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精选12篇)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成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操作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的欲望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催化剂”。创设自主探究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才能引发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适应自己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一段经过公路十字路口各种
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 既要实施素质教育, 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 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高中数学学习中, 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 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 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 采取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改实验,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首先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 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 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 B组为中等成绩组, 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 同时应对学生表明:分组只是暂时的, 每一次测验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 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
二、分别备课考虑充分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 并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 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 这车辆情况的录像。然后提问:如何才能有效统计出1分钟内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由于车辆种类较多, 学生难以独自统计, 问题的情境迫使学生主动寻求小组合作, 每人负责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通过小组合作, 学生能迅速而准确地回答, 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每一位学生都“动”了起来, 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 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他们学习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 帮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 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例如, 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 先让学生自己剪出一个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 通过对折剪成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非等腰) , 设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 斜边为c;再让学生剪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准备完毕后让学生将4个直角三角形和小正方形拼成一个边长为c的大正方形。并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边长为c的正方形与边长分别为a和b的两个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布置完任务, 同学们积极活动起来, 裁剪、摆拼, 忙得热闹而不杂乱。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 在交流中不断发出欢呼声:“我们拼出来啦!”“我们发现拼成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原来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和”“我们已经得出了c2=a2+b2”……你瞧, 孩子们通过自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三、分组授课分别要求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有点像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 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课室上课, 因此, 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 学生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上睡觉的现象。
四、分层辅导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对学生实行分组授课后, 在课外辅导方面可采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 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
五、针对测验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采用分层教学后, 对学生的测验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 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 即A组的同学可以选择B组的试卷, 同样, B组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组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 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
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是比较符合实际和比较人性化的, 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己的操作、合作交流, 探究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是多么的高兴, 他们那成功后激动兴奋的样子, 真让人感动至极。
三、激励赏识, 科学调控和评价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由于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处于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 课堂容易出现混乱现象, 这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 随机相宜地进行引导与调控。例如小组讨论声音过大时, 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 或者让学生聚得更近一点;讨论受阻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 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以赏识的眼光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探索结论正确的要鼓励, 错误的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 不要断然否定, 而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所显现出来的一些有趣的、大胆的、有意义的想法更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扬。在平凡之中捕捉闪光点, 极度夸奖, 将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在进步提高中评价赏识成功因素, 强化欲望, 激励内力, 扬长避短;在失误、挫折中寻找正确和有利因素, 增强自信。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体验到参与探索与合作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
总之,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实施新课程中大力提倡和推行的学习方式, 符合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 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地组织评价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 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乡中学)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2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型教学理念。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手段,探究活动就探究的方向、过程、结果来说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进行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初中学生要独立地进行各种探究活动,是不现实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才能有效地完成各种探究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
所谓合作学习与交流,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是知识建构过程,是认知结构重组过程,是学习提高过程。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动互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工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并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各组之间互提意见,从而共同完成数学建模过程。
一、合作交流的类型
