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电刺激仪

2024-09-21

肌肉电刺激仪(精选7篇)

肌肉电刺激仪 篇1

摘要:介绍了由STM32F103VET6控制的功能电刺激仪的实现方案, 针对DAC模块容易在0电平左右出现的非线性问题, 提出了采用双DAC调节电路来解决非线性的问题。利用几个典型电压值对输出调节电路进行校订以得到相应的校正参数。通过输出波形可以看出, 该设计方案保证了输出电压的线性特性。

关键词:STM32F103VET6,功能电刺激仪,非线性

1789年Galvani著名的蛙腿实验室对肌肉电性能的早期研究。19世纪中期, Duchenne就观察到电刺激人体肌肉时会产生肌肉收缩的现象。其后很多人研究了这种效应, 并把它用于运行训练、理疗和瘫痪肢体的控制。功能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iation, FES) 就是其中的一种[1]。使用STM32F103VET6作为控制器的电刺激仪, 该电刺激仪具有8路输出。STM32F103VET6具有双路12位分辨率的DAC, 该DAC模块可以直接控制电刺激仪输出的幅值。相比其他类型的电刺激仪, 成本更低, 结构更简单, 自动化程度更高, 便于家庭或社区使用。

1 硬件设计

电刺激仪的功能如下:输出脉冲宽度20~500μs, 步进可调, 步距10μs, 脉冲输出频率10~50 Hz, 步进可调, 步距5 Hz。在500Ω负载阻抗时, 每路输出电流2~100 m A, 步进可调, 步距5 m A。根据功能要求该电刺激仪由STM32F103VET6作为控制单元, 采用4.3寸的触摸屏作为HMI接口, 采用功放芯片与变压器组成的脉冲输出电路, 采用W25X32用来存储电刺激仪所需信息。仪器的整体框图如图1所示。

采用触摸屏实现FES的人机对话功能, 该触摸屏采用232接口, 实现了键盘和显示的功能。利用W25X32实现FES的输出信息存储功能, 并可利用Wi Fi模块将FES的输出即时信息发送至指定地址或者通过Wi Fi模块接收指定地址发送的信息。触摸屏和Wi Fi模块均采用UART通讯, STM32F103VET6具有5路UART输出, 满足触摸屏和Wi Fi模块的使用。

FES供电采用AC220 V供电, FES内部集成一个AC/DC模块。将AC220 V转变成DC12 V。由于输出电流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50倍, 对0电平的要求较高, 一般AC/DC模块都为反激式开关电源, 反激式开关电源虽然效果较高, 但由于工作原理的问题, 其输出波形含有高频成分, 如果直接将此含有高频成分的电压不经处理直接输出, 则在输出最小信号时会出现噪声和信号无法甄别的问题。在设计电路时, 利用LDO稳压芯片对DC12 V进行处理, 将12 V稳压至STM32F103VET6所用的3.3 V, 且在LDO芯片的输出端接入3个不同容值的贴片电容对LDO的输出电压进行滤波, 其中容值较大的采用钽电容, 另外两个容值较小的采用贴片无极性电容。

STM32F103VET6具有12位双路DAC, 该芯片的DAC模块在0电平附近存在非线性问题, 为避免DAC输出非线性所带来的FES输出的非线性问题, 利用双路DAC组成自调节的输出电路, 该电路如图2所示。

该电路采用AD8676属于精密运算放大器, 典型失调电压仅12μV, 失调漂移为0.2μV/℃, 噪声仅为0.10μV峰峰值。对于参考电压为3.3 V的12位DAC而言, 最小分辨率为0.8 m V。AD8676的噪声水平优于12位DAC的最小分辨率, 该精密运放在该电路中不会带来更大的噪声。该电路先利用运放对DAC的输出进行跟随, 提高DAC模块的输出阻抗。输出电压如式 (1) 所示

