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精选9篇)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篇1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2012-02-09 10:53:14)[编辑][删除]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优秀分享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朱
熹
(宋代大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陆
游(宋代诗人)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陆桴亭(明末教育家,理学家)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后,知识既开,物欲既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十五岁前,使之熟读。叶圣陶(中国著名教育家)
从教育意义说,要使中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就得教他们读经、史、古文。
王光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今天,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无疑表明了中华文化正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走向复兴。我们这代人,从小就习读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一直教育我们,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操,即要通过自身修养,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区负责、对国家负责的人。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优秀成分对我们这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教化和推进作用。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季羡林(国学家)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南怀瑾(国学家)
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实际上,我们提倡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一个背书的方法,就是教人家肯读书、肯背书、肯唱歌,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教刚生下的孩子,从零岁起到十五六岁之间,就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包括佛家一小部分也可以,不过在传统的教育上,是以儒家的书为基础,佛家的书,要大一点再读。背书的内容,不仅是中国的基本文化要背,还要背其它各国的文化,如英文、法文、德文等等。过去,西方的教育方法,不
管欧洲、美国也和中国一样都要背书。
其实,一般的人们,太过年轻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唱歌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所以后世的人,就很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
背诵是不需要理解、不用分析,是在脑筋愉悦的状况下记住,所以对小孩身心有益。小孩子背诵四书五经有益身心发展,它不同于“强记”,“强记”是填鸭式的教育,且容易忘记,对小孩的身心无好处。
杨振宁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任继愈
(国家图书馆馆长)
这个事情可以从娃娃做起,中小学生就可以做。我们体育运动可以从娃娃做起,文化也要从娃娃做起才会有根。古
代的东西是文言文写的,有些地方可能不大通,没有关系,小孩子记忆力好,先记下来,慢慢消化。古代经典经得起揣摩,经得起消化,不是念一遍就完了。有些故事,讲一遍,听过去就完了,可经典文化不一样,第二遍读过来和第一遍的感受不一样,第三遍过去和第二遍又不一样,可以长期起作用。
工程技术解决的是局部问题,人文科学提供的是宏观看法、全局观念。文化不能急功近利,文化没有暴发户,不能白手起家。“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当时我提出要补中国历史教育,否则毕业后都给人家打工去了。
许嘉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我给博士生出过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根底很深,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在内,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积贫积弱,“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许多中学生写的汉字还不如日本人,也不如台湾。多年极左的政治运动导致传统文化断层,这是一个惨痛教训。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作那么多形而上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诗文,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古诗文诵读还要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讲得多么深刻,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美国八十年代诺贝尔资金获得者斯佩理的研究成果,也充分表明人文文化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从娃娃抓起,这对强大国家、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在此顺便提及,正因为考虑到人文文化对人的人格与感情、人的思维方式与水平、人的非智力因素等影响极大,考虑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我规定了我所指导的博士生,1998年入学的,必须学、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还得加上学《论语》、背《论语》的第一篇到第七篇,否则,不予论文答辩。王元化(著名学者)
不能想象,如果人民文化素质日益衰微,还能建设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提倡诵读古诗文,不是为了
复古,更不是企图通过它来抵消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在汲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考核和分辨,探索并找出适当的资源来和汲取过来的外来文化同流合轨,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汤一介(哲学家)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在诵读我们自己的古诗文的同时,能不能也从小用英文背诵一点外国的东西?如莎士比亚有些很短、很美的句子,雪莱的诗《致云雀》等也都脍炙人口。王财贵(台中师范大学教授)
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希望到那时,中国除了富强之外还是一个真正礼义之邦,人人都有高尚的文化教养。要达到这目标,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从现在开始,普遍地让下一代熟习背诵最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小孩子对背诵很热衷,很喜欢,一点也不困难,如果不给他们背诵有用的经典,他们照样要去背电视广告、去背流行歌曲。
饶宗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客座教授)
古代的国立音乐机构(大司乐)教养国家子弟,即采用
“讽诵言语”的办法,注家说:“倍文曰讽。”“文”当然是指文学作品,倍即是背。讽如小儿背书,诵则使有抑扬顿挫,以声音调节之增加吟咏的音乐性。可见背诵是很古老的传统教学法。
叶嘉莹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我认为,教儿童学古诗可以从幼儿园就开始。一般人常以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如何能懂得古诗?这观念并不正确。我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幼年的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若以唱歌和游戏及说故事的方法教孩子们学古诗,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刘国正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我赞成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
先说古。古老的并非都是陈旧的,麦稻菽粟,发掘远古的墓葬就有发现,但是至今仍然离不了它,离了它就会饿肚子。古诗中自有历古常新者在,其中涵蕴的爱国精神,热爱
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代替的甘泉。我们离不了它。再说难。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教师只消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我幼时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烂熟但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金
庸
(著名小说家)
适宜少年儿童诵读的古诗文应在情与理之间。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余秋雨
(著名作家)
谁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从一批大师重新挖掘和阐释古代经典作品开始的。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
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我本人10岁左右时背诵了不少诗文,直到40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述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
蔡志忠
(台湾文化经典漫画家)
春秋战国留下的哲学思想,让我们能在做人、行为处事、治国等方面有所依据;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陶冶了我们的精神层次;八卦、易经、理学、禅宗思想等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和大脑的想象空间。或许有人会怀疑,多看多读中华古诗文经典就使自己更能立足于未来的科技时代?不要怀疑古籍有帮助我们的能力。老子与宋代的张载就是最好的理论物理学家,老子的宇宙观到今天都还证明他的理论正确无误。而最重要的是,令自己的大脑多啜取不同的思想可发挥想象力的自由度,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如果我们要使自己成为世界上顶尖的人,这两样条件都是不可或缺的。布尔沃?利顿
(英国著名学者)
读科学著作要读新的,读文学作品要读最古的,古典文学往往是最摩登的。
笛卡尔
(法国著名哲学家)
阅读所有的优秀文学作品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 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个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就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篇2
近些年来, 我国教育水平不断地提升, 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升学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影响力度和吸引更多的生源, 都大力地开展与外国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可是,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主要内涵和相关制度不能与现有的教学制度进行很好的融合, 导致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滞后, 不能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之间合作办学中的优势进行很好的凸显。下文中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上海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城市, 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再加之上海属于沿海城市, 在上海的高等院校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非常明显。所以, 在上海有许多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的高等院校之间进行合作办学, 这些院校中存在的一些特点也是大部分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共同特点。所以, 从近些年来对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与外国高等院校之间的共同合作办学的观察, 可以总结出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之间的共同合作办学的特点:
1.1 以热门专业为主要的合作项目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中所开设的专业都是比较热门的。例如, 经管类、电子信息技术类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必选专业。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开放、科技的迅速发展, 要求我国必须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类型, 那么, 为了使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对经管类和电子信息技术类的人才需求量就非常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各个高校均开设有经管类和电子信息技术类的专业。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 亦是如此。以开设热门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合作办学, 相对于一般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 具有很大的竞争力, 可以使得办学者获得很大的收益。因此, 开设的专业较为热门也是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的高等院校共同办学的重要特点。
1.2 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有充分发展空间
进入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学生, 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 家庭生活水平较高。因此相对于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这部分学生的生活费用就比较高, 那么对于收取了相对较高费用后, 具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等院校来说, 就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例如:在教室和寝室里面安装空调, 具有较为宽敞和舒适的寝室环境等。在具有中外合作项目的高等职业院校中, 由于独生子女较多, 因此, 这些学生的个性较强, 并且拥有自身的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恰恰为这些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提供了充分发展的空间。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国外的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合作办学由于带有国外的教育元素, 对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收取较高的费用, 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学生的自身个性和特点给予充分发展的空间, 这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特点。
1.3 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的外国大学较少
在上海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不少, 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外国的高等院校, 但是优质的国外高等院校却很少。大部分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国外高等院校在世界大学排名300名以外, 这样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在开展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时, 缺乏优质的外国高等院校也是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合作办学中突出的特点。
2 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存在的问题
上述的内容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之间合作办学中相关的特点, 对上述的特点进行仔细分析, 就会发现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合作办学制度上出现的问题, 下面将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中合作办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2.1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不够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的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中教学质量把关不严, 大部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中的外籍教师分配管理并没有达到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要求, 只有一小部分教师, 甚至只有2~3教师是来自合作的外国学校, 大部分都是临时聘请的。再加上, 一些外籍教师的资质参差不齐, 并且缺乏相应的管理, 导致了办学效果较差。而且, 在共同办学中, 仅仅只对教学质量的初步评估较严, 忽视了复审中对于课程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使得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的高等院校之间相互合作中教育质量监管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的高等院校之间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相应的保证。
2.2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国大学质量差别较大
由上海中外合作办学高等院校的相关统计可以看出, 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优秀大学, 中外合作的外国大学大多实力较为雄厚, 且在世界的排名较为靠前, 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但是还有一些大学中外合作项目中的外国大学并未具备较强的实力, 在世界排名较后, 不能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我国得到推广和运用, 这对我国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质量差别较大的外国大学违背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
2.3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规模较小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的合作教学规模较小, 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在我国合作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 由于规模较小, 再加上世界排名较前的外国大学较少, 导致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同时由于合作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成本费用较高, 为了弥补成本费用不足, 招收更多生源, 进而降低录取分数线, 或者是招收计划之外的学生, 这样就会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
以上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 都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制度不完善, 进而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得不到提高。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使得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管不利, 发展受阻, 使得优质的外国教育资源不能在我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因此, 应当加强对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制度的完善, 提升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质量。
3 对合作办学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3.1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质量监管
对于我国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资历应当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合作办学中的教学质量。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 在进行分配管理时, 应严格按照相关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进行。对于合作办学中的整个教育质量评审过程都应按照相关的管理规定执行, 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合作办学质量上的监督和管理。例如上海的中欧国际商学院, 中欧国际商学院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该商学院中的外籍教师资历都非常丰富, 许多教师曾经在世界50强企业中担任顾问, 还有一些担任过大型上市公司的执行董事, 使得这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极大的保证。
3.2 严格把关, 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是为了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但是国外的一些教育水平较差的大学为了获利, 不远千里来到我国进行中外合作办学, 不仅使得我国的学生耗费高昂的学费, 而且所得学历极难得到认可。因此, 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 对于来我国进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国大学应当进行相关的考察, 看其是否符合我国的相应的管理要求。
3.3 扩大规模
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高等院校之间合作办学的规模应当进行改变, 可以允许我国的合作办学改变原有的形式, 将教育发展为一种产业, 使得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在此基础上, 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来保障教育产业的顺利进行与运作,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 将教育发展成为一种产业, 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学习, 从而刺激消费, 增加国家的收入。
4 结束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外国的高等院校之间实现共同合作办学也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办学制度对于我国的高等院校来说, 引进了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 保障了教学质量, 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本文针对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特点, 总结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合作办学中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相应的完善的制度对共同办学进行规范和监管, 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资源的内涵[J].江苏高教, 2007.
