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2024-08-27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共10篇)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篇1

第三届湘台经贸交流与合作论坛高尔夫球邀请赛赞助方案

赛事合作模式1:冠名赛事

冠名费用:20万元

享受权益及回报:

1、冠名商享有赛事的冠名权,可以以企业名或产品名命名。

即:***杯高尔夫球邀请赛;

2、提供场地广告:赛事背景板3块(5m*3m)、球场广告板36块

(1.2m*1.2m)(2.4m*1.2m);

3、提供赛事手册、文件及挂旗广告等宣传用品印制冠名商名称、logo;

4、制作球童夹克衫和马夹,在胸前或背后印制冠名商名称或

logo;

5、邀请相关媒体做赛事宣传,并在新闻报道中加入冠名商名称、logo及产品品牌或名称;

6、提供2名冠名商代表出席开球仪式和颁奖仪式并致辞;

7、提供5名冠名商代表参加比赛(免费参赛);

赛事合作模式2:赞助赛事

赞助费用:10万元

享受权益及回报:

1、可在赛事签到、开杆、颁奖背景板(3块5m*3m)上出现赞助单

位的名称及LOGO;

2、提供2名赞助商代表参加比赛(免费参赛);

3、提供2名赞助商代表参加颁奖宴会;

4、可在赛事当日提供会所展位一个;

5、可将赞助商相关产品介绍赠送参赛球员;

湖南梓山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2007-8-14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篇2

国家卫计委发布“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方案三年内助推中医药“走出去”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 (2015—2 0 1 7) , 传统医药将作为合作重点领域之一。未来三年里, 将巩固并拓展与沿线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方案提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 是古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一定群众基础。推动大国卫生外交, 加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政策经验和理念的国际交流, 推广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 将有力提升中国在区域和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提升我国大国地位。方案明确, 将根据沿线各国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特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领域合作。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 积极扶植和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出去”, 拓展国外中药市场。积极推动传统医药相关标准的联合开发与制定, 推进传统医药国际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提升传统中医药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根据“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领域, 未来三年内将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东盟行”、中国一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建设项目、第十六届世界传统药物学大会等重点项目和活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篇3

建立中美合资肉牛生产基地

实现牧业高科技化生产,满足国内外对牛肉的需求而引进优良品种肉牛养殖。

股份投资比例

1.美国某投资集团以美国优质种牛2000~10000头(3岁龄以上,重1200磅以上,价格1200~4000美元)、技术、机械设备和资金入股,总资本为1000万美元,占股份55%。中方以土地1000亩、基础设施(建1栋600平方米水、电、气设施齐全的办公楼)和资金入股,占股份45%。

中美合资建五星级酒店

美国某财团要在中国具有旅游资源的大、中城市建立五星级酒店,酒店按美国方案设计,由美方控股并派人管理。美方出资1.5~1.6亿美元,占股份51%以上。中方以土地、水、电设施和前期费用等投资入股。

中方具备的条件:

1.土地30亩,适合建酒店并有土地使用证。2.美方认可后,邀请中方组团去美考察。3.双方认可,在美签订正式协议,双方出资聘请美国顾问公司,每个月各交1万美元。4.美方顾问公司来中国实地考察,情况属实即在中国签正式合同。

赴美国休斯顿办企业

欢迎中国有关企业赴美国休斯顿与该集团合资办企业。合资项目是:1.建中美合资服装厂。2.赴美国路易安那州圣马丁市“国际产品免税加工区”办厂。3.建立中美合资中国名优商品超级市场。

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仿真教学培训事业部

北京东方仿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北京市所属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为石化行业开发专用的仿真培训系统,在中国大陆的石化行业仿真培训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

公司于1999年初成立仿真教学培训事业部,其市场定位为:成为中国大陆有行业(或专业)背景的CBT系统(Computer Based Training/Teaching)的专业提供商。该公司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为企业提供用于专业培训,为学校提供专业教学的仿真系统。目前,仿真教学培训事业部涉足的专业包括化工、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自动化、机械等多个专业。为超过百余所大专院校、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提供过仿真培训/教学,以及技能鉴定软件。

北京钢研高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简介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篇4

申报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单位除填写《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请书》外,需提供《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施方案》,要求结构如下:

一、本单位现有基础与优势

1、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基础与优势

提供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证明材料

2、现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基础

提供与国外科研机构等合作情况的介绍,如合作协议、项目合同书或备忘录;能够证明机构合作研发实力的材料;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研究情况(合作成果、成果转化、论文、专利等)

3、对相关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重点)

二、发展思路、目标与规划

三、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

1、运行机制及国际科技合作管理机制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篇5

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设想

在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各级外事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学校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通过部门员工的共同努力,我处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的外事及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国际化意识,逐步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理念,基本确立了“发展长期稳定的校际关系,聚焦国际教育、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新尝试,打开了新局面。现将本工作总结及2011年的工作设想概述如下:

一、2010年工作总结

1、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我们根据当前的校情,确立了“交换派出+招收外国学生+短期培训”的国际化教育模式,让更多的在校学生和教师能够“走出去”,将更多的外国学生“引进来”,搭建良好的国际教育与服务平台。在交换派出方面,向韩国新罗大学和清州大学已派名3名本科生并在下学期将另派5名;已经议定向日本东京海洋科技大学派出1名博士生和2名研究生(日本政府资助),向新西兰联合科技大学选派5名教师从事教学观摩和培训,向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选派1-2名进修教师等。在招收外国学生方面,已经与尼日利亚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接受其50名左右的政府资助留学生,同时,将接受韩国选派的2名本科生以及越南水产学院派遣的5名进修教师。在短期培训方面,扩大了与香港政府的教育合作,将“香港渔业干部

培训班”的人数从首期的20人增加到了现在第三期的100人左右,并与越南水产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拟为其培训20名技术人员。另外,正在积极运作和筹办的合作项目包括:(1)与英国斯特林大学的本科-硕士4+1项目,(2)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2+1研究生教育项目和专科起点硕士预科项目,(3)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

