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2024-10-13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共10篇)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1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内容提要]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特长,既要着眼于当前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看到适应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理念、调整思路、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的人生添彩。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合作 探究 创新

一、问题提出 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大众数学”、倡导“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等口号。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成为 21世纪的一个生存概念。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主导数学课堂。这样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接受结论转向探索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实践的切入口,旨在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教学形式和新的学习方法,全面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二、《课标》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开展教改,面向全体学生,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立足点是: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能,学校教育则是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创建一种对知识主动追求、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及校园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因此,以此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合作探究改革数学课堂。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掌握,忽视能力的培养,不是追求成才率,而是追求升学率,使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探究潜能消磨在为此而设置的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2)重“教”轻学。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灌注式教学方式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主要反映学生多“唯书唯上 ”,死记硬背,人云亦云,依葫芦 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敢大胆质疑和推测,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变通地分析问题能力,形成思维封闭状态,原有的探究学习潜能完全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3)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较重视的是将知识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很少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及知识用于何处。教学评价追求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的结论,甚至强调现成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4)重知识掌握,轻非智力因素培养。心理研究表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综合效应性,在个体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其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发挥综合性作用。由于一度偏重以教科书为主的知识掌握,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开发,造成了学生兴趣爱好狭窄,情感脆弱、探究欲望减退,意志品质下降。

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下降,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是关系到一代人的素质,甚至是整个民族素质的重大问题。我们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素质教育呼唤“探究性学习”,强调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付之于实践。端正教育思想,革新观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三 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发展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学力目标包括基础性学力目标和发展性学力目标。•基础性学力目标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统一的,•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最低标准,目的是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发展性学力目标是基础性学力目标的拓展和延伸,•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特征,对学生没有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自主选择,自由发展。它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为本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本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2).注重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超越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适应和超越两者之间的辩证结合,•突出对现实的超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协调发展。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超前的教育和对现实的把握。•突出目标的超越性,有助于课程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最新的社会科技动态介绍给学生,•有助于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突出目标的人文性

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强调科学教育,•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实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还强调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等,来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要遵从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自觉需要;教育者要承认学生的差异,通过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主动发展。

2、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但这种主导是以保证学生自主性为前提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3、活动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在活动中进行的。教师所设计的自主学习活动既包括“外显”活动和外显活动的内化。这种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能使每个学生在自身感受中得到发展。

五 根据我校实际,结合洋思经验、杜郎口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们自己的“学、议、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以自学探究问题研讨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自学探究展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分为自学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点评、反馈拓展四个部分,其中课堂教学活动以小组讨论展示的形式展开。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集体研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感受求知的激情与学习的快乐。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坚持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拓展创新。进而实现 “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主动参与、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例如:我们在学完“勾股定理”后,提出“怎样探求勾股数?”以及学完“圆的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作成圆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围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学习中的成功与不足,反馈矫正,拓展应用,以学为主,开拓进取。在这样自主的总结、矫正中,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知识的积累过程,体会学习的艰苦,同时也感受学习的幸福,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合作探究给学生了解教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研究教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气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使之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叶尧城 向鹤梅 编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社的《杜郎口旋风》(李炳亭 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的《课堂教学有效行动策略》(韩立福 编著)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教学,质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此种情况, 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 必须以探究教学为主线, 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情境, 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培养自己的数学学习兴趣与信心.那么, 新课程背景下到底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借助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探索成果

