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通用8篇)
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篇1
数学家的故事 ——陈景润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交通L152 姓名:尹美航
中外数学名家赏析 学号:***
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迷,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子都叫不出名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圣人。
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份,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有没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真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除攻克这一难题外,又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明了科学论文51篇。出版了《数学兴趣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篇2
1 中西方文学比较中的一些问题
1.1刻意站在作家的角度去解释文化
我们必须承认文学创作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 相对而言经过岁月沉淀的文化其实更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 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将仅仅是作家看到文化现象的寄托的形式, 是作家意识形态的外显渠道。因此,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是具有一定的个性的, 并不是能够准确的反应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看, 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这部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文化, 我们姑且不钩沉其故事的真实性, 但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 就知道作者笔下的“文化”是与现实社会文化是大相径庭, 因此这部作品只能够当做作者倾诉美好愿望的主观作品, 不能将其视作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显露。
因此在进行中外文学比较的过程中, 更应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不能将具有明显主观色彩的作品去进行比较从而得到偏颇的“文化”差异, 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作家主观思维的桎梏, 从社会事实和时代背景另辟蹊径去剖析作品美好下作者试图掩盖的黑暗, 抑或是作者笔下的黑暗背后所抹杀掉的一些光明。总而言之, 在进行文学比较的过程中, 一定要跳出作为给读者设定一些思维的障碍, 要从客观事实去进行文学的比较研究。
1.2 抛开历史背景去解读文学作品
不同的时代就应该有不同的文学作品, 譬如春秋战国时代大多都是《论语》这般富有治国修身哲理的文学, 因为在那个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先正开始对治国及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而在近代就出现了许多反对战争, 维护和平的文学, 如著名的《战争与和平》。总而言之, 不同时代的文学就有着不同的个性。因此要研究文学作品所这折射的文化问题, 首先就要理清楚当时的时代背景,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你所做的研究是正视历史的, 也只有正视历史才可以恰如其分的去解释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文学现象。但是现目前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中, 对这一点做得还不甚严谨, 因此也时常出现一些谬误, 而这个失误本不应该出现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
2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的一些可行方法
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 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又效仿阿拉伯,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效仿拜占庭帝国。”[1]因此, 作为文化交流组成部分的文学交流一开始就与文化和文明不可分割。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在对中西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难免会在传统的思想中产生一定的障碍, 如果不能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 那么研究的结果就难免会厚此薄彼。通过查阅大量的研究资料, 笔者大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可行的研究方法:
2.1求同存异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我们不得不提大文豪鲁迅先生和王国维先生了。在近代文学比较研究中, 他们作为研究工作的先行者为后来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我国20世纪伊始, 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激烈碰撞期和融合期,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鲁迅先生与王国维先生的文学研究可谓是登峰造极, 尤其是在中西文化研究活动中, 真正做到了“跨文化”研究, 他们以多元开放的心态对中西文学作品的差异表现出了难得的包容姿态, 并且对中西文化中的相同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就是所谓的求同存异。在后来乐黛云先生就明确地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定位, 即比较文学研究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研究, 这也是对鲁迅先生和王国维先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一种肯定。
2.2 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综合研究
在199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4届比较文学协会大会上,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的学者纷纷对文化研究蚕食文学研究的现象感到担忧。法国学者艾田伯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书中在肯定学科交叉、文学的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更注重对文学自身的关注, “韦勒克先生和我一样没有忘记‘比较文学’中是有比较的, 但是对于有人遗忘了文学, 他却比我宽容得多了。”[2]诚然, 文学研究从本质上是服务于文化研究的。但是如果极端的只注重文化研究, 从而忽略的文学研究的学科特性, 难免就会是文学研究工作者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而使文学研究一步步走向消亡, 当然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可能对文学界而言是不堪这样打击的。因此为了挽救文学研究, 从而有效的推进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 最终促进文化研究向新的台阶迈进, 众多学者提出了以文学研究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所谓以文学研究为中心, 即是首先要关注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文学思想、文学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影响。而所谓的综合研究法, 就是要求研究者要综合利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中所涵盖的一些文化因素。总体上将综合研究法的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经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大抵可以理解, 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在文化表现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据文学作品的特性我们不难发现, 文学文本本身就难免会蕴含大量的文化信息, 因此我们就可以将文学当做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因此, 将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做综合研究是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上文所述, 比较文学研究是具有一定跨学科性的, 而跨学科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阐释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众所周知, 阐释学是十分重视理解与对话的, 因此在阐释过程中可以对文学交流中所引起的谬误等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探析, 笔者也尝试着应用比较文学中较为科学的方法对中外文进行了科学的对比, 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3 中外文学比较中神话故事的差异
3.1 中外神话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差异
我们都只到中外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当然产生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 非片言能够详尽。因此, 笔者通过对中西神话故事的情节的差异, 希望能够获悉导致中外文化差异的一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 西方的神话故事中, 推崇的是无所不能的神。西方神话塑造的神灵往往都有叱咤风云的能力, 但是西方故事中的神灵却不像我国传统神话故事中救苦救难的“德者”, 他们所崇尚的是能够呼风唤雨的“力者”。而“力”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战争, 比如古希腊神话中的王位都是通过武力而获取的, 并且还有父子相残的情节, 由此可见在西方最初的文化中就透露出一种尚武的思想。而这是尚武的意识形态的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些因素。