2、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为了学术的繁荣与发展,我们争取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寻求同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今年,主要拓展了与英国斯特林大学、日本东京海洋科技大学和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研究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生的教育合作。另外,本内派遣了5批次,5人次分别赴美国、日本、挪威、法国和英国以访问学者身份开展合作研究,派遣了5批次,8人次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3、引进外国智力

引进外国智力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主要工作之一。聘用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按需聘请、择优选聘、保证质量、用其所长、讲求效益”的聘用原则;做到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内共聘请来自10个国家共21名长期外国专家,先后邀请英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12名短期专家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受聘专家均对我友好,积极奉献,在教学、教研、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应

有的积极作用,做出了较大贡献。例如,芭芭拉女士曾应邀参加“2010广东省海洋博览会”和“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我们还组织全体专家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市政府国庆招待会”等文化活动,以增进友谊,发展长期友好关系。

4、访问交流

访问交流是学校的常规工作,也是建立和发展良好校际关系的主要途径,而长期稳定的校际关系则是交流与合作实质性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我们正逐步实现服务于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大学外交”。本内派出8批次,28人次进行出访交流,接待10批次,68人次进行来访交流,签署交流合作协议4份,达成或即将达成的交流合作意向5份。

5、对外宣传

对外宣传是为了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更好的国际交往,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在学校画册中文版基础上改进制作了相应的英文版学校宣传册,并将适时制作学校对外宣传的DVD、PPT、学院和学科介绍英文传单、科研信息简报、外国留学生招生简章等。

5、因私出国境管理与服务

会同人事处等有关部门,修订和完善了因私出国境管理规定,规范并加强了对因私出国境人员的人事、劳资和外事管理。内协助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出国境旅游、探亲访友、留学深造、实习与文化交流等累计18批次,38人次。

6、涉外咨询与服务工作

本着“管理、协调和服务”相统一的工作宗旨,我们义务为学校师生提供热情周到的涉外咨询和服务,基本承担了全校所有的外事翻译工作,包括各类证书、证明、成绩单、邀请函与回执、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合同、协议、意向书、门牌标识等的翻译以及外事活动的陪同口译等;在自费出国留学服务中,指导选校,协助办理各类手续,并提供文化和生活指导;在承办或协办国际学术会议方面,负责对外联络、来校接待、出入境手续办理等;在信息服务方面,提供有关出国留学信息、海外访问学者招聘信息、介绍外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科研信息等。

二、2011主要工作设想

1、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继续增强学校的国际化意识,巩固和发展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2、完善校内外事工作机制,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权、利”关系,逐步实现以学院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模式。

3、以教育和科研合作为中心,实施项目管理,努力扩大国际教育规模,大力促进合作研究。

4、加大力度,引进国外拔尖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广东海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合作与交流 自我评价 篇6

我在与小组合作交流时都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见解独特,也会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同时认真听取同学的见解,和同学一起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

合作与交流行为记录袋

愿意合作与交流。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与他人分享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合作与交流 自我评价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勤奋,追求科学,思想健康向上。与他人团结互助.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身旁每一个人的想法.可以很快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合作与交流行为记录袋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篇7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 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或高等学校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 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合作与援助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 是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特征之一。阿萨·S·诺尔斯在其主编的《国际高等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指出:“国际教育交流, 广义地说, 就是跨越国界的为了某一教育目的的人员互动, 特别是怀着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学者和专家的互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及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包含多种多样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正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 培养出更多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当下我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从单纯的人员交流向出国留学、科研合作、举办国际会议、中外合作办学、对外汉语教学、引智工作等多方面发展, 形成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发展格局, 这对完善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既能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又对我国高校, 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总体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地方高校, 与国内外重点高校相比, 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 缺乏深度和广度, 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不强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下以及我国加入WTO, 国内外高等教育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接待等事务型范围, 其职能涉及到校际的合作与交流、国外智力的引进与管理、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教学工作的开展与管理、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的派出、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中外合作办学、互换学生学分互换、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以及长短期培训等项目的协调与管理。这说明, 新形势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 管理更为细致和复杂, 难度也随之进一步加大。

从整体上看, 目前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其大部分工作还过多的拘泥于于迎来送往。此外受传统、保守、封闭办学观念的影响, 地方高校缺乏国际化办学理念, 致使其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际化意识不强, 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因此, 地方高校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增强办学的国际化意识。

2. 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 地方高校普遍沿用旧体制下的外事管理模式, 学校包揽一切, 缺乏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和教职工的积极参与。由于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 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殊不知, 基层部门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 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战场, 应该成为高校对外工作的主体。没有基层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涉外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局面也很难形成。

3. 专项经费不足, 基础设施不完善

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一定的人、财、物的支持, 也是一个高投入的部门。然而, 近十多年来, 由于各地方高校大力扩招, 导致办学资金短缺, 加之部分领导对外事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 外事经费来源单一等原因, 直接导致外事经费严重不足。同时, 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没有相对集中的涉外活动场所;外籍专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

4. 缺乏高素质的涉外人才队伍

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取得长足的发展, 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涉外人才队伍的支撑。当前,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加强的背景下, 地方高校涉外人才显得严重不足。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专职的对外工作人员;有的虽然设立了独立的涉外职能机构, 但人数普遍较少, 而且专业性不强, 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对外工作。这些都越来越不能适应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策略研究

1. 树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理念

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是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前提。随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认识到, 高等教育要获得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扩大对外开放, 科学整合教育资源。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 地方高校应做出积极的反映, 在苦练内功、强化内涵的同时, 增强国际意识, 拥有世界眼光, 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 尽快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2. 确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目标。为了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我国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高等教育的任务”中, 明确提出了“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 大胆尝试, 积极创新, 在制订战略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 使学生通过环境的熏陶, 刻苦的学习, 具有国际化视野。

3. 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质师资队伍

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是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保障。古语曰:“大学非大楼也, 乃大师也”, 具有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国际化人才。一方面, 地方高校应有计划地加快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等青年骨干教师以及优秀外事管理人员的派出进修, 努力培养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 不断提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需要出发, 积极合理地开展“引智”工作, 优先引进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管理方面急需的国际高级人才, 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 以保证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4. 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多方渠道

