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酒店管理集团比较

2024-06-12

中外酒店管理集团比较(共6篇)

中外酒店管理集团比较 篇1

一、西方媒介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在媒介经营的国际化过程中,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传媒尤其是西方影视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的文化产品中,超过80%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传媒集团。从进出口来看,美国凭着它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遍布世界的触角,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传媒产品输出国,主宰着媒介产品的国际贸易。在西方国家大量输出媒介产品的同时,也输出了它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这些逐渐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又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收视习惯,令美国的媒介产品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习惯性消费,这样的一个循环使得美国传媒的竞争优势越来越稳固。

西方跨国媒介集团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环境”、“资源”、“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在制度、组织管理水平以及核心价值理念等方面。

1. 制度因素。

从制度方面来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政府管制政策等均有利于媒介集团增强其竞争优势[1]。

(1)跨国传媒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私有产权制度下的市场竞争机制。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媒介公司创造出种种经营策略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竞争使得跨国企业具有了规模经济优势、范围经济优势以及经营管理优势,这些优势又反过来增强跨国企业的竞争力。(2)跨国传媒集团的全球扩张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政府在媒介集团的全球扩张中充当其有力后盾;另一方面,政府在国内通过各种政策调整来促进传媒业的发展。在早期,美国对传媒业所有权进行限制是为了在国内鼓励竞争,没有这样一种长期竞争就不可能产生今天在国际上具有垄断性力量的跨国传媒集团。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一种国际竞争的环境,要求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媒体,政府应该通过放松对它的限制来鼓励成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提高它在国际上的竞争力。(3)通过法律制度维护竞争、鼓励创新是国外媒介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取得优势的又一重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在反垄断法某些规定上,而且也表现在比如版权保护等法律制度上。传媒业的版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维亚康姆总裁萨莫·雷石东这样强调:“不管传媒公司是在波士顿还是在北京,确保版权保护是迅速有效地运行国际传媒企业的关键。”[2]

2. 组织管理水平。

西方传媒集团是在私有资产整合的基础上,为适应媒介市场的竞争而产生的,它的组织结构一方面要体现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要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因而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传媒集团大都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产权关系清晰。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媒介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监督、约束和激励,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跨国传媒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媒介管理经验,这些经营管理经验为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了条件,进而成为跨国传媒集团的一大竞争优势。

3. 核心价值理念。

新闻自由、独立、真实、客观等价值理念构成西方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核心价值理念又构成了媒体从业人员的创造力的直接动力并塑造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

二、中国媒介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1. 表象上的中外媒介集团国际竞争力差别。

就媒介销售的国际市场来说,中国对西方的文化贸易存在严重逆差,而且这种逆差以5倍、10倍的数字来呈现。以美国影视业为例,美国在大片上的投资平均近1亿美元,而中国,比较重要的片子投资只有区区几千万人民币。不仅如此,好莱坞电影有时将投资费用的1/2来做宣传推广,而在中国,推广费可能只有总投资的1/10,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推销手段和资金支持以及文化的差异,不仅中国电影出口西方的数量少,而且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传播起来也很难[3]。就媒介集团的规模来讲,中国媒介机构总量不但规模普遍太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从整体规模上来看,国内没有一家横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媒体集团。真正能在传媒业发展中起到“旗舰”作用、能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独树一帜的传媒集团还为数甚少。

就销售收入来说,以出版业为例,据2006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中国共有图书出版社573家,全国共出版图书定价总金额632.28亿元。图书出口2 920.87万美元;而图书进口则为4 196.96万美元。而早在2004年,德国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就为168亿欧元,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年销售收入为222亿美元,英国的培生出版集团年销售收入为37亿英镑,加拿大汤姆森出版公司年销售收入为80亿美元,荷兰的威科出版公司年销售收入为38亿欧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如果资本和规模是影响中国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显得非常微弱[4]。

