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2024-07-14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共8篇)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篇1

由经营管理系团总支学生会筹办的新老生交流会于9月26日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新老生交流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我们学生会每个部门和我们经营管理系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

在新老生交流会的整个流程中,气氛都比较活跃,大一的新同学都积极的提问,说出心中的疑惑与不解,大二大三的同学在解答问题时,大一的同学都认真听,虚心求教,大二大三的学生都坦诚相待,将自己所知告诉新生,点大二大三的学生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制作PPT,让新同学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学校,了解大学生活应该怎么过,在学校里应该怎么学习等问题,在整个交流会的过程中,大家都保持安静,毫不吝啬的把掌声时不时的响起。本次交流会不仅拉近了新老生的距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新生心中的迷茫和对未来的种种担忧,此次活动虽成功举行,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会场中有些同学未听讲,在自己玩手机;新生在提问过程中注意应说请问等礼貌方面的欠缺,在散会后,同学未将自己的垃圾带走,仍在地上。

对于本次活动中的不足,我们必须认真反思总结,总结经验,避免在下次活动中出现同样的错误,总的来说,这次活动是成功的,相信我们经营管理系的全体同学很快就会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生活。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篇2

10月25日至26日, 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党组在京召开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经验交流会暨第16次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出席会议并讲话。

杜玉波在讲话中指出, 高校统战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 也是高校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校统战工作, 事关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事关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壮大, 事关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 事关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

杜玉波要求, 进一步做好高校统战工作要高度重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高度重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高度重视宗教工作,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高度重视创先争优。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国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94-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國际化,既可以成为高校乃至整个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以大学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压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对广大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而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这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

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2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围绕以上五大要素,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国际先进水平也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教材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大量以行政为主导,以学科逻辑发展为基础,专业划分过细,口径不宽,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灵活度不够。虽然近年来高校设置专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却又容易走到急功近利的极端,用过去的专业课程改头换面套上时髦的名称来迎合市场,但对学科的发展建设并没有实质意义。而各地如火如荼的课程建设工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互相照搬照抄、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

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既积极与国际接轨、又充分考虑本国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而教材的更新换代更是需要深入学习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生的需求,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教材。

2.2 在人员方面,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都难以适应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留学归国人员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中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人数已有所增加,但其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仍然很低,师资队伍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而外籍教师也绝大多数是低层次的语言教师,且多为一年一聘,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国际化教师的需求。

较改革开放初期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普遍仍存在听说能力弱,外语类学生语言好,但缺乏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非外语类学生无法用外语直接学习专业课程等问题。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还是强调应试和考级,应用能力差,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脱节。

科研人员外语能力差,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科研环境开放程度不够,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许多高校缺乏培养科研人员对外学术沟通能力的机制,即使科研人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倘若缺乏相应的外语水平和对外沟通推介能力,最终也会阻碍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另外,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仍对国际交流不够重视,认为对外交流只与那些外语水平高的人员有关,而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机会。

2.3 在教育管理方面,管理水平滞后于学科发展

校内各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工作效率不高、缺乏灵活度。许多高校的国际交流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和被动接待层面,疲于应付日常琐事。国际交流工作仍以行政命令为导向,缺乏整体战略和自主研究能力。

3 国际交流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无疑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直接推动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做好工作。

3.1 对内强化整合

(1)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趋势下,各文科院校,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应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而不应认为国际化仅与少数学校或学科有关。同时,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分析本校的现状和潜力,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学科、重点教学点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比较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2)实现外事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型:外事部门的工作应逐渐摆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以外事接待和聘请外籍语言教师为主要内容的旧模式,转型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前沿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助推器。具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深入研究学校内部学科发展、师生诉求和各部门相关需要,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适时调整改革交流机制和手续流程,针对实际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交流质量和工作效率。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的陶云老师恰如其分地将这样的转型概括为“从服务型部门向服务加研究型部门转变,从接待型外事向项目型外事转变”[3]。