建立多方沟通的平台是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条件。要跟上全球一体化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必须以人员流动、合作办学、科研合作、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与国际教育界、学术界保持接触、建立联系、加强交流, 依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入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国际高等教育的大家庭和大循环。人员流动包括校际间的互访, 互派访问学者和教师, 互换留学生, 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等;合作办学, 在中外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基础上, 合作开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 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 把国内和国外两个阶段视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科研合作包括双方人员合作进行的文化研究、项目研讨、科技合作开发等活动;共享教育资源, 以项目开发为基础共享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教学方法、课程教材、考评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优质资源。

摘要: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 引发了当今世界人才的国际化需求, 人才国际化需求又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作为高科技成果和高层次人才集中的高等院校, 应积极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1]崔虹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 (2) .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交流 合作 创新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57-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产业发展的分工逐渐国际化,中国如果要在这种情况下谋求发展,就不能局限于国内市场的竞争,而应当面向国际市场。在此背景下,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已经不再是产生、选择及淘汰职业的唯一决定因素,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其有重要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向是就业,所以在设置专业时需要分析产业结构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发生的调整与变化,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能够与世界相适应。此外,为了在国际化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国家应当要求各部门与领域将国际通用标准当作准则,所以高职院校也应将培养方向定为与国际化标准相符合的人才,不仅应具备合作能力、国际交流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还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了解多元文化及国际规则。作为培养劳动力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应从世界角度出发,科学看待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培训经验,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教育资源、教学方法等,使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提升,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生源不足或者生源质量差。虽然广西许多高职院校都曾经开展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是其中一部分却在开办不久后停办,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源问题。因为生源质量差或者生源不足,高职院校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很难真正做好,从而达到培养国际型人才、促进院校发展的目的。另外,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院校本身招生困难、生源质量问题,以及与其他国际院校之间的语言障碍问题都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大部分高职院校目前均以专科第二批次作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主要招生目标,而且收取的费用较高。偏低的录取分数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相对较差的生源质量,收费较高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以金钱换分数”,损害了院校的公信力,与此同时,此类项目的学历限制又进一步降低了其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二)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中外师资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首先,外方师资没有达到有关标准,现阶段的外籍在校教师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高职院校自行聘请的教师,因为急于用人,在引进时可能没有全面考虑和考核教师,简单化的手续导致教师专业水平不一;二是来自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师,其来源比较复杂,有时还包含了一些退休人员,根本没有教师资格,并且有较大的流动性,轮换现象过于频繁。其次,中方教师没有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陈旧,双语教学能力不强,缺乏文化融合意识。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并不具备双语统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院校使用本科的双语教材,有责则采用国外原版的英文教材。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开展全英教学并不现实,而且许多院校的图书馆储备不足,无法供学生查阅大量外文书籍,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展开。

(三)评价体系与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还存在其他不足之处,包括本土化成效不理想、缺失评价体系、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等。虽然在合作办学项目中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在第一、二、三产业内均有分布,但是却没有实现平衡性,最多的是商业类,比如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都是数量较多的专业。与普通专业相比,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的专业应当有自己的特点与特色,通过自身独特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然而,高职院校与教育管理部门目前均没有构建合理、有效、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改革教育体制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进国际院校先进的方法及理念,开展本土化改造,然而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导致合作办学效果不理想。

二、广西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创新途径

(一)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优质生源。资金支持对于高职院校实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资源均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筹集经费,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需要适当给予资金支持,针对学校开设的特定项目奖励及资助等划拨专项经费。

高职院校需要将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中每个学生的平均拨款经费提高,避免出现类似于“以金钱换分数”的情况,利用资金吸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以此为资本吸引生源,创建优秀的学生队伍,使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并且提升院校的就业率,改善就业质量,实现良性的项目循环。另外,各院校应当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力度培养双语教师,定期选择校内的教师参加海外培训,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综合素质。将高职学生名额正式纳入“大学生海外学习”项目,确保高职学生有权利使用这方面的经费或利用该渠道。为外国留学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设置奖学金,成立服务中心,向学生提供生活方面的帮助,例如勤工助学等,从而为院校吸引更多留学生。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为海外专家成立工作室,并且为外国学者设立研究基金,确保高职院校能够吸引更多外国优秀学者,促进其积极展开科学研究,鼓励中外学者间交流学术及经验,为参加国际会议、国际教研合作的高职教师提供专项资助。

(二)给予政策支持,促进院校发展。高职院校目前所处地位相对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联合各个院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构建国际化平台,与其相配合的组织必须是有约束机制、手段有效、目标一致的,促进平台在对外合作、交流沟通、凝聚力量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组成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部分就是品牌影响,仅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很难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取得话语权和一定的地位。高职院校必须相互联合,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已经取得的国际化方面的优势,并且形成自己的品牌,通过媒体、政府等不同渠道加大宣传与推介力度。建立平台有助于不同院校间交流经验和共享信息,尽管一些院校已经有了长期合作的境外合作伙伴,但是专业优势不同的院校需求的合作伙伴自然也不尽相同,利用平台,促进中外双方共享信息,可以使成功合作的几率大大提升。而且平台所具备的整体效益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提升,有助于吸收更多的优秀外籍教师,同时,还可以利用平台构建教师资源库,使各院校选择的对象增加,提升外籍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国际平台,分享资源信息。高职院校的地位比较弱势,并且面临的竞争非常大,为了不断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高职院校就需要将每一个院校进行联合,遵循教育厅的指导,建立一个具有相应约束机制、一致目标和手段有效的组织,为国际化的交流提供平台。所建立的平台能够实现力量的凝聚、对外的合作以及有效的交流沟通。

