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监管机构论文

2024-09-11

证券监管机构论文(精选12篇)

证券监管机构论文 篇1

证券研究机构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全国110家证券公司中有一半建立了研究所, 在全国合规证券咨询机构中也占了接近一半的数量。在股评界被媒体频爆“黑嘴”的情况下, 作为证券咨询的另一个重要代表, 分析师队伍的中流砥柱证券研究所的违规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其危害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广济门”事件的曝光, 使人们对证券行业内幕交易开始高度关注起来了。

一、违规类型和原因

(一) 违规类型

主要有基于信息的操纵行为 (传播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 、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三种类型。

基于信息的操纵主要是指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或流言蜚语来影响市场价格。一种称之为“宣告前的投机”, 比如知情者预先知道股票指数将要下跌, 先买进股票, 然后向市场传递“利好”的信息, 使公众相信他市场传递的信息后, 股价上升, 然后知情者在时机成熟时, 悄然出货;另一种类型称之为“宣告后的投机”, 比如知情者预先知道股价上升, 先向市场传递股价将要下跌的信息, 使得公众预期股价下跌, 然后知情者低价买入股票, 在市场结清时获取利益。

由于发生操纵行为时证券机构常和母公司或其他投资机构联手操作, 利用其研究报告的市场影响力对其他投资者进行误导并利用合作机构的资金实力对证券走势加以控制。所以市场危害大大高于普通证券咨询机构, 因此常常危及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至于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等违规行为, 由于证券研究机构多从属与证券公司, 其正规性及人员素质都大大高于普通证券咨询机构。其无资格执业、违规执业情况较少。

(二) 违规原因

证券研究机构面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其做出不客观分析和不准确报告的主要因素。而其利益冲突可以从机构和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研究机构面临的利益冲突主要和其收入来源有关。

近几年虽然研究机构对外服务有较大的提升, 但对证券母公司的依存度依然较高, 对外服务也集中于基金等少数机构并且收入过分集中于基金交易佣金的分成。使得其于证券母公司及基金等少数客户的利益关系明显。

另外研究机构同目标客户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由于财务顾问是研究机构的一个主业, 而通过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之间良好的关系, 使财务顾问工作后目标公司的IPO及增发、配股、并购等后续业务都可能通过研究机构的母公司投行部门来完成。而研究机构也可以通过承销费用分成的方式获益, 因此研究机构与目标公司建立良好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2、作为研究机构中人的因素———证券分析师所面临的利益冲突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1) 由于研究机构的独立性较差, 大多依附与证券母公司, 所以来自证券母公司的压力较大;证券公司的收入通常来自经纪、投资银行和自营三块, 每一块业务都可能带来利益冲突。美国证监会 (以下简称:SEC) 一份调查报告发现, 分析师通常会写“乐观”的报告, 提供购买建议, 以增加交易量, 从而获得更多佣金。在投资银行方面, 根据SEC对证券公司的调研报告, 分析师是许多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参与者, 投资银行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薪酬。在自营业务方面, 分析师所在公司可能持有大量分析师负责分析的股票, 在分析师推荐买入某公司股票时, 其所在机构可能正在私下抛售该公司股票。

(2) 来自其分析的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压力, 主要由于如发不利报告, 可能导致目标公司管理层反感而失去获得最新信息的机会。

(3) 来自机构客户的压力, 主要因害怕失去客户而发布有利于客户的报告。

(4) 分析师个人投资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分析师持有其分析的股票时, 他们很可能通过建议投资者购买这些股票, 从而抛出自己所持股票获利。虽然《证券法》禁止从业人员投资股票, 但通过亲戚、朋友买卖股票仍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其中第四种违规是经常存在的, 而第一、三种违规其危害是最为严重的, 应该成为证券研究机构监管的重点。

二、对研究机构的监管

鉴于证券研究机构的违规情况, 我国应对证券研究机构的监管加强规范, 主要是吸取了西方建立防火墙的经验, 集中体现在对证券公司内部业务部门隔离和执业回避上。可分为法律及政府规章和行业协会的自律性文件。

但这些规定首先是各种法规内容重叠, 没有专门法规对研究机构进行监管。其次各种规定多集中于关于防火墙的规定, 而防火墙基本属于自律监管的内容, 使得规定的强制性不足。另外, 业务隔离、执业回避、防火墙等规定国外在2001年美林案以前就有, 尚不能对研究机构违规起到完全预防, 对美林案后美国监管机构出台的对策如2711规则和472规则没有规定。这反映了我国对研究机构监管的滞后。因此, 有关部门需要对研究机构监管加强研究, 尽快出台相关监管措施, 有效预防危害市场安全运行的违规事件出现。

摘要:在股票市场大牛市的情况下, 各种违规行为愈演愈烈。而舆论和监管关注的焦点以前多集中于证券咨询机构的“黑嘴”和公司层面的违规。文章通过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证券研究机构的违规及监管工作的分析, 以为中国证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证券研究机构,证券分析师,内幕交易,违规,监管,隔离墙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期货法规汇编[M].法律出版社, 2010.

[2]、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M].2005.

[3]、于欣.分析师, 走向核心[J].新财富, 2006 (12) .

[4]、金融与市场, 证券陷阱的种类与手段[EB/OL].http://fuhang10.blog.163.com/blog/static/748934320071793441942/.

证券监管机构论文 篇2

构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只有当证券投资的名义收益率__时,投资者才有实际收益。A.小于通货膨胀率 B.大于通货膨胀率 C.等于通货膨胀率 D.不等于通货膨胀率

2、从处理方式来看,证券公司都以__为对手办理清算与交收。A.证监会

B.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C.另一证券公司 D.上市公司

3、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由()缴纳的资金及其他募集的资金组成。A.上市公司

B.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C.证券业协会 D.证券公司

4、单个开放日基金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时,为巨额赎回。A.5% B.10% C.15% D.20%

5、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受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后,在()内再次受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其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A.6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D.24个月

6、公司反收购战略中,保持公司控制权的策略不包括__。A.限制董事资格

B.每年部分改选董事会成员 C.MBO收购

D.超级多数条款

7、投资者认为市场效率较强时,可采用__。A.指数化的投资策略 B.免疫和现金流匹配策略 C.积极的投资策略 D.债券互换

8、营业部电脑管理的软件管理不包括__。A.运行效率 B.行情分析 C.业务处理 D.软件更新

9、持有、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低于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30%的收购人,以要约收购方式增持上市股份的,其预期收购的股份比例不得低于__。A.1% B.5% C.10% D.15%

10、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中,关于债券方面的披露错误的有__。A.发行人应披露最近1期末的主要债项 B.发行人应披露最近3期末的主要债项 C.银行借款 D.贷款用途

11、证券公司的__决定与融资融券业务有关的部门没置及各部门职责。A.业务执行部门 B.业务决策机构 C.分支机构 D.董事会

12、基金按__,可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A.投资标的划分 B.投资目标划分

C.基金的组织形式不同

D.是否可自由赎回和基金规模是否固定

1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证券组合的风险随着组合所包含证券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关联性极低的多元化证券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风险 C.证券组合的投资风险低于市场平均风险水平D.组合管理强调构成组合的证券应多元化

14、()是指基金管理人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总结并认真评价,以找到有吸引力的机会和避开环境中的威胁因素。A.市场营销分析 B.市场营销计划 C.市场营销实施 D.市场营销控制

15、营运能力是指公司经营管理中利用资金运营的能力,一般通过__来衡量,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及资产利用的效率。A.资产管理比率 B.流动比率 C.资产负债率 D.资产净利率

16、根据证券的定义,证券是用来证明__有权取得相应权益的凭证。A.证券发行人 B.证券持有人 C.证券经纪商 D.证券管理人

17、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没有自营资格的证券公司进行自营买卖的,以下可能受到的处分中不包括__。A.没收非法所得 B.罚款 C.警告 D.公示

18、债券年利息收入与债券面额之比率称为__。A.票面收益率 B.持有期收益率 C.到期收益率 D.利息收益率 19、199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发布的《衍生工具与避险业务会计准则》,将金融衍生工具划分为独立衍生工具和__。A.内置型衍生工具

B.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工具 C.嵌入式衍生工具

D.OTC交易的衍生工具

20、基金管理人应当自收到核准文件之日起()个月内进行封闭式基金份额的发售。A.3 B.6 C.9 D.12

21、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的目的是预测证券价格涨跌的趋势,即解决__ A.买卖何种证券的问题 B.投资何种行业的问题 C.何时买卖证券的问题

D.投资何种上市公司的问题

22、证券经纪业务的特点不包括()。A.业务对象的广泛性  B.证券经纪商的中介性  C.客户指令的权威性  D.业务价格的变动性

23、肌纤维的滑面内质网为肌细胞的 A.粗面内质网 B.肌浆网 C.横小管 D.线粒体

24、套利定价理论__。A.取代了CAPM理论

B.与CAPM理论的假设完全不同 C.研究套利活动的机 D.是由罗斯提出的

25、套利定价理论(APT)是由__提出的。A.马柯维茨 B.夏普 C.罗斯 D.特雷诺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开立证券账户的基本原则是__。A.合法性和公正性 B.合法性和真实性 C.真实性和公开性 D.公正性和公平性

2、目前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均对权证的发行进行了具体规定,由标的证券发行人以外第三人发行并上市的权证,发行人要提供履约担保,履约担保的标的证券数量由__决定。A.权证上市数量 B.行权比例 C.行权价格 D.担保系数

3、关于基金估值,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

A.复核无误的基金份额净值由基金托管人对外公布 B.开放式基金每个交易日的次日进行估值 C.封闭式基金每周进行一次估值 D.开放式基金每个交易日进行估值

4、以下非新上市证券连续竞价的申报价格,其中有效的是__。A.某只股票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格为10元,当日申报价格为11.5元 B.某B股股票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格为10元,当日申报价格为11.5元 C.某基金上一交易日收市价格为3元,当日申报价格为3.5元 D.某国债前一笔成交价为101元,申报价格为110元

5、证券公司违反规定超比例自营的,在整改完成前应当将超比例部分按投资成本的__计算风险资本准备。A.80% B.90% C.100% D.120%

6、《国际伦理纲领、职业行为标准》对投资分析师提出的道德规范三大原则是指__。

A.勤勉尽责原则

B.公平对待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原则 C.信托责任原则 D.独立性和客观性原则

7、关于QDⅡ基金的信息披露,下列说法错误的有__。

A.QDⅡ基金在披露相关信息时,可同时采用中、英文,并以中文为准,可单独或同时以人民币、美元等主要外汇币种计算并披露净值信息

B.投资境外市场可能产生的风险信息,包括境外市场风险、政府管制风险、政治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的定义、特征及可能发生的后果 C.所有的QDⅡ基金都应每周计算并披露一次净值信息 D.QDⅡ基金的净值应在估值日后次日披露

