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鉴赏论文(共9篇)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篇1
第一题: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到音乐,有人曾经说过:“建筑是音乐的凝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得艺术,也是是声音的艺术。它的材料是声音,它不可能想造型艺术那样塑造和描绘出形态逼真的物象与人象,也不可能像语言艺术那样表达明确的思想,叙速具体的情节。但它可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与共鸣。
而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当数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地上由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的,以及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的我国少数民族或国外外族的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一切音乐品种,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
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在器乐上:中国传统器乐共有8类包括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戏曲类就有很多了,其中发展成曲种最出名的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还有“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的秦腔。说唱音乐早期都是农民艺术。由于曲种的流行地域不同、流传的阶层的审美观念不同 ,以及南北文化差异 ,就形成了南北说唱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关于民歌文化,那就真丰富多彩了,而且是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而萌生的,每一个民族又各以多样化的歌唱形式和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主要有五种形式:劳动号子、舞歌、山歌、小调、长歌。
徐中玉说过:“大学生需要吸取全人类文化中于我们有益的成分,对我们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累,则更应有广泛的理解,并加以发扬光大。具有宽厚的人文底根,肯定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在思想、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方面,它是通过积累、沉淀、世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与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它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传统音乐从人们有意识开始就形成衍化,早在《诗经.》中就有诸多体现,它是最原始的,最朴实的,最纯洁的,它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一朵奇葩,一道激情澎湃的洪流。同时通过对中外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更感受到了音乐之于人的感悟和力量。它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和交汇。
传统音乐已及其他音乐都可以直接而强烈的表现感情,心灵的撞击仿佛是语言的交流,给人更深重的理解。音乐也能间接的反映思想意识和生活现象。比如听《春江花夜月》,我真的有一种荡舟湖上,体会纯朴而美丽的风情。又比如《二泉映月》,在那悠扬有不失激昂的旋律中,我听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反衬出他悲惨的一生:双目失明又受反动派的迫害。那个调子仿佛在控诉对于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不公与挫折,悲惨的命运,世事的折磨与严酷的压迫,又仿佛在歌颂无比坚强的内心与意志和崇高的追求与信仰。
作为人类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它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然而在现在国际化与社会化的影响下,这种文化在逐渐的被取代,不受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还有一部分传统音乐文化由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依赖于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生存环境及特殊的“口头”传承方式,均面临着急速消失的危险。因此传统音乐一旦“消失”,就是“完全的不留痕迹”,在这些“边缘位置”的音乐中也包含着我们的本土音乐,而学生却是传统音乐文化最好的继承人。我们应该利用我们作为大学生的力量与智慧呼唤全社会来传承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规日渐详细,我们要抓住当前的形势宣扬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让人们树立起对传统音乐保护和挖掘的意识,担负起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的重要责任。
总之,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它让我感受得到心头的一片淤血逐渐划开,能够看得清曾经走过的路,未来要走什么样的路,让我在它的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第二题:
多元文化之所以为多元,就是涉及的地方广,涉及的题材多。它与本土文化是对立的。可是我觉得它包括本土文化,然后吸收了外来文化,使多种形势、风格、体裁得到融会贯通。多元化音乐教学打破封闭、隔阂加大开放性,使我们做到对世界音乐有一宏观的了解,知道我们与其它音乐文化区,其它民族、国家相比较有哪些共同之处与独特之处?本民族音乐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而我们以前的音乐学习紧紧围绕中国的一些音乐,这样让我们的视野有狭隘性,对音乐的认识也没有比较后的深刻认识。
常言说:“老师是启开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我觉得中外音乐鉴赏的老师更是如此。您带我们走进了艺术的大门,走进了音乐的天堂。我觉得可以享受音乐,可以品味音乐的人,都是幸福的人。谢谢老师带给我这种幸福,并教会我怎样去更好的体会这种幸福。这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无论哪个地方的音乐都有自己的色彩,而且是五彩缤纷的,可是它们都不矫揉造作,都只为表达我们的情感。让我更珍惜在音乐中的幸福。
建议:希望老师继续保持和同学交流的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我们的兴趣。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篇2