就经营管理方面来讲,中国媒体的经营范围和盈利渠道比较单一。跨媒体经营还没有真正展开。大多数媒体只能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争夺有限的广告资源,纵向一体化经营的媒体少而又少,盈利能力以及盈利的稳定性薄弱;在经营模式方面,中国媒介集团的运营管理还处于粗放的低层次的阶段。国外传媒集团已经高度集中化了,而且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和兼并模式,产生了规模和影响更大的集团,竞争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中国已组建的集团还限于单一性质的媒介,仅仅是报纸和报纸的联合(或是主报和系列报的组合),出版社与出版社的联合。广播电视集团则简单地表现为把播电视局(厅)的牌子换成集团的名字,形式上把各个频道联合在一起,几乎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

就传播范围来讲,中国传媒集团的国际传播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海外中文媒体以及海外华人身上,除了东南亚几个国家外,中国国际传播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无法产生太大的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还十分弱小。《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境外的发行一直不是很理想,央视节目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进入西方等国的电视节目网。至于在媒介产品的交流方面,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仍然严重依赖国外几家大通讯社的稿源,而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向国外出售的新闻仍十分有限[5]。

2. 本质上的中外媒介集团竞争力差别。

从所有权类型上来看,与西方媒介集团广泛的私有化相比,中国媒介集团属于国家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有,属于政党领导而不是民间主持,终极目标是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总体上看,由于传媒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的传媒几乎采取清一色的国有制,即使在近年来的改革中对经营领域以及节目制作的某些方面实行开放政策,但仍坚持由国家绝对控股的方针。即对于合资经营,政府对外资企业股份份额“49%”的限制决定了外资媒体不可能全面进入国内市场,播出权利的控制更使外资媒体在国内传媒市场发展有了天然的屏障。

从集团的产生动因来看,中国传媒的集团化多数为行政主导的产物,不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糊定位,使媒介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愿望难以实现。

从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来看,传媒集团的产权以及集团委托人的缺失,导致传媒集团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中国干部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在选拔管理者时,仍习惯于按行政方式选聘主要领导成员,全部由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和委派。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很难形成管理者的优胜劣汰,进而严重影响集团的竞争力。

就政府管制而言,媒介集团受到的管制过多过严。政府对报业市场的行为管制涉及报纸生产的许多方面,较常见的管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产权管制、许可权限管制、属地管理限制以及行政等级划分。中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完全放开跨媒介经营和跨地区经营的限制,无法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媒介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媒介集团的规模和竞争优势。

就法律管制而言,中国目前缺乏完备的传媒法律体系。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国大众传媒的领导与管理,以政策调节、领导人指示、阅评监控为主要手段,缺乏完备的传媒法律体系。

三、结论与启示

西方出现媒介集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企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媒介集团是在世界媒介集团发展了100年以后出现的。它并不是完全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加入WTO由预期变为现实的背景下,主要由政府推动,并按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原则、程序成立的,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集团化之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媒介集团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集团,应该在以下方面培育和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环境方面来说,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技术方面来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从资源方面来说,利用和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立品牌优势,严格质量管理;从能力方面来说,培养高素质的传媒企业家;就战略方面来说,正确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做强而不是做大才是培育中国传媒集团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摘要:发展历程的不同导致中外媒介集团在环境、资源、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别。面对西方强大的跨国传媒集团,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改进管理将会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介集团,国际化经营,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学成.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传媒集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12-150.

[2]萨莫·雷石东.创建国际传媒企业的三部曲[EB/OL].http://www.cngr.cn, 2006-07-19.

[3]王倩, 金姬.电影档期在欧美[J].新民周刊, 2007 (, B10) :51.

[4]宏观回顾[EB/OL].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ity/zhuanti/07chuanmei/2007-12/13/content_9380926_2.htm., 2007-12-13.

[5]柯泽.中国传媒发展战略:认识误区及现实困窘[EB/OL].http://www.donews.com/, 2005-08-19.

