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机构论文

2024-09-21

音乐机构论文(精选3篇)

音乐机构论文 篇1

唐代的音乐文化从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多元文化母体中孕育出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继先秦乐舞与汉代相和之后的又一次高峰。其歌舞伎乐在吸收隋朝部乐的基础上, 从唐太宗开始逐步采取了开明政策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么, 当时的音乐机构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兴建的?对音乐文化起了什么作用?均是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及音乐文化教育者们关注的问题。

一、梨园的由来

盛唐时期, 到处充满了艺术的天籁, 到处氤氲着创造的神思与灵感。戏剧, 也就在这样的丰厚土壤中滋长。尽管, 由于中国文化特质所决定, 成熟的戏曲形态的诞生还要留待下一个历史阶段, 但是, 没有唐朝的丰润哺育, 戏剧的步伐就会更加迟缓。那么, 唐开元年间宫廷的音乐教育机构梨园是如何出现的呢?

隋朝设立的音乐机构, 这些机构的建立推动了隋唐燕乐 (宴乐) 的发展。唐朝的音乐机构原来有太乐署、鼓吹署和教坊, 都由太常寺管辖。开元二年前, 太常寺下属的确有一专门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梨园新院的存在。但实际上, 作为突出俗乐的梨园, 早在玄宗之前即已存在, 只是到了开元二年, 梨园新院解体, 这才由技坊 (含内教坊和外教坊) 取代。

开元二年, 唐玄宗因一场“热戏”——竞衷散乐戴幢为导火线, 将梨园新院从太常寺中抽出, 并将其一分为二, 无论开元二年之前或是开元二年之后, 串演戏剧均同“梨园”密不可分, 所谓终唐之世, 串演戏剧一事, 实与“梨园”二字无涉之说, 自属失孝之辞。玄宗之后, 戏班、剧团称之为“梨园”, 戏剧演员称之为“梨园弟子”, 以至延续至今, 实始作俑于玄宗时的梨园教坊, 并非空穴来风。

二、梨园的兴衰

唐玄宗时期 (712—756年) 也就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

1、梨园弟子的产生

唐初的音乐机关当以太常寺为主, 梨园弟子的来源约有三类, 一是太常寺中的坐部伎, 数量三百人。二是宫女, 数量也有数百人之多。三是民间艺人经过严格选拔加入其中。

2、梨园的全盛

梨园弟子又称“皇帝梨园弟子”, 其身份的特殊性自不待言, 从梨园弟子产生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这段时间是梨园的全盛期。梨园弟子在宫廷娱乐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平时陪伴玄宗和杨贵妃度过无数欢乐时光的正是这些梨园弟子。玄宗的娱乐项目极多, 这些项目包括太常寺的雅乐。

3、梨园弟子在安史之乱中的流散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极大冲击, 与此同时, 梨园也遭灭顶之灾。梨园弟子在安史之乱中的去向大约有三:一是流落民间, 这当占很大比例。二是被安史叛军俘获, 送至洛阳。三是随玄宗人蜀, 人数很少。

摘要: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 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促进艺术繁荣的重要机构,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的重要方面。梨园学的研究在产生、兴盛、建立、消亡的过程中推动了社会经济和音乐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唐开元年间,宫廷音乐机构,梨园

音乐机构论文 篇2

一、唐代音乐机构

太常寺是唐代礼乐之司, 是掌管礼乐的最高的行政机关, 位列九卿之首, 政令仰承尚书礼部, 下属有两京郊社署、太乐署、鼓吹署等八署四院, 由太常卿主管, 太常少卿负责诸事。“太常卿之职, 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以八署分而理之”。大乐署是太常寺的主体机构, 主要教育内容是燕乐和雅乐, 是统治阶级祭祀享乐的音乐。而鼓吹署是教习和表演专门礼仪中鼓吹音乐的机构。

唐代建朝之初, 设立了内教坊, 作为专门管理教习歌舞音乐、领导艺人演出的机构, 属于宫廷内部的音乐教育部门。唐玄宗曾于蓬莱宫侧设置内教坊, 设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 同时还在长安设置了左右教坊, 吸取民间乐户, 培养乐舞人才。歌舞演出多以女性为主, “右多善歌, 左多工舞”, 将歌唱与舞蹈两个专业分开, 使训练项目内容更加具体、集中, 利用不同乐工不同特长主攻一个音乐门类, 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加专业化, 也有利于不同类别音乐的传承。