笔者认为, 当下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论证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首先应本着所选择的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音乐鉴赏教学中所涉及的音乐作品一方面要注重音乐的基本要素、组织手法、内部结构、音乐语言的特点和作曲家为了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在音乐形式上所作的创新;另一方面, 也要重视音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和精神内涵。在学生的人生观成熟的重要时期, 应侧重一些作曲家成熟时期的作品, 它能代表时代思想、文化和作曲家本人的风格和特征, 它们会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克服音乐专业理论偏深或过于专业化的倾向, 选择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得很好的作品, 当然, 这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但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在这个方向下, 我们应在教学内容所涉及范畴的选择上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古”、“今”的角度出发选择音乐作品
根据对来自全国的音乐教师的调查访问表明:涵盖从古到今的优秀音乐作品中, 许多一线的音乐鉴赏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掐头去尾的现象”。就是对远古时期的中外音乐作品, 包括中世纪文艺复新时期的音乐作品不作提及。除此之外, 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作品完全抛弃, 特别是当代音乐作品, 虽然在这两方面我们不会将其作为欣赏的重点, 但并不代表它们并不重要。事实上, 社会文化的变迁, 艺术风格、流派的形成, 音乐作品的传播, 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变化, 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特别是每一种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形成, 它们都是与上一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的, 古代音乐元素往往是它后来各个时期的音乐中的重要基础, 欣赏内容的选择应是要追溯到最早期的有史可记的音响作品。如公元6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 它的扩展在封闭的教会音乐中拉开一丝裂缝, 通过附加段、继、宗教剧, 教会音乐开通了一条伸向外部世界的渠道, 当单纯的格里高利圣咏一旦被精心修饰扩展, 多声部复调音乐产生了, 它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 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 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 唤起了理性的作曲意识, 这些对后来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的影响是不能缺少的。
另外, 从20世纪到当代国内外音乐作品在广大的音乐鉴赏课中出现的也相当少, 虽然它们也不应是欣赏中的重点, 但我觉得应该有所涉及, 特别是1945年以前的西方现代音乐和当代中国音乐, 虽然他们可以不象音乐专业院校学生那样对它们要有多么地了解, 最起码他们应该知道和我们这个时代如此临近, 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家们在做什么。因为作为同时代的年轻人, 他们有理由对本时代的任何音乐作品作一个历史的鉴证, 在他们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再不能出现“断裂”和“空白”。
总之, 音乐从它开始萌芽的那一刻便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音乐充实了历史, 历史造就了音乐。从西方古希腊最早的刻在墓碑上的挽歌到西方当代多元的现代音乐, 从中国《吴越春秋》中纪录的《弹歌》到当代中国新一代音乐人的“新潮”音乐创作, 音乐的历史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 从古到今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知识我们都应该有选择地纳入到音乐鉴赏的教学中。
二、从“中”、“外”的角度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
众所周知, 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 其中精品作品多得不胜枚举, 针对中国的、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 我们都应该适当地引入到音乐鉴赏的课堂中, 不能说要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笔者做过一个调查:如今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调查结果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感到震动, 数据显示, 学生们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关注程度明显超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关注程度, 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程度也远远低于对欧洲古典音乐的了解程度。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异口同声地说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但却没有几个人能唱出自己家乡的民歌, 或是列举出五首以上的经典中国传统器乐曲的曲名。历史的教训也在提醒着我们做一些深刻的反思。
另一方面, 西方音乐以其强大的攻势被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作高级营养,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欧洲音乐的欣赏概念几乎占据了主要位置, 在长时期内形成了一种惯例和模式。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对世界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从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史上可以知道, 秦汉的乐论辞赋、六朝的讲唱变文、唐宋的传奇戏剧、明清的话本小说及历代流传的民间歌曲乃至宗教音乐, 都曾对整个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音乐该怎样展示几千年来的精华、怎样提升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应是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匈牙利这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方面做的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创作的音乐教材, 便是牢牢地建立在匈牙利及其先辈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上。你可以不喜欢, 可以不热爱, 但不可以不去了解、知晓, 这是中国人的“母语”文化之一, 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应成为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音乐教育都应把它本民族的音乐包括进来, 才有助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繁荣昌盛, 也是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理解的重要的一课。因此在我们的课程当中, 传统音乐起码也应占有一半的欣赏比重。当然, 除了致力于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的赏析之外也应该体现和做到与世界的接轨。所以, “中”、“外”两方面的欣赏内容都显得十分重要。