与西方神话不同的是, 中国的神灵都是心系天下的圣德之人。他们往往都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并且也同时具有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譬如传世女神女娲娘娘、开天辟地的盘古、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他们都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不难看出, 西方神话故事是一种尚武的文学, 而中国的神话故事是一种崇德的文学;西方神话讲求的自我实现 (即通过战争称王称霸) , 而中国神话是讲求的是自我牺牲, (即一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思想) 。但无论怎样, 中西方都具有一定的英雄主义情怀。但是较之中国, 西方的更趋于个人主义, 但是我们不能站在个人的角度去评价两种文化的优劣, 我们只有顺应时势吸纳精华摈除糟粕。
3.2 中外创世神话的异同及影响的研究
(1) 关于创世、造人与宇宙来源异同的探究
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在文化身份上, 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 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在哲学意义上, 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 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在美学追求上, 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 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 一造一大群, 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不提倡独来独往, 难以忍受孤独。
(2) 关于中西创世文化影响的研究
由此可见, 这众多的创世神话中, 既有其共同性, 也有其差异性。世界之初, 世界基本都是一片混沌, 一切黑暗被黑暗所掩盖, 不能分辨其根源。也许就像《旧约》所描述:“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但它又不尽相同, 有的是多神论, 有些是一神论;有些是自然的神, 有些是纯精神的神;有些是力量型的神, 有些是意志型的神;有些神与人同形同性, 有些神与人同性而不同形;有些是世界本身的自然的象征, 有些是外在于世界的创造者。
这一切创世神话, 共同阐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一种本能认知。用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抚慰内心上的恐惧感和神秘感, 从而上升为精神上的寄托。
4 中西悲喜剧的异同
在文学作品从结局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我们常说的悲剧与喜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悲喜剧的表现形式及人物特点等因素都不尽相同。下文即对中西方悲喜剧的异同:
4.1中西方悲喜剧的异处
相对而言, 中国的传统喜剧是不存在悲喜之分的。因为由于我国中庸思想的影响致使在文学表达上往往也是中正调和的, 是不像西方文学中那样好走极端的。因此在, 中国传统的戏剧中, 悲剧的成分与喜剧的成分是互相穿插交错的, 这也就极大地保证了剧情的中正性。并且剧中角色的个性设定十分明朗不隐晦, 即直接将戏剧中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一些角色, 让各个角色可以各归其所。因此, 我国传统的戏剧中的丑, 就完全比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坏”, 而仅仅作为烘托主角的陪衬, 推动剧情的因素而已。
在情节设定上, 我国戏剧虽然也遵循矛盾冲突的规则, 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戏剧更加注重的是情节要具有诗意;而在人物的动作设定上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 并且时常会有一些博人眼球的花哨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动作仪式化;而在故事的发展更加是遵循世人所认可的情理, 而人物的个性也往往会采用固定的人物设定, 缺乏鲜明的创新能力。西方喜剧崇尚模仿客观生活对象, 总是通过外部言行的逼真模拟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特征, 力求创造与实际生活形态基本一致的舞台形象。而传统喜剧更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意念, 往往借助虚拟、程式、夸饰等手段, 更集中、鲜明地揭示客观生活对象的本质特征。从总体比量看, 中西喜剧在形似神似关系上呈现重神之美与重形之美的反差。
4.2中西方悲喜剧的相同之处
尽管说中西方的悲喜剧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某些层面中西方依然是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对爱情地追求与刻画始终是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在爱情故事的刻画中, 中西方的故事情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譬如我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故事情节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 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都有一种英雄情结, 这种情结不仅仅是表现在对神话人物的塑造中, 在大量的戏剧作品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如我国传统戏剧中的《武松打虎》桥段, 虽然这是选取于《水浒传》中的章节改编而来的不属于直接的创作但是也不影响表达出我国人民思想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当然这样的情结在西方的戏剧也不难发现,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虽然具有一定的悲情色彩, 但是一点也不妨碍那种英雄情结的表现。
5 中西小说的艺术结构的差别
通过研究发现中西方小说的艺术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别, 然而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 我们可以说是作者艺术手法的问题, 当然也可以归为文化的问题, 具体的表现如下:
(1) 中西方小说的结构差别从小说的开始就显现出了一些端倪, 比如说中国小说是不注重开头的, 在开头都说道些无关紧要的事, 这与诗经中的起兴的艺术形式有一定的关联, 但是总体上说, 中国小说一般还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 但是西方小说却十分的注重开端, 并且多是采用片段式的描写, 所以往往在一开始就可以抓住人们的眼球。
(2) 中国小说的情节发展往往都是依托于一条单一的线索, 采取两条线索的小说往往也会着重于情节的衔接与线索层次的分明, 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这样的特点主要是受到, 我国古代从一而终思想的影响, 这也使作者一旦开始创作变会不自觉的跟着主角的成长, 一直到故事的完结, 这就是所谓的有始有终, 而配角的成长是不被关注的, 他们只是作为主角陪衬而存在的绿叶, 这一点正是暗合了我们成王败寇的认知观念。而西方小说却有着错综复杂的线索, 往往是复线性的, 除开主角的命运之外作家也会时不时留意那些配角的境况, 然后使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 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3) 中国小说在格局上往往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所谓的包容性就是指中国的小的故事情节都是由多个小故事构成, 大故事中包含小故事是中国小说的常态。反之西方小说却是以主角意识流动推进故事发展的, 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 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 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由小说结构特点的区别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文化上的差异, 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善终, 而西方文化注重开始的美好。从小说的发展线索的特点又可以看出中西方, 统一思想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 而西方国家由于战争频繁, 各个国家的人民经常处于流亡状态, 这也导致统一思想的消亡。
6 结论
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是了解中外文化异同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对中西文化科学辩证的认识过程有利于中西文化精华的融合, 同时也可以是我国人民在这个外来文化大爆炸的时代, 可以保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 积极的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的入侵。因此这就需要相关学者通过对中外文学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 从而找出中西文化层面的异同, 并且取其精华来弥补我们的不足, 促使我国优秀的文化大放异彩, 加快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进程。一言以蔽之, 我国现目前正处于经济与文化的复兴阶段, 通过对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就可以有效的做到存同求异, 并促使我国的崛起。
摘要: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诸多学者通过对中西方文学的研究, 然后联系当时的生活环境、社会文明、民风民俗等因素然后立足于文化的立场, 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比较。这样的研究方法, 我们普遍的将其称为比较文学研究。该文即针对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外文学,比较研究,文化差异,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8:8.
