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论文(共6篇)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篇1
俗话说文以载道, 这里所说的道可以直白的翻译为道理, 当然也可以引申为思想和文化。那么换言之, 文学的作用就是来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当然这样的阐述不免有些偏颇, 因为从根本讲文学是作家通过艺术加工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作家个性的文化产物, 它源于文化, 但是未必受文化的制约, 它可以是超前的也可以是复古的。于是在进行中外文学作品对比研究的时候, 一定要多加思忖, 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创作的背景是否与故事的时代背景相符, 倘若不是就不能简单地将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缩影, 此时的研究一定要展开来看, 辩证的去思考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研究结果。笔者通过对中外文学作品比较研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整理出了一些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并对一些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一些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1 中西方文学比较中的一些问题
1.1刻意站在作家的角度去解释文化
我们必须承认文学创作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 相对而言经过岁月沉淀的文化其实更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 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将仅仅是作家看到文化现象的寄托的形式, 是作家意识形态的外显渠道。因此,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是具有一定的个性的, 并不是能够准确的反应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看, 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这部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文化, 我们姑且不钩沉其故事的真实性, 但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 就知道作者笔下的“文化”是与现实社会文化是大相径庭, 因此这部作品只能够当做作者倾诉美好愿望的主观作品, 不能将其视作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显露。
因此在进行中外文学比较的过程中, 更应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不能将具有明显主观色彩的作品去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偏颇的“文化”差异, 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作家主观思维的桎梏, 从社会事实和时代背景另辟蹊径去剖析作品美好下作者试图掩盖的黑暗, 抑或是作者笔下的黑暗背后所抹杀掉的一些光明。总而言之, 在进行文学比较的过程中, 一定要跳出作为给读者设定一些思维的障碍, 要从客观事实去进行文学的比较研究。
1.2 抛开历史背景去解读文学作品
不同的时代就应该有不同的文学作品, 譬如春秋战国时代大多都是《论语》这般富有治国修身哲理的文学, 因为在那个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先正开始对治国及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在近代就出现了许多反对战争, 维护和平的文学, 如著名的《战争与和平》。总而言之, 不同时代的文学就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此要研究文学作品所这折射的文化问题, 首先就要理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你所做的研究是正视历史的, 也只有正视历史才可以恰如其分的去解释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文学现象。但是现目前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 对这一点做得还不甚严谨, 因此也时常出现一些谬误, 而这个失误本不应该出现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
2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的一些可行方法
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 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又效仿阿拉伯,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效仿拜占庭帝国。”[1]因此, 作为文化交流组成部分的文学交流一开始就与文化和文明不可分割。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在对中西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难免会在传统的思想中产生一定的障碍, 如果不能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那么研究的结果就难免会厚此薄彼。通过查阅大量的研究资料, 笔者大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可行的研究方法:
2.1求同存异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我们不得不提大文豪鲁迅先生和王国维先生了。在近代文学比较研究中, 他们作为研究工作的先行者为后来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我国20世纪伊始, 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激烈碰撞期和融合期,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鲁迅先生与王国维先生的文学研究可谓是登峰造极, 尤其是在中西文化研究活动中, 真正做到了“跨文化”研究, 他们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对中西文学作品的差异表现出了难得的包容姿态, 并且对中西文化中的相同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在后来乐黛云先生就明确地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定位, 即比较文学研究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研究, 这也是对鲁迅先生和王国维先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一种肯定。
2.2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综合研究