(3)加强制度建设:应积极完善师生出国手续办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课程学分转换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4)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建设双语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能显著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师利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出国进修参会打下基础,为提高科研水平创造条件。此外,双语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5)通过师资培养提高国际化水平:①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参会、进修,甚至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考虑将国际交流成果纳入各教学单位的业绩考核体系,并通过划拨经费资助和与职称评聘挂钩的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交流;②应积极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扩大留学生规模和校际交流形式奠定基础。

(6)建立资源信息平台:①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建立出国进修科研项目信息平台,内容可包括教育部各公派出国项目、外国驻华使领馆资助的科教项目、外国合作院校的进修科研项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项目等等;②针对在校学生,建立学生就业和留学信息中心,统一发布学校所有国际交流项目的基本信息、申请流程和项目特点,收集并宣传合作院校的招生信息和其他合作单位的招聘或实习信息。两大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师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交流信息,结合自身需求合理规划、及时参与。

(7)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派出师生行前教育方案,强调涉外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保证交流人员的素质和交流效果。

3.2 对外主动出击

(1)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是衡量高校科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其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甚至进入国际学术圈的重要机会。而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又能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国际合作形式。

(2)开拓引智工作新渠道:引智工作长期以来是高校外事部门的主要工作,在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今天,引智工作更是要努力寻找新思路,开拓新渠道。要积极吸引国际化师资,引进出国留学人员,主动邀请海外合作院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师通过短期讲学或长期兼职的方式参与教学,提高外籍教师的专业课教学比重,改变许多高校当中外教仅仅只教外语的局面。另外,很多外籍教师来中国不仅是工作,也是为了体验中国文化,所以他们常常会隔一两年就更换工作单位。因此,外事部门应加强与本地甚至外省市兄弟院校的联系,互相推荐外教,共享外教资源,既能提高聘请工作的效率,又能保证聘请的质量。

(3)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全国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由2000年初的30个激增到2009年3月的1100多个。这些合作办学项目既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又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也填补了国内高校一些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而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合作办学既可以为国内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又可以引进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学术专家,并在中外教育理念的碰撞中促使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因此,各院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现有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良。已有此类项目的高校,应思考如何提升办学质量,除了追求短期效益,更应充分考虑学校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发展规划,将合作办学与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尚未开办合作办学的高校,也不能一味跟风、盲目冒进,一定要在充分考察了国外合作学校或机构的办学资质与声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在这一方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与法国合作的中法工程师学院,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合作的中医专业本科项目,都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外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4]。

(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项目:在与国外高校和机构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探索多边合作模式(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等联网式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海外导师辅导制、学生联合做课题等)、学生海外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5)扩大留学生规模: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生源的国际化。近年来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并逐渐由单纯的汉语语言学习扩大到其他专业学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中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也意味着由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很有限。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6)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学有所成的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他们掌握大量物质与精神资源,对母校感情深厚,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各校应积极完善校友信息库,设立专门的校友联络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互动机制,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对外宣传,并为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各类项目筹集资金。

(7)引进社会资源: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合作。经费不足是全世界高等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我国院校在筹集资金和人力物质资源方面提供平台。例如,与外国政府的教育或文化部门合作,与外国在华或海外企业合作,与各类媒体建立联系,与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开展合作等等。社会资源的引进不仅可以填补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的缺口,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学校在引进社会资源的同时,也用自身的教学研究成果回报了社会,长期下来可形成良性互动。

(8)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即可降低长期交流成本,又可扩大国际交流活动的参与人数和受益面,让暂时没有能力或条件出国交流的师生也能享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成果。

4 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更要继承本国文化,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这要求高校的外事部门深入研究,打开思路,挖掘潜力,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元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3]陶云.大学国际化趋势下的大学国际交流工作[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論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132.