8、根据表6-2给出的条件,M公司股票的短期(5天)相对强弱指标RSI值为()。A.75% B.70% C.80% D.85%

9、重大关联交易指()。

A.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500万的关联交易 B.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300万的关联交易

C.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1%的关联交易

D.上市公司拟与关联人达成的总额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值的5%的关联交易

10、下列各项中,既属于首次募集信息披露的内容,又属于存续期募集信息披露内容的是__。A.招募说明书 且基金合同 C.托管协议

D.基金份额发售公告

11、操纵市场的行为,是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所禁止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操纵市场行为的是__。

A.明示的方式,与其他投资者约定在某一时间内共同买进或卖出某一种或几种证券

B.假借他人名义或以个人名义进行自营买卖

C.与其他投资者串通,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价格和数量相近、方向相反的交易 D.以散布谣言为手段,影响证券的发行、交易 12、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发行具有标准格式券面的国库券,这种国库券属于__。

A.短期债券 B.实物债券 C.凭证式债券 D.记账式债券

13、中小企业板块总体设计的不变是指__。

A.中小企业板块的上市公司符合主板市场的发行上市的流通股本规模要求 B.中小企业板块运行所遵循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与主板市场相同 C.中小企业板块的上市公司符合主板市场的发行上市条件 D.中小企业板块的上市公司符合主板市场的信息披露要求

14、《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上市公司最近3年内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__。A.最近2年实现的平均分配利润的20% B.最近2年实现的平均分配利润的30% C.最近3年实现的平均分配利润的20% D.最近3年实现的平均分配利润的30%

15、下列关于运用缘故法来发现新客户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__。

A.绝不强迫营销,虽然是从业人员的亲朋好友,但没有义务一定要与本银行合作

B.运用缘故法就不需要过多的寒暄和客套,即可切入主题 C.亲朋好友也是从业人员的客户,也必须靠优质的服务来取胜

D.因为是亲朋好友,即使开发不成功,也不容易受打击,不存在面子问题

16、真实性原则要求披露的信息应当是以()为基础。A.主观事实

B.基金盈利最大化 C.客观事实

D.公司董事会的决议

17、证券是指各类记载并代表一定权利的__。A.商品凭证 B.法律凭证 C.货币凭证 D.资本凭证

18、负债基金的具体投资操作和日常管理的机构是__。A.基金受益人 B.基金发起人 C.基金管理人 D.基金托管人

19、关于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

A.收益现值法通常用于有收益企业的整体评估及无形资产评估等

B.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资产评估时,被评估资产的原有成本是其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C.现行市价法的适用条件:一是存在着3个及3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二是价值影响因素明确并可量化

D.采用清算价格法评估资产,应当根据公司清算时其资产可变现的价值,评定重估价值

20、对于金融期权交易双方开立保证金账户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交易双方均需开立保证金账户

B.交易卖方必须开立保证金账户,而买方无要求 C.交易买方必须开立保证金账户,而卖方无要求 D.交易双方均无需开立保证金账户

21、根据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的规定,开放式基金的设立主体为__。A.基金持有人 B.基金发起人 C.基金管理人 D.基金托管人

22、下列是基金管理公司主要活动的是__。A.基金募集与销售 B.投资管理 C.基金运作

D.受托资产管理

23、关于人民币债券交易叙述正确的是__。

A.交易方式包括现券买卖与回购交易两部分,现券交易品种目前为国债和以市场化形式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券

B.实行“见券付款”、“见款付券”和“券款对付”三种清算方式 C.清算速度为T+2或T+1 D.债券托管结算和资金清算分别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进行

24、询价对象应当在结束后()个月内对上参与询价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就其是否持续符合规定的条件以及是否遵守《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对询价对象的监管要求进行说明。A.1 B.3 C.6 D.10

25、在证券公司的核心业务中,因要辅助客户物色目标公司、设计购并方案而被视为“财力和智力的高级结合”的业务是__。A.自营业务 B.经纪业务

加强网络证券监管法制建设 篇3

【关键词】网络证券业;监管;法制建设

一、互联网络对证券业的深刻影响

网络证券亦称网上证券,是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证券业务的创新,网上证券服务是证券业以因特网等信息网络为媒介,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全新商业服务。网上证券包括有偿证券投资资讯(国内外经济信息、政府政策、证券行情)、网上证券投资顾问、股票网上发行、买卖与推广等多种投资理财服务。随着网上证券业务的不断推广,证券市场将逐渐地从“有形”的市场过渡到“无形”的市场,现在的证券交易营业大厅将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远程终端交易、网上交易将会成为未来证券交易方式的主流。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网上证券作为证券市场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表现是:第一,证券市场的品种创新和交易结算方式的变革,为网上证券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第二,网上证券建设又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两者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的证券公司将不再以雄伟气派的建筑为标志,富丽堂皇的营业大厅不再是实力的象征,靠铺摊设点扩张规模已显得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依托最新的电子化成果,积极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代人理财等金融服务,发展与企业并购重组、推荐上市、境内外直接融资等有关的投资银行业务,努力建立和拓展庞大的客户群体将成为其主营目标。未来的证券公司的市场营销将不再依赖于营销人员的四面出击,而将集中更多的精力用于网络营销。通过网络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营销的策略和方式,再将自己的优势和能够提供的服务通过网络反馈给客户,从而达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目的。在未来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信息社会里,证券公司将不再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业务,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与银行、邮电等行业的合作关系。各行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联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叉服务。这种合作会给各方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客源的增加,从而达到增收节支、扩大业务的目的。

二、网络金融业的发展对政府监管的挑战

互联网的使用给整个证券市场带来的这场革命,正在重置证券商和客户的关系、消融对证券市场管辖的地域界线,也给监管者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传统的证券发行和交易体制下,通常是由证券发行人和承销商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证券的发行任务,但在网络技术运用到证券市场后,证券发行人可以利用互联网绕开证券承销商而直接向投资者发售证券,由此产生证券发行市场非中介化的问题。证券发行市场的非中介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监管机构忽视:首先,由于缺少专业机构的参与,网络信息披露的真实与否不易甄别,证券欺诈行为更加有机可乘,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增加,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难度急剧提高。其次,由于缺乏承销商的监督,发行人可以在未经证券监管机构核准的情形下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从而规避监管部门对证券发行的监管,进而对证券发行监管体制造成冲击。再次,由于市场分散,投资者的交割缺乏足够的制度保证,一旦发行人不履约将会损害投资者的权利,甚至引发混乱。其次,由于缺乏承销商的监督,发行人可以在未经证券监管机构核准的情形下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从而规避监管部门对证券发行的监管,进而对证券发行监管体制造成冲击。再次,由于市场分散,投资者的交割缺乏足够的制度保证,一旦发行人不履约将会损害投资者的权利,甚至引发混乱。最后,网络的无国界性,也与现行的证券发行的地域性特征产生了冲突,使各国的证券监管机构不得不面临证券发行管辖权的困扰。

三、我国网络证券业监管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健全和改进网上证券交易市场准入制度。网上证券业准入政策既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正常的金融秩序,又涉及金融创新的尺度和金融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网上证券交易市场准入政策无论是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创造还是在安全技术指标的控制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网上证券交易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我们在构建网上证券交易准入政策时,需要进一步改变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手段,既要鼓励和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证券交易过程中的运用,又要确保交易过程的安全。具体而言,在准入方面应该确立自由竞争的理念,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壁垒,推动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制定完善和可行的技术及其他准入标准,不至于使网上证券交易陷入到无序和混乱状态之中。

2.积极推进网上证券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改革。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率的警察,信息公开已成为证券法的制度基石。然而,基于证券纸质时代背景下建立的信息披露监管的理念、手段、原则都不能完全适应汹涌而来的证券电子化时代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包括:(1)对于类推监管进行必要的反思,要适时地推进和建立/以网络为导向0的监管理念;(2)在监管原则方面,需要对于真实性原则的判断标准做出相应的调适,对完整性原则进行必要的拓展,对准确性原则做出进一步的细化,对及时性原则予以丰富和发展,建立即时披露制度,确立公平披露原则;(3)改进监管方式,推进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现代信息披露手段和方式;(4)强化对网络公开说明书、网上路演、定期报告的网上披露的监管,建立实时信息网上披露及监管制度。

3.着手制定《网上证券发行与交易预防欺诈法》,填补网络证券欺诈责任追究方面的空白,并建立因技术性风险而带来的意外损失责任承担规则,鼓励券商和系统集成商共同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投保,当交易系统出现问题导致投资者损失时,由多方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加强对网络讨论区的监管,针对网络证券欺诈的新特点,积极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规则,构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有效机制,打击证券欺诈。

4.网络时代资本市场法制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法律问题,并与网络技术、网络立法与执法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网上证券交易规范发展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和改革,包括:建立与电子证券相适应的证券存管、结算、出质及交易规则,强化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证券监管组织体系,完善证券自律监管,加快电子商务基本法的立法进程,提供网络交易安全法律保障,利用网络特点加强投资者教育,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健全证券争端机制,扩大争议解决渠道等。

参考文献

[1]冯果.网络时代的资本市场及法制监管之重塑[J].法学家,2009,6.

[2]浅析网络证券业的发展[OL].http://www.doc88.com/p-73842653796.html.

证券监管机构论文 篇4

关键词:证券发行注册制,证券监管机构,必要性

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中明确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要求,调整适用现行《证券法》关于股票核准制的规定,对注册制改革的具体制度作出专门安排。由此可见,为了推进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对证券监管机构的功能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一、证券监管机构功能调整的原因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正在适用的股票上市发行核准制已经表现出来很多的弊端,核准制赋予了证监会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力,而严格的审核流程并未起到“净化证券发行市场”的效果,证券发行市场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无法解决。因此,业界和学术界极力推行采取美国式的注册制,削减证监会的实质审核权,或者将实质审核权下放到交易所,此主张最终为中央决策集团所采纳,形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报告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般认为,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1]

从《证券法(修订草案)》来看,我国想实行的应该是注册制下但不排斥实质审查的制度,也就是说,要实行的是注册制与核准制相结合的制度。《证券法草案》第22条以及第23条规定中可以看出,我国想实行的注册制是在新股发行时需要证券交易所进行形式审查,出具意见后证监会对其再审查,有十日为限,未提出异议的即注册生效,证监会在证券交易所出具审核意见之后的审查应为实质审查,在审查过程中保留了证监会的否决权,既不影响效率又保证了金融市场秩序。所以,注册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为了适用并推行新的改革制度,有必要重新对证券监管机构的功能进行调整。