中外酒店管理集团比较 篇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形势以及新机遇。并且,当前阶段,我国的国际贸易增多,逐步开始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展开合作,对这些国家的市场工商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工商管理过程之中尚且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也对我国的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自身的工商管理模式与国外的工商管理模式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与不同的国情有关。本文在研究国内外工商管理模式的不同的基础之上,对规范我国的工商管理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政策,以期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人本管理;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一、人本管理的涵义

人本管理是企业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笔者认为人本管理就是指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过程,其实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1我国人本管理管理思想的特征

中国人本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特色。(1)看重个人的伦理道德(2)中国人擅长综合、辨证的思维,主张从总体上去把握事物;(3)强调用个人直觉和内心感悟去认知事物,不重视实证分析和形式逻辑;(4)人治、情治,法治相结合。推崇人治思想,重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协调和内部的团结,但由于法制的相对滞后,在规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相关法律及规则的确定和贯彻较弱,而人情关系往往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2西方人本管理管理思想的特征

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其特点是:(1)强调理性主义、重视实证分析和形式逻辑;(2)倾向于“硬”管理。西方企业非常重视经营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3)以法律与契约作为保证;(4)重视规章制度和组织程序,提倡公平竞争和物质刺激,表现出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

3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中西方思想史中虽然都有丰富的“人本管理”思想根源,但是他们之间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1)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建立的基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方管理思想是发达的科学思维,从技术、实验开始,然后向哲学层次上升。强调通过实证、观察、数据来验证假设,从中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和提高,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同时,西方的人本管理思想是在市场商品经济土壤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它既有严密的形式又具有创新的精神。与西方的这种管理理论产生的方式不同,中国的人本管理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的产物,具有强大继承性即传统性较浓。而且人本管理思想只是作为一种副产品,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附带提出,因此这种理论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具有规律性的理论。

(2)由于人性假设的不同,造成了人本管理方法的差异。西方人本管理思想植根于西方的唯理论哲学以及新教的个人主义道德。强调理性主义,排除对事物认识中的情感因素,强调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因此在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本管理的理性分析格外重视,企业依靠严密的组织机构、健全的控制手段实施管理,因而他们的管理相应地被称之为“硬管理”。中国自古以来就关注人的非理性的因素在中国的人本管理中作用,组织或企业更关注人的非理性因素对工作的影响,在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也往往施以以情晓人,以情服人和以情管人的“情感战略”。因此在中国古代人本管理思想发展史中,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主张以德治国、

善于从实际的情况来制定各种管理措施等,这种管理方法被称之为“软管理”。

(3)中西方人本管理思想虽都强调对人的重视,但重视的层面不同。人本管理的本质思想是“以人为本”,但东西方对以人为本的“人”的理解和侧重不同。在西方管理思想中,侧重于对“个体人”的重视,强调个体价值的实现。而在中国管理思想中,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以人为本的“人”的理解则侧重于从“群体人”的角度而言,个体价值要服从于群体价值,个人目标要服从组织目标,有时候甚至为了顾全组织目标、群体价值而牺牲个人目标和个人价值。

(4)从人本管理的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国重引导、重教育,而不重外在的制度、规范。科学方法是西方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依靠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尽可能把管理活动纳入严密的机械式的体系中,并对这个体系里的每一部分进行严格的责权利的规定。

4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评述

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差异可以从各自的经济背景、社会形态、思维特点、经济背景、管理方式、价值观念、落脚点和态度、及分析方法等七个方面进行比较。

三、结论及意义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可以看到中外人本管理思想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背景的影响造成的。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两种人本管理理论必将趋于同一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中外媒介企业集团信息化比较研究 篇4

在媒介市场竞争中, 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就是:规模越大、实力越强的媒体越能够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世界的媒介企业在经历着一个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大规模到集团经营、从集团经营走向媒介融合再到媒介与信息业的融合。媒介企业在此过程中不断选择多种经营方法, 并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拓展业务范围, 以涵盖更多的信息资源并对其合理利用。其主要表现为跨媒体、跨领域、跨区域性的发展。