如今的社会已经是品牌引领的时代,在教育界竞争力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就是品牌影响力。就当前情况而言,只依靠几所高职院校去争取国际中的地位与话语权是不现实的,高职院校应将自身在国际化中获得的一些优势进行不断地整合,从而将其打造成高职品牌,之后再依靠政府或者媒体等途径进行世界性的宣传和推广,抓住竞争的先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的创建可以加强高职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信息的共享,不断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每一个高职院校都可能存在一些境外合作伙伴,但是由于每一个高职院校所设立的专业不同,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依靠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和合作伙伴之间信息的共享,增加合作成功的概率。通过该平台,也会为聘请外籍教师提供方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靠平台的整体效应来加强吸引力,二是通过外籍教师资源库的创建有效地避免不符合要求教师的聘请。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国际化,一些社会体系也慢慢地和教育系统接轨,如职业资格证书的引进和融合。只有充分地利用平台的优势,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还能够通过专业人员的谈判获取最大的利益。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职业的产生、选择和淘汰都不仅取决于国内的发展情况,我国要向国际市场发展,必须充分开展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广西高职院校应当尽快搭建大型平台,促进国际化交流的开展,并且政府和院校都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换取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及生源,各行政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快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敏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颜柯洁,陆伟.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工作探析——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0(7)

[3]孔庆华.践行国际化办学理念 推进工学结合深化发展——西航职院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价值工程,2012(30)

[4]罗小平,包映蕾,余曙暑.示范性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策略研究——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5]黄华.台湾技专校院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0(3)

[6]吴宏岳. 利用比较优势构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的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A类课题(2013A013)

【作者简介】李汶洁(1975- ),女,广西南宁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讲师,硕士。

合作与交流自我评价 篇9

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面临毕业,正在做毕业设计,我成为设计小组的组长,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 合作与交流自我评价

★ 团队合作的自我评价简短

★ 自我评价与自我鉴定

★ 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100

★ 优秀团员自我反思与评价

★ 党员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

★ 学习与创新自我评价

★ 党员自我批评与自我评价

★ 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

广西与东盟体育交流与合作概况 篇10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立,广西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升温。近年来,双方在体育训练、竞赛、人才以及体育对外交流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扩大体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训练交流情况

由于地缘相近,我区对东盟体育训练交流主要以越南为主。近年来,越南体育团队到我区从事体育交流的人数达到年均200人次以上,长期在我区集训的运动员、教练员人数也在50人左右。一些曾在我区优秀运动队接受训练或是在我区选派的援外教练员的指导训练下成长起来的越南优秀运动员在东南亚运动会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与此同时,越南奥委会在其优势项目(如跆拳道、拳击等)上对我区给予大力支持与指导。越方也经常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我区指导训练工作,派运动队到我区共同训练,还邀请相关运动队到越南交流、参加比赛等。

此外,我区还先后选派了一批优秀教练员赴越南、缅甸任教。同时邀请了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体育团队到广西集训,涉及的运动项目有田径、游泳、跳水、摔跤、举重、武术、武术散打、拳击、体操、乒乓球、羽毛球、手球、射击、射箭等。

(二)体育竞赛情况

近年来,我区先后举办了中国—东南亚国际围棋邀请赛、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东盟拳王争霸赛、中国—东南亚桥牌邀请赛、中国—东盟武术邀请赛、中国—东盟篮球邀请赛、中国—东盟体育舞蹈邀请赛、南宁国际半程马拉松等赛事,东盟各国均积极响应,并派出运动队参加了比赛。此外还先后选派了广西的优秀运动员到印尼、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参加田径、乒乓球、武术、羽毛球等项目的比赛。

(三)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举办情况

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是我区举办的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自治区体育局承办,迄今已连续举办五届。2006年首届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于当年10月6日从南宁发车,共25辆车、105人,历经19天,行程1万多公里,穿越了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6国后顺利回国,开创了我国汽车集结赛事史上“路线最长、跨越国家最多、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宣传力度最大、参赛年龄最高”的六个之最。

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以“和谐之旅”为宗旨,以实现“共融、共创、共享”为目标,依托陆上交通连接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打造成一条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文化、体育往来的现代“丝绸之路”,不仅让东盟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东盟各国,铺就了一条中国与东盟以及东盟各国之间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通畅渠道。同时,此赛事途经国家最多、赛程最长,填补了我国汽车运动的空白,并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

举办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可以体现广西实力,为我区打造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增强信心,同时对广西的体育事业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汽车拉力赛引起了国内主要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央视国际、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身处北京覆盖全球的不同介质的媒体,搭建“全媒体连动平台”,以各种形式全方位报道拉力赛。此外,中国体育报和广西各主要媒体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宁晚报、南国早报、时空网等都以不同形式、大篇幅,连续关注拉力赛进程。

(四)体育对外交流情况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广西与越南在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自治区体育局曾多次由局领导率团赴越进行考察与协商。在考察过程中,双方就运动员选材和训练、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干部学习考察、互派队伍参加对方举办的体育比赛和重大活动等事宜进行了磋商,并签署了部分项目的合作备忘录。

广西与东盟旅游交流与合作概况

http:// 2011年05月10日 08:32 来源:自治区外事办 字号:大

中 小

从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以来,旅游合作一直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主题,借助这一重要而又务实的合作平台,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旅游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西与东盟国家交流日渐深入,双方旅游合作已初显成效并真正实现了多赢的良好效果。

一、合作机制

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前,中国与东盟之间在旅游方面已初步建立合作机制。如从2001年开始,东盟与中、日、韩举行“10+3”旅游部长会议,2003年签署《10+3振兴旅游业北京宣言》等。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后,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对话的机会,尤其是与博览会同期召开的中国(广西)—东盟旅游合作论坛等,使中国与东盟之间形成了更多的协商途径,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与东盟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

二、合作领域

(一)旅游投资合作

目前,广西与东盟在景区开发、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形成了相互投资开发的热潮。项目涉及旅游资源和景区开发、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宾馆、生态农业观光和有关旅游设施建设以及景区的合作经营等。

(二)中越边境旅游合作

1、中越边境旅游异地办证凭祥口岸经国家公安部、监察部、国家旅游局三部委批准于2009年3月13日正式开通,广西与越南各级旅游部门就中越边境旅游的管理与合作进行了多次会晤,双方在证件办理、通关手续、旅游接待、安全保障、市场管理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签订了《中越边境旅游管理合作备忘录》。