[2]于雷, 王娟.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10) .
[3]周曲.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7) .
[4]林金辉, 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篇3
昨日的中考语文卷,充分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不仅要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更是为了检验学生学习语文和教师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是承担了学生文学素养(个人修养)的培养与完善。笔者在以往的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中,将名家作品渗透到教材中,话句话说,课本中的教材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中考语文是检测孩子九年学习语文的一个关键点,在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就《少年闰土》的教学设计思路做几点反思:
一、以点带面,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名家作品。比如,在进行《少年闰土》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就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引入了初三教材《故乡》中的闰土片段。第一环节,激发学生想要知道闰土后来怎么样了?好奇心是阅读的驱动力,那么让学生课后去搜索后来的闰土,于是就有了课后拓展阅读课的设计:
附:<少年闰土>阅读写作拓展课教学设计
设计人:宋梅花
时间:2018.4.25 教学设计:
1.阅读选文《朝花夕拾》里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两个片段 2.比较阅读外貌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 3.感悟:从闰土身上看到的。4.习作:老年闰土 5.学生习作讲评
在阅读的基础上,还将写作渗透到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老年闰土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并且从鲁迅塑造的闰土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中,初步理解塑造人物形象对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达成学生通过阅读名家作品后自我反思与成长的效果。在上面《少年闰土》的设计环节中,我特地设计了比较阅读这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少年闰土成长后的变化。引导学生从两个片段中寻找不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我来找不同
少年闰土 外貌
语言
动作 中年闰土
1、生:我发现少年闰土是圆脸,中年是尖尖的脸
2、生:我发现······
发现学生在这个寻找不同的环节中表现得很活跃(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愿意从表面上的文字探索背后的原因。其中有个学生说:“闰土以前看到鲁迅都是称兄道弟的,但是中年后看到却称呼他是老爷。我感觉到他的自卑,意识到他们之间是有很深的层次差别······”(学生原话)
这个孩子已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开始探索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三、深度挖掘,鼓动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的第四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自由创作。在创作之前,循循善诱让孩子主动阅读《朝花夕拾》这本书,告诉学生,如果你想知道后来的鲁迅与闰土怎么样了?你想知道吗?去这本书里寻找答案。
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人云亦云,不用教条化,灌输式的方法去误导学生。好的文章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可以创作一个自己心目中的闰土形象。这个就是我设计写作环节的初衷,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探索。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达成最理想的效果是:学生自发的去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不仅仅把这个事情作为一项任务,而是作为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附链接:
百度文库《少年闰土》拓展阅读教学设计https://wenku.baidu.com/view/bb7fa48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3 备注:本文同时发表在百度名师计划选拔赛参赛文案。
宋梅花
名家名曲 传承经典 篇4
2010-05-12 20:51:08| 分类: 音乐会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记“名家名曲进百校”暨第四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 “畅”
2010年5月8日晚,“名家名曲进百校”暨第四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畅”在教九502隆重举行,为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这场音乐会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松风琴社承办,北京语言大学知静斋琴社、首都师范大学古琴社、中国人民大学古琴社(筹建)为参演,莅临现场的嘉宾有: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洪涛教授,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陈惇先生,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中央文史馆馆员赵仁珪先生;“梅花奖”得主刘静女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院林晨女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办公室主任袁金良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都本玲女士、周璐璐女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珊老师、王颖吉老师。文学院刘洪涛副院长首先致欢迎词,他对田青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提到北师松风琴社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个扎根文学院深厚人文传统、结合大学生时代精神的特色社团,并预祝“名家名曲进百校”系列活动取得圆
满成功。接着田青会长致辞并宣布“名家名曲进百校”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他提到,见到在场有许多热爱古琴艺术的青年朋友,感到很是欣慰,他希望新一代能够把古琴文化继承下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了互赠礼品,赵仁珪教授为松风琴社题联赠字:“云过琴声润,诗成墨色香”。一段制作精良的视频简单介绍了古琴在各高校的发展,并回顾松风琴社两年来的活动。
(图为田青会长致辞)
至此,音乐会节目正式开始。这场音乐会分为四个部分:起、承、转、合,蕴含着着松风琴社从创立发展至今的内在逻辑。2008年5月18日,北师大松风琴社艰苦创立,像一朵清雅秀丽的寒梅,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迎着“古琴艺术进校园”的春风,开始吐露芬芳。第一部分“起”,即由松风琴社创始人、首任社长陈世东的古琴独奏《梅花三弄》开启。接着,金蔚弹唱了自己十年前初至北京时所谱的琴歌《将进酒》,悠长的歌声完美的和着雄浑的琴声,悲壮豪迈、慷慨激昂,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起”的最后一首曲子是北语知静斋琴社泰侨灿川带来的《醉渔唱晚》,灿川是是一名来自泰国的留学生,他正是为追求古琴艺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紧接着马上进入第二部分“承”。师大松风琴社创立以来,以琴会友,以友辅仁,吸收了一批来自其他高校的琴友加入松风琴社,为学习、继承、发扬中国古琴艺术而携手并进。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加入松风琴社的唐彬,一曲《山居吟》,出音干净唯美,将全场观众带入了文士行吟于天地山川之间,淡泊无争、啸傲烟霞的山林意趣。古琴与古筝,都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弹拨乐器,因其略为相似的外形和各有千秋的音色、气质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听过了泰侨灿川的古琴独奏《醉渔唱晚》,当一袭黄裙的连芳拨动古筝独奏的第一根琴弦,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静静流淌,婉转连绵的音乐勾勒出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谭凯元一曲《平沙落雁》则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精湛的广陵派吟猱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图为松风琴社唐彬演奏《山居吟》)