从式 (1) 可看出, DAC1的输出电压经运放后缩小了10倍, 当需输出0电平附近电压时, 利用DAC1来输出电压。其余时刻利用DAC2输出电压, 利用这种双路互补输出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DAC模块在0电平附近的非线性问题。该电路中的电阻都为误差为5%的普通电阻, 为了防止由于电阻误差带来的影响, 利用CPU上自带的ADC模块对Vout进行标定, 选择几个典型的输出进行标定, 将标定的信息存储在W25X32中。为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器件老化带来的误差, 每次开机都进行一次自检, 并将自检后得到的校订信息存入W25X32中, 以便于正常使用。

脉冲输出电路由功率放大电路以及升压变压器组成, 功放电路为将Vout进行功率放大, 使得放大后的电压能较好地驱动升压变压器。利用升压变压器可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进行隔离, 以满足国标要求。在升压变压器线圈之间加入绝缘胶布提高变压器的绝缘等级。由于FES的使用者基本都为人, 为防止由于某些原因使得输出通道的电流超过限定数值, 在输出通道中加入了自恢复保险丝。

2 软件设计

FES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作用, 为了能够及时的更新显示信息, 触摸屏的刷新时间为3 s。FES输出电流改变周期也为3 s/次, 系统每3 s根据当前设置对输出进行修改。图3为FES的软件主流程框图。

图4和图5为FES的输出, 两图的输出幅度和宽度均不相同, 从图中可看出该FES的输出基本达到了既定功能。

3 结束语

该FES由于采用单路DAC输出来控制, 故每次只能输出单一幅值的脉冲, 可利用多通道DAC模块实现不同幅值的脉冲输出。该FES采用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部件, 使得设备更加紧凑, 用户图形界面更易操作。

参考文献

[1]周兆英, 鄢达来, 张毓笠, 等.康复工程中的电刺激技术及肢体运动测控技术[J].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1998, 4 (2) :100-104.

[2]王兴萍, 贾晨, 麦宋平, 等.多通道神经刺激器设计[J].微电子学, 2009, 39 (5) :649-652, 656.

[3]王卫东, 刘洪运, 吕昊.多通道可植入神经刺激器的设计和实现[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29 (7) :1-3.

[4]廖科, 陈骥.基于FPGA的神经康复治疗仪的刺激器设计[J].电子器件, 2007, 30 (2) :491-494.

[5]姜洪源, 廖志伟, 魏伟, 等.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系统在康复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9) :153-157.

[6]戎科, 钱竞光, 朱奕.功能电刺激仪在偏瘫步态康复中的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 :19-21.

[7]王娅, 周鹏, 张爽, 等.基于ERD/ERS脑电信号的智能化功能电刺激系统的设计[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7 (5) :1157-1160.

[8]王学民, 温奇, 马舜尧.基于偏瘫康复治疗的针灸电刺激仪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3) :27-28.

肌肉电刺激仪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后42 d复查的产妇, 记录其年龄、产次、既往史、此次妊娠分娩情况。入选标准为产后恶露干净, 剔除标准为阴道炎、泌尿系统感染, 以及产后住所非从化地区者。入选时间为2009年4月—6月, 随访至2010年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产妇150例。

1.2 方法

1.2.1 分组及处理方法

入选产妇应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 (ICIQ-SF) , 调查妊娠期SUI发生情况。将入选产妇150例随机分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锻炼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剖宫产率、分娩新生儿体重、妊娠期SUI发生率、产次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70例, 于产后6周开始, 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仪进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 每周2次, 每次20 min~30 min, 共10~12次。疗程结束后, 指导其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每周2次。对照组80例, 只是采取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2组均于产后42 d、产后3个月及产后9个月测定盆底肌肉张力, 调查尿失禁发病率, 产后42 d及产后9个月测定POP-Q分度情况。

1.2.2 疗效评价指标

①SUI的诊断标准: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不由自主漏尿;②盆底器官脱垂分度:应用POP-Q分度法;③盆底肌肉张力测定:a) 阴道静息压 (VRP) :无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值;b) 阴道收缩压 (VSP) :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差值;c) 阴道收缩持续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s精确检验。

2 结果

2.1 2组依从性情况

对2组进行随访至产后9个月, 锻炼组共失访18例, 对照组共失访20例。锻炼组中PHENIXA康复仪生物反馈+电刺激疗程结束后, 能坚持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 仅为17% (9/52) , 且9例均为产后42 d即已有SUI者。