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全球传媒集团之一, 它在全球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800家企业。新闻集团从报业起家, 走向电视时代, 走向互联网时代, 走向今天的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其目前经营产业可分为八个大类:电影娱乐、电视、有线电视网经营、直播卫星电视、杂志和特刊、报纸、图书出版, 以及其他等等。相比来说, 中国国内TOM集团有限公司是首屈一指的中文媒体集团, 经营五大业务, 包括互联网 (TOM在线) 、户外传媒 (TOM户外传媒集团) 、出版、体育、电视及娱乐等, 业务遍及中国内地, 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在五大业务领域中, TOM皆稳占市场领导地位。

在中国国内而言, TOM集团的例子实际是比较特殊的, 从中国崛起的大型媒介集团还仍难以达到类似新闻集团的规模, 形成跨行业、跨企业、跨媒介的联合也是十分罕见, 发展较为成熟的也只是电视数字集团、网络集团和报业集团, 它们更加偏重某一媒介内联合, 缺乏媒介之间及外部联系。这种现象与媒介产业化密不可分, 媒介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跨区域、跨媒介、跨行业联合是需要巨大资本及企业兼并收购等高度发展的机制。因此, 媒介信息化的充分实现是建立在媒介产业化基础之上, 并同时促进媒介产业化持续发展。

二、新媒体应用及数字媒体——新信息资源的开发

麦克卢汉的经典论断“媒介即信息”至今仍然受用, 新媒体作为新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的新平台, 是未来传媒业发展的趋势。目前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移动媒体等。在我国, 初具规模的跨媒介经营有综合性媒体集团、传统媒体与网络联姻、广播电影电视媒体联手、纸媒合作等具体形式, 说明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并着手开发、并购新媒体资源。

至于在国外媒体集团中, 与新媒介的联合及其开发也早已成为其优势,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全球最大拨号上网服务网, 全球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网上寻呼产品, 排名第一的网上地图服务以及全球第一的音乐网站, 每天在线播放歌曲多达100万首, 与75个唱片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联合一直被传为业内佳话, 这起世纪购并极大地体现了优势互补原则, 媒体将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称为“全球第一家面向因特网世纪的完全一体化的媒体与传播公司”。

三、媒介产业链——信息产业链

传媒集团内部的产业链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之上, 以多种媒介为大的节点, 内容产品为小的节点, 纵横交织形成横向协作链。过去的单一媒介经营内容产品只是在一个播出平台, 一种媒介传播渠道获得一次利润, 利用率低。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建构起来多重对外传播平台和销售渠道, 使得产业链上的多个连续的环节充分利用, 并使内容产品不断增值。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媒介作为传播内容的载体, 其内容的实质就是信息, 由此可见信息产业链的重要性。

“三网合一”即实现电信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合并, 进而形成连贯顺畅的产业链。虽然三网合一的技术壁垒已经趋于打破, 而我国传输网络的综合化汇流最终还需要打破电信部门、广电部门和信息产业部之间的产业政策壁垒, 但这也由于各部门在网络运营平台之间的地位和利益冲突, 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首先基于其技术上的领先, 较早地探索了该领域, 比如3G手机的开发, 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 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总的来说, 信息化是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动力。国内传媒企业集团实现跨媒介信息化, 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借鉴国外传媒企业集团跨媒介经营的经验, 在学习吸收的过程中体现中国特色的媒介经营发展。对于媒介企业信息化发展, 国外有相对先进和成熟的经营机制和手段, 根据国内具体国情和发展现状, 将国外经营经验和单个媒介运营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以内容产业发展的跨媒介经营。媒介企业集团信息化是我国传媒发展的必然方向, 面对国外传媒竞争, 中国传媒产业化、市场化势在必行。我国媒介企业集团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集而不团”的媒介现状, 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友芝著《:现代传媒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2]殷 俊 代静著《:跨媒介经营》.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3]周伟著《:媒体前沿报告》.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年版