[4]张海英,韩晓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 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2).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篇4

——XXX学院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路径

近年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XXX学院基于当下师生思想意识多元化特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实现全方位、立体式融入。

一、强化工作指导,深化落实任务。

根据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经学院委员会研究决定,成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领导小组,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同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全院各部门特别是各教学系部‚我们的价值观‛宣传阵地建设和教育效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二、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立体式传播阵地。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上墙,并通过板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微博、微信、LED显示屏、短信、QQ群、飞信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专栏宣传教育活动。截止2015年,就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制作橱窗展板100多块,移动展板60余块,宣传条幅近200条,通过电子显示屏制作播放速递400多条,实现多方位营造积极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利用学院官方微信、微博、网站、校园广播推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及内容内容。截止2015年,学院网站发布信息565条,微信432条,微博624条,广播推送累计超100小时,网络阅读、评论量超20万人次,实现实时引领校园舆论的健康发展。

(三)针对高职大学生的特点,注重选择职校生容易接受信息的方式,如团日活动、主题班会、演讲、征文、辩论赛等,将核心价值理念植入文化载体。2014—2015年举办报告会、交流会、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近800次,主题班会30次,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近200项,开展特色志愿者活动40多项,服务天数计52天,推进日常行为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在文化校园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学教育。仅在第四届社团文化艺术节期间,我院便开展活动50多项,1000多人次获奖,构建理论教学与人文培育共进共荣发展体系。

三、纵横扩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以“节点”连“长线”,利用升旗、重要节日及纪念日等“节点”,坚持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模范人物教育和激励大学生,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与文明修身行动相结合,与爱校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每个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二)循序渐进,有计划的组织全院所以班级召开以“我的中国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健康成长”等为主题的系列班会,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讲诚信、懂感恩、重友善。

(三)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划当中并加以指引,充分利用好社团这一重要学生教育、宣传阵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培养高雅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个人、学校和谐发展。

(四)落实课堂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在全院教师中开展“立德树人做表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主题活动。结合课程文化教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合理规划人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自己的青春梦想、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五)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纪活动,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广泛开展“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教育活动,增强全院师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

(六)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四、全程专项督查,注重实际成效。

由党委宣传部派人深入办公室、教室、课堂、运动场、实训室、道路主干道、宣传栏等办公、教学场所,对各部门贯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五、‚核心‛厚积薄发,‚树人‛继往开来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系列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我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专业2013级1303班团支部被评为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我院学子XXX荣获2015‚中国大学生强之星‛。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我院一‚忻‛向上志愿服务团获评全国重点团队;东巴凤—东兰县‚红色薪火计划‛科技支农支教实践服务团获评广西重点团队(科技支农帮扶类);‚守望心灵筑梦青春‛志愿服务队获评广西重点团队(教育关爱服务类);学生志愿者 ‚‘青’进社区、‘电’亮梦想志愿服务团‛荣获全国儿童平安—减灾小课堂(2015年)项目大学生减灾教育实践行动‚优秀团队‛称号。我院在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高校工委组织开展的2015年全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和优秀项目(作品)培育项目评选活动中《小助理 大作为——XXX学院大学生‚社区助理‛社会实践活动》荣获实践育人成果类别优秀奖。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篇5

——河南省高校财务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

某职业院校 2016年3月9日

我院是直属于河南省教育厅的一所高职院校,具有??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占地??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现设9系2部3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个,在校生30000余人,各级各类实训室150余个,教学设备资产???余万元。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08%、98.56%、99.60%,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商业培训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百余项。学院已成为我省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影响广的高职院校之一。

多年来,我院财务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为原则,在省教育厅和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更新财务观念、完善理财机制,主要从“理思路、明制度、强管理、重节约、建队伍”等方面着手,使学院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仁汇报一下我院的财务工作情况。

一、高度重视、着力推进,加快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财务工作,支持帮助财务部门独立、高效开展业务,要求财务处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统筹促进学院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多年来,学院财务工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服务、三个提升、四个统筹、五个倾斜”的工作理念。“一个中心”即财务工作始终以学院教育教育需要为中心;“两个服务”即宏观上为学院事业发展服务,微观上为师生做好业务服务;“三个提升”即提升财务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能力,提升学院财务的运维能力,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四个统筹”是统筹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统筹多种办学类型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安排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统筹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五个倾斜”是教育经费向提升学生实训条件上倾斜;向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上倾斜;向加强校企合作上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倾斜。