接着音乐会进入了第三部分“转”。北师大松风琴社发展过程中,在重点夯实琴社内部琴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诚挚地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得到了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北师大文学院、北京各大高校琴社和社会琴界组织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彼此亲近,交流合作。首师大古琴社社长刘亚东一曲《鸥鹭忘机》气定神闲,举重若轻,手不离弦,一气呵成。超脱又极带灵性的旋律,透露出的恬淡之情让听众若有所思。彭吉龙的《春江花月夜》则依托洞箫的温厚隽永的音质,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广陵派古琴家林晨女士的《秋夜读易》,则以淡而有味、静中有动的曲调,透过那深沉又悠闲的旋律,再现了古代读书人于秋夜挑灯夜读,悠然自得的场景。
(图为林晨女士演奏《秋夜读易》)
音乐的的最后一个部分是“合”。北师大松风琴社创始人之
一、北师大明清文学博士李澜澜的《神人畅》回肠荡气,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宫廷舞蹈场景,表现了“尧弹琴,神人现”的神话故事。刚刚表演过古琴独奏的泰侨灿川则换上日本和服,席地而坐,演奏了日本筝名曲《六段之调》。与吸收了民间音乐、西方乐理和现代理念的中国古筝相比,日本筝大量保留了中国唐代乐筝的传统,富有古色古香的雅乐气息和大和民族的异域风情,令现场的观众耳目一新。最后一个表演节目是贾建军的《阳春》,是由《 阳春白雪 》演变而来的 古琴 曲,表现了“万
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
(图为泰侨灿川日本筝独奏《六段之调》)
音乐会节目至此告一段落,松风琴社代表陈世东上台致辞并宣布高校巡演事宜。他告诉在场的观众,松风琴社的一批创社成员今年夏天大多面临毕业,第四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对于琴社而言,是一场意义特殊的毕业音乐会;并强调,琴社将持续发展,以琴会友,以友辅仁。在所有观众热烈的掌声之中,“名家名曲进百校”暨第四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畅”圆满落下帷幕。这场音乐会将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各大高校进行巡演。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 篇5
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和各个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质量。对于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来说,做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校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从而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并于2001年正式成立,该学院是中加美三国五校合作办学,隶属于江南大学的一所二级学院。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相融合的中外合办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结合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几年来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就如何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1 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
1.1 引进了国外良好的教学资源
引进外国教育资源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莱姆顿学院是江南大学与加拿大莱姆顿学院、美国诺斯伍德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以及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按协议创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南大学在加拿大、美国等四所大学引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其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1.2 培养了大量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导致国际化人才非常紧缺,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了国家经济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才,国家不仅仅是需要数量,更需要的是质量。现阶段很多专业技术人员的英语表达能力不强,导致其与他国人员的沟通出现障碍。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的任务艰巨,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注重对其专业知识以及英语方面的培养。
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合作办学几年来,在重点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及工商管理人才方面成果斐然。2005年夏天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首届毕业生因其明显的国际化特征、较强的综合实力赢利了其它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青睐。莱姆顿学院有多位同学被牛津大学、约克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布鲁克大学、联合国办泰国亚洲理工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或经考试进入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读研;在国内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数也都被跨国公司聘用。
1.3 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不但改善了办学条件,还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资金问题。我国的传统大学主要是靠政府经费来扶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全球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很明显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是无法满足的。但高等教育想要得到发展,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高等教育的筹资方式多种多样,但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2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素养内涵欠缺
