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论文

2024-07-25

中外饮食论文(共7篇)

中外饮食论文 篇1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有:其一,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其二,烹饪用料的选择。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原料。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其三,用餐方式。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从制,各人自付各人账。其四,用餐礼仪。这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意思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1.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中外饮食文化论文黄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利于农业生产。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在论及西方文

化之成因、起源时,本文取狭义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 希腊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希腊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文明。从起源意义上说,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的地中海,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进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理性就是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西方文化还是一种“罪感文化”,基督教教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这与以人为中心的世俗的世界观看起来相矛盾,事实上又并行不悖,相互补充。前者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后者起着规范行为的作用,以上帝的惩罚来制约人的恣意妄为。2.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形成美的重要因素,崇尚个性突出,由此产生的宴请礼仪、饮酒方式、席间气氛也大不相同。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主义,是主导价值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更加强调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中国人之间相互询问的那句“你吃过了吗?”。小孩刚出生,要吃;到了满月,要吃;过一周岁,要吃;等到了结婚,也要吃;人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最后去地了,仍要吃,叫做“自喜事”。客人来了要吃,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乔迁要吃;晋职要吃—— 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达欢迎或惜别的心情,甚至感情上的**也往往借助于酒菜来平息。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一书中讲到这类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一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从中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通过对其分析研究,可以培养人们积极地接受西方的饮食文化,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要注意西方的礼仪规范,从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其次,可以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因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之初,往往会感受到文化冲突的力量。通过对饮食差异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理解或误解。

中外饮食论文 篇2

一、宋元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域外元素

1.“韩肉”。

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较大。“韩肉”入广州,“出韩国为之,如羹而少汁,加酢也”[5]31。在宋元时期,“韩肉”依然盛行在广州地区,“或来自异国之远,皆聚于广州,所以奇花异果,珍禽怪兽,犀珠象贝,有中州所无者。”[6]27

2. 燕窝。

燕窝主产于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宋元时期引入燕窝,贾铭著书载“燕窝味甘,性平。黄、黑、霉烂者有毒,勿食。”[7]44其营养价值极高,难获得,数量有限,非常珍贵。清代,燕窝成为名门望族得以享用的菜肴。《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富商大摆筵席,菜品多达134中,其中“燕窝鱼翅”为一道。《红楼梦》大观园的奢华生活中也常用燕窝补身。

3. 胡椒等香料。

《酉阳杂俎·木篇》载:胡椒,出摩伽陀国。始于唐时引入。宋代《诸番志》载:苏吉丹“地之所产”,“胡椒最多”、南洋地区“胡椒萃聚”[8]23。胡椒作为食物调味佐料,在进口香料中胡椒的比重很大。“(杭州)每天进口的胡椒达43担,每担重90公斤”[9]178。《北山酒经》中也有使用胡椒的记载。宋元时期,大量的胡椒进入市场流通,成为平民易于获取的食材。

宋元时期,域外香料经阿拉伯人之手从海外大量引入,回族史研究专家白寿彝评“大食商品对中国风俗方面影响最著的,是香料消费”[10]295。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明、杭、广各港口市舶司进口香料354449斤[11]36;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占城运往泉州的香料有60000多斤[12]9815;1947年在泉州的海湾打捞出宋代商船,船内载有长度较短、用细绳捆绑整齐的“树枝”,经证实这“树枝”就是香料[13]。这些香料是从南洋各地进口的大宗货物。《诸蕃志》载,印度南毗国商人,将本国土产之物运到吉罗,吉罗当地“用荷池、撷绢、瓷器、樟脑、大黄、黄连、丁香、脑子、檀香、豆寇、沉香为货,商人就博易焉”[8]29。

运入中国的香料,除了熏香、佩香、沐香、墨香、驱虫,也用于饮食调料,以增加食物的味感,或作养身之用。据载,宋真宗赵恒对苏合香酒非常喜爱,他赐予太尉王文正一瓶苏合香酒,用以“调五脏、却腹中诸疾”,并嘱咐“空腹饮之”。“文正饮之,大觉安康”[14]79。“用糖煮香药为思酥酒,又用蜜和香药作眉思打华酒,其就大暖”[8]15,使香料溶于酒,强体保暖,因此香料又有香药之称。

龙脑、木香、麝香用于增加酒香、茶香的添加剂,史书记载,“雪花酒......又入龙脑少许,拌和,倾入瓷瓶内......用时,取出切作薄片,入酒杯中,以温酒浸饮”或“入木香少许,亦佳”[15]132。“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茶香”[16]1,茶品种得以增多,香料成为茶香的辅助用品。“龙麝香茶”、“孩儿茶”成为人们饮茶的喜爱。宋元之际,马可·波罗游记中国发现“当地人习惯饮用米和香药酿制而成的一种酒。”[9]177香料的大量引进,到宋末已经成为市面上常见的商品,而被人们日常生活所用。

此外,这一时期还从海外引进了占城稻、糯米、葫芦巴、凉薯、南瓜[17]、婆罗德等农作物品种,这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中国饮食结构。