在199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4届比较文学协会大会上,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学者纷纷对文化研究蚕食文学研究的现象感到担忧。法国学者艾田伯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书中在肯定学科交叉、文学的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更注重对文学自身的关注, “韦勒克先生和我一样没有忘记‘比较文学’中是有比较的, 但是对于有人遗忘了文学, 他却比我宽容得多了。”[2]诚然, 文学研究从本质上是服务于文化研究的。但是如果极端的只注重文化研究, 从而忽略的文学研究的学科特性, 难免就会是文学研究工作者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而使文学研究一步步走向消亡, 当然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可能对文学界而言是不堪这样打击的。因此为了挽救文学研究, 从而有效的推进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 最终促进文化研究向新的台阶迈进, 众多学者提出了以文学研究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所谓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即是首先要关注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文学思想、文学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影响。而所谓的综合研究法, 就是要求研究者要综合利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中所涵盖的一些文化因素。总体上将综合研究法的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经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大抵可以理解, 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在文化表现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据文学作品的特性我们不难发现, 文学文本本身就难免会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 因此我们就可以将文学当做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因此, 将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做综合研究是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上文所述, 比较文学研究是具有一定跨学科性的, 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阐释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众所周知, 阐释学是十分重视理解与对话的, 因此在阐释过程中可以对文学交流中所引起的谬误等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探析, 笔者也尝试着应用比较文学中较为科学的方法对中外文进行了科学的对比, 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3 中外文学比较中神话故事的差异
3.1 中外神话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差异
我们都只到中外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当然产生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 非片言能够详尽。因此, 笔者通过对中西神话故事的情节的差异, 希望能够获悉导致中外文化差异的一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 西方的神话故事中, 推崇的是无所不能的神。西方神话塑造的神灵往往都有叱咤风云的能力, 但是西方故事中的神灵却不像我国传统神话故事中救苦救难的“德者”, 他们所崇尚的是能够呼风唤雨的“力者”。而“力”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战争, 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王位都是通过武力而获取的, 并且还有父子相残的情节, 由此可见在西方最初的文化中就透露出一种尚武的思想。而这是尚武的意识形态的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些因素。
与西方神话不同的是, 中国的神灵都是心系天下的圣德之人。他们往往都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并且也同时具有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譬如传世女神女娲娘娘、开天辟地的盘古、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他们都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不难看出, 西方神话故事是一种尚武的文学, 而中国的神话故事是一种崇德的文学;西方神话讲求的自我实现 (即通过战争称王称霸) , 而中国神话是讲求的是自我牺牲, (即一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思想) 。但无论怎样, 中西方都具有一定的英雄主义情怀。但是较之中国, 西方的更趋于个人主义, 但是我们不能站在个人的角度去评价两种文化的优劣, 我们只有顺应时势吸纳精华摈除糟粕。
3.2 中外创世神话的异同及影响的研究
(1) 关于创世、造人与宇宙来源异同的探究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在文化身份上, 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 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在哲学意义上, 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 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在美学追求上, 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 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 一造一大群, 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不提倡独来独往, 难以忍受孤独。
(2) 关于中西创世文化影响的研究
由此可见, 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 既有其共同性, 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 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 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 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 有的是多神论, 有些是一神论;有些是自然的神, 有些是纯精神的神;有些是力量型的神, 有些是意志型的神;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 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 有些是外在于世界的创造者。
这一切创世神话, 共同阐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一种本能认知。用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抚慰内心上的恐惧感和神秘感, 从而上升为精神上的寄托。
4 中西悲喜剧的异同
在文学作品从结局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我们常说的悲剧与喜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悲喜剧的表现形式及人物特点等因素都不尽相同。下文即对中西方悲喜剧的异同:
4.1中西方悲喜剧的异处
相对而言, 中国的传统喜剧是不存在悲喜之分的。因为由于我国中庸思想的影响致使在文学表达上往往也是中正调和的, 是不像西方文学中那样好走极端的。因此在, 中国传统的戏剧中, 悲剧的成分与喜剧的成分是互相穿插交错的, 这也就极大地保证了剧情的中正性。并且剧中角色的个性设定十分明朗不隐晦, 即直接将戏剧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一些角色, 让各个角色可以各归其所。因此, 我国传统的戏剧中的丑, 就完全比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坏”, 而仅仅作为烘托主角的陪衬, 推动剧情的因素而已。
在情节设定上, 我国戏剧虽然也遵循矛盾冲突的规则, 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戏剧更加注重的是情节要具有诗意;而在人物的动作设定上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 并且时常会有一些博人眼球的花哨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动作仪式化;而在故事的发展更加是遵循世人所认可的情理, 而人物的个性也往往会采用固定的人物设定, 缺乏鲜明的创新能力。西方喜剧崇尚模仿客观生活对象, 总是通过外部言行的逼真模拟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特征, 力求创造与实际生活形态基本一致的舞台形象。而传统喜剧更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意念, 往往借助虚拟、程式、夸饰等手段, 更集中、鲜明地揭示客观生活对象的本质特征。从总体比量看, 中西喜剧在形似神似关系上呈现重神之美与重形之美的反差。
4.2中西方悲喜剧的相同之处
尽管说中西方的悲喜剧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某些层面中西方依然是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对爱情地追求与刻画始终是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在爱情故事的刻画中, 中西方的故事情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譬如我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故事情节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都有一种英雄情结, 这种情结不仅仅是表现在对神话人物的塑造中, 在大量的戏剧作品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如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武松打虎》桥段, 虽然这是选取于《水浒传》中的章节改编而来的不属于直接的创作但是也不影响表达出我国人民思想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当然这样的情结在西方的戏剧也不难发现,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虽然具有一定的悲情色彩, 但是一点也不妨碍那种英雄情结的表现。
5 中西小说的艺术结构的差别
通过研究发现中西方小说的艺术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别, 然而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 我们可以说是作者艺术手法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归为文化的问题, 具体的表现如下:
(1) 中西方小说的结构差别从小说的开始就显现出了一些端倪, 比如说中国小说是不注重开头的, 在开头都说道些无关紧要的事, 这与诗经中的起兴的艺术形式有一定的关联, 但是总体上说, 中国小说一般还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 但是西方小说却十分的注重开端, 并且多是采用片段式的描写, 所以往往在一开始就可以抓住人们的眼球。
(2) 中国小说的情节发展往往都是依托于一条单一的线索, 采取两条线索的小说往往也会着重于情节的衔接与线索层次的分明, 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这样的特点主要是受到, 我国古代从一而终思想的影响, 这也使作者一旦开始创作变会不自觉的跟着主角的成长, 一直到故事的完结, 这就是所谓的有始有终, 而配角的成长是不被关注的, 他们只是作为主角陪衬而存在的绿叶, 这一点正是暗合了我们成王败寇的认知观念。而西方小说却有着错综复杂的线索, 往往是复线性的, 除开主角的命运之外作家也会时不时留意那些配角的境况, 然后使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 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3) 中国小说在格局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所谓的包容性就是指中国的小的故事情节都是由多个小故事构成, 大故事中包含小故事是中国小说的常态。反之西方小说却是以主角意识流动推进故事发展的, 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 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 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由小说结构特点的区别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文化上的差异, 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善终, 而西方文化注重开始的美好。从小说的发展线索的特点又可以看出中西方, 统一思想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 而西方国家由于战争频繁, 各个国家的人民经常处于流亡状态, 这也导致统一思想的消亡。
6 结论
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是了解中外文化异同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对中西文化科学辩证的认识过程有利于中西文化精华的融合, 同时也可以是我国人民在这个外来文化大爆炸的时代, 可以保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 积极的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的入侵。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学者通过对中外文学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 从而找出中西文化层面的异同, 并且取其精华来弥补我们的不足, 促使我国优秀的文化大放异彩, 加快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进程。一言以蔽之, 我国现目前正处于经济与文化的复兴阶段, 通过对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就可以有效的做到存同求异, 并促使我国的崛起。
摘要: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诸多学者通过对中西方文学的研究, 然后联系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文明、民风民俗等因素然后立足于文化的立场, 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比较。这样的研究方法, 我们普遍的将其称为比较文学研究。该文即针对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文化差异,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8:8.
