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证券监管合作

2024-07-20

国际证券监管合作(共6篇)

国际证券监管合作 篇1

摘要:近年来, 资本市场的开放, 越来越多国家的公司跨境发行证券和上市流通。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具有单向性, 只允许本国企业到境外上市筹资, 不允许外国公司来中国上市。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 要求进一步开放中国的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监管和外国企业直接进入中国A股市场两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证券市场需要金融监管部门跨部门联合监管来应对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化,监管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为手段的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从广义上理解, 证券市场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证券业务的国际化;二是证券投资国际化; (1) 三是证券融资国际化。 (2) 本文涉及的证券市场国际化仅指第三种情况———证券融资国际化, 即以企业跨国上市 (3) 为核心的证券融资国际化对中国证券监管的影响。

一、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监管的影响

就监管依据而言, 中国证券立法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除了《证券法》第238条对境外上市必须审批进行概括性规定外, 对跨国发行与交易的具体规定则主要依据于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层级较低, 效力不高, 内容不全, 基本上属于应急性质, 很不稳定。由于立法滞后, 监管往往是靠仓促出台的政策, 或靠行政措施干预。这根本不能满足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因此, 中国应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 为证券市场国际化提供法律依据。“中国应在总结境外证券融资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由证券主管机构起草, 国家立法部门审议, 制定出一部专门性的境外证券融资综合法规, 以使中国在海内外发行和交易外币债券、H股、B股、存托凭证以及改革A股、利用海外证券基金等各项活动, 完全做到于法有据, 依法办事, 有法保障。”[1]

就监管机构而言, 目前对境外上市的监管集中于对企业是否符合境外上市条件的审查及对符合条件企业的申请进行审批。由于中国对企业境外上市规定了苛刻的条件, 这使企业为筹资和发展, 不得不规避法律绕道境外上市。中国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下属的事业单位, 从法律上其权威有限, 不具备国际上其他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的准司法权性质, 对企业绕道境外上市的行为不能及时有效的打击。梁定邦先生认为, 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应该至少享有以下五项权力: (1) 调查权力, 即有权调查任何涉嫌未能遵守任何证券法规的人士或机构; (2) 指示的权力, 即有权指示持牌人士或机构以监督管理机构指示的方式进行业务, 以保护投资者或金融市场的健全性; (3) 起诉的权力; (4) 互相协助的权力, 即监督管理机构可代表海外监督管理机构对涉及该海外证券市场失当行为的个人或机构进行调查, 而这种协助双方均可提供; (5) 制定规章的权力, 即可详细说明证券法的某些条文如何遵循。因此, 中国应赋予证监会行政机关的地位, 并赋予其强大的监管权力。

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以为企业融资、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有关。实际上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也都有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等组合职能, 只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将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凌驾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能之上[2]。国际证券监管机构甚至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证券监管的最终目标。因此, 中国的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制度性的建设, 重视后续监管,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在加强证券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方面, 对境外上市的监管除了要靠政府公权监管的努力, 还应充分发挥证券自律性组织在市场监控中的作用。政府监管机构由于管理行为的性质所限制, 其监管难以涉及证券市场的方方面面, 而且单凭监管机构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证券市场。中国应使证券业自律性组织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在对间接上市的监管方面, 通过自律性组织对其成员 (中介机构) 的监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绕道上市现象的发生。

二、外资公司直接进入A股市场的影响

从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发展历程来看, 各国是否允许本国企业境外上市和外国企业境内上市, 取决于各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金融业发展水平和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 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事实上, 只有在实力相当的国家之间相互开放, 才能实现双赢。对于长期积贫积弱、体制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对外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只能导致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盘剥的不公平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墨西哥在经济基础薄弱、宏观调控不力的情况下全面开放本国的金融证券市场, 以致爆发金融危机, 甚至殃及整个拉美股市。对于这类现象, 已经有学者指出, “现在的金融体系及其自由化仅使那些已经享有并且主宰世界经济的国家受益, 代价却由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由它们当中最穷的国家承担。”[3]

对于外资公司进入A股市场的立法监管, 从中国现阶段的法律规定来看, 只有《证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于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规定, 对于接受海外证券境内上市还是空白。中国需要制定调整境外企业境内上市的法规, 而这一法规的制定不仅应考虑证券市场的成熟程度, 还要考虑其是否与中国总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既要逐步开放, 又要有效控制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

三、中国证券市场需要跨部门的联合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不断显现。金融混业经营有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 利于发挥金融领域各方面的协同作用, 利于风险的系统监管, 是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之一。

针对混业经营、监管的趋势, 在2006年第三届国际金融论坛年会上, 部分专家提出组建超部委金融监管协调机构。成思危提出, 鉴于“在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情况下, 只要本部门没风险就不管, 实际上是将风险赶到其他部门, 对整个国家而言, 其风险可能更大。因此建议成立超部委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并赋予其实权”[4]。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院长王自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一行三会 (1) “伞形监管”优于“超部委金融大监管”。第一, 职能冲突。中国人民银行在法律上定位是代表国家从事金融业协调和宏观管理, 维护金融稳定的权威合法机构, 它的视野不仅包括银行体系自身还包括证券、保险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 它专门设立了金融稳定局, 从宏观上组织统筹全国的金融稳定事宜。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增设一个“超部委的金融大监管”, 此机构的行政规格就会高于人民银行和各部委, 其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必定会削弱各监管部门法定职能, 也会使中央银行权威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大打折扣。第二, 从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体制来看, 主要有美国以美联储 (FRB) 为核心的伞形监管模式以及英、日、德等国的统一监管模式 (又称功能性监管) 。两种监管架构在提高监管效率、鼓励金融创新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美国伞形监管模式, 构筑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各金融监管机构为组成的监控体系, 有效地组织了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下属机构的外部监督和约束, 顺应了金融混业发展的要求。伞形模式中的主监管者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专业监管部门的牵制, 监管效率还不能达到最佳。统一监管则是一种新兴的监管理念, 也是一种更高级的监管模式, 由单一机构行使监管职能, 能够很好地适应金融业务相互交叉的发展趋势, 监管成本更低, 效率更高, 但目前运行模式仍然不太成熟。从现行“一行三会”的实际情况看, 中国现阶段将各监管职能统一到一个机构下, 进行统一监管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 借鉴美国做法, 近期内加快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 由银监、证监、保监部门组成的类似伞形监管架构比较符合中国国情[5]。

