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论文

2024-06-24

中外教育管理论文(通用8篇)

中外教育管理论文 篇1

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即:1.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2.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原因1.政治上,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2.经济上,同时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与“器”

3、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3.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4、秦代巩固统一文教政策:书同文、行同伦(统一道德规范)、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1.罢墨百家,独尊儒术2.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6、“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实施措施1.设《五经》博士2.建立博士弟子制3.以儒术取士4.视学制度

7、太学学生组成?1.由太常选送的2.由郡国县官选送的(要经太常审定批准)3.是按规定一定级别的官吏子弟享受进太学的权利而入学者4.是察举明经科考试下第者

8、“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次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9、隋唐时科举制度产生原因?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10、科举制对教育管理影响?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发展;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11.“苏糊教法”的主要特点?“明达体用”是“苏糊教法”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明达体用”的精神实质就是“学以致用”第二、分斋教学是苏糊教法的核心。分斋,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

12、王安石兴学措施?整顿太学、整顿地方官学、增设专门学校、明定教学内容、改革科举制度

13、书院特点?书院是私学,它继承了古代私人讲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如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岳麓书院在长沙岳麓山下等

14.元代书院管理官学化表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以为天下的书院的示范或向导;掌握书院的领导权;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学生出路的管理

15.明清八股取士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严重的败坏了学风。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考试的题目又必处于《四书》、《五经》,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严重的妨碍学术的进步。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

16.国子监的学生通称“监生”,依其来源分为四类:一“荫监生”也称官生,是三品以上京官的子弟或皇帝恩准入监的子弟以及土司子弟和留学生。二“贡监生”是由地方官学选拔入监的生员。三“举监生”是在京师会试下第的举人,有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监内读书。四“例监生”通过捐纳钱物而获得监生资格者。说明了教育对象的扩大,也说明教育普及的扩大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17.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1.以识字为主的教材2.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3.诗歌类教材4.综合知识类教材。蒙学在经过初步的识字、读写训练后,即开始教授《孝经》和《论语》以及《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也是蒙学主要的材料

18.《奏定学堂章程》对学生的管理规定1.注重品行,严格控制学生思想2.奖励学堂出身3.学生在学期间不准另就他事

19.民国初年教育部建制特点1.重视成人教育2.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3.教育总长的地位、权限有所提高4.开始建立近代教育行政视导机构

20、《壬子一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不同点1.学程缩短了三年,从而增加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2.废除了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胃学堂3.废止了按学校等级奖励给毕业生科举出身的规定4.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除大学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都可设立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校5.取消了当时占课时最多的读经讲经课6.打破了清末只允许私人办中等以下学校的律令,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外,一律允许私人开办等等

21.《壬戌学制》意义?《壬戌学制》与《壬子一癸丑学制》相比,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兼顾升学和就业;注意地区差别,给地方伸缩余地。是全国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新教育改革家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坚持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共同创制的,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同时也考虑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它是我国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该学制也有不足,如重文轻理、重应用轻基础等

22.教育独立主要的内容1.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提出政府应拨固定教育专款,不得移作他用2.要求教育行政独立,各省须设专管教育的行政司,不得再将其附属于政务所之下,教育行政长官必须是具有教育素养的人担任,教育总长不可随政局的变动而频繁更换3.要求教育思想、内容独立,执行一定的教育方针,不受政党与宗教的干涉,反对基督教育

23.三民主义教育的宗旨?明确提出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24.1935年《中学规程》对校内考试作了如下规定1.中学学生成绩分学业、操行及体育成绩三项2.学生成绩考查分4种: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毕业考试3.学生成绩的平定办法:平时成绩由日常考查和临时测验组成,前者占各科成绩的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4.规定缺课三分之一以上不得参加考试

25.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的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6.苏区普通学校教学管理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1.确定教学管理原则,即小学教育要与政治斗争相联系、与生产劳动相联系、与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相联系2.针对儿童发展过程确定小学教学应达到的标准3.《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还对小学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作了规定

27.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1.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的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2.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3.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4.办理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教育要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

28.古埃及学校种类1.宫廷学校:古埃及王宫为了培养王子王孙开办的学校2.职官学校:大约在中王国时期,政府各部门为了训练他们的官吏创办的学校3.书吏学校:以培养书吏为目的的学校4.寺庙学校:古代埃及的寺庙相当于现在的天文馆、图书馆

29.人文主义教育主要特征1.充分相信人性,以培养人为教育目标2.扩大教育对象,创建新式学校3.教育内容广泛发展,学科范围迅速扩大4.创造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30.近代学校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1.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以分工为核心的近代工厂制度要求人们把几乎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职业中去,从而使专司教育的学校成为必要。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近代学校制度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近代统一学校制度的直接推动者是工商业的行东和企业主、世俗政府、宗教改革者等

31.赫尔巴特对儿童管理的观点1.赫尔巴特认定儿童生来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和“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2.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最前面,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3.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约束其烈性,任何功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顺利进行,当前会破坏教育教学,未来则会造成“反社会的方向”因此,儿童管理是维持学校与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32.新兴资产阶级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1.乡村寄宿试学校2.为资本主义社会培养领导人3.注重实际4.民主和自由5.肯于接纳新思想、新方法

33.新教育联合会的贡献1.促进了各国新教育思想的交流和新教育的国际化2.为新教育发展指明方向3.加速了各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34.“个别教学”的道尔顿制?道尔顿制是美国著名女教育家铂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点1.工作课程:学生都是来自未来社会共同体中的工作者。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需要,设置工作课程可以在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形成一种连续性。课程被划分成一个个小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个单元,称为“工作单元”。“工作”的设置应经过全体教师商讨决定。每一个单元有一主题思想2.工作间和实验室取代教室:比如地理课中的地形单元有一个工作间。也叫学术工作间,里边有书籍、尺子和仪器,另外还有一间实验室,这里挂满了各种图片3.年级划分: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课程,每一个年级设一导师,但几个年级常常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共同体,互相交流思想4.工作合同:每个学生与导师之间都有一本工作合同手册。手册上铅印着某科、某日的学习问题。学生在工作手册上回答问题。课程采用单独进行。道尔顿计划的本质是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按其自己的速度取得,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的内容被彻底地吸收5.教师是导师:教师的教学贯彻在与学生的讨论中。讨论以个别讨论为主,也可以出简报,约某部分或几个学生讨论。道尔顿制的工作课程、个别教学、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很具体,因而在20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尔顿制的特点是工作课程和个别教学合同