数学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探究成果, 提高探究教学质量.例如, 在教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时候, 针对如何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个问题, 我提出问题:“如何由抛物线的定义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问:1.如何选x轴?为什么 2.如何确定坐标原点?为什么? (要求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回答) 最终的结果充分表明:班里的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探究能力, 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转换教师角色, 变传道授业为激励求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师是最为关键的.我们的数学教师特别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及理念, 和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尽快走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陈旧模式, 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引路人”.例如,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很难理解离心率的定义, 在学生首次接触离心率的教学中, 我组织、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用“几何画板”设计两个动态模拟.第1个模拟的过程是:2c与2a同时缩小或增大一样的倍数, 2c与2a的比值保持不变, 其扁平程度不变, 但椭圆的大小却不断发生变化;第2个模拟过程是改变2c的值, 而2a保持不变, 椭圆的扁平程度随着c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学生在接触到第1个动态模拟实验以后, 很快便观察得出:2a和2c比值相同的两个椭圆虽大小不等, 但它们的形状相似.当学生看到了第2个模拟实验后, 结合第1个动态模拟得出的结论, 又很快分析得出:2a和2c比值越小, 椭圆越接近圆, 当2c变为0时, 椭圆变为圆.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离心率的定义.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 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质疑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不会质疑的学生是万万学不好数学的.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努力让学生改变传统的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定理、公式时, 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 在疑问中求发现, 这正是创新的动力.我在教对数的运算法则“logaMN=logaM+logaN (a>0且a≠1, M>0, N>0) ”时, 并没有直接给出公式, 而一开始就提出疑问:logaMN=logaM·logaN吗?或是logaMN=logaM+logaN吗?当时有些学生有困难, 启发:可用特值去猜想.接着, 再引导同学们证明, 让学生在疑问的诱导下发现了公式.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不仅具有“问题”的诱导性、启发性和探索性, 还应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高中数学课堂中, 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使之与学生己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适应.唯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可以通过挖掘数学情境中的数学关系, 提出更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从而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譬如, 一次在探究“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时, 笔者就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以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给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 点C是圆A所在平面上一个定点, 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和DE的交点为点F.当点D在圆A上运动的时候, 让我们来看看点E的运动轨迹.

笔者运用“几何画板”向学生演示点E的运动轨迹, 当同学们看清楚点E的运动轨迹的时候, 接着, 笔者让同学们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当同学们完成这个论证之后, 笔者又提出下一个探究问题:大家都想知道点F的运动轨迹吗?那么, 它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1:是椭圆.

生2:是双曲线.

生3:是一个点.

学生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意见.

师:说出各自的理由.

……

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使我们的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本质和思路,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探究式教学是很值得我们提倡的, 需要进一步加大探究教学的发展的脚步.

五、结 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日常教学总结, 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思维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 希望在更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Robert J.Stemberg.The Nature of MathematicalReasoning.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Reston, Virgina Yearbook, 1999:37-44.

[2][美]大卫.杰纳.马丁.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08-01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合作教学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将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的“合作原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人际交往促进认识的发展。从国内外的教学实践来看,合作教学在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的效果明显,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近十几年来最成功的和最重要的教学改革。

我国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小组活动被逐渐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合作教学得到了学术界、业界乃至政府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长”也被写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但是,相较国外,我国的合作教学相关的研究及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实施合作教学、促进我国合作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叫法,如在前苏联等国家将其称为“合作的教育学”,欧美国家则称为“合作学习”、“合作授课”,而我国则称为“合作教学”等,但综观这些不同的形式和叫法,他们具有相同的教学理念和内涵,主要表现在:

合作学习小组是合作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社区、家长等教学相关的不同因素间的互动对合作学习小组中的个体进行协调和管理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必须事先进行目标设定,通过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以及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和奖惩,促进合作小组中成员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1、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合作学习通常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成员互助等方式为学生创建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和尝试,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机械式的知识传授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是老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题,学生对老师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3、改善学生关系,增强个体责任感

合作学习中学生会对学习小组中个体成员的学习成败以对待自身成败的方式进行归因,而不是片面地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结于外部环境,这将有效地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迫使学生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才能不影响小组整体的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增强个体责任感。

4、实现教学评价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由教师一手包办,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作用是被动的、不积极的。在合作学习中,采用的是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方法,是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的科学的评价方法。通过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够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的发挥,让教学评价的侧重点由个人达标转向团队合作共同达标,实现教学评价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此外,合作学习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促进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共赢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对策