2.2 2组盆底肌肉张力比较

锻炼组和对照组产后42 d 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3个月VRP、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VSP及收缩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2组SUI的发生情况比较

锻炼组与对照组产后42 d SUI的发生率分别为12.86%和12.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3个月SUI的发生率为2.86%, 低于对照组的13.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SUI的发生率为1.92%, 低于对照组的1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2组POP-Q分度情况比较

锻炼组和对照组产后42 d及产后9个月随访, POP-Q分度均在Ⅱ度以内。产后42 d POP-Q分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锻炼组产后9个月POP-QⅠ度所占比例为34.6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例 (%)

例 (%)

3 讨论

3.1 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因很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妊娠和分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1]。妊娠随着子宫增大, 重力作用对盆底的慢性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 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 增加了POP的发生风险;分娩时盆底受胎头挤压, 盆底拉伸延长, 肌肉高度扩张, 使盆底发生神经改变, 结缔组织间连接分离等变化;难产、器械助产等易引起盆底尿道周围的损伤、膀胱颈位置及活动度改变, 尿道闭合压下降, 导致SUI的发生[2]。妊娠和分娩过程中肛提肌及阴部神经机械性损伤, 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但是分娩导致的结缔组织损伤最初在临床上不易觉察, 随着产次增加及年龄增大, 这种缺陷逐渐明显[3]。有作者对278例生育年龄女性的调查显示, 妊娠和初产后5年, SUI患病率上升, 初产后没有尿失禁的妇女, 产后5年SUI发病率为19%[4].因此, 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仍不佳, 本研究失访率较高, 锻炼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5.71%和25%, 产后3个月后能坚持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者, 仅为17% (9/52) , 且9例均为产后42 d即已有SUI者。康复对象意识多仍停留在治病上, 而非防病上, 需要加大有关方面的宣教。

3.2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提高盆底肌肉张力、改善SUI、POP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 根据个体化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由专业治疗师指导, 产后42 d开始通过生物反馈及电刺激, 产妇首先学会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 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和舒张, 以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和延长肌肉收缩持续时间, 以及收缩的协调性, 对尿失禁患者还必须训练不同场景下的尿控反应。有研究认为电刺激通过以下途径起作用[5]:①刺激阴部神经传出纤维, 增强肛提肌及其他盆底肌肉及尿道周围横纹肌的功能, 提高尿道关闭压。②刺激经阴部神经传入纤维, 通过神经元连接至骶髓逼尿肌肉核, 抑制逼尿肌肉核兴奋, 再经盆神经至逼尿肌, 抑制逼尿肌收缩。本研究显示, 经过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的盆底康复训练, 产后3个月盆底肌肉张力锻炼组较对照组提高, SUI发生率降低。

经过生物反馈及电刺激, 在产妇学会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并在盆底肌肉张力已有改善的情况下, 再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可提高患者的触觉敏感性, 增加盆底肌肉收缩强度的训练, 以巩固疗效。杨吉伟[6]等研究认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Kegel训练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研究显示, 产后盆底肌肉训练产妇产后3个月后继续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 随访至产后12个月, 尿失禁发生率锻炼组仍明显低于对照组, 尿失禁没有出现反复[7]。而不少研究表明SUI和POP常合并存在, 本研究亦表明, 锻炼组产后9个月盆底肌肉张力、SUI、POP均有明显改善。故认为,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有提高盆底肌肉张力, 改善SUI、POP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trini T, Bukovi D, Roje D, et al.Epidemiology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habitants[J].Coll Antropol, 2007, 31 (2) :483-487.

[2]张晓红, 王建六, 崔恒, 等.生物反馈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1) :12-14.

[3]Christian P, Ash M.Chidbirth and the pelvic floor:the gynaecological consequences[J].Gynaecol Pract, 2005, 5 (1) :15-22.

[4]王大鹏, 王山米.产后早期尿失禁及盆底肌训练[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1) :66-67.

[5]WeissBD.Selectingmedicationsforthetreatmentofurinaryincontinence[J].Am Fam Physician, 2005, 71 (2) :315.