中国2008年初进行了大部委改革, 但并没有提到建立金融大部委, 关于建立金融大部委的说法或将告一段落了。中国目前尽管没有建立“超部委金融大监管”的必要, 但是多方面探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仍然是必要的。经国务院同意,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1月16日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备忘录旨在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健全监管协调机制, 规范银行业和保险业之间开展深层次合作,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进一步提高跨业监管的有效性。备忘录的签署, 是银监会和保监会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配合的重要举措。中国证监会作为中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一, 应积极探索与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的合作监管机制, 除签订备忘录是加强三部门合作监管的有效途径外, 还应积极探索其他的、更有效的合作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洪钧, 张学森.国际证券业的规范运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5.

[2]何雁明.国际证券市场法律规范方式的创新对深化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启示[J].当代经济科学, 2000, (3) .

[3]刘明康.2000—2001年国际金融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156.

[4]中国发展门户网.中国尝试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EB/OL].http://cn.chinagate.cn/finance/2006-09/14/content_2355837.htm.

[5]王自力.一行三会“伞形监管”优于“超部委大监管”[EB/OL].21世纪网, http://www.21cbh.com/Content.asp?NewsId=5390, 2006-10-13.

国际证券监管合作 篇2

(一)美国—欧盟间的双边合作模型

美国与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金融市场,代表了现代金融的发展方向。两个金融市场之间联系紧密,欧洲企业15%的股权融资来源于美国市场②,美国在银行业与其他金融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的50%是在欧盟,而在银行与保险领域的欧洲投资者将75%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美国③。鉴于美欧金融市场如此紧密的联系,美国与欧盟在设立了美国—欧盟金融市场监管对话机制(US?EUFinan?cialMarketsRegulatoryDialogue,简称FMRD)。美国与欧盟委员会派出本国的高层决策者与监管者,通过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会议实现双方的经常性对话机制。双方的会议议程,主要包括对各自管辖区域内有关监管政策变化的信息分享,解决双方的监管冲突以及协调双方金融监管方面的政策法规。由FMRD负责解决的问题包括同意逐步完成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与国际金融报告标准的趋同;由美国证监会(US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简称SEC)负责组建一个监管大型非银行性金融联合企业的部门,以符合欧盟对金融联合企业的监管要求;以及制定新的外国私人发行者撤销登记的监管要求。美欧金融监管双边合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欧盟委员会在的一份有关美欧金融市场发展关系的报告中指出,美欧良好紧密的金融市场关系,为两个市场间节省了60%的贸易交易成本,增加了50%的双边贸易量以及降低了9%的股权融资成本①。美国与欧盟之间的金融监管双边合作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成果,主要是因为双方具有良好的政治关系,在金融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交易频率和紧密的市场联系,在经济类型与政治制度方面较为相似,对彼此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与监管模式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且金融企业间的联系紧密,符合上述金融监管双边合作的所有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板监管模式探索 篇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快速发展模式, 使我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回升趋势不明、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等问题。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区域到全国, 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所走的道路。随着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 制度不断完善,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不断成熟, 已逐步形成为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为了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和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应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 着力推进市场改革和创新, 统筹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需要和条件, 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论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推出国际板市场。然而, 2011年3月至今, 已有18家中国概念股在纽交所因为涉嫌披露虚假信息遭停盘, 4家被勒令退市。另有统计称, 在2012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有23家中国企业被起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建立特别工作组, 专门对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是否涉嫌欺诈进行调查, 从美国国际板监管制度所出现的问题来看, 我国建立国际板市场, 必须对监管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

二、成熟证券市场和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比较

(一) 成熟证券市场监管模式比较

证券监管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对其证券市场运行和发展所采取的管理体系、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总称。根据各国情况的不同, 其管理体制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1. 集中立法性管理体制, 美国模式是典型的集中管理体制。

其特点是

政府制定专门的证券市场管理法规, 并设立全国性的证券管理监督机构来实现对全国证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管理。此外, 各种自律型组织, 如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同业会等, 在政府的监督下, 也保留相当的自治权,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联邦、州及证券自律组织所组成的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

2. 自律型监管体制, 英国模式是典型的自律型管理体制。

政府除了必要的国家立法外, 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主要由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协会等组织自我管理。其主要特点是对交易所和成员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3. 中间型管理体制, 欧陆模式是

中间型管理体制, 既强调立法管理, 又重视自我管理。这一类型的各国对证券管理多采取严格的实质性管理, 并在公司法中规定有关新公司成立和证券交易等方面的规章。

上述三种不同的监管体制大都是在经历市场动荡、监管失灵、加强监管的循环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证券监管体制同证券市场一样, 也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缺陷到完善, 从幼稚到成熟的必然阶段。三种监管模式各有优缺点, 国际证券监管模式安排上呈现出三种监管模式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的趋势, 各自的界限日益模糊。采取政府主导型的监管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已开始注重发挥自律机构的作用;采取自律型监管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则开始吸收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的成功经验, 进行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有机结合的尝试;中间型监管模式也并非将前两种监管模式的优点进行吸收的结果, 仍存在监管主体模糊和证券法规分散、对中小投资者保护力不从心的缺点, 从而人为地造成证券市场利益失衡的问题。

