非常艰难的。因此, 在论坛上致辞时, 李克强再一次强调了增强市场信心, 在发展中不要“强刺激”要进一步“强改革”的决心。有关专家在解读时说, 在发展中“强改革”要讲究推进改革的技巧和智慧, 将改革困难估计足, 保持一定的耐心, 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的速胜心态, 在调整利益格局时, 讲究策略, 选准切入点, 稳步推进中国改革。因为, 不改革将来就没有收益, 经济良好运行的前提在于内部机制的完善。改革是创造内生的机制, 改革拖延越久, 代价越高, 阻力越大, 所以说改革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在强力推进改革的过程中, 可以将这一首要任务称之为改革的“红利”, 也就是说改革跟投资一样, 你不投将来就没有收益。现在全球受技术创新的冲击非常大, 已经不是关起门来成本收益很稳定的年代。而改革实际上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 只有“强改革”, 才是中国经济固本培元的发展方向。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 每10年都是一个增长周期, 第一个10年是要素红利期, 第二个10年是制度红利期, 第三个10年是全球化红利期, 而今, 相信新一轮改革启动必将真正激发中国的内需红利、制度红利和新一轮全球化红利, 而这也将会是中国经济获得更加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10年。
为此, 李克强在本届达沃斯论坛上表示, 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让市场去做, 社会可以做好的就让社会去做, 政府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 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激发更大的活力, 这样才能形成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30多年来,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改革, 未来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依靠改革。未来10年, 在继续完成市场经济改革任务的同时, 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改革, 既是未来中国改革的主题, 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亡和每个公民的根本利益。
强化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李克强在论坛上对中外企业家表示, 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 不仅有总量压力, 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要持续调整经济结构, 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进行建设。专家认为, 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服务业, 使之充分发挥出其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因为, 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 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对此, 李克强表示;“在未来10年、20年, 中国的劳动力总量都将在8亿以上。”他指出, 中国在长期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人口多的问题。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 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通俗地说, 就是有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 有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种结构性矛盾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可能还会更加突出。
据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 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 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一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 以往的就业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多数工厂的工作环境一成不变, 工作岗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专家指出, 从欧、美、日的情况看, 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 很多人希望进入第三产业就业。第三产业不仅涵盖领域广阔, 而且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较高, 更具吸引力。此外,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 我国传统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期, 开始大规模以机器设备和生产线替代人工, 吸纳就业能力开始减弱。在这种背景下, 就必须发挥第三产业对就业的“虹吸”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莫里斯:降低个税可刺激中国经济 篇8
9月2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晨兴书院校长詹姆斯·莫里斯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称, 降低个人所得税和销售税可以进一步刺激中国的消费, 令中国目前的消费氛围更浓, 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发展的目的。
詹姆斯·莫里斯表示, 中国税制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很多人说中国现在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 需要多交点税来为老龄社会做贡献, 这是错误的认识。中国可以先降低个人所得税来鼓励消费。销售税和进口税也可以相应降低, 这样还能使零售业的寒冬稍微缓和一下, 进一步刺激中国经济。虽然降低个人所得税、销售税和进口税并不是一个长期的策略, 因为无法确切预知减税政策可以持续刺激多久、效果如何, 以及汇率会如何变化, 但绝对可以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刺激一下中国经济。
詹姆斯·莫里斯是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 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担任过国际计量经济学会会长、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等职, 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晨兴书院院长。他是激励理论的奠基者, 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才是硬道理 篇9
有关消费券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应注意事项以下三点:首先是发放人群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平性, 实行差别发放额度政策, 重点照顾社会弱势群体, 如低收入人群和儿童、老年人比重偏大的家庭要充分覆盖。第二点, 在充分考虑差别发放额度的前提下, 加大对消费者和厂商套现消费券行为的打击力度。如果消费券被套现, 重新变为储蓄, 采用消费券政策刺激消费的目的便达不到, 还会带来一定的社会资源浪费和对政府政策执行能力的负面影响, 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套现行为和“黄牛市场”要予以严厉打击, 对于违规厂商和消费者记入其消费信用系统。再一点, 是规定消费券的使用期限和使用范围。消费券应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基础性消费品, 禁止用于购买奢侈品和任何非法用途, 且需在一定期限内使用, 以保证消费券的使用效率和对内需的刺激效用。