梨园是由皇帝亲自组建的并经常由皇帝亲自组织排练的, 内容多数是法曲, 吸收宗教音乐文化, 调和佛道, 其演出主体多为男性。除了宫廷内的梨园以外, 还有洛阳的“梨园新院”, 梨园新院的乐工可以“旋抽入教坊”,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不同的教育机构中不仅存在着专业技能上的差距, 还有明显的等级升降空间。此外, 梨园中还设有“小部音声”, 是由三十多个15岁以下的小孩子组成的一个幼年班。

二、唐代的音乐教育与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乐工的质量, 在唐代还有严密的乐工考核制度, 乐工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自己的收入, 考核成绩越高, 所得的酬劳也越高, 可以说是真正的优胜略太、赏罚分明。宫廷音乐的专业考核被称作考绩制, 是与经学的考试制度相一致的。唐代官学基本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专科学校则以专业技能的教学为主, 考试名目有旬试、月试、季试和岁试四种, 学校每次定期考试之后, 根据成绩实行奖惩。乐工通过音乐训练和考核后, 必须登记于簿籍之中, 仔细地核实他 (她) 的排名, 分别替换其原来的位置。这种以考试来检验学习程度的做法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

据《旧唐书·职官三》六志记载:“凡习乐, 立师以教。每岁考其师之课业, 为上中下三等, 申礼部, 十年大校之, 量优劣而到涉焉。凡乐人及音声人应教习, 皆著薄籍, 吸其名数, 分番上下。”[1]专业音乐上的考绩制不仅仅激励学生而且也起到了督促教师的作用, 通过对教师的考核评出三个等级, 之后向礼部申报, 十年校订一次, 按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他们是升级还是降职。随着学生训练时间的增加, 程度进一步深人, 要求有与水平同步的练习与之相适应, 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前面说考绩制度时提到, 专业技能越高, 薪水和职位也随之提高。严格的考核制度、乐工之间的竞争和唐代音乐的总体水平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例如, 坐部伎本来就是宫廷燕乐中专业水平最高的一级乐部, 唐太宗为了使法曲的演奏更加精妙, 从坐部伎中再挑选出三百人加入到梨园的演奏训练中专习法曲, 这样以来对于乐工演奏技能要求就更高了。在这样层层挑选, 批批淘汰, 竞争激烈的艺术环境中, 各个专业里都涌现出很多实力派“新秀”。

唐代音乐教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制, 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能高超的专业音乐人才, 极大的促进了音乐活动的开展。它创造了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史上的一次高峰, 这次高峰不仅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传承、发扬的作用, 而且对后世甚至今天的教育制度有很大的启发, 也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旧唐书·职官三·六志

[1]《旧唐书·职官志三》[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75.

[2]《新唐书·百官三·四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75.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上册) 》[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4]孔义龙.《“立师以教”以“习乐”从宫廷音乐看唐开元年间的职业教育》[J].黄钟-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5.

音乐机构论文 篇3

一、仗内教坊的发展过程

唐代中后期, 因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大量教坊梨园被解散, 但统治阶级对于音乐、乐曲的需求丝毫没有减弱。为了缓解这样的矛盾, 仗内教坊应运而生。在唐代中后期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有才艺的乐人对宫廷内的音乐机构没有兴趣参加, 更多的是在各种民间音乐机构表演。《全唐书》中记载道:“德宗时, 崔营家伎叶者虽歌名动四方……然卒得不贡声禁中。”在《乐府杂录》中也记载了唐后期宫廷邀请民间著名的擅长演奏箜篌的艺伎入宫内演奏, 被艺伎婉言拒绝的事情。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可以看出, 唐中后期, 乐人集中在民间, 宫廷内缺少能歌能舞的乐师。在这种情况下, 仗内教坊成立后, 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选人。在史料房次卿写的《苏公墓志铭》中写道:“……主上龙飞……当监抚之日, 有调护之勋改右武卫大将军, 充仗内教坊……八音克谐。”通过研究此段话可以看出, 仗内教坊最初的出现, 是在唐德宗的登基大典上, 而仗内教坊的乐人是右武卫大将军充任。