二、证券监管机构功能调整的合理性

(一)有利于实现效率

我国当下正在运行的证券发行体制为核准制,赋予监管机构对证券发行的实质审查权限。依照证券发行核准制的要求,证券的发行不仅要以真实状况的充分公开为条件,而且必须符合证券管理机构制定的若干适于发行的实质条件。[2]为了禁止质量差的证券公开发行,我国证券市场一直都实行严格的实质审查,虽然严格的制度审查保证了市场的秩序,但是者却严重影响了效率。在实质审查过程中,我国对招股说明书及中介机构的意见、工作报告等都进行审核,工作量非常大,再由于专业人员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间接地也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一直都把效率放在首位的,我国证券市场发行制度在设立之初首先考虑到保证市场秩序以及安全等问题是正确的,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逐渐的成熟化了,投资者也掌握了较多的相关知识,对于风险的预见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此时应该进一步开放市场,实行更有利于活跃市场的制度。与证监会相比证券交易所更有效率。因为交易所处于交易前沿,比证监会更了解交易违规行为的形态,更充分掌握交易市场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创新规则。因此,实行新股发行注册制,并对证券监管机构进行功能调整有利于实现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二)有利于防止“权力寻租”

我国现行核准制是对股票发行的垄断性管制,由证监会下的发审委不仅对公司的成长性、治理结构、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形式审查,还对发行公司的经营状况、未来的盈利能力和拟发行证券的投资价值进行了实质性审查,乃至作出了价值和风险判断。[3]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暴露出监管机构、发审委个别人员,违背原则甚至违反法律,参与利益分割的鲜活案例。此情况也使原本不符合标准的公司利用金钱等方式走入上市市场,导致去年股市暴涨暴跌的情形发生率大幅上升,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不断。

所以,监管部门既拥有规则的制定、修改权,又具有核准结果的最终裁定权,来完全决定一个企业能否上市,这就为滋生;审核中的专业力量,但其履职的内容将会发生改变,重点将改为针对招股说明书等申请资料提出专业问询,评估中介机构给出专业意见的合理性等,而不再对公司的成长性、治理结构、盈利模式等方面承担审核义务,此方法可以防止“权力寻租”。

参考文献

[1]IPO注册制和核准制概念与区别[EB/OL].http://stock.hexun.com/2012-02-22/138536706.Html.

[2]郑樱欣.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在我国的实现路径[J].法制博览,2015(23):174-175.

证券监管证券金融论文 篇5

证券监管是指证券市场管理机构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证券的发行、交易以及证券经营机构等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规范性的监督管理活动。多年来,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市场与市场主体的成熟与否与证券监管的成熟与否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完善的证券监管体系是证券市场基本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保障,是证券市场基本功能正常运转的外在条件。伴随金融对外开放,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必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有效的市场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适应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己成为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

我国目前证券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证券市场有明确的监管原则和目标,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使证券监管并不能充分而有效的`运行,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统一的监管体系。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集中统一型监管模型,也称政府主导型模型,其特点:一是强调立法管理,具有完备的证券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设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证券管理机构承担监管职务,与自律性监管模型相比,这种监管模式更具有权威性,更加严格、公平、有效地履行监管职能。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市场发育程度,目前选择集中统一型监管模式无疑是明智的,但仅仅依靠监管会及其派出机构,显然是无法搞好证券监管的,需要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包括自律组织在内的监管体系。同时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的失灵,又使监管环节中断,无法预警和防范市场风险,整个监管体系出现机构残缺、功能缺损的现象。

(二)证券市场自律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是自律组织不健全,据统计在目前近千家证券商、中介机构中,加人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团体仅为121个;其次是自律组织管理混乱,现阶段的自律组织,形式上由两个证券交易所及其证券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组成,但实际运行中,各方彼此独立,地方证券业协会隶属关系各异,难以协调工作,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大多属于官办机构,机构负责人多是由政府机构负责人兼任,与《证券法》规定的自律组织是通过对自身会员的自身约束、相互监督起到对政府监管的补充作用的精神相矛盾。另外,作为证券市场的组织者,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由于管理机制不同,对证券监管力度也存在差异,致使各证券交易所在执行仲裁和行使惩戒职能时会出现不一致,所以,证券交易所的一线监管作用不强。

(三)现行证券法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还不完善。其一,缺乏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交易所法》、《投资公司法》等有关法律尚未出台,这不仅使国内现有的交易行为缺乏必要的管理依据,而且证券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可避免的带来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其二,在具体的交易规则等方面,影响公平、公正交易的因素尚未得到有效禁止,如《公司法》缺乏有效保护少数股东权益的条款,这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其三,在法律体系的协调方面存在不足,最突出的是地方法规和全国性法规的矛盾;其四,对证券市场证券商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执法存在局限性,尤其表现在对一些特殊主体监管不力,如对少数证券公司在从事证券及非证券自营业务时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理缺乏力度。

(四)政府监管职能错位

浅析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 篇6

关键词: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建议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集中和有组织交易的场所。证券市场监管,一般指代表社会利益的公权力机关或其他授权机构通过设定规则对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等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监察和处理。其中,政府实施的行政监管为他律监管,证券交易所或证券业协会的自我管理为自律监管。

一、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其根源

(一)现状

我国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作用难以发挥

我国的证券市场的监管历来更加重视政府监管,并且政府监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的功能却难以凸显,深交所和上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对证监会亦步亦趋,其自律监管几乎处在纸上谈兵的状态。

(二)根源

之所以证券交易所难以发挥自律监管的作用,主要原因是证券交易所全面受制于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

1.证监会全面控制证券交易所

(1)证监会对证券交易所人事安排的控制。《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20条和第2l条的规定,理事会是交易所的决策机构,由7人至13人组成。交易所的理事会分为会员理事和非会员理事,非会员理事的人数不少于总理事人数的l/3,最多则可以达到理事人数的一半。会员理事由会员选举产生,非会员理事由证监会委派。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1到2人;理事长、副理事长由证监会提名,理事会选举产生。这样,政府能够在委派半数理事、且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均由证监会提名的情况下,使交易所的理事会在证监会的监视之下。另外,根据《证券法》第107条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24、25条的规定,证券交易所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由证监会任免,中层干部的任免须报证监会备案,财务、人事部门的负责人的任免则要报证监会批准,且总经理被规定为证券交易所的法定代表人。从中可以看出,证券交易所的大部分高层都处于证监会的控制下,证券交易所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均受制于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独立地位难以保障,所以其实施自律监管也就难上加难了。

(2)证监会最终决定证券交易所的章程和规则。根据《证券法》103条的规定,证券交易所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必须经过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此可见,会员无权自主决定交易所的章程,交易所的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必须得到证监会的批准。根据《证券法》118条规定,证券交易所有权依照证券法律、行政法规制定上市规则、交易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和其他有关规则,并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证券法》第50条规定证券交易所可以根据证券交易所章程和业务规则对会员违规行为进行制裁。由此可见,如果证券交易所想通过制定章程来规范会员行为或者修改规则对违规会员进行制裁,要制裁哪种行为,如何制裁,最终还是要看证监会的态度。

2.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权力受制于证监会,处罚手段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1)在对交易活动的监管上,根据《证券法》第114条规定证券交易所采取技术性停牌或者决定临时停市,必须及时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第115条规定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实行实施监控,并按照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对异常情况提出报告。综上可以看出,在证券交易所实施监管过程中,证监会可以随时干预,并且要求证券交易所进行报告,证券交易所实行监管职能具有很大的不自主性。总之,我国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受到很大的制约。

(2)是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上,IPO审核权一直由证监会享有。《证券法》第10条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因此只要通过证监会的发行审核,公司必会上市,在公司上市的监管上证券交易所形同虚设。但笔者关注到2015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上财经委员推出《证券法》修订草案,正式提出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其中,IPO审核权下放给证券交易所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一步。笔者认为,如能最终落实,对于明确证监会简政放权,让证监会退居监管的幕后,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职能将更加凸显。

(3)处罚手段缺乏威慑力。虽然我国《证券法》赋予了证券交易所包括通报批评、公开谴责、公开认定、限制交易或取消会籍的强制性纪律处分措施,但是实践中的问题是:

第一,证券交易所极少使用暂停业务或取消会籍这两种比较严重的处罚手段,而且公开谴责的使用也不是很多,这种情况造成证券交易所的处罚威慑力不够。此外证券交易所采取的一些处罚措施存在需要报告证监会批准的情况,这也使得交易所的监管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第二,证券交易所行使权力依然面临需要证监会批准或者需要报备的情况。根据《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证券交易所有权依照有关规定,暂停或者恢复上市证券的交易;暂停交易的时间超过1个交易日时,应当报证监会备案;暂停交易的時间超过5个交易时,应当事先报证监会批准;证监会有权要求证券交易所暂停上市或者恢复上市证券交易。由此可见证券交易所的自主权有限,需要备案或者需要通过无疑是增加了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难度。

第三,证券交易所的权力规定比较笼统,以至于在操作起来存在障碍。根据《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第38条规定,证券交易所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中规定的有关证券交易的违法行为具有制止和上报的责任,并有权在职责范围内予以查处。虽然法律如此规定,似乎使证券交易所具有制止违法行为的权力,但实际上却没有规定证券交易所应该如何实施查处,具体该如何操作,权力范围应该如何界定,和公权力机关的调查权有何不同,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次,笔者认为证券交易所的此项权力在实际中很难实行。

nlc202309040837

综上所述,证券交易所拥有的自律监管权力更多的是名义上的权力。证券交易所行使处罚往往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由证监会作出指令由证券交易所执行,例如2015年3月27日博元投资涉因嫌重大违法而被启动强制退市就是证券交易所执行证监会的指令。第二种是交易所在向证监会报告并获得批准后才能实施。笔者认为证券交易所本来是最贴近市场,最能预先感知违法行为的主体,但是由于权力划分,使得证券交易所在自律监管中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发挥一线监管的优势。其向证监会报备获得核准的做法,也使得监管效率降低。

二、完善我国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对策

(一)增强证券交易所的独立性

1.赋予证券交易所更多的人事任免权

由前面所提到的,证券交易所的重要的人事任免都掌握在证监会手中,证监会通过人事任命直接控制了证券交易所的权力机构和执行机构。为了能够让证券交易所乘以一个独立的法人,而不是附属于证监会或者是受控于证监会的机构,笔者认为应该赋予证券交易所更多的人事任免权,促使证券交易所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提供证券集中竞价交易的交易所的法人。笔者比较同意有些学者的观点,即对我国《证券法》关于“证券交易所”的某些條款以及《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作出修改:一是减少交易所非会员理事的数量和比例,将其比例由现在的50%减少到30%左右;二是取消证监会对理事长、副理事长的提名权力,改为理事长、副理事长由会员单位提名并由全员大会选举产生,报证监会备案核准;三是将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任免权由证监会转变为交易所理事会。减少证监会的直接控管,有利证券交易所于更好地发挥组织市场、管理市场的功能。在分担更多的政府的责任和风险的同时,避免政府部门管得过宽、过泛,管得不当。

2.真正赋予证券交易所章程和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权

笔者认为,证券交易所监管职能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赋予证券交易所一定的章程和规则制定权更有利于发挥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例如,证券交易所处在证券业务的第一线,更了解市场运作,所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证券交易所制定业务运作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其次,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职能应体现在:制定上市标准和规则,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并监督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制定交易规则并注意发现和控制非正常性风险,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制定自律管理规范和加强对会员的管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政府监管机构从微观市场管理和发展职能中剔除,让政府回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中立立场上。让证券交易所监督会员,平衡会员利益。