二、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夯实财务管理工作基础化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着各种机遇、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经费使用范围逐步扩大。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体制公布新政策,会计制度出台新内容,财务工作面临新挑战。我院财务工作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等措施,逐步实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管理严格、监督到位、运行有效、服务优质的目标,建立了“重实效、节资源”的财务运行机制。多年来,我院坚持开展财务管理“主题年”工作,例如过去三年,我院把财务工作分别定为“制度建设年”、“规范管理年”、“优质服务年”。学院认识到,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才能根本上提高教育财务保障工作的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院财务“主题年”与工作要点同部署、同安排,通过工作会议、中层干部会等形式,认真传达精神、开展座谈讨论,迅速统一了全院教职工对规范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开展财务规范化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规章、明确责任,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这样才能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因此,为了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更好的管好用好各项经费,我们以高校财务管理文件要求为依据,以“规范、节约、高效”为原则,修订完善了《财务管理办法》、《财务报销细则》、《安全防范制度》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创建规范、节约、高效的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有效提升学院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通过这一系列规定的实施,切实推进了学院财务规范化建设。教职工都照章办事,这样管理起来非常轻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财务公开,我们不但公开收支情况,而且公开一些新的财务管理知识、票据鉴别知识、教职工调资结果等,同时将热点问题如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医疗费、个人所得税等的扣缴标准进行公示,在教职工和财务管理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减少了误解和矛盾,增强了互信和团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基础,执行力才是检验管理能力的关键。我院财务工作坚持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不断优化工作流程,逐步构建程序严密、有效管用的工作流程。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严”字当头,“效”字当先的工作理念,将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形成“有严格制度,有专人负责,有师生监督”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首先,执行上级规定和要求不含糊,如落实公务卡制度,目前学院公务卡办卡率达到95%以上,杜绝违规现金支出,全年现金支出率为0.07%;各项收费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执行,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其次,严格落实学院财务规定。严格执行各级行政领导“一支笔”审批制度,2000元以内的支出由主管院长审批,2000元以上的支出由主管财务的院长审批;严格预算的执行,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根据学院下达的预算指标,在国家财经法规政策及学院财务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自行支配使用经费,凡无预算指标和超过预算指标的,一律不予报销经费。同时,为筑牢财务管理的根基,加强对人、财、物的有效控制,学院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效能,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出台一系列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监控,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增效。

通过严格的管理,规范财务行为,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提高工作质量,防范财务风险。在工作中,切实保证日常工作严格按照财务制度进行。加强原始凭证的审核,坚持标准不放松,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完整。坚持从细微处入手,确保学院资金的安全、完整。小到对凭证摘要的填写、凭证装订、封面的填写都做了严格的要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日常工作,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工作台帐,如:预算执行统计台帐、日常费用支出支台帐、预算调整台帐等,以财务工作的严谨确保工作效率的提升,努力打造规范高效的教育财务管理体制和机制,有效提升学院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

五、开源节流、勤俭持校,实现财政收支管理高效化 勤俭节约是我院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勤俭节约的办学方针,严格控制日常办公支出,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切实降低学院日常运行支出;严格实行会议和公务接待等审批制度,进一步控制会议费、差旅费和接待费支出;规范公务用车的配备和管理,切实降低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支出,加强外出考察和因公出国管理;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力量保证学院重点工作。学院探索水电承包,每年水电费节约30万元;坚持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由办公室统一安排;确保了三公经费逐年下降。正因为有了勤俭办学、集中力量保证学院重点工作的意识,2004年学院购买新校区土地,2007年学院购买白杨路校区,以及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大部分资金,全部为学院自筹解决,没向上级主管部门伸手要钱,没有使用银行贷款。2015年,学院在三期工程同期开工的情况下,又一次性投入一千余万建成国内一流的高规格用友实训室,提升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层次和水平。

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升财务管理队伍专业化 我院现有在校生两万余人,但财务处仅有6名同志,而且全部是女同志。随着近年来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业务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资金压力和矛盾日益突出,财务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为了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财务处坚持“早规划、巧安排、重实效、保发展”,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加强财务管理的总抓手,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教育强化大局意识,二是科学安排报账流程优化办事环节,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讲求财务效率,四是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夯实工作能力,五是坚持全校财务一盘棋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不断努力,我们以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夯实了财务工作基础,切实把会计行为统一到制度化管理上来,高质量、高水平地做好财务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学院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篇6