初中数学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一般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为3至5个人,在开展学习前先明确好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的分工,学习过程主要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在创建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有以下的具体对策供参考:

1、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并非适宜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其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或者较高层次的认知任务有更好的适宜性。初中数学的授课内容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要选择那些相对复杂的知识点和问题展开合作学习,尤其是对有多种解题思路和答案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思维空间大的教学内容,扩大合作学习的空间。

2、协调好学生合作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时期,其渴望自由,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教师家长式的管理,但是其又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鼓励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通过团结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在学习、情感、关系等方面的处理进行指导。

3、合理分工,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运行机制

合作学习中,要将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责任进行明确,使其能够对完成自己的任务充满信心和积极的态度,并且通过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对合作小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让合作小组更好、更健康地运行下去。

4、采用多样、灵活的合作形式,提高学习效果

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要考虑初中数学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多样性,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形式化、机械化的教学方式,要不拘泥于形式,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探索和建立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合作学习,从而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2] 宋良喜.关于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0).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 篇4

我认为,美育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李岚清同志也讲:“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我们要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我们要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实施美育呢?

一、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美化,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师注重自身的素质美化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前提。教师作为一个传导、授业、解惑的主体,既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旁征博引的口才,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等内在美,也要注重自己外在的形象美(包括神态美、表情美和服饰美),以此来吸引学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迪学生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教师注重自身的美化还能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和技能的热爱,乐于把他们的精力和才智运用于对事物的探索和对知识的追求,从而培养他们主动的持久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学习、探索、发现、创造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借助审美情感促进了知识和理性能力的获得,也从相对独立的审美信息中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我们有时听到学生反映:听某某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指的就是从审美评价的角度总体上对教学的积极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就会得到提高,审美品味逐步趋向高雅化,从而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育魅力的学科,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它们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当我们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艺术殿堂漫游时,就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感因素。其方法和途径有:

1、引导学生感悟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体会汉字的形象美。汉语言文学是“形”、“意”最完美的结合体,其丰富沉实的美的底蕴为世界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所不可比拟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幽默的说:“中国的文字好像一个美丽可爱的贵妇,而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可见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意蕴代代相传。如简单的象形字“水”字,我们的祖先抓住了水的流动性这根特征,把水描写成流动状,“水”字的造型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智慧,体现了美学的特征:对称美和曲线美。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识字与写字的机械训练中,还应通过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思维方式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使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成为自主的文化积累、审美体验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象“虐”字可从这个字的意思向学生解说:“虐”是老虎发怒时所表现出的凶残之意,这个字的上半部是“虎”字头,下半部是老虎发怒时“爪”的变形,方向是朝外的。这样,学生在形象愉悦中就掌握了这些字的形义,领会了汉字的美妙。

2、指导学生美读感悟语言的音乐美,体会美育的直觉性。美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景跃于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汉字因其有平仄四声,双声叠韵,一经成文,无不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具有感人的魅力。不仅唐诗宋词吟咏音调抑扬顿挫,声律和谐优美,就是一些现代文也不乏音乐之美。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读了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典雅、清新、秀丽之美,这就突出地表现在30多个叠词的运用上。所以指导学生美读,使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抑扬顿挫,读着读着,与作者心灵相通,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进,也自然会感受文章的美感。就如要读出李白“缘愁似个长”的满头愁,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船愁一样,有意蕴,有味道。

3、引导学生品评教材内容的语言美,注重美育的渗透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美的思想感情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品评文章的语言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研究诗词的构思美,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都是要经过对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作品句式灵活,变化多端,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得语言,要激励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指导学生欣赏美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除了能用丰富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同教学内容有机的配合起来外,如果能运用电视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配合,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如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爱莲说》等课文时,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那么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是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53孔之多的苏州宝带桥像读一篇史诗,南方风雨桥为何是画家和摄影师们搏斗的地方等形象和“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就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欣赏这些事物中得到美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从而达到理解美、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境界。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5

子长中学

高巧转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两个“突出”。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其具体施行办法如下:

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如复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章节、默写词语、讨论疑点等教学内容。

2.依据教材、设置活动。要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老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第三部分可改编成课本剧片断让学生表演,因为这部分集中了小说的全部人物和矛盾冲突,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展示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改编、演好这场戏,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又如讲授《崇高的理想》一文时,就可由“金榜题名”这个成语生发开去,设置成语接龙的活动。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分层设置活动,保证活动质量。安排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同对教材的处理一样,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在安排活动时应考虑教材难易和学生程度,以保证活动质量。首先,学生活动的起点要适当,因为活动目标定的低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形式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说到教学的终极目的时,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以为他们谈的应都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值得我们深思。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唯考而教,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或只能起到留声机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拿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是凤毛鳞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萎萎”,这种恶习甚至带入了高考试卷。在江苏省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随处可见。由此表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并非小题大作,而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老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人说,21世纪所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创造性人才。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看,这话说得很地道。语文课是基础课、工具课,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老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优势,从课文中设置思考点。比如,学习高中第三册小说单元,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别里科夫这个人仅仅是可憎吗?如果佛莱思节夫人把三万六千法郎还给路瓦栽夫人,她能幸福吗?祥林嫂生活在当今社会,她会怎样?蚂蚁爬墙,爬了一段路程掉了下来,接着再爬,多次反复,仍爬墙不辍,这种精神值得称赞吗?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其中有对社会的思索,有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有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6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是以应用能力教育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讨论了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教学创新,以突出数学与数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并使学生懂得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职教育应该是以应用能力教育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都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第二,课堂教学课时减少,教学质量降低。第三,在课堂教学中,重教师讲授,轻学生研究;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第四,教学中缺乏对最新科学技术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的输入,等等。以上问题在教学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约束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萎缩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势在必行,并使之与科学技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数学和数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突出实践、试验及其应用,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兴趣,依靠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是不行的。在课堂上,必须让学生亲自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介绍多元函数的偏导数概念时,可以启发学生与一元函数的导数定义进行比较来学习。一元函数的导数定义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比值的极限,刻画了函数对自变量的变化率。而多元函数的自变量虽然增加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考虑函数对某一个自变量的变化率,即在只有其中一个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其余自变量都保持不变,此时可以把它们看成常数的情况下,考虑函数对某个自变量的变化率,所以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就是一元函数的导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具有了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其次,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思考题。例如:在学习第一重要极限(1+)=时,可以告诉学生只要是1∞型极限都可以利用第一极限解决。对于

(1+),(1+),等类型的极限,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举一反三,并将所学的与极限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最后,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贯彻教学始终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重在方法上进行指导,将着眼点放在挖掘和展现数学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价值上,注意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比如,在讲解重要概念时,应结合概念的实际背景及形成过程,并重点介绍概念所体现的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启发学生抓住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环节。鼓励学生勤于动脑,进行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内容少而精,要重在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激励学生质疑、争论,锻炼其自学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通过三维图形、动画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又有趣,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多媒体只能是在一些时候辅助教师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例如,在介绍极限的运算、导数的运算、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等内容时,就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而在讲解某些抽象概念时,比如,对于变上限积分函数的概念,可以结合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利用多媒体动画形象的展示出定积分“”的值是随着的改变而改变的。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是一个关于的函数,即变上限积分函数。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不能整节课都在操作台前用鼠标点来点去,将内容按照授课顺序单方面一味的展示出来,不给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这样,会抑制学生情感的释放,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也只是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观看者,教学也只能称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因此,应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高等数学》选择的教学内容,首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在不影响数学的系统性的原则上,适当删减内容。如:电子与机电专业,应增加积分变换的内容,而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应增加概率统计的内容。在内容讲解时,也应突出实用性,降低理论要求,力求学不在多,学而有用。

数学实验是借助于现代化计算工具,以问题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增加数学实验的教学环节,展示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数学的巨大威力、数学的美,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各种基本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软件求导数、解微分方程、展开幂级数、计算线性方程组等,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软件,并可以利用它来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达到由“学数学”向“用数学”的转变。