我国中外联合院校大学生学习时间都比较紧张,特别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这导致学生很少有课余时间去接受有关人文方面的知识、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关于文、史、哲、艺等学科的知识普遍比较贫乏,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修养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甚至有的学生书写字迹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由于时间的紧迫导致中外联合院校大学生存在心态浮躁和缺乏素养的现象,所以院校必须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2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心理素质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人文素质,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和反应也是不同的。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情况实在是令人担忧。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我国时代的发展存在着距离,最主要的是缺乏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以及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应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现代大学生往往存在着书生意气较浓、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中外联合院校的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社会历史、现实人生等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刻,从而导致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等等。
2.3 崇洋媚外心里严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563名青年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显示,59.2%的青年认为自己周边大多数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35.1%的青年认为“崇洋媚外的风气存在,但不普遍”;55.6%的青年认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信的人;76.5%的青年认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与其所属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时,作为中国人,48.7%的青年感觉不自信。
过多的接受国外的教育理念,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了部分学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3 提高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素质教育质量的策略
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才出发,主要从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道德情操、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不难看出素质教育实际上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下,不只是要在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上发展,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同时也要保持身体健康以及良好的心里素质。总的来说,学生素质主要表现为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以及道德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良好发展。作为合作办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的素质特点,做好中外合作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3.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不要受到外国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要坚定自己的正确信念,明辨是非。为此发展高校党组织、积极培养在校党员,用高度概括性的“高”和“强”来引导学生向党靠拢,是莱姆顿学院确保政治为先的又一特色教育。“高”就是党员要有高素质、高追求、高信仰;“强”就是要求党员业务能力强、组织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莱姆顿学院现拥有正式党员92多名,预备党员145名,入党积极分子500多名。教师党支部两个、学生党支部八个,党员比例也逐年增加,已占学院总人数的7.25%以上,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把党员比例增加到8-10%,毕业生党员比例要达到20-25%左右。院领导针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历史背景、入党现实意义和根本标准等内容进行多次政治辅导教育,经常召开支部生活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观党员教育基地和党章党课学习,达到每人每周要接受不少于一次的党课教育。
3.2 关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社交参与热情
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对校园文化建设格外重视。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是学校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发展、兴旺的精神支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但保留与其他大学的共性,而且融合中外院校的文化特色,创建出了更好的校园文化。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创造更好的语言以及文化氛围,格外注重体现外语特色。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与传统的校园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注重融入英语教学,为此学院创造了全面的外语文化环境,同时注意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现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新生每周安排外教《EFL》课程10学时、中教《大学英语》课程4-6学时,第四学期起持续开设外教《英语基础》、《交流英语》、《技术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写作》、《英语口语》、《商务报告》直至毕业。毕业生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外语沟通能力,具有难能可贵的就业竞争优势。其次,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也注重为学生提供锻炼空间。如通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去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3.3 繁荣学术社团,增加人文讲座
人文素养主要是靠养成。为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艺术展览等多种社团活动。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可以使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学生提高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显现出来。虽然当代社会高科技在不断发展,但在教学方式上最重要的传授知识方法还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的课时明显是不够的,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想到了以讲座的形式,教给学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素养。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是江南大学莱姆顿学院的一项重大决定,同时更主要的是学院采取讲座的方式,学生不但听讲自由,也没有考试的压力,较符合当代中外联合办学的特点。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以及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得出,只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关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以及增加人文讲座等才能有效提高莱姆顿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才能把莱姆顿学院打造成一所优秀的教育机构,从而培养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章仁彪.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1,(02):124-125.
[2]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7:24-34.