4. 回回饮食。

隋唐时期随着中亚、西亚地区伊斯兰教的兴起,“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18]255,伊斯兰教信徒兴起来华热潮。宋代广州、泉州、明州沿海地区商业繁荣,单凭泉州一处“番商”多达万计。考古发掘东南沿海地区存在多处宋元穆斯林土墓和清真寺遗迹。海南三亚因隋唐以来阿拉伯人、波斯人长期集聚而形成波斯村[19]。元代,回回人大量迁入中原,一类是政府招徕或自来的回回商人,如拂来之类;一类是随军而入的回回官、军,如阿合马、阿里、回回炮机构的官兵之类。元统一中国后,这些回民散布于东南沿海、河南、山东、上京、陕甘、云南、四川等地区,“从全国范围来说,回族农业的分布以及回族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是从元朝开始就逐渐形成的”[20]。杨永平学者也认为回族是在元朝开始形成的[21]。回回菜成为伊斯兰教徒的独特饮食开始形成。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阿难答帅领蒙古军15万人管辖宁、陕地区,回回菜因这类人而扩散,“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22]179;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膳正要》记载着回民的饮食情况,他们“婚姻不忌同姓,惟忌同族。不与民俗为婚,人亦无与婚者”,“不食豕肉,不供祖先,不祀诸神,惟建清真寺。白表白帽,念经礼拜,信守其敦,至死不移。吉凶疾病,亦必聚群念经。”“捕鱼办课,广植生产。”[23]35回回人加入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同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风俗和信仰。因而他们的饮食遵循着严格的禁忌、选料谨慎、卫生干净、加工精细、品种多样,给中国烹饪多元化发展注入生机也吸收中国饮食元素,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中国独特的饮食。

明末清初,回回食品冠以“清真”食品代替,为“清净无染”之意。泉州地区盛行的清真牛肉锅点,清真饭店遍布全国各地,羊(牛)肉泡馍、羊(牛)肉饺子、羊(牛)杂汤、锅贴等都是有名的清真小吃。回回菜在中国饮食中普遍流传,源远流长,曾深受民国大诗人郭沫若的喜爱。

二、世界饮食文化中的宋元元素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饪之妙,亦足表明进化之深也。”[24]7两宋时期,南北文化大融合,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南方的水稻、果蔬、水产品、茶叶、糖类流入中原,中原的面食、肉食流于南方,临安市场有“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鱼兜杂合粉、灌大骨之类。”[25]232煎、炒、炖、煮、蒸、烤等成为南北饮食中常见的烹饪方式。在南北饮食文化频繁交往过程中,中国的饮食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向海外诸多地方。

1. 糖类。

宋代《诸蕃志》记载占城国“以脑、麝香、檀香、草席、凉伞、绢扇、漆器、瓷器、铅、锡、酒、糖等博易”,三佛济国“用金、银、瓷器、锦绩、绢、糖、铁、酒、米、干良姜、大黄、樟脑等物博易”[8]4。大量糖的外销,大大促进中国地区种蔗业的区域变化。据史书记载,约1世纪时,我国主要种植蔗糖的地区位于广州一带,随后一直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唐宋之际,在我国闵、广地区广泛种植。宋神宗曾把广州的“糖霜”(白糖)列为贡品;元代,珠江三角洲乡人争种,制“沙糖”(红糖)以外卖;江南、川蜀等地“所在皆植,所植皆善,非异物也”[26]1。海上丝绸之路,糖作为大宗商品远销海外,丰富世界各地的饮食。

2. 茶叶。

中国茶叶以与东北亚的交流最盛。日本茶道,在宋时期得到广泛发展,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末年,日本高僧荣西两次来我国天台山、径山求法,回国后将茶树植于日本土地,并教人制茶、泡茶以及茶礼仪文化。日本人酒后喜爱吃的茶渍饭也得益于唐宋时期茶叶的大量输入。宋元时期中国与朝鲜往来频繁,多次赠送高丽礼服、乐器、银器、漆器、锦、绢、茶、酒、象牙及钱币等物品。据《赢涯胜览》记载:爪哇地区土产苏木、金刚子、白檀香、肉豆盖、砒王冒等,15世纪中叶,印尼尚无饮茶习惯,若渴则饮水,遇宾客往来,以槟榔待之。可见,宋元以至明初,茶叶对东南亚人的饮食影响还是很小的。

这一时期荔枝也被外传到东亚各国,蔡襄在《荔枝谱》[27]4中载,商人路行至京师、北戎、西夏,舟行至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以贩卖荔枝,所到之地没有人不喜爱它,因此获利很多。

3. 制酱技术。

据史书记载,日本历建长年间(十三世纪中期),日本僧侣觉心在南宋经山寺学佛期间,学到了当地人们的制酱技术。觉心回国后在纪州(今和歌山县一带)采用中国的制酱技术以大米和大豆为原料,制作米酱。