35.终生化教育?以往的教育大都是阶段性的。人的一生一半为学习,一半为劳动1.学习、教育不能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而应当是终生的、连续的2.从终生的观点出发,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序曲,教人学会学习,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学生在校的逗留时间要缩短;从终生的观点出发,任何人都不会存在绝对的失败,现存的统一的终结性的考试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失败者;更为重要的是,终生教育要求教育重新认识“人”,并以个人的连续的、完满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组织原则

36.教育的民主化?在西方教育民主化历程中,“教育民主化”的含义在不断丰富、深刻。教育民主化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教育机会均等”,它经历了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质量均等、学前教育及校外教育机会均等、学校选择权均等、个人教育经费均等、教育内容不代表任何阶级利益等过程。教育民主化的另一个基本观念是儿童观:儿童观也经历了儿童是家庭的财产、儿童是国家的财产、儿童属于他自己的认识过程。教育民主化还体现在教育管理的具体放权和参与者的不断增多上,经历了政府、地区、校长、教师参与、学生参与、家长参与的权利不断下放

中外教育管理论文 篇2

一、生平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庄子一生都是在贫穷的生活中度过的。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只好去借贷。据《庄子·外物》记载:“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做过“漆园吏”。他一生佯狂不羁,轻视名利。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丞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由此可见庄子的生活态度。

庄子著有《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一书有五十二篇。今传《庄子》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杂有他的门人及道家后学的作品。

二、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是同一体系,他的教学活动,实际是在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国自古以来以“老庄”并称。老子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它有物质实体和它的规律这两个方面的意义。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将它加以发挥,形成有庄子自己特点的认识。庄子承认“道”的存在。庄子讲的“道”与老子所讲的“道”大体相同,只不过是侧重于事物运动的规律。庄子在《齐物论》中还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这里讲的“有”和“无”也来自于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中的“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庄子这里讲“有”“无”,其实也是在讲“道”,是在讲“道”的特点。事物有它的没有开始,再推上去,还有它的未开始的开始。这一点很像当今人们对宇宙运动规律的认识——永恒的运动。“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是说道的另一特点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

庄子向人们宣传他的思想,对弟子们施加教育,常用的手法是向人们讲述“去知”。他在《齐物论》里讲:“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庄子的这些话,看起来是要人们“去知”的,在人们接受他的“去知”的思想时便达到了庄子一切顺应自然,不刻意求知,一切止于人们的所不知的思想观点。

庄子从老子的“有”和“无”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齐物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没有分别的。庄子在那个时代,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认识的对象是相对的,这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他过分地强调对立,把两种对立的事物完全等同起来也是不可取的。庄子讲“齐物”实质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从事物的认识的对立讲起,归宿点是要人们一切顺应自然。

三、教育方法

庄子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注重“德”的教育。庄子在宣教自己的思想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楷模”供人们效法。例如在《庄子》一书的第一篇《逍遥游》中,庄子就讲了一个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这是庄子树立的一个“无己”的楷模,是一个完全顺应于自然的典范。有趣的是,在庄子所树立的楷模中多是些形体残缺的人。庄子注重“德”。关于“德”的标准,有其独特的含义。它不同于孔子的“仁”,也不同于孟子的“仁义”。庄子的“德”讲的是“任其自得”。庄子树立的德者的典型都是“不知其所以得”,善在自得,清静无为,终其天年的人。

(2)启发式教学原则。《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假托的人物对话,这些对话使后人得以窥视其传授知识时的情况。庄子是反对辩论的。在《人间世》中,庄子假托孔子与颜回的一番对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庄子说:“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一书中大量的假设人物的对话引人入胜,随着庄子的启发诱导,使人们明白了庄子所讲的那些近乎“玄而又玄”的道理。用今天教育学的观点去看那些假托人物的谈话方法,确是地地道道的启发式。

(3)生动新奇的比喻。庄子在讲授自己的观点时,善作新奇而又准确的比喻。庄子是设喻的高手,遇到十分抽象的问题,例如“天籁”“大音希声”“忘我”等,无一不是通过新奇的比喻,抓住平常事与其所讲道理的相似点来使别人理解的。

中外规则教育对比 篇3

摘要:规则意识是当今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本文通过对国外文明社会规则意识现状的描述、国内外规则教育的对比,提出要加强学校规则教育,德育教育,强化公民规则意识,努力使得社会成为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高度文明的社会。

关键词:规则意识规则教育中外规则教育对比

1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应的规则在进行着某种程度的约束,协调着社会的发展。规则意识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是人们关于规则和规则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规则意识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人们对规则的起源、特征、本质和作用的观点、看法,对涉及到自身的规则的理解、态度、认识以及人们关于规则的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规则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规则意识是制定部门制定规则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是正确执行已定规则的思想保证,是公民遵守规则,规范行为,建立公平、公正、有序、和谐社会环境的保证。公民如果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就能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同违反规则的现象作斗争的勇气。

2中外规则意识现状及比较

2.1一个国家规则意识的强弱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瑞士人极讲规则,这是世界公认的。这里的学校没有政治课,但同学们都很遵守规矩,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小学低年级时,瑞士老师就对同学们进行遵守交通法规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但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具体教他们怎么过马路,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如何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在日本,按规矩办事已是国民公认的准则。日本人守规矩,讲规则,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觉到。日本的公共场所见不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等与公共道德有关的提示性标语。因为每个日本人,包括孩童,从小的教育和规范训练已成为习惯。凡在公共场合他们会把要扔的纸或废弃物拿在手中或暂且装入自己的书包,待有垃圾箱时再扔掉。在日本,随处可见排队的现象,即使有两个人,也要分出先后,后者决不会有先于前者的想法。突出表现是东京地铁上下班高峰时,人很多,站台下,每个车门前都会排好队,车进站后按顺序上车,不会有车来时蜂拥向前,你争我夺互相拥挤的现象。日本人还有个特点,无论谁上车后,都尽量往里走,使后面的人尽可能多地上。

德国也是世界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德国人很遵守规则,事事按规则办。如司机牢记规则,按德国规定,司机行车一天不能超过五个小时,这样便于司机集中精力安全行驶,并禁止司机喝酒,这些规定司机都能严格遵守。德国人经商也严格遵守诚信规则。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商店里的商品没有假货。你所购买的东西,不必担心是假冒伪劣商品。德国除了政府制定了严厉惩处制假者的法律和措施外,关键是销售者能讲究信誉,遵守诚信经营之道,真正把顾客当作上帝看待。