另外,在教学中重视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数学建模是数学与客观实际问题联系的纽带,是数学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桥梁。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训练学生的联系或一种实验,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例如,求二元函数的最小值。可以将函数看成是动点到两个定点和的距离之和。由平面几何的知识可以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当动点M在线段AB内时,其距离之和最小,最小值为。这种的解答方法就是在正确地将函数“翻译”成它的几何意义后,巧妙的运用几何模型,简便地求出了它的最小值,比运用求导方法解题要简便得多。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构建建模意识,可以使学生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中逐步领会到数学建模的广泛性,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改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评判标准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7

1. 课程发展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 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进行,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目的。其中, 过程与方法起到桥梁的作用, 是重要的占统治地位的学习策略。在众多的学习策略中, 对于学生来说, 探究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 发现问题, 搜集信息, 形成解释, 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其中“发现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知, 面对新知, 要去尝试使用工具 (如图解、符号、图表、数值、文字资料等) 分析它以及与已知进行比较, 最终获得正确的解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探究列入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之中。这表明探究不仅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同时还是地理课程的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 通过探究提高师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学生发展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 注重过程, 本质是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中能成为探究者, 并独立地或多或少地由调查各种可得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在这种方法下, 教师应作为一个指导者以及学习的助长剂, 而不是信息的权威,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潜能, 在未知世界里探索, 增长真知灼见。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认识活动,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探究是思维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 形成探究性的思维意识和习惯。

二、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 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与学生思维的特点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 都有适应的人群, 同一种学习方式, 也要根据个体差异, 给予不同的学习指导。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通过主动探究, 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它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学活动。将这种学习方式置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目的是使学生凭借这种学习方式, 去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高中生来说, 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已发展到趋于占优势的地位。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地理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提升, 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所谓辩证逻辑思维, 就是从看似对立无法“调和”的两个事物之间, 深刻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 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或形态, 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即人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一步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反应。辩证思维能力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 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 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由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使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有些没有结论性的解释, 这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给教师设计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机会。但目前, 在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中, 较多地采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等方法, 而较少运用辩证思维, 忽视了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学生的现有水平, 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即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依据这一理论, 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中, 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使学生学会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 使他们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 去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2. 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探究性教学中利用学生辩证思维性强的特点的基本方法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 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 学会对已有的资料做多方面的分析, 继而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 得出自己的结论。图1为运用辩证逻辑思维进行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应用举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以新闻素材为背景, 借助多媒体, 播放《日本地震诱发福岛核泄露》的录像,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可怕的地震及核泄露的危害所吸引。放完录像后, 教师及时出示下列资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011年3月11日,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在其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诱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放射性物质一部分随大气扩散, 一部分随水流出。

面对上述录像和资料,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担心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地震和核泄露的危害、损失, 灾害发生的原因, 能不能避免灾害的发生, 我国会不会受到影响, 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此基础上, 教师筛选出与本课内容有关的问题“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中国”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二, 辩证分析, 深入探究, 寻找答案。

学生明确了要探究的主题之后, 就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来论证主题:“日本的核泄漏会影响中国”或“日本的核泄漏不会影响中国”, 从哪些方面来解释?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和已有的知识, 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鼓励学生勇于实践, 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并激起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面对地理问题时, 多进行利弊分析, 不搞绝对化, 多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思考, 尽量全面、客观地进行探究, 开阔学生的思路, 便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本课的探究中, 学生往往从自然 (大气环流和海水运动两方面) 的角度考虑比较多, 很少从社会经济方面考虑。这时, 教师要及时加以指导, 从新闻报道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由于福岛核泄露, 人们抢购食盐、板蓝根冲剂, 对社会安定、商业领域等产生了影响, 也给我们的核电工业部门敲响了警钟。