(二)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证券法在明确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统一监管功能的同时, 首次以基本大法的形式提出:“在国家对证券发行、交易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的前提下, 依法设立证券业协会, 实行自律性管理”, 从而在理论上建立了国家监管与自律管理共同作用的管理体系。

1. 证券市场监管法律有待完善。

证券监管的相关法律不完善, 给依法治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法律规定了证券市场中禁止的交易行为, 主要包括: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和虚假陈述等。《公司法》、《证券法》及《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对这些做了规定。但通过对中外法律的比较发现,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法律还存在缺陷, 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2. 统一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没有形成。

在股票市场监管体制方面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格局, 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合作, 监管职能不够明晰, 并且缺乏一套严密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履行职能, 并使其承担相应责任, 造成事后监管大量存在, 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加大了市场风险扩大的可能性。虽然去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加大了对证券市场国内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但监管制度和监管行为的滞后性和弱有效性, 会使监管的效力减弱。

3. 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

首先, 信息披露不真实, 即虚假陈述问题。有些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严重失实, 从招股说明书到临时、定期报告等信息存在刻意编造;有的公司则有意歪曲经营内容, 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 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其次, 信息披露不完整, 即重大遗漏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 隐瞒对企业不利的会计信息的披露。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避重就轻, 对证券投资者需要的信息、关乎上市公司存亡的信息特别是有关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相关信息不公布或含含糊糊, 还有一些上司对公司募集的资金去向信息披露不完整, 如许多公司仅列出前次募集资金的实际投入情况, 未明确说明是否改变前次募集资金用途情况, 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是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等情况。再次, 信息披露不及时。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息息相关的, 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 不及时进行信息披露, 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件, 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 无疑是极不公平和不公正的。

三、国际板监管模式创新

本文着重就国际板跨境监管、投资者利益保护、信息披露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国际板监管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 建立高效率的跨市场监管联合机制无疑是上交所在国际板启动前的重要任务

1. 加强对国际板上市公司资金流动性监管。

加入WTO之后, 我国资本项目逐步开放, 外汇管制放松, 汇率制度发生变化, 为了防止国外热钱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 损害投资者利益, 监管层可以参考国家外汇管理局对QDII的管理模式, 即境外企业登陆A股国际板, 应当视同国内公司一样实行审批制, 境外企业募集的资金需要流出国内市场必须在有控制、有节奏的情况下完成。

2. 跨境联合监管机制。

国际板上司公司注册地不同导致监管机构很容易产生监管漏洞。笔者建议: (1) 与我国建立了双边监管合作的监管机构都属于《多边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方, 可以借助《多边谅解备忘录》的执行协调和监督机制, 使双边跨境监管合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这对于加强境外公司的监管, 维护境内市场稳定, 保护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形成了基本的保障。 (2) 建立跨国的金融安全网络, 降低潜在金融风险。 (3) 加强与境外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 为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繁荣服务。

3. 加强我国资本市场联动监管。

美国是全世界公认最成熟的资本市场, 在美国SEC监督管理下, 2011年3月至今, 已有18家中国概念股在纽交所因为涉嫌披露虚假信息遭停盘, 4家被勒令退市。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国际板上市公司的会计危机, 更深刻的是监管问题。因此, 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不仅要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披露情况, 还要保持对公司股价异常变动的敏感性, 严查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行为, 并对所发生的上述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4. 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监管。

国际板上市公司必须严格按照招股说明书要求执行。由于国外上市公司没有监事会、董事会秘书这样的管理机构, 我们可以要求国外上市公司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以强化董事会在审阅财务报告方面的监督功能。发行人及全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招股说明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公司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招股说明书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 实现了与国际趋同, 国际板上市公司年度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状况与国内统计数额口径差距不大, 保荐机构、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结构应该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尽职调查并对其结果承担连带责任。

(二) 建立投资者利益保障机制

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目标, 是所有证券监管部门的必然选择。投资者作为资金供给方, 是重要的资本市场主体, 对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板上市公司投资者是在国内, 行使其权利往往在注册地, 这就加大了股东行使自身权利的成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保护投资者利益。

1. 强化投资者自我保护。

首先要正确引导, 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风险意识和成熟程度, 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的稳定。政府部门在制定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时, 应使其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延续性和透明度, 使政策更接近投资者的心理认同, 减少政策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行为的过度干预, 使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向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2. 加强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 司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保护投资者利益法律的执法效率, 尤其是要加大对侵犯投资者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在处罚时对机构的处罚和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罚要并重, 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要并重, 充分发挥法律对潜在侵犯投资者权益行为的威慑力, 并对投资者权利提供充分的法律救济。另一方面, 金融监管部门在具体监管工作中, 应始终把保护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 严厉打击损害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全力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营造一个让中小投资者放心的市场环境。为了防止国际板上市公司“圈钱”行为, 应分别对管理层持股比例、解禁时间等进行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国内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3. 建立投资者保障基金。

投资者保障基金是在国际板上市公司严重违法违规或者风险控制不力等导致重大亏损, 可能损坏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剧烈波动, 补偿投资者资产损失的专项基金。保障基金的启动资金由证券交易所从其国际板上市公司专用账户按一定比率提取。对于因财务状况恶化、风险控制不力等存在较高风险的上市公司, 应当按照较高比例缴纳保障基金, 各上市公司的具体缴纳比例由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风险状况确定。各上市公司缴纳的保障基金在其营业成本中列支。保障基金按照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的原则筹集, 同时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用遵循公开、合理、有效的原则。