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提供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尽可能把合作交流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就我在平时教学中所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操作演示型交流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追踪数学家的思维历程。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采用操作演示型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例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第1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为了让学生对《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有较深刻的认识,我要求学生利用硬纸板、胶带自制正方体、长方体、三棱柱。在上课时同桌两人交换作品,再用剪刀剪开展在桌面上。待他们完成后,我每桌发给他们3张平面图形,通过两人合作,将每一平面图形折起来,胶带粘合,转变为立体图形。我在课堂上巡视时,发现学生相当认真,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相当好。后来我将全班同学按4人一组分成13个小组进行拼七巧板比赛。七块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板在学生手中或平移或旋转或跳跃,组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学生兴趣盎然,其创造的火花也被激发出来。又如我在教完《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后,在班上演示了两两握手实验:两人握手1次,三人两两握手3次,四人两两握手6次„„被我请到讲台边参与两两握手的学生多达14人,并由班长负责在黑板上作记录。接着我提出问题“假如全班同学全部上来,进行两两握手,那么握了多少次手?待弄清这个问题后,又问“有n个人参与两两握手,那么握了多少次手?”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很快掌握了其知识本质。
2、讲解解释型合作交流
为了纠正学生错误认识,加深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试卷讲评时,我摸索出了一条“以学生讲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讲评模式。这样做能有效地提高选择题、填空题的正确率。让两三个学生讲,全班同学听。讲的学生再一次梳理了思维过程,而听的同学将别人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每每比较,倍受启发。而且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亲切感人,学生愿意接受。如果主讲者出现错误,坐着听的学生会不留情面的指出,会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做法。教师不需多讲,只须面带微笑静听,学生讲到精彩处拍手鼓掌,只有当绝大多数学生一筹莫展时,教师才作适当点拨。这种合作的方式在“于无声处”进行,实则“胜有声”,学生的思维得到锤炼,能力得到培养。
3、作业批改型交流
作业的目的不光是通过作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它的功能还有: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自省、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自尊心、责任感的功能;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尽管初中教学任务重,课堂时间紧,但我们仍需要留很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对于较难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进行讨论,寻找解题突破口,制定解题策略。对于简洁明了,推理严密的解法,教师要收集起来,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欣赏,并将他们的作业评为“优☆☆☆”。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精选,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思维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
4、争论辩解型合作交流
初中生不服输,好胜性强,这是开展争论辩解型合作交流的有利条件,事实上有些知识不去争论、不去辩解是很难弄清其庐山真面目的。对于有些选择题、填充题要引导学生争一争、辩一辩,学生是能豁然开朗的。
实践证明,经过反复争论、辩解,学生对排除法、特殊值代入法,反例论证法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例如:是不是分数的争论与辩解,使学生抓住了分数(属于有理数)、无理数的本质属性,能够有效区分有理数与无理数。八年级下教学完反比例函数后,我引导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进行了争论与辩解,使学生对“图像与x轴可以无限靠近,但永远不会相交”有了更深的理解,体现了数学中的辩证法,渗透了极限思想。合作交流的前期准备工作是独立思考,只有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才会有素材,交流时才会生动有趣,场面热烈。因此我们反对不作深入分析和思考,就去交流,这是不利于认知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经过深入细致的独立思考,能明确自己探索的成功之处,同时找出迷茫、疑惑问题,探索受阻的要害。对于一个较复杂的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单一过程,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可能需要多次反复,但它绝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是螺旋式上升的,会把学生的认知水平一步步地向高层跃进。
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更易营造学生心灵自由的氛围,这是萌发创新思维的前提,此时,小组团体动力机制可促使每个学生在生生交流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融合、交汇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也随之得到增强,潜能得到开发。
二、合作交流的注意事项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标,适度定向。
教师在分组学习前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由学生自行制定或与学生共同确定目标,为合作学习适度定向。教师对教材编排意图的理解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并不是无目标性的瞎折腾,也不是为了让课堂看似活跃而采取地一种摆设,合作学习是不断地追求最优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着寻找一种规律性的数学知识,这知识正是在一次次这样摆那样摆地合作学习中得到强化。
2、合理分组,动静结合。
分工与合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效的合作离不开合理的分工,合理的分工为了有效的合作。这样,个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群体能得到最佳的互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黄金搭档”。因此,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性别等情况结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课前搭配分组,做到尽可能合理,也可以是课上根据学情让学生前后座位四人分组,还可以是按照学生对不同讨论专题的不同倾向在课上自主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常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3、组长负责,优势互补。
合作学习探索过程是始终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去相互合作、动手实践,充分暴露了各自的思维过程,在观察、比较、辨论、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得到第一手材料,并从而得出结论。对四人组或多人组每次由组长主持负责全组学习,明确各组员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分工、讨论、交流和汇总发言,注意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阐述、倾听、整合信息等。组长也可采取轮换的方法,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做到优势互补。如在“无盖长方体纸盒制作的探究”教学中,我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相信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运用准备好的材料,看到一个图形可以就有关知识自问自答,你问我答或我问你答。接着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小组说出一点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并提出一个问题给下一组的同学回答,最后动手制作。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圆满地完成研究学习的任务。
4、把握时机,保障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必须自己主动地学习。合作也并非每堂课适宜,也不是一定在整堂课进行,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时机的把握直接影响着合作交流学习的效果。我们注意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重点处、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处、学法指导的迁移处等组织分组交流学习。在时间上给予一定保障,防止草草了事。例如,在教“过平面内四点中任意两点画直线,能画几条?”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想出的方法最正确。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探讨有的小组写出能画六条,有的小组能画四条,也有小组能画一条等。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真会动脑筋,使他们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5、共同参与,教学相长。
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有时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学习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这样师生平等对话,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收获启示、捕捉亮点,谋划后一课的教学。
6、开展评比,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有时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时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成绩好的同学感到他们只为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成绩差的同学感到影响了本组有了压力,这样使压力变成集体和个人的动力。评比后,小组里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因次,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而学生良好合作交流行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更要求教师以身示
加强学生数学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
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意识。所谓数学合作交流,是指同学之间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动作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彼此之间弥补、沟通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交流意识?