第三, 表达交流, 总结提高。

课堂上, 学生公布他们的探究结果。有时会产生矛盾冲突, 学生间通过相互质疑、再次论证, 在教师的引导下, 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样, 学生通过交流, 在博采各家之长的基础上辩证地认识和理解了所学知识。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重点突出, 尤其是新知识, 在总结阶段尤其要系统地突显出来。如本课是“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对洋流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自主学习, 但在表达交流时, 只说出了与探究问题有关的部分内容, 其他内容学生到底掌握得怎么样, 教师不得而知。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之后, 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将洋流的基本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 并进行课堂检测, 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原则。

三、进行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启示

新课程的高中地理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正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高中地理课程是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门基础课程”,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探究学习”, “逐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和经历”。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要从每一节课入手, 实施探究性学习等新课程理念, 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逐步弥补高中生在思维品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进行地理教学的依据, 在探究性学习中, 要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就是要分析学生的预备知识和技能基础是什么, 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体验有哪些, 还必须根据具体实际来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 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玉山, 李金国, 张春贞, 薛梅, 何美珑.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试行) 地理学科[S].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8

【关键词】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1深刻理解探究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在课堂中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而获得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教与学的活动。具体说就是教师在充满民主和谐氛围的课堂环境中,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由个人、小组、集体的研究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将自己所学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我探究自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理学科中的探究教学,其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它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通过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具体地说就是: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变学生的接受式的学习为探究式学习。

2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 物理教学的探究性教学应当如何实施呢?下面以物理选修3-1《电阻定律》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2.1提出问题。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问题应当针对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于,提出驱动性强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如本节课我们从介绍每年发电厂损失的电能开始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输出线上电能的损失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减小电能的损失?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明确下一步要探究的目标。

2.2设计方案。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结构上进行建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设计可行的探究方案,并能有所创新。如在定量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教师提供了两组固定在平直木板上的电阻丝,一种足同种材料,不同横截面积的电阻丝;还有一组是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铜丝、康铜丝、铁丝、电炉丝、镍铬合金)的电阻丝。另提供一个接触式数字瞅姆表,可直接读出所测电阻的电阻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器材,在热烈讨沦后,提出了种种设计方案,最终确定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材料、长度、截面积三个变量的关系,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2.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收集和处理数据的习惯:设计好表格,分类记录好实验数据,并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并将结果向全体同学公布,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学生间的相互能够引发新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及探究所得出的结论或解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本节课中,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学生将实验的数据输入后,比较容易地得到物理量间的关系曲线,这样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很容易就将正确的假说(猜想)变为结沦,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起科学知识。

3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注意点

3.1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放开,盲目尝试。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收集有关资料,收集身边一些生活、生产用品作为实验器材的补充,同时,教师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情境。

3.2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不是两种对立的学习,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否认接受式学习,而搞探究惟一,事实上探究活动存在着计划性差,探究过程长,耗时多的不足,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也不适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所以我们要从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因素,尽量去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和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式。通过物理探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欲望。达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感三方面的教育目标,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持之以恒,将探究教学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就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探究 篇9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让学生在知识的课堂中去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如何在所教的学科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是很多老师都在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这里,我结合我所教的课程初中数学,简略的谈下我是怎么来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老师在其中所应起到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解答这三个环节是我们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

一、自主探究,课前预习。现在我们的教学实际是课时紧,任务重,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

内完成教学任务,搞好课前预习是必须的,更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节前,先提出“为什么不能在正方体中截出一个七边形来?”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回去预习这一节的内容。通过提出这个问题使学生带着一个疑问去预习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就会主动的去预习这一节的内容,努力的寻求为什么不能截出七边形来的原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将要讲到的内容,从而达到预习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师生适应,教学默契。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这里的合作学习既有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又有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创造一个既有学生单人学习,学生合作学习,还有师生一起学习的学习氛围。既能让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也能让学生得到共同探索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认真的学习理解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例如在课堂中对单个学生提问,或者让学生们一起回答,师生一起来探讨等,例如让某个学生上台解答,台下的学生来做批改,教师在最后进行讲解等,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所学习到的内容。