三、从“雅”“俗”的角度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
实际上“雅”和“俗”是最难确定的东西,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 在传统美学领域, 仍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可以区别雅、俗的审美标准, 它们具体表现在语言、体裁、题材、手法境界等诸多方面, 虽然一提到“雅”我们就会想到“高雅”, “俗”便是普通的大众化。此处笔者所称的“雅”、“俗”, 不是建立在所谓的“高雅”和“大众”音乐文化的对立上, 而是建立在音乐的多元共存的基础之上。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乐作品多半是所谓的“高雅”音乐, 教学内容以欧洲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作品为主, 许多音乐工作者对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抱着轻视、冷淡的态度, 谁要是搞了“流行音乐”就意味着玷污了自己“神圣”的艺术工作, 一直到现在, 还有不少的音乐教师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当然, 作为长期以来经过历史筛选和检验的传统音乐和近代无数音乐家创作的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 它们表达的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生活乃至人类许多方面的东西, 其中所蕴含的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巨大而丰富的, 从其中所能得到的精神陶冶和艺术享受对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在教学中, 现代通俗音乐这一块的缺乏, 通俗音乐、各种摇滚乐或其他的流行音乐有没有资格在学校中通过听赏来让人体验呢?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课堂里增加流行音乐的内容。当然, 在选择这类作品的时候, 我们要注重作品的内在品性和它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选择既是出色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爱的, 又有丰富表现力而充满活力的、健康的作品, 使音乐欣赏课的内容既包含“雅”的部分, 又有“俗”的部分。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所说:“在教学中, 老是用伟大的音乐, 既不现实也不必要,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音乐能力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任何年龄的人, 都不应指望他们时时都要殚精竭力。……将好的通俗音乐排斥于音乐教育之外, 不仅失去了很好的教材, 而且更糟糕的是, 这是一种矫情的、精英主义的行为模式, 只能使音乐教育事业也变得矫情和精英化起来。”所以我们对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对具有不仅是“雅”, 还包括有选择的“俗”的音乐的多样性持开放的态度。
当然, 除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音乐风格的角度、音乐体裁的角度等方面来全方位的论证学校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选择范畴。笔者认为这将是一个重要和极富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冯兰芳.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中国音乐教育, 2005 (10) .
[2]修海林, 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中外文学作品鉴赏之浅见 篇3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文学作品 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09-01
无论外国文学作品还是中国文学作品往往都用来揭示社会最底层,最真实的现状。透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折射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的大众在一定阶段所生活的境况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的感悟。本文主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比较总结出一些中外文学鉴赏的心得。
希腊戏剧名家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堪称西方戏剧的里程碑,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这部作品的完整性在于,用“宿命”这一重要线索贯穿始终,运用“悬念”、“冲突”、“高潮”、“结局”这些结构性因素,用神化的英雄人物与曲折多难的命运的冲突、争斗来反映当时社会日益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展现主人公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精神和那种对于“真相”叮问精神,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更展现了戏剧独特的魅力。
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巨作《玩偶之家》,曾经在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引起过巨大轰动。它是北欧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该作品主要艺术特色是: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对话既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要求,又富于说理性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有助于揭示主题从而促使读者或观众对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印象,成功运用了“追溯法”,将情节跌宕有致地展开进而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该作品对后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
下面说一下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具有“北京符号”之称的老舍先生。