名家经典美文摘抄 篇6
作者:刘平
英国谚语说:”生活是银,沉默是金。“日本谚语说:”沉默是极鲜极丽的花朵。“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很欣赏沉默。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清川不语,自是一种秀丽;黄金不语,自是一种价值;松柏不语,自是一种苍翠;鲜花不语,自是一种俊美……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面对成绩和掌声,成功者报以深深的一鞠躬。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恰到好处的沉默。完全没必要像母鸡下蛋一样,非叫得天下人都知道不可。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准备。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韬光养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运筹帷幄的时候需要沉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每当做出重大的战略决策之前,总有长时间的沉默。世界上有很多宏伟的蓝图、惊人的创举,都是在沉默之中孕育诞生的。
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拨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看重一个人,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在倾听中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沉默也如此。卡莱尔有一句名言:”说话是银,沉默是金。“记得列宁也用过一句谚语:”开口如银,闭口如金。“我理解,那如金的沉默和闭口,都是指在无声胜有声的条件下。如果说一个习惯于沉默的人可能是幸运的,那么一个习惯于沉默的群体和民族则多半是不幸的。万马齐喑,只能是一种悲哀。软弱畏惧不是沉默,孤芳自赏不是沉默,不知所措不是沉默,闷闷不语不是沉默,袖手旁观不是沉默,麻木不仁也不是沉默……远离了呐喊和雄辩的沉默,与其叫沉默不如叫无奈,甚至叫怯懦。
我赞美沉默,绝不是贬低说话的作用,而渴望把话说得更好、更巧、更得体、更艺术,话出人服,言到事成。因为,说话是人类最直接、最便利、最频繁、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如果语言是树,沉默就是它的根须;如果语言是船,沉默就是它的舵手;如果语言是箭,沉默就是它的弓弦。说话和沉默是相辅相成的好兄弟。人,有时要说话,有时要沉默;要学会说话,也要学会沉默;要善于说话,也要善于沉默。
名家经典叙事散文 篇7
一丈多高的树干上长出三股碗口粗的枝杈,向院的东、西、北方铺展开来,给不大的庭院掌起一把大伞。
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棵桐树下长大的。
它给了我太多的记忆,也给了我永久的思念。
我家的这坐宅院,是典型的农家四合院,堂屋、东西厢房、耳房、磨坊,还有一间门楼。
院里住着爷爷奶奶大伯三叔和我们四家人。
老少十七八口,光小孩就有八九个。
吃饭,玩耍在桐树下,夏天睡觉也在桐树下。
因为我家的孩子多,常招来临家的孩子来这里玩,院里朝天喧闹异常。
阳春三月,是桐树开花的时节,淡紫色的花朵堆满了树枝,远远望去像一堆彩云。
喇叭状的花儿一排排,一层层,一串串地伸展着,散发着浓郁的幽香,传递着春的信息。
桐花虽不像桃花那么妖艳,但它朴实,大气,别有一番美丽。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几个爱美的姐姐妹妹总是叫大人摘几朵插在头上,在人们面前晃来晃去。
我还记得,有一年母亲叫姐姐採了一竹篮,用开水绰后拌面蒸着吃,清香,爽口,别有风味。
夏天,蒲扇般的桐叶将阳光遮盖的一丝不透,树阴下成了我们的天地。
放学回家,在树下看书,写作业,听爷爷奶奶讲故事。
姐姐妹妹则在树下洗衣服,学做针线活。
暑假里,我们下地干活回来,都到桐树下乘凉。
特别是盛夏,从烈日下走进桐阴处,身子顿感凉意,比现在进入空调房还要舒服。
我和哥哥弟弟们还常常在树下斗蟋蟀,每次下地割草,都忘不了捉几只蟋蟀回来,撒在水桶里让它们格斗,随着蟋蟀的撕咬,蹦跳,发出阵阵地鸣叫,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
我们把胜者养起来,把败者撒在院里。
最令我难忘的是在树下听雨声。
每次下雨,特别是暴雨来临时,我们都要从屋里跑到树下,听雨打树叶的响声。
豆大的雨点砸在树叶上,发出噼噼剥剥地声音,像千万只鼓锤在敲击。
由于树叶密实,树外的地已全湿了,而树下还是干干的。
我们在树下蹦跳着,欢叫着,比看谁坚持的时间长,好一会儿,铜钱大的水滴从树叶滑落下来,重重地打在我们的脸上,身上,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终于坚持不住了。
大家一哄而散,喊叫着跑向各自的屋里,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秋天,桐叶由禄变黄,一片片地飘落下来,我们将树叶捡拾起来,作为小羊的饲料。
冬天,桐树又把阳光还给了院子。
在我上初中时,我家的那棵桐被平地据倒了。
那天放学回家,我望着空旷的院子愣了好半天,心里难过极了。
听父亲说,桐树的树干给生产队大食堂做了一个大风箱,一个牛槽,剩下的给我待嫁的大姐做了一对衣箱。