(二)细化和扩大证券交易所的权力,增强监管手段的实施性

1.允许证券交易所开发业务品种,减少证监会对业务活动的干预

笔者认为,对于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品种的开发无需经过证监会的批准。因为事先的批准程序将会阻碍交易所的创新精神,限制交易所之间的竞争。笔者认为,证券交易所对市场需求更加敏锐,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平衡各方收益,有利于突出自己的优势,不断增强证券交易所的竞争力。可能有人会觉得没有政府对交易品种的事前审批会造成证券市场的混乱,埋下像美国次贷危机一样的隐患。但是笔者认为,证监会放弃事前审批并不代表证监会完全放弃监管,而是可以采取事后监管的方式,与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一起监督市场。

2.增强监管手段的实施性

笔者认为,调查权的有效行使是证券交易所后期实施包括通报批评、公开谴责、公开认定、限制交易、暂停或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取消会籍在内的自律监管手段重要前提。而目前真正可以进行调查的主体是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的这一权力如同摆设。笔者认为应该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赋予的证券交易所的调查权进行细化,明确证券交易所该如何开展调查工作,详定其权力的性质、边界和操作,才能使法律赋予证券交易所的这一权力在实践中有效运用。也有利于推动证券交易所积极的实施各项监管手段。

在自律监管实践中,证券交易所应充分、有效的加强强制性的自律监管措施。这些强制性的纪律处分措施,为自律监管相对人遵守自律规范,提供了约束和威慑,如果缺少强制性,自律规则将变成纯粹的道德规范,必然流于形式,让自律监管失去作用和效力。

参考文献:

[1]屠光绍:《证券交易所:现实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李响玲:《论新趋势下的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3]林方圆:《完善我国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法律思考》,载《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5期.

[4]朱从玖:《上证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5]黄爱学:《论证券市场自律监管的地位》,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3期.

[6万瑶华:《英国资本市场自律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载《前沿》2010年第4期.

[7]周淮:《我国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困境与出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作者简介:

孙培茹(1990~),女,山东人,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法律硕士(法学),研究方向为国际经贸法

我国证券产品创新监管研究 篇7

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 无论是从产品交易方面看, 还是从监管方面看, 抑或是从场内交易看, 还是从场外交易看, 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应的, 我国的金融产品创新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 基本上是由“一行三会” (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 这样的监管部门和以少数几个行政性文件组成的规则体系, 监管体系结构较为简单, 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权限划分还不甚明确, 对于证券产品创新的监管比较分散, 缺乏统一的执行细则。

从机构上来看,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按机构类型分别监管的分业监管,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进行全方位监管, 而由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均可以投资和开发证券创新产品, 因此其相应的监管机构均有对证券创新产品的监管功能, 即我国目前证券产品创新监管机构分散在“一行三会”, 实行分业和按机构类型监管的办法。

从管理办法上来看,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 但从总体上看, 证券产品创新的监管法规缺乏系统性。如在净资本 (资本充足率) 的计算上实行“削发法”, 即对不同的资产规定相应的折扣比例的方法。根据证监会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规则, 净资本是根据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公司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特点, 在净资产的基础上对资产等项目进行风险调整后得出的综合性风险控制指标,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净资本=净资产-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调整-应收项目的风险调整-其他流动资产项目的风险调整-长期资产的风险调整-或有负债的风险调整- (+) 中国证监会认定或核准的其他调整项目。这与成熟资本市场通常运用内部模型法来计算净资本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我国证券产品创新监管框架存在的问题

1. 证券监督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跟不上金融创新的发展步伐。我国目前已出台的证券产品创新监管规则主要是银监会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 尚没有一套完整的证券产品创新监管管理办法, 缺乏完整的规则体系。证券产品创新的要求与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使得证券产品创新隐藏着一定的法律风险。我国现行的法律还不能适应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此外, 现行期货法规对期货经纪业限制过多, 国内期货经纪公司不能开展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对新兴权证市场的发展还没有制订相应的监管法规, 只有2005年7月公布的《权证管理暂行办法》可供参考。

2. 监管职责不清。

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品种较少, 富有市场活力的创新产品尤其缺乏, 这使得监管当局的经验不足。从监管实践看,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不合理。目前, 在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 我国正在实施的分业监管结合联席会议制度虽然能发挥一定的监管作用, 但其权威和工作效率没有制度保障。二是券商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由于职能定位不清、组织体系未理顺、人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也影响到自律监管作用的发挥。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监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行业协会, 现有的券商行业协会等对会员的监管主要停留在教育、培训等方面, 对会员的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与制裁手段。

3. 市场监控缺位。

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是对证券产品创新进行市场监控的主要手段。而长期以来,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整个信用评价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在房地产市场持续火暴的情况下, 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为了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获取更多的利润, 不惜迎合客户要求, 肆意改变信用评价标准, 提高信用评级等级。由于证券产品创新的复杂性, 证券产品创新交易合同的价值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确定。因此在信息披露有限的情况下, 投资者往往只能依据信用评级机构的风险评价进行判断, 这就为证券产品创新留下了隐患。证券产品创新潜在的监控主体包括:个人客户、企业客户、同业、评级机构、审计机构、律师机构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对复杂的证券产品创新的监管都需要付出很高的监管成本。

4. 干预救助手段有待改善。

证券产品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既孕育着机会, 又意味着高风险与之共存。华尔街金融海啸给我国的教训和警示是:金融衍生产品是国际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和自身金融市场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下, 我国尤其要重视对金融市场安全运行的监控、干预和救助。尽管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尚未显现, 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实施后股市的快速上涨与2007年10月以来的持续低迷, 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资本市场发展存在某些制度、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股市的异常波动不仅抑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而且也影响了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 完全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调节市场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我国在干预证券市场、救助处于困境的金融企业方面仍显经验不足。

5. 公司治理不到位。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经营和管理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治理结构不完善。虽然我国部分金融企业已成功上市并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 明确了投资主体, 但由于投资主体的固有惯性, 一些旧体制中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管理习惯被带到了新体制之中, 其结果是在体制上仍然没有实质上的持股主体, 或没有持股主体真正行使其职能, 造成政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 由于缺乏所有者追求效益的强大动力, 经营状况与本身利益没有直接关联, 所以经营者虽掌握丰富的金融资源, 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 以致管理层极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这也是国有金融企业成为经济犯罪高发领域的原因之一。

三、完善我国证券产品创新监管框架的措施

1. 实现按机构类型监管向按业务类型监管的转变。

我国证券产品创新监管是以立法引导为主的监管模式。相较于国外监管机构对证券产品创新的间接监管, 我国的监管采取行政审批程序, 不仅增加了交易的法律风险, 而且容易造成证券公司交易机会的丧失。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混业经营的情况下, 我们应加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防止出现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应针对证券产品创新中交叉业务的出现, 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协调机构, 协调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 提高监管效率。同时, 还应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证券产品创新技术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对监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交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行业自律机构监管较之政府监管可能更加合适。相应地, 应赋予行业自律协会司法权, 加大对违规会员的处罚权限。同时规定行业自律协会应接受会员提出的申诉与仲裁请求, 其裁决结果对争议双方均具约束力。此外, 还可以将行业自律协会的裁决作为法院起诉的前置程序, 不经过协会仲裁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

2. 转变证券产品创新监管理念。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 各种金融衍生业务和表外业务将不断涌现, 对业务准入监管应该如何定位才不至于因过于严厉而扼杀创新和发展, 或者因过于放松而造成风险失控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呢?这是证券产品创新监管者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证券产品创新的市场准入应实行报备制, 允许金融机构创新试点, 允许失败、允许纠正后发展。必须明确界定已获得执照并接受监管的各类金融机构可从事的业务范围, 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 核定每家金融机构经营一种或多种证券创新产品业务的许可范围;对于证券公司开展证券产品创新的, 监管部门要帮助证券公司卸下体制性不良资产的包袱, 有效化解风险。不但要搞好限制性监管和合规性监管, 而且要做好风险性监管, 通过建立动态的风险监管体系, 由事后检查向事前监测、事后发现向事前预警、事后纠正向事前防范转变, 不断提高监测、识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特别要提出的是, 监管机构应制定一套透明、有效的救助规则, 包括监测、预警、评估、救助等环节, 对金融机构因从事证券产品创新投资失败而导致的市场风险进行监测、评估和救助, 以避免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3. 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转变。

合规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执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情况所实施的监管。风险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所实施的监管。我国过去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监管上, 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变革, 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 其市场敏感度较低, 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证券产品创新的风险, 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

鉴于金融风险的巨大破坏力, 我们应逐步采取风险性监管与合规性监管并重的监管方式。以防范风险为基础,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早期预警系统, 给出各类风险的具体特征和度量风险程度的方法, 以及针对不同风险和风险程度应采取的监管措施。同时着手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证券产品创新的各类风险和识别依据, 各项参数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具体指标和适度值。金融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 因此要实施动态的、持续的监管。应根据资产规模、业务特征和风险管理等因素, 确定监管周期, 在每一周期结束后对证券公司进行综合评级和风险评估, 并作出下一周期的监管计划和具体安排, 然后对比监控上一周期发现的问题, 检查其整改情况。

4. 控制证券产品创新的速度。

在我国, 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 对于证券产品创新应当本着“边规范、边发展”、“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 先发展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 后发展期权和互换产品, 同时加快引进国外优质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证券创新产品, 避免因规则缺失导致的风险, 并控制证券产品创新的速度。在初期, 可不对产品创新多加管制, 但一旦产品创新形成一定规模之后, 一定要对它们进行严密的监管。监管层要加大对市场的监管、金融机构风险的控制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审核。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发展, 证券产品越来越多, 为了扶持证券创新、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在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现状和监管框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和完善我国证券产品创新监管的措施。

关键词:证券市场,产品创新,法律风险,风险性监管

参考文献

[1].刘妍芳.金融衍生品的系统风险监管.中国投资, 2007;1

[2].黄丹华.金融救援更要治源.证券时报, 2008-10-08

[3].解植春.国有金融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探讨——深化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福建论坛, 2005;11