中外文学作品鉴赏之浅见 篇3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文学作品 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09-01
无论外国文学作品还是中国文学作品往往都用来揭示社会最底层,最真实的现状。透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折射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的大众在一定阶段所生活的境况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的感悟。本文主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比较总结出一些中外文学鉴赏的心得。
希腊戏剧名家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堪称西方戏剧的里程碑,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这部作品的完整性在于,用“宿命”这一重要线索贯穿始终,运用“悬念”、“冲突”、“高潮”、“结局”这些结构性因素,用神化的英雄人物与曲折多难的命运的冲突、争斗来反映当时社会日益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展现主人公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精神和那种对于“真相”叮问精神,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更展现了戏剧独特的魅力。
被称为“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的巨作《玩偶之家》,曾经在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引起过巨大轰动。它是北欧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该作品主要艺术特色是: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对话既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要求,又富于说理性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有助于揭示主题从而促使读者或观众对作者提出的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印象,成功运用了“追溯法”,将情节跌宕有致地展开进而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该作品对后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娜拉告别丈夫时的关门声至今还在全世界回响着。
下面说一下我们中国的文学作品,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具有“北京符号”之称的老舍先生。
在他的作品中,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茶馆》,以话剧形式演绎可谓是享有国际声誉。老舍先生用三两句话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以一个“小茶馆”展现了中国这个“大社会”的俯仰沉浮。作者用晚清末年到民国灭亡的三个生活的横切面就展现出:在那个年代,坏人嚣张好人只有死路。而那些想拯救中国,又终无前途的人,他们的悲剧是没有看到真理的悲哀。揭示了上个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深入挖掘出旧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刘厚生曾经评价话剧版的《茶馆》说:《茶馆》的出现是话剧舞台上现实主义的巨大胜利。
中西文化,文学作品,鉴赏作者所规定的场景,所选择的人物,极为准确地显示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中沧桑变幻的社会缩影。这里没有一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然而写的是真实的社会历史;这里只写了社会的一个极小极小的角落,但是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整个复杂的社会。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中西方文学作品鉴赏的比较,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首先,文学、文化虽然是世界性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其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化底蕴,其揭示事件或者现实的手法、方式不同。外国语言讲究直接、热烈;而中国讲究含蓄美,让人体会意味无穷。就像同样表达爱慕之情,中国人会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外国人可能直接就是我爱你。所以我们在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某一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对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很深入的了解;其次,我们会发现西方作品中有悲剧、戏剧之分,而中国往往是一部作品中既有悲剧成分又有喜剧成分。单单针对悲剧来说,中国的悲剧主要表现那些弱者受强者的欺压的命运,以唤起对弱者的同情。而西方作品中主人公不是人类的弱者,甚至说是人类中的强者,他们有独立的意志和独立的追求,他们身上体现人类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体现人类的各种自然缺陷。由这些自然缺陷和外部环境的限制,最终以悲剧结局,但是所体现的那种力量那种毁灭的悲壮却是震撼人心的。中西都有悲剧,也都有悲剧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悲剧缺少一种悲剧精神。所谓“悲剧精神”就是指人类的情感意志行为的构成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把恐惧和力量、悲哀和崇高,悲剧结局与英雄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深刻动容、令人悲叹又使人思考、催人振作的崇高的悲剧精神;第三,中国作品最注重的就是意境,讲究朦胧美,由景生情,意味深远;而西方作品多带有神话色彩,以神话英雄人物映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坚强意志,有的甚至加入了宗教意识的观点,有时候具有片面性。总体来说,就文学的内在和谐而言,中国文学作品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和谐,而外国文学作品却是悲与喜、哀与乐、情与理、灵与肉的分裂;就文学的审美形态而言,中国文学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合一,而外国文学却是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表现与再现的对立。
总之,文学鉴赏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原著和文学评论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文学鉴赏对素质教育的积极作用,但是文学鉴赏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不遗余力地去提高自身的鉴赏素养,通过不同途径来改善教学,从而摸索出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途径。
文学作品赏析 篇4
勇敢,给梦想一双飞翔的翅膀【1】
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如果给你一个最佳视角,就会发现运动中炫目的精彩与无穷的魅力。
专注时,力量总是无穷无尽。
有时会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比赛,对手就是我们自己。
选择怎么度过,是每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结果。
比赛的结果或许不重要,但过程确是必不可少。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享受这个过程。
不论是自己,还是一片天地,一次完美的发现,生命从此将会与众不同。
是否不断地发现和认识自己,否想让自己不断更新,让生命更精彩。
是否,想做真正的自己?
飞翔,是人类最原始的愿望
勇敢,给梦想一双飞翔的翅膀
坚定,执着,耐力,希望,力量,信念,专注,拼搏,奋斗。
这些素质,都可以从运动中获得。
生命的不同,不在于如何努力,而在于,是否想做一次真正的自己。
改变,很简单,只要开始,就不晚。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证明像你说的那样: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挖一个漂亮的坑,埋掉所有的抱怨【2】
扯一米“微笑”阳光,洒在心田,写一首“鼓励”诗篇,撑起你天空,勿让抱怨再轮回。
—题记
我还以为我很乐观,但很快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说了多少抱怨的字眼。
现在想想有多少次自己对工作发泄怒气,对疼痛和痛苦发牢骚,对世界局势唉声叹气,有对天气抱怨连连。
到这里,我震惊—我本来以为我自己是个乐观的人。
讲到抱怨,“有时候”代表“不常见”。
抱怨不应该常发生,但是如果一星期你抱怨十次以上,那你可能陷入了习惯性的抱怨状态,这样对于你并没有好处,影响了你的心情,下次抱怨的时候,你先问问自己,一件让你抱怨的事情有没有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也许是你习惯性的将它想的太坏,太不好,但实际上没有那么不堪设想。
不论做什么事情,要养成确实的能力,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每一个阶段。
表达哀伤、痛苦、不满能不能解决你所抱怨的事情又或者是问题呢?我们不该抱怨,但有时还是会抱怨,事情并没有真的糟到该理直气壮的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但是抱怨就是我们好不抵抗而自然出现的预设反应。
下次当你想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想,你的这次经历是否真的那么糟糕吗?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人生苦短,我们一直在追求生命中的重大福分,比如赚更多的钱、有稳定的工作、能减轻体重等等,我们应该寻找每一天被恩赐的小小喜悦。
唯有不抱怨、不焦躁、不气馁,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是个有福之人!
