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素质教育

2024-06-08

中外素质教育(精选12篇)

中外素质教育 篇1

摘要:针对湖北中外高校合作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对中外高校在艺术素质教育方面不同的办学理念、培养定位等方面的剖析,结合一些具体的合作案例,对于这种合作模式从高等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进行正面的引导与思考。

关键词:湖北高校,外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合作与交流

湖北普通高校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办学方式。外国教育机构同湖北高校合作,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在湖北高校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近10年来,已经有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同湖北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办学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培养项目,专业涉及管理、语言、法律、计算机、新闻、艺术设计等众多领域。无论何种层次、何种专业的合作办学,都既涉及到交流合作,也涉及到中外文化与教育模式差异所带来的观念碰撞。本文以艺术素质教育为例,探讨湖北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交流与碰撞,希望对提高湖北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有所裨益。

1 湖北中外合作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交流与对话

湖北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形式多种多样,在进行常规的艺术素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他们都很注重吸纳和引进校外的教学资源,比如引进高质量的、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专家学者,如长江学者和隆中学者,加大省内高校间美术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就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办学形式也是多样的,如湖北美术学院开办了几期德国和意大利的油画研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更多的高校则直接选择“对口办学”,即在国内的高校同样可以采用国外的教学模式,如襄樊学院国家教育学院分别与加拿大梅市学院及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进行了合作办学。中方的学生在国内可以直接感受国外的教学方式,当外语达到雅思或托福考试要求时,可以申请出国学习。

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襄樊学院与加拿大梅市学院从2007年开始举办合作办学项目(艺术设计专业),2008年,梅市学院Ms.Deborah Susan Martin Forbes和Mr.Yulin Wang抵达襄樊学院,开始为双方合作办学项目展开研讨活动。通过中外两院间教师的直接交流(观摩课程和作品展),让双方的教师都感受到了不同的艺术教育文化体系,如Deborah女士就对襄樊学院美术专业学生的绘画功底给予了高度评价,而美术学院史论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们则对加方注重学生参与性的美术理论教学理念大受启发。

除此之外,2009年4月24日至26日,武汉大学留学生院55名外国留学生到襄樊学院进行了语言实践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实践方面的交流,他们还分别参观了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与文学院,并且在音乐学院与师生举行了联谊活动,与襄樊学院师生在艺术教育方式和理念上进行了思想上的“碰撞”。在考察结束之际,一位留学生朋友讲到:“我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前对她是个很抽象化的概念,但今天,我终于可以亲自感受到“三国文化”和“三国美术”所带给我在思想以及视觉上的震撼力,我会铭记此行……”的确,在湖北省内高校这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还有很多,笔者认为,这样的交流既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迈进的需求,也扩大了把国内优势地域文化向外传播的途径,可以让更多的西方学子了解中国文化。

2 湖北中外合作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差异与碰撞

2.1艺术教育观念的区别

第一,艺术教育是技巧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这个“命题”是关乎“教育产出”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指导思想就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国内高校更多地把艺术教育作为单一专业技巧教育,而不是艺术素质文化教育,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惟一标准,课程体系基本沿袭苏式路子。时至今日,这种教育模式的阴霾还时时挥之不去,国内高校这种对学生过分地强调技术能力的评价标准,让很多学子丧失了创造的天性。这也造成了很多技巧精湛的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在处理工作中专业领域时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较差。

把握和提升素质教育,增加相关联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比如襄樊学院美术学院开设的《意向素描》和《装饰色彩》等课程,这类课程使得学生的自由发挥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打破了传统的纯写实的表现手法,又不能完全脱离于一定的绘画技巧,需要学生用“技巧手段来表现素质内涵”。

美国艺术家贝蒂·艾德华教授曾经试着让一群找不到素描表现方法的学生倒着临摹毕加索的画,完成的效果让他和学生都非常地吃惊,作品画面效果相当好。于是,他就问学生:“为什么你们能很好地倒着画,而不能正着画呢?”学生回答:“因为倒着画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在画什么。”我想,真是这种“不知道在画什么”才让学生跳出了“技巧”的束缚,从而回归到了素描的本源。

第二,艺术教育中的产权意识。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产权意识:在加方艺术史提供的课件中,它是分为以下四项内容的:(1)Artist(艺术家),(2)Title(标题),(3)Culture(文化类型),(4)Period(文化时期)作者在前。而不是作品在前。可以看出:以加方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很注重对艺术品产权的认可,他们更加注重这幅画(或建筑物)是谁的作品,而在我们国内,普遍的教育规则是:这幅画是《清明上河图》,谈作用和价值时,也往往“依图论物”,很多情况下,对作者是采取忽视的态度。

国内的这种产权意识的欠缺,是由来已久的,在明清中国社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不少具有很强民族特色的产品,如:泥人张、烤肉宛等等,这些都只能说一半名字,因为一旦说全将会被扼杀,直到解放初期,中国的大部分产品依然被冠以“madein china”。

实际上,学生如果能很好地树立起产权意识,将会对他今后的艺术之旅受益终生。因为艺术品的产权概念和其他产品的产权概念是有区别的,它是一个蕴涵着抽象与感性的概念定位,而且今天国内关于艺术品产权定位的相关法律有待完善,更多的是引用著作权的相关法律。但是,今后的艺术品市场走向,将是一个产权明晰、风格既多样又统一的网状市场。

第三,艺术教育教学主体的差异性。教学主体的差异性体现在:国内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基本采用的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国外很注重师生间的课堂讨论,加方在课程201(《西方艺术史》)的教学大纲里明确增加了“课堂参与非常重要,以个人和小组进行的课堂活动方式形成本课程的重要核心要素。”笔者在教授这门加方课程时,加方代表Deborah Forbes女士对我的教学思路启迪很大,她在梅市学院代同样的这门《西方艺术史》时,除了课堂讲授以外,还分别留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供学生课堂讨论和做随堂习题。这样使得所有学生充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也增添了教与学的乐趣。

2 艺术学生培养定位的区别

由于受艺术教育观念差异性的影响,中外艺术高校对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当今艺术生就业环境趋于饱和,而且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各个高校评估的一个标准,“就业率”的高低与国家的经费投入以及招生规模直接成正比,所以,中方对学生的“专业化”有着明确的要求:学雕塑的学生一定得好好的呆在雕塑工作室里认真“琢磨”,如果在学习单位时间里,你去参加一个服装策展大会,那你一定将挂上“不务正业”的标牌;学绘画专业的学生,“好学生”的标准一直是“临摹、写生、创作”这样三位一体的模式,如有学生在画室里弹吉他,他一定是在“玩物丧志”。“庆幸”的是,在中国绝大多数专业的艺术院校中,这种“不务正业”和“玩物丧志”的学生少之又少,这虽然不能算是一个弊端,但是,这就好比学生问老师,汉江的水流经何方?老师会告诉他流经长江,这个学生永远也不会知道汉江的水其实流经于他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梅市学院(加拿大)的华裔教授王育林曾经谈到过加拿大艺术教育的情况:我们这里的学生学水彩专业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油画作品拿出来进行展览,甚至学设计的学生也可以进行绘画作品展览。王育林这次回国,除了对国内的艺术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到南京去进行个人油画作品联展,尽管他本人是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工作的。

国内这种艺术类学生的培养定位模式,不要说奢望将来有很多毕业生能够“一专多能”,甚至这个“专”也会大打折扣,因为没有相关学科的文化滋养,它的根基本身就是不牢固的。

3 艺术教育成本投入的区别

2007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2%左右,而用于艺术教育的投入就更少,很多专业艺术院校光靠财政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造成了各艺术院校自主筹集办学资金。这也是导致高校乱收费的原因之一,最后将负担压在了学生身上,产生很多不良效果。

其次,教育部门的专项教育经费中没有艺术实践经费这一项,因此,一些学院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得十分艰难。因为高等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课堂学习,应当尽量创造机会与社会接触,使学生具备课外活动和共同生活的经验,使学生懂得利用人生经验。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的社会考察活动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线路设计不规范、学生考察成本负担过重(多数院校只象征性的对学生补贴考察费用)等等,往往使得社会考察活动流于形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教育经费基本在4.7%~7.4%之间,而且在其总体艺术教育经费中,社会投入的比例也是相当大的。对于这一部分投入(社会投入)的关注,包括规范、引导、统计和激励等,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这不仅有助于全面设计和安排高等艺术教育的投入问题,也有利于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中国人口众多,随着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内很多艺术院校的配套软硬件设施一直处于“温饱”状况,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艺术教育的需求。若想建立完善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国家必须加大艺术教育成本的投入。

以上几点分析,仅作为湖北省内中外合作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模式的一个初探,若能引起同仁之共鸣,则甚为欣慰。

参考文献

[1]贝蒂·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2]加拿大梅市学院,《Art201》,课程教学大纲.