2.2中国规则意识却相对淡薄。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交车上车拥挤混乱、制假售假等不文明现象时常看见。教育从小开始,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国外社会规则意识从小培养,从学生抓起,学生规则意识强。而我国学生社会规则意识的现状如何呢?曾有专家学者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规则意识进行过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学生对社会规则意识认识模糊,45%的学生回答不出“什么是规则意识”。62%的学生认为现代社会应当具备社会规则意识,也有18%的学生认为应随意生活,不要被过多框框条条约束;有80.19%的学生在看到违法犯罪行为时会选择报警或见义勇为,37.46%的学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有60.43%的学生反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69.73%的学生认为在职业素质中人品比能力重要或两者一样重要:仅有20.82%的学生肯定表示愿意无偿加班,9.22%的学生选择坚决不行贿。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识上,当履行社会责任涉及到自身利益时,他们就犹豫了;另一方面,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待工作还缺乏奉献牺牲精神,并不能够亲身实践他们所认可的职业道德。

上海某著名高校对2001年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书面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近20%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如何还贷问题。而在另一所高校所进行的同类调查中,有7的学生表示“将来是否还贷还很难说”。某海上专业的三位学生经校方介绍到一艘外轮实习,双方商定为期半年,结果一个月后有两人被外方辞退,外籍船长所解释的原因是:船长向他们发布命令时,他们的嘴在不停地嘀咕,违反了行船时必须绝对服从船长命令的规则。由此可见,学生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2.3纵观国内外规则意识之现状及差距,有着诸多的背景原因和因素,但与各国社会道德体系,学校规则教育方式密不可分。现就国内外规则教育做个简单的比较:①规则本身,国外学校的规则有明确的可执行性,每一条规则都有绝对的遵守和不遵守的明确界线。例如,瑞士老师在教导学校遵守规则时,不是讲大道理,而是手把手教学生如何做;这样的规则不同于我们的学生行为准则,我国的学生准则多为一些程度性的描述,这让它所约束的个体并不能明确地知道正确和错误的做法是怎样,使得规则的落实面临着一些困难。②规则的落实,国外一些学校有专门负责规则落实的机构,使规则真正地起到其约束作用,如新加坡学校有专门的训导处,负责学生规则的落实,而我国的规则体系是放在眼前,但根本没有人把它当回事,更没有一个让它落到实处的专门负责机构,只是贴在墙上,等于束之高阁。③奖惩手段,国外规则奖惩分明,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而且奖惩都有完整的体系。如新加坡规定了对随地吐痰者给予高额的罚款,以此达到约束的作用。而我国却不同,由于规则落实不到位,使得整个规则没有相应的奖惩手段,对于一些好行为和坏做法奖惩都凭主观意志决定,惩罚和奖励结果因人而异,反而养成了学生们不愿遵守规则的习惯。

2.4对策规则意识是现代和谐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内容来抓,使学生遵纪守法;始终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到育人目标的重要位置,教会学生所应遵循的最起码的做人准则与规则,让学生掌握社会规则中最重要的“品德、原则、责任”,促进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其次,努力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把学校规则体系教育纳入到社会法制体系当中,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和基本的道德认知能力,将家庭纳入教育的体系中,形成一个大的压力环境体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德育水平。第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讲文明,讲道德,讲规范,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同时,采取措施,明确奖惩制度,使规则真正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其约束规范的作用。

3启示

规则有大有小,有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有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规则,而不论什么样的规则,都需要我们从点滴开始遵守。公民的规则意识需要从小培养,从学生抓起。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强化自己的规则意识,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共同努力,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人人都遵守规则的高度文明的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玉琳.加强规则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鲁行经院学报.2003.(5)

[2]张志林现代文明中的规则意识[J]文明与宣传2002.(2)

中外教育电影名录 篇4

——张荣伟老师推荐

《三毛流浪记》《赵氏孤儿》《流浪者》《天堂的颜色》《天堂电影院》《听见天堂》《叫我第一名》《地球上的星星》《小孩不笨》《卧底学园》《中央车站》《小鞋子》《跑吧,孩子》《上学路上》《朱诺》《简爱》《雾都孤儿》《信任》《成长教育》《苏菲的世界》《早熟》《少年犯》《十三棵泡桐》《女生向前翻》《豆蔻年华》《红衣少女》《女大学生宿舍》《高三》《高考1977》《阳光灿烂的日子》《17岁的单车》《青春万岁》《迟到的春天》《录取通知书》《三傻大闹宝莱坞》《考试一家亲》《苗苗》《孩子王》《一个都不能少》《天那边》《美丽的大脚》《草房子》《风凰琴》《我的教师生涯》《我的父亲母亲》《烛光里的微笑》《心灵渡口》《孔子》《鲁冰花》《浪潮》《四分钟》《弦动我心》《摇滚校园》《放牛班的春天》《霍兰先生的乐章》《音乐之声》《死亡诗社》《春风不化雨》《心灵捕手》《心灵访客》《热血教师》《吾爱吾师》《黑板》《街头日记》《蒙娜丽莎的微笑》《乡村女教师》《城市广场》《我的老师》《麻辣教师》《女王的教室》《金八先生》《山村犹有读书声》《裂缝》《她比烟花寂寞》《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相约星期二》《看上去很美》《孩子在看着我们》《美丽人生》《蝴蝶》《回归》《长大成人》《光辉岁月》《海上钢琴师》《小猪教室》《入殓师》《雨人》《姐姐的守护者》《写给上帝的信》《唐山大地震》《我的左脚》《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儿女一箩筐》《公民凯恩》《肖申克的救赎》《教父》《海洋天堂》《千与千寻》《新来的李老师》《转校生》《青春

中外教育捐赠对比研究 篇5

教育捐赠是慈善捐赠的一种,是捐赠人为资助教育事业,以非赢利性方式自愿、无偿地将其所拥有的财产赠与教育机构管理使用的行为。教育捐赠是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筹集教育经费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我国教育捐赠是一种实现我国教育投入多元化,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教育事业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全社会都有这种共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便是一个树人的过程。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繁荣做出贡献。所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也说明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资金支出仍不尽如人意,教育捐赠就成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手段。