一、加强思想情感的触及交流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关爱所有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
如教师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请回答!"学生回答后说一声"请坐下!"一个浓郁人情味的"请"字,则能温暖学生的心房。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克服学习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二、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交流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因此,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获取、反馈、交流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1、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
众所周知,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课堂教学信息通常是单向传递,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由此来看,凡符合科学性要求的课堂教学,其教学信息的流通应具有"双向性"的特征。该特征不仅表现在教师作用于学生,还表现在学生作用于教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反馈手段,采用提问、板演、练习、考查等形式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信息,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时,教师可安排这样一组练习题:
把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分数化成小数。① 1∕2、1∕9② 3∕4、3∕7③9∕10、9∕14④11∕20、11∕13。待学生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交流。①为什么这些分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却不能?(学生回答不出)
②分数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有的说与分子有关,有的说与分母有关,有的说与分子、分母有关。)
③每组中两个分数分子相同,为什么前者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者不能?这说明了什么?(与分子无关,与分母有关)
④既然与分母有关,那分母有什么特点?请把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⑤把3∕12化成小数(0.25),并分解分母12的质因数(2×2×3)。这个分数的分母除2外,还有质因数3,为什么也能化成有限小数?(揭示:最简分数)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数学学科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或对解决数学的问题,只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正是充分展示这种个性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合作启智等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出现多种不同思路、方法的碰撞,从而迸出发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加减法后,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计算,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经教师启发后,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终于有了多种不同的解法: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发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到交流中。
三、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
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交流,"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这样的评价交流,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各抒己见、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
合作与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是初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养形成及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团结合作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这样一种背景和趋势来看,合作与交流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谓势在必行。
一、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合作交流模式的重要价值及作用
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现阶段教学现状来看,似乎难以达到标准和要求。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确
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依旧占据着教学主导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学习状态涣散。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步骤及设计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只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即可。就这一过程来说,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丝毫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当整个教学过程依靠外在压力推动时,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教师教学费劲,学生学习吃力,教学越发艰难。
(二)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初中数学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霸”的存在,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应试能力强。但是在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高分低能”学生的特点,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一,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性格较为内向,与同学、同伴交流较少;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 ,应用能力较弱。如果回到十年前,这些被我们定义为“高分低能”的学生应该是标准的学习霸王,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成绩法则”、“分数标准”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教育领域人才的要求。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才是社会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除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学生应用能力急需提高的问题外,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面临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单一。众所周知,对于那些对数学课程兴趣不浓厚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是极度难捱、极度枯燥的过程;加上教师亘古不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程开始产生厌倦心理。教师模式是课程知识传递给学生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如果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关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学生对相应模式下的课程知识也会提不起兴趣。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看到,虽然数学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从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似乎都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样一种背景和现状,就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能有效丰富现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以及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合作交流模式的应用,还能有效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提升整个数学课程的课堂张力。
二、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及策略
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一种更新的、效率更高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合作交流模式凭借其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激发的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具体教材内容出发,围绕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及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从知识内容及学生知识基础出发,合理选择搭配模式
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又分为小组合作交流模式与专题交流模式。小组合作交流模式一般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在遇到较为重要且具有一定争议的内容与知识点时,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最好能有合理的固定搭配,如前后桌为一小组等)。但是就这种模式来说,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自觉性有很高的要求,建议可以在一些概念性知识,如“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科学计数法”、“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等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来说,建议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灵活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探究题目的合理设定,在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上,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具体知识构成出发;专题合作交流、探究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少的教学方式,但是就专题合作探究模式来说,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但是就这类合作交流来说,教师一定要注意宽度与深度的合理把握,符合当时学生知识层次及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还应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与优势,建议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应尽量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水平都应保持在均衡,并且一定要注重优等生与学困生的穿插。
(二)教师角色的合理扮演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较为固定,即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但是在初中数学合作交流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应是灵活变动的。在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一点助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信心和成就感的获取,如“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完全由学生单独完成的话,可能会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此时,如果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利用具体的数据为学生示范一些数据中存在的规律与现象的话,必然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思考、学习的效率;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小组活动,同时还应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现场观察,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探究学习开展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重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融入到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去,争取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施俊英.高职院校数学实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朱黎生.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陈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模式构建[D].西南大学,2013.
[5]金丽丽.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交流探索 篇4
一、优化合作学习的组合结构
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在组建小组时, 一定要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在小组内, 尽量保证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 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对每个学习小组进行好中差三类学生的合理搭配, 这样有利于形成优等生与学困生的互补.小组人数以5-7人为宜, 采取前后位的坐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场”, 并在此基础上民主推选组长, 落实组长职责.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相应角色, 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成果发言人等, 明确各自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发现问题, 对不成功的组合体要调整重组, 倡导面对面人人活动, 避免小组一、二名学生谈论.活动宗旨是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确保全组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有效, 共同实现小组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 但学生还是各做各的, 或者学困生向优等生问一下结果, 根本看不到合作的迹象, 这是学生没有合作的意识, 没有合作的方法, 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 失去了作用.此时, 教师切勿急躁, 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 即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责任.各小组长在组内也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使成员参与进来, 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 学会探究方法,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个人责任实际上是独立学习, 这些独立学习连起来就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要素.例如, 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第二课时时, 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 (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 画出一次函数y=1/2x+1, y=2x-5的图像. (2)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 画出一次函数y=-1/2x-1, y=-2x-3的图像. (3)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 画出一次函数y=x, y=x+2, y=x-3的图像.全班六个小组又分成三个大组, 各做 (1) 、 (2) 、 (3) 题, 有明确的目的后, 小组内迅速进行了分工, 有的同学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有的同学求各个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 有的同学在指导检查……不到三分钟的时间, 各小组顺利完成任务.此时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点评, 以提高学生合作的兴趣和意识, 使学生乐于合作, 勤于动手, 勇于争先, 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选择内容, 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合作交流学习, 应注意适当地选择;不能迎合教科书、做做花架子, 在一堂课上盲目多次地进行合作交流;例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就不用合作交流, 而让学生利用定义来求, 就能实现学习目标.可以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有实施性、可操作性, 如规律性较强、涵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大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等.例如:上述的由一次函数的图像获得其性质, 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最后明确一次函数的性质.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教材内容, 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中心是学生, 在与学生的互动与交往中, 教师则是学习的促进者.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注重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 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的帮助; (2) 制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话语霸权,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努力使各成员的机会均等; (3) 鼓励学习和小组发表独立的见解, 积极肯定和赞扬合作学习的共同成果, 善于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的观点转化成全班学生的集体的智慧.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5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要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凸显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去观察、动手操作、记录,从中探究某些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机会。那么怎样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的几个关系呢?