证券监管机构论文 篇8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证监会) 及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监管主体, 近年来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工作中尚有许多问题须待解决, 如证券监管者的激励机制的缺失, 工作业绩与收入的关联度不高;证券监管者监管不严,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如大东海股份公司在1993年至1997年期间虚列收入和投资收益, 而证券监管者直到2001年才对此违规事实进行调查;查处力度不是很高, 在银广夏事件中, 证券监管者对公司只作了两次例行的巡回检查, 没有主动对公司采取重点监管措施。我国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披露层出不穷, 干扰了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步伐, 如何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如此严峻的背景下,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怎样提高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是一个世界性普遍存在的难题, 国内外理论界从来没有终止过研究。这些研究和分析主要是从两大方面来展开:一是宏观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完善证券监管制度体系。美国证监会主席阿瑟.利维特 (1999) 针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 认为完善会计架构、加强外部审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步骤;李昊 (2005) 、高建宁 (2006) 等借鉴国外经验研究完善我国的证券监管模式, 提出监管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和合作, 降低监管成本, 从而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微观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对证券监管部门及人员的激励。Goodhart (1997) 提出一方面有必要对监管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增强其责任心和监管能力, 另一方面需要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 确保监管者的介入及时、有效, 这样能提高监管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刘胜非、解小平 (2006) 通过对监管者俘获与激励的分析, 提出要给予监管者最优的监管报酬激励合约、提高监管者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监管者的监管效能, 使监管者主动发现和监督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从而提高监管效率;綦好东 (2005) 认为, 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大的缺陷, 必须进行完善, 这样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就能降低, 从而提高监管效率。因此, 监管重在执行, 仅依靠制度的完善, 如制定加重惩罚上市公司力度的规定, 只能在短期内抑制上市公司的违规披露, 而在长期中违规现象不会有根本改善。本文认为, 在充分考虑证券市场监管的组织结构、模式选择等因素的基础上, 只有形成对证券监管者激励相容的微观监管机制, 才能使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二、信息披露监管效率与证券监管者激励机制

(一) 信息披露监管效率界定

在证券监管领域, 我国学者对效率比较认同的定义是“目标的实现程度, 即所达到的实际效果”。张育军 (2003) 认为, 证券监管效率是指证券监管部门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则, 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与管理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 考察证券监管效率的基本要素有7个方面: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情况;证券市场监管理念和目标偏离程度;监管法规的执行情况;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的打击力度;证券市场的运作秩序与规范程度;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守法和自律意识;证券市场发生重大危机和重大风险的情况。这一定义在学术界引用的频率比较高, 虽然没有明确区分“效率”和“效果”的定义, 但实际操作性比较强, 因为“效率”更注重行动, 难以捉摸, 必须以“效果”来衡量。信息披露监管是证券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本文对信息披露监管效率的定义和考察要素也借鉴这一思想。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就其表面而言是一种行政行为, 但深层看, 监管行为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到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经济行为, 所以信息披露监管效率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提高监管本身的效率;二是通过监管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促进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本文主要研究第一层次的效率。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直接目标是降低上市公司的违规披露, 提高其信息披露质量;终极目标是促进整个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 实现其健康发展。由于第一层次的监管效率只涉及直接目标的实现程度, 而且信息披露监管的目标必须符合证券监管的目标, 所以考察要素可借鉴张育军思想中涉及到的与第一层次效率有关的因素, 将其确定为:监管者对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的查处力度;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的程度。前者为直接要素, 后者为间接要素, 两者是相联的。

(二) 信息披露监管效率理论基础

信息披露监管效率的提高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 (1) 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 好的制度, 通过对权力、义务、责任和程序的有效安排, 可能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效率, 并给人们带来实际的收益。但好的制度本身又是一种稀缺资源, 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参加博弈的产物, 并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 由于制度供给的有关约束条件的限制, 一项即有的制度不具有自动实施的功能, 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强制执行机制, 以保证制度实现本身的目的。立法是基础, 执法是关键, 所以监管者执行效率将影响监管效率的高低。 (2) 委托代理理论的观点。X-效率理论研究组织内部人员的努力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作用, 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怎样提高人员的努力程度, 两者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前提都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因此, 本文将委托代理理论作为从证券监管者激励机制视角分析监管效率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只要委托代理关系存在, 就必然存在激励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核心是设计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 给代理人提供各种激励和动力, 使代理人能够按照委托人的预期目标努力工作, 使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双蠃”的格局。

(三) 证券监管者的激励机制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中, 接受公众委托的证监会及分支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仅是作为形式上的最高权威者来体现, 主要是政策的制订者, 其权力的实施则往往通过内部的具体监管者来进行的, 他们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的管理当局是委托人, 证券监管者是代理人。证券监管者是理性“经济人”, 有自己的私心, 不可能完全维护政府监管目标, 只有建立激励相容的激励机制才能使证券监管者在实现自己个人目标的同时也主动维护政府的监管目标, 从而最大程度地查处违规披露的上市公司, 进而提高监管效率。而且具体从事监管的人员对其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工作态度以及对证券市场的了解都要优于证监会及分支机构的管理当局,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监管者的监管行为总存在道德风险。另外,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权利与责任不对称, 收益与风险不对称”, 即证券监管者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决策中没有多少决策权, 但却要承担信息披露监管失败的责任;证券监管者的个人收益与其他业务人员没有多大的差别, 却要承担信息披露监管失败造成的投资者资产损失的巨额风险, 从而增加了证券监管者“偷懒”行为和“道德风险”行为, 即一方面证券监管者不愿主动监管, 另一方面证券监管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利用手中的权利寻租, 接受被监管者的贿赂并与其串谋, 从而使证券违法行为得到偏袒和纵容, 最终导致证券市场的风险加大, 市场效率降低。所以,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过程中, 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只有建立证券监管者激励机制, 才能促使证券监管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证券监管才能和积极性, 从而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监管效率, 努力实现政府的监管目标。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效率分析

(一)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效率的现状

一个新兴证券市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参与者的违规操作。只有迅速、高效地对市场中出现的违规行为查处, 才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计小青 (2006) 实证分析了1993年至2005年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发现和处理违规公司造假行为所需的时间, 统计结果显示, 从总体上看, 上市公司进行虚假信息披露行为到被证监会发现的时间间隔最长为7.5年, 最短的则在一个月以内, 平均时间为35个月。证监会的监管非常滞后, 有的上市公司已经违规操作很多年之后才被证监会查处。曹磊 (2005) 对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披露行为和监管当局对上市公司违规披露行为的查处进行了统计, 通过两者的比较来考察监管当局的监管力度后发现, 1993—2002年间事后查出有违规披露行为的上市公司基本超过了被监管当局查处的数量 (主要原因是证券监管当局的监管非常滞后, 有的上市公司已经违规操作很多年之后才被监管当局查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至1995年两年间, 监管当局没有查处一例违规披露上市公司, 从1999年开始, 事后发现有违规披露行为的上市公司从45家激增至100家, 增长幅度超过达到了122.2%, 而且此后四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直到2003年开始才逐年下降;在1998年之前, 很少查处违规披露上市公司, 从1998年开始, 证券监管当局开始注意保护投资者利益了, 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的查处。遗憾的是, 在监管当局加强监管的情况下, 仍然有一大批上市公司还是违规披露。让人欣慰的是, 在监管当局加强监管的情况下, 上市公司违规披露行为从2002年开始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二) 信息披露监管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信息披露监管效率低下有如下原因: (1) 忽视了证券监管者这个关键因素。证券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来讲是一个新兴的而又亟待发展的市场, 正因如此, 市场存在的问题较多, 监管也是必然的。我国近几年对监管的改革很大, 陆续颁布了许多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规则、细则和惩罚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的法律、法规, 这些监管制度为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实际监管效果不尽人意。可以发现, 我国对于证券市的监管更多强调的是作为证券市场被监管者的行为规范, 而涉及怎样提高证券监管者监管动机及执行效率的制度几乎没有, 这反映了我国在提高监管效率改革中忽略了监管者这个关键因素。 (2) 证券监管者参与约束机制的缺失。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 缺少任何一方面都将影响激励机制运行的效果, 不能实现委托人和代理人双赢的目标。对我国证券监管者激励机制缺失的分析将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参与约束来看, 信息披露的监管执行效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监管者的素质, 监管者队伍的平均素质越高, 则效率越高。而能否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监管队伍中来与基本的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有关。我国证券监管者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据了解, 为在吸引人才方面具有竞争力, 香港证监会监管者的工资与证券业从业人员相比, 只低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律师、会计师等同类人员工资水平的10%~15%, 但另设住房、教育、旅费或其他津贴;英国把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 定性为“私营部门”, 按市场人才价值制订工资水平, 其收入高于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 基本处于本国金融业的中上水平;而中国证监会监管者的工资水平与证券公司工作人员相比, 收入相对较低, 约是证券公司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的1/10左右。我国证监会监管者队伍不稳定,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方面与被监管单位相比, 证监会的收入水平没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职务晋升的空间及概率小, 面对上述情况, 部分监管者选择离开了证监会系统, 造成人才流失。在人事雇佣方面, 证监会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聘制度。其直接后果就是, 对于证券监管者的不守诺行为, 证监会管理当局无法有效地通过终止雇佣合同来进行惩罚。 (3) 证券监管者的激励相容机制缺失。信息披露监管执行效率的高低其次取决于监管者工作的干劲和热情, 干劲和热情高, 则工作效率高。而监管者工作是否有干劲和热情取决于现有的制度是否满足激励相容。只有满足了激励相容, 监管者的工作才有干劲和热情;只有满足了激励相容, 制度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我国现有的监管者激励机制无法满足激励相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不够完善, 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 这就决定了物质利益的客观重要性。然而, 遗憾的是,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对证券监管者“经济人”特性的认识及“经济人”假设的运用, 还处于回避的甚至批判的态度中, 对证券监管者的激励仍以精神激励为主, 采用“态度-努力自觉型激励”, 即认为组织成员均有潜在地为组织和社会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或可能性, 而非为个人目标努力;这种愿望是需要一个态度转变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以教育和精神鼓励方式影响成员, 使他们内化组织和社会的目标。这样直接导致监管者虚幻的利益得到的较多、实质的利益得到的较少, 实质的利益与虚幻的利益不对称, 进而导致监管者以变态的方式谋求物质利益, 激励失效, 如2004年证监会发行部王小石受贿一案;这样还直接导致监管者行为怠惰、消极、被动, 进取倾向弱化, 不主动提升专业和能力水平, 因为无论是高努力-高业绩-高个人成本者, 还是低努力-低业绩-低个人成本者, 都获得相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待遇。

四、证券监管者的激励机制与监管效率:博弈分析

(一) 未引入奖励制度的监管博弈分析

证券监管者的监管博弈分析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上: (1) 个体行为理性。这里的个体是指博弈的参与者, 在本文中是指会计信息披露的提供者——上市公司和执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工作的证券监管者。在“个体行为理性”假设下上市公司和证券监管者都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2) 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者的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假设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者的博弈为非合作博弈, 即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者不能“串通”以谋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3) 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者的博弈为静态博弈。即它们在做出各自的策略选择时并不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 所以可视为同时做出策略选择, 双方通过博弈寻求达到纳什均衡。基于以上假设, 构造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支付矩阵如 (图1) 所示。其中:Cs表示证券监管者努力实施严监管的成本 (只要努力实施严监管就能查出会计舞弊) ;Cn表示监管者实施松监管的成本 (实施松监管几乎查不出会计舞弊) ;L表示上市公司进行违规披露被查出后的损失;I表示上市公司进行违规披露未被查出所得收益。通常情况下, Cs>Cn>0。通过划线法, 可以得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解为 (违规披露, 松监管) , 均衡得益为 (I, -Cn) 。该模型揭示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现象蔓延的本质原因:缺乏有效的对证券监管者的激励机制, 证券监管者努力实施严监管没有相应的奖励, 反而多支付Cs-Cn的监管成本, 因而理性的证券监管者往往偷懒, 实施松监管。在证券监管者实施松监管的条件下, 上市公司就可以进行违规披露。