[2][法]艾田伯.比较文学之道——艾田伯文论选集[M].三联书店, 2006:32.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篇2
课程名称: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课程代码:08104(非笔试)
2016年11月版
一、本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
《中外文学名著赏析》是为了补充原课程体系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还有《外国文学作品选》概述与节选之不足而开设的。其目标是让学生在通过对文学史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作品选系列课程的尝试性阅读之后,真正进行原书的完整阅读,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并且深刻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之文学的独特魅力。
二、指定阅读参考书目
(一)必读书目6种
1.《唐诗三百首》,顾青编著,中华书局2016年版。2.《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3.《鲁迅小说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4.《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莎士比亚著,孙大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社2012年版。5.《巴黎圣母院》,雨果著,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6.《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著,刘辽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二)选读书目24种
1.《诗经选》,李山选注,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2.《楚辞选译》,李山选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3.《李白诗选》,钱志熙、刘青海选注,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4.《杜甫诗选》,谢思炜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5.《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6.《三国演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7.《水浒传》,《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8.《西游记》,《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9.《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10.《家》,巴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11.《骆驼祥子》,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12.《围城》,钱锺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13.《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14.《简·爱》,夏绿蒂·勃朗特著,吴钧燮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15.《高老头》,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16.《红与黑》,司汤达著,张冠尧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17.《少年维特的烦恼》,歌德著,杨武能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18.《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著,智量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19.20.21.22.23.24.《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朱海观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著,金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张友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永别了,武器》,海明威著,林疑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二十二条军规》,海勒著,吴冰青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著,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关于书上版本的说明:
以上书目的阅读,最好选择推荐版本,原因如下。
外国文学名著因为翻译水平、态度、编辑力量等等都会影响一种文学名著的表现,所以最好使用推荐版本。此类书目后所列出版年均为参考值,因为有些书出版较早,有些书此后不断改版。所以,外国部分不必太拘泥于出版年,而要注重译者与出版社,只要这两项符合,出版年可以替换。
相对来说,古代文学最为复杂。一般来说,古代文学书目的推荐都是选本(11种书目中,只有四大名著不是选本,其余全是)。那么,同样一个作家,市面上会有各种不同的选本,甚至同一个选本(如《唐诗三百首》),市面上也会有不同的品种,但这些品种可能质量差别较大。因此,古代文学部分最好选读本大纲推荐的版本——这些版本的关键信息是选注者与出版社。但也不是必须以此书目为纲,如果有同学愿意读全本,那也应该得到鼓励。比如有人很喜欢杜甫的诗,不愿意只读《杜甫诗选》,那完全可以读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或者今人谢思炜的《杜甫集校注》。只是一般来说,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就中国现代作品而言,一般版本都不会有太大区别,所以可比较自由地选择阅读版本。