(三)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一般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信息质量和传递速度, 缩小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二是增加现有证券监管系统的有效威慑作用。因此完善国际板市场的信息披露也是规范公司运作、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由于国际板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在境外, 往往获取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自身利益会遭受损害。跨境监管就对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披露除坚持及时、准确、完整、同步原则外, 还要对上市公司披露的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投资风险的特殊性、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特殊监管。其次, 国际板和主板市场尝试采用标准化的会计准则。如果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两个板块采用不用的会计准则, 往往会增加操作的复杂性, 也不利于信息的披露,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新会计准则。再次, 对国际板市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保护, 应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已有的先进经验, 建立国际板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 其中, 中国证监会处于主导地位, 上海证券交易所处于监管地位, 积极发挥境外上市公司自我约束以及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使投资者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交易基础上充分认知国际板投资风险和收益, 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最后, 在维护投资者利益方面, 学习和借鉴美国的集体诉讼制度, 倘若上市公司出现造假、欺诈、包括投资人、会计事务所、证券保荐机构等都可以启动该机制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J

参考文献

[1].李昊.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创新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02) .

[2].刘磊.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商业经济, 2011, (05) .

[3].王小丽.论国际板市场投资者保护法律机制的构建[J].现代经济探索, 2010, (07) .

[4].陆岷峰, 高攀.国际板市场发展的境内外经验借鉴及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1, (06) :17-22.

[5].谢百三.谨慎看待我国A股市场开设“国际板”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01) :66-68.

[6].严立业, 崔庆柱.上交所国际板建设:基础条件、影响效应及现实障碍[J].中国证券期货, 2011, (03) :32-36.

[7].王辰意.开通国际板的问题和建议[J].商业现代化, 2010, (09) :215.

[8].蔺力.国际板上市效应研究及建议[J].企业研究, 2010, (16) .

[9].唐应茂.国际板建议的理论、制度和操作层面障碍[J].上海金融, 2010, (06) .

[10].皮海洲.现阶段不宜推出国际板[J].武汉金融, 2010, (02) :71-72.

海峡两岸证券业合作监管模式探讨 篇4

关键词:海峡两岸,证券业合作,监管模式

1 两岸证券监管体制比较

(1) 监管规定方面。

台湾早在1954年已经出台《台湾证券管理办法》, 规定证券主管单位。1961年台湾证券交易所建立后, 证交所相继制定出台《台湾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营业细则》《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零股买卖暂行办法》等条例。1968年台湾公布《证券交易法》, 仿效美国法律, 规范了上市政策。80年代后台湾先后出台十多部法规, 包括《证券投资信托基金管理办法》等, 进一步完善证券业管理法律法规。由于证券业起步晚, 目前中国大陆证券行业主要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证券登记结算办法》等规定。大陆缺乏与《证券法》相匹配的完善的法律法规, 对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不足, 对IPO的规定不完善。出现民事证券赔偿责任, 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只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一般化规章向法院申诉。相比起大陆, 台湾地区的证券业法律法规建立已久, 更健全, 对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监督, 管理层监控等方面都比大陆地区法律更有力, 在证券监管方面更具权威性。

(2) 自律组织方面。

大陆证券业监管从中国国情出发, 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还要处理经济转型过程遗留下来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因而在监管上, 大陆除了用法律手段还要采取行政手段, 比如在股权分置问题上的处理以及上市指标审查等方面, 行政干预力度很大, 目的是为了构造一个更公平更公正的证券市场。大陆证券业主要的自律组织包括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 但两个组织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法律对证券交易所的地位、性质规定不明确, 《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所是法人单位, 但在具体的治理结构, 人事安排上不明确, 交易所会员制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完全确立, 行政化思维作风仍主导证交所经营管理。证券交易所缺乏独立性, 政府是交易所的直接发起人, 交易所设立来自政府规划, 经营大权和日常事务管理是受政府主导, 自然在市场化的经济中证交所的独立性就相当弱, 证券交易所无法对违规行为进行调查与处罚, 导致其根本上无法拥有有力的监管力度, 更无法谈自律性。证券业协会自律监管更是不足, 同样是政府主导建立, 尽管证券业协会有专职会长制度, 但仍受证监会在人事任命, 资格考试方面干预。实际上, 证券业协会缺乏创新能力, 无法反映会员的利益和要求, 会员单位极少通过证券业协会维护自身权益, 证券业协会主要起的是“协调”作用, 这与证监会权力职能过大有关, 很大程度上证券业协会只是形同虚设的存在。相比起大陆, 台湾地区的自律组织更完善, 台湾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商协会在自律管理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有一套解决内部矛盾与纠纷的仲裁程序。台湾证券商协会的组织体系完善, 包括会员大会, 理事会等, 理事会下设18个专门委员会, 分管承销业务, 经纪业务, 期货业务, 申诉处理等, 还有专门工作小组, 处理法规问题, 议价, 衍生品管理等, 证券业协会的组织完备性与职能与大陆证券业协会具有很大的不同, 在自律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执行力远比大陆地区完善。

2 证券业监管模式优化

2.1 证券业监管模式发展路径

证券监管是保障证券市场平稳运作, 不断发展, 减少违法现象的关键, 而任何监管制度必须有理论的论证与支持, 证券监管模式也应该遵循正确的理论路径。首先, 证券业监管的重点要关注多种利益的均衡。对于两岸证券市场整合来说, 就是关注地区, 监管机构, 市场投资者, 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 做到维持证券市场公平公正与公开。其次, 监管不能片面强调约束被监管者, 而应该转向约束监管者与被监管者, 而这对于大陆证券业是关键而往往被忽视的方面。监管者当然代表公共利益的假设要被抛弃, 必须承认, 包括证监会, 证券交易所等有监督管理权的机关都会存在政治上, 经济上的利益追求, 一味关注被监管者而忽视约束监管者盲目追求政策红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后, 监管的模式可以选择从约束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双方向激励监管者转变, 即市场化监管的做法。建立相应激励制度, 实现市场与监管者互动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2.2 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机构执行方面