三、精讲点拨,提高效率。课后的作业批改能使得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掌握所学到内容的情

况。而对作业的讲评则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我常常讲课前,先对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对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着重讲解,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生本课堂 怎样在教学中实施 篇10

在开始生本教学研究中,我发现这样几点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第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有的老师觉得:课上,交给学生问题,学生准备,再交流,也是先学,答案是否定的,生本教育中所谓“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思考,也就是自己学,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胸有成竹,有备而来,让课堂成为展示先学的舞台。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一二年级不适合做生本,也是错误的认识,也许有老师要问:一二年级的孩子这么小,能养成这个习惯吗?我想:生本教育模式从入学开始,养成习惯,才更有发展潜力,试问若是中年级或是高年级凭空做起,不是一样从零开始,而且半路杀出的学习方法难道是对一二年级自己的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所以,生本绝不是中高年级的事情。无论路有多迷茫,我们还是竭尽全力寻找着回家的路,以生为本是方向,比起漫无目标的走,当然容易的多。

第二点,前置性作业布置。在各类观摩课,常态课上,常看到老师设置的前置性作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前置性作业是任务性作业极少,腾出时间给孩子大量阅读,预习。有的老师要问,大量查找资料,我们都是做过的,不见其效,其实,以往我们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搜集的资料,在生本课堂上是要求学生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汇报给同学。大家都知道,要与人交流是需要思考的,尤其是将课外资料和同学交流,首先,他要吸收这段文字,还要通过逻辑思维使句子完整通顺、讲得生动。课前,学生大阅读、课上大交流,久而久之,语文能力不是无形就在提高吗?要比我们逐字逐句的帮助他咀嚼,消化吸收,来的不是自然和有效吗?

前置性作业设计是要动脑的,一定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抓住知识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后,再从中选择出最适合学生的起点、用最直接的方式交给学生。“低入”。即教师的设计简单化,让学生的活动容易化,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能力多做。真正的“低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坚实的支持、清晰到位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去感悟知识。

第三点,生本教学中的大阅读。难怪我们的教育被人戏称为“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我们甚至二三十年来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这样的教学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啊!束缚,束缚,还是束缚。束缚中包涵了对教师能力,对学生能力。

暂不说阅读教学策略,单是阅读一个字眼,就让我们联想起,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很高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民众阅读相当匮乏。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我们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在以色列本土,大概有600多万犹太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不超过3000万人。这个在公元70年以后就失去了祖国、到处流浪并寄人篱下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世界级杰出人物?

马克思、爱因斯坦、卓别林、毕加索、、卢森堡、基辛格、摩根、巴菲特……在全美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和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占美国总人口2%—3%的犹太人占了一半;在全美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1/3;全美律师中,犹太人占1/4,华盛顿和纽约两地的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犹太人占40%;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1/3;全美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不胜枚举。一个民族获得这些杰出成就,靠的是什么?是智慧。而智慧的背后,是犹太人精神成长历程中对于书籍宗教般的情怀。

很多人说,我们天天不都在读书吗?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但是,这些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安全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我相信他肯定是一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每个孩子在两三岁之后就要开始自主进食,甚至更早。教科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对于人类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精神发育肯定不健全。如果一个孩子在十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离开校园就很容易将书本永远丢弃到一边,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成绩虽然普普通通,但对阅读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生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的未来一定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初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所以,我们应该向生本语文教学以大阅读为核心看齐,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的。

第四点,小组评价。大家都在努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课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交流,这里一定要注意,什么问题交给小组最恰当,如:晏子使楚一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围绕晏子的第一次反驳过程,结合前置性作业,抓住描写晏子动作和语言的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夸父追日的找到夸父想法神奇感动你的句子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汇报。一定要有一个对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评价的具体评价方式。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但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好学,善于思考,还要形成生生互评,组组互评,更要有具体的评价结果。

上一篇:七彩的端午节作文下一篇:勤能补拙曾国藩是笨鸟励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