4. 大黄、麝香、生姜等药材。

中国的医药品种繁多,也是出口产品的大宗货物,外销的药材广泛传播到东北亚、南洋、印度、阿拉伯以及欧非等地区。史书记载,北宋政府多次派使者出使高丽,并带去大量药材,其中最大的一次带去了一百多种,雄黄、天麻、阿胶等名列其中。宋仁宗年间,福州客商周文裔到日本博易,带去了“麝香”、“丁香”、“沉香”、“熏陆香”、“诃梨勒”、“石金青”、“光明朱砂”[28]247等。日本藤原明衡在《新猿乐记》[29]58中也有对宋元时期中日药物贸易往来的记载。越南地区“宋以缎子、药物等物,置卖为市”[30]234。宋神宗熙宁九年间,宋朝廷曾赐予占城、真腊二国药物、器币[31]。

南洋马来半岛的吉陀、哥谷罗、佛罗安以及三佛齐国在当时是中国商品与阿拉伯商品的集散地。《地名辞典》[32]244指出,十三世纪的贾朱拉是中国肉桂的交易中心,商人们把桂皮从中国带到贾朱拉,又从这里转运到阿拉伯地区。据《诸蕃志》载“大黄”、“黄连”、“干良姜”集聚南洋各个港口,印度南部各国将本国土产运至这些地方,换回“大黄”、“干良姜”、“桂皮”等中药。赵匡胤开宝四年,由阿拉伯人输往欧洲的药材有人参、茯苓、附子、川椒、朱砂、水银、牛黄等60余种之多,其中以牛黄最盛。宋代《本草衍义》载有:川芎“此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缺也。”它主要种植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等地,宋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到南洋各地,苏吉丹“地之所产,胡椒最多,……其采椒之人为辛气所迫,多患头痛,饵川芍可愈”。

13世纪末,马可·波罗在印度南部马拉巴见到来自中国南方的船只,装运着金线织成的锦锻、丝、薄纱、金银块以及许多马拉巴所没有生产的药材。他们用这些货物和这个省的土产进行交换;当地有些商人把这些货物运往亚丁,再由亚丁转运到亚历山大港[9]232。劳费尔指出中世纪欧洲市场有一种名贵的药材,具有解毒之效,是欧洲人从地中海波斯人那里购买到的,而据波斯人说,这种药材是出自中国[33]282。煎中药之技、中药入菜补身之技也由此传播,影响着各地的饮食。

5. 粿条。

吴圣杨研究指出:宋以来,迁居暹罗的潮汕移民逐渐增多,并和当地泰人同化,粿条成为与泰人传统的“供”饭平分秋色的另一日常主要食法。泰语kuai tiao是宋以后潮汕移民带进暹罗的“粿条”[34]。

6. 铁锅与瓷器、筷子餐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锅已在中国得到生产,到了宋代由于冶铁技术提高,铁器得到广泛运用,并且有很多铁器出口海外,史书记载,三佛齐用当地的土特产交换铜铁锅之属[35]41。

宋元时期,瓷器是外销产品的大宗。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我国泉州、越州、汝州、定州、禹州、景德镇、永和镇等地区都是瓷器产区,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广销于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地中海等国家和地区,瓷器餐具随之广传于世界各地。据唐代诗人柳宗元记载,“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越南人用荷叶作为盛饭器皿,宋代时仍然“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8]10。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的增多,越、泰一带开始使用瓷碗和筷子食用食物。越南当地也常以筷子的“中直”教育下一代子孙。

三、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

1. 主要通道由陆路转向海路。

自张骞通西域后,汉唐时期由路上丝绸之路传入大田种植、果蔬类农作物有:葡萄、苜蓿、胡桃、胡蒜、胡荽、胡豆、胡瓜、胡麻、石榴、榅桲、棉花、波斯枣、偏桃、婆那娑、齐墩、胡椒、阿月浑子、芦荟、阿魏、菠菜、西瓜、莳萝、蔽齐、无食子、底称实之类。宋元以后,胡萝卜、凉薯、南瓜、婆罗德、凤仙花、曼陀罗花、糯米、燕窝等海外大量农作物品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引入。宋淳熙九年《三山志·物产》载:“新罗葛,根甚大,色青白。”根据宋朝与新罗的往来以及较繁盛的海上交通来看,很大可能是由海上引入,闵宗殿学者也论其可能是从新罗经海道传入福建的。

2. 以民间交流为主与回回饮食开始形成。

开放的商业政策,宋元市镇经济繁盛,临安“州城夜市”,人烟聚集,阜蕃市井林立,“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25]247。杭州集聚单“回回户四万户”,扬州、泉州、广州也多伊斯兰商人,他们常集聚杭州八间楼回回饭店一带,他们“不啖豕肉”,始终坚守伊斯兰饮食风俗。随着元朝回回人的大量迁入,伊斯兰饮食遍布全国各地。回回饮食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吸取中国本土烹饪技术,形成独特的伊斯兰饮食文化。

3. 农作物引入和食品技术输出。

宋元时期海上引入占城稻、果蔬品种、大批香料,与此同时,中国的大量砂糖制成品、茶叶制成品、瓷器皿海外输出,贮藏烹饪技术外传。筷子文化也影响东亚诸多国家,越南国以筷子的“中直”品质教育后代,以筷子的“协调合作”比喻团结之类。

4. 政府角色的突破:

涉足海上贸易。继唐之后,宋代朝廷开泉州、杭州、扬州、登州等地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贸易,“番坊”、“番市”里集中了来华贸易的商人。到元代,元统治者还制定有利的贸易政策。一方面,设立专门的职官,管理“招徕”事项。史书记载,蒲寿庚任元仕,管理福建、广州一带,还负责“招徕”事项,招徕佛莲等回回商人,促进海外贸易发展。皇家自身也自立于招徕,如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派出别铁木儿等人携诏书赴马八儿,召专营波斯湾与南印度贸易的回回海商不阿里入元[36]51。不仅如此,元朝海上远征占城、爪畦,进而派兵马八儿,迫使南海诸国降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回回巨商阿里“愿自备船,同张存从征爪哇军,往招占城、甘不察”[37]359。世祖答应并“诏授阿里三珠虎符,张存一珠虎符”,“蠲阿里父布伯所负斡脱钞三千锭”,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海外征伐与商业贸易。

5. 大批量农作物交流,影响人们日常饮食结构。

宋元时期繁盛的海外贸易,为宋元朝廷提供了富足的收入。登州(蓬莱)、台州、莱州、温州、徐闻、合浦、扬州、甲子、月港、澳门、双屿等都成为这个时期的对外通商港口,朝廷还颁布《市舶则法》,建立比较系统的体系进行外贸和税收管理。据史书记载,泉州、福州、广州等地的贸易税收一度支持南宋抗金元斗争。元代朝廷鼓励贸易并致力于贸易,任回回人担任斡脱,从事政商贸易。政府带动和鼓励下,民间贸易繁盛,出现了海外交流的专业团体———“蒲氏”为代表的回回商团,以获取贸易利益而富甲一方。由此,饮食香料、茶叶诸物大批量输进或输出,砂糖制成品以及药材也以“华光礁一号”、“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类似的大船只,载重200多吨,从事着海上贸易。这与汉唐的马驼乘载相比,无论在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是明显不同的。大批量农作物的交流,给人们饮食带来了很大影响,胡椒成为杭州市面上的商品,各种药材也可以进入百姓家庭。

外来蔬菜、香料以及饮食方式的引入,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种类,提高了我国的饮食层次,使人们更多追求健康益身的药疗饮食。中国先进的饮食技术、器物、习惯、文化成为饮食输出的主要内容,推进了输入地的饮食文明,这是从吃什么到应该怎么吃、如何吃的演进,是饮食文化扩散的结果。

任继愈先生曾言:“不同的文化接触后,先进的一方必然影响落后的一方,这种趋势不可逆转。”宋朝时期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反映着宋元王朝对饮食输入地,尤其是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但是由于对外虚心学习的意识不足,中亚、欧地区的玻璃制造技术仍没有被国人学习和接纳,中国的饮食储藏技术仍保持在传统瓮装阶段。1974年宋元沉船打捞出的香料并没有被装入容器,如10世纪马苏第在《黄金草原》中记载:中国人往往携带麝香在海上作长途旅行,使麝香暴露在潮湿或恶劣环境下[32]124。而据《岭外代答》载,当时大秦国“以琉璃瓶盛水”[38]51,大食诸国也盛产琉璃。如果中国人不这样糟蹋麝香,而是将它们装入密封的玻璃器皿里运往阿曼、波斯、伊拉克等各伊斯兰教国家,那么中国麝香就会和吐蕃麝香的质量一样好。玻璃技术没有被引入,稀缺的玻璃器皿还是朝廷贵族的专享,中国传统贮藏的防潮、防虫功能仍没有大的改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当代,要保持虚心学习、开放交流之态,以促进自身发展。

宋元时期饮食交流传播的途径转向海上;交流的主体转向民间;在利益的驱动下呈现大规模货物流动;交流的内容也从单一的农作物输入转向农作物与饮食制成品、饮食贮藏技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伊斯兰人员的迁入使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回回饮食。元代的征服活动,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畅通,“元朝依次征占城、爪畦,进而制定派兵马八儿的计划绝非偶然,应该是以确保南海航线的畅通为前提,元朝停止第三次征日计划,而将兵力重点转向占城、交趾方面,是因为征服南海诸国比日本更加有利益可图”[39]385。这些特点是宋元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发展以及中世纪世界发生变化的结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宋元时期中外饮食交流的发展。

摘要: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呈现不同态势。通过采用历史文献法,对海外饮食文化的传入情况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输出情况的具体史料进行分析,发现宋元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表现出:路线转向海上;回回饮食开始在中国孕育;交流主体由政府流向民间;政府开始涉足海外贸易;交流的主要内容为农作物的引入与食品技术的输出;大量农作物的引入,影响中国日常饮食结构的特征。

中外饮食论文 篇3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合营方式 股权式 契约式

成立时的审批期限 90天 45天

组织形式 法人型 法人型或者合伙型

投资回收方式 在依法终止时才能收回投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行收回投资经营管理机构 董事会制 董事会制、联合管理制或委托管理

利润分配方式 依投资比例确定 在合作合同中约定

(一)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1.特征:股权式合营

2.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

合营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

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

合营者的注册资本如果转让必须经合营各方同意(也要得到审批机关批准)