一、要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自主的探究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课仅仅是为了达到合作的气氛,没有真正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我在教学推导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开始出示问题情境后,没给学生一点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所给的问题,这样做对学生一点帮助都没有,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后来我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出示问题情境后,留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余地,等学生有了初步的设想方案之后,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机会,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要正确处理好小组长与小组成员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要求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组长是每个小组的核心人物,组长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的任务是带领全组同学思考问题、交流思考方案、探究某些规律、帮助学困生。总之,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用至关重要。我在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就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对同学们提出要求:“请各小组成员认真思考问题,把自己思考的方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请小组长在讨论交流时,把组员思考的方案记录下来,并帮助小组内的学困生搞好交流。”那么怎样处理好组长与小组成员的关系呢?我认为组长可让小组成员轮流来担任,组长也是小组成员之一,组长必须为小组成员服务,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交流的机会,认真倾听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言,在学习方面不得包办代替小组成员,特别是学困生。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必须以组长为核心,全身心参与学习活动,相互协调,在小组内大胆探究,踊跃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努力搞好本组的合作交流。
三、要正确处理好小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让人人都参与学习活动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因此,如果不处理好小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就容易造成分化,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所以,我能细致地研究分组情况,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等情况来分组,也可以按性别来分组,可以优化组合,还能让学生自愿组合,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搞优等生一言堂,要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让学困生有进步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四、要正确处理好小组与小组公平竞争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的高低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同。因此,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公平竞争中会有明显的差距。教师要善于发现,充分调?有∽槌稍钡难?习积极性、主动性、潜能性和创造性。对于比较滞后的小组要给予鼓励。在课堂上可以搞一些奖励活动,比如,在进行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时奖一些画片、一些用纸剪的五角星、红花片、绘制的大苹果、梨桃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促进小组与小组在学习活动中由公平竞争到激烈竞争。对于落后的小组,教师要运用激烈的竞争机制,找出他们的闪光之处;对于比较先进的小组,教师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奋斗目标。只有处理好小组与小组公平竞争关系,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总之,只有处理好以上几个关系,才能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下面就结合我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关于自主学习方面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我觉得自主学习中合作交流的效果十分显著,所以谈一下小学生的合作交流。
一、合作交流中的小组互动
自主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明显,但很多教师疲于做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尝试,殊不知是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效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很好的方法,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往往让人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学生之间的合作努力,有时能够解决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有时不能,但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开发,这就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小组中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有的弱一些,他们之间的求知欲望与高谈阔论,会让你觉得每个学习小组是那么的温馨与和谐。当一道难题出现,看着他们冥思苦想、思维翻滚、相互提供知识点,你会觉得教师的职业是那么的美好。当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时,那种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每个小组成员的脸上都写满了自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他们心里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的获得不仅仅要通过老师的教才能获得,有时通过自我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全可以成功。
二、合作交流中的竞争意识培养
当合作交流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形成了一定能力,有时遇到问题不是直接请教老师或是自己装作会了,而是自然而然地去小组中交流,互相研究探讨。当一个小组解决了一个问题,另一个小组还没解决时,那种自豪更加强烈,此时,教师一定要有利引导,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如果得到有效促进会对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增强有重大的帮助,但绝不能让这种竞争产生恶性的骄傲与嫉妒心理,否则教学是失败的。当小组之间的竞争出现时,教师可以让优胜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是如何解答的,或是你的独到见解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这样其他小组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逐步提高自己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再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比拼,学习氛围会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时教师的引领
小学生的年龄等特点往往制约着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他们会比较活跃,但有时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予引导点拨。这个引导点拨的时机一定要找准,不能提前也不能太拖后。因为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对于问题的理解还不是透彻时,千万不能参与进去,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开发与兴趣培养。学生会感觉到失望,会认为自己的能力还没用上,就已经被老师公布了答案,扫兴心理必然产生。教师的引导点拨也不能太晚,这样会一方面浪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学生会产生消极心理,失败对学生的打击是不可估量的,教师一定要在关键时刻给予点拨,让学生顺着提供的思路继续前行,从而获得成功。
合作交流在自主学习时要得到教师的大力推广,这样对学生与教师都是一种帮助。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7
一、营造合作交流氛围,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会共同学习、生活, 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 建立合作学习机制, 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方式, 变“双向交流”, 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 他们自然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
如教学“10”的组成时, 利用模拟苹果教具,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苹果比赛。同时提出要求:
1. 每4个人一组 (每组一套模拟苹果) 。同学之间要合作, 一个同学负责分, 其他同学分别说怎样分。
2. 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 有几种分发?