[3]挖宝网.http://www.wabei.com/.

[4]滕守尧,《中国艺术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丁长河.追问人性·美·艺术之收获:大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6]宋德玉、姬英涛,《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论音乐欣赏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载《美与时代》,2004,(9)

[7](英)赫伯·里德著,吕延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中外素质教育 篇2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因为理想虽不是高不可攀,但也不是唾手可得,没有不懈的追求,理想只能是朵美丽的镜中花。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人们常把学习形容为在“书山”上攀登,在“学海”中遨游。事实上,知识的积累是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定向;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除了要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这对于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也可以做一些记号。这就是评注笔记。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

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中外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外军事院校 人文教育 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3-01

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在各国的军事教育当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塑造,而在军事院校当中进行人文教育,更加具有影响国防安全和国家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在新军事变革浪潮逐渐席卷全球的背景之下,对比我国同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思想,能够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观点。

一、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共同点

中外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当中具有的共同之处,是在进行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教育理念比较的过程当中,应当首要考虑的内容。由于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内在规律,把握这种内在规律,能够为军事院校人文教育观念的不断改进提供一种总体性的指导。

首先,中外军事院校普遍将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植入自己的人文教育工作当中,并以全球视角审视世界环境。我国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当中,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局势的关注,已经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美国和西欧的军事院校甚至将全球化的视野作为自身的一种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军官已经成为这些西方国家军事院校的重要内在追求。中外的这种人文教育理念,实际上正是各国军事理论界,在面对高科技背景之下的新军事变革对各国军队提出的挑战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其次,各国的军事院校都十分注重通过人文教育这一手段,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给这些即将成为军官的学生。在美国的军事院校当中,普遍重视在人文教育当中传播一种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承担社会赋予的各种责任。这与美国社会当中一贯宣传的自由和法制的观念是完全吻合的。在西方国家的其他军事院校当中,也十分强调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播。而在我国,由于人民军队有别于外军的性质和组织结构,我国的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当中,则更加突出地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央的大政方针作为对学员的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反映出,军队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支柱,服务于特定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没有改变,同时也提醒我国的军事院校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应当更加旗帜鲜明的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军事指挥人员。

然后,各国军事院校都十分强调将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军事业务的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的观念。无论是我国的军事院校还是外军的军事教育机构,都倾向于将人文教育和军事业务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这实际上是在防止以往的人文教育同生活实践脱节,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最终导致流于形式的问题的产生。由于人文教育所负担的功能相对于单纯的军事业务教育而言更加复杂,需要引起学生一种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并要达到将所教授的内容最终转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方式的内在目标。这种通过客观物质性活动形成主观能动性成果的活动,只有通过同学生的切身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起到塑造学生世界观的目标。

二、中外军事院校人文教育理念的主要差别

在中外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过程当中,教学理念也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于内容选取、教学形式方面。

首先,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选取方面,我国军队院校为培养出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国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的军事人才,特别注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党的指导思想、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和当代军人的历史使命等课程,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整体而言,更加强调对学员的价值观和思想进行直接的塑造,并鼓励学院勇敢地承担起自身的责任,这种教育理念更加强调激发学员的内在荣誉感,并鼓励学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看待问题的一套系统性方法。而美国的军事院校则普遍倾向于引导学员调动自身的积极性,鼓励以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看待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一种规范性引导,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引导和教育形成对学院的人生观的影响,并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而外军的军事院校人文教育则更加倾向于调动学员个人的创造性,使学员能够以一种自发的和多样化的姿态走进军营。

其次,在教学形式上,中外军事院校也具有巨大的差异。在这一方面,我国军事院校采取的形式更加多样,更加侧重于能够营造出一种集体氛围,这同我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外军在组织大范围的集体活动,以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目标的方面明显落后于我军,同时外军更加倾向于使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走出校园,同社会进行更加广泛的接触,以保证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健全的心智进行军事活动。在此方面,我军并不认同,封闭化的军事院校生活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军事院校办学的主要特色。

三、结语

中外在军事院校人文教育方面具有着十分广泛的共通之处,这促使着我军在军事院校的人文教育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与此同时,我国军事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也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践,根据我国的客观实际制定相应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国全.对新时期军事院校教育理论创新的理性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0 (1)

[2]郝北京,魏恒.分析部队学院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

[3]盛红生.英国军事院校教育的启示意义[J].未来与发展,2009 (1)

作者简介:

中外教育家评价 篇4

一、生平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庄子一生都是在贫穷的生活中度过的。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只好去借贷。据《庄子·外物》记载:“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做过“漆园吏”。他一生佯狂不羁,轻视名利。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丞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由此可见庄子的生活态度。

庄子著有《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一书有五十二篇。今传《庄子》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则杂有他的门人及道家后学的作品。

二、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是同一体系,他的教学活动,实际是在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国自古以来以“老庄”并称。老子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最普遍的原则。它有物质实体和它的规律这两个方面的意义。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将它加以发挥,形成有庄子自己特点的认识。庄子承认“道”的存在。庄子讲的“道”与老子所讲的“道”大体相同,只不过是侧重于事物运动的规律。庄子在《齐物论》中还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这里讲的“有”和“无”也来自于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中的“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庄子这里讲“有”“无”,其实也是在讲“道”,是在讲“道”的特点。事物有它的没有开始,再推上去,还有它的未开始的开始。这一点很像当今人们对宇宙运动规律的认识——永恒的运动。“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是说道的另一特点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

庄子向人们宣传他的思想,对弟子们施加教育,常用的手法是向人们讲述“去知”。他在《齐物论》里讲:“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庄子的这些话,看起来是要人们“去知”的,在人们接受他的“去知”的思想时便达到了庄子一切顺应自然,不刻意求知,一切止于人们的所不知的思想观点。

庄子从老子的“有”和“无”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齐物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没有分别的。庄子在那个时代,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认识的对象是相对的,这是十分可贵的。但是他过分地强调对立,把两种对立的事物完全等同起来也是不可取的。庄子讲“齐物”实质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从事物的认识的对立讲起,归宿点是要人们一切顺应自然。

三、教育方法

庄子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注重“德”的教育。庄子在宣教自己的思想时,不时地提出一些“楷模”供人们效法。例如在《庄子》一书的第一篇《逍遥游》中,庄子就讲了一个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这是庄子树立的一个“无己”的楷模,是一个完全顺应于自然的典范。有趣的是,在庄子所树立的楷模中多是些形体残缺的人。庄子注重“德”。关于“德”的标准,有其独特的含义。它不同于孔子的“仁”,也不同于孟子的“仁义”。庄子的“德”讲的是“任其自得”。庄子树立的德者的典型都是“不知其所以得”,善在自得,清静无为,终其天年的人。