3.合营各方的出资期限

(1)合同规定一次缴清出资的,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6个月内缴清;

(2)合同规定分期缴清出资的,第一期出资不低于认缴出资的15%,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个月内缴清。

4.合营企业的组织机构

(1)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不少于3人,任期就是4年

(2)需要出席董事会的董事一致通过的事项:

①章程的修改;

②企业的中止、解散;

③注册资本的增减;

④合并、分立。

(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1.特征:契约式合营

2.组织形式与出资

有限责任公司、合伙

出资不得设定担保,如果是有限公司,外方一般不低于25%

3.组织机构

①董事会制;

②联合管理制;

③委托管理制。

4.外国合作者先收回投资:合作期满企业固定资产全归中方所有。

(三)外资企业法

1.概念与特征

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举办外资企业(注意不是指一个外国人,而是指没有中方的资本参与),属于中国法人

2.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

有限责任公司、合伙、独资企业

如果要将企业财产进行抵押或转让,要经过审批机关批准,并经工商机关备案

3.外国投资者的出资方式与期限

以工业产权和专有技术出资须归自己所有,不超过注册资本的20%;最后一期出资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年内缴清,第一期出资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90天内缴清,且不得低于认缴出资额的15%

(四)总结六点共同特征

1、外方投资者可以为个人,中方则否(不能有个人);

2、企业的章程、合同均以审批为生效条件;

3、各方出资均由中国的注册会计师验资;

4、企业只能向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

5、投资总额=注册资本+负债;

6、企业的正副董事长和正副主任应由中方和外方分别担任。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合资和合作好像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它是两种不同的投资形式,同时这两种形式又分别由两部法律来调整,一部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另外一部就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吴征:两种企业由两部法律来调整。那么,它讲的是中外,同时法律又规定对于港澳台的投资者可以参照适用这两部法律,就是到大陆境内投资的时候,搞合作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可以参照这两部法律。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部法律是全国人大1979年颁布的,是第一部咱们国家直接吸引外资到中国大陆境内投资的第一部法律。在中外合营者的关系上,就是这种合资公司是由外方和中方双方投资建立的公司,在双方的关系上,强调了“四共”的原则,具体说呢,就是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和亏损,这是“四共”原则。至于

说到合作企业,这种形式是10年以后出现的,也就是在1988年4月的时候,全国人大又制订公布了一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推出了一种新的引进外资的投资形式。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合作企业形式,比合资企业就更为灵活,条件也更为宽松。它就是强调当事人的自由选择而突破了我们刚才讲的“四共”原则,合资企业法要坚持“四共”原则: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和亏损。而在合作企业法上,就没有这种要求了,就是如果合作者之间,他们对于投资的条件、产品的分配、收益分配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双方达成了一个意思表示一致,就是达成一种合同约定,那么法律就是认可的,而并不强调,一定要按照“四共”的原则来处理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主要区别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强调的是“四共”原则,即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和亏损。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只要双方意思表达一致,合同即告成立。

主持人:这两种法律形式在适用上可不可以相互引用呢?

吴征:一般来说,应该说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它都有一个自己适用的范围,有一个适用条件,而且在立法的时候,每一部法律事先规定好了,就比如说,我们刚刚提到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它第一条就强调法律是为了外国合作者和中国合作者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合作经营企业而制订的,它在第一条就明确规定的,那么也就是说,它的法律适用范围就是适用于办合作企业就要适用这部法律,你办的不是合作企业就不要适用这部法律。所以说,如果一部法律它不能够清晰地界定它的适用范围,或者说它的适用范围,在它的适用范围内这部法律不能得到实施,那么这个法律秩序整个就会出现混乱。

主持人:英豪公司认为翔达公司把合作公司包给英豪公司经营这个本身就违反了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关于承包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规定,那么这种情况是不是存在,是不是真的就违法呢?

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器具中西差异 篇4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依靠大脑和双手,发明制造工具,获取自然界的食物,并对其进行加工。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劳动,建立起与之相应的饮食方式、制度规范,形成一定的意识形态、饮食风俗。因此,饮食已经成为根植于人类历史、复合民族心理礼仪教化等方面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饮食器具传达了饮食文化的不断演变、融合、更迭的过程。

古语云,“美食不如美器”。工艺考究、制作精美的食器可以与美食交相呼应,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饮食器具中的装饰纹样是体现审美趋向的重要体现,是超越器具实用功能之上精神审美需求的表现。装饰纹样之美是构成食器艺术之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装饰之道的认知和喜恶也不同,所以食器的装饰纹样形成不同时间阶段的审美追求,反映了饮食器具装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饮食器具纹饰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不少差异性。

一、中式纹样

中国人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是较为委婉含蓄的,往往是借自然万物抒发意境之美及个人情怀,故其象征语言的旨趣意味深长。许多装饰纹样具有寓意的特点主要可以分为王权之道和吉盛之盼。(1)王权之道