之后, 每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情况。按学生分的顺序, 我在黑板上用数与形表示出来:
看着表格, 我让学生讨论:“10的组成可以分为几组?”“怎样记忆比较快?”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掌握了“10”的组成。
另外, 我还启发学生: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 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 你想到什么算式?……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 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同学, 并且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学生在小组讨论时, 有的学生说想到了9+1=10, 10-9=1。马上有的同学补充:1+9=10, 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了8+2=10, 2+8=10……根据“10”的组成说完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和被减数是10的减法算式后, 我接着问:你们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想到10-0=10, 还有10-10=0, 0+10=10。这种合作学习, 增加了信息交流量, 提高了学生的见解。在交流中, 学生不断地被同伴认可, 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 成功使学生产生自信。这种良好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二、加强动手实践活动,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优势, 认识事物在很大程度上还需依靠动作思维。针对这一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视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敢于发表自己独出心裁的想法, 通过实际操作获取新知, 进而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这样一道题:“把一根长10米的绳子, 分给甲、乙两人扎包用, 甲包裹大, 应多分2米, 问甲、乙两人各分得几米?”解题时学生极易发生错误。我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看怎么分好。然后根据学生讨论意见, 让他们把各组课前准备好的绳子拿出来分分看。这时,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 拉的拉、量的量、剪的剪, 兴趣盎然。归纳各组汇报的情况, 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绳子一端先卷起2米, 然后将余下的部分对折处剪断, 列式为:“已分得 (12-2) ÷2=5 (米) ;甲分得5+2=7 (米) 。”第二种是先把绳子对折, 然后从对折处的一端退后1米剪断, 列式为:“甲分得12÷2+2÷2=7 (米) ;已分得12-7=5 (米) 。”最后又请两名同学量一量两根绳子的长度是否与计算的结果相符。对此, 学生都很感兴趣, 不仅积极参与, 而且都敢说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动手实践, 小学生充分调动手、脑、口、眼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感知变得更加敏捷, 记忆也格外牢固, 是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拓宽学生的思维, 促进数学综合思维能力的动态生成。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开放性的练习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形成学习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由正及反、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现创造的思维过程。这种练习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 更是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的过程, 它能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也能使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教师在开放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提出和解决各种问题, 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实践能力。
如练习题:“东方造纸厂一月份计划造纸240吨, 实际造纸400吨, 一月份多造了百分之几?”我把题目改成:“东方造纸厂一月份造纸400吨, 比原计划多造160吨, 多造了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认真地对这两道题目进行比较, 并进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和讨论后看出, 第一题要先求出多造多少吨的纸张, 而第二题要先求出原计划要造多少吨纸张。这种练习活动可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又如, 学习分数应用题之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仓库里有一批货物5000吨, 10天运完了全部货物的20%, 运完这批货物需要多少天?”题目一出, 很多学生很快就列出如下的综合算式:5000÷ (5000×20%÷10) =50 (天)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学生在热情洋溢地思考与讨论后, 分别列出各种解法: (1) (5000-5000×20%) ÷ (5000×20%÷10) +10; (2) 5000÷[5000× (20%÷10) ]; (3) 5000× (1-20%) ÷ (5000×20%÷10) 。我进一步鼓励学生探索更为简捷的解题方法并适时点拨, 学生在我的帮助下, 开动脑筋, 去掉题中多余条件:“一批货物5000吨”后, 讨论总结出了一个简便的解法:10÷20%=50 (天) 。这种一题多解的练习活动, 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广阔性。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8
一、口头语言
(1)导课时的形象语言。导课形式有儿歌童谣式、趣闻故事式、数学家故事式、现场采访式、游戏式、起源说、用途说等等。导课的语言要富有激情,要有磁性和震撼力,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瞬时进入新课状态。比如在讲“概率”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6年德国世界杯1/4决赛,德国队与阿根廷队在120分钟内战成1:1,把比赛拖进了残酷的点球大战。莱曼神勇地扑出了阿根廷队两粒点球,德国队最终以总比分5:3淘汰阿根廷队。细心的记者捕捉到了德国队获胜的秘密,原来在决战之前,守门员教练科普克递给莱曼一张小纸条,莱曼每次走向球门前都会看一眼那张纸条,原来,它记下了里克尔梅、海因策、阿亚拉等数名阿根廷球员主罚点球的习惯。正是因为有了它,莱曼才取得了成功,帮助德国队杀入半决赛。这就是概率的魅力所在。
(2)精讲时的简练、凝练性语言。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谁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谁就是教育家。”在课堂上,老师要随机应变,用通俗简洁的语言、简单的例子、风趣的比方,给学生讲解问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概念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自握前提“多项式”,结果是“乘积”的形式,即从形式上看因式分解就是从“加减”→“乘积”;在讲“绝对值”时,对于|a|=a;当a叟0时,|a|=a;当a燮0时,|a|=-a,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很难理解,在后继学习中,学生经常出错。在讲解时,我风趣地打比方:因为正数,身体健康,所以可以自由出入,但负数不够健康,怕冷,所以要带一条围巾“-”才能出门。讲解公式思路时,还可以编成顺口溜,比如平方差公式:(左边)两个同号、两个异号,(右边)同号平方减去异号平方。