2、广西北海至越南下龙湾海上旅游航线自1997年12月开通以来,累计开航1300余航次,接待中外游客近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亿元。2011年4月13日,广西防城港市至越南下龙湾海上旅游航线成功试航,成为继北海至越南下龙湾海上旅游航线之后中国沟通东盟的海上第二条海上航线。

(三)国际旅游线路开发合作

近年来,广西积极加强与东盟及周边地区的国际旅游交通对接,在完善“新马泰”传统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新开辟了“越老柬神秘之旅”、“中越跨国胡志明足迹之旅”、“中越边境探秘游”、“中越海上跨国之旅”等多条跨国旅游线路。在空中航线方面,依托通往胡志明、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金边、雅加达、马尼拉等东盟各国重要城市的10多条国际航线积极开拓航线客源市场。铁路方面,增开了南宁至越南河内、下龙旅游专列。公路方面,在南宁成立了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开通了至越南河内、下龙、海防以及香港、澳门等地的直达快班。此外,随着广西北海至下龙湾海上旅游航线的日益繁荣,北海市表示将继续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旅游合作,共同将该航线延伸至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尼、菲律宾等国的主要海滨城市,打造“海上六国游”线路。

(四)旅游人才交流合作

2008年底广西旅游局在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标志着广西东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正式设立,促进了广西与东盟全面开展旅游合作、进行东盟语种培训、旅游研究和学术、业务交流活动,成为旅游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广西充分利用这两个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举办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班,培训了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的学员。

(五)旅游宣传推介合作

近年来,广西旅游部门曾多次组团参加在东盟国家举办的旅游博览会或旅游节庆活动,如越南胡志明国际旅游展、越南下龙国际旅游节、越南河内庆祝建城1000周年庆典,柬埔寨吴哥国际旅游展,马来西亚国际旅游展、马来西亚旅游美食节,泰国曼谷旅游展,新加坡国际旅游展等,并借机在这些国家开展广泛的旅游推介和旅游行业交流。广西还特别举办了两次“走进东盟—广西旅游国际大篷车”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大大提升了广西在东盟国家的知名度,进一步展示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门户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广西还积极开展“请进来”活动,邀请东盟各国媒体和旅行商到广西进行采访和考察,邀请东盟重点旅行商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广西与东盟的旅游宣传推介合作。

此外,东盟各国也加大了在广西的旅游宣传促销力度。2008年,越南与广西共同组织了国际旅游大篷车赴中国广东省宣传推广国际旅游业务,共同宣传“北部湾中越海上跨国游”。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东盟各国都积极组织旅游部门参加博览会的旅游专题展,尤其是各国的“魅力之城”展览都以旅游为主题来展示各国的风土人情,并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展示、推介本国旅游资源和产品,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旅游业的对外影响。

广西农垦60年辉煌历程

(一)艰苦拓荒不平路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华南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1951年10月15日,中共广西省委决定在省农林厅内设立垦殖处,专管广西橡胶生产,广西农垦由此创立。次年1月,华南垦殖局广西分局(简称广西垦殖分局)成立。1953年6月,广西共建成垦殖场106个;同年10月,广西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国营西江机械农场在贵县建立。

要种植必先拓荒,要拓荒必先找人。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同志涌向广西农垦:大学院校的师生、解放军工程兵、工人、民工、南下干部、归国华侨等等5万大军组成了“拓荒牛”的第一代农垦人,在到处灌木丛生、野草蔓延、土匪出没的边疆边土上垦荒造田,完成巴西橡胶树24.1万亩的种植,建成了广西第一代胶园。

虽然历经挫折,橡胶不再是广西农垦主导产业;虽然历经 “文化大革命”“共产风”的冲击,造成改革开放前22年全垦区亏损1.16亿元的惨重损失,但“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始终在坚持,并且一代一代地秉承延续着。从杂粮到香茅,从香茅到水稻,从水稻到剑麻,再从剑麻走到甘蔗,广西农垦就这样曲折艰难的一步步爬行。就这样,一年年过去,原来的荒山废地变成了绿色宝地,农垦的国有划拨土地从建场之初的24万亩发展到后来的220万亩,土地所在区域由最初的6个垦殖所扩展到后来的12个市的39个县(区);安置的归难侨累计到了2万多人,安置的库区大石山区移民达到1万6千多人。

汗水浇绿了橡胶苗,也浇肥了甘蔗、剑麻、木薯、茶叶,同时也浇开了清香馥郁的柑桔花、芒果花、荔枝花,花丛中不时会传来农垦养殖的猪牛的欢叫……

(二)改革风雨更兼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作出了“农场管理体制要相对稳定,不能轻易变动,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动,要报国务院批准”的指示,随后的1979年3月,广西将原下放地、县管理的国营农场第三次收回交自治区农垦局统一管理,并将管理体制稳定下来。

通过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工业比重、兴办家庭农场等一系列改革,从1979到1990年,广西农垦年年赢利,累计利润2.864亿元;上交税金2.7219亿元,从而结束了全系统长期亏损局面。

“九五”期间,由于受自然灾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和国家紧缩银根的影响,加上农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连续5年亏损,累计亏损7.6亿元。到2000年初,企业亏损面84%,资产负债率92.9%,相当部份企业工资发不出,职工没饭吃,处境非常困难。

面对困境,广西农垦重新认识自身优势,跳出农垦来研究、思考农垦的发展:一是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在创新中谋发展。其核心是实施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管理,探索农业产业化、集团化和职工、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二是打造专业集团,推进产业化经营战略。把工业从农业、工厂从农场、优良资产从不良企业分离出来,向专业集团集中,先后组建了糖业集团、剑麻集团、茶业集团、畜牧集团和生化股份淀粉集团五个专业集团;以市场为导向,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占领行业制高点为目标,按照产业化、专业化和集团化要求,实施兴建了一批重大项目等等。