三、出题思路
前列30种中外文学名著阅读书目,中外各15种,中国古代11种,现代4种;外国部分西班牙1种,英国2种,法国3种,德国1种,俄国4种,美国3种,哥伦比亚1种。
书目分必读与选读两部分。必读部分为每位同学必须阅读,选读部分则可由同学自主选择,但至少应阅读四分之一。
每次考查,出题二道:第一题,分值70分,从必读书目中出,写论述文章,2000字左右;第二题,30分,可从选读书目中出,并可出4题让同学选作,1000字左右。
具体的考试时间和地点等考试安排,请关注北京考试院网站自考信息发布。文章要求:
1、撰写文章考察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认真阅读了原作,并且对原作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2、学生是否能以此前各门相关课程所学对所读作品进行赏析,并组织文字进行论述。
3、每种题型的一半分值应用来考察作答者是否认真阅读了原作,另一半分值则用来衡量作答者对原作的体悟以及表述。
四、例题
(一)请结合《红楼梦》中有关袭人的故事情节论述袭人的形象。(70分)
(二)以下四题,选作其一。(30分)
1、《唐宋词选》所收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请将原词翻译一遍,并写赏析。
2、请概述钱锺书《围城》中方鸿渐的几次爱情,并对此进行评述。
3、请论述《红与黑》中主人公的个人遭遇与社会联系。
4、请论述《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雅娜的形象。
说明:
选目中小说占更大的比例,出题也相对较易;诗词集的出法则多以其中的一首作品为主来出,个别作品可让考生或默写、或注释等等,然后赏析作答;也可就某一作者的多首作品一起论述;或者某一类作品进行论述。
题目在中外、文体上尽量有所协调,以便作答者选择。
感受中外文学 篇3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国家。到了文学作品当中,也是一样,所有人物都不是孤立的,与亲戚朋友、街坊邻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中国的文化作品的背景总是很丰满和丰富的。大人物有大的时代背景,小人物,有小的背景,哪怕是乞丐,有热闹的街道,同行们的关怀或者争斗,路人冷漠的眼光等等。
场景上,咱们的作品,也讲究大的气势,有前奏,有铺垫等。咱们的故事情节,总是能让主人翁在作者所搭建的舞台上热热闹闹地进行活动,包括动作上、语言上的和心理上的。比如四大名著,不管是《三国演义》里的三国鼎立,《水浒传》里的替天行道,《西游记》里的降妖除魔,还是《红楼梦》的大观园里的是是非非,人物的活动都很充分,大张大合。
在结局上,中国人讲究圆满,往往让结局朝好的一面发展。例如《西游记》,取经顺利结束,功德圆满,该封的封,该赏的赏。金庸的作品也是如此,《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都以好的结局结束故事——尘埃落定。
即使是悲剧,也能让主人公,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人生,活得多彩,尝尽酸甜苦辣之后,进入一种悲剧的结局。
因为人生本身就是苦短的,为什么一定要还要让这个过程也披上让人压抑的色彩呢?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不太喜欢外国的文学作品。外国的名著很多,但是,总的感觉就是作品的基调太低沉,人生过于苦闷。尽管咱们说,悲剧有悲剧的作用,把悲惨的事情撕裂开来,让读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但是,这样的作品,色调太灰暗。
即使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喜剧,我也丝毫看不出喜剧的色彩来,因为,这些名著的作用,总是建立在对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批判上而存在的,比如,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等等。例如马克.吐温具有幽默、诙谐笔法的《竞选州长》,估计,读者读不出来任何好笑的地方,相反,读出了讽刺的意味和一种政治上的压抑气息。
外国文学的背景,往往喜爱以各种革命、社会运动、政治变革等作为背景,这一点与中国的文学作品相似,因为,任何人物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这些大背景之下,外国文学当中常常出现的阴森、凄冷的教堂,寂寥的庄园,让读者心中感到孤寂和凄凉。
像《巴黎圣母院》,一开始对雄壮的巴黎圣母院的枯燥介绍,让人对空荡荡的圣母院产生一种毫无人间气息的窒息的感觉,而且这个介绍本身,文字也乏味难耐。
偏远的庄园,再配上一场大雪,孤寂读者的心情糟糕透顶,真的有那种“独钓寒江雪”的感觉。
外国文学中,革命与复仇的主题较多,例如《红与黑》、《哈姆雷特》等。故事的结构,相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多条线索并进,它们的结构相对简单的多,一条线索,发展下去,人物不多,故事单一。这似乎让读者感觉到,人物活动的单调,人生的灰色色调。
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你可以说,它讴歌人类勇于抗争的不服输的精神,但是,辽阔的大海、小渔村、贫穷的渔民、简单的几个人物形象,仍然缺乏明快的基调。
这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宏大场面,形成强烈的反差,咱们的人物活动,热闹非凡,不管是《红楼梦》中热闹的大观园,还是《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气势上,在人物的丰富色调上,咱们的作品都让人喜爱。
外国文学作品的大背景与人物的单一的活动上,又形成了反差,似乎比例不协调,帽子太大,而人却很小,头重脚轻。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战争与和平》,气势磅礴、结构宏大复杂、布局严整有序。
当然,中外文学的不同,源于文化的差异。当咱们中国的老年人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时,西方的一对老夫妻可能是每天坐在街道边上,看着人来人往,来打发孤独和寂寞。因为在他们,子女长大了,全都会独立出去,各过各的生活。
所以,不能抱怨诺贝尔奖姗姗来迟,因为文化上的差异,人家要理解你作品中的文化背景,是要花时间的。
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篇4
