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体育企业管理启示(共8篇)
中外体育企业管理启示 篇1
摘要:国外大型体育品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展, 并占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大部分份额。本文对国外体育品牌在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 包括在产品技术创新、融资能力、组织架构、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优势, 从而给我国体育企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体育企业,经验,融资
纵观当前国外体育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起步再到发展和壮大, 其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 成为当前体育品牌当中知名品牌, 如体育用品企业耐克、阿迪达斯等, 知名俱乐部如曼联、皇马等足球俱乐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的完善, 我国体育企业也开始逐步兴起, 并开始走向世界, 如李宁、恒大的著名体育企业。他们的发展都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体育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缩影。但是, 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和行政思维控制, 使得我国体育企业在国际化的步伐中有着明显的不适应, 对此, 本文对国外知名体育企业的管理进行了总结分析。
1. 国外体育企业管理成功经验
1.1 完善的组织架构。
在自由市场经济下, 企业通常有董事会进行控制。国外体育企业的经营中, 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的权利机构, 通常有股东任命, 以美国的NBA为例, 美国篮球职业联盟当中的董事会和总裁及其下属的各个部门间是属于雇佣关系, 董事会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其运行必须在董事会的监督和管理之下。正是这种市场化的思维, 使得NBA成为当前全球最受欢迎的体育联赛职业, 并不断在全球开拓其市场。
1.2 融资能力强。
体现经济发展能力的一个指标是社会的融资能力。国外强大的融资能力给体育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支持, 从而使得体育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体育企业发展中, 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加入、赞助商介入, 使得体育企业不断的盈利, 资产也不断的增加。以欧洲联赛为例, 每年的五大联赛, 以阿迪达斯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广告投入可达到上亿美元, 给竞技体育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
1.3 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国外体育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知名体育品牌, 我认为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共性:第一, 国外体育品牌具有很强的管理团队。俗话说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管理, 而管理离不开人的推动。在国外体育品牌中, 其具备很强的技术研发团队, 从而使得体育品牌在产品和体育研发方面都要明显优于我国体育品牌。以耐克公司为例, 其在创业的初期的产品研发的人员就有100多名, 而这也是耐克模式成功的重要的方面。而产品研发团队的壮大, 也使得耐克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在技术体系方面都要好于我国体育品牌企业;第二则是国外体育品牌都有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激励体系。
1.4 强调核心价值观。
在国外体育品牌营销中, 他们更注重对体育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从而通过全球统一的品牌营销, 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同质化的消费。以阿迪达斯为例, 通过在全球赞助大型体育赛事的方式, 增强了消费者对阿迪达斯品牌的认同度, 同时借助其强大的研发, 形成了对阿迪达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认识和定位。
2. 我国体育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自主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
我国现阶段主流的国内企业品牌包括李宁、安踏、361等体育用品企业, 俱乐部方面已恒大的为代表。但是上述体育企业或俱乐部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处于世界二流企业, 如李宁随着其不断的国际化, 还是出在世界二流体育用品当中。同时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的体育用品企业还是以代加工为主。在国际市场上, 65%的体育产品是由中国制造, 但是整体来看中国的品牌却很少。一方面是大量的体育用品出口, 但是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高科技企业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自主创新, 导致我国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生态链的最低端。
2.2 缺乏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从目前针对我国体育企业来讲, 既能懂得营销, 又懂得管理的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很少, 从而导致我国体育品牌企业在国际化的步伐中履步维艰。以李宁为例, 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 李宁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体育品牌, 但是在国家化的路程中, 李宁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停滞不前。因此, 国际化的经营人才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企业发展的主要的瓶颈。
2.3 缺乏强大的技术体系。
国外强大的竞争主体使得其具备强大的研发团队, 但是我国体育从发展之初是从代加工起步, 在很大的程度上还停留在代加工的思维之中, 缺乏对产品技术体系的认识。以耐克为例, 其每年在科技体育方面的专利可占到全球专利申请的18%左右, 从而使得具备很强的技术优势。我国企业要想先进的产品, 必须购买方可生产, 从而进一步的加大了我国企业的成本, 失去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3. 对我国体育企业的建议
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 要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加强品牌意识。加强对品牌的认识, 我认为主要从树立核心价值观出发。通过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定位, 并借助现代营销手段, 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传递给用户和自身的员工, 从而树立对品牌的意识。第二, 加强对企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体育企业要发展, 离不开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通过对这种国际化视野人才的引进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加快企业管理的同时, 还可提高体育企业的融资能力, 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和壮大。第三, 加强对技术的投入。以结合耐克公司的成功模式, 借助价值链理论, 其通过强大的技术优势, 在价值链当中的关键环节占据垄断的优势。我国企业要改变以代加工为主的现状, 就必须要加大对产品技术的投入, 从而使得自身拥有核心的技术和产品, 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以此更好的在体育产业链中成为上游, 获得更多的利润和优势。第四, 通过优化人力资源体系, 从而鼓励技术创新。体育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从耐克的第一双加气垫鞋开始, 奠定了耐克在体产业中的科技地位。而这种地位的关键在于通过更为良好的氛围和人力管理体系, 给技术人员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郜春霞.NBA成功经营模式对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启示[J].特区经济, 2007, 04:277-278.
[2]刘书林.浅析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障碍及出路[J].黑河学刊, 2007, 05:50-52.
[3]刘远新.奥运经济与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J].价值工程, 2012, 14:146-147.