校辅导员工作交流研讨会会议纪要

时 间:2014年12月26日12:30-13:30 地 点:XX401 参 加 人:郑XX、部分大三学生 主 持 人:赵XX 内容概要:院周答辩研讨

一、魅力化学节

1.突出国家实验室的基础上还要突出北区化学实验中心; 2.突出皇家化学协会给整个活动带来的变化; 3.突出教师资源对活动的支持;

4.活动内容较多,但是不能罗列讲述,重点不够突出; 5.注意语言转换,不能过于直白;

6.增强活动区分度,分模块介绍,模块划分不够明显,例如每一页PPT增加一个小目录,区分各部分内容;

7.David的实验照片用了两次,可以换掉。

二、职业D一步,专业V探索

8.概况内容过多,可以放内容,但叙述时一句话简明带过,不需要完全赘述; 9.目录第一项可改为:设计思路,反思总结可以改为未来展望;

10.活动成效中强调多层次收益、突出活动的受关注度、开展范围、受益面,照片代表要全面(领导、教授、班主任、企业人员、学长、同学); 11.对国家名师、领导可以截图等方式强调;

12.加入经验总结、阐述对参赛学生和投票学生的教育作用; 13.利用网络、微信投票可以作为一个展示点;

14.最后可以把37组作品的截图都放进去进行展示;

15.可以考虑将最终版改为视频,或者PPT演讲过程中插入一段老师、或学生的视频作品节选。三、四话价值观,逐梦我代言

16.开头简明一些,删去一些,可直奔主题。

四、纸桥承重大赛

17.细节再完善一些,把折线做成渐变效果的; 18.PPT改进,多加一些图片;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篇7

一、建设核心:强化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是指支配和指导德育工作队伍进行德育育人活动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综合, 体现于德育工作队伍整体的学习力、研究力、和育人力。它是通过德育工作者之间自我超越、重建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功能来整合、优化而形成的, 是推动德育工作队伍整体发展的潜在力量。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其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高校的育工作队伍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它由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三大主体队伍构成。其中, 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内容、特点, 负责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肩负着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职责。因此, 国际化背景下加强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有以下几点内容:一是更新德育观念, 培养国际视野和战略德育观、素质德育观、合力德育管和终身德育观的德育工作队伍。战略德育观就是要把德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素质德育观是把德育提高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对待,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合力德育观就是要使三大主体队伍共同承担德育工作的责任, 形成合力德育观;终身德育观就是要使德育成为一项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二是积极开发和激活德育工作者从事德育工作的非智力因素, 包括从事德育工作的兴趣、情感、意志、信心与信念等, 使其保持从事德育工作的旺盛生命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三是完善德育工作者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 提升德育工作队伍整体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综合素质, 增强其服务德育工作的实力。

二、根本目标:构建高素质学习型德育工作团队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构建高素质学习型德育工作团队。它要求其成员以追求自我超越为基础, 以共同的学习愿景为方向, 以团队学习为主要方式, 以系统思考为整合工具, 以学习来克服团队发展障碍, 实现队伍结构和功能自主优化、发展的一种组织模式。

高校德育工作学习型团队构建既是目标又是过程。从目标的视角而言, 是指把高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构成具有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的学习型团队;从过程视角而言, 是指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培养高校德育工作者系统思考能力和有针对性地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无论是哪个视角, 高校德育工作学习型团队的核心都是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在国际化背景下从传统的自发性、经验型向现代的自觉性、科学型的转变。因此, 构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学习型团队, 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 学会学习, 善于超越自我。新形势下的学会学习, 不仅是重视学习的价值, 还要深刻领悟学习的真谛;学会学习不只是获取信息, 一些新的语言、方法, 更是通过学习, 产生新构想, 改变行为, 并能从学习中体悟育人和生命的意义。因此, 德育工作者要积极进行自我超越的训练, 摆脱德育工作事务的纠缠和经验的束缚, 成为一个追求自我超越、积极行动、经常反思和终身学习的人。