桐树没了,但它一直在我心中。
第二年春天,又到桐花开的时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站在老桐树根旁愣神。
突然,发现从老桐树的根旁长出了一个母指粗的桐芽来,几天后又从别的地方窜出三棵桐树芽来。
四棵桐树芽像雨后春笋般地疯长起来,当年秋天就有一人多高了,亭亭玉立的树身,蒲扇般的树叶,显得格外青春旺盛。
我娘说,桐树苗是从老桐树根上发出来的,吸收老树根的营养,所以才这么旺。
我初中毕业时,院里的四棵小桐树已有碗口粗了,特别是从老桐树根旁发出的那棵,完全继承了老桐树的特性,与老桐树极为形似,分出的几股枝杈,慢慢地向院中延伸,小院又有了一片阴凉。
1963年,高中毕业后我当兵来到了天津市。
像挂欠亲人一样也常常挂念老宅上的桐。
一回回梦里回家乡,一回回梦中见桐树。
父亲来队看我时告诉我,大伯和我家已从老宅里搬出,爷爷奶奶和三叔家还住在那里。
父亲还告诉我,老宅里的四棵桐树大伯和我家盖房时用了三棵,老桐树根上长的那棵还在。
1967年,我回家探亲,拜见亲人后,我急不可待地走进老宅,眼前的那棵桐让我惊呆了。
合抱粗的树干,弯曲的枝杈,密实的树叶,和当年那棵老桐树一摸一样。
我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走向前去我细细地端祥着,一阵微风吹来,桐树的枝叶轻轻的摇动了一下,像是在与我招手,它一定认出我了吧。
我深情地抚摸着树身,心说,老伙伴,我看你来了。
我随手摘下一片桐叶,放在脸上吻着,看着,叶面上一道道纹脉,感觉那就是一张光碟,那里有我童年的故事,有我在大树下与兄弟姐妹们玩耍的画面。
我站在树下,忘情地沉思着,回忆着,久久不愿离去。
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
每次回家都要看伴我成长的那棵桐。
有时还邀当年在桐树下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到树下聊天,拉家常,一起回忆老桐树下的故事。
去年,我又回了一次家,老宅的那棵桐还在,但已显苍老了,叶儿小了,稀疏了。
干裂的树皮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沧桑岁月,人老了,树也老了,莫非树也有情吗?我心说着,沉思着,满怀的惆怅——
在与乡亲们的聊天中得知,村里正规划建新农村,原来的老宅院老房要拆除,院里的树也可能保不住了。
虽是好事,可我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放心不下老宅的那棵桐。
外国名家经典散文 篇8
啊!多少次黎明即起,面向霞光万道、比光轮还明灿的东方——多少次走到绿洲的边缘,那里的最后几棵棕榈枯萎了,生命再也战胜不了沙漠——多少次啊,我把自己的欲望伸向你,沐浴在阳光中的酷热的大漠,正如俯向这无比强烈的耀眼的光源……何等激动的瞻仰、何等强烈的爱恋,才能战胜这沙漠的灼热呢?
不毛之地;冷酷无情之地;热烈赤诚之地;先知神往之地——啊!苦难的沙漠、辉煌的沙漠,我曾狂热地爱过你。
在那时时出现海市蜃楼的北非盐湖上,我看见犹如水面一样的白茫茫盐层。——我知道,湖面上映照着碧空——盐湖湛蓝得好似大海,—一但是为什么——会有一簇簇灯芯草,稍远处还会矗立着正在崩坍的页岩峭壁——为什么会有漂浮的船只和远处宫殿的幻象?——所有这些变了形的景物,悬浮在这片臆想的深水之上。(盐湖岸边的气味令人作呕;岸边是可怕的泥灰岩,吸饱了盐分,暑气熏蒸。)
我曾见在朝阳的斜照中,阿马尔卡山变成玫瑰色,好像是一种燃烧的物质。
我曾见天边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令绿洲气喘吁吁,像一只遭受暴风雨袭击而惊慌失措的航船;绿洲被狂风掀翻。而在小村庄的街道上,瘦骨嶙峋的男人赤身露体,蜷缩着身子,忍受着炙热焦渴的折磨。
我曾见荒凉的旅途上,骆驼的白骨蔽野;那些骆驼因过度疲顿,再难赶路,被商人遗弃了;随即尸体腐烂,缀满苍蝇,散发出恶臭。
我也曾见过这种黄昏:除了鸣虫的尖叫,再也听不到任何歌声。
——我还想谈谈沙漠:
生长细茎针茅的荒漠,游蛇遍地:绿色的原野随风起伏。
乱石的荒漠,不毛之地。页岩熠熠闪光;小虫飞来舞去;灯芯草干枯了。在烈日的曝晒下,一切景物都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
黏土的荒漠,这里只要有涓滴之水,万物就会充满生机。只要一场雨后,万物就会葱绿。虽然土地过于干旱,难得露出一丝笑容,但这里的青草似乎比别处更嫩更香。由于害怕未待结实就被烈日晒枯,青草都急急忙忙地开花,授粉播香,它们的爱情是急促短暂的。太阳又出来了,大地龟裂、风化,水从各个裂缝里逃遁。大地坼裂得面目全非;大雨滂沱,激流涌进沟里,冲刷着大地;但大地无力挽留住水,依然干涸而绝望。
黄沙漫漫的荒漠——宛似海浪的流沙;不断移动的沙丘,在远处像金字塔一样指引着商队。登上一座沙丘,便可望见天边另一座沙丘的顶端。
刮起狂风时,商队停下,赶骆驼的人便在骆驼的身边躲避。
黄沙漫漫的荒漠——生命灭绝,唯有风与热的搏动,阴天下雨,沙漠犹如天鹅绒一般柔软,夕照中,则像燃烧的火焰;而到清晨,又似化为灰烬。沙丘间是白色的谷壑,我们骑马穿过,每个足迹都立即被尘沙所覆盖。由于疲顿不堪,每一座沙丘,我们总感到难以跨越了。
黄沙漫漫的荒漠啊,我早就应当狂热地爱你!但愿你最小的尘粒在它微小的空间,也能映现宇宙的整体!微尘啊,你忆起何种生活,从何种爱情中分离出来?微尘也想得到人的赞颂。
我的灵魂,你曾在黄沙上看到什么?
白骨——空的贝壳……
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一座高高的沙丘脚下避阴。我们坐下,那里还算阴凉,悄然长着灯芯草。
至于黑夜,茫茫黑夜,我能谈些什么呢?