课程编号:`
1、英文课程名:Chinese and Foreign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 学 时:36学时 学
分:2学分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非中文本科生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外经典文学名著欣赏》是对全校本科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中国文学部分教学内容共分四章22课时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8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1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1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1、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凤凰涅槃》《天狗》赏析
2、徐志摩的新格律诗——《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赏析
3、戴望舒的现代诗——《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第二章:中国经典小说欣赏
6课时 第一节:小说的界定、分类及主要特征
1课时
1、小说的界定、分类
2、小说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明清四大章回小说欣赏
3课时
1、《三国志通俗演义》——悲凉的战争画卷
2、《水浒传》——英雄神话传奇
3、《西游记》——神魔小说中的奇葩
4、《红楼梦》——世情的无尽挽歌
第三节: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1课时
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故事新编》——开始于文明之初的话语叙述
第四节:中国现代小说四大家——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
1课时
1、《家》——宏大历史叙事语境中的“家”
2、《骆驼祥子》——一个城与人的故事
3、《边城》——牧歌和挽歌的交响
4、《传奇》——苍凉的乱世人生
第三章:中国经典散文欣赏
4课时 第一节:散体文的产生、发展与体式特征
1课时
1、散体文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2、散体文的体式特征
第二节:先秦散文经典——《论语》、《庄子》
1课时
1、《论语》——《颜渊》、《阳货》、《子路》赏析
2、《庄子》——《逍遥游》、《齐物论》赏析
第三节:汉唐宋散文名篇欣赏
1课时
1、《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唐宋八大家散文——《原道》、《小石潭记》、《前赤壁赋》、《醉翁亭记》 第四节: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欣赏
1课时
1、《野草》——《秋夜》、《墓碣文》、《过客》赏析
2、周作人、朱自清的“美文”——《乌篷船》、《背影》、《荷塘月色》赏析
3、“京派”散文——《雅舍小品》、《画梦录》赏析
第四章:中国经典戏曲欣赏
4课时 第一节:中国戏曲的萌生与形成1课时
1、古代戏曲的形成与分类
2、现代戏剧的产生及特征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窦娥冤》、《西厢记》
1课时
1、关汉卿与《窦娥冤》
2、《西厢记》——花间美人
第三节:明清传奇剧——《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
1课时
1、《牡丹亭》——忽闻歌古调,偏惊物候心
2、《长生殿》——一曲钗盒情,多少兴亡事
3、《桃花扇》——扇底系兴亡
第四节:中国现代戏剧双子座——《雷雨》、《茶馆》
1课时
1、《雷雨》——划破暗夜的异响
2、《茶馆》——当代话剧的一座丰碑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部分16学时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是专门为非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英美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以及英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同时,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了解英语语言发展概况及英语语言表达的各种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目的语的感性认识,掌握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培养跨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的传授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文学思潮流派的基本内容以
及演变情况,对英美文学各个发展阶段主要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主要作品、思想、艺术特点、成就及意义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对不同题材及体裁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和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 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自学欣赏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 提高。
英国文学部分 8学时
美国文学部分8学时
第一章 中世纪文学
1学时
第一章
概述1学时
1、中世纪文学
1、美国文学的发展
2、乔叟——英国文学之父及其《坎特伯雷故事集》
第二章 前浪漫主义时期1学时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学时
1、前浪漫主义