中外体育企业管理启示 篇2
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贷款获得的利息.而银行信贷是指银行将自己筹集的资金暂时借给企事业单位使用,在约定时间内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的经济活动.因此的信贷管理也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银行的收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90年贷以前实行计划经济,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短暂,因此不免存在制度上和管理上的不足,而相对于国外来说,银行的发展历史长,而且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下面就通过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以使我国适应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我国与国外银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范风险的意识和手段不同.中国的银行对早期的风险防范不够重视,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不够专业,大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而忽视了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研究,对市场没有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导致银行抢大户,将大量资金贷款给大型企事业单位,虽然从短期看这些大企业比较稳定,能够获得短期收益,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大企业一旦发生经营危机,对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贷款额巨大.而中国银行对风险的防范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总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来补救.相比而言,国外银行特别重视对早期风险的防范,将防范风险做为整个信贷业务的核心.他们会通过制定详细的风险防范标准,对贷款企业进行市场调查来确定是否贷款给企业.国外银行一般都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定期进行风险评估.二,管理和结构上的差异 我国银行的组织与行政部门一样,上下级权力有明显的差异,民主性不足,专断现象严重.垂直管理,贷款审批层层上报,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一两个人上,因此必然导致办事效率低下,而国外银行就不同,他们重视横向管理,在同一级别中设立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部门,对信贷实行多人负责制,重视权力的分工与制横,这样更体现民主化,防止个人独断专权,这样更能提高办事效率.三,用人机制不同.这一点不仅体现在银行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都有这样的区别,许多人想进外资企业而不想进中国企业原因就在这里.这里就拿银行来说,中国的银行重视对人员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贷款责任制上,建立了不良贷款终生追缴制度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违规处罚方法和考核办法,企图通过严厉的人身控制来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但这些制度过于死板和教条,就如同学生,总是用接近体罚的办法约束学生,而不从思想道德入手,再严格的约束也没用.依然会有信贷人员的违规事件发生,而与不断加大约束力度相对应的是,人员激励机制做的还不够,权力层层下放,大部分人员没有充分的自主性,大大挫伤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而平常的财务激励机制,理论上是按绩效考核,实际上员工基本都能拿到,还有那年终奖金.奖金只应由一部分人得到,从而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而定期发放的奖金实际上已成为员工工资的一部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国外银行,其实不仅是银行,特别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和管理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他们的信贷人员都有较强的独立性,只对自己的上级负责,从而避免了受其它部门的影响,也充分享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国外银行特别重视道德风险防范,他们会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对信贷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通过专业的考核部门对员工进行系统的评价,从而跟据信贷人员的能力和业绩来对其进行分工,这样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对员工的财务激励措施也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通过股票期权制度等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四,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不同.国内银行存在重贷轻管的现象,贷款发放后对企业的关注不够,往往等事故发生后才想解决办法.而国外银行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他们发放贷款后,会时刻关注企业的情况,贷款出现问题后,会成立专门小组帮企业渡过难关.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科学化管理,提高银行信贷管理的质量。
一,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遵循权力制横的原责,加强内部的横向联系,在同级中设立专业分工明显的部门,各部门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从而能够提高办事效率。
二,加强对人的激励作用,形成制约与激励共存的局面.过去中国的银行就是对个人的约束太严重,奖励与激励不够,导致了管的过与死板,挫伤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办事效率低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的权利,调高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的比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我国在早期风险防范上做的不够,总是采取事后补救,这无异于亡羊补牢.因此我们要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对企业信贷要视情况而定,要考虑到企业的营业水平和
中外命题作文的对比及其启示 篇3
[关键词]命题作文 中外对比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05
大量实践证明,命题作文是小学作文日常训练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尽管它存在一些弊端,但因为它能考察学生包括审题能力在内的多种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统一测评标准,能做到相对客观、公平,所以命题作文在国内外写作教学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比中外命题作文,以期给大家带来启示。
一、中外命题作文的对比
(一)作文功能
在许多国家制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中,学生的写作学习不仅是一种按照教师教学目标的学习行动,同时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进行独立创造的行为。
在日本影响深远的“日常生活作文”,把培养作文能力与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强调写作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发现自我、应对生活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让学生有信心地使用写作经验,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方法,它可以阐述、发展、澄清、评估一种想法,可以交流思想、感情、经验,可以通过个人想象和经验来写外部世界,可以认识个人和社会。
注重写作的沟通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是美国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比如,美国的命题作文《美国新的精神状态》《如何改进种族关系》《都市中的安全》《医疗危机》《电视连续剧与今日社会》等。这样的命题作文切切实实是为培养建设社会的人才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考察他们用语文处理问题的能力。
反观我国的命题作文,梳理许多版本的教材单元习作,我们会发现,这些命题作文大多拘泥于记人或记事,而且长期以来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文笔,强调文字优美、富有诗意、抒情性强,似乎写作训练就是为了培养作家,写作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功利和畸形的写作价值取向也直接阻碍了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作文命题
作文命题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命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写作欲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因”,能激发起学生作文的需要和愿望,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推动学生的生活。
1.美国的作文命题。
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如,《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才能结束战争》《你未来的职业是什么》(写一份报告)等。在中国教师看来,这些作文题目太过宏大、空泛,学生可能完全无从下手。然而,这种极具开放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作文题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是在满足心理欲求的过程中乐此不疲,上网查阅各种资料,然后分析整理资料。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写作这一工具。
2.前苏联的作文命题。
下面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一到十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的500道作文题中的6道:
《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一年级)
《我的金鱼缸》(二年级)
《假如我是一个隐身人》(三年级)
《最美的和最丑的》(四年级)
《从一滴水看太阳》(五年级)
《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封信》(读了报纸上的记载以后。六年级)
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强调学生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度和变化。一到二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等;三到四年级《假如我是一个隐身人》《最美的和最丑的》等理想性和比较性的题目;五年级、六年级有《从一滴水看太阳》《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一封信》等,涉及从个别到一般和放眼世界的题目。看得出,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以心理能力的发展作为安排作文训练的理论基础,这是国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3.联邦德国的作文命题。
请看联邦德国一组以“一次自行车障碍赛”为内容的作文题型设计:
①活动前,拟定公告;
②写信通知各方面人士(包括退休老人、年轻夫妇、商店老板);
③在活动过程中有现场录音和笔记;
④在活动后,全面整理材料,写一篇通讯报道,以进行对外宣传。
围绕一次社会活动,从社会交际需要出发,顺理成章地编排了四次写作练习,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系统。四次写作练习,既有联系,又有变化,浑然一体。由于写作目的明确,材料充实,学生始终处于写作的兴奋状态。这样安排训练序列,符合语文能力的综合性的特点。
再来看看我国小学的作文命题,如《一件感人的事》《我敬佩的一个人》《我最喜欢的一处风景》等。这种封闭式的作文命题小而窄,同时渗透着明显的“道德判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不动,自然“辞”就不能发。这是由于我们的作文命题很少基于学生来考虑,随意性、盲目性很大,这也难怪学生越写越讨厌。
(三)作文指导
同样是写感谢信,我们来看看美国教师和我国教师的教学有何不同。
[摘 要]命题作文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它能考察学生的多种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评价,因此在中外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比较中外作文命题,我们发现外国的作文命题在作文功能、命题方法、作文指导和作文评价上与我国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的作文命题要回归学生本位,基于交际语境,注重作文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命题作文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
[关键词]命题作文 中外对比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05
大量实践证明,命题作文是小学作文日常训练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尽管它存在一些弊端,但因为它能考察学生包括审题能力在内的多种写作能力,而且有利于统一测评标准,能做到相对客观、公平,所以命题作文在国内外写作教学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比中外命题作文,以期给大家带来启示。
一、中外命题作文的对比
(一)作文功能
在许多国家制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中,学生的写作学习不仅是一种按照教师教学目标的学习行动,同时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进行独立创造的行为。
在日本影响深远的“日常生活作文”,把培养作文能力与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强调写作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发现自我、应对生活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让学生有信心地使用写作经验,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方法,它可以阐述、发展、澄清、评估一种想法,可以交流思想、感情、经验,可以通过个人想象和经验来写外部世界,可以认识个人和社会。
注重写作的沟通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是美国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比如,美国的命题作文《美国新的精神状态》《如何改进种族关系》《都市中的安全》《医疗危机》《电视连续剧与今日社会》等。这样的命题作文切切实实是为培养建设社会的人才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考察他们用语文处理问题的能力。
反观我国的命题作文,梳理许多版本的教材单元习作,我们会发现,这些命题作文大多拘泥于记人或记事,而且长期以来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文笔,强调文字优美、富有诗意、抒情性强,似乎写作训练就是为了培养作家,写作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功利和畸形的写作价值取向也直接阻碍了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作文命题
作文命题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命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写作欲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好的作文题目应成为一种“诱因”,能激发起学生作文的需要和愿望,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去探索,推动学生的生活。
1.美国的作文命题。
美国小学生的作文题目,如,《我心目中的美国》《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对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才能结束战争》《你未来的职业是什么》(写一份报告)等。在中国教师看来,这些作文题目太过宏大、空泛,学生可能完全无从下手。然而,这种极具开放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作文题唤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是在满足心理欲求的过程中乐此不疲,上网查阅各种资料,然后分析整理资料。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写作这一工具。
2.前苏联的作文命题。
下面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一到十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的500道作文题中的6道:
《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一年级)
《我的金鱼缸》(二年级)
《假如我是一个隐身人》(三年级)
《最美的和最丑的》(四年级)
《从一滴水看太阳》(五年级)
《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封信》(读了报纸上的记载以后。六年级)
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强调学生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度和变化。一到二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等;三到四年级《假如我是一个隐身人》《最美的和最丑的》等理想性和比较性的题目;五年级、六年级有《从一滴水看太阳》《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一封信》等,涉及从个别到一般和放眼世界的题目。看得出,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以心理能力的发展作为安排作文训练的理论基础,这是国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
3.联邦德国的作文命题。
请看联邦德国一组以“一次自行车障碍赛”为内容的作文题型设计:
①活动前,拟定公告;
②写信通知各方面人士(包括退休老人、年轻夫妇、商店老板);
③在活动过程中有现场录音和笔记;
④在活动后,全面整理材料,写一篇通讯报道,以进行对外宣传。
围绕一次社会活动,从社会交际需要出发,顺理成章地编排了四次写作练习,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系统。四次写作练习,既有联系,又有变化,浑然一体。由于写作目的明确,材料充实,学生始终处于写作的兴奋状态。这样安排训练序列,符合语文能力的综合性的特点。
再来看看我国小学的作文命题,如《一件感人的事》《我敬佩的一个人》《我最喜欢的一处风景》等。这种封闭式的作文命题小而窄,同时渗透着明显的“道德判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不动,自然“辞”就不能发。这是由于我们的作文命题很少基于学生来考虑,随意性、盲目性很大,这也难怪学生越写越讨厌。
(三)作文指导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篇4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商业性经济组织, 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实现资产的稳定增长追求利润最大化。 外资银行一直以来都较为重视信贷风险的防范工作, 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规范、较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信贷管理体制, 无论是风险控制体系、贷款风险分析, 还是风险评定、贷款原则, 亦或者贷款审批、贷款程序, 都建立了严格而又规范的要求, 能够对信贷风险予以了有效地控制。 而我国由于体制问题, 国内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商业经营体制都处于逐步完善、逐步调整之中, 与外资银行之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就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进行探讨。
1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