(2)启发式教学原则。《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假托的人物对话,这些对话使后人得以窥视其传授知识时的情况。庄子是反对辩论的。在《人间世》中,庄子假托孔子与颜回的一番对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庄子说:“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一书中大量的假设人物的对话引人入胜,随着庄子的启发诱导,使人们明白了庄子所讲的那些近乎“玄而又玄”的道理。用今天教育学的观点去看那些假托人物的谈话方法,确是地地道道的启发式。

(3)生动新奇的比喻。庄子在讲授自己的观点时,善作新奇而又准确的比喻。庄子是设喻的高手,遇到十分抽象的问题,例如“天籁”“大音希声”“忘我”等,无一不是通过新奇的比喻,抓住平常事与其所讲道理的相似点来使别人理解的。

中外教育电影名录 篇5

——张荣伟老师推荐

《三毛流浪记》《赵氏孤儿》《流浪者》《天堂的颜色》《天堂电影院》《听见天堂》《叫我第一名》《地球上的星星》《小孩不笨》《卧底学园》《中央车站》《小鞋子》《跑吧,孩子》《上学路上》《朱诺》《简爱》《雾都孤儿》《信任》《成长教育》《苏菲的世界》《早熟》《少年犯》《十三棵泡桐》《女生向前翻》《豆蔻年华》《红衣少女》《女大学生宿舍》《高三》《高考1977》《阳光灿烂的日子》《17岁的单车》《青春万岁》《迟到的春天》《录取通知书》《三傻大闹宝莱坞》《考试一家亲》《苗苗》《孩子王》《一个都不能少》《天那边》《美丽的大脚》《草房子》《风凰琴》《我的教师生涯》《我的父亲母亲》《烛光里的微笑》《心灵渡口》《孔子》《鲁冰花》《浪潮》《四分钟》《弦动我心》《摇滚校园》《放牛班的春天》《霍兰先生的乐章》《音乐之声》《死亡诗社》《春风不化雨》《心灵捕手》《心灵访客》《热血教师》《吾爱吾师》《黑板》《街头日记》《蒙娜丽莎的微笑》《乡村女教师》《城市广场》《我的老师》《麻辣教师》《女王的教室》《金八先生》《山村犹有读书声》《裂缝》《她比烟花寂寞》《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相约星期二》《看上去很美》《孩子在看着我们》《美丽人生》《蝴蝶》《回归》《长大成人》《光辉岁月》《海上钢琴师》《小猪教室》《入殓师》《雨人》《姐姐的守护者》《写给上帝的信》《唐山大地震》《我的左脚》《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儿女一箩筐》《公民凯恩》《肖申克的救赎》《教父》《海洋天堂》《千与千寻》《新来的李老师》《转校生》《青春

中外家庭教育比较的研究 篇6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郑重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②]在这四个“学会”中,前三个“学会”都是手段,都是“学会生存”的前提条件,而“学会生存”才是目的。是啊,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永远依赖大人,他们终将依靠自己独立生存。卢勤曾说过“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做事,但是代替不了孩子成长,我们不能满足孩子准备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应该让孩子准备好一切去迎接未来。” [③]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家教仍未走出误区,过度保护溺爱,屡见不鲜。本文就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育儿观、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结果作一粗浅比较。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在德国法律就有这样的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亲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到商店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在花园劳动,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 [④]在美国,美国父母教育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写出若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最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而孩子的适应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并不是家长最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则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调查显示我国孩子的劳动时间明显少于其他国家的孩子。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中国才0.2小时。” [⑤]中国的家长只考虑不让孩子干家务,怕累了孩子,怕占了孩子学习的时间,家长们认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中国有句漂亮的口号“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在许多人的理解中,最美好的东西即物质的东西,如最好的教学设施,最好的食品,最好的衣服,最好的图书等等。一句话,为了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

第一、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但这并不等于他们放任孩子,让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他们。他们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 [⑥]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 [⑦]英国人认为孩子打工挣钱是干好事,所以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

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在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的能力。西方国家的家长认为在很多小事的细节上,父母的做法决定了孩子一生。例如,父母在孩子开始懂事时就有意识地教他们识别自己家庭周围的环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单位等。通过日常的培养,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数量的药品备急。父母会把一些常用药品拿出来教孩子辨认,使其逐渐了解药品名称,用途及用法,这样既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又降低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另外在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时候,还顺便教孩子认识医院,以便消除孩子对医生的恐惧感,学会配合治病或在发生意外时能自己到医院求助。认识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父母在使用这些工具时,会顺便告诉孩子这些工具的名称及安全使用的方法。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诸如餐刀,不带尖的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孩子边玩边学,既熟悉了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又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动作技巧。让小孩子动刀这也许是很多中国家长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孩子万一出什么事情,那可怎么办啊!”这是多数中国家长的想法,所以中国的孩子总给人感觉长不大,他们像个刚出生的小鸟离不开父母的羽翼,更谈不上独立地在天空翱翔。

西方国家的家长还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在瑞士,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的人,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一些了,就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如美国的一个家庭,家住城里,有5个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为了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学习各种劳动技能和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每年夏季母亲都要带5个孩子去山里。过山里人的生活,喂牛、坎柴、挖水渠,给牛建围栏,给马洗澡等。在那里母亲除了生活上给他们照顾外,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及责任感,有意给每个孩子分派不同的工作,并要求各负其责。让小一点的孩子照顾比他更小的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学会并懂得如何去战胜困难。

送报,当“佣人”,去山里生活,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酷”的。现在中国不少家长把孩子看作是未来和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万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累。中国孩子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独立性和吃苦精神差。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比什么都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理能力、自强精神自然会具备,也有的家长认为将来家务劳动社会化、电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孩子不会劳动也没关系。其实,这些都是中国家教的误区,更可怕的是中国家长在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总之,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一名外国教育家评价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大包大揽的。想一想也确实是这样,在我们国家,父母对孩子过度照顾的现象很普遍,无论是贫穷的家庭,还是富裕的家庭,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就是忠实的奴仆。孩子的事除了上学外一概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吃水果、父母给削;孩子吃鱼,父母给剔刺;孩子上学,父母给收拾书包;孩子写作业,父母给削铅笔、吸钢笔水;孩子入少先队,父母给系红领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5%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订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 [⑧]据天津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 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⑨]父母并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他们认为孩子小,不舍得让他们干。孩子只要把学习学好了就行,父母累点没关系。可是人们想过没有,这样周到的服务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专家鞠青认为,在父母们如此“周到”的服务,如此“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起“拐杖”作用,孩子一旦离开“拐杖”便寸步难行。“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带的午饭都有一个鸡蛋,这个鸡蛋是由妈妈剥好蛋壳后装进饭盒的。有一次妈妈来不及剥蛋壳,吃饭时这个孩子竟然犯了难,不知怎么对付这个鸡蛋,后来只好把鸡蛋带回了家,交给妈妈来。” [⑩]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不知中国的家长你们想过没有,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真的是为他们好吗?我曾听有人说过“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样孩子可以快些长大,可以快些适应社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苦难离儿童越来越远。正因如此,我们的家长和社会就更有责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吃苦精神,以确保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平时在家适当地分担家庭劳务,如做饭、洗衣物、刷碗、打扫卫生、倒垃圾、浇花等,只要孩子能干的都可以尽量让他去干。

第二、 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 [11]