第二, 重建心智模式, 实现角色定位转变。对德育工作者而言, 重建心智模式, 需要对自身从事德育工作角色有新的认识。一是改善德育工作的管理型的心智模式, 即改变传统德育工作单一对学生德育管理的心智模式、转向为服务学生成长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心智模式, 准确认识到德育工作队伍的价值在于服务学生的成长, 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改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角色迷茫或缺位的心智模式, 把角色定位落实为学生成长的“引渡人”, 就是通过思想引导、学业帮助、生活服务等使学生平稳健康的完成在校的学习成长, 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 构建共同愿景, 担负同样责任。共同愿景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尊重德育工作者个人的价值, 在符合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基础下最大可能为成员创造其合理需求并给予满足, 促使成员个体和团队命运紧密相连。二是满足自我价值实现。在每项活动中给予成员个体最大程度的成就感。三是分享活动的乐趣, 团队成员要充分认识成员个体和整个团队的关系, 让“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渗透交融, 化为“共同愿景”。这一共同愿景是团队成员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目标、要求, 通过沟通协商共同设计的德育工作发展战略和其体措施, 共同承担责任。

第四, 铸就团队学习, 形成组织合力。团队中每位成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把学习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通过持久地进行团队学习, 持续不断地增强团队集体的智慧, 激发发出团队成员的自觉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 充分挖掘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潜在能力, 从而始终保持整个团队的旺盛活力。在此基础上, 形成合力发展态势。这种合力发展既包括通过团队学习, 在共同责任的驱使下在团队内部形成的合力;也包括通过学习示范, 在高校德育队伍外部形成的组织合力。

第五, 学会系统思考, 追求持续发展。学会系统思考, 即学会用国际化的视野看社会发展, 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变化;学会在工作和决策中从全局的角度,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 从静态和动态两种环境来分析和认识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做到整体地、动态地和本质地思考问题。通过系统思考, 促进团队的睿智决策, 解决复杂问题, 激发共同责任, 唤起崇高使命, 从根本上消除学习和工作的“倦怠”现象。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和工作生活化, 使学习、工作、管理和生活融为一体, 相互促进, 实现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关键:提升学习力、研究力和育人力

建设高校的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关键在于提升德育工作整体队伍的学习力、研究力和育人力。因此, 必须建立有效机创和措施, 增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学习力、研究力和育人力。

第一, 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学习力。学习力是人认识和适应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一种本领。德育工作队伍的学习力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恒力和能力。从内容上表现为系统的反思批判力、问题研究力和超越力。德育工作者的学习力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内因即德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动力, 是渴望学习、渴望提高的心理要求, 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学习的外因, 即德育工作者学习的外部动力, 它包括高校育人环境、政策导向、管理制度约束、工作竞争等多方面的因素, 它在德育工作者学习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构德育工作者学习力模式是反思、研究和超越的模式。它要求其成员:具有不断增长的学习动力, 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能力, 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型, 清晰的学习愿景, 团队学习精神, 能学会系统思考, 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和方法。改善德育工作学习力模式的方法在于学会审视自己, 学会反思, 学会开放心灵, 学会深度思考。

第二, 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研究力。研究力是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力是在学习力和实践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没有很强的学习力和实践力, 研究力难以形成和发展, 而研究力的不断增强, 也会促进和带动学习力和实践力的发展。德育工作应首先应该是研究者。因为他所面对的是有一定思想的人, 要指导、引导、促进人的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只有对其思想加以思考和研究,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工作者研究力结构主要由研究问题思维力、预测决策力、创新表达力等构成。德育研究问题思维力就是要突破传统的德育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律, 以新的思路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理和方法。这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 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以及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德育预测决策力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通过研究, 把握学生思想实际, 依据学生思想发展变化规律, 审时度势进行预测和决策, 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德育创新表达力, 就是要善于将研究成果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转化, 指导德育工作实践, 使之成为促进德育工作发展的有利助推剂。

第三, 不断提升德育工作者的育人力。德育育人是德育工作的本质特征。育人力是高校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办学理念的根本体现, 是优秀德育工作者评价的核心指标, 是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 主要包括德育资源整合力、德育操作力、德育疑难问题解决力、德育关系协调力。