(一) 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 往往采取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来进行信贷管理, 除了专业线管理 (总行———分行) , 还强调横向部门的制约和分工, 进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 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包括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信贷政策制订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等在内的多个专业化部门来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 各个专业化部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在业务上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相互沟通。 值得注意的是, 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于贷款审批环节, 外资银行多采取多位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方式, 为了体现出公平性和客观性, 这些授权人员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
而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这是与国内银行长期实现的“金字塔”型行政体制是高度耦合的。 与外资银行相比, 国内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着“横向制衡不够、纵向管理链条过长”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近年来不断深化改革, 已经大力调整了内部组织结构, 相继成立了多个专业化部门来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置, 但仍然由审贷部门全部承担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信贷政策管理等。 贷款的最终决策权掌握在银行行长或者主管信贷的副行长。
(二) 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 格外强调提高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信贷管理人员的独立性、自主权较高, 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不由分支机构行长任命, 而是由上级信贷主管指派或者直接任命, 这些信贷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视野明显要更强、更广阔一些。 他们往往会站在外资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那么必然会突破部门的限制, 有利于提高外资银行的整体经济效益。 此外, 还有利于信贷管理人员主动去参与到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重大信贷决策, 主动去监督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各项信贷活动, 这样一来, 信贷风险在无形之中就得到了降低。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外资银行通常都会通过内部持股制度、股票期权制度、年终绩效考评制度来奖优惩劣。
而国内银行则重视人员控制, 多以贷款责任制来控制信贷管理人员, 很多银行纷纷制定了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等制度, 但是再细致、再严格的责任制度在监督困难、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生效, 仍然会出现信贷人员和不良企业勾结诈骗银行信贷资金及违规事件。 另外, 绝大多数国内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薪酬制度, 普遍存在着结构单一、薪酬较低的问题, 自然也很难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 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措施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 在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 风险防范始终都是核心环节, 也采取了多种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 设立独立机构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2) 利用各种专用软件和现代计量方法来动态分析、 动态评估客户资料, 并在信贷管理的各环节中都大量应用评级结果。 (3) 合理筛选客户, 列出杠杆比率、公司规模、股东资本、管理者经验等准入指标。 (4) 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 由外资银行总部统一专管大客户的贷款。 (5)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外资银行通常都会开展不定期的风险测试, 重点测算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
而国内银行则不太重视事前防范, 而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事后化解。 绝大多数的国内银行都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 也没有细致、深入地研究借款企业性质和企业情况, 只是审查了借款企业是否存在违法经营行为、营业执照是否合法、是否按时年审等, 这样一来, 必然无法全盘考虑信贷资产风险。从目前来看, 各大国内银行都存在着盲目“抢大户”的情况, 将大量的新增贷款涌入到少数贷款大户。 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 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的盈利水平, 但是这些贷款大户存在着较大的政策性风险、行业性风险、系统性风险, 一旦出现贷款损失, 那么会严重影响到银行的正常运营。此外, 虽然国内银行也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 但是风险评级制度并不健全, 信用评级工作只在每年年初和新客户申请贷款时才会开展, 很难将信贷风险即时反映出来。
(四) 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不良贷款的转化工作, 外资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 客户经理会主动帮助借款企业解决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体问题, 一旦借款企业出现问题, 外资银行就会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门小组, 协助客户分析研究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市场容量等详细情况, 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咨询指导意见。 若客户出现还款困难, 外资银行也会努力利用自身的资源来帮助客户搞好经营, 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目标。
而国内银行则较为重视清收不良贷款, 一旦借款企业出现问题, 国内银行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急于抽出贷款, 通常会采用司法诉讼或者处置抵押物的方式, 这样必然会让本已处于困境的借款企业雪上加霜。
2 外资银行信贷管理所带来的启示
(1) 基于权力制衡的原则来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国内银行应该向外资银行学习, 基于权力制衡的原则来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具体细化则可分为三大原则, 第一是基于程序定位原则, 国内银行的各个员工、各个岗位、各个部门都要有清晰、明确的授权批准和分工职责, 相互之间不得超越职权, 必须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第二是基于相互牵制原则, 国内银行的信贷组织各权力、各岗位、各部门之间形成约束制衡机制;第三是基于系统协调原则, 国内银行要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予以理顺, 可仿照外资银行来设置包括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信贷政策制订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等在内的多个专业化部门来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 杜绝内耗、增强实力。
(2) 树立以人为本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对人的控制和激励, 一直以来都是信贷管理的核心, 从目前来看, 国内银行往往对人的激励不足, 而控制有余, 但是再细致、再严格的责任制度在监督困难、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难生效, 笔者认为国内银行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 第一, 将现行工资分配制度予以改革, 务必要强调“多干多得、少干少得、不干不得”的原则, 薪酬务必要坚持市场化的原则;第二, 要正面引导、记录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同时还要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予以充分发挥和尊重;第三, 要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独立性、自主权, 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 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
(3) 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客观评价
国内银行在信贷管理中通常会陷入过于教条或者灵活性过强的两个极端, 灵活性过强会表现为国内银行不顾国家政策和企业的偿债能力来为企业盲目授信、多头开户;过于教条则会表现为国内银行过于惜贷, 过于强调抵押担保, 这会对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的制约, 这在信贷管理中都需要予以克服。
3 结语
总之,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力量, 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务必要正视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差异,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摘要:我国由于体制问题, 国内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商业经营体制都处于逐步完善、逐步调整之中, 与外资银行之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本文比较了中外银行的信贷管理, 深入探讨了外资银行信贷管理所带来的启示,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外银行,信贷管理,比较,启示
参考文献
[1]田丽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的借鉴意义[J].中国集体经济 (下半月) , 2012, 21 (05) .