但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裕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雇人值日、做作业。也许有人会迁就孩子说:“现在条件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孩子该花点钱就花点吧。”这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不完全正确。要说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事实,可我们都知道美国人的生活水平比我们要高得多,可人家还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当家理财,学会计划开支,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我们中国的孩子有的为什么就做不到这一点呢?关键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都置身于父母的羽翼之下,享受着父母给他们安排好的一切。他们根本没有饱尝到劳动的艰辛,因而也就不会真正体会到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是怎样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们用着、花着也就不知道珍惜,不知道心疼,不知道节省,更不晓得勤俭过日子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赶紧加强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赶紧给他们补上这一课的话,那么等到孩子大手大脚惯了,坏毛病已经形成了再想起来教育,那就为时已晚了。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例如:一个4岁的美国儿童,弯腰费力地系鞋带,一个中国学者看见想去帮助他,却遭到拒绝。这孩子身上体现的自主意识在美国是很普遍的,而且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 “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亲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收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店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便低成本,赢得顾客。在西方国家像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很早便掌握了挣钱的技巧,将来到社会上也有很强的生存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辛磨练,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的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认为父母给他们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他们很少能体会到父母的爱,也想不到对爱付出任何回报。

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一个是留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一个是除了知识的学习以外,不给孩子这种机会,孩子变得胆小,懦弱,男孩也像女孩一样,阳刚不足。前者让孩子从小学会生存,具有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泰然自若地走向人生;后者在貌似无微不至地关心下,使孩子从小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在风浪面前变得束手无策,一旦失去帮助就会怨天尤人,从而陷入更大的困境。

四、结语

我们中国的父母整天围着家中的“小皇帝”转,鞍前马后尽心尽力。在父母这样做,有没有想过,你的“小皇帝”总是要离开家的,总有一天是要走向社会的,到了社会谁还认为你是个“皇帝”呀?到那时你的孩子将如何生活,如何面对竞争?卢梭有句话说得好“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天雪地或马尔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14]

其实,人们都承认中国的家长是爱孩子的。可是爱是一把双刃剑,在爱他的同时,也在害他。爱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需要理性的成分。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指出“父母必须明白爱小孩的方法。”他认为“作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爱的方法很容易弄错。” [15]溺爱是盲目的,不清醒的爱,父母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孩子,无条件地为孩子付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让孩子读好书,父母承包了家里的一切劳动,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天只需读“圣贤书”。父母倾其所能为的是孩子的任何要求与需要,对孩子的种种要求,不管是合理,不合理的,都是有求必应。可是父母过多的呵护和照顾,什么都给孩子想好,准备好,只会束缚孩子自主自立的发展,养成孩子依赖和懦弱的心理。要知道,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以后的生活孩子必须自己独立面对。

所以说作为父母,如果真的爱你的孩子,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好为孩子将来独自闯荡社会打下基础。

中外教育家评介 篇7

刘仙洲(1890—1975),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舟。生于河北省完县一个农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4年考取公费,进入香港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学习;1918年获得香港大学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24年,担任中国最早开办在天津的工科大学北洋大学校长。1928年,他辞去北洋大学校长职务,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兼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

1931年,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参加了工学院和机械工程系的筹建工作。在之后6年中,他对机械系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实习工厂和热工试验室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倡议。他为工学院各系主讲的机械原理和热机学,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广大师生的赞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仙洲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 并先后担任副校长、第一副校长。先后担任华北农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协副主席,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四届人民代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机械组副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科学学科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兼机械组组长等职。

刘仙洲为祖国工科大学教育事业,以及机械科学和中国机械发明史的研究奋斗终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二、教育思想

(1)造就人才,服务社会,倡导“工读协作制”。在教书方面,他不满足于仅仅教好课程,而是关注我国工程教育状况, 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从社会实际出发,为社会服务。在如何造就机械工程人员方面,主张理论实验并重,提出“工读协作制”思想,并根据实际情况试行、调整。

(2)促进教育和学术的自主独立。1中文授课,编写中文教材。早在上世纪初,刘仙洲就认为中国工科高等教育都采用外国教材,长此下去,我国学术永无独立之日。于是,他发奋编写中文教材,这些教材大部分由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有些教科书后来又多次增订再版,并编入《大学丛书》《万有文库》。例如《机械原理》一书长期广泛使用于各大学工科院校,哺育了我国几代工程人才。2编译机械工程名词。刘仙洲在教书和编书过程中,深感我国机械名词相当混乱。许多机件只有外国名称,仅有的一些中国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同一种机件,工厂里一个叫法,科教界另一个叫法,书本上又是一种写法。为了改变这种混乱状况及增加更多的名词,刘仙洲于1932年接受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委托,编订《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

(3)严谨教学,把学术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在治学态度上,刘仙洲是非常刻苦、严谨的。有段时期,他每周讲课12小时,总是争取把课程安排在上午头两节,利用天亮到课前的时间备课,课后全力著述。每天写多少字的著作,他都订出计划, 严格执行。1970年,刘仙洲在他80岁生日那天,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份《我今后的工作计划》,并拟出《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共10章的写作提纲,文献资料也基本齐备,但癌症使他未能完成这一夙愿。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刘仙洲素以勤奋、严格、诲人不倦著称。他在授课期间,从不迟到早退,更不缺课:课前总是充分准备,讲课语句简练,条理清晰,论述透彻;在黑板上写字和作图极其工整,一丝不苟。

他在教学过程中一贯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观摩和接触实物或模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拆装有关机械,学会使用它们,从而加深理解原理及应用。他认为严谨正规、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工程师基本素质的重要条件。他的很多学生毕业后. 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做出了突出的成绩,这是与刘仙洲当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

三、教育方法

为适应社会实际情况,刘仙洲提出了一套全面的工程教育办法。

(1)大批输送机械工程实习留学生。在各工厂方面,为的是他们过去和将来的发展,在学生方面为的是得到实习的机会,是一种两方面都有益的事情。

(2)改进我国各大学的机械工程教育。1充实设备。2增加实习钟点。3注重实习教授的人选。4学生在实习工厂做工时,尽量采用工厂的管理法。5在成绩优秀、设备较好的大学扩大实习工厂。

(3)改良中等机械工程教育。1责成所属省市,宽筹经费, 充实设备。2指定成绩优秀、设备较好的大学机械系附设机械工程班,招收高职机械科毕业生为学生。

(4)强化机械工人的补习教育。国内各大机械厂均须附设补习学校,补充工人对学理上的缺乏。

(5)在各大城镇设立机械工程博物馆,或附设于普通博物馆之内。了解各种机械的种类和它的演进历史,尽量购置实物或仿制模型,陈列在里面,供一般公民观览,以增进民众对于机械工程的知识。

中外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篇8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它对于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转化、加强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合作、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实施和加强创业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选择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的创业教育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是因为这三个国家的创业教育体系已相对比较成熟与完备。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 目前主要集中在课堂理论传授的层面, 因此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在创业教育上的先进理念与教育方法能够为我国高校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创业教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创业教育”一词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

(一) 美国

国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早期, 而美国是最早开设创业课程的国家之一, 于1919年就开始在大学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 而近期这20年是美国创业教育研究发展最为活跃、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都涉及到了创业教育。到2005年年初, 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所以现今在美国的创业热潮中,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格外引人关注。

(二) 英国

关于英国的创业教育目前主要有两种课程, 一是“为创业”课程, 二是“关于创业”课程。这两种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配备的教师是不同的, 另外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也有一定区别。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有兼职教师, 大部分有过实业管理经验, 并且曾经创立过自己的企业。

(三) 日本

日本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把创业教育放进必修课的地位, 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学习创业教育,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业选择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态度, 另外还为学生将来的创业生活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二、国内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相对要晚一些, 始于上世纪90年代, 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 于是开始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及推广工作。与国外的创业教育研究相比而言, 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依然还处于初始状态。截止到今天, 也只有很少的试点学校有创业教育课程, 而且还没有统一或权威的教材。除此之外, 我国的创业教育及其研究在研究队伍、平台、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均呈现出了诸多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从事创业教育的专门研究队伍缺乏;第二, 创业教育研究的平台没有很好地搭建;第三,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 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 在内容、方法、氛围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善。

三、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比较

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起点不一样,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凸显出许多各自鲜明的特点, 下面主要就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现状做出比较。