通过坚定不移地抓改革,抓发展,抓管理,抓开放,抓稳定,使农垦经济走出困境,逐步步入良性轨道。2004年,广西农垦实现经营总收入65.8亿元,实现利润4.5亿元,连续四年年均增速超过30%。人均GDP在全国农垦的排位前移了16位,职均收入前移了11位,用2年的时间提前完成“十五”计划,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广西农垦进入了新的跨越发展时期。

(三)勇立潮头唱大风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家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落户南宁,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等多重叠加的历史机遇,广西农垦抢抓机遇,坚持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抓项目抓投资抓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抓民生抓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重点领域实现了新突破,在全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作用明显提升。相比“十五”期间,广西农垦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10项主要经济指标上实现了“十个翻番”

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有力推动农垦发展。2006年,自治区深化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下发了桂发(2006)11号和桂政发(2006)29号两个文件,成立了农垦工委,派驻了农垦纪工委,加强了党对农垦工作的领导。自治区农垦局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特设行政管理机构,授予相当于地级市的计划、财政、税收、土地、建设、国资管理等经济管理权限,并对农垦管区内企业税收增量分成、土地开发、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作了相应的政策规定。新的管理体制大大激发了农垦的活力,明显增强了农垦的宏观调控能力,对农垦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国农垦也引起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农垦体制改革的一次创举。

二是农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五年来,我们培育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建立了14个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培育了4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造了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0个广西名优产品。

三是项目建设和投资创历史新高,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360.7亿元,比“十五”累计23.9亿元增加了330多亿元。“十一五”时期,开工建设各类项目657个,其中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21个,1000万以上项目315个。

四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农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了明阳、新兴、西江、北部湾4大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的产业园区和桂林科技新城高技术软件产业园区以及农场层面的8个工业集中区,吸引一大批企业入园投资,园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共引进企业760多家。2010年,农垦管区实现经营总收入417.4亿元,比2005年增加359.8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67.2亿元,比2005年增加141.8亿元。

五是大力开展对外经贸合作交流,经济外向度明显增强。五年来,农垦加快海外项目建设步伐,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经济外向度明显增强。与东盟10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已在印尼、缅甸、菲律宾、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实施了24个开发项目,正在实施项目6个,累计投入8000多万美元,产业涉及境外经贸合作区、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剑麻种植加工和木薯种植加工等。其中在印尼建设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是我国首批19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之一,也是广西第一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四)展望未来豪情壮

踏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广西农垦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扩大投资为抓手,充分利用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强支柱产业,做优园区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打造一批百亿、十亿元企业,推动广西农垦集团向更高层次跃升。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着手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多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使农垦成为广西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重点推进的产业模式包括:蔗、糖、酒、浆、纸、生物化工的糖业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 木薯淀粉循环发展模式,“猪-沼-蔗”三位一体的畜牧业循环经济,水产品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等。

二是推进整合重组,做强支柱产业。自治区“两区一带”经济发展新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将努力打造1-2个总产值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若干个3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以及一批亿元工业企业。着力把农垦糖业集团、明阳生化集团发展成为业内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加快生态规模养殖和年加工超百万头牲畜项目实施,尽快把农垦畜牧集团打造成为年产值超30亿元的全区畜牧龙头企业,成为立足广西、面向港澳及东盟国家的肉类生产基地。同时,建设剑麻、茶叶生产及加工区,柑橘果品深加工经营项目,水产品生产及深加工等其他产业重点工程,打造一批1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

三是加快开发建设,做优园区经济。“十二五”期间,广西农垦将努力培育1-2个总产值超100亿元的经济园区,若干个总产值超50亿元及10亿元的经济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并重点打造4个样板示范园区。一是将明阳工业园区建成未来南宁空港经济圈的重点经济园区和“空港新城”生态示范园区;二是将红河工业园区建成广西糖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三是将北部湾新加坡产业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四是将新兴工业园区建成以汽车零配件生产、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前店后厂式示范园区。

四是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再造一个海外广西农垦。立足东盟、走进非洲,积极稳妥地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完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基础设施,加快越南归仁年产10万吨木薯干法变性淀粉和30万吨木薯干片仓储项目建设,推进越南、老挝、柬埔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与东盟其他国家合作开发木薯种植和加工、甘蔗良种繁育技术合作、剑麻技术合作等项目。加强与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及日本、委内瑞拉、俄罗斯、喀唛隆、埃及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争取在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上取得先机,提高农垦企业在国外的竞争力,再造一个海外广西农垦。

立足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给广西农垦搭建的新平台,广西农垦向更高的目标、更美的愿景——以建成广西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目标,以带动千帆竞发为己任,一往无前地驶向日益辉煌的彼岸!

广西农垦与东盟合作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广西农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在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引进来、走出去”和“立足东盟、走向世界、投资贸易并举”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农垦企业产业发展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持农垦管区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步伐,推进再造一个海外农垦战略,实现新时期广西农垦跨越式发展。

2006年以来,先后派出20多个代表团赴新加坡、缅甸、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文莱、泰国等东盟国家进行考察、指导、交流和学习,8个工作小组分别在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此外,广西农垦组团连续参加了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广西农垦独立主办了五届农垦东盟合作发展论坛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集中向外界展示了农垦对外合作的新成就,同时紧紧围绕“投资农垦 合作共赢”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经贸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七届博览会上,农垦参展均设独立展厅200-500平方米,参展企业300余家,展品1400多种,组织参会客商近4000人,签约项目200多个,引起了中外企业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工商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广西农垦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制造商联合会、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分别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马来西亚麒麟阁有限公司已经在农垦产业园区落户投资。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规划设计了广西农垦新兴、北部湾和中国-印尼三个产业园区的规划,广西农垦已成为东盟国家投资的热点。

广西农垦还与东盟国家积极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外聘或引入了数十位泰国、越南及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驻亚洲办事处的木薯及亚热带水果栽培、育种专家和博士,并定期邀请他们都到所进行讲学、交流,指导木薯及水果的研究工作,先后引进了45个木薯无性优良品种(系),向越南推广了澳洲坚果栽培技术、种子种苗以及热作所国家基地研制的干果设备。向泰国大面积推广种植了育成新品种木薯桂热引1号等。