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的热情。
这个世界美好的事情很多,尽管有不如愿但每天的阳光温暖着你,如果我们羡慕那些拥有美味佳肴的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的人呢,比起他们,你还会不会抱怨今天的饭菜不合口味,今天的衣服不漂亮;如果我们羡慕那些电视上闪闪发光的人,而自己却什么也不是的时候,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大街上偶尔能够看见的四肢不全的乞讨者,比起他们,你还会不会抱怨世界对你不公平?
其实看世界需要换一个角度,这样你会将那些抱怨转换为让自己前进的动力,挖一个漂亮的坑,丢弃所有的抱怨,填上快乐的土,埋葬所有的哀怨,把握心中的方向,追求生活的梦想。
究竟什么是能量?【3】
在向大家全盘公布所有提升美好能量的秘诀之前,我们首先来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能量吧!
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的。
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物质都是由小到几乎等同于无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频率高速振动而形成的能量场,各种物质其实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人总是活力充沛、激情澎湃,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与他在一起时,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感到快乐;而有的人总是悲观、沮丧、消极、懒惰,与他在一起时,任何人都感到莫名地压抑和不快乐;有的人浑身散发着喜悦与爱的能量,就像绽放中的美丽花朵,给每一个接近他的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有的人浑身充斥着冷酷、自私与怀疑的能量,这种能量可能会吓退本想亲近他的人。
能量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对于人的能量场来说,我们可以将能量划分为两大类别:负能量和正能量。
使我们消极、低落、自卑、沮丧、丧失斗志,找不到生活乐趣和目标的,就是极其糟糕的负能量,一个人生命的振动形式越是以负能量的状态存在,他的生活可能变得糟糕。
而使我们充满热情与信心,让我们永远乐观、积极、阳光、自信,使我们能展现出无穷魅力的就是美好的正能量。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让自己持续处在正面的能量场中,那么成功与幸福将是唾手可能。
为什么不同的能量,会使我们的生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能量具有吸引性和传染性两大特性。
所谓吸引性就是说,相同振动频率的能量会互相吸引,引起共振。
所以负能量往往会吸引坏事,而正能量才会吸引好事。
“屋漏偏逢连阴雨”“锦上添花”“好事成双”等说的都是能量的吸引性和共振性。
此外,能量还具有传染的特性,长时间跟某种能量的人一起,我们就会感染他的能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品赏析 篇5
在宋金对峙时期,南宋虽偏安一方,经济上仍远比金国统治下的北方繁荣。在蒙古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南方经济上所遭受的破坏也比北方为轻。随着南方城市经济和文化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大约从大德末年开始,杂剧创作活动中心逐渐由大都移向杭州。从此直到元末是元杂剧发展的后期阶段。
后期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的有二十多人,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十多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南方人,如杨梓、范康、萧德祥、王晔、沈和甫等;也有流寓在南方的北籍作家,如郑光祖、宫天挺、乔吉、曾瑞卿和秦简夫等。
随着杂剧创作中心的南移,杂剧也由黄金时代转向衰微。后期除了郑光祖、宫天挺和秦简夫的个别作品有相当成就外,大都缺乏前期杂剧的战斗性和现实性,在艺术上也缺少动人力量。
首先由于民族矛盾的相对缓和,科举制度的恢复,使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从而在杂剧作家中间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其次是元朝统治者加强了对戏曲的干涉和利用,一方面禁止民间子弟在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唱杂戏”(见《元史·刑法志》),一方面也积极加以利用,使杂剧为他们服务。兰雪主人《元宫词》云:“尸谏灵公演传奇,一朝传到九重知,奉宣赍与中书省,各路都教唱此词。”《尸谏灵公》正是后期杂剧作家鲍天佑宣扬愚忠的作品,元统治者对这些作品的提倡与宣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杂剧创作的倾向性。第三是受到南方社会风气和文风的影响,较多的反映家庭内部的矛盾,艺术上也偏向曲词的工丽华美和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最后是杂剧每本四折由一主角独唱到底,在形式上较南戏有更大的限制,不容易反映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和发挥角色多方面的才能。这些都是杂剧走向衰微,终为南戏所压倒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二节 郑光祖和乔吉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山西临汾附近)人。是元杂剧后期的重要作家。《录鬼簿》说他曾“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闻天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者,皆知为德辉也”。他写过杂剧十八种。今存《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等八种。
《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元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本事出于唐人传奇《离魂记》。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看,在金代,这故事已编为说唱诸宫调。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杂剧当是继承同题材的说唱文学作品并在借鉴《西厢记》、《墙头马上》等优秀爱情剧的基础上写成的。剧情大略是这样:王文祥和张倩女原是“指腹为亲”的未婚夫妻。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他与倩女成婚。文举上京应试后,倩女相思成疾,致灵魂离开躯体,追赶文举赴京。文举得官后和倩女回到家中,她的灵魂和那卧病在床的躯体又合而为一,一家遂欢宴成亲。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倩女对文举能否考取功名,并不介意,使她担心的倒是怕他得了功名后会变心。
你若是赴御宴琼林罢,媒人每拦住马,离挑起渲染佳人丹青画,卖弄他生长在王侯宰相家,你恋着那奢华,你敢新婚燕尔在他门下。
——第二折〈东原乐〉
正是对文举的一片痴情,更禁不住离愁的痛苦,因而不顾封建礼教的责难,灵魂离体,化作另一个张倩女追随文举而去。剧本一方面写离体后的灵魂追赶文举,即使在文举“奔则为妾,有玷风化”的责难下,仍坚持初衷,始终不变。另一方面倩女身在家中卧病呻吟,“一会家缥渺呵忘了魂灵,一会家精细呵使着躯壳,一会家混沌呵不知天地”。一个身,一个魂,一个在家卧病,一个在外飘扬,彼此映衬,正好表现出封建社会中闺女性格的两个方面:在封建礼教禁锢下精神负担的沉重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全剧抒情气息浓厚。第一折的送别场面,第二折倩女灵魂月夜追赶文举的描写和第三折倩女怀想文举的一些曲辞,尤其显得柔情婉转、美丽动人。
日长也愁更长,红稀也信尤稀。(带云)王生,你好下的也。(唱)春归也奄然人未归。(梅香云)姐姐,俺姐夫去了未及一年,你如何这等想他。(正旦唱)我则道相别也数十年,我则道相隔着几万里,为数归期,则那竹院里刻篇琅干翠。
——第三折〈迎仙客〉
想鬼病最关心,似宿酒迷春睡。绕晴雪杨花陌上,趁春风燕子楼西。抛闪杀我年少人,辜负了这韶华日。早是离愁添萦系,更那堪景物狼藉。愁心惊一声鸟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
——第三折〈普天乐〉
这些曲辞接受婉约派词家的影响较多,它写出封建社会青年女子内心的幽怨,使《倩女离魂》成为具有独特成就的爱情剧,对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有相当影响。
和《倩女离魂》同一类型的《刍梅香》,写诗人白乐天的弟弟白敏中和晋国公裴度的女儿裴少蛮的恋爱故事,情节全属虚构。作者是模拟《西厢记》写成的。全剧所表现的思想倾向远不如《西厢记》的鲜明。在主角婢女樊素的唱词和说白中之乎者也,引经据典,带有更多封建文人的气味。剧中某些曲词虽然比较优美,但缺点是过于典雅、工整,缺少生活气息。
郑光祖的《王粲登楼》是根据王粲《登楼赋》虚构而成的,在王粲落魄荆州,登楼作赋的场面中,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感情。
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栏干在天外倚。(许达云)这里望中原,可也远。(正末唱)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不由我感叹酸嘶。(带云)看了这秋江呵,(唱)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第三折〈迎仙客〉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许达云)仲宣,既然如此感怀,何不早归故里。(正末云)吾兄,怕不说的是哩。(唱)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第三折〈红绣鞋〉