[6]杨吉伟, 张孝斌, 赵讯萍, 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8) :871-872.

肌肉电刺激仪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00 例于该院近2 年期间 (2013 年4月—2015 年4 月) 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 其中男性58 例, 女性42 例, 年龄50~85 岁, 平均年龄 (64.4±12.6) 岁。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50 例, 其中男性29 例, 女性21 例, 年龄52~85 岁, 平均年龄 (63.4±12.6) 岁;观察组50 例, 其中男性29 例, 女性21 例, 年龄50~82 岁, 平均年龄 (62.4±12.6) 岁。 入选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 经CT、MRI等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脑梗死。100 例患者病程在4 周以内, 其腕背伸运动均不能主动完成, MMT分级在Ⅲ级以下, 基础肌电值不小于4 μV且等同于收缩肌电值;患者均无认知障碍且签署研究同意书。 两组不同治疗患者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给予常规检查、综合护理及相关治疗, 如药物治疗、作业疗法及运动疗法等。 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采用治疗仪, 将两个电极贴敷于患侧的腕背伸肌的表民, 中频频率4 k Hz, 参数:处方10, 方波、指数波, 频率0.5~100 Hz, 20 min/次, 每周五次。 观察组患者实施肌电诱导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采用5 个电极的模式, 2 个贴敷于患侧腕背伸肌肌肉表面, 2 个贴敷于健侧腕背伸肌肌肉表面, 辅助地线贴敷于患者患侧肢体的任意一部位。 指导患者双侧同时用力做腕背伸动作, 通过患者健侧的肌电变化诱导电极对患侧肌肉发出电刺激, 辅助患者完成患侧的腕背伸动作。 刺激的参数:单向方波, 间歇时间10~15 s, 频率50 Hz, 刺激的强度20~30 m A, 脉宽0.2 ms, 设置自动刺激方式, 持续时间5~10 s, 20 min/次, 5 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和功能恢复效果, 记录患者静态及收缩时的肌电值, 测量5 次取其平均值;采用简式FMA运动评定表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BI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能力, 治疗前后均给予观察和记录[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电值、FMA及BI指标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 各项指标均有改善, 观察组在静态肌电值、 动态肌电值、BI及FMA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脑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 其发病率高, 约占75%, 病死率高, 约占10%~15%, 致残率极高, 且容易复发,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 因此, 早期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研究表明, 脑血管疾病早期进行偏瘫肢体的活动康复治疗, 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5], 促进肢体肌张力的转变和血液循环, 增加肌力和关节的活动度, 预防肢体挛缩畸形,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极其重要。

近些年,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中[6]。 故该研究探讨肌肉神经电刺激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 直接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 刺激患者患肢体表及与其对应的周围神经, 通过抑制肌梭反射, 在早期维持患者瘫痪肌肉的收缩能力, 增加其肌肉力量, 最终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动作能力。 而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收缩电刺激将神经肌肉电刺激与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有效结合[7], 在临床治疗中, 电刺激将患者全关节的腕背伸运动动作放大, 使患者感觉增强, 从而加强了本体感觉的生物反馈系统, 建立了新的感觉运动反馈。 同时, 患者反复进行主动运动训练, 唤醒机体残存功能的运动细胞, 加强瘫痪肢体的肌力降低[8], 从而促进了患者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患者临床训练治疗的信心。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 各项指标均有改善, 观察组在静态肌电值、动态肌电值、BI及FMA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 临床上通过对患者患侧肢体肌肉收缩时肌电值、肌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 常规用药联合传统的PT、OT训练治疗效果显著, 而加用肌肉神经电刺激疗法治疗后, 患者发病早期时也可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 且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 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偏瘫, 有效的改善了偏瘫患者的上肢肌肉功能, 效果显著, 现已成为临床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近2年间 (2013年4月—2015年4月) 符合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00例,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实施肌电诱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各项指标均有改善, 观察组在静态肌电值、动态肌电值、BI及FMA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肌肉神经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偏瘫, 有效的改善了偏瘫患者的上肢肌肉功能, 效果显著, 现已成为临床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肌肉神经电刺激,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碧霞.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6 (11) :161-163.