这是一次缓慢慢的航行。
海浪输却沙丘三分蓝,
胜似天空一片光。
名家推荐必读的经典 篇9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要如何利用这最后、最宝贵的一天呢?首先,我要把一天的时间珍藏好,不让一分一秒的时间滴漏。我不为昨日的不幸叹息,过去的已够不幸,不要再陪上今日的运道。
时光会倒流吗?太阳会西升东落吗?我可以纠正昨天的错误吗?我能抚平昨日的创伤吗?我能比昨天年轻吗?一句出口的恶言,一记挥出的拳头,一切造成的痛,能收回吗?
不能!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我不再去想它。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该怎么办?忘记昨天,也不要痴想明天。明天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费在未知的事上?想着明天的种种,今天的时光也白白流失了。祈盼今早的太阳再次升起,太阳已经落山。走在今天的路上,能做明天的事吗?我能把明天的金币放进今天的钱袋吗?明日瓜熟,今日能蒂落吗?明天的死亡能将今天的欢乐蒙上阴影吗?我能杞人忧天吗?明天和明天一样被我埋葬。我不再想它。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赦免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无与伦比的一天。当我想到昨天和我一起迎接日出的朋友,今天已不复存在时,我为自己的幸存,感激上苍。我是无比幸运的人,今天的时光是额外的奖赏。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因为他们已大功告成,而我尚在旅途跋涉?如果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功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别具匠心?
今天是不是我超越他人的机会?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我若让今天的时光白白流失,就等于毁掉人生最后一页。因此,我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因为他们将一去不复返。我无法把今天存入银行,明天再来取用。时间像风一样不可捕捉。每一分一秒,我要用双手捧住,用爱心抚摸,因为他们如此宝贵。垂死的人用毕生的钱财都无法换得一口生气。我无法计算时间的价值,它们是无价之宝!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憎恨那些浪费时间的行为。我要摧毁拖延的习性。我要以真诚埋葬怀疑,用信心驱赶恐惧。我不听闲话,不游手好闲,不与不务正业的人来往。我终于醒悟到,若是懒惰,无异于从我所爱之人手中窃取食物和衣裳。我不是贼,我有爱心,今天是我最后的机会,我要证明我的爱心和伟大。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今日事今日毕。今天我要趁孩子还小的时侯,多加爱护,明天他们将离我而去,我也会离开。今天我要深情地拥抱我的妻子,给她甜蜜的热吻,明天她会离去,我也是。今天我要帮助落难的朋友,明天他不再求援,我也听不到他的哀求。我要乐于奉献,因为明天我无法给予,也没有人来领受了。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这是我的末日,那么它就是不朽的纪念日。我把它当成最美好的日子。我要把每分每秒化为甘露,一口一口,细细品尝,满怀感激。我要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我要加倍努力,直到精疲力竭。即使这样,我还要继续努力。今天的每一分钟都胜过昨天的每一小时,最后的也是最好的。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不是的话,我要跪倒在上苍面前,深深致谢。
梁启超《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士,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以下为梁先生所列的国学入门书目,循此迹钻研阅读,或能有不小收益: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钱穆:中国人必读的九本书
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七岁入私塾,19辍学后自学,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逝世。
中国人必读的九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九部书中,有孔、孟,有庄、老,有佛家,有程、朱,有陆、王,种种派别。我们当知中国文化,本不是一个人一家派所建立的。诸位读这九部书,喜欢那一派、喜欢这一派,都可以,而且我举此九部书,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此九部书其实都不是一部书,都可以分成一章一节。
胡适:《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等。
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最低限度的书目》。
《书目答问》 《法华经》 《左传》《中国人名大辞典》 《阿弥陀经》 《文选》《九种纪事本末》 《坛经》 《乐府诗集》《中国哲学史大纲》 《宋元学案》《全唐诗》《老子》《明儒学案》《宋诗钞》《四书》《王临川集》《宋六十家词》《墨子閒诂》 《朱子年谱》 《元曲选一百种》《荀子集注》 《王文成公全书》《宋元戏曲史》《韩非子》 《清代学术概论》 《缀白裘》《淮南鸿烈集解》《章实斋年谱》 《水浒传》《周礼》 《崔东壁遗书》 《西游记》《论衡》《新学伪经考》 《儒林外史》《佛遗教经》 《诗集传》 《红楼梦》
顾颉刚: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
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校。编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等。
1925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
《山海经》《世说新语》《大唐西域记》《宋元戏曲史》《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西秦旅行记》《梁武石室画像》《洛阳伽蓝记》《唐人说荟》《元秘史》(即蒙古秘史)《陶庵梦忆》《桃花扇》《南洋旅行记》
鲁迅: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
【中外名家谈经典教育】推荐阅读: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10-13
中外文学名家作品赏析01-01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中外名家09-01
名家谈读书12-19
教学名家谈语文11-21
经典名家散文诗歌07-02
名家经典散文集10-04
佛教名家经典美文赏析10-24
中国传统节日名家经典美文09-06
当代教育名家名言09-21