这些曲文中所流露的流落他乡的感慨,特别容易引起封建时代失意的文士的共鸣。明清以来,许多写文人轶事的杂剧,有不少是受到它的影响的。
此外,他还有五个取材历史故事的杂剧,以《智勇定齐》为较有特色。它写无盐的采桑女锺离春,貌奇丑,但有超人的智慧和胆识。齐公子以其贤,纳为后。在她的辅助下,齐国大治,战胜了秦燕,被尊为上国。作品歌颂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抵御外敌侵略的巾帼英雄,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从上述作品中,可以看出郑光祖杂剧的主要特征是情致凄婉,词曲清丽,而思想倾向则不很鲜明,生活气息也不够浓烈。王国维把他比作词中的秦观,是有一定道理的。
和郑光祖同时的作家乔吉,留传下杂剧三种,《两世姻缘》是其中较好的作品。剧本写书生韦皋在游学途中和洛阳名妓韩玉箫相爱。玉箫母嫌韦皋功名未就,生生把他们拆散。韦去后,玉箫相思成疾,郁闷而死。玉箫死后转世为荆襄节度使张延赏的义女。韦皋得第后,因出征吐蕃立了大功,他在班师途中拜访了张延赏,在酒席间重与玉箫见面,经历了一番波折,最后奉旨成婚。就剧情的曲折变化和曲词的清丽说,它与《倩女离魂》有近似之处。剧本在反映妓女的“从良”愿望,歌颂玉箫、韦皋间的真挚爱情方面都是可取的;但还未能突破才子佳人的套子。最后以奉旨成婚来达到大团圆的结局,更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他的另外两个杂剧《扬州梦》、《金钱记》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剧;内容落于俗套。特别是《扬州梦》,把封建士大夫的纵情声色当作风流韵事来描绘,流露了作者庸俗的思想感情。乔吉喜用华美、工丽的语言描写艳情,很能投合封建文士们的口味,因此,他的杂剧在过去曾得到很高的评价。
第三节 宫天挺、秦简夫及其他作家
宫天挺,字大用,大名人。《录鬼簿》说他“历学官,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他写了六种杂剧,今存有《死生交范张鸡黍》、《严子陵垂钓七里滩》二种,风格和马致远的杂剧相近,可以看出马致远对他的影响。
《范张鸡黍》写后汉范式和张劭的故事,他们愤恨奸臣当道,不苟仕进。张劭死,范式千里送葬。太守第五伦慕其德,推荐为官。作品在歌颂朋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还通过范式和王韬的辩难,抨击了仕途的黑暗:
你道是文章好立身,我道今人都为名利引。怪不着赤紧的翰林院那伙老子每钱上紧。(王仲略云)怎见得他钱上紧。(正末云)有钱的无才学,有才学的却无钱。有钱的将着金帛干谒,那官人每暗暗的衙门中分付了,到举场中各自去省试殿试,岂论那文才高低。(唱)他歪吟的几句诗,胡诌下一道文,都是些要人钱谄佞臣。
——第一折〈天下乐〉
这种对现实的不平,正是他个人遭遇的反映。它和马致远的《荐福碑》中所表现的“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的愤满情绪是一致的。
他的《七里滩》杂剧通过严子陵轻视功名富贵的隐士生活,表现对现实政治的消极态度。当剧中汉光武向严子陵夸耀帝王家的富贵时,严子陵奚落他说:“只是矜夸些金殿宇,显耀些玉楼台,遮末(尽管意)是玉殿金阶,我住的草舍茅斋,比您不曾差夫役着万民盖。”把人民自己盖的草舍茅斋看得比帝王强迫人民修建的玉殿金阶还可贵,表现了作者突出的民主思想。
宫天挺的杂剧在表现对现实不满的同时,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思想。后者在前期马致远的《任风子》、《岳阳楼》等神仙道化剧中已有明显的反映,到了后期,它已成为杂剧作家创作中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倾向。
秦简夫,大都人,曾寄寓杭州,现存杂剧有《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宜秋山赵礼让肥》、《晋陶母剪发待宾》三种。《东堂老》是他的代表作。剧本写扬州富商赵国器,因儿子扬州奴不务正业,日与无赖为友,沉迷酒色,屡戒不改,因而忧虑成疾。临终,将儿子托付那号称东堂老的东邻密友李实。赵死后,扬州奴在无赖子的诱惑下,把家财挥霍一空,沦为乞丐,由于现实的教育和东堂老的规劝,终于败子回头,重振家业。这里作者的用意是很清楚的。他想通过扬州奴这一形象使剥削阶级子弟引以为戒,显然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但作品通过“败子回头”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执迷人难劝,临危可自省”这一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教训,因此历来影响很大。剧本结构谨严,关目紧凑,冲突鲜明,曲辞本色自然,其中写东堂老对扬州奴的谆谆劝告、扬州奴的狂荡和悔悟以及无赖子的帮闲等无不跃然纸上。前人称秦简夫为后期关派的重要作家,从艺术表现看是有一定理由的;但如就思想倾向而言,他和关汉卿那样伟大的戏剧家是没有共同之点的。在他的《赵礼让肥》、《剪发待宾》中,作者通过赵礼和陶母等恪守封建礼教的典范人物,宣扬了封建道德的神圣,其用意比《东堂老》更为明显。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篇6
第一部分 中国消息
1、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1)新闻素描。
(2)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3)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2、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1)人物新闻。
(2)写作特色:人物对话。
3、中原我军占领南阳(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2)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3)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4、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2)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3)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4)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5、上海严寒(1)短消息。(2)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6、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1)新闻述评.(2)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7、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1)人物新闻。
(2)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8、从邮局看变化(1)消息.(2)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3)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9、经济学家赶集(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2)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10、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1)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的重大事件。
(2)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11、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钟鸣百又八 2(1)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2)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3)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2、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1)经验性消息。
(2)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3)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13、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1)消息。
(2)写作特点:角度新颖。
14、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1)消息.(2)写作特点:避开常见的冗长、呆板的掉词,运用灵活多样的笔法,对金山同志的生平业绩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3)《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其新,主要在于记者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新颖的表现手法,使得这条“白色新闻”,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的老套子。
15、京郊出现“科学热”(1)消息
(2)特点:立意巧妙,报道角度新颖,表现手法别开生面。
16、滦河水向天津奔来(1)现场新闻.(2)写作特点:写水与写人紧密结合,场面生动,波澜起伏,主体突出,首尾呼应。
17、抢菜记(1)现场新闻.(2)写作特点:现场观察的采访手段。
18、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1)现场新闻