在他的作品中,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茶馆》,以话剧形式演绎可谓是享有国际声誉。老舍先生用三两句话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以一个“小茶馆”展现了中国这个“大社会”的俯仰沉浮。作者用晚清末年到民国灭亡的三个生活的横切面就展现出:在那个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揭示了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深入挖掘出旧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刘厚生曾经评价话剧版的《茶馆》说:《茶馆》的出现是话剧舞台上现实主义的巨大胜利。
中西文化,文学作品,鉴赏作者所规定的场景,所选择的人物,极为准确地显示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中沧桑变幻的社会缩影。这里没有一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然而写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这里只写了社会的一个极小极小的角落,但是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整个复杂的社会。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中西方文学作品鉴赏的比较,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首先,文学、文化虽然是世界性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其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化底蕴,其揭示事件或者现实的手法、方式不同。外国语言讲究直接、热烈;而中国讲究含蓄美,让人体会意味无穷。就像同样表达爱慕之情,中国人会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外国人可能直接就是我爱你。所以我们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某一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对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很深入的了解;其次,我们会发现西方作品中有悲剧、戏剧之分,而中国往往是一部作品中既有悲剧成分又有喜剧成分。单单针对悲剧来说,中国的悲剧主要表现那些弱者受强者的欺压的命运,以唤起对弱者的同情。而西方作品中主人公不是人类的弱者,甚至说是人类中的强者,他们有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追求,他们身上体现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体现人类的各种自然缺陷。由这些自然缺陷和外部环境的限制,最终以悲剧结局,但是所体现的那种力量那种毁灭的悲壮却是震撼人心的。中西都有悲剧,也都有悲剧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悲剧缺少一种悲剧精神。所谓“悲剧精神”就是指人类的情感意志行为的构成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把恐惧和力量、悲哀和崇高,悲剧结局与英雄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深刻动容、令人悲叹又使人思考、催人振作的崇高的悲剧精神;第三,中国作品最注重的就是意境,讲究朦胧美,由景生情,意味深远;而西方作品多带有神话色彩,以神话英雄人物映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有的甚至加入了宗教意识的观点,有时候具有片面性。总体来说,就文学的内在和谐而言,中国文学作品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和谐,而外国文学作品却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分裂;就文学的审美形态而言,中国文学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合一,而外国文学却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对立。
总之,文学鉴赏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原著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文学鉴赏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但是文学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去提高自身的鉴赏素养,通过不同途径来改善教学,从而摸索出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途径。
中外幽默广告鉴赏 篇4
广告是可识别的组织或个人,有偿使用媒介,向选定的对象传递有关商品、形象或观念等信息,并说服目标对象产生态度转变或购买等行动的传播活动。
广告的要素:1.广告主;2.广告信息;3.广告媒介;4.广告费用;5.广告对象
企业广告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销售。
20世纪30年代,“天下第一厚皮”是鹤鸣鞋店漫画广告的广告语。
广告诉求两种基本的策略是作用于认知层面的理性诉求和作用于情感层面的感性诉求。幽默广告属于感性诉求。
从远古时代到1450年谷登堡发明活字版印刷属于原始广告时期。这一时期的广告只是手工抄写,数量有限,传播有限。
广告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宣传功能三大功能。 四大媒介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 国际广告使用的主要媒体是电视。
通过广告明确该产品适合某类消费者群使用,其广告定位属市场定位。 在企业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中,最有效、最常见的手段是广告。
奥格威从创意入手提出了广告3B原则(1)Baby:襁褓中的婴儿,以柔克刚 ;(2)Beauty:宛若天仙的美女、明星广告 ;(3)Beast:可爱的动物,人类的朋友
感性诉求是指采用富有感情的方式,着重调动人们的情感,诱发其购买动机,说服消费者购买你所推荐的商品和服务。 烟草广告是企业不能利用电视发布的商业广告。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参桂补酒”广告,是大陆播出的第一条电视广告。
广告发生作用的机制和过程与消费者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这就是广告心理功效。包括感觉,知觉,吸引注意,增强记忆,促进联想,说服消费者等等。
1960年,罗瑟•瑞夫斯正式提出USP理论,这是广告发展历史上最早提出的一个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广告创意理论。
“独特的销售主张”(USP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这是广告发展历史上最早提出的一个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广告创意理论,它的意思是说:一个广告中必须包含一个向消费者提出的销售主张,这个主张要具备三个要点:一是利益承诺,强调产品有哪些具体的特殊功效和能给消费者提供哪些实际利益;二是独特,这是竞争对手无法提出或没有提出的;三是强而有力,要做到集中,是消费者很关注的,广告主题必须能够推动销售。
法国依云(Evian)矿泉水创意水滴活力生活动漫广告曾获2003年莫比广告奖。 幽默广告
幽默广告属于感性诉求广告的范畴,它指的是运用让人发笑的、幽默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表现、通过引起受众欢乐的情感反应来进行有效说服的广告形式。
幽默广告的心理功效,是指幽默广告宣传通过对消费者的感觉和知觉刺激去激发消费者的认知过程的结果。 幽默广告中的夸张,按照修辞学可以分为三类:夸大的、缩小的和超前的。 维也纳市内,潮水般的车流中常见前面的车尾写有这么一句: 别吻我!这则车身上的广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戏谑地提醒车后的司机,避免撞车。