[4]美 约瑟夫·斯特劳巴哈 罗伯特·拉罗斯著《: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5]周鸿铎著《:传媒产业机构模式》.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年版

[6]冷述美著《:媒体管理案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7]唐世鼎 黎斌著《:世界电视台与传媒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 篇5

摘要:

世界经济的发展异常迅速,不仅是科技、经济、社会制度、管理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中美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比和分析,就我国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西方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融合,虽然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上已经基本和西方处于同等的水平,但是在管理的实际效果却仍和西方有所差距。存在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在文化根源、社会基础、企业实践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同点

(一)运用目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人力资源,为企业、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和手段,发现人们不同层次、不同时间的多样需求,并通过各种方法、手段、制度等形式来满足他们,激励他们,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许多相同的管理方法。如工资福利计划以及其他的类似方法,他们在中国和美国的运用是相同的。比如说销售人员的工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他们的计资方式都是基本工资加上提成。可能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底薪和提成比例,可是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三)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力资源也开始全球化。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现在的人力资源争夺战已是如火如荼。如果没有很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以后的人力资源争夺中,必将处于劣势。各国都不得不建立与世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世界会趋于统一。

二、中美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点

(一)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官本位的思想也十分严重,这些都阻碍管理的进程。美国的历史比较短,是一个移民国家,各种文化交织,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思想解放,抓住了发展的时机,提高了管理水平。

(二)人力资源的配置制度。在美国有着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对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与岗位最优化配置。而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还很不完善,虽然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其发展,但是,还是不能为人才的流动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机制。户口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劳动保障也跟不上。

(三)人员招聘方面,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因而招聘的新员工人数比较随意,而且招聘方式比较单一,稍微复杂的也是部分简单的照搬西方的模式,没有发展和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招聘和录用模式。高级管理人员往往从内部选拔产生,缺乏管理创新意识,比较容易墨守成规。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有比较完备的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招聘的专业人员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紧密。同时,高级管理人员的聘用往往委托管理公司、猎头公司等进行,容易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带入到企业中来。

(四)员工培训制度。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出去培训,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

理商学班,等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在中国,大多数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他们以为那是浪费金钱,因为员工可以自己学习,不行的话,再招一个新的。有人甚至说“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我看恰恰相反,我们缺少高素质的人。对员工培训,不只是对企业自身有利,对整个社会也是十分有利的,随着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可以招到更优秀的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

(五)工资制度。美国公司内部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不同经历的经理,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因此,公司在制定政策时重点考虑的是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公司经营效率所做出的贡献,基本目标是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奖励制度方面名目繁多,尤其突出的是高层经理的奖励制度。总的说来,美国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职能经济机构,其管理模式的主流仍属于管理技术型的。在中国,人力资本的金钱价值差异不是很大,我们不提倡个人主义。我们是从计划经济过来的,提倡共同富裕,所以,工资的差别不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不能很好的管理他们的企业,因为干好干坏和自己的利益没有多大关系,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在,他们实行了改革,实行员工持股,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乌里奇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他明确地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同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这些观念被美国企业广泛接受。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他们大多不是管理人员出身,而是中途改道。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认证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这项认证,从源头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影响我国吸引人才的一大阻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期,社会福利计划正在实施,各方面都在飞速进步,我们要看到自己的未来优势,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吸引人才。我们的上海世博馆场的建设,就吸引了大批的海外人才的加入,这说明我国是有很大的引力的。

三、启示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只能结合国情吸收借鉴。

(一)转变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传统人事工作及其观念的一次彻底革命,其宗旨和目标是使人的能力,特别是潜能尽可能有效发挥。

(二)实行教育开放。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留住和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自己培养人才。这也是美国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培训。美国把培训作为一种终身教育,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培训工作。目前我国在培训工作上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比如观念问题,要改变不良观念,提高对培训工作的认识,要结合工作实际和个人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对那些单位送出去受过较长时间培训的人员,要制定合理的服务年限或抵押金制度,要舍得在培训上投入财力和人力。