在中国,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所有的社会行为都会收到法律的监督和管理。但是迄今为止,国家仍未系统的出台过一部用于规范和管理教育捐赠及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法律法规。目前对于教育捐赠的规范散见于下列不同部门的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下简称《捐赠法》)——教育捐赠属于公益捐赠的一个种类。《合同法》——教育捐赠行为从法律性质上来说属于赠与合同。《基金会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教育捐赠涉及中介管理组织的规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向农村义务教育捐赠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教育捐赠涉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法律法规。总的来说除了《捐赠法》外其他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不是特别强,而且有的立法层次过低,难以为教育捐赠提供强大的法律依据。这样的立法不明确,规范不严谨的情况,使得人们对于教育捐赠的理解和认识一直如同云里雾里,模糊不清,甚至感到陌生和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大大的影响到了大家对于教育捐赠的认同和热情,这就造成了教育捐赠在我国的发展略显不尽如人意。

但是在国外,教育捐赠的事业一直都在蓬勃的发展之中。美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得以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美国完备的相关慈善的税法体系和政策对教育捐赠事业的支持。尤其是作为捐赠者,在进行慈善捐赠之后可以获得减免税务的优待,这项措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慈善捐赠的热情。美国法律(无论是联邦法还是州和地方法)有关慈善的税法的规定错综复杂,涉及的条款很多。美国相关慈善的立法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支持原则,即通过各种各样的税收减免激励慈善的发展;二是公平原则,即通过设立各种免税标准以实现资源和机会的平等或再分配,至少也要阻止歧视的发生;三是:监督原则,即通过税收机制规范慈善中的信托行为,以及慈善组织与商业或政府机构的边界。美国的税收制度规定,如果慈善捐赠的金额达到一定的限额,作为个人可以减免30%-50%的个人所得税,作为公司可以减免一年内不超过10%的税务金额,同时可以顺延5年的时间。当然美国法律对于教育捐赠的鼓励也是方方面面的,其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于慈善认定的和税收待遇的各个方面的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主要表现为:1.捐赠免税法 2.高额遗产税法 3.免税监督法。这样的税务法规促使着人们在缴税与慈善捐赠之间做出选择,而选择的结果当然是毫无疑问的。

高校教育捐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教育捐赠募集到的钱款,来为高校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在我国教育款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而国外的教育款项大部分却是来自于教育捐赠。

让我们叹惋的是我国的教育捐赠收入一直处于持续偏低的发展状况,在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0449.63亿元,剔除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入、事业收入及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部分,捐赠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不足1%。这种发展现状,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教育捐赠事业在我国的举步维艰。

在外国而言,现今国外高校募捐的手段之规范,范围之广范,数量之巨大,是历史上任何阶段都不能相比的,募捐已成为国外高校应对经费紧张挑战的重要策略之一。以美国为例, 美国高校的慈善捐赠(公司、基金会, 特别是个人、校友)全部用于支持校园的基建、学校的运作和扩大学校基金的规模。根据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报告, 美国用于高等教育的每10美元之中就有近1美元来自慈善捐赠。也就是说, 美国高校界一年约有240亿美元的慈善捐款进账,其中1/4来自校友,其余部分来自公司、慈善基金会和其他个人捐赠款。当然除了美国,日德英法等各国的高校也纷纷认识到了捐赠的重要性, 积极的倡导捐赠, 为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和兴办一流的高校筹措资金。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外教育捐赠的迅速发展。不得不说这是得益于国外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人们大多崇尚于基督教,基督教义的慈善观念深深影响着人们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视。同时富人阶层对于慈善事业的热衷也促成了这种社会风气的风靡,于是教育捐赠的发展就有了合适的温床。优良的社会风气,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为教育捐赠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蓬勃的发展必定会有许多优势、特点、可取之处。国外的高校对于高校基金会的筹办和运作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这对于我们在规范国内教育捐赠的范畴和明细教育捐赠的规范上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的。

1.捐赠机构规范化

规范化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捐赠同样适用。捐赠机构的规范化既能增强高校的理财功能,又可以推动高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明智之举。

2.捐赠目标细分化

国外的院校在对于捐赠目标的细分化就是一大亮点。目标细分化就是对于捐赠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细致分解,这不仅仅对于捐赠者来说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白自己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能够使得受捐赠的院校、院系更加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义务。一所高校的捐赠目标从总体上来看,往往会显的十分庞大,只要分解得当,大目标就可以转化为中目标,中目标又可以转化为小目标,这样对于目标的实现就显得更加容易和清晰。

3.捐赠手段多样化

捐赠手段的多样化同样也是加强教育捐赠力度的另一条途经。较为常见的捐赠的手段有现金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遗产捐赠、寿险捐赠、信托捐赠等等。捐赠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最常见的是例行募款和大额捐款。多样化的手段多样化的形式都给了捐赠者和受捐赠者更多的机会,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4.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和校友群体建设

对于学生的爱校教育也会使得教育捐赠的,捐助者人群更加广阔和宽泛。在国外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学校的文化和底蕴。这对于以后走出校园的学生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鞭策着他们努力前行,去拼搏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国外高校经常会请一些事业有成或做出成绩的校友回校参观、座谈“跟踪财源”;毕业典礼时,力邀各界名人现身说词,这样能够达到提高学校的地位,扩大影响,促使校友和其他慈善人士捐款捐物的目的;尊重捐赠者意愿,给捐赠者某种荣誉是一种很好的募捐手段;而且若考生的直系亲属曾给予母校鼎力支持,可提高该考生的录取机会。

5.强悍的学校实力和国家政策支持

加大高校教育捐赠的力度,也就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才是教育捐赠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不论做什么事情政府的鼓励和政策上的支持总是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校的实力、影响力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教育捐赠产业发展的硬件要求。广泛而活跃的社会活动同样可以促使各方人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 成为一条可取的筹集资金的途径。而上述的这些都是国外教育捐赠产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些特点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促使教育捐赠事业能够成功的几点重要的条件。

(1)要注重学校形象。一般来说, 办学成绩越是靠前, 声誉越是大, 越是容易获得外界的捐赠。捐赠者一般会选择名气大的高校为对象以扩大自己的名气, 所以办学成绩较好、名声较大的学校就会更加容易得到捐赠。