(2)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是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的迅速及时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写作特点:包人物活动、现场情景、鹤类知识介绍紧密结合在一起。
19、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1)体育快讯
(2)结构特点:以“零的突破”贯穿全篇。
20、陕北有煤海 反映陕西北部神木、府谷一带煤藏丰富、煤质优良的新闻。
21、好啊!诚实永存(1)人物消息.(2)结构特点:段落短小、节奏感强。
22、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1)现场新闻
(2)特点:同在抗洪大提上的所见所闻,以实情实景、实声,鲜明直观、真实具体地报道抗洪斗争,表现重大主题。
23、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1)经济新闻.(2)写作特点:精选典型数字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并贯插必要的背景材料。
24、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1)国际新闻
(2)写作特点:通过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3)《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特色。全文分为7段,第一段导语,开门见山。紧接着第二段、第三段交代有关北京材料,说明情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以记者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两位高级代表与记者会面时的情景。最后一段还是背景材料,介绍了在次之前双方谈判的会谈要点。从全文来看,无论是导语、主体、背景,还是结尾的安排,都是为了有助于突出消息的主题,有助于畅达地表现消息的内容,让读者便于阅读而设。
第二部分 中国通讯
1、别了,“不列颠尼亚”(1)消息.(2)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2、华美窗帷的后面
(1)风貌通讯(邹韬奋).(2)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3)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4)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3、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1)通讯(范长江)。
(2)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3)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4、桌上的表
(1)通讯(张明)。
(2)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3)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5、访“葡萄常 ”
(1)人物专访(邓拓)。
(2)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3)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4)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6、春夜
(1)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梅阡.(2)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3)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7、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1)事件通讯。
(2)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3)《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 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8、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1)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感人事迹。(2)写作特点:在矛盾斗争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3)描写特点: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9、“一厘钱”精神(1)工作通讯。
(2)写作特色: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贴近实际,贴进群众。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选取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10、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人物通讯(穆青)。
(2)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实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3)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11、水城威尼斯(1)国际风貌通讯。
(2)写作特点:抓住特点,展现不同的地(3)域风貌。写景动静相衬,语言风格优美清新。
12、写在绢帕上的诗
(1)人物专访。
(2)以真挚的感性、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3)结构特点:以文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
13、并非鱼草之争
(1)工作通讯。
(2)写作特色: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事情虽然较专门、较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运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3)结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14、夜宿车马店
(1)通讯。
(2)宏观着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
(3)写作特点: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表现主题,语言生动形象。
15、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1)通讯。
(2)写作特点: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通过事实对比、数字对比,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16、小城风光更迷人(1)通讯。
(2)特点:语言较为凝练生动。
17、“飞天”凌空(1)人物特写。
(2)写作特点:落笔集中,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
18、“妈妈教我放鸭子”
(1)记者的笔下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
(2)写作特点:运笔独特,构思巧妙,“口语入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道来。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
(3)《“妈妈教我放鸭子”》通过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热爱养鸭工作的年轻姑娘的思想感情,语言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记者刘衡善于运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和通俗、晓畅、幽默的群众语言,因而她笔下状物也好,写人也罢,总是独具魅力。
19、访厕所
写作特点:材料丰富、翔实。语言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
20、核弹元勋的“三子”
(1)人物通讯。
(2)特点:角度独特,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映衬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21、相思正是吐黄时
(1)通讯.(2)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理、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 细节。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
(3)《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22、华阳礁上补给忙(1)现场短新闻。
(2)写作特点: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3)《华阳礁上补给忙》在写作上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义深远。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当地补给战斗的真实现场。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23、醒来,铜陵!