(四)提高待遇,留住人才。目前我国公务员队伍工资水平普遍不高,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国家公务员队伍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只有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才会有一个管理高效的国家。提高公务员待遇,对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制定保护性政策,是留住人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中外酒店管理集团比较 篇6

【关键词】奖助贷学金  中外高校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19-02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的制度正在和国际接轨,学生管理工作正在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然而转变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不足和不彻底。一些西方国家的奖助贷学金在设置、发放以及管理的过程中体现了此理念,令需要帮助的学生切实的获得资助。然而反观当下,目前我国奖助贷学金的体系仍有不少问题,需要的学生往往由于诸多因素不能受到资助现象。本文将借鉴国外的奖助贷学金方式,针对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完善奖助贷学金的体系。

一、高校学生奖助贷学金概念

高校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学校包括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此外,高等职业学校和承认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中,高效的”奖学“和“助学”是关系着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这里是指奖励学习和帮助学习,是大学管理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贷款“则是“助学”的一项重要的手段。

二、中外高校学生奖助贷学金管理的比较分析

2.1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奖助贷学金的获得渠道的对比

当前,奖助贷学金的筹集往往涉及学校和政府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美国为例,其奖助贷学金的主要来源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其中一部分是来自个人的赞助和社会团体组织。一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资助方面来看。美国的联邦政府资助的内容主要含有国家科学与数学天才计划奖学金 、佩尔奖学金、政府补充教育机会奖学金、学术竞争性奖学金、帕金斯贷款、联邦勤工助学计划、家庭教育贷款以及学生直接贷款,共计一类助学金和四类奖学金以及三类贷款。另一方面,是由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提供奖助贷学金。美国的高校通过得到来自社会个人、商业公司、校友、宗教的组织、建校者、募捐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们的资助的方式,达到奖助贷学金的筹集渠道呈现多样化。美国学生管理是具有完整的机构设置和专业的人员以及针对学生的人性化服务。因为学生需求是随着社会不断变化的。因此,美国的专项资金到位十分快捷,新法令能够及时出台,在高等教育的大学会推出配套的新服务,新部门营运而生,例如集体法律服务部、财政救援部、学术支持部以及新生入学教育部等[1]。财政救援部主要负责学生在经济上的支持和资助,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及社会上的资助进行统筹,对学生采用全面的、民主的测评,收集并且分析什么样的学生最有资格以及什么样的学生最需要资助等等的相关信息。高校与财政救援部的职责是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 增强和校友之间的联络; 提升校园的文化价值以及公共性质构建,并且得到社会人士和社会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切实的提高科研实力,增加高效和公司以及社会实践合作。而英国的高等教育则不同,有专门负责贷款的机构—学生贷款公司,服务于全英高校的学生,提供贷款等相关服务。大学生直接向贷款公司提交贷款申请,大学仅仅是负责确认申请资格,贷款公司负责咨询和发放以及管理回收等事物[2]。

我国大学的奖助贷学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是国家、省政府和教育基金会以及社会人士、企事业团体几个方面构成。由于成本分担理论,大学正在逐渐形成多渠道宽领域筹集资金的模式,其中奖助贷学金筹集的方式也是如此。然而,我国的高效和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的沟通渠道没有全方位的打通,校友捐赠和社会人士以及社会组织团体所捐赠的比例远远不如国外。评定奖助贷学金的方式往往简单和流域形势,因此发放并不能真正使最需要的学生获得。

2.2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奖助贷学金奖金的数额以及分配的对比

奖助贷学金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合理的制定名额以及获奖助学金的比例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科学合理的设置和严谨的发放才能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据《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美国2009 年,奖助贷学金平均为4109 美元。州政府为高校的全日制学生的拨款占税收总收入高达百分之六。美国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和成员对学生实行全面的资助,避免学生由于经济的原因不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