1、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
2、华盛顿 欧文及其作品
2、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3、培根及其作品第三章
后浪漫主义时期2学时
1、后浪漫主义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期
2学时
2、霍桑和他的《红字》
1、英国的浪漫主义
2、罗伯特 彭斯 第四章 现实主义时期2学时
3、华兹华斯
1、美国的现实主义
2、马克 吐温及其作品 第四章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 2学时
3、欧 亨利及其作品
1、历史背景
2、简 奥斯丁及其作品
第五章
现代主义文学2学时
2、狄更斯及其作品创作
1、美国的现代主义
2、海明威及其作品
第五章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 2学时
3、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
1、现代主义
2、现代派小说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评和小组主题发言、课堂讨论为主,辅以学生的课外经典作品阅读,必要时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实现教师讲解与学生预习、自学相结合;课堂讲授与提问提示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四、成绩考核
本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考查形式进行,学期末上交一篇有关经典文学赏析的课程论文,平时则以随堂提问、读书笔记等形式进行考查。
五、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人民文学出版社
2、《诗国文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康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朱栋霖,高等教育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上、下),王泽龙,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5、《感性的归途:阅读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姜飞,四川人民出版社
6、《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古代文学卷、中国现当代文学卷),吴秀明,浙江古籍出版社
7、《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古代文学卷》,吴建国,中南大学出版社
8、《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卷》,方长安、曾凡解,中南大学出版社
9、《文学欣赏》,胡山林,清华大学出版社
10、《文学欣赏》,肖志刚,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英国文学史》,陈嘉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2、《英国文学选读》,杨岂深,孙铢编,上海译文出版社。
3、《英美文学选读》,桂扬清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4、《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5、《美国文学教程》,胡荫同,刘树森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相关网站:中国知网CNKI,读秀图书搜索,书生之家,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数据库,龙源电子期刊
浅析中外文学中的爱情悲剧 篇5
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梦之伊甸园,爱之修罗场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情节是由小说人物尼克的角度叙述展开的。主人公是他的朋友,盖茨比。盖茨比前半生的苦苦经营、拼搏
奋斗是为了他的理想和纯情的天使;而后半生的执着与缅怀却是为了变心的毒妇和虚无的梦幻。最终,他以绚烂烟火般的生命为其悲剧的爱情献祭。
乍一看,故事不过是关于一段“负心女”与“痴心汉”的感情纠葛。但从本质上说,悲剧是必然的,或者说,是作者所处时代必将孕育的产物。产生悲剧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点,客砚存在的阶级差。盖茨比出身于一个卑微穷困的家庭,典型的无产阶级;黛西则傍身于名门望族,是有着金钱与地位的资产阶级的代表。悬殊的家境早在伊始便为他们尚未萌芽的爱情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所谓的阶级差距,就像冰冷的铁笼子,而作为被囚禁的无产阶级,无论他的理想有多么远大,奋斗有多么高昂,获得了多少金钱与地位,都永远只是困兽之斗。盖茨比没有支配自己命运和人生的权力,与黛西的爱情也只能滑向分离的深渊。第二点,是盖茨比人性的扭曲。年轻时的他充满理想,朝气蓬勃,这点从他在《牛仔卡西迪》编排的“时间作息表”就可见一斑。然而自从他遇到黛西以后,一切都变了。从最初“虚幻的家财万贯”的谎言,到后来成为“走私私酒的贩夫走卒。”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使盖茨比为挽回黛西的爱不顾一切地追名逐利。而最后他的爱情正如自己所仰望的那盏绿色的灯火一样微小,一样遥远。只能在心中啃噬,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所以,美国的无产阶级可悲之处就在于,并没有认识到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命运悲剧,而是看到当前的情况随波逐流。第三点,是黛西水性杨花的本性。[1]小说中“有两个年轻的姑娘都缓缓地飘落到地面上来”[2]也是有所暗指。纸醉金迷的时代令一个原本纯情烂漫的天使沦为自私、虚伪、低俗、恶毒的物质女孩。然而,尽管盖茨比知道她的心已另有所属,她的声音里已充满着钱币的叮当声,但他仍不背初衷,一如既往地爱她,甘愿成为替罪羊。正因为如此,黛西才能放心大胆地利用这枚棋子。