然而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 由于前景的不明朗, 社会普遍对于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是悲观的, 那么消费券对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实际效用呢?根据最新调查, 尽管央行一再加息, 2008年下半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依然稳步上升, 且创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纪录。银行里有那么多存款, 中国消费者其实还是有钱的, 只是大部分消费者不敢花钱。个中缘由, 反映了我国长期内需不足现象折射出的深层原因。比如现行分配制度的不公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薄弱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及投资政策的不完善等等。这些堪称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顽疾”, 造成了中国消费者普遍存在的担忧心理, 使得中国的消费者不敢放手花钱。
因此, 消费券仅仅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 而不能充当挽救经济下滑的救命稻草。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根本上不是补贴与否和补贴高低的问题, 关键是使消费者主观上对未来经济前景产生乐观的预期。如何解决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顽疾”, 解除消费者对于未来的后顾之忧, 增强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对政府执政能力和经济前景预见性以及经济政策实施贯彻效率的信心, 才是有效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做法。
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坚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第三, 建立更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这不仅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合理性的探讨, 也包括以所得税为主的收入再分配制度的探讨。第四, 有效利用“4万亿元计划”, 帮助民营企业成长, 促进国民就业。
央行降息 刺激经济作用有限 篇10
被称为史无前例的联合行动在本周出现,全球多家央行协同降息。
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二率”: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国务院还决定自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储蓄存款利息暂免征收5%的个人所得税将相当于上调一年期存款利率约19个基点,因此此轮减息的净影响是存款人所得有效利率仅下降约8个基点。
几乎同时,美联储联合欧元区、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等五大央行共同宣布,一致削减基准利率50个基点。
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也表示,将从周四起把基本利率由2.50%下调50个基点至2.00%,追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降息举措。
韩国央行9日决定,将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而此前的本周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宣布,基准利率由7%降低到6%,幅度远超市场预期的降低0.5%。这是澳大利亚自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
“近期金融危机深化导致经济下滑风险加剧,并减缓了物价上行风险,因此采取一些全球货币政策放松措施是有必要的。“参与降息的西方主要央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与西方央行不同,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对在短期内再次降低“二率”发表任何评论。
下调“二率”为“保增长”
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均为中央银行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能直接调控货币供给。
资料显示,这是自1999年底起,央行近9年来首次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自2002年2月起,央行6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专家认为,继9月15日之后央行再度宣布下调“二率”,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上已告别从紧,转向松动,政策重点开始转向“保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起落,是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这样的趋势形成后,短期内不大会逆转。”有分析师表示。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形势由热转冷,国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国内经济运行方面,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
据发改委官方网站透露,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趋紧影响,我国多数省份经济增幅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今年1~6月,山东、江苏、杭州、南京等地的GDP分别增长13.8%、13.6%、12.4%和13%,分别回落0.9、1.4、2和2.6个百分点。上海GDP增长10.3%,回落2.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据调查,目前各地对全年经济走势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纷纷调低经济增长预期,如上海、安徽全年GDP预期分别增长10%和13.7%,比上半年低0.3和0.5百分个点。
面对经济增长的下滑,调整货币政策的目的就显而易见了。利息税停征、“二率”下调等措施,体现出鼓励消费、支持内需、确保增长的政策意图,对实体经济有正面影响,而且同时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也进一步扩大了未来再次降息的空间。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预计,央行还可能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未来12个月内人民币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将分别下调108-162个基点和54-108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下调400-600个基点。
哈继铭指出,此次降息不太可能对中国的整体经济产生较大的效果,因为出于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悲观判断,企业贷款需求已经减弱,而面对更高的风险,商业银行放贷时亦更加谨慎。