截止到2010年底,广西农垦与东盟国家共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或意向17个,其中正在实施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越南归仁木薯产业化项目、柬埔寨马德望木薯产业化项目、广西农垦中缅替代种植合作项目等“走出去”项目4个,累计投入约5900万美元;东盟国家在管区投资企业1个,累计投资7.2亿元。2010年对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约13亿元。

(二)广西农垦“走出去”重点项目

1、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

2007年9月,由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广西参加投标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或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该合作区是中国在印尼设立的唯一的国家合作区,是目前国家批准在境外设立的19个国家合作区之一,也是广西在国家争取到的在境外设立的第一个合作区。合作区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贝卡西县绿壤国际工业园内,距离雅加达市区37公里。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500公顷,计划分二期建设,预计总投资9300万美元。项目自2008年11月启动建设至今,已购买204多公顷土地,完成一期工程的120公顷土地平整,园区边界围墙1.8公里,正在建设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合作区办公综合楼,累计投入 4692万美元。合作区招商也取得积极进展,现有隆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印尼惠贾工业公司、隆平高科印尼有限公司、三一重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等1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意向入园合作投资开发。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项目业主公司与有关客商签订了6个入园招商项目,签约金额合计5700万美元。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大入园企业招商招租和宣传推介工作,争取在前期完成合作区一期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在园区落户建设、运营,合作区项目建设运营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在中后期启动二期工程300公顷土地的项目开发建设。

2、广西农垦东盟(越南、泰国、印尼、柬埔寨)木薯产业化项目建设

(1)越南归仁木薯产业化项目。项目地位于越南平定省归仁市仁会经济区B区内,距离归仁市和归仁港均为6公里,工业区基础设施完善,周边地区木薯资源丰富。项目业主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建成集木薯淀粉加工、仓储、物流、种植一体化项目,包括建设年产10万吨木薯变性淀粉、30万吨木薯干片仓储、1万吨级物流出海码头、40万亩木薯原料种植基地,预算总投资5142万美元,占地300亩(20公顷)。2010年9月28日广西农垦在越南平定省归仁市举行了广西农垦(越南归仁)年产10万吨木薯变性淀粉及配套项目开工仪式,现正在抓紧开展项目基础设施和厂房建设、培训驻外技术管理人员等工作,计划2011年建成投产。

(2)柬埔寨马德望木薯产业化项目。2010年,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公司经与项目合作方柬埔寨丰发有限公司多次洽谈和实地考察,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签订了投资项目合作意向书,计划建设集木薯淀粉加工、燃料乙醇加工、木薯种植一体化项目,包括年产30万吨木薯淀粉加工、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加工和优质木薯种植示范基地、木薯原料种植基地。2010年11月初,广西农垦组织了项目专家调研小组前往柬埔寨进行项目调研论证,开展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下半年开工建设年产10万吨木薯淀粉项目。“十二五”时期,计划收购泰国甘烹碧府SKS国际淀粉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木薯淀粉加工厂等东盟国家木薯淀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农垦木薯产业。

(3)印尼木薯种植项目和贸易合作。2009年,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公司与印尼PT.BERKAT PATONGSON公司签订了木薯种植项目协议书,计划在印尼合作种植优质木薯1.2万公顷。目前,双方已完成种植2000公顷木薯种植示范基地。2010年4月份,双方又签订了木薯种植收购贸易协议,现正在洽谈开展木薯干片贸易合作。

(4)泰国木薯淀粉贸易合作和企业收购。2010年,广西明阳生化科技股份公司从泰国进口了5500万美元约15万吨的木薯淀粉;并与泰国荣鹏集团、北大荒集团公司初步达成计划共同收购泰国甘烹碧府SKS国际淀粉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木薯淀粉加工厂的合作意向,目前正在抓紧开展项目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十二五”时期,计划收购泰国甘烹碧府SKS国际淀粉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木薯淀粉加工厂等东盟国家木薯淀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广西农垦木薯产业。

3、广西农垦中缅替代种植合作项目

项目于2006年随自治区党政领导出访缅甸时签订协议,项目位于缅甸北部拉戍地区,项目业主广西剑麻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建设规模为2万公顷农产品种植基地,其中优质剑麻基地和优质木薯生产基地各1万公顷,项目总投资 12382.93 万美元。项目自2007年1月开始实施,至今已种植优质剑麻种苗212万株,完成疏植苗圃500亩、疏植苗36万株和大田种植6000亩,已投入近1000 万元建设厂房和办公楼等配套基础设施和购置了农机设备。项目实施后,获得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及云南省相关部门重视。2008年4月农业部派人专门实地考察了中缅替代种植项目,云南省瑞丽市海关、商务部门也高度重视,就该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表示将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实施,共同推进大面积连片种植替代作物,希望通过中缅替代种植项目,促进中缅边境建设。2010年7月,缅甸政府将该项目作为替代种植样板,通过新闻媒体向世界进行广泛宣传。“十二五”时期,广西农垦继续按计划扩大剑麻大田种植,启动优质木薯种植基地建设,适时开展剑麻制品加工项目和木薯淀粉项目建设。

:广西农垦走向世界

http:// 2011年05月10日 08:23 来源:自治区外事办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广西农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走出去”发展的号召,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依托自身资源与产业优势,不断加强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东盟市场,为广西农垦优势产业“走出去”开辟了新的通道。目前,我们已签订国际合作项目24个,其中正在实施的“走出去”项目有6个,累计资金投入达8300多万美元。

(一)“走出去”发展是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发展起来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发展为制造业大国,在土地、矿产、能源、人力等资源价格逐步提高的时候,生产成本也跟随急剧的上升,因此为了保持利润的增长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有两个途径来解决,一个是开发新的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产品价格以弥补成本的提高;另一个就是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通过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资金利用率、裁员以及寻找更低的资源价格来降低成本。就一般而言,广西的大部分企业所欠缺的就是技术和产品研发这样的自主创新能力,短期内难以改变这种情况。在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出去”就是大势所趋。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国外资产和资源价格也是最为低迷的时候,客观上讲正是我们“走出去”发展的最好时机。