Rolo糖小孩与大象篇,一只大象甩出鼻子,狠狠的抽了青年一下,原来这正是20年前遭小孩用Rolo糖调戏的那头大象。真可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巧妙地运用了巧合的手法。
学者戴维·刘易斯曾经用仪器测量过大脑对电视幽默广告的反映。
《宝马广告Hire网络电影精选》影片中开着BMW名车的职业司机则都由英国男星克里夫·欧文(Clive Owen)担纲,其中《Hostage》,拯救人质的紧张故事,由著名华人吴宇森导演,类似于悬疑犯罪片。
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考察,我们可把幽默广告分为以下主要的几类:漫画型、摄影型、动画型、影视型。
幽默广告传播的核心是信息,是信源对某一观念或思想编码的具体结果。 百威公司广告中的青蛙形象已深入人心,它的很多广告都是以青蛙为“主人公”,并用青蛙叫出公司品牌。但它在波多黎各却使用一种叫做“coqui”的当地吉祥物,因为波多黎各人把青蛙看作是不干净的。对幽默广告传播影响的变量是风俗习惯。 幽默广告所遵循的原则
1.产品是根本,幽默为广告服务,要针对合适的产品 2.充分考量产品特性、目标人群特点
3.幽默广告的故事情节、人物、画面、语言要与产品诉求点扣紧,依据产品名称记忆,疗效认知等不同目的进行设计
4.幽默广告并不是全民娱乐,要根据目标人群的阶层、年龄、审美趣味、消费心理进行设计,切忌庸俗化
5.把幽默融入到广告之中,从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戏剧性上挖掘
6.有了笑星不一定是幽默广告,关键是挖掘笑星的幽默,并为产品服务
7.幽默广告的广告语要生活化,最好能有流行性,有现场感,能让人记忆并愿意在生活细节中使用、传播
8.紧扣社会文化热点,把握流行趋势,善于借势,包括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名人、小品、电影等
9.切忌不要把偶然的“灵感”用到电视广告中卖弄,幽默广告同样看重实实在在的效果
中外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篇5
我个人比较喜欢西方美术的作品,喜欢印象画派,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我尤其喜欢梵高的那幅巨作《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我喜欢他那绚烂的色彩,,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篇6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学院:美术学院 姓名:陈晓强 班级设计2班 学号:201152412
4在所有著名画家之中,达利无疑是最奇葩的一位。“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每天早晨醒来,我都在体验一次极度的快乐,那就是成为达利的快乐……”。不用看达利高高翘向天穹的胡子,不用观赏他充满奇思怪想的作品,单是这些不同凡响的妙语,就足使你想象得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除了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的二十世纪画家。”这是道恩·艾兹在他所著的《达利》一书中的开场白。确实,在超现实主义画派中,达利比其他画家更加声名显赫,或者可以说“臭名昭著”——这不仅仅因为他的那些想象力丰富得令人震惊的画面,更因为他那古怪得让人侧目的形象和行为。我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个天才,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从自我宣传的角度。他一本正经地宣称自己和疯子的区别在于他不发疯。他精心侍弄他的小胡子,使之成为其身体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在画布上“做梦”,表现性、战争、死亡等非理性主题。他撰写《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装腔作势地进行各种活动……总之,这个西班牙人的言行举止连同他的艺术,已共同构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特别景观 弗洛依德曾借着心理分析去观察达利的那双眼睛,他说,“这双西班牙人的眼睛既真诚又狂热”。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他的囗才、他的动作、他的相貌、他的胡须和他的宣传才能。他用所有这一切,在各种各样的语言中造就了超现实主义这一个专有名词,去表示一种无理性的、色情的、疯狂的而且是时髦的艺术。达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十足的超现实主义者,以至其它的超现实主义者对他的笃诚和绘画成就,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主要的证据也许就是他那些绘画,没有人能够否认得了他那无尽的才能、想象能力或者他所显示的强烈信心。
达利天赋异禀,七岁就作出了一幅谁也理解不了的画。在高中时就离经叛道,与学院派格格不入,两次被学校开除大学时则更是狂妄到声称老师已经教不了他了,更是嚣张的说老师没资格评价他的画。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为了获得自相矛盾的视觉形象,他通常都十分细致,精确地用十分斜视的手法描绘这些创造的形象,也许正式这种一丝不苟的现实主义笔法,正式这些清晰存在却非真实的形象才是如此令人不安的原因。
对他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胡子。美术老师先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达利恶搞《蒙娜丽莎》的一幅画作。在这幅画中,达利把蒙娜丽莎的脸改成了自己的,尤其是那独特的两撇胡子最是引人注目,这立马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觉得这个画家很有意思。接着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几幅他的自画像,画中达利无一例外的精心侍弄他的两撇胡子,尤其是一张胡子上挂着两朵花的自画像,更显示出这位画家的自恋狂妄与玩世不恭。而最让我震撼的则是《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作。
《记忆的永恒》作于1931年,是达利早期超现实主义画风的典型代表它受到弗洛依德的启迪,表现了一个错乱的梦幻世界。达利而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他们的言论和行动通常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呈现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许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而达利的这种将幻觉的意象与魔幻的现实主义作对比的手法,更使得他的画在所有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最广为人知。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清晰的物体无序地散落在画面上。那湿面饼般软塌塌的钟表尤其令人过目难忘。无限深远的背景,给人以虚幻冷寂,怅然若失之感。达利的绘画往往是支璃破碎的,充分展示了无意识的梦幻场景。但实际上,这些看似偶得的幻觉形象,必定经过了画家相当的努力;而看似无意识的画面,必定是有意识计划的结果,甚至是惨淡经营的结果。《记忆的永恒》也不例外。弗洛依德曾这样对达利说,“你的艺术当中有什么东西使我感兴趣?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西方现代文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之一,达利作为该运动在美术领域的主要代表,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论的对象。达利的盛誉主要归结于他自我推销的天分,但更应归功于他富于奇想的特殊才能。达利认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着重重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最好办法是精神堕落和呆痴”。所以他总是把性、死亡、梦境与变态心理等作为其主要的描绘课题。他的奇思怪想源自于生命中难以捕捉的素材,如性、死亡、变态、苍穹。他惯用不合逻辑地并列事物的方法。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达利始终宣称自己是现代艺术文化的救世主,每天都在创造丰功伟绩,取得划时代的胜利:前往巴黎、遇见加拉、爱情田园诗、超现实主义革命……