中外体育企业管理启示 篇5
关键词:中外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饭店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人。如何对饭店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挖掘员工潜能,已成为酒店管理者首要思考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及市场环境形成了其风格各异并富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饭店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中外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差异比较
1.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美国饭店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市场。企业通常采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信息,进而以市场化的公开、公平和完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各类员工的招聘和录用。
日本酒店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对外招聘一般以聘用当年毕业生为主,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而不注重个人具体技能。
我国饭店员工主要来源于旅游大中专院校,在招聘员工时比较注重员工的外形外貌、学历程度,未能很好地对员工进行职业测试,有时盲目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但却大材小用,不能人适其岗。
2. 人员的使用
美国饭店一般采取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重能力不重资历。在员工安排上实行多元化管理,对外具有亲和性和非歧视性。企业的管理层,可以从内部提拔,也可以外部选用,公平竞争,不论资排辈,一视同仁,从而拓宽了人才选择面,强化了竞争机制;同时也削弱了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
日本饭店多为有限入口、内部提拔,从其它企业进入的员工很少。有员工需求时,一是从学校吸收,二是尽可能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员工进入饭店后必须从基层干起,逐步了解企业、做出成绩,以求得提拔重用。饭店对员工评价较客观,有长远计划,避免短期行为,保证了人才选拔的正确性;但由于人才选择面小,外部优秀人才难进,所以不利于饭店人才结构的优化。
我国酒店在人才使用上存在着过于注重学历的缺陷,唯学历、唯文凭,造成人才的大材小用,或人岗不匹配的现象严重。
3. 员工培训
美国酒店实行的是“专才型”的培训制度,企业着重培训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力求通过培训更新员工的知识体系、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以此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其主要方式有饭店内部短期培训,送出去培训,在职学习等。总的来说,美国饭店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日本饭店普遍实行的是“通才型”的培训制度,要求人人参加培训,但不同层次的员工又有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要求;在培训中不仅注重技能培训,而且强调精神培养。如重视对新员工讲授饭店的光荣历史与优良传统,从而树立员工的忠诚感;在具体方式上,经常采取“职务轮换法”进行培训,即对员工每隔3~5年进行岗位职务或工种、部门轮换,从而培养熟悉企业各项业务的通才。
我国饭店企业的培训存在诸多的问题,如管理者对培训意义认识不足,将培训视为成本能省就省;培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培训侧重于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忽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其培训方式仍停留在“传,帮、带”的传统模式上。
4. 员工新酬管理
美国采取的是员工工资水平的市场化决定机制。美国饭店普遍实行的是“岗位等级工资制”,员工工资在考虑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变化情况、消费品物价指数变化、员工工作绩效考核等因素后,一般每年调整一次。
日本突出的特点是实行年功序列制。员工的年龄越大、工龄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工资越多;新员工进入企业后,一般5~10年内,工资待遇只按资历逐年上升,不产生明显的个人差异。在管理层的提拔使用和晋升制度中也都规定了必备的资历条件。为了克服年功序列制工资制论资排辈的弊端,许多日本企业实行基本工资加期间业绩工资相结合的新工资制。年薪制盛行于高级管理人员中,它不论年龄、工龄的长短和现任职务的年限等个人年功因素,而是逐年以业绩评价来决定任职者年薪水平,从而激励他们努力或超越既定目标。
我国酒店企业实行的是以能力+学历的工资机制。认为职务是能力和学历的反映,高职务应该有高报酬,强调能力主义和学历主义。其工资结构为工龄工资加职务工资,由此形成的高职务、高收入机制,鞭策员工奋发向上,报效企业。
5. 员工激励
美国饭店重物质激励,多使用外部激因,少使用内部激因,重视外因的作用。认为员工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物质报酬。美国企业员工的报酬是刚性的,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员工缺乏对饭店的信任和归属感,容易形成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日本饭店重视感情激励,在使用外部激因同时,更多地使用内部激因,采取终身雇佣制度,饭店不轻易解雇员工,还注重不断增强相互间的亲密感和信任感,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气氛。饭店还吸收职工参加管理;日本的饭店一般每年年底根据经济增长情况,给员工发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红利,许多饭店企业都为员工提供单身宿舍、带薪休假、定期体检、运动场馆和俱乐部等,这对招揽和留住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饭店多采用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机制。在激励中存在重金轻情,实效不明;激励无差异,吃“大锅饭”;激励不及时、不恰当等现象。
二、对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1.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严格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注入人情化的管理
美国企业提出了“把员工放在首位”的理念,认为员工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我国的酒店业一直提倡“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比较忽视员工。应该认识到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应将员工视为酒店的宝贵资源而不是成本。
我国饭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很不健全,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缺少规范,随意性很大,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酒店的销售、财务等基本制度也不规范、不系统。因此,饭店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才引进、使用、考评、奖惩规范化,使技术分工条理化、明确化,每位员工都对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非常清楚,这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要注入人情式的手段,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开掘人的精神潜力,培养企业群体精神。要把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关心员工生活、工作环境质量、提供条件,满足个人发展期望和精神需求。员工情感上的回报会产生极强责任心和巨大创造力,使遵章守纪和自我约束融合,发挥法治和人治的叠加效应。
2. 多口进入,快速提拔,促进人才成长
多口进入,有利于快速选拔出专业、合格的人才。如酒店可以同学校合作,加强联合,建立酒店人才基地;酒店也可以通过内部员工的推荐、介绍来招聘合适的员工。还可以通过报纸广告、雇员自荐、内部提升、上门求职、就业服务等途径来招聘人才。酒店应保持灵活的用人机制,在人员招聘程序上要科学化、规范化,要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唯才是举、唯能力是举,不看学历、资历,看个人素质、能力与工作实绩,创造人才发挥效能的环境,对有能力、业绩突出者委以重任,快速提拔,激发潜能。同时也应注重对人才全面、长期的考察,避免用人失误。
3. 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发员工工作潜力和热情
从我国酒店业员工工资福利实际情况出发,酒店要想留住人才,应该制定出具有竞争性的薪酬制度。首先,依据职务分工,科学制定薪酬标准,适当拉开等级差距,体现职位的价值;其次,建立较丰富的福利方案,如通过建立各项保险制度,提供各种补贴,完善员工休假制度等满足员工需要;再次,分配上应坚持业绩、能力导向,薪资要与工作绩效挂钩,并鼓励员工学习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引入一些长期物质激励手段,如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同时要注重精神激励,企业应建立员工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如职工代表大会制等,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还应注重增加优秀员工的培训机会,设置职业发展多条渠道,给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和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舞台。
对于中高层管理者,可以使用经营者年薪制及股权激励等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要注重对他们的精神激励:包括对于绩效认可、记功命名、表彰、授予称号、提级升职等,激发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激励体系,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从战略高度出发,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
企业要舍得投资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把培训看作企业发展战略来抓。首先,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不愿对员工进行培训投入。要改变培训会增加企业成本或者是因为培训之后要在长期内才能见到效益,而在现任领导的任期内看不到培训投资效益,怕影响任期政绩和经济效益而不愿投资的短视观念。其次,对培训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培训开始前应尽可能多地收集培训信息,了解情况越多,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在对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员工服务意识和企业理念的培训,加强对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再次,要寻找适合成人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在培训内容上,要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既要考虑工作需要,也要适当地考虑员工的具体学习要求;在培训方法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自我指导、行为学习等方法;在培训时应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相互尊重,鼓励员工充分交流和参与。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美日饭店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有特色和利弊。我国饭店企业应在学习两国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及企业自身特点发展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发达国家酒店业起步早、经营管理经验丰富,形成了各具特色并富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横向角度看,世界范围内比较成熟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