(一) 国内外创业教育理念的比较

国外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具有很明显的特色, 主张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受教育者个人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以单一专业或技能的传授为目的。采用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 学生通过分析研究, 引发创业兴趣, 建立创业思想, 进行自我创业设计。由于我国学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时间比较短, 从2002年开始,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 开展试点工作, 因此到今天不仅没有形成鲜明的创业教育理念, 就连对创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二) 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的比较

美国大学对创业教育研究十分重视, 致使凡有条件的学校都必须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室、创业中心和创业研究会。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大部分都是表面层次的工作, 真正静下来认真思考过创业教育、潜心研究创业教育的很少。我国的创业教育之所以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 很大程度上也受理论研究落后的制约。

(三) 国内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比较

国外的学校多数会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和创业实践体验, 例如很多学校担任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有创业的经历, 并担任过或仍然在担任一些企业的董事, 这就使得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可是我国还没有一所学校有自己单独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现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这些教师有着共同的不足之处就是其自身缺乏创业经历, 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的时候, 纯知识的理论传授多于实践经验传授。

四、国外创业教育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 已经日趋成熟起来, 并且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其在实施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可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导致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照用, 况且有一些经验也不是我们可以学习过来的, 所以应该结合我们国内的实际情况,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 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 转变创业教育理念, 形成普及教育

众所周知, 创业教育的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去除以往落后的观念, 必须逐渐改变把创业结果作为评价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最后把开展创业的终极目标, 确定为培养全社会的创业文化, 最终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民族精神中去, 建立一个富有朝气的创业型社会, 放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

(二) 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支持环境

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 外部环境是影响创业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必须通过国家、社会、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来提升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具体做法主要是政府对创业教育加强领导和引导。另外, 作为学校方面, 也要积极营造好的氛围, 只有具备好的氛围, 创业教育才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三) 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国各大学校都必须重视创业教育,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从事以往的纯理论教学, 要求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具备创业理论以及创业实践经验, 可是现如今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所以当今最主要的是率先组建一支创业教育团队, 并且能够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

(四) 设置适合中国实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开展创业教育, 首先要从课程入手, 必须先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而课程是各大学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 是创业教育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只有通过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 才有可能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国外的各种创业教育政策及方法都是针对具体国情制定的, 我国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这样的现状下,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当前创业教育的经验, 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容及方式, 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 应该让创业的观念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 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摘要:创业教育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本文通过研究创业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结合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分析目前中国创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不足, 并通过国内外创业教育比较, 给当前中国发展创业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小洲, 叶映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出版社, 2002.

[3]刘沁玲.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5) .

[4]王云鹏中日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9) .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篇9

一、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

目前的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 实现其自我价值, 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 还是教育的对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 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 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 发掘学生的个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明确申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他说, 教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职业定位为教书, 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做人, 能做事, 成为健全的公民, 而学生到学校来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读书”。法国一位成人教育专家曾经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年期, 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于这种方式, 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英国教育家尼布列特认为, 重视知识的考试和偏重智育的教育, 都是不正常的;学校不能成为制造某种人格类型的工厂, 培养同一种类型的人。马斯洛则指出,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 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 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 因此, 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我国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一局面, 关注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的等相关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健康的身体及心灵的培养, 使学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责任感, 使学生具有优良的品质, 科学和人文素养, 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重点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独立行为, 让学生不过分依赖父母, 鼓励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让教育适应孩子, 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教育是单一的教会学生一种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 强调他们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 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学会对于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 学会合作, 所以在美国学校有开设了不少选修课, 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操作课、活动课、调查研究课等选修课, 以供学生更好的自己学习。

西方有名的学府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早在15世纪就开始实施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 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导师的照顾及关心。这些高等学府信奉学生的头脑并非仅仅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种, 而导师就能起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苗这一重要作用。

由于个体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 因此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种”也不尽相同, 教育过程中, 只有集思广益, 依靠各个方面的力量将不同的火种点燃, 才能有效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这也说明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一直是不可动摇的。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二、中外教育思维的差异

1.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的单一性, 外国教育注重的是教学的多样性。

中国教育存在单一性特点, 学生入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断的考试, 考入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而国外并不是像中国一样把考试看成重点, 美国初中升高中不用考, 直接就升上去。高中升大学不像中国的高考, 难上加难, 即使成绩再好的学生, 高考都不会有人考了满分, 而美国比较简单, 就是申请式的。中国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单一的特点, 是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 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在群体文化中, 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 是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群体文化中把群体的整体利益当成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 这个参照物就成了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不同, 中国人更关心他人对自身的评价及看法, 因此, 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 来获得群体的认同, 达到统一性。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必然会投射在教育思想上, 教师在评价一堂课怎样才叫上得好时, 他们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教师在内容的讲解上, 能做到层次分明,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板书规范整齐, 便可视为标准化得教学, 而学生只要能做到认真听讲, 记好笔记, 谦虚恭敬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包括坐、立、举手的姿势都有统一要求规范, 做好这些便能被视为好学生的标准。

学生在平时训练时也表现出单一性, 采取“纸笔训练”, 曾经就有这样一名考官在读题时, 提示学生, 让他们注意听题的时候, 而学生们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拿起笔来在纸上做记录, 一字不落的记录, 这一动作给考官印象深刻, 他感叹的是学生集中精力去倾听题目, 然后他们就在纸上书写答案, 整理出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条目, 不是用脑子独立加工信息。这些几乎是统一性的行为, 归根结底是在平时的训练中造就的, 小学到中学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参加各种笔试, 做大量的家庭作业, 根本就没有“无纸化的大脑直接反应性训练”。大学里的案例教学以参观为主, 很少参与其中实际操作。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只是懂得理论知识, 怎么用这个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能熟练掌握, 以至于在工作时, 对于领导的口头问题, 很难解答。单一性的教育在实践中表现非常明显。

外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多样性”教学, 美国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 其教育理念也强调个性化的差异及特征, 因此美国人很小就开始接受独立的个体化的教育, 其教育鼓励学生拥有自身的个性及独特的风格, 提倡新颖的观念及做法,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自己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他们所接受的理念中观念也不一样, 就是不要把自己当作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的群体中的一员, 就好比是家庭、宗教群体、部落、民族或其他组织中的成员一样。所以能够在教育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及特点, 自由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方式及内容,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进行无压力地学习, 备感轻松自由, 其内在的活力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充分激发出来, 达到了“多样性”教学目的。

2.教育上中国最重三纲, 而西人首明平等。

《孟子》卷五《孟子·滕文公上》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 群臣有义, 夫妻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伦理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教师作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 人人都有其适当的角色和位置。这样的等级、权威观念使得教育具有不平等性。学生没有置疑的可能性, 对于不理解、不赞成的结论和观点在教师的教育下必须接受, 使得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 没有了开拓和创新意识。

而外国文化则不同, 他们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追求“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 外国人坚信, 每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在教育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是友好的伙伴, 必要时刻教师给学生充当向导, 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也没有受到不平等观念的制约, 所以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敢于向权威发起勇敢的挑战。

3.中国强调的是应试教育, 外国强调的是实践操作教育。

我国在教育改革下, 一直以来强调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但是改革这么多年来, 应试教育的本质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杨振宁教授指出:美国学生的成绩远不如中国留学生, 然而数年后, 其科研成果却比中国留学生多了很多, 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学生不仅仅是在读书, 更注重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发展。

分数在中国成为老师的命根子, 是家长的晴雨表。教师考核的标准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标准, 而孩子的成绩也成为家长考核孩子的标准。他们始终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而中国的升学标准也是以应试教育的标准而定的, 所以家长的思想就有“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 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 不能上重点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所以幼儿园就让孩子学“藕、酱、凳、舞”这样复杂的字, 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的综合性成长就被这些考试所埋没了, 他们只是在考试上成绩优秀, 对于现实的实用性, 创新性, 探索性等方面是少之又少, 这样的人才已经严重与社会脱节了。

而外国在教育的思想上, 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更为注重, 加拿大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应对社会, 并能立足于社会的能力, 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加拿大学校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教师在组织实用性课程教学时, 对教材内容并不全部讲解。对某些章节, 会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而基础教育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他们常常从学生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做起。例如, 加拿大进行基础教育的学校都将家政课作为必修的课程, 在这门课程上, 学生学校缝纫、烹饪、使用家电并学习对其进行简单地维护, 学习喂养孩子, 等等, 其学习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 学生加强了自我参与意识, 其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得以有效地锻炼, 与此同时, 学生因此更加热爱生活, 提高了其贡献社会的服务意识及责任意识。

摘要: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大力发展,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 大家都为之交口称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思维已经落后, 无法跟进时代发展需要, 在对比中外教育思维方面, 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本文将讨论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育事业,中外教育,思维异同

参考文献

[1]常国良.关于中外教育史教学接驳问题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08) .