[2]王莉莉, 张立颖, 侯勇伦, 等.肌电触发神经肌肉刺激对偏瘫患者腕指背伸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 (6) :90-91.

[3]王翠, 袁玲华, 汤继芹, 等.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推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7) :69-70.

[4]黄晓明, 侯群, 王钰.肌电触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的疗效[J].现代康复, 2000, 4 (4) :23-24.

[5]沈丽娟, 李昌柳, 梁元恒, 等.个体化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14, 4 (1) :12.

[6]田波, 李小玲, 杨莉, 等.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 (12) :12.

[7]吴庆文, 崔颖, 马素慧, 等.易化区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2) :12.

肌肉电刺激仪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6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按照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病积分及既往史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间接训练和直接摄食训练

(1)间接训练:①感官刺激;②声门上吞咽训练;③Mendelsohn法;(4)其他:包括口唇闭锁练习、下颌和舌部运动练习、声带内收训练等。(2)直接摄食训练:①体位:躯干与床面成>45°,头前屈位;②食物选择: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部位,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③方法:采用空吞咽、交互吞咽、侧方吞咽、点头样吞咽等方法[1]。以上吞咽训练每日2次,每次30min,疗程1个月。

1.2.2 治疗组采用吞咽及摄食训练的方案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器采用美国Vital 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1)电极放置:①口腔期:通道Ⅰ电极水平置于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置于瘫痪侧面颊部。②咽喉期:通道Ⅰ电极水平放置于舌骨上方,通道Ⅱ电极沿正中线垂直置于甲状软骨切迹。(2)操作:打开电源,同时或交替增加2个通道振幅,以患者能忍受的最大刺激强度为宜,表明肌肉收缩达到恰当水平保持该水平的刺激,同时做主动吞咽动作。每日2次,每次30min,疗程1个月。

1.3 吞咽功能评定及疗效评价方法

注: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判断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以上;有效:吞咽障碍改善,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无进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表1)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的不断深人,对吞咽障碍的生理病理机制有了更深的了解,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改进。自Freed等[2]研制的表面神经肌肉刺激仪~Vital Stim吞咽治疗仪获得美国FDA认证,低频电刺激在吞咽障碍的治疗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Vital Stim电刺激针对吞咽障碍的口腔期及咽部期以不同的电极放置部位来刺激口舌咽部肌肉,使咽部肌肉正常收缩,强化肌肉协调性,改善吞咽功能,建立和恢复吞咽反射的皮质控制功能。疗效除与吞咽障碍的性质、程度有关外,电极的放置至关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后可以立即获得进食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喉上抬,进食时保护气道,实时效应明显,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采用Vital Stim吞咽障碍理疗仪和吞咽功能训练相结合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治疗手段,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所致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56例脑卒中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8例,均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2.86%,对照组78.57%,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功能。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电刺激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5~46.

肌肉电刺激仪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期间我院产后病人随机抽取1 30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0例,平均年龄28岁(21~34岁),治疗前进行病史问卷、体格检查、低频电诊断等。

1.2 研究方法

采用面对面询问病史的方法:如孕期情况、分娩史、喂养史等,常规检查:心率、血压、三大常规、白带常规、妇科检查等。对恶露已干净、会阴切口愈合佳的妇女,采用压力张力器对盆底肌力进行检查,按国际通用的会阴肌力测试法(GRRUG)将盆底肌力分为6个级别:即0、Ⅰ、Ⅱ、Ⅲ、Ⅳ、Ⅴ,分别采用手动及仪器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对于观察组Ⅲ级以下的分别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康复,每周 2次,15次为1疗程,疗程完成后予压力张力器复查。对照组初次检测后未予相关肌肉康复治疗。

1.3 肌力诊断标准

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法国)测定诊断盆底肌力:将肌电位探头放进患者阴道内,另一端连接于PHENIX肌肉刺激治疗仪上,分类检测患者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变化。当患者盆底肌肉收缩持续0S肌力为0级,持续1S肌力为Ⅰ级,持续2S肌力Ⅱ级,持续3S肌力为Ⅲ级,持续4S肌力为Ⅳ级,持续5S或大于5S肌力为Ⅴ级。