参考文献
[1]葛玉辉,田经兵,唐伦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2(8):76-79
中外体育企业管理启示 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法律分析,启示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规范经济行为的有关法律的持续深化, 中外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各种行为对其相应法律要求的遵守已成为当下财务工作人员所迫切了解和熟知的基本知识。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 中外的企业财务人员还存在业务行为不规范, 不能很好地遵守相应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一些现象。那么, 我们该如何认识企业财务工作与各项经济法规之间的关系呢?又该如何在中外企业财务实际工作中行为进行合理的法律分析, 并找出相应的启示呢?下面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际案例两个角度来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企业财务与法律的关系
通常来说, 财务是指在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过程中, 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单位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 以及在这种资金运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经济关系。企业财务就是财务中的一种, 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利益关系。一言以蔽之, 企业财务就是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总和。
而法律则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从广义上来说, 法律就是法的整体, 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如规章) 。从狭义上来说, 法律则又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由此可见, 企业财务是法律约束和规范的重要对象之一, 更承担着各项经济法规的执行和遵守。同时, 法律以更有益于社会的方式, 监督和指导企业财务, 使其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从实际工作中, 我们会发现中外企业财务更多地要面对经济法等部门法。
二、中外企业财务工作行为的法律案例分析
无论是在外国, 还是在中国, 企业财务人员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职业, 其职业能力要求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 必须要做到充分结合实际案例、实时合法等特点。
1、企业财务工作中的会计行为法律案例分析 (1) 案例事由
某国内大型上市企业2011年度会计报表显示, 该企业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2011年末, 该企业部分固定资产的资料及会计处理情况如下:
该企业的设备甲账面原值16万元, 累计折旧1.6万元, 减值准备为零。同时, 设备甲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大量的不合格情况。该企业按设备资产净值补提减值准备14万元。
该企业的设备乙账面原值22万元, 累计折旧2.2万元, 已提取减值准备1万元, 该设备未发现减值迹象。该企业从谨慎原则出发, 从2011年度起计提减值准备1万元/年。
(2) 案例分析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时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 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的差额, 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可见, 该企业的设备甲的账务处理不符合会计相关法规。对设备甲虽然尚可使用, 但生产中能产生大量不合格的固定资产, 应依照规定按其账面价值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即应提取16万元的减值准备。该企业的设备乙同样不符合会计的相关法规, 在设备乙未发现减值迹象的正常使用中的固定资产, 不应计提减值准备。也就是说, 该企业应该将2011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1万元冲回, 以后年度也无需计提减值准备直到发现减值迹象。
(3) 案件启示
通过本案例, 我们发现企业的会计行为只有依法记账、算账, 才能真实反映出企业的实际经营现状。为粉饰财务报表, 盲目地调整会计方式只能适得其反, 害人害己。
2、企业财务工作中的税务行为法律案例分析 (1) 案例事由
某国外跨国大大型从事工程建筑独资企业2011年对外投资发生的亏损99万元。在进行税务申报时, 该企业将对外投资发生的亏损额99万元作为了本企业的亏损进行了税前扣除。
对此, 2011年对外投资发生的亏损99万元在税前扣除, 少缴部分企业所得税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 该企业所在地区的税务部分做出了追缴企业少缴所得税, 并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对其少缴税款的行为处0.5倍的罚款。
(2) 案例分析
根据财税字[1994]009号文件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可知, “联营企业的亏损由联营企业就地按规定进行弥补”。该企业对外投资实行的是权益法核算的, 对外投资发生的亏损记入了本企业的亏损。根据税法规定。该损失不应计入该企业的年度亏损, 纳税申报时应调增应税所得额99万元。
(3) 案件启示
该企业为跨国大型企业, 财务健全, 税法观念、纳税意识较强。而造成上述少缴税款的原因, 主要是因该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政策法规理解不深不透, 错误核算以至违法。所以, 建议该企业的税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法律法规及税法知识的培训, 加强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及汇算清缴的辅导。
综上所述, 企业财务行为必须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要能指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业务活动。如果不能有效实现这一点, 那么企业的财务行为不但不能对其自身的经营有所帮助, 反而会使企业逾越法律的红线。这样只能使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形象受到损害。所以, 无论是何种类型或者是哪个国家的企业, 都应该着力培养企业财务人员知法守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博奇.经济学中的法律常识[N].辽宁日报, 2008
中外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比较 篇7
1、中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自建国以来, 我国竞技体育获得较大发展, 已经一度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过渡, 这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奠定了基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性, 竞技体育也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推行奥运战略计划, 国家体委在10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了一系列举国体制的改革措施。1995年, 国家出台了《奥运争光计划》, 将竞技体育推到一定的历史高度。举国体制与《奥运争光计划》为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取得骄人成绩奠定了基础, 也展现了竞技体育的巨大吸引力。尔后, 中国政府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制订了新时期的体育工作计划, 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外, 中国政府还将体育资源整合起来, 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推动构建竞技体育的竞争机制,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竞技体育体制。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使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势如破竹,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也进一步带动了新时期下体育事业的发展。
2、发达国家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2.1、美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美国的竞技体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其管理模式对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美国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 且一直对竞技体育的监管力度较小, 主要通过高校、体育联盟、奥委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这些组织在各自范围内组织竞赛,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职业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等项目的发展。这种典型的社会管理型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虽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在慕尼黑奥运会上却落后于前苏联, 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落后于民主德国, 这一度引起了美国联邦政府的重视, 并要求加大对竞技体育的财政拨款。随后, 美国积极颁布新体育法, 加强对运动员的培养, 形成政府与非政府社团共同筹集竞技体育款项, 且这种筹款的力度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2.2、俄罗斯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总体而言, 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是举国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与现代化管理高度融合的结果。自苏联解体以来, 体育管理机构一直不稳定, 处于不断变化中, 从体育运动委员会到体育青年旅游委员会到俄罗斯体育运动协会代理部, 不一而足。目前, 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总统体育问题协会协调委员会为代表的政府职能机构;一条是以俄罗斯国家奥委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机构。政府职能机构主要负责统筹制定体育发展规划, 制定和监督执行国家体育政策、法律法规, 协调处理政府与各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筹集款项, 培养高素质运动员队伍。俄罗斯国家奥委会主要负责对运动员展开训练, 并与国际奥委会进行接洽、交流。经过较长的发展, 俄罗斯体育俱乐部商业化倾向明显, 已经走出了一条集产、经、销为一体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路子,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逐渐形成。直到1991年, 俄罗斯的体育管理机制随着社会主义的终结, 其体育管理体制也土崩瓦解, 体育发展一度陷入僵局。联邦制的国家体制已经引入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举国制为基础的竞技体育开始融入市场, 以《俄罗斯体育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15) 》为代表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渐被建立起来, 并成为俄罗斯政府支持竞技体育的重要依据。例如, 2007年体育预算达到70亿卢布, 2006-2015年间的预算总额将高达1050亿卢布。