(2)要制订完善的发展规划。每一位捐款人都会关心捐赠对象未来的发展前景, 学校必须提出完善的发展规划以告诉捐赠者学校需要他的捐赠, 而学校必须证明有能力善用捐赠者的捐赠, 如此才能打动捐赠者的心。让他们放心。安心。(3)要重视校长的领导。美国高校校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募款, 由此可知校长若领导能力强, 对外关系佳, 就更加容易争取到经费, 这是影响募款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成功要素都是需要我国各个高校在发展教育捐赠事业的时候需要注意和借鉴的。从上述分析来看,国外在高等教育捐赠方面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涉及面广,且有一定的研究深度,成果也比较明显,还形成了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评价方法。

高等教育捐赠在我国还是新兴事物,相对来说,我国的国民群众对教育捐赠缺乏全面的认识,捐赠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缺乏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缺乏对慈善性、公益性的鼓励政策,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慈善机构和公众对教育捐赠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捐赠事业的发展。同时高校的管理制度也不成熟,基金的管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发展。很多高校只重视募集资金,而对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目前国内大学捐赠基金名目繁多,但运作不规范和使用不当等矛盾。

通过中外教育捐赠状况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育捐赠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除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以外,制度支持是主要的原因。高等教育捐赠既要靠社会的倡导和个体的能动自觉,也要依靠法律保障和制度安排。制度是实现自由、形成秩序的工具,能够为教育捐赠提供直接的保障。

我国要想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捐赠事业,政府必须在相应的制度建设上有所作为和创新。并且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以及国情的不同,国外的很多经验在中国也会有很多行不通的地方。我们如何能够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捐赠制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捐赠制度,应当是当下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的主要任务;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政策来保障教育捐赠的持续进行,如何在我国高校建立规范的社会捐赠管理机构和制度,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捐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也应当是未来高校教育捐赠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可以从这些方向的研究来更加清晰明了的了解我国教育捐赠的现状,促进和加快我国教育捐赠的发展和力度,让教育捐赠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教育事业。附:表1中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的有关条款分析

中外学前教育史 篇6

1古代希伯来:家庭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

2古代印度:在婆罗门的家庭中,儿童约在3~5岁经过剃度礼开始接受家庭教育

3斯巴达:尚武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灵魂,斯巴达式的训练始于儿童的诞生(军事化教育)

5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儿童按年龄划分,教育顺应自然主张;论儿童的年龄分期0~7岁体育7~14岁德育14~21岁理智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最早的教学法学者,西方教学论的奠基人,双语教育

7预成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型的人就被植于精子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8伊拉斯莫斯:《幼儿教育论》

9蒙田: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消化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教师的责任是用对道德的挚爱多于对道德的尊崇来充塞孩子的心

10康帕内拉: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

11夸美纽斯:《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世界图解》对后世影响最大,“泛智”思想(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集体教育形式-4~6岁儿童为对象的“母亲督导的班” 国库补助政策,1840年8月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视学官首次发出关于幼儿学校检查项目的训令,这时幼儿学校才真正成了国库补助的对象

13伦克夫妇:1851年夫妇二人在英国设立德语幼儿园,1854年在伦敦举办了一次教育博览会,别劳夫人在这次博览会上展出了福禄培尔的恩物以及其他物品;在英国自引进福禄培尔幼儿园以后,幼儿教育的设施出现了“双轨制”的局面

开办编织学校的活动拉开了法国近代学前社会教育历史的序幕;至法国已基本上确立起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在法国教育史上最早有记录的幼儿教育机构是奥柏林的编织学校(1770年创设)

15.托儿所运动:帕斯莱特、柯夏和马尔波是法国19世纪上半期开展的托儿所运动的著名人物;1826年帕斯特莱领导妇女会创办了法国最早的托儿所;柯夏主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育

16.托儿所性质的转变:183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的特别视学官的规定》,提出视学官具有视察和监督托儿所的权利,这是法国政府正式管理托儿所的开端;1836年教育大臣布雷发出传阅文件,明确指出托儿所是公共教育部领导下的学校,这标志着法国托儿所性质的重大转变,即由面向贫民的慈善救济事业转向面对全体国民的国民教育事业;1837年法国政府发布了最早的有关托儿所管理和监督体系的规定,把法国的托儿所纳入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轨道

17:福禄培尔幼儿园方法的传入:由于19世纪中叶别劳夫人(德国福禄贝尔幼儿园运动的领袖)的努力及法国政府的支持协助

1881年和1882年先后通过“第一费里法案”“第二费里法案”最终确立了法国初等教育“免费.义务.世俗化”三位一体的原则,原则的确立为普及学前教育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前教育的世俗化;1881年8月2日的政令采用“母育学校”这个名称并沿用至今,根据年龄发展阶段编班,政令的颁布意味着基本确立了法国近代学前教育制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凯果玛:具体领导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改革,促使政府将托儿所改造为母育学校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她指出了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双重目的:社会目的和教育目的20塞贡:为弱智儿童首创一种现代教育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着重感觉和运动神经的训练

21美国最早的幼儿园:由德国移民玛格丽特•舒尔兹于1855年在威斯康星州的瓦特镇创立的;1860年美国妇女伊利莎白•皮博迪在波士顿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被美国人尊为美国幼儿园的真正奠基人;1868年在波士顿出现了美国的第一所幼儿师范学校;1877年伦理文化社的领导人弗利克斯、阿德勒在纽约

创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慈善幼儿园;最早建立幼儿园的教会是1877年俄亥俄州托利多的特雷尼梯教会;1870年在密尔沃基成立了第一个幼儿园协会

22.(公立幼儿园运动):【~的建立是以公立学校为基础的19世纪30年代以新英格兰为中心在美国兴起了一场以发展初等教育为目标的公立学校运动】到19世纪最后十年~~在美国各地得到蓬勃发展;1873年秋美国第一所~在圣路易斯市的德斯皮尔斯学校建立,美国其他州也纷纷仿效,一些私立幼儿园和慈善幼儿园逐步被纳入公立学校系统;1914年几乎在美国所有稍大的城市都建立了公立幼儿园系统;~~是美国学前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美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3.洛克:最主要的教育著作1962年的《教育漫话》;主张心灵白板说;把培养绅士作为教育的目的24自然后果律: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就是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怎样服从自然的法则

25.裴斯泰洛齐:主要著作《隐士的黄昏》《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孩子》;在西方教育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化’(名解)并付诸教育实践,探索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发展人的能力的有效方法