萨尔瓦多·达利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流行于当时的各种艺术流派,如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
作为一名艺术家,达利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他的作品,历经了早期的印象派,作为过渡的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经典时期这一变迁过程,证实了达利不愧是一位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艺术家;达利几乎在所有的艺术载体上工作,他留给世人的不光光是大量的油画,水彩画作品,还包括许多雕塑作品,珠宝设计等等。
在达利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里,可谓做尽了让我们瞪目结舌的事。在那些怪事和怪诞言论里,给“巨匠们打分”已经成为达利的品牌。在西班牙绘画史上,他与委拉斯凯茨、戈雅、米罗、毕加索等绘画大师一同辉映着西班牙俊美的天空,传奇着西班牙的绘画史。
浅析中外音乐史异同 篇7
马克思主义认为史学史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对立的事物加以对比, 帮助人们准确区别事物, 认识事物。任何事物的特点都是在相互比较中充分显示出来的。
一、中外音乐发展史的相同之处
1、显著的社会历史特性
音乐史归根到底是一个哲学问题。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的性质和意义的一种哲学阐释;18世纪伏尔泰提出, 主张用哲学眼光来看待和描述历史的进程及其演变, 反对在历史著作中简单的堆砌史料。中外音乐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历史的产物, 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具有它们独立显著的社会历史特性。
中国从赵宋王朝开始, 社会面临着一次大的转折。农村封建经济仍然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但城慎经济的勃兴给社会带来新的生机。适应这一经济形态的要求,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市民文化也随之兴起。作为这一文化的体现, 首先是“诸宫调”的产生, 接着是宋元杂剧、明清传奇依次衍变;不同的曲艺形式和戏曲剧种, 由几种声腔而变为几十种, 由“东柳西梆南昆北戈”而繁衍为数百个剧种、曲种。可以说, 这是汉族和诸少数民族音乐分别独立发展的时代, 又是传统音乐走向高度成熟、高度综合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各种音乐形式都分别进入了自己高速发展的时期。
14世纪时, 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 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一些先进的、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酝酿并逐渐传播开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 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提倡人性, 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 欧洲发生了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这个时期是人类艺术的再生, 这个时候也是欧洲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 音乐的理论及实践得到极大的发展, 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宫廷, 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这一时期的音乐, 音乐作品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明显, 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 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
2、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音乐的发展也不会例外, 不管是中国的音乐发展, 还是西方的音乐发展都符合这一客观规律。比如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和声, 变化音迅速发展;曲式上更多地追求织体的前后连贯, 主题更加有机地发展和演化。这一时期出现了无数的作曲家。现在, 中外音乐的发展日益多元化, 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二、中外音乐发展史的不同之处
1、外国音乐重世俗与现实性, 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人民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 “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 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 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 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 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 受监督的音乐教育, 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 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 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 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国外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 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 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
18世纪下半叶, 美国人民遭受殖民统治的时候, 就通过歌曲表达他们的反抗与斗争情绪。如马萨诸塞反英组织自由之子社传唱的歌曲《自由之歌》, 波士顿人民倾茶斗争中的歌曲《波士顿茶税》等, 在当时颇有影响。在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和战后一段时期, 流传了更多的群众歌曲, 如《扬基嘟得儿》、《亚当斯和自由》曲调, 此歌于1814年被重新填词, 成为著名歌曲《星条旗》等。