俄罗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 充分吸收了前苏联在体育管理方面的重要经验, 对体育管理模式进行了修订与改革,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2.3、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与美国、俄罗斯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不同, 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更偏向于政府主导。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沟通各体育组织, 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法律法规———监管体育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文部省是统筹制定体育发展计划与规划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下属单位体育局按照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三类负责实施体育发展计划, 体育局还具有为国家体育发展提供有效决策的职能。日本政府认为, 竞技体育对提升国家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之下, 日本政府在调动社会体育团体积极性上表现不明显, 体育发展的自主权相对较少。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日本体育局及政府的支持, 其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1990年, 日本政府设立体育振兴基金, 并通过不同渠道提高体育投入, 且发动企业积极赞助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足够多的经费支持情况下, 日本曾在28届奥运会上取得了总奖牌数排名第五的优异成绩, 其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及成果值得各国借鉴与反思。取得这种成绩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育制度改革。1991年, 日本将奥林匹克委员会从日本体育协会中独立出来, 并赋予其发展竞技体育的重任。尔后, 日本启动“日本国立体育中心”, 将竞技体育融入到医学、科学等众多学科中, 以便于对竞技体育展开深入研究。经过一系列改革, 日本竞技体育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3、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
3.1、转变观念, 积极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
竞技体育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然而日益发展的竞技体育仍具有较强的政治化倾向, 俄罗斯、日本等国正是通过加强竞技体育的政治化来提升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只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才能不依赖政府的支持且能提高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力。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将竞技体育纳入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中, 发挥竞技体育的激烈性、不可预测性与欣赏性特点, 加快开发竞技体育的多种功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
3.2、变革体育管理体制, 推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俄罗斯、日本的国情各不相同, 其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也应有所区别, 才能有效利用本有优势, 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所以, 中国的竞技体育不可一味模仿、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 而应突出自身特点与特色, 构建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 我国要加快建设竞技体育重点项目, 增加夺牌项目的比例, 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的总体战略;加大竞技体育的科研投入,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发展协同进步。
3.3、完善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 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 完善运动员人才培养模式, 将教育系统、俱乐部系统及国家体育系统结合起来, 为大型的国内外赛事提供高素质运动员人才,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运动员的水平与竞赛技巧。另一方面, 坚持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原则, 集中力量办大事, 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力, 使之与国际竞技体育有效接轨。
西方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历史较早, 其管理模式相对较完善, 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 我们有必要对比不同国家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 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进而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科, 杜成革.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及其变革走向[J].体育学刊, 2012, 01.
[2]畅皓.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转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0.
[3]王金花.江苏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中外体育企业管理启示 篇8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由高校的专门组织机构和人员开展具体的工作来进行管理、教育、引领与服务学生,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其内容构成呈现出较大差异。
在美国,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是指学生非学术性活动或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重点在于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和福利方面的工作。按照每项学生事务工作的性质分类,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可分为:学生活动, 包括学生组织与学生活动, 主要指社团活动;教学辅助活动, 包括招生、注册、就业指导;生活辅助活动, 包括新生定向指导、住宿生活、经济资助、心理咨询、健康服务;学生事务工作自身管理这四个方面。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更为突出服务的理念, 根据各项学生工作的特点, 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可归类为: (1) 个人导师服务, 这是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特色服务; (2) 校园活动, 主要指校园社团和学生会工作; (3) 学生辅导工作,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 (4) 生活辅导工作, 主要包括招生注册、宿舍管理以及学生资助服务等。
在中国, 高校始终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日常学生事务工作。按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性质,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一般可以分为: (1) 思想政治教育, 这是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色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2) 校园文化活动, 主要指校园社团文化活动; (3) 行政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学籍管理、纪律管理及学生资助等工作; (4) 生活辅导工作, 主要包括宿舍管理、就业指导及心理咨询。
二、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的差异分析
1. 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体现在工作任务上的差异。
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以提供咨询服务、生活服务等工作为主, 凸显服务功能,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学生事务工作项目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特点。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把公共服务与个人导师制结合起来, 把尊重学生作为工作的前提,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尊重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及多元化价值观;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工作的重点和关键, 在学校的领导管理机构如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学术评议会及其他一些委员会都有学生会的代表参加, 保证学生在学校的决策机构中发挥作用;把学生发展作为工作的目的, 英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氛围。长期以来,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则是在党政共管下, 强调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同时, 以约束和规范学生来保持学校的稳定为前提, 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能力创新培养等。近年来,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开始强调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功能。
例如高校心理咨询, 在美国, 有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此项服务工作, 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并重, 有专业教师机构, 也有学生组成的咨询组织, 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英国高校也十分重视心理咨询, 咨询人员和机构都需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 咨询方式多为一对一, 辅以家访, 服务对象包括国际学生。英国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同伴支持”是一项新颖的充分体现尊重学生、考虑学生需要的一项服务。中国高校的心理咨询, 首要的工作则是进行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以讲座、选修课程和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开展, 其次才是提供个人心理咨询服务。
2. 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体现在管理主体上的差异。
学生事务管理主体分为机构和人员两个部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是学校学生事务工作办公室, 有专职人员负责每项工作;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 多为硕士或以上学位, 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叫作学生服务中心, 配有专职人员, 其中专职辅导员和个人导师是英国在校大学生密切联系的负责学生事务的人员。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一般叫作学生工作处或学生工作部, 负责校内主要学生事务工作。校团委是另一个分管学生事务的机构, 承担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和丰富校园文化的工作。中国高校里与学生密切联系并负责学生事务工作的人员主要是高校辅导员, 他们具有较高学历, 多为硕士或以上学位。