饮食器具装饰纹样象征语言表现王权之道的内容,是在原始朴素的图腾绘画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复杂化的结果,是权力意志的集中性象征。最常见的纹饰有兽面纹,象征一种传说中凶猛的恶兽,表达着特定的宗法性的内容,目的是对异族恐吓震慑,对本族人民保护庇佑。比较经典的还有夔龙纹和蝉纹,前者象征的是雄性的刚毅威猛,后者有“蝉联”之意,象征了一脉相承、连续不断,象征了王侯贵族期盼地位权势世代相袭,富贵永昌的心态。(2)吉盛之盼

在饮食器具装饰纹样中反映吉盛之盼象征思想的数量还是较多的,吉盛之盼是对趋吉避凶、福喜平安、兴旺富贵等祈盼的综合概括,寄托着人们对吉祥丰盛追求与向

往的理想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愿望。我们知道,无论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只要被附以了对如意顺遂、和谐美好等象征意义,就会成为具有隐含意蕴的象征物。常见的有鲤鱼、莲花、牡丹、八仙人物等纹样。鱼与莲的结合运用是莲与连谐音取连年有余之象征概念,运用在饮食器具中也是对丰衣足食的一种祝颂。牡丹是花中之王,多与凤、孔雀、双狮等组合成为装饰纹样,象征富贵与美好,光明与幸福。八仙人物纹样在饮食器具中的运用,是将人们喜闻乐见的典故、吉祥语、传说人物等作为象征题材以隐喻的手法加以表现,使之成为福寿、正气、安康的化身。

二、西式纹样

传统的饮食器具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纹饰图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不同的纹饰受到其形成时代文化的影响,其寓意也各不相同。古典西式餐具纹饰主要分为两类:宗教神话纹样、动植物纹样。下面是几个经典纹饰的寓意说明:(1)莨苕

生长在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它有美丽的锯齿形叶子与优雅的姿态,因而被古希腊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广泛应用于装饰艺术之中。莨苕纹样在西方的设计装饰中大量存在,是西方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对装饰艺术史有着极大的意义。它经常以莨苕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和很强的“适合纹样”的特点,用生动的线条构成生命化的有机纹样,富于韵律、节奏鲜明,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其产生的艺术效果能使人产生鲜花、绿叶、阳光、波浪等积极、愉悦的联想;有古典的、贵族的气息,并有吉祥如意、祈求平安的寓意。(2)贝壳

贝壳在古希腊时代象征着幸运,因此贝壳纹样也在饮食器具中大量运用。(3)狮子

狮子拥有仪表堂堂的体魄、威严的仪态和贵族的气质,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

三、中西方纹饰表现手法的比较

中式装饰纹样体现出了含蓄、内向的深刻文化意蕴。饮食器具中装饰纹样往往是一些富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或几何纹样,令食器具有天然、含蓄之美,这些复杂的纹饰多数是通过象征表达某个主题,这些纹饰能够激起人类强烈情感,表达对生命

中的各种期盼和希冀的追求。从这个方面来看,饮食器具被倾注了人们极大的感情,它的背后深藏着中国人的某些思维定势和象征文化,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存观的信仰表现。而西方古典家具装饰纹样的内容多半是体现西方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对自然界勇于征服的探索精神,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世界认知的渴望和强调个体独立的欲望,同时由于宗教在古代西方社会中所占的统治地位和主流地位,导致了宗教装饰题材的大量表现。

中外饮食论文 篇5

一、概念方面: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简称合营企业)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与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按照中国的法律,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合资方式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它属于股权式合营企业,由中外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批准登记而设立的合营企业是中国法人,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简称合作企业)是外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与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按照《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依照共同签订的合作经营合同,规定合作各方权利和义务的经济组织。

合作经营的中国合作者可提供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劳动服务或现有可利用的房屋、设备、设施等;外国合作者可提供资金或技术、主要设备、材料等。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股权式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契约式企业,它们的投资方式,分配方式,回收投资方式、清算方式、合作方式、风险方式不同法。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外合营者对企业都有投资,并以同一货币计算投资、按投资比例分配利润、承担风险和进行清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合营期间不得提取折旧费还本付息法。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中外合营者对企业都有投资,但可以将各自的投资不作价,以提供条件与对方合作经营,不计算投资比例,不按投资比例分配、承担风险和进行清算法。商分配、责任、风险、清算方式均由中外投资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商定法。

二、其他方面:

①、组织形式不同。合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中国法人资格。而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则分为两种:符合法人条件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称法人合作企业),采取的是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合作企业(称非法人合作企业),采取的是无限责任的形式。

②、出资方式不同。合资企业各方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非货币的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各方初字额以货币形式表示,并折算成股权;而合作企业各方的出资,属投资的以货币形式表示,属提供合作条件的,则不以货币的形式表示,且均不必计算成股权。

③、权力机构和经营管理机构不同。合资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而合作企业中只有法人合作企业才能设立董事会;非法人合作企业则设立联合管理机构,此种权力机构虽有权决定合作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但它不是最高权利机构。合资企业的董事长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合作企业则不一定,因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在经营管理上,合资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而合作企业中的法人合作企业经合作各方同意还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经营管理;非法人合作企业在联合管理机构下,可设经营管理机构,也可以不设经营管理机构而由联合管理机构直接管理企业。④、盈亏分担方法不同。合资企业合资各方只能按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的比例来分配收益、承担风险和亏损;而合作企业则依照合作合同的约定来分配收益、承担风险和亏损。