(3)小结时的概括性语言。小结,不仅是让学生概括自己这节课的所得,老师还要把这一节课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总结时,让学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发言概括:1)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2)在能力方面有什么提高;3)在这节课上,最想感谢谁,谁对自己帮助比较大。比如在讲“代数式”时,我以顺口溜的形式总结:有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便自然出;单独一个数字或字母,代数式里最特殊;书写规则要谨记,列代数式找关键字。在检测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要给学生精选题目,要用最精确的语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书面语言
(1)作业本上的交流让师生心有灵犀。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每天的表现情况,比如可以写“你的作业今天完成得真漂亮”“怎么了孩子,你今天课堂上有点懈怠”“孩子,学习可不能像跳舞那样掂着脚尖,而应该脚踏实地。”等等。这样的交流不出两周,老师就会收到很好的反馈,会得到学生的喜欢,他们会特别喜欢翻看作业本,慢慢地还会反馈信息,有的学生写道“老师,你要多喝水,小心上火”。这种交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会产生心有灵犀的感觉。
(2)让试卷成为师生思想交流阵地。阅卷时,教师不能只给出枯燥、单调的分数或等级,这样会让学生心生厌恶。要让试卷充满生机,让试卷会说话,搭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占领试卷这块主阵地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比如,对于优生的分数不高,我会写道“这说明你近来太浮躁,在数学上没下多大功夫,后面必须全力以赴了!”或“努力吧!别让将来的你,为现在的你后悔遗憾。”或“你看,骄傲了吧!虚心才能使人进步。”对于进步大的学生,我会写道“进步了,老师真替你高兴”或“再接再厉,你的成绩会更出色,你会更加优秀!”对于学生粗心做错的题日,我会写道“怎么搞的?否则成绩会遥遥领先,后悔了吧!”对于一类问题得分率极低的情况,我会对他说“一定要补上这个知识点,聪明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三、行为语言
如果在课间,老师随地乱扔废纸、垃圾,让学生看见了,而老师又没有及时把垃圾捡起来,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说教就会大打折扣,任凭循循善诱甚至是苦口婆心,学生也会无动于衷,因为老师的形象已经在他心目中毁掉了。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完美的,是至高无上的,是毫无瑕疵的。老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榜样和示范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身教重于言传”。
四、肢体语言
这里的肢体语言,指的是学生解答完问题后,教师点头表示对他的认可;在他成绩进步后,教师向他竖起大拇指;在他伤心气馁时,教师轻拍其肩膀表示鼓励;在他感冒发烧时,教师轻触他的额头,甚至是他犯错时教师投向他的责备的眼神等等。所有这些,都会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从心底里喜欢和接受老师。
总之,通过对课堂数学交流的有效性的长期研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了更高的收益,班级成绩在同类班级中名列前茅,得到了家长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
摘要: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仍有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误区,忽视了行为语言、肢体语言等有效交流在教学中的良好应用,以致于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各种“语言”的使用进行了探讨。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9
团队合作、 交流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包括学生个人的责任感, 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面对面地交流以及对整个合作过程的管理能力。 学生经过合理的分工组成小组, 共同承担某项学习任务, 通过团体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每个学生不仅确保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时还要确保组内其他成员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合作交流, 促进他们的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一、团队合作、交流学习的操作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以学生团队合作学习为基础, 把学生科学合理分成若干小组, 教师要精心设计, 把团队合作、交流学习纳入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
1.组建团队、分工合作。 每个小组以4~8 人为宜, 一是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及时性, 让具有不同能力水平和特长的学生一起学习, 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还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二是教师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和干预, 关注到动、静的结合, 课堂纪律容易控制, 在需要的时候提供辅导和支持;三是教师要对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给予分数, 小组成员荣辱与共, 获得的成绩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以此打造他们的团队精神。
2.团队合作学习纳入课堂教学设计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围绕其教学内容, 创设小组交流的情景, 最终要达到学生在团队合作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要注意把团队合作学习融入预习, 学习新知识, 复习和完成作业。
二、有利于运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新课导入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法灵活多样, 只要能针对学生实际及内容特点,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即可。
1.“ 开门见山”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与前面旧知识无联系的新知识的教学。
2.“ 创设意境, 以奇激趣”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习课或巩固练习课的教学。 其优点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中,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兴趣。这在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题目中用得较多。