中外档案教育比较研究 篇10

一、国外档案教育概况

1. 美国。

美国的档案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据资料统计,全美各地包括马里兰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拉来格分校、丹佛大学等60余所大学的历史系或信息学院开设了不同程度的档案专业课程。美国的档案教育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大学开办的正规教育、档案工作者协会负责的继续教育和档案馆举办的岗位培训。[1]美国高校档案专业教学计划一般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部分。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是美国档案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学生通过上实验课,不仅可以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收集、整理、编目和提供利用等,而且能够从事档案领域的定向研究。

2. 瑞典。

在北欧各国中,瑞典是最早开办大学档案教育的。从1973年起,斯德哥尔摩大学就开始提供档案教育。除此之外,瑞典还有5所大学提供档案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瑞典的学位教育采取学分制,取得硕士学位必须修满180个学分,其中80个学分是主课程学分。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档案学课程属于人文系的历史课程和文化课程,学习档案学的学生必须已经获得大学的一定学分,或者具有档案工作经验。档案学课程内容覆盖了档案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档案学理论、档案立法特点、档案登记、档案整理编目、信息检索、档案鉴定和处置,以及技术问题等。此外,在教学大纲中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档案学课程还包括在公、私机构的实习课程。[2]另外,瑞典的国家档案馆在档案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瑞典的国家档案机构主要针对政府机关、私人组织,如协会和企业等开展档案培训课程和研讨会。隶属于国家档案馆的军事档案馆为国防部门开设相关课程。但是瑞典国家档案馆的培训没有建立正式的学位体系。

3. 英国。

目前,英国的档案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大学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二是英国各档案机构提供的在职培训;三是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的定期培训。其中,大学档案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英国各大学中,档案课程大多由历史系开设。大学档案教育的突出特点:一是层次高,属于研究生教育范畴;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明显,每门专业课程都配有实践部门的兼职教师,都要求学生到实践部门开展实习,最终的成绩都通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给予综合评定。[3]英国大多数公共档案机构,比如公共档案馆、苏格兰档案馆、威尔士档案馆等都有为馆内的工作人员,特别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提供在职培训。英国档案工作者协会提供的定期培训是大学档案教育的补充形式。课程多以讲座或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学生们需要就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并进行实习。

二、中外档案教育的异同

1. 相同点。

(1)受信息技术的影响,中外的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有信息化的色彩。中外的档案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因此中外的档案课程设置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欧美许多大学开始将档案学课程开设了信息科学系。我国的档案教育也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结合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给政府和档案管理人员带来的影响,在档案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如信息管理导论、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课程,以保证学生胜任未来政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另外,随着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电子文件的出现,欧洲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电子文件管理的教育和培训研究,电子文件管理课程已成为档案在职教育和培训或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了电子文件管理课程,还有电子文件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技能在档案课程教学内容中都有体现。我国的档案教育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电子时代的到来给档案教育带来的影响,在国内,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许多大学都设立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等顺应时代特点的课程。

(2)中外都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外的档案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活泼多样、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如启发式、学导式、研讨式等。在教学手段上,许多大学都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案例教学、观摩学习、网络辅导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们采用文字、声像、电子、多媒体、网络等各种手段获取教学信息。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更是比比皆是。

2. 不同点。

(1)中外档案教育的师资队伍及办学主体不同。我国的档案教育以学校为主,档案行政管理机构为辅。档案中等教育主要是有中专、技术学校和职业高中承担。高等教育主要是在大学里完成的。在办学形式上,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电视大学、自学考试,都是学校教育占主导,档案局(馆)只在干部培训中占一定比例。在正规档案学教育中,主要是专职教师,为了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各办学单位又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档案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档案在职培训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兼职教师构成,这些兼职教师相对固定,不经常调换。因此,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

而欧美的办学主体与师资队伍与我国有所不同。欧美档案教育的办学主体具有多样性,档案教育机构与档案职业专业学会和实际部门合作办学,教学大纲受职业学会指导,学位证书受职业学会认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及未来去向受实际部门需求的影响。[4]在师资队伍方面除必修课教师为专职的档案学者外,专题研究课教师多为实践部门的兼职档案专家。在美国档案教育机构是学校、协会、档案馆三足鼎立,美国的学校没有档案学专业,只有档案管理方案或档案学课程,且没有中等教育层次,使其大学教育的力量相对薄弱。岗位培训在这一层次主要是档案馆负责,美国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级别要求很高,进馆人员都要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计划,受训后档案人员即可提升两级。英国虽然在大学里开设档案专业课程,但其档案教育实际上只是研究生教育,其档案工作者协会的专业培训也主要针对档案在职人员的教育。英国的档案教育也没有明显的纵向层次。

(2)在中外档案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重视角度不同。我国档案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式,几乎是教师讲完整节课。在教学内容上我国更注重理论的系统性、稳定性,偏重对文史知识的熏陶,主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培养的不够。而在美国的正规大学教育中,教学形式常常是通过课堂实践、模拟表演、自由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消化理解的。就档案教育内容而言,美国则理论、技能兼顾,实用性特点相对突出。美国的档案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和辅助课程各占一半。美国的档案教育课程把诸多实用性内容摆在首位,美国的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5]

在英国,档案教育被看成是一种实用技术职业,无需深厚的理论知识,档案工作者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中获得大部分知识。因此,英国的档案教学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同时了解实际工作需要,减少学习盲目性,促使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中外档案教育机构对档案在职人员的培训重点不同。中国对档案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主要是一种上岗资格证明,对培训对象没有具体学历高低的要求,所有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都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而在国外,许多国家都要求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要拥有大学本科或本科学历以上的文凭。在培训内容方面,我国主要讲授档案基础课程,重点传授理论知识,而国外的在职教育侧重于对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环节的讲授,注重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档案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灌输。另外,在美国的继续教育中最有特点的是岗位轮训制,即学员在2至3个月的时间里要被派到十多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馆藏,直观的了解档案馆的各种业务,使学员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知识。

档案学本身又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技术型管理学科,因此,我国的档案教育要想取得更快、更广的发展,必须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汲取国外的优秀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档案教育结构;调整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的结构比例;紧跟时代特点,掌握学术动态,加强专业教材建设,使我国的档案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及我国档案教育概况的简单介绍,指出了中外档案教育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我国的档案教育要吸取国外的先进做法,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档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外档案,档案教育,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杜鹃.中美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3(10).

[2]肖秋惠.当前北欧各国的档案教育特色[J].档案学研究,2005(6).

[3]邓君.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1(6).

[4]安小米.欧美档案高等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3(2).