(二) 引入奖励制度的监管博弈分析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理论, 如果一种制度不能满足个体理性的选择, 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如果可以设计一种制度, 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 帕累托改进才有可能实现 (张维迎, 1996) 。按照这个思路, 如果证监会系统中建立了对证券监管者的奖励制度, 规定证券监管者工作出色可从查出违规披露的处罚L中提取XL作为奖励, 基于上文假设, 构造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博弈支付矩阵如 (图2) 所示。由 (图2) 可知, 双方的利益始终不会一致, 不存在一个双方都不愿单独改变自己策略的纯策略组合, 因此, 该博弈是一个混合策略博弈, 即在给定信息情况下, 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者以某种概率分布随机地选择不同的策略。假定上市公司的混合策略为P1= (Pf, 1-Pf) (即上市公司以Pf的概率实施违规披露行为, 以1-Pf的概率实施合规披露行为) , 证券监管者的混合策略为P2= (Ps, 1-Ps) (即证券监管者以Ps的概率实施严监管, 以1-Ps的概率实施松监管) , 并假定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者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f和Es, 则有:Ef=Pf[-L×Ps+I× (1-Ps) ]+ (1-Pf) [0×Ps+0× (1-Pf) ]=IPf-IPfPs-LPfPs;Es=Ps[-Cs (1-Pf) + (XL-Cs) Pf]+ (1-Ps) [-Cn (1-Pf) -CnPf]=XLPfPs-CsPs+CnPs-Cn。要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混合策略博弈达到纳什均衡, 令Ef与Es关于Pf、Ps的一阶偏倒数为0, 则有:Ef/Pf=I-IPs-LPs=0;Es/Ps=XLPf-Cs+Cn=0。解得上市公司违规披露及其监管混合策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为:Ps*=I/ (I+L) ;Pf*= (Cs-Cn) /XL。以上纳什均衡解的经济意义如下: (1) 证券监管者以最优概率Ps*=I/ (I+L) 实施严监管, 并获得最大的期望收益。如果证券监管者以Ps>Ps*的概率实施严监管, 则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是实施合规披露行为;如果证券监管者以PsPf*的概率实施违规披露行为, 则证券监管者的最优选择是实施严监管;如果上市公司以Pf﹤Pf*的概率实施违规披露, 则证券监管者的最优选择是实施松监管。

(三) 博弈均衡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监管的博弈模型分析可以发现, 证监会系统内未建立激励机制时博弈均衡是纯策略均衡 (违规披露, 松监管) , 是一个无效的结果;而建立激励机制后的博弈均衡是混合策略均衡 (Ps*=I/ (I+L) , Pf*= (Cs-Cn) /XL) , 虽然结果是不稳定的, 但至少可以说明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的程度有所下降, 这是一个总体上有所改进的结果, 所以证券监管者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与监管效率总体上是正相关关系。

(四) 混合策略均衡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证券监管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改进监管效率, 笔者对上述的混合策略均衡进行详细分析。根据Ps*=I/ (I+L) , 可用 (图3) 表示证券监管者以不同的概率选择严监管策略时对应的上市公司期望利益。由于当Ps>Ps*时, 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是实施合规披露行为, 所以, 要达到监管有效, 必须降低Ps*值。由于Ps*=I/ (I+L) , 而现实经济生活中, 上市公司违规披露未被查出所得收益 (I) 是个外生变量, 是由违规披露的严重性决定的, 通常是个常数, 因而监管者的最优监管概率 (Ps*) 主要取决于上市公司违规披露被查出的损失 (L) , 且Ps*与L成反比, 因而加大L, 将降低监管者的最优监管概率 (Ps*) , 从而使Ps>Ps*, 促使上市公司实施合规披露。在 (图3) 中, 如果制定制度, 使实施违规披露的上市公司的损失由L增至L1, 则上市公司在监管者同样混合策略下的期望收益变为负值。因此, 在短期内上市公司停止违规披露。但从长期来看, 在上市公司停止违规披露后, 监管者又会逐渐地放松监管, 降低监管力度, 实施严监管的概率由Ps*降至PS1, 上市公司会发现即使被抓到后的惩罚是严厉的, 但由于监管者更加放松监管, 恢复原来的违规披露概率被抓的危险系数不大, 于是, 上市公司选择违规披露策略的概率又提高到原来的水平, 达到新的均衡。另外, 根据博弈理论, 即使制度规定处罚很大, 但如果监管乏力, 对上市公司而言也是不可置信的威胁。因此, 单纯地制定加大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的处罚的制度, 而不改变监管者的期望得益, 虽然在短期内使上市公司违规披露现象有所收敛, 但长期内却导致监管者降低监管力度, 对抑制会计舞弊现象无效。然而, 如果同时引入激励机制, 规定监管者尽心尽责, 严格查处各类违规披露, 能为其赢得“正面的、良好的形象”, 容易得到上级的信赖, 从而获得晋升机会, 并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 根据Pf*= (Cs-Cn) /XL, 混合策略中上市公司最优违规披露的概率 (Pf*) 主要取决于监管者实施严监管多支付的成本 (Cs-Cn) 和监管者查出违规披露所得奖励 (XL) , 与前者成正比, 与后者成反比, 所以提高奖励额, 将降低上市公司的最优违规披露概率, 从而使Pf>Pf*, 促使证券监管者实施严监管。另外, 增加奖励额又能弥补严格监管的努力成本, 实现激励相容, 这样就能减少监管者机会主义行为, 提高其监管的积极性, 使其长期处于工作敬业状态, 从而起到真正降低上市公司违规披露发生的概率。

因此, 严惩上市公司和加大对证券监管者的激励双管齐下, 定能达到短期、长期遏制违规披露的目的。所以, 适当加大对实施违规披露的上市公司的处罚L同时, 并建立激励相容的证券监管者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其查处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违规披露发生率持续下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昊:《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创新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2]高建宁:《我国证券监管制度的模式选择》, 《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1期。

[3]刘胜非、解小平:《关于监管者俘获与激励的思考》, 《中国证券期货》2006年第6期。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綦好东:《会计管制的公司治理导向:经验与启示》, 《会计研究》2005年第7期。

[6]张育军:《中国证券市场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分析》, 《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第7期。

[7]计小青:《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现实考察与经验证据》,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8]曹磊:《基于博弈论的证券市场监管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罗杰.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0]阿瑟.利维特:《数字游戏》, 《资本市场》1999年第1期。

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简介 篇9

◎联邦政府统一立法

美国证券法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建国前英国数世纪的有关立法,其中南海泡沫案(South Sea Bubble)对1720年泡沫法(Bubble Act Of 1720)的出台具有直接的影响。

美国建国后,为制止证券市场上的欺诈,堪萨斯州1911年率先对公募证券进行调整,通过了第一部“蓝天法”(blue sky law),瞄准的就是“通过出售蓝天中的建设地块而轻易收取资财”(sell building lots in the blue sky in fee simple)的证券出售者。此法通过后,其他各州竞相效仿。

1929年爆发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导致了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并加剧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瘫痪。各州分别立法的方式不能有效地对付欺诈活动,许多证券发行者利用州与州之间法律的差异和州际竞争,逃避法律的监管。1929年证券市场崩溃使人们认识到,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公平、有序的证券市场,必须要有统一的联邦立法。1933年5月27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证券交易的法律《联邦证券法》,要求所有的新股发行必须在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而且披露特定的信息。从此美国证券市场的立法开始从各州分别立法到联邦政府统一立法的转变。

联邦层面的证券成文法主要有《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5年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法》(现为《2005年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法》取代)、《1939年信托契约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1970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公司责任法》(“《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等八部大法。

◎集中型监管体制

美国的证券监管是集中型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集中型监管体制,是指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全国性证券监管机构、制定和实施专门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来实现对全国证券市场的统一管理。集中型监管体制强调立法管理,具有专门的、完整的、全国性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以此作为证券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准则和监督管理证券市场的依据。在集中型监管体制下一般都由一个全国性的证券管理机构承担资本市场监管职责。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是根据国家立法设立的直属立法机构的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既强调中央政府的统一监管,又强调州政府一级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管理,实行分级监管,形成一座监管金字塔,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监管金字塔的顶部,是政府监管机构的集中监管。美国国会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对市场进行监督,各州也设立监管机构,在其管区范围内对证券业进行监督。它是市场监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监管采取双轨监管体制即联邦政府管理和州政府管理,但以联邦政府管理为主,州政府仅负责州内一部分市场的管理活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是统一监管全国证券活动的独立的最高证券监管机构。它由总部和十一个派出机构组成。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它具有准立法权、准司法权和独立执法权,其宗旨是监督一系列法规的执行,以维护证券发行者、投资者和交易者的正当权益。防止证券活动中的过度冒险、投机和欺诈活动,维护稳定的物价水平,配合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其它金融监管机构,形成一个明确、灵活、有效的金融体系。SEC有5名成员,全部由总统任命,参议员批准,任期5年,委员全属专职,不得兼任其他公职,也不得直接或间接从事证券交易。委员会中推选一人为主席,负责与总统联系,SEC直接对国会负责,每年须就全国证券市场的情况和对证券法的执行情况,向国会提交书面报告。

第二层次在金字塔的中部,是自律机构的自律管理。自律组织监测在其各自市场上的交易并监督其成员的活动,自律组织所做出的规则修订须由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交易所的主要职能是:建立会员制度,负责会员的登记注册和资格审批;建立证券注册制度;收集、统计并发布相关上市证券的各类信息;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下,制定规章制度并监督所有会员执行。1939年在证监会的建议下成立的全美证券交易商协(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简称NASD)是美国最大的注册证券协会,负责监管全美场外市场的所有证券交易活动。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所有的自律机构均要接受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美国的监管体制并不排斥自律管理的积极作用,甚至将自律组织监管视为证券监管体制的基石。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探析 篇10

1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现状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证券市场正在不断地完善。目前, 我国两大主要的证券交易市场分别位于上海和深圳, 同时, 我国证券市场以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构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证券交易和发行体系[1]。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大, 新三板模式逐渐走进我国证券市场。但是, 在证券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由于信息披露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问题逐渐凸显。

1. 1 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主要体现在证券交易所的重大事件合乎法律法规的信息没有完全地在市场中披露出来。上市公司没有将证券关联交易的情况和发行人成为公司的信息披露出来。证券发行人与其他的公司之间存在不透明的情况, 影响了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2]。按照市场的交易原则, 企业之间的交易都应符合经济市场的交易原则。但是, 由于证券市场中进行交易的关联公司存在经济利益的关系, 导致其在不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在不透明制度下进行证券交易, 公司股东权益容易遭受侵犯。同时, 公司在不断扩大规模中, 各种利益之间的演变使得公司证券的发行人成为公司, 公司在正常交易中却没有将此信息披露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信息披露制度。