(1)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 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世界上多数国家对证券监督机构给予直接立法授权, 保障证券监管机构的权威性。中国大陆证券交易所, 证券业协会监管权力小, 监管范围有限。而上一级监管机构证监会法律性质上属于国务院事业单位, 实质上变成行政机构, 间接授权容易导致中间层架空, 带来证券监管实践中的诸多矛盾, 只有法律上直接授予监管机构独立地位才能保证其只对法律和筹资者, 投资者负责。

(2) 增强证券监管法律体系的配套性与完整性。

前文提到, 大陆证券业的法律出现许多不匹配情况, 如《证券法》规定对投资者的保护, 但在《行政诉讼法》《民法通则》里面没有具体的条例保障投资者维护自身权益, 衔接性很差, 投资者只能以《民法通则》的一般条例提起诉讼。若能制定专门的证券市场监管法, 或是在已有法律上明确监管目标, 责任分工, 诉讼渠道等细则。

(3) 加大证券业监管的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的证券业监管法律法规实施机制, 合理规定监管主体的法律权力。在明确规定的权利范围内, 由负责机构具体执行。赋予证监会足够的执法权力, 加强其调查权, 包括搜查令权, 强制令, 清算令等, 可以考虑允许给予证监会部分处罚权, 如公开谴责权等。在下一级执行中, 也应给予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足够的权力, 仿效台湾证券商协会的组织规范, 让证交所实行一线监管, 具体执行细则, 如《证券法》第115条第3款规定, 证券交易所可以对重大异常情况的证券账户采取限制交易的措施, 此处则应明确“重大”的定义, 让证交所执行迅速而有据。

(4) 考虑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

网络化的时代, 会出现许多传统证券业所未能预料到的情况, 例如通过网络漏洞对操纵证券业内幕消息的行为等等, 对这些新时期的监管问题应该及时制定法规, 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2.3 对监管主体的约束及行业自律的建设

(1) 对监管主体的约束机制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 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证券业监管主体主要为证监会, 对证监会的权力监督可以通过立法司法监督, 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三方面进行。首先,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证监会的监管权限, 防止证监会权力滥用, 越权执法造成证券业管理混乱。证监会出现的监管不力和行为不当情况应有司法监督, 让证券公司或者投资者有渠道有法律依据对证监会的执法决定提出异议。其次, 要对证券会的行政立法执法过程予以监督, 要求证监会公开披露立法细节, 要求证监会在中大决策前举行社会听证, 要求其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程度等等。最后, 利用社会媒体, 公众舆论监督证监会的监管行为, 由于社会监督者通常不具有法律权利, 不能有效监督, 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社会监督机构实施对证监会的监督。

(2) 完善证券业自律的建设。行业自律主要依赖证劵交易所和证劵业协会。然而在目前中国内地的实际情况下,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功能有限, 证券业协会更是形同虚设, 无法在证券交易, 上市公司监管, 投资者保护上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证监会一定程度上把所有监管职能全部归于自身下, 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可以考虑将部分监管职能分给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处于全国证券交易的第一线, 在证券业监管上具有许多优势。另外, 对证券业协会则可以仿效台湾地区做法, 细分协会的职能, 专业化管理包括投资者利益, 诉讼处理等各方面的事务。

2.4 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从规范和发展两方面做好上市公司的监管。中国大陆许多上市出现疯狂套利, 空壳上市, 低分红水平的现象均是由于对上市公司监管力度不足造成的, 长期不解决会导致投资者失去信心。为此, 应该重点加强管理上市公司, 严格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增强披露信息的有效性审查, 规范上市公司退市、复牌细则等。此外, 还应该完善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独立董事的社会地位, 提高其参与上市公司最高决策的程度, 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培养机制, 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 让独立董事得以在上市公司中发挥规范公司运行的作用。同时, 落实各项关于独立董事的法律法规, 保障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良好。在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督的同时, 也应为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监控不良竞争与内幕操作行为, 防止外部机构以不实信息对上市公司做空等, 保障筹资者的合法权益。

2.5 市场化的监管模式

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并同时对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整与完善、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及控股股东等人的行为规范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 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经营行为的透明度。海峡两岸证券业合作后, 面对如此大量的上市公司, 而且是跨地区上市融资的, 官方监管难免疏漏之处, 市场化的监管手段是对证券业监管的必要补充。

市场化证券监管模式在监管的经济属性上, 强调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双方间的关系类似于一项交易中的交易双方之间的关系, 具有平等的地位。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其主体会对所参与的监管行为进行成本效益核算, 在其效益高于成本时, 才会更高效地参与监管活动, 证券业监管主体也是如此。前期, 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主要靠行政手段, 今后, 证券业应更多地顺应市场规律进行发展。对于各类证券市场机构, 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 鼓励竞争和强化信息披露, 以完善市场机制。建立证券行业的信用评级机制, 合理完善的证券评级体系和权威的证券评级机构是证券业规范的重要举措, 有助于证券业资源配置的优化。证券市场运行遵循市场机制, 证券市场监管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 从而促进并保障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而不是替代市场机制。

3 两岸证券业监管协调机制

(1) 建立海峡两岸证券业监督交流平台。

两岸证券业的交流只停留在两会协商平台层面上, 尚未有制度化, 常规化的交流机制, 缺少了制度化的交流渠道, 两岸涉及证券业合作的细则难以快速谈妥。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保证信息畅通, 增强两岸证券机构彼此间的合作交流。在经济开放的大环境前提下, 未来海峡两岸的资本准入制度会放宽, 证券市场管制也会逐渐放宽。海峡两岸可以考虑从证券交易所实现连线交易, 到证券产品两地上市和交叉发行, 最后实现两岸证券业的整合, 相互参股与相互投资。在信息交换平台的建立上, 可以考虑在两会制度性协商的基础上, 设立专门负责两岸证券业监管的协商小组, 作为海峡两岸证券业日常信息交流的重要官方交流平台。