中外高校户外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篇11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户外教育的热度持续攀升,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但是我国户外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不成熟,有些学校的户外教学课程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户外教育的研究亟需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比中外高校户外教育的发展现状,对我国户外教育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户外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外高校;户外教育;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34-02

户外教育一般是指发生在户外的,预先组织的,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户外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离家住宿或者以旅行的形式进行教育的体验,在这些体验中,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来完成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徒步旅行,绳索课程等,这些体验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运用,有些也需要体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发挥,是身与心的全方位锻炼。但是,在高校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一般采取短距离的运动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中外高校户外运动的课程发展现状,对我国高校户外教育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中国高校户外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我国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以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的内容也由原来的以技术为中心转向了方法,动机,活动。户外教学课程的目的也由原来的健身为主转向了注重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户外教育研究中不仅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更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户外教育分为五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过教师向学生讲解,或者师生问答,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极为相似,只是教学场地发生了变化。第二类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直接感知为主,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进行示范,演示,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动作,这期间老师会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如有差错立即进行纠正与帮助。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传授,以口耳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方法比之传统讲授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我们的教育场地在户外,更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第三类是教学方法是以身体练习为主,教师通过传授学生分解动作,再逐步完整,最后反复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授户外健美操或是拳术等课程中较为常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通过练习分解动作,体会每一个动作的精髓,再逐步完整。第四类户外教育方法是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师生一块做游戏或者进行比赛,情景创设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斗志,在紧张激烈的比赛或者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第五类户外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探究性活动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在户外场地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探究找到答案,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一个人都是探究团体的一份子,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加强。每一个人身处其中,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再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我国高校户外教育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是这五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户外教育的体系还很不完善,所以户外教育的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户外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兴起,但是直到2002年我国才有相关的研究文献出现,一些高校虽然把户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展开,但是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是少之又少。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例,地质大学因其地域优势,在办学之初,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攀岩等活动,提升地质院校学生在野外研究作业时的生存能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自国家实行素质教育以来,户外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大学生野外生存课程”,“户外运动”等课程相继开设,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顺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趋势,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好处。中国地质大学的扬汉老师在他自己撰写的一本书中系统阐述了高校开设户外教育课程的意义,他认为,在高校开设户外课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他不仅挑战和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在野外进行训练,随时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这对于学生的应急能力要求极高,也有利于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此外,在户外教学中学生与群体之间的接触更为频繁,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的融入班集体中,对于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帮助。

我国的户外教育课程在大多数院校均有开设,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校开设的野外生存课程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优势。有的高校积极践行户外0活动的准则,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很不成熟,有些过于急躁,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也不够完善。总的来说,我国已经在重视户外教育的发展,但是发展还相当不成熟,亟需完善。

二、国外高校户外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身体健康状况不断下滑,针对这些情况,欧洲学者首先提出了亲近大自然的口号。德国,户外运动是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每个暑假都要完成相应的户外运动,例如野外探险等。在野外探险的过程中,还要对大自然进行考察,仔细观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提出自己对于环保的看法,并且在开学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这样的方式,比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更乐意去接受,也功能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美国户外教育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注重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让他们体会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户外活动中也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与同伴的协作能力,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让他们在户外活动中体会社会中需要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同时,户外活动也旨在培养学生的 探险和冒险精神,学生只有敢于冒险,敢于探究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美国,寄宿型学生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户外活动,这种户外教育在美国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在新西兰,高校在进行户外教育的时候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希望他们在团队合作中体味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希望学生能够在户外运动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他们在制定户外教学的科目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比如在野外骑自行车,野营,野外生存等,确保在进行户外教育时学生的安全性。在整个过程中,希望学生都能够保持愉悦的状态,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心态。

三、中外高校户外教育课程的对比

通过对中外高校户外教育的发展现状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外的户外教育课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来看都远比我们成熟。我国在开展户外教育课程方面,教学内容在逐步完善,但是国内对于户外教育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状况,应急措施都很不完善,教学体系迫切需要完善。对于我国的户外教育体系来说,首先,应该有健全的教学计划,户外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我们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其次,教学设施也亟需完善,我们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切实的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教育,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汉.山地户外运动[J].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6, 22 (3):7-8

[2]张俊斌.对我国户外运动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 31 (4): 77

[3]舒钧.户外运动的社会价值[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12 (15): 196

[4]孙雄良. 浅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J]. 亚太教育. 2015(13)

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篇12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低, 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素质与科技创新水平, 而职业教育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技应用能力的生产一线的劳动力和应用型人才, 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举足轻重。为什么德国制造、日本生产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例如他们生来具有的民族特性, 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德国始终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秘密武器”, “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 是一个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础”。日本的经济腾飞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笔者希望通过比较中外职业教育的异同, 为我国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之处。

二、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1. 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 即在地区、社区层次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的学生, 通常来自学校当地, 学院一般获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职业教育要真正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等具体环境, 发展有利于自身社区的职业教育结构, 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社区学院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美国的社区学院一直承担着美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任, 学院数量占高等学校总数的61%, 许多社区学院属于职业教育。社区大学的职业教育为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了大量熟练劳工, 因而在美国失业率创二战后新高的情况下显示出了重要作用。社区大学的课程设置是根据社会需要所设置的, 正如商界顶级精英比尔?盖茨所说:“Community colleges have always been driven by what is most relevant to the employment market” (就业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社区大学的发展) 。美国社区大学的课程设置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就业市场的需求, 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帮助。美国社区大学38%的资金来自州政府, 学费收入占20%左右, 来自地方政府的资金接近20%, 剩余的由其他形式的资金来源补足。

我国各地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发展很不平衡。社区职业教育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已有利用社区的资源优势发展教育的先例, 例如山西襄汾县从当地实际出发, 创造了最具代表性的贾罕乡模式的职业教育。乡党委组织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 促进乡村两级办学, 统筹社区教育资源, 对学校的职业教育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反过来学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的发展。但是,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职业教育不甚发达的大国来说, 社区参与职业教育远远不够, 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鼓励社区参与职业教育。

2. 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

我国的教育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 职业教育一般分为中职、高职、职业高中等, 而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相对独立, 无法互通。在高考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进入高等学府完成本科学历几乎是每一个高中生及家长的目标, 一旦高考失败, 进入不了普通高校, 就只有读高职一条路, 而这是一些学生和家长所不希望的。这意味着无法获得和通过全国统考进入高校的学生同等的教育, 因为职业教育在我国只有中专、高专的学历层次, 看起来总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人一等”。

相比之下, 美国高等教育具备很高的灵活性———永远为愿意学习、学习优异的学生提供升学机会。美国社区大学一是提供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教育, 二是提供广泛的职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 社区大学提供的基础教育和我们国家的大专是不一样的, 更关键的是, 社区大学的学生学习两年后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读后两年的专业课程, 不仅可以转入普通大学, 更可转入像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德国法律同时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 而且两者呈“H”型互通。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 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日本1976年开始设立的技术科学大学主要招收高等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的毕业生, 学制4年, 并授硕士学位。我国台湾技职教育纵向自成一贯完整体系, 横向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我国要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封闭状态, 运用倾斜性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相沟通, 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 建立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使得高中毕业生或者已就业的职教毕业生有条件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 从而满足我国经济转型中各种层次的人才需求。

3. 校企合作与企业办学。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 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杰出代表。“双元制”意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职业学校义务教育, 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 且主张以企业的技能培训为主,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 职业学校居从属地位。学生每周只有大约12学时的时间在职业学校, 而绝大多数时间则在企业或跨企业的实训场所。澳大利亚实行“行业主导型”模式, 英国实行“三明治” (学工交替制) 模式, 即学校—企业—学校—企业, 直到掌握所学专业。美国“合作教育模式”从1906年开始实施, 新生入学后, 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 而后便以两个月左右为期限轮流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和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 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 最后完成毕业设计。