摩根士丹利称,中国减息决定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尽管公布时间令人意外。之前预计2008年剩余时间及2009年减息4至5次,现在预计还将减息3至4次。连续的减息将有助于确保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在通胀下降的情况下维持在非负利率水平。银行贷款配额在7月份增加5%后,第四季度还将上调,如此银行整体贷款增长率2008年将达到16%。银行贷款扩张将导致2009年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政策能否救市
分析人士表示,放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对股市影响正面。尤其对地产和银行影响最大。但是,效果可能会比较有限。
中金公司认为,目前外围市场情况比较糟糕,如果全球央行联手降息亦不能奏效的话,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将不可避免。在全球投资者信心崩溃的背景下,市场将进一步加剧对宏观基本面的担忧。
从历史上来看,政府出台刺激政策并不能改变经济周期下行的趋势,政府调控作用只能是平滑周期。考虑到外需环境恶化可能会超过预期,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内需在房价回落和房地产销量恢复之前难有转机,因此,宏观经济下行周期趋势已成。企业盈利下滑趋势进一步明确,估值上亦离历史底部有20%左右的空间,股市尚不具备反转的机会。
对房地产行业而言,降息对房地产需求有实质性利好,中长期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需求稳定,而且房地产行业资金面紧张的状况受货币政策松动将有所改善,地产企业资金链危机亦得以缓解。但是,行业向下调整的趋势还要持续,而价格回落和销售量回升尚需要一定的时间,政策松动短期内改变不了这个趋势。所以目前阶段地产只是反弹,真正的反转行情需要时间。
中金公司建议投资者控制仓位,保持灵活性,在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股市阶段性上涨中减持,而在宏观数据或企业业绩走弱带来的进一步下跌中增持。资产配置上继续偏好盈利确定性高,现金流充裕能提供较高分红收益率,估值达到或者接近历史底部的行业和个股。
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股市经过大跌后可能已在股价中反映了极度悲观情绪,近期应可展开反弹走势,并尽早探明底部。摩根士丹利将中国股市评级由“谨慎”提高到“中性”。
10月9日,沪深两市开盘高开,但随即掉头向下,全日在2100点上下震荡,救市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中国是否要充当“救世主”
专家表示,中国央行这次紧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二率”,也可以看成是全球央行联手应对动荡金融形势行动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
此前,央行新闻发言人曾表示,中方愿与美方加强协调与配合,也希望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10月8日,纽约股市连续第6天下跌,道琼斯指数跌幅达2%,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当日,日本股市暴跌9.38%,创下20多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印尼股市更是狂泻10.38%,证券交易所宣布暂停股市交易。
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央行纷纷紧急出台救市措施。但降息仍未能缓和投资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
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认为,降息方案虽然对市场大有帮助,但未必可以将问题根治。降息方案确有助于缓和信贷市场的紧张,以及减低各家央行向金融机构借出资金时的成本。但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资金短缺问题没有作用。相比之下,为银行或金融实体供应资金更为重要,因为市场真正的挑战是各国及各机构难免要再面对破产的压力。
目前对于中国在这场国际经济危机中应扮演什么角色也有所争议。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日前表示,中国以及中东国家“决定着”美国史上最大金融拯救计划的成败。
有香港媒体发表社评指出,由于中国本身金融体系尚待完善,也未全面对外开放,故并无能力把世界金融拉出困境。
中国现已承受与日俱增的美元资产风险,已无理由贸然再增负荷。救美的经济成本甚大,更要慎防被卷入漩涡:美国积患极深而必须完成历史性调整,对此中国实帮不上很大的忙。
刺激经济 篇1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正变得日益严重。 (1) 美国经济减缓制约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从1994年我国汇率开始重大改革以来, 我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进入了长期大幅度顺差的时期, 从1994~2007年, 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分别为75.6746, 85.9521, 105.2822, 164.1372, 210.645, 224.6863, 297.3607, 280.7957, 427.0815, 586.0068, 802.8548, 1142.6898, 1442.3737, 1632.859亿美元, 占当年我国外贸顺差的比例分别是141.3%, 51%, 86%, 40.6%, 48.5%, 76.8%, 123.4%, 124.6%, 140%, 231.8%, 249%, 111.8%, 80.9%, 57.5%①。由此可见, 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因素。同时, 由于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附加值低, 缺乏竞争力, 这使得美国经济的放缓直接减少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量, 进而影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美国经济状况的恶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很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 美国经济增长率明显放缓, 2007年为2.2%, 其中第4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6%, 2008年4个季度分别为0.6%, 2.8%, 7.2%, 1.5%②。从第4季度开始, 美国经济增长急剧下降, 与此同时, 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也持续下降, 使得我国2009年的宏观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
(2) 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金融危机使诸多国际金融巨头损失惨重, 从而拖累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受此影响, 中国股市上证A股指数在2007年10月16日创下6429的高位后, 至2008年10月28日跌至1664, 跌幅超过74%。中国股市暴跌固然有其内在的因素, 但金融危机引发的投资者信心下降也是重要的原因。资本逃离股市、房市, 资产市场价格爆跌, 美元急剧贬值;同时, 石油、粮食、矿产品等基础性商品期货爆涨, 并带动现货价格飙升, 通货膨胀日益全球化, 对我国构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随着危机的深入与世界各国反通胀措施的出台, 世界经济进入了萧条期, 需求萎缩, 生产资料价格急剧下降。世界经济形势的大起大落与动荡不安, 对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与金融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此外, 金融危机爆发过后, 世界各国为了挽救经济, 连续大幅度地降息, 这使得大量资金从美国市场撤离, 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和中美利差的扩大, 部分短期资本选择中国作为避难场所。截至2008年底, 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外热钱的不断涌入, 将进一步给宏观经济的调控带来困难, 同时, 不断攀升的汇率则更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雪上加霜。