⑤、经营期满后企业财产的归属不同。合资企业合营期满,清偿债务后企业的剩余财产一般按合营各方的出资比例分配;而合作企业的合作期满,清偿债务后的财产则按合作合同约定确定其归属,如果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则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

⑥、投资回收方式不同。合资企业不采取让外国合营者在合营期限内提前回收其投资的方式,其投资的回收靠的是:在合营期限内按出资比例分取的利润和在企业依法解散时划分的财产;而合作企业的外国合作者则可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

⑦、企业法律地位不同:合资企业必须是法人,而且是以有限责任公司为形式的法人;合作企业则不一定是法人,只有当其具备法人条件时,才可以依法核准登记为法人。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合作企业相当于一种合伙型的联营体。

股份公司分权与制衡的组织结构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主抓企业日常经营和执行董事会的决议的机构,在经济法中归为经理)。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是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批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报告等大方向的问题,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上级机构,但不是常设的,这个是分权。董事主管公司运营而监事会主管企业运作监督,是股东大会分权后的内部执行与监督的制衡机制。

破产的概念

破产,是指当债务人的全部资产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供其平均受偿,从而使债务人免除不能清偿的其他债务。破产多数情况下都指一种公司行为和经济行为。但人们有时也习惯把个人或者公司停止继续经营亦叫做破产。

特征

破产是债权实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破产是在特定情况下运用的一种偿债程序

破产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的清偿所欠债权人的债务

破产是在法院的监督和指挥下完成的债务清偿程序

破产程序具有总括强制程序的特征

基本程序 申请

破产申请,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宣告公司破产的请示。受理

人民法院裁定或受理公司破产案件后,应当在10日内通知债务人和已知的债权人,并发布公告。债权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的30天内,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应当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说明债权的数额有无财产担保并提交证明材料。逾期申报债权的,视为自动放弃债权。宣告

法院对债权人或债务人提出的破产申请进行审理,确认其具备法定条件的即可宣告破产。清算

公司法规定,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破产

中外饮食论文 篇6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也在不断加大,目前其主要的方式有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外商其他投资三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作开发等其他方式。对外借款的方式包括:向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银行商业贷款以及出口信贷和对外发行债券。外商其他投资的方式包括:对华发行股票、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这里重点把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中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资企业与合作作企业)作一下简要的比较分析。

一、二者的概念及特征

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称股权式合营企业,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据中国的法律,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成立的企业。合资企业的基本特征是合资各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和共负盈亏。合资各方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建筑物、机器设备、场地使用权、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出资。合资方不论以何种方式出资,均要以同一种货币计算各自的投资比例,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应低于注册资本的2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方式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中国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举办合资企业在投资领域上限制较少,国家鼓励和允许投资的项目还可以不限制经营期限。

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亦称契约式合营企业,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据中国的法律,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或提供合作条件举办的企业。其主要特征是合作企业可以组成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即有限责任公司,也可以组成非法人的经济实体,即合作各方共同出资或提供合作条件,按照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经营管理企业,合作各方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非法人合作企业合作各方提供的合作条件或投资可由合作各方分别所有,也可以共有,由合作企业统一管理和使用,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处理。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设立董事会及经营管理机构,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决定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由合作各方派代表组成,代表合作各方共同管理企业。另外,合作企业成立后,经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一致同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还可以委托合作一方或第三方经营管理企业。如果中外合作者在合同约定合作期满时企业的全部资产归中方合作者所有,则外方合作者可以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

此外,中外合作者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中外合作企业一般由外国合作者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技术和设备,而中方多以土地、厂房、可利用的资源等作为出资,有时也提供一定量的资金。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具有方式灵活,设立手续简便等特点。

二、二者的异同对比分析

(一)二者的相同点

无论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还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它们共同的基本特征:都是依照中国的法律程序而设立的企业;其法律地位都是中国企业法人;都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开办企业的资金中都有外国资金。同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具体规定来看,二者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相同:均是为了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2、对中外双方的法律主体的要求相同:外方的主体可以是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中方的主体是中国的企业和经济组织。

3、法律适用相同:二者均须适用中国的法律,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4、设立时均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申请设立时,均须将中外双方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文件报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商务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商务厅)和地方政府审查批准。同时,二者在审查批准时报送的文件也基本相同。

5、中外双方的投资方式相同:中外双方的投资或者提供的合作条件均可以是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

6、验资要求相同:对中外双方的出资或提供的合作条件均要求由中国的注册会计师或有关机构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

7、对投保的要求相同:合资、合作企业的各项保险均应当向中国境内的保险机构投保。

8、对建立工会的要求相同:合资、合作企业均应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9、董事会领导人员分配规则相同: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的的人选由中外双方协商确定或由董事会选举产生,由中外双方中的一方担任董事长的,他方担任副董事长。、对转让股份或投资的的规定相同:中外双方中有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投资的,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一方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投资时,他方有优先购买权。