虽然在孔子的哲学中, 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 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 但是在我国音乐的发展史中音乐一直被统治者利用, 代表着统治者的利益, 现实性缺失, 没有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比如说秦国, 秦国管理音乐有两大机构。其一是“太乐”, 从属于“奉常”, “奉常”是掌礼的, 所以“太乐”是管的礼仪音乐。另一就是“乐府”, 从属于“少府”, “少府”的职能是搜罗全国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挥霍, 所以“乐府”也就是搜罗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的机构而已。汉以后形式鼓吹乐, 其实是演奏给皇帝飨宴群臣的食举乐。
国外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相互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经文歌的出现。中世纪前期的西方音乐可以被称为基督教音乐, 那个时候的各种音乐机构如编写、研究机构, 以及合唱队、学校等, 全部隶属于教会, 由神职人员管理。随之经文歌出现, 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 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 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 出现了法文经文歌, 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 不同声部演唱不同的歌词。两段法文歌词通常为舞蹈歌曲和爱情歌曲之类。由于歌词各具特色, 经文歌的各个声部在节奏模式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 节奏的运动在复调音乐具有了空前的紧张度, 只有在各声部发出协和音程中还能感受到一定的统一性。经文歌的复调结构是高度理性化的。经文歌体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 歌词往往是宗教与世俗内容相混合甚至完全世俗化的。
在中国, 宗教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独立存在的。以道教音乐为例, 其带有非常明显的地方音乐的特点, 这在国外音乐史中出现的宗教音乐盛行的阶段没有这个特点。
在中国音乐的漫漫历史中。音乐与民间习俗有密切的关系。民间的各种活动, 如婚丧喜庆、节日庆祝、拜天祭祀等项目, 都会伴随以音乐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情感。而在国外, 只有在一些重要节日如圣诞节这样的节日中才会有其专署的音乐。在音乐表达方面中国音乐不着重和声效果的表达, 而是着重于旋律线条的表现。
总之, 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艺术观念和艺术理想。国外音乐追求事物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而中国音乐重情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音乐史就是由不同民族音乐为前提的不断追逐并充分体现人类艺术互融与演进的过程, 尽管在“全球化”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互渗、同化与被同化日益频繁、深化和广化, 但地域的、民族的个性艺术决不会被泯灭, 并定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凤桐、张林著《中国音乐节拍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2]张洪岛著《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3]汪毓和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4]王宏建著《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初中音乐课音乐鉴赏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初中 音乐乐感 音乐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11-01
一、对初中学生进行音乐乐感的教学
音乐的乐感是指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程度和能力,例如对音乐感知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就是指学生能否快速、准确把握音乐的多方面信息,而对音乐的接受、模仿、理解、辨别能力则是表现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乐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农村的初中学校,教师的自身教学素养不高,很难把握住教学的中心,他们片面的追求交给学生音乐歌曲的速度和数量,忽视教学质量,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出现跑掉等不良的现象,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因此,对学生进行乐感的培养要掌握好节奏,一步一步来。
(一)强化学生的基础
音乐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因此,它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要培养音乐乐感,就首先要掌握音乐的理论基础,然后再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乐感。例如,对学生进行传统民族乐器的教学时,音乐老师首先将笛子的结构极其发声的原理讲解学生,然后再一次交给学生各个空的音调及不同孔之间的配合发音,学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实际的传授,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中。
(二)加强学生的听音练习
音乐是一门通过听觉和声腔共同组成的艺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加强对声腔的练习。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对于听音和辨音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听音练习。例如,音乐老师可以通过钢琴的不同音调来培养学生的听觉。
(三)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乐感
欣赏声乐艺术是培养学生乐感的最佳方法,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因此,教师要把握住他们的心理特点,选择比较具有意义的声乐节目来培养学生的乐感。例如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学生先完整的欣赏一遍,然后音乐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歌曲所展现的意境,生命力的旺盛和生命的重要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另外,学生还要通过歌手演唱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判断他们的演唱技巧。音乐艺术的欣赏往往伴随着器乐的欣赏,例如在信乐团的《海阔天空》中的鼓乐表演,学生可以通过认真体会感受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感觉。
(四)通过学生自身演唱培养乐感