1.4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均为初次妊娠,顺产,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650例。观察组妇女的年龄为28.2±4.1岁,对照组为28.0±4.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妇女的产后体重为58.6±8.9 kg,对照组为58.4±9.2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娩出的胎儿体重观察组为3.21±0.36 kg,对照组为3.16±0.31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分娩方式、分娩次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2.2 盆底肌肉康复情况

1 300例治疗前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Ⅲ级的1 134例,占87.23 %,由此可见,产后42 d妇女大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受损。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3 讨论

妊娠和分娩是大多数女性都要经历的正常的生理过程,而怀孕和分娩都会对盆底肌肉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产后生活质量及引起产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即使是剖宫产的妇女产后也有部分存在盆底功能障碍,但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破坏更大,特别是阴道难产如胎儿过重、产钳助产等,其损伤更为严重;在临床工作中,研究发现阴道肌力小于Ⅲ级者患性功能障碍的比例在逐年增加[2],因此产后早期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水平及妇女生活质量的提高,盆底肌肉康复已引起医学界特别是国内大城市的广泛重视。盆底肌肉康复治疗是施行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2,3]。传统的盆底康复方法以kegel锻炼为著称,通过对盆底肌群锻炼,可以增加尿道、阴道及肛门的肌力,增强尿控能力,并提高阴道功能,促进盆底血液循环,恢复盆底肌肉功能。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妇女对盆底肌肉功能认识不足,认为影响不大,即便不适,也难于启齿,羞于隐私部位不便过多的医学检查,导致延误最佳康复治疗时机[4,5,6]。我院引进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促进盆底肌肉康复,预防和治疗妇女产后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盆底障碍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7]。

经过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在初次检测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盆底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有所改善,观察组大部分(90.5 %)达Ⅲ级以上,与对照组(62.2 %)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使用简便,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本研究显示应用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有较好的疗效,结果与马小玲[3]、卢玲[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对预防产后妇女尿失禁、子宫脱垂等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应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分娩的产后42 d检查妇女1 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样本数均为650例,应用压力张力器测定盆底肌力,观察组盆底肌力<Ⅲ级者,应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疗程完成后复查;对照组定期检查,不实施任何治疗,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改变情况。结果:产后42 d的妇女87.23%(1 134/1 30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受损;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次检查时盆底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神经肌肉治疗对盆底肌力康复有一定的疗效,可结合盆底肌肉锻炼进行产后康复。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力,康复,神经肌肉电刺激

参考文献

[1]刘传勇,王晓光.不同方法测定盆底肌力指导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1):856-858.

[2]李瑞满,罗新.产后性功能障碍常见类型及诊断量化标准[J].中国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8(24):571-572.

[3]马小玲,姚荣玉,冯凤英.30例产后42天妇女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33-34.

[4]卢玲.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疗效的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4):48-49.

[5]刘颖琳,陈少青,王雅贤.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77-578.

[6]Connolly AM,Thorp Jr JM.Childbirth-related erinealtrauma:Clinical sign;ficance and prevention[J].Clin Ob-stec Gynecol,1999,42:820.