四、建设的根本: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

高校德育育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注重言传身教,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途。软实力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人格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具体包括:一要有健康积极从事德育工作的心态。高校德育工作者是专门做人的心理和思想工作的, 只有具有健康积极的心态, 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才能真正做好人的思想工作。二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高校德育工作者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武装学生的重要任务。它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 才能真正使德育工作富有成效。三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现代教育理念。要认真研究和深刻把握现代德育面临的国际化背景、德育现代发展内在规律和趋势, 以现代德育理念指导德育工作。四是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德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坚持以德育人、以德示范。五是要具备德育专业化素养。这不仅需要高度的从事德育工作的热情, 更需要具备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只有将以情育人和以理育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德育育人的本质, 这要求德育工作者既要拓展自身知识视野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又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基础, 有全面发展的专业化素养。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互联网信息纷繁错杂良莠不齐, 各种思想不断碰撞交融, 高校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国际视野下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定社会主义方向, 成为符合国情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正在不断成长壮大的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背景视角下强化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软实力建设, 努力提高他们的内涵建设和自身建设, 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健康发展和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际背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软实力建设

参考文献

[1]、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软实力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03:51-53

[2]、朱孔军.关于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理念及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 (01)

[3]、邓显超.提升中国软实力路径[J].理论与现代化.2006 (01)

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国际化;党建;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3-0044-03

一、高校国际化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的全球流动导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各个领域的全球化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迅速辐射到各个领域。高等教育领域则同样出现了国际化趋势,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相结合的过程”。[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变化,又有自上而下的变化;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为了与国际接轨,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很多大学都将“国际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主要包括课程、师资、学生构成及学术的国际化,具体而言则表现为高校师生出入境访学增多、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国际学者讲学日益普遍、承办国际会议频率增加、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上升等。这一切都有利于高等教育水平提升、高校国际影响力和学生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然而,任何事物都有硬币的两面,高校国际化带来了机遇,同样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类消极因素和挑战。2004年,中央发文明确了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切实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对于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意义重大。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强势发展导致高校少数师生党员出现理想信念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也渗透进来,可谓泥沙俱下,使党的思想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资本的无国界流动,容易引发所谓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这将对我国一贯强调的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形成严重冲击,导致部分师生价值标准紊乱,各种乱象频生。资本主义国家绞尽脑汁地向我国输送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导致了我国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形势纷繁复杂,如民主社会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普世价值等,而大学生中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非马”、“反马”思潮,出现理想信念危机。

(二)国际化的高校师资的立场及态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当前高校师资构成越来越国际化。一方面,聘用外籍教师开展教学日益普遍;同时,高校也越来越倾向于聘用具有海外背景的师资。以经济学科为例,近几年每年组团参加美国社会科学年会开展海外师资招聘的高校就多达40多所,上海财经大学自2008年起每年都赴美开展师资招聘,在部分院系,“海归”教师甚至超过了一半。高校还会定期邀请海外特聘教授、访问学者等为学生开讲座或授课。日趋国际化的师资,其思想政治立场、价值观、意识形态倾向性尤为重要。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有说服力,最容易对学生构成影响。当前,高校国际化师资的政治立场、道德素养总体是值得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教师都是如此。外籍教师自然难以把控,即使是作为中国人的“海归”教师,因为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有少数教师回国往往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将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国外进行非理性对比,对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偏激,对社会现象牢骚较多,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多有责备甚至抹黑,极少数常以吐槽党和国家的愤青形象吸引学生注意,所谓“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现象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将给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阻力,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党的忠诚度及政治立场的坚定。

(三)高校学生国际流动增多,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当前,我国大学生国际流动日渐普遍。一方面,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步增多,已成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我国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其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立场都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大量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在国外接触到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些国家会有针对性地对中国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些出国学习的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思想建设等方面都面临新难题。如何有效开展出国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也是当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电子媒介迅猛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便捷性,增大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地球村”,随着有线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子媒介已成为各国开展舆论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西方国家利用电子信息科技的先发优势,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失掉网络主阵地和话语权,将有可能影响和破坏我国党的形象、政府的权威及政局稳定。西方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通过电子媒介向我国学生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歪曲和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共产党,宣传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试图利用网络渗透达到腐蚀大学生思想的目的。高校如何确保大学生们坚定信念,克服资本“拜物教”及各类价值观侵蚀、渗透,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当前大学生党建面临的严峻现实。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的对策