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近期出现了明显放缓的现象, 加上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因素, 已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 进而对消费增长构成制约。针对国际国内的严峻经济形势, 如何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 这是我国政府必须急需解决的问题。2008年11月9日, 国家发改委鉴于“目前由于美国和西欧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已经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保持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势头, 必须采取比较断然的措施, 给我们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 来通过扩大内需使我们的经济找到新的带动和新的增长点。”决定: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 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向国际社会释放出“扩大内需, 保持增长”的强烈信号。4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规划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灾后的恢复重建, 重灾区是1万亿③。
从经济理论可知, 宏观经济变量间长期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与平衡关系, 从长期看来这些变量在数量上表现出一定形式的均衡关系。如果在短期内通过外部的因素, 打破这种均衡, 即给系统一个正的 (或者负的) 冲击, 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 经过一定的时间, 系统会重新回到均衡的路径上。由于实际经济数据是由“非均衡过程”生成的, 因此它的短期经济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数据的动态非均衡过程来逼近经济理论的长期均衡过程。
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就目前的刺激性投资方案, 尝试分析①刺激性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作用的程度进行计量;②刺激性投资对推动经济增长效果的持续时间进行测定。通过对4万亿投资方案的实证分析, 找出各行业投资对经济作用的特点与方式, 并就投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对完善投资计划, 达到预定宏观经济目标, 提供参考建议与对策。
1 计量模型、数据处理和实证结果的动态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对4万亿刺激性投资的具体划分, 首先就这些行业的投资额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运用向量自回归 (Vector Auto-Regressive, 简称VAR) 理论及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简称IRF) 设计相应的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分析。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 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模型中使用的时间序列向量Y由6个变量组成:国内生产总值 (gdp)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ari)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 (tran)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 (sce) ;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 (es) ;灾后的恢复重建投资 (ex) 。
1.1 计量模型
1.1.1 VAR模型
VAR (p) 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 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 p是滞后阶数, T是样本个数, k×k维矩阵A1, …, Ap是待估的系数矩阵, εt是k维扰动向量。由于仅仅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出现在等式右边, 所以不存在着同期相关的问题,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就得到VAR简化模型的一致且有效的估计量。由于任何序列相关都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yt的滞后而被消除, 所以对扰动项序列不相关的假设并不要求非常严格。
2.1.2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计量的是, 在扰动项上外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一个变量的冲击, 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它的内生变量。由式 (1) 得到的向量移动平均模型 (VMA) 为:
其中ϕp= (ϕp, ij) 为系统矩阵, p=0, 1, 2, …。则对yi的脉冲引起对yi的响应函数为:ϕ0, ij, ϕ1, ij, ϕ2, ij, …。
1.2 数据处理
模型估计所采用的各变量数据为2003年2月~2008年10月间的月度数据。由于是月度数据, (1) 运用带通滤波 (band-pass filters, BP) 对gdp、ari、sce、tran、es、ex④月度数据进行处理, 分解出它们的长期趋势数据。 (2) 运用这6个变量建立相应的冲击反应模型, 就相关行业刺激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
1.2.1 单位根检验
根据VAR模型理论, 本文首先对相关变量使用扩展的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观察到,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5%时的条件下, 时间序列lngdp、lnsce、lntran、lnes、lnex均为非平稳一阶单整序列I (1) , 而lnari水平序列则是平稳的。
1.2.2 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在1988年及在1990年与Juselius一起提出了以VAR模型为基础通过检验回归系数判断各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的方法, 这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简便方法。
注:加“*”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从表2可知, 迹统计量表明存在2个协整向量, 而λ-max统计量表明只存在着1个协整向量。这是由于协整方差的定义产生的, 由于VAR模型的建立不涉及向量的选择, 而只需证明存在协整关系即可, 因此, 表2表明这6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协整关系。
1.2.3 脉冲模型
6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
1.2.2 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从图1可以看出, 被估计的VAR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 即位于单位圆内, 这说明模型是稳定的, 估计的VAR模型具有可靠的估计精度。
1.3 实证结果的动态分析