1. 2 信息披露的不及时性

在证券市场中, 信息不对称现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无法掌握公司经营情况[3]。因此, 上市公司应在市场交易中不拖延地将重要信息披露出来。众所周知,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证券价格紧紧相连。信息是价格变化的导航仪。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可以使得投资者在投资中进行相关的调整, 投资者可以根据披露的信息进行理性的选择。但是,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不及时并不少见。信息披露不及时使得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处于被动的位置。

1. 3 信息披露的不真实性

虚假信息是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最大敌人。根据我国反欺诈理论, 因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在证券交易内幕中, 信息欺诈现象时有发生[4]。目前, 世界各国证券交易市场中已经建立了对欺诈行为相关的法律规则。反欺诈理论是根据民商法的相关原则衍生出来的一个理论。其以诚实信用为背景。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的过程中, 由于双方之间存在极大的经济利益, 导致信息披露的不真实越来越重要。当前, 在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中, 信息披露不真实现象经常出现。

1. 4 证券市场部分中介机构存在职业不道德行为

证券交易市场中存在的中介机构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 这些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中由于自律性与自我监管能力差, 导致在证券市场中存在极大的职业不道德行为。中介机构能够做到勤勉尽责、按照相关的行业标准进行职业操作以及规范地整理上市公司一些重要文件就可以做到信息披露的真实。但是, 中介机构在出具自身文件中常常会存在不真实与不完整的情况, 同时, 部分中介机构在利益的推动下违反相关的职业道德。当前, 不少的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 为公司企业做假账、为上市公司开启方便之门的现象多有存在。

2 加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有效措施

证券市场是一个根据信息而存在的市场, 信息的披露对证券市场的运行有重要的作用。提高证券市场信息的充分性、对称性、准确性是提升证券市场效率的关键步骤。信息披露已成为证券市场运行的核心因素。如何加强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 是证券市场始终关心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2. 1 强化证券市场的自我监管体系

证券机构在对证券市场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和法律的滞后性, 导致管理机构无法准确观察出市场的变化。因此, 为加强对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国应实行全面的市场监管体系。同时, 让证券市场的交易主体进行自我监管。赋予交易主体市场监管主体性地位, 加强市场内部自律组织的建设。在市场主体进行自我监管中, 明确其各自的监管职能, 使得交易主体能够在交易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2. 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为对证券信息披露更好地进行规范监管, 证券交易市场应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在对证券信息进行预披露的过程中, 应有严格的操作规则。在上市公司预披露的信息中, 应只包含一些公司的基本信息, 不可过多地披露相关信息。标准和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规范交易双方的行为。

2. 3 完善因信息披露引发的民事赔偿制度

在对证券信息披露监管的过程中, 明确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是保证证券交易市场双方利益的有效措施。证券交易市场中存在多种因不规范行为引发的民事赔偿实例。为维护双方的各自利益, 有必要完善相关的民事赔偿制度。现今, 在交易市场中, 投资者因信息披露而出现的损失, 并没有从相应责任人那里获得相关赔偿。证券监管机构只是对有错误的一方作出相关的行政责任处理。行政责任并不能很好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5]。因此, 我国应将行政责任转变为民事赔偿。只有经过相应的经济赔偿, 信息披露者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3 结 语

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中的重要部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是证券交易能够保障的安全性。笔者针对我国证券信息披露的现状, 提出相应的监管措施, 以期有助于我国证券信息披露的监管。

参考文献

[1]罗颖琳.我国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 2010, 6 (21) :5.

[2]齐斌.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监管[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3]蒋健蓉.证券监管结构的国际比较及演变趋势分析[J].中国证券业通讯, 2010 (5) .

[4]钟志勇.美国证券集团诉讼与我国证券民事诉讼形式完善[J].现代财经, 2011 (11) :72.

[5]欧阳灿.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行政监管问题探析[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1 (4) :5.

为何中国证券市场长期有政府监管 篇11

对于“5.19行情”的启动,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周正庆在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

“1999年年初,中国证监会酝酿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请示国务院。经过方方面面的协调和修改,1999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包括改革股票发行体制、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回购股票的试点等6条主要政策建议的文件,也就是通常说的‘搞活市场六项政策’。由此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我在任期间曾两次组织撰写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第二次肯定了股市的恢复性上涨,把握了时机,推动了股市的发展。”

同时,中央政府监管机构负责人和党报破天荒的高调出面直接讲话推动证券市场持续上升。

《人民日报》在6月14日发表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陈耀先讲话中提到,“当前股票市场的上升行情是一种恢复性的,是证券市场整顿规范以来,显示市场成长性的一种表现”。第二天,《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刊出了题为《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的评论文章,肯定了证券市场的作用和地位,对当前行情进行了良好的评价,并公开了市场盛传的几大利好政策。

6月22日,周正庆指出,“目前我国面临的不仅是一轮市场行情,而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次重大转折。对这一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市场参与各方都要倍加珍惜,共同推进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这些带有强烈宣示性和引导性的言论,是这轮行情被冠以“跨世纪行情”的直接因素。

1999年9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三类企业”入市(这是在两年前由中央政府明令禁止的);1999年10月25日,国务院又批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这是2000年和2001年股指创新高的资金面的背景。

这些行为的背后都反映了当时政府监管部门在1997年以来一系列举措的体制轨迹。

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虽然危机被挡在了中国证券市场之外,但危墙不远。因为尽管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但在证券市场,全国统一的监管体制也尚未建立起来,存在不少非法的场外交易,证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证金,期货市场突发事件频频发生,金融风险随时可能爆发。

在此期间,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自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清理整顿。这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清理场外交易。据统计,当时约有300万股民在这种场外市场进行交易,涉及的股票共有300亿元的市值。如何做到既关闭场外交易又保证这300万人的利益,是很考验智慧的一道难题。

当时的做法是,周正庆和陈耀先一起与各地方政府研究解决办法,除了一定要保证股民的分红权之外,对于关闭这些非法交易场所过程中引起的股价下跌,采取了具有“周正庆特色”的特殊干预方式。

几年以后,周正庆悠然自得地这样回忆:“股票的价格跌呢,就让它缓缓下降,不能让它直线下跌。什么道理呢?这都是我找一些专家研究出来的。比如说这只股票你花5元钱买的,然后4.9元你卖了,你赔一毛。如果我4.9元买,卖出去4.8元,不断地倒手,最后形成一个市场收购价——l元多钱。这时就要求发行这人股票的上市公司拿1块多钱把股票收回来。在这个过程中,股民受损失了吗?受损失了,但是损失大家均摊了。这是一个高招,一般的不是行家不知道啊。”

同样,由于国家审计署在1998年对证券公司做了一次大范围的审计,当时的审计结果表明,证券公司普遍存在违规吸收社会资金、挪用客户保证金以及违规从事同业拆借活动,涉及金额达1000多亿元。当时审计署审计了88家证券公司,所有的证券公司都挪用保证金,没有一家不挪用的。

对此,周正庆同样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对于挪用得不是很严重的证券公司,大部分给了一个整改期。同时给出两条政策:第一,你可以增资扩股,把挪用的客户保证金补上;第二,在市场好转的情况下,通过当年的利润把窟窿都补上。

周正庆在多年以后很感慨地总结自己当年的做法:“你得有一个区别对待,不能脑子一热全部处理,否则处理了以后资本市场就完了。”

这种为了完成政府调控目标而人为干预股价、用市场增资扩股的资金和市场上升的收益弥补机构违规亏空的做法,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中较长时期持续存在的政府监管特色。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探析 篇12

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的重要性

(一) 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需要。

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 保护投资者利益, 树立投资者信心, 是培育和发展市场的重要一环。我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占绝大多数, 并且高度分散, 弱势群体比例过高, 导致个人投资者群体的抗风险能力不强。信息披露监管有利于保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知情权, 使投资者能公平、及时的取得上市公司的信息, 抑制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的发生, 从而实现对投资者利益保护。在利益保护的基础上投资者对市场就有信心, 入市的资金和人数就多, 证券市场就能健康发展。

(二) 提高证券市场效率的需要。

证券市场是高度信息化的市场, 其有效运行的基础是具有透明和充分含量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信息的效率就是市场的效率。我国股市是一个在转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 一系列研究表明, 中国股票市场最多只是一个弱式有效市场, 是低效率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披露监管将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因素, 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是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途径。

(三) 促进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新发展, 权证、股指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连连创新, 这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下, 如果原生金融工具市场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监管不充分的市场, 那么由此创新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会是个什么样子?“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另一方面, 衍生金融工具巨大的投机性, 在给证券市场带来了繁荣与发展的同时, 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加强原生金融工具市场的信息披露监管, 是证券市场的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现状

(一) 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体制具有集中型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 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中国证券业协会, 沪、深交易所, 注册会计师协会构成了证券市场的自律监管体系, 起着辅助政府监管的作用。自1994年以来, 证监会公布的涉及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各项规定及披露格式准则共计300多项, 基本包括了典型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的全部条件。从制度体系来看, 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国家法律, 主要包括《证券法》和《公司法》;二是行政法规, 主要包括《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股份有限公司境内外资股的规定》等;三是部门规章, 包括《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等;四是自律规则, 如《上市规则》等。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证券法》为主体, 相关的行政法规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信息披露制度框架, 为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情况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较以往有很大进步, 增加了公司管理层对公司财务报告、其它必要的统计数据以及报告期内发生或将要发生的重大事项的讨论与分析。能够严格地按照有关编报规则的格式与要求, 更加全面披露有关信息, 在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募集资金使用、关联交易、重大事项、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等方面的披露更加具体。以往年度报告比较突出的公司治理、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披露不完善的问题得到较大的改善。提高了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频率, 如定期报告一年四次, 每个季度都需要公布上市公司经营、投资项目及资产重组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基本满足了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处罚的机构主要是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三家机构。证券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违规有包括警告、罚款、行业内通报批评、变更证券交易方式、认定上市公司有关责任人不具备某些执业资格、停市、取消上市资格、报送上级主管机关处理等多种处罚手段, 对上市公司具有相当的威慑力和约束力。具体到违规行为上, 统计数据表明信息披露不及时是信息披露违规的主要形式, 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多发生在临时性重大信息的披露中, 在定期信息披露中, 年报信息披露违规问题最多。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 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然而,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形势依然严峻。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证券市场上陆续出现了散布不实信息或利用内幕信息配合二级市场炒作的案件, 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这些违法现象严重威胁了我国统一和谐的证券市场的构建。

三、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及监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不真实。