仗内教坊内的乐人大多是皇家禁卫军, 而仗内教坊的领导人也是由禁卫军的统领担任。根据《教坊记》的描述, 仗内教坊的人数没有明确规定, 在和皇帝有关的节庆、仪式中进行鼓吹乐方面的演奏, 并且是一个独立机构。但鼓吹乐演奏只是仗内教坊职责中的一部分, 与太常寺所管辖的鼓吹署之间有很大区别。仗内教坊和唐代禁卫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唐代的禁军系统十分庞杂, 分属不同的部门, 有明确的等级规范, 互相之间不得越级。根据《苏公墓志铭》中所说“六十无阙”, 可以发现充任仗内教坊的禁军就是六军, 和其他的禁军没有太多关系[2]287。

唐代前期, 在宫廷内就已经出现了教坊等音乐机构, 这些音乐机构负责的是宫廷内部的各种演出、庆典活动, 甚至教坊内的艺伎要为大臣斟酒、唱歌, 仗内教坊与之有本质上的区别。仗内教坊负责“仪仗”仪式, 更加正式, 代表了皇家的威严, 并且与皇帝的关系十分紧密, 在张元孙的《张府君墓志铭序》中可以看到:“府君首出乐部歌咏化源……立表荐闻, 旋引召见, 穆宗皇帝大悦……曼倩戏诮, 实无愧焉……”从他的墓志铭序中可以看出, 张府君充任仗内教坊乐工的时间非常久, 先后经历了从穆宗到武宗四个皇帝的朝代更替。从时间上可以判断, 仗内教坊从萌芽到发展趋于成熟的整个阶段内, 都有自己独立的系统建制, 仗内教坊既不隶属于太常寺, 也不归任何一个宫廷教坊管辖。仗内教坊的这个特性, 使得乐工的演奏更为自由, 整个表演形式和演出时间与宫廷内部息息相关。通过对仗内教坊的研究, 可以窥见唐朝中后期不同朝代的发展形态和演变过程。

二、仗内教坊的制度规范

在欧阳修的《诸公主传》中可以看到公主出行的宏大场面:“太平公主偶舞为帝寿……假万骑仗内音乐送主还第……宴群臣。”通过记载, 可以看出公主前来为皇帝贺寿, 用“万骑仗内音乐”出迎公主。根据《太常寺》中的记载, “万骑即为宫中禁军”, 可以看出, 仗内教坊的主要职能可以解释为“皇家御用仪仗队”, 负责一切皇宫内部的欢迎、贺送仪式。从史料记载中, 可以发现仗内教坊的表演形式大部分为散乐, 不经常会有歌舞等形式。仗内教坊的选拔方式多样化, 乐工的来源渠道广泛, 在文献《雍录》中记载道:“……北军亦从卫兵中选用而成……缘此诸将皆请遥隶神策上行营, 亦皆统诸中人矣。”可以看出仗内教坊的乐工在掌握技艺方面十分全面, 最重要的是可以演奏散乐, 技术高超的乐师会备受皇帝的宠幸, 仗内教坊的统领绝大部分都是皇帝在六军内直接任命的, 由皇帝直接管理, 在这一点上仗内教坊和之前的教坊有着明显不同。

唐中期, 前期的教坊统领之人都是宦官, 演奏风格也会受到宦官的影响, 而仗内教坊是由军人统领, 演奏出来的乐曲更加规范, 有板有眼, 调准腔圆。在《苏公墓志铭》中就可以看出, 右武卫大将军是仗内教坊的统领, 他的主要任务是“八音克谐”, 在他带领仗内教坊的时候, 常常能受到皇帝的表扬, 所以, 在他死后, 皇帝悲痛万分, 请人写墓志铭加以歌颂。由此也可以看出, 禁军中六军的全部音乐事务都要由右武卫大将军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仗内教坊的管理范围也慢慢扩大, 由一开始的掌管六军音乐事务, 到唐武宗时期的掌管所有北衙禁军的音乐事务, 可见, 仗内教坊的具体制度虽然严格, 但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 而是随着宫廷内部的发展情况和需要作出不断地调整, 以更好地适应宫廷内部制度规范[3]96。