(1)写作特点: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
(2)《醒来,铜陵!》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24、菜价追踪(1)经济报道。
(2)写作特点:以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
25、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1)人物通讯。
(2)特点: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3)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贤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26、师魂
(1)人物通讯。
(2)特点: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事感动人。语言朴实无华、描述自然。
第三部分 外国新闻作品
1、日本签字投降
特点:客观地叙述介绍,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2、火葬——甘地永存(1)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2)写作特点:语言凝练、传神。
3、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1)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 道这一时间,在一时无法实地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播写出了这篇报道。(2)此文有很高的时效性,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新闻敏感。
(3)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了读者。
(4)写作特点: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
4、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1)法新社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短新闻(2)写作特点: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5、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1)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2)特点:段落多,但多而不烦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6、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1)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大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
(2)特点: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风格,不拘一格进行报道,写出新意,写出情趣。
7、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特点:运用现场,精练的文字,运用确切的数据描写,产生了信任感和真切感。
8、记鲁迅(1)人物特写。
(2)特点: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
9、彭德怀印象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10、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1)本篇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景。(2)前苏联著名记者 爱抡堡.(3)写作特点:选材典型,以一当十。寓鲜明的爱憎于冷俊的叙述描写之中。
11、水面下的桥梁
(1)通讯,前苏联著名记者西蒙诺夫。
(2)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事件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
12、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1)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美国 米尔顿·布莱克尔。
(2)写作特点:虽然场面大、事例多,但行文简洁有序、内容集中、鲜明。
13、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1)奥斯威辛是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一个大屠场。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被毒死后的14年,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写下了这篇报道。此文揭露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美国
A·M·罗森塔尔。
(2)特点: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威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情、景事融为一体,双线交织,气氛沉重。
14、英迪拉·甘地
(1)政治人物专访,意大利法拉奇(被称为“政治访问之母”)(2)采访风格:言辞泼辣、提问尖锐、不卑不亢。
15、“老报童”罗伊去世了(1)人物特写,美国 尼尔·夏恩
(2)写作特点: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16、世界最佳急诊室
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 篇7
关键词:姜夔,黍离之悲,《扬州慢》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人。一生清贫自守,诗、词、散文、书法、音乐都很精通,是继苏轼之后难得的艺术全才。虽终身布衣,却名震一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扬州慢》是姜夔名作之一,为宋孝宗淳熙三年( 1176年) 冬至过扬州所作。
扬州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早在汉代就很繁华,到了南宋,经过金兵两次烧杀抢掠,已残破不堪。姜夔来扬州,距离金兵焚毁已经过去15年,但仍有废池乔木之感,可见破坏之惨重。
词前小序语言精练,写作的时间、地点及动因均作了交代。作者感慨劫后扬州生机不再,因作此词,小序精心结撰,不失为一篇精美的小品文。这也是姜夔词作的特色之一。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在淮水东岸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有着名胜竹西亭的绝妙去处———扬州,词人解鞍小驻,结束了他的第一段行程。今天,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词人看到了什么?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出自杜牧《赠别》。杜牧的春风十里,是描写昔日扬州的生机盎然,此处反用其典,意在衬托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昔日的春风十里,今日的荠麦青青,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纵目所见全是荠麦,别无他物,楼阁屋宇早就荡然无存。此情此景,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当年,扬州沦陷,强虏肆虐,景象之惨自不赘言。距离金兵第二次南侵已十五年过去了,而残破的城池和残存的大树,仍然在诉说着有多么地讨厌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将人们对战争的切齿之恨刻画得入木三分,也体现出词人的别出心裁,所谓清空,正是如此。
接下来,词人又推进一层,用渐字领起,写角声、城景。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李商隐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见黄昏给人的感觉是幽冷悲凉的。号角吹出的声音本无所谓寒暖,然而人们的心在战争后却是无比寒冷的,故而号吹声也有了感情色彩,着一空字,境界全出,突出了战后扬州城人民幸存无几的衰败。正如小序中说: 余怀怆然。
下片作者宕开,写杜牧史事,再起波澜。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这里用了假想,杜牧即使有出色的鉴赏能力,有着横溢的才华,如若重游扬州,面对今日的萧条破败,也应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借杜牧的吃惊来写自己的惊叹,笔路变化,构思炼意颇下功夫,现出骚雅之风。故而: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杜牧的《赠别》和《遗怀》两首诗,都是写他在扬州的生活,均文辞工巧,姜夔在此化用其诗,用与扬州有密切联系的大诗人杜牧之典,设定一个假想的情景。今昔对比,说杜牧即使有豆蔻词、青楼梦的才华也难赋深情,实则是说扬州城今昔的巨大变迁所引起作者内心深处的强烈震动,同样是在虚处着笔。
接下来用杜牧诗翻出另外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此处暗用此诗意。可见姜夔运用语言的功夫,借江西诗派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用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诗风来改造词的语言,凝练而不失本义,清刚醇雅,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得语言进一步雅化。
二十四桥这一风景名胜仍然存在,可它现在的境况怎样呢? “波心荡,冷月无声。”只有桥下河水,微起涟漪,月光默然,把其清冷洒向人间,月色本寒,而倒映在水里,又更增加了其寒意,故言冷月无声。这三句写凄清之景,历来传为名句,荡字点出动态,实乃传神之笔。《词洁》说:“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
这句是下片里唯一写实景的一句,下句又转入了假设虚写。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冬至日本不是红芍药开放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日的红芍药花开放了,可如今的扬州已是空城,年复一年,又有谁来欣赏它呢? 此句作者不直接说,而是反问道出“年年知为谁生”,以花的无意来衬托人的有情,韵味浓厚,显得清空骚雅、饶有意致。
一般说来,知为谁生的意境在诗歌中常见,杜甫有“细柳新蒲为谁绿”; 陆游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刘希夷则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手法大体相近,用花开依旧,来反衬人事已非。以上三人都是在花开放之后来写,而姜夔以联想来写,纵使来日花开,也只是徒添空城的感伤而已。花愈绚烂,人愈哀愁。
浅析文学作品赏析的心理教育作用 篇8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学赏析 心理教育
引言