(二)“走出去”是响应国家和自治区对外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六大号召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我国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经济活动,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提出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广西“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中也一再强调加大“走出去”步伐,并培育壮大和扶持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龙头企业,坚持境外资源开发与拓展市场相结合,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支持境外投资办厂、合作开发资源和工程技术承包。广西农垦作为广西农业的国家队,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尤其是在农业和经贸合作区建设方面开创先河,为我们农垦兄弟企业、为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开展经贸合作搭建平台。

(三)“走出去”发展是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农垦的必然选择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给广西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博览会的举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大大提升了广西的知名度,塑造了广西包容开放的国际形象,并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形成了巨大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带动了广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广西农垦拥有蔗糖业、木薯生化、剑麻、畜牧、茶叶、水产品、绿色无公害果蔬、天然保健食品等八大优势产业,面对国内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生产成本逐渐提高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广西农垦,必须坚持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对外交流合作大平台,发挥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立足东盟,面向世界,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通过再造一个海外农垦来实现广西农垦的跨越式发展。

广西农垦已经连续七届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已经分别与新加坡胜科工业园有限公司、日本信友国际株式会社、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以及伊藤忠商事等多家国际著名企业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新加坡制造商联合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裕廊顾问公司等东盟国家知名企业和部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了广西农垦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经贸合作交流,并在委内瑞拉、俄罗斯、印尼、越南等多个国家先后实施了多个项目。

广西与东盟经贸资料

广西与东盟地域相邻,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互补,友好往来、互利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在交通、能源、投资、旅游、环保、劳务以及内贸等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成效显著。当前,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区域协同、竞相发展是大势所趋。特别是中国-东盟自贸区顺利建设,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深入实施,为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东盟连续多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十一五”期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从12.2亿美元增长到65.3亿美元,增长5.4倍,年均增长39.8%,高于全区进出口增速11.9个百分点;广西与东盟贸易额在广西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23.6%上升至36.9%,其中出口比重从28.9%上升至47.7%。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2010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比上年增长32%,其中出口45.88亿美元、增长27.1%,进口19.37亿美元、增长45.2%。在东盟国家中,越南是广西最重要的贸易国别。2010年,广西对越南进出口总额51.3亿美元,增长28.7%,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29.0%,占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额78.6%。

二、东盟是广西第二大利用外资来源地。“十一五”期间,东盟在广西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88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8.5%,累计4.7亿美元(商务部口径),占全区利用外资总额的11.6%。其中,2010年东盟在广西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家,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十一五”期间,东盟在广西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农林渔牧业、房地产业,占东盟投资广西实际到位资金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4.4%、12.8%和10.2%。其中投资额较大的项目主要有马来西亚MTD公司投资阳朔-鹿寨高速公路(BOT项目)、印尼爱凯尔公司投资的爱凯尔(贵港)中转港、新加坡威特发公司投资的防城港枫叶粮油加工等项目。东盟成为广西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三、东盟是广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地区。“十一五”期间,广西对东盟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在东盟的投资项目和设立的办事机构10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年均增长134%,累计4.2亿美元,占全区对外投资总额的55.3%;对东盟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64%,累计2.9亿美元,占全区的20.4%。其中,2010年广西对东盟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对东盟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4亿美元,增长423%。投资合作大项目多、推进速度快、示范带动效应好已成为“十一五”广西向东盟“走出去”的一大特点,广西农垦集团在印尼投资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项目、广西明阳生化在越南投资的归仁木薯产业项目等都是有代表性的重大项目。其中,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已正式开工建设,是中国政府目前在印尼设立的唯一一个经贸合作区,极大地提升了广西对外投资的形象和层次。东盟国家已成为广西企业对外投资主要目的地之一。

四、广西与东盟国家次区域合作扎实开展。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广西积极参与和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等次区域合作并取得积极进展。自2006年广西率先提出泛北合作以来,得到了有关各方领导人的积极回应和普遍支持,泛北合作中方专家组和联合专家组相继成立,泛北合作中方秘书处已在南宁揭牌成立,在一些领域和具体项目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泛北合作已然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自2005年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以来,广西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迅速进入角色并发挥作用。广西将“两廊一圈”建设作为广西深化与越南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并以“两廊一圈”为基础推动“一轴两翼”新格局的形成

2009年广西-东盟高层互访情况

2009年7月3日至14日,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为团长的广西代表团,先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三个东盟国家。代表团此次出访,主题明确,使命重大,目的在于落实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在老挝达成的共识,推动到访国与广西共同办好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共同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加强双边以经贸为重点的多领域合作,携手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印尼、缅甸、老挝三国政府对广西代表团来访高度重视,给予高规格礼遇和热情接待。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朱马里•赛雅颂,老挝总理波松,老挝副总理兼外长、中联部长通伦分别会见郭声琨一行,老党中央办公厅主任坎培出席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座谈会并代表校友讲话,老挝工贸部副部长乔沙瓦会见郭声琨一行并出席中国广西-老挝企业项目洽谈会。缅甸总理登盛、外交部长吴年温先后会见郭声琨一行,缅甸计划与发展部部长吴梭达出席了广西向缅甸赠送公务用车仪式,商务部副部长昂吞会见郭声琨一行并共同见证博览会招商招展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缅甸新闻部部长觉山出席广西电视展播周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印尼贸易部长冯慧兰、外交部长哈桑•维拉尤达会见了郭声琨一行。

2009年3月18日至22日;11月1日至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率广西政府代表团展开东盟合作之旅,出访了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此次出访,柬、马、菲三国高度重视,给予高规格礼遇和热情接待。柬埔寨首相洪森、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菲律宾副总统德卡斯特罗等国家领导,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等重要地区组织领导人,三国相关部门及地方负责人,以及我驻三国大使等分别拨冗会见代表团一行,并出席相关活动;到访三国主要商协会负责人、商界著名人士等积极行动,在座谈会等场合多方了解广西,热情推介自我。

上一篇:万能以案促改个人剖析材料下一篇:个人学习生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