26.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教育性教学思想(认为教学是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于教学,在他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学)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训育方法有限制.赞许(奖励).责备.惩罚.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27.战后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般趋势:a政府日益重视学前教育,制定法律和政策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b提早幼儿教育起点.重视学前教育的科研工作c学前教育机构多种多样,幼儿入园率大幅度提高d重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e确立学前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奠基地位f注意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力量g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发展h扩大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28.英国:据英国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规定5岁为义务教育开始的年龄;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费舍法案》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并把保育学校的设立和援助问题全部委托给地方教育当局;哈多报告立足于儿童中心主义.集欧文.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福禄培尔和麦克米伦等的幼儿教育思想之大成,被认为是英国学前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献;为解决保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幼儿游戏班”应运而生

29.法国:1905年比纳与西蒙编写出版了第一份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以3~13岁儿童为对象;战后曾出现过以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计划为代表的各种教育改革方案

30.开端计划:1965年秋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由经济机会办公室发起.这是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具体计划是:由联邦政府拨款将贫困而缺乏文化条件的家庭4~5岁的幼儿免费收容到公立特设的学前班进行为期数月至一年的保育

31.福禄培尔:1826年发表教育代表作《人的教育》1837年在德国勃兰根堡开办一所学校1840年将学校命名为幼儿园1843《母亲与儿歌》1861年他的生前好友撰写发表《幼儿园教育学》教育的本质通过教育使人能自由和自觉的表现他的本质即上帝的精神教育的任务人类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进而认识人类最终才能认识上帝的统一人的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计划过程一样,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对立的法则(天性与环境)和调和(变内部为外部变外部为内部)的法则 32(自我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依据:福禄培尔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游戏被他看作是儿童(--)的集中体现是幼儿园的教育方式a他拟定了一个以儿童的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并精心创制出有关的教具材料b1843年他在《母亲与儿歌》中系统的介绍了通过歌谣及相关的游戏活动教育婴幼儿童的方法c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课程中.游戏是能够发展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活动d幼儿园应当是幼儿游戏的乐园.游戏分为三类-身体的游戏.感官的游戏.精神的游戏e提倡村镇设立公共游戏场 33杜威: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明日之学校》《民主主义与教育》论教育本质a教育即生长b教育即生活c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连续性原则)

思维五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a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

动b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c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d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的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e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35蒙台梭利:创办儿童之家,教具;《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儿童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方法》

为了解决苏联有些地方出现不按年龄分班.将二者合办及由于托儿所年龄班和幼儿园年龄班分别隶属于卫生部和教育部所产生的矛盾.就需要创办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起来的统一的学前教育设施并实行一元化的行政指导。1959年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创立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的统一学前教育设施;为适应新设施1962年苏联公布了世界第一部综合婴幼儿教育的大纲《幼儿园教育大纲》,该大纲将原来婴幼儿(0~3岁)和学前儿童(3~7岁)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一元化了

他们的环境必须适合幼儿个性的最有利的发展我们必须耐心等待,使儿童的精神自由发展和表现出它的力量c蒙台梭利把活动看作实现儿童自由的关键

38马卡连柯:是苏联家庭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父母必读》和《儿童教育讲座》奠定了苏联家庭教育理论的基础并成为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必读的书籍

39集体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集体是以社会主义的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人与人互相接触的总体;响原则:教师必须把整个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尊重与要求结合的原则前景教育

40苏联:乌索娃将“学前教育”一词作为学术用语引入苏联;1960年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学前教育研究所并设立了学前早期儿童实验室,1962年制定了苏联学前教育史上第一部《幼儿园教育大纲》

41德可乐利::《论个性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整体化现象在教学中的作用》《语言的发展》《新教育法》 42皮亚杰: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43欧文:1816年元旦在新拉纳克成立“性格形成新学园”;性格形成学说是欧文从事社会改革和教育实验活动的出发点:a人的性格即智力、德行和体质b社会环境是形成人的性格的决定因素c坚持一个方针:必须改变有害环境代之以良好的环境d寄希望于教育—教育人就是培养他的性格

44奴隶社会:《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太保、太傅、太师合称“三公”子师、慈母、保姆合称“三母”;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45#奴隶社会学前教育总特点:a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儿童的任务b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c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较明确的年龄划分d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e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46封建社会:《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简称“

三、百、千”;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常用的教材《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颜之推,有特色的观点是“要求均爱勿偏”,主张博习致用

#47#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特点:a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之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c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d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e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亲自为儿童编写《小学》(分内外两篇)与《童蒙须知》

#49#王守仁的教育观点及评价:a顺导性情,鼓舞兴趣:要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儿童的兴趣b循序渐进,量力而施: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要注意量力而行c因材施教,各成其才:教育者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

才d全面诱导,不执一偏: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评价: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当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论”的提出,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名著法国卢梭的《爱弥儿》的出版时间早了2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1904年颁布;1903年兴起倡办新式学堂的热潮,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就此诞生

51幼稚师范的设立1898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成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这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

未满六岁的儿童

53康有为:儿童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律实行公养公育,他是我国儿童公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54:在中国最早传播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是蔡元培、陶行知、胡适等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张雪门的行为课程、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均源于杜威学说;克伯屈创制了设计教学法;陈鹤琴创办了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鼓楼幼稚园;陶行知指出国内幼稚园的三大病:外国病、化钱病、富贵病并提出要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最早的是1917年首创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成立小庄幼稚教育研究会

55.幼稚园制度及其建立和发展: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新学制,在这个学制中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接受6岁以下的儿童并把它正式列入幼稚系统,1927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于南京郊区燕子矶、晓庄等地创办了我国第一批幼教机构;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新学制颁行后,此期的公立幼稚园以附设于其他学校机关者为最多;私立民办幼稚园有陈嘉庚的集美幼稚园、熊希龄的香山慈幼院、陈鹤琴的鼓楼幼稚园(进行了课程研究)、陶行知的燕子矶幼稚园是在南京郊区创办的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上海大同幼稚院专门收容与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1939年12月24日教育部颁布了《幼稚园规程》1943年又将其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1940年10月我国第一所独立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成立,校长是陈鹤琴

56.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34年2月中央人民内务委员部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在陕甘宁边区创建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是战时儿童保育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托幼机构的类型主要有a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所b单位日间托儿所c变工托儿所、哺乳室d游击式的托幼组织(或称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e小学附设幼稚班(园)f私人设立的托儿所g混合类型的托幼组织;教学方法a直观教学法b比较教学法c三化教学法