当今社会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总之,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上述这段话用来描述教育国际化对高校党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可谓恰如其分。在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应勇于面对挑战,因势利导,科学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构建国际化环境下高校党建的新格局,这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党组织建设能力,保持党组织生命力与活力,培养业务精、政治立场坚定的国际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

(一)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非常关键。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方向。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考验中认清方向。

(二)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党建应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而不能依然是老一套,仅以灌输为主。要开动脑筋,科学设计,积极利用新方式和新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党员教育。第一,要以人为本,善于换位思考,结合学生特点,尊重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建工作。第二,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教育相结合,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传授党的理论、历史知识,夯实理论根基,也要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以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学习竞赛等形式开展党建工作,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第三,要充分应用网络新媒体,为党员学习、生活提供服务,拓宽教育渠道与空间,要注重体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统一,形成网上网下合力,牢牢把握主动权。要善于借助多种网络媒介工具优势,建立网络党建体系,增强网络载体对大学生党员的“黏度”,如QQ、微信、飞信等工具适合开展党员之间的联系;主题网站适合进行内容展示和分享;互动性强的社交网站如人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则既可发布内容,又可实时互动。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党建工作,对于流动党员尤其是在海外的学生非常有效。第四,对在海外留学的学生,高校应不拘成法,以地区或国家为单位,建立海外党支部,为流动党员进行思想交流、组织生活提供便利。

(三)大学生党建要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应以讲好中国故事作为重要手段和基本功,以正面的、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应对国际化带来的挑战。对不了解中国现状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对长期在海外学习生活的“海归”老师,对在海外学习的中国学生,都要采用适当方式,通过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凸显中国特色,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增强中外师生对中国历史、革命和建设历程、改革开放过程、当前中国现状以及外交主张、政治立场的理解。加深了解必会增进理解,最大限度地消除敌对势力的刻意歪曲和抹黑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按照中央要求,“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四)完善大学生党建规章制度,以制度基础保障教育实效。在国际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要针对出现的各类新问题,如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各类社会思潮激荡、各种敌对意识形态阴魂不散、学生党员的国际流动等,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实现党建规范化和制度化。制度建设要贯穿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全过程,实现全程有规章,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党员为同学服务制度、出国学生管理制度、新老党员联系制度、党员定期思想汇报制度、党员奖惩制度等,通过制度体系约束实现党员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内部发展与外部约束的统一,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促质量。

(五)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的党务工作干部队伍。党务工作者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施者,其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高校大学生党务工作队伍包括学校党委、党校、院系党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学生党员骨干。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党务工作队伍,除了基本业务能力,还应适应国际化形势,了解国际政局变化,能够明辨各类社会思潮、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们保持清醒头脑,还应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网络素养,与年轻大学生们在同一个能力水平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得心应手地开展党务工作。高校也应加强培训,从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六)严把专业教师政治关,确保大学生接受积极、正向的教育。专业教师群体的政治立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非常重要,然而高校对专业教师考评标准主要是参考学术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和道德因素则少有考虑,在来源多样化、构成国际化的教师群体中,也存在言语过激、思想偏激者。高校思政教育的百般努力,极有可能被个别教师课堂上的牢骚、或反动言论消解无形。当然,必须承认,当前高校教师总体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立场是积极、正面的。但是,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的今天,高校应绷紧这根弦,严把教师政治关,将思想政治素质同样作为教师招聘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动态跟进,如果有对大学生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应果断采取措施处理,确保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教育国际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着力做好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席酋民.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特色与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

本文系2014年上海财经大学党建课题“高校国际化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课题“文学作品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实践研究”(2015-D-31)。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

上一篇:关于蜕变的演讲稿下一篇:《藏猫猫》参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