主要表现形式:操纵利润、隐瞒募集资金去向、发布误导性的信息等。特别典型的是“杭萧钢构”事件。2007年2月15日, 杭萧钢构发布公告称“公司正与有关业主洽谈一境外建设项目, 该意向项目整体涉及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300亿元, 该意向项目分阶段实施, 建设周期大致在两年左右。若公司参与该意向项目, 将会对公司2007年业绩产生较大幅度增长”。随后, 该股票连续十个涨停, 但事实上这与安哥拉项目合同草案实际约定的“各施工点现场具备施工条件后二年内完工”内容存在严重不符, 足以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导致股价异常波动。

2.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以自身利益为中心, 在信息披露上避重就轻, 对成绩大肆渲染, 对风险则轻描淡写, 极力掩盖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担保、诉讼、委托理财、关联交易等方面的披露很不充分。有些上市公司在发生应披露的事项后, 经常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何时披露, 往往等到该信息已半公开化才予以披露, 此时股价已发生大幅波动, 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平。

3.上市公司澄清问题时澄而不清。

存在问题较多的是与“资产重组”相关的上市公司的澄清公告。就内容来看, 很多澄清公告只是简单说明“近期股价波动与公司无关;公司无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这样的澄清公告并未披露任何实质性信息。传闻是什么?传闻是否正确?传闻对本公司的影响与信息都未能真正澄清。

(二)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不严。

监督不力是我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的主要问题。如对券商操纵市场获利数千万元的违规行为仅仅是罚款数万元了事;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违规行为也只是一纸谴责和数万元罚款。作为券商、中介机构欺诈和违规行为的受害者, 投资者很难通过法律得到民事赔偿。监管的相机选择也较明显, 股市行情低迷时, 监管放松, 股市行情高涨时, 监管较严, 导致股市大幅下跌, 使市场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政策市”的特征。

2.监管不及时。

当证券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行为时, 监管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及早采取制裁措施, 直到造成严重后果后, 监管部门才发觉和进行事后的调查处理。一些股票暴涨暴跌, 而监管部门往往视而不见, 如“杭萧钢构”连续十个涨停后, 监管部门才开始调查, 这时候操纵市场的主力早已逃之夭夭, 持有该类股票不明真相的无辜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三)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低效的主要原因分析

1.监管目标多元化。

中国政府为资本市场设置了两个目标:发展和稳定。就其背后的内涵而言, “发展”实际上只是有更多的公司可上市融资来壮大资本市场, 让国企摆脱困境;而“稳定”是指资本市场平稳发展, 不要有大幅度波动。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 由证监会来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存在着内在矛盾。证监会往往为保国企利益而牺牲其保证证券市场有序、健康运行的目标, 而后者才应当是证券市场监管的唯一目标。

2.监管机构组织结构与功能缺陷。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客观上存在监管机构法律界定不明确和监管主体多元化的问题。首先, 中国证监会的地位不独立。我国证监会既没有独立被监管的对象, 又不独立于政府, 可以说是一个被命名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但又行使政府部委职能的机构。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政府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或者相关政策的角色。其次, 财政部对证监会监管的牵制。我国财政部是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部门, 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对其履行监管职责难免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对证监会的监管形成牵制。第三, 地方证监办也难以保持对当地政府的独立性。

3.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 它不可能超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 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层次清晰、易于操作、公平执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我国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对信息披露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 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 所谓处罚力度的加大, 也只是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上。在财产责任方面, 处罚结果往往只是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 而没有对投资者进行民事赔偿。

4.违规处罚轻。

中国证券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个人处罚主要以警告和罚款为主, 而市场禁入和建议撤职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罚的比重相对较低;在交易所的处罚手段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内部批评, 其次是公开谴责, 而警告罚款等较重的处罚措施的使用频率较低。公开谴责只是一种道德处罚方式, 这种处罚方式对那些注意形象的上市公司及高管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但对那些试图通过违规获得巨大收益的公司来说, 则起不到应有的处罚作用。在被处罚对象方面, 虚假信息披露的责任方一般都归于上市公司, 对具体责任人的处罚较少, 缺乏足够的威慑力。

5.中介机构功能错位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从我国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情况看, 审计师、会计师等市场监督机构由于自身利益不能独立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 难以正常履行市场监督者的责任, 有时投机性不亚于个人投资者。中介机构却和上市公司一道, 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问题上与监管部门周旋, 从而使监管和被监管的力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专业水平上使监管者处于劣势。毫无疑问, 这大大地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四、加强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一)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

1.完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系

第一, 完善盈余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和风险披露制度。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要求披露盈余预测性财务信息, 但存在盈余预测不实等诸多问题。为此, 要进一步细化披露内容, 严格要求企业披露经营期间遇到的威胁未来盈余预测假设合理性的重大事件和不确定性事件。上市公司还应全面披露经营面临的资产和负债风险, 如对股权投资、委托理财和银行存款都要全面分析其质量, 对利率、汇率、房地产价格变动等风险因素做详尽的剖析。

第二, 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

一是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将衍生金融工具其纳入财务报告体系之内, 并根据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内无法完全反映的特点, 加强表外信息披露。二是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公司业务和生产设施状况的说明, 公司证券及其市场信息的说明, 管理阶层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讨论和分析等。为使投资者能够准确的评估公司的经营状况, 公司有必须详细披露每种业务的具体资料。

2.制定政府及相关权威人士信息披露行为监管制度

首先, 制定政府出台重大财经政策及披露经济数据的行为监管制度。在成熟市场, 对政府部门出台的重大财经政策甚至发布重大经济数据都有相应的法规进行规范。而我国没有相应的法规规范, 每次重大财经政策的披露都给市场带来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如2007年5月30日, 财政部突然决定大幅度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来调控股市。可是5月23日, 三大证券报都在头版醒目位置发表《财政部及税务总局官员否认上调印花税》的文章。加税本身作为抑制市场投机的一种经济调控手段, 本也无可厚非, 但这种出尔反尔, 人为破坏市场规则也是非理性的。在此建议制定重大财经政策和经济数据的信息披露办法, 对重大财经政策及经济数据披露的披露程序、保密措施、违规处罚办法等提供制度规范, 尽可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其次, 建立权威敏感人士言论和媒体报道行为的监管制度。针对个别权威人士随意评点证券市场的敏感问题并发布能够影响投资者看法的消息的现象, 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投资咨询人员及媒体记者与机构串谋、故意散布虚假消息的不良现象, 建立权威敏感人士言论和媒体报道行为的监管制度, 对敏感言论进行规范。

3.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一系列证券法规都明确规定了证券发行人及主体负有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民事赔偿责任, 但存在规定不足和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和细化法律责任的判断标准, 引入和完善成熟资本市场的集团诉讼形式, 建立用于投资者权益保护和损失赔偿的投资者保护协会, 完善民事赔偿制度, 维护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二) 提高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机构效力

1.健全信息监管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1) 完善证券市场监管框架。

在我国证券市场各项规则和制度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 强化政府监管相当重要, 但完全依赖政府又是不现实的。中国证监会最重要的职责是监管, 但同时也要促进市场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尽可能的减少行政干预。政府在监管中不应事必躬亲, 将自己置于矛盾的焦点, 而应将中介机构及各种自律机构推向监管第一线, 从而使自己处于一种相对超然的地位。在改革多头共管的同时, 应明确几个监管主体的任务和方向, 逐步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

(2) 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能, 充实监管力量。

对拥有最高监管权力中国证监会, 必须明确两点:一是证监会不是上市公司的主管单位, 不是所有者代表, 只对市场秩序监管, 不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二是证券监管的目标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而不是为政府、国企融资。证券交易所虽处于一线监管地位但不是证券监管机构的内部或附属机构, 应增强其独立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制定行业自律制度, 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 逐步实现行业自律管理。为提高监管部门及时、充分发现信息披露违规违法的能力, 要适当增加监管人员的数量, 同时还要注重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2.加大处罚力度, 严惩违规违法者

第一, 加大行政和经济处罚力度。

我国对信息披露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主要以行政和经济处罚为主。从已发现的案例看, 力度偏弱, 达不到预期目的。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就要严厉打击违规者, 体现监管对市场威慑力量。处罚方面, 要用重典, 让违规违法者的机会收益远远低于败露成本。对于信息披露违规违法企业, 除了责令其向投资者支付赔偿外, 应课以巨额罚款, 甚至不惜使其破产;对于企业相关责任人, 必须予以必要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 严重者, 可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应承担责任的中介审计机构, 应立即吊销其执照, 取消相关人员执业资格, 并视情节轻重, 予以严厉的经济处罚。

第二, 对ST、*ST类上市公司实行严格的退市机制。

我国证券市场上两市现共1500多家上市公司中, ST、*ST类上市公司有140多家, 几乎占上市公司总数的十分之一。大量ST和*ST类公司由于存在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借壳、股东注资等各种炒作题材, 导致信息披露混乱, 虚假信息泛滥, 股价异动较为频繁, 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因此, 必须加强这类公司的信息披露监管, 充分揭示风险, 以维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 必须加大处理力度, 建立快速退出机制, 严格按市场机制办事, 将这些问题严重的公司早日清出市场, 真正实行优胜劣汰, 保证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三) 优化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

根据信息经济学,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可划分为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三个部分。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 主要是上市公司等信息发布主体的信息披露;信息通道是信息过滤和传输的媒介, 主要指证券市场中介机构;信息反馈主要体现在合法交易形成的证券价格上, 这一环节是通过对证券价格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后, 调整信息的输入, 使信息运行体系变优的环节。

优化信息运行系统, 就要从各个环节着手。对信息源的监管, 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关键是规范上市公司治理, 减少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在信息监督和传输环节, 强调严格的规则体系和信息传输效率, 主要是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 打击存在缺乏独立、公正精神的中介机构的合谋行为;在信息反馈环节, 主要是打击见不得阳光的内幕交易和内外勾结的操纵市场行为。

(四) 改进信息披露监管策略

1.健全监管机制, 实施动态监管。

在监管策略上, 要建立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监督机制和事后检查机制。事前预防主要是降低出现信息披露违规概率;事中控制重点在于及时发现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及时制止, 减少损失;事后检查主要是查找漏洞和落实责任, 弥补过失。还要建立证券市场的实时监控系统, 实现市场监管动态化。一方面, 监管部门可以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避免问题的积累和恶化;另一方面, 可以时时警醒各市场参与主体规范运作, 对蓄意违法经营者起到约束作用。

2.引入市场监督力量。

信息披露离不开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 新闻媒体往往是揭露证券市场信息扭曲行为的先头部队, 而公众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对于各种交易异常情况比较敏感。通过鼓励和提倡他们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监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监管部门的工作负担并降低监管成本。

3.加强诚信市场建设, 建立证券市场信用评级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完全独立的评估中介公司, 保证公正、客观的信用评级, 积极推广到投资者、特别是监管部门对评级结果进行应用, 逐步构建我国诚信证券市场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鸿昌.证券投资学[M].郑州:郑州大学, 2003.

[2]刘熀松.低效率股市投资理论及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李成.金融监管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周骏, 张中华.投资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6]赵锡军.论证券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天下第一高手下一篇:企业家哲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