(2) 统一两岸证券业的技术规范。

由于两岸证券业发展时间与发展环境的区别, 在两岸证券业合作前必须统一两岸证券业的技术规范, 避免出现因规避某地证券监管而导致的混乱情况。具体而言, 可在以下几方面实现。首先, 统一两岸证券市场准入规则, 可以仿效欧盟“最低限度协调”原则, 为两岸证券市场准入制定最低门槛。其次, 整合两岸证券监管实体法。两岸证券法在证券发行, 承销, 交易等方面都做了规定, 但制度设计层面上仍有很大差异, 两岸有必要在具体的细则上加以协调和完善, 达到统一和规范的目的。再次, 两岸的证券从业人员相互承认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对在一方已从事证券业很久的资深从业者在异地从事证券业时仍要进行重新评估必然是低效率不可取的, 两岸应该考虑建立统一的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核条件, 建立证券从业人员相互承认机制来协调。最后, 还应该在会计准则层面上实现统一规范。可以通过共同采取国际会计准则等措施, 统一规范两岸证券市场参与者的财务报表, 降低融资与投资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减少和消除资本自由流通的技术阻碍。

(3) 海峡两岸证券监管国际化合作模式。

两岸证券交易所分别先后加入世界证券交易所联合会 (WFE) , WFE对会员的市场规模, 法制化建设都有严格的要求。加强两岸证券业的合作, 应该以WFE有关交易所运作的《市场原则》为基础, 就两岸证券市场在信息披露, 风险管理, 仲裁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然而WFE规则不具有正式监管实权, 其原则只能作为建议性, 没有强制约束力, 也存在范围过窄等问题, 两岸证券监管机构应该在WFE原则上根据两岸实际情况加以补充。两岸签署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 (MOU) , 备忘录作为增强中国在国际证券监管合作领域地位的重要手段, 成为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必备条件, 大陆与台湾签订的MOU是两岸证券业合作, 以及整合后国际化运作的重要监管合作规则。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 两岸证券业应与国际证券监管组织充分合作, 提高个证券监管机构的跨境协查合作与执法效率。此外, 两岸证券监管机构应该积极与国际证监会组织, 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进行协商, 保持与世界银行, 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联系, 联合应对国际证券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曹伊.后ECFA时代两岸融资合作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0) :91-92.

[2]代中现, 彭浩华.论ECFA背景下大陆企业在台湾证券市场的融资机制-借鉴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经验[J].国际商务研究, 2012, (05) :59-65.

[3]乔小明.论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优化措施[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06) :88-93.

[4]王擎.海峡两岸证券监管体制比较及启示[J].台湾研究, 2005, (06) :26-29.

[5]岳彩申, 王俊.监管理论的发展与证券监管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J].现代法学, 2006, (03) :116-123.

[6]余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与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 2007, (04) :116-117.

[7]郑启福.后ECFA时期两岸证券市场一体化展望及法律机制之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89-96.

国际证券监管合作 篇5

一、加强监管合作在基层具有现实意义

(一)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省级以下证券监管缺位,基层央行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管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证券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安全运行,经营秩序是否稳定,是一个地区金融平安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基层人民银行为保障创建金融安全区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促其依法经营,平稳运行。随着跨行业经营、合作趋势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系统传播问题将不可避免。行业监管机构只有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核心地位,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强化基层人民银行对证券业的金融监督管理职能,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工作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和管理性特点,在整个金融服务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因此,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管有利于人民银行全面了解资本市场的运行情况,提高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标准,促进基层央行服务综合能力的提高,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更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强的金融服务产品。

(三)有效化解监管盲区

伴随着证券机构在基层的不断扩张,无序竞争、投诉增长等问题日益凸现,而且其庞大的资金流向和各项数据信息,人民银行无从掌握和统计,在分析和评估辖区内金融风险时,难以掌握和控制,对区域金融稳定造成了较大的隐患。基层央行通过与证监部门形成监管合力,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一方金融平安。

(四)有效弥补监管不足

在分业监管模式下,证券业的监管主要由其行政监管机构负责,它的机构设立、高级管理人员变动、业务开展、风险管控等情况都由其监管机构负责审批和督查。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并没有有效途径或渠道获得证券业机构的市场准入、变更和市场退出有关信息,加上地市一级又没有设置证监局,基层金融监管部门反洗钱协调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从而使得监管疏漏现象时有发生。人民银行监管职责与措施不相匹配的现状,不但增加了基层人民银行工作压力,同时也加大了监管风险。通过合作,可以有效弥补反洗钱监管中的不足。

二、监管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监管力量不够

自证监会成立后,人民银行不再履行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职能。而近年来,证券业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业务迅猛发展,新产品、业务层出不穷。虽然《反洗钱法》将证券业纳入反洗钱工作范畴,但就目前基层人民银行而言,普遍缺乏熟悉证券业务的人员,难以有效承担监管职责。按照备忘录的合作监管框架,人民银行需要大量培养一批熟悉证券监管业务的人才。

(二)边界定位把握不准

目前备忘录中的合作内容主要包括证券期货业风险监测与处置,打击证券期货违法违规活动,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稳定与监管信息共享等四方面工作。以上四项工作都是为了维护辖区金融稳定工作的角度开展,基层人民银行有可能难以准确定位,把协作监管当成代为监管,把稳定方面的监管当成全方位的监管,有可能导致定位不准或过度执法或偏离协作框架的现象。