57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首创者,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 58陶行知:1923-1926年间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称为小庄学校;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人民大众的需要,从工农大众的需要出发

#59#陶行知六大解放:a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去想去思考b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c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d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是有问问题的自由e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从鸟笼式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创造力f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

60艺友制: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用这种方法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61行为课程的含义:a张雪门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b生活和实际行为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c在他看来行为课程应自然的融合在儿童的自然生活中,并把生活和行动看做相互联系的整体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 62张宗麟:第一位男幼儿教师

63填空:将分散的多所学校合并为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将北京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家政系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合并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力量相对集中,目标较明确,担负着为全国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师资母机的任务 52蔡元培:制定并公布了 “壬子癸丑学制”将学堂更名为学校,蒙养院改称蒙养园,收

#64#《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内容: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号发布1990年2月1日起施行1996年正式颁布,共10章60条包括总则,幼儿园的招生、编班,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的园舍、设备,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幼儿园的经费,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及附则明确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性质)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教育工作的原则: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强调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规定》的颁布,对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意义)

中外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篇7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对于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转化、加强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合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实施和加强创业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选择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的创业教育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是因为这三个国家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相对比较成熟与完备。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 目前主要集中在课堂理论传授的层面, 因此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在创业教育上的先进理念与教育方法能够为我国高校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创业教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创业教育”一词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

(一) 美国

国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早期, 而美国是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的国家之一, 于1919年就开始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 而近期这20年是美国创业教育研究发展最为活跃、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都涉及到了创业教育。到2005年年初, 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所以现今在美国的创业热潮中,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格外引人关注。

(二) 英国

关于英国的创业教育目前主要有两种课程, 一是“为创业”课程, 二是“关于创业”课程。这两种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配备的教师是不同的, 另外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也有一定区别。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有兼职教师, 大部分有过实业管理经验, 并且曾经创立过自己的企业。

(三) 日本

日本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把创业教育放进必修课的地位, 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学习创业教育,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业选择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态度, 另外还为学生将来的创业生活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二、国内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相对要晚一些, 始于上世纪90年代, 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 于是开始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及推广工作。与国外的创业教育研究相比而言, 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依然还处于初始状态。截止到今天, 也只有很少的试点学校有创业教育课程, 而且还没有统一或权威的教材。除此之外, 我国的创业教育及其研究在研究队伍、平台、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呈现出了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从事创业教育的专门研究队伍缺乏;第二, 创业教育研究的平台没有很好地搭建;第三,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 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 在内容、方法、氛围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

三、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比较

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起点不一样,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凸显出许多各自鲜明的特点, 下面主要就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做出比较。

(一) 国内外创业教育理念的比较

国外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具有很明显的特色, 主张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受教育者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以单一专业或技能的传授为目的。采用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 学生通过分析研究, 引发创业兴趣, 建立创业思想, 进行自我创业设计。由于我国学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短, 从2002年开始,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 开展试点工作, 因此到今天不仅没有形成鲜明的创业教育理念, 就连对创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二) 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的比较

美国大学对创业教育研究十分重视, 致使凡有条件的学校都必须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室、创业中心和创业研究会。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大部分都是表面层次的工作, 真正静下来认真思考过创业教育、潜心研究创业教育的很少。我国的创业教育之所以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 很大程度上也受理论研究落后的制约。

(三) 国内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国外的学校多数会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和创业实践体验, 例如很多学校担任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有创业的经历, 并担任过或仍然在担任一些企业的董事, 这就使得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可是我国还没有一所学校有自己单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现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这些教师有着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其自身缺乏创业经历, 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的时候, 纯知识的理论传授多于实践经验传授。

四、国外创业教育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 已经日趋成熟起来, 并且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其在实施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可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导致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照用, 况且有一些经验也不是我们可以学习过来的, 所以应该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 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 转变创业教育理念, 形成普及教育

众所周知, 创业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去除以往落后的观念, 必须逐渐改变把创业结果作为评价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最后把开展创业的终极目标, 确定为培养全社会的创业文化, 最终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民族精神中去, 建立一个富有朝气的创业型社会, 放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

(二) 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支持环境

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 外部环境是影响创业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必须通过国家、社会、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来提升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具体做法主要是政府对创业教育加强领导和引导。另外, 作为学校方面, 也要积极营造好的氛围, 只有具备好的氛围, 创业教育才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三) 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国各大学校都必须重视创业教育,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从事以往的纯理论教学, 要求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具备创业理论以及创业实践经验, 可是现如今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所以当今最主要的是率先组建一支创业教育团队, 并且能够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

(四) 设置适合中国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创业教育, 首先要从课程入手, 必须先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而课程是各大学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 是创业教育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只有通过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 才有可能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国外的各种创业教育政策及方法都是针对具体国情制定的, 我国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这样的现状下,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当前创业教育的经验, 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容及方式, 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 应该让创业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 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摘要:创业教育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研究创业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结合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分析目前中国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不足, 并通过国内外创业教育比较, 给当前中国发展创业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小洲, 叶映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出版社, 2002.

[3]刘沁玲.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5) .

[4]王云鹏中日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9) .

中外继续教育比较研究 篇8

关键词: 中外继续教育 比较 建议

一、综述

(一)继续教育的定义

继续教育这一概念,源自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在英国,继续教育被称为further education,是指高于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而又平行于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的一个教育体系。它的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培训,也可以是一些高等的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目前主要有这样一些教育项目:

1.PGCE(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教育类研究生证书),学制一年,主要为已获得研究生学历的人在从事教师职业前提供的培训。

2.NVQ(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不同领域的劳动者,从基本技能层级到高级管理层级,均应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3.City and Guilds(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伦敦城市行业工会),1887年根据维多利亚女王RC117号敕令成立,从1900年起,由英国王储担任该机构的理事长,目前与全球81个国家的8,00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多个工业领域设有分支机构为整个工业领域提供500多种职业技能证书。

4.BTEC(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商务及技术教育协会),提供动物管理、艺术与设计、儿童保育、护理及保健、表演艺术等领域证书。

5.HNC(Higher National Certificate,国家高级证书),即可全日制学习,亦可业余学习;学制也较为灵活,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与之相类似的有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半业余半职业教育,大致相当于本科教育的前两年,层级较HNC略低。

6.Foundation Degree,意为“初级学位”,2001年开始设置,往往由大学与各类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开办。学员可通过两年的全日制学习,或三至四年的业余学习,获得相应的初级学位。