3.“ 以旧引新”法, 选择与新概念、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概念旧知识为出发点迅速引入新概念、新知识, 这一种方法是学生“ 团队合作、交流学习”最为常用的新课导入法。 因为它不把课前复习提问当成一个独立环节, 而把它与学习新概念新知识融为一体。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新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因此,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当然在引导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的团队合作策略
引导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学习是以“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 ”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 要求人人动口、动手、动脑, 积极合作参与。 在基本训练时, 差生是重点抽查对象, 在强化训练时, 习题的数量与难度以优生为准, 要求优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中差生可以打不同折扣, 因此, 优生不会感到轻松, 中差生也不会感到太难。 这就体现了团队合作、交流学习的最大优点:不搞齐步走, 课堂上优、中、差满负荷。 所以合作学习不像传统课堂教学的“ 抓两头带中间”那样不利于学生发展, 而是兼顾到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要求后进生个个赶上优生, 但求人人都进步。
五、团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团队合作、交流学习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 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有些小组的组长只顾自己学习, 没有帮助自己的组员, 有些学生还是因为基础差不敢开口而很少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及时地纠正引导学生, 首先要从组长入手, 让他明白团队的重要性, 也让他观察其他小组热火朝天的学习气氛;至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则要创造一些让他们说的机会, 会给一些比较简单的话题, 把这类学生带动起来。
总之, 健康及富有活力的数学团队合作学习活动,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 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引导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学习恰好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 以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的单一性,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摘要:团队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 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建一个生动活泼、合作交流的高效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才能学到必需的数学知识,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也只是在公开课中“秀秀”形式,摆摆样子而也.究其原因,原来他们认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具有容易引起课堂秩序混乱、课堂容量较小、教学时间不好把握,甚至认为会使课堂效率低下等弊端.笔者长期担任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由于生源素质较差,学困生较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于是借新课改的东风,将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大胆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几年下来,有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具体操作过程摘录如下,仅供同仁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课题学习
我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均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独立思考这些问题,待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过后,就以同桌或前后两桌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交流,比较异同,彼此分享各自的成果,最后达成共识.我只是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作进一步的讲解.
二、例题学习
对于课题学习中的例题,我一改传统教学形式中由老师逐一讲解的模式,而是首先让学生用演草本将例题解题过程遮蔽,然后自己独立解题,待自己解题完成后,再移开演草本,比较自己解题过程和课本解题过程的异同.如果有自己不能理解、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就请教同桌或合作伙伴.如果自己解题过程完全正确,那就进一步思考,该题是否有其他解法.最后,同桌两人一组,各自将解题过程给对方讲解一遍,对方边听边提出一些问题.
此时,我总是经常鼓励学生:“老师还没有讲解,大家能否独立完成本课的学习?”或;“本例题我不讲,大家能解出来吗?”此时,同学们都希望自己能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展现自己的风采,挑战老师.于是,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
三、课堂练习
我对课堂练习的处理方式为:学生首先独立完成,先自检,再和同桌交流互检,找出异同,或错误所在.
我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同时,巡视每组同学的完成情况,收集同学们完成过程出现的问题,或参与小组交流,或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一些适当指导.最后由我统一订正,或抽查有新思路的小组在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当每节课临近结束时,我都要求学生先作自我小结,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我通过抽查不同层次小组的总结内容以掌握学生本堂所学情况,并进行点评、完整的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两个教学班的课后作业、课后练习,共计两百多份作业本,按学校要求老师全批全改,每天会花掉我很多时间.况且,作业本发到学生手里,学生也不一定认真去看,他们只关心“√”和“×”的多少.这样不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错在哪里,于是,我又建立学习小组,由数学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学生先完成自检,再由小组长从书写格式到结论进行检查,最后签字认可.小组长对错题作业、书写极差作业,有权拒收.采取这种方式以后,学生作业质量很快得到提升,但有同学反映到有些同学抄作业,于是,又制定小组长有对错误作业进行指导的义务.
我把批作业节约的时间用来分析作业存在的问题和进行备课,不仅减轻工作量,而且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作业错误通过合作交流也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反思提升
几年来,我发现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在运用过程出容易出现以下问题: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时显得混乱,容易讨论一些与任务无关的问题,有的学生只当看客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我认为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不能把自己作为局外人,而是把自己当作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中去,关注进度,关注较弱势的小组,适时与小组成员交流.