在美国,高校的学生受到奖助贷学金之中,每项资金比例是十分明确的。以联邦政府提供资助作为例子,贷款的份额占总体资助的数额70%以上,奖学金占总体的20%以上,助学金只占不足10%。不难看出,在美国给学生提供贷款的额度远远超过助学金和奖学金。这反映了,第一,美国政府愿意给学生和学生家长提供助学贷款,这与学生的良好信誉和学校的良好贷款的监控以及回收管理机制密不可分;第二,学生申请贷款如若提交,则代表教育的成本将由家庭转移至学生自己的身上,学校也是间接的培养了学生的自立性; 第三,尽管联邦政府所能提供助学金的比例相对较小,但美国的高校提供给学生种类繁多的兼职以及实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奖助贷学金的投入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然而,奖助贷学金覆盖的范围和额度上还是难以满足又需要学生的需求。此外,因为助学贷款回收的过程中因素复杂,困难重重。我国高校学生的贷款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故此,寻找一条高质量、多渠道的并且可持续使用的奖助贷学金的筹集渠道迫在眉睫。监管贷款回收和管理的过程,借贷和偿还贷款时培养学生独立性十分重要的,这同样是我国需改进之处。

2.3中外高校学生知情度的比较

国外的许多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对奖助贷学金制度的情况了解普遍较深。以美国为例,高校新生计划,令新生较快的融入大学的新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令学生了解学校可以使用的各种资源[3]。以英国的剑桥大学为例,会为进入该校学习的新学生,每位新生派一名辅导教师,老师处理事务经验丰富,除了学术方面职责不负责之外,帮助学生解决私人的福利和经济上面的问题。与之相似的是,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新生在开学初受到学生协会提供的帮助,令新生较快的适应新环境,学生协会具有规范性,这确保为新生提供更专业的和更加系统化的帮助。

西方的高校学生往往在“前辈”引导下,对适合自己的奖助贷学金种类和额度以及申请办法和规章能够明确的了解。与此同时,西方高校的评审,有着成熟的规定和民主的测评,进而确保奖助贷学金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在我国,尽管新生入学是安排入学教育的,但往往是笼统的理论介绍和以校规校纪的教育为主。高校也为学生配备辅导员老师负责学生日常的相关事务。然而,当前我国辅导员与学生数目的比例是一比二百。这样的情况,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具体的情况是不可能对每位学生都了解的,然而把奖助贷学金评选工作下放至学生自行选择,又缺乏科学的监控与调查手段,造成学生对奖助贷学金项目和种类缺乏了解进而失去机会。此外,学生自行评选的结果与学生的评选方式的简单随意,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不到奖助贷学金的现象。

三、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奖助贷学金的建议

3.1加强高校的入学教育

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和体验相融合,延长新生入学的周期,延长新生的入学教育。除了理论的传授外,安排高年级的在校学生传授大学生活的经验,以年龄接近的学生视角与新生交流,能跟狗更快的适应新环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各年级之间的融合,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

3.2由管理向服务理念转变,拓宽奖助贷学金的渠道

拓宽奖助贷学金的来源是根本之路,高校每年都培养大批的学生,校友则成了学校最为宝贵的资源。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优秀的校友走入社会之后服务于社会。一些事业有成的校友可以为学校提供大批的资金。与企事业对接,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从而拓宽奖助贷学金的资金来源渠道。

3.3协调奖助贷学金的分配数额和比例

依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设计更为合理的奖助贷学金的数额和比例,为困难学生和家庭降低求学成本,科学分配和制定规则,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学习,激发创造力的目的。

与此同时,完善奖助贷学金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监督,完备助学贷款的收回制度,是资金能够科学的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的中外高校的对比发现,唯有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建立良性的循环体系,突出管理的人文关怀才是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温斯顿.学生事务管理者专业化论[M]储祖旺,胡志红,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27.

[2]吴惠,汪庆华.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考察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50-52.

上一篇:雷达工程下一篇:生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