仗内教坊的乐工是由统领选拔出来的, 很大一部分乐工直接来源于六军, 在唐中后期, 仗内教坊中的乐工还会从地方军队之中选拔, 《张府君墓志铭序》中的“立表荐闻, 旋引召见”是对地方选拔乐工方式的最好印证。地方军队中好的乐工, 受到皇帝的召见后, 方可进入仗内教坊担任职务。除此之外, 仗内教坊内小部分的女性乐工, 是唐代有罪之人的家属充任的。这种选拔方式,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在整个唐代, 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唐纪六十一》中记载:“文宗开成元年……李孝本二女配没右策神君。”可以看出, 李孝本是当时的待罪之人, 但是因为两个女儿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所以被选入仗内教坊之中。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 在杜牧的诗中也有体现, 当时的浙西节度使因为叛乱被捕入狱, 因为其妾杜秋娘精通乐理, 所以被选入宫中, 充当乐工[4]19。

仗内教坊乐工的演奏形式多是散乐, 散乐这种音乐风格比较自由, 在《张府君墓志铭序》中可以看到散乐表演特点:歌咏化源……应机由典……曼倩戏诮。散乐形式不是随着仗内教坊的设立而出现的, 在此之前, 就有了长时间的发展, 在《全唐文》中写道:“承前诸寺观……今传有仗内音声, 拟相夸斗……四齐许作乐……伏惟考理, 深在典故。”这段话中记载了散乐表演的效果以及观众热闹围观的场景。另外, 在《新唐书》中也有关于仗内教坊演奏散乐的记载:“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一万二十七。”可以看出, 仗内教坊散乐演奏规模十分庞大, 在仗内教坊建立之后, 还有之前很多太常寺内的散乐乐工也参与其中, 进行演奏[4]20。

仗内教坊的主要建制和之前的教坊有很大的联系, 虽然仗内教坊是一个独立的音乐机构, 但是在很多规模宏大的庆典中, 需要的乐师人数非常多, 用的乐器也是数不胜数, 在这种情况下, 仗内教坊和教坊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仗内马家内侍省给使教坊音声人……缘太子礼会祗供者各赐勋一转……”可以看出, 因为庆祝规模十分宏大, 所以仗内教坊中的乐工被抽调到教坊之中进行表演, 因为表演天子十分满意, 还赏赐了勋章之类的物品。由此可见, 二者音乐机构的表演风格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 仗内教坊和教坊之间的乐工会出现互调互换的情况, 这就会导致乐工的流动性很大, 在《旧唐书》中也记载了仗内教坊和教坊的乐工同台演出的情况:“甲子日, 上御三殿……观两军、教坊、内园分明角抵……至一更二更方罢。”可以看出仗内教坊和教坊互相合作演出, 并且效果非常好, 以至于表演到深夜才结束[5]73。

仗内教坊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主要职能和演出形式, 仗内教坊中表现优良的乐工, 深得皇帝的喜爱, 常常有“进宫面圣”的机会, 从仗内教坊的发展时间、职能、选拔方式可以看出, 仗内教坊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是一个独立、成熟的宫廷音乐机构。仗内教坊内的乐工绝大部分来自军营, 也就保证了仗内教坊日常严谨的生活秩序, 仗内教坊是唐中后期军营仪仗音乐的代表, 也是皇帝经常委以重任的主要音乐机构。在唐中后期, 仗内教坊相对于其他宫廷音乐机构, 所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在唐中后期, 仗内教坊是所有宫廷音乐机构中活动最为频繁的一个, 宫廷中的各种节庆, 都需要仗内教坊进行演奏。所以说, 研究唐代的仗内教坊, 对深入了解唐代军营建制、军营音乐以及管理系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仗内教坊的人员配置情况, 还可以了解到唐中后期乐工人员的流动以及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 并且, 在某种程度来说, 仗内教坊推动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使得宫廷音乐既有军营音乐的特色, 又吸收了民间音乐的优点。

摘要:唐代的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高度, 唐代中晚期, 出现了教坊、梨园等多种宫廷音乐机构, 仗内教坊是宫廷音乐机构的一种特殊形式, 仗内教坊的大小事务都由禁军统领管辖, 负责皇宫中的各种音乐演出和节日庆典。

关键词:唐代晚期,仗内教坊,音乐机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M].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2]于露.论唐代诸教坊形质 (上) [J].黄河之声, 2010 (11) .

[3]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渤海大学学报, 2007 (1) .

[4]左汉林.唐代教坊及内教坊乐官考论[J].宁夏大学学报, 2007 (1) .

上一篇:肌肉电刺激仪下一篇:生物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