这几年中,我多次中途接任数学成绩较差的班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都是将合作交流学习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独立学习基础上,进行互相讲数学知识、互相检查作业、互相提出问题.尤其是对于难题、错题的处理上,我总是要求学生要达到能自己讲解,再到互相讲解的程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力、思维判断力也提升了,班平均成绩也经常处于同年级前列.而且师生关系也相当和谐融洽,自己从中感受到了教育教学的乐趣,学生们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当然,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作进一步尝试和探索!
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对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技巧的阐述,表明了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该文章对于新课改的探索有一定积极意义.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11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改革很重要的内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是在积极的、主动探索与合作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因此,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的主旋律.
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现实意义
“自主探索”简言之,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索,获取数学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中获得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探究过程主要表现在学生开展对材料的阅读,实施动手操作、实验,对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对问题的阐述和表达等.“合作交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探讨过程中,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之间有分工地或有互助性、互补性地共同学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法
1.做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前期准备工作——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差异和动手操作能力差异等,优化构建互补型合作小组.一般来说,一个合作小组5~6人,这样才能使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2.要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实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一般来说,如果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就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完成;反之,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或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可有多种结论的,则采取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来获得全面的结论.问题解决后能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提高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探讨“三角形的外角和”时,可采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教材安排,完成“做一做”后,概括出结论: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而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则宜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可通过折纸后让学生讨论、交流,说出所有发现的现象和结论.
3.做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铺垫,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创设高质量的情境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决定于教师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课堂情境创设的质量.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栋教学楼里学习,谁能告诉老师这教学楼有多高?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你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它的高度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获得这一方法时,教师话题一转:你学好“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你就会有很多方法了.这么一来,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了好的情境.
(2)营造合作氛围
在分析和讨论问题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质疑,提出看法,即使学生提出的是错误的观点和问题,也要允许,不要批评,更不能打击、讽刺.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形成宽松的课堂氛围.为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合作的成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
(3)做好恰当的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对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课堂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设计学习的问题跨度太大,缺乏梯度,或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就无法合作与交流.如,在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时,先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提问:引进负数后这些运算律是否仍然成立?请同学们填空并观察下列各组等式.(-5)+8=与8+(-5)=;1+(-2)=与(-2)+1=;[(-1)+2]+(-6)=与-1+[(2+(-6)]=;[5+(-2)]+3=与5+[(-2)+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小组合作、交流.这里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体验到了合作的成功.这样,就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气氛.
4.加强指导和培养
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的.如何指导和培养?首先,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在发现学生不会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让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确立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学生就会围绕目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第三,教师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平台展示自我.学生无论是自主探讨还是合作探究获得的成果,总想更广泛、更深层次地与人交流,与人共享成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平台.例如,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指导其他同学,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解题经验、点评同学板演、练习和作业等.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
四、走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误区
世上任何事的发展和变化都是有“度”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如此,虽然它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容易走进误区,事与愿违.最主要的误区是:一味地追求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不讲究实效.要走出误区主要做到三点: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不要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2.根据学习内容、学生数学素质和知识水平,确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千万不要认为只要给学生自己去学,就是课程改革,把一些没有合作探索价值的内容作为探索内容.3.要根据探索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把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度”,才能较好地实施数学课堂教学.
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 篇12
如教学一年级的“用数学”, 主题图是左边有8只兔子, 其中有5只白兔、3只灰兔, 右边有7只兔子, 其中有5只白兔、2只灰兔, 要解答“一共有多少只兔”这个问题时, 教师说:“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四人小组中商量一下”, 因为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就有不同的解法, 所以教师并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解决, 允许“特事特办”。学生讨论时, 教师对讨论、合作学习的结果及时交流评价。这样一来, 既照顾了个别差异, 又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让学生在和平的氛围中学习, 大大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再如:在教学“高矮比较”一课时, 教师安排了小组活动:前后4人一组, 比一比, 谁长得最高?谁长得最矮?要求先自己想一想, 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 然后小组商量一下, 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一比。学生小组得出几种方案:组1:两两相比。组2:1个人和3个人依次相比。组3:站一排相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得到了体验。在学习统计的认识时, 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先调查本小组每个人的生日在哪个季节, 然后让每个小组去调查全班同学的生日在哪一个季节, 做出一份统计表, 看哪一组调查得最准确最快。学生在小组讨论好后进行调查, 最后在交流汇报时调查得最准确最快的小组汇报了经验, 他们7人每人负责调查一组, 一人留在座位上, 在别的组来进行调查时顺便记录下别的组的情况, 等其他组员调查回来后进行计算, 所以调查得既快又准。别的组也学到了经验, 失败的小组也反思了失败的原因。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要主动与别人配合, 小组要具有分工能力, 协作精神。又如:在教学米、厘米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测量出书本、桌子、铅笔、绳子等物体的长度并填在表中, 尤其在测量绳子的长度时, 学生有的负责拉, 有的量, 有的记录,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而“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分不开的”, 相信每一位教师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
【数学中的合作与交流】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07-29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06-03
数学课堂中的合作教学06-09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07-27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06-26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08-27
数学合作学习09-08
数学课堂合作教学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