(三)可能会出现多头管理

作为地市中支,参与落实备忘录职能管理的部门多,分别有货币信贷、反洗钱、支付结算、征信、办公室、调查统计等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的真空状态,不利于形成监管合力。

(四)基层证券期货业缺少牵头机构不利于协调

据了解,目前地市及县级证券期货业大多没有建立行业协会,在与当地人民银行沟通协调方面没有一个牵头机构,不利于合作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

三、相关建议

(一)发挥人民银行各职能部门综合效能

目前,各地市中支成立了反洗钱机构履行反洗钱职能,而备忘录中的立足点是维护辖区金融稳定,此项工作在省行由金融稳定部门牵头负责,备忘录中在地市中支涉及到货币信贷、反洗钱、支付结算、征信、办公室、调查统计等职能部门,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地市中支也应该由货币信贷部门牵头联络协调开展此项工作,人民银行内部需建立一个协调机制,发挥各职能部门综合效能,有效提高证券监管合力。

(二)建立高效的联络机制

一是上下联络机制。按照备忘录的框架,省证监局由办公室负责对外协调联络,人行省级行由金融稳定处协调联络,作为地市中支,根据职能应该指定一个牵头部门统一与上级行和省证监局联络,并指定日常事务联络人员。二是横向联络机制。地市证券期货业应建立行业协会,确定统一的信息口径与当地人民银行联络,并形成联络会议制度。双方统一各类信息报送的口径、格式、周期和方式。三是建立证券业金融稳定重大事项快速通报制度。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明确报告事项和具体内容,定期召开季度金融运行分析会,加强日常对证券机构信息数据的收集,充分利用和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四是完善合作创新机制。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评估,逐步建立全面、深入的监管合作,加强创新活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管合作方式。

(三)突出重点准确定位

备忘录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监管合作,提高监管效能,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安全和稳定。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将对加强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促进辖区证券期货业健康发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合监管资源与健全监管协作,监管部门间将实现互惠双赢。对证监部门而言,通过监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覆盖面广的体制优势,弥补地、县级证券期货监管力量的不足,有效加强对地市及县域证券期货业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对人民银行而言,通过监管协作,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证券期货业风险情况,立足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会同证监部门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处置,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四)加强人员培训,提升监管水平

相对人民银行基层行来说,对证券期货监管工作已成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证券业务和法律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有一支识宏观、懂法律、精业务、能监管的央行干部队伍,监测预警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实施合规性检查,维护辖区金融体系稳定。因此,人民银行上级行要做好对地市中支和县支行有关证券期货监管政策和监管业务的培训,加强证券期货日常监管合作中的指导。定期将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汇编下发基层行,使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从而提高人民银行基层行的监管队伍素质,履行好基层央行的监管职责。

(五)尽快加入征信平台

自2011 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已参与建设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并就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中使用征信信息与中国人民银行达成协议,证监会参与征信平台建设主要体现在提供信用信息、使用信用产品两个方面:一方面,证券期货监管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将被纳入征信平台系统。根据合作安排,征信平台将收录证券期货监管中产生的行政许可决定信息,行政处罚决定、市场禁入决定信息,以及行业自律组织做出的纪律处分决定信息。另一方面,证监会将在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中查询监管对象的信用报告,作为考察监管对象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据了解,目前证监部门尚未向征信系统提供数据。建议省证监局及时向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征信记录,为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提供支持。

(六)完善金融统计数据提供渠道

国际证券监管合作 篇6

目前,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控制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国家一方面增加对科研项目资金的投入, 另一方面也注重对资金使用的管理, 如何使科研项目经费发挥充分的作用, 取得预期效果。同时, 也能增强承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种认识问题的立场和观点, 本文主要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建设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制度

建立经费预算支出和科研项目成果质量与绩效结合的预算目标管理制度。项目申报人在编制经费预算时, 必须具体明确项目成果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一定时期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 并且与项目申请经费数量挂钩。如不能达到预算所确定的目标,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或项目经费资助者应停止经费资助或采取其他惩罚措施, 如限制科技项目申报等。

严格预算管理, 实行专款专用。经费预算列支的项目和金额应当严格执行, 但考虑到预算编制依据的变化, 可允许单项费用支出金额在一定的幅度内上下浮动, 但支出总额不得突破。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经费预算作较大调整的, 应由项目承担人提出申请, 报项目批准人或经费资助人同意。

自选或研究所下达的课题, 经学术委员会讨论, 研究所领导批准后, 课题负责人应将开题报告书或协议书、合同书及批准经费的详细预算交研究所办公室办理立项拨款手续。

国内科研院所核定项目管理费用后,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在核定的范围内, 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管理。严格在核定的经费指标内开支, 项目负责人为经费管理第一责任人, 经费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审批后财务部核实, 按照项目报销流程入账, 按季控制分析使用情况, 经费预算纳入科研项目的年度考核。

海外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主要是根据国内科学院下达的成本费用控制指示, 执行和分解国内科研院所下达的管理费用计划、制造费用计划、基本投资计划。国内科研院所监督海外科研项目财务计划执行情况, 必要时有权建议提出修正财务计划。

财务预算编制的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国内科研院所的财务计划, 努力完成各项科研目标。

二、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配套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控制, 强化财务核算和管理, 促进科研项目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 结合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实际需要建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配套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

(一)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 重点完成经费的划拨、管理和资金风险控制。

借鉴欧盟框架计划的实施过程并结合我国自有国情, 整个项目实施分批划拨。其中, 经费不直接划拨给项目申请人, 而是通过项目协调人分配给项目申请人。同时, 规定在项目协议中使用的银行账户必须用于项目资金, 不能挪作他用。在整个项目周期内, 申请人只能获得一次预付款项, 其后每一阶段预付款都要根据项目执行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展、专家的评估并得到批准才可支付。在资金划拨的控制和管理上, 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各种项目财务报告的审批和核实上;另一方面是对经费申报后的系列风险控制上。为了尽可能地加强项目资金控制, 对申请者提供的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方法应建立严格的审查, 包括要求申请者提交财务决算证明、财务方法证明、平均人力成本证明以及经费申报后的系列风险控制方法, 一旦发现项目申请人有违规行为, 将对其进行财务处罚。 (图1)