在美国,继续教育被称为“continuing education”,目前主要包括面向成人的学位学分课程、非学位职业培训、个人提升课程(校园或在线培训)、个人自学,以及各类行业协会、公会等提供的终身教育类课程。

一般说来,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二)时代的呼唤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决定》还提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敏锐的目光和广阔的视野,充分了解国际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并予以充分消化吸收,进而探索出适合中国情和公众需求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

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功能之一,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符合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符合全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拟通过对中外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进行综合对比,对国际先进的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国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六大以来的继续教育发展状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倡导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成就。除正规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外,继续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学校办学为主体、企业办学为骨干,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多层次、多类型推进继续教育的良好格局。2013年1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咨询组组长郝克明,以及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咨询组专家组组长季明明共同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10年来,中国深入开展了农村从业人员实用技术培训;大多数转移农民通过多渠道学习了在城市谋生的技能;大部分新增就业人口接受了提升就业能力的培训;企业职工年培训规模达9000万人次,全员培训率达到45%以上;2011年参加培训的干部达3109万人次。10年来,共有近2000万人接受了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的继续教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社会和谐”①。

据统计,全国继续教育办学服务机构已超过20万所,其中各类社会培训机构15万所。全国2400多所高校都举办了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1万多个学习中心和1万多个函授站,构建了遍布全国城乡的继续教育办学服务体系②。

(二)社会对发展继续教育的需求

在我国有7.69亿从业人员中,有1.2亿左右的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和需要再就业的劳动者,还有1.77亿老龄者等。上述接受过不同层次学校教育、进入社会的成员是现有学校人数的3倍。他们对学习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的要求十分多样化。为此,推进继续教育既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又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对此,中央高层对未来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2013年10月举办的首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讲话中提出四点倡议:一是应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城市不同学习需求。二是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营造学习氛围,实现城市的包容与和谐。四是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交流互建,使学习型社会建设多姿多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社会层面,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还普遍存在对于推进终身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不少人将终身教育片面理解为成人教育,从终身学习视角引领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改革还不够;高校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作用待进一步发挥;终身学习相关法律、政策和综合协调机制尚未更好地建立或完善。

尤其是在“新常态”条件下,国家推出简政放权,鼓励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并已分五批取消了272项职业资格,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44%,这必将对当前普遍存在的“考证热”、“考试经济”等现象起到较大的遏制作用,也将对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出更高的转型发展的要求。

三、二战后美国发展继续教育的政策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出于冷战的需要,或处于继续称霸的需求,一直对教育质量,包括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大学普遍对社会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修大学课程,积累学分,不需要放弃工作。对于已经就业的人来说,多了不少选择的机会。与中国高等教育相比,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更科学。

(一)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的教育改革

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深受刺激,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予以反制。如成立国家自然基金(NSF),促进教育公平、改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启动阿波罗登月计划(Project Apollo)等。在继续教育领域,通过一系列立法,重视智力开发投资,加强对工人的技术培训上,显示了大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新要求。1961年,肯尼迪提出了教育特别咨文,强调培训非熟练工人和重新训练熟练工人,以适应经济结构性变化和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962年春,肯尼迪又批准了一个“人力开发与训练”法案,实行人力投资,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开发萧条地区实现劳动力生产的现代化。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继任总统的约翰逊延续了肯尼迪在教育改革方面的诸多做法,他甚至还自称“卫生和教育总统”,认为实施教育立法是实现伟大社会(A Great Society)梦想的关键。在继续教育领域,约翰逊推出的主要政策包括成立经济机会局,组织职业训练队,为没有上过中学的青年提供职业培训。

(二)《国家处于危险中》

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发表专题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刻不容缓》,针对美国公立教育日益平庸化的趋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加强英语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提供更多财政支持等。其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甚至允许非学校的社会人员参与到数学、科学等课程的教育中,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报告发表后,里根政府推出了新一轮改革措施。

里根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背景依然是冷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里根上台后提出“重振国威”的口号,推行新的教育改革是其“新联邦主义”和“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三)克林顿政府的教育改革

1994年,克林顿签署了《目标2000年: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教育提出了三大目标和十项行动计划纲领。其中,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二十世纪对学生教育的需求,成为该法案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奥巴马政府的教育改革

奥巴马在任期间,美国相继通过了《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每个学生都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等教育改革法案,推出了加强学前教育,强化STEM教育等改革内容。在继续教育领域,主要体现为强调终身教育,使美国人至少有一年时间可以进入高等教育,或者职业培训学习;本轮教改也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招聘与培训,认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教师”。

四、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构建新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

针对继续教育,《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继续教育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继续教育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

2014年,教育部明确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方向: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改革方向,是因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也就是说,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这就对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提出了转型的要求。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支撑,需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为搭建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立交桥”服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切实深化产学研结合,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改革释放人力资源结构红利。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继续教育教师将不再以学历、论文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评价继续教育教师的主要标准将转变为技能型、操作类指标。同时,继续教育教师的来源也可以实现多元化,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从业人员,都可以为继续教育提供优质、稳定的师资来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必成为某个职业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的正式教师,从而实现教师聘用方式的灵活化。

(二)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中国13.74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2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44亿人,占比10.5%。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提高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预期寿命和死亡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如何应对老龄化趋势,已成为政府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此,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在这个方面,上海已经走在了前面。《2016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工作要点》已提出,要开展老年教育相关工作调研,开展上海市老年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和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出台推动本市老年教育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明确机构设置、人员标准、激励机制和专业化发展等若干要求。同时,还要研究制定老年教育居村示范学习点建设指标,开展50个居村示范学习点建设试点;研究制定吸引高校、行业、社会组织、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等举办老年教育的扶持标准,首批评估认定5—10个扶持建设点。

在这个领域,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机构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利用现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资源,为老人提供诸如音乐、书法、文学甚至计算机等类型的课程,既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养,又可以为他们带来较为愉悦的精神体验。

注释:

①中国教育报,2013.1.11.(6).

②鲁昕.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实现人人成才教育梦.中国教育报,2014.1.6,(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2014. 9.15.

[2]The Obama Education Plan:an Education Week Guide.Education Week.Jossey-Bass,2009,2.

[3]The United States has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etitive Education System:the Excerpts about Obamas Speech of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Plan in the Hispanic Chamber of Commerce,2009,3.1.

上一篇:对乱砍树的看法小学生作文下一篇:社会保障学考试问答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