肌肉电刺激仪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68例, 男性37例, 女性31例, 年龄42~76岁, 平均 (54.2±5.4) 岁。所有患者均经头CT或MRI确诊, 病程2~7 d, 均神志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其中脑干梗死21例, 多发性脑梗死39例,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8例。其中合并高血压病62例, 糖尿病31例, 冠心病18例, 高脂血症54例。经洼田饮水试验全部符合分级为Ⅲ~Ⅴ级, 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各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吞咽功能评分[3]:采用洼田饮水试验, 患者取坐位, 饮温水30 m L, 观察全部饮完水的状况及时间, 评分标准如下:Ⅰ级 (1分) :5 s内能1次饮完无呛咳及停顿;Ⅱ级 (2分) :1次饮完但超过5 s, 或分2次饮完且无呛咳及停顿, 为可疑吞咽困难;Ⅲ级 (3分) :1次饮完, 但有呛咳, 为轻度吞咽困难;Ⅳ级 (4分) :分2次或2次以上饮完, 但有呛咳, 评级为中度吞咽困难;Ⅴ级 (5分) :屡屡呛咳, 全部饮完有困难, 评级为重度吞咽困难。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降压、降脂、控制血糖、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改善脑功能、活血化瘀等常规药物治疗, 入院48 h内留置胃管。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针灸 (针灸科医师操作, 取穴位:凤池、翼风、廉泉、解语等) 、心理护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 采用常州雅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S1001型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 将电极放置于患者喉颈部, 打开电源, 局部有微刺痛感按说明书用方波电流刺激患者颈部肌群, 测出它们对于肌肉收缩的阈值, 然后用合适的强度刺激20 min, 每日2次, 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轻、中度吞咽困难患者采用单向脉冲波, 重度吞咽功能障碍采用双向脉冲波, 在治疗仪有节律地给出脉冲刺激时, 患者做空咽动作予以配合, 以起到训练吞咽意识的作用, 治疗结束立即给予饮水或进食加强吞咽功能。

1.3 疗效评定

基本痊愈:吞咽无障碍,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正常。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提高2级以上。有效:吞咽障碍改善,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提高1级。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 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无变化[4]。

1.4 观察指标

以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4周后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 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基本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Barthel指数上升、NIHSS评分降低, 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病因机制复杂, 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康复手段。目前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多应用康复训练及针灸, 取得一定疗效[5,6], 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本研究证明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治疗, 二者作用协同, 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近年研究证实,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时, 将电极置于患者喉颈部, 设定特定的治疗电流, 对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如喉返、舌下、舌咽神经等行电刺激, 刺激电流在神经进入肌腹的细胞膜上产生动作电位, 沿着轴突传导, 引起吞咽、构音肌群兴奋并收缩, 增强吞咽、构音肌群的收缩功能, 缓解神经麻痹, 促进神经修复, 有利于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7]。在治疗仪有节律地给出脉冲电刺激时, 患者做空咽动作予以配合, 起到训练吞咽意识的作用, 此法将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物理疗法与意识法相结合, 提高患者的吞咽及构音活动能力, 配合适度的心理疏导治疗, 减轻了患者心理压力, 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和消极情绪而更乐于配合治疗, 使患者及时得到进食功能的改善[8]。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4周后吞咽障碍均有所改善, 尤其在综合训练及针灸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疗效更显著, 疗程结束后两组治疗组ADL评分明显提高, NIHSS评分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原因有以下两点:①减轻患者焦虑、恐惧负面情绪。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多伴一定程度心理焦虑状态, 神经肌肉电刺激时患者空咽动作配合, 治疗结束后立即饮水或试着进食, 患者能明显感到有效果, 加上治疗师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 而由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 治疗依从性大大提高, 从而提高了整体康复效果。②减轻甚至杜绝了并发症。

综上所述, 综合训练及针灸治疗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操作简便、无创无痛, 对患者配合程度要求低, 无明显不良反应, 为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Runions S, Rodrigue N, White C.Practice on an acute stroke unit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a decision-making algorithm for dietary management of dysphagia[J].J Neurosci Nurs, 2004, 36 (4) :200-207.

[2]欧明亮, 张贵升, 陈军辉.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及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2) :4439-4440.

[3]杨萍, 邢凤梅, 张小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l, 31 (17) :3217-3219.

[4]姜昭, 王亚平, 郭承承.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 34 (5) :357-360.

[5]任国平, 孙智军, 漆成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5) :136-137.

[6]马悦清.针灸治疗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7) :196.

[7]晋丹丹, 张华.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 (4) :2824.