为了规范项目资金和银行账户的管理, 建立和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保障货币资金安全, 加强对货币资金和银行账户的财务管理。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正确处理财务关系。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地筹集和使用资金, 有效利用资源, 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按期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和财务说明书, 做好分析考核工作。监督海外项目资产的购建、保管和使用, 定期进行财产清查。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应加强海外资金和银行账户的管理, 开立银行账户时应该先对拟选择的开户银行进行资信调查, 包括银行的股东、经营业绩、在当地的影响, 资信调查完成后, 项目部应提出开户申请, 向国内研究院报送《银行账户开户审批表》、《境外银行信息调查表》 (附件) 及相关资料, 报送审批。国内财务部对拟开户单位的开户申请进行审核提出意见, 报国内研究院领导审批。审核同意后, 开立账户。海外银行账户的授权管理人严禁只授权一人管理, 可以降低资金的管理控制风险。

库存现金应根据机构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确定合理的库存限额, 并报国内科学院财务部核准。严禁超限额存放现金, 库存现金超过限额, 应及时送存银行。提取、运送大额现金要两人以上同行, 现金应存放保险柜中保管, 并设有专门的、且能保证安全的放置场所。

对于人员经费, 应该报送人力资源部审核后发放, 因现场需要的劳动竞赛奖及各种福利, 报国内科学院批准后由项目部在核定的额度内掌握控制使用。

员工国际间出差的机票应向三家不同的票务公司询价, 报销时发票、行程单、询价单 (注明选择该航空公司的理由) 交财务部审核。

(二) 改革科技项目经费审计监督方法, 实行绩效审计评价制度。

建立内部稽核制度, 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纠正和完善货币资金业务的内部稽核制度, 明确相关机构或人员的工作职责,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监督检查相关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 看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监督检查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看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监督检查印章的保管情况, 看是否存在全部印章由一人保管现象;监督检查票据的保管情况, 看是否存在票据管理漏洞。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加以纠正和完善。

组织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 定期检查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研究解决执行中的问题, 组织审核财务决算。

财会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 对不真实, 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 对记录不准确, 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退回不给予报销。财会人员对认为是违反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分公司有关规定的财务收支, 应制止与纠正, 制止与纠正无效的, 应向海外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意见, 请示处理。

三、建立外汇经费管理制度, 防范汇率风险

国际合作项目尽可能地约定使用人民币或主流货币结算。对美元或欧元应合理使用金融工具防范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外汇汇率风险应做好合同签订前汇率趋势分析;加强合同履约, 最大限度降低海外业务应收款项。在项目所在地收到款项, 应及时划回。划回的外汇应根据汇率的变化和支付计划判断是否结汇。

目前, 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 由此汇率风险成为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作为进出口企业, 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回避汇率风险已成为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鉴于此, 国际合作项目经费管理应当采取汇率保值增值措施, 尽量减少外汇汇率损失。

选择合适时机结汇。海外财务部应根据各职能部门及项目编制的资金收支计划, 考虑欧元和美元的汇率走势, 确定结汇时机和结汇余额。对于美元收款, 尽量做到收款当天或隔日结汇, 美元账户不保留大额款项;对于欧元收款, 选择较高的价格结汇。从根本上解决汇率风险的途径是要求业主来承担汇率损失, 和第三方协商采用签订合同当日的人民币对美元固定汇率结算合同价款,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由第三方全部补偿。这个要求从目前来看并不过分。

四、建立配套的海外研发基地财务管控制度

在内部控制方面, 采用统一的财务费用计算方法, 从根本上排除由会计方法错误和不合规定而导致的问题;承担单位定期上报科研成果和财务状况, 并提供有独立第三方审计员出具的审计证书。在外部监督方面, 公开审计报告的内容、后续承担处理结果, 甚至适当公开审计监督的工作程序, 接受社会和大众的监督。在差旅费管理方面, 遵照我国发布的《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本项目人员的差旅费制度。差旅费管理的目标不仅是降低费用, 还要考虑增强差旅费管理的透明度和合规度, 提高费用管理流程效率, 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安全感和满意度, 是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保证。一是应制定清晰明了的差旅费管理制度, 并随环境变化 (如航空公司、住宿服务、餐饮业政策或物价变动) 及时加以更新;二是对差旅费管理制度进行改进, 将处理差旅费用的流程标准化, 使之可以及时搜集有关数据并全过程监督差旅费用;三是保证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差旅费制度, 以避免在未被授权的领域内支出费用。

摘要:当前, 科技创新与合作发展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越来越多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应对, 越来越多的重大科研项目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 国际合作已成为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控制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关资料, 对国际合作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进行探索。

关键词:国际合作,科研经费,监管

参考文献

[1]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集团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纪实[J].中国总会计师, 2005.11.

[2]加强财务管理, 加速企业发展——记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姚维汀[J].中国总会计师, 2005.11.

[3]陈慧云.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煤炭技术, 2005.8.

[4]黄朴.企业集团海外拓展资金管理策略[J].财会研究, 2005.5.

[5]李翀.论跨国公司资金融通的内部化[J].国际金融研究, 2004.3.

[6]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课题组.跨国公司资金统筹管理模式与外汇收支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 2001.7.

[7]王卫东.双货币资金管理——一个与未来支出相匹配的资金管理方案[J].中国外汇管理, 2001.3.

上一篇:中国品牌策略下一篇:慢性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