虽然盖茨比悲剧的一生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但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情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二、《挪威的森林》:宿命的枷锁,青春的葬礼,悲剧的群像
《挪威的森林》告诉我们:青春的底色不都是五彩斑斓的,也时常伴有桀骜的迷茫,甚至是永恒的哀伤。因此,村上春树执笔挥毫,将青春的回忆与伤感献给这许许多多的祭日,以及葬礼的悼亡者们。
小说埋葬了一场又一场的爱情悲剧,且说木月和直子的。原本他们那么真心实意地爱着对方,然而木月突兀的自杀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他的这种“无端”也许源于先天的一种哀伤情结和对死的追寻,也许是习惯了三人行的“孤岛”而与社会大家庭格格而入,也许更因为得不到心爱之人最美好的一份幸福。不管怎样,他自杀了。对于他的死,直子无疑是相当愧疚的,以至于“觉得就像木月从黑暗处招手叫我过去似的。”其实这也为最后直子的死埋下了伏笔。
纵观全书,似乎只有绿子让人感到些许轻松快乐,用渡边的话说,她“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然而结局亦悲。她清楚渡边已心有所属,却仍义无反顾地爱他,默默地守护在身边。他们有如诗的相遇,却没有如梦的结局。直到故事的结尾,绿子依旧无法等到所爱之人,甚至于跌宕不安的躯壳都无踪影。
渡边、直子、绿子三者的关系就像森林中耸立簇拥的三株大树,也许微风的轻吟能让他们枝叶相触,但他们深扎于地底的根却如曼珠沙华的枝与叶一般永世相隔。
三、《平凡的世界》:跨越时代的悲剧,摄人心魂的挽歌
纵观整部小说,不论是少安与润叶、秀莲,还是少平与郝红梅、田晓霞的爱情,亦或是金波与牧羊女之间柏拉图式的纯精神爱恋,无不以悲剧收尾。确切地说,他们的悲剧是那各种矛盾交织的社会时代的必然产物。
以孙氏兄弟为例。毫无疑问,他们是勇于拼搏的农村先进青年的典范。但无论是坚守乡村,还是进军城市,他们都只是平凡之路上平凡的奋斗者,他们的爱情终究会论为“平凡”的牺牲品。且谈少安与润叶这对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爱情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滋长,然而还尚未涵育成佳酿,便是要被扼杀于襁褓之中。“不行!他就是寻死上吊,也不会同意让他的女儿进了孙玉厚的家门。”诚然,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门第观念是一大阻碍,两人对待爱情的不同选择也不可忽视。于润叶来说,成为公家的教师之后已然是名副其实的城里人。但她潜意识中认为自己骨子里还散发着乡土气息,用自己的坦率热忱希冀少安的爱情。然而少安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以及门当户对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所以他毅然決然地选择胆怯和逃避。放下一段爱情最好的方法便是时间和新欢。
四、小结
爱是一场筵席。有的人拼却一醉,有的人举箸伤悲;有的人饮鸩止渴,有的人誓死不悔。或许,这种种悲剧的爱情想要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段浓抹的哀伤,更是一份超然的刻骨、一份灵性的诗意。
参考文献:
[1]程昊.注定凄惨的爱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4)(21).
[2]菲茨杰拉德【美】.了不起的盖茨比.王晋华译.中国国际出版集团,P19.
中外文学中的凄美爱情观比较 篇6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是源自于“他和我是同一块料子做的”。爱情从幸福的追求转变成自我的追求,只是“超人间的爱”。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他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憎恨,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然而,凯瑟琳最后却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埃德加?林顿。这是她自己在“人间的爱”和“超人间的爱”之间的徘徊和选择。在全书的结尾,是原野上的三块墓碑:林顿的墓碑,斯克利夫的墓碑,中间是既做妻子又是情人的凯瑟琳的墓碑。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是全书最重大的转折点。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豐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失去爱的亨德雷自然会不满,我们不必要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报复: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对亨德雷和林顿。佛曰;冤冤相报何时了。哈里顿成了亨德雷的牺牲品,伊莎贝拉成了林顿的牺牲品。只是因为仇恨,希斯克利夫甚至宁愿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接近死亡,最终死去,仇恨已将他完全控制。
当然,他也有爱,对凯瑟琳的爱。彼此相爱的没能在一起。爱与恨之间,有时那样遥远,有时却又那样接近。在爱与恨的选择中,希斯克利夫不是个悲剧,无法想像,当他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凯瑟琳的向往时,他是多么得痛苦。但最后的他是幸福的——当他笑着死去时——他也应该由恨而得到了解脱。山坡上有三座坟墓:凯瑟琳在中间,一边是林顿,一边是希斯克利夫。这便是对爱与恨最美的诠释。
接下来我们来看《边城》。《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论文】推荐阅读:
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01-01
中外文学10-29
中外文学必读书目推荐07-18
中外舞蹈作品赏析09-21
【招教积累】中外重要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分析10-17
湖南大学2013中外文学史考研真题05-11
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论文10-28
中外作品07-07
中外名著赏析08-27
中外设计艺术赏析课程对我的影响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