心理教育对于所有群体来讲都是一种修养内心、增强个人内涵的有效方法,在心理教育方面,人往往离不开人文精神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健康的心理无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还是短期内的判断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精神对人心理健康方面的熏陶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分支和方式方法。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内容、意义、主旨和内涵等等,都涵盖了社会万象和对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挖掘和呈现。可以说,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世界正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和现实存在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理解,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文学作品中好的精神予以发扬和继承,对不好的现象则持一种客观的辩证的批判态度。由此,文学作品赏析对心理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十分积极向上的。
一、 文学作品赏析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了人们对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成长的关注和生命质量的优待。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心理教育体系,同时,在社会上逐渐取得了人们的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除了从传统的心理学中涉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在心理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交叉学科与知识互补的特点,尤其对于人文类的学科,更是达到了大融合的特点。文学作品是文史类专业中所必须涉及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内容、意义和核心思想,包括作者所希望传达出来的价值观等等,都使读者感受到了不同的韵味。尤其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同国家的文学体裁,更是呈现出包罗万象的效果和特点,这就使得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吸纳和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对其主要内容的层面,而是通过摄取文学作品所提供的充足的养分审视自己、观察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赏析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促进了人们心理健康地发展。
二、文学作品赏析的心理教育作用
(一)促进正确观念的形成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呈现出了作者根据世界和社会的变化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和价值,例如,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仅可以体会到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同时,在对这些理念进行理解和接纳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在我们阅读哲学作品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世界的本源上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例如,在诸多的哲学经典著作中,由于各国文化背景和观念的不同,呈现出百花怒放的形态,如在表现哲学观点的文学作品中,在东方人对哲学思考的阐释和表现往往体现出一种东方特有的中庸精神,例如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子、韩非子、孟子等等,他们的哲学思想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变成了一面反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镜子,尤其是诸如《论语》等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呈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念。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等,都对人的世界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做出了指导性的建议。教化人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礼节、有信义、忠孝为上等等。这样的观点不仅仅在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成为现代人正确应对人际关系、树立正确向上的价值观、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依据。
(一)培养人的内在情感
文学作品赏析在对人的心理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的内在情感,即对人的心理美好情感的熏陶。一个心理健康的成人,应当是对自己的情绪能够实现良好的把握和驾驭的,同时,也能够引导自己向着积极向上的情感轨迹去发展,文学作品的赏析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中国古代开始,文人们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内在的情感和志向。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有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句子千百年来都成为了爱国志士和军人的座右铭,树立了人们慷慨大气、忠于祖国的优秀情怀;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则对正处于事业低谷的人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处于事业或人生低谷的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觉得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和认可,这个时候,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使人从这样的失望情绪中尽快走出,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特色。这类鼓励人们正视和发挥自己能力、鼓励人们忍受磨难的文学作品还有诸如俄罗斯著名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样的文学作品对人们内心失望情绪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对于心理教育来说,一个重要的目标和环节就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的人群应当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诸如善良、正直、责任感、宽容等等,这样的品质使人们在社交和与他人的相处中都拥有了融洽的人际关系;而道德品质相对薄弱的人,则对于外界始终心存戒备,他人对这类人也敬而远之。文学作品的赏析从道德情操的陶冶方面也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在近现代小说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他们体现出了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赛珍珠的《大地》中,作为从寒门起家的男主人公,在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重大波折和不间断的努力后,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令人羡慕的成就,获得了可观的家产,在这个过程中,男主人公对自己的糟糠之妻始终抱着珍惜和优待的态度,在他的结发妻子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则流露出了百般不舍和对生命的尊敬,这样的一种精神实际上是十分可贵的,可以说这样的品质是值得现代人去好好推敲和琢磨的。例如,著名的古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是王安石的著名诗篇,在这首诗中,作者赞扬了在雪中怒放的梅花,说到它們“凌寒独自开”,这是一种在恶劣的环境中还依然顽强生存的品质;而后说道“为有暗香来”则更说明了这些梅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散发出了本身所具有的那种不可掩盖的精神。这类诗歌在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熏陶中,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导向作用,尤其是能够激励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
(三)提升人的整体境界
在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过程中,在心理教育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提升人的整体境界,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论语》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类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句子,都使得人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充分注重了一种对人的整体包容心和对世界的敬畏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也能够在整体上提升人的境界,使人们在为人处世和对世界的态度上呈现出一种科学的、合理的、仁爱的精神境界,超越简单的品格培养和细节学习,上升到一个整体的高度上。
结语
心理健康对于现代人来讲已经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和环节,在这个方面,文学作品就成为了一种十分独特的、有利于人们培养自我精神境界、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文学作品通过不同的内容,往往表达出来对人性、社会不同见解。由此,阅读和赏析文学作品能够增强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加深我们对优秀品质的培养和认识、对不良行为的抵制和防范,从而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语
参考文献
[1]叶弈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推荐阅读: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论文06-05
【招教积累】中外重要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分析10-17
中外文学10-29
中外舞蹈作品赏析09-21
中外文学必读书目推荐07-18
湖南大学2013中外文学史考研真题05-11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教学作业答案01-03
中外作品07-07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10-13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