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不仅可以进行音乐的欣赏,还能进行实际的音乐表演。音乐老师应该把握住总体到局部,再到总体的规律,让学生在演唱中逐渐深入的感受一首歌曲。例如在演唱《少年壮志不言愁》时,可以先通过歌名对整首歌进行整体的把握,了解这首个的大概要表达的情感,再深入到歌曲的每一句歌词,发觉歌词的含义及所表达的情感,最后总结每一句歌词含义,领悟其中的总体意思,与歌名相呼应。
二、对初中学生进行音乐鉴赏的教学
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相关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分析音乐作品、感悟其中所表达的真实感情的能力。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培养学生多方面特长也成为了当成初中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无核培养初中生得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当前的音乐教学要求,这是很多音乐教师共同追求的答案。
(一)转换课堂角色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台前为学生讲解和表演,学生课堂的陪衬,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学生没有深入体会音乐,很难形成鉴赏能力。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应该转换角色,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作为引导。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们通过查阅书刊和互联网等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不同的表演形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结果进行表演,通过学生的亲身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引导学生创新
由于长期的观念导致了我国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差,只会被动的接受一些知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老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白毛女》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剧,长时间以来没有基本没有发生改变,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这部音乐剧的表演,通过进行角色的创新和表演形式的创新,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音乐是一门可以舒缓人们心情,缓解压力的艺术,因此,音乐鉴赏往往需要在安静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老师在进行音乐鉴赏之前可以准备一些轻松的音乐来放松学生的心情。例如《月光曲》是一首描述夜晚安宁的歌曲,学生可以通过这首歌曲的聆听的鉴赏,发现其中的安宁,放松自己的心情,为课堂后面的欣赏做好准备。
中外名曲音乐欣赏 篇9
一个学期的中外名曲赏析课即将结束,在此感谢老师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使我从简单的“听歌”这样的肤浅理解,到懂得欣赏音乐元素的基本欣赏方法的概念的转变。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聆听这种方式,阅读并分析有关音乐的背景和材料,从而得到了审美的愉悦。
学了《中外名曲赏析》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你一定要知道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同时自己不能带太多自己的东西去听。在听的时候自己要适当的投入进去,带有感情色彩的去品味它。这样才能从中体会到她的精华,欣赏到她诱人的地方。现在的我不再是乐盲了,我也不承认了。在没学《中外名曲赏析》之前可以这样说,但现在不能了……以前的我只知道盲目的听一些自己认为好听的歌,什么都不知道,可以说就是一个乐盲。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今已是学期将末,中外名曲赏析课也即将结课。虽然只是进行了短短的几节课的学习,但这却是我音乐学习上的重大转折。在此之前,我只是肤浅的认为音乐就是歌曲,就是节奏,就是各种乐器的复合,也就只能简单地根据自己的感觉分出一段音乐好听与否。但是通过这几节课对乐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对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音乐形式的简单欣赏,使我从简单“听歌”这样肤浅的理解,到懂得该如何分析一段乐曲,如何欣赏一段乐曲,也能简单的理解乐谱中的一些符号及其意义。也更深刻理解了音乐的内涵,音乐其实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缺少的元素,一直都觉得音乐这东西很深奥、很有内涵、很专业,像我这样的人是没办法理解的,我也很喜欢音乐,不过只是喜欢听听唱唱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对于那种专业的音乐,还有肖邦、贝多芬什么的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叹,我一直觉得自己听不懂所谓的音乐,也许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意识,反正我就是一直都有这种想法,而且也从来没有去试过听那种音乐的感受。
总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了解了乐理的一些基本知识,也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一段音乐,如何带感情去欣赏一段音乐。提高了个人的音乐素养,也激发了对音乐更广泛的兴趣。在今后的学习里,我会以此为翘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一、音乐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审美教育,我们未来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音乐教育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等,它贯穿于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之中。如果音乐教育离开了这些审美因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音乐教育的审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声音组合的音乐美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推荐阅读:
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论文10-28
古今中外音乐鉴赏05-17
删减版 中外音乐史题库07-04
中外动画鉴赏09-04
《中外戏剧名著鉴赏》考查试题07-06
音乐艺术鉴赏的论文05-13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08-28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10-21
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论文06-26
音乐作品鉴赏能力培养论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