3. 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体现在工作理念上的差异。
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目标, 强调既为学生服务又为学校服务。中国也开始强调为学校服务的同时为学生服务。不同的是, 英美两国高校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的服务和发展为重心, 在服务中体现学校的管理, 强调高等教育要培养“完整的学生”。美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新生注册以及健康服务;英国高校的学生会、个人导师制等都能体现其尊重学生, 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更多地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侧重在管理中为学生服务, 工作目标则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养成文明习惯, 勤奋学习,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充分体现其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
在价值取向上,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以集体本位为价值取向, 主动干预, 集体管理, 把学生约束、规范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上来, 以此做到防微杜渐, 保证校园稳定。这种管理比较严谨, 在保持学校稳定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但这种管理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 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英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则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导向, 即重视自由、平等、个性, 强调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选择。但这种管理方式相对松散, 致使大学校园内酗酒、枪杀等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不利于校园的稳定和发展。
4. 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体现在工作专业化水平上的差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工作, 学生事务管理者作为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必须具有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实效性的服务和指导。
英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 已经具备了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完善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专业标准、丰富的专业内容以及众多的专业协会等。如美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要求心理医师和咨询人员基本具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必须具有专业资格证书和相关临床经验, 同时美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必须按照美国国家级心理协会、高校咨询中心主任协会以及国际心理咨询服务协会提供的标准和规范行事。英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专业化水平不低于美国, 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和咨询人员必须接受足够时间的专业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一般均为博士学位, 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中咨询师必须按照其所属的行业协会包括英国心理学家学会、英国咨询与心理治疗协会等的模式和标准进行;咨询中心会雇佣高级专家进行督导与评估。相较而言, 中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缺乏高标准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训练, 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是一样, 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市场开拓、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家, 只能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求职信息、组织几场招聘会、办理签约手续等服务水平上。
三、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1. 弱化管理学生, 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直放在对全体学生的约束、管制和规范上, 虽然,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开始逐渐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 但这种服务学生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较大程度上保持着“先管好学生”、“在管理中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发达国家则是“在服务学生中体现管理”, 他们始终秉持“服务至上”、“以服务促发展”、“我们头等重要的工作必须是专注于为学生提供服务”等思想。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需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 视学生为“顾客”, 摒弃传统的陈旧思想, 从学生实际的需要和利益出发, 提供优质服务以促进学生和学校双赢发展。
2. 完善工作理念。
教育发达国家如英美,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的选择, 理解学生的感受等。受传统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理念则是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表现在工作目标上则对学生进行先进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 如此, 我国的学生工作理念并不落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 英美是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 在学生事务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我国以社会本位、集体本位为价值取向, 在学生事务工作中更多地考虑学校管理和社会的需要, 忽略了学生群体的需要和感受, 往往使得学生对学校事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较低, 甚至充满抵触情绪。如此, 我们需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等理念融于学生事务的管理工作中, 促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高效高质。
3. 提高专业化水平。
专业化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体现在多个方面, 依据英美高校学生工作的经验, 学生工作首先必须成为一门职业工作, 有其职业标准和职业地位;其次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经过资格认证和专业培训, 具有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再者, 学生工作的发展有其专业的协会和组织进行认证、评估和督导。我国要提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必须认清现实, 找出差距:设立学生事务管理专业, 为学生事务管理培养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学生管理组织和协会, 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搭建交流平台;制定相应的工作原则和道德规范, 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确定合理的标准;加强学生发展课题的专门研究, 提高学生事务工作的有效性。
4. 构建科学化的组织体系。
英美两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多采用扁平化的组织体系, 在学校高层领导中设立学生事务负责人, 组织机构独立设置, 职能清晰高度分化, 各部门根据分工直接面向学生和学生组织。这种结构的组织体系, 减少了中间层级, 提高了执行效率。另一方面, 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视互联网信息化的运用, 学生可直接在信息平台上解决问题, 减少与工作人员“打交道”的程序。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呈现扁平化和直线化重叠交叉的组织结构体系。纵向层级烦琐冗杂, 横向部门功能模糊交叉。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特色在于不仅存在行政部门为主线的一条工作链, 还存在一条以党委机构为主线的工作链。改变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机构臃肿、执行效率低下的现状应作为题中应有之义。高校需厘清职能, 合并机构, 精简程序, 建立专门化、科学化的组织体系, 取消中间层级的烦琐程序与混乱模糊的部门设置。
摘要:高校常规性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包括:招生、新生辅导、宿舍管理、心理咨询、社团活动、就业指导、经济资助等。因工作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各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内容不尽相同。通过对中外高校学生工作内容梳理的基础上, 发现在管理主体、工作任务、工作理念和专业化水平上中外高校存在着明显差异, 这对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中, 需弱化管学生、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完善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构建科学化的组织体系。
关键词: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分析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郝文军.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比较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03) .
[2]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01) .
[3]马建青.国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 1994, (04) .
[4]吴亚玲.英国高校学生事务概况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05) .
[5]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内容体系:职责与任务之比较[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外体育企业管理启示】推荐阅读:
中外体育08-21
中外竞技体育09-27
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07-04
中外会展场馆管理06-20
中外教育管理论文07-06
中外酒店管理集团比较06-12
中外合资企业公司章程05-19
中外合资企业合同样本06-17
中外合资企业投资协议07-31
中外教育管理史论述题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