肌肉电刺激仪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1]。卒中时由于脑干相关脑神经核受损, 从而引起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产生假性延髓麻痹, 吞咽障碍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 约为43%, 脑干卒中时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52%[2]。吞咽障碍易引起患者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和死亡率明显增高。神经肌肉电刺激 (neru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 治疗吞咽困难已成为现今的研究热点[3], 我科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一定成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 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4], 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纳入标准: (1) 均为卒中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住院患者; (2) 年龄≤85岁; (3) 经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 (standar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 筛查, 提示存在吞咽障碍, 诊断为中度以上吞咽障碍; (4) 意识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评价提示无痴呆, 无失语, 无精神障碍, 能配合检查及治疗。病例的排除标准: (1) 并发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合并严重感染; (2) 有脑肿瘤、肌病、周围神经病及运动神经元病等所致的吞咽障碍患者; (3) 排除有认知障碍, 不能配合检查、治疗或难以随访者; (4) 服用引起摄食吞咽障碍的药物; (5) 有精神疾病患者。

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 按病例入选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性质、吞咽能力等一般资料经χ2检验,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资料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 主要包括清除自由基及神经保护药物治疗, 口腔器官运动训练、空吞咽、屏气-发声运动、进食训练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Vita I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 电流强度为0~25 m A, 频率30~80 Hz, 波宽700 ms, 4个治疗电极, 治疗强度和电极贴放位置根据吞咽障碍类型、病情及患者对刺激的敏感性进行调节, 一般情况下第1电极置于舌骨上方, 第2电极置于甲状腺切迹上, 第3、4电极按前两电极间等距放置, 最下方电极不应置于环状软骨下, 电刺激治疗同时让患者做吞咽动作。

1.2.2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困难及程度[5], 协助患者取直立坐位, 嘱其像平常一样5 s饮用30 m L温开水, 观察并记录吞咽的时间及有无呛咳, 若患者出现啜饮、含水、水从嘴唇流出及小心翼翼地喝等情况时应详细记录, 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6]。分为以下5级:1级:能顺利1次咽下;2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咽下;3级: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4级:患者分2次以上咽下, 也有呛咳;5级:全量咽下困难, 频繁呛咳。本研究入选患者做洼田饮水试验均为3~5级。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障碍症状基本消失, 饮水试验提高1~2级, 营养状态好, 无并发症; (2) 有效:症状明显改变, 饮水试验提高1级, 营养状态好; (3) 无效:症状改变不明显或无变化, 饮水试验无变化, 或>3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能顺利把食物从口腔输入到胃, 口唇闭合无力, 进食时食物外溢, 舌肌等运动乏力, 咽部感觉障碍, 咽喉肌瘫痪, 进食困难、容易发生误吸, 异物不能被及时咳出, 继发肺部感染等情况。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吞咽有关的皮质或脑干的吞咽中枢在脑卒中病程中受损有关。相关研究表明, 当一侧吞咽中枢受损时, 通过对另一侧的刺激与训练, 可以部分代偿受损侧吞咽中枢的功能。大部分脑卒中常只累及一侧大脑皮层, 这是帮助脑卒中后患者恢复吞咽功能的理论基础。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通过输出低频脉冲电流, 低频电流产生兴奋信号, 经过传入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和延髓, 大脑皮层及延髓又再次传出信号刺激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 使其去极化产生肌肉收缩, 使原来不活跃的突触变为活跃的突触, 加速了吞咽反射的修复及重建, 加强了吞咽肌群运动[7], 提高吞咽反应的灵活性, 缓解肌肉的废用性萎缩[8], 避免发生误吸, 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减少脑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和死亡率, 改善远期生活质量[9]。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 但观察组在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疗效显著提高。说明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康复训练联合应用, 配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改善早期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预后, 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4.

[2]Bülow M, Speyer R, Baijens L, et al.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oral and pharyngeal dysfunction[J].Dysphagia, 2008, 23 (3) :302-309.

[3]燕铁斌.低频电刺激临床应用及研究新思路[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 (2) :401-402.

[4]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5]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5:218.

[6]龚保柱, 刘彬, 王和清.针灸与吞咽训练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66例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9) :119-120.

[7]Hsu SS, Hu MH, Wang YH, et al.Dose-response relation between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upperextremit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Stroke, 2010, 4l (4) :821-824.

[8]Hsu SS, Hu MH, Luh JJ, et al.Dosage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is it a determinant of upper limb functional improvement in stroke patients[J].Rehabil Med, 2012, 44 (2) :125-130.

上一篇:清理化解下一篇:音乐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