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要落在实处, 必须是企业心甘情愿地主动参与办学, 从教学目标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学评价, 都应有企业的大力参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已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 例如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开展定期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等等, 但企业并没有深入到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并没有过多干预。企业参与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制度性还有待深度挖掘。究其原因, 企业的意愿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企业要真正能通过合作办学用上满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 才有可能主动参与甚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帮助学校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其次, 通过政府引导来支持企业与学院合作, 例如税收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法律保障等等。从技术上来说学院有科研的实力, 能够带动行业的发展, 因此国外企业是非常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的, 他们认为与学院合作是显示企业自身实力的一种方式, 也是自身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标志。在我国情况是相反的, 学院无法在技术上“领跑”行业, 反而是追逐着行业的步伐, 将刚刚出现的新技术、新理念用于教学中。

比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办学。企业办学起源于20世纪美国一些制造、金融企业的自办培训机构, 从服务对象仅仅局限于公司内部到构造复杂的机构以致企业学校的规模。国外很多著名酒店都开办了自己的学校, 例如瑞士恺撒里兹酒店管理学院。瑞士很多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模式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 例如上午上课、下午在酒店顶岗工作, 而库尔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的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实质就是校、企、店一体化, 校中有店、店中有校, 教师在酒店服务过程中“教”, 学生在酒店服务过程中“学”。

我国也有不少企业开创了自己的学院。阿里巴巴在国内很早便涉足电子商务培训领域, 2004年宣布创办阿里学院, 致力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服务依赖阿里巴巴平台拓展业务的诸多网商, 2012年11月更在泰国曼谷开办了一所电子商务学校。因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的制约, 无法真正做到“工”、“学”紧密结合, “理”、“实”高度融合, 根本无法紧紧跟上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前行脚步, 三一集团投资1.93亿元创办了自己的工学院, 根据企业的人才需要, 从企业研究院、事业部调配师资, 利用集团的制造优势, 将最新的技术、最先进的工艺传授给学生, 让这些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企业办学能够提供最先进的师资力量、使用最先进的设备资源进行教学, 更能实现办学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无疑是职业教育浪潮当中的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

4. 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 务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许多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以开办小企业为目标的创业教育, 建立“小企业创业机构”, 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大量的案例启发学生, 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市场, 设计创业方案, 开展考核评估, 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美国认为创业教育是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 对此十分重视, 创业教育 (这里指小企业创业教育) 已成为美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加坡在亚洲金融风暴后, 骤然认识到经济进一步发展绝不能单靠跨国企业, 扶持和促进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应变之策, 也在积极实施创业教育 (创建中小企业的教育) 。德国、瑞士及澳大利亚的职业学校都开设创业课程, 非洲的肯尼亚规定所有大学和培训中心都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我国的职业学校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一定进展, 但仍然存在体系不完善、措施不到位、实施较随意等问题, 创业教育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整体投入不足, 不少创业教育课成了教师演示课, 普遍存在黑板上谈合同、黑板上跑市场、黑板上办企业等现象。近年来,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班”模式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成为我国创业教育模式探索成功的案例。创业学院为各系开辟创业实践基地, 为创业学生提供了一个集电子商务、仓储、商谈为一体的创业平台, 为“落户”创业工作室的学生免除房租和水电、网络费用, 还根据学生创业需要, 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4个专业中各设一个“淘宝创业班”,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完成网络订单的操作。

5. 职业咨询服务。

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 对不同个性、不同类型的学生按专业或工种实施不同的教育, 从而使人扬长避短, 激发个人的潜能, 使每个人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在职业教育中首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 再给予职业资格上的素质教育。我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和受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不了解职业现状和岗位要求, 造成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盲目从众地挤进“高校的大门”, 稀里糊涂地混到大学毕业, 违心地择业, 最终不能发挥自己所长, 也无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体现了我国在职业咨询服务这个环节上的薄弱。美国每年拨专款用于开发职业指导课程和培养学校的职业咨询工作者。法国将职业“方向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系列。德国则不仅在全国建立了180多个国立职业信息中心, 向全民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 而且建立了国家职业信息网络, 出版了《职业现状手册》、《学生与职业选择手册》。

6. 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

发达国家对国内重要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严格的控制, 同时强调职业资格和学历的同等性。德国获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分类目录列举了93类, 目录中具体规定了职业的类别、名称、培训范围及重点、培训时间及从业人员性别等;美国的各种职业资格制度由各州议会确定后, 州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开始实施;日本对重要岗位人员的资格注册、考试、进修、责任、业务和权力等分别制定了有关法律。

职业资格制度是一种用人观念, 更是推动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政策。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需要产业的发展驱动外, 还必须由劳动力市场的规则即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来推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 规范就业市场, 规定各个行业中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

虽然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大力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但由于某些行业人力资源的匮乏, 企业并没有“强硬”地将不具备职业资格的劳动者拒之门外, 造成很多初、高中毕业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三年的职业教育。因此, 我国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7. 职业教育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

国外政府很早就显示出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从立法、经费支持等方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美国职业教育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得到迅速发展, 与法律保障密不可分。1963年, 肯尼迪提出并经国会批准的《职业教育法案》。该法案规定, 职业教育的对象不限于在校生, 而是扩大到其他人员;职业教育的形式, 增加为全日制、定时制、夜校、函授等多种形式。该法案明确提出, 任何能使人就业的计划, 都能动用职业教育款项。1990年《职业教育法》规定, 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 以提高美国经济和技术的竞争能力。我国1996年颁布《职业教育法》, 近十年来初步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主体, 以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为配套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但是, 我国的职业教育立法尚缺乏完整性和协调性, 也存在一定滞后性, 应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职业教育法》, 实现职业教育的规范、持续、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指的是社会对办职业教育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态度和积极性。我国职业教育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得到改变, 特别在人的素质越来越高的时代, 家长从来没有以进入职业学校作为自己孩子的学习目标。父母更加期盼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大学, 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相比较而言, 我国的职业教育偏向功利主义, 社会以及个人都如此, 而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和民众则体现出对普通劳动的尊重。美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不是中等职业教育, 而是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而高中毕业生的60%以上进入高中后教育机构接受继续教育。德国70%的青少年初中毕业后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 瑞士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 绝大多数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 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只有1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术性高中, 再进入大的约30%, 接受TAFE (技术与继续教育) 的约70%。

8. 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

国外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上所占的比重大, 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与理论教学环节学时数基本相当。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两者之比约为1:1, 建立了实力雄厚的校内实践基地, 例如汽车技术培训中心既是学习的环境, 又是模拟的工作环境。教学实行小班制, 学生在实践时遇有问题, 便可回到教室, 在电脑中查询资料、数据, 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学院对学生的能力评定侧重实践考核, 而不是理论的考试成绩。我国的职业院校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上取得了不少成绩, 很多高职院校也在身体力行地实现“理论与实践1︰1”的目标, 但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课堂仍然在很大比例上局限于教室的理论教学或者“黑板上”的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便是大力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因此, 我国职业院校还须在建设好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落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真正将“积累知识”变成“应用知识”, 从而培养有用的技能人才。

三、结论与启示

如上所述, 我国在社区参与职业教育方面还未有大的建树, 今后要鼓励开办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 , 为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丰富职业教育学历层次, 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互通的机制;校企合作应更加深入, 通过国家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 以主动的姿态参与职业教育;鼓励大型企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特点培养人才、开办学院 (校) ;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提倡创业教育和职业咨询服务;通过行业协会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从立法、经济政策支持等方面保障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通过自身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丁红玲.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J].中国教育与教学, 2005, (3) .

[2]赵峰, 王鑫明.论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办学特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5) .

[3]桑宁霞.欠发达地区兴办职业教育的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 2005, (2) .

[4]邱才训.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及其启示[J].广州教研网, 2009, (4) .

[5]李光.德国“双元制”经验与企业人才战略观的转变[J].生产力研究, 2004, (4) .

[6]方芳.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之反思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7) .

上一篇: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下一篇:城市土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