11、对有关会计制度、外汇管理、税务管理的规定相同:二者均要求合资、合作企业建立符合中国法律的会计管理制度,遵守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依法纳税,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12、合资、合作合同的订立及延期相同:二者均要求依法订立合同,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合同到期后,中外双方需要延长合同期限的,应在距合营、合作期满一百八十天前向审查批准机关提出申请。审查批准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天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

13、申请登记的期限相同:合资、合营企业获得批准后,应在接到批准证书之日起三十天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企业的成立日期。

14、对增加、减少注册资本的规定相同:合资、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应当由董事会会议一致通过,并报审批机构批准,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15、外方最低的投资比例相同:在合资、合作企业中外方的最低投资比例均是25%。

16、解决争议的方式相同:中外双方在履行合资、合作企业合同、章程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应当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中外双方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的,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依照合资、合作企业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提交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仲裁。中外合资、合作者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中国法院起诉。

(二)二者的不同点

合资与合作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投资形式,分别由两部法律来调整,一部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另外一部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股权式中外合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是契约式中外合营企业,在中外合营者的关系上,合资企业是由外方和中方双方共同投资建立的公司,在双方的关系上,强调了“四共”的原则,即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共享利润、共担风险和亏损。而中外合作企业,对于投资者来说,比合资企业更为灵活,条件也更为宽松,具有“人合”的色彩,以较为灵活的方式,体现出对外商参与合作意见的尊重。它强调的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从而突破了合资企业的“四共”原则。中外合作者之间,只要对于投资的条件、产品的分配、收益分配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双方达成了一个意思表示一致,也就是达成一种合同约定,那么法律就是认可的,而并不强调一定要按照“四共”的原则来处理合作者之间的关系。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具体规定来看它们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1、设立的法律依据不同:合资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来设立的;而合作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来设立的。

2、法定组织形式不相同:合资企业只能是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组织形式,属中国法人;而合作企业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法人组织形式,又可以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3、申请设立的审批期限不同:合资企业的审批期限是三个月,而合作企业的审批期限则是45天。

4、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合资企业只能采取董事会制,以董事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总经理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而合作企业的管理方式一般可区分为下列三种:

(1)组成法人,采取董事会制,下设总经理;

(2)不组成法人而采取联合管理制,一般设联合管理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

(3)委托管理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成立后,一方即委托另一方管理或双方共同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

5、申请设立时报送文件的主体不同:合资企业申请设立时向审批机关报送文件的的主体是中外双方;而设立合作企业向审查批准机关报送文件的是中国合作者单方。

6、审批机关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不同:

合资企业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为:

(1)有损中国主权的;

(2)违反中国法律的;

(3)不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

(4)造成环境污染的;

(5)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显属不公平,损害合营一方权益的。

合作企业审批时不予批准的情形为:

(1)损害国家主权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2)危害国家安全的;

(3)对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

(4)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产业政策的其他情形的。

7、利润分享和分担风险的比例依据不同:在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是按照注册资本出资比例来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的。而在合作企业中利润分享和分担风险的比例是通过合同约定的。

8、董事的任期不同:合资企业的董事任期是4年,而合作企业的董事任期则是不超过3年。

9、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才能做出决议的事项不同:

合资企业中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的事项有:

(1)合资企业章程的修改;

(2)合资企业的中止、解散;

(3)合资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减少;

(4)合资企业的合并、分立。

合作企业中需要董事会一致通过的事项有:

(1)合作企业章程的修改;

(2)合作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或者减少;

(3)合作企业的解散;

(4)合作企业合并、分立和变更组织形式;

(5)合作企业的资产抵押;

(6)合作企业需要委托第三人经营的。

11、资金回收方式不同:对合资企业而言,它投资本金的回收,必须是在合资期限届满,或者合资解散时.它的期限一般在10年到30年不等。而合作企业则允许外商在合作的期限内,可先行收回投资的本金以减轻投资风险。

结束语

中外饮食论文 篇7

1、吃好早餐:复习、考试期间,血糖是大脑直接应用的惟一能量。假如不吃早餐或早餐吃得不好,上午第三、四节课时血糖水平就会下降,发生饥饿感,反应迟钝,从而影响考试发挥。

2、摄进充分的食品:高考前后由于气候热,加上考前复习紧张会下降考生的食欲,此时主食应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资的杂粮、豆类为主,可以增进食欲。

3、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进:可选鱼、鸡肉、猪瘦肉、鸡蛋、牛奶、豆腐、豆浆等,尤其是鱼肉,含有丰盛的DHA,可以提高大脑功效,增进记忆。

4、天天要保证蔬菜和水果的摄进量:这类食品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并起到补充水分和防暑的作用。

5、有些食品不可以吃:第一是油炸类,这类食品会克制大脑神经的愉快;第二刺激性类,如韭菜、辣椒、芹菜等也不利于考生食用;第三类甜食,会引起胃管反流、反酸;第四类饮料,考试期间气候热,补充水分至关主要,但是饮料不能替换水,这点请切记。

上一篇:研发项目管理程序下一篇:留守儿童,我们共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