根据VAR (2) 模型得到的各行业投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函数图。图2~6中, 横轴表示冲击作用滞后期间数 (单位:月度) , 纵轴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代表了国内生产总值对相应行业投资的冲击反应, 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2中可以看出, 当在本期给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一个正的冲击后, 经济增长在第3个月便达到最高点2.01 (即在第3个月gdp对ari的响应是2.01) ;经过9个月的上下波动后, 在第10个月开始稳定增长。这表明经济增长受ari的冲击后, 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且这一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与较长的持续效应。
从图3可以看出, 当在本期给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投资一个正的冲击后, 经济增长在第2个月便达到最高点2.14 (即在第2个月gdp对sce的响应是2.14) ;经过9个月的上下波动后, 在第10个月开始稳定增长。这表明经济增长受sce冲击后, 会在9个月后对经济增长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
从图4可知,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的正冲击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正面的影响, 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从图5、图6也可以看出, 当在本期给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与灾后的恢复重建投资一个正的冲击后, 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正面的冲击, 冲击的幅度彼此相差不多。
2 刺激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方差分解 (Variance Decomposition) 技术可以分析各行业投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差分解提供了另一种描述系统动态的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系统对一个变量的冲击效果, 相反, 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变量的冲击所做的效果。通过将一个变量的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冲击承做的贡献, 然后计算出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
2.1 方差分解理论
Sims⑤于1980年首先提出了方差分解方法, 从定量方面把握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他提出的方差分解模型为:
其中, ϕq, ij是脉冲响应函数, σjj是白噪声序列第j个分量的标准差, yit是自回归向量的第i个分量, RVCij (S) 表示第j个分量的方差贡献率。其经济意义为如果RVCij (S) 较大时, 意味着第j个分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如果RVCij (S) 较小时, 意味着第j个分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小。
2.2 各变量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8.9%;其次是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灾后的恢复重建投资, 分别达到6.12%与5.98%;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与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 分别为3.4%与3.25%。这说明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与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对经济增长效果具有刚性, 边际弹性系数不大, 短期的刺激性投资作用有限;而投资相对滞后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投资,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地方经济建设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实证结论
根据以上的实证结果可知,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经济内在运行机制的作用, 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目标下, 我国4万亿的短期刺激性投资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投资, 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与灾后的恢复重建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同向的影响且作用时间很长, 但是幅度相对有限;而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与生态环境这方面投资对刺激经济增长效果有起伏, 但是后续的拉动作用很长, 应该着眼于长期的培养与扶持。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现象, 对不同行业的投资进行有区别, 有重点的调整, 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与目标。
摘要:利用行业投资变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数量关系, 运用向量自回归理论的脉冲响应函数设计了相应的冲击反应模型, 定量分析了4万亿刺激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同时, 利用方差分解技术, 分析了各行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贡献率大小。这些实证结果可为分析各行业投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为制定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扩大内需,刺激性投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Friedman, B.M, Kutter, K.N.Money, income, prices andinterest rat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 (3) :472~492
[2].Granger, C.E.J.Some properties of time series data andtheirs in econometric model specification[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1:121~130
[3].King R.G., Levine R.Finance, enterpren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 32, 1999
[4].Gianni Amisano and Carlo Giannini.Topics in Struc-tural VAR Economics[M].2nd edition.Spring-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Press, 1997
[5].Granger.C W.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 ics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Econo-metrica, 1969, 37:424~438
[6].[美]詹姆斯.D.汉密尔顿.时间序列分析[M].刘明志,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